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6: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热点分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经济学与商学论文;计量分析;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研究力量分布
1文献计量分析在经济学与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文献计量学是借助于统计学和数学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来评估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1]。运用文献计量法可对总量达13万多的经济学与商学文献进行精细分析,实现对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态势的全面了解,也可实现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近距离细致分析。关于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经济学研究状况的我国已经有文献报道,万珊珊对2005-2014年期间ESI数据库中经济学与商学高被引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文献分析[2],罗润东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数据源计量分析了2015年我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了十大研究热点领域[3],顾海兵基于中国知网对1995-2017年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安全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结构特征[4]。但国内对于经济学与商学全部国际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还很少,将基于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SCI、SSCI数据库中近五年经济学与商学国际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挖掘出世界范围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机构、学者和刊物,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密度和发展轨迹。
2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平台检索近五年数据库核心合集SCI、SSCI数据库中的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具体方法是在高级检索中检索全部经济学与商学相关大类即Economics;Business;BusinessFinance;AgriculturalEconomicPolicy等四大类中的全部文献,文献类型包括ARTICLE、REVIEW、LETTER,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共得到文献133318篇,其中中国论文有11913篇,下载全部133318篇国家经济学与商学论文题录信息,并借助Excel对全部论文的所属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来源期刊、资助基金、学科方向、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统计分析,并采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3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论文现状分析
3.1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力量分布
为考察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对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的高产国家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第一作者地址对全部机构进行甄别、合并和统计。按发文数来讲,2014年至2018年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46387篇,占世界经济学与商学论文总数的35%;其次是英国和德国分别为17046篇和12186篇,占总数的12.79%和9.14%。中国经济学与商学研究成果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为11913篇,占总数的9%。就发文数量而言,美国一枝独秀,发文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是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金融领域研究成果的最大产出国;英国、德国和中国发文量位居第二梯队均为1万多篇,是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所在国度;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六国位居第三梯队,发文量在5000~10000篇之间,在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力量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国际产出经济学与商学论文量前10名的机构依次是伦敦大学(3400篇)、加利福尼亚大学(3993篇)、国家经济研究局(2637篇)、弗洛里达州立大学(1687篇)、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567篇)、美国联邦储备局(1546篇)、格鲁吉亚大学(1500篇)、哈佛大学(1498篇)、德州大学(1407篇)、伦敦政治经济学与商学院(1404篇),详见图2。产量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美国有8个,英国的有2个,说明美国和英国的拥有研究力量强大的研究机构,并且许多研究机构内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其中英国的伦敦大学是世界产出量最大的研究机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紧随其后。我国经济学与商学国际研究论文发文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产量可观,但中国没有研究机构进入前50强,说明在经济学与商学领域,中国研究力量比较分散,未形成较集中的强势研究团体。另外,伦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国家经济研究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联邦储备等高校或研究机构排位靠前,可以作为我国学者访学和取经的首选单位,同时也可以作为我国学者合作研究的优选单位。
3.2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
发文量仅仅反映研究产出量,为了从质量或影响力的角度来反映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影响力分布,我们综合了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论文被引百分比、高被引论文数量、h指数、引文影响力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为论文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年、同学科、同类型论文被引次数的平均值,通过标准化来减弱不同学科引文习惯不同而形成的学科间差异,CNCI在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可比性。筛选出排名靠前的20所学术机构详见图1。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伦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系统、牛津大学等。这些学校在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的学术和研究水平在世界上是先进的。综合各国研究产量、质量和影响力等多方面表现来讲,美国在世界经济学与商学研究中独占鳌头,英国位列第二,美国远超过其他国家。英国的伦敦大学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产量和影响力均位列前两位,是世界研究力量分布中实力最强的研究机构。另外,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综合影响力前20名中是亚洲地区的领先研究机构。
3.3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重要作者
近五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约有10万名作者,产量最多的前50名作者发文量占了文献总量的13.76%。发文最多的作者分别是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ofPretoria)的RANGANGUPTA(143篇)、德雷塞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的SHAWKATHAMMOUDEH(85篇)、诺森比亚大学的NICHOLASAPERGIS(70篇)、逢甲大学(FengChiaUniversity)的TSANGYAOCHANG(张仓耀54篇)、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的RUSSELLSMYTH(54篇),他们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
4国际经济学与商学研究热点及前沿
关键词表达了文献的主题内容,通过作者关键词词频统计能够分析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采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和VOSviewer对2014~2018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五年整体分析和分年具体分析。首先,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4年~2018年五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图6是国际经济学与商学论文的关键词图谱,分析图6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学与商学关于模式(15351)、绩效(10225)、市场(9216)、影响(8148)、行为(6185)、增长(6069)、信息(5947)、风险(5542)、公司(5356)、管理(5023)、政策(4999)、改革(4905)、视角(4549)、价格(4333)、决定因素(3954)、竞争(3906)、工业(3646)、投资(3633)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绩效、市场、模式、行为、工业、增长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高。另外,运用VOSviewer对2014~2018年国际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主题密度视图进行逐年分析后发现,近五年核心研究热点为改革创新、经济增长、企业管理,五年中这三个关键词均列前三位,且研究热度持续上升,说明近五年国际经济研究主要围绕改革创新、经济增长、企业管理展开;另外,年度的次要研究热点是渐进改变的,2014年次要研究热点为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公司治理;2015年次要研究热点为公司治理、企业家精神、企业社会责任;2016年次要研究热点为教育、人力资本、新兴市场;2017年次要研究热点为社会媒体、不确定性、信任;2018年次要研究热点为企业社会责任、气候变化、公平性研究。可以说,五年主要研究热点不变,次要研究热点从货币政策、金融危机、企业管理逐渐转移到人力资本、新兴市场、社会媒体、气候变化等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上。
