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政课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06 11:2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政课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思政课教学论文

第1篇

信息时代带来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观念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其特殊性表现为三个维度,即:第一,服务政治的维度;第二,思想改造的维度;第三,人的发展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交互性和周期性的教育,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既不是单向度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传统单向度的灌输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主客分离的认知模式基础上的,造成了教育目的的异化,导致教育沦为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教化[6]。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是思政课教育目的。教学方式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实践是理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因此要突出问题意识,不能回避问题,要注重回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决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忽略学生思想意识的动态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当今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只有针对当前社会思潮有效回答大学生的困惑,才能逐步树立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关系问题。思政课教材从“05方案”实施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体现了教材体系的时效性。但是,再及时的教学设计离开了实效性都是无用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材料,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积极推动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教学手段方面,善于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和创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言论参与权。学生“被动”地接收着媒体上是非善恶真真假假的资讯,颠覆着日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思政课不改进教学手段,就会被其他社会思潮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陈旧的教学案例、乏味的授课语言、严肃的课堂气氛,以及窠臼的考试方式只能让思政课“应然”的价值诉求夭折在“读屏时代”。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例讲解理论;必须学会时尚流行语,用学生最喜欢的语言方式宣传真理;必须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用学生最认可的方式传播信仰;必须改革考试方式,用学生最接受的方式传授理论武器。

2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

2.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授课水平的提升。因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提高掌握理论的能力,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说明社会问题。第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在思想意识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能够较深层次解答学生的困惑。第三,提高教学授课能力,把理论转化成武装学生思想的理论武器。第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做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2.2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价值

第2篇

    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席卷课堂教学多年,教学方法的单一简单的困惑依然存在,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没有从传统教学阴影中走出来,获得彻底的解放。课前教师忙于备书,把教材吃透,然后把教材内容变成讲课内容。课堂教学教师按照教案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步一步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听命于教师,成了知识的的接收器。一些教师长期受全国统一考试的束缚,想大胆改革,标新立异,又担心学生高考成绩的落后,进退两难,举步维艰。

    1、教师不能驾驭驾驭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完成教学任务上,对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研究探讨,或者说根本没有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不彻底主要原因就是教师首鼠两端,教学方式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已,内容一点没有改变。

第3篇

案例教学方法本身有很多优点,但从教学的长期效果看,这种方法不宜过于频繁地使用。一是在课堂上布置案例、讨论案例、点评案例等程序耗时过长,而且课堂的知识总量相对较少,经常使用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进度以及教学计划的完成。例如,“概论”课程,要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问题,大量使用案例教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热情会随着案例课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使动机与效果相分离。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必须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将教授法、讨论法、课堂演讲等融入到教学当中。所以,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法,遇到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宜用案例教学方法,因为它能形象地说明问题;遇到抽象性比较强的理论知识时,则还是应当选用传统的讲授法。

二、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案例教学形式要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案例的不同内容,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一是“广播式”,即教师口头介绍案例。其选材容易,使用方便。这种案例多半选取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通过讲历史、讲故事、讲经历,开展案例教学,二是“音像式”,即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场景、活动、动画等进行教学。这种案例多选择先进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视频、身边的感动、道德力量等。三是“讨论式”,即每一个案例介绍完后,都要给学生留一定的讨论题,通过案例讨论、案例点评,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

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双向信息交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采用适当激励机制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真正从学业、生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讨论式教学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可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如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等。其中,教师是集体讨论的组织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作讨论总结。为了保证课堂讨论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至少对以下的问题要有思想准备,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始?哪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讨论的结果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用以掌握讨论的思路和结果。

四、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一性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案例教学的角度看,案例是“理论中的案例”,从理论教学的角度看,理论是“案例中的理论”。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虽然在教学中选取的每个案例的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只能涉及到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问题,与某一种或几种理论发生联系,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得我们选取的案例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案例主题的选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服从理论系统性要求,要把案例中的理论讲清楚,并善于用案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案例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4篇

一、“空白”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三)科学性原则

第5篇

时政小演讲,即在课堂上让学生用3──5分钟时间,以演讲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事件,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求简单扼要交待事件的背景情节,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或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并运用所学知识适当加以评述。实行时政小演讲可以一举多得。

