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民收入调查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30 19:19: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民收入调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民收入调查

第1篇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包括村、村及东郊乡王塘村3个行政村共9个村民组、100户农户。

1、10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362人,其中有劳动力174人,占总人数的48%。外出务工80人,务农94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48-60岁以上的,占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307.7亩,人平0.85亩。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10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共609.3亩,粮食产量共计45.23万斤,提供商品粮24.88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1.15元∕斤)折算实现总收入49.76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30.5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450.7元。种植水田大户规模上10-20亩的有9户,种植大户的粮食生产因实行机械化、集约化作业和订单收购使亩收益高出100元左右。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55亩,占总耕地面积17%,油菜人均纯收入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山湾村村民程落成,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12亩,实现土地流转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生猪仅出栏61头,年家禽共出笼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4.15吨,人均纯收入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71.5元;其他收入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6883元。

二、市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省略)

(二)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4078.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448.1元,增幅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5%。

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106.9元,比上年增加114.3元,增长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数据省略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151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长6.5%。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666元,与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07.5元,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80.3元,同比增加72.8元,增长达17.9%;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347.6元,养殖业生产性支出448.1元,同比增加100.4元,增长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

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通过对100户农户采访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99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幅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44元,比去年增加545元,增长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

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年c两优87、c两优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35元/斤,比每斤又涨了至少10元,上涨40%。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一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100户农户看,有62户,只有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继续提高尤其是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稳定生猪、农产品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正常收益。

(二)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成本和市场定价,防止农资价格过度上涨。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作用,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查处举报案件,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工商、质检部门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致富的能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让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能从物资、文化上“双双脱贫”,增强整体就业致富的能力。

第2篇

摘 要 农民收入增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要在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的目标,就应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一个重要地位。

关键词 农民收入 调查 分析

一、我区农民收入的总体概况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北部,辖11个乡镇,144个行政村,耕地61.5万亩,农业人口18.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年至2006年分别为3781元、4115元、4462元、4868元、5480元、6183元,年均增长10.3%,在全市八个县区中始终排在第4位。

二、我区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主要做法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当中,我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几年来,全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日渐成型。由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牵头领办的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整合资源,发展特色生产。奶牛、蛋鸡、肉牛、花卉、淡水养殖、蔬菜、特种养殖等都具有了一定规模。沈北新区奶牛协会由于和蒙牛乳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产品全部销往蒙牛乳业,道义街道孝汉、进步等村,会员已发展到186 户,饲养奶牛12000头,年产原奶10800吨,年销售收入2052万元。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目前,我区已形成西部优质米生产、东部绿色果品、中部花卉种植、北部特种种植为产业链及怪坡旅游观光等特色农业,在“一品村”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2.强力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

我区非常重视农事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把农事企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目前,新区已引进农事龙头企业412家,主要集中在粮油、乳品、畜禽3个加工行业,“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农户有产品不愁销售,并有相对稳定的产品收入;企业加工产品获取高附加值,相与依托,互相支持,促进产业良性循环。企业还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仅沈北新区成立至今,就新开发就业岗位1.6万个,有效的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3.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我区非常重视对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我区现有12所职业学校,培训能力达10万人以上。2007年以“阳光工程”为统领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全面展开,已经培训农民5000人次,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在主观因素上,小农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小富即安是多数农民的心态,我区人均3亩耕地,基本可以维持低标准的温饱,一些农民不愿从土地中走出来,存在惜地、恋土情结,知足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2.受资金、信息等因素影响,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还不能在最广范围内应用。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对一些新技术持观望态度,不敢尝试,一方面制约了新技术推广,另一方面也错过了致富的机会。

3.在市场经济的链条中,农民处于弱者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城乡“剪刀差”一直存在,并有拉大的趋势。农民生产农产品周期长,环节多,但在市场中获得利益不对等,这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因素。

4.由于区域位置等差异,农民收入很不均衡。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8000元,由于征地等因素,蒲河新城所属村今年将超过1万元;全区有农村经纪人约2000人(其中经常工作的有500人),一般年均收入约3万元,多的在百万元以上;兴隆台镇兴鲜村,全村600多口人,有200多人在南韩从事劳务,实际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没有外出劳务或从事种植业以外其他行业的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我们估算,全区人均收入能够达到8000元以上的农户约占30%,其中有约占5%的农户收入在2万元以上,农户间收入差异巨大。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我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区,农民占主体,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要在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的目标,就应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一个重要地位,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应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沈北水田立体养殖协会引进稻田养蟹,已推广1000多亩,每亩增收300元以上;尹家乡的万亩葫萝卜基地、新城子乡的万亩五味子基地都有很好的前景,应加以推广。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等方法流转土地使用权,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多的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脱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拓宽收入渠道。

第3篇

一、强化学习

1、组织专业人员和乡镇统计员认真开展了“住户调查工作调查方案和调查制度”的学习。

2、对上级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程序,适时进行了内容和操作上的学习,使专业人员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程序的操作。

3、组织分管领导和专业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了市统计局和市调查队对今年住户一体化工作的要求和指示精神。

