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汉语热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8 15:05: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汉语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汉语热论文

第1篇

根据不同的病症吧小儿感冒分为风热与风寒两类。两种感冒由于病理基础的差异,治疗方法也会不同,在判断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处理,避免错误判断延误病情。主要的区别处如:①恶寒之轻重。风寒感冒主要是有寒邪入侵肌表,卫阳郁避,温煦功能严重失调[2],因此容易出现性寒、寒战等症状。而风热感冒主要是风热病入侵卫表,卫阳郁阻的程度比风寒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恶寒,但绝对不会有寒战。②是否口渴。小儿在风寒感冒早期没有口渴症状,因为津液没有受伤。而风热感冒早期有明显的口渴症状,因为热邪风入侵影响到津液。③咽喉肿痛。风热感冒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咽部疼痛、红肿,甚至严重影响到患儿的食欲,让患儿不停的哭闹。风寒者上述症状都明显比风热者轻。④舌象、脉象。风寒患儿的舌苔颜色正常,呈现薄白苔淡红舌,脉象浮紧。而风热患儿舌质边尖部位通红,脉象浮数。

2、护理要点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是患儿的分泌物过分粘稠可以采取雾化吸入法,每日1~2次,每次10~15min,从而达到湿化气道的效果,有利于分泌物及时排除。雾化吸入的器具必须定期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感染。可以适当对患儿叩背、翻身。同时正常的患儿不能与患有感冒的患儿在一起,避免传染。在接触患儿时,要注意手卫生、戴好口罩,这样不仅保护了患儿,也保护了接触患儿者,减少交叉感染率。

2.2起居及穿着护理

患儿在感冒的早期,就要引起重视,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都要保证小儿适当睡眠,尽量白天增加休息时间,从而保护正气。根据天气的状况适当增减衣服,过热与过冷都不利于小儿疾病的康复。

2.3饮食护理

发病期间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避免食用燥热的食物,部分1岁以下的患儿主要以奶粉与母乳为主,稍大点的患儿给予稀粥、面条等易消化的饮食,达到调节中焦脾胃的作用。风寒的患儿禁止食用寒凉食物与药物,也不能采取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拭等。适当添加衣物,达到保暖效果,给予口服温热的姜糖水等,以发汗透邪解表。风热感冒的患儿通常伴有一定的发热症状,体温≥38.0℃,及时给予降温处理,预防高热惊厥。通常在感冒后7~10d后,表证症状有好转,但是是有咳嗽发生。由于小儿呼吸系统还未健全,肺的通气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肺阴不足,余热未除[3],此时应多服用甘寒之物。如冰糖雪梨、枇杷水,都有止咳平喘、滋阴润肺之功效。

2.4高热护理措施

在患儿高热期间,适当口服一些退烧药,注意用药剂量、次数以及每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因为急于降热而加大退烧药剂量或频繁用药,过量的药物虽然能让患儿体温下降,但是这样危险,甚至可能引起休克。在用药的同时,可以适当采用物理降温法,加速降温时间,可以把冰冷的毛巾放置在额头上或者颈部位置,每隔5min更换一次毛巾。不管采取怎样的降温措施,务必让患儿体温控制在37℃以内。高热时,患儿的脉搏加速、心脏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应多加休息,对饮温水,加强营养支持。

3、预防措施

3.1加强运动,增强患儿的体质

让患儿尽快适应变化莫测的天气,提高对患儿冷热环境的认知感知能力。家长多带小儿参加运动锻炼,这样不仅锻炼小儿健康的体魄,还培养小儿活泼好动的特性。根据天气状况适当穿衣,重视腹部位保暖,预防足部受凉。在换季时,要留意小儿身体状况,注意保暖,出汗必须立即擦拭,尤其是病多、体弱的患儿更要严密预防,加强锻炼。

3.2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净经常对小儿玩耍的环境消毒灭菌

每天都要开窗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让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减少病菌长久残留居室内。小儿尽量避免感染源,好发季节少去人多口杂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病,家长谨慎处理,及时入院就诊,让患儿多卧床休息、多饮水、适当加减衣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第2篇

[关键词]中药药性;寒热药性;物质成分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5-01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民在疾病预防、诊疗以及养生保健领域逐渐发展形成,且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完善的医学知识。药性理论作为中医诊疗的根基,是中药的最核心学术特征,它在目前的临床用药中有着积极指导作用。寒热药性作为中药药性的根本,对其进行物质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一种能调治不同层次寒热症状的响应中药,并分析该类药物基础的共同性、规律性,从而为医学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做贡献。

1、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症状的起效途径

众所周知,药物的寒热药性是决定药物疗效的关键,也关系到药物的组成成分与内在物质。在具体研究中,寒性、热性药物是调整人体寒症、热症的主要举措,因此需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不但包含了中药固定的物质成分,也包含了一定的代谢物质成分。对于不同的寒热症状而言,药物寒热药性的调治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中药物质成分中,调理寒热症状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流程,它包含了中药整体成分、中药煎煮前后的物质成分、中药代谢物成分、肝脏代谢物成分以及组织成分等多种不同内容。由此可见,在中药有效物质成分的研究中,这些成分的起效途径主要包含有:首先,某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消化、代谢之后便能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诊疗作用。其次,某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消化酶和肠道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便会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诊疗作用。再次,一些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经过肝脏等特殊部位的代谢酶作用后,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物,从而被机体吸收发生诊疗组作用。最后,某些特殊的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无法直接被机体吸收需要通过血液、肠道等多种不同器官和组织代谢之后方可被机体吸收,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就上述诊疗方式进行分析,中药物质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到发挥药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容易涉及到多种不同的干扰和调节因素。当机体分别处于正常状态和寒热状态的时候,中药物质成分经过代谢物分泌之后便会被机体吸收,并且产生一定的物资组群。当然此时的物质族群中正常机体和寒热机体的组群数量、种类以及存在方式有着显著的变化,也就说明同一种中药在不同功能的状态下,所发挥的诊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标准在目前已经被人们所证实,比如在黄芩、穿心莲等药物的应用中,对正常人使用该类药物并没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但是对于发烧的患者来说,降热作用非常的明显。这种药物使用方案说明,黄芩与穿心莲在正常人与热症患者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这些中药在人体机体发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2 关于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的共性特征

