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学博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6: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学博士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学博士论文

第1篇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Sheldon首次提出了企业所要履行的各类社会责任(包括道德因素)需要与企业经营服务范围内满足需求的责任联系在一起;Bowe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社会目标和责任所采取的行动和义务;Davis and Blomstrom提出企业追求利润同时有义务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研究:

温素彬和方苑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张兰霞等从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政府五个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arroll综合了学者们的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法律和慈善等方面期望效益的总和,企业应当履行其社会责任,即在创造利润、提高财务绩效的同时承担起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和国家的责任。

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有三类观点:一是正相关关系。Aupperle et al.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显着提高财务绩效。张兆国等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中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着相关。徐光华和张瑞系统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过程并建立了相关模型,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显着正相关。二是负相关关系。>>>>>评审专家吐槽博士毕业论文:作者应该回炉深造

Yuhei et al.以ROA和Tobin’s Q为财务绩效指标对四大旅游相关行业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李正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否提高财务绩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负相关。三是无相关关系。Makni et al.以加拿大179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不相关。Mcwilliams et al.用KID指数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证实企业的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没有关联性。陈玉清等以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16个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两者相关性不显着。张川等以ROA为财务绩效指标对2007-2011年中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

导致上述三类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 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界定不同;

(2) 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方法不同;

第2篇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3.5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考察

二本学校为提高课程的过关率,对教学的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期评成绩。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学生有没有到课、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及上课有没有违纪,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出现学生为了捞到平时成绩,人在心不在,作业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甚至还有请人代课和作业交差的情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理论的学习,应该通过理论运用能力的考察来评定其平时成绩。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汤向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第3篇

>> 南非博士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芬兰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 中德理工科博士生培养和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美国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教育的特点和启示 关于博士生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 博士生楼里的流浪猫 女博士生的“探险之旅” 博士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应尊重博士生的选择 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灾难医学的现状与未来”通知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现状 一个经济学博士生的近忧和远虑 论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及启示 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生培养的理论失位与实践盲动 新形势下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英国新制博士生教育研究及启示 美国博士生教育改革分析 直面难题,“问题女孩”成了耶鲁博士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1-3.

[6][15]束义明,罗尧成.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芬兰博士生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75,76.

[7]University of Turku.The University of Turku Quality Manual[EB/OL]..2012-01-03.

[10]Aalto University statistics for 2010 [EB/OL]. http://aalto.fi/en/about/statistics/.2012-1-03.

[12]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Finland.Annual report 2010[R].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Publications 2011, (24):6.

第4篇

风险的定义是一个极具广泛而又深刻的含义,早在 1955年,A. H. Mowbray 等研究定义为“风险就是不确定”;

要想准确把握风险的概念,我认为必须从这几个角度出发:

①辨别清楚风险与危险的区别。风险主要和人或组织的行为有关,而危险则不是;

②把握风险的成因。风险主要是客观引起的,客观条件的发生和发展虽然人们无法控制,但可以认识和掌握其规律性,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③风险是可能的结果与目标所发生的背离,不同的诱发因素,背离程度不同,在实际工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会计博士毕业论文写作难点怎么攻克

④风险负偏离与正偏离,大多学者对风险的负偏离研究居多,正偏离研究居少,但它属于风险收益的范畴,所以也要予以重视,鼓励人们勇于承担风险,获得收益。

1983 年,日本学者武井勋在其著作《风险理论》中,提出风险定义具有的三要素:

①风险与不确定性有差异。

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③风险可以被测算。在此基础上风险的新定义为:“风险是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期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 ;

第5篇

一、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招聘中的运用分析

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也是开发和管理六个模块当中重要的方面之一,因此,招聘对于单位和企业来说都具有不能够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是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是需要有效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才能够有效完成的。在实际的管理经济学中能够将劳动力的产出和花费通过边际收益和费用充分的表示出来。相关的单位和企业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都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加以有效的分析和研究,然后获得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指数,通过对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消费平衡发展,进行相应的招聘。通过对于单位和企业的这样边际收益和消费之间存在的变量加以分析能够获得是否应该进行招聘。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招聘当中,应该加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方面的认识。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当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掌握相关的内容,同时,应该在企业当中树立一种重视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意识,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重视,才能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以及应用人事管理经济学,更加有效的开展人力资源招聘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应该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员工对管理经济学当中的内容加以有效的学习,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学意识,促使人事管理经济学能够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招聘当中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都在不断的提升和变化当中,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不管是在单位还是企业当中,对于人员的培训等相关的工作都已经成为了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些对于单位和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通过相关的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很多的单位和企业在对人员进行培训之后经常会出现一种人员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单位和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和掌握人事管理经济学所造成的。但是,如果单位或者是企业通过针对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培训理念和边际收益以及消费等方面的掌握,就能够很好的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单位和企业应该通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充分运用增强对于员工培训制度和形式的改善,有效的转变这种现状,进而能够做好单位和企业等相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应该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当中增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有效应用。不管是学习还是重视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的内容,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等相关工作。在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运用到人事管理经济学。也可以这样说,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当中应用人事管理经济学,因此,单位和企业应该在实际的培训当中重视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和落实。在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的渗透相关知识加以有效的指导,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相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仅应该这样,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及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按时的针对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增强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有效运用。

