时间:2023-03-27 16:47: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核心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文专为初入学术界、正在着手计算机类核刊Paper的学者打造,多年核刊经验总结,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旨在提高广大学者的写作质量。
一、中文摘要
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可以“针对XXX问题,”作为开头; 提出方法:在问题后可接“提出了XXX方法/算法/方案”; 简要介绍提出的方案:可以“首先,利用XXX做了什么;然后,借助于XXX做了什么;最后通过使用XXX做了什么。”形式描述; 给出结论:可以“在XXX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它几种较为先进的XXX算法,提出算法取得了更好的XXX效果。”形式描述。 注:1、200至300字为宜;2、尽量避免知识的介绍。
二、英文摘要
使用一般现在时; 尽量使用被动语态; 避免太长的句子。
三、引言
目的意义:第一段给出该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参考文献描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各文献中方法的优劣之处; 方法+结论+贡献:针对前面的分析,提出方法,简要介绍,并给出最终结论及本文的贡献。 注:1、“目的意义”和“方法+结论+贡献”避免啰嗦,“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稍微多写点;2、尽量在引言中将所有参考文献都引用。
四、相关技术 介绍1至3个与本文提出方法有联系的知识点,比如,本文提出的是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那相关知识部分的结构可以为:1、相关技术1.1粒子群优化算法简要介绍1.2遗传算法简要介绍 注:相关知识介绍时避免长篇大论,如果有的知识点可在其它文献中找到,则可以简单带过,并加上相应的文献引用。
五、方法提出
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可按两种模式进行: 模式一、先整体,再局部:首先整体介绍提出的方案,给出流程图/设计框图(很重要),再依次介绍各部分设计思想。 模式二、先简要整体,再局部,最后详细整体。首先简要描述提出方案有哪些部分,然后依次介绍各部分设计思想,最后以“流程图+过程描述”或者是“提出算法的伪代码”总结提出的方案
注:切忌随意拼凑,专家都不是傻瓜。
六、实验
实验环境:一句话概括即可。 数据集 实验结果:针对提出的方案,根据某些参数或者条件的变化给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比较及分析:将提出方案的实验结果与较为先进的同类方案进行比较,通过不同的角度证明提出方案的优越性,例如人脸识别问题,可通过识别率、训练总完成时间、测试一个人脸所耗时间、算法的复杂度、ROC曲线、HTER等。 注:1、实验过程及参数设置要介绍清楚;2、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尽量多写。
七、结束语
1.重要性原则
现如今的会计工作能够大规模地运用到信息技术使原本复杂繁琐的一系列会计工作能够简便快捷地进行,提高运行效率,并且能够有效使会计信息经济的成本最大化地降低。针对一些原本存在需求,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得以考虑的信息事项,可以重新进行考虑,如此地进行核算,原本没有太过关注的一些事项就会变得相当重要,对于一些信息就有必要重新进行核算计量和确认。会计信息对各种事项的处理能力由于信息技术逐步增强,从而可以发展越来越多的事项能够符合重要性地条件。因此,选择的范围能够广泛扩大,对于一些重点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2.真实性原则
互联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遍布全世界,而且深入人心,当下网络迅猛发展,人们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此网络上也存在大量的真真假假的信息。作为一个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于信息的真假性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做出判断,大量的丰富杂乱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单纯地依靠自己主观的判断和认知把一系列的信息与会计工作相融合,引发会计信息的真实度降低。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冲击
1.一贯性原则
在企业运行时,首先要树立起正确地经营理念,使市场份额得到扩大,尽早地发展“走出去”,走向广阔的国际经营市场,从而与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但是就这样的形式来讲,对于财务经营必然会增大一定的风险。国内外相关的风险在企业中为了能够使能力增强,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需要,进行有效地并更坏账损失准备,准确计量固定资产后续累计折旧。在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经济的发展特征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也更加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改变了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对于会计的基本原则能够在修改上达到及时性,最大化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相关性原则
在会计工作中,准确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在某个项目中的信息系统的操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确认标准的制定,出现的项目仅仅符合其中的某个标准但是不符合全部标准,对于此类的项目不能被纳入会计系统。但是有些项目对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却没能考虑到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会降低。关于相关性地含义,就是说它提供的信息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使用者的需要能够得到有效且及时地满足。此外,它还被称为充分披露的原则,对于企业当下所公布的一些财务报表、补充报表以及附注等。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等在反映时都要真实且全面,不能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财务数据上面进行任何的纂改,也不能故意无视忽略。