二、打好基础

一是严格执行文件要求。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维护、管理好调查户,确保样本的代表性,2015年区住户收支调查工作的调查户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的住户换户和换点的问题。

二是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一方面继续由统计局熟悉业务的副局长分管工作。二是调整具体人员分工,专门从事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更专、更细。

三是规范化工作。(1)规定辅助调查员每月上户两次以上,确保记帐规范。(2)继续执行“每月问题梳理分析制”。在每个月收账前(一般是月底),召开一次碰头会,专业负责人通报每月汇总发现的情况,辅调员具体梳理上月的记帐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3)继续执行“事后评估制”。月度数据出笼后,先由专业负责人对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初审),然后提交分管领导定审,再上报市统计局。(4)规范化管理资料。台帐、报表、分户资料、报表说明、大帐记录、特殊情况说明等资料,均按要求以电子版的形式,在专业负责人和辅助人员的PC上分别保存。对帐本、纸介质报表和其它资料,每月及时整理,装订成册。资料归置和存放有厨柜并加锁,保证了调查资料的保密性。(5)开展集中录入,每个月集中开展账本数据检查和录入,确保账本数据质量。

三、强化数据质量

第4篇

农民收入变化的特点及构成农民收入多年保持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创新、农产品总量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提高等原因,廊坊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20__年达到4053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4000元的地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99.73元。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6882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20__元,比例为3.43∶1。农民收入长时期上不去,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其中前三项约占90左右。根据近四年农民收入构成的统计数字,种植业收入由61.22下降到59.21,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22.44下降到20.69。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比较稳定,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多数地区种植业收入占收入的比重达到60左右,加上人均耕地有限,生产资料价格上升,造成低投入、低产出,农产品质次价低,农民因此而得到的收入有限。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增加,农民负担较重,影响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大了农业投入的成本。

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不强、服务不到位。一是财政直接用于农业投入的数额有限。二是政府为农民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的技术服务及信息咨询不到位。三是政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不够。

消除障碍,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向农业要效益,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首先,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林果花木等产业。其次,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5篇

一、调查标准时间

年末资料的调查时点为*年12月31日。

年度资料的调查时期为*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年底具有*区农业户籍的家庭户,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按户籍所在地原则进行登记。既包括居住在行政村范围内的农业户籍家庭户,也包括居住在行政村以外的城镇地域的农业户籍家庭户(家庭户指自然户,以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界定的家庭户为准)。

具体对象:农业户籍家庭户中的全部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居住人口)。

三、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本次调查,将根据*年底具有*区农业户籍的家庭户,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20%的样本进行调查。各镇、龙柏街道、*工业区的调查样本由区统计局统一抽取并下发。

四、调查项目

(一)《*区农民收入情况调查表》

1、按户填报的项目:

户编号、本户户籍人口数、本户农业户籍人口数、家庭可支配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2、按人填报的项目:

姓名、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户籍地、工作地、个人可支配收入、全年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二)《*区行政村各类补贴费用支出表》(村表)

具体填报内容:本村的基本情况、本村各类补贴费用支出情况、问卷调查等。

五、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组织方式。本次调查由区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各镇、龙柏街道、*工业区具体协调和负责辖区内的调查工作。

(二)工作机构和人员。此次抽样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镇、龙柏街道、*工业区要根据各自的工作量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切实做好调查工作人员的选调。原则上每个生产队配备1名调查员,每个村配备1—2名调查指导员。

(三)经费保障。开展调查所需的经费,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并按时拨付、确保到位、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六、实施步骤

本次抽样调查是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延续部分,为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前期各项准备(*年12月—*年1月)

1、制定抽样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报表。

2、梳理样本框。在对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以农业普查中的农业户籍家庭户为基础数据,剔除*年中全户转居的户数,形成此次抽样调查的样本框,按要求进行抽样。

3、印制调查表和调查方案,反馈抽中调查户的农业普查个人信息资料。

4、召开会议,动员布置抽样调查工作。

5、实施调查的宣传动员。

(二)组织实施调查(*年2月—3月)

1、落实抽样调查人员。

2、进行区级业务培训。

3、做好上门登记、复核、编码等工作。

4、做好数据录入程序的培训与数据处理工作。

5、进行数据的核实与汇总上报。

第6篇

【关键词】 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 中山镇

一、基本情况

中山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山区,海拔861~2370米,年降雨量780~1200毫米,距市府鹿城121千米。全镇含11个村委会,共有住户5527户,全镇总人口28525人。在全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7754人,占总人口的97.3%,非农业人口771人,占总人口的2.7%。

2014年2月,研究小组对楚雄市中山镇哨房村、洼子村、洒巴苴村、中山村、务阻村、六街村6个自然村村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走访、观察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04份;问卷涉及收入来源、收入状况、影响收入增加因素、农民文化程度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农民收入来源可分为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四种类型。

二、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总量

2013年底,中山镇农民总收入1.9126亿元,人均纯收入670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088亿元,养殖业收入2255万元,工资性收入759万元,其他收入4024万元。