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运用分析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与有效的、科学的薪酬制度体系紧密联系,员工的利益与薪酬紧密相关,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薪酬等相关问题,同样这不仅是对于员工的生活保障,还是能够有效的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关键性体现。良好的薪酬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忠诚度和积极性,进而能够促进其发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两个方面。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都希望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对于薪酬相关的制定能够通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应用获得满意的效果,并且还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较为重要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制定出最佳的薪酬体系,进而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有效发展和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应该构建人事管理经济学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当中与人才的支持紧密相连,所以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的应用也与人才的支持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的单位和企业当中相关的人力管理人员缺少工作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单位和企业应该都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队伍,促进人事管理经济学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并且能够定向的针对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同时,还应该增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认识和学习。通过这些方法,构建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的优秀队伍,促进单位和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管理经济学本身不仅仅是一门经济学方面的学科,针对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应该将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当中更好的应用,并且做好相应的开发和管理等相关工作,促进单位和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国光虎.经济发展视角下城镇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9(05):33-35.

[2]李林雪.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3):98-99.

[3]赵曙明.时代巨变中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辑部专访赵曙明教授[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11):6-11.

第6篇

自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计教授一起从事财税理论和政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数部,主要有《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改革》、《生态税收论》。百余篇,主持参与财政部、教育部、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研究课题多项。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特别资助,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税务总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计金标教授在税收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环境税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他从1995年起开始发表关于环境税收方面的论文,并将之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后将成果以专著《生态税收论》形式出版。专著中对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生态税收的基本要领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我国需要研究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研充提出了一个理论研究框架。他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生态世纪建立生态税制是新世纪对我国税制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之一。计教授的论文及专著出版后成为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被广为引用成为我国在此学术领域的带头人。

对个人所得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1996年他出版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改革》是我国在个人所得税领域的第一本理论专著。该书系统研究了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理,探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模式问题,提出我国应向综合与分项相结合的模式转换,研究了我国当时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其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目标定位的观点、个人所得税管理权限的观点都得到了税收理论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同。

关于遗产税问题。他是国内建国以后第一个系统研究遗产税的学者。早在研究生时期就以遗产税作为硕士论文,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1989年时他就认为到20世纪末我国有条件和有必要引进遗产税。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该税至今仍未开征,但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遗产税已被列入到14个税种之中。

对税务筹划的研究方面,他是国内较早呼吁从战略角度重视企业税务筹划的专家。在对企业是否有权进行税务筹划还未成定论时,他就提出MBA课程以及高校尤其是财经高校财务、会计、税务等专业必须开设“税务筹划”课的意见。他出版了国内第一批《税收筹划》教材,并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第7篇

张先治教授睿智求索,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以经济效益为研究中心,以公司理财为研究方向,以会计信息为研究基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研究对象,以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为研究重点的完整学术思想体系。他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国家级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20多部;承担包括国家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特别是,在2005年辽宁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政府奖)评选中,他的著作《内部管理控制论》获由辽宁省政府颁发的“优秀著作一等奖”;2006年,该著作再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张先治教授还特别注重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和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其在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如近期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2006年)、辽宁省重大决策项目“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政策与措施研究”(2007年),以及大连市软科学项目“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2008年)等,均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环境与需要,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起到重要参谋作用,其研究成果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的研究报告被撰写成“成果简报”,报送国家重要决策部门领导审阅。此外,他在管理控制、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一汽大柴、沈阳机床集团、大连亿达集团、大连创新集团等企业所采纳,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保驾护航。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张先治教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他所带领的财务分析课程组在创建精品课中成绩显著,2004年,财务分析课程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同年,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全方位、立体化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这一教学成果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以研究工作室为单位,采用基于导师制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他还着手组建了资料信息库,编写会计研究动态,供研究生学习使用。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很好成效,几年来,一大批博士、硕士在他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年,首届国家杨纪琬奖学金评选中,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同时,张先治教授荣获指导教师奖。2005年,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

