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运行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9 09:2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运行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运行管理论文

第1篇

摘要:煤矿供电系统中变压器是极其重要的电器设备,它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矿区电网能否安全、高效、经济地运行。变压器一旦发生故障,对煤矿安全将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变压器的运行管理,做好变压器的运行维护和监视,保障变压器的健康运行。

1变压器投运前的检测为保障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变压器投运前必须进行现场检测,其主要内容:(1)变压器本体、冷却装置及所有附件均完整无缺陷、不渗漏、油漆完整;(2)变压器油箱、铁心和夹件外引接地线均可靠接地;(3)储油柜、冷却装置、净油器等油系统上的阀门均在开的位置,储油柜油温标示线清晰可见;(4)高压套管的接地小套管应接地,套管顶部将军帽应密封良好,与外部引线的连接接触良好并涂有电力脂;(5)变压器的储油柜和电容式套管的油位正常,隔膜式储油柜的集气盒内应无气体;(6)有载分接开关的油位需略低于变压器储油柜的油位;(7)气体继电器内应无残余气体;(8)吸湿器内的吸附剂数量充足、无变色受潮现象,油封良好,能起到正常呼吸作用;(9)无励磁分接开关的位置应符合运行要求,有载分接开关动作灵活、正确、闭锁装置动作正确;(10)温度计指示正确,整定值符合要求。另外还需检测变压器冷却装置试运行正常与否、进行冷却装置电源的自动投切和冷却装置的故障停运试验、继电保护装置应经调试整定,动作正确。

2变压器试投运变压器投运前的检测全部合格后,需对变压器进行试投运,其主要内容如下:(1)变压器应进行五次全电压冲击合闸,无异常现象发生,励磁涌流不应引起保护装置的误动作;(2)变压器并列前,应先核对相位,要求相位一致;(3)检查变压器及冷却装置所有焊缝和结合面,不应有渗油现象,变压器无异常振动或放电声;(4)试运行时间一般不少于24h;(5)变压器试运行无异常后,逐步增加负荷,开始带负载运行。在带负载24h后,变压器的主体及附件均属正常,则试运行结束。

3变压器的运行维护(1)对于有值班人员的变电站,值班人员随时监视控制盘上的仪表指示,抄表次数由现场规程规定。制器故障可以通过编程时的梯形图检测,根据输出信号状态、控制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因为接触器、电磁阀和限位开关出现故障时,PLC不会立即停机,通过梯形图程序可以迅速检测出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而里面的定时器有一个设定值,要求比正常情况下机械设备动作时间长20%,当PLC发出信号后,机械动作执行,启动定时器,若时间到,PLC没有执行信号,开始启动报警。(3)在提升机运行当中,针对模拟信号存在的误差会引起输入信号的错误,出现程序判断失误的问题,可以采取对模拟信号连续采样3次,采样间隔根据A/D转换时间和信号的变化频率而定,3次的数据先后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寄存器当中,经过比较后取平均值或者中间值作为当前输入值。

结束语矿井提升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控系统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的干扰,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通过对可编程控制器(PLC)在矿井提升机应用中出现的干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各种干扰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增强了矿井提升机安全可靠性,满足了现代化矿山生产建设的需要。当变压器过载运行时,要增加抄表次数,加强监视。变压器容量为315kVA及以下者,每天检查一次;容量在560kVA及以上者,每班检查一次,容量在1800kVA及以上者,每2h检查一次。对于无值班人员的变电站,安装在变压器室的315kVA及以下的变压器和柱上变压器,每两个月至少检查一次。容量在3150kVA以下者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容量在3150kVA及以上者每10天至少检查一次。

第2篇

1.1缺乏规范化的运行管理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中有多种管理模式,如农民用水户协会、承包、出租、股份合作等,但是却都存在着在实际选择中缺少理论依据的问题,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但仍然没有得到比较实用、合理的结论。因此在实际运行中,相应管理模式的要求往往会被忽略,导致管理规范性的缺失,不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管理。例如,在灌溉方面,虽然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试点已存在十余年之久,并且有着丰富的推广实践经验,但是运行管理的过程很少能按照用水者协会的模式要求进行。

1.2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工程管理效率低

虽然小型水利工程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法科学、合理了,其才能够正常运行,为基本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工程管理组织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用”的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对工程的维护与管理,具体体现就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法单一,不能结合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特点、管理组织等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因而管理效率不高,工程收益也较差。

1.3资金匮乏,工程管理遇到瓶颈

一方面,为了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我国政府于2005年专门设立了补助资金。也正是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各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效得到了有效提高,水利工程设施数量明显增多。但是,在工程建成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与维修的经费问题便被搁置不谈,这便给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很大困难。另一方面,虽然国家支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便民、惠民,农民也明白灌溉问题能够通过此工程得以解决,但是农民的收入毕竟不高,各级政府与水利部门想要以农民集资的形式来筹集工程管理经费是困难的。于是,资金匮乏便成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也受到了限制。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够规范,归根究底是由缺少监督机制引起的

虽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有多种,但是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相比,其并不具备专门负责日常管理的管理机构;而由于规模小、种类多、数目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比较松散,因而其监管难度反而比大中型水利工程要大很多,以至于目前我国政府也未能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监督机制,规范其管理模式。

2.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相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组织的规模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道理表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也应具备相应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并针对各项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例,既要有专门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又要有工程管理、用水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机构。然而,在目前的管理实践中,我国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及其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这便使管理较为松散,各部门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整体的管理效率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2.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的匮乏,原因在于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数额受到了限制

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来源有收取水费和向用水户集资两种,筹集资金的渠道非常少。此外,在上述两种筹资方法中,资金的最终来源都是农民,而农民的收入又不高,于是,筹集资金的数额便受到了限制。对于水费的收取问题,虽然水价并不高,但即使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水费的收取也是一个难题,更别说全额收取了。此外,在用水较少的年份,为了维持正常的管理收费,水价会有所提高,虽然相关部门已明确规定水价有两种收费标准,但很多用水户还是不能接受的,以致该制度的实行十分困难,管理资金自然难以得到保障。而对于向用水户集资的问题,虽然目前实行的是“一事一议”政策,但是用水户对于所集资金的数额、集资方式等问题的意见并不统一,这便给集资带来了很大困难。

3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的策略

3.1完善管理制度,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进行规范,提高管理效率

在2011年,我国政府在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制度进行改革,为此,相关部门要对此问题进行落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第二,针对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根据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以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提高管理的规范性;第三,针对管理资金问题,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每一笔资金。

3.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确保正常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管理资金是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为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的正常投入,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不能一味将希望寄托于收入不高的农民身上。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工程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筹措的方案,并且该方案要根据工程的性质进行,若是公益性的,那么可以从政府补助方面来拓宽自己筹集的渠道;若是具有盈利性质的,则可以采取从市场吸引资金的方式筹措资金;若是既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的,其资金筹集渠道的拓宽便可从政府补助和市场吸引资金两方面考虑。

