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联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6: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联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让每个公民都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身份证换装正悄然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开始正式施行,第二代非接触式IC卡居民身份证也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进行换发。联系到先前新浪、搜狐等网站列出的“第二代身份证概念股一览表”,可以预言:一场围绕二代身份证的商业大战即将上演。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第一代证为聚脂薄膜密封单页卡式,只具备视读功能,难以与计算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已不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身份证升级换代工作势在必行。”公安部居民身份证管理处的一位专业人士说,“新的身份证从技术上提高了政府管理人口变动和迁移的能力,也为人口更自由的流动提供了保障。”

我国第二代身份证采用环保材料,坚固、耐用、环保,和第一代视读证件相比,第二代身份证增加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非接触式IC芯片,将持证人的照片图像和身份项目内容等信息数字化后加密存入芯片,这些信息可以经过终端读卡器判读,从而实现了“电子防伪”和“数字管理”两大功能。

由于在防伪、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先进性,这种电子身份证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青睐。芬兰是这方面的先行者,1999年12月,芬兰政府开发的电子身份证软件系统就已经开始运行。2003年11月,英国内政部也开始实施一项为期6个月的电子生物特征身份识别技术的试点,准备将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新型身份证系统。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为庞大的国家也加入到电子身份证的行列中,将使这个产业迎来一个井喷的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身份证在国际上尚存一定的争议,这种高科技手段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遭到反对。有人指出,电子身份证的便利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居民个人信息的基础之上,而如果电子身份证成为个人生活详细信息的存储库,这些信息就存在泄密的可能,尤其是有权进入身份证系统的政府或公司如果滥用这些数据,更加难以防范。为了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滥用,则必须通过详细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定,更重要的是制定严格的行政程序来约束接触这些信息的执法机构,而后者正是我们目前所缺乏的。用好电子身份证,并非一件易事。

电子标签让物物对话

电子标签为世界上的所有货物添加了“对话”的特性,开辟了全新的“物联网”时代

人们一面把自己的身份证升级到“智能”,一面也着手给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颁发“身份证”。2004年2月,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对外宣布,我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已全面展开,不久以后,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都要有“身份证”。

电子标签不同于条型码,无需人工接触、无需光学可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操作快捷方便。

早在2003年六月,沃尔玛就要求其100家主要供应商在2005年1月1日前在包装箱和托盘上贴上RFID标签,该零售巨人还表示希望其余8万余家供应商在2006年1月1日之前使用这一技术。起初人们只在感叹零售业的又一次大变革即将到来,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全球物联网的开端。

正如互联网把世界不同角落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采用了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也将带来另一次革命性变化。世界上的所有货物都将通过此技术联系在一起,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对话”,组成了一个“物联网”!

麦德龙2003年在德国的Rheinberg开设的特大未来零售店就是 “活生生的实验室”。RFID技术帮助麦德龙提高零售中的供应链效率, 同时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在麦德龙的未来商店里,这种RFID技术可实时地识别产品、防范窃贼、跟踪库存及物品到期日,还可查看客户积分卡的状态,以及使用自动检测设备和智能秤来监视并为水果和蔬菜称重。从物品识别方面看来,这家未来商店中的各种产品,如CD、DVD和录像带等,都采用了以RFID为基础的系统加上标签以防止盗窃。只需扫描一下CD或DVD,消费者就可以看到他们正想购买的专辑或影片的介绍性预览。化妆品和食物也贴上了标签,并放在智能货架上。这种应用可以提供实时库存和保质期控制,及时更新销售数据并发现放置错误的物品。

电子标签能否得到广泛的推广,最大的制约在于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的关键。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正致力于此,因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标签,将大大地降低我国电子标签的生产成本。由于被沃尔玛等公司所采用,Sun、SAP、Oracle和IBM等也开始在公司的主流产品中集成射频鉴别(RFID)技术。

正如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直伴有网络病毒、垃圾邮件等负面影响一样,电子标签在打造全球“物联网”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隐私的顾虑。因为每一个标签的存储器都能控制一个单独的识别码,标签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和跟踪任何目标的移动,从货架到购物车再到家庭或壁橱。麦德龙发言人也曾表示,超市将匿名收集客户数、购物时间及路线,但并不获取个人数据,随后又声称“超市外面并无任何读标签器,因此电子标签在商店外毫无价值。”虽然,现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在顾客购买产品时消除RFID标记,但考虑到退换物品的问题,人们不得不在隐私权和消费权之间权衡得失。

其实,很多招致批评的应用可能在未来十年内都不会出现。因为现在电子标签的应用至少还在试验阶段,在未来几年里,电子标签的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分销中心和零售业务的后端,这些业务并不涉及隐私权。

