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话语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9 09:25: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话语艺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话语艺术论文

第1篇

体育教学语言要科学、条理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教学语言必须符合逻辑性规律。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极富科学条理性,那么这个教师的思维过程也一定十分清晰严密,所讲解的技术动作就连贯规范,组织的教学过程就比较科学合理。因此,加强体育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关键在于锤炼思维的逻辑性。以“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易犯四种错误为例:①实心球出手无力,或未完成掷球动作,实心球就离手。②向下掷实心球,几乎不存在抛物线。③实心球出手角度太大,高而不远。④开始掷球时,先屈肘将球降至脑后下方再掷球,用不上以胸带臂的力量。

针对上述四种情况,教师在讲解时语言就要科学有条理,形体语言的展示就要规范连贯,使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了体育语言的魅力。

体育教学语言要启发、激励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叫人发现真理。”这也是体育语言启发性的真谛。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时,根据学生接球时普遍等球,不会主动伸臂迎球的错误接法,笔者有意进行形体语言教学,模仿学生错误的接球手型进行示范,结果造成球接不住或打在自己的胸部上,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大笑之后,部分同学就说:“老师,我也好几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真害怕,怕被球打到。怎样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时,笔者引导他们给老师这个错误动作找原因。经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和体会,最后统一认识:接球时,双手不能等球,应主动伸臂迎球而后缓冲。错误找准了,同学们再进行练习,基本避免了这种错误动作的出现,很快地掌握了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由于“错误”来自学生,而毛病让学生自己找,教师加以指点,教学效果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传授方法好。

体育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鼓励语言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能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好体育的信心。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言中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宽容、表扬、鞭策等激励因素,常常会给学生一语三春,语半功倍的感染力量。

此外,恰到好处地运用无声语言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育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和手势语言,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一个温和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对学困生特别是对某些缺乏自信心的后进生也一样。课堂上我们要调整视线投向,尽量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激励的目光洒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体育“学困生”,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课堂中违纪的学生,教师可用严肃的目光去批评,这比大声训斥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且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同样,教学中还须加强一些手势语言,如果没有手势语言,课堂教学就显得有些生硬死板,缺乏活力。在课堂上,教师一次大拇指的伸出,一次对头部的轻轻抚摸或肩部的轻拍,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鼓励和表扬。当学生做出精彩时,教师除了口头表扬外,也可以走上去握握他的手表示赞赏,学生接受到这样的手势语言后,他们的心情会非常愉悦,思维会更加活跃,教学效果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当然手势的使用应保持自然、适度,不能频繁、夸大。

体育教学语言要形象、幽默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它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趣。巧妙地运用形象幽默的语言,可使体育课堂变得轻松风趣,诙谐睿智,这样的语言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还有助于学生加快、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体育心情,展示体育语言的魅力。

第2篇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靠教师的语言艺术吸引而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吸引、诱导和导向作用。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开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能的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艺术的要求

1、纯朴明了。教师的语言要有风格,纯朴明了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风格。这体现在:朴实的话语、丰富得体、自然大方、简单明了、语速适中、立意创新。

2、变序创新。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动态创新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师必须真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和启迪,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安排设计语言表达的顺序先后,让学生欣然接受。

3、反复强调。在教学中,关键问题教师必须反复强调提醒强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上,这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矫正、督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语言的艺术技巧

1、声调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丰富、自然外,还有一个语音语调的变化。如果教师的表达能力较差、呆板,没有变化,学生就会觉得教师说话没有水平,这就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声调变化。让学生觉得真挚、恳切、生动愿意接受。

2、语速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语速适中,语言流畅自如,有自己的表达特点和风格,要把握好快慢、重轻、停顿等等。

3、语态变化。语态变化在体育课中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大方高雅、入理入情、和谐自然、动情动听、入化传神、富有感染力。但体育教师仅仅依靠口齿伶俐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把肢体语言、心理语言与生动明了、准确自然、恰到好处地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有艺术魅力。

4、风趣幽默。幽默(hunour)是外来词,意识是语言、动作有趣,招惹人笑。从语言艺术方面来看,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还会使人获得精神,加深记忆,活跃教学气氛,保持良好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语言是人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现代社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猿古人到人类,中华民族经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使语言得到了充分完善和升华,并且固定为普通话。语言的固定化,使人与人之间沟通更加和谐,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学问,教师必须修整、简练自己上课时的语言。

第3篇

19世纪意大利学派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弗•兰佩尔蒂曾说过“一个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必须的天赋资质,但他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咬字技巧,他仍会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①民族风格或民族化问题虽然包括很多内容,但它的中心问题仍是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的基础就是声乐语言的学习和训练。

准确地说“台词”也好,“声乐语言”也罢都是语言艺术,但是侧重不同。“台词”最终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声乐语言”要字字珠玑,腔圆字正,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每每提及声乐,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演唱一首首艺术歌曲,其实作为专业的艺术院校应当教会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目标,也就是说能演唱单曲并将单曲唱好是必须的,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最终还是要走向歌剧舞台,具备通过歌唱的方式塑造人物的能力。一个民族声乐演员必须具备全面完整的表现舞台艺术语言的技能与技巧,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语言的修养。把声乐语言基础课仅仅局限在一般的“正音”范围显然是片面的。

在声乐语言教学中应当重视呼吸训练

(一)声乐语言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提起语言课的训练手段,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绕口令。而对于声乐学习,我认为在基础阶段必需要使学生清楚人体的发声结构,并要扎实呼吸训练。正确的呼吸也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声的准确与否、音质的优劣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也都是与呼吸紧密相连的。

“如果学生具有好听的嗓音,但他不想按艺术的规则去训练他,不想透彻地掌握呼吸方法,那么他永远也不能使得自然慷慨赐予他的这些宝贵条件辉煌地显露出来,他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风雅趣味的歌唱家,而只是一个叫叫喊喊的人……”②歌唱呼吸是属于意识范畴之内的,是一种带有目的性与技巧性的呼吸。它相对于生活呼吸而言具有更强的变化性,因为歌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是唱给别人听的。演唱者在演唱时所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需要将自己的歌声传达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因此,这就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与色彩的变化,而且还要有长时间的演唱能力,以及能够根据歌曲演唱内容的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需要气息作为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歌唱呼吸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与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那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它的重要性还要设置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学生掌握呼吸的这套规律和技巧。古意大利的格言是: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训练。③