时政演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思想政治课教育、时事政策教育、以及日常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这三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政治课上用时政小演讲把时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也改革了课堂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是课堂结构创新的一个尝试。

时政演讲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思想政治课上开设时政小演讲,未增加课时,溶时政教育于政治课教学之中,既充实了课堂又活跃了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一改传统政治课课上一本书,教师“满堂灌”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被动听,记的疲惫不堪。在政治课前用3──5分钟的时政小演讲,形式新颖,课前明确一人主讲,并准备查找资料,全班同学都来帮助提供信息和资料整理,这样一人演讲多人相助,全班受益、资源共享,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之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实效。

时政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时政小演讲,一开始就以它特有的灵活性、时效性被学生接受,它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形式开放活泼,易满足当代中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表演欲。过去课过于脱离学生实际,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课堂效率,实施小演讲,可以促使学生关心我们周围的事,关心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并激发其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或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

政小演讲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他们知识面宽,兴趣爱好广泛,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并渴望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在感到困惑时,希望能在老师的点拨下获得理性的认识和提高。时政小演讲就是一个小舞台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知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展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日积月累可以更加激发其学习书本知识的热情,同时也体现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原则。

五、时政小演讲既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6篇

教师在中学多媒体实践中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是非常频繁的,但只是做到了“用”,却不是真正地在“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备课准备幻灯片课件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过于精美的PPT课件及教学材料。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时,注意力都被那些华丽的外表吸引了,对于所要领会的知识却是接收的少之又少,继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料的时候,有时候选的过于高于生活,学生又不爱提问,且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课件的变换、在形式上的表现,最终把多媒体教学弄成传统教学,毫无新意可言。过于注重多媒体教学,无视传统板书的妙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大多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就只是侧重多媒体教学,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板书给彻底替换掉了。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有优势,一方面,它比传统的教学涵盖的信息量更加全面;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想要讲解的内容全部展现在教学课件里面,这样就可以大量节省教学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也存在不足。教师运用PPT教学,放电影似的,这些不具备可重复性,学生在记笔记上没有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效果好。为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要结合传统的板书,这样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会更加到位。中学思想政治多媒体教学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标准教学改革进行的十几年间,中学思想政治多媒体教学始终没有一个科学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学校在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面产生迟疑,且采用多媒体教学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充分的肯定,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也不能得到科学化的评定,对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极其不利。为此,教育部门必须对中学思想政治多媒体教学进行科学化管理,制定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评价标准。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学校、学科都要进行独立的评价,给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分值。

2中学思想政治多媒体教学优化研究措施

保持课堂新鲜感,研究社会时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事性强的学科,它的更新速度是极其迅速的,对其教学内容的变革也要迅速。虽然说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纳以前陈旧的知识也可以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就缺乏新鲜感,让学生觉得缺少使用气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多多提供一些社会时事给学生研究探讨,这样更加具备引人入胜的效果,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热烈。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更新速度决定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起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说更加繁重些,因为他们要对于社会时事进行紧密的关注,这样课堂新鲜感才能永久保存下去,学生也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多媒体运用要适度,演示材料要恰当运用到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的多媒体演示材料大多数都是用在教学的开始,这样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讲解到教材的重难点时,多媒体在此时也还可以发挥一个画龙点睛的功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讲时事政治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放一段短片,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讲解经济时,中间放一些图片,来增加学生的理解,也是非常有效果;等等。制定统一科学的多媒体评价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进行的这么多年间,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标准评价模式,这对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的相关部门要进行商讨决议,再结合学校的相关情况制定相关的标准评价模式。对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进行单独评价,并给予相对应的鼓励。而且每个地区的几所学校之间,也要建立起互相学习的网站,分享自己的课件及教学心得,让教师有那么一个平台来进行相互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学思想政治多媒体教学模式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多媒体教学应该处理好的关系