张先治教授作为负责科研的副院长,先后筹划和组织了首届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讨会、中国会计教授会、全国部分高校实证会计研讨班、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东北暨内蒙古高校会计学教师联合会、审计理论与实务国际论坛、中国财务学年会、中国会计学会信息化年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及活动,他还积极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合作研究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全国会计学科的科研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促进中国会计学术发展,提高会计科研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8篇

从“单独二孩”到“渐进式延迟退休”,他研究兴趣广泛,不设;从“不是仇富而是仇不公”到“中国养老不缺钱”,他的观点总能一针见血、正本清源;年过而立才涉足经济学研究,他自嘲是“半路出家”,却不到10年就收获了中国经济学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车伟。

“我从没想过能上大学”

1964年10月,张车伟出生在河南。然而,他的祖上既不姓张,也不是河南人。“我祖籍在山西高平县,祖上姓韩,家里是地主。当年的时候,爷爷听到风声‘跑’到了河南。之后,我父亲打听到我爷爷在河南教书,也跟去了。”上世纪50年代末,张车伟的爷爷在河南去世,他的父亲接了班,继续在村子里教书,又在当地找了贫农出身的妻子。“我爷爷一直认为大学生的地位是最高的,他的遗愿就是让我父亲考上大学。1958年,我父亲高中毕业,成绩不如他的人都上了大学,他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落榜了。”

“父母不希望我因为出身问题受到影响,于是让我随母亲姓张,但我父亲还是有点不甘心,苦思冥想,想出了‘车伟’这个名字。按繁体的写法,‘伟’连在一起与‘韩’形似。尽管我不把‘车’写成繁体,但一直读作jū。”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伤痕。

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张车伟根本没想到自己还能上大学。“那时候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在读初中。后来高考了,要报什么专业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好的当然都要学理科。又不知听谁说学生物有前途,我就填了生物系。”

由于高考失利,张车伟16岁那年进入了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的内容和医学很类似,研究动植物、做解剖等,我不是很喜欢。大二的时候听说还能考研究生,我觉得简直太好了。”把研究生考试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张车伟仔细阅读了招生简章,选择了与本科专业相近又有距离的“科学哲学”专业。

“当年考研究生有三个科目,哲学原理、英语,还有一个叫做‘数理化天地生’的综合考试,要求知识面非常广,我印象很深。除了英语之外,另外两科我都不用花特别大的力气准备。”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反复的记忆,张车伟在研究生考试时英语科目拿到了70多分。“中国人民大学那届一共招收了200多个研究生,按英语分数高低分了10多个班,我被分到了成绩最好的1班。”

然而,上第一节英语课,张车伟就发现自己一句都没听懂。“从这时起我就知道,我的英语虽然考试很好,但却是‘哑巴英语’。”

1987年毕业到社科院从事人口学研究以后,张车伟经常找机会练习英语。“社科院和国外的交流很多,也很鼓励我们参与各种培训。记得当时到第二外国语学院培训,遇到了不少外国人。我一见外国人就主动和他们聊,大概过了半年,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半路出家”研究经济学

现在回过头看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之路,张车伟深深地感到,他其实“占了英语好的便宜”。

1996年,一家叫做温洛克(WINROCK)的国际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中国举办了第一期纯公益性质的博士培训项目:延请美国名校的经济学教授,完全按照美国的教材和课程设计,为从全中国农业经济博士中选拔出的30余名学员授课。

彼时,不满32周岁的张车伟已经在社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同时准备攻读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虽然我研究的不是农业经济,但时任所长蔡当时在搞农业经济研究,是他推荐我去参加这个项目的。”

就在博士培训项目选拔前1个多月,张车伟拿到了Willis L. Peterson主编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本英文原版参考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

“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考试用的又是全英文的教材,从笔试到面试也全是用英文。”张车伟回忆,“当年面试的考官都是大牌经济学家。我还记得考试小组的组长叫D. Gale Johnson,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任,也是林毅夫的导师,曾经多次获诺奖提名,那时候已经80来岁了。”

考试结果令张车伟大吃一惊:他居然在众多专业学生中名列第一。“当时真的很高兴,也奠定了我后来学习经济学的信心。”

张车伟之所以能在选拔中拔得头筹,是因为当年国内外经济学研究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确实没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学和西方差别很大,我们国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都是政治经济学,也不比我多学了多少专业知识。否则,这么短的时间,我怎么考得过学了好多年的人?”

