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哲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29: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哲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哲学论文

第1篇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大学英语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于是大学英语课程不得不进行全面改革升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探索一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道路成为了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大学英语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方面成为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3]。

2大学英语文化哲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元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国家之间形成了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更进一步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优秀的文化元素,然而在这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针对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冲突问题,许多学派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观点,从总体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外语教育的目标文化语上。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强调的是对英美文化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时的交际能力以及英美文化敏感度,很少在外语学习中加入本民族语言的文化学习。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分析西方文化在行为规则、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能力,在西方文化模式的认同、适应方面得到了过分的强调。这样,使得具有深远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中,仅有大学语文等少部分学科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相关,而且都基本上被设置成了辅修的课程,较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应该把其中的英语综合能力以及英语跨文化交流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应该注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从而增加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增强学生自主学学英语文化哲学的能力

大学英语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属于一门知识面广、学习量大的基础公共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以及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一等问题,导致教师注重集体同步走的效果。教师忽略了英语优秀学生不能深层次的学习英语知识,而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从而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5]。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推动下,大学英语课程相应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的人文关怀理念逐步发生了转变。大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逐步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材,并合理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同时,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疑问,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4大学英语教学中创设外国文化学习氛围

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时,教师适当创设外国文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国文化,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应该结合课本知识收集一些有关的实物信息或视频资料等,当讲解到某一相关的部分时,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方面的展示,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为真切全面的了解外国文化。除此以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学习,从而开拓英语视角,广泛认识外国文化。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人文特质,对国际文化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第2篇

(一)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演变历史来考察

“赠地大学”把合法性地位建立在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服务上。这些高等学校获得合法性地位的不同途径出现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或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3]。在美国建立早期,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学院或大学被看做为培养律师、医师、牧师和教师的场所,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依据也是政治性的。随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美国大学开始重视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像德国大学体制一样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高等教育开始以认识论作为其合法存在的主要根据。到19世纪末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在美国大学里面共同存在。实际发生的事情是,贯穿19世纪的不断加速的工业革命的力量以及知识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优势或主导地位的研究性大学所提供的学术知识催生了工业生产上的奇迹。政治论和认识论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开始并驾齐驱,政治论的哲学甚至压倒了认识论的哲学。“威斯康辛思想”的出现被看做是这两种理论并驾齐驱的最早例证。虽然“威斯康辛思想”获得了成功,但是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之间仍然缺乏和谐。政治论哲学以价值影响为核心,而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哲学强调价值无涉并希望摆脱价值影响。这才是两种高等教育哲学矛盾的根源所在。综上所述,历史性是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产生与发展的显著特点,认识论和哲学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交替着在美国大学占据统治地位。营利性大学,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其哲学基础也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历史及人们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上的。

(二)从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历史与教育市场需求来考察

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地时期的私立学校,尽管它被排斥在主流的高等教育之外,然而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满足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1862年“莫雷尔赠地法”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正式把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由于就业结构和产业调整的巨大变化,青少年人口的剧增迅速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自1945年后的30年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以非营利性大学的迅速增长为表征。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被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它的公益性使高校能获得政府巨额的补助和捐款,使以利润为动机的社会资本难以参与公平竞争。70年代之前,普通高等学校的营利行为极其罕见,营利性大学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它被不屑一顾地排斥在主流高等教育之外。70年代后市场化理论、服务产品理论、知识经济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伴随着传统非营利性高校的营利行为的出现,营利性大学从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1996年美国凤凰城大学公开上市,由私人资本控股的营利性教育集团开始出现,这对于营利性高等教育组织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从此大量私人资本开始涌入教育产业。美国教育部公布《高等教育法》(1996)新标准,高校类型被分为三大类,即公立非营利性高校、私立非营利性高校和私立营利性高校。1998~1999年,私立营利性教育类别开始定期出现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报告中“通过对九千所学校的统计,三类高校所占的比例如下:营利性高校47%;公立高校23%;私立非营利性高校29%”[4]。从国家政策与制度上,营利性大学获得了认可,并且在此领域快速发展。《2012搜狐教育行业白皮书》指出,“美国营利性学院每年的入学人数约为300万人”[5]。人的教育需求可能才是导致营利性大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繁荣的根本。这一需求被商人抓住才产生了营利性大学,才衍生出经济利益、高等学校的政治影响。“市场力量迫使营利性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哪里有人需要,哪里就有营利性教育”[6]。“营利性教育机构锁定了大批量的非精英学习者,为他们提供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位。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运用技术远远强大于他的竞争对手———传统教育。营利性教育机构的新形式迎合了学习者的需求,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满足国内又伸向跨境教育”[7]。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营利性大学哲学基础的产生既不是来自于认识论,又不是来自于政治论的哲学观点。那么,营利性大学产生与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

