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6: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景观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引言 1
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1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3
2目前国内城市滨水设计的利用状况 4
2.1滨水区在城市中的作用 4
2.2目前国内城市滨水设计存在的问题 4
2.2.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
2.2.2滨水与城市在空间上缺少整体性 5
2.2.3土地使用形态片断化 5
2.2.4表面化的照搬照抄 6
2.2.5对生态概念模糊 6
2.2.6交通组织混乱 6
2.2.7护岸景观缺乏连续性 7
3城市滨水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8
3.1城市滨水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8
3.1.1自然性原则 8
3.1.2整体性原则 8
3.1.3连续性原则 8
3.1.4多样化原则 9
3.1.5安全性原则 9
3.1.6亲水性原则 9
3.2城市滨水设计应遵循的方法 10
3.2.1人文设计 10
3.2.2生态设计 10
3.2.3景观序列 10
4以广州新电视塔滨水区为例 12
4.1珠江滨水区的过去及不足 12
4.2珠江滨水区的规划建议 13
4.2.1大珠江理念 13
4.2.2文化珠江理念 14
4.2.3多功能复合珠江与生态珠江 15
4.2.4亲水性珠江 17
4.3以新电视塔滨水区为例看滨水设计的成果 17
4.3.1景观的二元性 17
4.3.2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17
4.3.3亲水性的体现 18
4.3.4公众参与理念的深入 18
4.3.5电视塔的功能多样性 19
关于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
农业是民生之本。农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全局。作为百业之本,我国农业自从改革开放后政策变化就不太明显。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政策落实,我国正式提出了新的农业发展计划,这必将带动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工农经济性质的变化以及新的发展趋势这些都必然会倒逼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新发展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这样的形势下必然也要提升和发展,适应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1]。便是本文索要讨论的问题。
一、农业转型期经济新特点
(一)工农产业性质的变化
中国建国之始,效仿的是苏联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这一模式,自开始到改革开放这种模式为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业地位从封建王朝的百业之本沦落为工业、服务业的附庸。尽管农业在这段时间跟随工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农业想要真正发展还需要等待契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工农性质的变化,我国的农业经济模式必须改变。农业经济转型改革,是为了平衡城乡差距,也是为了更好的增强国家农业宏观调控能力。目前经济改革大趋势下,我国农业转型已经具备了条件,国家农业转型期已经到来,农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
我国城乡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形态,格局,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城乡之间的二元趋势已经逐渐缩小,目前国家城乡结构想要进一步得到优化,必须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福利状况和教育水平这些方面下手,更应该从农村发展之本农业经济着手整理。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了农村人均收入、城乡经济人均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速等方面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必然与之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在这样的状况下深入了解城乡发展趋势、差异,将城乡之间的二元发展变成社会经济一体发展。
二、经济转型期农业转型新变化
(一)我国当前的工农性质变化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经济的重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生产,而应该更加紧密的关注国家工农业政策,国家工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目前,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趋势正在不断增强,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政策,其更加注重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深加工、绿色产品的发展、农产品产销销售链的发展、互联网+与农业经济一体发展、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监察等方面都成为今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二)城乡二元结构变化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问题倾注必要的、足够的关注。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正在一点点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农业经济结构在不断提升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也随之提升。伴随城乡一体化,城乡经济生产要素的生产、流通、销售将成为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发展重点。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2]动包含着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方面,其政策为农业转型提供了保障。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将会深刻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走向生态化发展趋势,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是农业经济提质提效的关键,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便是实现生态化。农业发展学科必然将会向着可持续发展方面发展,与新技术贴合性更强。其次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必然会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潜力不足、农业发展前景受限等方面问题进行解决,全盘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更具备自己的部门独立性,提升起产业联系性,挺高农业产业国际化水平。
三、面对新特点、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发展
(一)差异化学科战略
农业经济转型期,是农业发展全方面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经将农业4.0政策提上日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该将培养专业的农业化人才提上日程,早日为国家工业4.0做准备。就农业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在此之外要提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农业学科独立性提升来提升农业发展的独立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行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二)科研人才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想要做到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科研人才。人才是劳动力,只有提升劳动力素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才能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我们的科研人才,要能具备吃的下苦,收的住心、忍受得了寂寞、愿意风险和付出的精神。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变化引导下,其理论内容、教学内容、科研内容必然随之变化,要适应得了变化,将提升自己与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联系起来,提升科研人才比例,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三)学科互补性战略
当前,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是只懂得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而是需要懂得国家经济各个部门与农业经济之间所有紧密关系农业经济的人才。只有具备行业前瞻性,才能正确管理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学科发展提供广阔前景。这就是学科互补性战略的意义之所在,命脉之所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转型期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科研发展意义重大。要深刻了解农业经济转型,了解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带来的变化,培养农业学科人才,这才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应该做的。对政施措,这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提;众筹广议,这是农业经济发展学科发展的基石。要发展好农业发展学科,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做好准备,真正为三农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维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3,(22):15-15.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145-145.
关于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形式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长期以来,人们过度的重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但却忽略了环境问题,付出了高额且沉重的代价,为此要在发展中调整方式。低碳经济讲究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因此对于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非常重要。文章主要从我国农业入手,分析了发展中的存在的弊端,对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错略做了深入的探析,以期能够为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转变;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根基的稳固,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的稳定。由于长期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足够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愈发恶劣,雾霾等生态问题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在于技术和政策的创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要将此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经济体系,才能确保我国农业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
(一)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因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很多人创新性不强,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技术、新科技,仍然沿用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也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在农村建立工厂,给当地土地带来了很大的污染,一些农民由于认识不到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而继续在污染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剧了粮食污染的程度。
(二)农业科技滞后
农村地区一般都偏僻落后,农民大多都依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体生活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程度不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对于新型农业科技认识不足,也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与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业产能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而且,国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支持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工业和服务业上,从而导致如今农业经济之后、农村地区落后的局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城市开始反哺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区广阔,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因而,如今农村很多基础设施,虽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问题却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土地生产能力不高。例如,农业必须的水利设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沿用20世纪中期修建的那些,不仅灌溉能力不强,而且损坏严重,也影响了农业产能的提高。
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是在21世纪初英国首次提出。不同的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要求也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绝对量,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相对量。低碳经济实现的是世界各国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有效杜绝环境污染和气候改变,做到节能减排并促进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种强调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将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土地、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能提高农民保护土地、环境的意识,以及生产创新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来进行耕作,这样,不仅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会提高,最终,将会从整体上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在确保人与土地、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高效、高质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技术、新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产品污染。
(二)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环保理念在工业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扬,但是,在农业领域还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农民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多,因此,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地区,要加强对低碳生产管理的力度,当地领导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注意培养典范和标兵,让更多农民认识到低碳生产的好处,这样,将有助于低碳生产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三)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
在推进农业生产低碳化的道路上,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标指导下,政府应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环保税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利用经济手段,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资源协调统一。
(四)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实行农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头脑比较灵活、肯钻研的带头人,在此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而,培养出一批带头人,将有助于加快农业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农民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对于快速推进农业低碳生产发展进程,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农业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为发展的依据与参考,农业生产才会真正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农业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理念,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六)加强新技术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合理配置低碳农业发展的各项资源,以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国家积极倡导走科学化发展之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将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业、农村、农民都获得充分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农村环境,做好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生态三方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健康的现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04).
