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06:57: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全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很高兴出席这次会议。在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中,大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局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全面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河南东方怡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经两期建设,覆盖我市近400所学校的教育城域网已具规模,教育城域网已成为推动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借助城域网提供的教育资源和网络平台,市局通过对项目学校校长、网络管理员和部分一线教师的持续培训和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研、教学竞赛活动,使我市信息化教学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学用结合、大胆创新的优秀教师和信息化应用模范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的不足和与先进省市学校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1、在硬件建设上,我们虽然在2007年就建设了一流的三级结构的城域网,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学校应用终端如教师备课办公用电脑、多媒体教室仍然缺乏,使广大教师无法分享城域网所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优秀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也无法通过课堂展示给更多的学生。
2、在城域网资源利用、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和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城乡之间、市县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学校如八中和阳册中学,由于校长重视,工作踏实,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乃至家校互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大多数学校,不仅在教学中未能发挥信息技术设施的作用,而且学校管理软件,至今许多校长还碰都没碰,使大量投资购置的设备设施闲置浪费。
3、由于缺乏应用终端和部分校长重视不够,广大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不少教师仍然不会使用电脑上网查资料备课,更不会自制教学课件,甚至部分教师至今仍不会使用电脑。
4、教育系统电子政务推进困难。电子政务是大势所趋,它不仅能大大节省管理成本,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办事效率。教育城域网的基础设施和软件平台为我市教育系统实现三级电子政务提供了完备的条件,但恰恰因为人的因素,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和基本素质有待提高,使好事未能办成、办好。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使前几年的投资不致继续浪费,市教育局决定教育系统信息化工作要向纵深推进,在全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所有学校掀起信息化应用的,主题是“数字校园与家校通”;内容包括:1、行政办公和教学管理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2、网络资源应用和课件教学班班通、堂堂用;3、用信息技术构建起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以实现实时交流。鉴于我市学校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和特点,将采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步骤和方法,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自2010年6月20日至2011年6月20日,建设第一批共52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第二阶段:自2011年6月20日至2012年6月20日,使全市城域网项目学校教育信息化实现达标;
第三阶段:自2012年6月20日至2013年6月底,全市所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现达标。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对首批信息化示范学校提出要求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这次全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也是今年我市教育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希望同志们要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各县区教育局要根据自身工作进展情况,按照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时间表,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把此项工作作为近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对“创建”工作进行及时指导和调度。
二、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市局拟研究制订《驻马店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规划》、《驻马店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标准》等文件,通过奖励制度、月通报制度等相应的激励、监督措施,同时联合河南龙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学校提供免费的数字校园与家校通软件系统和技术支持。
三、开拓进取,争创一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不单单是为获得一个称号或者荣誉,更主要的是在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时候,注重创建的过程,能够真正通过创建活动,提高教育质量,打造一流学校。一是要树立主人翁的观念,自觉主动地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努力形成创建的良好氛围,共同为创建我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要转变观念,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要树立创建活动的信心,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共同为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而不懈奋斗。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把教育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我国《2010-2020教育信息化规划纲要》明确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一是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二是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做到家家用。
近年来,省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抓手,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接入带宽快速提升,信息化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拓展,对促进教育公平、消除数字鸿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要建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实验室等资源库为基础,多学科、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以打造现代化教育学校为目标,积极开展学校现代化建设,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验,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发教育教学软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建有我校校本课程特色的资源环境。
总体目标:力争在三年内将我校建设成为校园人文环境与网络环境有机融合的绿色信息化校园。使全体师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习等活动。
发展规划分为网络建设、应用建设、师训工作、学生发展等四个方面。
三、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使用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育的难题,提高教育的效益,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我校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从信息化技术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础,着力探索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课程开发和扩展教育范围,具体做法如下:
“三个措施”规范管理:制度规范、技术服务、技能培训。
(一)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高效运行。
制度保证设备高效运转,制度约束师生正确运用,制度规范信息工作程序。一是制定《网络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网管员任职条件和职责权限;二是制定《网络中心管理制度》,对服务器、网络交换设备、环境设备等的定期维护以及文档资料、网络安全、应用软件使用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三是《教育网站信息审核制度》保障网络安全、文明、畅通;四是《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规定计算机教室管理、信息技术教师岗位职责、学生上机学习守则等;五是制定《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规范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六是制定《办公电脑上网管理制度》规范教职工工作机的使用;七是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保证校园网络安全运行。
(二)建设专业技术服务队,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我校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有专职技术人员5人,并设有计算机教研室,专任计算机教师有7人,以此为主,各部门抽调一些有信息技术基础的同志担任技术服务员成立技术服务小组,学校信息设备出现问题后,由本部门技术服务员进行维护,如不能解决,上报现教中心由专业教师解决。
(三)开展信息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化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的是人,人的观念和能力决定着信息化的成败。我校一贯重视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一是走出去、请进来。派专业人员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邀请专家、专门技术人员来校上课等。二是开展校本培训,保证每学期信息技术培训量达到人均10课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各个方面,培训之后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个个合格”。三是以赛促训,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多媒体软件大赛、多媒体辅助教学优质课评选、课件制作展评等,以赛促训,有力地提高了教师应用水平。
四、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保证先进的技术能及时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
(二)实现校务管理数字化。未来三年的设想是学校所有管理均实现数字化,做到管理信息均能采用数据库管理,信息传输都能运用校园网,教师人人都能、都喜欢用网络办公。
(三)建立与课程配套,丰富充实的多媒体资源库。目前学校有一定的多媒体资源,但管理不够完善,高质量与教学切合度高的多媒体资源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今后逐步分项建立四个库:与课堂教学配套的课件资源库;与教育活动配套的多媒体素材库;用于教学研究的科研资料库;教师教育个案库。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目前教师都能自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还有部分老师水平很低,今后尽快对老师进行课件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络运用技术的培训。
(五)加大学校网站建设,拓宽网站功能,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建立网上家长学校,拓宽家校合作育人的途径等,提高育人的效益。
总之,我院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体现以师生为本,为师生服务,要注重实际应用,为管理与决策服务,要有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学院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2011/01.
[2]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祝智庭,《中国电化教育》2011/01.
一、20*年-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回顾
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基础硬件设施的配置、课程与资源开发、传输、使用及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关心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培训超前。为保障教育信息化能顺利进行,专门为每个学校引进了专业的网络管理员,建立区网管实验室,定期培训网络管理员,增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量。每年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市最早完成全员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同时成立区教育网络管理中心,组建网络中心队伍。
2、教育信息化的硬件配置先进。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每个学校建设标准的校园网络,骨干光纤互连,百兆到桌面,信息点分布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并且完成了幼儿园的园网工程,信息点覆盖到各个教学点,实现了“园园通”;每个学校配套了一个或多个标准计算机房,保证学生上机都达到一人一机;统一为每个教室配备了计算机;每个学校低段年级都配备了大屏幕设备;每个教师都拥有一台办公计算机……这一切都为教育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每个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网络中心。校校之间通过光纤互通,保证校际之间的数据共享,形成了覆盖各个方面的硬件基础。
3、教育信息网站建设全省领先。20*年至20*年间,*区教育信息网从最早的展示型网站发展成信息平台,到现在的综合交互平台。采用统一用户认证,提供给教师电子邮件服务、FTP空间服务、教育论坛、信息报送等多项服务。网络中心目前承担了四十个网站的运行。同时本地资源库的建设和“中教育星”的资源库使用,丰富了教师的资源获取来源。“局长热线”自开设以来公开答复了近千条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心语心声”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基于环境的心理辅导,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关注。同时依托网络开展了网上教研、发展性评估等一系列的活动。*教育信息网20*年度获*市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一等奖,浙江省最佳教育网站。
4、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成效显著。积极组织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工作,引导学校通过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活动,使学校在校园建设、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有5%的学校被教育部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23%的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18%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参加各种级别的评优课,20*年圆满的承办了全国第九届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观摩会。根据*区是教育部信息技术实验区的特点,组织力量编写了区域特色的信息技术读本。
二、当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究、探讨、解决。
1、资源建设没有形成系统化。表现为:缺乏有力的统一指导和协调,推动的力度不够;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协调和合作不够;造成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2、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表现为:对网络安全攻击反应呈被动模式。对区域内的病毒爆发控制力度不够,大量的计算机由于病毒或者恶意程序的干扰,导致计算机的性能大幅度下降。由于硬件问题造成的数据遗失与损坏故障,潜在地影响着大量教师的工作资料的保存。学校的有关信息资料保密意识不强。
3、培训项目缺少论证,培训缺少整体规划。导致出现:区域性培训中对教师进行的技术培训比较多,对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等培训相对薄弱。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比较少,培训过程中缺少统筹,使得对培训内容是否合理、培训时间是否足够、培训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培训后教师的实际应用有多少效果等情况知之甚少。
4、课程整合课有泛化与虚化倾向。所谓“泛化”是指将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行为都冠以“整合”之名,无限地扩大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涵盖的内容。“虚化”是指实践推进不够,表面文章过多,其实很多实践课例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有目的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
