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5: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档案学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档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在具备了大量的、可靠的教育教学材料,并继承已有的教学成果,借鉴前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情况下,才能够有节奏、有秩序、高效率地运行教育教学管理。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思想就是源自学校的教学档案。
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注重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活动当中,建立并完善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同时,高校教学规划的制定与改进、教材的选取与运用、专业以及专业课程的开设等的依据也是源自教学档案,这些依据将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活动的成败造成直接影响。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管理高校教学档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更新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观念
在这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树立起良好的服务观念以及开发档案的新观念。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思想上。为此,高校档案室必须要广大师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加大相关教学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力度,积极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必须让档案管理人员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过渡到档案信息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促进高校教学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
高校的综合档案室要对学校的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整体的、系统的监督与指导。作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迈出档案室,深入分析学校各教学部门的工作规律,了解他们工作的具体内容,合理把握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并根据分析、了解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档案的收集计划,力争做到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实效。同时,档案室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各立档部门的工作动态有一个及时、准确的了解,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另外,教学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精选出一些收集齐全,工作规范,立卷质量较高的部门,组织其它部门参观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三)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使各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以及学科领域的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色,这就使得高校的教学档案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教学档案的产生、整理、收集、利用等运转过程中,应当以档案管理的标准与法规为依据,有效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规范化;同时,依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对于教学档案相关的支撑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另外,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高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较强的信息材料,进而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四)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所具备的知识性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知识性的劳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认清自己是否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高效并准确获取各种教学档案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的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的能力。
如今,很多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这些综合能力,他们要么是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而缺乏档案管理能力,要么就是具备档案管理能力却不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引进新鲜血液,聘请那些具备良好的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档案管理工作人才进高校从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丰富、改善
要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要加强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并尽可能的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使得档案数量更加充足、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的合理。从档案室来说,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对单位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档案馆来说则需要坚持馆藏教学档案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合理扩大接收范围的同时,还需要对所接收的教学档案的质量进行甄别、控制。
需要对档案补充机制进行完善,要广泛地开展档案征集的工作,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对散存在社会和个人中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同时还需要对馆藏结构中文书档案占主体的单一局面进行改变,并加强与各个专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促进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积极拓宽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起竞争的观念、积极服务的理念、市场理念以及协同合作的观念等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关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对教学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是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二是要打破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规范围,利用各种方式有效扩大档案室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三是注重开发档案室的新的社会功能,以扩大和提升教学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加强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校的档案馆(室)应该积极的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建立起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存储系统,它同时还是对已经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深一层的加工与组合后所形成的专题性的、高层次的档案信息的科学分类组合。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后,可以大大的提高查询速度,进而方便用户,同时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
在21世纪,将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核心。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是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的现代网络化
