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经济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9 09:25: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经济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经济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普遍服务;大众市场;利润;价值;网络均富

1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

传统经营者都千方百计把有钱人的腰包当作主要市场目标,因为赚富人的钱更容易。于是就有了专门为少数有钱人建造的总统套房和几百万元的高级轿车。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高端市场策略在许多领域越来越遇到麻烦。因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沿着物质生产的直线模式无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从短缺经济进入了全面过剩,经济萧条可能是未来社会长期的表现形式。当高端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社会生产力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产业领域,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网络经济法则,网络的使用价值与用户的平方成正比。根据信息流通规则,如果一个信息网络只有少数有钱人使用,谈何信息流量?有差异才产生信息流通的势能。在电信发展史上,已经有过不少采用高端市场战略而失败的教训。像可视电话、“铱星”系统和新加坡的CDMA等等,仅靠少量高端用户难以支撑一个必须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其结果是要么公司破产,要么把新建的网络全部拆除!

2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欲望无限前提下的理论体系,基础资源是钢铁和能源。网络经济的基础资源是沙子(硅)和信息,资源不再稀缺,欲望也不再无限。网络服务的成本构成与价值实现形式正在给传统理论带来严重的挑战。

虽然早就有人提出过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是直到20世纪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才使人类真正意识到过去的“康壮大道”已经不能再走下去了。

经济实践证明,未来社会不是物欲无限膨胀的社会。因为人类的理性迟早会认识到,传统经济的病根主要在于金融资本盲目投资生产大量物质产品,反过来遭受资源耗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双恶化的严重报复。人类最终只能依靠网络生产力对物质资源的代替效应,以更低廉的社会成本直接投资全民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

3经济个人主义和网络协同精神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提出一个悖论:人类在追求私人目标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相信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市场规律又天然具有一种平衡约束力,使每个利己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后被西方经济学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这个最优状态在整个西方经济实践中并不存在,传统市场经济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假如经济生活中仅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话,那末自由竞争结果更多的是低效率。前美国总统顾问斯蒂格利兹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本身会带来有效而公平的结果,华盛顿将这些观点奉为神明。其实,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场同样无法运行”。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们在非合作博弈中的平衡状态。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完全利己主义决策结果肯定是低效率的。它实际上证明了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每个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的假设的不可实现性。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摆脱这种困扰的机会终于来临。人们在多次交往或者重复博弈后发现,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一个新的经济学观点正在形成,那就是:乐意给予者自己将获得最多,只有为他人谋利益,自己才能获得合理利益。

与过去不同的是,网络创造了平等、协作的刚性气氛,网络协同精神受到青睐。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唯利是图者越来越没有市场,损人利己者会很快得到报复。只有持平等合作态度,并为他人提供了有用价值者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4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传统经济教科书的一条刚性定律。“企业目标就是创造超额利润”,“办企业就是要为股东赚钱”等口号也被写进我国许多企业家们的施政纲领。在这样的理论氛围和经营模式中,企业家最关心的是年度利润指标,所谓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导致企业短视。甚至不顾本企业实际条件,看到人家干什么赚钱就要干什么。当一种业务利润下降,就盲目转向另一种业务。

从近期的产业实践来看,往往越是急于获取高额利润,越是离利润更远。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甚至制造信息不对称),在价格上大做文章。结果,国内外有许多企业由刚成立时的超额利润,到若干年后走向亏损和破产,就是因为沿袭传统经济的企业目标,急功近利而陷入困境。

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社会越来越进步,现代企业目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股份制的初期阶段,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就是要赚取利润,利润率越高,越能吸引股东们的进一步投资。在中期阶段,股东越来越多,董事会成为实际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主要是由一些经营专家组成,这些经营专家最关心的是企业品牌和企业业绩,股票升值还是贬值。股票持有者也希望股票升值而不是利润分红。发展到第三阶段,一个重要标志是股权继续分散,监事会成为企业的实际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的首要责任是约束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不污染环境、不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

网络经济一个重要规律是梅特卡夫法则,就是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换句话说,就是网络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财务收益。所以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要首先认识到微利时代的到来,进而还要以价值最大化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合理利润只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自然结果。

5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

传统经济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的约束,单位生产成本总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时一个消费者占有实物财富越多,每增加单位财富对他的使用价值也会下降,从而形成收益递减效应。网络经济较少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约束,单位服务成本总是随着服务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一个人占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条信息对他的有用性才越大,因而形成收益递增效应。收益递增会造成某些小企业快速无边界扩张,形成新的集中垄断,比如微软公司、英特公司。在新经济领域,垄断可以看作是收益递增规律的逻辑性结果,但它又是破坏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和企业内部非效率性的罪魁祸首。因此各国在产业实践中一方面实行政策性管制,一方面培育竞争对手以限制这种垄断的力量,以寡头形式实现有效竞争。现在看来,过于分散的小企业和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网络时代的最后赢家是大型、分布、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集团。

