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木大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6: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木大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土木大专业论文

第1篇

转眼间,我已在美丽的中山大学度过了将近两个年头。也正是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涯,让我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轨迹。

在这宝贵的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郭清顺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郭老师正是这样以言传身教来教导着我们。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另外一位老师——道焰老师,她雷厉风行的性格、干净利落的做事风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她总给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不得不提,王竹立老师,他慈父一样的关怀曾使我感激不已。他使我懂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应付别人就是应付自己。

感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信息与网络中心的各位老师,感谢陈铁老师、苏顺开老师、黄海老师、张汶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317实验室的兄弟姐妹,是你们给我带来了欢乐,是你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手足情深。

感谢我的三位同学——陈颂丽、路昉硕和郭泽平,我们之间的友谊足以使我今生不忘。

感谢我的朋友——淦鑫、马伟杰、王海洋、贺明威、林诸鸣、甘荣伟,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

相关的论文致谢样本

·毕业论文致谢如何写·课程设计论文致谢词·博士生论文致谢范例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感谢信·本科毕业论文致谢·大专毕业论文致谢词

第2篇

 

主要栏目

地震工程与地震监测

土木水利工程

岩土工程

综合防灾减灾

第3篇

1.1高校开设课程情况

以南京为例,南京理工科院校中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的高校较多,这些院校中大部分都购买了相应的土木工程方面的软件,如PKPM结构设计软件,鲁班造价类软件,广联达造价类软件,为了满足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要求,因此也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房,但是专门开设的有软件应用系列课程的并不多,专业机房的利用率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大专院校中对于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充分接受和社会上需求一致的软件操作训练,从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2可开设专业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

土木工程路桥方向可开设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很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2.1道路桥梁方向设计类课程路桥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软件具体又分道路和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两种类型。目前国际主流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CARD/1,Bently,Civil3D。国内常见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路线大师,EICAD,海地,天正市政道路,鸿业市政道路及路面结构HTDS2003。国内常见的桥梁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桥梁博士,桥梁大师,桥梁通等等。

1.2.2道路桥梁施工组织及造价类课程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等课程。专业软件主要有:同望公路造价软件、海德纵横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系列软件、上海鲁班系列软件、清华斯维尔系列软件、神机妙算软件、南京未来清单软件等等。

1.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上存在的工程类软件如此之多,各个地区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软件的购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对于软件的购买以及开设相关课程,也是针对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学校年度设备采购计划而定。对于高校中,要熟练地掌握这些软件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练习,而这往往是很多学生不愿做的,只要教师不作硬性规定或要求,主动学习和应用这些软件的学生凤毛麟角。因此,直到大学毕业,真正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这些软件的学生极少。鉴于以上的情况,高校路桥方向开设软件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3.1现有软件开发合作不理想现有软件开发缺乏统一部门的管理,从而导致很多软件功能基本相同,只是适用地区不一样。同时,很多软件公司里面的员工大多数是计算机等专业出身,对工程实际并不很熟悉,从而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在处理真正的工程实际时,会产生一些偏差。

1.3.2教学资源及人才的缺乏各大高校中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而来,教学经验虽然非常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相对较差,因此教学缺乏与工程实际接轨。

1.3.3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强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对于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必须要求学习者经常上机操作,熟能生巧,应用软件来解决实际工程图纸中的问题,这样,软件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1.3.4地区行业标准相对独立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行业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在训练学生软件操作时,必须选择采用某一个省份的地区定额作为教学需求,很多教师都是选择学校所在地的省份的定额,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当学生毕业后如果回到家乡,对于工程软件部分就必须按照工程所在地的操作来进行。

2提高专业软件化程度的措施

提高路桥方向软件化程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2.1高校方面

1)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编制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在满足学生修满学分,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软件应用课程,而不是仅仅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时候集中培训。

2)对于软件的选择,高校在购买软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对软件的评价或用户的多少,而不能单纯考虑价格,尽量购买专业方向的主流软件。我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购买了有关专业软件。如天正建筑CAD、鲁班系列软件、PKPM系列软件,EICAD,桥梁博士。为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学生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和水平,实现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路桥方向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