有关建筑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文章分析了加强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对加强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以便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有效措施
一、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或在建筑施工当中所产生的劳务或作业等的成本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结就被称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若干各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的预想、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规划、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控、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的计算、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的剖析以及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考察核准等等。用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回报是成本管理的目标。建筑工程施工的企业往往在建筑施工中牵涉很多的施工人员、财务工作、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因此建筑施工涉及的范围太广,这些各个相关部门和环节之间的各种关系非常复杂,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看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好与坏,就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盈利的多与少,制约着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一定要非常重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当今,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从国外陆续传入一些先进的国际管理体制,因此我们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要把其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它包括从建筑工程施工经济成本的预测到建筑施工单位经济成本的最后考核等各个环节,所以,我们企业必须在经济成本管理中要落实全面的管理。所谓落实全面的管理就是在全过程中成本管理、在全方位上进行成本管理、在全布人员中进行成本管理。经济成本管理的可控性原则是指因经济成本所涉及的人财物众多,因此各个相关部门有权力对它们的管理对象产生的消耗加以节制和调整。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个职能管理部门都要严格遵照自己的管理责任对自己管理的经济成本要进行科学严格的管控,并对管理不善带来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与赔偿,权利与责任以及利益三者相互结合才能完全的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同时建筑企业必须保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制度与原则。在合理地进行成本管控的同时,还要以及实际采取和引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施工之前的成本设计与控制也要管理到位,再者,企业内部也要全面的开源节流。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结余不该或者能够节省的资源与成本,避免不必要或者可能避免的损失,最终保证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1、控制成本与经济合同的签订
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出来后,在企业对整个成本预算没有其他的意见后,就可以与有关的施工单位签订完善的承包合同。另外施工方在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的同时认真的对合同的文字进行简短的研究,为了防止施工企业在合同里面玩文字游戏 ,在签订完承包合同后,紧接着就是对整个工程进行一个系统的预算过程和计划出一个完整的成本计划书,并总结出开展此次工程的任务清单,以及去筹借或购买工程中所需要的机械器材等等。
2、实施项目成本核算的监督和管理
经济成本管理中,成本核算做为最基本也是最开始的一项,俗话说好的开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没有成本核算,那之后的每个工作将无法展开。因此建筑工程企业里的成本核算人员要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并且还要调动其他同属于成本核算成员的积极性。工程是需要抓进度和质量的,在这同时还要对成本核算的管理进行严抓。
3、工程材料的管理
在整个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工程材料的成本往往都占据总成本的55%以上。工程项目在获得竞标后,企业和项目部的人员就要根据工程的需求进行施工预算,并上报审批,在审批通过后,项目部的人员就要对工程所需要的实际材料制定一个详细的材料清单,并在以后工程的实施中,严格按照上面的清单进行使用材料。企业还要专门设立一个监控小组,就是防止在计划内的材料被任意损坏和肆意浪费,并不定期进行检查。
4、使用劳务承包商
在所有工作准备就绪的时候,企业应该选择一支信誉比较好的并其具有很强实力的劳务队伍对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评判,而在今后还要不定期进行考核。企业可以选择劳务分包招制度进行招标,施工企业可以为此成立一个招标小组,使用工程的项目经理做评委,并且旗下还有一些工程人员。最后由招标小组拟出一份招标说明,并在某一个时间段邀请不低于三家劳务队伍进行投标,最终根据劳务队伍的竞标书的信誉程度从而选择出最适合的劳务队伍。
5、加强项目人员的责任感
强化建筑工程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加强项目人员的责任感,企业的职能部门对那些缺少工作素质的、工作能力不强的、大局观不好的工作人员等都给他们安排适当有效的培训,以便提高他们的工作素质。企业在同时制定一些相应约束他们的规章制度,为那些上进的工作人员制定一些勉励制度。成本核算是一个可以计较到小数点后几位的细致工作,成本核算人员应该在进行成本的时候认真对待,每一次在核算完一项工程项目的时候都要对本次核算写一份报告,并上报审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整个工程的一个成本的控制。企业授权于项目经理管理这个工程项目,首先要求项目经理这个带头的人做到有责任感,不能将权力派送到素质松懈的人手上。因此管理人员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管理层面的水平,同样对整个工程也有着莫大的影响。
三、总结
总之,建筑企业实行经济成本管理制度,对建筑企业的向前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意义,并且在建筑企业内部的整体管理上,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制度也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建筑工程市场,良好的经济成本管理能使建筑企业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因此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必须在企业内部就进行经济成本管理,才能保障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学昌,奚涵川.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成本管理[J].建筑经济,2007(11).
[2]柴东亮.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J].科学之友,2006(02)
[3]周中意.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探讨[J].交通财会.2000(12):29-31
[4]祁生春.浅谈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实施财务监督管理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 2010(24):487-488
[5] 孟庆福.煤矿企业成本管理[J].企业导报.2014(20)
[6] 郝伟.强化项目成本管理 提高施工企业效益[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
[7] 叶琳.二次经营中项目现场成本管理和控制探讨[J].价值工程.2014(32)
有关建筑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企业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意识;同时,制定有效的成本管理的措施,并将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落到实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长久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是一项科学管理工作,是对建筑工程活动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支出,进行系统的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文中针对建筑经济成本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经济 成本管理 企业
一、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企业的建筑工程项目是否有收益直接影响着其生存,而一个建筑项目收益的大小是由该工程项目管理之一成本管理所决定的,成本控制作为成本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的主要任务是在规范项目操作的基础之上,将项目成本控制在一个要求的目标之内,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九大管理系统之一,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就需要盈利,也就是要使企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差额达到最大。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般都会在工程开始之前制定一个预期的成本投入,从而在工程实施中通过各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协调和配合,将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在计划的范围之内,这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目的。在对一家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和衡量时,成本的控制好坏是评价的指标之一。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目前,多数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不够重视,甚至直接忽视,一般采取实施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对项目工程中的工作重揽轻干。成本管理部门本身对成本的管理意识就不是很强,从而导致整个项目从管理者到施工人员,每个阶层的人员对成本的管理就不够重视。有些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对法律上规定的其应承担的责任不清楚;同时,自身的思想还处于传统思想的理解范畴内,认为业主和总包得关系不是合同和经济的关系,而属于友好的建设和施工单位的合作关系。现在有好多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后还一直得不到工程款,那是因为有些必要的程序和手续还没有办理完善。这种情况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建设单位有意的不签手续,虽然这些情况施工单位也了解,但也许是因为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可也能是法律意识不够完善,才导致类似情况屡次发生。
2.材料的管理问题
材料的管理在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中占到很大的比重,材料费用的多少对该工程项目的利益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在材料的采购方面,有好多施工单位经常是通过别人介绍或其他的有关系的供应商那里采购原材料,而没有对材料采购成本上进行控制,这是导致成本偏高的原因之一。另外,在施工现场对材料的进场、保存和使用上的管理不足,最终导致成本的再次提高。比如通过某种关系进场的原材料,在进行进场的检查时,部分工人检查不严格,造成原材料的型号或质量不符合标准,导致浪费;还有在施工现场对材料的管理也缺乏管理制度或管理不严谨,出现过量的消耗物资或材料的丢失。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建筑施工的现场屡见不鲜。
3.成本核算问题
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经常出现的还有成本核算问题,像工程结算中收入和成本不匹配等。虽然每个工程项目都有配套的预结算员,但其工作对项目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大部分的预结算员在进行成本预算和核算时,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且缺乏对阶段成本的分析,更不用说对实际、预算以及计划成本的比较了。他们只是依照图纸和现场指令来计算,为结算提供一个依据。另外,很多管理人员觉得工程的成本的高低与自己本身的利益没有什么关系,再加上企业也没有任何奖罚机制,所以管理人员觉得只要工期按照计划完成就可以了,对实际的成本与计划和预算成本是否相符毫不关心。从而造成不能及时对成本进行控制,导致到最后才知道项目是否盈利。
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建议
1.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得工程项目,获取经济利润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编制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投标报价,也就是说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经济实力、工程的概况以及招标文件的要求,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然后制定出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来说,就是施工企业要依据施工图纸的具体情况来把整个大工程分解成为具体的小工程,然后再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以及工程的特点,对投标的成本做出准确的预测,进而对整个工程的成本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计划。接下来就要综合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以及有利于自身的合理的利润,最后确定投标报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谈判的时候心中有数,才能取得明显优势,从而为以后企业取得利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
企业在工程项目中标之后,就要马上进行成本计划工作,以此作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成本管理在这一阶段表现的更加的具体、细化。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准备阶段,首先,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它是工程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再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以及工程本身的特点,合理的确定工程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而且要编制出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的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做到对工程项目成本的事前控制。一个好的目标成本计划,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施工企业的先进行;同时,根据这种计划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
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的控制以及成本的分析。如果一个工程的项目管理混乱不堪,而且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那么即使有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有丰厚的预期利润,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所以说,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的目标的有力保证。对于项目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具体到所有的对成本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上面,并且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得实际发生的成本能够在目标计划成本的范围内活动。
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管理
实际中往往忽视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程一旦进入竣工收尾阶段,就把管理精力投入到其他在建工程,致使收尾工作一等二拖,继续发生包括管理费在内的各种费用。因此在竣工验收阶段成本控制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完工后及时清退冗余人员,清理现场的机械和剩余材料,结算未付款项,防止继续发生不必要的各种费用;(2)及时做好工程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工作,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把这些资料提交给预算部门复核;(3)完成决算后,应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对于各分部工程重新核算,对于超过目标成本控制的部分,进行剖析,找出原因,进行经验总结,以提高今后成本管理的水平,对项目经理及有关人员进行奖罚;(4)重视工程后续保修费用支出,指定具体的保修工作责任者,要求其提出保修计划和费用计划,作为控制保修费用支出的依据。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业也不例外,所以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对其成本进行控制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建筑企业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成本管理的紧迫性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的利润,还应该依据整个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1 ] 王继旺. 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J ] . 门窗,2013(12):368.
[2]李建明.基于价值工程的建设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3]张丽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2.