广义上的中医寒热证候应该各自存在一种具有共性特征的机体功能变化,从而表现出本质相同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在这一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组导致这一功能变化发生的靶反应群。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这一靶点群的功能作用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系列症状体征,人们才据此辨识其为寒证或热证的。而寒热属性中药就是通过干预这一靶点群中的部分甚至全部靶点,促使其功能复常,使机体异常寒性或热性症状体征消失,而表现出有效性的。寒热属性中药的这一功效作用肯定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其调节上述靶点群的原始物质群无疑来源于其本身。

因此,可以调节这些靶点的寒热属性中药的物质基础,在存在相异之处的同时,也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存在共性特征的理由是存在共有靶点;存在相异特征的理由是靶点不同,起效的物质基础也应不同。虽然存在同一种或同一类物质成分可以调节多个靶点的客观现象,但实践证明,前者仍是主要方面。

3 关于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开展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必须重点围绕以下几方而系统开展,方可由博返约,从大量科研数据中发现共性,寻找规律。①基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探寻其可能存在的相对统一的可有效表征中药寒热属性的物质成分组群。这种物质成分组群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固有的寒热药性属性。②同一种或同一类中药表征寒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和表征热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的总体比例关系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这种比例关系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药的固有寒热药性属性。③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对中药寒热药性属性的影响及其规律。从根本上讲,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也是通过影响中药固有物质成分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配比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其寒热药性属性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4 应采取分层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物质层级状态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物质一药性表达规律的可能性。因此,应采取分层研究、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

首先,立足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如活血化瘀中药),探讨其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大,逐步上升到整个研究群体。采取这种方法学研究路线,既不会影响研究进程与结果,还能最大限度地从整体层次和次级群体层次分别探讨物质成分与药性间可能存在的规律。

其次,进行初生物质成分研究时,也应注意研究的层次性。中药所包含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成分,其在体内的代谢均存在一个共有过程,即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量的氨基酸、小肤、寡肤和多肤成分(小分子链糖或单糖、脂肪酸等),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这些代谢产物,有的作为原材料参与构成机体的骨架结构;有的作为调节因子调节机体的代谢变化;有的成为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有的成为免疫因子调控机体的免疫状态。其中,有些调节使机体趋向于能量合成和能源物质的积累代谢状态;有些调节使机体趋向于能量分解和能源物质消耗状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药物的寒热药性是作为药物药效的主要特征,它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同时,寒与热作为一个统一、对立的病症规律,利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来对其进行研究,能达到应用生物效应参数识别药物寒热属性的目的,从而为药物寒热属性的判定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等.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9.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典籍 翻译 文化传播

1.汉语文化传播的契机

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汉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最佳的机会。北京奥运会的魅力不在于开闭幕式的精彩,也不局限于鸟巢、水立方等建筑,而是多主题、多视角,立体鲜活地展现了传统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的风貌与开放中国的胸襟。对于中国而言,经济腾飞固然重要,文化复兴更加意义深远,后奥运时代我们应更好地落实“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统计,全世界有3000万人正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全球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一方面表明汉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和商业语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对汉语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目前,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依然局限在眼界所到的层次,虽然每年到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选手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能够认知的人并不占多数,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肤浅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汉语作为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当利用全球“汉语热”的契机扭转这一局面。世界范围内,懂汉语的人占很小比例,利用母语了解汉语文化成为中西文化的桥梁,承载中华文明的典籍的翻译影响日益深远。

2.典籍承载的汉语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文明千百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表达方式。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传统与古犹太教一基督教传统,经现代转型合力打造出了强大无比的现代西方文明。中国文明传统由于近代救亡情势的危急而被拦腰斩断,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被搁置乃至误导,没有文化支撑的文明力量不仅捉襟见肘、后劲乏力且难以持久。

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潮流的结合点,在于中国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那些至大至刚的人格独立精神与担当社会责任、天下道义的道德负责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与全球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潮流非但不抵触,而是非常合拍。同样,中国道家思想中追求个体自由、生态和谐的精神智慧,佛教众生平等、空明淡泊的生活方式,均与当代环境保护主义、生态神学等人文、宗教思想合拍,同样是参与全球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文化基点。中国文化向全世界贡献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司马迁等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著述家,这些伟大人物不仅与同一历史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教与犹太教的先知们并驾齐驱,且过之,至今仍是人文智慧和生态智慧不可企及的最高典范。

3.典籍翻译的现状

世界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的输人与输出,交流的双方是互为主客体,以双方各自对对方的需要为基础,以双方各自对这种需要的意识为前提。然而,过去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这样。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3.5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黄中习,2007)。21世纪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纪,而且应当是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转向“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纪。马祖毅、刘重德、楚至大、许渊冲、黄新渠、汪榕培、郭著章、王宏印、潘文国、卓振英和黄国文等国内学者的有关著作与译著丰富了典籍翻译这一尚未完全开发的领域。然而,典籍翻译依然是我国文化传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总体来说,还没有有计划地、系统地、全面地通过我国自己的译者向国外的读者译介。

4.典籍翻译与传播的途径

跨文化传播学可以为典籍翻译提供许多理论的支持,我们在研究接受美学的时候,会讲到“接受视阈”和“前理解”的问题。任何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都会基于他们的本土文化的“前理解”。实践证明,总是那些与本土文化相近的外来文化和理论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对中国人是如此,对外国人也是如此。