3)机房的管理。专业教研室应建立自己的专业机房,同时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

4)教师培训。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软件培训,然后服务于教学。

5)积极参加各种软件开发商举办的高等院校软件竞赛。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奖励,主要是能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

6)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水平。

2.2学生方面

1)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路桥方向各种软件,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软件课程的考核,不应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可采取机房上机考试,或者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后独立完成,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在毕业设计中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根据教改项目的构思,在毕业设计中加入了专业软件应用。目前已经在2013,2014届毕业设计中实施,同时计划在往后的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加大专业软件的应用。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锻炼,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学工部组织成立软件应用兴趣小组或社团,让学生充分了解软件信息后,才会更认真的学习。

3)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各种软件竞赛,走出校园,了解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情况。同时,对于获奖的学生,应给予表彰。

3结语

第4篇

基金项目:沈阳化工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b10)

作者简介:边晶梅(1973-),女,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主要从事服役结构维修加固决策、优化与工程管理的研究。(e-mail)bianjingmei@163.com。

摘要:文章以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为例,探讨了符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了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措施,简要介绍了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教育;工程施工;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770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以此为导向和契机,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土木工程管理人才。

中国1998年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是由工程技术专业与管理专业交叉复合而成的新兴专业,它覆盖了原有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宽的专业覆盖面[2]。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了技术、管理、经济与法律四大平台的课程,其中工程施工是技术平台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科学组织与管理方法、手段,具备发现并有效处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性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根据主客观实际情况优选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以及有效组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该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实践“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一、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如在传统板书教学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改变考试方式等[3-5]。然而,由于该课程学时少等客观原因,目前的教学效果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对行业新技术体现得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材在章节内容及知识覆盖范围等方面均比以往教材有显著增加。但增加的多是传统施工工艺,对已过时或被淘汰的工艺并没有作太多删减。尽管新工艺、新技术在新教材中亦有体现,但仍显不足,即使目前最新的施工教材有关“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也很少,有的甚至还包含某些当时很“新”而实际上已经落后的技术;一些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未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边晶梅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 课堂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该课程大量的施工工艺和实践知识等仍由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尽管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也尽量采用了投影、幻灯片、视频等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学生只听教师讲解而不到施工现场实际观摩体会,就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未开设专门的施工实习,只有短期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而且与施工课程不同步,还主要以现场参观形式实习,学生只能看到工程施工片断,这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三) 学时少,任务重,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施工理论课时往往

偏少,一般为32学时或48学时,要讲清楚各种工程的施工工艺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感到时间有限,内容太多,教学上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二是课程内容原本就抽象繁杂,再加快课堂节奏,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因此,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将工程施工内容讲解透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难度很大,或者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且,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 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完整,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这是很多高校工程管理及土木工程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施工相关的实习往往集中安排在某一时段,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一般较长,学生只能观摩到个别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观摩到施工全过程,更无法从总体上了解整个在建项目的全部工序。目前,实习单位一般是依靠教师或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企业常以实习会带来管理上和生产上的不便或安全问题,明示或暗示学生少进工地,很少主动安排学生亲自操作。愿意接受实习的施工单位也越来越少,联系实习日益困难。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而且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也不易保持,企业参与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程度远远不够,教学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二、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教学目标 “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完善工程施工教学模式等系列改革措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夯实工程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安全责任意识、节约环保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工程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和谐统一。教学方法的调整是要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如开展团组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应尽量以身边工程为实例,学生有机会到现场实地参观,更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此外,考核方式也应从单一的分数考核调整为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考核。

(二)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卓越计划”三层次人才培养标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讲授内容为: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道路施工、桥梁结构工程施工等。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施工知识,还应增加有关建筑物从动工到竣工的完整施工过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工程的整体认识。

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是现实中应用较多的施工知识,要做到详略得当,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将最有用的知识讲解透彻。同时,要特别注意跟踪施工前沿信息,随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如今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努力实现课堂学习和施工实践的接轨,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基本信息资料库。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收集和整理有关施工过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包括重大工程、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网络资讯,建立功能强大的多媒体信息资料库,制作内容丰富、高效实用的信息化电子教案,努力缩小理论学习与施工实践之间的差距,以避免现场实习的不完整和不系统。沈阳化工大学自2011年起搜集了大量资料,经整理后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三)加强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开设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是与工程施工相配套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具备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此项课程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建筑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