2、2013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

表1反映的是中山镇农民四类收入来源及其所占比重情况。

第一,种植业收入12088万元,占农户年收入的63.2%,占据主要地位。调查中进一步发现:种植业收入主要以烤烟、魔芋、核桃等常规经济作物为主。2013年间,全镇有75%以上的农民栽种烤烟,烤烟给农户带来的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核桃户均种植核桃40―50棵,60%的农户核桃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全镇有70%以上的农户种植魔芋,魔芋带来的收益在1000―2000元之间。

第二,养殖业收入2255万元,占农民年收入的11.8%。从实地调查看,养殖业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为主,没有规模养殖场,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养殖业具体户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

第三,工资性收入比重小,由于中山镇地处高寒山区,远离城市,外出务工的农民相对较少。调查显示,2013年全镇工资性收入人群(具备相对稳定工作和外出打工者)共计1046人,工资性总收入759万元,工资性收入仅占农民年收入的3.9%。

第四,其他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份,达4042万元,占农民年收入的21%。根椐实地调查,其他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家庭商铺经营性收入。二是部分农户租地收入。三是政府补贴性收入,含低保、农业政策性补贴等,年人均1200元左右。

3、村与村之间农民收入情况比较

表1反映的是全镇农民总收入中各收入来源所占比重的总体状况。那么,各个村是否都一样呢?根据对所调查六个村的问卷材料进一步整理,得到六个村委会收入来源结构,如表2所示。

总体看,中山镇六个村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一定差距:最高洼子村委会人均8559元,最低六街村委会人均6394元。但以种植业为主(比重63.3%),养殖业(10.8%)、工资性收入(4%)比重小,其他收入(21.8%)占重要收入来源的总体情况和全镇情况基本一致。

六个村委会收入较高的前三名:洼子、务阻、中山分别有矿场资源和相对优越的商业区位优势,这也反映了“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的一般性规律。

三、楚雄市中山镇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客观存在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农民年收入中,第一产业占63.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明显的发展支撑项目。这就导致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产、供、销三大环节组建困难,造成产业链不完整的残酷现实。另外,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或者缺失的背景下,农民就业和增收途径受到极大限制。

2、产业内部结构不均衡

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而畜牧业比重较小,农民收入来源面窄。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新、优产品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创新能力,扩宽市场渠道是中山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偏高

中山镇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和产品供求信息渠道不畅,难以实现现代化生产方式,另一家一户的生产也缺乏科学的投资和管理决策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农户用于购买肥料的费用支出在500―700元之间。在同样情况下,有30%的农户在肥料支出方面达700―1000元。生产技术不纯熟增加了成本,以养猪为例,70%的农户用于饲料的支出费用每头在500―700元之间,20%农户在700―1200元之间,仅10%农户在500元以下。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旱灾造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据调查,80%以上的农户认为,缺水是目前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但从目前最基本的水利设施尚不到位的现实看,中山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任重而道远。

5、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87.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农村仍占绝大多数。尤其在中山镇,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农民仅占10%,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90%。

6、政策支持效果不明显

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利民惠民政策,从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但资金安排上仍然存在“撒胡椒面”现象,项目多而分散,单个项目补助标准低,支农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如现行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性质一样,但补贴下达时间不一致,过于分散的补助资金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增加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抗灾保收、确保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应重视对农业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中山镇,首先最有效的是兴修水池,储水蓄水。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鼓励政策,对缺水严重的自然村应鼓励和支持农户修建水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其次是村级公路建设,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小村,力争做到“水电路”三通。

2、引导农民更新观念

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的观念问题,如何将常规生产向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方向转变,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做大做强种植业的关键。其次是适度发展养殖业,当地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对发展养殖业十分有利。然后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家庭经营筹划和管理能力的培训。鼓励和支持成立农产品生产经营民间协会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有组织地安排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和转移,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3、提高农产品初级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关键在于组织培训农户相应的生产技能。镇政府可培植树立一定的样板户,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并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当地村民成立现代农机服务经营专业户,在生产成本远低于人工成本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服务,以减少人力成本和降低劳动强度。

4、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在全面实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尽快补充紧缺学科的专业教师,缓解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其次,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加大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加强实用新技术教育。

5、突出重点用好财政资金,改进政府补贴发放方式,酝酿农村重大政策的改革新举措

对于年度财政资金,需着重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位置,克服“撒胡椒面”现象,注重积累效应,逐年夯实农业基础。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不断改进补贴方法,尽量合并发放补贴,增强可操作性,方便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让补贴真正成为各年度生产要素而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村民全民社保、土地承包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进程,以改善农民收入重大政策保障体系,从根本上建立农民生产致富的政策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洪绪:辽宁省凤城市农民收入结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 高建民:中国农民概念及其分层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王珊珊:云南省农民收入结构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2.

[4] 高宏: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2.

[5] 李莉: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报,2007(23).