二、营利性大学的哲学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营利性大学褒贬不一,主要是因为人们是持认识论立场,还是持政治论立场看待营利性大学这一现象。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独特机构,具有知识的理性价值,政治论哲学重视高等教育应该为国家服务,通过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实现社会的公平。如果没有政治论哲学,高等教育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发展就失去了发动机。如果没有认识论哲学,大学就无法成为区分善恶、区别真理和谬误的伟大仲裁者,成为树立知识标准和思想标准的精神阵地,成为“社会良心”的代言人[8]。从两种哲学观看,营利性大学既不为国家的政治目标作出努力,也不献身于对价值无涉的真理进行探索,是没有存在理由的。杨红霞把哲学的多元化看做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资本论强调高等教育在创造文化财富时,也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如果没有资本论,高等教育就难以脱身于经费的困扰,对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构成威胁。对于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而言,建立在单一的高等教育哲学上也是难以想象的[9]。对于一所普通的高等学校来说,如果没有一种稳定的主导哲学观,其发展也必然是盲目的。作为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营利性大学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呢?

(一)从大学功能上看

无论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每一个社会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高深的知识,整理、分析、批判已有的知识,并创造新的学问。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机构就是大学,是人们对知识学问进行分析、鉴别、阐述与深入探究的地方。威斯康辛思想出现之前,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而现代大学又肩负起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营利性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或许服务社会占得比重更大一点。因此,从大学功能上看,营利性大学的哲学基础偏向于政治论。

(二)从国家政策或制度上看

1996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重新修订《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机构给予新的解释,对公立学校、私立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进行了界定。营利性大学必须开设准学士学位或准学士学位以上课程,课程授课时间在300个学时以上,学校开办2年以上并和教育部签署加入协议。1996年前,美国教育部把高等教育机构限定为那些教育部承认的认证机构评估认可的学校。这一规定将大多数营利性学校拒之门外(李丽洁,2009)。重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对营利性教育机构与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分类进行管理,还提供法律保障。这清楚地表明营利性大学获得教育部所需达到的标准,并在教育领域获得一定的地位。从国家政策或制度来看,营利性大学的哲学基础也是偏向于政治论的。

(三)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考察

伯顿•克拉克曾说过:“如果社会不能从原有机构中获得它所需要的东西,它将导致其他机构的产生”[10]。传统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第一,招生的学术性倾向。传统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的学术测验成绩(SAT)和高中学业测评(GPA),这使得很多学生因学业成绩而无法入学。而营利性大学快速反映市场需求,向学生提供所需求的学位教育。它们所关注的不是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成绩,而是如何满足学生对职业技能和实践应用方面的要求,以及如何实现高就业率。第二,课程设置的灵活度。传统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为导向,而营利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面向市场需求,课程快速更新以适应市场需求,让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得自己满意的服务。美国学者詹姆斯(E James)认为,从需求角度看,存在着过度需求和差异需求。所谓过度需求是指政府提供的教育机会不足、学位数量有限;所谓差异需求指学生和家庭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学校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非营利机构不能满足这两种需求,在适宜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中,就有寻利性的资本涌入该领域来填补非营利性高等学校留下的市场空间。James(2010)认为市场力量迫使营利性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哪里有人需要,哪里就有营利性教育。Ann(2004)认为全球化与通信技术是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动力,美国成人学习的巨大需求与传统大学的高费用,推动了营利性大学的产生。营利性大学灵活的现代市场特征也是影响营利性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11]。高等教育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传统的非营利性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这便为营利性大学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营利性大学,不仅满足了教育市场的巨大需求,而且通过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实现社会的公平,从而实现了大学的政治功能。从这一点看,营利性大学的哲学基础也是偏向于政治论的。

