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5: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教育问题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家教环境的好坏,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当前民族地区家庭教育观念仍然很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获得教育的长远发展,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实行了多项倾斜政策,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改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乡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我乡大部分学生是回族、土族,因各种原因就其教育质量来说与其他学校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前景并不乐观。
下面我根据本人调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育意识较为淡薄
透过历史的窗口我们看到,由于回族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历史上正规的回族教育几乎空白,造成众多五十岁以上的回族群众目不识丁或者识字很少,进而导致许多家长对送子女上学读书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理解和必要的认识。依学启智成才,靠书吃饭谋生的风尚至今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来说尚未形成。有的家长对孩子上学至今还存在非常模糊的认识,有少数家长不仅不配合学校教育,而且当教师和家长商讨孩子存在的问题时,公开当着学生的面说:“一个人的福禄早已经定好了的,每只羊嘴下面都有一把草”对女孩子的要求更是低到“茶饭、针线学好就行”; 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认为自己没文化,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学习差时,就对老师说:“他不学习就不学吧,只要能把它圈在学校里就行了”。这些想法大大冲淡了孩子上学读书,掌握现代化知识的意识,家长的这些错误认识与做法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2、家庭教育严重滞后
家庭教育滞后是回族学生“先天不足”的重要因素。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既无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科学的引导。大多数回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乃至辍学, 据查80%-90%家庭没有固定经济收入。一亩三分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而已,在物价暴涨、物欲横流、开支口多的市场经济时代,无数家庭选择或举家外出打工,或把适龄学童寄留给父母亲,加上回族离婚率高的现状,因此单亲家庭比例高达15%,留守儿童比例高达30%,因此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相反,这些孩子被爷爷奶奶溺爱、放纵,娇惯成性,缺乏必要的管教,家庭作业完成不了,课前预习无法保证,成绩下滑严重,日久天长,不进则退,丧失了学习热情和信心,造成恶性循环。
3、改变落后现状的对策
家庭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其家教环境的好坏,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要改变我校教育落后的状况,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对学校的大力支持,这当中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尤为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症下药家庭教育滞后问题:
3.1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和教师要尽快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抛弃以分取人的评价体系,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综合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实施寓教于乐,以人为本,使学校成为学生自由成长的乐园。
3.2 渗透职教理念。教师结合学科,适时渗透职教理念,学校要开设职教科目,安排专任教师授课,并把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当中。从源头上向学生渗透职教理念,为毕业后的出路做好启蒙。
3.3 搞好家长学校。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进行科学育儿、营养膳食、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的培训。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联系方式,以便时时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校教师的辛勤努力,不久的将来我乡学生家庭教育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我国教育法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21世纪国际经济与科技的激烈竞争,教育者深刻地认识到,未来公民,首先要具备不同文化背景普遍认同的道德素质,其次是高度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未来公民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是首位。未来公民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主要源于我国的工业是以初级制造业为主,相较于发达国家的以高级制造业为主,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力的不足。也就是说,国家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其实,最终还是人的竞争。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造成文化的全球化,人们在努力保持本国、本民族的精神特质的同时,也生成了许多“普世”、“共生”的价值观,如和平与发展、绿色与环保等。正是基于此,学校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本课程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以上这些,许多家庭可能因为是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局限,可能没有认识到,或者体会到了,未必会站到应有的高度,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与未来的关系。学校是传播国家意志、思想和文化的专门场所,有义务对家庭进行指导。当家长真正认可并接受未来公民的这些特征后,学校与家长就会在培养儿童的目标上、思想上趋于一致,这就有利于家校合作,共同把儿童培育好。
