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6: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智能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系统给排水工程设计理论探索
1、与之有关连的给排水工程
一般来说,以下给排水工程应接入该大厦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1.生活水系统
1)水泵的编号、状态(工作、备用、故障);系统的压力;水池及水箱的水位;
2)变频调速泵的频率、工作压力;
3)系统的简图及主阀状态;
4)各用户水表的读数。
2.热水系统
比照生活水系统,增加所有换热器的有关参数,以及系统的温度、热媒消耗等。
3.循环冷却水系统
同生活水系统,增加冷却搭的有关参数。
4.消防水系统
将消防泵的编号、状态,所有报警讯号以及联动控制全部接入FA系统。
5.客房故障、水池、水箱缺水报警等
6.排水系统
2、设计的程序与配合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通常的民用建筑工程在设计的程序与阶段上有较大的不同。一般应按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施工深化设计等3个环节,依次分步进行。
1.用户需求分析
这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同样是智能化系统,依据建筑物功能、性质、建筑资金、业主的不同表现极大的差异,最后反映在耗资规模上,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大型高档的公共建筑(商场、酒店、写字楼),需综合考虑各承租户的需要,尤其要重视招商本身的需要,应具备较齐全的功能。而比较单一的建筑(如银行、邮政、出版、政府机关)则多有所侧重。此阶段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使用功能与实际需要这两个关键,切忌脱离实际提高标准。对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而言,吃透业主的宏观想法,然后再一起理出对给排水工程的具体要求至关重要,这也是此项工作中较为困难的一步。
2.系统设计
这要由相应专业设计人员来完成,给排水设计人员只是按常规的设计工序管理进行专业间配合(即提资、反馈的反复、交叉过程)。如果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是与上建设计同步进行的,系统设计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比主体工程滞后较为多见,导致某些工程的局部不尽人意,这虽属难免,这样的事当然少一些更好。
3.施工深化设计
与主体工程的设计不同,施工深化设计工作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涉及计算机、通讯、广电、公安、环保等领域,许多硬件、软件直抵发展最迅猛的那些高科技领域前沿。技术更新快,设备更新更快。一些工作的主导专业已是一种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这些地方,许多相关的专业公司比之寻常按传统模式组建的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或专业设计院),与科技市场的联系更密切,因而在人员、以及最新技术和信息的拥有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施上深化设计应由系统集成商来编制。但建筑智能化系统从属于主体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的形象、性能协调一致,所以系统集成商应在该上程的原设计单位的指导下进行此项工作,该设计单位对该工程总体负责。
上述三个环节中,给排水设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在第一、第二个环节。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对给排水工程中的工程目标、信息采集点、联动控制点的设置及其硬件的选用、安装负责。
智能化系统另一个重要的组成是结构化布线,它担负着语音、数据、视频传输的重任。这是所有智能大厦唯一共同之处。但结构化布线并不受给排水工程所制约,给排水设计人员不必过多考虑。
3、智能化建筑对给排水设计工作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与给排水工程有关的地方并不多,但对给排水设计工作而言,有没有可能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已具备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网络来推进一些新的工程目标、或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的工程目标?且试举几例:
1.利用程序控制管理蓄水他的进、出水。
1)进水
传统的方式是用浮球阀(或液位控制网)来控制,当池内满水时自动关闭进水。此类方式有阻力大、动作频繁、易磨损、漏水量也大等弊病,频繁的维修使用户不堪其苦。
在大厦内已有BA系统的条件下,用电动阀门与水池内的液位装置来取代浮球阀,实现程序控制是合理而简单易行的(为确保工作可靠,还可再增设1个水池满水报警)。
2)水池出水
同理,水池出水也可利用程序控制来管理。生活、消防水池通常合并设置,为了保证消防水量不在平时被动用,常常用抬高生活泵吸水管的作法。此作法也有一些弊端:死水区水质容易变坏;低水位时吸水喇叭口附近形成漩涡从而带入空气,致使水泵工作失稳,以及造成气蚀;此外,在泵房的竖向布置上也带来一些麻烦。如利用程序控制来管理,使池内水位降至某一定值时生活泵自动停止,上述弊端即可根除。
2、新的给排水工程目标
1)优化变频调速供水装置的工作
作为一项节能技术产品,恒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在国内已得到广泛使用。由于其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水泵的压水管上,致使装置实际取得的节能数量大大低于节能的理论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种方式是开发、研制新一代变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使水泵的工况点贴近该给水系统的管路特性曲线运行;另一种较简单的方式便是将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挪至该给水系统的最不利点,这样做系统虽则是恒压运行,实际上已扣减在非额定流量条件厂虚拟的水头损失,对水泵而言己实际变压变量供水,从而使节能效果向理论值大大靠近了一步。
在智能大厦内,利用智能化系统的网络和技术帮助上述目标的实现,同样是合理而简便的。
2)自动收费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多种自动收费管理的软件,我们没有理由使水费的管理置于自动收费管理之外。口前,国内如宁波水表厂已研制出LXWJ-16流量集中检测仪,可以实现远程计量。但由于微机在线动态测量和对物理过程进行监控以及图像、语音处理,都只能识别和处理数字量。因此,上述模拟量必须经过A-D转换才能实现被控对象与CPU之间的信息交换。此外,在我们所讨论的特定环境,还必须能通过信息插座,结构化布线系统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因此,这方面还有些工作要做。
给排水专业应当重视此项工作,工程上的这种需要已趋明朗,数码远传式水表一旦推向市场。将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层建筑“水表出户”的难题(改为“抄表不必入户”)。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实施技术界面划分
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三方的关系
建设方、设计方、集成方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三个主要主体。他们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实际上,参与工程实施的单位往往多达几十家,其承担的工作各不相同,就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实施中大致涉及到以下几方:建设方、设计方、系统集成方(弱电系统总/分承包方)、工程总承包方、工程建设监理方。以上各方在工程实施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与传统的建设工程相比,对参与工程的各方而言,无论其工作程序、内容、与其它各方的协调等都有所不同。为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工作的职责和界面,将贯穿工程全过程的各方归纳为:建设方、设计方和系统集成方。三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包括以下几点,见表1。
三方在工程中的职责和范围表1
对象
工作职责和范围
建设方
落实施工前的有关前期工作,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明确需求,落实建设资金,制订工程时间目标,安排落实各项计划,协调各种关系,组织实施直至竣工验收,接收管理。
设计方
总体负责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设计规范和业主的需求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及有关文件编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平衡各工种设计问题,解决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及有关问题,参与竣工验收工作。
集成方
依据与业主签订的总包合同,根据业主的总体工程时间目标,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施工规范,依据设计所提供的土建、结构、水、风、电设计图及有关技术参数,制定详细的节点计划时间表、系统深化设计、设备供货、组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协调各分包的施工、组织竣工验收,向业主提供竣工资料、系统培训、保修期内的维护和保修。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的系统进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范围,其设计、施工和安装等也朝着系统多、技术新和管理难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建设方、设计方、集成方这三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既是利益的共同体,又是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一个临时组合体,他们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不管是质量,还是进度,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关系见图1。