当下变幻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愈加复杂,经济风险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危险性,甚至还会发生扩散的现象,投资者们在操作时也越来越小心谨慎,理性地处理突发事件,所有的一系列变化都能够整体地表现出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三、结语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核心技术,具有明显的综合特性,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技术。计算机作为一个完整系统,运用了系统结构、系统管理、系统维护及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系统技术,其部件技术则涵盖了计算与控制、信息输入输出、信息储存等关键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是计算机整个系统的物质基础,往往标志着计算机技术的变革。计算机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系统软件在网络化、并行化及智能化等方向日趋成熟。软件开发方法作为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的核心和基础,经历了结构化、面向对象的技术阶段,目前发展到了基于构件的新型软件开发阶段。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金融、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真正开始与数字化接轨,与信息化接轨。
(2)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计算机系统目前采用的硬件体制与专门逻辑已不能适应软件日趋复杂的发展要求,客观上迫切需要创造出服从于软件发展的新体制。并行、联想、专用功能化以及硬件、固件、软件相复合,是新体制的重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主要呈现出网络化、融合化、可信化、智能化、工程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软件工程的研究热点将主要集中在软件重用、构件技术、中间件、标准化技术等方面。纳米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数十亿倍,大大增强计算机的运算、逻辑操作、信息存储及处理能力。计算机智能化与巨型化的结合也是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可以使计算机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模拟人的思维逻辑过程及人的感官行为,代替人们进行日常的听说读写想等行为过程;巨型化则主要突出巨型计算机的包容量大、运算能力强,功能强大等方面的特性。
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但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较短的呼叫等待时间,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很好的兼容性和多样化的通信形式。当计算机通信技术与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络深入融合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诸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军事、生产、教育、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新世纪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本质上是一个以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许多国家都正在致力于研究和制定本国信息基础结构的规划,这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正得到不断拓展,对人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先导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其核心还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知识和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的收集、整理、加工,转换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商品———知识产品,因此我们形象地将计算机比喻成知识产品的“加工厂”。如果说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个“神经元”细胞,那么由程控交换机、光纤网、通信卫星及其他现代化通信设备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就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随着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日臻成熟,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类型越来越丰富,做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的价值日渐凸显,因此许多科学家将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称作知识经济的生命线。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已扩大了人类信息流动的范围,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3)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融合的速度必将不断加快。现代通信网技术正朝着宽频带、大容量、远距离、多用户、高效率、高保密性、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宽带化、个人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要求能够支持各类窄带和宽带、实时和非实时、恒定速率和可变速率的业务,尤其是支持多媒体业务。这些需求必然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运算能力、处理分析能力和信息存储能力。反过来,计算机技术正朝着开放、集成、高性能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高端科学计算方面、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方面的作用,促进科学研究取得新的突破,使人类的工作、生活更加高效,必须依赖于光纤传输网络、无线宽带网络等通信技术的进步。因此,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3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中国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21世纪前30年内终止。