第7篇

统计监测调查资料显示:*年,全县33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41元,比上年增加256元,增长10.3%。从分乡镇的情况来看,*年,全县已有12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36元),比上年增加了3个乡镇,占*年全县欠发达乡镇个数的36.4%。这12个乡镇的*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53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5.6%,他们分别是:月湖乡、万排乡、司前镇、大安乡、南院乡、岭北乡、雅阳镇、凤垟乡、百丈镇、彭溪镇、柳峰乡、峰门乡,其中当年新增的乡镇是:万排乡、凤垟乡、柳峰乡、峰门乡。但是,全县仍有21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年全县欠发达乡镇个数的63.6%。这21个欠发达乡镇的*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2%,要全面实现全县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贫困面也得到较大缩减。

统计监测调查数据表明,两年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结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农和扶贫的方针政策,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使欠发达乡镇农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出现大幅减少,农村贫困面进一步缩小,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扎实稳步推进。

从收入平均水平来看,欠发达乡镇与全县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年,全县33个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由上年的2.97%缩小为0.31%;速长速度比*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高3个百分点。

从农村居民收入层次来看,欠发达乡镇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现行贫困户、贫困人口的统计标准,据统计监测调查资料显示:*年,欠发达乡镇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占欠发达乡镇住户和人口比重分别减少到16.4%和13.1%,分别比上年减少11.1和10.5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年末,全县33个欠发达乡镇约有12400户贫困户和33790人的贫困人口。两年来,全县33个欠发达乡镇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共减少了11770户和37637人。

2、农业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外出务工收入仍然是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年,中央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有力的推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基础薄弱,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收入主要表现为实物收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收入。

从33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看:农业收入为529元,比上年增长37.2%;家庭经营二、三产收入411元,比上年增长3.8%;外出务工收入1531元,比上年增长11.3%;其它工资性收入219元,转移性收入51元。农业收入占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9.4%,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农村二、三产收入占14.9%,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出务工收入占55.8%,比上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业收入出现转机,外出务工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外出务工仍是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农民增收的最重要来源。

从33个欠发达乡镇的各乡镇农村居民纯收入结构看:外出务工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的有13个乡镇,占欠发达乡镇总数的39.4%,其中省定帮扶的乡镇有11个,峰门乡的比重最高,达78.5%;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在50-60%的有13个乡镇,占欠发达乡镇的39.4%,其中省定帮扶的乡镇有4个;其余的7个乡镇的外出务工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也在33%-50%之间。而农业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达30%有3个乡镇,仙稔乡的比重最高,达37.8%.

二、脱贫进程预测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要求,到2007年,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这就需要每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在今后的3年时间里保持在较高幅度。从我县*年33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收入水平及增长情况看,部分乡镇农民收入的增长很不稳定、起伏幅度很大,甚至有个别乡镇出现负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确保这一目标如期实现,难度很大,特别是*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的一些欠发达乡镇,难度更大。

收入年平均增速为8.9%(名义增长速度)计算,则到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为3792元,平均每年增加286元。如按我县33个欠发达乡镇*年的收入水平计算,到2007年度要如期实现增长目标,对当年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个乡镇来说,最高的年均增速只要保持与全国同步增长(即8.9%递增速度);而对于当年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1个欠发达乡镇的增长速度将更高,最高的年均增速要达到20.3%(名义增长速度)对这21个欠发达乡镇而言,泗溪镇、西旸镇、筱村镇和龟湖镇要在2005年实现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则这4个欠发达镇在2005年的最低增长速度就要达到13.1%,雪溪乡、下洪乡、竹里乡、黄桥乡、峰文乡要在2006年实现这一目标,则这5个欠发达乡在今后两年内最低累计增速也要达到43.2%;其余的13个欠发达乡镇则今后3年最低累计增速要达到74.1%

三、建议

如何实现欠发达乡镇农民的增收和如期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9富民攻坚计划”的目标,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欠发达县、乡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现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县欠发达乡镇奔小康进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富民攻坚计划”的实施。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智力等方面支持和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力支持。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认真研究《意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实情,做好规划,把近期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发展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各欠发达乡镇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克服困难,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增强政策在农村的知晓度,透明度,争取群众支持,做到全民动员、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共同打好我县“富民攻坚战”。

2、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多样化农业生产,提高欠发达乡镇农民农业收入水平。欠发达乡镇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丰富,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欠发达乡镇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效益差,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偏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虽然*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由于农资等价格的持续上涨又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影响,因此要实现农业增收带动农民收入增加又面临新的难题。因此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加强技术、资金、信息的扶持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促进农业向多样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收入比重是农业收入比重偏低的欠发达乡镇实现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第8篇