第7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科学与否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教育是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这一主体。那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就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的体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我们的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良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下认真专研业务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也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主体上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收入差距加大,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在讲科学发展观时,特别要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先列举一个励志的大学生典型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怎么做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智育,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应该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还要给学生强调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美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显示出了正能量。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就很少参与家务事等劳动,对劳动观念有些淡漠,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锻炼。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统筹兼顾。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统筹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学习,还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统筹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可持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可持续。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学内容上也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程之间以及同一课程内教学内容有重复,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虽说各门课程功能定位,讲授角度不同,但这种角度和定位点在教师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我们学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三年级开设的课程,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本课程则重点讲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和理论等内容。对与前面课程重复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个别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比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之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已涉及,那我们就对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安排学生自学,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只着重讲2-3个案例。比如第八章第三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之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已涉及,那我们就从当代大学生中找正反两个典型的案例加以讲解。此外,本课程自身内部的各章节之间也存在一定重复,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取舍,重点讲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我们的授课方式,用科学有效的多种方式教学,提高课堂的控制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是专题式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高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我们把它分为八个专题,由八个教师各自讲授一个专题。由于每一个教师只讲授一个专题,他(她)就有时间精心设计这个专题的教案和PPT,保证了教学质量,围绕主题展开的专题式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做到重点突出和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二是讨论式教学。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就可以安排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人口、资源和环境为主体收集资料,展开调查,先是小组讨论,做一个讨论提纲的PPT,然后再选出代表与大家分享。三是案例式教学。教师事先要选好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是经典案例,从教育部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材中选取;可以是新闻案例,选取及时的新闻资料,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可以是同龄人案例,对同龄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是反面案例,不过,反面案例要慎重选择,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教师要注意正面的引导。案例式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理论,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四是网络资源教学。高校校园网可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栏,把教师的优秀课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一些经典视频挂在网上,同学们可以上网查阅。另外我们每个老师还有网络教学平台,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每个任课教师可以上传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件等,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评阅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五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在课堂上,让课堂有声有色,提高了课堂控制力。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和书写黑板的时间,加大了教学信息量。六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每一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科学统筹,各门课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协调,不要重复。对于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建立有利于教学的稳定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参观考察红色革命根据地或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的发展等,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三、结束语

第8篇

一、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2)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3)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

(4)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5)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3.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教师的讲解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

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反思教学;自我“十问”

作为教师主体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立创新的一种方式,“反思教学”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推动科研水平提高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是教师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适应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反思教学”应成为高校教师的现代教学观

“反思教学”是由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舍恩(Schon.D)首次提出“反思性实践者”概念后发展而来的。“反思性实践者”理论的出台,无论对教育过程还是教师职业生涯,都实实在在地提出了重新考量、再次定位、承受挑战、继续检验的重大问题,因而是对传统教育、传统教学、职业准入与后续发展观念的一大冲击。“反思教学”应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个突破口,是教师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学观。

“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他的反思可能是从教学实践开始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性实践者不会将反思局限在课堂上和教学工作中,他的反思必将会超越教学、教育的范围,拓展到他的整个生活世界和全部生命过程,包括他自己的情感、思想、行动和人格”。[1]这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认识与行为实践的革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说,“教学过程+反思=优秀教师的成长”[2]。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个体的“自我教学反思”尤为重要。

二、思政课教师反思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自我十问”

反思教学的频繁、多样、持续、整体、全面性特征,决定了反思教学必须体现出相应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反思有利于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反思有利于形成对教学现象与教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特殊见解;反思有利于对自己已有成就再审视再提升;反思对自我评价会更冷静更客观;反思叠加会使教师收获更新的实践智慧。相反,有认识误区的“反思”,不仅偏离反思教学发展方向,削弱反思教学育人成效,而且有可能背离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急功近利式、焦躁漂浮式、应景心态式、支离破碎式、快餐式、作秀式的教学反思,其意义和作用都值得质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经常不断地从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角度反思自问下列问题:

一思敬业“维度”。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事业维度”来认识,围绕弘扬大学精神,营造科学、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思”对事业执著敬畏、崇德敬业、自强执著,就会增强育人的事业心、责任感、荣誉感;“思”爱岗敬业、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就会“解学问之惑、传做人之道、授创造之业”;“思”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熔铸于教学,就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升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就会专业有扩展、教学有拓展、科研有发展、职务职称和追求目标有进展。高校教师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只停留在谋生的“职业维度”认识,就只能满足于工作得过且过,安于现状,随波逐流,目光短浅,无竞争创新,不思进取,缺发展后劲。

