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15:32: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铁路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调查分析
2. 我国工程项目经理职业压力及领导力调查分析
3. 铁路施工总承包合同条款公平性调查分析
4. 铁路建设工程款拖欠情况调查分析
5. 铁路建设项目从业人员工资拖欠情况调查分析
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类)
1. 治理理论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发展及演变
论文选题(其他类)
1. BT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
2. PPP建设项目风险分担研究
3. 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货运;集中化;必要性;有利条件
近几十年来,货物运输集中化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铁路货运作业形成并至今仍保持着极其分散的布局,带来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弊端。
1 我国铁路实行货运集中化的必要性
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从市场经济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货运作业极其分散的布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在生产经营上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效益的粗放式经营方式的体现。这种布局既不利于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又不利于运输企业包括车站走向市场。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好最优的效益,是当今所有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而我国铁路现有的货运营业站(专用线)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铁路有限资源的浪费,这与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是不相符的,严重地阻碍了铁路的向前发展。从铁路企业走向市场看,铁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设备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随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供适宜的高质量和多样化的运输产品和服务。现有多货运营业站、多专用线的布局,运量小,货流分散,无法组织直达运输,更不能满足快速化、重载化、集装化的运输要求,也不利于建立快速货物运输体系,开展联运业务,实行“门到门”运输,提供全方位运输服务。所以说,我国现有的货运站(专用线)布局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实施区段货运集中化,停办运量小的车站货运业务,对大站的专用线进行业务整合,是铁路货运站乃至整个铁路走向市场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货运营业站布局不合理,造成许多弊端,严重妨碍了现代化的进程.借鉴国外集中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路情,实行货运集中化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 实行货运集中化的有利条件
2.1 从整个路网的规划来看,客货分线是大势所趋,客运、货运具有本质区别的两大类运输产品在运输线路和运输组织方面的根本性分离,给货物运输集中化在更大程度上提供了机会和可行性。
2.2 在体制方面的改革和探索,越来越突出走专业化道路的方向,成立了诸如集装箱公司、特货公司、行包公司、大秦公司等等以产品来划分的专业化的、全路性的、较为独立经营的实体,为货物运输集中化提供了组织和作业上的保证。
2.3 2005年3月18日正式撤销41个铁路分局,站段由铁路局直接管理,既消除了运力配置上相互掣肘,减少了分界口,又能更大范围地整合优化运力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和运输效率,发挥路网整体功能,为实现货运集中化控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与主辅分离、站段不再托管多经改革的进程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补偿和置换等经济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利益主体在货物运输方面的无序竞争问题,为减少和限制中间站、区段站的零散货运业务清除体制上、思想上的障碍,消除了货运集中化在规模集结和减少装车站方面实际操作的障碍。
3 铁路实行货运集中化的方式
国内外铁路运输实践表明,实行货运集中化主要有以下方式:
3.1 停办或限办小运量车站的货运业务。这是最普遍的货运集中化方式。停办站原吸引范围的运量转移到临近的货运基点站办理。为了方便收发货人,吸引零星货源,可根据具体条件在某些停办站设立“无轨车站”或货运代办所,利用原有货运设备开展全过程运输服务,组织汽车搬运队完成与货运基点站的货运集疏任务。
3.2 封闭运量小的专用线。铁路专用线在铁路货物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设置及运用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设置分散,运量偏低,除具有国防意义的军事专用线等特殊专用线外,对运量小、效益差的既有专用线,应积极调整,创造条件予以封闭.
3.3 实行枢纽货运站的集中化与专业化分工。国内外铁路运营实践表明,以按货种别为主实行货运站的专业化分工及以此为基础实行货运业务的集中化,是大型铁路枢纽货运组织优化的有效方式,我国铁路枢纽内既有货运站多数是综合性的,货运设备和装卸机械分散于各站,既不能满足各种货物作业的需要,而且设备利用率较低,应逐步进行改扩建,合并作业性质相同的车站,合理规划分工,建设专业化的货运站.
