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9 14:53: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公差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教学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机械设计中的精度设计问题,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质量与成本【1】。“公差原则”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几何公差一章中十分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在实际设计、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在保证机械零件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但此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而,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讲好“公差原则”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探索与实践。在多年的实践与教学中,笔者逐渐摸索了该部分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现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1.熟记术语定义,注重概念理解

要掌握好公差原则,必须正确理解及熟记公差原则所涉及的术语定义。此部分的术语及定义比较多,比如:作用尺寸(体外作用尺寸和体内作用尺寸)、最大(小)实体状态、最大(小)实体尺寸、最大(小)实体实效状态、最大(小)实体实效尺寸等,加之概念比较抽象,所以要坚决杜绝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强调学生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在此提出三点注意事项:(1)对体外作用尺寸和体内作用尺寸的理解;很多学生对孔的体内、体外搞不清楚,必须告知学生不管是轴还是孔,体内是指的实体部分。(2)最大实体尺寸和最小实体尺寸;可以让学生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理解,即:所用材料最多时的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反之为最小实体尺寸。(3)最大实体实效尺寸是指当被测要素处于最大实体尺寸和形位误差达到最大值时的体外作用尺寸【2】。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后,教师可先以轴为例进行归纳总结:轴的最大实体尺寸=最大极限尺寸;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最大极限尺寸+形位公差(要结合相应图例)。然后让学生自行总结轴的最小实体尺寸、最小实体实效尺寸及孔相应的最大(小)实体尺寸和最大(小)实体实效尺寸,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概念,还锻炼了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2.理解公差原则,学会绘图分析

公差原则分为独立原则和相关要求,相关要求主要分为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及可逆要求【2】。在此以独立原则、包容要求和最大实体要求为例进行介绍。图A截取了讲授独立原则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图B截取了讲授包容要求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图C截取了讲授最大实体要求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此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先介绍相关公差原则的定义,然后结合相应图例给学生介绍,并采用列表的方式(见表一)简单总结。具体结合图例的分析过程笔者在此不做具体的描述,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习惯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自行把握。

3.点明原则重点,善用对比总结

教师在此部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点明重点及相应的核心内容,比如在讲述最大实体要求时一定要注意:(1)形位公差框格的公差值是当轴或者孔处于最大实体状态下给出的,当轴或者孔由最大实体状态往最小实体状态偏离时,相应中心要素的形位公差值会增大,当轴或者孔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形位公差值取得最大值,该最大值等于原给定公差值加上尺寸公差。(2)注意相应公差原则需满足的条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字表述的基础上,会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达。此外要结合公差原则的应用,善用对比总结,让学生对公差原则的各项要求有个对比,便于更好的理解,讲授时可以给学生列出“表二”的空表格,先由学生自行完成表格的填写,然后由教师总结。

总之,对“公差原则”实施以上教学方法后,学生反映比较积极,比较容易理清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其它章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同时对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飞,徐学林.“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65-66.

第2篇

关键词:形位公差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与机械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是联接设计课和制造课的纽带!它使学生获得从事机械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它涉及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两个范畴,它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4多1强”,即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实践性强,在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

《形位公差》是《公差》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抽象难理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生产实践知识来开展教学,并且形位公差的选用与零件工作条件密切相关,而学生缺乏感性知识,这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下面是本人在形位公差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以供同行切磋。

一、讲解专业术语时,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

在形位公差的“作用尺寸”的教学中,由于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可以先讲概念,再准备一段长度相同,直径相同的塑料材质的孔和轴,此孔和轴是间隙配合装配。先让同学测量出孔和轴的尺寸并写在黑板上,并提问学生是否满足轴比孔小就能间隙装配, 等学生理解并答“是”后, 然后再将轴弯曲。显然, 此时孔与轴的直径没有改变, 但轴再不能装到孔里了。由此,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要将此弯曲轴装到孔里面有什么方法? 此问题一出,学生即刻讨论开了, 答案五花八门。最后由老师总结:轴形状不变,能与此轴装配的最小孔是多大? 让学生讨论后,再到黑板上画出能装配的理论孔,由此总结出何为作用尺寸。这样的开场白, 使学生从不知向知,向理解知识本质及作用迈进一步,引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精彩生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讲解完专业术语和名词解释之后,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来让学生作配套习题册的相应内容,达到加深和巩固的目的。由于很多术语的定义环环相扣,前一个术语的定义是下一个术语的基本条件,只要有序进行,难题一定迎刃而解。

