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7: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债务融资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综述
公司债务融资的研究产生与资本结构理论,Modigliani&Miller在其的开创性研究中,把企业定义成由一些投资项目和其产生的收益组成的集合体。作为资金来源之一的债权将按照特定的模式来获得一定量的现金流。然而他们并没有考虑公司的管理者为什么愿意向投资者支付现金流,在此基础上,Jensen&Meckling提出,实际上公司内部的管理者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将收益据为己有而不是支付给投资者。因此,他们将债务契约定义为赋予债权人对现金流拥有剩余索取权的约定。
随着后来委托理论的发展,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又注入了新的活力,Smith&Warner认为,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借款公司还应承诺一系列不会违反契约条款,如果债务公司违约,债权人将获得债务抵押品的控制权或者请求对公司的清算破产的权利,这时的债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于借款者对债务契约的违背行为触发了部分控制权由债务方向债权方的转移。其中,他们集中讨论了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股利发放政策。如果股东将收益派发红利,则同时会削弱公司未来的投资能力,也就是降低了债权人的收益;二是债权稀释问题。对于已经发放债务的所有者而言,如果公司再进行新的更优先级别的债务融资时,他的债权就遭到削弱;三是资产置换问题。公司管理者总是偏好高风险(有时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他可能会将债权人的低风险融资契约下的款项挪作较高风险的项目投资之用,从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增加;四是投资不足问题。Myers指出,如果企业接受一个正的净现值项目所带来的好处主要由债权人所获得,那么它有可能拒绝这一个项目。
早期的企业融资理论认为融资企业的内容是外生决定的,它表现为一种标准契约的形式,而企业可以选择的就是融资规模。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后来提出的证券设计理论就是将契约本身条款作为内生变量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投资的现金收益流如何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分配;二是企业的剩余财产控制权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转移才是激励最优的。其中Townsend和Diamond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破产清算机制。债务重谈机制(renegotiation),也就是对债权人的一种利益保障机制,由Baldwin&Mason等人给出了理论解释。
2我国大公司债务融资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资产负债率大都居高不下,其中上市公司的负债率相对较低,这部分归因于它们多了一种融资途径:股票融资,IPO首次公开发行后,上市公司利用股票融资的成本就大大低于其他的融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尽管如此,相对于成熟的金融市场中的同行业公司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还是偏高的。主观上看,作为规模较大的公司,一般都是资本充足、融资方式灵活,而且如果项目投资失败,还可以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新谈判,如近几年国有企业为了剥离不良资产使用的的债转股、缩短债务期限、限制股利发放等等方式而不会让公司立即处于清算状态。高负债率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对于公司,过高的负债率使其运营的风险增大,最终有可能走向破产清算之路;对于银行等金融系统,放债过多也将带来更多的坏账,这会导致处于千变万化的金融市场中的银行变得脆弱,其对抗危机的能力将大大降低。
通常公司的债务产生,不仅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还可能由于公司大股东关联方交易而形成,这种情况特别在我国上市公司很常见,且金额巨大,形成关联方之间复杂的债务关系。
3公司债务融资中产生的博弈
我们这里的讨论都是假设在不完全契约下进行的,不完全契约是指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还有契约期间交易费用的存在,契约当事人或契约的第三方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从而使得契约的双方无法将未来的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反映在契约之中,因而造成的契约自身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债权人无法预料到签定契约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且存在事后的股东机会主义,也可能使债权人的利益遭到侵蚀。下面就具体用模型来讨论。
考察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博弈,这里主要考虑银行贷款方式的债务融资,这是因为在我国,很多公司发行债券而还不上款的例子很多,信用度太低,跟一些发达国家健全的债券股票市场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相对非常繁荣,而债券发行几近为零,这不仅反映了上市公司不能合理使用财务杠杆,而且还可以看出公司上市之后,并没有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
银行作为债权人,拥有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即债务公司资不抵债或者策略违约时,银行可以行使剩余控制权对公司进行清算,也正是因为有了剩余控制权和清算机制的存在,银行和公司缔结的契约才有保障。然而在不完全契约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会使契约条款的执行效力降低,最终导致清算机制的部分失灵。
假定整个契约包括四个重要的时点,分别记为t=0,1,2,3,并且假设公司与银行都是风险中性者。假设公司拥有一个投资项目,但其自身的资本不足以承担整个投资,因此它需要外部融资,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公司将优先考虑进行债务融资,则整个契约过程见图1。
在不完全契约情况下,债务到期时,银行并不能完全掌握公司真实的投资收益情况P,它只能知道公司股东所传递的一个收益信息,在现实中这一信息常常是真实值的一个噪声Pn,显然有P>Pn,而股东正是利用这种噪声获得私利。假定银行想要尽量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就要付出一定的信息获得成本Ci,并存在一定的清算成本Cl,并设公司因违约带来的声誉上的损失为G,若公司发生债转股剥离的不良资产为a,显然a3.1公司正常盈利下与银行间的博弈。
假定公司正常盈利,如果公司的收益P不低于当期债务偿付额F,则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公司可以选择如下三个策略:履约,策略违约和恶意违约。其中,策略违约是指公司股东利用银行存在的信息收集成本和清算成本而故意只支付部分债务本息,但其违约的程度又低于银行实施清算的上限,因此按照上面的假设,股东要想策略违约的话,则有F≥Pn≥(F-Ci-Cl);恶意违约是指公司拒绝支付部分或全部债务,从而引发银行清算的一种行为(见图2)。
在这里假定此时银行只能得到D′的债款,其中D′≤(F-Ci-Cl)。作为一个大型的公司,由于存在声誉效应,一个理性的股东就会尽量使公司长久地经营下去,因而除非项目失败,他不会随意对银行恶意违约而降低自己的信用程度。所以在假设前途博弈下,公司的策略减少为两个:履约和策略违约,同时,银行的策略为接受和不接受。则可以得出公司和银行间的还款博弈收益矩阵(见图3)。由图3可知,在策略违约下,不论银行接受与否,公司的支付都将小于F,由于在还款博弈中,掌握充分信息的公司股东拥有先动优势,所以在实际中,(策略违约,接受)是一个可行对公司最优,对银行次优的组合。
3.2公司亏损情况下与银行间的博弈
如果公司经营发生亏损,则公司可能无法偿还债务。假定公司连续利润为负(P<0),因为如果某一段时间内偶然的亏损,可以使用留存收益,或其他一些方法度过难关,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这里主要考虑公司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亏损情况。在我国,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规定,如果公司要上市,必须3年平均盈利达10%,并且其中每年不得低于6%等等;而上市公司若出现3年连续亏损等情况,其股票将暂停上市。这些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压力,而一段时间的亏损又使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个时候公司与银行的博弈主要三方面:违约,债转股,破产清算。其中违约情况是若公司在未来仍有正的现金流,则其可跟银行谈判暂不追究其债务(设延迟还款率为k,一般k>1;若k<1,则有kF>L-(F-Cl-G));债转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通常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有一定动机要剥离不良债务(其流程图见图4),而采取的方式,一般债转股要关系到三方:公司,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破产清算即公司实在无法支撑下去,银行所能采取的最后的措施。
然而公司与银行实行债转股也是一个新的博弈,其主要是由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博弈构成(见图5),这里时不考虑政府和银行的因素,我们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博弈,仍然在上面假设的基础上,我们设D为借入资金,债务平均利率为r,l为资产管理公司持有债转股企业的股权比例(0考虑管理公司的对策:等待债转股公司完全赎回股权;部分赎回股权或转让出售;完全转让或出售。鉴于我国债转股的实际情况,出售股权的可能性很小,一旦债转股公司没有在赎回期赎回,容易形成新的烂账,而且能够拥有债转股资格的公司,一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其实施债转股的目的性较强,在这里我们仍将它作为一种策略来进行分析。考虑债转股公司的对策:若公司完全盈利,则其可能用利润赎回股权,或是拖延;公司部分盈利,则可以采取部分赎回或者延期;当公司亏损的情况下,它只能被动的延期下去。下面的p,m,n均为在不同情况下转让出售的折扣率,设zp,zm,zn为不同情况下管理公司部分转让股权的程度,设债转股公司部分赎回程度为z’,其中z’+zi≤1,i=p,m,n,因为赎回和转让之和不可能超过债务本身。超级秘书网
