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林业工程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9 09:25: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林业工程师论文

第1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都是必要的。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着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

第2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之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是我国环境工程开展重要推动力的来源。也只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迅速发展,才能使我国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受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笔者选择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1.1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不足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开发,许多地方的退耕速度太快,大面积的田地在短期内完成退耕,使得良好的树种不能正常供应。为了完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很多没有达到标准的劣质种苗被利用有,树苗种类的单一性成为影响林业生态质量的问题。另外,劣质种苗在种植之后,其生存率不高,这就使得后期补植工作量较大。与此同时,林业生态工程的成本也会提高,造成林业生态工程的性价比下降。除此之外,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的粗入性的施工方法,使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下降。

1.2 林业生态建设意识不足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林业部门一直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看待,这就使得过多的森林资源被开发,我国的森林规模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另外,社会大众的生态意识不足,使得林业工程出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一些个人以及单位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上没有形成全民投身生态建设的氛围,造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1.3 林业生态工程科技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的科技力度不足,缺少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持。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当中,科研成果作用于现实工作的力度不高,效率不高。许多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快速推广,造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缺乏科学性,设备的落后阻碍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4 林业生态工程保护不足 政府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保护力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政府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投入不足,没有进行保护政策的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结果没有得到巩固。另外,林业生态工程面临着较大的税务费用压力,对于生态工程开展的积极性有不昨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激励机制与补偿相关制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

2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加强对策分析

2.1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体制的建立 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需要以市场发展作为正确的向导,将林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利用科学技术带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促进林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体制创新,可以将数字化管理方法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工作当中。现代化的远程信息技术应当被大力引入到林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当中,利用科学的进步来促进林业管理与发展的数字化,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精准度。科技一个民族进行的灵魂,更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者,应当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机制的建设,利用创新的管理思想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快速发展。

2.2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支持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扩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汇集力度是当前的重要工作。首先,政府的投入应当是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多渠道与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收集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手段。调动企业事业单位与社会大众个人的闲置资金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国家的相关服务部门要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提供福利,利用信贷政策的推出以及税收政策的实行,来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充足。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特别是大规模的生态工程,金融部门要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与贷款优化政策。除此之外,林业部门要加强公益林的发展力度,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使更多的社会稳定资金进行到林业建设中。

2.3 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应用 生态系统建设在林业发展中应用,对于林业生态系统有很大意义。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生态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传统的木材加工模式与利用模式,以创新因素来保障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使木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林业专业人士更应该对林业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出更多的实用性软件与技术,使之服务于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与管理。种苗的质量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林业工作者要认识到种苗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优化良种壮苗的结构,提高种苗的培育水平,使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得到保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者还要就种苗的选择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幼林的抚育以及速丰林的建设与利用问题进行探析,使有利于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策略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也有积极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这对于社会利益与社会大众的个人利益都有所损害。笔者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相关人士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视,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立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

2013,23:289.

[2] 毕琼仙.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3,12:23-25.

[3] 谭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09,20:270.

[4] 胡莽,胡文杰,王刚.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3,04:30-31.

第3篇

一、评审依据

(一)工作经历(能力)条件和业绩成果条件,执行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粤人发[]89号)、《关于印发广东省林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条件的通知》(粤人职[]18号)。

(二)论著、论文条件,执行粤人发[89号、粤人职[]18号和原省人事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刊物等级划分规定的通知》(粤人发[]300号)。

(三)学历、资历条件,执行原省人事厅《关于深化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粤人发[178号)、《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粤人发[]177号)和《关于明确当前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若干问题的通知》

(四)职称外语条件,执行原省人事厅《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120号)。2001年广东省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单不再作为职称外语条件的有效依据。

(五)计算机条件,执行省人社厅《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更新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社发[2号),免试范围同时执行原省人事厅《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粤人发[]81号)、粤人发[5]177号。

(六)省外来粤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执行省人社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外来粤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确认的暂行办法》(粤人社发[2号)。

(七)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两个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执行粤人发[]197号。