“一卡通”诠释智能交通

一卡在手,持卡人可以方便、快捷、清洁、安全地进行缴费活动,数字化都市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你乘上公共汽车,不用投币,也不用出示任何月票、凭证,只需用IC卡轻轻感应,就能缴纳车费;当你驱车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把你的IC卡往专用设备上一划,一两秒钟就完成了整个缴费过程;还有乘坐出租车、缴纳水电煤气费、物业管理费等等现金往来都可以用一张IC卡结算……

这不是科幻迷对未来生活蓝图的勾勒,也并非电影里面的虚构镜头,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真实生活场景。在很多发达国家,“一卡多用”已是普遍做法。像韩国釜山市早在七年前就筹划城市公众信息卡,先期启动了交通运输卡,后又将公众领域的单项事务信息卡进行组合,统一为“数字釜山卡”,应用领域扩展到市民生活保障、电子商务、旅游卫生、文体、金融、电信等。在中国香港,八达通卡也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全香港有超过1000万张八达通卡在市面上流通,超过253家商户接受八达通卡,包括公共交通、停车场、零售业(超市、便利店、快餐、饼店、个人护理商店等)、自助服务(贩卖机/销售亭、电话亭、影印机)、康乐设施、学校及出入保安系统等,平均每天处理的交易量逾814万宗,金额达港币5440万元。一卡通的使用情况,成为了评价一个现代化城市综合素质水平的指标。

在中国内地,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虽然起步稍晚,但已经显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很多城市在公众IC卡发展中也提出了“同业联合、一卡多用”的思路。

上海市从1999年开始实施公交“一卡通”工程,目前,该市地铁轻轨、249条公交线路、4万辆出租车、市中心4条轮渡线、沪杭高速路上海段收费站、10条交通旅游线和上海至周边旅游景点线路购票等,均已实现“一卡通”收费。未来,上海还计划与无锡、苏州、杭州实现四城市“一卡联动”。除了交通方面的“一卡通”外,上海还有社保卡、TAXI龙卡、图书馆电子读者证等,都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子智能卡,它们的出现和普及,让上海人真正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乐趣。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系统也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开通,包括巴士公司所属的121条线路的5169辆在用公交车及地铁13号线都可以使用一卡通。据悉,截止到3月中旬,北京市一卡通IC卡的发行量为5万多张,相对于广州、上海,这样的发行量显然非常有限,也与首都的城市地位不相符,“主要是受宣传力度、开通线路和市民接受观念的影响。”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徐凯介绍道,“但是这种情况很快会得到改善,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以及北京市地铁1、2号线和全部公交线路的陆续开通使用,估计到明年年底,一卡通的持卡人有望达到300万以上。”据悉,在2008年之前,北京将实现包括公交、巴士、地铁、城铁、出租、高速路、水上游客船、停车场的一卡通收费应用以及远期的市政领域收费、缴费应用。

数字奥运引导社会信息化

体育的大众性决定了数字奥运是关系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综合工程,而不是单纯的体育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做的一件事,北京、上海相继提出了建设“数字北京”、“数字上海”的计划,当智能交通卡、身份证等一系列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举措都开始实施时,数字城市的梦想已经不再遥远,而数字奥运将是北京建设数字城市的先导,也是整个城市数字化最现实的考虑。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RFID;EPC

一、物联网产生的背景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Sarma、Brock、Siu创造性的提出将信息互联网络技术与RFID技术有机地结合,即利用全球统一的物品编码作为物品标识,利用RFID实现自动化的物品与Internet的联接,无需借助特定系统,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任何物品的识别和管理。1999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吉列和宝洁等组织和企业共同出资,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立Auto-ID Center,在随后的几年中,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中国、韩国等国的6所著名大学相继加入Auto-ID

Center,对物联网相关研究实行分工合作,开展系统化研究,提出最初物联网系统架构:射频标签、识读器、Savant、ONS、PML

Server。

2003年11月1日,国际物品编码组织出资正式接管EPC系统,并组成EPC Global进行全球推广与维护。与此同时,原6所大学的Auto-ID实验室转到EPC Global下的技术组,作为EPC实验室,继续对EpC系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物联网系统结构:EPC编码、EPC标签、读写器、中间件、ONS、EP

CIS。

二、物联网定义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就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但是,物联网概念的真正提出是在1999年,由EPC Global的Auto-ID Center提出,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Internet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和管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称物联网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发表了年终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Internet主动进行交换;并描绘出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来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记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三、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价值在于让物体也拥有了“智慧”,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物联网的特征在于感知、互联和智能的叠加。因此,物联网由三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智能处理,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中间件等技术实现对物品的自动控制与智能管理等。