(四)从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的区别性

特征看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学校的区别性特征看,利润动机是营利性大学的显著特征(如表1)。“营利性大学,不需要隐藏追求利润的动机,它们对使用财务资源负有责任,对追求利润的动机不需要什么借口。如果高等教育没有什么利润可赚,这些机构也不会首先考虑进军这一产业”[12]。利润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营利是股东模式企业不可避免的动机。对于营利性大学,利润动机被诠释为一种影响整个机构的要点法则。营利性大学营利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把收费标准定位在能赢利的基础上,同时在学生市场这一水平上又具有竞争性,能够被学生接受。市场经济的存在是营利性教育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利润的吸引也是营利性教育产生的重要原因。而投资收益与利润动机才是营利性大学产生与发展的内部驱动力。综述所述,在大学功能、国家政策与制度、满足社会需求及服务社会功能上看,营利性大学是倾向政治论的哲学基础,从营利性大学的办学价值理念与营利行为看,营利性大学倾向于投资收益的经济论哲学。因此,营利性大学的哲学基础是政治经济三、营利性大学哲学基础的经济要素教育既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在过去,人们往往只是认识到教育的消费功效,而忽略了其投资的功效,认为教育是非生产性的,不会带来物质利益。1960年舒尔茨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其核心思想为,人力资本应纳入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人类的生产能力大于其他形式生产能力之总和。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构成资本,并产生生产性作用。其主要内容为:(1)人力资本需要投资。(2)人力资本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加的贡献大于物质资本和劳动者数量。(3)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成本。(4)人力资本的关键在于投资教育[13]。贝克尔于1964年发表《人力资本》,其主要贡献是对人力资本的微观分析,其创新点在于家庭生育行为具有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如孩子培养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家庭的时间价值和时间资源配置,教育与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支出与收入的分析等[14]。以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对人的投资,教育带来的结果是人力资本的累积。从高等教育的特点来看,高等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中高层次的部分,有利于提高个人收入,进而改善受教育者的福利状况”。人力资本理论确立了教育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的理念,奠定了教育市场化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鲁普(F.Machlup)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5]。1971年,库兹涅茨(S.Kuznet)提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知识存量的增长[16]。90年代起,“知识产业”理论逐步完善发展成“知识经济”理论。知识经济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在全球知识产业发展中,教育占主体地位和领头产业的作用[17]。知识经济理论确立了知识的经济价值,知识作为商品,具有投资与消费的价值。服务产品理论为教育成为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背景。按第三产业经济学划分,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消费资料包括实物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品。服务消费品是指生活消费的服务品,如用于生活消费的教育服务、文娱服务等,亦称服务消费品。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是知识拥有者,可以是学校、机构或者教师等。教育消费者是需求教育的人,可以是学生或者在职从业者等;如果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知识交易关系,营利就这样产生了。

第3篇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员葛剑雄教授代表委员会解释说,学术规范委员会对于匿名举报的学术规范案件通常并不受理。作为复旦校友的朱学勤被指涉嫌抄袭案因经网络和众多媒体公布,内容具体清晰,且朱学勤本人提出了书面要求,因此他们予以调查。在此过程中,曾在网上发表6篇文章指认朱学勤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的网友Isaiah并未现身。

复旦公布的调查结果认定,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的相关章节,的确存在一些注释不规范(如漏注、误注、将间接引文注为直接引文等)之处,还存在外文翻译上的一些错误或不确切之处。但朱文在《序》中已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史作了概述,对前人的贡献与已有论著基本都已说明。

葛剑雄强调,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仅针对举报涉及的内容部分。由于本案中并无举报人,调查意见已先送达朱学勤本人并征求其意见。由于朱学勤不是该校员工,调查结论又否定了剽窃嫌疑,因此也不涉及处理建议。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尊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独立调查的权力。

“虽然论文写作于10多年前,有些失注、译文不确切处可以理解,但对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无论何时都应该一样。”葛剑雄最后强调。

事件回放

2010年7月8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学者朱学勤2003年再版博士论文有抄袭、剽窃。7月11日,某媒体率先刊登报道《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报道引述网友的6篇文章,认为朱学勤的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现象。众多媒体随后报道。

