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29: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技术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第1篇

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确立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新的内容体系的形成

纲要制定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转化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计算机课程的痕迹,例如,大量内容仍然是以“用计算机做……”来标志的,而且由于当时必须考虑许多初中尚未开设有关课程,高中只能从零起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2001年起,在以纲要为依据进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审查中,通过审查的教材有18套。这些教材中有的仍然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的强调了信息活动有关的任务来组织教材,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但是都比较注意强调信息素养的综合提高,强调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颁布的课标则按照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意图,一方面实行模块化,规定所有模块在9个星期内完成,为36学时。另一方面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1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保证,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初步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和延伸。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达到基本信息素养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的模块,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潜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技术的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学习发展需要。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可以适应理工科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适应准备从事艺术、文化领域工作与学习的学生的需要等。

同时,教育部对于教材实行立项批准的管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管理部门与审查人员可以比较早地介入材料的建设工作,实现教材(内容体系与遴选)的共同建设,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在2003年7月核准编写的高中教材目录中,信息技术教材有5项,各自具有一定的特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编写指导思想与课标相符的前提下,编写特色是教材存在的重要条件,而内容体系的安排与所写的样张具体地反映了教材能否体现特色和贯彻课标的要求。

新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我国的广大计算机教师队伍已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任务驱动方法。但是,当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以实际的任务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因此,许多任务只是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孤立的、零散的,例如,把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作为一个个任务,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文件更改名字”等。

进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后,教学活动树立了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因此任务驱动方法的实施开始进行到更深入的探索阶段,所选择的任务均来自学生熟悉和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甚至一些任务的主题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既有实际意义,又必须使用要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经过必要的信息活动的过程、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方法才能完成。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活动的过程,而且了解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应该充分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总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采用了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教材灌输,学生理解与识记的教学活动方式。现在,许多教师引入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已探究或者合作学习,通过案例来建立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留白的方式,不再要求学生背记概念和规则,而是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文描述这个概念和规则。

而在技能训练方面,原来主要是讲解加操练,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做,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操练,讲了又讲,而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既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现在,教师开始注意学生的特知特点,分析如下一些问题: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问题。②学生的交流倾向问题。③学生的学习倾向问题。根据马梯尼兹分析提出的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和逆反型等学习倾向。针对这些不同的特点,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做,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指导和训练的教学方法。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就是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运用。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为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好“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课,精心制作了一幅细致的动画——“动物园的一角”,把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并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上课时,学生发现连连:“我发现小河水在不停的流动”,“小河里还有鱼儿游”,“小鸡的头一动一动,它们是在啄米还是在啄虫子”……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听课老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老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数学学科特点。如,有位教师上“角的度量”,课前把“角的度量”的有关知识精心的制作在网页中,上课时基本照网页设计,单纯的介绍了有关角的度量的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怎样用量角器真正去量一个角的大小,课后有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进行角的度量,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老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想像、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提公因式法”概念的教学,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多媒体显示公式:ma+mb+mc=m(a+b+c),并出示问题“等式的哪边是要分解的多项式?它的各项含有的公共因式是什么?”(2)多媒体显示公因式概念。(3)教师归纳并用多媒体显示“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

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有些数学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5、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好“助教”上阵;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二、采取的对策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集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

这里是三位教师对“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

A教师教“圆的认识”时,把教学内容按照预设方案悉数设计在课件中,在频频点击下,按照“既定方针”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黑板上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板书,因为这些都已经在课件中“闪亮登场”了。

B教师教“圆的认识”时,课件与板书双管齐下,“该出手时才出手”,最后黑板上教师的板书整齐、清楚、明白。

C教师教“圆的认识”时,也把课件与板书“联姻”,不同的是教师的板书乱七八糟,最后在学生“不舒服要求整理”的“抗议”下,“麻烦”学生动一番脑筋,重新整理,“刷新”记录。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数学教学。上面三位教师:A教师不管什么,都用课件当作万能工具。B教师虽然在运用课件的同时,注意了与板书结合,但是教师又包办了一切。C教师对课件适而用之,把课件看作点化的工具,同时适当的运用板书,板书故意写的乱七八糟,让学生去整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围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数学课程的教学时间里实际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数学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学习问题。因而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整合,要打破常规教学中,学科界线,不仅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围绕学习主题,适当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丰富数学学习的内涵,建立起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平台。同时还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学习问题,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