物联网是一个层次化的网络。物联网大致有三层,从下到上依次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各层之间,信息不是单向传递的,也有交互或控制。在所传递的信息中,主要是物的信息,包括物的识别码、物的静态信息、物的动态信息等。物联网3个层次涉及的关键技术非常多,是典型的跨学科技术。应用层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网络层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三层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调感知的网络。感知层是实现物联网全面的感知的核心能力,是物联网中包括关键技术、标准化方面、产业化方面有待突破的部分,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并解决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的问题。

在各层之间,信息不是单向传递的,也有交互、控制等,所传递的信息多种多样,这其中关键是物品的信息,包括在特定应用系统范围内能唯一标识物品的识别码和物品的静态与动态信息。

四、物联网中的核心关键技术

核心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1.RFID技术。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它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电磁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实现物体识别。RFID既可以看做是一种设备标识技术,也可以归类为短距离传输技术。

2.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传感器主要负责接收物品“讲话”的内容。传感器技术是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变换、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活动等内容。

3.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中物品要与人无障碍地交流,必然离不开高速、可进行大批量数据传输的无线网络。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近距离的蓝牙技术、红外技术和Zigbee技术。

4.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研究是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和规划等)的技术。在物联网中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将物品“讲话”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

5.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的发展理离不开云计算技术的支持。物联网中的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作为物联网的大脑,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

五、结语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快速发展的“主要生产力”,物联网所带来的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的美好愿景,是人类社会的深度信息化。未来几年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以及应用迅猛发展的时期。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成为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成为一个万亿美元级产业。

参 考 文 献

[1]Peng Li,Wang Bingwen. Simulat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Middle

ware Using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Computational Intel

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2009.1~4

[2]Morten Tranberg Hansen,Branislav Kusy.Cross-Platform Wireless Sen

sor Network Development[C].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ensor Networks(IPSN).2011.153~154

[3]Dawud Gordon,Michael Beigl and Martin Alexander Neumann.dinam: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oncept and Platform for Rapid Development

第3篇

4月1日 由无锡市计量测试中心负责筹建的江苏省物联网传感器性能检测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顺利通过验收。

4月3日 商务部发出《关于2013年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2013年拟新增部分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4月6日 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成功开发自主云G-Cloud(国云)操作系统,并获工信部基于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云计算解决方案重点推介项目和公安部3级信息安全等认证。

 

4月7日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天津、上海和安徽)之一,正式启动实施天津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4月8日 数字湛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完成。

4月8日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计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在京启动。

4月9日 华为正式云时代数据中心新一代基础架构体系—— 分布式云数据中心。

4月12日 首个国家级车联网产业基地——国家车联网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北京,将为全国范围内的商用车搭建包括动态监控、运营服务等内容在内的系列平台。

4月14日 南京市启动 “数字化审计局”平台建设,平台建成后,全市11个区审计局数据将与市审计局数据库实现联网。

4月16日 全国首个省级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试点和示范项目“浙江省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4月16日 青岛市前海一线在全国率先启用雾天智能标志牌,该牌利用物联网远程控制、太阳能主动发光、雾天融合视觉穿透等先进技术,及时发挥引导、警示作用,确保雾天或夜间行车安全。

 

4月21日 根据中国电信与安徽省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安徽电信将投入260亿元助力“十二五”期间的数字安徽建设。

4月22日 洛阳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河南省分公司签订共建智慧洛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至2015年,河南电信将在洛阳再投入8亿元,推动洛阳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等行业信息化应用。

 

4月23日 重庆移动互联网促进中心在华龙网正式成立。

4月24日 2013年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4月26日 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数字玉溪地理空间框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标志着数字玉溪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顺利开通。该项目是云南省首个地级市数字城市试点项目。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物联网;射频识别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有效的对策。美国提出了构建“智慧地球”,中国提出了构建“感知中国”。其主要思路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1 互联网

互联网通过TCP/IP网络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网络联接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互联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 物联网

物联网最早于1999年提出,即把所有物体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

3 物联网和互联网

物联网和互联网都是建立在分组数据技术基础之上的,它们都采用数据分组网作为它们的承载网;承载网和业务网是相分离的,业务网可以独立于承载网进行设计和独立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使之成为“智能物体”,并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实现人和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物联网与互联网也是有区别的。