3.3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一个小环节的损坏都可能会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管理部门一定要对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加以重视。在所有灾害中,自然灾害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损害是最大的,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清楚自然灾害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危害,做到做好防护工作,从而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做好工程设施的保护工作,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此外,在平时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检查与维修,消除安全隐患,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部分负荷变水温末端设备运行方案

0引言

在中央空调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空调负荷随着室外气象条件等因素变化,多数时间远小于设计负荷。如果在空调负荷减少时,适当提高冷水供水温度,则可以提高冷水机组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能耗,也不要增加任何设备。鉴于目前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过程中,冷水机组的出口水温调节的操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必要对此进行定量的研究。目前关于变水温调节的定量研究很少,文献[1]主要针对全空气系统中空调机组表冷器变水温性能分析,说明方案可行,并通过对某一冷水机组冷水温度变化时COP值的变化,讨论了节能的效果,但是没有涉及到风机盘管机组,文献[2]通过对某大型国际机场特定的空调系统,针对该机场的负荷特点和气象条件,给出了分阶段变水温运行的方案。但并没有对冷水变化对末端空气处理设备除湿能力下降做具体分析。

1中央空调系统变水温性能

1.1风机盘管变水温性能

在制定空调系统变水温运行方案时必须考虑末端空气处理设备的性能。文献[3]对风机盘管性能参数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多元回归的数学方法得出风机盘管冷量回归方程(假定风机盘管的风量和水流量不变)。

(1)

(2)

(3)

式中下标t,s,l分别表示风机盘管的全热,显热和潜热;kW;

下标“0”表示在标准工况条件下,没有下标表示在使用工况条件下;

t1、ts1—表示空气进口干、湿球温度,℃;

tw1—表示冷水出口温度,℃。

现取某厂家生产的风机盘管FP-6.3型为例进行研究,标况下风机盘管进风干球温度27℃,湿球温度19.5℃,冷水供水温度7℃,温差为5℃。此型号盘管标况下的全热冷量和显热冷量分别为4.41KW和2.98KW。根据上面公式编制程序,运行得出下面的计算结果:

表1冷冻水温度变化对风机盘管性能的影响

7℃8℃9℃10℃11℃12℃13℃

Qt/Qt01.000.920.840.760.680.600.52

Qs/Qs01.000.950.900.850.800.750.70

Ql/Ql01.000.860.710.570.430.290.14

图1风机盘管的冷量随冷水温度变化曲线

随着风机盘管进口冷水温度的升高,风机盘管的制冷量逐渐下降,呈线性变化。当冷水温度由7℃改变为9℃时,风机盘管的制冷能力下降了16%;改变为12℃时,风机盘管的制冷能力下降了40%。从图1中三条曲线可以看到,冷水温度的升高导致制冷量下降,但冷冻水温度提高对全热冷量、显热冷量和潜热冷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潜热冷量的影响最大,显热冷量影响最小,全热冷量介于其间。

1.2新风机组变水温性能

在冷水温度满足风机盘管的热湿处理能力的同时,还要保证在相同冷水温度下,新风机组的处理能力也满足要求。表冷器的热工性能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①进口空气参数;②处理风量;③冷水温度;④冷水流量。为便于研究,选用JW30-4型6排通用型表冷器进行分析,处理风量16000kg/h,水流量23500kg/h,迎面风速2.5m/s,水流速1.6m/s。本文采用全热交换效率计算方法讨论处理风量和水流量不变,通过改变冷水温度和进出口空气参数来具体分析表冷器的热工性能。

空调负荷率可以认为与室外空气干球温度的线性关系。下面是根据ARI标准[4]计算出来得负荷率与室外干球温度的对应关系。

表2负荷率与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度的关系负荷率/%1009590858075706560

室外干球温度/℃3533.932.831.730.629.428.327.226.1

室外湿球温度/℃2927.6326.2724.923.5322.1720.819.4318.07

编制表冷器计算程序,运行得到变工况下新风机组的热工性能。

表3部分负荷时新风机组的热工性能部分负荷率/%10090807060

冷水温度/℃78.29.410.611.8

室外新风干球温度/℃3532.830.528.326.1

室外新风湿球温度/℃2926.2723.5320.818.07

新风送风干球温度/℃15.715.415.11514.9

处理空气所需的的Eg0.6890.7070.7310.7510.783

表冷器实际能达到的Eg′0.6890.7110.7340.7590.788

从表3可以看到,在由于室外气象条件变化,空调负减少荷时,新风机组采取提高冷水温度做法,室外参对新风机组的影响超过了冷水温度提高对新风机组的影响,处理后的新风送风干球温度略有下降,说明在室外气象条件变化时,冷水温度提高对新风机组处理新风终状态影响不大,部分负荷时,相应提高冷水温度是可行的。

1.3冷水机组变水温性能

图2冷水出口温度对机组COP的影响

图2是某空调公司特定型号的三种类型(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冷水机组COP和冷水温度的关系,可以看出当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不变(32/37℃),冷水温度提高时,COP值变大,效率提高,冷水温度由7℃提高到10℃时,活塞式COP值提高了8.7%,螺杆式COP值提高了9.2%,离心式COP值提高了5.5%,节能潜力很大。

2变水温对室内温湿度的影响

根据上面的分析,当室外气象条件变化,空调系统处于部分负荷时,可以通过提高冷冻水供水温度,在满足室内负荷的同时,可以提高冷水机组的运行效率,以节约能耗。但变水温运行,冷水温度提高不仅会对风机盘管的热湿处理能力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新风机组的处理能力,最终会对室内参数以及舒适度产生多大的影响,有必要对此进行定量的研究。本文采用室内热湿平衡方程来研究变水温对室内温湿度的影响,室内热湿平衡方程为:

(6)

(7)

式中:GF—风机盘管送风量,kg/s;

GW—室内新风量,kg/s;

i0—风机盘管送风焓值,kJ/kg;

i2—新风送风焓值,kJ/kg;

iN¹—室内实际计算焓值,kJ/kg;

d0—风机盘管送风含湿量,g/kg;

d2—室内新风的含湿量,g/kg;

dN¹—室内实际计算含湿量,g/kg;

Q—室内余热量,kW;

W—室内余湿量,g/s。

首先根据上面的分析,编制程序,程序设计流程图如下:

图3室内温湿度计算流程图

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部分负荷时冷水温度变化对室内参数的影响

某空调房间,室内总余热量Q=3.314kW,总余湿量W=0.264g/s,夏季室内计算参数为:tN=25℃,ФN=50%,当地大气压力为101325Pa。新风机组和风机盘管都是定型的。新风量L=90m3/h,新风比为0.15。讨论当由于室外气象条件引起室内余热总量变化,总余湿量不变时,负荷率与冷水温度以及新风送风干求温度的关系。

解:根据上述公式编制的程序,通过迭代运算,运行结果如下表:

表4部分负荷率时参数的变化负荷率/%10090807060

冷水温度/℃78.29.410.611.8

新风送风干球温度/℃16.215.915.615.515.4

FCU送风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11.525.113.224.914.824.516.424.318.124.1

室内相对湿度/%49.852.85558.663

从表4可以看到:当室内处于部分负荷状态时,通过调节冷水供水温度,可以使室内温湿度在舒适标准范围之内。实际上随着室外干湿球温度的下降,室内余湿量也会有所降低,所以实际室内相对湿度会略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对于舒适性空调系统采用变水温质调节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3变水温运行方案

对南京某饭店实际运行情况调研分析,并根据当地气象条件的特点,制定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水温运行方案。

表5某饭店变水温运行调节方案时间供水温度/℃运行机组台数

~5月上旬11.51

5月中旬~6月上旬101~2

6月中旬~7月上旬8.22

7月中旬~8月中旬72

8月下旬~9月中旬8.22

9月下旬~10月上旬101~2

10月中旬~11.51

根据对改饭店的现场测试结果,随着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变水温运行对空调房间温湿度的影响不大,可以满足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可见,该饭店采用变水温运行方案,是可行的。

4结语

1由于空调系统负荷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设计负荷以下,可以考虑采用质调节的方法达到既满足室内负荷要求,又能够节约能耗的目的。如当负荷率为70%时,采用10℃的冷水供水温度,与设计工况相比,离心式机组耗电量下降了5.5%,螺杆式机组耗电量下降了9.2%,节能效果明显。

2由于冷水温度的提高,使得末端空气处理设备的除湿能力下降,室内相对湿度变大,使得冷水温度不能提高很多,从上面的分析得出,当室内负荷为60%,采用11.8℃的冷水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就达到了63%,所以,对舒适性空调系统,冷水温度的提高一般以不超过12℃为宜。

3分阶段变水温运行是针对过渡季节部分负荷条件下空调制冷系统节能运行调节而提出的,不需要增加任何设备,比变流量的节能方案更容易操作,只需考虑室外气象条件,负荷分布规律等影响因素,可以根据实际空调系统的动态空调负荷计算和空调制冷系统运行实践制定出更为细致的运行方案,使节能达到最优化。它对于一般舒适性空调系统来说,是一种简便可行的节能运行方案。

参考文献:

1刘金平,周登锦.空调系统变冷水温度调节的节能分析.暖通空调.2004,34(5):90~91

2陆琼文,刘传聚,曹静.浦东国际机场变空调供水温度节能运行方案分析.暖通空调.2003,33(2):123~125

3韩伟国,陆亚俊.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ε值比较设计方法.暖通空调.2002,35(2):80~83

4ARI550590-1998标准

5张雅锐,袁东立.建筑空调冷水系统变水温运行的节能分析.暖通空调.1991,21(5):12~15

6林仁生.改变冷水出水温度对主机运行能耗及影响空气处理效果的分析.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会论文集.707~710

第4篇

图1所示是经常遇见的一种有两电个电源、3个变(配)电所的两端供电网络。开式运行方式通常采用的是:电源甲供变(配)电所A、C,电源乙供变(配)电所B;电源甲供变(配)电所A,电源乙供变(配)电所B、C。即变(配)电所C的负载是由电源甲供电,还是由电源乙供电,需在这两种运行方式中通过定量计算,优选损耗最小的经济运行方式。

为使分析计算简单化,计算中取电网运行电压U等于额定电压UΝ,各负载功率因数cosφ为平均值cosφp。这是因为电网运行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额定值的偏差最大不超过10%;目前在电网中普遍应用无功补偿装置,基本实现无功就地平衡,各变(配)电所负载的功率因数都比较高,这些假设对计算结果造成的误差很小。

本文首先对3个变(配)电所电网开式经济运行方式进行分析讨论,再深入到有多个变(配)电所的电网。

13个变(配)电所电网经济运行方式的判定

1.1有功经济运行方式的临界负载

令变电所A、B、C的负载分配系数分别为DA、DB、DC,其与各负载间的关系为

DA和DB的关系有

DA+DB=1(2)

当变电所C的负载SC由电源甲供电时,既要在线路L1C的R1C产生有功功率损失,又要引起线路L11的R11损失的增加,由负载SC所产生的总有功功率损失的ΔP甲C(kW)计算式

当变电所C的负载SC由电源乙供电时,既要在线路L2C的R2C产生有功功率损失,又要引起线路L21的R21的损失增加。由负载SC所产生的总有功功率损失的ΔP乙C(kW)计算式

以上二式中,当R11、R21、R1C、R2C、和Sσ、DC为常数时,则ΔP甲C=f(DA)和ΔP乙C=f(DA)。令ΔP甲C=ΔP乙C整理后得

(2DLPADC+DC2)R11+DC2R1C

=[2DC(1-DLPA)+DC2]R21+DC2R2C(5)

化简后,可求得临界负载分配系数DLPA

对式(6)进行分析,在DLPA=f(DC)函数关系中,有下列三种情况:(1)当(R21+R2C)-(R11+R1C)>0时,DLPA=f(DC)的曲线变化如图2a所示;(2)当(R21+R2C)-(R11+R1C)=0时,DLPA=f(DC)的曲线变化如图2b所示;(3)当(R21+R2C)-(R11+R1C)<0时,DLPA=f(DC)的曲线变化如图2c所示。

由图2可知:当实际工况负载DA<DLPA时应由电源甲供电为经济运行方式,当SA>DLPB时应由电源乙供电为经济运行方式。

1.2无功经济运行方式的临界负载

同理也可给出变电所C的负载SC由电源甲和电源乙供电的二种运行方式的无功功率消耗ΔQ甲C(kvar)和ΔQ乙C(kvar)的计算式

根据以上二式同理可导出变电所C由电源甲供电的无功经济运行方式临界负载系数DLQA

把图(2)中的DPA、DPC和DLPA分别换成DQA、DQC和DLQA,也适用于对无功经济运行方式的分析。

1.3综合功率经济运行方式的临界负载

变压器(电力线路)综合功率损失是指:由变压器(电力线路)的有功功率损失和无功功率消耗,使受电网增加的有功功率损失与变压器(电力线路)自身的有功功率损失之和。综合功率损失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已纳入GB/T13462—92国家标准中。

同理也可给出变电所C的负载由电源甲和电源乙供电的二种运行方式综合功率损失计算式(略),并可导出变电所C由电源甲供电方式的综合临界负载分配系数DLZA的计算式

式中KQ—无功经济当量;

KP—有功经济当量。

无功经济当量KQ的物理意义是:变压器(电力线路)每减少1kvar无功功率消耗时,引起连接系统有功功率损耗下降的kW值。有功经济当量KP的物理意义是:变压器(电力线路)每减少1kW有功功率损耗时,引起连接系统有功功率损耗下降的kW值。

第5篇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正常运行的因素已普遍存在,通过实践及与相关地市沟通,认为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在养老保险基金征收方面。