学校是家长了解孩子成长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场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仅在教育上就有许多宝贵的遗产,其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全世界。当今,许多国家都建有孔子学院,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上)的启发式教育,成为中外教育的经典。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糟粕,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如受科举制度的影响,特别关注子女的考试成绩。古人若在科举考试中中第就有机会进入仕途,中了举人、状元更是飞黄腾达。现在许多家庭,若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既便是单元测试,不少家长往往许以“重奖”,以此鼓励孩子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好成绩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要求孩子死记硬背、反复操练,一看到子女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到户外与同伴玩,心里就发慌。显然,封建教育的糟粕依然影响着许多家长。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一部教育史,在其悠长岁月中,产生了无数教育家,留下了许多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自17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发表以来,有关学校教育和各种教育方法的论述越发系统、科学。格累哥利•那齐恩曾(GregoryNazianzen)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当代教育家吕型伟也说,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总之,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专业知识和技术。
学校掌握着教育教学的专门技能和方法,懂得育人的规律和完整的教育方法。但学校的教育教学权利和空间又是有限的,学生每天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与生活。家庭则拥有更多地教育子女的权利和时空。如果学校、教师让家庭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科学培养孩子的思想和方法,就能在目标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方法上互补。家校合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学校每学期都会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请学校或教育专家、心理咨询的医生给家长作教育儿童的辅导报告,这些活动很受家长们的欢迎。更有便捷的校园网、博客、飞信通随时随地给予家长适时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学校、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有助于彼此了解与合作
[关键词] 《天伦之旅》;家庭教育;问题
《天伦之旅》翻拍自著名电影人朱塞佩·托纳多雷1990年自编自导的同名意大利影片。影片讲述了父亲弗兰克为使孩子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受更好的教育,辛苦操劳一生。他深爱着孩子们,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希望他们前程似锦,成为自己永远的骄傲。但他的爱不被孩子们所理解——似山的父爱使孩子们选择了逃避,大卫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对孩子怀有高于其能力的期望,把光宗耀祖的任务强压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于是家长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与感受,安排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学习跳舞、弹琴、书法等,在父母的高压下身怀各种绝技的孩子们真的会快乐吗?如何教育孩子,已成为所有父母面临的问题。重温影片《天伦之旅》会让每位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一、剧情简介
影片以老人弗兰克准备妻子走后的第一个家庭聚会拉开序幕。弗兰克对妻子走后的第一个圣诞节聚会做了精心准备,他购买了烤火鸡的烤箱以及昂贵的红酒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在孩子们以各种理由推脱了此次家庭聚会之后,老人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展开了天伦之旅——去探望远在各地的儿女们,以给他们带来惊喜。
老人旅程的第一站是儿子大卫的住处,因联系不到儿子,在儿子门外苦苦等了一个晚上之后,他来到了女儿艾美家,首先发现之前女儿声称由于外孙病了得照顾他而不能参加家庭聚会是个谎言,因为为他开门的外孙生龙活虎。其次弗兰克洞察到在自己面前表现得恩爱有加的艾美与丈夫杰夫已经分居,并且外孙与杰夫之间剑拔弩张。得知父亲计划在此住上一两天后艾美说:“但这礼拜真的很不方便,我真的觉得很抱歉,我得在公司监督大案子,杰夫明早又要出差。”老人提出可以和外孙在家,但艾美推脱:“他明天就要回去上课了,然后户外教学要出去三天。”见到儿子罗伯特后,罗伯特听说父亲想和自己一起共处一两天,急着对历尽千辛万苦来看望自己的父亲说:“爸,我今晚要飞欧洲,这是长途旅程,我们今天下午就要打包完毕。”但他不知道,父亲已经看到了他在本地演出的海报,知道他的欧洲之行是摆脱与父亲共处的托词。最后老人转道到达小女儿住处,发现把自己描绘成“领舞”者的小女儿罗西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服务员而已,而且现在已有了私生子。
带着失望与不安的弗兰克踏上了归途,飞机上弗兰克心脏病发作,恍惚间暴风雨来临之前他与孩子们在院子里共进晚餐,弗兰克一一揭示出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后,追问所有的子女为什么对自己撒谎。子女们坦言深感父亲的压力,而不想令父亲失望所以选择对他隐瞒了所有问题。醒来后弗兰克从其他几个孩子口中得知自己最爱的儿子大卫由于吸毒过量死在了墨西哥。影片最后弗兰克站在妻子墓前向她诉说此次天伦之旅。“如果一切可以从头再来,我会要求孩子们少一些。”“ 我知道我必须改变,他们不再是小孩子,我再也不能跟他们说要做什么,他们必须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二、弗兰克式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弗兰克深爱自己的孩子,为了使孩子们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他在有损健康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工作。影片中弗兰克的工作是为电话线包保护膜,长期接触化学原料使他年迈时染上了呼吸系统疾病。他以孩子们为荣,买火车票时他对售票人说:“我去看我的儿子,你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吗?”“他是艺术家。”火车上他为了向旁边的乘客炫耀自己的孩子,设置了种种悬念,他先让别人猜他的工作,然后说:“这些是我的孩子们,罗伯特是指挥家,大卫是艺术家,罗西从事舞蹈,艾美是广告公司高层,三十万公尺的电线造就了今天的他们。”弗兰克对孩子的爱由此可见一斑。而当他得知孩子们不能来参加家庭聚会时,更是不顾医生劝阻,执意展开了探望孩子们的旅程。但弗兰克的爱似乎没能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儿女们对父亲的关心并不领情——他们不愿意见到父亲,不得不见的时候就使见面的时间尽量缩短,并为此找理由,编原因,甚至说谎话。父亲弗兰克的爱像山一样,但孩子们感到的不是父爱的厚重而是巨大的压力,弗兰克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们,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能力,不顾孩子们的感受,父亲的期盼与孩子们的现实能力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他们在亲情与自我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三、问题分析
对爱本能的向往,使每个人都喜欢与爱自己的人共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因其只讲付出不求回报,使人感觉更珍贵更温暖。面对深深父爱的弗兰克的孩子们的逃避令每位观众深思。弗兰克没有意识到,他的爱对孩子来说,已经是负重不起的压力。
弗兰克:你要用功读书。
杰克:我知道。
弗兰克:我现在跟你说的话,是你妈妈在你这年纪时我常说给她的。
杰克:要做最优秀最好的吗?