注:合同关系协调关系
图1三方在实施过程中的关系图
三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因素见表2。
三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表2
对象
对工程影响和制约
建设方
资金筹措与到位情况,需求预测和项目建设的标准与定位,筹建班子、技术人员的水平,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计方
业主需求明确与否,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土建、结构、水、风、电各工种的平衡协调,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响应的及时性。
集成方
设计方设计文件和系统深化设计的深度,系统有关技术参数、接口的提供与开发,前、后道工序的影响,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协调,与各其它工种的工作界面、进度和组织协调。
2各方的职责技术界面划分
为了保证智能建筑工程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对工程实施的各阶段的分析,除小型和技术要求简单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按以下8个阶段进行:
(1)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
(2)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
(3)建筑智能化系统深化设计;
(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
(5)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
(6)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验收及试运行;
(7)建筑智能化系统竣工验收;
(8)建筑智能化系统保修及维护。
以下将工程各方的职责及相关工作的界面划分及其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2.1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阶段
建设方组织专家、顾问、设计方在建筑扩初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方案规划设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和立项等。
2.2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阶段(见表3)
初步设计阶段的职责及主要工作表3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建筑智能化系统需求书或招标文件编制
设计方
智能建筑扩初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
2.3建筑智能化系统深化设计阶段(见表4)
在这一阶段,系统深化设计工作主要由集成方来完成。集成方按照招标书的要求,根据设计方完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进行系统深化设计。
集成方提供的深化设计,应由设计方来审定是否符合建筑扩初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则进入建设方和集成方的合同签署;如果不符,集成方应对深化设计作出修正。以上工作应循环进行,直至全部相符,然后进入下一阶段。
深化设计阶段各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表4
对象
对工程影响和制约
建设方
资金筹措与到位情况,需求预测和项目建设的标准与定位,筹建班子、技术人员的水平,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计方
业主需求明确与否,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土建、结构、水、风、电各工种的平衡协调,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响应的及时性。
集成方
设计方设计文件和系统深化设计的深度,系统有关技术参数,接口的提供与开发,前、后道工序的影响,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协调,与各其它工种的工作界面、进度和组织协调。
2.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阶段
2.4.1施工前的准备
在完成上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建设方与集成方可签订弱电工程总包合同,并可转入工程施工阶段,为保证工程施工的如期按质完成,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如表5所示)。
施工前各方职责及工作内容表5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监督、检查集成方工程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②协调设计方和集成方的系统深化设计③认定集成方提出的工程施工计划、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流程、施工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措施和计划;设备安装、验收方法;隐蔽工程验收计划和方法;设计更改制度、协调会议制度等④参与工程所需关键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商或分包商选择的谈判并予以确认⑤提供和保证现场施工条件
设计方
①协助建设方认定集成方所完成的系统深化设计②协助建设方,认定集成方提出的施工有关制度,如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流程、设计更改制度等
集成方
①完成系统深化设计和工程施工组织②完成施工计划、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流程、施工管理制度、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和计划等的制订③完成设备、子系统和系统测试、验收程序、方法
设计方和集成方的接口
弱电工程管线施工图的设计审查和签署
建设方和集成方的接口
按照总包合同的规定,完成子系统分承包方的供应商的选择,并完成设备采购合同的签订
2.4.2施工阶段(如表6所示)
在工程施工阶段,上述各方的职责表明,相关各方在施工中有许多的接口或交叉。其技术接口就是设计文件、施工文件和安装验收文件。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设计更改流程和设计更改的各方权限。
施工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6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协调设计方、建筑总包方、集成方和监理方在工程实施中的配合②监督和检查工程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③参与设备安装环境及条件的验收④参与设备的开箱验收⑤参与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⑥协助质监部门,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⑦参与设备的安装验收
集成方
①全面组织和协调弱电工程的施工②组织进场设备和材料的验收③组织对设备安装现场环境及条件的检查④参与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⑤完成隐蔽工程的质监验收⑥完成设备的安装验收
工程总包方
①按照弱电工程设备施工图,完成弱电管线的安装②提供弱电大型设备的吊装条件和工具
工程监理方
①监督和检查弱电施工质量②参与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③参与设备的开箱验收④组织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⑤参与设备安装环境及条件的检查⑥组织设备的安装验收
图2表示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各方的关联。特别是涉及设计更改及其确认,应在工程施工以前就作出规定,一般来说,应由集成方进行设计修改,由设计方认可修改,由建设方和监理方批准修改。
2.5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阶段(如表7所示)
调试阶段各方的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7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组织对系统的试用②审查准备接收的各种文档③准备接收系统的使用和维护人员,建立相应组织④组织对系统的全面测试
集成方
①实施并完成系统集成联调工作②完成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③准备并完成系统验收和移交的各种文档④系统提交建设方进行试运行
工程监理方
①参与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测试②参与系统试运行后的全面测试
2.6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验收及诫运行阶段(如表8所示)
试运行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8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参与子系统的用户技术培训②组织并参与各系统的初验③审查所有移交文档④完成试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设计方
①审查所有初验文件②参与子系统的初验
集成方
①提交所有初验文件②组织并完成系统的初验③组织实施子系统的用户技术培训④提交系统运行和维护文件
工程监理方
①审查所有初验文件②参与子系统的初验
2.7建筑智能化系统竣工验收阶段(如表9所示)
竣工验收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9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组织并参与各系统的验收②提交系统试运行记录③审查所有移交文档④提交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文件
设计方
①审查所有验收文件②参与各系统的验收
集成方
①提交所有验收文件②组织并完成系统验收③系统移交建设方运行
工程监理方
①审查所有验收文件②参与各系统的验收
2.8建筑智能化系统维护及保修阶段(如表10所示)
维护及保修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10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系统日常运行②监视系统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③定期完成系统使用情况分析和系统应用效果统计④提出系统扩充、更新或升级的规划⑤进行系统维护成本及其产生效益的分析