1.1养老保险还没有全覆盖

既然是社会保障体系,就应覆盖全体职工,充分体现它的社会性。但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现状是国有及城镇集体企业实现全覆盖,而私有企业等其他类型的企业,覆盖率非常低,尤其是服务行业。

1.2少缴漏缴养老保险基金

一些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以各种理由降低职工的缴费,还有点企业不论职工的工资高低一律按省社平工资的60%缴纳,更有甚者,企业只为部分管理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理由是用工不固定,职工流动性很大。

1.3自由职业者及原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平均工资逐年提高,缴费基数也在逐年提高,虽然对这部分人员实行了20%的缴费比例,但仍然是非常沉重的负担。随着社评工资的提高缴纳保险金额也随着提高。负担也在逐步加重。现在有部分人员缴费满十五年之后就不再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等达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而且此类人群还在增加。

1.4养老保险基金的欠费问题

产生欠费的原因一是原来的老国有企业因效益不好,停产、改制、破产形成的欠费。而是部分单位领导只考虑眼前利益,对缴纳养老保险费不积极,不主动形成的欠费。再者就是企业效益不佳,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形成的欠费。

2.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面

2.1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既是参保职工的“血汗钱”更是退休人员的“养命钱”。国务院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和挪用。而最近几年,我省及至全国出现的社保基金的大案要案都说明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存在着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完善的问题。

2.2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要想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保人负担的情况下,持久的维护养老金的支付承诺,就必须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效率,实现其持续的保值增值。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7】567号文件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按整存整取三个月定期利率计息,从最近几年的银行利率看,06年——11年三个月整存整取年利率分别为1.8%、3.33%、1.71%、2.25%、2.85%,而与之相对应的物价上涨指数相比,养老保险基金是贬值的。养老本基金靠什么去保值增值,如何去增值又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

3.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方面

3.1冒领养老金

在养老金发放过程中,由于有不少退休人员居住场所,社保部门对他们的生存状况难以掌握,有些实际已经死亡的退休人员,其亲属却在冒名顶替死者领取养老金,造成养老金流失。

3.2想方设法“提前退休”

有些人在找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的结果首先是缩短了职工的缴费年限,降低了养老保险金的征收额,造成养老金“被”发放。其次是提前这些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增大了养老保险金的支出。长此以往将使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增大养老金支付的风险。

3.3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

机构不健全,服务不到位,造成管理不到位,使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管理依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的能力降低。离退休人员的生存状况信息不能及时反馈,造成在养老金发放过程中的被动。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内部审计、外部监督和考核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养老本基金管理首先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和外部控制制度,各个业务节点都互相制约。同时人社部门,财务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按各自的职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相互制衡。形成行政监管,专业监管,相互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基金的运行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二是发挥国家投资的职能和优势,专司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工作,增强其保值增值,使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的能力。

2.借《养老保险法》的春风,加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参保意识

《社会保险法》的实施,给养老保险事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人社部门和社保经办部门要以《社会保险法》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养老本基金的应收、尽收、足额征收,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险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鼓励职工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经办机构要加强稽查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稽核能力,充分发挥稽核工作的效率。

3.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养老本基金的管理水平

在财政、人社、税务共同参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情况下,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一是建立财政、人社、税务部门沟通及协调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本基金征缴,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税务部门要按社保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基数及时足额征收,同时加大对欠费企业的清理和处罚力度。二是因会计核算,财政专户管理、基金决算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出现的税务、财政、社保部门之间的数据不相符的问题,建议由财政部门统一时间扎帐,确保会计信息的数据统一,真实有效和完整。

4.依托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建立健全养老金发行体系

健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实行退休人员登记卡管理制度,将每名退休人员都纳入到街道保障机构的社会化管理中去。通过这个平台精细化、社会化的管理,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的发放,杜绝养老金冒领、重发和漏发。

5.严格退休审批制度,制定标准统一、信息准确、制度严实的退休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制约机制,增加透明度,加大公示力度,确保退休审批的公平公正。

6.加大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养老本基金监督工作长效机制

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系统,提升社会保险信息化职能,将社会保险征缴信息与企业工资总额,职工的生存状况的信息联动,以科学的方法促进养老保险的征缴和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第6篇

(一)增强成本管理的意识

医院经济运行实行成本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医院实行成本管理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参与,加强全体员工的成本观念和降低成本的意识,是成本管理有效运行的关键,只有加强了员工的成本意识,才能为医院、为个人创造出更高的收益,提高医院竞争力。

(二)制定成本监控指标

制定科学的、符合医院实际的成本监控指标,是推行成本管理的基础。制定成本监控指标时,必须兼顾以下关系:一是成本指标与创收指标的关系,指额定消耗成本指标与可产生效益指标的比例关系;二是工资成本与岗位职能的关系,指工资支付应与岗位职能相应,并克服冗员和高职低岗造成的工资成本虚高;三是一次性投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指价格昂贵的医疗设施的投入应与区域消费市场需求同步;四是技术性成本提取与控制指标的关系,如形象工程、宣传、社会活动费用与成本控制比例等。

(三)建立严密的成本管理监控体系

成本监控网络体系的建立,应符合覆盖面宽、反应敏捷的要求,并力求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监控。

财务科要充分发挥科室职能,明确成本分布状态,监控成本活动变化,通过财务核算、资金融通、调配过程等,及时发现非正常情况,并对其进行纠正或控制。此外,财务科应与上下左右监控点保持联系畅通,并对领导决策发挥参谋作用,对科室班组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基层临床科室、班组和有关管理部门与成本管理的发生及其结果直接相关,因此在整个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就需要,这些部门积极主动参与成本管理,及时反馈成本活动信息。其主要作用是实现成本指标的再分配,根据人员编制和全员参与的方针,将科室成本控制指标分解到人,达到“横到边”的要求。院长办公室处于成本管理监控体系的上端,是决策部门,对全部成本管理起决定作用,负责成本指标的制定、管理效果的考核、奖罚政策的实施,成本变化应对策略的谋划落实等职责。

(四)加强成本管理活动分析及管理效果考核

通过对成本管理活动的分析,了解成本构成情况的变化,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适时调整工作侧重点,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保证成本活动的有效控制。搞好成本分析,首先要保证相关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覆盖率,力求能够反映成本活动的概况和特点。它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最好是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编制为医院成本构成月报表,并提供比照资料。其次要发现影响成本主要因素的阶段性特点,并将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此外,还应给予工作实施者发挥其自身作用的空间。

(五)营造市场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政策的逐步深入,公立医院作为原有的社会福利性事业单位的优势受到巨大冲击,一直以来存在的支出大于收入,医院发展依赖政府扶持的局势,将随着医院生存发展的压力而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已成为改革的必然走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主动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医院应转变传统的观念,增强经营意识,通过实施市场经营策略,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使有限的资金、资产、人才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医院运行成本管理的方法

(一)善于挖掘市场,变坐等市场为主动寻找市场

有了市场就为资金、设备、技术的运作搭建了平台。资产运转率与成本支付率是成反比的。医院可以针对目前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的现状,积极扬长避短,开辟亚健康和健康保健市场,以此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遵循“公平交易”原则