(八)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严格执行原人事部《<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具体说明》(人职发[号)、原省人事厅《关于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具备公务员身份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问题的批复》(粤人函[号)、粤人发[号。

(九)继续教育条件,执行《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直接申报高、中级的人员需提供相应资历要求的继续教育证明。本年度申报职称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提供任现职以来至2011年的继续教育证明,并全部填写到《评审表》内。

(十)真实性证明,申报人须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表七)、评前公示表(表八)、在现工作单位缴交今年连续半年以上的社保凭证原件,并在所有复印件上加盖真实性的意见。

(十一)评审答辩要求,执行粤人社发号。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审在专业组评审环节执行答辩制度。评审组认为其他级别个别评审对象的水平鉴定需要以答辩方式测试的,由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通知申报人到会答辩。申报人如不按时到会答辩,其评审材料不提交评审会评审。

二、申报材料要求

(一)请使用新版(09版)评审表,用计算机填写并打印。下载路径为: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广东人事--下载中心--职称评审--新版职称评审表。只需纸质报送,暂不需网上报送。

(二)请按以下顺序和要求提供并分类装订各类材料:

1.《 ( )级专业技术资格送评材料目录单》(表一)若干份(依材料袋数而定),贴于材料袋的封面,并在页首写上申报人手机号码。如有多袋材料,请在表一上标明,如3-1,3-2,3-3,并在表一中用加粗字体注明袋中内容。

2.《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表二)1份,请按表格要求走完所有程序,并签名盖章。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及业绩成果情况,请将重要的排在前面。

3.《( )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表三)20份,其中原件1份。请将原件放在首页,并将20份一起折叠,有字的一面朝外。不要填写页首的编号。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及业绩成果情况,请用序号列明,并将重要的排在前面。

4.《 广东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普通)》(表四)1份。时间请写到月份,出生地请写到县一级,联系电话务必写明手机和办公号码。评委会(专业组为):广东省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审委员会(林业水产热作组)、广东省林业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林业、园林、森工)、广东省林业工程技术工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林业、园林、森工)。

5.《证书、证明材料》(表五)1份。

6.《业绩、成果材料》(表六)1份。

(注:5.6中的材料除英语、计算机水平和2010年以来的继续教育情况需提供原件,其它为复印件。复印件须由所在单位经办人加盖真实性的意见。论文原件无须装订。)

7.《贴资格证相片、身份证复印件页》(表七)1份。为方便使用,照片请小面积点贴。

8.《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表八)1份。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请相关人事、纪检部门监督并加盖意见。

9.《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聘任期满)考核登记表》(表九)1份。请同时提供近3年的年度考核表,并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加盖真实性的意见。

10.在现工作单位缴交今年度连续半年以上的社保凭证原件1份。

11.专业技术工作资历计算和所申报材料的时效均截止于2012年8月31日。

如无内容,请在表格内填写“无”。请一次性提供送审材料送所在单位审核、公示并上报。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受理材料后,不得再对材料进行调整和补充。评审结束后,请在规定的时间内领回材料和证书,逾期不予保管。

三、申报程序

(一)申报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情况,对照我省职称政策和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及申报材料要求,认真、客观、如实地准备材料。

(二)申报人所在单位应认真审核申报材料:

1.审查申报材料的合理性。看申报材料是否符合所申报专业的类别和范围。

2.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看申报材料是否属实,并加盖真实性意见。

3.审查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看申报材料是否完整提交,表格是否填好,工作负面情况是否如实填报,同时或不同时申报其他系列(专业)的资格是否如实填报。

4.审查申报材料的时效性。论文、工作业绩、工作经历、英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学历(学位)等取得时间是否在今年8月31日前。

申报人所在单位负责对评审材料进行评前公示,《评审登记表》、单位投诉受理部门及电话要在单位显著位置张榜和单位网站首页进行公示,其他申报材料放置在单位会议室等公共场所供查验。申报人所在单位还须对表二(继续教育情况、工作负面情况说明、单位考核及综合评价、评前公示情况)、表三(评前公示情况、单位审核无误并承担责任的申明、单位审核评价意见)和表八加盖意见,对所有复印件加盖真实性的意见并注明经办人。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申报人所在单位应注明原因并退回申报人。评审结束后,申报人所在单位要协助评委会对申报人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并及时反馈情况。