弗兰克:没错。
以上是弗兰克和外孙杰克的对话,“做最优秀,最好的”是弗兰克对其子女的要求。但在要求孩子们时弗兰克不考虑子女的能力、兴趣与感受。当达不到父亲的要求时,面对为他们一直努力奋斗的父亲,孩子们自然会产生负罪感。弗兰克与罗伯特的见面最能体现这点。
弗兰克:打鼓是怎么回事?
罗伯特:没什么压力,我很喜欢。可以四处旅游,收入也不错,也不必担责任。
弗兰克:大家都说你有天分,前途无量。
罗伯特:爸,那是客套,他们不见得都跟你说实话,事实是,我一直都不够厉害。
弗兰克:但念了这么多书,你现在感到失望吗?
罗伯特:我不失望,但很显然的你很失望。
弗兰克:不,我不失望,只是感到很可惜罢了。
罗伯特:什么很可惜?浪费了什么?你的电话线吗?
弗兰克:你可以继续努力,回学校再去念书,我可以资助你。
罗伯特:不是那样的,爸。若我能当指挥家的话,早已经当上了,况且,我不确定那是我想要的。
从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罗伯特从没忘记自己的教育机会是由父亲的电话线换来的。或许弗兰克没有意识到罗伯特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努力,要成功,要对得起父亲。但人的爱好与天赋不是瞬时就能改变的。父亲理想中的儿子是指挥家,但现实中的儿子是鼓手。显然弗兰克对罗伯特怀有高于其能力的期望,希望他成为自己的“骄傲”,但罗伯特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成为“指挥家”,这种情况下弗兰克的爱已转化成罗伯特不能负担得起的压力。父亲的失望无疑会使罗伯特有很深的负罪感——感到对不起父亲的辛苦工作。所以罗伯特对弗兰克说:“你知道妈妈以前常说要让你爸爸骄傲,他为我们家努力了一辈子”“我知道你不以我为骄傲”。
弗兰克:你长大后要做什么呢?
大卫:我要当油漆匠,画我的图。
弗兰克:不,不是油漆匠,老天,他们是漆墙的,而且狗都在围墙撒尿,你要当的是艺术家,艺术家画的画,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以上是弗兰克与儿子大卫小时候的对话。大卫从小想当的就是一个油漆匠,爸爸一直以为自己的儿子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画家。为了对得起爸爸,不让爸爸失望,他立志成为画家。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令他痛苦到无计可施的时候,吸毒是他的逃避方法。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大卫的坠落是爸爸逼的,为了实现爸爸的愿望大卫执著地坚持梦想,不屈服于现实。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始终是他无法逾越的鸿沟,于是他选择了吸毒。大卫走了,因为吸毒过量。他的死或许是一种解脱,使自己从父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从此不再苦苦挣扎于父亲的期盼与自己现实能力的矛盾中,不再苦苦挣扎于亲情与自我的矛盾中,不再有沉重的亲情负担,不再有负罪感。
弗兰克在中国孩子的眼里是那么熟悉,他们都会从弗兰克身上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深深爱着孩子,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受教育环境,自己工作再累,再辛苦也毫无怨言,对子女怀有远远高于他们能力的期望,当对他们的表现不满时就会板起面孔说教。可这种爱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当压力得不到发泄时,孩子会身不由己走上歧途。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是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问题,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人们在从事任何职业时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取得相关的证书,但唯有做人父母不同——我们自然地成为孩子的父母,但我们没有得到相关的培训,我们不知道做人父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我们往往受传统的影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他们一再施加压力,希望他们学到最多的东西,在任何场合都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但什么是父母的最终目标呢?把孩子培养成无所不能、成就盖世的超人?还是使孩子幸福快乐地过普通平凡的日子?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后者,那为人父母我们就该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及选择,赏识他们的才能,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一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接受他们的缺点,一厢情愿地想按自己的标准去改变他们。
影片最后弗兰克站在妻子墓前向她诉说此次天伦之旅,“我只知道如果一切可以从头再来,我会要求孩子们少一些。只要他们生活得快乐我就很欣慰了,我知道我不应该总是把他们当孩子看待,我不能再指使他们做些什么,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路。”弗兰克从此次天伦之旅中领悟到了父爱的真正含义,但他付出的代价是儿子大卫的生命。
四、结 语
每位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爱,如何教育孩子,是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问题,不接受孩子本身,不容纳孩子的缺点,总想试图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打造成梦想中的成功者,把光宗耀祖的任务强压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不但不会传达我们的爱,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无法释怀的压力。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及选择、赏识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爱是尊重、理解;是交流、沟通;是包容、赏识;而不是压力、痛苦;不是让孩子在设定好的舞台上表演。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余广俊.中国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建构[J].理论月刊,2010(11).