二思博识求精。科学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出,时代要求教师先纳新知识、首倡新观念,认真钻业务,不断强素质。教师要思勤奋教研,孜孜不倦,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专攻,又有博识。思教学能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成竹在胸。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认清机遇和条件,克服困难和矛盾,坚定信念,胸怀宽阔,不断提高识别、分析和抗干扰的能力,调整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才能在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敬业、勤业、乐业、创业。

三思生机活力。思政课集马列理论、法律、国情、政策、道德、心理、教育等学科内容为一体,必须把握开放、融汇、活力、魅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体悟成长,感悟修养。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解读、分析、整合、驾驭能力,不仅要有机整合教材内容、筛选活用、灵动处理,还要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创新,使教学内容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增强政治学科的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树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展示政治理论课学科的生机活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大学生思想实际、就业观念转变实际,避免空的说教、毫无新意的刻板教学。

四思创新魅力。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用政治学科的人文思想、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其中。要遵循“教有法,法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学生探讨交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情境之中,通过情绪共鸣、情感创造,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既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应用,更要进一步提升其思考力、质疑力、批判力、创新力。要善于把比较实用的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突出思维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要善于掌握最新学科的发展动态,善于融通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创新知识、拓展学科专业,善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验,在理论和实际的研究上有较好的应用。

五思广博爱心。对学生要信任、真诚、关爱、用情,真心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要通过见细见微之事体会和感悟“爱”的真诚、“爱”的崇高、“爱”的温暖、“爱”的伟大。要自觉并发自内心地爱生、爱校、爱同志,爱科学、爱事业、爱国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存,传承爱心,用博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六思教学互动。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能力素质,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团队合作中丰富经验,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在课堂内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设或研究问题情境,从深度难度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师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需要特别建议的是,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思政课教师不需要也不能够“正襟危坐”,最好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的“真本领”、“硬功夫”,充当师生员工各类活动的健将、主将,率先参与学生的群体互动活动,广泛地结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目标才会真正有声有色地落在实处。走出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课,才能够让学生体味改革建设之艰辛,经济发展之艰难,人生奋斗之艰苦,成长成才之坚定和坚强。

七思时代气息。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化静为动,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赋予课堂教学形式新的要素,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像、音、画融合起来,声情并茂,能够对人产生感官刺激,引起心旷神怡的情景体验,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为教书育人和学养内化目的服务的精品课、优质课、网络课程,如果没有师生现场的心理交融、情景交汇,难以成为真正的优质课。因此,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演练,同样是给予学生无形的示范。

八思“情商”亲和。教师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源自教师领导管理力、教学组织力、授课亲和力、问题探究力、学术攻坚意志力。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他将情绪智力扩展为五个主要领域: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指的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一个优秀教师的“情商”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体现,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葡萄美酒韵味弥漫芬芳,似清澈山泉绵甜本真,像柔盈清茶香沁心脾。教师教育、教学的“情”,还应导出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感悟激情、赞叹之情、振奋之情、对真理的渴求与敬畏之情。生动形象、凝练幽默、风趣诙谐、简明扼要、连贯得体的教学语言,是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智能的“情”;化深奥为浅显,解枯燥为风趣,韵律和美、语速音调抑扬顿挫,是润物无声醍醐灌顶的“情”。教师还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放大政治教育教学效用,使教育教学管理严谨而宽松,领导艺术睿智而高雅。

九思规律应用。理论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但却能为处理问题提供符合科学规律的可能,高教理论和高教规律的应用,对办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学理论是实践智慧的结晶,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实践指导。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规律只能认识应用,不能创造和消灭,因此,教学必须结合规律应用,将自己长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调整运用,以期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换言之,实践智慧可以是对教学理论的超越,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中的理性原则和普遍原理,必须与时代脉搏、文化自觉、校情特色有机结合,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

十思个人涵养。高校教师的涵养是多方面的综合统一。涵养,可以严肃而不孤傲,活泼而不放浪;可以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狂;可以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塑造与锤炼。“教学反思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教师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使感性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从而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通过反思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而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又保证了教师反思的深度及反思的效果。教师的这种自觉的反思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获取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3]。

三、结论

“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在集体反思促使教师改变自我之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从多个方面观察、比较、分析、认识和定位自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个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程亮.“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2] 周逸先,祝刚.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教学反思水平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3).

[3] 史康健.基于“实践智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实

践[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4] 张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提

升[J].职业时空,2011,(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