知识的整合不是知识的杂烩与罗列棵,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如,“勾股定理”的导入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园资源库进行本课的自学,学生可以通过对“勾股定理”的知识的来源、证明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出不同问题,引入教学。这个导入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学习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CMC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要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总能“守得云开见明月”。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出版社

第3篇

现代企业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走向自动化、程序化。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辅助数控编程(CAPP),计算机参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制作文件、统计和数据处理,进而发展到把集合3C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与有关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等组合在一起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置身于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企业档案工作者将发现企业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在企业实现计算机全程管理后,适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例如生产或开发一项较大项目的产品就需产生上万份的图纸,而其中许多又要承袭老产品的大部分成果,因此电子图纸显示了其比纸质图纸更旺盛的生命力,保存电子图纸要比保存底图方便、省时、省力并且有意义得多。

其次是企业档案的分类变化。旧有的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各企业档案信息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计算机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档案分类更能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状况,分类也将更详细、更科学、更规范。

此外,在企业档案接收和保管上也有所改变。以往的企业档案工作者以参加科研产品鉴定、重要设备开箱及重要建设项目、技术改造竣工验收做为对其企业档案的监督、指导和接收就显得有些滞后了。“在电子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者提供利用”。这就是说企业档案人员如果不进入到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去,则很难掌握到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的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电子文件、电子图纸使企业档案工作者再也无法坐等档案的最后形成与归档了。他们必须在产生电子文件的源头就行使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参照国家有关文件制定出本企业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提请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编制人员在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加入电子档案文件的鉴定、归档、保存、利用等档案管理内容。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要求计算机详细记录设计、加工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及相应的更改信息,要在不同的版本上注明当前的有效资料,以确保最终归档使用的是正确版本的图形或图纸。企业档案工作者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运用专门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要懂得如何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掌握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

此时企业档案的保管也不再只以卷盒和柜架为装具,更多的经过档案人员鉴定归档的企业档案信息将存入“虚拟库房”。

为企业活动提供利用档案信息亦发生了转变。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只是对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初级要求。重要的是要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及时掌握企业的产品信息及开发过程。一切以企业生产建设为中心,找准档案工作为企业服务的切入点。做到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对象。要达到这样高层次的档案信息处理要求,档案工作者绝不可是思想守旧、图安逸、躲清静者;档案工作也绝不是仅靠几种目录、几间库房就可包容的。

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档案工作

第4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目标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服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它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殊任务。

1.语文课程的目标观

民族性与多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样,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也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目标,制定语文教育政策。一方面,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有力的纽带,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与殖民,是母语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全环化必然导致多元化。因此,就语文教育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总的说来,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人文性与技术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术成为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比纸和笔的操作更复杂,更具技术色彩。同时,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丰富了人类思想的表达手段,非文本的可视化媒体将与语言文字紧紧地融为一体。发展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高效率的技术化语文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高效率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因此,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当前,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正呼喊着科技与人文整合,这将使人们在追求语文能力技术化的同时,追求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包括对语言思维、语言道德和语言审美情趣的重视,对文学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的重新评估。

普及性与艺术化。普及性是指过去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具有高不可攀的神圣地位的语文教育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大众化的目标。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写作、电子投稿与发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的约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出现了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曾经神秘的“创作”成为一种普通的、大众的“写作”。在文学的发展上,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语言的话语权威发生了变化,公众话语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个人性话语、私人写作渐渐盛行。至于艺术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便利的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融为一体,语文教育目标带上了更多的艺术色彩;二是由于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摄像输入、摄影输入和语音输入等输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修改与编辑的方便性,传统的纸笔书写可能将逐渐让位,而隐退为一种少数人所专有的、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