(三)申报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人社部门要认真审核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审核材料是否符合申报专业的评审范围和评审条件。主管部门要在表二(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审核意见)及表(上级人事/职称部门意见)中加盖意见。当地各级政府人社部门要分别在表二(县/区人事部门审核意见、省直主管部门/市人事部门审核意见)中加具意见。

(四)送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省林业厅人事处)受理评审材料。

(五)评审结束后,申报人所在单位要协助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对申报人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并及时反馈情况。

(六)省人社厅专技处审批后,由我厅人事处发放职称证书和申报材料。

四、评审收费

按照《关于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粤人发[]35号)收取评审费。正高级评审费由我厅人事处代收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非税系统缴交,其他级别评审费在省林业厅非税系统缴交。每位申报人只可申请开具缴款通知书1次并尽快缴款,缴款时限为2012年9月15日。如因特殊原因不能缴款,请及时致电省林业厅人事处。

五、受理时间和地点

受理时间:8月16日至9月15日(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逾期不予办理。请于送材料前先致电预约。

受理地点:广东省林业厅人事处(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343号509房)。

联 系 人:段孟涵、曾国技、孔华清

联系电话:

附件:1.《关于做好2012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发119号)

2.《关于印发<广东省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粤人发]89号)

3.《关于印发广东省林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条件的通知》(粤人职[]18号)

4.《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刊物等级划分规定的通知》(粤人发[300号)

5.《关于深化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粤人发[]178号)

6.《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粤人发[]177号)

7.《关于明确当前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若干问题的通知》(粤人发[]197号)。

8.《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120号)

9.《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更新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社发[]176号)

10.《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粤人发[]81号)

11.《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外来粤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确认的暂行办法》(粤人社发[306号)

12.《<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具体说明》(人职发[]17号)

13.《关于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具备公务员身份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问题的批复》(粤人函[]301号)

第4篇

10月我被评为助理工程师以来,经过六年多的学习、锻炼与实践,在知识上有所丰富和拓展,在技术有所进步与提高,现就六年来专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从1995年以来,我一直在×××保护区从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和林业工程工作,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在野生动物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在工程技术方面也有突破。

一是加强了宣传和技术培训。通过种种形式的宣传,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形象和地位。加强对区内村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六年共发放宣传资料一万多份,覆盖了保护区内的村村寨寨。

二是开展了黑叶猴科研工作。分别于1997年和开展了黑叶猴的种群数量,通过调查到保护区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于1997年4月开展了黑叶猴的野外人工投食驯化,驯化工作取得成功,是我国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的第一例;在1997年利用开展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的同时,开展了黑叶猴繁殖周期和日活动时间的观察,相关科研论文《黑叶猴繁殖周期的初步研究》、《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分配》在《兽类学报》和《野生动物》杂志发表。

三是积极实施好林业重大工程。我局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每年保护了区内的156336亩天然林,保护了黑叶猴的栖息环境。到底共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1092亩,使黑猴的栖息环境得进一步改善。

四是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到10月我已先后参加设计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工程实施方案》、《×××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 )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

五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为进一步提高天保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由省林业厅组织建成了天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培训,我已经对管理系统有了较熟悉的了解,并能做到熟练操作,保证了省厅天保工程管理信息、文件、图表的及时获取,我局的天保工程管理文件、图表的及时上报和问题的及时反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是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我局是国家林业局在贵州设立的4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之一,为做好事此项工作,我于11月拟定了我局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方案,并积极开展监测工作,到上半年共向省厅发送监测快报294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特别是黑叶猴的生理变化,密切注意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情况,防止人畜共患病发生,保证人和野生动物生命安全。