(二)关于胸腹联合呼吸

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一种综合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腔肌肉来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歌唱中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是建立在人们的自然生理机能状态上的。从生理机能看,人体本身为这种歌唱呼吸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也可以说胸腹联合呼吸方法比其他呼吸方法更能充分地发挥人体的技能。它同时也是被目前中外声乐界公认并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规律的一种呼吸方法。其特点在于:

第一,由于它既具有胸式呼吸的灵活方便,又具有腹式呼吸的深沉持久,同时它还能够使上下各腔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它能够全面地调动人体各呼吸器官的作用,能使胸腔、肋骨、肋间肌、横膈膜和腹肌等相互配合,协同来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这样就会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也得到了增强。

第三,这种呼吸方式也使控制气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呼气变得更为自然均匀、有节制,并能够合理而有效地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及色彩的变化。

第四,它还可以让演唱者明显地体会到呼吸的支点问题,使演唱者的音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声区获得整体的平衡与统一。这同时也就为演唱者在表现音乐作品时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声音效果与空间范围。通过对以上几种呼吸形式的初步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当今世界上学习声乐的人为何大多推崇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因为它既克服了胸式呼吸法气息过浅的毛病,又克服了腹式呼吸法气息过僵、过死的弱点。

与此同时,胸腹联合部位的肌肉组织是很容易被人们操纵的,并有很大的弹力和伸缩性,是储存大量气息的理想区域,也是使气息强化的理想部位。此外,在气息的储存与控制上,这个部位比腹式部位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比胸腔部位也更优越,不会出现由于强化气息的弹力而导致的喉部诸多肌肉组织的过度紧张,以致影响声音的质量。因而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如果单独地应用于我们演唱当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才能有助于我们获得良好正确的演唱方法。

(三)具体呼吸训练方式

著名的声乐教授郭祥义先生曾撰文指出:“歌唱中的问题一般都出在呼吸上,气息上的问题有都集中在吸气上;吸气上的问题都出在上一句唱完马上抬胸吸气……因此唱歌的人应当懂得一个规律:歌唱时,上一句落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吸。落得高,吸得高;落得低,吸得低。”④具体到教学中我觉得几种可行的办法是奏效的。

提醒学生注意两种状态。我们将其称为“基状”及“肌状”。⑤“基状”即是“基本状态”,要求学生自然站立,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肌状”即是“肌肉状态”,要求提颧肌,松颊肌,下颚微收,小腹微收,挺胸、立腰、肩颈松弛,牙舌喉均放松。

歌唱中的气息不能到达位置原因并不在气息本身,而是歌唱动力器官不协调所致。例如,歌唱的腔体没有打开,上口盖没有提起,使通道不畅;发声中没有上哼下探,站姿不正确等。因此,在呼吸训练之初必须强调这两种状态,通过训练使学生能达到一种下意识的准备状态,也为他们的歌唱打好基础。

一点要领:使气息慢慢进入犹如闻花香,直到两肋打开,好似皮球胀满,控制五秒再慢慢呼出。注意这里面提到的胀满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橄榄球的状态,经常有一些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将胃部涨得很大,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是为了提高肋间肌、横膈膜的伸缩控制力,胃部鼓起,气息并没有到达肋间及丹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点也是必需要注意的,在闻花香之前,要强调可以很自然地把气息吸到较深的部位,这也是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的。在体验这个方法时,一是要注意控制气息的速度,既不要吸得过于急速,也不要吸得过于缓慢。如果吸得过快,就会使气流因过分地冲击鼻前庭而受阻,深入不下去;如果吸得过慢,就会造成气流的浅而散。

用“打哈欠”的方法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这种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就在于这种方法完全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因为人们在打哈欠时全身是处于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在打哈欠时人们都会有一种软腭上提、喉头向下、声带张开、口腔向上打开,同时胸部与两肋向外扩张,膈肌随之缓缓下降的自然动作。正是这些最为自然的动作,才能把我们的呼吸器官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当中,为获得良好的吸气习惯与状态,而且还能为我们掌握良好的声音位置、音色以及获得良好的共鸣提供了正确而科学的方法。

用“哭泣”的方法也是同样可以体会到吸气的感觉。在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口鼻并用,因为长时间的口腔快速吸气,会导致训练者喉头有不必要的摩擦,反倒增加了咽炎的患病几率。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其克服胸部紧张与声音缺乏弹性的毛病。当人们哭泣时,下面的几对肋骨会自然地扩张,而上面的几对肋骨也会相应地扩大,同时整个胸腔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自然地为气息的深度与饱满提供了最佳的生理状态,同时也为我们歌唱的质量奠定了一个良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中的呼吸与歌唱中的呼吸是有着很大差别的。这是由歌唱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演唱者为了掌握持久、匀称、优美的声音,就必须学会持续、平稳、有节制、规律地控制气息。因此控制呼气的节奏,是这一阶段的要义。在呼气时,一定要注意吸气后不要马上吐气,而仍要有意识地保持吸气的状态,以免气息流失掉。呼气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气息的正确控制和保持。同时,控制呼气的力量也要适度。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大,就会把气息压在下面,致使气息不能顺畅地呼出;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小,呼吸便保持不住,气息就很快地耗尽,也就没有了支持,声音就变得干涩,缺少穿透力。例如,我们在拉小提琴时,如果手中弓的力量太大,拉出来的声音就很嘈杂,听起来也是杂乱无章、不悦耳的。又如,当我们手中握着一捧沙,攥得过紧,沙反倒会从指间溢出。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气息的控制与保持上,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保持住了气息,又使气息的呼出显得匀称、自然、流畅。

扩充诗词朗诵的训练容量

诗词属韵文。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邃。一首好诗使人感到韵味浓郁,诗意盎然,往往是由于它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意境。除无词的声乐作品之外,其他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诗的语言形象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诗的内容、形式、结构、韵律、节奏对音乐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语言要想达到艺术的层面,必须要掌握表现语言的能力,否则声音或其他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18世纪德国瓦格纳派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里•雷曼曾论述:“许多人认识不到,他们应当首先有这样的老师教会他们的朗诵法:这些教师能够向他们表演怎样把元音发得纯美,把辅音发得正确而清楚,以使那些字有适当的音。任何人当他对本国语言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当他在说话时有许多可怕的毛病的时候,怎们能期望用外国语歌唱呢?我赞成把朗诵的学习当作一切歌唱的预备课来学。没人认识到:它将使歌唱教师的工作变得多么简单和有效。”⑥正因如此,训练说话的声音,使其能够正确地、清楚地朗诵诗歌而不感到吃力,应当把其做为声乐语言训练的主要学习内容。