生活化。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如多媒体的互动技术可以模拟演讲、报告、采编等应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和活动,网络技术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这就为语文教育目标生活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个性化。信息时代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程目标不再整齐划一,而应该承认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从“一纲多本”发展为“多纲多本”,从“教学大纲”发展为“学纲”,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需要和潜力确定语文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个性化,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语文能力的变化

电子化的读写能力。电子读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文形态,它与传统的读写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电子读写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基于网络和资源库的检索式阅读能力,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多样化的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与发表的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必须具备传统文本读写的基本能力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识、技巧与策略。如多媒体的解读,各种字体、字型、字号和不同文本版式的处理,页尾、页脚、脚注和尾注的运用,网络导航的技能,网上交流工具的熟练使用,网络礼仪和网上交际规则的把握。此外,电子读写对传统的文本读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由于电子读写的便利性和极强的交互性,电子化的文本资源极大丰富,以及情景化的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达的观点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多样、复杂乃至隐晦,这就对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网上阅读时,由于超文本的功能,读者的眼光变得更加挑剔,如果文章缺乏吸引力,读者就可以迅速转移阅读目标,点击其他的栏目;反之,如果读者发现了优秀的文章,便会通过BBS、E-mail等电子手段在Intemet上迅速传播,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并且读者还可以利用网上的交互方式,打破与作者的鸿沟,与作者甚至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些特点对网上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者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快速读写的能力。质量和速度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的语文学习注重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强调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全面把握,强调字斟句酌的写作和修改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性的必然。在信息时代,它仍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目标。但不限于此,由于信息时代网上信息的更加自由、开放、随机,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量剧增。在这些信息中,既有大量有价值的,也包含了许多价值不大甚至有负面影响的垃圾信息。因此,信息的快速捕捉能力、筛选能力和鉴别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带给人类的更加频繁的交往,在信息时代培养快速的写作能力也显得很有必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写作成为有真实目的和意义的交流工具,如果能提高网络写作的速度,那么其快捷与方便的特点就会使它的交际价值能与日常口语交际相媲美。又由于网络写作能整合传统写作本身的优点,因此,它在远程、长篇和深思熟虑的交流方面则将超过日常的口语交际。

实用性和研究性文章的写作能力。文字处理技术如WORD、WPS使写作快捷而简便,网络技术如E-mail、BBS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写作将像口语交际一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电子写作与传播,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交流看法,而这有赖于实用性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CD-ROM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电子写作工具的便捷性,使研究性文章的写作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和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有条件参与到研究性的写作中来。他们能方便地利用电脑网络请教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并开展网上协作,能搜集、阅读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断的重组、加工与再创造。

规范性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人机对话技术的发展,人与电脑之间的口语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脑与网络的口语交流将日益频繁。无论如何,电脑还不是人脑,人与电脑的对话就要求口语的表达具有适当的规范性,并掌握人机交互的会话策略,使电脑能够理解。由于当前的人机对话研究主要基于书面语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口语表达的规范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出现向书面语靠扰的趋势,如词汇省略现象的减少,句子趋向于完整,口语能通过电脑显示出来,从而具有书面语的视觉特征,能够被修改、补充与保存。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

多媒体。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或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的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性的辅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顺畅的解读。因此,掌握多媒体作品的特征与格式,理解和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如图像解读、音乐鉴赏、视频阅读、文字处理、多媒体创作、E-mail技巧、网上实时交流、电子投稿与发表、电子工具书的使用等,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这些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不完全相同,信息科技侧重对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技术的基本操作,属于基础性的技术课,语文课程则侧重利用信息科技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利用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一起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网络语言。随着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字在词汇、句式、语体和语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日益增加的缩略语、大量出现的谐音词、界限逐渐淡化的各类语体,从而产生了“网络语言”,包括网上的口语、书面语甚至网上的方言。一些“网语”正从网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了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网语”约定俗成,就会引起社会语言的变化,从而引起语文学习对象的改变。

网络文学。电子写作的便利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指首次以电子形式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具有通俗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并且篇幅短小,多数在2000字以内,但数量众多。在内容上,主要表达自我的感受和心情,所以一些较成熟的作品深受年轻读者的青睐。由于计算机网络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也由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根深蒂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仍由传统媒体出版发行,这样做虽然失去了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但不管怎样,经过“优胜劣汰”,网络文学都将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