在接受温洛克项目培训的两年时间里,张车伟不仅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接受了先进研究方法的训练。“当时,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做经济学的计量分析。但我们学完以后,掌握的知识、方法和国外的博士完全一样。等到我写博士论文时,对方法的运用已经很规范了。我非常感激这个项目,让我真正地受到了经济学的训练。”

2000年,张车伟前往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与他搭档研究的两位青年学者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我一直在想,半路出家做经济学研究到底行不行?我和别人差的有多远?心里真是没底。后来和他们交流,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都觉得聊得来,他们也很认可我。这个对我的影响很大。”

在美国期间,张车伟主要从事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其博士论文《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研究的就是中国贫困地区的营养怎样影响其劳动生产率,“当时我用的资料,就是我的外国伙伴在中国做的调查”。这篇研究后来发表在2003年第1期《经济研究》上,还获得了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那时是《经济研究》杂志推荐申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能得奖我也觉得很意外。”

从1996年5月开始学习经济学,到2005年9月获奖,张车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步一步迈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殿堂。“我总结,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我在一个方面研究得很深入。”

不过,现在张车伟已经不再把自己的研究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了。“社科院的定位是思想库、智囊团,这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张车伟告诉《经济》记者,他现在最关注两个大问题。“其一是中国的城镇化。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度量,依赖的是行政统计,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办法。这个领域,我从10年前就开始准备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最终我希望能做到,用卫星照片把中国每一个城市的边界解析出来。然后再来定义,上面到底住了多少人。这些人才是真正城镇化了的人。初步得到的结果,比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结果稍微高一些。”

第9篇

儿子8岁时,丈夫支持妻子入学深造

刘卫东和李时华的老家都在湖南益阳市安化县。曾经,刘卫东也拥有一份在安化县供销社里的体面工作。1989年,22岁的刘卫东在亲戚的介绍下,认识了19岁的李时华。那时,李时华刚从益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当地中学教书,“是一位很多人喜欢的既有才华又美丽的老师”。

刘卫东用自己的诚实本分、体贴入微,给了李时华一份踏实的感情。一年后,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当时,夫妻俩都有稳定的工作,儿子又顺利出生,尽管生活不算富裕,但两人却分外珍惜这细水长流的幸福。

不过,在李时华的内心深处,还是有着一份抹不去的遗憾。

在李时华29岁那年,她终于鼓起勇气告诉丈夫,说自己其实一直想继续读书,因为在读师范时,她错失了中专升大学深造的机会。对妻子的这份上进心,刘卫东既高兴又支持。为了圆妻子的求学梦,刘卫东承诺:“你想读书现在还可以读,我一定全力支持你!”

“如果我去读书,儿子才8岁,家里怎么办?”虽然丈夫表示支持,但现实却并不乐观――刘卫东已经在一年前下岗,如果李时华现在去读书,那家里的担子就都会落在丈夫一个人的肩上。

刘卫东劝妻子别犹豫。最终,他用自己的担当和坚毅打消了妻子的顾虑,使李时华走出了继续求学的第一步。

1999年,李时华通过了全国成人高考,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就读英语专业。

刘卫东送妻子去长沙读书后,身边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各种议论充斥着刘卫东的耳朵:“你真是太傻了。你让妻子去读书,等她把书读好了,眼界开阔了,她也就离开你这个家了。你这不是在亲手葬送自己的婚姻吗?”可不管别人怎么说,刘卫东还是坚持自己的主见,他相信妻子在学成后一定不会辜负他和这个家:“只要她有本事,不要说去读本科,就是读研究生、读博士,我都会帮她把这个家扛起来。”

但让刘卫东没想到的是,妻子在求学的道路上,居然会走得那么高、那么远!

妻子学有所成一家团聚,幸福刚进门病魔也接踵而至

2001年,李时华在湖南师范大学完成成人本科学习后,跨专业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为了实现这个跨越,李时华可谓是呕心沥血。在准备考研的半年时间里,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自习室,晚上近12点才回寝室。让李时华愧疚的是,“经常是每天学习完后,才想起要给老家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打个电话,但往往又因为到了半夜而作罢。”

“书读得越多,感觉知道的越少。”回忆起那段求学时光,虽然艰辛,但也是让李时华最为自豪的。她说:“我看到我的导师把治学当成生命,作为他的学生,我希望自己也能够跟我的导师一样,把所有的压力抛到一边,通过努力与耕耘,让自己学有所成。”