4结语
本文讨论了公司债务融资中产生的冲突与对策,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博弈模型并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其中对于富有我国特色的债转股现象也进行了理论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公司的一些实际情况没有放入模型中,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译.微观银行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鹏.债务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著.李风圣译.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5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一)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
1.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源于现代公司制度下的两权分离,由于利益出发点不同,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问题”。委托人会根据人的经营业绩来进行激励或者惩罚,因此,为使得企业披露的盈余满足委托人的要求,进而获得更高的报酬,人会使用各种手段来粉饰企业业绩。基于这样的动机,使得委托理论成为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根源。
2.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契约被用来约束企业行为,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契约的“刚性”特性决定了契约一经订立,不得随意更改。因此,企业为了平衡契约各方的利益,只能通过调整会计信息,而不是通过修改契约来实现。为了影响最终的契约结果和利益分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
(二)与债务融资相关的理论
1.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指外部投资者根据企业传递出来的信号来衡量企业的优劣。在众多传递出的信息里面,公司规模是衡量企业优劣的一个重要信号。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公司规模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公司规模越大,其价值也越大,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越小,因此他们也愿意接受更低的债务成本。信号传递理论给管理者和外部投资的启示是,一方面,企业应当以适当的方式传递企业经营状况,以使债权人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债权人,对企业传递的信号应当正确分析处理,理性决定债务融资成本和规模。
2.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一种顺序:经理人会最先选择内部融资,当内部融资不足以满足融资需求时,会转而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债务融资,如果上述两种方式还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经理人才会选择股权融资。融资优序理论的研究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基础上,并且考虑了融资成本。由于内部融资相比于外部融资,无需支付任何融资成本,因此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利用内部留存,只有当内部留存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才会考虑外部融资。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
Healy&Wahlen(l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来变更财务报告,用以误导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Healy(1985)指出,若将管理人员的奖金设定在一个区间内,此时管理人员更可能选择降低收入的盈余操纵;若不存在一个限定区间,管理人员更多地会选择向上的盈余管理。Watts&Zimmerman(1986)指出,当债务相对较高时,管理者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债务条款违约的可能性。Magnan,Nadeau&Corniier(1999)以1976-1992年17家申请反倾销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这些企业为得到外贸法庭支持,在被调查年份会通过操纵短期应计项目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且盈余管理幅度超过了报告期总盈余的50%以上。陆正飞和魏涛(2006)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前普遍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饶艳超和胡奕明(200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关注在银行信贷过程中,银行是否重视客户的会计信息,以及关注的何种会计信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对客户的会计信息非常重视,尤其是客户的长短期借款、应收账款和利润总额等会计信息。
(二)与债务融资相关的研究
Diamond(1991)研究发现,债务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以获得较低的借款成本。Shleifeeta(l1997)指出,治理结构越好的公司,其债务融资成本也越低。罗进辉和万迪日方(2009)研究了债务融资决策与第一大股东终极持有的现金流量权比例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负债能够有效约束非国有大股东的行为,但并不能有效约束国有大股东的行为。黄文青(2010)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水平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相对于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借款,长期债务和企业债券融资能够更好地监督制约上市公司经理层。钟海燕和冉茂盛(2010)对比分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和国有上市公司的负债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前者的负债治理效应显著强于后者。
三、债务融资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影响
(一)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影响,即债务融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的发生;二是消极的影响,即债务融资成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以下对这两种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公司出现了两权分离。由于委托人与人所追求的经济利益不同,使得他们之间产生“问题”。人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可能在日常管理或者做出相关决策时违背委托人的要求,甚至从事一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问题。而引入债务融资能够形成一种激励机制,降低行为的发生。当公司存在债务时,债权人拥有优先于股东利润分配的权力,使得公司不得不先还本付息,再进行资金投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效率的投资,约束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支出。作为公司的人,经理人员必须勤勉工作才能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可以说,适度的债务能够有效制约经理人员的行为。在众多会计信息中,公司的盈余信息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资本市场会基于公司的盈余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师会根据公司的盈余对其进行价值预测。对投资者来说,盈余信息计算简单,容易理解,能够帮助投资人了解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既然投资者判断人经营效果效率的主要依据是公司盈余,那么为了获取额外的激励和报酬,管理人员便存在粉饰盈利的动机。在债务契约中,盈余信息同样被广泛应用。由于公司债务融资的获得、定价、信用评级以及债务契约的签订等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报告的盈余,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债务融资或者更低的债务融资成本,公司往往有动机来操纵盈余。
(二)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同样会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管理者操纵公司盈余的行为被传递给债权人后,债权人对公司披露的盈余进行调整,进而做出相关决策。但是债权人能够对披露盈余进行调整的前提是市场是有效的。在不同的市场效率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强势有效市场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强势有效市场是指公司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资本市场得到反应,包括未公开或保密的信息。当公司不能满足债务契约条件时,往往会操纵盈余。而在强势有效市场下,一旦公司盈余纵,这一信息将迅速在市场公开,市场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将可能改变,银行等债权人会通过诸如不发放贷款、减少发放贷款、提高贷款利率、加强限制性条款等手段来应对公司的操纵行为。这不仅能够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提高债权人的风险回报,而且也使得债务人企图通过操纵盈余来获得债务融资或者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目的无法实现。因此,在强势有效市场中,债权人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决策,而债务人则必须付出公允的代价。