(1) 本质上,物联网是互联网在形式上的扩展,它继承了互联网所有的普遍性特征。但是,它不是互联网的翻版,也不是互联网的一个接口,而是互联网的一种较复杂的扩展。

(2) 研究的范围不同。互联网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物联网就是把人和物、物和物之间进行联系和控制,协同和处理,目的就是提高生产率,使人们的生产变得更加舒适、更加和谐。

(3) 体系结构存在差异。互联网体系结构是指导互联网设计的一系列抽象设计原则,内容涉及互联网的构成要素、通信协议、网络功能以及管理运营方式等。物联网体系架构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次:

感知层。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感知与采集,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同时具备局部的互动性,需要一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接入层。接入层由基站节点和接入网关组成,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实现无缝、透明、安全的接入。

网络层。网络层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物联网形成的承载网络,完成物联网接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通信。

应用层。应用层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主要功能包括对采集数据的汇聚、转换、分析,以及用户层呈现的适配和事件触发等。

(4)对网络的要求不同。用于承载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分组数据网无论是网络组织形态,还是网络的功能和性能,对网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基于IP架构的互联网络在根本上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网络,它的开放性和通达性,对网络性能要求是:“尽力而为”的传送能力和基于优先级的资源管理。

物联网对网络的要求就会高得多,目前实际上已经存在若干孤立的物联网系统,这些系统对实时性、安全性、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目前IP网难以提供的。

4 互联网发展趋势

(1) 多样化。互联网用户对数据有不同的数据速率要求。比如说短信,只需要较低的数据速率,而高清视频等则需要较高的数据速率。对于未来的网络它必须要能够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2) 多点的搜索方式。网络必须要支持很多的用户进行多点的搜索方式。

(3) 绿色化。未来的互联网将用绿色的技术来实现互联网的应用。

(4) 支持物联网。目前互联网还不能够对物联网提供很好的支持。因此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逐渐完善对物联网提供更好的支持。

(5) 支持云计算。目前没有一个网络可以真正实现云计算。因为对云计算来说,需要非常高速的网络,而且没有堵塞,没有断点。

5 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无疑是现在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不但首次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频繁见诸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提案中。由于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增长点,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化的应用,包括美国、中国和韩国都把物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级产业。把所有物品与网络连接,实现远程监控,物联网的新时代将为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新体验。专家预估,物联网将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产业大趋势,至2020年可望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

物联网发展需要四大关键技术的支持:RFID技术用于标识物品;传感器技术用于感知物品;嵌入式智能技术用于思考物品;纳米技术用于微缩物品。如今,促进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政策、产业环境以及支撑其运行的网络基础正在逐渐完善,中国物联网发展已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中国物联网发展前景良好。但同时仍存在成本、技术标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熟商业模式建立等问题,物联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总之,互联网与物联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吕廷杰.物联网的由来与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技术,2010(2).

第5篇

1、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2、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IT行业又叫:泛互联,意指物物相连,万物万联。由此,“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物联网智库CEO 彭昭

近日,高通数据显示,未来5年智能手机的累计出货量将达到85亿部。然而这个数据,远远落后于高通对智能硬件市场的判断。根据其“数字第六感”的构想,2020年将会出现超过500亿个连接设备,更是接近新增智能手机总量的6倍。

从这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高通对物联网支撑的泛连接时代充满了期待,热情甚至超过了遇到瓶颈的手机市场。可是目前,现实却给高涨的情绪泼上一瓢冷水――有媒体报道,依附于物联网概念的智能硬件市场迎来一次“死亡”,众多产品没能经受住考验,最终宣告失败。如果说创业团队的抗风险和研发能力较差,那么包括百度、盛大、墨迹天气等公司推出的名噪一时新品的陨落就更显可惜了。

一边是厂商期待,另一边是现实冷酷的嘲讽。在厂商的帮助下,我们已经开始接触“物”,并尝试着让他们“联网”,可是最终的拼图却还不是“物联网”。我们不禁要问,物联网这幅蓝图,究竟还缺少什么?

爆发前夜

“目前,物联网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谈到物联网的发展,Marvell技术支持总监孟树首先为其定性。

2014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了新版《物联网白皮书》,圈定了物联网涉及的概念和范畴;随后,“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帮助全国围绕物联网概念建立的创新项目有了政策支持,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供应链环节,英特尔、高通、博通等上游供应厂商提供了一系列支持连接功能的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了物联网产品开发的技术门槛。“技术已经不是困扰物联网发展的问题。”某厂商技术专家表示。

供应链厂商降低了产品的开发门槛,因此产品功能日益丰富起来,市场进入一个“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时代。过去,智能硬件还只能依靠与手机互联,实现各项功能,现在,除了延展手机功能,智能硬件已经可以实现支付、社交、信息交互等众多功能。