【关键词】家庭教育;重要作用;存在问题;分析原因;解决策略
年轻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问世后,便多了一份欣喜,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教养孩子。家庭是人生的摇篮,儿童在人生之初从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及所受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家庭便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1〕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城镇的幼儿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幼儿与家长,我发现很多的家庭教育进入误区。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爷爷、奶奶、父母围着她(他)一个人转。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不同,就存在了教育步调不一致,常常是父亲这样,母亲那样,或者是父母说该这样做,而奶奶、爷爷都说就不必这样做也行,你说东,我说西,这样要求互相矛盾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头脑里的正确是非观念就不可能形成。〔2〕例如,我的邻居文文小朋友,是个讲卫生的孩子,她每次看到地面上的垃圾都会主动捡起,送到垃圾桶里(她妈妈经常对她这样教育),有一天,她和奶奶在小区里散步时,发现地面有香蕉皮,她刚跑过去准备捡时,奶奶一把拉住她,说别把手弄脏了,手上有细菌会生病的。奶奶的话打消了文文捡垃圾的念头。现在她每次看到地面上有垃圾都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去捡。
1.2 片面重视幼儿生理健康,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听到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吃什么菜了?你吃饱了吗?你穿的衣服少,冷吗?“……每个家长对孩子衣食照顾得细致入微,认为这样对孩子就够了,殊不知在儿童的教育上同样还需要我们用心与他们交流。一般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比较重视与亲友的沟通,而缺乏与老师和教育专家的沟通;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比较关心,而不太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孩,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可当别人在夸奖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母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家的孩子很一般,过奖了。诸如此类的话,殊不知他们在无形伤害一个幼小的心灵。孩子认为父母的评价是正确的,在活动中表现不再积极、自信,性格也变得木讷了。
1.3 片面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品质是人们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独立性、自制力、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等诸方面。任何一个人的认识实践活动都是智力品质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非智力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3〕可是现在的父母却把智商看得很神圣,认为智商高的孩子长大就能成才,就能有成就,在“智力投资”和“智力开发”上不惜一切代价,而生活上呵护过度、骄纵、溺爱,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怕苦、意志不坚强等毛病。另外,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幼儿期就地自己的子女实行定向培养,强化训练,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要孩子学绘画、学舞蹈、学电子琴、钢琴……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让休息。爱子之心可嘉,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一位小姑娘,原来十分活泼可爱,自从她学习电子琴后,每天家长则强迫她弹几小时,加之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批评、惩罚,不久,她就失去了往日的天真活泼,变得自卑、怯懦。
1.4 忽视家庭德育教育。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突践逐步形成的。〔4〕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可是现实中,许多家庭都忽略这一点。有的家长认为幼儿人小不管事,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追究,任其发展,信奉树大自直。有位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在摇篮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的种子越早越好”。这话一点不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不爱惜粮食,包子、馒头满地扔,不尊敬长辈,稍有不顺心,开口就骂,动手就打;有的小男孩子甚至要爷爷爬在地板上当马骑来取乐等。只要“小皇帝”提出来的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他的要求,可是这些父母及家庭成员就忘记了、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在现实中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家里打碎了一只碗,父母就大发其火批评孩子不认真,不爱护物品。当孩子打碎邻居家的玻璃,家长却在左、右看看是否有人看见,看无旁人就轻声对孩子说:“别吱声,人家没看见”。接着急急忙忙拉着孩子离开“现场”。这样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品德,都是正直的对立面。
又如在一个星期一的上午,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玮玮不小心踩了宝宝的脚,玮玮连忙说对不起,可宝宝二话没说,抓起玮玮的手狠狠地就是一口,椭圆形的牙印深深地印在玮玮的手上,还洋洋得意地说:“我妈妈告诉我,谁要是欺负了我,我应该回打他,不然我就吃亏了”。
两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充分的体现出两个家庭教育要求不同,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教育效果也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以上四类问题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探究,我认为原因是多种的,下环节我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
2.家庭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2.1 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指导。一些年轻父母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也不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不懂得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地让幼儿全面发展,忽视孩子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等等,所以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时常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主观性。〔5〕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落后不适应幼儿身心特点方法。通过责备、打骂等粗放方法教育还很严重,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如暗示法、引导法、心里换位法等谈不上合理运用,加以创新。
2.2 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成长,但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言语上,不大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身体力行地起到学习榜样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具体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学习环境。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文化层次等种种原因常会有两个极端: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往往表现父母娇贯放纵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听之任之。还有家庭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吵闹,晚辈不能尊敬长辈等等。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2.3 错误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于自己的唯一的孩子,难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存在着“独苗思想”,主要折射为以下三方面:
2.3.1 过多的营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拼命地让吃这个吃那个,生怕子女哪方面发育不良或是有所欠缺。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孩子消化不良,身体发育过早,而且还易形成挑食,不爱惜粮食等问题。
2.3.2 过多照顾与保护。家长们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了,包办代替孩子所有事情,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
2.3.3 过多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缺乏远见,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习惯于从具体问题着眼,急于追求近期效应,一些家长以为发展特殊才能就是子女成才之路,于是不顾子女的素质条件,过早定向拔苗助长,把自己年少时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2.3.4 过分强调学校教育,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存着这样一种观念:孩子送进学校,教育的任务自然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做家长只要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学习,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我的孩子习惯不好,能力较差,是老师教育不当造成。这些家长的认识,往往反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严重脱节。
以上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幼儿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提出几个对策仅供大家参考。