在采用跨文化阐释的方法来阐释中国文本方面,我国的学术前辈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钱钟书等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向世界解说中国文化的理论资源。在向外国人讲授《周易》、《春秋》时,当然可以按照司马迁的解释,说《周易》的写作方法是“本隐之显”,《春秋》的方法是“推见至隐”,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说明,所谓“本隐之显”,就是“外籀”(即演绎法),“推见至隐”,就是“内籀”(即归纳法),这样外国友人会更容易理解,有益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第4篇

关键词: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48-04

引言:

中韩两国唇齿相依,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同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以及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彼此影响着对方。历史如此,当今也不例外。众所周知,中国掀起了一股猛烈的“韩流”,对此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对韩流提高警惕,深怕冲击本国文化。姑且不论韩流是否会冲击中国文化,但这是古代中韩文化交流的延续,同时文化交流也是双向的,中国掀起猛烈“韩流”的同时,韩国也刮起了强烈的“汉风”,掀起了国人无法想象的“汉语热”。

本人认为,“韩流”与“汉风”都是两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标志。韩国从1994年开始以“文化立国”为方针,大量输出文化产品;中国以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软实力为宗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汉语是中国文化输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项目之一。与其想方设法抵制“韩流”,不如大力发展“汉风”、“汉语热”。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经贸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韩国“汉风”、“汉语热”不断升温。根据中国新闻网的统计,2014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为377054人,其中韩国名列榜首,学生人数达到62923人,占16.69%;其次为美国,学生人数为24203人,占6.42%;泰国学生人数为21296人,占5.65%;日本从2011年排名第三落至排名第五,学生人数为15057人,占4%,远远少于韩国留学生。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消息,截至2011年年底,韩国共建设17所孔子学院,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韩国四年制大学的近75%,约130所大学开设和中国关联的学科专业,有多达24000名学生就读。韩国各大城市内汉语辅导班纷纷设立,开设速度与规模堪比英语辅导班,汉语已成为韩国学生可供选择的高考第二外语。

要延续韩国学生的“汉语热”,以此实现中华文化输出,就必须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掌握比较翔实的信息,反馈于汉语教学。这将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更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信息,更好地帮助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从而改进和提高对韩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对韩国的“汉语热”、“汉风”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要实现文化强国,传播中华文化,其文字是主要途径之一,大量孔子学院设立之目的也在于此。韩国是第一个设立孔子学院的国家,韩国留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外国留学生中最庞大的群体。在这种背景下,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与对韩汉语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中国要实现文化强国,汉语是最好的文化产品之一,充分掌握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共回收问卷216份,216份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为韩国祥明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学生57人,复旦大学69人,华南师范大学30人,中央民族大学30人,南京师范大学30人,其中女生156人,男生60人。学习汉语的时间分别为6个月以内57人,6个月至1年为86人,2~3年为56人,3年以上为16人。选择学习汉语时间不同的学生为对象,更能全面了解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以及动机。

问卷共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习汉语的时间;第二部分为学习情况调查,包括学习态度、投入时间、学习难点等,共10题;第三部分是学习动机及之后将要从事的职业调查,共5题。

二、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下面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汉语学习情况方面的调查研究包括汉语学习态度、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

调查项目1 第一次学汉语是在哪里?(选项:A.韩国;B.中国)

关于汉语背景:155人,占被调查者的71.8%,在来中国之前,在韩国国内学过汉语。在韩国的“汉语热”大背景下,大部分韩国学生已在韩国学习了汉语。

项目调查2 喜欢上汉语课吗?(选项:A.喜欢;B.为完成任务;C.不喜欢)

关于汉语的喜爱程度:174人,占被调查者的81%,觉得“喜欢”;只有3名同学觉得“不喜欢”,而39名因为是“任务而学”,并非喜欢。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韩国学生对汉语持有好感,普遍喜欢学习汉语。

调查项目3 汉语学习态度如何?(选项:A.认真学习;B.每天上课,但并非认真学习;C.偶尔请假,但认真学习;D.偶尔请假,不认真学习)

关于汉语学习态度:56人,占被调查者的26%“认真学习”;113人占被调查者的52.3%,选择“每天上课,并非认真学习”;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择“偶尔请假,但认真学习”,只有6名同学选择“不认真学习”。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认真,这与他们喜欢汉语有密切关联。

调查项目4 你认为汉语什么最难学?(选项:A.语音;B.汉字;C.词汇;D.语法)

调查结果显示:103人,占被调查者的47.4%,认为汉语语音最难掌握,其次是语法、汉字、词汇。汉语的美感在于阴阳顿挫的语调,而韩国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个环节就是声调,因为韩语没有声调。同时,汉语普通话中7个辅音是韩语中不存在的,韩国学生往往不能发出标准的音阶。所以,学生要通过朗读掌握发出汉语声调、个别辅音的技巧,并且不断复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其次,语法方面,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两者语法体系截然不同。从句法结构上看,韩语与汉语的语序不同,从结构、语义上看,韩语与汉语不同的句子成分所指不同;从语用角度分析,韩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象为刚入门的学生时,教师应该重视语音教育,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教学重点应该转为语法教育,通过汉韩语法对比的方式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调查项目5 你认为学汉语时最难的是什么?(选项:A.听力;B.口语;C.阅读;D.写作)

调查结果显示:91人,占被调查者的40.2%,选项为“听力”;67人,占被调查者的31%,选项为“写作”;47人,占被调查者的21.8%,选项为“口语”;只有11人认为阅读最难。说明听力、写作、口语是困扰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其中阅读是比较轻松的一项。对此,教师应该加强听、写、说方面技能的培养,更要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渠道,如交中国朋友、看中国影视剧等来不断提升听说技能。

调查项目6 你认为自己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学习?(选项:A.听力;B.口语;C.阅读;D.写作;E.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97人,占被调查者的44.9%,选项为“口语”;51人,占被调查者的23.6%,选项为“写作”;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项为“听力”。此结果与上一结果相反,学生认为最难的是听力、写作、口语,但最想提高的确是口语、写作、听力。这也是从易到难的顺序,也与大部分学外语的学生所需相类似。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是以听说等实用性、应用型为主。