制程序,熟悉编制内容,掌握编制方法,并进行土石方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常用专项方案的编制,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综合应用所学施工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施工单位从事施工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工作,都会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有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的也不在少数,施工方案设计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有应用需求。

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10级开始,开设了32学时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施工方案设计教学,强化和延伸课堂理论知识。成绩考核采用分组进行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2.完善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以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往往以论文为主,选择做工程设计的学生极少,无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沈阳化工大学在教学改革中逐步提高了工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最终实现学生实践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的目标。与此同时,全面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2010年毕业的0701班有9人选择毕业设计,内容涉及住宅及公路工程项目工程量的计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毕业论文涉及房地产开发、造价控制、招投标研究、工程索赔、绿色施工与管理、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经过这一改革,在毕业实践环节选择工程设计的人数增加较多(见图1),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图1毕业实践环节工程设计类选题人数变化趋势

3.重视企业学习经历

“统筹安排,分阶段培养”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分为三段制:本科、硕士、博士。“3+1”为本科培养阶段的运行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企业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5]。

为了强化学生的企业学习,学校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和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全天到企业进行中短期专业学习或工程实践,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运作过程和企业工作流程、企业文化。实习之后组织学生座谈,总结实习心得,交流经验。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07级开始,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逐年增加。实践表明,凡是有过企业实习经历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就业优势也非常明显。

4.加强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基本要求有:(1)基本素质: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3)学习能力: 具有获取信息和谋求职业发展的能力。(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 并具有维护能力。(5)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6)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这种非专业能力已成为优秀工程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社会对工程师提出的更高要求[6]。 沈阳化工大学将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的教育贯穿在工程施工及课程设计等教学的全过程,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2010年第七届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2010年第十届辽宁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5.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考试的联系

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在内的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的资格考试及认证管理制度等已比较成熟。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国家一级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的考试。教学中要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考试要求的联系,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认证考试的准备,为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文章探讨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分析

了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对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了总结,以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2011.

[2]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s].1999.

[3]范臻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9-10.

[4]杜德权.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80-83.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30-36.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1-29.

practic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based on a plan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reeminent engineers

bian jing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p. r. china)

abstract: the plan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reeminent engineers is a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new teaching mode meeting the demand of preeminent plan.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was sumarized and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emand of preeminent plan was analyzed. contents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were presented and practices as well as primary effects were introduced.

第5篇

论文摘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特点,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改革和创新中发展。从研究房地产行业发展、房地产专业培齐基本模式及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情况出发,将学科设置特点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探讨了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定,展示了房地产专业发展前景。

1 引言

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全面的、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能适应市场经济、职业岗位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就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现代职教特色。所以说,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在新形势下,教育都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房地产专业是适应市场发展的新专业,从长远发展来看,房地产投资和开发企业、物管公司、资产公司以及房地产咨询机构、评估机构、产权保险公司等均对房地产专业人才有着巨大和广泛的需求然而,房地产专业又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兼具工程、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目前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不易把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上也有待明确。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创办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高职生。作为建筑院校工程管理系的专业之一,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使用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即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造价管理类和法规类课程等平台,培养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房地产相关专业技能毕业生,以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2 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社会环境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范以及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方法和运行方式。根据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是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是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可以从以下方面对高职类房地产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定义:

(1)以培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一线所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

(2)完善以培养专业技术技能能力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3)形成校内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4)具备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并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5)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

(6)具有科学规范和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

作为建筑行业的专业之一,在能力结构方面,房地产专业人有研究型、技能型、研究一技能型三种才培养模式。研究型模式着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宽厚,能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人才。研究型模式要求土木工程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实力雄厚,要有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并且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技能型模式则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建设工作人才。研究一技能型模式界于研究型和技能型之间,科研能力和操作能力二者并重,其毕业生可以从事房地产开发与评估、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等实践性工作。