随着不断推进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教学档案有了新的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逐渐减少,而以光盘、磁盘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档案在整个教学档案材料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的手段、方法上,以往的教学档案管理都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为适应信息时代管理的特点和需要,不仅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还要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发或购买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建立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光盘、联网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自身的综合性、积累性等优势,使我们所得到的相关信息重新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发挥出更大的利用效益。
管理人员要树立档案意识,根据国家制定的《档案法》明确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对国家事业建设的基础影响。学校要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学校档案工作要以《档案法》、《档案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为发展指导,提升对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针对重要科研成果、论文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管理人员要自觉进行档案整理工作。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收集工作,实现学校档案工作科学化发展,档案是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对学校进行的文字记录。大量的档案资料能够在整体上反映学校的发展状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实现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加以管理,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对档案资料进行利用。因此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强化收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情况对档案资源进行利用。这是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关注学校的发展情况,及时做好档案收集工作,明确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的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日常管理中积极有效的开展档案处理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指导档案工作的开展,针对新型档案管理手段要创新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方式。
二、提升对档案的利用注重信息资源的反馈
在学校档案中存在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够集中反映学校的发展情况。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的体现档案的价值,实现对师生的服务效果,档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服务性质,发挥自身的重要性将是档案充分开发利用的重点。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档案收集工作,提升档案的质量。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在创新方法上,学校档案管理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提升档案管理的透明度,对档案内容进行定期开放,完善检索方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档案信息化处理系统方法的创新。这是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学校档案工作发展创新应用的表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建档处理,档案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充分的应用上,这也是档案存在的必要性。档案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数量的增加上,同时还要充分的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功能性上,问题的充分解决是衡量档案价值高低的决定因素。档案工作重点内容的明确将是提升档案利用的重要措施。只有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反馈,才能够根据档案的需求进行详细的研究工作。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能够充分的体现信息需求过程,不断强化档案利用情况。在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影响下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这是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对档案规律形成的分析,对涉及到的工作文件进行汇总处理,在客观规律的影响下,保证自身工作的独特性质,利用学校档案工作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系统性规范发展,针对档案内容的性质,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工作。避免出现学校档案工作整体性被破坏的特点。计算机技术在学校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能够为人们进行信息资源搜索提供重要的便利条件,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实现将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档案工作标准体系》都是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指导。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根据工作要求制定专业化标准,完善程序流程,对管理工作中的参数进行维护。档案主管部门要积极应对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发展,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研究,制定统一的科学化标准,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各方面积极有效的沟通,实现科学管理现代化发展。
三、结束语
一是强化内部平台建设与市教育局和各中小学保持联系,建立工作机制;与教育局联合制定《慈溪市档案局(馆)慈溪市教育局创建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关于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活动方案》等,按照方案要求逐一对照,落实责任科室和活动细则。二是到其他单位考察学习创建工作的先进经验。通过考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进一步细化活动方案。三是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本市范围内招募讲解员志愿者,安排讲解员赴周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对讲解员开展培训,有效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技能和综合素质。四是提高安全责任意识,改善参观环境,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指派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馆内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针对中小学生加强安全与组织纪律方面的教育,针对馆内工作人员强化消防安全教育。在此基础上,市档案馆为每位来馆参与活动的学校师生及普通市民购买了市民公众责任险种,体现了周到的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吸纳社会力量,完善展馆布置
为提升学生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市档案馆举办了《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和《浙江中立越窑秘色瓷研究所闻长庆、闻果立捐赠作品及青瓷图片展》。《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分“创造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心灵之美”五个展区,生动反映了全市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文化成果、人民生活状况、生态环境以及慈溪人的美德、情操、精神等。《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主要展出50幅收录在档案馆的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间的老照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俗等方面。《青瓷展》展出青瓷作品图片50幅、珍贵实物10件、仿真实物4件。在布展中,市档案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30%的图片由市摄影家协会提供,展出的书画作品由本土艺术家提供;《青瓷展》所用图片和展品均由闻长庆、闻果立父子提供或捐赠;《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的素材来自市档案馆征集的照片。这些展览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社会参与广泛,受到各方广泛好评。