[4]李明智.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外资,2011(21):107.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本地经济协调发展
一、高职教育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l、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培养出圆满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过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充分地就业,对扣叶立学院的形象、打造学院的品牌、增加“入口”的旺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等于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下,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它的市场切入点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探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当地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探究**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探究**就业市场的背景和潜力。我们只有把握本地经济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对我们学院来说,要结合**经济及就业市场的发展特征、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重点。**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而地质、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地质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我院就可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发展地质类等相关专业,培养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发挥学院优势,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本地经济结构的特点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换句话说,本地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就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最佳依据。就**来说,它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一方的经济发展和平安,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可见,本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依据。
二、**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咽喉要塞,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九九世博会”以来,**抓住全球信息fh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加快本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
1、**的经济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结构不合理。“九五”以来,**的GDP从1995年的l20.68亿增加到2002年的2231.88亿,增长率却从l995年的l0.4%降至2001年的6.5%。尽管2003年又回升至8.6%,并趋于稳步增高,使社会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但总体来说,投入与增长率攀升力度还不够,成效还是不明显。
2、农业基础薄弱。200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21.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但缺乏龙头性企业,规模较小,产业运行机制不规范、不成熟、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完全、农户对农业产业化组织不适应等等,远赶不上内地农业发展态势。
3、工业发展进程缓慢。制造业不发达,导致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其比重只占GDP的42.8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丧失,烟草行业也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走下坡路,矿业、采选、冶炼成本在不断增加,最占优势电力工业也面临着挑战。
4、第三产业自l995年以来以超过9%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2年占GDP比重的36.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虽然**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内部结构、远期规划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合理性,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未被发掘。结合本地经济状况,笔者认为对本地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准确定位,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当地行业的实际人才结构与合理的人才结构间的差异,正是就业市场上高职毕业生需要占领的空间。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本地经济结构及教育市场间的关系
据我省2004年初教育厅学生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省内高职院校间、同校不同专业问的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就我院2005年应届毕业生“双选会来说,只有地质系、机电系专业的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经笔者了解,省内院校部存在这样的现象,有这样结果,主要是因为就业好的专业与**的经济特点、本地主导产业联系比较密切。因此,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这些专业的建设,为培养优秀毕业生创造条件,树立院校在社会上的诚信形象。过去较为热门的会计、经济、计算机等类的专业现在就业情况变差,可以说是学校对就业市场缺乏及时、科学的评估和了解。所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办学是高职学院唯一的出路。
四、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为原则的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应了解本地经济结构、行业发展状况和教育市场、就业市场间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性培养方案。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第二三产业也迅猛发展,而重点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上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各类应用型“高级蓝领”将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高职院校本身,要使课程设置和教学系统形成有机的结合,构建一个科学的专业平台,形成灵活多样的专业开发机制,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的条件,使其在理论千¨灾际动手能力方而有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空间,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建设和专业课程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作业,成本库,价值链,作业成本法,适时生产制度,制造成本法,责任会计制度,战略成本管理
第一章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概况
本章拟就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又译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下简称abc)的历史、产生依据、概念体系等三个方面对abc的理论概况作以介绍。
第一节abc的历史
abc起源于美国,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一)科勒(kohler,ericl.)的作业会计思想。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其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预先假定了一个前提,即: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科勒提出的会计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
1、作业(activity),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2、作业账户(activityaccount),对每一项作业设置一个作业账户,对其相关的作用(贡献)和费用进行核算,对作业的责任人,要能进行控制,即是说,同一个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
3、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4、作业会计的假设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staubus)的会计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其理论要点有: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个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同时,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基本概念,如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必须揭示报表目标。报表目标是履行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为投资决策提供信心,减少不确定性,报表中的收益和利润,与成本密切相关;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量。
3、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该是作业,而不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成本不应该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更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工时来计算分配全部资源成本(无论直接的或间接的),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这并不排除最后把每种产品的成本逐一计算出来,而是说,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从资源到完工产品的各个作业和生产过程中,资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产品这一结果。
(三)20世纪末abc研究的全面兴起。当时,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严重扭曲了成本。另外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不大,相关性大大减弱。虽然当时流行许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据的信息相关性值得商榷外,还很抽象、难懂,甚至一些专家都看不懂,其实践意义就更差了。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robert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由于卡普兰教授等专家对于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而完善,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论并广泛宣传,卡普兰教授本人被认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观点有:
1、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输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产量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即:对价值的研究着眼于“资源作业产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的过程。
2、认为abc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abc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management,以下简称abm)
abc的成本虽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并不同于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为abc的成本强调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产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于“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台机器每月正常产量是100件产品(代表了生产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业只投产了80件,就存在着20件(100件减80件)产品所对应的“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而abc下产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原苏联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运输费用和生产、管理、理财费用等全部支出项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
第二节abc产生的依据
那么,abc理论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客观依据呢?
一、理论依据。
abc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二、实践依据。
(1)从必要性上来讲,abc产生的依据体现在针对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科学性、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于成本习性的假设所产生的质疑。
传统成本计算法假定直接成本比例较高,同时,传统管理会计中,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且建立模型y=a+bx,而这种成本的划分和模型的相关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业务量也无显著变化的假设上的。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要应对多变的市场风险,强调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战略管理,企业管理部门对持续经营的要求日益增加,而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认为成本属性应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假定和模型y=a+bx,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时间上的相关性;兼并的浪潮、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全球化,导致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突破了模型y=a+bx的业务量假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自动化日益普遍,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网络经济为首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已经到来,这些经济活动,导致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投入比例大大降低,许多企业的间接成本占绝大部分,这导致模型y=a+bx即使在短期内和一定业务量内也失去了相关性。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解决传统信息失真问题、打破y=a+bx模型的成本计算理论,而abc就是满足这一需要的理论。
(2)从可能性上来看,适时生产法(justintime,以下简称jit)为abc的可行性创造了条件。
在日本等国家,jit已经逐渐推广。该生产系统中,企业在生产自动化、财务电算化条件下,合理规划,大大减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周转时间,使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进入流通的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甚至完全消除停工待料、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减少生产环节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活动,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jit系统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如要有“零存货制度”,以保证减少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占用的资金,真正做到适时生产,进而要求良好的交通、完善的原料市场等社会条件;要有“零缺陷制度”,保证各环节衔接正常,及时提供合格产品;要有“单元式生产制度”,如同银行的“柜员制”,消除过细的分工,这又要求车间工人是全能的,保证封闭式生产,因为过细的分工带来了过多的流水环节。目前这些在中国很难完全做到,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这一标准。
由于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的,操作比较复杂,因而需要较为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和计算手段,需要严格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体系。而jit的出现,就使abc的应用成为可能。
第三节abc的概念体系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一套必要的概念体系作为支撑以便完整而准确地解释世界、探索规律从而指导实践,abc也不例外。abc必要的概念有以下几种:
(一)与作业有关的概念:
1、作业(activity),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
2、作业链(activitychain),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的链条。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实体的组合,所以企业就是作业链。
3、价值链(valuechain),从生产经营环节上看就是作业链,是从货币和价值的角度反映的作业链。卡普兰教授等学者认为,立足于经营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产品销售到顾客的环节)来看,能够产生和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是需要大力加强的有效作业,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是维持作业或无效作业,需要严格控制。但是,无效作业不等于无用作业。比如,修复残次品、管理活动,都增加不了价值,是无效作业,但却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有用作业。
价值链需要不断的优化组合,如努力减少各环节的无效作业,使之逼近于零;在各环节有效作业中,提高其产出比例等。前面提到的jit、“零存货”、“零缺陷”和“单元(柜员)式”生产制度就是优化价值链组合的重要手段。
价值链的优化组合需要对其作科学的分析。分析价值链应该体现市场营销意识,尤其在买方市场中,要从顾客着手,分析顾客支付的价格与其受益的比例、产品与竞争对手的比较,逐步延伸到厂商的内部价值链组合情况;控制价值链应该从产品设计环节开始,尽力改善价值链的组合,提高其投入产出比例。
(二)与作业成本习性(costbehavior)有关的概念:
1、短期变动成本,就是短期内发生变动的成本,与产出量呈正比例变动。这与传统意义的“变动成本”口径是一致的。
2、长期变动成本,是短期内一直不发生变动,长期中虽不随产量变动,但是与作业量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比如产品质量检验费,不应该按产量分配给产品,而应该按照产品接受的检验劳务量(作业量)来分配,就可以看作一种长期变动成本。
作业量与长期变动成本二者的变动不一定是同步的,存在一个时滞问题,即作业量减少时,当期长期变动成本未必减少。比如,当月企业质量检验次数减少了,但是检验人员的固定工资可能并没有马上减少。对此调整期的成本分配问题,应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3、固定成本,是既不随产量变动,也不随作业量变动的成本,比如西方国家企业中历史成本计价的“土地所有权”。
作业成本法下的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传统制造成本法下都叫“固定成本”。
(三)与成本动因有关的概念:
1、成本动因(costdrivers),又译作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的量化表现。成本动因通常选择作业活动耗用的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