2.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在半强势有效市场中,除了市场交易数据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外,已公开的与企业发展前景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在股价中得到反应。在弱势有效市场中,市场交易数据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可以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应,弱势市场的效率最低。在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中,虽然全部公开的信息能够被资本市场所反映,但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盈利属于非公开的信息,债权人不能及时准确对此做出反应,甚至做出与强势有效市场中完全不同的决策。如果债权人不能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可能就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更廉价的贷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中,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四、政策建议
(一)给债权人的建议
第一,从多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估。企业盈利是评价企业的基本依据,因此为了获得融资,企业会通过各种盈余手段来操纵盈利。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债权人应当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估,而不是单纯依靠企业盈利信息。这样,企业操纵盈利的动机也就降低了。第二,对盈余管理进行事前评估。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在签订债务契约之前,应当对企业进行评估和资信调查。在对企业进行调查评估的一套体系中,应当包含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事前评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有助于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给管理人员的建议
第一,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长远来看,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债权人承担与股东相同的风险,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债权人对企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可以保障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建议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监督评价容易发生盈余管理行为的环节。
(三)给监管部门的建议
企业筹集资金,通过银行借款或债券融资的方式,并对其偿还和运营等所采取管理方法中涉及到的各类成本,统称为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从结构性的角度来看,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企业规模与公司成长性。根据企业的规模性判断,企业的规模越大,其采取融资的方式也就越偏爱发行股票、债券等。因为相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讲,大规模企业能够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利用多元化规避、分散经营风险,且能够均衡上市后不同时期的利润水平,确保企业的稳定收益。除此之外,大规模企业有着更有效的内部资金调度能力,所以负债能力和抗风险水平较高,不容易出现破产等风险情况。从公司成长性角度来讲,公司资本结构与其成长性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而公司的成长性和公司的债务水平,也体现着负相关的关系。(二)债务结构与债务率。从债务结构来看,不同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对应着不同的债务类型,所以债务结构对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客观来说,当企业面临较高负债率的情况下,其破产的风险也就随之增加,无法确保债权人的利益安全,可能会拒绝对企业提供资本或者索取高回报。所以债务融资对于负债率较高的企业来说,也会表现出更高的成本。(三)公司信用、公司治理。鉴于债权人保护机制与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债权人对企业的债务情况也无法全面掌握,与此同时,由于偿债机制的缺陷,也无法确保债权人的根本权益。所以从公司信用角度来说,债权人对其进行考量,决定着面临风险的大小。企业拥有良好的信用,不仅能够降低其谈判费用和筹资审查费用等契约签订成本,而且还有助于在债权人处获得较低利率的债务,即以契约价格成本,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公司成本,是确保上市公司出资人获得期望利益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公司股权集中度不同,其治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股权分散企业来说,其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体现为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问题。相反的情况,则表现为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可见,公司治理和信用,都是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因素。(四)市场利率。在诸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中,市场利率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宏观环境下,市场利率容易受到影响,这种影响还会延伸到投资效果、债务利率水平以及债务资金不同结构的需求和供给情况。根据企业未来的利息和债务回收表现评价,上市公司能够申请到较小风险的银行贷款,获得较低的利率。但是财务状况较差的上市公司,则由于承担着较高的风险,所以其贷款利率也会相对较高。综上所述,在市场利率的不同表现情况下,会导致债务融资成本的上下浮动。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无论是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还是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其实都受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如果存在着虚假的会计信息,则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正确投资选择,在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盈利和经营情况的背景下,投资者会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容易造成经济损失,进而扰乱了国家的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增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质量在社会层面的作用,主要在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对国家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引发大量偷税漏税的情况,导致国家的税费流失,不利于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简单地说,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就越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企业在各个时间段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低利率的融资成本,更好的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进而带动市场健康有序前行。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纵观现代公司管理制度,主要存在着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特征。对于上市公司的外部投资者来说,其所能够获取的信息往往要比控股股东和内部管理者少很多,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较低体现,存在着不对称的信息反馈情况,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透过信息披露的方式打破信息不对称现象,缓解问题,才会指引资本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对于上市企业来说,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其债务融资成本也就越低。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主要在于减少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降低债务人的违约风险,进而间接地降低了债权人对风险议价的要求,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综上所述,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种种影响因素中,会计信息质量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对企业债务融资的约束也就越低,进而成本也就会随之降低。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管理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达的互联网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可靠,企业披露信息更加方便。