调查项目7 除了课本以外,你还通过什么学习汉语?(选项:A.家教;B.看影视剧;C.和中国朋友聊天;D.看中文书;E.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7人,占被调查者的3.2%,选择“家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还是以学校教师为主,这也与请家教需要经费支出不无关联;48人,占被调查者的22.2%,选择“看影视剧”,比起学习韩语的中国学生热衷于看韩剧,中国影视剧对韩国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说明我国的影视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终而走出国门;113人,占被调查者的52.3%,选择“和中国朋友聊天”,说明结交当地朋友是韩国学生课后最主要的拓展学习的方式,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口语与听力水平;14人,占被调查者的6.5%,选择“看中文书”,说明书籍并不是主要的课外学习材料;34人,占被调查者的15.7%,选择“其他”,说明韩国学生课外学习汉语的途径呈多样性。

调查项目8 课余,学习汉语的时间是?(选项:A.不学习;B.0.5-1小时;C.1-2小时;D.2小时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36人,占被调查者的16.7%,选项为“不学习”;110人,占被调查者的50.9%,选项为“0.5~1小时”;53人,占被调查者的24.5%,选项为“1~2小时”;17人,占被调查者的7.9%,选项为“2小时以上”。课外学习1小时以内的学生占67.6%,1小时以上占22.4%,说明韩国学生课外投入的时间不多。分析其原因,主要因素在于被调查的韩国学生大多不是学历生,以语言学习、应用型为主,没有获得学位以及升学的压力,因此课后投入时间相对减少。

调查项目9 你认为决定汉语成绩的因素是什么?(选项:A.兴趣;B.教师;C.教学质量;D.教材)

有126人,占被调查者的58.3%,选项为“兴趣”,说明外语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45人,占被调查者的19.9%,选项为“教师”;36人,占被调查者的16.7%,选项为“教学质量”,教师相关选项占36.6%,表明教师以及教学质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兴趣中起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9人,占被调查者的4.1%,选项为“教材”,相反,学生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远远低于对教师的依赖程度。

三、韩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喜欢从事的职业调查分析

调查项目1 学习汉语的动机是?(选项:A.考取HSK;B.为找一份好工作;C.对中国文化感兴趣;D.为积累知识和自身修养;E.为交中国朋友)

有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项为“考取HSK”;有77人,占被调查者的35.6%,选项为“为找一份好工作”;有40人,占被调查者的18.5%,选项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26人,占被调查者的12.1%,选项为“为积累知识和自身修养”;有32人,占被调查者的14.8%,选项为“为交中国朋友”。可见,从总体上看,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最强的动机来源于“为找一份好工作”,“考取HSK”也是“为找一份好工作”的途径。我们知道中韩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将给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与升职的机会与空间,也是越来越多的韩国人留学中国的主要原因。但也不容忽视的是占33.3%的选项不为工作为动机,只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结交中国朋友。说明,中华文化深受韩国人的认同与爱戴,他们对中华文化持有好感,愿意学习汉语,结交中国朋友。“为积累知识和自身修养”则体现了韩国留学生普遍具有追求成就的内在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促使他们在汉语学习上更加认真。这种不以就业为目的动机,也许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但正因为兴趣动机反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汉语,这也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并非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喜欢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这几点也不容忽视。

调查项目2 学习汉语的动力是?(选项:A.老师和朋友的鼓励;B.兴趣;C.父母的期盼;D.工作需要)

有45人,占被调查者的20.8%,选项为“老师和朋友的鼓励”;有99人,占被调查者的45.8%,选项为“兴趣”;有15人,占被调查者的6.9%,选项为“父母的期盼”;有57人,占被调查者的26.4%,选项为“工作需要”。可见,韩国学生学汉语的第一动力为对汉语的兴趣,他们想通过学汉语了解中国以及相关事物,而“父母的期盼”这种“被动型动机”则不明显。随着现代观念的发展,现在的韩国留学生似乎已经逐渐脱离了亚洲学生“唯父母之命是从”的传统道德观念,长辈的要求与态度已经无法完全主导他们的学习行为。

调查项目3 家人和朋友对你学汉语持什么态度?(选项:A.一定要学;B.可学可不学;C.没必要学)

有84人,占被调查者的38.9%,选项为“一定要学”;有129人,占被调查者的59.7%,选项为“可学可不学”;有3人,占被调查者的1.4%,选项为“没必要学”。韩国人已经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但也不乏对其持中立态度的人。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中韩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这种重要性会越来越突显。同时随着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域外传播更快、更广,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将认同、喜欢中华文化。

调查项目4 学习汉语后想做什么?(选项:A.研究中国学;B.中文老师或翻译;C.中国相关公司就业;D.不想做与汉语相关的事情)

有22人,占被调查者的10.2%,选项为“研究中国学”;有40人,占被调查者的18.5%,选项为“中文老师或翻译”;有130人,占被调查者的60.2%,选项为“中国相关公司就业”;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1.1%,选项为“不想做与汉语相关的事情”。调查结果显示,占88.9%的学生想学汉语后从事汉语相关工作,说明汉语是韩国学生就业的另一种重要工具,尽管前面的调查中表明学习汉语的第一动机并不是就业,但汉语的确给就业压力较大的韩国青年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

调查项目5 如果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你最想做什么?(选项:A.进企业;B.翻译;C.导游;D.老师;E.其他)

有94人,占被调查者的43.5%,选项为“进企业”;有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项为“翻译”;有16人,占被调查者的7.4%,选项为“导游”;有27人,占被调查者的12.5%,选项为“老师”;有38人,占被调查者的17.6%,选项为“其他”。大部分韩国学生的首选是企业,这与中韩两国密切的经贸关系相关,其次翻译工作深受学生欢迎,这与翻译的较高薪资不无关联,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说明学生学习汉语后想从事的职业呈多样性。

