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道德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5: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想道德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思想道德论文

第1篇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康德反对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他认为道德教育方法应该是出自自由而非强制,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的主体性。实践理性的方法是可以启发人们自由意志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康德善于利用儿童的竞争心理培养道德品格,过利用名人传记教材加强个人道德理想的启发,运用道德问答方式启发个人理性的自觉,培养义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品质。康德同时认为道德感性和理性应该兼具,不偏爱任何一方,没有个体的感性认识,对象就不会给予我们。没有理性,个体就不能对对象做出反应和判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道德认识才能发生。康德的这一道德思想在对于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学校对个体的思想道德行为训练

以理性作为支撑的道德认识才具有作用;如果离开了感性的道德体验,学校的德育活动将成为枯噪乏味的操练。康德认为道德的动机是出自于对道德法则的敬畏,而不是对于义务的爱好,道德是理念和动机均是来自先天的理性,个体所获得的道德教育是生活所获得。他认为道德教育不是来自于学生当下生活,而是从过去的生活典范中获得。康德在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道德教育应与社会性统一,即把来自实践理性的道德律令的尊重和履行作为道德责任,即个人需做什么才能体现人格的道德价值,康德考虑的是现在和未来的需要。道德的教育目的在于强化实践理性,培养他人的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培养个人具义务知心和善良的道德人格。康德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注重利用道德观念及名人传记教材进行教学,以榜样和规则培养儿童的义务心,其中对于教材的选择上康德注重教材的逻辑性,目的是为了能增强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并通过宗教教育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在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上,康德思想以个人的良知天理作为判断的依据,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他反对利用奖惩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主张以自然奖惩为宜,他认为若以奖赏行善,这将是属于道德的贿赂,会降低道德的尊严。

3、总结及其启示

第2篇

灌输理论,提高认识。学习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做到有血有肉,产生吸引力。对于思维活跃的青年员工来说,他们十分排斥“老八股”式的说教,这样的教育不仅很难收到良好效果,而且,很有可能向反方向发展。一个优秀的理论灌输者,应该将“枯涩”的理论活化为现实中的事例,贴近青年员工的生活,与其产生共鸣。这样,青年员工就会静下心来。一旦做到这一步,他们就会对的唯物史观、辩证法等一系列原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作用将是巨大的。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灌输这一方法也就取得了成功,自然而然,他们的认识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不仅仅是停留在“凑热闹”“赶时髦”,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疏导辅佐,相得益彰。要把学习理论和解决各种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和讨论;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先进思想;组织热点、难点问题讨论,明辨是非,解疑释惑。总之,要以理论为指导,开展学习讨论活动。

通过大家讨论、争论搞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使青工感到学得轻松,效果显著。领导示范,积极引导。领导是员工的老师。领导怎么做,员工就会怎么学。领导要成为员工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一是领导的表率作用。领导要言行一致,让员工做的,领导要先做,不许员工做的,领导先不做。以自己的表率教育、激励引领员工,从而,树起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和高度的威信,引导员工进步的方向。二是领导的责任意识。领导要把青年员工的成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一方面,要指导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工会、共青团做好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领导要像抓业务一样抓思想教育,特别是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要把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大力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他们的向心力和上进心。搭建舞台,激励上进。青年员工的进取心强,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员工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创造条件。要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技术比赛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等,让他们展示才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标兵,带动一片。标兵是员工的一面镜子。员工对照标兵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明确自己前进方向。要充分发挥标兵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学铁人,立新功”活动,同时,要选树企业自己的有代表性,把学雷锋、学铁人和学本系统、本单位的标兵结合起来,激发“比、学、赶、帮”的热潮,使先进更先进,让后进变先进。奖罚分明,形成氛围。奖励和处罚都是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奖励可以激发正能量,增强荣誉感,使先进继续向上,创出新的成绩,再立新功。