作为工程管理系的专业之一,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型、管理型、工程一管理型三种。工程型模式着重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安排较多的土木工程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其人才特点体现为工程技术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能胜任房地产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基层岗位。管理型模式偏重于经济管理知识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的土木工程类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相对较少,金融、投资和工商管理类等课程的比重较大,工程一管理型模式则对土木工程类知识和经济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偏重某一类课程,其人才特点体现为具有一定的土木工程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兼备工程型和管理型人才专业技能。

3 我院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3.1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高校应选择技能型或研究一技能型模式。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院校,现阶段宜选择技能型、工程管理型培养模式,不适宜选择纯研究型的办学模式;而河南省房地产市场需要大量的实践性技能人才,我院的职业教育特点正好符合了市场需求。而且,我院有广泛的土木及建筑工程教学资源优势,满足我省对管理型房地产行业优秀人才对具有一定土木工程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需求。

3.2确立培养目标

房地产方向的大专毕业生主要从事房地产领域的实际工作,但是,房地产领域的知识宽泛,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学习期间全部解决。因此,房地产方向高职毕业生应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社会需求和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去发展专门知识。

我院房地产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企业、营销策划公司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培养熟悉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掌握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所必需的知识,掌握房地产估价理论,掌握房地产投资分析与策划理论,具备房地产估价员与房地产经纪人等基本素质,兼备土木工程技术相关知识,能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咨询、估价、开发、经营管理等技术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房地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3有特色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形式之一。在具体安排教学计划时,可以结合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进而确定各门课程具体内容、学时和学分要求。按照工程管理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工程管理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必修课由教研室根据专业技术发展水平在1—5学期确定,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空间。设置房屋构造与识图、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项目管理、房地产营销、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策划、物业管理等26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以专业平台课程加专业方向课程的模式建立,两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比例约为专业平台课程占50%;专业方向性课程占50%。在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方面,实践类课程比例超出50%,让学生既具有较为宽广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从事某一专业的初步技能和继续学习的专业理论基础。

3.4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我院工程管理系现有教师36人,其中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一级建造师等10余人,相关专业平台课程师资也非常充分,在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估价公司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实现产教结合的教学途径。

第6篇

论文摘要: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高校,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行业特色办学,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煤炭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特色优势专业;通过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行业而建,肩负着培养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引领行业科技进步、解决行业发展重大技术难题等重任。促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不仅是大学和行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统筹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均衡学科和地域的合理布局,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多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下文中的学校皆指山东科技大学)坚持行业特色办学,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性和多样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应是个性化的、多模式的;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整齐划一,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培养。基于这一认识,立足学校实际,学校构建了“精英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种培养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机制。

1.选拔优秀学生创建励志班,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模式

学校从当年录取的理科新生中,按高考成绩与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拔40名左右的学生组建矿业工程励志班,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管理,从数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四个层面进行培养。学生人学后即确定指导教师,使学生从人学开始就有专人指导。前三个学期强化数学、力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第四、五学期强化学科基础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在凝练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前提下,为每一平台课程配置课程设计或独立开设实验,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后一年半进人专业学习,以导师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以服务于煤炭企业特定人才需求为目标,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8个煤矿主体专业实施了“定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行单独招生、定向就业,按“3+1”模式培养。学校根据煤炭企业的需求制定招生计划,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前与煤炭企业和学校签订协议,免费上学,按协议就业。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到签订协议的单位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由学校和煤炭企业共同培养。

3.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实验条件优势,学校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一批招生的传统优势专业,实施了“工科专业十英语或法学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在采矿、安全、地质、测绘工程等本科专业实施了“采矿(安全、地质、测绘)工程十英语(或法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将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复合型培养方案,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同时进行英语或法学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既懂工程又会英语、熟知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时颁发两个专业合一的毕业证书和两个学位证书。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特色优势专业

学科建设是龙头,要牵动龙头来提升整体;专业建设是基础,要夯实基础来创出特色。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造传统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相互协调的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1.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停招了生源少、社会需求量小的农业机械化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减少了部分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适当增加了传统优势专业和社会需求量大、生源好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由资源与环境学院调整到土木工程学院,将分散在多个学院的广告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和音乐学专业集中起来组建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进行学科专业与院系调整的同时,新增了少量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的专业,使专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