各方面的利好因素,很快传递给市场。物联网概念快速产品化,并顺利融入智能硬件市场。用户也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最终推动相应产品的热销。据京东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到5月份,智能硬件市场销售增长迅猛,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264%,用户量增长215%。在此轮快速增长中,众多创业团队的产品提供了强大支撑力。

与此同时,市场的资源池供养了大量智能硬件厂商。据统计Apple Watch的销量约为200万支,这只占据总销量的5%。换言之,众多厂商都收获了各自的用户,这足以支撑海量企业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物联网即将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物联网智库CEO彭昭表示。

融合之困

由此看来,物联网正在释放两个信号:一个是市场继续向前走一步,就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不过另一个是市场不能依靠等待,完成这向前的一步。

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彭昭表示,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按照物联网的概念,成熟的市场至少需要确保三大元素――终端、通信和内容服务的充分融合。

目前,较为成熟的产品已经取得了理想的销量,终端没有问题;包括Zigbee、WiFi、蓝牙,甚至LPWAN等传输协议都已经被广泛推广,通信没有问题;在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也让社交、搜索、线上交易等资源充分融入物联网市场。

然而个体的强大,并没有帮助物联网快速落地。特别是当这些内容都集成到智能硬件平台上时,用户并未收获足够理想的体验。截至目前,所有产品都没能理想地整合上述三元素,导致最终呈现的商业逻辑没有形成对用户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大量物联网项目失败的原因。

彭昭表示,厂商和创业团队推出的产品还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硬性将内容服务和通信嫁接到终端上。然而从结果来看,这样处理没有与用户需求关联,最终没能建立高体验的价值链。硬件厂商的死亡,并非对产业发展的否定,是商业模式的问题。“‘物’已成熟,但‘联网’还没有。”彭昭表示。

在其他行业,物联网同样没有得到价值的高效传递。就算在有明确需求指向的B2B业务模式中,企业推动物联网走向成熟的意愿和条件都更为成熟,然而产品层同样没有体现出企业的诉求,因此发展状况仍然不理想。“物联网在B2B领域的发展速度要快于B2C领域,不过这还不能帮助物联网快速成熟。”彭昭表示。

重构商业模式

既然物联网的发展不是技术问题,就要用非技术的方式解决问题,显然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第7篇

《意见》同时指出,物联网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

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已被作为未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国家信息化发展阶段对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联网技术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伴随着更多领域示范工程的建设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物联网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甚至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广泛开展,各种有关物联网的应用层出不穷。

一、物联网应用正当时

从工业领域看,在产品监管方面,各种传感器与制造技术融合实现对产品设备的监管和控制,实现设备故障的远程诊断,对生产过程中不易有人在现场进行监控的各利,污染源环境实现无线远程管理和监控,在工业安全生产方面,把传感器嵌入到关键的设备中,来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相应、有效控制已逐渐成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的现实。

物联网应用于农业领域,既改变了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的精细化耕作和农产品运输的远程控制,大大节省了农产品的成本投入,也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溯源成为可能,使食品安全有了一定保障。

智慧城市的快速推进使得物联网应用突飞猛进。通过安装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传感器,全面感知城市的信息,实现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相互融合,进而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各种城市内在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

推进物联网发展需要以创新为驱动力,用技术引领发展。没有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就不会取得今天的巨大进步。国际电信联盟指出,物联网的四大关键应用技术足RFID、传感器、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这几项技术直接影响到物联网的发展,但光看中技术本身还远远不够,不结合物联网发展的实际,不在实际应用中有创新,先进的技术也未必能形成先进的物联网应用。

政府主导,企业跟进才能打造出比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不是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就能建成的,需要传感器制造、信息存储和传输、信息分析和处理、物联网管理平台等各类企业的参与,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先进行顶层设计,企业根据实际建设需要,参与物联网的建设,形成政府和企业协商合作的物联网发展模式。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建设会形成新的商业机会,业内人士认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而到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

二、警惕物联网建设的孤岛

就目前技术和产业发展状况来看,物联网目前正处于概念已形成,技术正发展的初级阶段。传感器网络、异构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还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条件,技术构架、传感器接口规范还没实现标准化,与物联网相关的市场化运营模式还有待探索。我国物联网产业企业多来自无线传感网和芯片技术厂商,总体上看物联网企业小而分散,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云计算、集成服务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差距较大。但由于物联网巨大的市场诱惑力,以及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服务等多种智慧建设规划的出现,无疑使物联网建设容易出现建设危机,形成重复设计、顶层设计有缺陷、物联网建设部门各自为政等问题,我们务必要重视,警惕形成物联网孤岛。