此外,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把握和领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用于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及相关项目研究的经费偏少;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制度落实不力。
三、20*-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新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发展后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为办让全区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我区的实际情况,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原则是:
1、应用引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教育信息化要突出以应用引领发展,确立网络应用贴近教育需求、硬件环境满足网络应用的原则,使教育信息化为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和实现终身教育,以及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和育人环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
2、科学规划,确保整体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必须从全区教育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教育均衡建设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正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杜绝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坚持做到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协调;硬件基础的投入协调;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个性与共同的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增强教育数据积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因而,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度超前,来引导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加强教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及时提供参考数据。
4、多种模式,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智慧,通过整理、提炼教师的原创作品研制资源包,并通过购买资源包,收集资源包等多种形式将各种有效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汇总成*区资源库。
四、20*-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三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软硬件投入比率科学合理;全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较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和科研等工作;教育信息资源初具规模,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健全各级各类的信息化相关制度和规范,并得以严格执行。建立一支扎实、稳定、高效的专业技术队伍。
具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信息资源;健全信息化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三年内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适度领先,够用为准”的原则,继续完善全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育资源建设,注重提高使用效益。要借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向,逐步调整硬件与软件投入比率。
一是普及多媒体设备,力争在20*年全区所有小学的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
二是探索教育网和设备的维护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提供专业服务,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问题。
三是搭建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各类教育应用系统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门户集成,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四是建立更稳健的网络,将区级学校的光缆直接连入区教育网络中心,增加独立出口,同时跟市教科网络依旧保持互通。实现家庭用户高速接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高速网络通道。加强网络安全,保证数据的安全以及灾难后数据恢复,建设网络安全机制和大容量数据备份系统。
2、提高教师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建设与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要把教师在场培训与在线培训有机结合,开发并推广教师远程在线培训系统。通过在线培训系统开发和在线培训课程建设,为全区教师网络学习提供信息化环境和丰富的远程在线学习资源。
二是开展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能力培训。我们将完成全区300名左右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善于独立思考的研究型教师,成为*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领头羊”。
三是利用网络环境实现教育科研的系统化。开发课题管理中心,第一阶段实现对区级以上的课题实现登记、查询等功能,第二阶段实现对课题的实施整个过程的追踪记录。同时建立教育科研资源中心,提供给教师各种科研的方法与理论,每年的更新量不少于300篇。
四是加强学校管理者培训。依托高校对学校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领悟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能力。
3、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信息资源
努力让教师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区资源库中心每年完成新课程的20%的资源,包含每单元的资源包、资源元素、教案、专家解读等。资源库扩充的形式采用征集资源、购买资源、整合资源等多种形式,争取三年内覆盖各个学科的60%单元的内容。研制合适的网络教研平台,利用网络不限时空间进行网络教研活动,保证每年用于专家点评(或教师能网上互评)的课堂教学实录不少于50节课。成立在线名师工作室,展示名师风采,加强名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活动
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优化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个性的培训。创建一批针对学生的主题网站,丰富学生的网上资源。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利用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互动,争取三年内该系统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开设空中课堂,将名师名校、骨干教师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为全区的学生所共享,采用视频点播、在线问答、互动论坛、聊天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学生服务。
5、健全信息化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实现全区办公自动化,将教育管理和日常工作纳入网络化电子办公平台,第一期(20*年)实现教装中心与教育局的办公自动化,学校的校长与教育局办公自动化初步对接。第二期(20*年)实现校级的办公自动化,学校挂接和自主开发学校特有模块。第三期(20*年)完全实现教育办公自动化,形成办公的门户网站。
利用网络建立各种公众平台,加强数据交换与展示功能。创建具有教育特色的BLOG平台,实现教育叙事、心得体会,经验交流等。建立建全音视频点播系统,每学年增加的课堂录像不少于120节;每个学校每学年提交一期学校风采展示,其中新课程视频新增不少于20节。强化网络安全措施,落实网络安全制度,每年进行网络安全常规检查,每月网络情况上报制度,*教育门户网站每月公布汇总数据。建立网络报修平台、短信中心等,保障信息化设备与网络的正常运行。
6、拓展学校教育虚拟空间,促进学校、社区、家庭的和谐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延伸学校的教育服务,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学校、社区与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是探索学校、社区、家庭联系的信息化模式。到20*年底实现全区20%以上的中小学生能利用网络在家庭或社区进行学习、交流。
二是建立0—6岁学前教育、游戏等专业服务咨询平台。建立网上幼儿园,实现园所、家庭、社会的互动,初步实现全区学前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社会化。