选择合理的成本动因很重要,最好由成本会计师、生产工艺工程师、abc专家共同组成专门小组来做选择,要把企业看作价值链的组合,照顾到动因选择的全面性、代表性、操作性和动因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关联性。
主要以资源消耗数量作为基础的动因,通常是伴随着短期变动成本而发生的,是分配短期变动成本的根据,大多既与作业量有关,又与产量有关,接近于传统的变动成本处理方法,比如制造业中机器运转时间、加料重量、工时(虽然不等同于传统成本法的“工时比例分配法”,但工时仍可以选择为动因)。但是主要以作业量(可以看作工作量,但不是产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如检验、维修等部门作业,导致了长期变动成本的发生,是分配长期变动成本的依据。如表1-1:
表1-1制造企业的部分成本动因及各自驱动的成本
成本动因驱动的成本
生产批次生产、调度部门的相关成本
进料定单数量材料采购部门的相关成本
验收次数验收部门的相关成本
发货单数量发货部门的相关成本
维修次数维修部门的相关成本
检验次数质量管理部门的相关成本
生产调整和投产准备次数生产调整部门的相关成本
2、成本库,即作业中心,由相同性质的成本归为一类而构成,如维修车间、检验车间各自对应一个成本库。
选择成本库(作业中心)的类别时,也应该照顾其与整个价值链、其他部门联系的密切性。成本库的主要类别有:
(1)单位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发生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产量变动,如原材料耗用中心。
(2)批次水平作业中心,即生产每一批产品所发生的作业量不变,作业总量随生产批量呈正比例变动,如生产调度、计提准备、质量检验中心。
(3)产品水平作业中心,即为支付生产每类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作业总量随着产品的项目呈正比例变动,如产品测试中心。
(4)维持水平作业中心,为了维持生产环境所发生的作业,如冬天取暖、夏天降温、车间照明等中心。
3、分配率,某一成本库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
4、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
从abc的概念体系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abc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用耗用资源,从而导致成本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产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这样,abc就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由此出发,作业成本计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详细化、更具有可控性。
第二章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应该推广应用abc
本章拟就abc的现实意义、适用条件和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等几方面来阐述“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应该推广应用abc”这一观点。
第一节abc的现实意义
(一)微观意义
ⅰ、abc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
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甚至相差悬殊。为什么呢?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产品耗用的工时占总工时的比率),当成了对所有费用(如在电器开关制造类企业中,包括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折旧费等)进行分配的比率。事实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绝不是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所能代表的(尤其是间接费用)。这样的实例很多,比如,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耗用较多的产品,其耗用的产品质量检验费用就多了么?显然未必,因为检验费用的多少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又如,某产品的工时耗用比重大,也许是由于在集体劳动中(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共同在车间劳动造成的,而不是占用车间的绝对时间很多,也就不应该分摊较多的厂房折旧费用。所以,制造成本法下按照单一的工时等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做法,显得草率武断,必然造成有些产品成本虚增,有些虚减,不符合“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和信息相关性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我们举例来说明其信息失真的影响:如果企业本月在同一个车间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量高,另一种产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多,就负担比较多的厂房折旧费,而低产量的产品由于耗用的工时比较少,就负担比较少的厂房折旧费。然而,两种产品占用厂房的时间是相同的,应该分担相同的厂房折旧费。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
而abc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看出,abc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
可以看出,abc区别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在于:abc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然后找出成本动因,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
因此,abc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②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abc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ⅱ、abc使企业产销决策更加合理
产销决策和产品定价合理性的基础是成本计算的科学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传统成本法下的成本信息是不科学的。不过,在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产品中人力、材料等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绝大部分,而间接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小,所以传统成本法中对间接费用分配的不合理数额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此时基本上是卖方市场,产品利润率较高,保证了单价和单位成本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额,足以抵消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影响,因而传统成本法保持了较大的相关性,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工人工资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许多企业直接人工只占总成本的5-10%),间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传统成本法失真信息的数额越来越巨大;而且,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厂商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产品的市场单价已经逼近成本,容纳不了太多的成本误差。
此时仍然根据传统成本信息作出的产销决策,常常是有些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其真实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比如高产量的产品成本就被高估,获利水平被低估),从而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有的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其真实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但是在传统的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比如低产量产品的成本就被低估,导致利润被高估),从而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样,传统成本法进一步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
abc的本质决定了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因为采用abc后,成本信息更具有科学性、相关性,从而使产销和定价决策更加合理、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ⅲ、abc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比如在电器开关制造企业中,abc使管理者准确把握了诸如备料(原材料消耗)、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直接人工等作业活动,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比如,如果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和喷漆部门,要引起重视,查明原因,看是否有贪污、浪费等现象,以及是否这两个作业中心技术不够先进、工艺不够合理。即使这样巨大的开支是合理的,仍要视之为“要害部门”,严加管理,任用优秀的液压、喷漆作业责任人。又如,如果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和加盐部门(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如果证实这样的分配率是合理的,就加强对这两项作业耗用数量的控制,合理减少生产流程中加盐的次数。这样,abc就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
ⅳ、abc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实施abc对企业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决策。
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
基于abc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abc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ⅴ、abc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
最后,实施abc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
总之,abc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管理决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宏观意义
实施abc的深刻意义,远远不局限于企业自身。
1、在控制和制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abc能够更科学地核算效益,向政府反馈准确的信息,使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防止个别人利用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侵蚀国家利益,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不少是故意造假所致,但是不科学的核算方法,也会加剧其严重性。逐渐普遍化的高科技、自动化的企业,不能排除利用传统成本法虚报利润和资产状况的可能性。采用abc有助于使社会拥有可靠的经济信息,维护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
3、在国内经营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只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影响国家的总体税收。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尤其先进的外国企业实行了abc后,国内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法,则不仅会使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而且跨国企业还可能故意利用传统成本法的不科学性,隐蔽地实现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会造成资本外流,使国家税收等宏观利益遭受损失。而推广应用abc,则有助于在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流动中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二节abc的适用条件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一)abc的适用条件
综上所述,abc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同时要承认,abc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比如:
1、从生产组织制度上看,abc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2、从内部控制效果上来看,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否主动地提供abc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责任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从会计人员构成上讲,企业需要聘请abc专家小组,这又容易导致abc本身成本过大。因此,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拥有足够的了解abc的会计师队伍,是又一个必要条件。
4、从成本构成上讲,有些制造企业,直接成本较大,没有必要使用abc,相反,间接费用较高的企业,在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准确度不满、生产制造复杂性大、产品结构复杂、作业类别多、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同时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变动较大,从而导致生产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投产准备的次数及成本增加,并且拥有现代化会计系统等条件下,应用abc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二)我国先进制造企业
具有应用abc的可行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人们很自然地觉得:abc和abm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考虑到我国不少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和abm条件是否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主要表现为:
1、从生产的组织管理上讲,虽然目前jit、“零存货制度”和“零缺陷制度”等在中国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等自动化设备的推广,先进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降低存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设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努力接近jit的标准。与jit和零库存相关的单元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2、政府多年来大力改善交通状况,缩短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送周期,也进一步使abc具有了可行性。
3、从市场需求上讲,客户对多样化、小批量和非经常性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不能再仅仅采用以往的季度化大批量生产的方针,而应该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相应地,企业传统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来为采购、制造和企业决策服务的周期性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手段、会计决策理论、业绩评价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使abc这样灵活多变而又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方法,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4、从成本结构上讲,在先进的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比例大大上升。据报道,七十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左右。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甚至导致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这种形势既为abc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abc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5、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通常都有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年会计人才,为abc提供了人才基础。
6、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管理意识的增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可见,在我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abc基本具备了可行性。
第三章abc的应用现状及在我国推广的途径
本章从分析abc在国内外应用的总体状况着手,通过总结实施abc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探讨如何在先进制造企业中推广应用abc。
第一节abc的应用现状
(一)国际上的应用状况
尽管abc在各国学术界很早就已出现,abc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等学者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abc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1992年为14%;英国1990年为6%;美国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1993年teoh和schoch也发现abc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1995年inners和mitchell的调查显示英国公司有20%采用abc。
虽然各国对abc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就这些运用了abc理论的企业来讲,对abc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认为实施abc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某一个领域(如在业绩评价体系上有重要突破),对abc在产品成本信息、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作用满意程度都比较高,对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常务经理对abc信息的利用频率也很高。在使用abc之前,传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财务相关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的服务对象很有限,而且企业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但是abc和作业链管理法可以广泛服务于各个利益主体,支持了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也支持了顾客盈利性分析,而且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这些局部的成功都为中国企业推广应用abc提供了必要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
(二)香港地区应用abc的基本情况
abc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截止至1999年,abc在香港的使用并不广泛。调查显示,1999年香港地区有10家企业已经使用abc(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使用abc的平均年度为四年;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实施;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abc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abc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很显然,大部分公司接触abc的时间还不长。
1、使用abc的行业情况。香港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abc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因为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具有使用abc的优势。这大概是由于公用事业(如电力、自来水等)业务种类固定,规范化较强,易于开展abc比较复杂的会计操作。