二、讲形位公差带时,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形位公差带又是形位公差教学的难点,抽象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只有能够描述出形位公差带,才能理解并体会到形位精度设计的内涵及检验的依据。

形位公差项目符号及特征直接反映在每一张零件图和装配图上,它已经将文字说明完全转化为图形标注说明,读图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这一章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图。以直线度公差为例,我先展示图纸,布置识读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接着,我讲解直线度基本概念,分三种情况,有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每种都配以例图,再通过生动的FLASH动画描述出其公差带要求。注意,教师在语言组织上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可以从通俗易懂过渡到规范专业。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直线度有几种公差带,并通过课堂练习图(给一个同样的轴,但有三种不同的直线度要求),来让学生来识图并回答问题,通过这样不断读图对所学知识巩固和强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较易理解。

三、讲公差原则时,用图形分析法、列表对比法相结合加以讲解,使学生容易接受

公差原则也是形位公差的教学重点的难点,给学生讲清公差原则就是为了处理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位置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而确立的原则。公差原则有独立原则和相关要求,相关要求主要分为包容要求和最大实体要求。那么,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学生掌握了重要的概念后,再给出公差原则的定义,在讲解定义时要求抓住长话中三个关键字:边界、偏离、补偿,其实相关原则就是一种补偿关系,当实际尺寸偏离了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将偏离值1:1补偿给形位误差,但作用尺寸不能超过边界尺寸。

对独立原则、包容原则和最大实体原则分别举例图1分析:

图1

最后通过表格做对比总结,可以让学生上来填写表1相应内容以巩固知识。

表1

在分析过程中还可用动态公差图来帮助学生明白包容原则和最大实体原则实际是一种1:1的补偿关系。

讲包容原则时用生动的动画播放来帮助学生理解,非常形象直观。当实际尺寸做到最大实体尺寸时,零件身上不允许有一点的形状误差,这是因为它规定零件的边界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的原因,否则这个零件就是一个废品了。如图2所示

图2

通过以上的绘图与分析,及运用表格对比,各种公差原则的内容显得更有条理性,授课内容简洁凝炼、系统性好,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四、讲形位公差检测时,让实践课与理论课结合。

按照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形位公差的检测因实践性操作性太强,在课堂上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应以具体工程零件为载体,教室与实训室合一,在公差实训室里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但是由于我校实习训设备和场地缺乏,所以我们安排了一次校外实践教学。重庆市永川区某机械厂是我校的实习基地,机加工能力较强,是国家一级计量单位。教师先给学生讲明实践的任务、目的,再到实习基地参观实践各种机械零件精度的检测过程,由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车间,并亲自看到在工厂中如何检测轴跳动、圆度、平面度、平行度等常见项目,甚至自己也可以动手操作一下,对测量仪器进行调试,检测,明白是什么仪器,用来检测何种误差,此误差对零件使用有什么影响等。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理论课上所描述公差带的四要素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中的形象教学方法探讨[J],汤北就,科技信息,2008 年第22 期

第3篇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项目教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机械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或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几何公差和零件产品检测两方面的内容。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很强的高技能人才,毕业后面对的岗位职业群主要是设备操作工人、设备维修工人、产品检验员、产品装配工人等岗位,为满足高职学生教育的岗位需求,同时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以“适度、够用”为基本原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正确定位,确立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公差的基本理论,忽视技术测量的方法和手段,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的严重脱节。对高职学生来说,其就业后从事的岗位和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符合要从事的岗位群,经过企业调查和研究,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该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几何公差的基本知识,相关的国家标准,具备通用量具和部分专用量具的测量技能,掌握企业现用的先进的精密测量仪器的测量技术,能够结合零件的结构特点和精度对典型零件进行综合测量等,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为企业生产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做到重点突出,注重公式的运用和量具量仪的使用等,省略理论推导过程,同时强调实用性,把用结论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作为讲解的重点。例如,在讲 “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时,可省略不实用的理论内容,把孔、轴配合种类和查表内容作为重点;在讲形位公差时,不过分强调如何进行标注,而是重点讲解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含义及如何测量;在讲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时,对其工作原理简单介绍,把重点放在用量具测量实际工件上。同时,公差标准的内容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师要根据企业需求及时更新教材上的陈旧内容,把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融入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应做到突出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1 开展项目教学