设计方
①定期回访用户,听取用户的意见②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检查设计效果
集成方
①按服务承诺提供系统维护和故障处理的技术支持和现场服务②进行系统使用情况的分析、故障情况的分析,提出系统扩充、更新或升级的建议意见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互提技术文件及其深度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文件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即方案、设计、实施、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的记录和依据,其中部分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是工程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全面综合研究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技术关键、实施要点以及工程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相关各方互提技术文件的内容及其深度提出有关具体要求。
为保证各阶段技术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文件编制的管理,在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要求。它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工程和一般工业建筑工程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
技术文件的编制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有关行业和工程建筑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和当地现行的有关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规程)和制图标准,遵守有关行业的工作程序。
本研究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和"上海市智能住宅小区功能配置试点大纲"建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互提技术文件内容及其深度要求体系,该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工程各阶段互提技术文件表;
(2)各个系统深化设计阶段互提文件表;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环境
一、建筑智能化的子系统配置
建筑智能化一般是指该建筑物内具有楼宇设备自控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网络系统(CAS)。这三大系统是大项,每个系统中标还有许多不同的子系统。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含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按细分,楼宇设备自控系统有冷冻室调的监控、热源设备的监控、供配电设备监测、给排水设备的监控、电梯设备的监测、照明设备监控等。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又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出人口控制系统、巡更系统、访客和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取代人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里仅指办公自动化系统,即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至于部分经营管理系统等则由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而自主开发软件。
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象、信息的通信网络系统,与语音与传真服务系统、数据消息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楼宇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扩声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可以说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涵盖了弱电系统的所有范围,涉及专业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对建筑师的建筑设计要求也高了。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针对建筑的要求
智能化建筑物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进人生活正在迫使建筑环境与这种变化相匹配。
建筑智能化设计与建筑师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智能化系统进入建筑物,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一些做法。具体有:
l、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设备,如楼宇自控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闭路电视监控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等。需要各种设备机房设置。
2、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管线,如光纤、同轴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有竖井作为垂直通道;需要有吊顶作为水平通道;需要有架空地板、网络地板、线槽等作为室内布线通道。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到这些机房的布局,面积大小;弱电竖井的配置;吊顶、架空地板等则需考虑层高。如果建筑未提供智能化系统足够的空间,则智能化设计要满足功能的要求也是困难的。
三、智能化建筑的设备机房设置
设备机房设置的数量、面积大小因各建筑物规模功能不同而不同。现以一幢2万平方米左右的高层办公建筑为例来说明。
1、消防控制室
一般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均有消防控制室。采用较多的是集中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一台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装置、消防广播装置、消防电话装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等,还有直流24V电源。消防控制室面积15-20平方米左右,3×5或4×5(宽×长)即可。这既考虑到消防设备的安放,保证消防值班人员有一个应有的工作场所,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到值班人员休息和设备维修的面积。
消防控制室是火灾扑救时的信息、指挥中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消防控制室设置于建筑物底层,门向外开启,最好直通室外,门应为防火门,建议为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mm-1500mm.
消防控制室周围不应布置电磁干扰较强及其它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
建议消防控制室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最好设吊顶。对于一个建筑群,则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其面积适当扩大。
2、BAS中央控制室
设置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BAS中央控制室。BAS中央控制室的位置应尽至靠近控制负荷中心,主要指冷冻机房。注意远离变电所等电磁干扰源,并注意防潮、防震。BAS中央控制室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并应适当考虑工作人员值班、维修及休息所需的面积。
BAS中央控制室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当BAS中央控制室长度大于7m时,要设两个外开门的出口,门宽小于1m.建议采用防火门。
如果建筑物中所有智能子系统设备均集中设于一处,形成控制信息中心,则该中心面积为40-120平方米不等。
3、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
在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建筑物内设置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内置网络交换机、网络互联设备、主配线架。机房一般设置于地上一、二、三层,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人区和网络接口。机房内应有足够保证设备运输方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其楼板荷载可按5.10~7.5KN/m2设计。
由于各建筑物计算机网络要与因特网相联,所以机防要靠近外墙面,及靠近接入网引人方向。
4、通信机房
一般建筑物均有电话系统。对于电话用户较多的建筑物要设置虚拟交换机,其机房20平方米左右。对于宾馆则设置程控交换机,其机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当电话用户不多的建筑物单体可在底层设置电话交接间,其面积一般不小于10平方米。
通信机房、包括电话交接间一般设于具有外墙的房间,以利于进出线。通信机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机房可与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设置在一起,其共同面积约40平方米。
5、闭路电视监控室
设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监控室。监控室当设置在环境噪声较小的场所,其使用面积根据设备容量确定,一般为12-50平方米。根据目前举例的建筑物,监控室面积小于20平方米即可。
监控室门宽不小于0.9米,高度不小于2.l米。门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监控室采用房架空200mm.