意境是诗的灵魂。意境就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即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读者如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将诗词的意境之美深刻理解了,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够建立起内心的表演信念,眼神和肢体才不至于僵化空洞。例如林徽因的《一首桃花》,创作之初仅是一首小诗,后成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曲。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魂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很多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只关注了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往往看见他们的眼神是空洞无物的,你从演唱中很难看出桃花开在哪里,他要通过演唱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一)教会学生把握诗词语言的目的性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对所反映的生活的评价。作家写作总是要有目的,通过对事物的阐述、描绘,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因此,我们拿到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阐明什么思想,宣扬什么,批评什么等。对以上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把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演说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对主题的分析,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加深理解。分析的目的,不只是弄懂,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二)使学生会理清作品层次

生活中说话也好,作家写作也好,往往不是把思想和盘托出,内在的思想活动要比说出来的话丰富得多。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语言精炼、含蓄,以一当十,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深刻的含意并没有写在面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暗示其中,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恰恰正是语言的思想实质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探讨语言的内在含意,反复推敲,找出那激发作者发表某些思想的真正意图,这样,说的时候,语言就有了内在根据,做到心中有数。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表达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

(三)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内心视像

我常常和同学们交流,当前奏响起时实际上你已经进入表演。你在前奏里看到什么,将直接影响到你如何张嘴歌唱。生活中,每当我们讲述经历过的某件事或所熟悉的某个人,这些人和事就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在脑子里浮现。这些形象是随着人的思维活动而自然产生的,是具体、生动、丰富的,这就是表演术语中所说的“内心视象”。

因此要教会学生们在拿到歌词之初,必须先建立内心视象,令作品的艺术形象在我们心中活起来,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为此,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研究作品,从字里行间找出事物的特性。例如《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这首歌曲饱满深情地赞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歌唱家戴玉强演唱这首歌曲时,大屏幕不断闪回的工作、生活画面,音容笑貌如此亲切,歌唱家在演唱中字字珠玑令人动容。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戴玉强对歌曲的理解非常深刻,而对于二度创作的表现基调也把握得恰如其分。

讲述一个人,就要去揣摩这一具体人的外形和精神,他的举止言谈,内心感情,行为逻辑,熟悉他就像熟悉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一样。这样,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才能说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设身处地就是感受的过程,当然,这个“感受”绝不是一种主观的空想,它基于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有赖于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作品体会得越深刻,所产生的感情也就越强烈。诗词在艺术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这也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诗词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换而言之,歌词与诗词实则同出一辙,都要讲究格律,主要是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四)教会学生朗诵中的表现力技巧

拿到诗歌也好,歌词也罢,在文中要画出轻重强弱,找准重音。生活中我们为了把一句话或一件事说清楚,往往把主要的词加以强调,以此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了解其意。语言中的轻重强弱,可以说是在每句话里都存在的,对语句的重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加重,强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重增强音可以达到强调的目的,有时放轻减弱,同样也可以突出重点。在需要强调的词的前后运用停顿,也是一种方式,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第4篇

以贴画艺术为载体,将贴画文化与德育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围绕爱国主义、平安教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心理健康、社区实践、红领巾手拉手等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贴画育人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创作贴画,培养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结合安全教育,创作主题贴画宣传卡,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学习安全自护知识;结合养成教育,在贴画艺术创作中,培养学生说文明的语言,行文明的举止,养成文明的好习惯。贴画架桥,我校快乐育人活动精彩纷呈。

二、贴画延伸社区,凝心聚力,立足环境美育

1.亲子贴画沙龙

邀请贴画艺人进校,以贴画的构图、选择材料、创作、装裱等为内容,定期举办家长主题贴画技艺培训,掌握贴画技巧。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家长进校园参观,走进贴画校本课堂,全面了解贴画艺术。布置亲子贴画家庭作业,小手牵大手,孩子们和家长交流在课堂中学到的贴画知识。大手拉小手,家长和孩子交换对贴画作品的创作意见。成立校园亲子贴画俱乐部,每学期举办一次亲子贴画沙龙活动。亲子手拉手,以贴画艺术为话题,在不断沟通交流中,亲子之情快乐地扎根在艺术乐园里。

2.贴画宣传卡

借助“快乐贴画”主题卡片,让贴画艺术美丽生活。制作“感恩卡”,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劳,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教师节,让队员向每一位自己敬重的老师献上一张“谢师卡”;同学成功、失败、生日等重要时刻,送上一张“友情卡”或一张“快乐传真卡”;新春佳节,队员深情制作“慰问卡”,向劳动者献上自己的敬意;清明时节,队员通过制作“寄情卡”、“托志卡”,缅怀革命先烈,立志报效祖国;环境日,让学生制作“绿色卡”向市民宣传环保。贴画宣传卡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舞台与社会大舞台通过贴画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贴画实践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使学生浅层的道德认识在与多元信息碰撞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强化,从而形成自己稳定、深层的生活观

3.感恩实践基地

牵手干休所,建立少先队德育感恩实践基地。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干休所聆听老讲革命故事,在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六一节,自己快乐的同时也不忘给老革命带去温暖,少先队员们到干休所,和老人一起开展贴画创作活动,交流贴画创作乐趣,在艺术创作中拉近孩子和老人的心灵距离。重阳节,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访看望退休老干部,陪老人聊天、看书、下棋,帮助老人修剪指甲、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在劳动实践中,培养敬老爱老的优秀品质。春节来临,贴画能手给干休所的老干部送上自己精心创作的贴画,表达祝福之意,培养了感恩道德情怀。