对于债权人来说,更快速地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也有助于降低会计信息的披露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从宏观整体环境来看,构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将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关键在于设定和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评价等级,构建相应的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前文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信息质量越高,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也就越低。因此,建议银行或债券投资者,更多的以参与方的角度,加强债务与信息质量之间的联系,强化会计信息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风险性,优化资本资源配置。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仅仅存在四个等级,且并没有受到大众的重视,所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仍然无法流动。在此情况下,需要构建良好的体系,以第三方公正独立的评价体系,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变革,需要证监会、监管机构、金融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的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其中。从微观的层面来说,要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首先要通过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来完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管理。一整套有效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有助于缓解两权分立情况,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强化公司信用,弥补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先从改革股权结构入手,通过降低股权的过度集中情况,用合理、科学化的股权分配,产生制衡作用,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市场约束力和市场监督。其次,要强化董事的监督功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综合来讲,宏观上社会各个部门的各司其职,微观上市公司本身的恪尽职守,都将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管理。强化全社会的会计文化建设,由政府带头以政策性支持作为基础,教育部门配合发挥宣传和教育功能,开展会计文化布局,让上市公司的会计领导者成为会计文化的倡导者。当全社会包括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形成了会计文化意识,才能指导并实践会计信息质量的真正效用。对于投资者来说,对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在较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四、结语
表2统计了中国上市公司自1995年到2006年12年的总体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负债比率、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以及银行信用比率的变化情况,其中12年的平均值分别为51%、43.4%、7.7%、84.7%、15.2%和47.9%。图1直观的显示了1995年-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趋势。
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结构中,从期限结构的分类来看,期限短的流动负债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期限长的长期负债则只占一个较小的比重,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偏好期限短、流动性好的流动负债。从债务资金的来源来看,银行信贷是企业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从1995年至2006年12年的时序特征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2左右,12年间呈U形变化,即1995年该比率为52.6%,之后逐年递减,2000年该比率为45.54%,从2001年该比率开始回升,到2006年达到63.86%,说明中国上市公司通过债务筹集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趋势在不断增强;流动负债比率偏高,也呈U形变化,即1995年该比率为42%,之后逐年递减,到2000年该比率为38.83%,2001年该比率开始逐年上升,到2006年该比率为55.91%;长期负债比率很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5年该比率为10.5%,1999年该比率下降到最低点6.85%,之后又有所回升,到2006年该比率上升到7.82%;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5年为79.8%,到2005年达到最高点88.1%;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5年为20%,到2005年达到最低点11.8%,2006年该比重有所回升,为12.2%。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资产负债比率呈逐年递减趋势,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也呈递减趋势,而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仍呈上升趋势,表明企业负债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长期负债的减少造成的,这可能与在1996-1999年间央行连续7次的降息有关,企业为了避免长期债务的利息率风险而采取减少长期债务融资或用短期债务融资来替代长期债务融资的方式,以降低利息率风险,从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二、中国上市公司短期债务融资结构状况
表3列出了1995年至2006年12年间短期债务所反映的与企业具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1)中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债务融资结构中,短期借款所占的比重最大,平均为38.36%。(2)其次是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与代销商品款,这三项指标所反映的是企业之间的往来所形成的资金占用关系,占流动负债的比率平均为33.39%;其中又以应付账款所占的比重最高,平均占18.76%。(3)至于企业来自职工和股东的债务融资所占流动负债的比重不大,分别为1.84%和3.54%。(4)从这12年的时序特征来看,短期借款占流动负债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1995年该比重为40.14%,2006年下降为34.19%;而商业信用(企业相互往来所产生的资金占用)占流动负债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28.26%上升到2006年的41.88%;再者,从表2可知流动负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银行信贷的有限性;第二,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风险意识逐渐增强,而上市公司业绩又呈下滑趋势,故出现“惜贷”现象。企业为了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采取了用商业信用来替代银行信贷的债务融资方式。这也是在中国债务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5)企业对职工工资的拖欠在不断上升,1995年为1.17%,2003年上升到2.09%,对股东支付股利等的拖欠却在下降,这间接的表明企业为了满足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尽力为企业保留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注:各指标的结构比率是各指标的平均值与全部流动负债平均值之比。“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是指“短期借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指“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与代销商品款之和”,即商业信用;“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债权债务是指“应付工资与福利”;“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债权债务是指“应付股利与利息”;“企业与其他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是指“应交税金、其他应交应付款、预提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以及其他流动负债之和”。
三、中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结构状况
表4列出了1995年-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中长期借款占绝对主导地位,平均为78.59%;其次是长期应付款,主要反映的是上市公司采用补偿贸易方式下引进国外设备价款、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等,平均为13.88%;至于应付债券,它所反映的是上市公司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来为公司筹集长期资金的情况,在长期负债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仅为2.92%。从这12年的时序特征来看,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占长期负债的比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的利用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筹集长期资金,而长期应付款占长期负债的比重则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采用补偿贸易筹集长期资金的比重越来越小,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外商多以设备作为直接投资进入中国而造成的。