主题词。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的写作要求概括与提炼主题词或关键词,以方便电脑的处理;获取信息的检索式阅读和快速阅读也要求输入主题词或关键词,以进行准确的查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重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但都没有上升到信息检索的高度来进行,因此,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应该加强对主题词的教学。

2.语文课程内容选择范围的变化

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和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加广阔。语文的外延不仅包括现实的生活领域,还包括网上虚拟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外延之和。语文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也因此更加多样并富有动态性,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或“全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实现和推广。

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采取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材料。既可以选择贴近社会发展的社会历史作品,如时代主题、斗争、革命、爱国主义、群体意识,又可以选择讲人性,讲亲情、爱情、友情,讲平凡小事,讲普通生活与工作的文章;既可以选择革命文学,也可以选一些改良、保守、通俗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但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甚至极度泛滥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语言学习范例的选择,一方面要积极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5.语文课程结构、载体和相关术语的变化

第5篇

1.1网络信息遭受恶意改变

位于网络上的计算机遭受黑客入侵,存储在上面的信息收到非法篡改,是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中最常见的一种。导致此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组织或个人,因为经济利益或其它原因,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非法登录他人计算机,对其中的信息予以按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便利性和网络结构的多样性,给不法人员入侵网上计算机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特别是这些不法人员对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有了一定掌握后,更加容易入侵计算机成功。信息被篡改后,计算机用户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从而给正常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1.2计算机存储信息遭受窃取

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处理功能使其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使用计算机处理重要信息。一旦这些信息遭受窃取,极有可能引发重大经济损失、安全事故和社会稳定事件。每年都有因为计算机重要信息被盗或被篡改事件发生,虽然最后得以平息,但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的重大损失难以计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安全工作之一。

2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状况

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始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实现飞速发展,但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距离,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存有着很大的不足。

2.1计算机软件自身的缺陷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原因,我国计算机软件在安全性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计算机软件自身的缺陷和漏洞是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中最大的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计算机用户的数量极为庞大,从而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困难更大。

2.2计算机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在一般应用方面已经和国际水平相接轨,但在高端技术方面,比如在中央处理器和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许多计算机关键技术都要从国外引入,计算机产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在这一点上,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极其明显的。

2.3高精尖人才匮乏

人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计算机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较为落后。尽管许多大专院校设立了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但经过这些学校培育出来的人,一是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我国计算机网络产业的巨大需求;二是多数人仅是对计算机某一方面有着基础的认识和理解。对计算机高端技术有着深入掌握和对整个计算机产业发展认识全面的高精尖人才极度匮乏。这使得我国计算机企业在和国外同类企业进行竞争是往往要落在下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计算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急剧增加。

2.4配套法律法规不到位

我国计算机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法律规范方面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不完善,尤其缺乏具体执行的细节和措施,比如《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信息加密与安全法》等具体法规还不够细致,缺乏可执行性。随着计算机网络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出的作用日渐显著,政府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管理规范和配套法律、法规也在迅速制定和实施之中。

3从计算机应用层面实施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网络是计算机个体的集合,通过改进计算机应用质量,可以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

3.1身份验证技术

用户管理是计算机安全防护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对计算机使用者身份确认和管理的强化,最大限度避免黑客入侵。身份认证技术是当前计算机用户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若干个用户参数的验证,从而确认计算机使用者的合法身份。身份参数认证,包括对参赛准确性、有效性和真实性等多个方面的验证。一般情况下,是将计算机使用者个人的某些生理特征作为验证参数,从而保障其安全性并降低重复性。该技术实施成本很高,技术难度较大,现阶段难以普及。所以,当前普遍使用的身份验证技术是以密码为保密手段的。

3.2信息加密技术

计算机信息加密技术,是在传统信息加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高科技计算机技术对存在于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加密,从而保障其安全可靠的方法。当信息进行过加密后,还会通过安全认证等信息安全机制进一步做好信息安全防范,从而保障电子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现阶段普遍实施的加密技术主要分为2种: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密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加密的作用,确保信息安全。