4.服务实践基地

团省委、团市委在我校建立“农民工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者们轮流到校护送路队,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定期到校开展志愿者巡查、安全知识讲座、书法指导、体育竞赛、贴画研究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还是社区两所幼儿园小朋友实践基地,每年的幼儿大班毕业生,都会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陪同下,参观学校的大操场,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感受到了小学生们丰富而快乐的学习活动和课间活动。为即将步入小学学习的小朋友们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校园,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帮助。

5.因地制宜共建。挖掘社区育人环境优势,与邻近单位南平市质量监督局开展共建活动。在“告别三无食品”的主题活动中,质量监督局专业人员深入课堂,细致地给孩子们讲解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耐心地引导孩子辨别食品质量,认真地指导孩子们认识商品质量标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商品质量安全意识观。在“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中,市监局的叔叔阿姨们结对农民工子女,定期到校,和孩子们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和孩子们一块做游戏、创作贴画作品,辅导孩子们的学业。节日里,爱心妈妈给孩子们送来了书籍、学习用品、生活用具等。周末,爱心妈妈走进孩子的家庭,熟悉结对孩子的生活环境,带孩子走进自然,领略自然之美。母亲节到了,孩子们也不忘感恩爱心妈妈,和妈妈一起品尝自己精心制作的蛋糕。一系列爱的行动,让爱的情感悄然播进童稚的心灵。在“我是小小质量监督员”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质量监督局,参观质量监测的过程,并动手试一试,通过亲眼所见,动手操作,学习质量检测的方法,体验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三、贴画融入传统,传承美德,立足文化美育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校开展“孝心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贴画作为鲜活的艺术载体,通过“贴画里的故事”、“孝心贴画卡”、“书香美、贴画乐”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收获体验,由孝心产生爱心,由爱心上升为责任心。

1.讲孝心故事

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众里寻你———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并撰写观看心得体会。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和阅读孝心美德故事,并举办中队孝心主题故事会。开展“贴画里的故事”孝心主题贴画创作活动,引导孩子们认真体会孝心故事内涵,建立故事中形象的画面感,在孝心故事中创作贴画艺术作品,在贴画艺术创作中接受孝德教育。

2.找孝心伙伴

寻找生活中的德育素材,让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开展寻找身边孝心伙伴活动。用眼睛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用相机拍一拍,用心想一想,用笔写一写,记录生活中孝敬的美丽镜头。活动中,学生们有的找到了父母孝敬老人的事迹,有的分享了小伙伴感恩别人的快乐,有的收获了老师关爱的温暖……在找寻活动中,孩子们互相赠送孝心卡片,畅享寻找孝德的深刻体会。

3.学孝心行动

以“日行一孝、感恩长辈”为主题,开展孝心教育学生主题实践活动。一年段开展“孝心调查”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看身份证,问爷爷妈妈、外公外婆等办法调查并记住父母的生日,铭记养育之恩;二年段完成“孝心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做一件关心父母的事,说一句爱父母的话,密切亲子之情;三年段发送“爱心短信”,编一条爱心小短信,发送给长辈,表达感谢之情;四年段制作‘“孝心卡”,剪贴精美的孝心卡,记录关爱瞬间,品味关爱之暖;五年段设计“孝心菜谱”,学习了解烹饪知识,用心设计一份长辈喜欢的菜谱,并试着做一道菜,让长辈尝一尝,感悟孝德之美;六年段写“孝心书信”,给长辈写一封信,回忆长辈的关爱,表达感恩之意。通过孝心行动,让孩子们实践中学习关爱家人、帮助伙伴、感恩别人。

4.传孝心美德

在校门口建设“二十四”孝主题文化墙,宣传“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等古代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让孝德文化影响孩童一代,影响社区居民。在校园楼道开辟“孝心”文化长廊,宣传孝德名言警句,宣传最美孝心少年先进事迹,让崇孝向善道德美丽孩童的心灵,美丽东山校园。开展“捕捉精彩、记录幸福”孝心教育教师主题摄影比赛,老师们用心捕捉生活中孝心美丽镜头,并记录拍摄随想。开展“党旗飘扬、孝心传递”孝心教育党支部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帮扶退休教职工,结对困难教师。开展“孝心育儿、快乐家庭”孝心教育家长主题实践活动,在家长会上由家长代表交流分享孝心育儿经验和孩子敬孝让父母感动的一件事。

5.评孝心榜样

第5篇

对于文化馆的发展来说,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存在统一性。由于人的素质是多元化的,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智力素质还有审美素质等方面。在现代,人的素质已经不能单单靠一方面的教育,也不可能只靠单方面的知识来实现了,审美素质也是一种基本素质,同时它也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在文化馆的基础教育中,馆内的系统训练可以分为六大类,即学科类,思想品德类,文艺类,体育类,科技类,以及劳技实践类。其中,文艺类主要是在文化馆的文艺方面培养群众们的兴趣,爱好,与技能等等。通过一些文艺活动,如舞蹈,音乐,艺术作品欣赏,美术等活动,来培养群众们的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修养能力,提升自身的高雅情操,来引起群众们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所以,文化馆应创造艺术性的教育培训环境,应采用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对群众们产生艺术性的教育影响,奠定文化馆的以艺术为基础的审美素质。从而使受教者全方面的发展自身的特长,展现出这种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这也就是为何在文化馆的发展中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统一性的原因。当然,艺术教育也有它存在与审美教育方面的特殊意义,这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艺术教育优势是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艺术教育可以充分提高人的智力素质,发掘人的形象思维,这是艺术教育的优势方面。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两大类,两者相互依赖而生。如果着重发展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就会形成不健全的思维模式,制约着一个人未来素质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文化馆的辅导与培训过程中,也一直从科学的角度去完善艺术教育。我们知道,如果要使人全面发展,那么就必须采用艺术教育,来提升综合素质的发展,发掘深层的潜能,促进人类在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审美教育对人形象思维的训练、审美过程中不断想象的实现,艺术教育有助于审美方面形象思维的不断发展,所以在文化馆的教育辅导中必须开展艺术教育,才能使受教者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形象的联系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健全思维。