4 实行铁路货运集中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运量是否会流失的问题。对于高附加值货物而言,集中化引起的短途运距变化对企业选择运输方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而不会引起这部分运量的流失。对于专用线整合来说,由于专用线间距离短,同时,通过整合还会带来简便手续、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时间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吸引货源,实现路企双赢,因此,铁路货运集中化可能引起的运量流失总量不大。
4.2 专用线是否封闭的问题。有的车站本身运量不大,应予封闭,但是与其衔接的专用线有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如专用线所属产权单位经济效益差,对增加的短途运输承受能力不足;专用线涉及到特殊用途、例如军备、粮油储备,国防科工委专用等。某些专用线的产权单位认为封闭后会影响整个厂矿的切身利益,强烈反对停办车站货运业务,铁路遇到的阻力也就很强烈。对这样的专用线,可暂缓进行,保留专用线业务。
4.3 解决地方政府部门干预的问题。地方政府部门认为停办车站货运业务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对铁路干预较多,要求铁路暂缓停办车站货运业务,对铁路集中化的实施形成了很大的干扰。同时,在专用线整合过程中,也要和地方政府很好配合,把整合工作纳入城区规划,确保顺利地推进。
5 结语
实行货运集中化,应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公路运输条件、铁路区段及车站的各种技术经济特征,采用科学的评价比选方法,因地制宜地确定货运集中化的目标、方案及其实施步骤。具体地讲,在我国,货运集中化宜首先在各繁忙线路实施,逐步推广,并可在某些货运业务停办站开辟“无轨车站”,由汽车运输承担这些集散点与货运基点站间的货物集疏任务。因此铁路除应加强与地方运输企业的联营联运外,应积极发展自备公路运输工具的公铁联运,实现集、疏、储、运全过程的一体化服务,这是铁路运输服务的直接延伸,是铁路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应优先发展的领域。
总之,实行铁路货运集中化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改善运输组织和技术设备的运用,提高运输安全水平和运输工作质量,是实现运输设备和运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更好地发挥铁路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杨延梅 铁路货运集中化的可行性及对策-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路径
Tentative analysi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Zhou Ermin, Liu Zhengping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medium&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puts forward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in educ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irst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academic type change to the applications, rely on the university subject special advantages and long-term friendly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established the innovation base of multi-disciplinary graduate education. Base on analyzing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plan, take many form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reas, explored and formed the security mechanisms of management, reached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a full-time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provided the decision-making for the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y policy-making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practice link; path
2009年3月,教育部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指出要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2011年1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积极调整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移[2]。要求学位授予单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与企业行业的融合。要通过综合改革,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类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出各具特色、符合规律、满足需要、质量上乘的发展模式。到2015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将转到以应用型为主,专业学位招生人数将达到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50%以上。
1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有效衔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量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行之有效的模式[3]。作为非“211”“985”的地方普通高校,如何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特定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拓宽研究生就业渠道,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摆在各地普通高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华东交通大学于1971年建校,原隶属铁道部。作为以交通为主的一所地方普通工科高校,在京九线大提速、昌九城际高铁项目中承担了关键技术的攻关。在与地方铁路局、交通厅、汽车集团等交通运输行业产学研合作中,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色。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内涵创新性的职业教育”[4]。结合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特点和企业资源,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追求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注重研究与应用结合,突出产学研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教学实践资源,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环节上尽量满足研究生个性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重需求,打通学科分界,拓宽知识结构,灵活设置方向,在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建设,城市交通规划等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2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
2009年9月以前,学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就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及自身特点,形成了学术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色。
2.1 学科特色与行业需求结合的课程设置
结合《南昌铁路局“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规划》[5]和江西省交通厅《江西交通“十一五”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赣交科教字[2007]2号)[6],充分利用交通行业系统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4个二级学科,结合企业实际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理论与技术、道路与铁道工程测试技术、载运工具运行安全技术、高速铁路土木工程、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远动技术等课程,研究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工程实际,提高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企业生产的感性认知。