2、abc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香港使用abc的公司比没有使用的企业规模要大一些。可以推测,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规模较大的公司对精确成本信息有着更大的需求,而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信息的提供中心,有更多的成本信息资源来实施abc。
3、产品的多样性。与经典理论不同,香港产品比较复杂的企业使用abc反而较少,这大概是由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成本分配更加困难,导致对不少香港公司而言,实施abc太复杂、太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这也说明不少企业还没有认识到abc对于产量大、种类多的产品分配活动的重大意义。
4、竞争的压力。1991年cooper和kaplan认为: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abc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因为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然而,在竞争压力方面,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企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这说明香港企业应用abc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非迫于形势、被动应战,但是也难免使这些香港企业对abc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感受不深。
5、成本结构。理论上讲,abc和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abc会比较有效。但是在香港,使用和没有使用abc的公司,间接费用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香港企业采用abc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但是也决定了这些企业中abc对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改进作用不会太明显。
6、实施abc的动因。为了主动获取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是部分香港企业使用abc很重要的原因,为了积极改善经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7、实施abc得到的支持。最高管理部门是其主要支持者,这又为进一步应用abc创造了条件。
8、应用abc实践中的难点。香港企业实施abc最困难的是如何保证作业中心为abc系统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同时,在新的作业活动、新产品和新机构中实施abc同样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将abc与传统的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平稳过渡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技术人员。这些与经典abc理论是一致的。
但是,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abc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和经典abc研究的结论刚好相反(因为abc理论认为,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很困难的)。这大概是一些香港企业对abc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不足造成的。比如,香港部分企业对会计方法的定义与我们就有出入: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abc,但他们不叫abc;相反有些自称使用abc的公司,却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而没有使用abc特征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又比如,财务会计部门并不是香港支持abc的重要力量,比其它部门更少使用abc的数据,固然有可能因为一些会计人员认为abc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了威胁,但是更有可能由于会计人员对abc知识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abc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
9、对abc的满意程度。香港公司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abc之后,大多数方面如业绩评价、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都获得了显著提高,有的几乎提高了100%。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香港企业对abc的满意程度持续大幅度增加,比得上美国近几年制造企业利用abc在成本系统改善方面所取得的效果。
10、一些企业不采用abc的原因。缺少足够的abc人员是一些企业不实施abc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缺少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这和经典的abc的结论一致。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传统会计系统已经比较满意,因而不采用abc,说明这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采用abc的必要性。
总体上看,香港企业虽然对abc的了解还不十分深入,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abc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所以对abc有着比较主动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香港与大陆地区地理和文化环境比较接近,因此abc在香港应用的效果和经验,也为大陆地区推广应用abc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借鉴。
(三)abc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应用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新技术迅速发展,间接费用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顾客类型日益复杂,产品需求类型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于是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尝试abc核算法。有的企业还在abc基础上采用了“柔性生产系统”,生产灵活、反应迅速,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从材料配给、仓储到产品发运等,均实现了自动化,取代了传统大批量的生产系统。但是真正推行abc的企业仍然不多,以1985—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531个报道为例,从中剔除关于地区行业或非盈利组织报道的样本134个,得到有效样本397个。在这397个样本中,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运用样本有189个。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如表3-1:
表3-1成本管理方法统计
abc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pdca法质量成本其他总数
样本数616122108189
比例3.17%85.19%1.06%1.06%5.29%4.23%100%
从统计结果看,目标成本方法是企业运用最多的方法,占85.19%,实行abc的企业只占3.1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abc的应用的确不够广泛,另一方面,与我国企业界中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等概念与目标成本经常混用、难以甄别有关。这与1999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企业代表们的观点一致。
报道中,运用abc、abm或有类似经验的6家企业主要有表3-2所列这些:
表3-2
报道年份企业名称主要产品
1986上海缝纫机一厂、四厂缝纫机
1987上钢三厂特殊钢材
1990二汽集团汽车整车
1994枣阳野马自行车厂自行车
1996湖南常德中兴机械厂榨油机械
1996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飞机
虽然有意识地运用abc的企业较少,但在一些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却闪耀着abc、abm的思想光芒。与国外和香港相比,这些应用abc的企业的特点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1、目标成本与abc可以“兼容”。
资料表明,目标成本仍是我国企业中运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在有abc或abm运用经验的6家企业中,就有4家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方法,这初步表明,目标成本管理与abc在企业中可以并存。
其原因是: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下,产品成本被尽可能降低,以保证在市场接受的单价水平下,企业仍有赢利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成本需要反复计算,而abc就是一种适应复杂成本计算、能够使成本计算更精确的方法。因此,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在两种方法并存的企业中,两种成本管理法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实行的。abc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而传统目标成本则主要针对材料、人工消耗、非生产性开支等。这种现象也说明,我国不少企业abc经验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是“零星”的,尚未贯穿于全面管理当中,不具有全局性。
在先进的电脑一体化全自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工时等的消耗是电脑控制的,因此它不再需要所谓定额的、计划的或标准的成本来控制。然而,在半自动化的生产系统中,只要直接人工占有一定比例,“定额式”的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定额控制同样也可深入到作业的层次,与abc相结合。
2、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1)从产品特征上看,已经使用abc的6家企业产品多数属于小批量、更新快、工艺复杂的产品;实际上,一些产品规模大、更新少的企业同样可以灵活运用abc、abm管理思想,但是目前尝试较少。
(2)在6家企业中,多数将价值工程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设计和相关成本投入。这是因为产品功能的构成与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产品工艺的确定又与对价值形成的分析紧密联系,价值工程方法实际上已将产品生产的整个作业链和价值链反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但是,我国一些企业的价值工程运用过于狭窄,尚未由点及面上升到对整个作业链的全面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企业缺乏abc管理知识所致。
(3)在存货管理上面,6家企业只有二汽集团1家企业实行了“零存货”,其他都是努力接近这一目标;而且致力于零存货的企业对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很关注。例如,在一个实行零存货的单位里,常常是仅仅将一些原料供应充足的物资实行“零”存货,孤立地运用零存货手段,就库存论库存,而未触及到整个生产过程和价值链的变革,也就很难开展成熟的abc管理活动。
(4)6家企业中大多数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受到了重视,但以其管理的环节来看,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等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多,与abc和其他几项管理间的协调更不够。
(5)6家企业中有2家(二汽集团和枣阳野马自行车厂)实行了类似jit的生产组织制度,但是对价值工程、abc等其他管理方式不够关注。
(6)6家企业大多具有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与价值工程配合较好,但是与基层生产组织间的配合较弱,与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协调更弱,这样就未能把abc原理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基层作业中心。
总体上讲,一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不少abc、abm运行的环境特征,为abc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经营过程来看,管理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脱节”现象,这对abc、abm的运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探讨如何推行abc和相关管理措施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节成功应用abc的一部分经验及推广途径
(一)如何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通过abc成功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案例,来探讨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核算方法。
一、企业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福建x公司主要生产电源开关,企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产品供不应求,虽然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但是盈利率一直很高。1990年之后竞争逐渐激烈,单价逼近了成本,公司坚持所接受的定单价格必须高于产品成本价,以保证赢利,但是公司连续多年亏损或利润率接近于0。由于公司不存在资源浪费或账务虚假现象,高层管理人员始终找不出亏损的原因。
后来,某教授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且会计核算系统也很先进,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成本不易精确核算(其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于是建议该公司使用“abc”代替制造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福建x公司的实际运用。本公司实施的abc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第一章讲过,作业是企业内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相似的活动。企业的作业可能多达数百种,通常应该对企业的重点作业进行分析。结合本公司产品的生产特点,可以划分出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主要作业。其中,备料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直接材料消耗成本;液压作业的制造成本主要是电力和机器占用的成本;喷漆作业的成本大多为与产品外观文字、图案相关的颜料、人工、喷绘机器等的成本与费用;加盐作业的制造成本则主要为电力、化学仪器和化学材料的消耗;检查作业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和有关质量测定仪器的费用;生产制造作业成本主要是直接人工,与制造成本法下相似。各项制造成本先后被归集到这六项作业中。
对于固定资产消耗造成的间接成本(折旧费用),不再单独作为一个作业中心,而是分摊到各个具体作业的成本中(如液压作业的机器占用成本等)。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本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不能以生产工时来分配折旧费(是间接费用之一),而应该用产品消耗固定资产的作业数量作为标准(如厂房、机器占用时间等);但是,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本身就需要估计,因而对所谓“固定资产类作业”的成本比较难以把握。第二,其他的作业活动多数都使用了某一类具体的固定资产(液压、喷漆、加盐和检查等作业都使用了相关的机器),因而这些作业成本已经包含了相应的折旧费。所以,无需对固定资产折旧单独认定为一种作业。
(二)选择成本动因,设立成本库。
第一章讲过,abc理论认为,成本动因(costdrivers),即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如质量检查小时数、用电度数等。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在福建x公司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项主要作业中,成本动因各自选择如下:
1、备料作业。该作业耗用标准的设定都是以重量为依据,因为,材料构成了产品主体,导致该作业消耗成本与该作业产品的重量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应该选择产品的重量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2、液压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对电力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这主要与产品消耗该作业的时间有关。因此,应该选择液压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3、喷漆作业。从工艺特点来看,该作业主要与喷漆的道数有关,因此,应该选择喷漆道数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4、加盐作业。该作业的成本主要为电离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工业盐的消耗和机器的占用,随着加盐的次数增加,因此,应该选择每批产品的加盐批次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5、检查作业。该作业以人工和仪器为主,而该公司的工资以绩效时间为基础,仪器也以使用时间做依据,因此,应该选择检查小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6、生产制造作业。该作业主要指车间直接生产工人的生产活动,其成本以人工费用为主,与工时呈正比例关系,故选择直接工时作为该作业的成本动因。
某一成本库(作业中心)耗用的可归集的总成本,除以该成本库对应的总作业量,即该作业的分配率。其意义和作用类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率,只不过它只代表某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如表3-3中的“分配率(1)=a÷b”分别为0.007177、1.000173823等。
各个成本库有了自己的分配率,加大了核算工作量,但是本企业拥有先进的会计核算系统,实现复杂而准确的计算,仍然是可行的。
表3-3与1a型号产品相关的各项作业部门2000年9月成本及分配率一览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工人
制造成本(a)63826.59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2893.56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总动因量(b)8892654.259663456.6986953642.002914196402.9953645.27
分配率(1)=a÷b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三)最终产品的成本分配。
(1)某类作业成本的分配方法为:某产品应分配的某类作业成本i=该类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消耗的该类作业量
如表3-4中每单位1a产品分配的备料作业成本i=0.007177×2.3=0.0165071(元)。
1a产品分配的其他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同。
表3-41a型号产品单位产品各项作业成本表单位:元
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生产人工
分配率(1)0.0071771.0001738230.0007510.9015880.0135610.053938
成本动因产品(用料)重量液压小时喷漆道数加盐批次检查小时直接工时
耗用作业量(2)2.313.15.32.16.32.1
分配的成本i=(1)×(2)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2)该产品应分配的全部作业成本=∑i,如表3-4中1a产品单位作业成本=∑i=0.0165071+13.10227708+0.0039803+1.89333+0.08543+0.1132698
≈15.2148(元)
三、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1、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此时,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中,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最具有代表性。表3-3中的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按工时总额分配,需将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统一计入间接成本(即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总额=59673827.55+65324.23+2627.23+2663.52