以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将课程的内容设计成零件尺寸测量、形位误差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螺纹检测、齿轮检测、键和轴承检测、精密测量、综合件检测八个教学项目,并将项目任务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是引导者、组织者。

3.2 启发式教学

为适应高职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希望得到满足感的特点,教学中巧妙运用启发提问式教学方法。在讲新内容时,先由实际问题引出,经过启发,最后归纳总结,完成新内容的学习。如在讲零件尺寸公差时,先从零件图为什么要标注尺寸公差引入,然后引出相关知识点,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

3.3 讲练结合

针对课程概念名词多这一特点,采用了讲解+练习的方式。如在讲公差和偏差两个术语时,学生易记定义,但做题时,在符号上容易出错,为此可让学生多做练习,找出出错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含义。

3.4 开展实验教学

为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应用技能,实验不可缺少。安排实验教学时,要做到适时、适度,根据实验内容灵活变通授课方式,有些实验可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理论后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有些实验可在实验室边讲解边操作。实验可让学生掌握常用量具和专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用卡尺、千分尺、内径百分表等完成零件的尺寸测量,用螺纹环(塞)规检测外(内)螺纹完成螺纹的综合测量,用R样板完成圆弧检测等;除此之外,还可带学生到大型企业的检测中心参观,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先进测量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等)。

4 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变得生动

直观

根据讲授的课程内容合理和正确使用多媒体,在增大课程的信息量的同时可使课程变得生动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在讲授形位公差带的定义、形状和位置时,用课本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公差带特征,而运用多媒体则简单直观,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又如在介绍公差原则中的体外(内)作用尺寸、最大(小)实体尺寸、最大(小)实体实效尺寸时,运用多媒体动画可使书本上静态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总之,企业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校教师应以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互换性、标准化和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一定的工作能力,为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开发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机械制图》、《工艺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它的内容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内容涉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类。它在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机械设计类课与制造工艺课的纽带,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与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门课的鲜明特点是“四多一广”: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这门课通常是学生在完成了基础理论课学习以后首先接触到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他们缺乏学习课程所需要的比较丰富的专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加之高校在教学改革中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产生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历届学生都普遍存在学不好、不好学、甚至厌学的现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学习转向专业课学习,更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是教师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1.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为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这门课的内容讲清楚,同时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做到这点呢?我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作出完整的规划,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前提,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精选经典,重要内容实行精讲,其他内容略讲,与其它课程内容有重复的不讲。

本课程内容可分为六大块:测量技术基础(4课时)、尺寸公差配合与检测(8课时)、形位公差与检测(10课时)、表面粗糙度(4课时)、尺寸链基础(4课时)、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6课时)。其中尺寸、形位公差配合的国家标准最重要,而测量技术基础则安排在实验室讲课。全课程安排三到四次实验,实验内容都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对公差配合的国家标准的掌握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看懂公差配合的国标,并且能正确标注在图样上,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如识读零件图时,图上标注φ30h6,问φ30尺寸的公差等级是多少?有的学生答成6级,实际上是不对的,应答成IT6。国标规定,标准公差分20个等级,即ITO1、ITO、IT1……IT18,IT表示标准公差,亦指国际公差。由此可见,答成6级根本不能表示公差等级,更不符合公差标准。而公差带的构成既抽象又难懂,是难点,还有公差原则、尺寸链等也是难点,对于这几部分就进行精讲。其它的如表面粗糙度、常用零件互换性等章节,专业性强且内容冗长。在教学时,教师可着重介绍其基本思想和方法,重点讲述1―2种零件的互换性,如典型的孔与轴,通用性较弱的如键、螺纹结合,就不作过细讨论了。