从表5可以看出,尽管银行信贷是企业长期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有相当大比率的上市公司,其长期借款为0,甚至于有16.49%的企业根本就不使用长期债务,所有的债务资金全部来源于期限短、流动性好的流动负债。并且,从图2可以看出,在2001年以前,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完全依赖于短期流动负债而根本就不使用长期负债的趋势在增强,从2002年起这一趋势又有所下降;而长期借款为0的公司占总样本的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来筹集公司发展所需的长期资金。从应付债券不为0的样本分布来看,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长期资金的公司很少,并且从1995年到2001年,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长期资金的公司占总样本的比率呈递减的趋势,这是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方式单一的必然结果。从2002年起,这一趋势有所扭转,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长期资金的公司占样本的比率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但趋势并不十分明显(图2),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多元化提供支持。
一、债务风险的影响
由于高校债务的单一性,当高校发生债务风险时,常常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安全,导致银行坏账增多,对银行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金融风险的传递效应势必会影响到整个金融的稳定性。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不能不警惕高校债务风险的破坏性。对于我国的高校债务来说,由于贷款基本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当债务风险存在并且发生时,会对地方相关产业带来不利的影响。高校为了维持其基本的运行,所需要的资金相对比较稳定,当高校发生财务风险时,会影响到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导致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下降,最终影响到高校的发展水平。同时部分高校为了减少债务负担,增加学校的收入,往往通过扩招和增加学费来应对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会违背高校公益性的要求,也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债务风险控制的策略研究
1.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目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努力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改变单一的负债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债务风险。我国高校应当努力借鉴美国高校的发展模式,美国高校在融资渠道上多元化而且方式也非常灵活,在高等教育投资中位居世界高位。美国高校政府财政投入比例比较低,其中的捐赠收入是其筹集经费的重要渠道,同时美国一些私人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基金来合理地实现学校资金的增值,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在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捐赠制度,在税法中规定向高校捐赠可以得到相应的减税,提高了人们捐赠的热情。通过研究世界其它国家的高校资金投入可以看到其经费来源除了有政府财政资金之外,主要依靠学杂费收入、对外服务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这些资金来源在高校资金的比重中比较高,而我国高校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不利于分散债务风险。因此为了控制高校的财务风险,应当努力从多方面来筹集教育资金,例如通过向社会提出有偿服务、接受社会组织或者私人的捐赠、招收留学生等措施来拓宽高校资金的来源,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高校也应当发挥自己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而增加高校的收入。高校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样不仅会增加高校的收入,同时还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要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设立总会计师的方法来完善对高校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财务部门应当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实现预算的精细化,做好财务审计工作。高校负债融资是教育发展中所采取的必要手段,通过合理利用能够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高校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内部资金的核查工作,建立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金用途的追踪。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效果的分析,建立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积累资金使用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财务部门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对高校债务规模、债务偿还情况以及债务期限等进行清查,熟悉学校的债务情况。高校还应当准备相应的债务准备金,降低高校负债融资的风险,防止资金链断裂。为了应对举债财务风险,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对融资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内部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价机制,及时分散融资风险。财务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降低高校的融资风险,同时提高融资效益。财务部门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当设立相应的举债警戒线,当达到警戒线时应当制定具体的还款方案,并且停止举债。财务部门应当对贷款规模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债务到期不能够还款的财务风险。高校举债是为了其发展的需要,财务部门要加强对负债融资项目的论证和审核,防止出现盲目举债的现象。只有做好项目的评审,才能有效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也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财务部门要按照勤俭办学的方针,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节约公用经费支出,防止出现资金的铺张浪费现象。
3.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债务风险的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仅仅依靠高校自身难以满足债务风险的管理要求。政府作为高校的管理机构,要严格控制高校的发展规模,严格审查高校的发展规划,使高校的规模和债务规模相适应,加强政府对高校举债的控制。在市场条件下可以适当放宽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利,提高高校的还款能力,降低债务风险的压力。为了控制好高校的财务风险,政府应当按照高校债务的大小做好分类管理,例如加强对高校负债融资的摸底工作,详细了解高校的债务情况。按照高校债务的大小和风险系数的高低对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对于财务风险比较大的高校要进行严格管理,加强对高校支出的控制,严格要求专款专用。高校运行中的资金规模比较大,种类比较多,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可以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降低高校财务风险,这样能够提高高校经费分配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论文摘要】2007年7月,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引发了全球关注,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放缓,全球经济受到波及。本文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从我国金融投资环境的现状出发,探讨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方向。认为我们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
一、次级债危机及影响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房地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来自银行信贷。然而近些年来国家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热问题频繁出台政策,其中银行信贷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监督重点:从2003年央行下发的“121文件”,到2005年银监会公布的“212号文件”;从央行上调房贷利率,再到限购政策的大力实施,直接导致了购房者对房地产的观望和推迟购房计划的态势的加强。因此,在传统的融资渠道(银行信贷)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打压下,大量的房地产企业经受着销售资金回笼漫长与融资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房地产市场也因此从“春天”进入了“冬天”。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1年12月9日公布的消息,2011年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9.87,这是该指数两年多以来首次跌破100大关。纵观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促进发展,就必须比以往的任何时候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金融市场环境及政策背景,时刻保持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根据自身实力、资金持有状况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来合理规划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同时,我国政府应加紧探讨融资新渠道的研究,加紧出台有利于房地产融资渠道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解决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的现状,进而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分析