3.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长和孩子都很重要。良好的家庭里充满着和睦友爱,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同样,在不良的家庭关系中,幼儿会觉察到令人压抑的、充满恶意的气氛。现已证实,家庭不知睦对幼儿神经系统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还应记住,整个家庭生活作风,不仅会影响大人们之间和睦关系,简直可以说,它会像掺加在乳汁里的东西一样被孩子吸收。一种是井然有序,另一种是混乱不堪;一种是乐观而富有朝气,另一种是萎靡不振;一种是富于生活情趣,另一种是白白消磨时间;一种是性格开朗,关心他人,另一种是孤僻闭塞,不与他人来往。被“吸收”的行为方式也一定会终生留在他们心目中的。
3.2 教育要全面适度,不求早专。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认真抓紧,又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孩子健康。早期教育不反对教孩子认字、学画、算算术,但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教会孩子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培养训练思维、记忆、观察、想象等能力。同时通过智力活动来培养孩子行为中意志、情趣、习惯,激发其求知欲。有的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往往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想让孩子及早掌握一门专长,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半途而废。其实,早期教育不必急于为孩子选择专长,而是应让孩子全面发展,为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等打基础。家长还要不断学习,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3.3 家长要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早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精神风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模仿力强,判别是非的能力低,日常中如果家长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孩子也会文明大方,反之,如果家长满口粗言秽语,孩子也会跟着模防。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孩子不做的,自己也不要做;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及时教育纠正;要坚持讲道理,使之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分清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注重教育合力的形成。家庭成员教育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里,对孩子的要求要做到统一,当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们应谨记的是必须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即使有争执,也应背着孩子提出,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了教育效果,还产生不良副作用。〔6〕此外,家长和学校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家长要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会达到较好效果。据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最听老师话,老师说怎么做,他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碰到什么问题,及时反映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如有些孩子在家很懒惰,在学校却很勤劳,在家很任性、自私,但在学校却很有礼貌,乐于助人。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系统性强,周期长,它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诱导,优良的环境熏陶和良好的品质行为的示范。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娇弱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7〕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要抓住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良好时机,挖掘教育潜能,努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 涛.现代教育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1082
[2] 现在教育报.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2003.12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18
[4] 史慧中.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10):163
[5] 袁 琳.中华现代教育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7):993
《弟子规》又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著,文中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与规范,教导子弟要养成忠厚的家风与淳朴的民风,因此该文被当时的清代朝廷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幼学教学必读的教材。《弟子规》充分传承了先圣孔子的智慧与美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修养,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与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弟子规》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规》中讲述了孝、谨、信、泛爱众、而亲仁[1]。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实施起来却实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中,成年人都普遍养成了有悖于传统美德的品格与习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传达了家庭教育的信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家庭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人机关系,家是建立血缘与情感基础的桑田,孩子的性格与品行,会随着家庭这个环境慢慢改变。在环境中,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手足之爱、母子与父子之爱。很多出现人格障碍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孩子在家庭中因为没能感受到爱,使得其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而《弟子规》中讲述的孝道,对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品行都有较大的警示作用,这些行事规矩都有利于家庭形成“真实”、“诚信”、“孝顺”的品质。并且《弟子规》中倡导的秩序,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能够让孩子增强对家庭的认同,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与道德修养,养成勤奋学习、从小懂得尊重人。而从小养成的品德,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对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处世习惯,使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弟子规》中还十分讲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体现做人做事的先后顺序,教导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后才有诚心,继而发展为对众人的关爱,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随着在实践中相互依存,能够将孩子引入到一个正确发展的道路中。
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家庭教育以长期的封建体制与小农自然经济为导向。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智能居首位,将家庭视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及最终目的,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教育虽然能够有效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学现状却在限制其应用教育职能的发挥,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还出现负面效应与职能错位的问题[2]。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观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载着“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价值观念,出现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而另一方面又受现实社会文化的影響,使得各种非原有道德的文化进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无意之间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响,让家庭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方向失衡与教育空白的问题,致使家庭成员畸形发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职能方面,家庭成员往往不能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而其传递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使得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发生变化;第三,由于当前社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约束体系,道德标准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往往会陷入一个茫然无措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家庭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职能的发挥;第四,受当前人才选拔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智能在不断下降,这增加了家庭成为利用消极态度甚至反文化的态度来尽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为影响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现存的家庭教育模式无论在教学观念、价值观以及教育职能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借助《弟子规》中所规范的标准与做人原则,进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对现阶段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