三、重视互动参与,组织学生走进档案馆
通过网络化来进行传输信息实现了有效便捷的服务,但是依然有着安全危险存在,有些档案在密码措施上没有保护好轻易地就被打开了,还有就是档案密码遭到破译使得信息泄露等。
2在远程教育学籍档案网络化管理上的问题应对措施
随着在教育上的不断改革发展,远程教育也在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学籍档案的网络化管理也要得到逐步的完善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在面对以上的问题时本人通过认真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对这个领域有所帮助。(1)要对远程教育学籍档案网络化管理的队伍建设进行加强,由于远程教育学籍档案在管理上难度比较大,所以对于网络化的管理就需要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要把专兼职得到合理的结合,在学籍档案网络化的队伍上要进一步的加强,首先要对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培养,把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及大局意识得到深化,并在网络化管理的技能上使之得到提高,其次要在兼职管理队伍的建设上要做好,学籍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要明确,在考核等方面要有具体的制度规定[2]。(2)要对远程教育学籍档案网络化的管理平台进行完善,在当今的远程教育学籍档案管理越来越向着现代化的水平发展,网络化的管理对于硬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管理的系统以及功能上要完善,在网络的安全上要进行专业的设置,还要有较为娴熟的管理队伍,另外在资金的投入上还要得到保证。(3)在远程教育学籍档案网络化管理上要向着标准化以及法制化的方向靠拢,在此基础上要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和网络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规章进行认真研究,在学籍档案网络化的管理建设上形成一个有着高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安全机制上的建设。(4)在学籍档案网络化的利用率上要得到相应的提高,远程教育学籍档案网络化的管理人员要有一个服务育人的思想意识,在服务目的上要明确,能够对于新情况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及时解决问题,要在信息咨询的服务上多做提供,在利用率以及在学籍档案管理上的重要性得到认识[3]。
3结语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文书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技能《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能力。市场对文秘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文书与档案》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为何?因为企业缺的是技能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办公设备的出现、公文和档案电子化,传统模式的办公室文书、档案工作方法得到改进。这些对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二、《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教学中,主要讲授知识点,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都改为口头传授。比如,讲授关于电脑处理公文、档案等知识时,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电脑、档案办公环境、文书处理的办公设备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只能纸上谈兵。
3.教材落后
我国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在逐步优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比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教材中阐述这方面的内容比重太少,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又如教材理论知识多,内容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工作情景模拟等,不能为学生提供工作环境所要求的知识。
三、《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可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互换法等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时,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新建档案馆内照明条件的案例,大家讨论、分析这个档案馆设计是否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得出此档案馆设计违背了防光原则。又如播放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中的纪录片《溥仪新生记》,片中有证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如何改造成功的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纪录片中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档案,以及分析档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性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专题讨论法
课堂专题讨论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好难度适中、值得讨论的选题;选题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让学生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冷场。比如采用“比较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保管,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优缺点”的选题。这两种档案的很多原始资料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如文件、照片、录像带等,学生容易理解。
其次,是课堂分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技校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或者干私事。人数过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讨论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甚至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加入小组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堂指导,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讨论结束,每组派代表发言,促进各组交流意见,扩大他们的思考角度,保证讨论效果。最后,教师小结。
3.讲练相结合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知识是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考证――秘书资格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考证内容,布置适合学生做的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为文秘专业学生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做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专题讲座法
文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有限,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做有关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他们的工作体会,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即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内档案室、办公室或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环节,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工作体验感。实习期间,学校还可聘请档案专家讲课、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