我深入到县栏杆堡、尔林兔等乡镇,对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收集上来的资料分析过后,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向草原荒漠过渡地带,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区。目前,农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约为5%左右,但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仍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不断加大以工促农力度,以城带乡,工农商联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和稳定地向城矿区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5元。从调查的两个乡镇4个村的情况看,我县农民增收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增加。种植业中,一些低产、价格低廉的糜、谷等传统农作物面积减少,稳定、高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大豆、玉米等种植面积增加,促进了收入增长。今年,我县给种粮农民良种、地膜玉米、农机具等补贴200余万元。广大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从栏杆堡镇大豆种植情况看,2008年市场价格为每斤1.45元左右,2009年为每斤1.78元左右,每斤上涨0.3元左右,正常年景下,一般人均产豆在600斤以上,因价格上涨,人均增收200多元。大农业中,畜牧业家庭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小区开始推广,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到去年底,已建成奶牛、肉牛养殖小区13个,全县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羊子存栏50万只。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人均养羊6只,2008年人均养羊收入600元以上。而栏杆堡镇杏洼村人均养羊1只,人均养羊收入仅几十元,由此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种养结构上的差异。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日益扩大。近几年,随着县内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增加,为农民工季节性转移和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者中,一般的年现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术的,大多数收入在6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单纯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民。尔林兔镇依肯托拉村10户农民,外出务工者达17人,这些农民2008年外出务工人均收入6034元。

三是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在补偿期内给农民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栏杆堡镇杏洼村有51户村民,人均耕地1亩多,近几年即使遇到灾年也有稳定的收入。正如当地农民朋友所讲的“退耕还林(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农民得到了比种地更多的收入。”当前,享受上政策的农民除在退耕地上领到固定的粮食和现金以外,还有卖草籽、卖饲草等一笔可观的收入,改变了过去那种越垦越穷的落后状况。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农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在扶持规模养殖方面,凡养殖奶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3000元,安排贴息贷款3000元;养殖肉牛200头以上的,每头无偿补助700元,贷款1000元;分户养殖5头以上的,每头贷款1000元。由于政策的鼓励,一批养殖、红枣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兴起,农业内部增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

五是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充分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民,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特别是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向上争取5000万元,通过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为农民贷款5000万元,加上农民自筹,每年可保证投入农业资金2亿元,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的逐步增大,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显示了增收效应。

六是农业特产税的全面取消,今年起农业税的全部免收,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加之,正在推行的农村低保等政策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必要补充。比如救灾工作方面,对部分特困群众实行救助,对“五保”户实行供养制,安排200万元专款用于实施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安排200万元助学基金对贫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救助,安排50万元救灾事业专款用于救助突发性灾害。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以及出路问题的探讨

分析调查情况,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从实际出发。这次调查中各界人士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寻找出路给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尽管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形势较好,产业化、城镇化步伐较快,但受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影响,农民增收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科技含量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品种老化,缺乏高、新、特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是农民外出务工和向城镇转移的政策环境仍不理想,农民工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农民子女入学难、收费高,农民办事难成本高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妨碍了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稳定转移,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是退耕还林政策的调整,减少了农民政策性收入,也造成了农户之间补助收入的不平衡。

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孤寡残病等弱势群体收入很低,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突出。

五是思想难转变。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停留在粮食作物的种植上面,不能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沿袭原有的种植方法和种植模式,对于如何搞好农业产业化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

二、对策与建议

分析调查情况,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抓紧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保护农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由于许多农民从事农产品开发只随季节转,不跟市场走,缺乏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出现清一色的单一产品,生产存在盲目性。因此,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积极发挥其在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服务。如成立奶牛协会、肉牛协会、红枣协会等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求发展,联合起来闯市场,搞有序竞争,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减少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出台更好的优惠政策,扶持新上农畜产品加工项目。与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产销关系,推广合同农业、订单农业。

二是走城乡一体化路子,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共享文明。有关研究成果和各地实践都表明,新时期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打破就农业抓农业的格局,在继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扩大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的比重。政府一方面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使继续经营土地的农民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获得较好的收益。另一方面在加强对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同时,鼓励放弃土地的农民搞二、三产业,发挥自身所长,拓宽创收渠道。

三是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的劳务输出,绝大多数是自寻门路,政府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建议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着力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通过岗前培训,实现由土工向技工的转化,使农民工能够提高自我推销能力,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以适应用工市场的需求。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有益的服务,促进劳动力向小城镇、县城及其它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严格执行已有的《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制度》,公平对待民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全面清理对农民工的各种收费项目,切实解决一些企业拖欠克扣民工工资、劳动力条件差、职业病防治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同时落实好免收农民工子女上学借读费的政策,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全面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农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使农民增收。几年来,县里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产品,传统与特色并重,规模与品牌共进,提高科技推广率和覆盖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推广普及优良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我县生态特色型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利益机制。要逐步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使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户,送到田间地头,促使农民增收。

五是进一步加大农村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一是要将扶贫开发与主导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开发式扶贫和扶贫到户等形式;三是要大力推广小额信贷、农村低保、干部包扶等有效措施;四是要继续通过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存困难。以加快扶贫开发进度,巩固发展扶贫开发的实际效果。

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学习,听取镇党委基层的报告,引导农民与市场化接轨;总之,让农民增收,需要投入的精力很大,却又无法马上彰显,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业绩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对本地的结构以及能调整的,该调整的,调整调什么、怎么调做到心中有数,拿出“点子”,为农民服务。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熟民情、解民意、排民忧、办实事,确保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9篇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武汉 430071)