四、《弟子规》教学思想在当代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实施策略
《弟子规》在我国古代就被积极推广,其中所蕴含的通俗、易懂、易行的特点,正好弥补了孩子生性上理解不足的缺陷,并且内容中蕴含的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以及饮食起居规范,是规范孩子道德与品质的重要参考。当前,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的重要参考,使之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长与教育实践提供帮助。
(一)在家庭中灌输蒙以养正、道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的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青少年能够逐渐养成重视伦理理法的优良品质[3]。另外,家庭教育还应懂得应用之道,因为只重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教育环境的。
(二)教导孩子养成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养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的过程。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贯穿于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待人处世中。在这两种品德中,《弟子规》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逐步让孩子养成生活有序、讲究个人卫生与珍惜时间的习惯,并且珍惜时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孩子“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弟子规》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正确的生活习惯,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性。
(三)让孩子多诵读经典,熏陶出良好品德
文学经典是我国先贤与先圣智慧的结晶,这种经典能够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必然有其独到以及价值所在,因此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与才艺之余,家长也应教导其诵读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学。孩子在诵读经典过程中,能够逐渐被其中的文化所熏陶,主动去思索与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观点,达到思维锻炼与品德发展的目的。选择文学经典,应选取那些百读不厌,对孩子终身受用的书,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先贤文学经典,辅助孩子学习,并让孩子的朗诵能力及记忆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导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尊重
在《弟子规》中,反复阐释了“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道德品质,其中“入则孝”属于感恩教育,“出则悌”属于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4]。
孝是道德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在古代家庭思想中,提倡“百行孝为先”,这不仅是因为孝是一种基本的家庭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在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往往会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逐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多学生用着父母的钱,却对父母没有一丝的感激,这实则是家庭教育出现畸形,为使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应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
五、结语
总之,《弟子规》与当代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探索将其转化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剔除其中的糟粕,取精华,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心中萌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04).
[2]樊继轩.儒家“孝悌文化”与大学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06).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离异单亲家庭 家庭教育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婚姻质量、感情需求、爱情期望随之发生变化,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冲击。根据民政部的《2015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2015年全年有363.7万对夫妻离婚。因此在家庭离异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不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双份”的爱,反而受到家庭破裂的影响,很容易在心理、行为上产生偏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且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并产生一定的成果。目前,欧美国家对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两大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对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更侧重于对离婚后果的分析[2]。笔者试图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我国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以期从新的角度破解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难题。
一、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背景
1.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还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导师。改革开放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离婚率快速增长,离异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数量日益庞大。因此“如何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什么是教育生态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来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目前,教育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两个趋向:一种是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两者以协同进步的关系存在。因此,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需从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入手,本文将从外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生理心理环境)两方面剖析生态环境因子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
1.外部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地理空间及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此外,人类生活中还有大量“人类化的自然”,如人工种养的动植物、采掘的标本等。自然环境是人们的认识对象、改造对象和审美对象。一方面,自然环境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拓宽人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人的身心状态。自然生态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人的多方面影响而作用于教育的。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或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骤然失衡,造成多方面影响。从心理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孩子出现一种“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这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难以再从外界环境获得安全感;从经济条件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家庭经济现状变差,父母可用于孩子学习、观察外界自然环境的金钱和时间变少。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远远小于正常家庭。
(2)社会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一般来说,这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等。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中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对人的影响是学校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几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对其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家长的态度能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人员的关系及管教方式等因子都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生态因子的稳定被打破,影响是多方面的(心理方面、行为方面和学业成绩方面)。部分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变差,父母性别角色缺失、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都将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影响。
(3)规范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规范环境大致可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风气、民族传统和习俗、法制、管理、民主、宗教等。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社会舆论的负面导向、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离异家庭时常被歧视。这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压力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内部生态环境。