三是各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各中小学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等内容上网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所有中小学的电脑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都能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向学生开放。
四是建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在“心语心声”基础上,完善网络心理咨询,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益服务,为家长提供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咨询服务。
五、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保证规划中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稳步发展。
1、完善制度的建设
在认真实施《*区教育信息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要制定相关的学校网络工程及设备招标等管理制度,明确义务,明确责任,保证项目前期分析的正确性,保证项目实施过程的继续性和保证项目后期的维护性,并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
2、保证持续性经费的投入
从财政上保障各类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益的应用工程,逐步使硬件与软件建设的投入比例趋于科学合理。同时教育局每年拨专款用于各类硬件环境的正常维护和维修。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进行各个层面的应用培训和技术培训。
3、加强多层面技术上力量
学校要有专人保障校园网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区网络中心和专家组保障对全局的网络正常运行、网络安全、数据检测。还要通过外包方式,利用应用系统开发公司的信息技术保障我区整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具有健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
4、确立调整性的机制
确立本规划中的项目修正机制。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用户需求不断在变更和提高,为此,要及时对本规划中项目的最终目的进行修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及时调整,使本规划能始终与*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5、建立公正的评价、检测机制
商务部研究院的调查表明,中国各行业前20年的信息化实现了从无到有,注重信息化对行业和企业的覆盖,注重硬件产品的配备的信息化投入。而未来三年将是实现质量(应用水平)的提升。进入这一阶段标志着信息化真正实现了由初级向中级乃至向更高级应用水平的跨跃。
未来三年各重点行业信息化IT需求分析主要表现为: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投人规模与增长速度都很高,未来三年的平均增速仍将达15%,由此政府在信息化IT投入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的会略有上升。政府信息化是行业信息化的关键,是指挥系统的信息化。政府的信息化从横向看是税务、工商等为主体的信息化;从纵向看是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信息化。信息化不仅面临单一主体的信息化改造问题,还包括各主体间信息化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投入。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的开展,带动了又一轮政府信息化投入的增长。虽然增速不及2008年18%的水平,但未来三年的平均增速仍将达15%,由此政府在信息化IT投人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的会略有上升。
电信行业:预计未来三年电信的信息化IT投入将呈现增速逐级放大态势。2008年的增速将接近20%,2008年、2008年的增速则更是高达30%以上,2008年将超过政府行业而跃升至首位.此后三年将是信息化IT投人的主战场。电信企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是信息化的主力军,不但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同时还要服务于其他行业,带动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因此电信的信息化在行业信息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电信信息化IT投 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占总体信息化投人的比重13%,行业面临一个高速增长的契机。
金融行业:2008--2008年银行信息化IT投入将继续保持11%以上的增长,但2008年增长率上升后,2008年增长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是银行数据大集中和网络改造的最后一年,银行会继续保持对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同时2008年是保险行业新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主要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扫尾阶段,将保持较高投入,而2008年银行数据大集中项目基本完成,各级网络也完成改造和升级工作,银行总的信息化投入增长速度会降低,同时保险、证券基金行业主要业务系统也已经完成建设,投人总额增长速度将略有下降。
制造业:制造业信息化是整个行业信息化的核心,预计未来三年的信息化IT投人将以接近15%速度递增。至2008年将达到340亿的规模。WTO后世界制造中心正向中国转移。制造业的竟争也空前激烈。信息化作为提升竞争的手段,近年来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汽车、钢铁、电子电器、烟草等行业的信息化呈遍地开花之势。这些行业应用,也带动了整体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扩散。
能源行业: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对能源产品的强劲需求。这也大大促进了能源行业信息化的进程的加快。2008年信息化IT投人增长13%。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趋稳等因素影响,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趋于缓和。能源行业也将呈平稳增长。其信息化投人大体维持在11%的增幅以内。预计至2008年,能源行业信息化投入将接近280亿元。
教育行业:预计教育信息化IT投入将呈平稳增长态势,未来三年的平均增幅接近9%。2008年后教育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的变化源自以下几个原因:2008年以后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将进入教学资源整合阶段。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在资金投入、投资结构、采购标准上趋于理性化,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由基础设施建设转为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从区域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人到业务整合阶段,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用户的IT采购需求将同业务需求的增加而稳步增长,业务系统升级更新的用户增多,大规模采购的用户减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从城市向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但是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投资以国家扶持为主,地方财力有限,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不大。
近年来,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始终走在江苏省的前列。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以“城乡一体、整体推进”为导向,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根本任务,基本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在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e卡通、教师远程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是我省教育信息化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美誉。这是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成果,也是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和广大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这些经验应当好好总结并推广发扬。新时期,苏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国和省教育事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就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大家交流三点体会,供同志们讨论时参考。