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O.Wilson)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费曼设想的启发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伊奇DavidDeutsch提出是否可以用物理学定律推导出一种超越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方法即推导出更强的丘奇——图灵论题。费曼指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不需要考虑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即把计算看作由“神谕”来实现的:这类计算在量子计算中被称为“神谕”(Oracle)。种种迹象表明:量子计算在一些特定的计算领域内确实比传统计算更强,例如,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一个大整数(如1024位的十进制数)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的难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困难问题”,困难的原因是目前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这种计算快速地进行。目前,就是将全世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子计算机全部利用起来来计算上面的这个1024位整数的质因子分解问题,大约需要28万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够等待的时间。而且,分解的难度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多指数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要分解2046位的整数,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宇宙现有的年龄。而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只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分解1024位的整数了。
8量子计算中的神谕
人类的计算工具,从木棍、石头到算盘,经过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笔者发现这其中的过程让人思考:首先是人们发现用石头或者棍棒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随后,人们发明了算盘,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当人们发现不仅人手可以搬动“算珠”,机器也可以用来搬动“算珠”,而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随后,人们用继电器替代了纯机械,最后人们用电子代替了继电器。就在人们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数学家们开始对计算的本质展开了研究,图灵机模型告诉了人们答案。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计算均是模拟一个快速的“算盘”,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CPU内部,64位的寄存器(register),也是等价于一个有着64根轴的二进制算盘。量子计算则完全不同,对于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类似于古代希腊中的“神谕”,没有人弄清楚神谕内部的机理,却对“神谕”内部产生的结果深信不疑。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人们通过输入,可以得到输出,但是对于黑盒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确并不知道。
9“神谕”的挑战与人类自身的回应人类的思考能力,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最终解决困扰当今时代的量子“神谕”。不仅如此,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
“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无论量子计算的本质是否被发现,也不会妨碍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量子计算是计算科学本身的一次新的革命,也许许多困扰人类的问题,将会随着量子计算机工具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它将“计算科学”从牛顿时代引向量子时代,并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NielsenandI.L.Chuang,QuantumComputationandQuantumInform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一)国际上国外的高新企业对科研费用的会计核算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全部费用化;2.全部资本化;2.有条件的资本化。
(二)国内国内高新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核算依据主要来自于2006年下发的新会计准则,套用国外核算方法的说法就是有条件的资本化,具体解释为将研发项目切割为两个阶段,即研究和开发,并对这两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归集与核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新企业对研发费用进行核算时,都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或准则的要求,对研发费用正确合理的核算处理,是企业财务制度的关键环节。
二、会计实务处理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时,要在研发支出这一项下再细分出两个分支项目。根据费用发生的不同阶段,归入不同的类别。在研究阶段的费用化支出,归集后要计入损益之中;而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在满足特定情况的条件下,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最后计入无形资产。
(一)资本化处理与无形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6》的规定,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即可进行资本化处理:1.用以企业自用或出售的,在技术方面上具有很大可行性的预期项目。2.企业对项目的实行态度坚定,并保证能够使用。3.企业有强力的技术与资源作为后盾,以保证项目的正常完成,同时企业必须有能自用或出售该项目的能力。4.此项目开发阶段的各种费用能够计量其明细。5.企业能够预计项目完成后带来的利益。《准则6》规定,若无法区分各项目支出,就要全部进行费用化处理,计入损益类。