调查项目6 你认为韩国学生学汉语有什么优势?(选项:A.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地理位置;C.历史文化同源;D.学汉语的韩国人很多可吸取经验)

有115人,占被调查者的53.2%,选项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16人,占被调查者的7.4%,选项为“地理位置”;50人,占被调查者的23.1%,选项为“历史文化同源”;35人,占被调查者的16.2%,选项为“学汉语的韩国人很多可吸取经验”。76.3%的选项选择了“文化因素”,说明中韩文化交流频繁以及文化同源,为韩国学生提供了更容易接近和学习汉语,认同汉文化的历史基础,这也是来华留学生中韩国学生占榜首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论:

本文以韩国祥明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其汉语学习动机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韩国学生对学习汉语持有好感,来中国之前普遍学过汉语,同时韩国学生认为中韩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历史文化同源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大的优势,说明韩国学生从情感上对中国、汉语有好感。

2.韩国学生课后学习汉语的时间投入不多,这与升学压力小相关。韩国学生主要通过和中国朋友聊天的方式进行课后学习,看中国影视剧的比例不高,这恰恰与学韩语的中国学生酷爱韩剧相反。

3.韩国学生认为语音、听力、写作、口语是最难掌握的部分,而最想提高的部分是口语、写作。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主要以实用性、应用型为主,并非升学为最终目的。

4.韩国学生认为兴趣是决定成绩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教师与教学质量。要想提高韩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以找工作、获得HSK等级证书为最大的动力,之外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喜欢中国文化的比例也较高;学习汉语的最大动力是兴趣,说明不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中兴趣既是提高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汉语学习最大的动力。

6.学习汉语后要从事的职业中大部分人选择与汉语相关的工作,其中企业是首选,其次是老师和翻译。随着韩国“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老师成为了韩国人向往的职业。

根据调查研究所得结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达到“乐在汉语学习中”的状态。第二,在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要素,或进行中韩文化比较。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韩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持有好感,他们渴望通过教师了解、认识中国文化,而教师也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进行中韩文化比较,如比较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讨论中国的京剧、武术,介绍中国的社会制度、名胜古迹等等。这种文化渗透,不仅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注重学生听说写三种技能的培养,提高开口率。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全面发展,被调查者则普遍想提高听说写的技能,也认为是最难的部分,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听说写方面的技能。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载体。韩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字就是其中之一。韩国创制训民正音之前,官方使用的文字是汉字。时隔几个世纪,在韩国再次兴起“汉语热”,对此现象,应该深入分析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晓美.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现状与对外汉语学习前瞻[J].现代商贸工业,2010,(9).

[2]李大农.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特点与教学技巧探讨[J].海外华文教育,2003,(4).

[3]李大农.韩国留学生“文化词”学习特点探析-兼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0,(5).

[4]柳英绿.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5]许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韩文.延吉市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杨怀霞.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文化融入动机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陈郁.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

第5篇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对比

一、引言

随着近些年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我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了解一个国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掌握该国的语言与文化。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汉语热”在韩国持续升温。作为中国一衣带水近邻的韩国,同属于亚洲圈,和我们享有极其相似的历史文化,受汉字及汉文化的影响深远。韩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这对同属亚洲圈的我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会起到启示作用。

二、韩国汉语课堂教学特点

笔者作为2014年CPIK项目志愿者教师之一的身份,赴韩国大田广域市公立高中任教一年,切身感受了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韩国学生喜欢以集体为单位活动,而且对新鲜事物的模仿力强。韩国汉语课是由韩国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教学的,课堂上十分轻松自在,与国内的高中课堂完全不同。对韩国高中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的首选,但因为课时安排不多,学生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无法集中的学习第二语言,所以课堂教学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赵金(2008)强调“树立培养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贯彻’用中学’的教学原则,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1]笔者所在学校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第二外语课均不设置繁复的家庭作业,而是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知识输入。这就要求汉语课堂教学要将重点放在有效输入的方法上。

1.重新整合。如何提高语言内容输入的效率,就在于有选择性的选取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改变顺序。例如,在一开始生词教学时,教师就应将课本中出现的生词重新整理PPT中出现顺序,选择便于学生记忆或者能够在看到一词想二词的效果。在复习生词的过程中,生词卡片也要重新改变复现的顺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游戏设置。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环境中没有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需要,使得学生内在动机不足。这就需要课堂教学趣味性至上。在整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每节课都安排设计了相关的游戏环节,通过分组比赛,奖励积分累计制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运用和内化知识。再例如,改编学生熟知喜欢的流行音乐,只要韵律相同,将汉语句子或词汇加入,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3.交际模拟。除掌握词句法以外还应教会他们得体的使用语言,即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语言。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2]。很多学生能说单词能认读课文,并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沟通能力,只要拿掉课本或者换个语境,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会大打折扣,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每天一句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掌握各情景下地道得体的口语表达,并利用韩国学生“集体主义”特点将全班分组,合力完成交际情景剧的编写和表演。

4.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少不了文化教学,在文化了解的辅助下,有助于学生对句法理解掌握[3]。在韩期间,教师组织开展了期末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剪纸,折纸粽子,书法,旗袍,包饺子等活动,上下学期中的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度过语言学习的枯燥期。

三、国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现状及思考

同属与亚洲圈的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在国内大多数高中都选择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相对于韩国高中学生汉语的零基础水平,我国学生是有优势的。但国内第二外语课堂上却呈现了一种由“感兴趣”到“不得不”转变的学习气氛。

英语属表音文字,与汉语不同。适用汉语本身的教学法,不能简单套用于表音文字。但同样作为语言教学,就都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现目的语的实用性。