物联网就像一块待分割的大蛋糕。从国家层而上讲,面向全国的物联网建设需要全面统筹,从一个城市角度看,物联网又必须以本城市的需求入手,既要贴近民生又要理顺管理,建设的入手点又需要从小的平台、行业或者系统开始。一个个单独建设的物联网系统,就其本身而言可能是完美的,但不同的系统之间的也许会成为相互隔阂的孤岛,所以可能在顶层设计不太完善时,各个部门争相发展自己所管理部分的物联网,自成体系,在传感器选择、接口标准、数据格式、存储处理等各个环节与其他部门主导的系统不能无缝链接,造成在物联网下的系统孤岛。即便顶层设计还不错,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业、部门的管理归属不同,再加上协同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一些“物联网”只能在各自的专网或内网中运行,每个物联网间的信息又不能顺畅共享,形成分散的多个“物联网”,给物联网建设造成障碍。

第8篇

烟草物联网

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烟草行业建设物联网是指依靠传感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多媒体设备等物联网技术采集获取烟草产业链上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行业内联网、互联网、无线网等网络资源进行信息传输与交互,运用智能计算技术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智能化决策和控制的一种网络体系,包含了以种植、加工、采购、生产、销售、配送、营销、服务、管理为业务主体的烟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涉及了种植加工、生产制造、质量追溯、物流管理、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专卖管理、协同营销等烟草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对行业产业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进步、管理、服务水平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同时,烟草行业“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进一步强调 ,“卷烟上水平”是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要积极推进中国烟草物联网建设,瞄准物联网前沿技术,努力建设覆盖全领域、全过程的中国烟草物联网。

近年来,烟草行业以“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标志的行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的转变。但与行业改革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相比、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建设现代流通的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行业部分烟草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将物联网先进技术运用于卷烟物流作业流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行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物联网与传统烟草产业全面融合,有利于推进卷烟流通体制改革,有利于实现物流资源在全行业范围内优化配置,有利于建设完整统一、先进实用、不可替代的行业现代流通网络。

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着烟草控制、完善体制、构建和谐、国际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烟草行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更多地集中于对分销渠道的控制。西班牙阿塔迪斯和日本TS等跨国烟草公司的经验表明,依靠先进高效的物流掌握卷烟分销渠道是形成卷烟市场控制力的重要手段。构建中国烟草物联网,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征、水平先进、高效迅捷的烟草智能物流,既是行业立足于目前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下的战略选择,更是着眼于未来发展主动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物流作为行业营销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新的亮点,成为体现行业水平、展示行业形象的窗口,打造中国烟草物联网,一定程度上也是烟草行业整体水平、形象、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烟草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其实,烟草行业在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方面都起步较早。2003年,为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行业正式启动了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建设,核心设计思路就是通过“一打两扫”的业务流程,将工商企业端传感设备采集到的卷烟成品物流信息集成到行业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从而实现对行业卷烟生产经营环节的产量、库存、销量和流向基础信息的及时跟踪、监控和管理。该系统通过运用条码、电子标签(即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技术,有效提高了卷烟成品出入库效率,解决了成垛卷烟的物流和信息流的交互统一问题,初步具备了行业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此后,随着行业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物流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和发展,先后设计开发了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一期二期工程、烟草商业企业数字仓储管理系统、工商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工商营销信息共享平台、烟草商业企业仓储监控系统等一批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并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这些物流信息系统以及射频识别技术(FR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广泛运用,烟草行业基本实现了对卷烟成品物流进销存和分拣配送信息的实时采集、跟踪与监控,为下一步物流信息的集成应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近几年来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烟草行业现代流通体制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现代物流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物流建设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逐渐显现,已具备一定的物联网发展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尚未形成规模化和一体化的行业物流体系。目前行业物流运作基本是以一个地市作为资源配置区域,单体运作较好,但缺乏全行业整体运营规模优势,且仅限于卷烟物流,更侧重于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烟叶卷烟物流一体化、工业内部物流整合、工商物流一体化运作有待完善。二是目前对卷烟及生产经营设施感知还不全面、不及时、不共享、不准确,更谈不上对场景环境的自动感知。三是尚未实现标准化和互联互通。由于完整的供应链尚未真正形成,物联网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与全程物流物联网标准化运作还相距甚远,造成行业物与物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业务与业务之间不能无缝对接,互联互通。四是智能化处理和应用水平不够。目前产业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系统还未实现互联互通,烟草供应链物流信息尚未形成闭环,对行业各类物流数据智能处理和分析运用水平亟待提高。