作为医院来讲,就要做到提供与收取的费用相应的保质保量的服务,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例如个别医护人员受个人收入驱使,争病员抢病号、开药大方,收费一项不少,但服务跟不上,医疗质量低劣,侵害患者利益,造成患者的不满,其结果必然是失去患者,阻断创收来源。为防止这种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影响,医院可以在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增强技术实力,转变服务态度,创建舒适就医环境等方面加大投资和整改力度。

(三)运行成本与业务收入密切相关

分析运行成本的目的是让全院职工了解医院运行成本的投入回报情况,如果业务收入大于投入成本,说明该院运行是正效益,如果业务收入小于投入成本,则运行是负效益。一个单位或团体,如果想要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运行结果是正效益,而不是负效益,这就要求医院员工在工作中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运行成本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收入的管理,做到应收则收,该收不漏收的管理,既要遵守价格规定,又要顾及运行成本,实行谁漏收谁负责,谁少收谁负责,实行经济赔偿,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核算员加强医护人员增收节支的意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单不符”的问题,这也是“等级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收费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四)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减少不合理开支

管理费用中的公务费、交通工具消耗、业务招待费等均属于可控成本,对其实行管理的空间较大,尽量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把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落到实处。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一是管理人员必须以身作则;二是实行目标定额管理,把管理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

(五)采购公开招标,降低采购成本

医院的采购都应通过采购小组成员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保证采购物资发挥最大效益,并应公开招标采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通过降低药品及卫生材料的进价,可减轻病人医药费用负担,使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和出院病人平均医疗费用两项指标均在控制指标内,从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7篇

1.目前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范围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5份问卷中有13份(87%)认为,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只包括物业管理,2份(13%)认为后期运营管理包括物业管理和医疗、文化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可以看出,目前河北很多地区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理解非常狭隘,把目光只停留在物业管理上,这说明他们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理解还很浅,还没有把住房保障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考虑,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2.责任主体和直接管理者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个设区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主体都是住房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其中有7个市(64%)是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有4个市(36%)为房屋所在区行业主管部门。有7个市(64%)后期运营的直接管理者是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有3个市(27%)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1个市(9%)委托给专业房屋(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河北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都是政府部门,绝大多数市房屋的直接管理者也是政府部门,3个市成立的专门管理机构亦为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隶属的事业单位。

3.房租标准和物业费标准

从调查结果来看,房租标准相对较低,甚至有5个市廉租房房租一个月才1元钱。半数以上地方对于廉租房没有征收物业费,已征费地区的征收标准也较低。所以靠房租和物业费并不足以满足后期运营管理的资金需要。

4.后期运营管理资金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目前各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房租和配套设施经营收益。具体而言,6个市(55%)是财政资金,2个市(27%)为房租,3个市(18%)是配套设施经营收益。从访谈情况来看,各市目前后期运营管理资金压力并不大,其原因在于:第一,管理人员基本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员经费不必负担;第二,目前主要精力在建设,对后期管理还基本没有涉入,连基本的物业管理都没有启动,也就没有产生多少开支;第三,住房基本都是新建成房屋,不涉及维修养护。

5.后期运营管理的难点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11个设区市中有9个(82%)认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最大的难题在资金,1个市(9%)认为是时间与精力,1个市(9%)认为是住户配合度。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反映,为了建设保障性住房,财政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还负担了大量银行贷款。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开支不仅包括人员费用、行政费用、房屋维护费用等直接开支,还包括还本付息的开支。由于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公益性的特点,租金水平低于市场租金,并且又基本不收取维修基金、物业管理费等费用,房屋的规模越大,时间越久,资金压力也就越大。在访谈中,笔者专门就小区管理养护等工作是否吸纳物业公司参与进行了提问,有3个市(27%)聘请了专门的物业公司介入,其余(73%)全部由部门组织力量管理养护。

6.住户满意度

对住户的调查结果显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住户对小区的整体环境是满意的。笔者认为,其原因包括:其一,当前大部分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居民刚刚入住,基本都是从脏乱差、低矮破的房屋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与之前处境相比,正处于幸福感最高的时期;其二,当前保障性住房都是新房,房屋破损、设施损坏等问题还没有出现,正处于房屋条件优良时期。可以看出,当前河北多数城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第一,责任主体和直接管理者都是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不仅负责政策执行和筹集资金,并且直接参与到管理运营当中,负责配套商业设施经营、小区养护等具体工作。第二,运营管理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后期运营中的人力、材料等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第三,管理范围主要包括准入退出和小区的物业管理,但物业管理并不全面,仅停留在配置保安、对小区卫生进行清理等方面。

二、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问题

1.主管部门认为存在的问题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区邻里关系方面,6个市(55%)反映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的邻里关系比较和谐,5个市(45%)反映邻里关系一般。可见,邻里关系方面满意度稍微偏低。入住保障性住房小区的住户,由于从平房迁入楼房,开敞变封闭等原因,会产生各种不习惯,与邻里公用各种空间,难免会产生种种摩擦,因此邻里关系会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可见,要维护好当前的好局面,维护好小区的环境和设施是一个方面,逐渐提高住户互相尊敬、团结友爱的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部门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任重而道远。在住户是否注意保护小区设施和环境方面,3个市(27%)表示非常注意,5个市(45%)表示还可以,3个市(28%)表示不注意;在保障性住房治安方面,4个市(36%)反映较好,5个市(45%)反映一般,2个市(19%)反映不好。特别是秦皇岛市反馈,经常有群众反映,自从他们周边保障性住房小区建成入住后,经常发生暴力性事件,治安情况明显不佳。

2.住户调查显示的问题

为了对目前管理者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提供服务情况进行了解,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就两个问题专门进行了调查。一个是“您所居住的小区是否有专人管理”,另一个是“如果有专人管理,都为你们提供了哪些服务”(开放式问题)。在26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有专人管理的有238份(89%),选择没有的为28份(11%)。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填写清洁(打扫卫生)的有126份(53%),填写设置门卫(门岗)和清洁(打扫卫生)的有89份(37%),没有填写的为23份(10%)。调查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当前小区管理的范围非常狭窄,基本停留在清洁和门卫两个方面,对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尚未触及。第二,住户对什么是专门人员管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多数认为有保洁和保安就算有专人管理,少数认为这不算专人管理,或者不知道什么叫专人管理。广大住户对在小区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管理服务心里没数,想法不多,还处于从居无定所到稳定安全,从脏乱拥挤到宽敞舒适,幸福感较强的阶段。此外,针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特别是廉租住房小区住户就业不充分的特点,笔者对小区住户是否愿意参与小区管理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在266份有效问卷中,有192份(72%)问卷显示,小区住户愿意参与到小区的后期运营管理之中。在谈话中,有些租户甚至表示愿意义务参与,很多住户表示不用太多报酬。这说明,住户参与到小区管理中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的。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可以考虑充分发挥住户作用,吸纳他们参与其中。