三、艺术教育核心是对受教者进行情感教育

艺术教育可培养受教者的身心健康,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有助于他们形成高尚的品德和个性。每一种审美能力的发展都建立于对审美感觉的切身体验,这是一种超出单一知识的体验。艺术活动可以在多方面的调动人们对它的兴趣,丰富人的情感,从心里接受这种教育的,这也是艺术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在文化馆的辅导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方面的训练来陶冶情操、充分认识社会与自我、还可以与时代交流,更重要的是发展形象思维,启发自我的潜在力量,发掘画中独一无二的情感与时代气息。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产生特殊行为的动力便是情感,对美的追求便是来源于人们的内心,这便成为追求它的动力,所以,情感是教化人心的最佳选择。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受教者对美的追求,塑造受教者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科学文化、思想品德等方面是身心受益,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

四、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个性提高素质

艺术教育中既含有美,又含有情。首先,文化馆应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因为艺术教育可以与情感产生共鸣,感人心,莫过于情,受教者的情感来源于情感的认知,超过情感,又归于情感是它的特点。所以,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者带着情感进入艺术教育的世界。在艺术教育中,让他们进行艺术活动(唱歌,绘画,跳舞等)或欣赏艺术(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等)时给自己带来特殊的情感体验,带来欢乐。歌曲,舞蹈,字画都给受教者们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样既影响到了受教者们的心里活动,又使他们的感情产生了变化,进而潜移默化的使他们的行为发生改变。在绚丽多彩、丰富斑斓的艺术情景之中,他们丰富了自我的情感,追求更高尚的情操,健全了自己心智,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者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一方面,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艺术家们给受教者们树立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旗帜。齐白石先生曾经为了抗议日本侵我,占我领土,拒绝卖画给官家。另一方面,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本含义的艺术作品,就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是在他双耳失聪后,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是流传于世的瑰宝。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时,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受教者们都有正能量的影响。

五、艺术教育可以开发大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文化馆的教育与发展不仅仅影响着艺术方面的教育成果,还影响着我国文艺界整体的教育改革进展。我国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曾提出,要实施以培养人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素质教育。在当今趋于知识经济时展的大框架中,每个民族的灵魂已经受创新所掌控,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它的发展和生存,掌握着他的命脉。艺术教育对开动人右脑具有显著的效果,特别是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前文所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构成人的思维的两大要素。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思维受到了全面的开发,他才会就有较高的可能性成功,从历史长河中,不难看出,有成就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们大多都是文理兼修的人。例如,牛顿,爱因斯坦,拉格朗日,达芬奇,杨振宁,鲁迅,钱学森等人,他们对人类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个他们右脑思维的灵活性有关,与开发整个大脑脱不了关系。如今,科学家研究脑部功能的研究结果显示,创造可以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协调配合,是不可分离的,对于创造者来说,如果缺少了其中一种,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东西。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教化人心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更可以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培养创新思维,使其与抽象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六、总结

第6篇

——题记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文化艺术市场日益兴旺,许多文化基础设施及其管理运作方式都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标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前所未有地丰富。可以说,文化艺术已经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全体中国人变得更有文化涵养,审美鉴赏力、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以实现国家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建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场馆,而应该是将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一部分的文化艺术,达到一个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高度。很显然,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以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为先决条件。

一、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

教育作为文化深层次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由文化艺术“产品”在创造和“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性和审美性所决定的。与普通商品的流通和消费方式不同,文化艺术品的“消费”往往不是作品的简单购买和使用,而是人脑的艺术鉴赏,视觉和听觉的享用,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感染和经历。比如人们在参观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石刻、绘画等艺术展品时仅仅就是一次欣赏的过程而已,并不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商品交换”。我们观看戏剧或舞蹈节目,聆听音乐会,目的也只是一次审美的感受,达到一种愉悦情感、陶冶性情甚至开启心智的精神满足。

文化艺术作品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性“交易”方式决定了文化艺术“市场”不可能是一般概念上的商品市场。文化艺术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全在于老百姓购买能力的高低或艺术品供应量的多寡,而主要在于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的程度和他们的教育水准。这就需要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美感、陶冶情性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才能逐步实现使大众从生活性的初级消费提升到文化艺术层次的“消费”。可以说,教育是唤起文化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前提和根本基础。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性研究既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产品的美学价值,又可以带来大、中、小学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学习型”观众,唤起宝贵的市场效应。

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持久不懈地对人的耐心引导。这是一个持久的、逐步递进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振兴行为,也不是短期内筑造起各类不同层次的文化场馆、创作推出一些文艺大作、音乐舞蹈演出、绘画书法展览等所能迅速成就的。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或热火朝天的群众文化运动,虽然能够活跃气氛,但对提高民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老百姓在享受了休息娱乐以后,往往会依然故我,难以因此而成为博物馆或各种专业艺术演出的有心观众。

很明显,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氛围,也就无法建立一个有规模、有素质的观众群。那么,在现代传媒业的挤迫下,我们的多数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就难免要面对一个市场日渐萎缩的窘境。其出路要么坚守艺术的阳春白雪而被束之高阁,要么只好放下身价去迎合“市场”需求,使自身降格为商业消费场所。从2008年初开始,全国的公立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然而,根据各方面的报道和笔者的观察,观众的增加并不像预期的那么乐观。免费并不就意味着更多的观众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在一个普及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全国的各种文化机构才能吸引足够量的、有品位的观众,进而发挥其特殊的文化效应。

二、文化艺术教育应以学校为核心

笔者认为,只有在学校教育的核心框架下,在严谨、系统、水平不断递进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学生和普通的民众才能得到真正深刻的、有长久效应的艺术熏陶。有了学校教育的良好基础,又在社会各种文化设施和活动的交互作用下,普通老百姓的艺术欣赏就能逐渐变得眼光高远,具备高尚的鉴赏品位。久而久之,他们就有可能形成自我教育的兴趣和习惯,就能产生对艺术的主动渴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正规的专业教育又是滋养艺术创造能力的土壤和源泉。有了学校教育给予的宽阔视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就可能登峰造极,普通民众的鉴赏水平也就能水涨船高。

因此,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必须要以学校为核心,并以学校严谨的课程为中心导向。而且教育本身就是潜力无限的市场,就是源源不断的观众。教育可以带动知识精英们深刻的研究和严谨的教学,又会有中小学等各种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家长们的参与。在实现了遍及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的、系统性的文化艺术课堂和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之后,当一代又一代人将参观博物馆、观看文艺演出等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历视同完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时,国家文化的大繁荣也就能水到渠成、长盛不衰。