七是配合其它部门做好林业行政执法、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彭水水电站库区实物指标调查等工作。六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配合其它部门做了林业行政执法、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彭水水电站库区实物指标调查。几年来参与调查处理林业行政案件16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多万元;参与完成了彭水水电站库区淹没涉及我区的实物指标调查;参与完成了保护区黄土、新景、客田3个乡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任务。

总的来说,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工作,在实际工作能力上,特别是野生动物管理和林业工程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工作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我也在、、、年终考核被评定为优秀等次,1997年自连续六年被管理局评为先进个人,、管理局先进个人,所领导的科室、被管理局被为先进集体。

第5篇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资助项目(201213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课题组成员:王郑、黄新、荆肇乾、薛红琴、曹世玮、林少华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3日

一、前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有着60余年历史的专业,目前全国高校的办学点达到156个,年招生超过万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任务也从主要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供给和排放,即以满足“量”的需求为主,转变为以改善水质为中心、水量与水质问题并重,满足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目标。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2001年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工程方向),2007年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独立招生,2011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给水排水工程学士学位授权点审核。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在资源、环境、生态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创办具有林业大学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江苏省重点专业。

二、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紧密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国家、市政给排水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专业规划为抓手,做强优势,补齐短板,努力提升专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善于创新、勇于担当、开放胸怀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奠定专业基础。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在加强数学、化学、力学等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上以《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基础,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总学时为2,076学时,总学分为127学时,学生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75.5学分。其中,通识平台课内学时为660学时,其中必修课为468学时、选修课为192学时,课内学分为40学时,其中必修课为28学分,选修课为12学分;专业教育平台课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必修和选修学时分别为728学时和192学时,专业特色课必修和选修学时分别为368学时和128学时。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时从数量到对应的课程知识点涵盖了《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116个知识单元、485个知识点和429个核心学时的要求。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将原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合并成《工程力学》(B)(64学时),将原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的《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给排水工程结构》合并成《土建工程基础》(48学时),将原三年级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上、下)调整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2学时)、《水质工程学》(1、2)(48学时、64学时)和《给水排水管网系统》(48学时),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学时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开设《城镇防洪与雨洪利用》、《水工艺设备基础》和《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等R堤厣课程。在《水质工程学》(1、2)、《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和《景观水工程》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生态水处理的教学内容。课程教材尽量做到选用“十三五”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的教材,同时进一步按照“十三五”期间出版的规划教材组织教学内容。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促进他们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开展双语课程、微课、MOOC等尝试,目前相关专业老师已经建设有双语课程《水力学》与《水处理生物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水力学》微课,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科学考察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考查也从单一的考试向综合测试转变。在课程考查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测评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而且要考查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能力、探求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教师按照一定的比重,分别考查课程学习中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效果、相关专业知识的计算能力、课堂参与情况,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通过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平时作业成绩不计入学生总评成绩,这样能避免平时作业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作业的抄袭。

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分课程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做到小班教学,使人人都能动手参与实验。在满足《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实验环节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我校将《水分析化学》课程改为32学时的理论学时和32学时的实验实训课,分别计2学分和1学分(实验实训课程32学时,计1学分),对于高中阶段化学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水质工程学实验并入《水处理实验技术》(32学时),使用任课老师参与编写的出版教材,按照水质工程学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实际参与操作,强化水质工程处理方面的知识。

(二)实习方面。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做到所有专业基础课、重要专业选修课及专业特色课都在校内外建有对应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对取水工程、给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工艺、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消防工程等的认识实习和实训实习的需要。

(三)创新创业训练方面。鼓励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以后就能联系老师进行创新课题实验,对于高年级同学在学校的引导下,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创业尝试,结合江苏省及学校每年组织的申报和资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积极申报,构建部分优秀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平台。通过创业创新训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毕业设计(论文)方面。鼓励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与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课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原有课题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如果不是科研类的论文研究,学生尽量选择毕业设计,且毕业设计要有针对性,最好是针对具体工程(或者假题真做)。对于双向选择选题模式,备选题目一般应多于学生数的10%,确保一人一题。对于毕业设计,从图纸数量和说明书页数上做了最低工作量的要求(在学校规定排版格式基础上)。鼓励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团队,进行带有交叉性质的毕业设计(论文)。