3.问题分析

可以看出,当前河北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行业主管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前期建设方面,对后期管理运行的关注点主要是准入环节,而对于整个后期运营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对这项工作的实施范围、资金来源等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2.制度和法规不健全。

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出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办法,而已制定办法地区的相关规定则很笼统。这致使对后期运营管理的范围界定不清,对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做不好怎么办没有明确的规定,管理运营中各方的权利得不到保护,义务不能充分履行。

3.社会和市场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基本上是以政府的行政管理为主,基本没有引入市场,也没有鼓励或者是培养相应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然而,政府的精力和财力毕竟是有限的。从长远来讲,随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不断增加,后期运营管理的压力必然不断加大,运营管理的成本也会随之越来越高,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担负此种重任。

4.小区劳动力资源没有充分挖潜。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住户中存在大量失业或者无业人员,有一大部分人表示愿意参与到管理当中,然而管理者却没有把这部分人吸纳并有效配置到合理的岗位,白白浪费了这部分资源。“以工代费”(以劳动冲抵物业等费用)的模式在吉林、天津等地已经开始推行,值得借鉴。

5.服务范围小。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范围当前还仅限于打扫卫生等低层次服务。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仅是要实现“有居”,而是要实现“安居”。提供便利的交通、医疗、休闲等服务,构建文明、和谐的社区等应纳入到后期运营管理之中。

三、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访谈分析

笔者于2013年对河北省和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的12名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主要征询了他们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政策目标的认定,以及在不同因素下对运行模式的不同选择。基于正式访谈之前赴实地的预调研,笔者总结了三个主要的决策因素,包括: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正式访谈的主要内容为,在考虑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三个决策因素的情况下,访谈对象对非盈利组织承担模式、私营机构承担模式和政府主导、市场辅助模式的政策选择。访谈结果显示,大家一致认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政策目标为实现可持续运行。在主要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有4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6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成本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私营机构承担的模式。这是因为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营机构往往通过注重效率而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在主要考虑居民满意度的情况下,有7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1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4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居民满意度因素的状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由非营利组织承担的方式。其原因在于,由非营利组织为主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进行后期运营管理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费用,又可提供质量较高的管理服务。

如果采用私营机构承担模式,很可能因为其追求自身利益而无法向居民提供充分的服务;如果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模式,很可能因为政府管理服务的低效而使得居民的满意度较低。在主要考虑监管难度的情况下,有4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6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监管难度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政府为主的模式。这是因为该模式由政府直接承担了主要业务,而使得政府监管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在综合考虑成本和居民满意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7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成本和居民满意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为,较之另外两种模式,该模式可在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管理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较低的管理成本。在综合考虑成本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6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成本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其原因为这一模式可在接受政府适当监管的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公众提供公益性较强的管理服务。在综合考虑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5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4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可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发挥平衡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三个因素的效应,而成为大部分访谈对象的政策选择,这为后文提出构建合理的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亟需优化。结合对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现状和问题与模式选择访谈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由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推行应该借鉴福利多元主义。Hatch和Mocroft指出,福利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社会照料中由政府、志愿者、商业部门和非正式部门提供服务。福利多元化也可以被定义为福利混合经济,Vogel认为福利传送系统的构成有市场、国家和家庭。上述研究结论可为国内其他省份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模式选择提供借鉴。构建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的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建立非营利性运营管理机构。

当前各地都成立了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公司,建议以此公司为基础成立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下简称“运营管理机构”),在公司现有职能基础上增加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职能。将这个机构构建为一个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发放,以及房屋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机构。该机构具备较为宽泛的职能,可在资金筹集分配、房屋管理使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内部协调和运转空间,可为做好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坚实的机构保障。

2.实现运营管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笔者认为,管理运营资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租和物业费。费用可以按照普通小区相关费用的一定比率(低于100%)收取。二是配套商业设施经营收入。比如配套建设的商业门面经营或者租金的收入,小区建成后配套设施交由运营管理机构管理,收入纳入后期运营管理基金。三是出售的商品房收入。在建设集中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时,配套建设一部分商品房,商品房出售的盈利,部分用于补贴建设成本,部分纳入后期运营管理基金。四是其他收入。如政府可以根据情况每年给予一定补贴,运营管理机构利用小区场地等取得的收入。

3.构建科学的运营管理方式。

运营管理机构根据业务类型分别设置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在每个集中建设的小区按需要设置分支机构,在房屋维修等方面可自己组织队伍,也可根据需要聘请公司。在人员方面尽量压缩固定工作人员数量,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聘用相关人员,避免机构和人员冗余,从而导致成本上升。要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大家维护社区环境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和谐社区。

4.有效控制成本。

鉴于运营管理机构带有公益性的性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少运营成本:一是充分吸纳小区闲散人员。低收入人群具有就业不充分的特点,因此,运营管理可以把小区内具有一定能力的失业或者无业人员吸纳到管理队伍当中,这样能降低工资支出费用,也可通过给他们增加收入,为租金和物业费的收缴提供一定保障。二是吸纳社会志愿者。一些不需要特别固定岗位的机构可以吸纳社会志愿者或者大学实习生参与,这样既可以保障工作质量,又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给大学生一个稳定的实习渠道,给志愿者一个服务的舞台。此外,亦可吸纳有意愿、有精力的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其中,这不仅有助于节省开支,而且有利于与有关政府部门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政府给予支持。优先建设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套设施,对运营管理机构经营的商业、公司等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

5.政府主要发挥支持、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电力电容器维护

电力电容器是一种静止的无功补偿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向电力系统提供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采用就地无功补偿,可以减少输电线路输送电流,起到减少线路能量损耗和压降,改善电能质量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重要作用。现将电力电容器的维护和运行管理中一些问题,作一简介,供参考。

1电力电容器的保护

(1)电容器组应采用适当保护措施,如采用平衡或差动继电保护或采用瞬时作用过电流继电保护,对于3.15kV及以上的电容器,必须在每个电容器上装置单独的熔断器,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应按熔丝的特性和接通时的涌流来选定,一般为1.5倍电容器的额定电流为宜,以防止电容器油箱爆炸。

(2)除上述指出的保护形式外,在必要时还可以作下面的几种保护:

①如果电压升高是经常及长时间的,需采取措施使电压升高不超过

1.1倍额定电压。

②用合适的电流自动开关进行保护,使电流升高不超过1.3倍额定电流。

③如果电容器同架空线联接时,可用合适的避雷器来进行大气过电压保护。

④在高压网络中,短路电流超过20A时,并且短路电流的保护装置或熔丝不能可靠地保护对地短路时,则应采用单相短路保护装置。

(3)正确选择电容器组的保护方式,是确保电容器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但无论采用哪种保护方式,均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①保护装置应有足够的灵敏度,不论电容器组中单台电容器内部发生故障,还是部分元件损坏,保护装置都能可靠地动作。