对于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具有消防控制室,其监控室一般与消防控制室合用一室,面积则为40平方米左右。
6、电视机房和卫星电视机房
电视机房的设置较为复杂,现分几种情况说明
*具有自办节目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其使用面积宜为20平方米;具有自制节目功能的有线电视台,可设置演播室和相应的技术用房。演播室面积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其天幕高度为3.0-4.5米。演播室噪声应小于NR25.技术用房面积及间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般有播出机房(总控室)、备播室、化妆室、剪辑室、配音室、维修室等,还有一些办公用房。
*对于一般用户的建筑物则仅需在市有线电视进线处(靠外墙面)设置一间面积为10平方米的电视机房即可。住宅建筑则不必设电视机房。
*对于设置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的建筑物,则要在电梯机房层或屋面设置卫星电视机房,其面积约为15-20平方米。在屋面还要设置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向上的阻挡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压电力线以及干扰等干扰源。
电视机房和卫星机房采用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1500mm,建议采用防火门。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
7.广播室
设置有线广播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广播室。当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其合用。当有电视播放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电视机房合并设置。
广播控制室的技术用房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确定:
*一般广播系统只设置控制室,当录、播音质量要求高或者有噪声干扰时,应增设录、播室。
*大型广播系统室设置机房,录播室、办公室和仓库等附属用房。
广播控制室面积约为15m2,录播室面积约为40m2.门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门宽不小于1米。采用木地板或塑料地板,当配线较多或要求标准较高时,可采用活动地板,架空200mm.楼板、地面等效均匀静荷载3KN/m2.
8.声控室
对于设置扩声系统的会议室、多功能厅、多媒体报告厅等要设置声控室,设置扩声、控制设备。声控室一般设置于主席台、讲台一侧,面积根据功能、规模、档次,一般为10-20m2.场馆扩声机房设备较多,分为主机室,播音室、控制室,其面积稍大,约40m2左右。
9.控制室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系统具有各种不同的控制室,如LED显示系统控制室。大屏幕公共显示系统在一些会展中心、车站、港口、交易场所,体育场馆等广泛。在设置大屏幕公共显示装置的附近要建控制室,面积10-20m2左右,建筑要求应按机房的基本要求,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计算负荷4.5KN/m2.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教室建议设置控制室,其面积约为6-10m2左右。
10.风除上述机房外,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还会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设备机房。如对于档次较高的国际会议厅,要设置同声传译系统,则建筑物内配置同声传译机房及译员室。同声传译机房面积一般20m2左右,译员室5m2左右,译员室数量根据语种多少而定。部分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比较重要,则要设置UPS室,计算荷载6KN/m2.有的工程需要设置酸性蓄电池室,则要采用耐酸地面。如在停车场管理系统,则要在车辆进出口出设置管理室,面积约为10m2左右。总之,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各种各样的智能子系统设置相应的设备机房。
四、智能化建筑弱电竖井设置
1、传统建筑中,弱电管线一般只有电话、电视管线,大部分建筑物中垂直干线一般沿墙体暗敷(或明敷),使管线到达各楼层。这种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垂直管线的敷设要求。垂直管线沿邀陪敷主要存在以下:
*墙体结构,物别是大量管线的集中穿越
*给安装施工带来困难
*不利于管线检修
*不利于系统扩容及改造
在近几年设计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内,基本上都设置竖井以用于垂直干线的敷设。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广泛应用,弱电工竖井与强电竖井一样普通采用。竖井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建筑物的沉降缝设置和防火分区等因素确定。
选择竖井位置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直靠近各种设备机房
﹡不得和电梯井、管道井共用同一竖井。弱电和强电线路,一般应分别设置在弱电竖井和强电竖井内。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时,弱电与强电线路应分别布置在坚井两侧或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强电对弱电的干扰。
﹡避免邻近烟道、热力管道及其他散热量大或潮湿的设施。
﹡在条件允许时宜避免与电梯井及楼梯间相邻。
3.竖井的井壁应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竖井在每层楼应设维护检修门并应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丙级。
竖井面积大小除满足布线间隔及弱电设备、端子箱布置的必须尺寸外,并要留有不小于0.8m的操作、维护距离。
各楼层的竖井需上下层相应对齐,便于垂直干线线缆敷设。
4.弱电竖井内布置有所有智能化子系统的设备和管线、桥架。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有各楼层设置的各种控制模块、端子箱、火灾报警总线、联动总线、手动启停重要消防设备的控制线、消防电话线、消防广播线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建筑物,各楼层弱电竖井兼作楼层设备问,内设置楼层网络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竖井并不单单是走线的井道。有时竖立井内还要设置电话分线箱,电视分配器箱等。所以说对于建筑来说竖井关非可有可无,不但要有,而且要一定的面积。
5.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层设备的数量应从楼层配线架至信息插座水平布线的长度距离来考虑,当水平布线的长度在范围内,可设置一个楼层设备间。当超出这一范围,则要考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楼层设备间。当楼层设备间仅当计算机网络系统单独使用时,其面积为l.8m2时(1.2深×1.5宽),可安装个单孔信息插座的工作区所需的连接硬件和相关设备。一旦单孔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可在该楼层增设设备间。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与面积对照加表一所示:
如果弱电竖井为所有智能化子系统共用,则弱电竖井面积大于上表所列面积,一般要达到4m2.当然,对于住宅建筑来说,房屋开发商为了提高住宅用户的使用面积,而限制公共面积。则竖井也可以小一些,但那只能在竖井内走线,有关部门设备只能放置于公共部位的墙壁上,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
各楼层弱电竖井内要在楼板开出宽300mm的洞,以使布置桥架和管线。当设备、桥架、管线安装完毕后,该洞以防火材料封堵。
五、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对建筑的要求
解决智能化建筑垂直干线的敷设问题,则还存在水平布线如何走,而且水平布线量更大,面更广。传统布线一般沿顶板,地板暗敷,这对少量管线是可以的,但对具有众沿多子系统的智能化建筑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方式的确定,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对该建筑的指标或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该建筑的环境有很大影响。我们很难设想在一幢智能建筑中由于水平布线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空间压抑或使用功能单一的后果。
下面就主要几种水平布线方式加以说明。
1.桥架、线槽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即采用金属的桥架或金属的、塑料的线格布线,在通道吊顶内敷设。这种市线方式目前是常用的。它有安装简单、配线容量大等优点。但缺点是该建筑物一定要有吊顶。且桥架、线格安装在吊顶内,容易造成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道等抢占空间,引起净高降低。采用这种方式布线时,一定要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配合好。有的工程中采用塑料线槽沿墙明敷布线也是有的,但也需要建筑处理好墙面装修,否则要影响美观。
2.金属管布线方式
采用金属管在吊顶内敷设。这种方式施工简单且投资小,但对于众多智能化子系统来说,很多管子排列也是麻烦的。
3.网络地板布线方式
网络地板是近几年来的新产品,比较适用于智能化子系统的布线。它的主要缺点是投资大,普遍采用尚有困难。其优点是布线方便,容量大,而且强弱电线路可通过隔板分开;当工程完成后,如要变更线路,增减线路,出线口引出均很方便。特别适用于一些设备机房、计算机中心、、微机教室等场所。这种布线方式也影响层高。
4.架空地板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利用架空地板与原楼板间的空间布线的方式。在夹层空间中一般采用线槽布线。其优点是布线简单,维护方便,适用干线路变更频繁,自动化办公设备较多的场所,主要缺点也是以牺牲建筑物层高为前提。一般架空200-300mm.