(二)费用化处理国家财政部下发的文件《高新企业认定办法》与其他相关法规都对研发费用项目进行了清晰可查、有理有据的界定标准。企业研发费用需要填写结构归集表,各研发项目分别进行测度再进行加总计算。研发费用可以分为委托外部研发和内部自行研发两类,其中内部包括折旧费用、长期摊销、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认定办法》体现了对于高新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处理方法的特殊性要求。结合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15%的政策,高新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处理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三、优点与缺点
(一)优点有条件资本化方式的优点是科学严谨、更加合理。1.符合研发活动各阶段的差异性特征,会计处理的真实、谨慎原则。高新企业的研究阶段缺乏安全性,收益无法保证,因此,对研发阶段需要进行费用化处理,对开发阶段进行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最后计入无形资产,可以保证企业的收益。2.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状况,符合会计处理原则。通过将费用真实计入损益或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保证账务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可以使金额更加合理的配比,避免了利润的虚增虚减,还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实况。3.与国际规定一致,并与国际惯例日趋相同,这样的发展方向,更加符合未来的需求。
(二)实际操作中的缺点1.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仍具有模糊性,不够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研发通常具有很长的期间性,工作内容也很复杂,因此造成对两个阶段的具体划分非常有难度。若对两个阶段的划分缺少合理性,将会影响到实际操作的效果。2.资本化条件缺乏明确的客观量化指标。有条件资本化涉及五个条件,量化指标的缺乏使得会计实务中只能进行主观性的判断,不利于会计操作的高效执行。企业会计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多个项目开展研发活动,鉴于考核指标的压力,可能会发生人为地对资本化金额进行扩大或减少处理的行为,其结果就是利润不真实,进而影响到相关人员和部门对企业情况的把握和判断。对于失败的资本化项目如何处理,缺乏明确规定。高新企业频繁进行项目研发,风险大且金额多,实际操作中无法保证全部都成功。面对难以避免的失败项目,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指引。到底是计入损益还是做其他处理,还需要有明确的规范进行指引。
四、现存的问题
(一)项目研发缺少预算或预算不合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其一是研发工作本身的特点造成的,研发工作在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的同时可比性却很差,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其项目预算很难进行,即使进行了预算也缺乏准确性与合理性;其二是科研成果有一部分是是企业生产过程的衍生品,这部分研发成果的专利技术费无法与生产成本进行直接分离;其三是参与科研项目的人员自身知识结构与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个人的能效不同;另外,企业的设备和设施的情况,还有企业研发管理水平也会制约到企业的预算。
(二)成本核算不明确,费用处理难,税收优惠享受不充分首先,科研项目的组织形式与人员结构具有多样性,这导致费用进行划分与分摊时具有很大难度;其次,部分项目的费用缺少单项列支,导致企业对抬眼可见的税收优惠看得见却得不到;另外,企业的研发具有极长的周期,跨越数个会计周期,如果计入项目成功年度,则资产价值的真实无法保证,如果计入以前年度,则需要对以前年度的费用进行重新核算,增加会计核算负担,若不进行资本化处理,又无法进行150%摊销。大型项目的复杂性使得会计处理具有很大难度,到底是计入当期还是往年,具有很大分歧。
五、对策
(一)建立健全费用管理体制企业若要对研发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需要建立健全费用管理体制,充分利用自身的内控能力,进行监督管理。项目开展前,要对研发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对研发阶段产生的问题要有预见性的把握,避免后续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二)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在项目开展前进行好总预算,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对于大额支出,要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实时调整预算。
(三)完善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监控大型项目需要项目内外的双重监督,项目内部实行责任制,外部则待项目成果转为经营成果后邀请外部机构进行评审。
(四)规范项目设置,兼顾规范要求兼顾现存的各种准则与规范,进行费用科目的明确设置,不同类别下再细设分支。并且,大型项目建立备查明细账,以便相关机构或部门进行审核。
总而言之,企业要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核算标准,以便最大程度的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六、核算实务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条例,研发费用的会计科目可以设置为“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和“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其下可以再设明细科目,如折旧费、职工薪酬、物料消耗、无形资产摊销、租赁费、技术使用费、专利申请维护费等,并进行辅质的核算。
(二)账簿管理高新企业对与研发费用的管理要做到专账专管,设立辅助账,对单个项目的研发费用进行细致的登记,与年度结算时进行数据归集,以便明确企业该年度进行研发时有多少费用支出。
(三)增设报表为了明确高新企业研发项目的运行情况,企业应该增设以下四张报表:1.研发费用结果明细表;2.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情况表;3.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情况归集汇总表;4.研发项目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情况归集表.
