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学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3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学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学文化论文

第1篇

译者说明:国际化学竞赛过去只有理论原理的大纲没有实验竞赛的大纲。1998年10月在斯洛伐克布拉津斯拉伐斯的摩尔尼斯宫会议中心举行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实验竞赛大纲,现译制如下。这个大纲跟理论大纲的格式相同,分一、二、三级,其具体说明请参照理论大纲,不再细述,应强调的只是:属于第三级的内容在竞赛前由主办国发出的预备题中提及的才能作为下届国际化学竞赛的实验竞赛内容。建议我国全国化学竞赛的实验竞赛的内容参照此大纲进行调整。

1.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合成

1.1使用燃具和电热板加热1

1.2液体的加热1

1.3易燃物和易燃材料的处理与操作1

1.4用分析天平称量1

1.5量筒、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1

1.6由固体和溶剂制备溶液1

1.7溶液的混合与稀释1

1.8液体的混合与搅拌1

1.9搅拌器和电磁搅拌器的使用2

1.10滴液漏斗的使用1

1.11在平底烧瓶里进行合成-一般原理1

1.12在圆底烧瓶里进行合成-一般原理1

1.13在密闭仪器装置里进行合成--一般原理1

1.14用微型仪器进行合成3

1.15回流下加热反应混合物2

1.16常压蒸馏2

1.17减压蒸馏3

1.18水蒸气蒸馏3

1.19透过平摊的滤纸的过滤1

1.20透过卷拢的滤纸的过滤1

1.21减压水泵操作1

1.22布氏漏斗操作1

1.23玻璃漏斗(垂熔漏斗、烧结漏斗)过滤1

1.24倾析法洗涤沉淀1

1.25在漏斗上洗涤沉淀2

1.26在漏斗上用恰当的溶剂干燥沉淀2

1.27在水溶液中重结晶1

1.28在给定的(已知的)有机溶剂里进行重结晶2

1.29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重结晶3

1.30在干燥箱里进行干燥2

1.31在保干器里进行干燥2

1.32洗气瓶的连结和使用2

1.33用不相溶的溶剂进行萃取1

2.无机物和有机物的鉴定--一般原理

2.1试管反应1

2.2使用点滴板和滤纸的反应操作技术1

2.3命题人选定某些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分组反应检出2

2.4命题人选定某些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个别反应检出2

2.5命题人选定某些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特殊反应检出3

2.6用铂丝、MgO棒、钴玻璃的焰色反应检出元素2

2.7使用手持光谱仪/煤气灯光谱仪3

2.8使用Kofler熔点测定仪或类似仪器3

2.9命题人选定有机物基本官能团的定性检出2

2.10使用特殊试剂检出有机物3

3.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测定--一般原理

3.1利用沉淀反应的定量测定2

3.2沉淀在坩埚里灼烧1

3.3容量分析1

3.4滴定的规则1

3.5移液球的使用1

3.6标准溶液的制备2

3.7酸碱滴定2

3.8酸碱滴定中的指示剂变色2

3.9直接滴定与间接滴定(返滴定)3

3.10磁性测定3

3.11碘量法3

3.12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其他测定类型3

3.13配合滴定3

3.14配合滴定中溶液的颜色变化3

3.15沉淀滴定3

3.16量热滴定3

4.特殊测量和操作步骤

4.1用pH计的测量2

4.2薄层色谱3

4.3柱层析3

4.4离子交换分离3

4.5紫外可见光谱3

4.6电导测定3

5.实验结果处理

第2篇

1.1现场体验式教学

《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部分,可采取现场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到园林、街道、施工场地等具有环境景观区域参观,让学生对各种类型景观设计的具体程序、流程、效果等有一个直观性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到现场施工建设相关知识。所以,院校应该和园林景观、环境景观等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实行校企实践教学。通过现场实践和操作,让学生更为清楚认识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1.2工作室模式教学

该模式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素质教学是根本作为教学原则。就是组织专业教师、教研人员成立环境景观设计工作室,并对社会承接具有生产性设计或与其他设计组织合作,并让学生直接性的参与进来,将实践性教学直接融合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在实行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设计工作。

2.环境景观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成效

2.1促进了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环境景观设计》课程中应用项目化教学,首先应该确定项目,专业教师以项目任务形式为学生布置专业课程的任务,要注意项目应该精心选择,因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而项目的选择应该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为根本,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统一起来。所以,实施项目化教学,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四个教学模块和六个工作任务。促进了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2.2实行了校企合作机制,学生有实训平台

工作室模式的项目化教学,促进了学习和社会行业企业的良好合作。工作室的创建可针对环境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重点化实训,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学生了解环境景观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具体的工作流程等。另外,学校和企业的可开展不同阶段的实训,提高了实训的多样性、多流动性,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让其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景观设计行业的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并且还可以让社会、企业全面了解院校该专业学生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工作模式项目化教学,和社会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实践项目和教学的结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3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项目化教学的应用,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有数据显示,98.5%的园林类型学生可以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的资格证书,可胜任行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技术实践能力等,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专业和社会行业的良好对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2.4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

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的实训项目包括:中小型园林环境景观设计、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等。因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开设基于具体工作的项目化专业课程,把实际工作是任务作为教育教学的课题、技能竞赛培养项目及学生项目设计实训的内容整合到具体的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发展职业技能,同时还为专业教师提供了教学能力提升的平台。