5.扁平电缆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在楼板上辐射扁平电缆,并用胶带固定,盖上方块地毯的布线方式。其优点是敷设线路方便,维护简单,但缺点很多,贬平电缆不能辐射在通道上,重物下;投资大。主要问题安全性差,会由于摩擦平凡损坏贬平电缆保护层,产生不安全性。这种方式对建筑物的层高基本无影响、但应用不多。
其它布还有几种布线方式不大有实用意义就不介绍。一般水平布线采用上述几种方式来解决。如在通道中采用桥架、线槽或金属管线布线,当然较大量的信息点用户的场所则采用网络地板或即空地板布线。我认为不管采用吊顶还是地板,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层高。在保证房间净高的情况下就必须增加层高。
关键词:智能建筑;网络设计
1绪论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简称IB,是信息时代和计算机应用科学的必然产物,是现代高科技与建筑完美结合。它一般被认为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要求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2需求分析和设计标准
时下,智能建筑正向着集成化、智能化、协调化方向发展,实现智能化管理已成为重要标志。国外对智能大楼的研究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了,并在大厦出租率、投资回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成功。在设计上考虑了以下几点:①实用性——即能支持各种数据通信、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并且能适应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发展,保证15~20年不落后;②灵活性——即任意信息点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如微机、打印机、终端、服务器等;③开放性——即能支持任何厂家的任意网络产品,支持任意网络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等);④模块化——结构化布线系统中除去固定于建筑物内的水平线缆外,其所有的接插件都是积木式的标准件,以方便使用管理和扩充;⑤扩展性——实施后的结构化布线系统是可扩充的,以便将来有更大的需求时,很容易将设备安装进去;⑥经济性——一次性投资,维护费用极低,使整体投资达到最佳。
3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定义为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是以建筑环境和系统集成为平台,主要通过综合布线系统作为传输网络基础通道,由各种弱电技术与建筑环境的各种设施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形成各个子系统,从而构成了符合智能建筑功能等方面要求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中的弱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及控制电压等低电压电能,有交流与直流之分,如24V直流控制电源,或应急照明灯备用电源。另一类是载有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信息源,如电话、电视、计算机的信息。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基本涵义仍然是原来意义上的弱电技术,只不过随着现代弱电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建筑中的弱电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由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图像显示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现代高新技术与建筑技术的有机结合构成的,弱电技术的应用程度决定了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
在总体结构上,我们建议设置一个中央控制室,所有子系统的控制中心(包括消防控制中心)都集中到中控室,这样做既方便了管理又节省了不少人力、财力、物力。考虑到各种因素,中控室可以用玻璃墙隔成不同的区域,以放置各子系统的控制柜。
在各子系统配置上①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大厦主要部位进行24小时实施监视。并作记录,以便发生事故后备查。②信息管理系统:停车场系统:智能收费和管理系统。楼宇控制系统:实现机电设备的监控从而节约能源、节省经费;实现所有智能系统的集中管理。③信息网络系统:以太网接入:为增值服务提供平台。有线及卫星系统:获得娱乐的主要手段。综合布线系统:建立通讯网络(即信息网络)基础通道。手机信号放大系统:处处无手机信号盲区。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如图1)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如图2)
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参考国际标准的规定,将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①工作区子系统②配线(水平)子系统③干线(垂直)子系统④设备间子系统⑤管理子系统⑥建筑群子系统。(如图3)
工作区子系统(如图4)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或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件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之间搭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连接话机的用户线及话机终端部分。在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系统中,工作区常用术语服务区(coveragearea)替代,通常服务区大于工作区。终端设备可以是电话、微机和数据终端,也可以是仪器仪表、传感器探测器。
水平布线子系统(如图5)水平区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楼层分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水平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一般情况,水平电缆应采用4对双绞线电缆。在水平子系统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应采用光缆,即光纤到桌面。水平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和监视系统,并方便地进行管理。水平子系统的电缆长度应小于90米,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管理间子系统(如图6)管理间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中。其主要设备是配线架、跳线、交换机或集线器、理线器、机柜等。其主要功能是对本层楼所有的信息点实现配线管理及功能变换,以及连接本楼层的水平子系统和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如图7)垂直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的引入口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电缆组成。它连接通讯室、设备间和入口设备,包括主干电缆、中间交换和主交接、机械终端和用于主干到主干交换的接插线或插头。主干布线要采用星形拓扑结构,接地应符合EIA/TIA607规定的要求。垂直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分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设备间子系统(如图8)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应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设备间子系统是布线系统最主要的管理区域,所有楼层的资料都由电缆或光纤电缆传送至此。通常,此系统安装在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和程控机系统的主机房内。
建筑群子系统(如图9)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监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组成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所需要的硬件主要包括:导线、电缆、光缆以及防止电缆上的脉冲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装置等。综合布线拓扑结构以及典型配置(综合布线拓扑结构)(如图10)
典型配置为每个工作区有二个或以上信息插座;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对绞电缆;采用增值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4对对绞线。
4综合布线以及测试技术