第一,深刻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把信息化摆在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推进信息化,关键是提高人的信息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走在社会信息化的前列。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为标志,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需要我们深入领会牢牢把握。一是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从分散建设到整体推进、从各自为政到区域规划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省的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亮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将是一个自上而下整体推动的建设过程。去年底,我省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颁发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既是对国家信息化工作会议和规划精神的积极响应和对接,也是首次在省级政府层面对教育信息化作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突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二是系统阐释核心理念。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是我们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的关键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体现在信息技术必须更深地进入教育的主流业务,必须服务教育的全过程。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既要与教学相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也要与管理相融合,实现监管模式的创新;既要与公共服务相融合,实现面向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服务创新,也要与科研相融合,实现科技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三是充分明确目标任务。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高度概括为“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就内容而言,“三通两平台”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方向明确,任务清晰,便于落实和推动。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到2015年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85%,到2020年实现90%,这个是我们年度计划中需要持续跟进的目标。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快落实进度,形成阶段亮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机制创新,突破仅靠项目推动的旧有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应用的建设新格局。
第二,进一步增强教育信息化统筹力、执行力。中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教育部从领导机构、工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力量整合,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工作。我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厅际协调小组,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从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和部署全省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力和领导力,要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推进责任。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简单的辅助教学,教育信息化是各级各类教育主流业务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以往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技术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是技术部门职责的陈旧观念。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是,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优化政策、统筹资源、争取投入、指导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安全。学校的职责是,科学计划、积极应用、确保投入、组织研究、要维护安全。对于运营方,我们的要求是希望其能够服务教育、执行标准、有利于普遍应用、保证发挥最佳效益。二要进一步强化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应用导向,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能不能切实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能不能切实惠及广大师生,应用是关键,这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各类业务部门和各级学校要知晓并研究自身在信息化领域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从自身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出发,找准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分阶段、分层次稳步推进工作,不断加强各类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益和水平。三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是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建设原则。教育信息化这样一个复杂过程,单靠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是难以完成的,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已有的、能够支撑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条件各种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企业的力量,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基础设施、云平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积极稳妥地与大型国有通信运营商展开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讯、存储与计算资源, 形成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的建设新机制。
第三,抓住机遇,继续扩大苏州教育信息化先行优势。苏州教育信息化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贡献了很多智慧和经验,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验试点区、成果孵化区、经验推广区。新时期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做了科学的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核心任务,全面启动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征程。我们坚信苏州必将在新时期继续发挥和扩大先行优势,继续引领全省教育信息化进程,必将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和经验。在这里,我希望苏州能在三个方面为全省提供更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一要坚持理念先行。先进的理念是苏州教育信息化取得丰硕成果的思想基础和保障。新时期对于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的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理论前提。工作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理念的差距。客观上,有些地方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辅助教学的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内在规律还缺乏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影响还没有真正破题。苏州要继续提高认识,深入领会,进一步探索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线,努力形成教育信息化理念高地。二要坚持教师先行。苏州始终坚持形式丰富、注重实效、关注体验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形成了一支素质均衡、技能优良、能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师队伍,这是苏州教育信息化持续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三通两平台”建设是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标志性工程,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意义更为重大,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作任务。