6数字鸿沟和网络均富

由于网络经济具备一种正反馈效应,也就是先期占有网络资源者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后进入者则难以立足从中获利。换一个角度,一个人已经获得了大量信息,再增加一条信息对他产生的价值概率就高,相反,一个不掌握任何信息近乎的人,给他一条重要信息也毫无价值。也就是更容易造成新的贫富悬殊。

另一方面,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因为优先发展网络产业,利用信息均富效应,很快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据联合国在落后国家的调查,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高级网络服务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价值远比大城市高,那里的居民在特定情况下愿意支付高于城市的通信价格。当大运营商们对广大农村电信市场还不屑一顾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这里孕育着重要的潜在市场。

从自然属性看,工业商品在于内部性和独占性,信息服务在于外部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说,信息价值与价格(趋于成本)取向是相背离的。所以总体上讲,工业经济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网络经济更能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问题在于按照传统市场经济规则使价格与价值脱节,要想使农村的潜在市场变成显在市场,社会尚缺少一种为穷人服务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和机制。

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以专项基金方式贴补边远地区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部分,也就是形成一种服务穷人也不吃亏的制度安排。

第2篇

1.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网络营销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增大。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企业可以快速的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为企业捕捉有效信息提供了便利,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在随时发生改变,网络营销的策略能够借助互联网扩大信息搜寻的范围和准确性,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能够使商品以最低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营销企业快速准确掌握消费信息,有利于有针对的开展市场营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服务营销的力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在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产品生产与管理已经日趋完善,彼此之间的差距也很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企业营销获得成功,就需要从服务方面入手。消费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对于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市场营销中,应注重服务营销的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价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态度和效果,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做好产品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服务,并做好产品的信息反馈工作,及时与消费者联系,听取他们对企业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企业员工的服务培训,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加强创新策略的应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同类企业之间生产差距,才能够占领市场,实现良好的发展。首先应营销观念一定要创新,转变传统营销理念的束缚,克服旧思想的约束,为企业的创新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发展的最大竞争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因此,应不断加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力度,善于捕捉市场变化以及消费者的新需求,从而生产出更多新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与其他企业拉开距离,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产品技术以及观念的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积极引进创新性人才,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更多新奇的思路和想法,从而创造出更多新产品。

4.制定完善的市场营销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的有序开展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证,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市场营销的开展,寻找合适的营销渠道,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制定完善的市场营销管理制度,为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为企业的销售商和销售人员提出严格的奖惩办法,使他们能够努力为企业工作,避免企业与销售商以及销售商之间出现矛盾利益的冲突,为企业发展带来影响。[3]所以制定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对于促进市场营销的开展,协调企业与销售商的关系,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结束语

第3篇

(一)企业管理体系过分依赖会计报表

大多数工业企业高层较注重成本核算的应用,他们强调会计人员要详细、精准的记录下企业成本费用表格,之后再根据这些报表数据来管理企业成本。但是财务会计人员的成本核算是属于后期工作,对于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就不能够再进行回收利用,使这种成本管理模式形同虚设。因此,工业企业管理体系若过分依赖会计报表,就无法很好的掌控企业成本管理。

(二)企业管理体系过分减少支出

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会使用节约原材料、减少支出的方式来控制成本,但是企业需要发展就必须牺牲一部分的成本费用来购买原材料,为了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大支出,把握好加大支出的程度,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利润价值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的综合管理得到加强。企业管理若过分的减少支出,强调节约原材料,将会延缓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运行与发展。因此,工业企业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适量的支出来维持工业企业经济的稳定收益。

(三)企业管理体系过分压榨供应方利润空间

影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由材料供应方供给的材料价值。材料供应方作为一项企业,它的发展目标也是为了公司盈利,材料供应方所提供的工业材料价值不仅包含了材料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包含了自身的盈利值。如果工业企业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提高自身的利润价值,就会对供应方进行过分压榨,而供应方面临这样的挑战通常会采取变相加价、欺瞒材料成本价格、联合其他供应方的手段来提高材料利润,从而造成企业利润和材料利润的负增长。工业企业与供应方要想实现双方的盈利,就必须通过协调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互相沟通。