6.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可加大实训比重,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如,设定一个收文、发文的工作情景,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收发文的工作流程,完成情景中所要求的文书写作内容。学生能深刻理解收发文的流程以及文书的写作格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录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找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档案纸质分类,拟写案卷标题,编制立卷类目、档号、目录、备考表等。教师还可提供部分新型载体文件,让学生上机房模拟管理电子文件、对新型载体文件归档。这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和各类信息处理的能力。
7.参观调查法
教学中,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管理部门,比如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等。让他们实地了解档案部门的工作现状以及不同种类档案管理方法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参观调研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实际情况。
除了以上七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来改变《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教师可与校外文书档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计划和方案,编写适合技校学生学习且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考核方式上,将实训成绩、测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调研报告、课堂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沈蕾,孙爱萍.《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9,(3).
[3]孙玉梅.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操作[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2).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库;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用户;技术接受模型;使用意愿;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27-06
一、引言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库已然成为各级各类院校或专业改革教学模式,推进自主式、协作式远程教育,开展主动式、研究式网络学习的重要途径。网络教学资源库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资源的集成、组织和再创造,使其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网络方便地提供给每一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产物,也是数字化学习(E-learning)顺利开展的重要渠道。
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持续推进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在逐步展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应用和技术三个层面。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资源库概念、内涵的界定,总体框架的架构,建设原则的规范,以及建设质量的保障与评价之上;应用层面的研究成果侧重于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实施,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实例的介绍;技术层面的研究成果则集中在教学资源库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网格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聚焦爬虫技术、内容图像检索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运用也在逐步探讨之中。
诚然,理论探索、系统设计以及技术保障等是影响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但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类别,网络教学资源库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同样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广大用户,尤其是学生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将成为衡量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但是,大量文献调研的结果证明,很少有文章对用户接受和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行为给予科学的预测和解释,因此,深入探讨学生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接受程度、使用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库研究成果,指导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成为本研究开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研究背景
使用意愿(Usage Intention)是个人对目标值将要采取的一种明确的活动或行为倾向。具体到网络教学资源库语境下,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意愿即指用户在认识和了解网络教学资源库后所形成使用该资源库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强度。影响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意愿的因素很多,从技术接受的角度而言,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所依赖的信息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将是其重要原因。本文引入信息技术用户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技术接受理论(模型),以A大学建成的档案学教学资源库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用户的使用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Davis在理理论(Theory ofreasoned action,TRA)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吸收期望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的用于解释用户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模型。使用态度(Attitude,AT)和行为意愿(BehaviorIntention,BI)是其中两个重要结构变量,而影响这两个变量的关键因素,则被归纳为个体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Use,PEOU)。感知有用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感知易用性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态度,对于感知有用性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模型中还包括一些外部变量(ExternalVariables),它们间接地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意愿与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TAM模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ERP(Gefen,2004),电子商务(Genfen,2003:Pavlon,2003),即时通讯软件(Wang,2004;Yaobin Lu,2009)等领域的信息技术用户使用意愿研究中,其可靠性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广大研究者在接受和应用该模型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一些延伸和改进,以提高原模型的适应性及预测能力。如Mahieson,Taylor和Todd,以及Lucas等人。2000年,Venkatesh和Davis对TAM进行了扩展,提出了TAM2模型,进一步细化了外部变量,提出了主观规范、公众形象、输出质量,和结果显示等变量。