2004年,李时华研究生毕业后,一鼓作气考上了湘潭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2008年7月,李时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拿到了湘潭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此时,距她1999年做出继续求学的决定,已经过去了整整9年。9年的时间里,她完成了从一个中专生到博士的飞跃。

而李时华成功的背后,是丈夫刘卫东的艰辛付出。巨大的生活压力,几乎要把刘卫东压垮了,而且为了供妻子读书,家里已经欠了不少债。好在,幸运之神终于眷顾这个家庭。李时华在完成博士学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被湘潭大学聘为副教授,留在本校商学院教经济学。

学有所成的李时华,也到了兑现自己承诺的时刻。2008年8月,她把丈夫和儿子接到了湘潭大学团聚。多年遭人不解和奚落的刘卫东,此时得到了众口一词的敬佩和赞誉。

2008年9月开学后,李时华以副教授的身份,走上了湘潭大学的讲台。对于李时华来说,这是梦想成真的一刻,而默默为此付出多年的刘卫东,此刻走在充满朝气的大学校园里,幸福得有些不知所措。

可是,夫妻俩的喜悦和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李时华的身体出问题了。任教没几天,李时华就发现自己鼻孔里经常有血丝,而且伴有鼻塞、耳鸣等症状。最初,李时华并没有在意,但细心的刘卫东发现妻子的身体出现异常后,坚决要带李时华去医院求治。

在丈夫的坚持下,李时华来到湘潭市中心医院求诊。原本她以为只是一个小炎症,可一系列的检查过后,医生的神色凝重了。

“主治医生把我喊到另外一个办公室。”即便已经过去5年,刘卫东依然忘不掉那揪心的一幕,“医生说,我爱人的病情不乐观,是鼻咽癌。”听完医生的话,刘卫东惊呆了。

强打起精神,刘卫东见到妻子后,对她说了善意的谎言。“我安慰她,说没有什么事,打打消炎针、吃点药就好了。”

回到家,刘卫东安顿好妻子,这才走到隔壁房间,压低声音给在老家当医生的妹妹打电话。

从妹妹那里,刘卫东进一步知道鼻咽癌是多么可怕。“早期发现的,生存时间才5年,而我爱人那时候已经到了中晚期。即便积极治疗,一般也只能够活两年。”生活为什么如此残酷?这个坚强的汉子,终于再也抑制不住悲伤,小声地抽泣起来。

刘卫东的电话,被还没有睡着的李时华听得一清二楚。得知自己罹患绝症,坚强的李时华没有崩溃,反倒走过去安慰丈夫:“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一时还走不了!”

恩爱夫妻生死相依,丈夫卖红豆饼妻子重上大学讲台

鼻咽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而且来势凶猛,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但摆在刘卫东夫妻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了。

这时,有人告诉刘卫东,如果李时华在湘潭治疗的话,医疗花费报销比例比较高;如果去长沙治疗,最多只能报销一半。

左思右想,刘卫东最后还是决定把妻子送到湖南省肿瘤医院治疗。“不要说还能报销一点,就算没有一分钱报销,我也要送她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大夫。这是我妻子的命,也就是我们家的希望啊!”

幸运的是,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李时华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癌细胞并没有转移。半年后,李时华出院回家休养。有一天,李时华跟丈夫商量,说她想向学校申请上课。一开始,刘卫东坚决不同意,他担心妻子经不起折腾。可李时华很执拗:“别人都说,癌症病人一半都是被吓死的,但对我来说,只要能给学生上课,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见说服不了妻子,刘卫东只得同意。

2009年下半年,李时华重新走上了讲台。得知李时华老师带病坚持回到课堂,学生们都很感动。由于李时华经过放疗、化疗,视力和听力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她每次给新学生上课时,总会有几句特别的开场白:“我生过病,喉咙不舒服,所以声音不大,耳朵也听不太清,请大家见谅。”

湘潭大学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是李时华任班主任。学生范振楚说起他们的李时华老师,言语中充满了感动:“学生最听她的话,她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班长王希彤说:“李老师虽然身体不好,却依旧关心班上的每个学生。她所带的班级成绩也很好,英语四级通过率达90.4%,六级通过率为60%,专业课成绩也居于学院前列。”湘潭大学宣传部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李时华虽然有病在身,但是几年来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

李时华将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都归功于丈夫刘卫东。

为了控制病情,李时华必须每天吃药,这些药物都很昂贵。而且虚弱的李时华几乎离不开丈夫的照顾,所以刘卫东根本抽不出身远离家门挣钱。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