(四)企业管理体系过分使用廉价劳动力

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升高的同时,工人的平均工资也随之提升,工业企业管理若过分降低工人的工资待遇,尽管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但会直接影响到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从而拖延了企业的生产运作,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成本。

(五)企业管理体系被片面理解为对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

在新经济发展下,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只属于成本管理的其中之一,并不能对生产成本管理与成本管理划等号。成本管理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制定、设计时就已经产生,产品的生产实施、成品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属于成本管理的内容。因此,要对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就要摒弃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采用有效、科学的方法来真正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

二、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失控的因素

(一)不合理的占用资金

尽管工业企业在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一直坚持减少支出的方式,但实际上企业不合理的占用资金对成本管理失控具有巨大的影响。流动资金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若无法进行交流沟通,就会造成企业运作出现延缓甚至瘫痪,因此不合理的占用资源会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下降。例如:一些工业企业中出现库存原材料囤积以及没有能够适时进行销售都会直接对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影响,从而延缓了企业未来的生产发展,为企业库存管理施加压力。

(二)质量成本过高

质量成本主要分为投入与故障两个方面。投入部分包括为预防故障所支付的成本以及为评定质量是否达标而发生的鉴定成本;故障部分包括因不能满足质量要求而支付的内部故障费用或因此造成的外部故障损失。工业产品的质量一直都离不开产品的生产、加工到销售、售后这些过程,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具有信誉度及可靠性,质量成本是无法避免的。由于我国处在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又需要逐步完善与创新,所以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差异。

(三)企业营销手段单一

以往,工业企业的主要营销手段是通过营销人员来对外进行洽谈与沟通,以达到签订业务的目的,但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满足不了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由于传统的营销模式只考虑业务旅费以及营业费等费用支出,因此工业企业的营销范围只能规划于省内与附近的省份。在对外政策的普及下,工业企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营销范围需要向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单独依靠传统的营销方式既会使企业的成本费用得不到有效运用,又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四)企业广告支出铺张浪费

一些企业高层为了实现企业营业额的不断上涨,会不计后果地采取以高价聘请明星为工业产品代言宣传的手段,并投入大量成本费用用于广告支出,这种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进程,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广告效应,就有可能会使企业成本增加沉重负担。

三、新经济时代下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政策

(一)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在科学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潮流中,世界各地的通讯网络被全面覆盖,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变得越发频繁普遍。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构建广阔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够成为新的、有效的销售途径,而且还能够为企业争取有利的商业机遇,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

企业文化象征着整个企业的理论思想与工作方式。大多数企业都具备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优异的盈利效率,而且能培养出良好的企业员工,企业的优秀员工会严格遵循职业操守,能够自觉参与企业的维权工作,从而节约了企业的成本管理。同时企业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强化训练,不仅是新员工,老员工也要参与到训练之中,增强自身的企业文化知识与品格素质,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最终保证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

企业产品的利润收入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尽管加大产品的规模化可以为企业赢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了负担。工业企业应该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出多元化的产品类型,在满足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同时又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降低企业产生不必要支出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新经济下采用多元化类型的产品能够为市场向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

为了收集到有效、准确的生产资料,工业企业要把市场作为任务目标,定期进行销售、生产、采购工作,尽量使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缩短,提升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面对国际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资金周转效率虽然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表明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五)为产品质量把关

第4篇

(一)假设前提(1)FC模型是2×2×2模型,即两区域、两部门、两种生产要素。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和市场开放度是对称的,但是要素禀赋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况,而相对应地为对称FC模型和非对称FC模型。相关变量上标“*”代表B国的变量,用上标“w”表示世界水平的变量。(2)两种生产要素是资本K和劳动L,并且假定资本是可以跨区域流动的,而劳动力是不可流动的。资本收益必须在资本所有者原所在地进行消费。设定sL=L/LW,s*L=L*/LW,sK=K/KW,s*K=K*/KW,即sL和s*L表示A国和B国的劳动力禀赋占世界总劳动力禀赋的比例,sK和s*K表示两国资本禀赋占比。另外,由于资本的可流动性,用sN和s*N代表两国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本份额。(3)两个部门为工业部门M和农业部门A。其中,假定农业部门是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每生产一单位农业产品只投入aA单位的劳动力;而工业部门是垄断竞争市场、规模报酬递增,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和L。企业成本函数写为c=π+aMwx,其中x为产出。另外,假设两个地区的企业个数分别为n和n*,则nW=n+n*。在D-S框架下,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每个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只使用一单位资本投入,因此有sN=n/nW,s*N=n*/nW,nW=KW。(4)假设工业部门国内交易不存在交易成本,但存在跨国界的交易成本,并采用“冰山运输成本”的形式。即如果从A国运输τ(τ³1)单位工业产品到B国,到达B国并进行销售的产品为1单位,τ-1单位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融化”掉了,也就是运输成本。