中国艺术教育的里程碑之一是由王国维和等人从德国传入的“美育”,这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可以说有开启之功。但是,“美育”作为一项教育方针尚且可以,作为一门具体的教育学科,就一直陷于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困扰,至今难有定论。为了确切“美育”的定义和内容,几十年来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1985年的中国第二次美育座谈会认定“美育”即“审美教育”。这样,“美育”也就常被理解成“美学教育”,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美学学科发展的倾斜,对艺术学学科的忽视,会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地指出艺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直接推动了各级学校的艺术教学。可惜在严酷的高考指挥棒下和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中,艺术教育仅有一些量化的限定,还没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未能改变被边缘化的状况。很显然,仅仅基于“美育”这一理想化的概念,没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艺术教育还是难以成功的。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尤其是美国实行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学科交叉重叠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经验,①推出一套综合性、多层次、相互递进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理解和评判艺术,并具有良好的创意,而不只是掌握一些应付考试的基本概念。

三、文化部门在艺术教育中的作为

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但学校教育还要依靠校园以外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国外成功的艺术教育说明:教育的课堂并不只是在学校,还应该在剧院、音乐厅、画廊和博物馆等实践场所。喜欢某一门类艺术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欣赏的机会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艺术品位;而对某些艺术门类不甚了解的人通过对相关艺术品的反复接触和观赏,也有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发并培养起新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各种文艺团体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支持和直接介入是艺术教育普及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文化机构工作的重心之一是要立足于教育、满足教育的需要。

根据2007年上海美术馆历时5个月的问卷调查,上海有76%的中小学生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从我们的大学课堂里也可以轻易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博物馆。就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参观的比例也很低。可以想象,在文化资源极为缺乏的广大其他地区的学生呢?中国的其他人群呢?在西方,没有去过博物馆、观看文艺演出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多数人是反反复复地去。中国人不去参观恐怕主要是艺术场馆跟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没有艺术教育的基础,人们走进艺术场馆时不太可能与展品发生多少有意义的交流或互动,这样也就失去了走进艺术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各种艺术场馆就只会是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方面,目前各级学校还没有一个能够让文化机构直接联系的部门和运作机制,也没有一个能够充分地利用校外各种文化艺术资源的开放的教育体系。虽然有许多中小学和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成立了一些艺术兴趣小组如京剧社和舞蹈队等团体,但是,这样的小范围作业跟我们庞大的教育人口相比,只能是杯水车薪。何况这样的活动既没有教育上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也缺乏学术上的研究性和深入性。2008年初,教育部发文开始施行传统戏曲进课堂,但鉴于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十分有限的教学条件,如果不能获得文化艺术部门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一类教育措施恐怕既不能解决我国文化艺术教育的欠缺,也难以普及持久。另一方面,我们的多数艺术场馆和文艺团体大都还没有充分面向教育的设计和活动安排,没有让各级学校和普通观众能够前去参观利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机会。许多博物馆的艺术品仅仅就是有一定艺术性和专业性的陈列展览而已,并无很强的教育性的思考和编排;文艺演出也只是以舞台的呈现为限,没有前后期的教育铺垫和跟进,不能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和各种群众团体,开展各种面对学生、面对民众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以实现更为有效、更为普及的文化艺术传播。

现在许多博物馆和文艺团体都设立了教育部、科,承担起教育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文艺团体也时有送戏到校、送戏下乡的义举;有一些艺术家还应邀亲临各类教育机构,开课开讲座,现身说法。可以说,文化部门中热心教育、并有潜力执教的大有人在。但是,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有完整教学大纲和计划、有足够资金支持的艺术教育机制,这样的活动只能是个例化的、一时一事的短期行为,难以使之制度化并持之以恒。我们需拿出必要的时间和资金来保证系统化的教育项目的进行,以得益于每一位学生。

此外,各种文化产业,包括动漫制作、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企事业单位也都是艺术教育的生力军,应该由政府主导牵头,确立他们的教育义务和要求,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涉及经济利益的奖惩措施,如税收的增加或减免等,以便创造条件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大众艺术教育联姻,腾出必要的资源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服务,从而在社会的多个层面形成应有的艺术诱导力和冲击力,更有效地实现高雅的艺术传播和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

四、教育与文化部门的双重领导

鉴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和发展要求,文化和教育两个部门需要紧密联系合作,共同承担起艺术教育这件事关文化建设成败的工作。其实中国的文化部原本就是艺术教育具体的组织者和直接的领导者,掌管着中国最好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专门院校,甚至直接关注艺术教材的编写和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等。可惜在部属院校制度被废除以后,小孩与洗澡水一同被倒掉,最终使文化界与教育界分为不相往来的两家人,使文化界与教育渐行渐远。当前十分紧迫的是我们的文化部门,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文艺演出等团体,应从观念上和体制上确立作为文化和教育部门的双重定位,或至少是准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地位,以改变目前这种基本上远离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功能,重新承担起引领全国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重任。而广大的教育部门应该欢迎这支重要教育力量的复归,并努力促成这样的转变。

文化部门与教育机构无论在行政定位上还是工作内容上都不应该是两个世界不同行业的人。文化界如果不能够同时把学校以及民间的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当然义务和职责,其无限的教育功能和潜力也就会停止于有限的日常工作或某些短期的行为,这在客观上将造成国家大量现成的优秀艺术教育资源的闲置,也导致潜在的观众和艺术赞助人的流失。其结果就是文化市场的疲软和缺损,艺术团体及各种文化机构生存的困难或为了生存而不务正业。文化部门应该形成一种艺术教育的思维和系统性的持久努力,建立起一个相应的工作机制来推动各个层面的艺术教育。文化艺术部门必须走进校园,成为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文化艺术教育政策和规章的共同制定者。只要是有关文化艺术的活动和项目,无论大、中、小学都有请求文化部门给予协助的权利,而各文化部门都应该义不容辞,担负起给予直接帮助的责任。