2.2 具有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论文研究
长期坚持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做法,产生了一批批来源于实际、具有明确生产背景的研究生论文。徐春山撰写的《山区R=250m小半径曲线铺设无缝线路研究》,以南昌铁路局外福山区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为对象,利用有限元程序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和应用价值;甘雄华的《推行长交路单司机执乘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铁道部在鹰潭机务段推行的内燃机车“大轮乘、长交路、单司机”执乘试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和优化方法,从机车运用和乘务方式的技术角度,分析了采用长交路单司机执乘方式的实际推广应用可能性实施条件。学校注重把面向工程实际贯穿于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各环节,产生了上述来自工程应用和工程管理实际,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一批研究生学位论文,对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3 注重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
(1)长年按照《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方案》开展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该工作方案从督导组的组成、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和工作报酬等几个方面对研究生督导工作做了规定,对规范研究生教育教学行为和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督导组工作成效和示范作用受到省学位办的肯定并在全省高校推广。(2)实施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3)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来评价培养质量水平。在定性方面,依据学校《学位论文质量与评价(参考标准)》,按照不同论文形式提出的“论文质量评价”和“论文写作与答辩评价”的具体要求,抓学位论文质量;在定量方面,从学校教学组织评价、学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和企业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3个方面,按照不同权重得出学位论文质量的总体评价。
3 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基地作为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产学研联系的纽带,它的存在为双方都能带来实际或潜在的利益[7]。2009年9月以后,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工程实践锻炼和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因此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企业体验,增强感性认知,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8]。
3.1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契机科学制订规划
制定了学校2009~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规划突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江西省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昌九城际铁路建设、南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工程建设等交通行业大发展的契机,建立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并在此体系下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性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地方建设的贡献率。
3.2 制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按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本单位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36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实践环节10学分(学术型研究生的实践环节为4学分);选修课≥8学分。
在实践环节的10学分中,专业实践6学分;实验、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2学分(结合领域和学科特点确定1~2个实践环节);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3.3 制订专业实践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要求及考核办法》。该规定从专业实践保障、专业实践时间、专业实践内容、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考核5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如在专业实践组织环节,要求研究生于第二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实施中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灵活进行;在专业实践考核环节,研究生填写《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需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由研究生所在学院组织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可获得6学分。
3.4 培育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导师队伍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9]。为此制订了《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暂行办法》。每年选派一批年轻教师到大中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按专业学位招生的学科,每个学科每年选派1~2名,全校每年不超过10名。选派对象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40岁以下年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3年以上讲师资格。锻炼年限原则上为半年,根据实际需要,可申请延长至一年。
该办法还在选派方式、实践单位、实践者的责任与义务、考核、锻炼期间待遇(免除锻炼期间的教学工作量,按科研情况确定教师年度考核等级;学校每半年提供5 000元的生活补贴,并报销一趟至实践单位的往返交通费)等环节做了规定。
3.5 建立多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企业资源是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中的基础性资源[10]。充分利用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创建了一批多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南昌铁路天河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江铃集团协和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等。通过项目主导、学术交流等有效形式,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机制,着力找出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与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需要的搭接点。同时,对口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相关学院担任一定技术职务并承担科研任务,学校选派研究生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合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抓好进入基地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节,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制。
通过以上做法,使研究生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初步达到了教育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的,为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6] 江西交通“十一五”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EB/OL].省略/show.aspx?NewsId=56.