(二)消费者行为以A国为例,国内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三)生产者行为由前面的假设条件,农业部门不存在交易成本,因此两国农产品的价格是相等的,即aAw=PA=P*A=aAw*,因此两国的工资水平是相等的。两国的劳动力不能流动,那么两国都会生产农产品,即农业产品的生产是非专业化分工形式。

(四)长期均衡根据假设条件,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但资本收益必须在资本所有者原所在地进行消费,那么资本的流动取决于两个国家的资本收益率。因此,将资本流动方程表示为DsN=(π-π*)sN(1-sN)。当π=π*时,两国资本收益率相等,不存在新的资本流动,达到长期均衡;另外,当sN=0或sN=1时,资本都集聚在一个国家,也不存在资本流动,达到长期均衡。由以上的推导可知,当满足(14)式或者(20)式时,经济达到长期均衡,即没有资本流动。这两个式子说明企业(资本)的空间分布是由支出的空间分布决定的,也是由国家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禀赋决定的。另外,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是对称的,即sL=1/2,sK=1/2,那么,sE=1/2,sN=1/2,此时企业的空间分布已经形成,并且不会发生变动,没有资本流动,经济达到长期均衡。即使受到外来的冲击,受到要素禀赋的影响也会恢复到这种均衡状态。

(五)资本流动和参数变动基于本文讨论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问题,笔者将重点讨论非均衡模型,即两国的市场规模、要素禀赋不对称情形。首先,笔者将考察资本流动和企业空间分布、支出分布之间的关系。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资本的流动取决于两个国家的资本收益率,设Dπ=π-π*,利用(12)式、(13)式考察Dπ和sN之间的关系。从(22)式可以看出,其偏导数符号的正负取决于sE的大小,当sE<12时,企业的投资收益会随着企业(资本)在本国的集聚而增加,当sE>12时,企业的投资收益会随着企业(资本)在本国的集聚而减少。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如果本国市场规模不是很大,企业在本国的集聚可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减少信息成本等使得企业投资收益增加,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也是Krugman(1991)本地市场效应的体现;相反,如果市场规模很大,太多的企业集中在本国市场,竞争的加剧、资源的争夺会使得企业的投资收益下降,进而使企业向国外转移,即出现市场拥挤效应。同时,式(23)说明,在企业(资本)分布给定的情形下,本国的市场规模越大,企业在两国的资本收益率的差异就越大。

(六)结论(1)上述理论模型中,当东道国市场规模没有非常大时,前期分布于该国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越多,企业的资本收益就越大,进而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市场规模都是相对有限的,我国在某东道国的先期投资会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资流入。(2)当考察非均衡模型的情形,如果假定当前已经发生资本的集聚,即本国使用的资本比例超过1/2,此时本地劳动力要素禀赋越丰裕、资本要素越丰裕、市场规模越大、贸易自由度越大,则分布于本国的企业(资本)比例越大,即越多的企业(或资本)集聚于本国市场。

二、实证模型

(一)假说的提出将上面的A国看作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B国看作是我国,通过以上理论模型的结论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假说。假说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倾向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假说2: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空间分布倾向于劳动力要素禀赋丰裕的国家。假说3: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空间分布倾向于资本要素禀赋丰裕的国家。假说4: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分布在双边贸易自由度较大的国家。假说5:对于需求结构差异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其丰裕的资本要素禀赋会吸引更多的我国直接投资;而在需求结构类似的国家或地区,其丰裕的劳动力要素禀赋会吸引更多的我国直接投资。

(二)基准模型的设定众所周知,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框架,各个理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作出解释。因此,本文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将新经济地理因素作为核心变量,并且纳入一些传统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因素和影响直接投资区位的双边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根据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分析以及本文第三部分(一)提出的相关假说,新经济地理因素包括市场规模、资本丰裕度、劳动丰裕度、贸易自由度、技术水平①;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商业环境、政治风险;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双边因素包括双边汇率、双边投资协定、双边贸易、双边地理距离和双边文化距离。计量经济模型的形式设定为:

(三)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和分析本文使用计量软件stata作为分析工具,应用静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首先,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适用于随机效应模型;其次,通过对各个解释变量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的检验,发现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最后,经查验该模型解释变量间存在序列自相关。表2中的m1表示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m2表示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m3给出的是纠偏后得到的估计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设定是比较好的,笔者选定的解释变量能够解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80%的区位分布变化。在新经济地理因素中,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可以用来解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其中,市场规模的系数为0.00256,说明东道国的市场规模每扩大一个百分点会使我国在该地投资存量比重上升0.00256个百分点;类似地,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每扩大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使我国在该地投资存量比重上升0.00447个百分点。而劳动力要素禀赋、资本要素禀赋和贸易自由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整体上体现出了市场寻求和技术寻求的特征。市场寻求型ODI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增加了贸易壁垒作为进口替代的一部分,为了绕过这些贸易壁垒,其他国家或地区便通过对其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这些市场,进而市场寻求型ODI也就发展起来了。我国作为制造大国,相当一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很多企业转向国外市场。然而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遭遇的技术贸易壁垒、反倾销诉讼等贸易壁垒的情况越来越多,仅靠出口带动增长的空间又很有限。较大的市场规模意味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时,我国企业会倾向于进入市场规模大的目标市场进行直接投资,规避东道国或地区贸易壁垒的同时,拓展和占领更大规模的海外销售市场。另外,我国的技术水平、技术转化和研发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不多,这也是我国高新技术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少、比例低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更多地是寻求技术而不是输出技术。同时,很多发达国家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管理经验,但是一些国家对先进技术保护严格,限制高新技术的出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的形式可以绕过这些壁垒而拥有先进技术。因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选择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贸促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高达81.7%的企业认为东道国比国内市场规模大。同时,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均认同“在东道国获取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比国内难度低”的观点。这也从微观角度佐证了估计结果。此外,东道国的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丰裕度以及贸易自由度并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决定因素。以东道国工资水平(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倒数衡量的劳动力要素丰裕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不显著,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寻求特征不明显,这似乎和一般的理论预期不符。同时,一些研究和调查也表明东道国获取资金比国内难度低,贸易开放度的增加可以吸引外来投资,但是估计结果也没有支持这些结论。笔者认为,这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多元化,包括目标的多元化和区位的多元化等。效率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要以垂直型为主,多是遵循“雁形模式”将产业链下端或者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和环节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国外。因此,他们会较多地将具有廉价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具体到我国,会投资于蒙古、赞比亚、尼日利亚等国家,但毕竟我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占比不是很大,因此相应地效率寻求特征表现得就不明显。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首先,本文的理论基础起源于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同它具有相同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强调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弥补和丰富了传统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通过对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归纳总结和梳理,发现自由资本模型(FCModel)可以用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问题。因此,笔者对FC模型进行推导,加之自身的理解和对模型参数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了有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五个假说。在理论模型和相关假说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静态面板模型的估计,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受到新经济地理因素、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因素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双边因素的共同影响。具体而言,东道国的市场规模、技术水平、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的商业环境、对东道国的出口、较近的地理距离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表明,总体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寻求、技术寻求、资源寻求和出口拉动的特征。

第5篇

(一)路政管理理念滞后,忽视了公路的经济效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路政管理的重视不够。一些基层路政管理人员只看重短期的经济利益,缺少对高速公路的总体战略规划和设计,甚至在高速公路入口处违章建房,直接造成路产不明晰和路权不完整的事件发生,也为以后的公路使用和管理带来一些困难。二是一些路政管理人员将路政管理工作简单地等同于管理公路,认为只需保证公路的畅通即可,忽视了高速公路的社会经济价值,更是达不到路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要求。

(二)路政管理体制不健全,产权问题依然突出

路产是公路局的重要资产,但目前我国很多基层公路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高速公路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一般来讲,路政管理工作直接关乎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这就导致一些基层单位往往出于自身局部经济利益的考虑,“争夺”路产,导致路产产权越来越模糊。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就是在很多基层公路局所管辖的公路附近存在大量的违章建筑,如餐馆、酒楼、商店、旅社和停车场等,这不仅直接对高速公路的安全与畅通带了负面的影响,也严重侵占了公路的路产和路权,导致路产产权不明晰。此外,对路产路权界定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一些高速公路在建设阶段,由于征用农业耕地等存在巨额费用的问题,负责征地任务的地方政府就会采用变通处理的方式,不按照正式的手续办理土地征用。这也是容易导致在路产路权遭受侵损时,路政单位和部门执法困难。