2.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些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如医学教学资源库、地理教学资源库等学科教学资源库,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资源库,以及女性特色教学资源库等特色教学资源库。在图书情报、文献学领域内,信息检索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A.大学建成的档案学教学资源库是该校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由专业建设资源库、课程建设资源库、教学素材资源库和社会实践资源库四大子库组成,囊括了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课程简介、教学队伍、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习题库、试卷库和学位论文等。课程导航、资源库导航,以及专业专题导航的设置,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使用、上传和下载库中的资源,同时,该教学资源库提供的BBS服务、教育论坛和电子邮件服务,使用户突破时间或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同教师进行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将以其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全面分析用户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意愿。
三、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用户使用模型
国内现有文献中,尚未出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用户使用意愿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吴秀娟、陶宗琮和王信周三人在从事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网络教育系统和基层教育服务平台研究时,也引入了技术接受理论(模型)。他们提出,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用户的自我效能,以及周围环境,都是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
参考上述的研究结论,结合技术接受(TAM)模型的理论内核,以及档案学教学资源库自身的特征,本研究在保留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基本变量的同时,还引入感知成本、社会影响和创新性三个变量,提出以下研究假设,进而构建出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用户使用模型(如图1所示)。
1.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感知有用性是指个体认为使用某个系统或采用某项技术对其感知业绩的提高程度。Saade和Bahli在研究网络学习效果时,就以感知有用性为变量探讨了用户的使用意愿。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感知有用性是指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对用户学习效率、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具体来说,资源内容丰富、可信度高、资源组织结构合理,实时更新快,与专业密切相关,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等,都是档案学教学资源库有用性强的表现。在花费同样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如果用户通过档案学教学资源库能够获取更多有用的学术资料,那么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意愿将更加强烈;反之则会相对降低。因此,本研究假设:
H1:感知有用性对态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H2:感知有用性对意愿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2.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感知易用性是指个体认为使用某个系统或采用某项技术的容易程度。同感知有用性一样,感知易用性也属于用户心理范畴。Brown在研究互联网学习时,就将感知易用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档案学教学资源库资料分类体系合理、资源检索与调用快速、方便,用户与资源库信息交流便捷,界面设计合理易用等都会提高其易用性;同时,易用性也会通过影响用户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感知有用而影响到对系统的使用。总之,如果档案学教学资源库越简便易用,那么用户就越倾向于使用该系统;反之则会降低。因此,本研究假设:
H3:感知易用性对态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H4: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3.创新性(Innovativeness)
研究表明,个体差异是影响信息系统成功和技术交互的重要因素。作为个体差异的体现之一,创新性是指个体尝试以广阔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接受新事物,使用新信息系统的倾向性。具有较高创新性的用户通常是充满好奇,勇于冒险、具有独立决策判断的。创新性与态度密切相关。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使用初期,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对于任何用户来说,都是一种新的事物,用户越敢于接受新事物,尝试新系统,那么就越倾向于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反之,用户过分尊重原有学习习惯,不愿尝试新事物,那么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态度将会比较消极。因此,本研究假设:
H5:创新性对态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4.感知成本(Perceived Cost)
Mathieson等认为,经济动机和结果是信息系统采纳研究的焦点,而成本往往成为左右用户使用信息系统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教学资源库是面向大众的公共信息资源,其中绝大部分网络资源都将免费提供给用户,但是,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过程中的时间支出、网络流量费用,也属于感知成本范畴。具体到档案学教学资源库上,当用户认为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时间支出或网络流量费用太高时,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态度;反之,当用户认为时间支出、网络流量费用可以接受,则会形成积极或正面的态度,从而影响使用意愿,因此,本研究给出以下假设:
H6:感知成本对态度具有负向显著性影响。
5.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Hartwick的研究表明,在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使用初期,用户尚未建立或形成稳定的评价体系,因此很容易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使用的深入,用户经验的增加,用户的评价体系变得稳固,这时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将会随之减弱。同样,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意愿也受周围重要人物(教师、同学)的影响,用户把他认为重要的人物的态度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形成自己的使用意愿。因此,本研究假设:
H7:社会影响对态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6.态度(Attitude)
在Fishbein&Aizen(1975)的TRA模型中,态度被定义为个体接受一个目标行为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具体到档案学教学资源库上,用户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态度是指对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所抱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态度是一种集中反映个体对特定事物评价的认知表征,是用户对某些个体或观念的持久性评价、感觉和倾向。如果用户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持正面的评价,具有积极的使用态度,那么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意愿将会更加强烈;反之,使用的意愿将会弱化。因此,本研究假设:
H8:态度对意愿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四、实证研究
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的方法,使用SPSS和SmartPLS2.0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利用PLS建立结构化模型来验证上述概念模型(图1)。PLS是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1.变量设计与测度
研究模型包括7个潜在变量,每个潜在变量都由2-4个观测变量组成,所有观测变量的设计都来自于已有的文献,以保证变量测量内容效度。根据对各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做了相应改动后形成本研究环境下的量表,变量及题项确定后,本研究小组制作了问卷,然后邀请了10位来自不同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他们都有使用过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经历或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具有较深刻的认识。根据意见反馈,本研究小组慎重修改了部分表述并增加了对一些术语的解释,使问卷更容易理解。问卷中的每个题项都由7点里克特量表组成,答题的范围选择是“强烈不同意”(1)到“强烈同意”(7)。