本文选取2001-2010年深沪A股市场的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在总计为103家房地产类公司的基础上删除了十年间被ST、*ST等实行过特别处理和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和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最后得到了30家深沪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其中深交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共23家,上交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共7家,见表1。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深交所和上交所网站公开披露的2001-2010年间公司年报中的主要财务指标及财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分配表,其中被研究的数据均属于合并报表的数据。由于这些报表均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因而认为所研究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此外,本文部分数据来源于股票查询软件“大智慧”,并通过计算整理得出。
(一)债务融资成本 债务融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债务融资成本=债务融资筹资成本+债务融资资本成本
其中债务融资成本可再分为短期借款融资成本和长期借款融资成本,由此,长、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短期借款融资成本=短期借款的筹资成本+短期借款的资本成本
长期借款融资成本=长期借款的筹资成本+长期借款的资本成本
在计算长、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时,将二者的筹资成本均定为企业所需缴纳的贷款手续费,数据为1.6%;二者的资本成本以央行2001-2010年间的住房开发长、短期贷款平均利率为准(见表2)。
(二)权益融资成本 权益融资成本包含了权益融资的筹资成本和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两部分。在计算权益融资成本时,将企业在股票发行时支付的发行成本定为其筹资成本,数据为2%;将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历年的分红率定为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历年分红率的计算公式为:
分红率=分红派息总额/股票市值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的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因此,本章分红派息总额的计算公式为:
分红派息总额=现金股利+红股股利
股票市值=股价×股票总股数
(三)融资成本 具体为:
(1)融资成本的计算公式。根据债务融资成本和权益融资成本的计算结果,现计算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历年的综合融资成本(简称融资成本),计算公式为:
融资成本=债务融资额/总融资额×债务融资成本+权益融资额/总融资额×权益融资成本
其中总融资额=债务融资额+权益融资额;债务融资额=长期借款+短期借款;权益融资额为实收资本。
(2)融资成本计算结果分析。根据表3的数据显示,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果:一是融资成本的时间趋势分析。这样的变动趋势表明,除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关外,融资成本的变动也与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历年选择的债权融资组合相关。融资成本为二者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后综合融资成本整体上均低于债务融资的单项融资成本。这说明了企业通过合理运用融资组合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二是融资成本的数值分布分析。在对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十年融资成本均值进行排序后,从数值分布中可以看到,在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融资成本均值在5%以下的共14家,5%-6%间共5家,6%-7%间共11家,其中融资成本均值最低的公司为绿景控股,数值为2.26%;融资成本均值最高的公司为金地集团,数值为7%。这样的数值分布体现出,大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均值普遍分布在6%以下,只有金地集团的融资成本为7%,此外,深振业A和深长城的融资成本均为6.92%,数值接近7%,各区间内的数值差距不显著,整体数值分布较均匀。三是融资成本的公司差异分析。对融资成本均值为最低值的绿景控股和融资成本均值为最高值的金地集团比较后发现,绿景控股历年的融资成本均未高于5%,历年的融资成本均低于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十年均值。而金地集团历年融资成本数值显示为:2001年融资成本为最低值,数值为4.86%;2002年至2004年的融资成本开始上升,从2002年的6.14%上升至2004年的7.55;2005年公司的融资成本虽有下降,但到2007年,融资成本已上升至十年间的最高值8.27%。2008年此数值降低至7.59%,但2009年融资成本又回升至7.7%。2010年此数值降低到了6.84%。因此金地集团融资成本的整体表现为,除2001年的融资成本在5%以下,其余九年的融资成本均高于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十年均值。根据两家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权益融资成本和融资额的数据显示,绿景控股的债务融资成本十年均值为7.84%,权益融资成本十年均值为0。在融资额上,除2006年以外,其余年份中公司的债务融资额均比权益融资额低,其中2008年和2010年债务融资额均为0,这说明绿景控股的资本结构中权益融资占主要位置。而金地集团的债务融资成本十年均值为7.81%,权益融资成本十年均值为4.42%,其中二者数值均高于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和权益融资成本的十年均值。在融资额上,金地集团的历年债务融资额明显高于其权益融资额,因此这说明与其权益融资成本相比,金地集团十年间的主要融资成本支出来自债务融资成本。
对绿景控股来说,由于公司十年间未进行任何分红派息导致了企业较低的权益融资成本,又由于企业的融资资金主要来自权益融资,因此企业形成了较低的融资成本。对于金地集团来讲,由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和权益融资成本均高于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二者十年均值,并且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债务融资,因此直接导致了金地集团融资成本的偏高的结果。
三、结论
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的变动主要源于企业选择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所占比重。其中,债务融资成本的变动直接受国家历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产物;而权益融资成本主要与企业向股东发放的股利分配有关。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都采用了不分红、低比例分红或以送、转股形式分配股利的做法,股利支出极低,导致企业的权益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因而体现出了权益融资成本的成本优势。通常情况下,将二者安排在相对合理的比重下,才会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才会产生出最低的融资成本。也就是说,如果企业选择过多的债务融资,由于债务融资属负债,须考虑到期还款问题,将会成为企业较重的财务负债,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反之,如果企业选择过多的权益融资,很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进而稀释企业大股东的权利,这很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应认真研究债权融资的融资组合问题,并将其作为企业实施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来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陈灿:《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房地产融资风险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2]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论文摘要: 债务融资是 企业 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既能解决企业资金压力,又能使 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的境地。文章首先对债务融资及其利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 上探讨了债务融资风险的成因,并对企业如何防范债务融资风险提出了建议。