2.注重绪论部分的讲解

我通过对几届学生的了解,发现在上完这门课以后,仍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这门课是学来做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我认为原因是教师在授课中没有重视对绪论部分的讲解。

讲好绪论,对一门课的开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绪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利于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互换性原理概念很多且比较抽象,学生初学时感到难以理解。其实互换性的概念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灯泡坏了,弄清型号和瓦数,上街买一个安装上就能使用了;电脑鼠标、键盘坏了,上街买一个不用是原品牌的就能用。大到电器,小到螺丝钉,为什么这些产品能如此方便地更换零件呢?因为它们都具有互换性,在设计生产时是如何做到的呢?这门课就给大家解决这一疑问。在使用产品时,使用者希望产品的配合精度越高越好,而在产品制造时,制造者又希望配合精度低好,这样成本低而又好加工。那这如何设计出既好制造、低成本又满足使用性能的产品呢?这门课就是解决设计和制造之间的这种矛盾的。

3.吃透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内容抽象枯燥、标准规定多、术语定义多的课程,若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即采用灌输式、长篇大论或照本宣科,缺少启发和引导,或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就很容易使学生走神、厌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在讲课时教师就要化抽象为具体,要吃透教材,将一些学术性强的概念,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代替,帮助学生总结,拎重点。例如在介绍有关偏差等术语时,教师就可以将尺寸偏差、实际偏差、上下偏差、极限偏差、基本偏差综合起来讲解:尺寸偏差笼统上讲是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差,当“某一尺寸”为实际尺寸时,这差就是实际偏差;当“某一尺寸”为最大极限尺寸时,这差就是上偏差;当“某一尺寸”为最小极限尺寸时,这差就是下偏差。这上、下偏差总称为极限偏差。实际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间,尺寸就是合格的。基本偏差是上、下偏差是的一个,一般指接近基本尺寸的那个极限偏差。偏差都是代数值,可正、可负或为零。再通过举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前后课程内容贯穿起来,不要为讲课而讲课。

4.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式应多样化,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做到“教、学、做”为一体。比如,课前导入方式可以采用温故而知新、提问题、总结、讲故事等方式,也可以直奔主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当然采用什么方式开始一节课,要根据当时的课堂状况而定。若学生表现出思想不集中时,可以采用讲故事、提问等方式开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某些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如尺寸公差与配合这一章,会准确查标准公差表和孔轴的基本偏差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我精心准备典型实例,将整个班分成几组,组员面对面,并推选出一组长,带领学生一起查取标准表格,注重团队学习、分组讨论、资源共享,提问回答,由组长负责组织。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起到了再现知识点的作用,使他们学到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运用此方法,教师需注重协调,使教学紧凑。

5.重视课堂练习,发展学生技能技巧

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解知识和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练习主要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这门课的练习不仅要重视课后作业,而且不可忽视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可以引导学生活跃思维,促使学生思考。往往课上一道题的练习,胜过课后十道作业。

6.严格课时安排,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上,教师需要了解课时内容整体框架,对课时引言、主体内容、总结作好时间规划,安排好教学方法,每课时最后应留出10分钟左右,总结、反馈,师生之间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填鸭式”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7.结语

总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更新的过程,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高校教师应时刻注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其勇,单越康,黄铁群,王君,冯娟,王敏华编著.互换性与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1.

[2]官倩宁编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体会.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王金武,王亚明,于寿馨编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农机化研究,2002,2.

[4]李光苹编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第5篇

1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现在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现在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落榜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他们一是没有生产实践经验,二是缺乏机械制造、使用的感性认识,普遍感到教材内容生疏、枯燥无味,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这些具体情况,教师首先应从学生在中学所掌握的有关检测的基础知识入手,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合理分析和处理教材,紧紧抓住基本概念的建立、对各种国家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及各种测量方法在原理上的认识和在实践中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在教材的组织选用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学而望而生畏,失去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2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于《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对在生产实际中经常会用到的诸如尺寸公差及尺寸误差的检测,形位公差及形位误差的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等内容精讲和细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又比较抽象或在生产实际中很少运用的内容只略讲或从教学内容中删除。这样做有利于降低教与学的难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3 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归纳总结