同时,可以促使后进转变观念,向先进学习,干好工作,赶上先进。要营造当先进光荣的氛围,要设立综合奖和单项奖,如,“自学成才奖”“发明奖”“节约奖”“安全奖”“见义勇为奖”等。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有突出贡献的评模提干。处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可以“治病救人”,消除不良风气。对犯错误的青年员工,情节较轻的,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以处罚,使其认错改错,从头做起。要把处罚和思想工作结合起来,使其感到犯了错误,只要改了,还有机会、有前途。在进行处罚时,要一视同仁,不能有“特权”人物。只有这样,受处罚的青年员工才服气。要营造爱岗敬业,争当先进的氛围,激励青年员工奋发向上,建功立业。青年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看似千头万绪,但事实上,并不是毫无头绪而言的。青年员工具有鲜明的特点,正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那么,青工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升就并非难事。而且,换一个角度来说,当前,青工的思想虽然存在个别问题,但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是与时代特色相符合的。

二、结语

第3篇

从现阶段的高考招生体制来看,各大高校排序来看,先是一本,二本,三本,再是一专,二专,一共分为五个层次,而高职学生属于二专,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大多在200到400分之间,与其他学生相比,单是成绩这一项就可能相差200到400分,学生素质基础就可想而知了。(四)初、中等素质教育力度不够从中国初、中等传统教育来看,评价学生能力的高低主要以学生的学科成绩为主;从学校课程开设来看,学校比较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考试课程,较少重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不仅学校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家长也学重视,升学自然也就不重要了。比如:今年高考尽然有高考作文用脏话作答的情况。这也许是一个个案,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是否也反映出一个片面问题——对素质教育的忽视!

二、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议

(一)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感悟人生

1.开展集体观看视频活动。对整批大班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观看视频(如:湖南电视台的“变形计”,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中国教育频道的天才知道等)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人和事。这些节目还得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因为学生的自制力较差,让他们自己看,也许就不了了知了。2.开展当前社会实事热点的评论、辩论会。如: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扶老人”、“让坐”对于“扶不扶?”“让不让?”“该不该扶?”“该不该让?”“如何让?”“如何扶?”等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找到正确的道德价值观。3.开展“我说我”、“说真心话”、“背后的我”等主题班会,走进大家的心灵世界,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内心中的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关心与温暖。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教育。

(二)老师的言传身教

作为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比如:在一次上机课中,我们要求学生穿鞋套,但是我自己忘记了,没有穿鞋套。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老师你自己怎么不穿?”他们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会觉得这是争取自己权利的机会。如果我们自身都不能做好,又如何去要求学生。在要求学生十个不准的同时,更要要求老师十一个不准,十二个不要,才能树立榜样和模范作用。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与家长共同努力,高职学生进校时大都十七八岁,他们行为习惯已经养成,要想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必须找到根源。只有家长才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从而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1.建立家长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方式随时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大学生来全国各地,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与家长取得联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开展大学校园亲子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与家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为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可在开学或期末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到学校与学生参与亲子活动。孩子们也可利用此次机会与家长游玩、谈心。(四)加强与本科院校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与优秀学生的接触,让本科学生来影响我们高职学生,让高职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从而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加认知与理解能力。

第4篇

所谓“内适性”,是指个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需求性和个体享用性,即个体通过思想道德修养满足自身道德完善与人格修塑的需求,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获得道德审美感和享受感。时至今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仍未脱离“灌输”的窠臼。我们一直在单方面强调通过灌输式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把思想政治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着眼点主要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适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教育追求与教育效果实际上背道而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认为“人类对自我完善的追求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人类有能力在善行和德性方面超越现存的状态”。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只要活着就总是在追求不断地超越现存状态,超越物质与精神的历史局限性,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不断地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个体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道德发展、人格完善,实现道德境界升华及汲取道德智慧的内在需求,具有获得道德审美感及精神享受的心理需求。人是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人一生的活动,就个体而言,可以认为主要是在追求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努力创生“超生命的生命”,追求一种超越生命存在的不朽的、崇高的、无限的生活。同时,“观察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这种“内适性”要求,紧扣时代脉搏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以新鲜、生动、切合实际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拓展视野,丰富心灵,解除困惑,最终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和精神的超越。