本着“发达地区先行、教师先行、职业教育先行”的建设原则,我们希望苏州积极行动起来,在建设模式、应用类型、资源共享等方面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综合优势,为全省更好地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三要坚持资源先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利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化,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治要求。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为诗书之地、人文之乡,拥有丰厚的优质教育资源。苏州应充分加强协作,探索和建立高效持续的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利用网络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有计划、有系统、高质量地做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开放共享,把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优质资源推广到更多地区和学校中去,在促进全省教育的区域均衡、城乡均衡、校际均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奋发有为,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0年青岛市已经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的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接近大众化水平。如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我们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青岛教育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
第一,构建政府主导的工作推进机制。青岛市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规划实施。市委市政府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善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体系”。2011年以来,青岛市致力于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专家指导体系和考核体系,先后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标准》《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成立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青岛市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对区市政府教育重点工作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考核指标,市、区市、学校三级联动,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二,构建多方参与的设施建设机制。青岛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全市覆盖。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接入青岛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中小学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青岛还探索企业参与机制,与青岛伟东科技教育集团、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空中课堂、未来教室等建设,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第三,构建以应用为驱动的资源共享机制。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的机制,全面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工作。在青岛,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可以通过智能教室连线课堂,成功实现“专递课堂”教学同步展示,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青岛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试点,通过构建“微课知识树助学系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和自适应作业测评系统等,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以公平优质为导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青岛逐步建立。青岛市已经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杂费、作业本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享受学习、生活费用全免费教育。到今年年底,青岛85%的中小学可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70%的幼儿可在公办和普惠幼儿园就读。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度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名。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青岛正在制定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我们将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一卡通)中心管理平台,探索以大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方式,构建“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青岛将致力于实现三个延伸,推动教育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普及。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延伸。以推进国家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建立覆盖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标准,推动设备配备及应用实践,尤其是重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教育、校际教育差距。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延伸。以青岛开放大学为依托,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终身教育开展,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助力。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延伸。大力倡导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引领,建设未来教室、培养未来教师、发展未来教育的理念,以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数字应用在教育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驱动力。青岛市已投入3.7亿元,推进数字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将覆盖85%的学校。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促公平、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选择。我们建议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形成新的共识,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建议共同推动全球范围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互联网技术突破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时空的局限性,推动优质资源向更广区域覆盖,让学习者都能享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辽宁省布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抗战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建议 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铁岭市滑雪产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辽宁省的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及优势分析 辽宁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四川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苏北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12]赵志勇,肖俊洪.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88.