2.依托重点学科,建设优势专业

发挥重点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为依托,制订了《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根据规划,每年对拟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进行重点投人,在人才引进、教师队伍培养、实验室建设、信息技术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选聘专业建设负责人,定期进行考核。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批以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品牌、特色专业为代表的优势专业,并通过品牌、特色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优势专业建设。

3.合理设置新办专业,加大新上专业的建设力度

学校制定了《山东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暂行规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规划,遵循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合理设置新专业,严格新上专业的申请、论证和审批程序。新上专业必须制定四年建设规划,实行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学校每年给予新上专业1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连续四年,对新上专业从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多层面。学校通过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构建了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学校课程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先后经历了“一类课程—系列课程—试点课程—精品课程”等多个阶段。

学校自1987年至1996年,三年一轮的课程建设工作共进行了三轮,建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等23门量大面广的一类课程,占当时必修课总门数的38. 7%。由于效果明显,原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和原煤炭部教育司分别在山东省和煤炭系统高校中推广我校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做法。1997年后,学校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系列课程建设工作,建设了数学类、电工电子类、力学类、化学类等一批覆盖面广、影响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2000年,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进行了省校两级试点课程建设,建设了《大学英语》等3门省级试点课程和一批校级试点课程。2003年,根据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制定了《山东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着力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山东省级精品课程17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提商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1.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自2003年开始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要求当年新进教师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教育教学导航。导航计划包括集中培训、老教师全程指导、观摩教学、互相听课以及讲课比赛等内容。导航计划实施七年来,由60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改革教学名师评选与考核制度,发挥好教学名师的导向作用

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人到教学工作中来。对当选的名师,岗位津贴浮动半个级差,同时对教学名师在开展教学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校级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校级教学名师的考核工作,在校级教学名师评选考核的基础上推荐评选省级教学名师。目前,学校有39名校级教学教名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3.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重点遴选和建设了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团队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学资源的共享。推进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目前,己建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山东省教学团队。

4.完善教师培养办法,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

支持和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访学,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到工矿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在访学和实践锻炼期间享受同级别教师的待遇,所需费用从师资培养费中列支。对新聘任的青年教师,第一年必须担任辅导教师,并安排其从事一至两年的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没有这一经历的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以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探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1.构建“全过程、三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全过程是指从人学军训,到毕业设计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三层次包括基础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层次。七模块包括军训、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工程训练、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模块。

2.建设校院两级实验中心,改革实验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以课程为中心设置实验室的做法,将全校分属课程管理的135个实验室,整合为13个校级实验中心,21个院级实验中心,实现了校院两级管理,资源开放与共享的管理体制。通过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增加计算机仿真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实习等,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搭建平台

学校建成了全国惟一的校内实习矿井以及为数不多的全国先进大学科技园、测绘实习场、工程训练中心、电子工艺实习车间等校内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矿井具有生产矿井的所有功能,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完成煤矿主体专业的大部分实习;省级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学生的实习园、创业的试验园、教师的科研园和高新技术的示范园。

4.成立大学生科技训练中心,设立创新基金,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学校制定了《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科技创新实践必修学分,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人本科培养方案,优秀学生免试保送研究生。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工作,通过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实践;每年评选学生科技拔尖人才、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设立了科技创新奖、给予物质奖励。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创业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多项比赛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学 课程 模块 构成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77-03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概况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领域分布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表1 与建筑学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

注:表中所列本科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为例。

(二)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图1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知识模块构成分析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中的引入

(一)知识模块的构成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图2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构成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二)对非建筑学专业进行建筑学课程知识模块构成分析的目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三、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选型

(一)知识模块的角度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二)知识模块的层次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层次定位各有不同(见表2)。

表2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层次选型

注:―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

(三)知识模块的深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其深度定位亦各有不同(表3)。

表3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深度选型

注:―知;―会;―融;■―践

(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的建筑类课程模块选型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四、结论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S].http:// /.