二、激发受教育者追求个人发展、创造生命价值的主动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他还说:“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更高的能力,积极唤起他们的主动行为,以便使他们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用形式教育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一个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性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育的主人”。现实中,中学阶段的教育围绕高考进行,哪个学生有望升学就重视哪个学生,哪个教师能提高升学率就选派哪个教师。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和开发,内蕴于青少年身上的发现、探索和批判精神也受到严重压抑。“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可能,但也有了更多的挑战与风险。这就需要人能够主动设计和反思自我的发展过程,具有释放生命潜能的发展能力,具有追求自我发展、把握自我命运的意志。马克思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是能使自己获得新生命的生命体,是要求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生命存在。应在科学理论基础上,总结前人先进思想的精华,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其拓展心灵的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走出小我,走进视域宽广的大世界。激发他们树雄心,立大志,在人生实践中磨炼意志,敢于挑战陈规陋习;敢于同自己的惰性、脆弱、怯懦斗争;热忱追求为人类谋福祉的目标,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生命在自然的范围以内生存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维持和延续‘生命’自身的存在…人也属于生命存在,人作为生命最高形式的意义就在于,人是生命却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走出动物家族,也就超脱了单纯生命自身的循环…跳出生命的循环圈,这是人的解放,也是生命的解放”。同样为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有真正的人,也有“人形动物”的人———道德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提升做人的标尺,主动追求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哲学家认为,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生命体,人除自身的肉体生命外,还有一个“第二生命”,表现为具有个性人格特征的“自我”。“第二生命”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具有自由本性的“类生命”,譬如人的社会生命、事业生命、文化生命等。对于人来说,“第二生命”体现了人的内在价值,体现了人生存的意义。因此,人更看重这一无形的存在。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第二生命的价值,努力掌握科学理论和投身社会实践,深刻认识自然界、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拨开名利、金钱、享乐的迷雾,自觉地将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事业中去,使自己的第二生命日益蓬勃兴盛。

三、以诗化语言运用于教学,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作为知识传授的一部分被纳入教学体系,强调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甚至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德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取代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否定了道德的动态生成性,把教化之道变成了传授之学。在语言的运用上,大多使用概念化、学术式的理性语言。这种言说方式使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弱化了感染力,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由是观之,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应抛弃那些僵化、刻板的理性语言,代之以生动活泼、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诗化语言。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诗化语言,至少有下述积极意义。可以增强教育的说服力。艺术本于真,诗化语言强化了教育的理论力量。有学者曾这样诠释“理想”:“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赤诚寄托和对生命价值的超现实追求,是行动着的肉体生命之精神支柱与向导。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艰辛的求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高昂伟岸、永不气馁的精神状态,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呈现出恢宏,于坎坷的磨难中展示出豪迈”。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解释了理想的涵义,铿锵的话语,澎湃的激情,使人深受感染,也更深刻的领悟到理想的精神实质。再如宣讲爱国主义精神,可引仁人志士的诗句。秋瑾有诗:“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诗句令我们感怀当年仁人志士报效国家、抛洒热血的壮举,以及他们救国救民、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以此能够激励学生萌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诗化语言不落窠臼,富于创新色彩。艺术源于创新,诗化语言一改往日思想道德教育中冗长、套话连篇的语言风格,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以清新、浪漫的语言加以表述和展现。如明代吕坤《语》:“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再如南宋文天祥诗“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南宋郑思肖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愿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些诗句让学生看到多姿多彩的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似春风细雨浸润心灵,启迪他们去追求善的人格、美的人生。诗化语言展现了德育的超越。诗化语言以其澎湃的激情,唯美的韵律,浪漫的色彩,为我们展示着美好的新生活,这种言说方式更能激发学生改变现状、改变自身的热望。《省心短语》:“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光宠;忠正之士,不以穷达易志操”。陶渊明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诗言辞优美,含义深刻,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引导价值。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成为道德楷模

有学者认为,在探索提高德育实效的前提下,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大学里存在着商业化、官僚化和技术化倾向的现实面前,教师自身素质又如何呢?“教师有何资格使学生成为理想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更应是道德准则的践行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应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他应在言谈举止中展现出人格魅力,在人生追寻中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唯有如此,方能在教育实践中进入理想境界———“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笔者认为,德育教师应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素养。