(1)生理、心理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人的生理发展是实施教育的一种环境和基础发展。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及其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生理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体育。体育教育和活动的重要目的是促进人身体健康发展。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性别角色的缺失等因素时常导致家长对子女体育教育的忽视。
心理素质与心态是教育生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上,是外部各种环境条件的反应,与教育相互关系更为直接、密切。心理素质把控:①智慧、智力与智能;②群性、群育与群化;③德性、道德行为与自制力;④情绪与性格等。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普遍存在一些不良表现,如自卑、孤独、迷茫、逆反、攻击等。从人的心理环境因素入手,分析构成不良影响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生态治理
1.优化教育供给,转变教育观念,弱化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的限制因子的影响。
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到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由此他提出,当一株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种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时候,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李比希最小量定律。在这之后,泰勒(Taylor)将这个定律扩展到营养之外的温度和时间等生态因子。1954年,奥登(Odum)发展了限制因子的概念,即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965年,赖特(Knight)指出: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耐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综上所述,在众多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度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张的因素,都叫限制因子。推导到教育生态学中,可以将限制因子理解为:接近或超过学生的学习耐度范围、影响人的发展的因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因为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在不同的时期,生态圈的状态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步步调整。因此,寻找和弱化当前阶段限制因子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r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从最底层到最顶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认为,只有实现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会在同一时期产生多种需求,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需求占据主导。因此,抓准当前阶段的人的需要和需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供给,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弱化限制因子的影响,才能使离异单亲家庭教育处于动态平衡中。
2.建立开放型教育系统,避免离异单亲家庭教育走向“花盆效应”中。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被称为局部生境效应。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限制性;其次,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适宜生长的空间,人工控制湿度和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好。但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现极端。通常情况下,单亲的家长会有一种负疚感,总想为子女对付出一些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会对子女百般照顾,养成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性。这种“花盆效应”会削弱教育生态个体(或群体)的生存能力,泯灭抗争精神,造成逆来顺受,对个体(或群体)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在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应家长与学校、老师一同努力,为孩子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育系统,警惕“花盆效应”的发生。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朝一夕而成。对已经出现教育问题的离异单亲家庭,应积极地“生态治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适当调节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加强亲子间沟通,在学习、思想、生活、人际交往、习惯等方面关心孩子等;对还没有出现问题的家庭,应予以警惕,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导孩子,维护好各生态因子间的平衡,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
一、前言
从《小爸爸》到《辣妈正传》,再到《孩奴》以及2013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电视荧屏上满是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剧情,将家庭教育再次推向了年度的。其次,我们在做社区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家长提出诸如“孩子不听话”、“孩子学习不认真”、“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家庭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完全处于“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专业人士可以咨询”、“没有系统教材可以学习”等“三无状态”。是的,病了我们可以去医院,饿了可以去饭店,放松可以去公园……但遇到家庭问题难以解决时,该去找谁呢?去问谁呢?去哪里可以系统学习呢?国外的家长感叹中国家长真的很可怜。因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建立起为国民解决家庭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服务体系”,宏观上家长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微观上中国部分家长的不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家长的“内三无状态”:遇到家庭问题时“无知(没有知识)、无法(没有方法)、无奈(无可奈何)”。 既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为了推进荆州市“文化壮腰工程”的进程,更为了了解和认识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在本次专题调查中,下发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5份。通过EXCEL和Spss17.0统计得出:社区孩
子监护主要存在亲子(包括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亲戚或邻居)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类型,而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孩子出现的问题最多,中年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教育投资。
二、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社区孩子监护的基本状况
对调查的家庭孩子监护类型作了统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见图一):隔代(祖辈)监护占52.2%;亲朋(亲戚、朋友或邻居)监护占3.8%;同辈监护占1.7%;亲子(父母)监护占42.3%,其中包括单亲监护的家庭。在隔代监护的人群中,还有隔2代监护情况的出现。经调查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比较困难,一般都是子女外出务工,留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一起,定时往家寄“家庭抚养费”。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在外消费高,经济负担比较重;②流入城市,孩子上学学费昂贵;③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入学不稳定;④孩子在外地入学易受到歧视;⑤担心孩子在外地生活不习惯等。
(二)监护人文化程度
对调查家庭监护人文化程度做了统计:不识字、识字少的人群占38.2%;小学文化程度占40.5%;初中文化占5%;高中文化占10.5%;大学及以上占5.8%。在孩子学龄期,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统计显示隔代监督在孩子学习上的比例占了31.2%,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比例为42.8%。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监护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达到了78.7%。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隔代监护中祖父母或者外公外婆以及部分父母因为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或其他原因,对孩子的学习很难再给予严格的监督或具体的指导。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监护人(大多数是文盲或小学水平)来说,他们在孩子的学习辅导方面可以说束手无策。
(三)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观念落后占10.5%;教育方法不当占33.7%;教育能力不够20.8%;教育知识缺乏占35%。
(四)教育投资
经过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一个比较意外的数字:带孩子参加活动的中年父母(中年得子)人群达到10.5%,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老年人和年轻人更注重质量教育,更有耐心去和他们一起成长,在教育投资上也比较注重。
(五)隐性失陪
在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有78.52%的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但是在进行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却存在另外一种现象―隐性失陪,即爸爸妈妈虽然陪着孩子,但心却不在孩子身上,看手机,打游戏等,让孩子独自在一旁玩,让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被动留守儿童”。
三、建议