第8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回归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2009年,教育部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该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计划纲要》,2010年,有61所学校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登上一个新的高度,而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发挥更多的作用,缩短和国外工程教育办学的差距,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具有适应行业和地方需求的特色。土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高层次的研究、设计人员的需求量不是很多,绝大部分人员是从事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而目前地方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没有脱离重点院校“以结构设计为主”的指导思想,注重理论性教学,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这样培养的的学生结构知识赶不上重点院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有时还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针对这种情况,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有新的目标定位,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为背景,谈谈我校土建人才培养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1、根据社会对土木工程师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科学制订培养计划

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明确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构建了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规定了各教学环节的配置及其内容。它既是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制订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

1.1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

首先组建专业调查组,对有关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及管理等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聘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部分高校和部分行业的专家领导担任兼职教授。将我校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相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了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其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土木工程施工一线及工程运行管理一线的业务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1.2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它必须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分析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知识点,组织其相应的知识体系。根据各课程的相关性和知识的互补性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知识模块的拼装,构建整个课程体系。

1.3以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构建动态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的时间分配和次序安排。在培养计划制订中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并提倡学生获取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证书。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以大专业为基础统一规划制订,但在具体操作时,要体现不同方向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建立分方向的培养计划,各分方向的培养计划既相互独立又相对统一。培养计划实施时,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微调。即在培养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学及生产一线的信息反馈,调整各项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1.4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保教学内容涵盖相关方向注册师考试的主要知识点

建筑行业正在完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应当涵盖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并重视工程案例教学和工程实际的训练,适应行业发展需要。这也是社会对土木工程师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2、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授队伍,引导应用型土木工程师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国家注册师考试。回顾近几年教授队伍建设的成绩,有如下几点经验:①拓宽深造进修、挂职锻炼的平台,积极响应盐城市组织的“百名教授下基层”的号召,鼓励教授们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课题研究工作。②制定优惠政策,有重点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激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③确立教授副教授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地位,确保教授们产学研合作的科研项目顺利进展,促进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良性互动。④设立校内教授和校内副教授岗位,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破格进入教授队伍。⑤加强校内外专家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和完善兼职教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中,自然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模式,高年级学生在科研工作中担任老师的助手,在工程项目中担任现场助理工程师或设计项目的助理设计师。有许多同学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题目来源于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授的应用型项目。

3、构建三维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对土木工程师岗位的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含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几个方面。所谓三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把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工作不间断的贯穿到学生四年学习生涯中去,并且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的课余和节假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①采用三段式培养方案,构筑层次化实践教学平台。即:第一段以基础实验层和工程训练层交替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为军事理论及训练、公益劳动、体育训练、专业认识实习、读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两课)、社会实践与调查。第二段是综合提高层,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强调基本技能训练,以专业课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主;第三段为开发创新层。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科学竞赛和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工程实训、作业模拟、综合性创造性实践为主。②创新教学模式,整合实验内容,使其综合化。如: 在工程培训中心开设了土木工程综合实验,让学生完成从模板的搭设→混凝土的浇筑→构件养护→构件力学的测试全过程的实验,本实验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掌握部分土木工程施工知识及现场测试的技能。将设计、综合、应用性及部分基础性实验采用全开放方式,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整合实训内容,使不同课程不同学期的实训内容系列化;其外,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暑假,或自主到企业、或跟随老师到企业、或跟随老师进试验室实习、打工,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③通过讲座、座谈、观看工程录像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师岗位的理解和热爱。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结合个人经历给学生讲工程师的职业生涯;在学生学习专业课时,聘请大型工程的专家来校介绍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以及各个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工作感受。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大型工程的录像,如: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洋山深水港、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鸟巢、T3等。④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大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和测量仪器应用能力是很重要的两项动手能力,我们每二年举行一次包括民办本科和高职学院学生在内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和测量仪器应用能力大赛,不仅公开展示参赛者的获奖作品和领奖照片,而且将获奖行为计入学生在校表现的综合测评档案。#p#分页标题#e#

4、坚持实践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世界上评价教学质量优劣的机构和方法多种多样,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和体系也是庞大而复杂,然而,我们认为检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毕业生在工程一线工程师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如何对在校生进行评价和监控,使他们毕业后能在实践中胜任工程师岗位的工作?