(三)路政管理设备和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高速公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和推进其信息化也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但是总体来说,路政经费投入不足,技术装备不完善,信息化程度更是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路政部门大多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其管理经费标准较低,所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路政管理能力和效率的关键要素。一是高速公路具有全封闭、高车速、大流量和事故突发性强的诸多特点,直接决定了路政工作需要全天候、不间断的人员巡逻和检查,这就要求相关的路政管理机构配备先进的设备。但是,目前很多路政巡逻车、勘测设备及一些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等资源都严重不足。二是很多地方公路局的路政信息应用系统建设都存在诸多问题,如投入不够、技术人员匮乏等,这些都限制了各个基层公路局的工作交流和互动,不能有效地适应目前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加强路政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和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建议和措施。

(一)重视路政管理工作,重点完善其收费标准和管理

路政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甚至对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各部门要重视路政管理工作,尤其是完善其收费标准和管理。一是要求路政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对路政管理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了推动路政工作的科学化不断充实自己,从而真正树立先进的路政管理理念。二是建立路政宣传的长效机制,营造依法治路的环境。例如,在公路沿线、高速路收费站出入口、治理超限超载站点、隔离带W板等位置设置宣传标语,大力宣扬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损坏路产路权的严重后果。三是重视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问题,这将有益于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其收费效果的实现。例如,打破我国的区域限制,探索建立高速公路网络化收费、统一管理的联合经营的模式;结合我国公路运输车辆的结构调整和高速公路货运行业的发展需要,合理确定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提高高速公路的利用率;实行浮动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即根据供求关系灵活制定价格,这样既能保证高速公路的畅通和安全,又能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合理调配高速公路的车流量。

(二)建立和健全高速公路现代产权制度

建立和健全高速公路现代产权制度是由高速公路的经济学属性决定的。现代产权制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维护公有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能够促进高速公路相关领域各类资本的流动重组,更好地促进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从而为高速公路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通过现代产权制度,更多地吸收民间资本进入高速公路行业,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的高度公路已经摒弃之前单纯由国家全额投资建设的做法,允许企业资金、银行资金、民间投资及部分外资的进入,有利于推进各种性质的资本间的收购、兼并和相互参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速公路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国家将高速公路资产所有权和收费权分离,不仅保障了高速公路国家所有权的完整性,维护了公路路网的完整性,同时还不失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灵活性。总之,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现代产权制度,不仅是高速公路产权行政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高速公路行业深化交通投资体制创新、实现高速公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三)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路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高速公路点多线长的特点要求路政管理实现信息化操作。一是不断完善高速公路信息化路政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如加快制定与完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管理办法》、《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和《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实施办法》等。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路政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能力。三是加大投入,根据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现场监控的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视频远程监控系统,从而为其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视频信息,使管理人员可以在视频监控中心对高速公路范围内的现场进行远程监督、检查、指挥和管理。四是建立一些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例如,高速公路上如果发生车辆着火、有毒化学品泄露、多车相撞等突发事故,很可能导致高速公路封路或是堵车,给通行者带来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为此,路政管理部门要制订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路政管理的预见性和计划性,确保国有资产和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结语

第6篇

1.1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确保企业发展契合

我国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形势我国原有的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为低下,跟不上时展的趋势。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渐稳定。因此,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能够使企业的各项发展方针及制度符合体制改革的需求。最终,能够使经济管理在各项方针制度的保障下,实现创新,巩同企业原有的优势,使企业发展脚步契合时展的潮流。

1.2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确保我国企业及时完整的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如同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一样重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管理水平得到强化,管理力度才能体现,管理效果才能凸显。一旦力度够效果好,才能形成持续性经营,促进企业的大力发展。最终,企业的原有优势会得到巩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拓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顺利实现,并能够更加自信的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采用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位于主流的地位。对于强化经济管理能力而言,对于确保我国企业完整的经济预期效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3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确保我国企业向知识型经济发展轨道迈进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先进优厚的知识技术。各种企业的全面崛起也必须格外注重这个元素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如果仍然依靠原有的发展元素,必然显得非常滞后。因此,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必然依靠知识、技术的支撑。知识技术就是潜在的竞争力。意识到这是技术的重要性,相关的知识型人才才能被广大企业所吸纳,从而为企业施展才能,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知识型经济发展趋势。只有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的顺畅发展,保证企业的稳步前进。

2、当前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途径探讨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许多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增强自身竞争力。但是很多地勘单位才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对于自身的产业结构认识不足,缺少相对完善的研究,使得地勘单位项目工程效益很不理想。而且缺乏深入产业结构模型研究带来的另一大问题就是企业没有合理长远的规划,项目经济管理的执行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就会陷入一片迷茫,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2.1形成完备系统经济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经济模式要求