[7] 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8] 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在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布局方面, 河北省图书馆和石家庄市图书馆都位于该市京广铁路以东, 藏书共约214万册。从地理位置上看, 该市京广铁路以西没有公共图书馆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布局
【本页关键词】写作辅导 写作网 写
【正文】
石家庄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 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 市区面积达到554平方公里, 市内常住人口约218万人。除井陉矿区以外, 下辖5个行政区, 区以下共有街道办事处57个, 居委会455个。在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布局方面, 河北省图书馆和石家庄市图书馆都位于该市京广铁路以东, 藏书共约214万册。从地理位置上看, 该市京广铁路以西没有公共图书馆, 省市两馆的分布显得“一头沉”。这些年来, 石家庄市的社区图书馆, 包括原来的街道图书馆( 室) , 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虽然速度发展很快, 但与发达省市相比, 差距很大。
1.馆舍面积。全市社区图书馆面积普遍狭小, 多数面积在20平方米至40平方米,50平方米以上的为数不多。就目前社区图书馆馆舍面积来看, 大部分是集图书、活动、娱乐室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场所,既是办公室又是活动室, 还是居民学校, 因此图书借阅、信息服务功能十分有限。
2.人员情况。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市内各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 大部分没有专职的图书馆管理人员, 基本上都是兼职, 而且身兼多职。无论是兼职还是专职人员, 都没有受过图书馆专业培训, 对图书馆业务知识不了解, 管理不规范, 馆藏图书只是立在书架上, 没有按《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门别类的排架。工作人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借阅工作, 还做不到按科学体系管理图书及为读者开展咨询服务、指导读者阅读图书等。
3.购书经费。石家庄市社区图书馆没有专项购书的经费, 也就是说没有法定的经费来源。现有两个购书经费来源: 一是靠街道办事处从三产创收中挤出一点为数不多的购书款, 经济好的办事处每年能为社区图书馆购进几百册新书, 经济不好的办事处几十本新书也购不进来; 二是靠社区居民捐赠一些图书, 这些图书只能充作馆藏数量, 绝无质量可谈。
4.馆藏情况。社区图书馆( 室) 藏书数量基本上在千册左右, 藏书最多的是卓达社区图书馆为5000册, 最少的只有200册。从整体上看, 社区图书馆馆藏新书极少, 多数图书是社区居民捐赠的家庭弃置不用的过时的版本, 内容陈旧, 可读性差, 藏书质量低下, 很少有读者问津。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2.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9]吴效葵,陶思宇,查伟雄.铁路运输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
[10]林晓莺,梁成谷.2005年全国铁路各项运输指标再创历史新高[J].铁道货运,2006.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关键词: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人才使用人力资源学习型团队
山东莱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是莱钢集团的直属单位,主要承担着莱钢所需原燃材料的到达和产品外发、厂内物资倒运等任务,是联系热线生产的桥梁与纽带,被誉为莱钢集团的“钢铁大动脉”。近几年,莱钢运输部主动适应莱钢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投入使用,实现了牵引动力内燃化、平面调车无线化、铁道线路重轨化、铁路信号微机联锁化,年运货能力3600万吨以上。面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变化对职工队伍业务技能素质带来的新挑战,莱钢运输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为目标,从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等方面,积极构建三大支撑,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铁路运输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一、创新员工培训方法,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莱钢运输部坚持把培训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职工最大的福利,把培养本专业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引进、学习和运用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作为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重要资源,主动适应企业快速发展对职工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学习培训方法,为企业发展和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契机,不断创新学习培训模式
积极运用团队学习、互动学习、深度汇谈等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认真分析每一个专业领域对职工的素质要求,调查研究每一个工作链条上的职工素质状况,创新培训模式,打好职工素质提升的“三大战役”。一是打好“歼灭战”。认真分析制约本单位、本专业领域发展的瓶颈环节和重要链条,抓住重要工种岗位,打好重要岗位和重要工种的业务技能培训的“歼灭战”,开辟专门的培训阵地,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业务技能强化培训,每年确定一个有效培训载体,连续开展了“执行力杯”、“标准行为杯”、“贯彻力杯”、“安全杯”、“运输组织杯”以及“四个力”等岗位培训竞赛,为消除职工技能瓶颈环节打牢重要链条。二是打好“运动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打好各工种、岗位薄弱环节的“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大力开展岗位适应性培训,做到培训一项就成一项,就巩固一项,先后组织编写和修订了《行车组织规则》、《内燃机车检修工艺规程》、《安全生产规程》、《机车故障处理18招》、《事故案例汇编》、《机车乘务员检车教育视频》等16本(套)岗位技术培训教材,每年举办各级各类适应性岗位培训班20多个,职工培训率达90%以上。三是打好“游击战”。正确处理学习培训和生产建设的关系,在学习培训方面采取机动、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做到见缝插针,务求实效,采取部段两级培训相结合、职工自学与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快餐式培训、冶炼培训、品格提升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教育和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习成为职工最好的习惯。
(二)因“人”施教,积极构建“立体化”学习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企业发展对职工素质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坚持因“人”施教,积极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是加强对中层管理者领导能力培训,采取送培、考察学习等方法培养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先后选派6名科级以上干部去北京科技大学参加外语培训,16名专业技术人员、科级干部参加清华远程培训,7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莱钢与山东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合办的工程硕士教育。二是围绕“专业补短、技术补差、知识更新、岗位成才”的培训目标,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全方位、前瞻性、系统性的分类培训,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关键操作岗位人员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训,一般人员分层次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关键工序、主体工种岗位技能人员以技术攻关、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为载体,提供持续充电的机会,引导他们岗位锻炼,成长成才。完善新进大学毕业生的见习期培训锻炼制度,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先后多次从管理技术人员中评聘莱钢技术专家、公司专业技术带头人、公司优秀科技人员和部级优秀科技人员;从操作岗位人员中评聘莱钢优秀技能人才、部级优秀技能人才、山东省首席技师、莱钢首席技师。三是拓宽渠道,引导激励职工自学成才。每年拿出部分职教经费,鼓励职工参与多种形式的终身学习,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自学成才。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不仅满足了企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而且满足了职工个人知识更新的需要,促进了铁路运输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截止目前,全部拥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94人,高级技师10人,技师52人,助理技师188人。