2.数据收集
本研究借助问卷星平台公布了问卷,通过邀请熟人和学生们自愿填写的方式收集数据。考虑到即使是一个专业型的教学资源库,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开放和使用的对象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图书情报、文献学学科范畴之内,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用户。因此,本研究以所有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问卷中设置了甄别页以过滤不符合条件的填写者,并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筛选功能,提升回收问卷的有效性。问卷收集工作持续了约10周的时间,收到有效问卷375份,实际有效问卷大于理论需要的有效样本量。
3.样本特征分析
在被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分别占41.6%和58.4%,女性略多于男性。从年龄分布上看,集中于18-24岁的青年学生,占到全部调查人数的95%。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有350名本科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3.3%,有20名硕士研究生和5名博士研究生。从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经验来看,有291个人使用过,与未使用过的人数比约为3:1。
4.测量模型有效性分析
测量模型有效性分析主要涉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或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得到组合效度(CR)与Cronbach Alpha系数。一般来说,CR与CronbachAlpha系数达到0.7即表明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表1是平均变异量提取值(AVE)、Cronbach Alpha系数和CR。由表1可知,所有的CR和CronbachAlpha系数都大于0.8,同时各变量的AVE也达到最低门槛0.5。
效度考察测量的准确性,包括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由于该量表中所有的变量和题项均来自前人研究的成果,因此可以认为是具有内容效度的。构建效度又分为区分效度和收敛效度。一般认为,每一个变量AVE的平方根值大于该变量与其它变量之问的相关系数值(见表2)以及相对于与其它变量的低因子载荷系数而言,每一变量的组成因子有较高的载荷系数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5.结构模型验证
本研究首先通过SmartPLS对模型进行路径参数估计,然后利用bootstrapping方法对原始数据选取容量为1000的重抽样样本,在此基础上检验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图2是利用软件估计出的各个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结果。由图2可知态度和意愿的R2分别是0.737和0.523,表现了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此外,模型中除了社会影响对态度的影响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外,其他所有因果关系都得到了验证。为了消除样本特征对本项研究的影响,本研究也测量了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教育)与模型中意愿之间的路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变量对意愿都不具有显著性影响。图2中标识出控制变量及具有显著影响的路径关系。
五、结论与意义
SmartPLS分析的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创新性对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态度具有直接显著性影响,并通过态度影响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对用户使用档案学教学资源库的意愿也有着直接显著性影响;社会影响对态度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本研究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如下启示:
(1)在本研究所建立的概念模型(图1)中,态度和意愿变量均呈现出较高的预测性,因此技术接受理论(模型)适用于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库使用意愿的分析。模型验证的结果(图2)表明,意愿可通过态度这一变量来解释。而社会影响未能通过假设检验,说明社会影响对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意愿的影响不明显。网络教学资源库是公共信息系统,一般不会强制用户去使用,因此,用户具有很大的主动性。随着用户自身经验的增加,这里也不排除部分用户自以为是,那么他们对教师和同学意见的依赖和接受程度就会降低,因此,在这里,社会影响没有成为突出影响因素。
(2)模型结论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有着直接或间接显著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网络教学资源库所提供信息质量的体现,因此,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强化用户使用意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提升信息质量。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媒体形式设计过于简单,内容浅显重复,教学设计不合理,对学生学习针对性不强,都会降低教学资源库的使用率,引起大量网络教学资源的闲置。一个成熟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该拥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既能满足不同学历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也能满足用户对不同课程用户的信息需求,此外,资源的类型也不应局限在单一的表现形式上,惟其如此,才能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
(3)模型结论表明,用户个人创新性品格对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使用意愿。因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同样需要重视潜在用户的创新需求,策划创新。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资源库管理者和教师是资源的者,他们在选择教学资源过程中,多是从教学者的视角来判断,可能会忽视一些对学生学习有益的资源。因此,创新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信息服务,可适当赋予学生一定的资源权限,使其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评价者,同时,资源库还可以提供一些新兴功能,如记笔记、建讨论组等,以加强资源库建设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真正做到为学生所建,为学生所用,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
(4)模型结论表明,控制服务成本会对使用意愿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成使用意愿。网络教学资源库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库提供的信息和相关服务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如果用户觉得成本支出大于自己的预期效价,那么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可能性就较小;反之,用户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因此,在充分考虑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确保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应尽量控制和降低信息服务成本,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
六、总结
随着校园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会成为各类院校、各个学科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档案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提出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探讨,将是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顺利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2009JJD870001)、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教学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档案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39020034)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36-03