【关键词】农村;欠发达;基础教育;信息化
今年八月,总理在河北张北县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总理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当今社会又是信息的社会,教育的信息化更要走入农村,更要走入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可是想要在这些地方全面推行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又面临很多困难。
一、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经济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和偏远地区面积较广,国家很难提供充足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以便实行信息化,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备严重不足;而拥有设备的农村学校,也由于缺少信息化氛围,设备利用率非常低。要实现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就要配置较当地消费水平来讲相对昂贵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较发达富裕、教育意识浓厚的地区,还基本可以支持,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这样的奢侈要求更是不敢轻谈。
2.思想意识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初中三年辍学率累计最高的可达到40%左右,一般初中学校年辍学率实际都在6―8%之间。在偏远的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的教育的意识都没有建立起来,教育的信息化就更谈不上了。电脑对于他们,仅仅看到了它的负面,认为信息化就是游戏、不务正业。让他们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即使认识到了“读书才能有出路”,大部分农村学校和一些基层教育的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未真正对教师职业形成根本的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农村学校的主流教学形式,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课堂上很少运用媒体。
3.技术人才问题
大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中,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少之又少。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很多骨干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山村,很多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它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再加上经费问题,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二、加强欠发达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1.加强资金和技术双方面的投入,奠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欠发达的偏远山村进行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才等,内容各有侧重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如教育局长、校长,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要培训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要培训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符合课堂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施有计划的长期培训,使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真正解决教师想用却不会用,又没处可学的难题,同时让教师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果,使之产生浓厚兴趣。
2.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识
一些农村家长如此厌恶电脑,惧怕网络,是因为他们对此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只看见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发现它的巨大优势,所以他们才不支持信息化教育。不改变他们的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只能是一纸空谈。普及网络知识,其实成了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之一。
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必须要改变以往死啃书本的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学习观,要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获得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采用远程教育项目进行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针对欠发达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向农村传送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传送优质教学节目,使任课教师能够观看到优质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得到普及等,呈现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要实现欠发达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有效发展策略,为持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安福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J].襄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缪贤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其内涵都是重点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包括构建“智能工厂”与组织“智能生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智能生产时代,人类劳动将更多地作为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每个生产者都有可能为个性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提供创造性贡献,而不再只是机械地将少数创新者的设计变成产品。工人不再从事简单的操作,而是智能生产系统中的管理者,需要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充满着对技术的崇尚,对人才的渴求。对于培养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教育而言,更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职业教育偏重显性技能,重视可量化、可测试的操作技能,而轻视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难以测量的技能,客观上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更无法满足智能制造的时代需求。
这场深刻的工业革命,从技术层面看,无疑是因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既给我们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也为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给教育发展带来理念上的变化,它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教育部关于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同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八项具体工作任务:一是树立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二是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力;三是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四是努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五是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六是全面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七是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八是拓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部从2012年起,已连续三年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吉林省大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顺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计算机及其配套设施覆盖率几乎达到100%,85%的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理念存在误区。
许多学校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上,推动主体放在网络中心或者电子图书信息中心等信息技术部门,虽然配备了数量足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但由于广大师生没有参与进来,导致空置率高或应用效率低下;二是建设模式存在误区。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多是一次性、临时性投人,后续建设、后续应用考虑少,而且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严重;三是应用导向存在误区。许多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应用上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质性内涵,没有通过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课堂上只做为电子板书、电子教案等浅层次应用。
鉴于此,笔者认为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度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大型网络公开课程(MOOC),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典范。用信息技术变革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进了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慕课、微课的出现,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二、应用驱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出发,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课堂中的应用,为职业院校学生创设模拟工作、学习情境,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应用驱动的重点就是推动“课堂用”和“普遍用”,“课堂用”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中应用,并且每门课都要用。“普遍用”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师生教与学的一种习惯和常态。用中教、用中学、用中提高。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虚拟仿真技术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培养,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虚拟仿真软件既可以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也可用于职业情境创设、工作过程(操作过程)展示、协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职业院校普遍面临实习难、实训难这些问题的困扰,模拟仿真技术可以解决在实训教学中遇到的危险性高、耗材花费大、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虽然模拟仿真不能完全取代教学实训,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拟仿真与实训教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