3.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重要安全防护措施。上网计算机设置防火墙的意义在于对传送给计算机的信息的通过状态进行检测,根据预先设置对数据包进行过滤以及服务器的使用等,通过上述措施对计算机与外部网络信息传输安全加以管控。

3.4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是当前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所面临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威胁种类。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可传播性,通过网络能够迅速蔓延到其它计算机,将破坏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就必须加强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当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安全措施搭建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的入侵,并对一入侵病毒加以消除。

4结束语

第6篇

1.1有利于监管森林和湿地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得到全面的森林和湿地的检测结果,通过研究和分析检测结果,可以准确了解到我国森林和湿地的现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措施,确保森林和湿地资源不会遭到破坏。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准确地掌握我国森林和湿地的分布情况,并且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森林和湿地保护规划提供信息服务。

1.2有利于监管荒漠和沙化土地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了解我国各个地区林业荒漠化的情况,并且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可以根据研究数据知道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趋势、以及荒漠化的程度等,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而防止我国荒漠化的进一步加剧。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可以更好地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每一期调查数据大约为500万条记录的管理,数据存储量达到3T。

1.3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

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对于我国的一些重要工程的规划、操作注意事项、整体布局以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所有林业管理的现状,从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最终提高我国林木的质量、规范林木的布局、增加树木的数量,提高树木的整体效益、提高树木的功能等,最终使得我国林业管理趋于规范化。

1.4有利于对林业灾害进行监管和处理

森林资源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在森林中频频发生自然灾害等现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大大降低了林业灾害发生的频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林业灾害的发生,对各类自然灾害做出积极的反应,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得知发生灾害的方位、程度、造成的损害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我国树木的总量不会大幅度减少。

1.5促进林业管理的迅猛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林业种类包括很多种类型,例如,观赏林、经济林、药用林以及绿化林等,为了合理管理这些林业,如果仅依靠人力的话显然是不可能,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林业管理越来越简单。它可以准确得到所有林业的数据,了解到全国各地林业的发展状况。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林业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行分析和估测,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强大的管理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人们早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了他们交流的平台,他们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产品贸易活动、林业产品交流和探讨活动。

2小结

第7篇

随着电脑在家庭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基本掌握了机的基本操作,如果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仅仅教授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欲望了。对于已掌握Word、FrontPage、Flash等基本应用软件操作的同学,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通过让学生具体创作一幅作品来组织进行。这样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用”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不但需要多种软件共同使用,同时还需要与其它学科进行很好地有机地整合。这样的教学,不论是作品的上(学生可以自命题),还是形式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都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选择,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本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不同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班会课的整合:

玩游戏.上网聊天是中学生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特别是电脑进入教室后,除了教学需要外,也为学生玩游戏聊天提供了方便。如何把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呢?为此,我们让学生在校园网论坛上就“游戏的利与弊”谈谈各自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有益的游戏可以益智,有的认为玩游戏浪费时间,还有的认为只要处理好时间的等……”总之,通过这次班会课,一方面以学生喜欢的聊天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可沉溺于攻击性的游戏。从而让电脑既成为学习娱乐的好帮手,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在教学管理中,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并学会在合作中懂得同学间如何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例如在指导学生作品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别人的闪光点,每一幅作品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总有一两点闪光之处值得借鉴,相互启发,结合自己的作品扬长避短,或者多位同学共同合作,技术交流、创意交流、既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精神,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不断进步,不论作品还是人品都能越来越接近完美。这样,在学生间就形成积极、愉悦、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用学生的优秀作品美化机房,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二、信息技术学科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中小学德育任务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的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也才能做一个符合道德要求的人。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学生感到如何确定好的主题是最难的。其实有好多好的主题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教室的墙上就贴着“工作着、学习着是美丽的”、“人人都要做好人”等。在教学中我还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例如我碰到的一位交警,平时在烈日雨中指挥繁忙的,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还专门抓获一些偷车贼,让失去自行车的失主又能找回自己的马儿的故事,启发学生用作品把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表达出来,宣扬人世间美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要多做好事、善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理想。