【关键词】 精神卫生;档案;问题解决;学生保健服务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心理档案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基础性资料,已为各高校普遍认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资料显示,仅2007-2008年,有关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论文就有近40篇,从数量上看,比前几年有明显提高。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关注和讨论心理档案建设的意义、必要性、基本内容构成的比重较大,而对实际操作层面,如心理档案究竟应该怎么建、由谁来建、建档范围如何确定、应包含哪些相关材料等问题讨论相对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笔者对此提出如下思考。
1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将心理普查所形成的基础数据材料简单等同于学生心理档案 自2004年教育部在部属重点高校中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开始,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迅速在国内各高校中普及开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历年来积累的大量第一手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数据,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测试数据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但不能把这些基础材料简单等同于学生的心理档案,原因包括:第一,心理普查的结果体现的是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个方面――统计学标准,另外还有社会学标准、医学标准及个人体验等标准,如果以此数据结果直接作为心理档案内容,至少说明档案内容不全面。第二,心理测试有其局限性,其中最大的一个局限性是测试不能保证100%准确[1]。测试的结果与受测者的主观心态密切相关,如果受测者有意隐藏客观心理状况,或是由于对心理普查有误解、偏见、恐惧而不认真作答,会导致数据失真、失实,从而影响普查数据的有效性,导致档案信息不准确。第三,心理测试的结果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个体心理状况,而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测试数据有一个时效性问题。即使普查数据真实、有效,也只能是当时受测个体的心理状况反映,不能反映现在和将来的情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心理普查数据只能作为学生心理档案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而不能直接将测试结果作为心理档案。
1.2 心理档案材料单一、不成体系 从档案材料的构成来看,主要存在2个问题,一是材料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如前所述,心理档案的内容大多以心理普查数据结果为主,另外可能包括学生的访谈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奖惩情况等,内容比较单一。二是限于专职人员短缺、学生数量庞大、档案意识薄弱等客观现状,档案材料比较零散,容易出现将原始材料直接归档的情况,缺乏合理的组织、编排,形成不了有机统一的体系。使心理档案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完整、有效的工作参考,从而导致心理档案使用价值不大,无法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
1.3 建档范围规定模糊 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但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建立高覆盖率的、内容翔实的个体心理档案系统目前尚不具备现实条件,因此先为少部分学生建立翔实的心理档案,然后逐步扩大建档对象的范围似乎更加可行。但对哪些同学需要首先纳入建档范围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缺乏工作规划。从心理疾病的预防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建档的应该是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但这部分学生的范围如何界定,筛选的标准是什么,比例应该有多大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其结果是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建档数量而轻建档质量,前期工作风风火火而后期工作虎头蛇尾,看上去人人都建档了,而实际上档案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一些需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档案建设力度不足,导致有限的资源、精力无法发挥最大的功效。
1.4 心理档案规范性不足 心理档案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究其本质仍是档案工作的一个分支,必须要遵循档案工作的基本规范和一般要求。目前各高校从事心理档案建设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接受档案工作知识培训机会较少,对档案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档案工作意识普遍不强,心理档案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1.5 心理档案重建设、轻使用 各高校对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都将心理档案建设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于心理档案具有私密性强、学生敏感程度高的特点,在心理档案建立后,管理单位过分考虑档案的保密性原则,轻易不视与人,造成了心理档案实际上被束之高阁的现状,能接触到档案的人过少,不能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
1.6 对心理档案最低保密限度执行不严 与此相对,心理档案最低保密限度的扩大化也是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 《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医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但此规定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各学校专职心理工作人员普遍较少,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兼职的学工系统人员完成的,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在对个别重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干预和教育过程中,为了工作方便,将档案内容告知学生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甚至是学生骨干,请他们协助开展工作,造成档案内容的外泄。二是心理档案没有单独存放、管理不严,心理档案在学工系统内随意翻阅,甚至个别学生干部都有可能知晓档案的内容,造成档案内容的外泄。三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以本单位在校学生心理档案内容作为案例,虽然隐去了个案的姓名,但一些关键信息没有处理好,使学生仍能对号入座,“找到”案例中的具体对象,给学生本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和压力,造成工作的被动。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会对学生本人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增大了工作开展的难度。
2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2.1 正确使用心理普查数据,为学生心理档案提供基础材料心理普查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普查,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普查工作应该是全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基础、一个开端,而将普查数据直接作为心理档案的做法,实际上是人为终止了整个工作流程。
正确使用普查数据,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对数据进行整理、筛选,提高数据的有效性。目前,各高校大多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集中开展网上心理测试工作。数据结果汇总后,首先需要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考查,筛选出无效数据。无效数据一般有以下特征:答题时间明显过短;选项过份集中;测伪部分得分过高等。这部分数据一定要剔除出来,要向学生本人了解原因,对测试目的、意义宣讲清楚后安排他(她)们重测。(2)开展回访工作,详细考量数据的准确程度,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等级。心理测试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种量化的统计学指标,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参考,但心理测试本身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心理测试不能保证100%的准确率,心理测试具有时效性的特点,一种测试量表只能反映心理状况的一个方面,心理测试难以反映被试答题的客观程度(目前通用的普查量表大多无测伪项目设置)等。