②能够有选择地切除故障电容器,或在电容器组电源全部断开后,便于检查出已损坏的电容器。

③在电容器停送电过程中及电力系统发生接地或其它故障时,保护装置不能有误动作。

④保护装置应便于进行安装、调整、试验和运行维护。

⑤消耗电量要少,运行费用要低。

(4)电容器不允许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相反应装设无压释放自动跳闸装置。主要是因电容器放电需要一定时间,当电容器组的开关跳闸后,如果马上重合闸,电容器是来不及放电的,在电容器中就可能残存着与重合闸电压极性相反的电荷,这将使合闸瞬间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从而造成电容器外壳膨胀、喷油甚至爆炸。

2电力电容器的接通和断开

(1)电力电容器组在接通前应用兆欧表检查放电网络。

(2)接通和断开电容器组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①当汇流排(母线)上的电压超过

1.1倍额定电压最大允许值时,禁止将电容器组接入电网。

②在电容器组自电网断开后1min内不得重新接入,但自动重复接入情况除外。

③在接通和断开电容器组时,要选用不能产生危险过电压的断路器,并且断路器的额定电流不应低于1.3倍电容器组的额定电流。

3电力电容器的放电

(1)电容器每次从电网中断开后,应该自动进行放电。其端电压迅速降低,不论电容器额定电压是多少,在电容器从电网上断开30s后,其端电压应不超过65V。

(2)为了保护电容器组,自动放电装置应装在电容器断路器的负荷侧,并经常与电容器直接并联(中间不准装设断路器、隔离开关和熔断器等)。具有非专用放电装置的电容器组,例如:对于高压电容器用的电压互感器,对于低压电容器用的白炽灯泡,以及与电动机直接联接的电容器组,可以不另装放电装置。使用灯泡时,为了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应适当地增加灯泡串联数。

(3)在接触自电网断开的电容器的导电部分前,即使电容器已经自动放电,还必须用绝缘的接地金属杆,短接电容器的出线端,进行单独放电。

4运行中的电容器的维护和保养

(1)电容器应有值班人员,应做好设备运行情况记录。

(2)对运行的电容器组的外观巡视检查,应按规程规定每天都要进行,如发现箱壳膨胀应停止使用,以免发生故障。

(3)检查电容器组每相负荷可用安培表进行。

(4)电容器组投入时环境温度不能低于-40℃,运行时环境温度1小时,平均不超过+40℃,2小时平均不得超过+30℃,及一年平均不得超过+20℃。如超过时,应采用人工冷却(安装风扇)或将电容器组与电网断开。

(5)安装地点的温度检查和电容器外壳上最热点温度的检查可以通过水银温度计等进行,并且做好温度记录(特别是夏季)。

(6)电容器的工作电压和电流,在使用时不得超过1.1倍额定电压和1.3倍额定电流。

(7)接上电容器后,将引起电网电压升高,特别是负荷较轻时,在此种情况下,应将部分电容器或全部电容器从电网中断开。

(8)电容器套管和支持绝缘子表面应清洁、无破损、无放电痕迹,电容器外壳应清洁、不变形、无渗油,电容器和铁架子上面不应积满灰尘和其他脏东西。

(9)必须仔细地注意接有电容器组的电气线路上所有接触处(通电汇流排、接地线、断路器、熔断器、开关等)的可靠性。因为在线路上一个接触处出了故障,甚至螺母旋得不紧,都可能使电容器早期损坏和使整个设备发生事故。

(10)如果电容器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耐压试验,则应按规定值进行试验。

(11)对电容器电容和熔丝的检查,每个月不得少于一次。在一年内要测电容器的tg2~3次,目的是检查电容器的可靠情况,每次测量都应在额定电压下或近于额定值的条件下进行。

(12)由于继电器动作而使电容器组的断路器跳开,此时在未找出跳开的原因之前,不得重新合上。

(13)在运行或运输过程中如发现电容器外壳漏油,可以用锡铅焊料钎焊的方法修理。

5电力电容器组倒闸操作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1)在正常情况下,全所停电操作时,应先断开电容器组断路器后,再拉开各路出线断路器。恢复送电时应与此顺序相反。

(2)事故情况下,全所无电后,必须将电容器组的断路器断开。

(3)电容器组断路器跳闸后不准强送电。保护熔丝熔断后,未经查明原因之前,不准更换熔丝送电。

(4)电容器组禁止带电荷合闸。电容器组再次合闸时,必须在断路器断开3min之后才可进行。

6电容器在运行中的故障处理

(1)当电容器喷油、爆炸着火时,应立即断开电源,并用砂子或干式灭火器灭火。此类事故多是由于系统内、外过电压,电容器内部严重故障所引起的。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发生,要求单台熔断器熔丝规格必须匹配,熔断器熔丝熔断后要认真查找原因,电容器组不得使用重合闸,跳闸后不得强送电,以免造成更大损坏的事故。

(2)电容器的断路器跳闸,而分路熔断器熔丝未熔断。应对电容器放电3min后,再检查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力电缆及电容器外部等情况。若未发现异常,则可能是由于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部故障或母线电压波动所致,并经检查正常后,可以试投,否则应进一步对保护做全面的通电试验。通过以上的检查、试验,若仍找不出原因,则应拆开电容器组,并逐台进行检查试验。但在未查明原因之前,不得试投运。

(3)当电容器的熔断器熔丝熔断时,应向值班调度员汇报,待取得同意后,再断开电容器的断路器。在切断电源并对电容器放电后,先进行外部检查,如套管的外部有无闪络痕迹、外壳是否变形、漏油及接地装置有无短路等,然后用绝缘摇表摇测极间及极对地的绝缘电阻值。如未发现故障迹象,可换好熔断器熔丝后继续投入运行。如经送电后熔断器的熔丝仍熔断,则应退出故障电容器,并恢复对其余部分的送电运行。超级秘书网

7处理故障电容器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处理故障电容器应在断开电容器的断路器,拉开断路器两则的隔离开关,并对电容器组经放电电阻放电后进行。电容器组经放电电阻(放电变压器或放电电压互感器)放电以后,由于部分残存电荷一时放不尽,仍应进行一次人工放电。放电时先将接地线接地端接好,再用接地棒多次对电容器放电,直至无放电火花及放电声为止,然后将接地端固定好。由于故障电容器可能发生引线接触不良、内部断线或熔丝熔断等,因此有部分电荷可能未放尽,所以检修人员在接触故障电容器之前,还应戴上绝缘手套,先用短路线将故障电容器两极短接,然后方动手拆卸和更换。

对于双星形接线的电容器组的中性线上,以及多个电容器的串接线上,还应单独进行放电。

电容器在变电所各种设备中属于可靠性比较薄弱的电器,它比同级电压的其他设备的绝缘较为薄弱,内部元件发热较多,而散热情况又欠佳,内部故障机会较多,制造电力电容器内部材料的可燃物成分又大,所以运行中极易着火。因此,对电力电容器的运行应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低温和通风条件。