(四)信息披露企业在年度会计报告上必须对研发费用的相关会计信息进行信息披露。
(五)费用的归集与调配高新企业进行研发的项目繁多,不可能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仅实行一个研发活动。若多个研发项目集中于同一会计年度,则要对不同项目的研发费用进行针对性的归集。此外,对间接费用的份额调配需要按照一定的工时标准进行分配,以便与收益相关联。若企业的生产单位也负责研发,则要将生产经营费用独立出来进行核算,而不能将生产经营费用与研发费用放到一起进行统一核算,以保证研发费用支出数额的准确性。若企业的研发项目对外委托,则要求方按时提供相关的费用支出明细。
七、结语
论文摘要: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企业伴随着起灵活性的同时是其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1.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2.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超级秘书网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在新会计准则中,新准则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日后不允许在提取之后进行转回。这项新的规定出台后突出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原则,同时,也使得一些企业试图通过提取减值准备计提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想法破灭,有效保护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于电力而言,我们要更加谨慎对待和处理计提资产减值问题,如果企业按可回收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做出了减值的准备,那么当资产价值回升的时候,就会造成因为资产减值不能进行回转的问题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偏低的问题出现。
二、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利润核算产生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借款费用核算产生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利息资本化的范围予以了扩大化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将利息资本化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的扩大,使得专门借款扩大到一般借款。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用于专门用途的借款就是专门借款,专门借款的用途就是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或者是为了构建某一项资产而专门借的款项。这项新变化对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电力企业构建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使用的任何借款都可以进行资本化的处理,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利息的费用,而且这样电力企业工程完成的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从而从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就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当期电力企业的利润收入,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益。
(二)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接受的捐赠资产核算产生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所接收捐赠的资产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新准则要求必须将捐赠的资产也纳入到企业当期的损益中去。对于电力企业二样,这样的规定无疑也会对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旧准则规定中,电力企业所接受的捐赠的资产如果没有进行计提折旧计算,那么企业就可以将所接受捐赠资产的33%归入到递延税款中来挂账,而且对于当期所得的税款也可以不缴纳,等到所接受的建增资产处置后,再将其与所得税一并进行核算;如果企业所接受捐赠的资产已经进行了计提折旧,那么这笔捐赠才会被纳入应纳税的范围,并且将其累计算、到公积账目中。在新准则实施后,新的规定就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利润的核算。
三、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所得税核算的影响
高校新旧会计制度相比,主要在记账基础、科目设置和资产核算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以往的高校会计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中只涉及收支管理,涉及不到收支分配以及成本核算等问题。而新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旧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科目使用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这一分类与现在适用的科目存在不一致现象,进而会产生一种核算上的脱节现象。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科目要求按照功能和经济支出进行明细核算,更能准确的核算会计业务。再次,在对资产的处理方面,旧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样会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而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在其预计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这样能够在报表中真实反应资产的价值,不会出现虚增资产的情况,从而完善了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系。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核算环节存在问题
高校中的资产一般都属于国有资产,能否对高校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问题。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是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资产来源于财政投入,并没有对资产进行详细的细分和定义,将其统一划分为固定资产,并制定和固定资产核算相关的核算体系,然而却忽视了无形资产的核算,没有建立健全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能准确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可能导致高校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浪费现象。二是对很多高校来说,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不完善,尚未实现一体化的业务、财务管理体系,可能导致资产的不及时入账等情况,进而导致报表上反应的资产项目价值不准确。三是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这就增加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的难度,要求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对、盘点等。但是,高校资产核算的会计人员可能还对新的核算制度不熟悉,就会存在计提折旧不正确,或者没有按时计提折旧等情况的出现。
(二)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对于高校会计核算人员,其一项重要的职责是对全体师生提供报销业务服务,然而大部分高校执行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核算服务,有的时候会出现报销人员过多而导致的环境噪杂,核算人员工作压力大等现象,同时,对于核算人员,常年都在干同样的报账工作,枯燥乏味,势必会产生厌恶感,加上工资、福利待遇又不高,就会使人员流失严重。新增加的核算人员又不熟悉业务,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高校的会计网络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对核算人员的创新和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税务等和财务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的整天素质水平还不高,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更不用说能和国际经济接轨的人才,更是少的又少。所以说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而没有想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三)会计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不强,把重点放在业务核算上面,而对会计监督不够。首先,高校会计核算中不重视基础工作管理。比如:在原始凭证的审核过程中,由于前来报销的教职工相比会计核算人员而言,拥有更多的信息,所以就会导致会计人员难以辨别凭证的真伪。不合格的凭证屡见不鲜,报销人员提供不正确的信息导致原始凭证上的业务内容和实际发生的情况不相符,虚造原始凭证内容、虚造原始凭证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场所和时间等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就势必会影响高校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导致高校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不准确。其次,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上交易已非常普遍,更多的高校业务会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为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对内部控制的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与学校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薄弱的相关经济腐败案件频繁发生,说明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自己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内部控制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高校内部不相容职位相互不分离现象严重。比如:某职业技术学校中就存在着严重的职责不分离情况,由同一会计人员既负责会计原始数据的录入,又负责对该数据进行审核,这种职责不明确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使得内部的审核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脱节,财务预算不精确