优质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针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各个制定子目标,通过严抓各个子目标,来确保经济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明确并完善各个部门的职能,避免出现多个部门职能交叉或冲突的局面,从而为经济管理赢得时间和效率。如此,才能在区域上上下下形成全局意识,加强经济管理运行能力。最终,集中各个部门的智慧,确保管理优势转化成企业发展动力,适应市场经济模式对企业的各种现实要求。

2.2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入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

经济管理人员自身水平的高低更是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市场经济发展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更应该加强对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要让经济管理人员学习有关的经济法规和政策决策,为其树立法治意识,对自身的行为有约束,也让他们了解经济管理T作中应当掌握的信息和准则。并且还应当组织、鼓励、督促经济管理人员提升自己的资金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把握好经济管理_丁作中的动态,利用好自己的资金管理能力和优势帮助企业达到收益最大化。另外,企业还可以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指导其他经济管理人员的T作,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丁作的水平,更好地适应单位发展需要。

2.3深入研究产业结构模型,改善地质勘查项目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今全社会都面临着生产转型这一问题,研究产业结构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地质勘查单位既然已经迈向企业化发展的道路,更是要改进目前较为落后的经济管理方式。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可以探索信息化管理和构建相应的网络平台来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员工的互相沟通,也便于他人查询相关数据信息,监督企业资金管理,确保经济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当然,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平台也都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并定期给予相关的培训等,使其更好地维护好、发展好这样的平台。另外,企业还应该完善经济管理问责

3、结语

第7篇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国情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德、英、美三国政府倾向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煤技术、开发世界级能源技术等方法,如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于2007年在“高技术战略”(High-TechStrategy)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战略,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于2008年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美国政府在《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充分利用技术进步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并计划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等措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大多把重点放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政策,采取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低碳产业等措施,赶上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按照我国行业分类标准的界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合就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对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且国家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在其编制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资料中也采用了这一分类标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非常迅速。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63%,到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8434亿元,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8.75%。总的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差异。根据科学技术发展部统计资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省份,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小。(2)高新技术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从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产值分布看,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接近一半的比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模位居第二,约占总体1/4的比重,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比重最小,仅为2.2%。

(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显著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节能减排和促进技术进步两方面(孟伟,2008)。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为例,按照上文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北京市全部制造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计算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效率。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效率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碳排放强度非常低,而其能源消耗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碳排放强度使得制造业整体碳排放强度大大降低,其高能源消耗效率又使得制造业整体的能源消耗效率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碳排、高能效的显著优势。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遵循全面性、可计量性、反映低碳主题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表1)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

(二)样本省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碳经济发展指数)

笔者使用“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这一指标值来描述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选取能够收集到相关数据的各样本省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各样本省份连续五年(2008—2012)的统计年鉴及相关的统计信息网,部分能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2012)以及各地统计局官网。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何晓群,2004),得到如下主成分分析表(表2)、碎石图(图4)和主成分矩阵表(表3)。

三、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以上文所选取的样本省市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数据作为基础,把高新技术企业所能影响到的所有指标作替换处理,得到不含高新技术企业影响的指标数据。即将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影响到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X6: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X7:技术研发人员占总从业人口比重、X8: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X10:碳排放强度)进行替换处理,按照相应指标传统产业的数据比率将高新技术产业数据替换成传统产业数据。各个指标的具体替换过程以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指标为例。可以看出,将高新技术产业煤炭消耗量替换为传统产业煤炭消耗量后,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指标由原始组的33.82%变成对照组的34.14%,其他指标替换方式同上。

(二)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比分析

按照上述替换方法,将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影响指标数据替换为传统产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得到一组处理后的数据,将处理前后的数据分别代入公式(1)和公式(2),得到样本省市原始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比表(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在剔除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之后,各个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从前后指标数据的得分差额均为正数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分析

笔者使用“低碳经济贡献度”这一指标值量化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剔除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之后的传统产业指标体系数据为基础,用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正向促进)的程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指标值,用符号C表示,计算公式如下:C=D原始组-D对照组D对照组×100%(3)其中,C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D原始组为原始组数据计算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数;D对照组为对照组数据计算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至此,笔者能够计算出各个样本省市不同年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贡献度。由表7可以看出,各样本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各不相同,这源于不同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根据式(4)计算出各样本省市的权重及最终求得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如表8所示。综上所述,以各样本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观测值,计算得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为22.75%,与其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占比18.75%相比,显示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管理信息技术;优势

前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现象呈现出日渐复杂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是经济管理的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的有效帮助下,可以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升,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分析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发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文章就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