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线缆、铜缆、光缆和接插件以及相应配套的产品是我们和用户共同选定的,虽然这些线缆和接插件都满足IS011801、EIA/TIA568A、TSB-36、TSB-40、TSB-67等标准,产品均通过了UL认证,但因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是将这些线缆和接插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其整个工程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人为因素,必将对整个缆线系统在诸如连接正确性,接续可靠性,短路,开路,信号衰减,近端串扰(NEXT),突发性干扰,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可靠性,误码率及整体性能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诸方面对整个布线系统进行全面测试,以向用户证明缆线系统的安装和网络系统安装是合格的。综合布线的质量至关重要,事实上,计算机网络工作时,设备是很少出故障的,所产生的错误有60%是安装问题,因此认真测试保证质量是确保网络安全运行的关键。
对综合布线测试技术而言,第一,验证测试。第二,链路或信道的认证测试。
对于光缆链路的关键物理参数:衰减:①衰减是光在光沿光纤传输过程中光功率的减少。②对光纤网络总衰减的计算:光纤损耗(LOSS)是指光纤输出端的功率Powerout与发射到光纤时的功率Powerin的比值。③损耗是同光纤的长度成正比的,所以总衰减不仅表明了光纤损耗本身,还反映了光纤的长度。④光缆损耗因子(α):为反映光纤衰减的特性,我们引进光缆损耗因子的概念。⑤对衰减进行测量:因为光纤连接到光源和光功率计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入额外的损耗。所以在现场测试时就必须先进行对测试仪的测试参考点的设置(即归零的设置)。对于测试参考点有好几种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所测试的链路对象来选用的这些方法,在光缆布线系统中,由于光纤本身的长度通常不长,所以在测试方法上会更加注重连接器和测试跳线上。回波损耗:反射损耗又称为回波损耗,它是指在光纤连接处,后向反射光相对输入光的比率的分贝数,回波损耗愈大愈好,以减少反射光对光源和系统的影响。改进回波损耗的方法是,尽量选用将光纤端面加工成球面或斜球面是改进回波损耗的有效方法。插入损耗:插入损耗是指光纤中的光信号通过活动连接器之后,其输出光功率相对输入光功率的比率的分贝数。插入损耗愈小愈好。插入损耗的测量方法同衰减的测量方法相同。
5总结
智能化技术是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方式和建筑手段,将建筑当中融入了现代的一些科技手段,例如计算机技术手段以及一些其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这些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使得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除此之外现如今的建筑行业当中还融入了一些仿生学和形象化的技术手段,使得建筑行业的产物更受人们的喜爱。
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间的应用
2.1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2.1.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智能化的设备虽然能够为现如今的建筑行业带来非常大的改变和惊喜,但是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型人才也是匮乏的。对于这一方面,笔者认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具备操作此项工作技术的手段,因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技术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和领域,所以不仅仅需要操作人员具有出色的技术水平,还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2.1.2电气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
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将原有传统的建筑电气自控系统进行有效的改革,我们可以将GPS定位系统安装到建筑的作品当中,这样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建筑当中出现的问题与故障。并在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行业当中,往往会由于人工的问题而导致工程的延误或是工程的人工失误,自从拥有智能化的技术之后,这种失误的情况大大的减少了。
2.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2.2.1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
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也是通过运用当今的一些技术手段对建筑实时的进行质量监控,一旦发现建筑出现任何的质量问题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将问题进行网上传送,这种具有网络化的传输技术是传统建筑行业当中不存在的一些技术手段。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的行业在运用着智能化的技术在进行行业的改革和技术的改进,智能化的引入不仅仅能够帮助人们节省更多的时间,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高电气工程的工作效率,使得从前容易出现错误的一些失误不再发生。
2.2.2利用智能化技术解决出现的一些问题
利用智能化技术对于建筑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尽心解决,电气工程中间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问题,但是如果利用传统的检测方式很容易造成诊断的错误。传统的诊断方式比较复杂,出错率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利用一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建筑质量进行检测不仅仅错误率低,检查速度快,还能够增加工作效率。
2.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技术的优化通常是根据一些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技术的优化,例如在建筑当中可以采用仿生学的方式模仿进行建筑,或者是利用其它的自然理论进行电气工程的优化。在二十一世纪当中,任何的事物都在不断的进行着优化,建筑电子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能够有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大发展重要发展前景。
3对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进行未来展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在当今的社会当中,任何的技术都在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和改革,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当中,要是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没有过多的创新和改革就会被其他的技术所超越,所以在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要时刻的对建筑电气工程当中的智能化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笔者认为我国已经在不断的向着发达国家的方向前进,只有不断的发现新事物才能够在优胜劣汰的生存制度当中存生下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仅对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化的电气工程应用可以说是我国进步的开端,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所在。