基本概念和术语多,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大量抽象的名词和概念,涉及的内容广,而缺乏直观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名词,有些概念和术语之间差异很小,而且出现在课程的开始,这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就形成一个拦门虎。这门课程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所以在周围熟悉的环境能找到原型,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所熟识事物谈起,由具体到抽象、由浅显到深入、由已知到未知的辩证过程进行讲解,由一个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互换性”这一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对“生活中灯泡坏了进行更换”这一事件的讲解使学生比较容易又比较深刻地掌握这个概念。同时教学中注意归纳总结,相近术语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时,能做到从点推广到面、从特殊推广到一般。

4 重视课程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从观察到实践,从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更深刻,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摸索与体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既弄清了原来模糊的概念,又突出了所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培养了学生兴趣和知识迁移能力。

5 加强互动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关于公差配合和国标部分的内容,应用性很强,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而这部分内容今后从事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因此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精心准备了典型的实例,带领学生一起查取标准表格,选择公差和偏差。从查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正确回答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使课堂教学气氛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6 各种教学手段并用,寓教于乐

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urs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futur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ork,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shaft parts of training courses as the carrier. The curriculum design carries out the principle of "doing in teaching, learning in doing, practice in learning", emphasize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eache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applying knowledge, and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载体;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teaching carrier;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i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52-02

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专业知识,会应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及检具,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是针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与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岗位需求而设置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概念,会正确应用公差配合有关的标准,具有正确选用公差配合的基本能力,能正确选用测量量具及检具,能从事一般企业必备检测工作,同时通过团队小组按项目学习、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方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增强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会能力。

2 教学理念与思路

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用典型轴类零件为载体进行学习任务项目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实行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习内容取之企业常见产品并结合职业岗位要求、达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注重实践引领,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课程内容的安排

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4个学习情境:

第1个学习情境:“尺寸公差配合及检测”,该情境又分为两个教学子项目:①长度尺寸公差配合基础知识及检测;②轴类零件尺寸公差配合基础知识及检测。项目①在实验室进行,将学生《零件车削加工》课程中的“产品”――阶梯轴引入,通过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其次进行操作演示讲解,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会正确使用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进行长度尺寸测量。项目②在教师讲授完配合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到实训车间,结合学生本学期即将开设的《零件车削加工》课程中的“车削轴、套配合件技能训练”,学生分学习小组对零件分析,掌握识读和标注尺寸公差方法,合理选用极限与配合,正确使用内径百分表和机械比较仪检测圆轴尺寸。

第2个学习情境:“形位公差及检测”,教学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形位公差的有关基本概念、形位公差的选择、识读和标注,再指导学生识读和标注形位公差,会使用指示表、偏摆仪、平板、塞规等进行常见形位误差的检测。

第3个学习情境:“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教师讲授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主要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识读和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学生要能根据典型零件的服役条件选择表面粗糙度,掌握能使用标准样板检测工件表面粗糙度方法。

第4个学习情境:“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该情境又分为三个教学项目:①三角形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检测;②常用键联接的公差与配合;③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三个项目都在实验室教学,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再实验指导,学生对项目①要掌握判断普通螺纹的合格性,能用螺纹千分尺、三针、螺纹量规测量螺纹。项目②掌握平键公差基准制、花键公差与标注、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项目③掌握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能根据配合选择的基本原则,选用滚动轴承。

4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4.1 总体思路

以零件及相应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为载体,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对零件图上的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标注的分析引入,实物零件检测要求,将教学内容的四个学习情境由表到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进行系统学习。

4.2 学习情境内容组织

图1是学习情境内容组织结构图。从图中可见每个学习项目以“分析实训产品轴类零件及零件图和装配图并检测”步骤来组织实施。本着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注重实践引领,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实践项目作业考核与笔试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能力提升,建立以能力展现为主的考核方式,以专业、方法、社会等综合能力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

4.3.1 考核权重设计

期评=平时表现10%+作业/项目考核50%+期末考核40%

4.3.2 考核内容及标准

具体评价内容及标准如表1所示。

5 教改总结

通过以上方式的学习,将《机械制图与测绘》、《金工实训》等前修课程的知识合理的衔接拓展。学生的学习以实践为过程,以完成职业岗位的项目为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促进学习对象形成职业所需的素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文.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第7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公差配合教学改革