首先,注重加强对德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德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富有美德的人,而非让他们背诵一些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此,应加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熟悉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生存状态,理解他们的追求。要发挥拓展学生心灵的作用,教师必须躬下身来,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帮助解决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灌输理想的实践活动,引导追求超越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那种关注实现人类的最佳状态,蕴涵着对生活和生命美好追求的,不与现实相妥协的德育才能解除魔咒,使人获得心灵的自由”。一部人类发展史铭刻着人类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足迹。德育教师应把引导学生获得建设幸福生活的手段,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理想,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再次,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德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追求科学的导行者,探索真理的引路人。因此,应当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准则,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境界。同时,做到爱国敬业,率先垂范;诚信友善,以身作则;对待学生满腔热忱,把职业信仰置于崇高的位置,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追求教育的最佳境界。

第5篇

1.自由性。

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人们的交往一般要按正式的规则进行,其言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接触不愿接触的人。而同辈群体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的交往对象,成员之间的交往是自由、平等的,不被约束。正因言论自由,不受限制,有些不便在正式群体里讨论的问题,可以在群体里自由讨论。例如:对某些政治问题的看法,对某些人物的评价等。这势必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广泛的影响。

2.渗透性。

学校、社会组织对人们品德的影响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而同辈群体对人们的思想品德影响大多是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在无意间进行思想交流,也就是说,此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人们受到影响可能是不知不觉的。但能聊到一起,必定是大家都感兴趣,有话说的话题,各抒己见,通常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群体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往,但话题总有人带领讨论,在群体中一般会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物。

3.独特性。

学校和社会组织一般向人们传递主流思想、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同辈群体却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其价值标准可能和社会主导的价值标准一致,也可能与其不符,有的甚至尖锐对立,背道而驰。同辈群体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对其成员会产生相当大的无形压力,个体往往会依从核心人物或随大流,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导致同辈群体成员与之发生认同。这就决定同辈群体对其成员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二、青少年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中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思想品德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的利用同辈群体环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中的正向影响,对工作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1.青少年同辈群体提供了相互了解青少年真实思想的条件。

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崇尚自由、独立,希望自己可以自主管理自己,且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活动,希望取得与成年人同等权利。而这些愿望往往得不到教育者的理解、支持和肯定,青少年常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往往对于各种束缚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变得叛逆,做出与老师和家长提出的愿望相反的事情。在同辈群体中,更容易获得相互信任,于是他们更愿意与同辈群体成员交流自己的思想,探讨有关的问题,且乐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同辈群体这一资源,摸清学生真正的思想,对症下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青少年同辈群体为思想道德养成营造轻松良好的教育氛围。

同辈群体广泛存在于青少年之中,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成员之间自由平等,更容易交心,沟通层次较深。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处于“心理断乳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还不成熟,独立意念强烈,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意接受家长或者老师的说教,但是当他们进入同辈群体后,由于年龄、志趣、需求等相近,成员之间容易产生频繁互动,学习、生活、情感、思想的交流容易深入,他们更愿意倾听成员之间的建议,乐于接受同辈成员的说服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利用青少年同辈群体这一资源,优化青少年同辈群体相处的环境,营造轻松的氛围,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3.同辈群体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提供价值认同感。

在同辈群体中,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会增强。青年正处于逆反心理较强的时期,不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批评教育,而乐于接受同辈群体内的说服教育,且有较高的价值认同感。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彼此可以获取海量的社会经验和信息。他们不仅可充分展现自我,而且能在群体中获得了归属感、体验了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快乐。他们学习适应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社会规范,在这自主的学习中,慢慢地了解社会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也就是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学习,从而觉得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有价值的,最终产生认同。

三、因势利导,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

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为了避免同辈群体成为消极文化的载体,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因势利导,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健康成长。

1.尊重同辈群体,在思想道德养成中引导青少年合理调节情绪。

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通过交往可排遣郁闷、宣泄烦恼获得情感的抚慰。通过同辈群体可促进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满足其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青少年在实现“个体化”的过程中,个体会重新建构和父母间的关系,走向自主,因此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感体验。青少年会依赖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同时将情绪向亲密的同伴释放。个体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团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感和可靠感,更多是从亲密的同辈群体中获得;归属感或包容感则更多地在一般的同辈群体中寻求。他们在群体中能够得到支持和认同,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慰藉;通过同辈群体的交往、活动和文化认同,产生了归属感;通过在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证明白己的存在价值。在思想道德养成中,要注重利用同辈群体中的情绪释放功能,引导青少年通过正确的途径抒发、排遣情绪。思想道德教育者可指导他们如何从同辈群体当中获得情感的支撑和精神上的交流,鼓励他们学习合理的调节情绪,例如:有意识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向他人倾诉;进行剧烈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叫;听音乐;写日记。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2.重视同辈群体,在思想道德养成中引导青少年建构自我同一性。