三、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美术、学科的整合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健康情趣和理想的境界。而美育又分美育、美育、文化美育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又将如何体现美育教育呢?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

杭州的四月是最美丽的季节,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市政府又花了大量的投资把杭州西湖装点得越来越漂亮了:南线开通,白堤、苏堤、西湖边都建了很多有教育意义和典故的雕塑、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了“环境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组织春游,这一周的信息技术课我就结合春游让学生把春游的感受通过你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用绘画描绘了春天的景致和春游的场景,还有的学生描绘的是心中的春天,让学生在创作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熏陶。

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还有欣赏和制作flash作品,在指导学生制作flash作品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主题配上一些好的名画、优美诗词、和经典音乐,使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优美的文学诗词、名画艺术、以及著名的经典音乐有所了解,有所感悟,让学生在整个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会flash技术,又接受了艺术美和文化美的熏陶。

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有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对美的感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来,自然而然就形成立美创造活动。我们让学生美化修饰文章,作报刊,制作网页、flas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信息技术学科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教育是门艺术,如果离开情感的因素,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根本谈不上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这也是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旧不能代替教师教育的原故。

在教学中,我注意用情感的因素感染学生,创设一种师生平等、民主交流的教学气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再是仅仅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在教学生作电子报刊和网页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我最喜欢的**”为题自由创作,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最快乐的童年”“我最喜欢的书”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还有的学生表达了热爱人生,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渴望人世间充满爱,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五、信息技术学科与心的渗透:

瑞士的学家裴斯特洛齐对教育就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化、人性化”的口号。在作品的选题中,我一般都让学生自命题。法国的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教育”的思想,就是要从学生的自然本性出发。他认为儿童的自然本性是向善的,因此只要尊重学生的本性,他的个性,就能培养出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感受。况且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愿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们了解学生真实的心声,也让我们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感恩的心》、《放飞心灵》.《我的世界我喜欢》等。当然也有的同学写了《扭曲的心》.《人生好苦》等,这都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及时给予关注,积极引导,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有一颗健康快乐正直善良的心。总之,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乐于学习、这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也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整合:

网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但很多人认为网络是虚幻的。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或是网络学习中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并在校园网上开通网上论坛,师生在线交流等。一次我在网上碰到一位怀疑一切的学生,他问:“什么是诚信?现在上到处都在宣扬虚幻这个概念,现实生活中都没有诚信,何况虚幻的网络?”我告诉他:“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以为说谎可以保护自己,熟不知,一个谎言的开始,就意味着将要用很多谎言来掩盖。况且一个人老说谎会很累的。如果你给别人诚信,别人就会给你诚信。说谎者在诚信者面前也只能诚信,何况谁又愿意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交朋友呢?所以只有诚信才是对付虚假、虚伪、虚幻的最好的办法。”后来他告诉我他改掉了说谎的习惯,还在网上交了不少的好朋友。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在网上平等对话,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更能接受。总之,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具有双重性,我们不能因为惧怕网上的不良信息就拒绝网络。况且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事情,只要正确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不要盲目地陷入无聊的聊天和所谓的网恋之中,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帮助。如果人人都能在网上作个诚信的人,遵守网络道德,真正的网络教育就会成为现实。

存在的及解决的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在实施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后,在教学活动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在网上查找资料和素材,有的时候学生上网查资料很盲目,要么看看图片、听听、看看flash等,所要的资料还没找到,一节课就过去了。有的时候又担心学生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如下解决的思路:(1)教师机上Internet,教师备课时根据教学要求,先下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存放在教师机上,上课时让学生在指定的文件夹内、校园网的资源库内查找资料,这样既满足了教学要求,又节约了时间,教学目标明确。同时,由于教学具有灵活性,教师教学有时也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根据教学要求,查找资料后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第8篇

1.授课教师专业技能较差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学校缺少专业性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以,只能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知识,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体现。

2.学生上机时间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授课时常常就是理论教授和教师演示相结合,学生能够上机操作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