韩国汉语课堂独特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的国内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思考和借鉴。笔者借在韩汉语教学的感受和总结来谈几点启示。

1.语音教学更加标准化。国内第二语言教学通常由母语国教师或目的语国教师单独授课,语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韩国于2012年实施CPIK项目,开始普及中小学汉语教育,由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进行汉语教学。搭档教学在语音教学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母语国教师的讲解基础上,目的语国教师可进行及时准确的纠音,帮助学生掌握特殊的语流变化,让学生语音学习更加标准。

2.词汇教学更加多样化。国内学生学习生词时往往都是通过多遍的抄写和听写来完成,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倦怠和无趣感。丰富多样的词汇输入方法和游戏性质的测试,这样学生虽然面对同样的词汇但每天都有“新鲜感”,并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3.句法教学更加实用化。语法学习通常是学生最头疼的部分。枯燥的讲D记式教学使学生不得不被动的学习,最后成为了课本和试卷的奴隶。单纯的机械训练很难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场合得体的表达。在语法教学中增加情景交际训练,或通过每天一句常用口头语积累的方式,让学生在说中消化。

四、结语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来说,培养学生兴趣是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的唯一手段。相较于过去,现今的第二语言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输入为主,转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4],因此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后都必须落脚于趣味性。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黄秀坤.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汉语语段训练探索[J].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A].

[2] 白建华.主题式教学在21世纪的发展和应用[J].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A].

第6篇

关键词:河北;孔子学院;现状;前景

本论文为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Q1310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日

一、河北省孔子学院现状

自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之后,在全球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孔子学院开始在世界各国落地发芽,我国建立孔子学院并不是单纯的输出孔子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向世界推广汉语以及中国文化,促进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文化的宣传与融合。

(一)孔子学院建立初具规模。2002年,经汉办批准后河北经贸大学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合作建设河北省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这是河北省着手创办孔子学院,海外推广汉语教学的第一步,截至2010年8月,河北省的7所高校、4所中学承办了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教学建设工作。自此,河北省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石家庄语言文化交流专修学院承办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承办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该所孔子学院在2012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期间,获得了国家汉办颁发的“2012年全球优秀孔子学院”奖项。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国家汉办对该孔子学院中外双方合作院校辛勤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河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河北省其他孔子学院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此外,燕山大学承办美国托力多大学孔子学院、河北传媒学院与巴西巴西利亚大学共同建设的巴西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与印度尼西亚大学共建的玛达拉塔基督教大学孔子学院,与秘鲁大学共建的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继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后,又承办了河北省在非洲建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

(二)教学进展不断突破,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孔子学院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汉语言和文化传播机构,相对于单点的课堂教学,海外孔子学院更适宜采用多种渠道,抓住机会,全面推广汉文化。孔子学院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细化,孔子学院的相关教学活动越来越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现以创办的孔子学院多数已经结合当地学生需求和社会实际,编写了日常汉语会话和商业、旅游、经济等实用汉语教材,配备了相应的音像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职业、等不同实际进行目标教学。

以河北经贸大学与加德满都建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为例,在初始阶段,教学工作主要围绕汉语知识普及,志在为热爱汉语的朋友们提供专业的、全面的汉语教学。以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2008年分别开设了本科及两个中学班的汉语课程和中国文化课,并举办了相应文化艺术活动,营造汉语学习环境与中国文化氛围。相较而言,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等发展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大多以掌握一种谋生手段为学习目的,因而课程安排以商务汉语、导游汉语等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为主。如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开设的商业汉语项目、中文导游项目、汉语教师培训项目等以全社会为主要受众,全面推广实用性汉语教学。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孔子学院在不断向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向上迈进。

二、河北省孔子学院发展中的问题

(一)合作办学模式单一,数量不足。河北省共有47所直属于教育厅的普通公办和民办高校,但截至目前全省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仅有9所,远远落后于北京等城市。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平均每6天就会诞生一所孔子学院,虽然河北省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数量逐年稳步增长,但相较而言仍然是承办孔子学院的“贫瘠地区”。纵观我省全球孔子学院的地理分布,美国、亚洲地区各占三分之一,南美洲、非洲次之,欧洲、大洋洲则较少;再合作模式方面也较为单一,多数局限在高校合作的模式上,而现有孔子学院建设模式共有四种,分别是:①中外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模式;②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办学模式;③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④外国社团机构和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由于孔子学院创办模式的局限,使得汉语推广工作难以大规模开展。

(二)内部专业存在融合问题,汉语推广遭遇困难。随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很多国外高校早年便开设了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因而相当多的申办孔子学院的外国高校本身的汉语教学的历史以及汉语研究基础都是十分悠久和丰富的,尽管孔子学院成立之后使得部分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但也确实存在原有教学机构设置的汉语学分课程或汉语学位专业课程并未与孔子学院教学相融合的问题,他们是各自为阵,孔子学院只能在汉语培训课程和举办汉语和中国文化活动中择一开设,即便是开设了学分课程,选修者也寥寥无几,使得学院在合作方校内开展汉语推广工作困难重重。

(三)师资单薄,教学设置缺乏专业性。河北省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教师来源主要由国外合作院校汉语教师、中方汉语教师、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学生以及当地聘任的汉语教师构成。不同的孔子学院的教师数量、种类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些孔子学院的教师仅仅只有一两名中方教师。并且随着合作院校对孔子学院的日益重视以及学院的扩大宣传,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推介活动越来越多,汉语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就日益突出。除此以外,有些国内外派的教师虽然在汉语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仍然不能完全胜任当地的汉语教学工作。

另外,在教学上,教材和课程设置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不同国家、地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各异,教学侧重点也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材还很难满足各国各孔子学院的特点和需要,缺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在适应当地汉语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三、河北省孔子学院发展建议