(三)加强专业学会工作,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科协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搭建起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及时研究科协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经费落实、设施建设、学习考察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科协组织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定期开展论文征集和活动,拓展交流渠道,积极组织对外交流、考察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科技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学识水平;注重成果编研工作,分别于2011年3月、2011年9月编纂出版了《冶金企业特种车辆运用与检修》、《冶金铁路运输科技创新实践与探索》两书。做好论文交流、推荐工作,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公司科协、冶金运输分会、山东铁道学会等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论文会。2011年,有9篇科技论文在冶金运输分会获奖,有8篇论文在山东金属学会获奖,有8篇论文在山东铁道学会获奖。
二、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不竭动力
为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服务钢铁生产大局为己任,紧紧围绕铁路运输生产经营和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提升职工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坚持以增强群众性为基础,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为使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于生产建设实践和广大职工群众之中,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问题化管理、机制化运作”的技术创新模式,以“问题就是管理资源”及“找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的创新激情和敬业态度,在运输组织、设备管理、技术改造、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中,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创效活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投身创新实践,勤于把问题变课题,勤于把课题变成效,勤于在创新中展现自我,使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于广大职工这片沃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以来,先后完成创新成果615项,2项成果获全国安全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1项成果获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成果获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29项成果取得国家专利。
(二)坚持以确保到位性为手段,为科技创新打造不竭动力
为了提高技术创新工作在各专业、各岗位开展的到位性和高效性,坚持在详细制定年度技术攻关计划的同时,不断完善推进科技创新的管控机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去实施,对每一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四列入”、“四定”制度:即对每个创新项目,列入年度攻关计划、列入专业阶段工作重点计划、列入技术人员的阶段工作重点任务、列入科室和车间的月度技术攻关计划;“四定”即定攻关小组、定负责人、定攻关措施、定完成期限,严格实行创新项目立项、定责、实施、时限、评价、、推广的工作流程,每月组织专项推进例会,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在大力实施内燃机车大修工艺技术攻关、铁道车辆运行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铁道信号微机联锁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很多大题目的同时,通过每年一次的小改小革成果展评、技术攻关等手段,千方百计调动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抓“小题目”的积极性,抓大不放小的群众性技术攻关活动在全部蔚然成风。
(三)坚持以激发创造性为目的,为科技创新注入无限活力
搭建广大职工提升素质、展示价值的技术创新激励平台,创造性设立了问题查找奖、技术攻关奖、管理攻关奖“三奖”制度,对创新成果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创新成果共享会、科技论文交流会和技术创新成果展评活动,每年申报省级和公司级创新成果,成功举办15届技术比武和23届技术创新成果展评会,为广大职工真正搭建起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注重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评价机制,建立起了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技术档案,把他们的创新成果、证书、发表的论文统一归档,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评先树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使他们精神上得荣誉,物质上得实惠,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技能人才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升职工创新能力的同时,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内在活力
如何把人才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特殊资源挖掘培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核心和重要标志。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理念,紧紧围绕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和做强铁路运输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一)科学调研,严把“入口关”,做到人才引进多元化
根据铁路运输的实际需要和特点,认真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员工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并作为引智、引技、引才的重要依据,打破传统的人事制度中的瓶颈约束,做到人才引进多元化。一是通过高校择优招聘,快捷引进紧缺人才。2005年以来,坚持重点选择、注重层次的原则,从全国重点铁道院校共招聘引进铁道运输、铁道信号、通信、铁道车辆、内燃机车、机械、电气等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和部分急需专业高职专毕业生203人,为铁路运输创新发展、素质提升注入了新鲜血液,集聚了优秀的创新人才。二是着眼企业发展需要,提前介入,联系定向培养,提高所需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先后与石家庄、兰州、郑州等铁道院校合作协商定向培养意向,特别是在郑州、济南两个铁道职业院校,专门开办莱钢铁路运输班,为运输部培养了内燃机车乘务员、连结员、机车修理工、车辆修理工等160余名专业人员,进一步改善了一线职工的知识和年龄结构。三是抓住公司定员优化,转移配置的新机遇,及时与上级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协商,逐步缓解铁路运输主体工种缺员与检修人员相对富余以及部分调车人员年龄相对老化的矛盾,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29名检修岗位的优秀职工向一线岗位优化转移,52名退伍军人充实到调车工、信号操纵岗位,满足了生产急需,缓解了人力资源紧张状况。
毕业设计选题,拉开了本届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帷幕。此后,在学校的精心部署和正确领导下、在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及我系全体教师的认真指导下,经过测绘09级全体同学的努力拼搏,为期13周的我校测绘工程系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圆满完成任务,59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毕业答辩,为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经毕业设计成绩统计发现“优秀”9人,“良好”15人,“中”34人,“及格”1人,09级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统计见表1。根据表1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绩分布表绘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绩折线统计图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设计成绩分布合理。