笔者认为,为了促成这样的有利局面,国家应该创造政策条件,建立起全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类院校由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双重领导的行政格局,从而使文化部门能够主动地、名正言顺地介入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有职有权地参与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如文化艺术教育的计划和指标、文化艺术培训的规定或要求,授予艺术教育证书、学习证书、资格标准等等。国家还应该给文化部门发放专门的教育经费或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等,使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直接承担起一些艺术教学工作,如提供兼职师资、开设某些课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协助开设各类面向学校和社会的艺术类专题讲座,甚至提供一些必要的艺术教育资料和设施等等。此外,也应使文化部门能够与教育部门合作组织各种演出和展览、开展文化艺术的专题研究、重点扶植发展一些特殊的课程或专业等。

由于一直以来的行政管理传统和现行的政府机构设置和分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这样的重任和跨行业的事业是无法由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自发自愿地协作完成的。我们有必要参照过去成立跨部门的特别委员会的形式,如体委、经贸委那样的机制,成立由两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文化艺术教育委员会”来牵头和协调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以克服部门之间的种种障碍,调动起共同的教育积极性,联合各大、中、小学和各类博物馆、文化馆、艺术团体,以及其他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机构等,逐步建立起一个不同层次和门类,相互沟通协作的大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可以说,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也是实现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结语

最后还应该明确的是,内容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的文化艺术教育远不只是为了大众的娱乐欣赏及生活品位的提高,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大众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全能的人,是智育,是为了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发展人们的视觉、触觉和敏捷的手法,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世界。

因此,普及艺术教育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本身。艺术教育是要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并不管这种创造力用于何处。艺术教育也远不只是为了培养各行业急需的艺术人才,满足大众的职业或工作的需要,而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必要手段,最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显然,艺术教育应当成为我们改革大众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一项主导策略。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部门须下大力气建立起一个普及和完善的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实现艺术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的普及和质量上的稳步提高。而且应当认识到教育也是文化部门存在的理由和依托。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实现文化繁荣、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的重要条件,也是开辟一个广阔的艺术市场的必要基础,更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之根本。因此,我们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应该是教育,应该考虑把教育功能的拓展作为我们的文化部门进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有一个使人人都能得益的文化艺术教育的规划和宗旨。为了达到艺术教育的普及,广大的文化艺术部门与教育部门一样责无旁贷。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化艺术教育贯穿于我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悠久的文化便能得到真正的复兴,并实现可持续性的繁荣,那么,建设文化大国的宏图大志就将如愿以偿。

第7篇

(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进行谈话

作为教师,我们的话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着想,在沟通中要态度和蔼,给对方以亲切感、实在感。如果我们盛气凌人、高高在上那么学生的心门在谈话之初就已经关闭,任我们再怎么感人至深也不会为学生所接受。另外,与学生的谈话是双向的沟通,我们要从学生的嘴里了解其自身的问题,在我们的厉声呵斥之下,威严之中,学生是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的。那我们所得到的信息就极有可能是虚假的,这次沟通就失败了。为此,我建议在与学生谈话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座位,这样人的重心降到了同一个水平线上,对等之心易于沟通;其次,谈话中不要涉及学生敏感的短处,比如家庭的拮据、父母的平庸等。否则学生会出于自尊的本能对教师的谈话产生反感,也就不会起到很好的收效了。

(二)谈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谈话的目的要明确

找学生谈话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要认真做好谈话前的调研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理有据,防止漫无目的地东拉西扯,要做到有的放矢。信马由缰只会事倍功半,效果甚微。举个例子吧,比如你要和学生谈学习成绩,你就得看看他最近各门功课的成绩,作业的完成情况,上课的状态表现,在家里的学习情况,这些都要和科任老师及家长还有他周围的同学事先了解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在谈话时才能帮他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意见,那学生才会觉得教师的分析正确,并认为教师很了解他,是真心地帮助他,这样他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那么谈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不应只做谈论者,更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品德,在谈话中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而不只是单单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学生畅快淋漓地倾诉,不中途打断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艺术,在学生的倾诉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出学生真正的诉求,进而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倾听也是一种方法,在倾听的过程中,使犯错误的学生激动的情绪得以宣泄,怨气得以平息,使不自信的学生能鼓起勇气向教师坦白心声,这样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四)注意谈话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同一个学生也会有不同的问题,而不同的问题在合适的场所处理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学生因矛盾发生了打架事件可选择在政工处这种严肃的场所进行。当学生自信出现了问题时,可选择在操场、活动室等轻松愉快的地点进行,这样沟通顺畅,轻松易于接受。楼道、教室都可以作为我们与学生谈话的地点。但有些谈话需要我们精心安排地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谈话时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而言教师应是一个指导者、参谋。所以,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不要用“你怎么不给我交作业”“你给我站住”等词汇,“给我如何”一是体现了教师的霸道、二是把学生放在了客体上,学生会落得被动;另外要多一些对事理的分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少一些指令性的命令;多一些建议,少一些指责,会使谈话变得更有效。

二、精心选择谈话的方法

谈话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对象不同,学知水平不同,需要、爱好不同,谈话的内容、方式、语言等也有所不同。

(一)“背后言”的方式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因为这样的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丧失了信心,各种鼓励的方式以前可能都用过了,但是对这样的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说明直接对话的方式行不通。那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别人的嘴传达教师的意见,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让他听教师的“背后言”,这样会起到暗示作用。

(二)开门见山的谈话方式

对于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这种谈话方式更为直接有效。例如在班上有几个学习尖子,成绩一向很好,但就是纪律性差,平时在课上爱接教师的话茬,课下又活蹦乱跳。所以,我就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当面指出他们的不足和缺点,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纪律,不许在课上说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废话;并要求他们在课下的时候少打闹以免影响其他同学。这样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也能明白老师这样对他们谈话,是对他们的一种督促、一种关怀。所以,直接点到痛处对于校正他的错误更为有利。

(三)书信的交流方式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有的学生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性格偏激,不好沟通。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书信的沟通方式。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几句,也可以在周记本上写一小段,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寄到学生的家中。这种通过书信的交流方式,会避免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尴尬,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在书信的交流中也可以顺畅地解决。因此文字的交流能有效的打消与学生沟通上的障碍,拉近师生的距离。

第8篇

1.儿童画的天真无邪

绘画呈现儿童心灵的面貌,他们毫无掩饰、毫无保留地将内心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儿童画率真、直接,传递的内容和情感生动感人。

2.儿童画的夸张大胆

儿童的世界很简单,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会进行夸张的处理,大胆凭借自己的想象描绘着这个世界。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只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3.儿童画的求多求全