其一,重点评价和监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①毕业实习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因此更加有必要采用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实习成绩的考核,以实习单位的鉴定和指导教师在实习期间抽查为主,并辅以实习答辩与交流。指导教师根据抽查情况,有一票否决权,但是,如果指导教师不投否决票,实习评价结论完全由实习单位给出。因为学生实习分散在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的对象是不同的工程,其结构形式、材料应用、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等不完全相同,通过实习成果答辩与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成果共享。通过答辩还可以了解学生实习报告的真伪性,确保实习质量。②毕业设计要重点控制好五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的质量。一是选题审题和定题;二是开题和查阅文献;三是中期的英文翻译和阶段成果;四是成果提交和修改;五是评阅成果和答辩环节。每届毕业设计都举行公开答辩,评委由专职教授、部分兼职教授、产学研单位代表组成。

其二,实践能力的形成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不仅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形成的重要因素,理论课程的学习也是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对质量形成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具体做法是:①成立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监督小组,按时开展全方位教学质量检查和监督,深入课堂听课,抽查学生作业和设计以及实验实习实训。②二级学院和专业系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ISO9001质量贯标活动。学校教学监控体系由教学秩序常规检查、教学文件检查、课堂听课、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质量状态评价等组成,分教师自查与互查、系主任全面检查、学院抽查三个层面,所有督导检查由党政领导牵头,认真记录,及时反馈,限时整改。③系主任负责帮助在教学质量上存在问题的教师查找原因并及时改正。对认识和改正不到位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直至完全纠正。

其三,通过严格控制检查和管理教学质量,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得到充分的贯切和落实。学生可以做到:二年级实习做零工;三年级实习用技术;四年级实习顶岗位。

5、结语

通过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授队伍,构建全面实践教学平台,严格的教学质量控制制度,我们探索了一套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爱玖等.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等建筑研究. 2005.3

[2]何若全.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改革. 中国建设教育. 2010.1

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类 课程体系 办学模式

一、项目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用房和各种生活环境、设施建设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需要和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而改善民生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要改善本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开展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大量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桥梁、铁路、地铁、隧道工程、公共娱乐设施等土木工程的建造活动,急需大量建筑工程类人才。

土木工程的建造周期长、任务重、专业性强,基本建设的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增设建筑工程类专业,培养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

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门类,作为新设的专业,充分认识到专业特色办学模式是能否长期办好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根本所在。新设的专业,还缺乏系统、完善、可行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办学模式,而这些恰恰又是决定本专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为此,开展专题研究,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办学实际情况,从提高专业技能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出发,系统地研究建筑工程类专业特色办学模式,以为本专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教学决策支持。

二、项目研究方案

1. 明确研究内容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紧贴新设建筑工程类专业办学实际和高职专业培养方向,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出发,梳理研究思路,确立技术路线,探索新设大专学历建筑工程类专业特色办学模式。

2. 理清研究思路

一是修订完善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探索建筑工程类专业特色办学模式。重点从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入手,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依据立项任务,确立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3. 确立技术路线

通过施工现场实际跟踪和与技术人员交流,查阅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相关文件资料,结合周边地区建筑领域发展现状及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深入分析论证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校企办学探索,获取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走“调查研究提出办学模式教学实践反馈验证调研分析修订完善确立适合本院实际顺应社会发展特色办学模式”的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三、 项目研究成果

1. 掌握了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岗位、工作内容和主要职责作为课程设置依据

重点调查明确了各级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监理员、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试验员、测量员、资料员岗位工作内容、主要职责和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课程体系完善的依据。

2. 修订了教学应开设的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优化了课程体系

依据调研修订完善了应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重点教学内容和技能目标,确立了相应的技能培养课程体系。

3. 确定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和时间规划,明确了“2+0.5+0.5”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性很强,课堂教育是灌输理论知识、完成专业学习的应知部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学会和掌握任何专业课,不可能完成专业学习的应会部分;根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上岗的基本专业要求,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两年后,在工地跟班实习一个学期,顶岗操作一个学期后,方能推荐上岗被单位认可接受。

四、阶段性成果的应用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建筑工程专业是技术应用型的热门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探索特色办学模式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将研究成果对新设的建筑工程类专业组织实施教学后,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培养了两届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