(五)课程设计方面。将《水质工程学》(1、2)的课程设计均设置为2周时间,加大课程设计工作量,如在给水厂设计中,就要求学生使用V型滤池,而不是使用教科书中讲述的普通快滤池,锻炼学生查阅设计手册和计算案例书籍的能力,从而使设计更贴近工程实际。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课程设计分成《o水管网课程设计》(1周)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1周),对于两类管网的计算提出具体的计算要求。在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潜质和积极性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完整的课程设计,能显著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适应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优化,哪些内容是学生要掌握的,哪些是要理解的,哪些是要了解的,不能因课程的合并或者教学时数的减少,而简单地将教学内容进行随意的删减,应该采取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此,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按照新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38门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由一位任课教师执笔,一位老师审核,再集体对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修改后再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最后确定下来。教学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学效果达到大纲标准要求,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在教学大纲里面进行了明确。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39.4.

[2]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第6篇

 

毕业论文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也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根据国家教育部以 及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实践 性教学环节如毕业论文不合格,可在弹性学习年限 内申请重修,直至合格方能毕业”“若在弹性学习 年限内毕业论文不合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因此, 把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搞好毕业论文写作教 学与引导,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分析

 

(一)学生的来源与知识层次分析

 

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成高报考条件的放 宽,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西南林业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的统计分析,成高学生由过 去单一的中专以上学历、在职业务或管理骨干转变 为在职业务骨干(具有助理工程师职称以上)、管理 骨干(部门负责人)或普通职工;具有高中或相当 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社会青年;中专或技校 毕业生;村社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复杂体系,所 占比例分别为 28.5°%、47。%、10.5°%、4。% 和 10%。 成份的复杂导致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其中,技 术工人中具有高中学历层次仅占11.5%,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占88.5%。在职业务或管理 骨干、在职职工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文 化基础和实践经验,吸收新知识的系统能力较强; 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专业 实践经验丰富,但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欠缺, 综合学习能力较差;社会青年以及中专或技校毕业 生等知识面窄,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但学习能力高 于技术工人。

 

(二) 年龄结构分析

 

近年来,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国家对生态环 境的重视,国营林场由差额或自负盈亏单位逐步转 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之大部分林业系统 单位就业门槛较高(大部分要求本科以上),西南林 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涉林专业在贵州呈现年龄结 构偏大的现象。

 

(三) 学习动机分析

 

成人大学生,学习心理比较复杂。在职的是因 职称、职务、工资等问题出现困难,甚至是为了避 免“下岗”而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学到足以维 持生计的知识和本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显 示自己的实力,赢得社会、企业、家庭的认可。高 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经济转型和人才市场 变化的影响,专业思想比较浓厚,学习内容要求务 实,迫切希望学到行业急需、人才市场短缺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 获得社会的认同。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大学 生村官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部 分在任的村社干部有了危机感,因而参加成人高等 教育学习。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 主观认识不够

 

学生对论文写作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识。 这种心态制约了论文质量的提升。加之长期以来, 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论文工作基本是照搬全日制高 等教育的传统标准和模式,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 学生畏惧心理凸显,难以激发写作兴趣,甚至出现 毕业论文抄袭、下载或请人写作的现象。

 

(二) 知识结构系统性弱

 

成人学生经过实际工作,知识的运用和技术的 选择上有了明确倾向性,也就是工作中常用的知识 和技术熟悉、熟练,不用的生疏甚至遗忘,知识呈 点式或间隔状态分布。由于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合理,运用能力不强,导致论文写作时 很难将系统性的问题表述清楚。根据多年的统计分 析,65%的学员论文存在结构混乱、逻辑不严谨、 条理不清楚等问题。

 

(三) 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理论水平不够

 

成人学生在研究和撰写论文中,表现出个体实

 

践技能性突出的环节准确透彻、论证严密,而不熟 悉的环节显得脆弱,论文忽深忽浅,知识运用不在 同一层面上,削弱了学术论文的特性。据统计分析, 有55°%左右的论文存在口语过多、专业性表述不 清、参考文献引用欠缺等问题。