每年心理普查结束后,对数据超标的学生发出回访邀请,进行一对一的访谈,重点了解他们数值超标项目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量表进行第2次测试,综合2次测试及面谈的情况确定他们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什么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处于什么程度,制作详细的回访记录。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测试的准确程度,将机械的数据转变为更为直观的学生具体心理健康状况信息。
2.2 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心理档案的建档范围 目前,各高校专兼职心理工作队伍人数严重不足是一个共性问题,在一个万人规模学校中,专职人员的人数一般为1~3人,兼职队伍以辅导员为主体,每个学院有1人主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工作。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大范围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现实,而且容易流于形式。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应筛选出确实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首先把他们列入建档范围:(1)充分利用心理普查后的回访结果。通过回访,根据他们心理问题的性质和轻重划分不同的等级,分为较重心理障碍、一般性心理问题或适应不良、无心理问题3类,分别以ABC标识,对于A类学生必须纳入建档范围。(2)对于通过语言、行为流露过轻生意愿,或是已发生轻生行为的学生必须建档。(3)已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被正规医疗机构确诊为存在心理疾病,或因心理问题而休学者,首先纳入建档范围。
2.3 以学院兼职人员为建档主体,实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 关于心理档案的建档主体,现在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由专职人员,如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来完成;二是由兼职人员,如辅导员来完成,2种模式各有利弊。由专职人员建立,能够满足对档案规范程度的要求,但缺点是建档范围比较小,对建档对象的实时情况掌握不及时,档案内容不全面,无法及时更新。由兼职人员建档,档案的内容比较丰富,实时性较好,但规范程度可能不够。
笔者认为,心理档案的建档主体由兼职人员来担任比较好,他们在一线工作,面对的学生群体相对较小,而且更方便了解学生情况,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行为表现,更有利于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实时性。关于档案的规范程度,一是要允许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再则,可以通过相关专题培训,结合专项检查的方式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档案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2.4 详细了解建档对象的家庭背景和应对方式 应重视对以下内容的收集:一是建档对象的家庭背景材料,主要包括家庭基本构成、主要经济来源、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交流情况、家庭氛围等。笔者在大量个体访谈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大多都有其家庭背景的因素,因此这部分情况必须了解清楚。在进行个体访谈时,这是一个必谈内容,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会很戒备和避讳,相关信息一般容易掌握。对学院而言,应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关注和了解学生殊家庭构成的情况,如单亲、离异、经济非常困难等。收集这部分信息时,应更注意学生家庭的交流方式。二是应注意收集建档对象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材料。对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要特别留意他们在应激事件出现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面对同样的应激源,他们可能比普通同学有更剧烈的情绪波动,更激烈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应激状态下的表现是评估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认真记录。
在学校环境下,应激源一般包括:学业上不顺利,如考试不及格,各种等级、资格考试未通过等;人际交往问题,如舍友、同学关系紧张,与个别同学产生剧烈冲突等;恋爱失败,或是追求异性被拒绝;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直系亲属亡故等;出现重大挫折事件,如竞选失败、财物损失、身体受到伤害等。
建档对象的家庭情况和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表现信息,实际上是提供了他们心理问题的潜在背景和诱发因素,掌握这些情况有利于干预工作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2.5 注重心理档案内容的更新,及时反映建档对象的实际情况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复杂系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其心理状况是不同的。更新可以每月集中更新1次,如遇应激、危机事件需随时更新。对档案的更新可以选择几项主要内容,基础性资料一般不需定期更新。需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1)个体访谈记录、师生谈话、交流等原始记录材料,此部分材料需特别留意整理。对于少量存在心理障碍的重点关注对象,根据学生的主观意愿,学校一般会安排定期心理访谈,学院的老师也会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情况,这些关注、干预工作一定要有意识留下原始记录,一来作为反映工作的过程材料有留存的价值和需要;二来也能持续记录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有效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2)建档对象的近期行为表现,尤其是遇有应激事件时的行为表现。(3)建档对象的近期学业成绩、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等信息。
2.6 规范使用和管理心理档案,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作用 心理档案的作用在于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只有充分、规范使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过分考虑对学生心理隐私的保护,而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甚至以保护学生隐私之名将其束之高阁,既是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也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将档案秘而不宣,其结果只能是使相关工作人员各自为战、重复劳动,不仅工作效果打折扣,而且易于引起学生的抵触、反感,不利于工作开展。
充分使用是指在严格遵循个体心理信息最低保密制度前提下的充分使用,不能以工作之名而行损害学生心理隐私受保护权利之实。应在一定范围内鼓励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学生的心理档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这个范围可以包括学院的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部分任课教师,但需绝对避免学生了解档案内容。
充分使用的另一方面是发挥心理档案的教育作用,有2层含义,一是通过心理档案的详细记载,使建档对象能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自己,进而不断有意识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悦纳自己。另外,心理档案中的访谈记录、师生交流记录等材料,其中包含很多专兼职教师的疏导、干预、调整措施,当他们在阅读自己的心理档案时,能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也能很好地帮助个体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学者提出,心理档案也可作为一种“新”疗法。二是通过大量心理档案材料的积累,能整理出很多典型的学生心理问题案例,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对促进广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主动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很大,比单纯的基础知识普及、宣传的效果要好很多。
规范管理档案应做好以下几点:(1)学生的心理档案必须实行专人、专柜管理,对其使用必须严格执行登记、借阅制度,如非特殊需要,原则上不应外借。(2)心理档案只能用于心理教育之用,不能用来作为学生操行评定、奖惩评定的依据。如需作为科研、教学、教育之用,必须要隐去姓名、专业、籍贯等可能泄露学生身份的关键信息,原则上在校学生不作为案例的来源。(3)心理档案不进入学生档案系统,学生毕业后1 a内集中销毁。对于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因个人原因泄露学生心理档案信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 参考文献
[1] 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63-67.
[2] 刘慧.试论学校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西教育科研,2007(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