7月13日,朱学勤致函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要求“启动调查机制,辨明是非,还我清白”,获得受理。

调查启动一个月后,朱学勤向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了一份9000字的陈词,对匿名网帖指出涉嫌抄袭、不规范的地方分门别类作辩解性陈述,并提供相关知情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报道:

教授朱学勤涉嫌抄袭事件举报人已向复旦交材料

朱学勤申请调查涉嫌抄袭案 称平静等结果

上大教授朱学勤称媒体不应对学术问题充判官

第4篇

关键词:《说文解字》畗 ;形象思维 ;观念 ;逻辑性

Abstract: kanji ancestors were "Yang elephant in the day, and leaning over the concept of law", taken from material taken from the body "near, far" and create it embodies our ancestors were to look at the wider world of everything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way of thinking. Fu "word part of the inquiry, we can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y behind the mindset of the ancestors from another dimension.

Key words: "Dictionary" Da; thinking in images; concept; logical

中图分类号:B0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

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在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文字首先是记录“物象之本”的符号,并在此基础上和语言相适应即“形声相益”,同时文字也是不断得发展以此来记录和传达人们的观念。所以说文字同人的思维、观念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即文字是直接展现观念、思维和思想的。

本文尝试从汉字哲学的角度来对《说文·畗部》字进行探究,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二关于《说文》“畗”部字

《说文·畗部》: “畗,满也。从高省,象高厚之行。凡畗之属皆从畗,读若伏。”“畗”有“满”义,本于杨雄《方言》。段注:“《方言》:‘悀、偪,满也。凡以器盛而满谓之悀。’注言‘涌出也。’‘腹满曰偪’按《广雅》‘悀、偪,满也’本此。而《玉篇》云“腹满谓之涌,肠满谓之畗”与今本《方言》异。玄应书“畗塞”注曰:“普逼切”,引《方言》:“畗,满也。”是玄应所据《方言》皆作“畗也”。

在甲骨文、金文中,“畗”和“酉”形体相近,“酉”像一个酒坛子,表示“酒”,而“畗”字则像是一个长颈鼓腹圆底的酒坛,表示盛酒的容器。不同的是“畗”内有“十”,(《说文·十部》:“十,数之具也”)表示器中充实之意。后来凡与“充实”有关的字,大多从“畗”。如“福”字,《说文》解释“福,佑也。从示畗声。”罗震玉说:“福,像两手奉尊于示前”《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其本义是用酒肉祭神,祈求充实富足。从“福”字的取象及本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先民们的心中,福来自神的赐予,对福的美感就是对酒与神的美感。它反映了先民们对酒与神的崇拜。再有“富”,《说文》:“備也。一曰厚也。从宀畗声。方副切。”表示家中东西样样具备且各类丰富。“富”由“宀”和“畗”两个构件组成。《侯马盟书》作“富”,“宀”是房子,“畗”为装酒的酒坛子,表示酒。屋中有酒即是富裕,因为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可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每天获得的事物最多只能够吃饱,很难有剩余。而古代最早的酒是用粮食发酵而成的,能用多余的粮食来酿酒的家庭自然就是富裕的家庭了,所以说对当时来讲有酒便成了富裕的标志,因而“富”字表示“财产多,富裕”的本义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室内东西太多太满,就使人产生逼迫感,所以“逼”字也从“畗”。《说文》“逼,近也,从辵畗声”“从辵”,又指距离上接近、迫近,今有逼真、逼切等词,引申为强迫,如威逼利诱。《集韵》“偪,侵迫也。”“偪”,俗作“逼”,王筠:“《说文》无偪字,此即也。”换句话说,王筠认为“畐”是“偪”的本字。