 

(四) 毕业论文教学与指导不力

 

由于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水平不 高,加之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 期,课时较少,以及教师在讲解时往往只从自己的 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引导,难以与学生的工作实践 及其专长有效对接,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 感,无法有效达到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目的。

 

(五) 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教学管理部门联 合指导教师来共同实施的,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做 实验、做调查,到论文的开题、撰写、修改、评阅 直至毕业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流 程规范,不能马虎从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 些环节和流程都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教学管理部门 更多地关注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对于决定论文成 败关键的中间环节的管理。管理部门的过程管理不 到位,毕业论文的程序和环节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 少流于形式,自然影响其质量水平。

 

三、根据成人学生特点,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 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综 合素质和能力的整体评估,是获取毕业证的前提条 件之一,还是在工作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形成 的能力进行实践的基础。其次,指导教师必须提高 对论文指导工作的认识,应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 和基本情况积极有效地进行论文指导,这是全面提 高毕业论文的关键。最后,教学管理部门的认识提 高是论文整体质量能否提高的保证。因此,需加强 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 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并重的地位,真正认识到毕业论 文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 创新论文评价模式

 

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较 丰富,职业性特点突出,专业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动手能力较强,但工作、家庭压力重。因此,必须 根据其学习特点,认真总结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成人大学生工作实际为基 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为主 要内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适应成人大 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 改革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据统计,2008年以来,有85%左右来自于生 产一线的学生从未写过专业论文,不知道论文的格 式、基本要求和标准等。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改 革教学计划安排,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由最后一个 学期提到第三学期进行,便于让学生尽早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和要求。第二,应加大毕业 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课时数。传统的面授课时安 排仅为8学时,对于论文的基本格式都不掌握的学 生来说,明显偏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合理的 课时数应为20— 24学时。第三,科学合理把握教 学重点。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论文结构、论 文选题、论文材料收集、论文撰写等应作为面授教 学重点。第四,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参与式教学方 法。授课教师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成人大学生毕业论 文容易出现的问题,利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学,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四)多管齐下,加强论文写作引导

 

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是作为引导、规范 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专 业课程是启发学生写好论文的保障。仅仅依靠课程 面授教学难以解决学生论文写作的全部问题,无法 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毕 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模式,各门课程的教学应 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专题论文写作为主线,课 外作业安排相关课程的专题调研以及实践报告,并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进行撰写,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点评,共同分析存在 的不足和需要补充、完善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选 题、收集资料、论文撰写等水平。另外,面授教学 时,及时提供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名单和基本信息, 指导教师以课程面授教师为主,搭建师生相互交流 的平台,增强学生论文写作的信心。经不完全统计, 2008年以来,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 采用以上模式,有40余人在相关学术刊物公开发表 文章,毕业论文一次通过率达到70%以上。

 

(五)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 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把毕业论 文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核 心。第一,要选配好指导教师,强化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是提高论文质量的 重要保证,指导活动贯穿于论文写作的每一个具体 步骤。要求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查资料、调查、 实验,到论文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等全过程进 行引导。第二,应规范论文评审意见。根据成人大 学生的特点,对于论文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 点评,尽量详细地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第三,充 分利用电子网络,及时反馈论文评审意见。传统的 论文评审是由学生打印好毕业论文邮寄到学校-学 校分发到论文评审指导教师-评审指导教师将论文 评审意见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将论 文评审意见邮寄到学生。不仅耗时,而且沟通不畅。 因此,应充分利用电子网络,改革评审手段和方式。 另外,严格毕业论文答辩,不仅能为毕业生相互学 习提供宝贵机会和平台,也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或 请人写作现象的发生,有效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质 量。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实际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应21世纪我国林业行业需求的高等林业教育的对策,这为我国实现生态林业、数字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保证。

我国对21世纪林业发展提出一个宏伟蓝图,对林业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教育要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深化改革,探索适合于21世纪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林业人才。