4结束语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就飞速发展,居民生活用水供电、照明通信以及安全防护等等相关要求也日益提高,这都促使建筑电气给工程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同时由于建筑行业与其他关联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也使得建筑电气技术这门综合性技术应运而生,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包含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当前建筑领域电气化工程更加追求安全稳定和适用,一般建筑电气工程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第一,安装相应成套建筑电柜、控制设备以用来整体控制建筑电路;第二,根据建筑整体电线光缆分布规划来安装相应电缆电线;第三,安装变压器以及其它动力装置,调试运行相关设备并确保设备运行无异,施工完毕后也能够照常使用(有问题就要及时解决改进);第四,还有其它繁琐的设备线路安装,如接地、母线导管、照明等等。完成这些后就要进行综合检查验收,通过实现所有电气工程运行使用状况集中解决研究和处理电气工程没有发现或者有待改进的问题,以策万全。所谓的智能化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简称,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传感技术、高科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等综合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是计算机智能运用的分支,其智能化系统主要有语音图像信息识别传递、信息控制和处理系统,专家系统等等,在建筑电气工程领域,人工智能就充分运用了相关系统功能,比如电气电力的控制等。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科学使用不仅能够快速方便相关设备系统的自我修复、保护功能的恢复和完善,还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也使得大量专业研究人员持续不断的探索研究,以推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随着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的日益了解,其在当前建筑电气中的控制系统,故障预测、判断分析以及电气工程设备优化等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直接提升了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层次,具体如下:
2.1在建筑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电气工程项目施工操作技术性、专业性和复杂性都较高,尤其是电气工程的精细度方面,而且以往传统施工过程中这部分项目就很容易出现故障,这对工程项目施工效率和质量影响极为不利。为了有效控制避免这些意料外的故障和电气问题,进行电气工程施工时就必须要构建相应的自我控制防御和保护体系,从而更好地进行事故后的检测排除。在这些自我控制保护系统中就充分运用到了智能化技术,通过智能化技术中的定位系统就能够有效帮助管理人员确认掌握工程设备、装置和线路位置,并借助良好的传感技术将其运行状态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然后转化为相应数据分析总结,将其与原本储存信息进行比对,这样就能够动态掌握电气工程运行状况,一旦有异常也能够及时发觉并确认异常原因,而相关管理人员也能够及时快速应对解决,通过该步骤流程来实现电气工程施工的自动化控制和动态管理。
2.2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预测分析中的应用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利用智能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有效控制,还能够快速检测、反馈出电气工程问题所在,系统通过故障警报来传递告知工程异常,然后对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智能数据传递,从而方便专业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监控和分析,通过常用神经网络、模糊网络或者专家系统等等来帮助预测分析工程故障,最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电气设备变压器、发动机、发电机等等发生故障就需要维修人员及时有效处理。然而电气设备故障发生率不低,且其故障诊断不及时、不准确都会导致事态更为严重,传统变压器故障检测方法就是通过检查变压箱里面的气体并对该气体成分进行分析来判断故障与否,由此可见传统人为检测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要将故障部分拆除开来,其准确率还不高,还容易导致电气线路的二次破坏,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就完全克服了这些问题,直接简化了其气体提取步骤,系统会直接显示变压器气体成分等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其检测效率和质量,准确性更高,可以说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分析判断方面应用效果显著。
2.3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改建优化方面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的改建和设计优化领域,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也极为明显,通过智能化领域中的关键性技术,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的科学使用能够快速提升设备运算处理数据效率速度,对设备系统的优化升级也有重大促进作用。前者是一种高科技的计算机模型,通过大自然生化过程反应总结出的达尔文生物净化原理和遗传机理科学归纳生物进化规律,然后在实际运算使用过程中利用该规律进行搜索,并对该系统的弊端进行改进优化。而后者则主要是专业地对设备隐患缺陷进行科学论证分析,尽量确保该电气线路能够稳定正常运行。一般建筑电气工程管理人员会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来优化升级相关设备,此外还可以运用模糊理论的物理学方法和神经网络中将计算机中间算法进行升级来提高运算速率的方法,这也能够大大优化其设备升级质量和过程,从而提高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居民和办公人员不可缺少的助力,因此在我国的建筑业中,对于电气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同时各类新型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在这一方面。建筑的电气工程在施工时分为很多道工序,其分别为对配电柜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对电缆桥架的安装、对电缆线路的铺设、对电线杆及其配套设备的安装、对变压器的安装、对照明装置及其他动力装置的设置、备用电源的安装、电动机的安装、电加热器线路安装、各线路导管的安装、对外设灯具的安装、避雷设备安装、电力开关的安装以及其余电力装置辅助设施的安装等。另外,在整个电气工程施工结束后,还需要对电气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验收工作。
2智能化技术的概念
智能化技术又被称为人工智能技术,其是利用人体仿生学,采用计算机模拟处理模式的一种技术。目前,智能化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了智能化技术的概念,虽然现在仍有一些科学家对智能化技术抱有怀疑态度,但现代智能化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方便是不言而喻的。智能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图像、声音、语言等条件的识别,进行智能化处理系统的运算,并对机械、计算机系统、照明工具、交通工具等进行自动化控制,使得人工劳动量下降,同时也增加了相关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准确率。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建筑业已经不是新鲜话题,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末期已经开始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在现代建筑业中,如电气系统的控制。如今,智能化技术中还加入了更多学科的理论,例如自动化、仿生学以及语言学等。在建筑业电气工程中加入智能化系统能够有效保证建筑内电气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控制,提高电气控制和运行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运行速度,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增加电气装置的自我防护能力。
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的电气工程中,其主要是由于智能化技术具有控制自动化、检测自动化等优点,更加重要的是,对于智能化技术的引用可以帮助电气设备更好地进行优化和升级,并以此为人们更好地提供服务。
1)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电气工程中的控制自动化特点。
在建筑的电气工程建设中,对于电气系统的控制和保护机制是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代电气工程中,对于电气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我防护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今社会,我国的用电量正在逐年提升,不论是普通居民建筑、企业办公建筑、工厂生产建筑还是军工实验建筑等,都需要极大的用电量,这也为我国电力部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而在用电量急速增长的今天,用电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栋建筑电气系统使用安全与否与其控制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的电气系统中,对于电力输送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保险丝断电措施、线路绝缘措施、紧急拉闸措施等,这些安全措施比较原始,对于现代建筑用电安全起不到根本保护作用,而且这些均是被动保护机制,例如保险丝断电措施,即是当线路内电流过高,其引起的温度变化已经超过了保险丝的熔点,这时保险丝自然熔断,减少过高的电流对电气的伤害。而现代智能化技术则不同,它是采用传感和定位技术对供电网络中各电气的供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某一区域电量异常,智能化系统就会对异常电流所能产生的伤害进行高速运算,如果结果是对电器设备有损伤,则智能系统就会自动切断供电,保证电器设备及使用人员安全,这是一个主动的防护过程。