《说文》中收录“畗”部字共15个:福,从示畗声,佑也;葍,从草畗声,方六切;富,从宀畗声,備也,一曰厚也;幅,从巾畗声,布帛广也;副,从刀畗声,判也;辐,从车畗声,輪鐐也;蝠,从虫畗声,蝙蝠,服翼也;匐,从勺畗声,伏地也;逼,从辵畗声,近也;堛从土畗声;楅从木畗声,以木有所逼束也;稫,从禾畗声,治禾,黍、豆下溃薬;愊,从心畗声,诚志也等。通过这些字的分析,它们的声符都蕴含有“满”义。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即同一声符的形声字意义相通,而这个共同的意义是由声旁赋予的。这体现了汉字的声旁类推思维,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辩证得去运用这种类推方式从而能更好得欣赏汉字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畗”字后世作“畐”。“畐”本是整体象形,隶变之后被分割开来,所以说很多人将其解读为一口田。其实只要从它的象形字中就可以得知,“畐”字与“口”和“田”没有任何联系,尽管它现在的样子是这样。从上面所罗列的几个形声字可看出,“福、葍、富,幅、蝠、辐、匐”均从畐声,双声而兼叠韵,唯声调有差别。而“逼“与其他的几个字虽也是畐声字,今音则与前几个字不同。这种现象就是声符字的读音发生分化现象。音是用来承载意义,同样也是用来区别意义,这是一个朴素的语言学原理。几个形声字声符相同而形符不同,它们在书面上有了相互区别的特征,但在口头语言上如果都发声符字的原音则很容易混淆,所以也相应地对声符字的原音做调整。在一般情况下,同一声符的不同读音,都是由基本音有规则的变化而来的。

三结语

先人们创造文字,一方面“远取诸物”,包括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方面,形成许多偏旁部首,另一方面则“近取诸身”,取象于自己的身体和器官,形成了与人体有关的文字及部首。“畐”字在甲骨金文中,像鼓肚细脖的容器即酒坛。从“畐”字部的取象中,我们可以得知它是一个取自人们所创造之物的部件。人们把从视觉摄取来的“象”化作视觉符号,用来表示事物,在里面折射着自己的思维。从这我们能窥探到当时先人们的一种形象性思维模式,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事物,这样既便于人们理解和领会那种深刻的哲理以及抽象的思想,同时又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性。这一思维特点在汉语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所造的汉字的形体上。后来先人们用酒坛这个器物来表达“满”义,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酒坛是装的东西最多的器物,因而可以用来表示“溢满”之义,然而表示“酒坛子”的字当时也被人当做“酒”字来使用,为了区别两字,人们便在表示酒坛的器物中加个“十”字,以此来形象得表达充实之义。这里通过加“十”字来与“酒”字进行区分,体现了先人们对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认识。

汉字的构字是合乎逻辑性和社会性的。汉字的发展是由它的象形字的原义内涵外延,再发展到多方向、多层次的内涵外延。安子介提出:“汉字是科学化地衍变而来的”,“要说‘根’,恐怕‘声旁’,倒是有些像‘根’”。[1]本文通过对“畐”字部的分析也可看出,其他的形声字都是在“满,充实”的基础意义上向外延伸,由表示物质的丰富充实进而到精神层面的充实、以及人们由“多”联想到“面宽广”“东西太多有束缚逼迫的感觉”等等。由此可以看到先人们创造汉字并不是乱涂乱画的,而是用汉字来表示“观念”。汉字所表达的观念是确定的,然而它又为了适应社会历史和生活观念发展的需要,则不断得在内涵的基础上外延。所以说汉字的内涵的确定性与内涵外延的灵活性的统一,是汉字的辩证的本性,这就使有限的汉字适应了无限变化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黄宇鸿.《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黄荣华.《穿行在汉字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中华书局,2007.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挫折应对措施

一、择业挫折的理解

择业挫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择业挫折同其他挫折一样,包括择业挫折情境、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认识三个方面的涵义,三者中择业挫折认识,即对择业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最为重要。对于同样的择业挫折情境,不同的择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引起大学生择业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一般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分析把握。从客观因素上来讲,首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形势。随着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难免遇到曲折和艰辛,这时大学生难免出现择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分配政策的执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的步骤,如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就业指导或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这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再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不正之风还有一定的市场,往往出现好差学生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动摇,导致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了嬗变,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中的挫折问题。从主观因素上来讲,首先,一个人择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当然,在择业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不少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不更新,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再次,择业动机冲突引起择业挫折。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冲突不尽然,还有更复杂的趋避冲突、双趋避冲突等等。

二、择业挫折应对

2.1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的特点

2.1.1理性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储备较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理性化色彩较浓,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在应对择业挫折过程中往往有理性成分。