第9篇

1.电力变电无人值班管理模式

无人值班变电站不安排专门的值班人员在变电站内,采用远方控制端来监控电网的运行。这样远方值班员就代替了现场值班员,这种管理模式其实质就是“对电网所辖变电所实施有效的监视、控制、巡视、维护,依靠调度命令来正确地改变设备运行方式,有效控制现场工作安全状况”。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人值班的方式将得到全面的普及,因此,作为当前的核心问题,无人值班模式的安全运行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正确理解“无人值班”

无人值班变电站是一种新型的运行管理模式,不能单纯地把它理解为完全不需要技术人员的操作,相反,正是这种先进的模式才更需要专业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与先进设备相互合作搞好管理工作,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另外,由于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的原因,某些设备不能实现自检并显现出来,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现场检测。

3.无人值班变电所典型的监控模式和操作模式

目前国内典型的无人值班变电所运行监控模式有三种:[1]调度集中监控、分区分级监控和监控站监控。第一种模式是由地区电网调度中心集中监控,其负责搜集所有变电所的全部信息,由调度员对其进行监视和遥控操作,这种模式适用于无人值班变电所比较少的地区;第二种模式跟第一种不同,它适用于较大型的地区电网,因为它是将变电站信息按县区域划分,分级设置监控中心进行监控;最后一种模式是指建立负责接收上级调度命令的监控站,同时还负责无人值班变电所的运行、维护与操作,分为集中监控和分片监控。要实现无人值班电力变电所的运行和维护,不仅要设立监控站,还需要设立操作站,因为监控站只是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还得操作站来完成。目前国内典型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集控站,即操作站和监控站一体化,调度中心发出的所有指令直接发送到集控站,再通过集控站来实现对变电所的控制;操作站和监控站根据职责相互独立,共同控制变电所的安全运行;监控站与调度所一体化,完成对整个电网的监控和指挥,操作站独立操作。它们的操作流程表如图1所示:

二、无人值班变电安全运行管理方法

从第一个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建立到现在多数地方实现了220kV以下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电网公司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基本实现了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安全运行。跟传统的变电所运行管理方法相比,很多方面都有了提升,下面就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1)建立了岗位责任制。现场变电运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已经确立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这样当有紧急事故发生时才能真正做到各司其职,稳中有序。例如巡视设备、倒闸、两票管理等工作由现场运行人员来负责;设备的运行监视、抄表记录和开关操作等工作由调度室值班员负责;变电站远动自动化系统以及一、二次设备的定期预防检查和调试由试修人员来负责,并完成电气设备的巡视和检修。(2)建立设备专责制。所有一、二次设备以及远动控制系统必须得到实时检查和维护。(3)实行运行值班制和交接班制。通常情况下禁止连续工作。

2.加强了变电运行技术维护管理

(1)必须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在变电运行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两票三制。(2)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相继制定了设备的巡视制度、设备定期更换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例如,一类变电站多久全面巡视一次,二、三类变电站多久巡视一次,并及时做好变电运行期间设备的缺陷记录、检修记录等,以便能及时地发现运行设备存在的问题。例如设备因为运行时间过长而老化等问题,这样能避免因为一些设备的硬件问题造成安全隐患。

3.切实加强了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是变电运行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变电运行工作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同时不忘加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宣传。

4.加强了技术培训

无人值班变电站中运行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变电能否安全运行,事关重大,因此在考察运行人员的专业能力时必须严格把关,同时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变电站也采取了定期对运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措施。另外,还积极组织新老员工进行经验交流,由此调动新员工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5.实施了文明生产机制工作环境能影响工作人员的心情和工作效率,电网公司实行了对变电站的规范化管理,并定期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打扫和检查。为值班人员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无人值班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和优化方案

如上所述,虽然220kV以下的无人值班电力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已日趋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细微的不足有待改善,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行人员意识问题

在实行无人值班之后,部分监控、巡视人员先入为主,认为无人值班没有后顾之忧,巡视只是形式上的工作,因此放松了警惕。要知道无人值班变电站主要是通过发送和运行预先写好的指令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控制,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了细小的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的话将会给整个变电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优化方案:对值守人员进行相关方面重要性进行教育,提高其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系统运行的认识,对在值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交代清楚,让其明白重点所在,从而减少值守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失误率。

2.调度员应急措施

实践中,调度是变电运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挥部门,就相当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大脑”,担当指挥官的角色,在整个变电系统中起着枢纽作用,的在部分变电站中,调度员大部分操作都是在调度端计算机上面完成,硬件操作只是单一的拉、合开关。[2]因此,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保证安全调度出发行使制定好的指挥权,来负责领导整个电网的内发、运输、变压、运行。虽然在遇到紧急情况是调度员也可以进行遥控操作,但是在其运行的过程中进行此类操作,容易引起内部指令的混乱,从而发生差错。优化方案:可以在企业的层面上再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这个系统对变电站采取分层管理,区域控制的方式,它的主要任务是执行生产调度与应急处理决策指令,以此来避免在调度端计算机上面直接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操作。

3.运行人员视觉疲劳

虽然有些监控工作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但却需要工作人员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这对工作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因为在神经系统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等不可避免的症状。优化方案:依靠科技创新,采用科学新技术来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利用工业电视监控系统进行设备辅助巡视,这一举措是对现场巡视的补充,远程巡视和现场巡视相互配合,可减少由于监控工作人员因为巡视周期长而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不仅如此,“遥视”功能还能在紧急事故发生的时候,自动开启录像设备,实现现场相关画面的捕捉,为之后的调查提供珍贵资料。

4.指令模式混乱

目前,由上述无人值班变电站操作模式的工作流程可知,调度中心指令发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预令到集控站、正令到操作站;另外一种则是预令和正令都到达集控站。若采用前者,则可以不改变之前已有的联系方式,有利于调度员与操作人员的工作顺利简单地进行;如果采用后者,则集控站在发送指令之后,必须要指明相应的操作地点,如果此时的集控站操作量较大,将容易混淆相应的操作地点,因而会导致问题不能立刻得到解决。特别地,当有重大决策需要执行时,这种延时效应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优化方案:将专业内部结构进行细分为巡视、操作、管理、基础技术管理、技术性留守这五个方向并进行明确分工,每个方向都配备相应专业人员,这五个方向之间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补充发展,专业人员能够在紧急事故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全部到岗,在接到指令之后第一时间处理事故,虽然这样可能需要增加人员配置,但是却能加快事情处理速度与专业精准度。

5.信息冗杂

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数量的逐步增多,变电站需要处理自动化信息量日益庞大,在事故发生时,不必要的信息很有可能会干扰监控人员的监视和判断,使得一些重要的信息没有在第一时间被读到,因此耽误了事故的及时处理。优化方案:对无人值班变电站处理的自动化信息进行分级分类,使得这些信息是经过筛选后被选择性上传的,这样一来,事故发生时监控人员可以快速辨别信息的级别,发现故障信号,并快速定位到故障变电站和故障间隔,进而提高变电站的监控质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