=59744442.53(元)
由表3-3知生产工时总数为53645.27工时,则间接成本分配率=59744442.53÷53645.27=1113.695(元/工时)
由表3-4知,每单位1a型号产品耗用2.1工时,则单位1a产品分配间接成本=1113.695×2.1=2338.758(元)
从表3-4看出,产品重量主要由备料重量构成,所以备料的成本基本上可以代表直接材料成本,则每单位1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为0.0165071(元),而直接人工费为0.1132698(元),则每单位1a产品制造成本=应负担的间接成本+应负担的直接材料+应负担的直接人工=2338.758+0.0165071+0.1132698=2338.888
2、abc与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的比较。
可以看出,abc下1a型号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5.2148(元),而制造成本法下1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338.888(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正如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所做的理论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工时比率),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如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等)进行分配的比率,而实际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不可能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来代表。制造成本法造成的结果是,高估了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产品的成本,体现在x公司如表3-5和3-6:
表3-5:传统成本法下为亏损,但在abc中为赢利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70.233850000.3234-0.09340.1020.128
80.064500000.1407-0.08070.0120.048
90.244240000.4636-0.22360.1850.055
表3-6:单位产品在传统成本法为赢利,但在abc中为亏损的产品调查表单位:元
型号市场单价生产数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100.0412550.0230.0180.95-0.909
110.183010.030.150.45-0.27
120.051030.0410.0090.23-0.18
130.04415190.0390.0050.05-0.006
140.1213460.0740.0460.21-0.09
150.154650.010.140.19-0.04
对于表3-5中的高产量产品,本来是赢利的,尤其在单价很低时(如7、8型号的产品),实际利润(如0.128元、0.048元)所代表的赢利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表3-6中的低产量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尤其是在单价很低时,亏损额所代表的亏损率是难以容忍的(如10号产品,市场单价才0.041元,可亏损额就达0.909元),但是在传统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就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四、对x公司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尝试的评价。
(一)x公司对abc的采用,是必要而及时的。版权所有
从市场特点看,买方市场中单价已经逼近成本。
从产品特点看,企业的生产特点为品种多、数量大(年总生产品种约6000种,月总生产型号300多个,每月总生产数量多达2千万件),成本不易精确核算,传统成本法越来越显得过于粗略。
从其成本构成上看,如1a产品本月直接成本总额=备料成本+生产工时成本=63826.59+2893.56=66720.15(元),间接成本总额为59744442.53元,总成本=66720.15+59744442.53=59811162.68(元),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仅为0.11%(即66720.15÷59811162.68),而间接成本的比重高达99.89%(即59744442.53÷59811162.68)。
(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福建x公司应用abc来解决制造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是成本信息、产销决策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该企业应用abc后,通过计算出每种成本库(作业中心)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得出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这样,就解决了制造成本法中对于间接费用的单一分配比例造成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进而使生产、定价和销售决策更合理。比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买方市场中,对于那些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应该适当降低其价格,增加定单数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那些规格特殊、批量较少、价格弹性低的产品,企业能够通过abc和jit的协调运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则可提高其价格水平,如果顾客接受,就获取可观的利润,若顾客不接受,企业可以减少此类产品的生产,将多余的资源运用到更体现abc优势、竞争能力更强的产品甚至行业之中,这样就大大优化了资源配置。
其次,由于abc提供了及时、准确而详细的成本信息,该公司具备了进一步完善责任会计、加强内部管理的条件。比如,表3-3中,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为59673827.55元),要引起重视,严加管理。又如,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压(1.000173823元/时间)和加盐部门(为0.901588元/批次),虽然加盐部门的总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液压时间和加盐次数的控制。
五、推广应用abc来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途径。
通过对福建x公司成功应用abc、解决成本信息失真问题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x公司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在确认作业中心、设立成本库和计算成本等环节中,始终把abc的适用条件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结合起来。所以,针对如何推广应用abc这一问题,其答案首先在于把abc的特点和企业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相结合,具体包括:
(一)动因的选择不必太细、太全,而应找到最重要的、与本企业主要成本相关性最大的因素。
这是因为,虽然abc对成本的反映更加深入细致,但也不是说“动因选择得越细越好”,而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取成本动因,以保证abc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比如,据报道,x公司也试图选取和所有成本耗用都相关的成本动因,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某个独立的作业中不可能所有的耗费(成本)都与同一个成本动因呈正比例变化,或保持密切关系,如果选取动因太多,这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核算工作就会无所适从。
那么应该主要关注哪些成本动因呢?这首先要明确本企业应用abc的目的。理论上讲,企业应用abc可以实现科学核算成本和进行产销决策、严格内部控制、优化价值链组合、协助全面质量控制、配合业绩评价和实现战略成本决策等多种目的。但是,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企业,应该明确自己应用abc的主要目的,并根据其主要目的来确定哪些是重要动因。比如上面讲的x公司,应用abc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而不是客户需求、业绩评价等,所以就详细反映那些与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发生过程紧密相关的动因。比如,选择出相对独立的、对产品和成本形成影响较大的作业(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生产制造等六种),然后再确定作业中与主要的成本消耗相关性较大的成本动因(如备料重量、液压小时等)。相反,对于那些与产品成本积累过程相关性不太大的作业(如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和清理活动,以及产品功能设计、售后服务和业绩评价等作业活动),则不再面面俱到。这样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保证了abc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仍然比传统制造成本法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成本动因的选择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作业活动。多元化的作业和成本动因,是abc与传统成本法中单一分配率的本质区别。比如,x公司选取了六类不同的作业,各自选取相应的分配率,以适应六种不同的作业活动,而不是采用一两种成本动因——那样abc就失去了意义。
(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电算化、网络化进步程度,确定作业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因为企业实施abc必须要以完善的计算机化会计系统为基础。尤其是像福建x公司这类消耗原材料的种类和生产的产品品种都较多的企业,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来讲,abc需要如下计算机系统条件:企业的计算机已实现网络连接,已建立配方库、标准库等基础数据系统,已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独立的核算系统,具有数据处理中心及形成相应的信息。版权所有
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过程中,包含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以及经济活动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内外部经济状况的高度融合性分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专项分析,切不可盲目的一刀切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内容主要包含了进行会计报表解读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业绩评价和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及发展战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分析以及企业财务经济综合分析。
二、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程序
由于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化的工作,企业应该有一定的科学分析程序来具体实施,否则,很难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工作的具体程序主要是这样的,即企业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具体的分析目标,这是做好财务经济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所在,也是进行财务经济分析活动的起始点,因为不同的分析目标将会需要使用不同的经济信息,实施的分析策略也是有所不同的。然后,企业就应该收集、整理、检查、核实相关的分析资料,不仅包含了企业内部的微观经济资料,还包含了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做出一定的调整,尽可能的提高这些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性。接着,企业应该确定分析评价的基准,即经验基准、行业基准、历史基准、目标基准等,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分析评价基准。当然,企业还应该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要发挥出每一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尽可能的避免每一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根据分析目标与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方法的对比与选择,尽可能的让分析结果达到客观全面的标准。目前为止,企业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为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三、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方法
建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实效性思考
摘要:本文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相关问题,以及对资金建设的实效性研究,为日后促进资金建设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宝贵的建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企业在信息化时代下日渐崛起,得到迅猛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对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对相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实效性
前言: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在新时代下发展迅猛,同时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而在建筑行业中,建筑企业的成本问题关系到建筑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其成本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控制经济管理目标的有效制定,该目标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济状况。在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资金的建设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建筑行业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在高投资中容易初选资金浪费和短缺的现象。因此本文对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的过程存在恶性循环问题
融资的过程存在恶性循环问题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和行业相比,是较为复杂和用时较长的企业。由此建筑企业在融资方面相较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励的前提下,建筑企业逐渐扩大规模,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支持,由此企业需要向银行贷款,而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资金问题必然又将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断向银行征求帮助便成了融资过程中的恶性循环问题。
(二)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
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在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下,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扩大建筑企业的规模,跟随新时代的步伐,促进建筑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建筑企业在遭遇自身经济状况危机时不宜扩大企业的规模,但是目前建筑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会盲目的实现大规模建设流程,并按照施工前的计划方案进行施工,从而导致资金的困境不断加大,资金出现短缺。
(三)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
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是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都采取较为粗犷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资金建设的管理,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制定,致使资金无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周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企业施工产生不良影响,如此粗犷的管理模式若不能够有效改善和解决,将严重影响建筑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外,负责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相对不足,专业技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造成资金浪费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一)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
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主要措施。建筑企业在施工前的阶段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施工前的合同进行严格的审查程序,使规划能够有效详细的制定。合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根据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对施工工具的认识情况进行制定,为保障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在施工的不同环节中制定不同方案;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要举行公开公正的招标方式,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招标方式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建筑企业施工分包商和相关的施工负责人要通过对方案的详细分析,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南京市浦口区建筑安装管理站遵循了施工前制定有计划性的方案,根据具体的实际操作和验证,从根本上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产生。
(二)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
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施工前所制定的合理方案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相应成本进行控制,对每一环节按照成本的预算进行划分,从而使资金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三)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
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是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关键措施。为了促进建筑企业资金建设的实效性,应该确实将严惩的制度落实到建筑企业的实处。施工结束后,要加强对工程竣工后的验收情况,严格按照国家对建筑工程相关标准的要求执行,同时要提高竣工后的结算效率,对资金建设进行有计划和有效的制定。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负责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南京市浦口区建筑安装管理站将施工结束后控制资金成本的方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对资金建设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金的浪费情况。
三、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建筑行业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重视资金的有效运用,资金建设作为建筑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中的资金短缺以及资金的调控力度不够等方面对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从施工前要制定有计划性的合理方案、施工过程中要对预期方案中的成本进行控制以及施工结束后要控制资金成本等方面对改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实效性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婷.探索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5(01):37-38.