儿童对世界认识的不完整性形成了儿童画的求全性,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会把自己所看、所知、所想都罗列出来。他们不会考虑视点、构图、排版、主次之分,只是单纯地涂满画纸。这样的创作思维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

4.儿童画的浮想联翩

想象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儿童的奇思妙想往往无章可循,表现在绘画中更是趣味横生。儿童的世界可以逾越现实的界限,他们纤尘不染的心灵正是幻想的源泉,他们看似无稽的幻想也正是当代艺术家所缺失的。

5.儿童画的简单稚拙

观察儿童画不难发现,简单的线条和稚拙的图形是儿童画最突出的特点。由于认知和描绘能力有限,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概括看到的事物。但是看似简单稚拙的图画往往生动地体现出描绘对象的本质特征,儿童画简单稚拙的特性还原绘画本真,值得艺术家深思。

二、当代绘画中呈现的儿童画艺术语言

对儿童画艺术的关注早在20世纪初便开始了,来自不同画派的艺术家们为了突破自我,开始追寻艺术本源,儿童画作也曾同大师作品同时摆放在画展中。毕加索曾经说过:“每次见到小孩子在街上、在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我都会停住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又如法国画家杜比菲也曾收集过未受过教育的儿童绘画作品来为自己的创作寻找灵感。儿童画也深深吸引了当代艺术家的目光,他们由衷地感叹儿童画艺术语言的奇异与真实之美,致力于回归真我,试求以儿童的视角及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如今,儿童画艺术语言在当代绘画作品中的运用为画坛带来一派生机。

1.当代绘画中呈现的儿童画元素

儿童画点、线、面的构成超乎常理,画面大胆夸张,简单却生动有趣。儿童画的色彩运用完全靠直觉,忽略事物的固有色,色彩对比性强,饱和度高,极富跳跃性与生命力。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霍安•米罗,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动物和静物都采用儿童简化的几何线条和形状进行表达,画面简洁而又不失生动,如他的《加泰隆风景》中的幻想,极富神秘色彩,又不失生动,画面中黄色和橙黄的两块平面,相交于一条曲线。猎人和猎物都用几何的线条和形状描绘,一些不可思议的物体散置在大地上,有些可以辨认,有些好像暗示海上的生物或显微镜下的生物,颇具儿童般的烂漫色彩。中国漫画艺术的奠基人丰子恺创作的漫画造型也展现着他的童心未泯,其画风天真质朴,饶富幽默,童趣十足,如他的《花生米不满足》。当代还有许多画家的作品呈现着十足的童趣,受到世人的喜爱,如卢梭的《梦》、夏加尔的《我与村庄》、保罗•克利的《唠叨的机器》、齐白石的《牧牛图》等,这些画作无一不流露出画家天真烂漫的情怀,亲切自然,饶有情趣。

2.当代绘画中呈现的儿童画创作情感

当代艺术家的绘画创作受到社会文明发展的束缚和商业的同化,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或多或少地被无意识地隐藏。而儿童画就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绘画本身自然而然变成了单纯的情感创作,观者更容易被作品所感染。所以当代艺术家模仿儿童的视角,期望能回归真我,直接坦诚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在20世纪当代绘画流派中,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中,画家的作品呈现出新的生命力,这源于画家对内心情感的尊重、慷慨的表达以及对儿童绘画的“模仿”和“借鉴”。

3.当代绘画中呈现的儿童画创作思维

当代绘画与儿童画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研究表明,儿童画表面吸引人们的是其想象大胆,色彩明快,趣味盎然,而实际上儿童画最珍贵的是暗含在这些表象特征之下的儿童精神和儿童情怀。他们不染世俗的心灵、纯真自由的“无意识”思维模式是人类对生命的美好诉求,是绘画艺术的本质和根源,这都与艺术大师的追求不谋而合。

4.当代绘画中呈现的儿童画创作内容

儿童画呈现的是一个没有束缚、没有疆界,纯净、自由的世界。一切事物在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儿童眼里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内容。他们没有被学院派的理论锚定,没有高超的绘画技艺;可是他们以独特视角、充满好奇的目光,为我们定格出了一个纯真、瑰丽的世界。当代艺术家尝试着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回归真我,感受生命和自然自身的美。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擅长描绘花鸟鱼虫和山水,他笔下是一片清新真切的自然世界,他用儿童般单纯的心态看待人生,其作品常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漫画大师丰子恺很爱儿童,他的绘画选材理由很单纯,只因看到了好玩有趣的事情便画下来,作品亲和力强,在各个阶层都广受欢迎。

5.当代绘画中呈现的儿童画创作技法

绘画不单纯是技法的表达,更强调技法与画家心灵的结合。通过对儿童画艺术语言的研究,当代艺术家将儿童画极具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创作技法与自身对生命和世界的感悟结合于一体,形成自己美好的艺术愿景。儿童绘画艺术彰显着艺术的本质,是原创性最高的艺术形式。对儿童画艺术语言的探索是许多艺术家终生研究的课题。国内外众多艺术大师大胆地放弃了理性的创作与对技法的揣摩,他们开始思考绘画的初衷和艺术的本源。他们的作品呈现着鲜活的色彩、交错的构图、怪诞的想象。艺术家们应保持不泯的童心,将跳跃的生命力注入当代绘画中。

三、结语

第9篇

1.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加强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些高校偏重对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降低了人文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尤其在一些理科院校中,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其中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师不多。在一些学校中,由于管理者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没有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职业培训,教师难以全方位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增加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难度。这些原因导致一些学校难以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引导,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2.师生比例失调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艺术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要。但是在一些学校中,师生的比例存在失调的问题,如,一些院校的学生人数是教师人数的数十倍。师生比例失调的问题必须依靠学校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解决,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促进艺术教育改革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者队伍的建设要保障艺术教育改革的效果,必须要培养优秀的教师。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适应艺术教育改革的发展。其次,高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这就对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高校艺术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交流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身作则,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不断学习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进大学艺术管理工作的科学进行,促进艺术教育改革的多元化发展。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民族的发展。就艺术教育来说,艺术是需要灵感的,如果没有灵感,艺术的发展会受到限制。而这份艺术的灵感就来源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在大学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灵感和创新能力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美妙的艺术作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