债务融资是 现代 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之一。通过债务融资,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经营资金 的问题,而且可以使企业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债务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满足企 业对资金需求,带来财务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财务危机, 面临破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企业债务融资,并建立风险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债务融资的涵义
企业债务融资风险产生于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企业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 、发行债券、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行为。
债务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企业来说有利有弊。债务融资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主要包括 :(1)有效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主要体现在债务融资率的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本筹 资的资金成本,以及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可以使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向投资者支付的股 息。(2)给投资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即当企业资产总收益率大于债务融资利率时, 债务融资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3)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债 务融资相对于其它融资方式来说,手续较为简单,资金到位也比较快,可以迅速解决企业资 金困难。(4)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债务融资不具有股权稀释的作用,通常债务人无 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对企业经营活动不具有表决权,也无对企业利润和留存收益 的享有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控制企业的能力。
债务融资的缺点主要包括:(1)增加企业的支付风险。企业进行债务融资必须保证投 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甚至会发生亏损。(2)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影响资金的周转。表现在企业债务融资的利息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同时,如果债务融资还 款期限比较集中的话,短期内企业必须筹集巨额资金还债,这会影响当期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 用。(3)过度负债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甚至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一旦债 务过度,会使筹资风险急剧增大,任何一个企业经营上的问题,都会导致企业进行债务清偿 ,甚至破产倒闭。(4)长期债务融资一般具有使用和时间上的限制。在长期借款的筹资方 式下,银行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对借款的使用附加了很多约束性条款,这些条款在一定意 义上限制了企业自主调配与运用资金的功能。
二、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债务融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 险,以及企业在日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偿付风险。债务融资风险产生于企业债务融资行为, 其成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对债务融资风险认识不充分。 债务融资风险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融资过程中所造成的风险;二是日后的偿 付风险。从目前来看,企业管理层十分注重融资过程中所造成的风险,关注能否筹集到资金 、筹集到多少资金、筹集资金的条件是什么,但对于筹集到的债务资金如何利用、日后如何 偿还、怎样偿还缺乏较为详细和成熟的考虑。投资项目一开始和中途变更的情况在我国上市 公司中经常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2.企业投资决策失误。 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 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就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但是,由 于决策失误而导致财务危机的案例却经常发生。“秦池”、“飞龙”等企业失败 几乎都由于“投资失败”。
3.市场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或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高低直接 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近几年,由于国家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不断提高,这也使得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 。同样,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动也给企业带来了外币的收付风险。
4.银行对企业的债务监督不充分。 我国企业的高负债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高负债并没有发挥债权的治理作用, 它不但没有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反而扭曲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我 国对银企关系的制度设计以防范 金融 风险为主,由此导致了认识的偏差,认为银行对企业经 营行为的监督只能以外部监督为主,银行参与公司内部会引起更大的金融风险。在这种情 况下,银行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参与公司治理。所以说我国银行债务对企业的约束是软性的。
5.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现行的融资制度仍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大部分银行和上市 公司都是国家控股 ,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一些银行受国家的干预,其贷款决策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由于国家 参与了 企业 与银行之间的融资契约关系的建立,导致国有企业具有内在的高负债动机。同时 ,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由于经营成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经营失败,自己却不会损 失许多,因此,在企业经营时,往往喜欢冒巨大的风险。
三、防范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债务融资风险意识。企业树立正确的债务融资风险意识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要树立企业独立承担风 险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将越加分明 ,再依靠政府支持和帮助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因此,企业首先要有独立承当风险意识。另 一方面,对于债务融资不仅要考虑融资过程中所造成的风险,更要考虑日后的偿付风险。事 实上,日后的偿付风险才是企业债务风险考虑的重点。
2.优化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 企业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比率、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企业适度负债经营 是指企业的负债比例要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对于不同规 模和不同性质的企业来说,选择债务融资的比例不一样,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 ,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例可以适当高些,负债比例就可以高些;相反,对于经营情况 不 是很理想的企业其比例就要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筹资风 险。我国企业目前的负债比例高,为了缓解外界的压力,应该降低资产负债比例。同样,企 业 还应对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和债务偿还期限进行合理的安排,防止企业日后经营过程中的本金和利息的偿付风险。
3.充分考虑市场利率、汇率走势,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 针对由于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企业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经济 发展 所处的时期及资金 市场的供求变化,正确把握未来利率走向。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 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 ,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 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 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同样,对于筹资外币资金带来的风险,应着重预测和 分析汇价变动的趋势,制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其内在 规律 掌握汇率变动发展的趋势, 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如筹集美元之类的外汇资金要尽量减少,因为相对于人民币 而言其贬值日益明显,否则将产生更多的外汇损失。