在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教学内容配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练习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等问题,致使教学效率无法提高,不利于培养技校学生成为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使其具备必要的读图能力、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技校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常规检测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规划教学层次,确保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教师应当秉承实用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就14个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的教学内容而言,钳工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应确定为形状公差项目、定向公差项目中的垂直度和平行度,以及定位公差项目中对称度公差,其他教学内容只作为了解即可;车工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应确定为圆度、垂直度、圆柱度、同轴度及跳动公差项目。其次,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应针对生产实践中常用的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如极限与配合国家基础标准、形位公差国家标准等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标准,为日后学习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总结法

由于技工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使其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教学现状,在讲解重点知识内容时,教师应当运用总结法,强调学生必须牢记的重点。例如,在讲解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基本计算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经常难以明晰学习思路,导致公式记忆混乱。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三个基本公式: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公差=上偏差-下偏差。学生可以根据这三个公式求解关于尺寸公差的很多问题,使原本杂乱的知识得以梳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2.互动教学法

技校学生在学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时,必须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组织测量部分教学时,可以运用互动教学法,将全体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若干小组,形成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学习关系。通过在互动教学的氛围中测量实际零件,让学生学会使用测量仪器,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例教学法

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通过观察与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操作性。例如,在教学公差配合和国标部分的内容时,由于该内容具备较强的应用性,仅仅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是难以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准备典型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易到难地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手段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包含诸多抽象知识,所以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予以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有利于明晰教师的思维过程,帮助技校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例如,在讲授形位公差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将书本上枯燥、静态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动态演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等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每一配合种类以图形、动漫的形式予以展现,用不同矩形颜色表示孔与轴,在各配合图形周围设置链接方式,用鼠标点击它们便可以呈现出最小空隙、最大空隙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符号。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演示,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运用现场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组织技校学生参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并进行现场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带传动、齿轮和轮系时,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车床,让学生亲眼看到带传动、轮系、轴与轴上零件的安装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卸或组装一些旧机械设备,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其强烈的求

知欲。

四、精心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步骤、有目的地编选课堂练习和布置课后作业,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随堂测试,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目的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做题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针对教学重点与生产实践需求编选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多运用判断、改错、选择等形式让学生辨析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重视练习的多样化,难度要适当。练习题应当包括选择、填空、问答、标注、计算、判断等多种形式,并且在编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习题梳理所学知识,通过较难的习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师应注重课堂练习的及时讲评和课后作业的针对性指导,详细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技工学校应重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学更符合生产实际的要求,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

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志忠.王治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5).

[2]梁家生.浅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

学[J].装备制造技术.2008(7).

[3]岳晓红.浅议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方法[J].成才之路.2011(20).

[4]陈敏.浅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学环

节[J].成才之路.2008(6).

第8篇

一、精心准备第一节课

上好第一节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升学习信心等都起着重要作用。上好第一节课,首先要做到仪表得体、精神饱满,给学生们来个精彩漂亮的亮相和开场白,从形象和语言上来征服学生。接着给学生讲解这门课的重要性,即通过讲这门课程的性质、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等,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学习目的。然后,可以通过讲这门课的构成,即所包括的章节以及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出若干个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了解,并给学生留下悬念,带着问题学习。比如,讲到互换性的概念及意义时,以学生熟知的手机电池为例开始讲解。从手机的品牌、设计、生产、组装到维修等各个环节简单讲解,并不时穿插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水平。这样一节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并激发了学生对下一节的期盼。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明确

我们课程小组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读懂图纸,理解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常规计量器具、专用量具检测零件产品,评定是否合格;能正确设计光滑极限量规。