同辈群体对个体的“自我”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促进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构建同一性就是定义你是谁,你的价值是什么。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有着不同的角色经历,同伴能够为其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促进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结合,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与其它人不一样。其中人的良好思想品德是一种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表现在对善恶是非的识别上,对自我、他人、社会等的致善上,也就是自我道德价值世界的建构。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个体的社会关系塑造的。他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在思想道德养成中,要重视青少年同辈群体,引导青少年建构自我同一性。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各异,教育者可以鼓励他们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形式,通过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作为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唤起其主体意识。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己,提高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在完善个体的思想品德中指导青少年参加和改造外部世界,使他们乐在其中,马克思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3.借助同辈群体,在思想道德养成中引导青少年习得社会行为规范。

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微妙的影响,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塑造青少年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动因和重要途径。同辈群体为青少年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皮亚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论述了同辈群体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辈群体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青少年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与学生和老师间的交往相比,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社会信息和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角色的领悟和扮演能力,习得融入社会的行为规范。成员若有违反规则的现象发生,可能会受到某种形式的惩罚。若没有亲密友伴,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很多的适应不良。在思想道德养成中,要充分借助同辈群体环境,引导青少年习得社会行为规范,促进个体社会化,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指导青少年通过同伴的思想交流来学习、认同、巩固和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范,逐步形成对某些事物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其的沟通、自卫和合作的能力;教会其彼此平等为人处世;引导其学会换位思考。最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结语

第6篇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侧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中的需要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应当面面俱到,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具体到每节课的内容都相当饱满。上过这门课程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问题不敢过于展开讲,否则一节课内容根本无法完成。笔者反思,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面面俱到呢?我们应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且在内容的选取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需要。例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并且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大胆删去这部分内容。很多人会质疑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样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但笔者坚持认为: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生更有用的问题上。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缺乏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与未来社会的接轨。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笔者决定大胆尝试,即结合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以其为使学生的大学学习更为有效,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残酷的职业竞争中能自信地展示自己,成为职业圈当中的成功者。并且大学学习中老师讲授只占到很小的比例,更多的问题和知识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所以删去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2.教学内容应当重点向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倾斜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删减一部分内容之外,还应当重点放在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软实力方面。例如:对于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就应该着重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实际解决现在或者将来职场中所面临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这个内容,就应该通过大量实例告诉学生人的品格和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具备哪些品格。在这些教学内容上的侧重,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而这些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需要的“就业软实力”。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1.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未来的职场中,除了要求求职者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笔者经常思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之外,还能否帮助学生增强未来从事职业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经过反复研究尝试,小组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小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从同龄人身上学到更为优秀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组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没有团队合作与沟通,仅凭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不会有富有战斗力的小组。通过小组激励制教学,对表现积极和优秀的小组适当给予奖励和加分,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每个成员意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没有获得奖励小组也会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和优势做到最好。

2.小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调整、利益需求多样化等新形势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以及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政治理论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育人质量的首要因素。

1.1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及人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所发现。”首先,“基础”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敢于创新。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途径是加强自身的学习。自觉行动的前提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教师师德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学、问、思、辨”,讲的就是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离开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教师师德必然会迷失方向。其次,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育人观,通过教育、宣传、讨论等多种形式,弘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道德风尚,激发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再次,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意总结经验。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清是非曲直、善恶美丑,才能认识到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最后,要建立由爱岗敬业、政治素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内容组成的师德评价体系,以使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更为具体化,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

1.2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基础”课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不断掌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态、新成果,优化知识结构,拓宽教学思路。一堂好的“基础”课的标准应该是教育内容思想性强、理论联系实践、内容鲜活、入脑入心,所以教师还要深入实践,摸清学生的思想脉络及走向,使“基础”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随着信息传媒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通过图文、声像等直接生动的方式快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高校已经成为西方势力与我国激烈争夺人才的重要战场,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信息的冲击和震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基础课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针对新变化、新挑战,不断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在较深的层次上破解学生思想中的困惑问题,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

2以学生为本

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在课前、课中以及“授后服务”各环节做到系统规划,精心设计。