2.1.2多样性。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而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对方式方法以自我控制、认知超脱、补偿、转移、潜抑、奋进等较为多见,这正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2.1.3封闭化。大学生在应对挫折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往往重于自身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支持作用。

2.2如何有效应对择业挫折。战胜择业挫折,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是重要的。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快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但要想真正战胜挫折,主要是依靠自己,这里重点谈一谈择业受挫的自我应对。

2.2.1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对择业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有的大学生怕就业,怕失败,对挫折不理解,认为不应该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过分片面化;有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夸大化,想象得非常可怕,无法挽回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受挫后,要保持冷静、理智,树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性质及严重程度,然后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可行性,最后付诸实施。

2.2.2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当,可以减轻情绪上的痛苦,从而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提倡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升华、认同、补偿、幽默等。

第6篇

    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米良认为,华东政法学院的院长何某及该院副教授李某主编的《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一书,大量抄袭了他的论文内容,侵犯了其著作权。为此,米良将何某、李某诉至法院,要求二被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和经济损失共10万元。4月26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

    米良诉称,今年3月11日,他在书店购买了一本何某和李某主编的《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翻阅该书第八章时他发觉,其很多内容与自己发表的论文和编辑翻译的书的内容十分相似。于是,他把《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第八章越南法的内容,与自己论文《当代越南立法的历程》(载于《云南法学》2000年第一期),以及自己编辑和翻译出版的《越南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越南民法典》(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越南缅甸老挝先行法律选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越南程序法汇编》(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等书进行核对。核对结果令米良十分惊讶,《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第八章第二、三、四、六、七节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直接抄袭他的著作而成,其他第一、五、八节中也引用了他著作的内容。《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第八章在使用米良的研究成果时,对一小部分内容进行了注释,但是绝大部分,并没有注明出处。比较严重的是,何某和李某并不是为了研究而合理地引用,而是直接抄袭。米良在《当代越南立法的历程》一文中对越南当代立法三个阶段的划分,是其经过大量的研究、探求后形成的独家观点,但是何某和李某在引用时,非但没有注明出处,第二节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抄袭米良的论文而成。另外,两被告在该书附录部分的主要参考文献中,也没有注明原告的论文和书名。

    此后,《东南亚七国法律发达史》一书又更名为《亚洲七国法律发达史》于2004年5月在台湾出版,并在香港发行。

    据此,米良认为,两被告的行为,是对其作品所拥有的著作权的严重侵害,两被告的行为,给他造成了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害。因此,米良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立即停止对其著作权的侵害;在国家级媒体及香港、台湾地区主流媒体上公开向其赔礼道歉;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人民币,经济损失7万元人民币。

 中国法院网·王翁阳 魏文静

第7篇

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暨ACCA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

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的若干问题

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改革探索

C语言的多级指针案例教学探讨

基于项目的工程设计训练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试论“三位一体”快乐学习日语模式的构建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综合实验精品课程设计策略与实践

论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论数字化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养模式的思考

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新世纪文学

关于保险专业保险精算课程本科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案例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与模拟法庭课程改革

出版技术课程应对现代科技发展影响策略

网络时代提升广告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职业教育作为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与转型理想的思辨

浅谈数量经济交叉学科发展与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

微信移动教育互动平台构建与应用

基于实践导向的我国商法教学改革之探讨

英语为专用语的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交流意愿模型构建研究

双语平行语料库与传统翻译教材的互动

新型大学文化教育社区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我们商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如何调查“两富”浙江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社团及其流变

“审计学”一体化案例PBL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图论中欧拉图和哈密尔顿图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的经济学实验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行动者网络共建的旅游本科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工商融和”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体多元”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基于SPOC的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体系构建

OAK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化初探——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为例

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软件工程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2”模式改革初探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以旅游规划课程为例

第8篇

为大四“松绑”,大二着手毕业论文写作

到了大四,学生又是实习又是找工作,最后还要忙毕业论文,否则不能毕业,这往往让一些大学生分身无术,毕业论文最后不得不东拼西凑完成。为此,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一改学生到大四才开始写毕业论文的传统,要求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即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写作。

该校新近出台的《学籍管理规定》和《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中,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从大四提前到了大二,要求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答辩委员会则从论文选题、撰写过程、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论文抄袭成为常态,没时间写作系主因