在了解了学校所在周边地区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现状后,家长学校的创建成为了荆州市的迫切需要,以家长学校为依托,进行家长教育。
(一)依靠社会力量,成立荆州市家庭教育协会,关注家长的需求,强化服务意识。运用最简洁、亲切、家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对家长予以辅导。
(二)构建学习型家庭,成立家长学校,集广大受教育者家长、学习型家长和教育型家长为一体。
(三)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互动式、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将课堂从学校扩展到社区、家庭,充分挖掘和开发多种教育资源。
(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尽量每隔一段时间都邀请学校讲师团进行专题授课,不定期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做专题辅导报告,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帮助家长树立辩证思维方式,使家长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需求,克服“惟智力论”。
(五)关注弱势群体,以志愿者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扶助活动。例如,在学校或社区适时开展“爱之旅”“、爱在成长中”的爱心帮扶结对活动,经济上捐款赠物,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经常与学生及家长谈心交流,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作者简介:肖力(1962―),男,副教授,现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工作;
李红(1988-),女,硕士,现从事幼儿行为心理研究。
【关键词】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1-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首先,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场需要变化,高校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深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以实践为先导合理统整设计教学;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学过程须关注家庭教育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传统家庭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很少,对家长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依据理论分析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注重创新,突显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以实践为先导的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紧贴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创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不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问题,还对特殊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等)进行论述,从全球化视觉审视家庭教育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指导性,将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自身经验、社区家庭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二)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实际,采取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创编演绎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和社区考查为主。
(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灵活,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
本课将综合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学习),集体教学主要用于教师集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到学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的集中聆听;小组合作用于情景剧创编演绎、主题讨论活动和社区家庭教育考查中;个人学习用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注重直观,妙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讲解离异家庭问题时呈现《超级育儿师》中讲述一位绵阳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孩子,面临与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疏远以及祖辈与母辈教育理念不同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一个家庭,学习育儿师的指导策略。
(五)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注重综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综合采用多本教材的优势编排教材,拟定教师用书和学生课外参考用书;推荐中国家庭教育网;加入微信平台“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和“开心妈妈家庭教育”等;图书馆和系资料室购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刻录和复制家庭教育相关视频和电影,方便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
(六)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结合动态课堂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
尝试建构式评价法,结合动态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是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理论成绩的综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社区家庭考查和案例汇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剧创编制作演绎自评互评师评占30%。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采用一小时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教材各章基本知识点,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改革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方面,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应合理分配课程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家庭情景剧创编演绎及社区考查的时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将学生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案例及情景剧演绎效果进行充分评析。学生方面,如何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案例进行有效评析,发挥团队合作、积极思索和勇于实践沟通。
参考文献:
[1]臧振力.高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02).
[2]林小英,陈向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注:作者:张振丽 论文题名〔学校思想教育现状分析〕2009年12月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一等奖。
当今教育界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一番话不仅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近几年来的学校思想教育的现状,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教育有所削弱。实践证明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 学校教育思想单一化
从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来看,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以书面为主,不仅内容单一,其形式也单一,大多是口头上的教育,缺乏实质性、针对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教育途径单一。
二、学校教育教书与育人脱节
目前,大多数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化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所追求的智育第一,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一桩桩案例证实了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 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脱离
由于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不紧密,而导致学生把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带进学校,如个别学生品行不端,有小偷小摸现象,脏话秽语,打架斗殴等。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然而从目前学校思想教育状况来看却不尽人意。现在的学生发展趋势是早恋现象、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的世界观是“家”字,人生观是“我”字,价值观是“钱”字。
四、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隔离
单纯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志指出:加强思想教育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但前些阶段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不紧密,因而出现了“十多十少”的现象:好吃懒做的多了,吃苦耐劳的少了;拜金主义多了,马列主义少了;依赖父母多了,自食其力少了;书本知识多了,社会实践少了;喜欢表扬多了,接受批评少了犯罪率高了,法制教育少了;自由散漫多了,自觉遵守纪律少了;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教育少了;关心自己多了,助人为乐少了;课业负担重了,参加活动少了。从以上问题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都存在相互联系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做到多管齐下,缺乏综合管理,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效能发挥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