2.1课前教师要积极做好准备课前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的内在逻辑,了解授课对象的情况,以便于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坚持学习,掌握当下的时政信息,了解最新的关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2.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设计好“精彩第一课”以精彩第一节课为起点对理想、人生观、爱国、道德、法制观等每一专题的内容都要精确把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如讲授人生观部分,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以反映人生态度、价值观为内容的角色扮演活动,一组学生反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一组学生反映错误的人生观,通过表演、讨论,表达关于人生观的认知,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力和创造力。教育理念只有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土壤中,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成长的需要,激励学生自身成长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

2.3强化课程“授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授课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需要通过延长教学环节,借助课程后续服务才能更好地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具体做法是:第一,坚持教学反思,“基础”课“授后服务”应以教学反思为起点,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感悟,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因素,教师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形成新的后续育人方案。第二,进行课外活动的定位指导,“基础”课教师要参与指导学生课后的实践活动,将课外实践指导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及时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例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为学生进行思想导航;指导学生课外读书活动,倡导学生终生与有意义的书籍为伴;通过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传递先进思想及社会正能量;通过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实践活动将对青年学生产生长期的、综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法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它会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努力探索适合“基础”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对于实现“基础”课教学目标,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与结合教师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学习氛围,就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的结合。特别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基础”课教师更应该大胆尝试,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要积极尝试案例讨论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参观、调研、实践汇报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取舍与融合,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如案例教学,特别是为学生所熟知的、贴近学生的案例更具有生动性和启发性,对学生会产生直接有效的触动,教学中运用典型案例,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鉴于法律部分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可以通过设计消费争议、劳动合同纠纷、违反职业规范、法庭诉讼等场景,由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教师通过模拟场景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的权威,增强法律意识。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可以同时结合运用,用角色扮演使案例得以具体呈现。

3.2突出实践教学法的应用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学生真懂、真信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参观、调研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真实地将所学理论融入实际生活,在了解现实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如在学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可先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开展社会调查,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企业、社区,完成调研任务。实践活动结束后,召开实践教学汇报会,让同学们通过小品、诗歌以及PPT图文并茂的演讲等多种方式呈现自己的参观、调研体会,并撰写分析报告。实践证明,突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课程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较为传统,手段单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涌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能,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为此,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断扩充课堂信息容量,广泛收集社会热点及焦点事件的视频材料,建立电子信息库,组建学生微信朋友圈,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视、听、说等综合途径,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与启迪。

第8篇

1.树立大德育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树立大德育观念,制定并实施全面而有完善的道德规范,营造管理科学、服务优质、文明健康、氛围融洽、秩序井然、团结向上的教育氛围,以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工作目标,为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应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意识,除了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还应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担负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单位建立结对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真切体会和感受社会实际状况,了解和适应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偏废。它们虽然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均为育人。因此,我们要抓住育人本质,树立教学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各种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对这部分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遵循中央倡导的“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教师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深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以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学习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宽松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使他们从心底感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尽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三、结语

第9篇

教师需要补充大量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由于受到学时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内容上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思修”课进行恰当的取舍,补充符合高职教育特点、贴近高职学生实际的内容,减少或精炼那些过于空泛的内容。例如,在道德教育中应着重强调和突出职业道德的内容,尤其是各个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行业的相应职业道德要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再如,法律知识部分,可以侧重劳动法相关内容的传授,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树立基本维权意识。同时,教师对于内容的结构体系也可以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打破教材原有的格局,重新进行逻辑结构的安排。内容改革,可以整合成思想修养、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三大模块,其中再分别设立不同的子模块,使内容更具逻辑性,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二、改革课程实施

由于“思修”课的内容并不像其他专业课那么深奥,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体验。教师可以将每个小模块的教学内容设定为一到两个课堂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做中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①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应当尽量贴近高职学生生活实际与现状,并且能够作为分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础,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汇报发言,教师分析点评、总结提炼。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共同配合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发言,相互之间良性竞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热情。一个气氛热烈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在思想上有所升华,在充分尊重学生表达的同时教师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课堂任务按照既定的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改革“思修”课的实施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相关知识,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用正确的是非观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人际交往、沟通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收集和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帮助学生提高一般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三、改革课程评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