摘要:以湖北省500户农村家庭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计量模型分析,探讨农村扶持性贷款对农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扶持性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都具有正相关的显著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村福利水平。

关键词 :农村金融;扶持性贷款;福利效应;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76-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60

收稿日期:2014-12-1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1jyty080;2012Q018)

作者简介:李雪涛(1979-),男,回族,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电话)18942178818(电子信箱)449830602@qq.com。

1 理论和模型

根据李锐等[1]对麦金农模型的拓展研究发现,麦金农模型可运用于分析中国农户借贷行为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其基本理论可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来进行分析:假设农户没有储蓄,农户的收入为Y、消费C、生产投资I的关系可表示为:

Y=C+I

这样,在1期农户的收入Y1、消费C1与生产投资I1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1=C1+I1

假设农户的投资平均收益率为R,则2期的收入Y2、消费C2与生产投资I2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2=C2+I2=C2+I1(1+R)

为便于分析,假定在一般情况下,农户的各项日常家庭开支是稳定的,即第1期和第2期的消费相同,则可以得到:

Y2=C1+I2=C1+I1(1+R)

假设农户因为家庭生活需要,在第1期时必须支出一笔费用B(B>0),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得借贷资金,农户必须依靠家庭现有收入来支付费用B,这意味着,农户只有通过缩减现有生产投资规模,才能支付费用B,于是有:

Y′1=(C1+B)+(I1-B)

相应地,农户在第2期新的收入可以表示为: Y′2=C1+I2=C1+(I1-B)(1+R)=C1+I1-B+I1R-RB(1)

由于B>0和R>0,这意味着,第1期额外生活费用的发生降低了农户的当期投资水平,最终导致农户在第2期收入水平的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当农户产生一笔必须发生的生活性费用时,农户第2期的收入水平会下降至:

C1+I1-B+I1R-RB

但是,如果农户通过农村金融市场获得这笔生活性借贷资金B,则可以平抑该笔消费支出,从而维持了第1期原有的生产投资水平。假定借贷利率为r,且不存在其他借贷交易成本,则农户在第2期新的收入可以表示如下:

Y″2=C1+I1(1+R)-B(1+r)=C1+I1-B+RI1-Br (2)

将式(1)与式(2)相减可以得到:

ΔY=B(R-r)

由于B>0和R>r>0,所以Y>0。即:当出现一笔农户必须承担的额外生活费用时,如果农户能够通过相关金融机构得到相同数量的扶持性借贷,则与没有这笔扶持性借贷相比,第2期的收入将会有所提高,同时扶持性贷款具有的利息补贴和低息等发行方式的特征,使得农户在获得扶持性贷款时的效益提高,具体数值为:Y=B(R-r)。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推论:当农户因为家庭生活需要,必须支付一笔临时性支出时,如果农户可以通过农村金融市场获得扶持性资金,从而确保当期家庭生产经营投资不受影响,避免农户收入下降,由此对农户收入产生影响。这种分析的直接政策含义是,如果扶持性借贷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那么向农户提供扶持性借贷资金就有必要全面纳入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

此外,扶持性借贷的特性不仅起到维持当期生产投资水平的作用,在短期,扶持性借贷有助于激发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生产投入,促使其稳定和提高收入,以偿还借贷资金;在长期,农户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扶持性借贷,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技术边界,增强生产经营能力,实现收入水平质的提高。否则,富有理性的农户不可能选择扶持性借贷。

2 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各方面研究中,学者认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大的。高勇标等[2]认为,农业存款规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力度是非常突出的,同时认为农村贷款与农村经济长期均衡的关系是不存在的。这说明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直接支持力度较弱。另外,研究还表明,外界冲击和制度变迁等因素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较大的农业省,农业人口占比约70%,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落后,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3]。

2.1 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董竹等[4]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有着显著相关性。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非正规金融机构(个人)为辅的金融体系,共同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图1)。

在中国,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所有金融机构中在农村分布最多的,是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与农民有着直接的业务关系[5]。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量方面,农村存款量和贷款量都远低于城市,其中农村存款贷款均占信用社的40%左右[6]。中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离普惠型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大差距,在两亿多的农户中,真正可以得到信贷服务的只有1/3。

2.2 湖北省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概况

湖北省的贫困率已由1978年的28%下降到15%以内,并在有步骤地减少贫困农户的数量,这与湖北省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增加、信贷资金的大量投入、信贷结构的改善和金融创新支持力度的加强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湖北省现阶段的金融结构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农村金融设施建设滞后,发展水平低下,金融排斥现象严重等[7]。

2.2.1 湖北省金融机构网点情况 湖北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增速较快,机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传统金融机构在新增银行服务网点、延伸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强。在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强化县域网点功能升级的同时,湖北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在加快县域及村镇机构及营业网点的增设。据统计,2011年湖北省农村新增金融机构网点115个,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25个,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90家。“十一五”规划末年,湖北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占全省各项贷款比重在19%左右。进入“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比重上升了近4%,达到23%;2012年,湖北省新增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共有64个,其中有14个是建设银行新增的县域地区网点、34个城市商业银行网点、12家农村合作银行以及4家农村商业银行。从2011年到2013年全省平均每年增加67家银行类网点,但湖北省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仅为0.88个。