(一)合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创办多元优质孔子学院。河北省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政策上的态度一向是支持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走出去”,鼓励河北省高校到海外建设孔子学院,为各个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各高校应借着“汉语热”的东风,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和合作伙伴,在保证国内汉语教学的持续发展外,把一部分师资力量转移到国外,建立海外汉语教学基地,为传播汉语言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省内各高校与俄罗斯、韩国、日本国家的高校都有较为密切的交流和联系。俄罗斯、韩国等国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来河北省学习的留学生一直呈增长趋势。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到这些国家建立孔子学院,满足那些希望学习汉语却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群体,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合作办学模式选择上应多尝试创新,在全面推广汉语文化传播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孔子学院的办学工作。

(二)提升师资层次,使得孔子教学专业化。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好孔子学院的关键所在,为了保持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孔子学院总部应加强对中国国内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外,与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建设一支了解当地教育状况、胜任当地汉语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是孔子学院未来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在今后汉语教师本地化的过程中,孔子学院将为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教材、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形式多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随着孔子学院建设的不断完善,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孔子学院的中方领导和老师在素质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方院长和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拓宽知识领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跨文化工作的能力;要善于从工作中和其他孔子学院的经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为了形成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特色,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和在校学生开发长期和短期不同课程的汉语教材,进一步深化汉语教学教法研究;结合当地的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特点,孔子学院应独立或与当地学校、中方合作院校共同研发各类汉语教材,出版更多更好的特色教材,并开展具有广泛影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多种形式展开汉语深度推广工作。

第7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问题;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愈加看重。然而,汉语国际教育毕竟不是传统专业,作为一个仍处在初始阶段的专业,它在多方面仍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体制的不科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其学习的课程数繁多,且包含大量实践训练与论文,学习年限却仅仅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实习及毕业论文一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该专业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表面知识,而对外汉语需要的是拥有高素质,知识储备量丰富的综合性人才,两年学习后的他们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与发展恐怕难以胜任。

其次,该专业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扬。然而,大量数据显示,其中多数学生并非语言专业,这代表大部分人的汉语功底可能并不那么优秀,甚至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只是简单懂得双语言,那么,他们对国际教育的学习也成了事倍功半的行为了。

(二)师资力量的不足

除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投入较大的几所国内高校,极大多数在此专业的任课教师只会纸上谈兵,而缺少应有的海外授课实践经验,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为其他专业拥有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若为师者自己都缺乏该门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理论,如何让学生在汉语国际中变得专业变得能承担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从更高层次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平时对学生论文的知道以及自身学术论文的发表中,理应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对古代以及近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国内语言以及国外语言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引领汉语国际教育走向更远。

那么,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有学者提出一些合适的建议。首先,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学习年限,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训练。其次,因材施教,对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练习,以发挥学术本科所学专业与国际交接处的最大优势。最后,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专家,给予他们优秀资源,赋以重任来调动其积极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面对全球愈发流行的“汉语热”,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好奇心逐渐强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必然需要介绍中国文化,可是在面对各国文化差异之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处理随之产生的问题呢?

(一) 准确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交流

对外文化分为交际和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潜在的对外文化推广方式,毫无疑问着重点在交际文化,其次才是知识文化。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能将信息准确的传递,那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所需教导的社会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文化对比,介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切不可空谈文化艺术,忽略民族精神。

(二) 对不同国家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

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文化传承也是迥异,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将大不相同。而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与思维的同步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思维的顺利转换。

我国长期以儒家文化为主,讲究仁义博爱,说话谦虚委婉,更有迂回婉转,从道理入手的俗规,其中的逻辑思维一般包含述说者的主观成分。而西方文化注重事实,讲究结果,这致使他们的语言先阐明主题后详细讲解,在讲述上相对客观直接。

纯粹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叙述方式也大不相同。汉语多语句结构,整体叙述上多样化,而西方国家,比如法国,词汇多式多样,不同意境不同时态具有不同词义,导致使用的不同。

林林总总多角度,都需要我们先对汉语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再对他国文化了熟于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在适应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达到传扬中国文化的基本目的,使汉语国际教育获得优良的推广及发展。

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是利用教学的指导,通过语言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与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应当获得国家以及国家人民的支持。在进行一代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产生的问题,逐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制度,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献上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第8篇

【关键词】汉语;辩论;汉语教学

1988年9月,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北京联系召开了“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以后的工作目标和要认真做好的几项工作。其中包括:“加快发展汉语本科专业,扩大招收研究生和高级进修生”,“提高教学质量,拓宽课程范围”这两项工作。拓宽课程范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增设一些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特色课程。

而随着我国对外事业的飞速发展,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汉文化。而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涌入到了中国各所高校来学习汉语以满足他们实际的交际需求和了解汉文化的愿望。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所有民族文化构建的基础。也就是说,想要真正触碰到某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入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正是其需要掌握的不二法门。所以,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在这样一个宏观的、广阔的大背景中截取一个点来更好地、迅速地构建起外国留学生与汉语文化之间的桥梁呢?在这方面,我校紧抓教学改革重点,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来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国际汉语文化传播的优秀生源。我们做了一个系列的尝试,发现开展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正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汉语主题辩论不仅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提高高级语言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借助“中国式”的辩论主题还可以帮助高级语言生更详细、更深刻地了解汉语文化,从而推动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

1.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课程设置

1.1课程设置的背景和目的

1.1.1课程设置的背景

将汉语主题辩论引入到外国留学生留学生高级语言班的课堂,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2012年下半学期,我们根据高级语言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成绩统计与观察,发现由10名外国留学生组成的高级班在口语方面依然存在着欠缺。同时在汉语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些许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他们在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障碍。

1.1.2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克服学习第二语言的种种障碍,我们就以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形式,引起大家对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大家在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第二语言综合能力上的提升。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众多外国留学生更多地信赖新闻媒体,没有真正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史实,在部分真实内容上存在误解。因此,通过有意义的辩题来纠正他们原有的错误观念,吸收正确的中国文化理念,也是我校引入并实施开展中外大学生主题辩论特色课程的注意目的意义。