[2]任立坤.探索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7(05):40.
建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实效性完善思路
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建筑行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的建筑行业也随之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例如如果资金的建设管理不到位,一方面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建筑企业可能会在施工的过程中以次充好,影响建筑的施工质量。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建筑资金建设的实效性措施。
一、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目前状况
目前国内的建筑经济管理与国外的管理相比较而言,存在比较明显的漏洞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经济管理的固有模式缺乏创新,难以与目前的市场发展相互适应;(2)建筑经济中对于扩大建筑规模、增大建筑数量的投资比较多,建筑行业出现了盲目的扩建;(3)作为建筑企业,在扩大建筑的过程中,资金的筹集比较困难,资金链难以保证;(4)建筑领域在施工之前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增加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压力。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现代化建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仍然沿袭传统的建筑经济管理模式,其主要表现是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素养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一般而言,建筑资金管理不仅对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以及过度浪费等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严重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盲目扩张建筑工程规模和数量
一般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对建筑工程的规模以及数量进行盲目扩张,由于建筑施工项目较多,会给建筑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企业无法负担庞大的建设资金[2]。另外,部分建筑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实际的发展水平不够重视,导致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不能充分有效发挥。
(三)资金筹集能力不足
我国建筑企业在施工时,由于建设施工的工期较长,要想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并使其能够按时竣工,建筑企业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不断注入资金,这样往往会导致建筑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不足,致使建筑施工的环节发生脱节现象出现,无法按时保质竣工,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受国家相关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无法再短期内筹集较多的建设资金,因此对建设资金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四)建设资金需在正式施工前支付
一般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的工期较长,并且建筑规模较大,因此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金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现象。在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中,建筑企业都必须要有效管理好建设资金,以此来有效减轻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建筑施工的资金运用并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每一项施工建设都需要进行多项准备,只有资金充足并及时到位,施工建设工作才能圆满顺利的进行下去。而在施工的初期,施工单位不需要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施工,建筑投资方必须在施工正是开始前,按照整个资金投入的比例,预先支付一定的施工前资金。在施工建设顺利完成之后,还要定期进行资金的落实,确保施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衔接,确保施工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不影响整体的建筑施工。
二、进行资金建设的有效性举措
建筑企业的整个设计、施工过程都需要依靠大量的资金,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这笔资金的费用并不是小数目,因此,需要进行有效性的管理,才能确保建筑施工顺利完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一)合理制定施工方案
建筑施工需要符合投资方的投资要求,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在施工建设之前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一个科学的施工方案是建筑施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首先,施工之前的设计人员要对施工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其次,要对施工的现场进行实地勘探,勘探当地的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气候等综合性的因素,并对可能影响建筑施工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抵御方案;再次,各个部门之间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做到资源和数据构想,必将一项建筑施工工作需要涉及到各个部门;最后,要在制定的多个设计方案中进行反复的对比和分析,最终选择最具有施工实效性的方案作为施工设计的蓝本。
(二)加大建筑施工中成本管理的力度
成本管理作为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其效果与建筑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大建筑施工进度管理的力度,确保施工的各环节能够按时按量完成,从而有效缩短施工工期,节省建筑成本。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相关事项进行完善,必须要改变相关人员的资源管理理念,同时对施工环境加以重视,重视控制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工作,以此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的整体效率,不断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
(三)加强成本控制,进行风险管理
虽然建筑在正是施工建设之前已经进行了蓝本设计和实地考察,但是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建设工期,进而影响整个建筑的成本投资,对此,广大建筑经济管理人员,要对建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并针对相应的风险问题提出有效的预防方案。建筑成本的资金数量比较大,而且很容易受到工期的变化、材料的采购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而出现波动,所以,必须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支出。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的评估和预算人员进行操作,因此才能具有实效性。
建筑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作用及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成本管理作为建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关系着建筑企业的日常工作开展,还影响着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加强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建筑经济发展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措施,以期加强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了解,促进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效率的提高,推动建筑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成本管理 ;建筑经济 ;作用及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革新,这给各个建筑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建筑企业处于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发展环境中。然而成本管理工作的提升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应当注重成本管理工作,通过应用正确的方式对建筑企业的经济进行管理,提高成本管理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促进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能够直接反映出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这就意味着成本管理工作的进行与建筑经济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它的开展不仅决定着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是否合格、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建筑工艺是否先进有效,还影响着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影响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随着绿色建筑、生态发展等建筑理念的提出,低碳经济已成为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目标和潮流,加强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了建筑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及工作责任感,是推动建筑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时,不可避免要对项目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上的教育与培训,以此来促进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在管理建筑项目工作人员时,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的使用,来促进工作人员上进心的提高,并结合竞争上岗、竞聘上岗的方式,让工作人员主动竞聘管理职位,从而将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与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促进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建筑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的本质已从产品价格和质量上的竞争转变为产品管理与企业管理方式上的竞争,而成本管理工作的加强,正好能够促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较大的优势,其不仅能够促进建筑企业行业竞争力的提高,还能为建筑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成本管理内部机制的健全。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建筑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建筑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所有重大决策的提出都是以成本核算管理得出的数据做为确立依据,可以说没有成本核算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以及重大决策的提出就没有落脚点,只能成为空谈,也无法对其进行落实。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成本管理内部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并让成本控制范围不再局限于对生产成本的控制,而是将成本计划、施工预算等环节都纳入到成本控制范围中,将成本控制贯穿在整个建筑项目施工的始终。同时,成本管理工作的加强能够促进综合全面的成本管理机制的形成,因为其不仅要保证相关建筑经济制度的制定与确立,还需要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动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程序的完善。
二、在建筑经济发展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措施
1.做好制度建设,实施标准化的成本管理工作。现阶段,在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工作的加强需要从基础工作开始做起,做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简单来说,制度建设的开展是实施标准化成本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而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对制度建设的补充。因此,只有在建筑企业的经营运行中,制定好科学合理且可操作性较强的成本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推动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成本管理的最大作用。而制度建设工作的开展,应当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对权力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机制,从而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除此之外,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还应注重成本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注重计量、价格、质量的标准化,坚持成本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以质量控制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本管理制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
2.做好定额管理,实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工作。所谓的定额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与消耗所达到的一个数量界限,其主要分为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这两种,而这两种定额往往会随着各地区行业标准和人工费用标准的不同来产生变化。在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建筑企业开展成本预算、决策分析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说,若没有明确的定额限制,那么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将无法进行。因此,制定合理的定额是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重要保障,而精细化成本管理工作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建筑企业各个组织机构与岗位职能的细分,还能有效的将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从而更利于成本管理工作的运作,推动了建筑经济管理效果的提高。
3.加强成本控制,实施科学化的成本管理工作。由于不同层面的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这就需要在加强成本控制时,应明确好成本控制的层次。现阶段,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层次主要分为公司层成本、项目管理层成本以及作业层成本这三个层面。其中,每一层面的员工都会对成本控制过程带来影响,但成本控制工作展开的重点应当在建筑项目的总体成本上,不能被员工个体所影响。因此,实施科学化的成本管理工作,就需要对建筑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尽最大的可能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比如:在建筑企业开发新产品中,工作人员应积极改进建筑施工的工艺技术,善于使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目的。
4.培养控制意识,实施规范化的成本管理工作。当前,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促进了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并已成为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条件。随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在建筑企业建设中的普及,做好工作人员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能实施好规范化的成本管理工作,推动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工作人员开展成本管理理念的教育培训,培养好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并通过合理科学的激励手段的建立,有效的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中,从而推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建筑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的作用,它的开展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保驾护航。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推动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建设,并培养好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从而促进成本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推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迎静.试论加强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故事.2015(02).