2.2.2 湖北省金融机构贷款情况 2013年,湖北省支农贷款中,农村信用社对县级及以下地区贷款余额占全部款项的50%以上,金融各部门在贷款的数量上都向“三农”做出了相应的倾斜,利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农再贷款力度加大,保证了支农信贷资金的充裕。2013年,湖北省农村金融机构中农村贷款额为121 468.9亿元人民币,占各项贷款比重的21%,同比增长25%。在接受贷款的主体中,农户贷款额为31 023.2亿元人民币,占各项贷款比重5%,同比增长19%。在农村各类组织贷款额为5 352.6亿元,同比下降5%。在农村贷款的各类用途中,农村农林牧渔业贷款为21 220.2亿元,在各项贷款比重中最高,为4%,同比增长15%,农业科技贷款额最低,为210.2亿元[8]。

3 农村扶持贷款的福利效应分析

3.1 研究方法

为对农村扶持贷款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本研究对湖北5地市50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次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500份,由于调查要求必须深入家庭访谈并做填写指导,所以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住址信息、贷款经历和福利信息4个方面[9]。使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扶持性贷款对农户所产生的福利效应。

3.2 研究设计

3.2.1 问卷设计 在相关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诸如性别、学历、住址以及家庭劳动力数量、年人均净收入和年均生活、医疗、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等[10],重在通过对农户进行调查来了解农户对扶持性贷款的认知和态度,及扶持性贷款对农户在生产、生活及消费方面的作用,从而对扶持性贷款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

3.2.2 数据收集 通过实地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在十堰市、随州市、襄阳市、荆州市、咸宁等所属区域,进行了现场访谈并作填写指导。

3.3 数据分析

3.3.1 信度分析 此次调查运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500份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表1),其中在可靠性统计量(表2)中可以看出,Cronbach′s Alpha的信度系数为0.613,大于数值0.5,根据可信度高低与Cronbach′s Alpha值对照(表3)可知,问卷具有可信度,因此,该问卷调查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可靠的。

3.3.2 问卷数据分析

1)被访农户基本信息:被访农户信息根据变量的可观察性和信贷配给的影响程度分为劳动力数量和户主文化程度两方面[11]。在金融机构决定因素中,农民生产和经营能力是排在最前面,教育和劳动力数量对农民的生产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调查中,劳动力限制为16周岁以上(包括16周岁)人群。调查样本中205人为女性,295人为男性。文化程度包括文盲、初中及其以下文化、高中、大学及以上(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被访农户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最多,占样本人数的61%,高中文化水平的占32%,而大学及其文化水平以上的仅占4%。在劳动力数量方面,家中有3个劳动力的所占比例最大,为48%。说明农民平均文化水平低、劳动力数量少,这是影响农户贷款的可用性的不利因素。

2)被访农户的住地信息:农户的住处是否处于交通便利或相对富裕之处直接关系到农户的贷款情况及其积极性。农户住地的经济状况对农户的抵押能力和担保能力有较大影响(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到银行或信用社便利者占91%,说明绝大部分农户对银行或信用社的覆盖度是满意的,并有78%的农户表示对当地的生活条件满意。

3)被访农户的贷款经历:农户的意愿贷款额表现出农户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度规模,农户的意愿贷款额越大表明农户实际需求的贷款额越大[12]。由表6可以看出,有贷款经历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57%,超过样本数一半的农户选择扶持性贷款来进行发展,可见贷款对农户的生活是有有利影响的。其中贷款用途所占比例最高的为个体私营,占42%;其次为种植养殖贷款,占37%;购买农机具占19%,最后为水利基建贷款占2%。

在表7中,有过扶持性贷款经历的赋值为“1”,没有过贷款经历的赋值为“0”;在贷款用途中,种植养殖、农机具购买、个体私营及水利基建分别赋值为1、2、3、4;当农户的实际贷款额低于申请的意愿贷款额时说明农户收到了信贷配给,赋值为“1”;没有申请过扶持性贷款的农户以及实际获得的贷款额不小于申请贷款额的农户说明没有受到信贷配给,赋值为“0”。通过统计可知,有52%的农户在贷款时没有得到满足,实际贷款额度小于申请贷款额度,存在信贷配给,故相关金融机构在此方面有待改进。

贷款额体现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户意愿申请贷款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50 000元,方差为841 776 315.80,均值为44 210.52,说明农户贷款需求不大;农户实际贷款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30 000元,方差为29 331 453.63,均值为12 245.61,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需求的满足有效度不高。在所调查的样本农户中,扶持贷款的覆盖率为57%,但样本农户的贷款满足度仅为38%,说明只有38%的农户贷款需求是被满足的,故在扶持贷款的满足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被访农户的福利状况:生活离不开食、宿、医疗和教育,故在对农户福利状况的调查中主要从农户的收支、医疗和教育3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指标包括衣着、食品、住宿、通讯及交通支出(表8)[13]。