4.考虑银行参与制度。 要使银行对企业的监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可以考虑建立银行参与制度,将银行纳入企 业的管理层,从而提高银行对公司的治理。同样,站在银行角度也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适时 监控制度,把制度重点放在加强主办银行对借款企业的外部监控上。例如对负债比例较高的 公司,主动要求自己作为主要的债权人列席公司的重要会议,使其尽可能充分地获取关于企 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信息,实现较好的风险控制,以防止不良债权的产生。
四、 总结
债务融资既是一项财务策略,更是一种筹资战略。企业在考虑债务融资时,不仅要根据 自身的发展情况,考虑融资规模、融资方式和还款期限等,更要认识和考虑债务融资所带来 的风险。企业只有在正确认识债务融资风险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严格执行有效的债务融资 风险防范对策,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充分发挥债务融资的最佳作用,并确保企业生 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参考 文献 :
1. 鄂秀丽,季小杰. 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 财务与 会计 , 2005(7)
关键词:资本结构;债务期限结构;融资决策
中图分类号:F032文献标识码: A
一、文献综述
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理论的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由Modigliani和Miller的发表的开创性论文《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中,论文得出结论:在一个完美的市场中,与其他所有的融资决策一样,债务期限决策与公司价值无关。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对权衡理论、成本假说、税收假说和信息不对称假说(信号传递和流动性风险假说)等债务期限结构理论进行简述,以为后文中债务期限结构模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一)权衡理论
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权衡理论认为:最优债务期限由短期债务展期成本和长期债务的高利率成本之间权衡所决定。
(二)成本理论
学者把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人。
(三)税收假说
债务期限结构的税收假说源于债务的税盾效应。各种期限的债务所产生的税盾效应的差异使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公司做出最优的债务期限结构决策。债务期限结构的税收假说从理论上解释这种债务期限结构选择行为。
(四)信息不对称假说
在公司财务中,不对称信息是指公司内部人,典型的是公司管理者,比市场参与者对公司投资机会、投资项目质量和信用质量拥有更多信息这一观念。债务期限结构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包括两种假说:一是债务期限结构的信号传递假说;二是债务期限结构的流动性风险假说。
(五)流动性风险假说
债务期限结构的流动性风险假说的主要论点是,考虑到再融资的流动性风险,公司会根据其信用等级选择债务期限,信用等级高的公司偏好短期债务,而那些信用等级有些低的公司偏好长期债务,信用等级更低的公司只能发行短期债务。
二、企业债务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从广义上来讲,“债务融资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债务类型、期限结构
和优先结构。从狭义上来讲,债务融资结构仅指债务融资总额中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之间的权衡关系。
(一)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1.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企业融资决策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以税前成本衡量,银行贷款的
主要成本是贷款利率,此外还包括贷款合同中限制性条款所错失的机会成本和企业与银行的谈判成本。
(1)对于公司债券而言,债券的收益率表达式为:
(1)
其中,为企业实际筹资的金额;为t期的利息支付;为第t期的本金支付;为到期收益率。
如果企业有应税收入,那么债务的税后成本为:
(2)
其中,为债务的税后成本;为企业所得税。
(2)对于银行贷款利率而言,国内目前贷款基础利率在一定程度上由占的
贷款余额较大、占比较高的大型银行所决定的,然而,随着利率市场的提速,央行将构建目前以Shibor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即当央行通过货币市场操作引导Shibor利率变化时,银行也能够将这种变化及时传导至贷款基础利率,从而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利率。
2.融资期限
对于企业债务融资期限而言,公司债券的融资期限较银行贷款期限长。这是
因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期、短期银行存款构成,出于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及资产流动性等方面的考虑,银行贷款也主要以中期、短期贷款为主,难以满足企业对长期资金需求。企业为了获得长期资金不得不以发行公司债券或者以借新还旧的方式滚动使用银行贷款。为了比较两者之间的成本差异,下面对两者分别进行分析。
3.其他因素
(1)融资额度
商业银行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对单个企业的贷款额度有限,也许不能满足
对资金的需求量。
(2)融资手续
公司发行债券手续比较复杂,需要经过的程序较多,资金到位的时间也长。
(3)企业对信息披露的态度
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需要社会公众披露公司有关信息,若企业对公开信息披
露持规避态度,则企业倾向于使用银行贷款,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银行贷款。
(4)再融资谈判的可能性
当企业遭遇财务危机时,企业更乐意通过与银行进行重新融资谈判去解决
财务困难,而不是进行破产清算。
综上所述,企业对债务融资方式的选择时,选择银行贷款还是公司债券的因素是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因素有:融资成本、融资期限、融资额度等因素。
三、企业债务期限优化模型设计
债务期限结构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债务成本结构,另一方面是债务风险结构。又因为短期债务具有成本低、风险高的特点,而长期债务具有成本高、风险低的特点。
(一)模型假设条件
1.企业的债务融资已知,且在进行融资时仅考虑债务利息成本和债务偿还所带来的风险。
2.在金融市场上,企业融资时可以以任意的期限和金额组合融入任意组合的债务组合
3.债务期限以月为计量单位,且最长的债务期限为60个月
4.利率计算以复利计算
5.债务成本仅与债务期限和债务利率相关,与其他因素不相关。
6.债务风险仅与债务期限和债务规模相关,与其他因素不相关。
(二)模型优化设计
设D为企业融资的债务规模、为期限为的债务额,为债务利率,为债务额为的成本函数,F融资债务成本函数,债务融资风险函数为G。
首先,债务成本,债务期限以月为单位,且利息按复利计算,则的利息可以下式表达:
1
那么整个债务期限结构的成本函数为:
(4)
在来研究风险,对于债务期限来说,期限越长,风险越小,然而风险与期限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反比列关系。得出结论:风险的差分不相等,即:每一个月风险降低的程度不相等。所以,对于确定债务规模x,S是关于i的加速递减函数,假设为S(i)。对于加速递减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5)
对于i期限的债务风险要小于i-1期限的债务风险,所以出现小于零的结果。
定义: (6)
根据上式,可以设S(i)的微分方程为
(7)
求解微分方程:(8)
其中,为常数,为了保证S(i)>0,令>60
债务风险又随债务规模扩张而增加,利用各债务额占总债务权重分析得到:
(9)
则整个债务期限结构的风险为:
(10)
显然,在一定的债务规模下时,不能同时满足以下两式:
(11)
(12)
但是,企业在一定风险下,可以得到成本最低的债务期限结构,或者在一定的成本下,得到最低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数学表达式如下:
(13) (14)
(15)
或
(16)
(17)
(18)
四、模型求解债务期限结构优化
通过前文的讨论,本文运用数学分析工具matlab,在r=0.002,a=1000000,a=4.5以及b=0.5、b=1、b=1.5、b=2、b=2.5、b=3、b=3.5、b=4的情况下,对本文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并依次将解绘图如下:
分析发现,b=4的债务期限结构图在企业可承受风险固定的情况下,最小成本的债务期限结构的分布是具有规律性的。如在可承受风险为O.5时,最小成本的债务期限结构为:债务期限都为40个月以上,债务额随着期限的增长而增加;在可承受风险为2时为:债务期限为1―9个月的债务,债务额随债务期限增长而增加,债务期限10-37个月的,债务额随债务期限增长而减小。
(二)、模型验证,成本风险拟合
八种不同的风险,对应了八个最小的成本,见表7。为了验证模型建立是否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对接下来对这八个风险与成本做一下统计分析。
表7 债务期限结构风险与成本表
用matlab对这风险、成本进行指数函数拟合。得到拟合函数:
(23)
计算拟合函数的估计值,并绘图比较拟合值与原始。见图17:风险―成本拟合比较图,可以看出拟合度还是相当高的。
图17:风险―成本拟合比较图
五、结论
本文通过最优债务期限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求解,分别给企业设计了在企业可承受的风险下的最低成本的债务期限结构模型和在企业可承受的成本下最低风险债务期限结构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债务期限结构中成本与风险成指数替代关系,进而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 and Miller, M.,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8, 1958, 261-297.
[2]Stiglitz, J. E., On the irrelevance of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y[J]. The American Review 64, 1974, 851-866.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