一、我国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在原苏联的模式上建立起来的,是根据当时林业资源丰富,国家急需木材,林区堕待开发的局面所设置的,知识结构单一、专业面窄。进人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推动林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就显得不够用和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不适应现代林业实际的需要。

2.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需要

我国与从事森林作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从解放以来直到现在主要是两大专业,一是林学,二是采运,延续了四十多年。可以说,这四十多年来这两大专业为祖国建设和林业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林业经营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态环境问题愈益受到世人的重视,森林工程师不但要考虑工程问题和经济问题,而且要考虑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合理采伐而且要懂如何营林、造林,以及速生产林的知识;而营林技术人员不仅要懂造林、经营,也要懂得如何合理采伐,以及生态采伐的技术。与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这就是z1世纪林业工程人才的必备的素质。故21世纪林业工程专业应该培养一个以营林为基础,生态为指导,掌握科学实施木材生产及加工利用的技能,懂得现代化管理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3.人才培养方式不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

我国的林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下列问题:

(1)林业工程人才科研能力普遍较弱。林业高校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培养,重点放在第四学年中锻炼,实习时间相对不足,使毕业设计深度不够,且毕业设计题目不能与林业企业实际相结合,达不到教学要求和林业企业的需要。加之林业高校忽视实践教学,师资的实践和科研能力也相对较弱,造成了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较弱的倾向。

(2)林业工程人才的实践技能较弱。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加之近年高校的扩招,造成教学设备的不足,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紧密,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不足,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3)社会交际能力弱,道德水准不高。林业企业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团结、合作、奉献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我们培养的林业工程人才应具有社会交际能力的相关知识,即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但目前我国高校有些环节上薄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人文知识鹰乏,道德水准下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给学生留有思维的时间余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面向21世纪,要求高校培养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实践教学。但受经费的影响,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我国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我国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讨论

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指林科本科毕业生整体素质的规定性,或者说是要将毕业生培养成什么类型和规格的人才,是经营管理型、研究型、技术型还是复合型,属于各类型的什么层次。培养的人才最好是广识博学,但广识博学到什么程度?毕业生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技能各占多少?如何处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毕业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关系等都需要认真研究。确定培养目标决不能凭空想象,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精熟的专业业务技能固然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学生的基本条件、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的制约是否能达到理想的培养目标是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根据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结合我国林业行业实际和林业发展的要求,提出我国林业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备森林培育、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野生动植物的开发利用、森林采伐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懂得现代化的管理技能,能在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森林管理、资源保护和森林生态建设、能团结合作、在艰苦条件下持久工作的现代林业高级科技人才。

2.高等林业教育要走产、学、研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产学研接合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内容除了包含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外,还应该包含人才培养(也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但在实际中,产、学、研合作通常没有将人才培养的内容纳人其内涵中,至少目前很多部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些学校把产、学、研合作进行的科研与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提并论,工作重点没有放在人才培养“教育”上,仍停留在依靠企业支持经费和提供科研项目上,或解决校外实习或获得毕业设计课题等某些教育教学环节上,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缺乏深入研究。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作实践的主要目标:一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二是通过实际工作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三是通过实际的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毕业直接上岗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存在问题,不是企业不需要人,而是需要招上来马上就能独当一面的人,在用人单位看来,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由于学校里刚刚出来的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用人单位需要他们做的事情,不少人开始在单位真正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不短的“适应期”,不少人二三年才找到感觉,浪费企业的资源,增加了成本。这就是我国毕业生与就业接口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一是参照发达国家开展合作教育,在校顶岗实习毕业直接上岗。二是有些企业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招生时与相关学校签约、招收定向生,避免培养后不能长期为企业工作的现象。

(2)制定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

在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政府在一系列文件中都有明显的规定。应该说,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倡导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倡导和支持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行政工作中,缺乏与政府文件精神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和研究,通过列人类似“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方式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引导学校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关部门也应尽早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金”,鼓励和帮助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二是政府在制定有关法律时如(企业法),要有明确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承担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任务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减免税额或其他优惠政策。