2本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我在本届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中主要完成了对Studentguan,Studentyu,Studentsong和Studentyue四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指导,对本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总结如下。
2.1确定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至关重要
毕业设计选题要符合本专业培养方向,与本行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能够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2013届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是我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学院领导对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尤为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应一生一题,且从学院成立就积极联系兰州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兄弟单位以收集测绘生产中急需研究的课题,以便我们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紧密联系测绘生产实际。在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按照学校、学院的要求,结合测绘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我主讲的工程测量学课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我拟定了CASS7.0软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桩控制网测量方法研究、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及安装测量方法研究、GPS-RTK工程放样的方法及精度分析和城市隐蔽地区地物点的采集方法及精度分析等五个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经过毕业设计动员及选题会,Studentguan等四名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爱好及就业去向选择了其中的四个选题,后因生产单位的需求,Studentyu,Studentsong两位同学到中铁十七局“兰渝项目岷县工区”去进行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两位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随后进行了调整。四位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变更情况见表2。
2.2制定适合学生的设计任务是毕业设计按期完成的前提
由于个人智商的差异和十几年知识积淀的不同使毕业生在基础、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在安排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与学生基础、能力相适宜的毕业设计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积极有效地展开毕业设计工作,这是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得以完成的前提。我指导的四位学生中,Studentguan是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Studentsong可以说是班上综合能力比较差的一位,Studentyue,Studentyu居中。根据四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四位同学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我在安排设计任务时要求Studentguan要熟悉无砟轨道施工工艺,掌握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方法,分析安装测量的主要方法自由设站法的精度,由于高速铁路施工方面的课程并未学习,Studentguan要在补充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任务比较重;要求Studentyue掌握GPS-RTK工程放样的主要方法及步骤,分析GPS-RTK工程放样的精度及影响因素,总结RTK进行工程放样的精度保障措施及注意事项,任务适中;而yu,song两位同学结合自己生产实习的中铁十七局兰渝项目二工区的实际工作,分别对兰渝铁路LYS-3标路基工程及路基附属设施的施工测量方法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测量精度,设计任务相对比较小。这样,三位同学都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期完成设计任务。
2.3答疑与检查是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训练过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可能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多门课程的知识,有些知识学生可能印象已经不是很深,有些甚至已经忘记,指导教师要在毕业设计开题时安排好设计的内容和进程,学生在必要的知识准备的前提下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进程开展设计工作。在设计的每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对本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拟完成的工作、设计方法做以部署,并随时与学生沟通,做到及时解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设计的正常进行。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对学生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解、检查,督促毕业设计工作进程。
2.4撰写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设计工作,以期在知识运用、程序开发、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毕业设计的成果常以书面的形式表现,这就是论文部分。毕业论文应该结构合理、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及文整符合规范要求,这些方面指导教师应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5答辩是检验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手段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答辩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效,因此,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重视答辩环节,做到:1)指导教师在答辩前就答辩要求、技巧及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如论文陈述时间的控制、答辩PPT的制作及重点内容的总结与陈述等;2)学生应按答辩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个人毕业设计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内容的提炼、设计与制作具有个性风格的答辩PPT、论文答辩PPT的放映操作、陈述内容及时间的合理控制;3)通过预答辩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与总结,既可使陈述内容与时间控制更合理,又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如此,只有学生在答辩前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保证答辩时的万无一失。本组四位同学答辩现场发挥正常,对毕业设计的陈述条理清楚,能抓住论文的重点,能够正确地回答答辩组老师及专家提出的问题。通过答辩组老师与专家评议,本组四位同学都顺利通过答辩,Studentguan毕业设计成绩为优秀。
2.6发现问题与不足
本届毕业设计工作中发现,在生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能够紧密结合测绘生产实际,但由于生产单位的工作任务安排比较饱满的原因,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难保证,这对毕业设计的按期完成不利。因此,若要在生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应该提前返校进行论文的撰写,这对有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是必要的。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