5结语
从身边小事入手变换句式增美感
具体解读:和谐相处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大,考生应从身边小事发掘题材。
如果想使作文写作摆脱平淡,考生可适当选择运用技巧,在句式上做一些变换,用一些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以此来增强语言的美感,使作文精彩。
立意话题2:环保适用类型:记叙文议论文
利用合理联想提出新奇解决方案
具体解读:环保的话题近几年比较时髦,考生可从破坏与爱护自然入手,分析危害或好处。这类题材的立意方向较为新颖,可以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近年来,有考生利用合理联想,设计未来的各种概念或提出大胆新奇的解决方案,也都是不错的写作选择。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材料作文之“三鹿奶粉”事件
热点话题材料作文之国庆60周年
关 键 词:金融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 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1.学生对开展金融实践教学的认同度较高,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
83.21%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只有2.19%的同学认为“不重要”。同时,有55.47%的同学“愿意或比较愿意”尝试试点试验性实践教学课程。
2.学生并不了解实践教学,更多是出于未来就业而主动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67.15%的学生认为金融实践课程的内容“一般、不丰富”甚至“很少”,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写论文的形式并不属实践教学范畴,这说明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了解仅是略知一二,甚至不清楚。另外,60.58%的学生明确表示就是为未来就业做准备,而“关注和了解金融专业从事的工作内容”、“建立社会人脉关系网”、“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为完成学分”的比例分别是6.57%、16.06%、13.87%和2.92%。
3.学生不满现有的实践课时设置。
40.14%的学生每学期接受过5-10次的实践教学经历,31.39%的学生接受过2-5次的实践教学经历,其中大三的实践机会较少,几乎都集中在大四完成。从学生的内心意愿上看,57%的学生希望一周中能有4-5次实践机会,经调查某些同学甚至大胆建议,“实践教学能像国外的实习工作一样,实践与理论的学时安排各50%”。同时71.53%的学生认为现有实践教学学时安排是“不太合理或很不合理”。
4.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实用性实践课程。
87.9%的学生认为已开设的实训课程中最实用的课程是证券实训,该课程的讲授教师经验丰富,能精彩解析股票操作实盘过程,并且利用教师自身资源让学生实盘体验,令人印象深刻。在61%的学生的心中,理想的实践教学是能够到金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或者进行股票、外汇、期货等操盘培训,45%的学生希望增加银行、证券、保险等实务模拟操作训练,35%的学生希望能提供一些专业的项目分析与报告,或者采取模拟金融企业招聘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仅有18%的学生认为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培训金融计量方面的技能是比较合适的。
5.学院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较差。
83.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42.3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教师能力“较强或一般”,而且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几乎没有。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案设计——以西财行知学院为例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中显示,学院金融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的同时,建议学院采用“试点试验”的办法,即从大学一年级招收的新生中,择优编制一个班,将其命名为“金融创新实验班”实施这套方案。
1.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经系部选拔的“金融创新实验班”,其理论教学内容和本专业的培养大纲保持一致,仅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试验。方案将设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四大模块。将明确设计各学年培养目标和具体环节目标。把四年最终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当中,形成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目标又由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出来。基础训练阶段(大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的案例式教学和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计算机、英语相关培训,经济学和经济法热点话题讨论,金融业界专家讲座等;校外实践教学实施参观金融企业的认知性生产实习。通过感性体验,获得社会实践的经验,培养初步调查能力。能力提升阶段(大二):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英语口语能力、计量统计软件培训,金融、会计等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对银行、保险课程的实训教学,管理沟通能力模拟、战略模拟大赛等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银行业务操作竞赛、学生模拟家庭理财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银行、证券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自办金融学术报;校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到证券公司大厅观看考察、到保险公司理赔部门参观,并提交观感总结。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深化阶段(大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股票外汇投资操作、银行信用管理、保险精算等实验训练,双导师指导的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模拟竞赛,学生模拟企业投资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会计、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发表学术文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采用针对金融热点进行社会调查,暑假期间进行到实习基地或金融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习。通过实验操作、实习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综合创新阶段(大四):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经典案例式教学,期货交易、银行风险管理训练,金融营销训练,创新实训教学等方式;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热点辩论,各类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发表金融学术论文;校外实践教学要求毕业顶岗实习,并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社会调查,做出实结;毕业论文经历选题、收集资料、提炼观点、拟定提纲、谋篇布局、撰写论文、修改润饰,参加答辩等过程。通过完成各项综合性实验、实训、实习、论文,希望学生能对行业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
2.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设计。
2.1采用“择优录取、滚动管理、优胜劣汰”的动态教学管理模式。
新生在入学报到时,自愿申请进入实验班。系部需结合自荐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择优录取,并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已实现方案期待的结果。进入实验班后,在培养过程中实行滚动管理、优胜劣汰。滚动式管理是指不断优胜劣汰,补充新鲜血液,让已获得优质资源的实验生也存在危机感,更加珍惜这些优质资源和机会。班内学生如果表现不佳,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淘汰,转入本专业其他班级继续学习。同时,其他班级若有表现优秀者,自荐并结合2位教师的推荐,经考核通过后可进入该实验班。
2.2实行双导师制,专业班主任跟踪管理。
班级特别为每位学生配2名导师,其中1名导师负责专业基础知识辅导,另1名行业导师负责专业的社会知识培养,学生将有机会参与行业导师的校外活动与事务。并且实验班会配备1名具有金融专业素养的教师作为班主任,跟班听课、听讲座、会议研讨,并负责与该实验班相关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可以优先考虑金融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其给予提薪等激励手段。
2.3提供“毕业学位证+职业资格证+培训合格证”的结业模式。
学生修完实验班的全部项目,成绩良好以上,学院除了颁发金融学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还将给学生颁发“金融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合格证”。结合学生在四年终将职业资格培训所获得相关“金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在手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金融行业各领域,能迅速地适应岗位工作。