据了解,大学生论文抄袭的现状在高校中较为普遍。在中国调查网一项有660余人参与的调查中,承认有过论文抄袭行为的占54.7%,承认论文全抄的占35.7%,承认抄袭的论文通过的占60.2%。

武科大中南分校艺术学院素质导师邓华杰分析说,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论文存在抄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于缺乏论文写作的训练;二是由于毕业实习等原因,论文写作时间难保证;三是部分学生专业功底比较差,无法完成。

高年级学生叫好,大一学生反应冷淡

计算机专业大四的学生陈诚认为,大四时专业课扎堆不说,还面临考研、考证、找工作、考公务员等一大摊子事,这个时候在去写毕业论文,“质量上不去”。商学院会计专业大四学生小胡认为,此举在保证论文含金量的同时,也给学习带来一定压力,“只有学精,才能写好论文顺利毕业”。

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大二学生梅高强认为,把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前移,既有助于广大学生提前意识到毕业、就业等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与困难,也有助于防范论文剽窃、抄袭等问题。武汉科技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孙志说,此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与高年级学生对把论文写作时间前移广泛持赞成态度相比,不少大一学生由于入校才2个月的时间,对于校方此举反应并不热烈。据了解,武科大中南分校今秋首次在大一本科学生实行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学生大一时不分专业,学生大二才开始再按专业(方向)培养。

加大抄袭处罚力度,学术不端可开除学籍

武科大中南分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提前到大二,只是该校今秋在深化成功素质教育、推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且这只在2009级本科生中试行,坚持“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

第9篇

博士后的论文上了《科学》杂志

浙江科学界有个好消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蒋建中课题组关于金属玻璃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6月17日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这篇名为《Long-range topological order in metallic glass》(金属玻璃的长程拓扑序)的论文,第一作者是浙大材料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曾桥石博士后。

比金属强度更高、更耐腐蚀

金属玻璃做的手机外壳永葆光亮容颜,它做的高尔夫球杆,能把球送到更远的地方,它还能被轻易地塑造成造型精巧的微小器件!

金属玻璃的得名,来自其金属元素的构成,以及内部的原子又像玻璃一样无序排列。这种外柔内刚的合金材料,是近几十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新贵”。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Duwez教授第一次在实验室制备出这种新型材料。金属玻璃具有比金属强度更高(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金属材料就是金属玻璃)、更耐腐蚀、更耐磨的优良性能,还有很高的弹性极限。

金属玻璃首饰是顶级奢侈品

目前能见到金属玻璃踪影的,多在航天、军工等高端行业。比如,金属玻璃的穿透能力非常强悍,常被用在坦克的穿甲弹上。

不过,别以为金属玻璃只和这些阳刚行当搭边,如果这种材料能普及开来,女性朋友一定会惊喜万分!因为,金属玻璃是首饰的最佳制作材料,比起金银等材料的首饰,金属玻璃做成的物件更加光亮、耐磨,不会留下划痕,能够永葆光鲜!当然,限于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现在的金属玻璃首饰、手表,都是顶级奢侈品。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曾桥石说,如果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将来手机的外壳、手表的材料等等日常用品,都会使用这种高强度、防辐射、耐磨损的无敌材料。“说是无敌,一点都不夸张,从材料的性能推测,我们有理由大胆想象,金属玻璃将带来一场材料革命,金属玻璃将可以替代目前人类所使用的所有金属材料!”

《科学》:将在科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1995年,凝聚态物理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P.W. Anderson就曾在《Science》杂志上说:“有关对无序玻璃态认识的问题,是目前凝聚态物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句话,被曾桥石打印出来贴在实验室里。

曾桥石说,从前对于金属玻璃的结构认识太少,导致在制造材料的过程中基本凭经验摸索,进展相对缓慢。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模拟和各种先进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的应用,帮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这一次,我们揭示了金属玻璃中可以存在长程拓扑有序,改变了我们对玻璃结构的传统理解和认识,而且为玻璃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曾桥石介绍说,实验采用天然材料中最硬的金刚石,在实验室里对头发丝大小的一块金属玻璃样品进行“挤压”,因为受力面积小,压强可以达到25万个大气压,然后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原子排列。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