第8篇

一、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园林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根据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园林专业一般可以分为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植物三个主要方向,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该从这三个方向深入开展。目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很多学校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时量少且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少,园林植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三个方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第二,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园林专业实习环节多,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学野外实习、园林设计课程实习、园林工程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需要大量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园林植物野外实习只安排在校内温室和苗圃是不行的,一定还要有种类丰富的野生植物实习基地;园林设计课程实习最好能安排在规划设计院进行训练;园林工程的实践教学最好能安排在园林施工现场;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的学生最好能安排在大型园林设计公司参与实战式综合训练。如要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条件建设的重点。

第三,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灵活运用,因而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培养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提高园林学生培养的质量。

1.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我校制定了与专业相应的教研教改办法,形成了省、校、院三级系统的教研教改体系,从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推动了学院的教研教改,并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另外,编著特色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编写新的园林教材一定要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补充,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为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近年来,我校园林专业教师共完成了10部园林规划设计类专业特色教材的编著工作,这些教材涉及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施工及园林植物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特色教材系列。这一系列教材的编著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应用性,教材建设带动了我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实了专业办学内涵。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台湾相思,混交林,混交模式,营造技术

福建沿海山地气候高温多雨,土壤淋溶性强,土壤肥力多数不高,特别是在林果激烈争地的情况下,林地多分布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加上森林植被破坏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化。尤其是一些立地条件极差的山地,传统营造的马尾松(Pinun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单纯林成活率低或成活而生长缓慢不能成林,严重地制约了林地生产力的发挥和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因此,利用自然力,选择适生的树种并采用合适的营林技术措施是恢复和重建该类林地的森林植被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关键性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福建省晋江市林业局,根据立地、环境及经营水平等条件,从1980年开始,陆续引种了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人工林,实践证明,湿地松生长迅速,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提高湿地松人工林的经营水平、改善沿海贫瘠山地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改变森林资源面貌,以耐贫瘠且具有改土作用的台湾相思(AcaciarichiiA.Gray)为伴生树种,营建了多种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林,本文对湿地松台湾相思不同混交模式的造林效果及营造技术进行总结探讨,为闽南沿海贫瘠丘陵山地的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哪里(地名),地处东经l19°30′,北纬25°41′,地域上属闽南沿海地区。年均气温20.1℃,最高气温39℃,1月均温12.4℃,最低温度-6℃,年均降水量1550mm,相对湿度78%,全年无霜期约340d,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试验样地原为杂灌林地,海拔高约150m,常年风大,坡度18°,林地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粗骨性红壤,石砾含量多,土层厚度约0.60m,土壤无明显腐殖质层,较为板结瘠薄,属Ⅲ类以下立地级,为典型的沿海贫瘠丘陵山地。

作者简历:施荣达(1979.11~),男,汉族,福建晋江市人,现为晋江市农业局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森林培育等工作。电话:,邮箱:499737801@qq.com

通信地址:福建泉州晋阳街道新华路177号.晋江市农业局

2.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4种混交造林模式(均以湿地松为主林木),限于立地差,为促进提早郁闭,造林密度设置较大,具体见表1。试验林于1996年春造林,林地经炼山后,采用块状整地,植穴规格50cm×40cm×40cm,用一年生裸根苗上山造林。造林后头三年,每年抚育锄草1-2次,无间伐。因结合生产性造林,没有具体设置重复,而是依造林地自然地势情况安排试验处理,每种混交模式(处理)及其对应的纯湿地松(栽植密度、管理措施等同相应的混交模式试验林)试验林的面积大小不一,在35~50亩之间,每相邻试验小区栽植2~3行木荷作为界限,各处理的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共营造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约200亩。

表1混交造林模式试验处理

处理

代号

混交方式

混交比例

混交密度

A

星状式混交

3湿地松7台湾相思

533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3730株.hm )

B

星状式混交

4湿地松6台湾相思

400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2400株.hm )

C.

行状混交

1湿地松2台湾相思

480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3200株.hm )

D

行状混交

1湿地松1台湾相思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