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快财政体制的改革,高校使用国家财政资金,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相应的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都在执行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但是,问题在于会计核算部门的相关人员不直接参加高校相关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等,并不清楚各单位的具体业务以及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在报账时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高校项目经费的预算和财务系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资源共享,因此,会计核算人员不能正确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由此,会造成会计核算中的不正确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不够精细等现象。
三、完善我国高校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工作
自2014年1月1日高校新会计制度执行开始,需要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按月进行计提折旧,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肯定不可能执行像企业一样的折旧方法,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作为一种成本,进入高校的成本核算系统。其次,为了加强资产的管理,高校的财务部门需要经常和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制定一体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对资产的购进、使用、保管等环节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另外,还可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监督会计核算处和资产管理处的实时对账,进而保障资产的真实核算和有效管理。再次,高校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动态监控。
(二)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保障高校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不仅指的是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素质,能够对计算机能信息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应变能力。为了解决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中的人才流失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业务娴熟、工作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高校在进行相应的校内转岗或者晋升时可优先考虑。同时高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竞争意识。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高校需要根据每个月的考核情况,定期公布一下每个人的考核情况,对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并加大提拔的力度,通过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想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必须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因为会计核算人员在整个高校的财务运行中起到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执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到会计核算人员对新会计制度内容的熟悉程度,同时要考虑会计人员是否具备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为了提高其胜任能力,高校可以举行相应的新会计制度的业务培训活动,让全体会计人员领会新会计制度的意旨。比如:当有新的会计政策出现的时候,高校可邀请专家在学校开展讲座,对新的会计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强制要求全体会计人员参与。其次,为了保证高校会计人员认真执行新会计制度准则,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会计人员意识到不正确的核算方法可能给高校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鼓励会计人员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鼓励他们认真钻研业务,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严把原始凭证的审核关,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为了健全会计核算中的基础工作,首先就要从原始凭证入手,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将这项简单的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做好这件事情,会计核算人员首先责任心要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技能,还必须熟悉国家对于相关票据的具体规定,了解相关的财会法规,对高校的运行机制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票据审核人员严格把关,做好凭证的审核工作,确保高校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的准确性。对高校的会计核算的监督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核算工作。同时,高校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定期对会计资料进行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进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所以,高校会计核算中的监督职能是保障高校健康有序运行的不可或缺部分。
(四)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工作
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衔接方面,高校应该将项目经费管理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做到资源共享。在会计核算中心明确高校预算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预算对各部门的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尽可能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不断的改进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高校会计核算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师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报销错误。
四、总结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知识性、中介性、可转化性、可再生性和无限应用性。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给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固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的脆弱性。由于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从网络架到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匿名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密的。这种先天的技术弱点导致网络易受攻击。
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易扩散性。信息安全问题会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因特网的普及而迅速扩大。由于因特网的庞大系统,造成了病毒极易滋生和传播,从而导致信息危害。
三是信息安全中的智能性、隐蔽性特点。传统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使用物理手段造成的破坏行为,而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技术对抗,对信息的破坏、窃取等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而且这样的破坏甚至攻击也是“无形”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犯罪行为实施后对机器硬件的信息载体可以不受任何损失,甚至不留任何痕迹,给侦破和定罪带来困难。
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二、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3、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4、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趋势。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5、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造成以上问题的相关因素在于:首先,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足,尤其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大多数计算机用户都曾被病毒感染过,并且病毒的重复感染率相当高。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三、相关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1、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2、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3、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