2.4360教学质量监督。
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质量监督,对实验班将采取学生评教、跟班班主任评教、主任评教等360教学质量评价,加强对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控制,随时反馈,随时改善。
三、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主要栏目
中国宏观经济论:主要刊登国家权威部门、著名学者所做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管理热点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具有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前瞻性的特点。
中国金融·财政研究:本着理论性和实证性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对中国金融、财政体制改革、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资本市场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并及时探讨现实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为国家职能部门的决策、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和有关社会研究机构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信息。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主要刊登围绕中国对外贸易、FDI、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中国公共管理论坛:主要围绕中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性研究,以及针对中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案例分析。推动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向规范性、实证性的方向拓展。
中国就业·分配论坛:主要刊登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期在深入了解问题所在的基础之上,寻求解决中国就业、收入分配问题的方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主要刊载中国区域发展、区域性经济结构以及区域发展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
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主要刊载有关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问题的理论探讨、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成果,以期加快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并使其成为政府了解中国乡镇企业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产业发展论坛:针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现实状况,本栏目着重关注有关中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国家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研究成果。
工商管理理论论坛:结合中国工商管理的实际状况,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着重研究、探讨切实符合中国工商企业管理实际的管理理论、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
中国上市公司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体制、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等方面问题,以求全面、准确掌握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促进中国上市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工商管理评论:以中国企业管理的案例分析形式,探索、总结、推广符合中国企业管理实际的经营理论与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与组织行为,以及管理方法等。
投稿须知
1、论点明确,文字精炼,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按各刊物要求不同而不同,但必须依次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文稿首页请在地脚处注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资助基金项目(若有的话,并注明项目号)。
2、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
3、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为宜。摘要分为三种: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侧重写本项研究的最具价值和创造性的结果和结论,指示性摘要主要写研究的方法、手段及研究的方向、内容范围,报道-指示性摘要则介于两者之间.研究性论文应写成报道性摘要或报道-指示性摘要,少数综述性论文在不便于写成报道性摘要时才考虑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
4、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即应为译文),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摘要正文、关键词。
5、图、表要精选,切忌图、表、文字间的重复.表格须有表序和表题,插图须有图序和图题,图和表在正文文字中必须有所指向(如引用,如"见图1"或"见表1"),一般紧随所提到的文字排放。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 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 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 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 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 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 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 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 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 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 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 问题 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 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 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 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 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 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 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 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 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 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 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 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 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 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 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 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 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 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 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应用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为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型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的普通高校。其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侧重于学生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从现实的金融学专业人才供求状况来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金融教育与金融业之间存在着供需脱节的矛盾,深化金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应用型金融人才所需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础和关键。
一、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它是现代金融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撑
传统金融教学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助的位置。一旦走向实际工作岗位,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就会在理论功底、动手能力、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不足。因此,必须建立起能够解决理论讲授与实际金融工作要求落差的现代金融教学模式,这种现代金融教学模式应该是实践教学位置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正好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之短,为现代金融教学模式的推进提供有效支撑。