1信息技术简介

数据是信息的基础,信息技术是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是采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综合处理后,信息技术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进而得到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信息技术涵盖了多种学科,如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它们在设备和软件的作用下发挥出了信息的储备、传递、处理和应用等功能。

2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2.1缺乏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有的企业的管理者对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被忽略,使得信息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良好发挥,造成了经济管理水平较差,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2.2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要想提升获得信息的效率,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有效方式之一,这样企业就可以以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研究更为优质的产品。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企业在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应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统一的、较为专业的管理体系,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不高,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3信息技术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有的企业由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直接形成了从事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缺乏,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同时具备经济管理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而又少,使得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没法体现,应用时它的价值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的发展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

2.4信息搜集不充分

在经济管理中,企业还会忽略信息的搜集工作,信息的整理工作也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没法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经济管理工作,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

3信息技术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是很广的,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工作,分析市场的现状,使管理者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对于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信息技术被用作经济管理的战略措施时,经济组织的发展战略与信息战略相结合,并以信息战略为主体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的管理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偏离。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企业的经济管理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除了体现在操作和管理上,更多的还体现在战略上。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战略价值来加以应用,战略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其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还能使企业的管理者将视角转向外部管理,进而对企业组织的内部力量做以调整,达到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广泛饮用,增强了企业的内在素质,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就是信息,知识经济的重要生产力就是信息技术,它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都适用。信息技术是一种知识产品,具有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天然优势。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经济的建设,进而形成以信息和知识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

4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和存储信息的方法和途径非常广泛,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大量准确、真实可靠的信息是它的一大优势。正因为有了信息技术,才促进了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重建,进而改变了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管理模式的出现,使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由信息流来引导、支配、组织和协调。新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如学习型组织、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柔性组织以及虚拟企业、网络银行,这些都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企业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企业还是墨守陈规,还是固守传统的思想来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就很容易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大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并发挥网络优势,以便扩大市场比重。如,大数据的概念不断受到关注,经济金融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官方统计数据公报、调查、新闻报道等都是数据的重要来源。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也能发挥作用,属于数据驱动行业。金融机构希望能够收集和分析大量中小企业用户日常交易行为的数据,判断企业的一般发展状况和前景发展,解决由于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问题。信息技术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科学地处理各种信息,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站在市场前沿,把握住市场先机,所以完善经济管理模式,更新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经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就能够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经济管理质量和水平,先进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信息技术是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对此,企业的领导层应给予充分重视,以便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知报,2010.

[2]徐建芳.科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冷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

第9篇

培养一批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如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红塔集团等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先后开发生产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系列,蒿甲醚组等产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以及较高的生物资源研发及产品的深加工。现在,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植物化学,生物资源的再保护,动物药品的研发,原料生物的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生物产品开发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建议

2.1政府在绿色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绿色文明是追求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它需要对绿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利用不能超过替代资源的发展速度;污染排放量不能超过自净系统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科技创新、绿色文明符合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从宣传和倡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着手,环境因素以及生产全过程,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绿色产品。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和公众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政府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生态设计的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节约和多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绿色消费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体系。

2.2发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发挥经济、社会、绿色技术为国家带来的产业环境效益,运用绿色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落后传统产业。

2.2.1增强绿色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与研发工作政府要引导和规划绿色技术的创新,绿色技术创新要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优惠绿色项目的审批、资金及人员配置,设立绿色技术转让和推广交易中心,建立绿色技术资源信息网络便于交流。

2.2.2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显得尤其重要,融资机制,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足够的人员和资金,绿色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的更好。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考虑成本和效益来调整政策,以鼓励有发展前景的绿色技术发挥作用,更要突出“以人为本”。政府通过政策来计划和税收、优惠、扩展等各种行政工具的组合,加强政府采购中鼓励绿色创新产品的应用,也要特别注意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的作用。

2.2.3促进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的中介组织科学研究机构是为社会发展成果,技术扩散,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技术评估,创新资源的配置等专业服务组织,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面对新的绿色技术,科技中介机构传统的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新的行业的要求,促进了一批整个系统的科研机构的科技中介机构资格;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是基于科学研究设备和人才优势,建立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指导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为政府决定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过渡机制,同时,开展科技咨询,面向社区的评估活动;大力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重大决策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示范和部署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组织,以支持其独立,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政府应建立支持系统和服务体系覆盖的成果的政策转变的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包括人员,资金,信息,市场开发等系列服务。

2.2.4运用法律和经济政策为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施加压力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环境成本的经济活动,改变过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免费使用,和社会上的环境代价的情况下,迫使企业改善过程中的经济利益,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成本,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和推广。

3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