3.硬件设计较差

在一些条件较差地区,部分学生的电脑数量都不能实现每人一台,甚至还有大量有问题的电脑凑数等等。这样的硬件装备严重阻碍了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总之,作为电教工作人员应认真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管理,进而确保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二、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工作

1.定期加强培训

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咨询、督促、考核、总结表彰是我们电教馆工作职责之一。所以,定期进行培训,一来可以强化一些教师的专业技能,做好高效课堂实现的保证工作。二来可以让教师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进而,促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因此,我们要组织好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进而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理分配设备

指导中小学电教设备的配备、维修维护及使用,负责开发、配备和管理中小学校电教教材、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这也是我们电教馆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走出去,不要等待着学校上报。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配设备,以保障每个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比如:在教学相关“Excle”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选择自主探究式模式,使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借助函数求和(Sum)和求平均值(average);对相关数据做出图表;对Sheet1工作表进行垂直分割;等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又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会得到培养,学生也将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

4.有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开展电化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确保信息技术的价值能够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展示。

第9篇

1.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生产中,信息化系统可以将其各个流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并依照实际需求将其分成若干个环节,包括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等,之后将其实施有机结合,从而构建企业的完整生产系统。在这一模式下,可以显著改善实施传统管理中存在的各环节脱节问题,企业生产中的各项任务均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管理,不但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推动了企业计划体系的科学化发展。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有相应改变,从之前的人工、自动化管理方式,逐渐转化为智能化管理,从而逐渐完善产品质量体系。

2.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对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改变,将之前的“金字塔”的等级型逐渐改变成为“矩阵状”水平型,实现了上层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之间信息的良好沟通。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中的信息孤岛状态,对于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数据,也能够针对实际需要进行更新,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实现信息共享。最后集成化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进一步对企业管理系统有显著优化,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信息技术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在近些年来,在企业营销管理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成为各企业发展中的关注焦点。电子商务系统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广泛涉及到物流、电子支付、商务以及认证等等,不管是借助于网络通信,还是电子数据均能够有效实现。电子商务在应用中需要应用到多项技术,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交易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等,是目前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实现结合的重要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电子商务可以为其构建新的营销和宣传平台,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有助于显著降低企业的营销人力和物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例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企业网络推广平台。建立有效的网络推广平台进行社交网络是开展产品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这些平台的架构过程需合理分工并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企业可在自有网站上传播产品相关软性内容,虽然这些软性内容和产品关联并不大,但这些内容会在企业自有平台上,企业用户在转发或浏览的过程中必然会同步关注,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一定程度也会提高企业网站浏览量,企业网站上挂出的其他产品相关信息也会因此得到关注。由于社交网络免费平台拥有大量的用户,自然而然浏览量就特别大,但产品的实际使用者所的使用心得的说服力会强于普通广告,从而更好地获得其他关注者信任。社交网络中还有付费平台,其作用在于推广产品,同时还可通过新浪微博人气博主、高人气网页宣传该产品相关信息,提升信息曝光度。同时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其产品效能如果优越而满足用户需求,自然而然口碑传播会形成连续效应,利于企业产品推广,提高企业产品关注率。

4.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中之重,直接掌握着企业的财政信息。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通常坚持的是股东至上原则,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是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不但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同时还具有工作效率低、影响因素多的问题。基于信息技术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智能化水平则能够显著减少财务人员工作量,另外还可以对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中的难度降低,显著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可以让财务人员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相应的管理工作中。从管理手段上来看,信息技术上的财务管理,借助于网络也就能够实现财务记账以及资金分配等额各项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首先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要保证企业有着统一化计算机平台,并对统一化的财务软件加以采用,实现当前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一体化控制,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推进,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有着一定的规范化、高效性以及先进性。通过对资金集中管理信息以及相关的合同项目加以确保,实现决策服务的有效性。财务系统的部署中,就要在原先的财务系统中,对集团统一的账套进行构建,并对标准格式加以采用,同时财务报表通过对标准的格式加以采用,并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分布情况,对企业相对统一的审批流程加以制定,实现现代化技术的统一建设,实现财务的统一化管理。

二、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