[2]穆林.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J].门窗.2015(07).
建筑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完善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建筑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建筑企业施工质量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然而由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及长期性等特征。因而,如何有效完善资金建设的实效性对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十分重要。诊断现阶段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实效性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建筑规模及数量盲目扩大、建筑经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及资金筹集能力不强等,进一步完善资金建设的实效性已成为建筑经济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建筑工程规模及建筑数量盲目扩大
当前,有很多建筑单位的管理人员由于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将建筑工程规模及数量盲目扩大,由此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第一,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项目会导致建筑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从而使得企业难以负担庞大的项目资金建设;第二,在建筑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未能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导致建筑经济管理中工作中的资金建设受到企业发展的约束,从而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二)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体系陈旧
由于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单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的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建筑企业的迅速发展,甚至阻碍或制约了建筑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陈旧还体现在建筑单位对工作人员培训缺乏,由此而造成部分经济管理工作者缺乏丰富的管理经验与知识。建筑资金建设与管理工作不但会对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重复建设及浪费等现象,从而使得建筑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严重降低,并且使得建筑企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三)建筑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资金筹集能力
我国现阶段部分施工企业由于建设施工周期较长,并且在建设进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使建筑工程竣工如期完成,这可能就会使得一些建筑单位缺乏强有力的资金筹集能力。一旦在这一环节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建筑施工的其他环节之间的衔接发生断裂、脱节现象,度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都难以在建设的过程中筹集到短期的足额资金,因而实施资金建设实效性完善措施已迫在眉睫。
(四)正式施工之前需要提前支付部分资金建设
由于建筑工程实施的各个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规模较大,所以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不足或资金短缺等现象,并且在正式施工之前还需要支付数额不小的资金建设,这更加加剧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困境,所以建筑施企业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都应当有效地进行资金建设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资金建设压力的减轻。
二、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一)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主要是指在分析建筑施工企业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及特点之后,以货币形式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资金消耗进行计量,最终计算得出的总资金费用。在建筑企业施工进行过程中,其产生的成本不仅仅包括人工、材料、施工设备等基础的直接的费用,还包括如定向资金、流动资金等储备资金。而实行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实质就是合理控制资金、降低各项成本,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经济的科学与规范管理。
(二)成本控制
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成本控制主要指的是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各个项目及环节进行检查、监督,从而对施工过程中各施工项目产生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当构建科学全面到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实现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对企业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当前建筑企业施工成本受到岗位工作及施工环节的多重影响,实现施工成本的控制可以从施工功能、成本、进度及质量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能有效降低重建户返修的资金费用;对施工的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能够有效减少企业资金周转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节约成本;而在进行建筑设备与材料购进时如果购买的东西物美价廉且质量较好,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施工质量,还能有效规避施工重建的风险,最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除此之外,妥善协调好建筑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也尤为重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可有效节约物力与人力资源的浪费,还能减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因此,依据建筑企业需要依据自身实际的经济管理状况与企业施工进程制定科学成本规划与管理制度,在充分保证各项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成本博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原则
由于多数的建筑施工涉及范围广、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因而在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下列几条原则:第一,开源、节流相统一的原则。对建筑企业的资金施工量进行节约能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通过节约方式可以控制与管理施工成本支出,从而为企业创作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成本支出节流需要与开源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第二,对企业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原则。由于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综合性较强,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充分普及成本控制的相关知识,使员工能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中去。第三,成本目标风险分担的原则。在建筑当前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赋予施工人员明确的责任,从而使成本目标风险进一步分散开来。第四,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原则。建筑企业施工项目主要包括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施工进度及施工后期任务。在每个施工期间均会产生巨大的资金消耗,例如材料设备、物力、人力等费用。由于施工成本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因而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的控制与管理。
三、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的完善策略分析
在当前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考察施工环境及进度等各方面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及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信息与资料。为此,充分完善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逐渐受到当今建筑企业的广泛重视。
(一)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
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系列新的问题。所以,要想充分完善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资金建设的实效性有效的一个方法,及时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对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意识。笔者认为,建筑企业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活动及讲座等,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授课教育,从而对工作人员进行建筑经济学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使其了解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为完善资金建设实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不仅如此,工作人员在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与成本控制知识后,自身的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制定合理科学的建筑施工方案
合理科学的建筑施工方案,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资金建设完善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由于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建筑设备及材料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力资源管理等工作较为繁杂,难度较大,因而要想实现有效妥善的管理,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尤为必要。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当在施工前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商,对市场与实地进行切实全面的考察之后,从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及流程。科学的施工方案中不仅应当包括各施工环节的具体规划,还应当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建筑企业相关部门还应当安排工作人员负责进入市场调研建筑设备与材料的具体行情,从而对施工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修订。
(三)切实做好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企业施工的整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切实加强管理施工进度。在建筑施工时,施工部门管理者应当要求每个施工环节都应当如期保质完成,这样能够有效缩短企业的整体施工周期,从而为企业节约一定的建设成本。要想做好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及强化资金建设实效性,不仅需要完善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项事宜,还需要更新施工人员在资源管理方面的理念与思维,使其注重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控制,进一步提高施工的进程及效率,从而全面做好资金建设这一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陆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陆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陆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南京晓庄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系**主任、**书记、**老师、**老师等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谨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爱人、女儿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感谢我的导师XXX 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小白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D,E&F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H&I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四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岳保珍高工、张曾教授、李兵云老师、何婉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重点实验室的伍红、赖燕明、朱先军、成海芬、骆娴、刘道恒、吴胜龙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福建农林大学谢拥群教授、陈礼辉教授、黄六莲高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得到王旭、刘千钧、何为、覃程荣、李宗全、范娟、闽江马、孔凡功、王键、王习文、黄友河、徐莉莉、莫佳琳、郭三川、李建文、钟泽辉、杨奇峰、刘梦茹、尹覃伟、张春晖、刘瑞恒、涂启梁、卓宇、张成峰、江守乐、薛兵、张小超、何卓雅、梁冬梅、李强、刘浩、刘传富、于冬梅、程小炼、赖玉荣、迟聪聪、石海强、王少光等师兄和师弟妹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今天,我终于为我的论文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写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同时也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艰辛。
论文能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从论文的选题到写作以及多次的修改,无一不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尤其是每次老师发给我修改后的论文时,上面满是圈过的备注,甚至细致到每一个标点,我心中充满感激的同时,也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和写作时的疏忽。所以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
还有给我论文指出改正意见的杨金华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杨老师就给予我很多意见和帮助,以及对我选题的支持,尤其时论文初稿汇报以后,我的论文遇到了难以深入下去的尴尬问题,杨老师首先鼓励了我,并给我论文的写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论文组的各位老师也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尤其要感谢的是郑振贤老师,在我的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的教材,郑老师多次为我借阅教材提供帮助。朱建军老师也多次给我打电话,指出我论文中的不足,给我提出修改意见。郑瑜老师也在论文初稿汇报中给我指出中肯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还要感谢翟宝军老师,在论文开题前,翟老师帮助我制作调查表格,以及调查过后一起分析调查结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疏漏、错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答辩委员建议,将对我的论文有极大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五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桂林师专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桂林师专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志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 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韦芳、谭冬柳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感谢培养教育我的XX学校,XX浓厚的学术氛围,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将终生难忘!祝母校蒸蒸日上,永创辉煌!祝校长财源滚滚,仕途顺利!感谢对我倾囊赐教、鞭策鼓励的XX大学X系诸位师长,诸位恩师的谆谆训诲我将铭记在心。祝恩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感谢论文中引文的原作者,他们都是法学界的名师大家,大师风范,高山仰止。祝他们寿域无疆,德业永辉!
感谢同窗好友XXX、XXX、XX、XX、XXX以及更多我无法逐一列出名字的朋友,他们和我共同度过了四年美好难忘的大学时光,我非常珍视和他们的友谊!祝他们前程似锦,事业有成!家有娇妻,外有二房!最最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给予了我最无私的爱,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惟愿他们健康长寿!感谢我的牌友孙XX、杨XX、杨XX、王X、赵X,他们和我一起度过了大四无聊的时光,让我在写作之余能有很好的休闲活动。祝他们以后多培养牌坛新秀!
感谢我的烟友姜X、丁X、冯XX、田XX。在我没烟抽的时候他们总能毫无吝惜的将自己的烟分给我抽,尤其是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我废寝忘食,足不出户,烟抽的很快,他们给予我很大帮助,燃上一支烟,文思如泉涌,快乐似神仙!祝他们永远都有好烟抽!最后要感谢我自己,没有自己的努力,本文是无论如何业完不成的!感谢我以最大的毅力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习,在这个环境里我能洁身自爱,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真的是很不容易!祝自己身体健康,权财两旺!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