(二)它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我国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金融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这就使金融领域相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高质量应用型金融人才就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基本思路
(一)构建的原则
1.符合实际需要的原则。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做到应现实经济社会之需和应时之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实务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之中。因此,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针对性地去适应这种现实的变化,充分体现符合实际需要的原则。
2.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原则。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必须遵循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之原则。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依托,必须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3.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就实践教学体系内容而言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体现大金融概念,能覆盖当前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的每一个专业方向。
4.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从实践教学体系的表现形式来说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尽量体现多样性原则,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构建的基本思路
1.时间空间的合理配置。重点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培养实践能力是基础,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根本,培养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方向和目标。构建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配置上:应贯穿课内、课外、集中实践教学周和假期,整个大学四年不间断;在空间分布上:应延伸到课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园、大学生创业园乃至地方和区域社会。
2.渐进式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是由基础认知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创新性实践等三个层面的教学活动组成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三个层次应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具体层次:①课堂内实践教学。课堂内实践教学主要穿插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该部分实践教学是学生后续实践性教学的起点,属于实践教学的第一层次,具有基础性和启发性的作用。②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提供课堂外的实践平台,巩固理论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对接。校内传统教学课堂外的实践性教学属于第二个层次,是为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专业实践服务的。③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它是校内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进一步提升,属于第三个层次,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
根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可按模块设置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外的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四部分。各模块之间的功能相互衔接、互补互动。
(一)课堂内实践教学
课堂内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各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以及大学生创业培训与模拟实训。该类实践教学活动以校内课堂和校内实验室为主要平台,注重理论解释和模拟演练。具体形式有:
1.案例教学。在课堂上,授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好金融投资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投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提出投资理财方案。通过案例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弥补,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为案例教学中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学生能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做出决策;四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为案例教学通常是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讨论方式来进行。
2.课程实验教学。这主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安排,结合专业实验条件,对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设计好实验项目,运用金融实验室的硬件和教学软件和进行模拟金融交易,并完成实验报告。通过金融实验室内的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的内容,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动手能力。
3.课程实训教学。根据专业培养要求,针对实用性强的课程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进行系统的训练。即在完成课程的课堂教学后,集中到实验室进行项目实训。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适应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变化,就可以针对性设计点钞、假钞识别、对私业务与对公业务和网银业务等实训项目,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金融企业的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创业培训与模拟实训。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创业教育要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学校通过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创业培训的课程可采用商业模拟、小组项目、案例讨论、创业人物访谈、实地调研等高参与度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并灵活利用多媒体等直观视觉教具辅助教学。经考核合格后,参训学生可获得相应学分和相关认证资格。在完成创业培训的基础上,实施模拟公司创业实训。以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平台,在创业实训师的指导下,参训学生借助创业实训教学软件来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这样,学员可以融入到模拟商业世界里,在仿真经营环境中体验与未来实际经营相同的流程,从而为真正创业积累必要的经验。
(二)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
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强化学生道德意识、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之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科研训练和课外文体活动。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金融模拟投资竞赛。组织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不同级别和各种类型的金融模拟投资竞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兴趣,促进其行情分析能力、实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辩论是一种富有竞技性又彰显着独特艺术性的智力竞技运动,深受大学生喜爱。举办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既可以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在广大学生中营造健康向上、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广大同学对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对参赛的辩手而言,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是充实自我、升华自我和挑战自我的良好平台;对辩论赛的观众而言,不仅能学到很多金融知识、参与对金融热点问题的思考,而且可以欣赏辩手所展现的严谨的逻辑思维、生动而风趣的语言、庄重而大方的仪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拟订投资与理财计划。组织学生拟订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投资与理财计划书。通过投资与理财计划书的拟订,一是能进一步巩固金融专业学生所学的基本经济理论与金融专业基础理论;二是能使学生熟悉国家经济金融及投资管理方面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金融工具的实际运用;三是强化学生英语、会计和计算机等运用能力;四是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投资分析能力和管理理财工具的能力。