中国烟草物联网的建设思路

为了能够抓住“十二五”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烟草物联网建设会以“先进实用、统一完整、安全可靠”为建设原则,以“全面感知、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全面提升”为发展目标,以烟草产业供应链为业务主线,以卷烟物流物联网建设为重点,实现行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全面感知、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系统应用高度智能。

烟草行业建设物联网将会遵循三大原则开展,即先进实用、统一完整、安全可靠。

先进实用是指积极采用传感设备、电子标签(RFID)、多媒体技术、无线通信网络、云计算、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神经网络和全息技术等先进实用、成熟可靠的物联网技术为行业物联网建设服务,充分体现物联网的技术特征和网络要求。

统一完整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建设基础和资源,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确保中国烟草物联网覆盖“两烟”物流全流程,涵盖行业生产经营各业务环节,贯穿国家局、省级公司、工商企业三层组织结构,实现全业务、全过程的可知、可视、可控,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高智应用”的建设要求。

安全可靠是指建立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运用先进的安全技术,确保行业数据的传输安全、存储安全和使用安全,并优选可靠技术,保证物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高效。

按照先卷烟物流物联网、后资产和烟叶物流物联网、最终建成中国烟草物联网的发展思路,烟草行业将会分“三步走”,开展中国烟草物联网建设。

一期工程:到2013年,基本完成卷烟物流物联网建设。实现对卷烟物流资源(包括卷烟条、件、周转箱、托盘、车辆、叉车、仓储、货位、分拣等)的全面感知、确保卷烟物流资源始终处于可知、可控、可信状态;实现对卷烟物流作业流程(包括:卷烟生产、出入库、分拣、配车、运输等业务流程)的全面优化,确保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实现卷烟物流基础管理(费用、成本、环境、安全、质量等)的精细化,确保卷烟物流的经济实用性和高效性。多措并举,最终达到卷烟成品物流作业可视化、流程最优化和管理智能化目标。

二期工程:到2014年,基本完成行业资产(主要指卷烟生产制造)和烟叶物联网建设,实现对行业重要资源和烟叶生产、初烤、复烤过程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一些相关项目的开展可以并行进行。

三期工程: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行业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先进实用、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中国烟草物联网。实现对整个烟草产业链(包括烟叶种植、烤烟、制丝、卷烟生产、仓储、运输、营销、服务等)的全面贯穿,实现行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高度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通过以上三期工程,力争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技术全面覆盖和打通行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基本实现“全面感知、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全面提升”的中国烟草物联网的总体建设目标。

图注:行业内专家参观无锡物联网基地

链接

中国烟草物联网的总体框架

中国烟草物联网总体框架包括:一个管控中心,两个支撑体系,三层技术架构,四类感知技术,五大应用领域。

(一)一个管控中心。

负责系统管理行业物联网介入登记注册、标准、公共计算、信息服务等业务,同时展示监控行业各个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面向服务体系(SOA)基础技术进行物流信息处理和系统集成,实现标准统一管理、设备注册接入、终端接入管理、痕迹管理等功能,为行业提供物流数据交换服务、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公共应用技术支撑等服务。管控中心分国家局端物联网管控中心和省级物联网运营中心两级。

(二)两个支撑体系。

安全体系 通过建立严格有效的物联网管理机制和制度,运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等手段,加强无线网络安全管理,确保中国烟草物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高效。

标准规范体系 通过对烟草制品编码、电子标签标准、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相关通讯协议等物联网相关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贯彻执行,确保行业物联网互联互通、规范有序运行。

(三)三层技术架构。

感知层 利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传感器技术,通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视频采集设备等对行业物联网各个节点和主要物品信息实施全面自动采集(感知),实现“全面覆盖、全面感知”。

互联层 行业各主要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将“感知”的数据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输与交互。

应用层 行业物联网各应用系统通过行业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彼此之间跨应用、跨系统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并实现智能运算、智能处理功能,实现“全面监控、全面提升”。

(四)四类感知技术。

物品识别感知技术 包括射频识别、二维条码等技术,主要用于识别烟叶、片烟、卷烟、托盘、周转箱等物品个体信息,确保物品与业务活动信息的关联。

传感感知技术 包括温度测量、湿度测量、红外感应等技术,主要用于对烟田、仓库等生产经营场所和气候、环境等进行感知监测。

位置地理感知技术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基站定位、卫星遥感等技术,主要用于进行移动或固定物体的位置识别和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