1.2课程的具体安排与实施过程

1.2.1课程的具体安排

按照对外汉语特色课程的教学计划,每个学期,我们安排10周的对外汉语特色课程,即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课。在每周两学时的课程当中,我们会以当今的中国社会出现的热点话题和热门的新闻事件作为基本材料,根据该材料的内涵意义来拟定该次汉语辩论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每周的特色课上都会邀请到本校中文系的专业辩手对留学生们进行专门的辩论辅导。其优势有二:其一,专业的辩手可以指导留学生学习正式的汉语辩论的形式、制度、理念、逻辑思维以及辩论技巧;其二,中文专业的辩手都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和汉语言文化素养,避免了在指导过程当中出现低级的错误;其三,我校中文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会接触教学方法类的课程,在沟通教授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更利于留学生的学习和接受。

1.2.2课程的实施过程

举例来说:2012年度下半学期,第一周的汉语主题辩论课,时逢雷锋纪念日。我们就以“雷锋精神”为引线,展开话题,带领大家共同探讨了“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当今社会,雷锋精神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为之后引出本堂课的辩题“当今社会,应不应该宣扬雷锋精神”做好了铺垫。

在中国学生引导外国留学生做好对于辩题相关资料查阅,提出基本观点的讨论之后,留学生们便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当大家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我们就组织大家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双方各持相反的观点,利用之前带领大家分析过的素材,来驳倒对方的观点,以达到让对方觉得自己所提出的论据根本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的目的。

在10周的课程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从最初相对容易一些的,一对多,多对多的自由辩论模式,渐渐引入正轨,逐步限定汉语辩论的形式与制度、注意强调了汉语辩论的规则以及对辩手礼仪的培训。至第十周结课时,我们采用相对古典的奥瑞冈辩论赛制,安排了相对正式的留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赛,以检测留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验证一下,中外大学生汉语主题辩论这种新引入到对外汉语特色教学中的方式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元授.辩论训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晓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

关键词:惯用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961年,马国凡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中认为“撑门面”、“敲警钟”等词语是惯用语,拉开了我国惯用语研究的篇章序幕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此期间,汉语惯用语取得的成绩却是显著的。由于历史原因,对惯用语的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惯用语的研究才得以恢复。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惯用语的本体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惯用语研究达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惯用语的研究上来,产生了大量的著作和期刊论文。这时期的惯用语研究无论是从横向的广度上还是纵向的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基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一些相关论文,综述各家之论点,希望为今后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一、汉语惯用语本体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惯用语的研究,本体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界关于惯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惯用语的语义研究。如陈光磊认为:“惯用语就是具有语义变异特征的一种定型短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而呈现出明显的日语格调和修辞色彩。”高歌东、张志清认为“惯用语是以动宾关系为基本语法结构,以二字格为基本形式,以比喻引申为基本修辞手法和表意手法的固定词组。”此外李行健在《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中把惯用语语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马国凡、高歌东也在《惯用语》一书中也对惯用语语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都是从语义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为惯用语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惯用语的文化内涵研究。惯用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最早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学者是罗常培,他的《语言与文化》主张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开创了语言文化学的先河。但是这本书只是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它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语言文化的东西,并没有详细的分析某一语言的文化现象,也没有涉及到更多地惯用语文化。此后随着惯用语关注度的提高,关于惯用语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陈华琴在《现代汉语惯用及其语内涵分析》中总结了惯用语语义折射出的三种文化,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此外,还有王俊《浅论包含饮食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辛菊、唐华《浅论包含服饰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李艳萍《简论用语的文化价值》等等。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去研究惯用语,更加全方位的剖析了汉语惯用语,使得本体的研究从广度上得到了拓展,也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汉语事业也随之取得了不断的发展,进而汉语学界中的很多学者辗转到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领域中来,我们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把这些专著期刊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如王进在《汉语惯用语隐喻的发生机制》则将相似性作为惯用语隐喻形成的基础,并提出是语用环境的促动创造了相似性。陈明芳在《惯用语认知机制及其词汇语义特征》中“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三种认知机制,即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来分析惯用语的理解过程。”该文章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惯用语,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车晓庚的《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从探讨惯用语的基本特征出发,借鉴心理学研究汉语惯用语模型,分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惯用语实际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构想如何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但是该文章只是初步借鉴心理学进行探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2.二语习得的角度。如马晓娜(2008)“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得出语法偏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的具体原因。”李国慧(2005)认为“在对留学生进行惯用语教学时,要针对其错误之处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这篇文章也是进行了比较浅显的探讨,没有太大深度,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具体方法也并未真正的涉及到。袁曦(2006)“对外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惯用语偏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总结提出了惯用语教学的教学手段”,但是这篇文章只是泛泛而谈了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不多。

3.国别化的汉语惯用语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于学习主体学习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针对学习者国别化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潘明霞在《英汉“身体互喻”词汇对比研究》一文中从英语和汉语的角度重点分析分析了惯用语中身体部位之处以及惯用语中文化的差异,孙自辉(2007)则从英语惯用语的角度入手,解读了中英文化内涵,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很好,但文章从浅层去分析,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崔舜圭在《中韩惯用语比较及教学研究》一文中主要分析了中韩惯用语的不同以及韩国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但是汉语惯用语教学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头重脚轻,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均匀。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它已成为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从学术发展及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研究的不深入、不具体。目前对外汉语中的惯用语教学的很多研究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进入深度的挖掘,还缺乏深入的、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2.国别化研究的不均衡。国别化研究发展的不平衡在现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有些国家被研究的很透彻,而有些国家根本没有涉足。比如英语国家的惯用语研究高达上千篇;日韩的汉语惯用语教学也不少,而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惯用语教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所以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更好的发展,以上现象应当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反思,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高歌东.惯用语再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崔舜圭.中韩惯用语比较及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