4.金融实务界专家讲座。学校或教学系定期邀请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专家举办讲座。通过听取金融实务界专家的讲座,金融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金融实务的动态、掌握最新的金融实务知识,而且能接触到许多金融案例,从而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金融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5.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大学生创办自己的金融类报纸和期刊,可以充实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夯实文字功底、丰富校园文化和活跃学术气氛。大学生自办报刊既能为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又能为大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重要的实践平台。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教学系需加强对学生办刊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学生学术文章撰写、新闻写作、报刊编辑和采访沟通等能力培养。
(三)校外实践教学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还须安排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该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平台,这一平台能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提供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和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师资、现场设备及其他条件。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性生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及毕业实习等。
1.认知性生产实习。认知性生产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接受金融企业自身文化与氛围的熏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实习适宜安排在大学第一或第二学年。实习内容主要是到金融企事业单位感知金融职场环境和参观金融实务流程。实习过程中由现场专业人员讲解并进行必要的演示,对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的项目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
2.专业技能训练。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银行业务操作能力、金融投资实务操作能力和保险实务操作能力等。由于学生亲自动手的技能训练可能对金融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专业技能训练必须合理安排。该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可根据教学需要和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不仅是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并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金融投资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实际上,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也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的运用和培养的过程,能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锻炼,学生在实习单位能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经营实践活动。实习生必须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实际金融工作,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特别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为充分发挥毕业实习的作用,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毕业实习期间,让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课题研究、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等实践活动。这既能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能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适应性。
(四)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举措。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之实践教学活动,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论文应突出三个结合:大学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造性潜质为出发点,将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和素质要求集中整合在毕业论文的内容和组织活动中。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对学生的科研基本功进行训练,为后续教育和个人发展奠定一定的学术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艺,储常连,方明.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服务引领安徽奋力崛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第22期
[2]杨其滨,焦方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第10期
[3]彭大衡.金融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时代经贸.2008年第2期
[4]姚杰,张国琛等.“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12期
[5]曾祥师,陈伯云.探讨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基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22卷第3期)
本刊主要发表下列领域有创新高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资本论》研究、理论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新进展、经济学批评、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学术争鸣、产业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研究、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企业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等。本刊面向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征稿,来稿务请注意以下要求:
1. 本刊一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刊方向,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来稿基本观点不能有悖于基本原理,不能有悖于国家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不能有悖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有悖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2. 本刊严格遵守学术第一、科学至上的原则。追求原创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关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文稿应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述清晰、体例规范。文稿一般控制在10 000字左右。
3. 选题要求。理论研究能科学地解释现实问题,能有效地指导现实问题;应用研究必须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方法研究必须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 学术要求。来稿必须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必须具有新的研究视角。文章结构要完整,要有文献综述,有的论题应具有必要的定量分析,论题必须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结论,有充足的能够反映最新学术信息的参考文献,近三年内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有必要的外文参考文献。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务必注明出处;图、表注明资料来源,不得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否则,因抄袭等原因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作者要负全责,编辑部保留追究作者责任的权利,且一经发现此类情况,本刊三年内不予刊登该作者的文章。
5.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因此,来稿必须符合匿名审稿制度的要求。来稿的正文不要出现作者信息。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必备内容请另页打印,并附于正文前。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稿件,本刊不予接收。
6.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来稿请务必写明:(1)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论文摘要必须客观、准确、简明地表述论文主题内容和观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含性,并可直接进入文摘期刊。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并请译出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名词性词或词组,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2)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