视频语音感知技术 包括视频摄像、智能图像处理、语音通讯、语音识别等技术,主要用于获得现场更加直观的一手资料,并能够实时通讯,传递感官信息。

(五)五大应用领域。

智慧物流与体验式商务 综合应用物联网各类先进技术,充分整合行业物流资源及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烟草农(片烟)、工、商物流一体化行业物流管控体系和高效率、低成本、优质服务的行业物流运行平台。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体验式营销服务,使客户能够亲身体验到卷烟商品的相关属性和状态信息。

质量追溯与防伪 采用各类物品识别技术及网络连接技术,通过实现物物相连对烟草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跟踪追溯,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需要时可进行回溯查源,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专卖监管。

环境与安全智能监控 通过智能识别、多媒体传感技术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智能安全监控平台,对行业生产经营一些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对相关环节的参数进行智能分析和提前预警。

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 起源和演进;未来之路;自动识别

欧盟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应用将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作出极大贡献,因此,非常重视物联网战略。1999年,欧盟在里斯本推出了“e-Europe”全民信息社会计划。“i2010”作为里斯本会议后的首项重大举措,旨在提高经济竞争力,并使欧盟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减少社会问题,帮助民众建立对未来泛在社会的信任感。

2009年6月18日,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希望欧洲在构建新型物联网管制框架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起主导作用。以下是该《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1 物联网:一个新的范例伞

互联网的增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就是要从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计算机改变成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物品,从书本到汽车、电器、食品,从而建立物联网。这些物品有时会拥有自己的IP地址,当置于复杂环境下时,它们就可以使用传感器获得环境的情况(比如食物在供应链全过程的温度记录)并与环境进行互动(比如空调可以根据人是否在场进行反应)。

物联网有三方面特性:第一,不能简单地将物联网看做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是建立在特有的基础设施基础上的一系列新的独立系统,当然,部分基础设施还是要依靠已有的互联网;第二,物联网将与新的业务共生;第三,物联网包括物与人通信、物与物通信的不同通信模式。

物联网的发展取决于信息和通信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其“规模”就是其中之一,意思是所连接设备的数量正在增加,而它们的大小超出了人眼的可视程度;“移动”是另一要素,表示对象更多地通过无线连接;“异质性和复杂性”是第三个趋势,因为现在的信息和通信应用已经是数量众多,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互操作性问题,而物联网将在这种环境下发展。

2 已有的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不应该被视为一个乌托邦的概念,事实上,一些物联网的雏形应用已经部署。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能上网的手机,比如有的手机配置了照相功能,有的配置了近距离通信模块。这些手机可以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

成员国家越来越多使用(由条形码支持)药品唯一的序列号,使每个产品验证后才让病人使用。这将减少假冒、欺诈和配药错误。对消费类产品进行物品跟踪,将使欧洲更有能力对付假冒和不安全产品。

能源行业也已开始部署智能电力系统,它能向消费者实时提供消费数据,并让电力供应商远程监控电力设备。

在传统行业,例如物流、制造和零售等等,“智能物品”将促进信息交换,加快生产周期的循环。

上述例子采用的RFID、NFC技术、二维条码、无线传感器/执行器、IPv6协议、超高频或3G/4G等技术,都将在未来的大规模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对物联网的管理

这部分提到了公共管理部门的责任问题,对于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职责,在部分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并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站在政府管理的角度上必须管理的。

为什么需要有一个公共当局的角色?

虽然物联网将有助于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它仍然将迎来挑战,它将直接影响到个人。例如,某些应用可能有密切关联的重要基础设施,如电力供应,而某些应用将涉及个人的隐私。

因为物联网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所以,简单地把发展物联网的任务交给私人行业或某些地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欧洲政策制定者和政府当局必须应对物联网带来的这些社会变化,才可以确保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将刺激经济增长、提高个人福祉和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也承认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公共部门不能推卸其对公民的责任。特别是,在物联网的管理中必须设计与所有有关互联网公共政策管理相一致的方式。

那么,公共管理部门需要管理什么呢?

通常情况下,物品需要分配标识符和名字去连接到其他对象或者网络。物品上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信息的其余部分在网络中的其他地方存放。换句话说:访问一个对象有关的信息,意味着建立一个网络通信。现在出现的问题是:

- 这是如何识别构成的?(对象命名)

- 谁分配的标识符?(权利的分配)

- 如何以及在哪里可以对其他事情的其他信息进行检索,包括它的历史?(寻址机制和信息库)

- 如何确保信息安全?

- 哪些利益相关者为上述每个问题负责,问责机制是什么?

- 哪些伦理和法律框架适用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一般情况下,物联网没有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就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

- 信息处理不当,可能会显示一个人的个人资料或保密的业务数据。

- 不当分配的权利和私营部门的职责可能会扼杀创新。

- 问责制的缺乏可能危及系统本身的物联网运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