2)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电气工程中的检测自动化特点。
在电气系统投入使用后,对于系统的检测维护工作也是一个保证电气系统稳定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检测维护工作中,工人在事故发生时需要逐一对系统进行检查,采用排除法进行故障点的寻找,这种模式极其消耗人工,同时工作效率也十分低。由此很容易引发相关设备损坏加重,或者对使用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而将智能化技术引入到电气工程中后,可以利用智能化系统的自动检测特点,将整栋建筑或一个区域内的供电网情况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进行监控和检测的工作。一旦事故发生,计算机可以通过事故所在区域附近的传感器和检测设备对故障进行定位,同时利用智能化计算机处理系统对事故进行有效地分析。相关检测人员只需要根据智能化系统锁定的事故地点和事故类型对其进行排除和维修工作。智能化系统在对事故进行检测时,其所需要的检测时间较少,对于事故的反应灵敏,而且智能化系统通过专家系统或模糊逻辑分析系统可以对事故类型进行有效分析,得出的结论比较准确。这样就可以提高检修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到达事故现场前已经能够对事故的处理方法做出一个大致的规划,节省了现场抢救维修的时间,减少了电气设备的损失,提高了电力使用者的安全系数。
3)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电气工程中电气设备的优化和升级。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建筑的电气工程建设中,不仅仅可以提高电气工程的质量,提升电气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维修时的高效性。同时,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相关电气系统设备的优化和升级。智能化技术拥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遗传算法,二是专家系统,这两项优势能够使智能化系统实现对电气系统管理和检测的自动化。同时,如果将这两个系统应用在电气系统设备的改造和革新工作上,可以研发出更多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相关设备,从根本上提升和促进电气设备的发展。
4结语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就飞速发展,居民生活用水供电、照明通信以及安全防护等等相关要求也日益提高,这都促使建筑电气给工程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同时由于建筑行业与其他关联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也使得建筑电气技术这门综合性技术应运而生,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包含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当前建筑领域电气化工程更加追求安全稳定和适用,一般建筑电气工程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第一,安装相应成套建筑电柜、控制设备以用来整体控制建筑电路;第二,根据建筑整体电线光缆分布规划来安装相应电缆电线;第三,安装变压器以及其它动力装置,调试运行相关设备并确保设备运行无异,施工完毕后也能够照常使用(有问题就要及时解决改进);第四,还有其它繁琐的设备线路安装,如接地、母线导管、照明等等。完成这些后就要进行综合检查验收,通过实现所有电气工程运行使用状况集中解决研究和处理电气工程没有发现或者有待改进的问题,以策万全。所谓的智能化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简称,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传感技术、高科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等综合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是计算机智能运用的分支,其智能化系统主要有语音图像信息识别传递、信息控制和处理系统,专家系统等等,在建筑电气工程领域,人工智能就充分运用了相关系统功能,比如电气电力的控制等。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科学使用不仅能够快速方便相关设备系统的自我修复、保护功能的恢复和完善,还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也使得大量专业研究人员持续不断的探索研究,以推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随着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的日益了解,其在当前建筑电气中的控制系统,故障预测、判断分析以及电气工程设备优化等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直接提升了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层次,具体如下:
2.1在建筑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电气工程项目施工操作技术性、专业性和复杂性都较高,尤其是电气工程的精细度方面,而且以往传统施工过程中这部分项目就很容易出现故障,这对工程项目施工效率和质量影响极为不利。为了有效控制避免这些意料外的故障和电气问题,进行电气工程施工时就必须要构建相应的自我控制防御和保护体系,从而更好地进行事故后的检测排除。在这些自我控制保护系统中就充分运用到了智能化技术,通过智能化技术中的定位系统就能够有效帮助管理人员确认掌握工程设备、装置和线路位置,并借助良好的传感技术将其运行状态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然后转化为相应数据分析总结,将其与原本储存信息进行比对,这样就能够动态掌握电气工程运行状况,一旦有异常也能够及时发觉并确认异常原因,而相关管理人员也能够及时快速应对解决,通过该步骤流程来实现电气工程施工的自动化控制和动态管理。
2.2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预测分析中的应用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利用智能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有效控制,还能够快速检测、反馈出电气工程问题所在,系统通过故障警报来传递告知工程异常,然后对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智能数据传递,从而方便专业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监控和分析,通过常用神经网络、模糊网络或者专家系统等等来帮助预测分析工程故障,最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电气设备变压器、发动机、发电机等等发生故障就需要维修人员及时有效处理。然而电气设备故障发生率不低,且其故障诊断不及时、不准确都会导致事态更为严重,传统变压器故障检测方法就是通过检查变压箱里面的气体并对该气体成分进行分析来判断故障与否,由此可见传统人为检测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要将故障部分拆除开来,其准确率还不高,还容易导致电气线路的二次破坏,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就完全克服了这些问题,直接简化了其气体提取步骤,系统会直接显示变压器气体成分等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其检测效率和质量,准确性更高,可以说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分析判断方面应用效果显著。
2.3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改建优化方面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的改建和设计优化领域,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也极为明显,通过智能化领域中的关键性技术,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的科学使用能够快速提升设备运算处理数据效率速度,对设备系统的优化升级也有重大促进作用。前者是一种高科技的计算机模型,通过大自然生化过程反应总结出的达尔文生物净化原理和遗传机理科学归纳生物进化规律,然后在实际运算使用过程中利用该规律进行搜索,并对该系统的弊端进行改进优化。而后者则主要是专业地对设备隐患缺陷进行科学论证分析,尽量确保该电气线路能够稳定正常运行。一般建筑电气工程管理人员会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来优化升级相关设备,此外还可以运用模糊理论的物理学方法和神经网络中将计算机中间算法进行升级来提高运算速率的方法,这也能够大大优化其设备升级质量和过程,从而提高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