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坚持以实用为主、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教学原则,结合课程的特点并考虑学生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公差配合部分,理论公式推导等内容就简单讲,而主要介绍的是尺寸公差及几何公差的基本术语、简单公式的运用,重点讲解表格查找原则与方法;在测量技术部分,对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测量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一笔带过,主要讲解如何正确选择各类常用量具量仪及其使用方法;典型零件的公差与检测部分,对圆锥、键、螺纹及齿轮的公差与测量做重点介绍。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概念多、抽象,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较抽象的、语言难以表达的、变化复杂的教学内容以动态的形式演示出来,使学生加深印象,便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件当中采用什么样的模板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从正式上课前就提起了学习的精神。采用什么样的文字,可以让学生直观明白,不要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某一个概念或是情况,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口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来理解;在课件中只用关键的、简单明了的语句就可以了,大量的文字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感。例如书中的形状和位置公差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形成空间立体感,讲解难度很大,我们将几何公差带定义的示例做成flas,向学生演示,以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为例,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为了更加形象,将轴做成弯轴,这时轴线也随轴弯曲,然后在轴的中心处做一直径为t的圆柱面,任随轴线弯曲变化。由此可知,轴是否合格,不在于它是否弯曲,只要变形量不超出允许值即可。随着演示,有关定义示例的难点便得以突破,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形象。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为提高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

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对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由于缺乏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生产学习经验,因此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知识比较陌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例如讲公差概念时,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就提出问题:假如让你加工一根40的轴能加工出来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具体问学生能或不能的原因,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继续引导说如果考虑车床精度、技术工人的水平、测量工具等多方面的误差,还能加工出来吗?学生这时会恍然大悟,得出答案:不能。教师接着总结说:误差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公差去控制。这样讲授学生就明白了公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由此引出公差、极限偏差等一系列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的讲解,学生就能主动的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提高。

第9篇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成人院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28-01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一门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代号多及实践性强,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从课程体系上讲,作为基础专业课,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具有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同时它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广泛且重要。本课程通过比较全面地讲述机械加工中有关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光滑极限量规设计,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公差与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教学和生产实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1 成人院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一定的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及初步的生产实践知识。本课程除了在理论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外,还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必须将本课程的学习与专业工艺课程的学习、生产实习结合起来,利用实习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来促进本课程的学习,同时将本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专业工艺课程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而目前成人院校的教学情况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由于现在普校扩招,生源越来越少,导致成人院校招生困难,成人高考入学成绩很低,来成人院校学习的学生,一部分是参加工作后又来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基础不高,但接触过实践,知道学习,有学习能动性;一部分是读过高中,但没毕业;还有一些初中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自律性差,文化基础很低,自入学以来缺乏奋斗目标,对学习好坏无动于衷,厌学情绪较重,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想法,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大部分同学认为我只要学技术,理论课学不学无所谓,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把他们教好,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因材施教,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本课程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再过渡到实践。为此,针对成人院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2 成人院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使用教材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共十章,如果全讲时间不够,学生全部接受有一定难度,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就业需求,选定要讲的内容。绪论部分的基本概念一定要讲好,要通过实例突出讲解这门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突出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理论、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和常用的测量技术讲解,保证以后工作中知识够用。对于键、滚动轴承、齿轮、螺纹等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自己课后到学习网上找相关课件,课件中有大量实例讲解及相关资料,增加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其次,书中大量公式概念,没必要逐个讲解,以够用为准加以选择,缩短课堂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增强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2理解掌握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实验辅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重点是尺寸的公差、配合与检测,及表面粗糙度与检测两章节的内容。尺寸的公差、配合与检测的基本术语,概念较多,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好,否则后面的学习就无法进行,这章是重点必须掌握,但不是难点。在本章教学中,主要的知识点是: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公差、极限偏差、基本偏差等几个重要概念,在讲解过程别要讲清:基本尺寸与实际尺寸、误差与公差、公差与偏差、实际偏差与极限偏差几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举例,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难点内容是形位公差与检测章节,不易理解,实验教学是辅助学生理解的最好方法,多采用多媒体或挂图教学,加强感性认识,讲清有关理论知识及国家标准。

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3.1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信息的传递由抽象变为具体,在演示和讲解后,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

2.3.2列举大量常见实例为教学所用,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摆正心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3带领学生把所学的概念归类总结,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理解着记忆,这样才能牢靠,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2.3.4让学生利用好网络,多下载一些课件,练习题及相关资料,开阔视野,不要局限在课本上、课堂内,和社会联系起来,经常带学生到工厂去参观实习,知道自己学的东西用在什么地方,理论知识学好,又有些实践经验那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