由表8中可以看出,被访农户在年净收入方面差距是比较大的,其中均值为13 370.53,方差为76 164 019.08,方差较大说明农村存在着略为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但根据农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总支出情况及十堰农村人均收入的统计,在被访农户中年净收入略高于之前的统计,说明在最近几年的农村发展中,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在年生活消费支出方面,均值为2 932.36,方差为3 935 006.57,其中食品的消费所占比例最大,占年生活消费支出的50%以上,其次为家居住宿,约占年生活消费支出的30%;在年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少的为交通及通讯和衣着支出,这与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结果差距不大,其中除在家居住宿方面消费低于统计,其他方面均高于全国水平。但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食品、交通及通讯所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会有所提升。因此,现阶段对于农业的发展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从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此外,被访农户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年人均支出是较少的,这与国家实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及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免收是密不可分的。

3.3.3 变量选取 扶持性贷款的含义为:国家为扶持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通过实行利息补贴、低息等方式发行的贷款;扶持贷款的福利效应是指农户在接受相关金融机构的扶持性贷款时,农民福利水平的变化,表现在农户通过接受扶持性贷款最终对收入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模型的分析,选用扶持性贷款的实际金额作为因变量,用农户人均年净收入、农户人均年生活支出、农户人均年教育支出和农户人均年医疗支出作为自变量,并根据农户实地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借助统计软件spss22.0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解释。

3.3.4 模型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过程输出结果见表9至表13。

表9自左到右各列含义为:回归模型拟合过程步骤编号;为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标签;从回归方程中被此处的自变量标签和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或从回归模型中剔除的判据。可以看出,2个被选择的自变量经过逐步回归过程进入了回归方程,没有被剔除的变量。

表10中给出了随着变量依次形成的2个模型的拟合情况。从左到右各列含义为:回归模型拟合过程步骤编号、R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系数、调整R2和估计的标准值。可以看出,随着模型中自变量个数的增加,R2系数的值不断变大,从表10中可以看出,在模型1到模型2中,R和R2的数值都是依次递增的:R由0.702增加到0.740;R2由0.492递增到0.547。而调整的R2值与变量的数目无关,能确切的反映拟合度。因此,除非模型需要,自变量个数不应太多,多余的自变量会给解释回归方程造成困难。包含多余的自变量模型不但不能改善预测值,反而有可能增加标准误差。由表10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拟合比较好。

表11给出了随着变量依次进入形成的2个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结果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变量时,其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00,对模型2,F=32.593,显著概率小于0.000,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因此,回归方程应该包括这2个变量。也可以发现Sig都为0.000,所以,模型是非常显著的。

表12自左至右分别为:模型编号、非标准化回归系数、标准化回归系数、t为偏回归系数为0(和常数项为0)的假设检验的值、Sig为偏回归系数为0(和常数项为0)的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值。B偏回归系数是在控制了其他统计量之后得到的。观察分析,常数项和两个自然变异系数小于0.05,显著。

4 结论

通过SPSS 22.0多元回归的模型分析得出,湖北省扶持性贷款对农户年人均的收入及生产、生活消费支出都具有正相关的显著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政策效果。

1)扶持贷款金额对农户年人均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扶持贷款对农户家庭的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农业生产生活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增加对农户的资金借贷,尤其是实行利息补贴、低息等方式的扶持性贷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水平。对于有借款需求的农户来讲,用于农业生产投入的技术及要素是需要外部资金支持,以进一步提高现有的资源配置效率。对于非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小型企业、个体私营等在农村也日益普遍,但这些要求农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向相关金融机构借款是这些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农户对市场、生产和预期收入进行权衡后做出的决定,因此,金融机构更应该积极开展扶持性贷款的普及工作,以便其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扶持性贷款的投入带动了农户的生产,同时生产决定消费,即扶持性贷款对农村在消费方面也有带动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加大扶持贷款的投放力度能够扩大生产,促进消费,提高劳动力质量与劳动生产率,促使当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农民生活富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 锐,朱 熹.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2007(2):146-155.

[2] 高勇标,楚凤楠,兰园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2008(12):17-18.

[3] 谢淑英.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4] 董 竹,覃基广.我国农村信贷效率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2(9):141-144.

[5] 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99-103.

[6] 汪小亚.掌握需求特点改善农户金融服务——基于2万户样本“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金融,2009(20):45-47.

[7] 韩 俊.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09(22):11-12.

[8] 陈雨露,杨 栋.国家农贷有效率吗[J].财贸经济,2007(6):22-27.

[9] 贾 澎,张攀峰,陈池波.基于农业产业化视角的农户融资行为分析——河南省农民金融需求的调查[J].财经问题研究,2011(2):95-101.

[10] 张 军,杨林娟.甘肃省农户资金借贷现状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4):65-70.

[11] 李沂喆.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5-49.

[12] 金 烨,李宏彬.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09 (4):63-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