3结语

第3篇

一、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问题情境的第一个构成要素即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会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了解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智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提问,但与一般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提问能创造较高价值的疑问,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上成功之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一般要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去设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弥补知识缺陷。

2.诱发性原则

问题应能使学生产生“悬念”,打造一种“愤、悱”的情境。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深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3.层次性原则

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激发解疑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启发、点拨、架桥、铺路或作必要的提示,以使学生顺利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化难为易。

4.适时性原则

教师在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间创设“问题情境”,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的认知;在课的结尾创设“问题情境”,能承上启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境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适时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时刻时设疑并作适当的启发诱导,使学生从“疑无路”走向“又一村”。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能形成对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演示两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两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教师可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苯酚的分子结构。

3.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学生依靠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产生问题情境。

例如,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我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能把铜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放出大量气体,并生成了蓝色深沉。“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产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有利于课堂教学。

4.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例如燃烧、金属锈蚀、物质溶解、微粒运动,以及酸、碱、盐、化肥等一些物质的应用。其中有很多现象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许多化学问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得到解决。

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参加过野炊?”然后,我请学生讲述他们是如何点燃柴的;在燃烧的过程中,又是如何保持火焰不灭甚至越烧越旺的;野炊结束后,又是如何灭火的。学生讲出了各种各样的做法,紧接着我启发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通过我引导和学生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师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化学,更加能易于学生接受化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第4篇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纳米传感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社会需要大量具备科学环境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肩负着塑造大批环境类人才的使命。在众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环境化学课程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环境化学课程主要探讨的是化学污染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性质、行为及控制的化学原理等。新诞生的纳米传感技术涵盖的知识面广泛,并且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将其融入于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在环境化学现存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紧密地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纳米传感器概述

1.1纳米化学及生物传感器

在化学及生物传感器领域融入纳米技术,有效提升了生物传感器及化学的检测性能,推动了新型化学及生活传感器的诞生。由于具备了亚微米的尺寸、换能器及纳微米系统,大大提升了该传感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细胞的检测灵敏度,检测的反应时间也有了明显的减少,而且可以实现高通量的实时检测分析。使用纳米材料所制成的非常灵敏的生物及化学传感器,能够早期诊断癌症及心血管疾病。使用碳纳米管及其他纳米微结构的化学传感器可以检测出氧化氮、过氧化氢、碳氢化合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等。和其他具备相同功能的分析仪相比,其不仅尺寸很小,而且价格非常便宜。在生物传感器当中,使用纳米颗粒、纳米器件及多空纳米结构均获取了成功[1]。

1.2纳米气敏传感器

构成纳米气敏传感器的敏感材料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碳纳米管、二维纳米薄膜及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颗粒等。在纳米气敏传感器的研发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向就是在气体环境当中,依靠敏感材料的电导发生变化来制造气敏传感器。将一些珍贵金属的纳米颗粒,融入于纳米敏感材料中,可以有效增强选择性,提升灵敏度,并且降低工作温度。纳米气体传感器的另外一个方向是,采用多壁碳纳米管来制作气敏传感器。1991年,碳纳米管这种材料被初次发现,由于独一无二的性质和制备工艺,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应用。而且多壁碳纳米管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因为吸附的气体分子和碳纳米管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宏观电阻,根据电阻的变化来检测气体成分,可以充当气敏传感器[2]。

2纳米传感器在环境化学教学中应用

2.1将纳米传感器融入环境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国地质大学,环境专业不仅是其中的热门专业,也是特色专业之一。对于环境化学课程的设置,一直坚持着学校“特色加精品”的教育理念。将一些全新的技术元素及概念融合于以往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中,会给课程注入许多生机与活力。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其中主要包括检测和识别环境污染物质,污染物质在空气、水、泥土及生物体中的迁移变化、去除机理等。在此之中,对污染物的分析与检测一直处于研究的上游阶段。因为唯有精确、高效地检测出污染物的浓度与存在方式,才可以给出有效准确的评价,并且制定出对污染物质进行高效处理和防治的有效措施。所以,在环境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境分析化学的内容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也在日益增多,而人们也在不断地开发新的技术与材料,应对这些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纳米传感器应运而生,其最主要的核心作用就是对环境进行监测及分析。总之,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融合了环境分析、新材料的使用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等。而纳米传感器主要由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两部分组成,所能监测的物体主要涵盖了气体、固体、液体、温度及压力等。所运用的材料除了碳与金属之外,还有新合成的材料。所以,纳米传感器技术传达的核心知识点和环境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通过科学的设计及合理的导入,拓展教学范围,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4]。

2.2特色案例教学设计

在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牵涉到环境分析化学的主题,随之也会提及环境污染物最新的检测技术与方法。此时便可以介绍一些以纳米传感器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污染物的相关知识。并且根据有关的电分析化学理论,当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在电极表面及分析物之间会存在电子转移,通过对电子转移的捕捉,对电信号(电流值和电压值)及特征值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从而获取目标浓度及电子转移数二者之间的一个定量关系,从而可以准确地将目标物的浓度检测出来。一般该技术所需的设备体积小,容易操作,对现场进行分析检测时更加方便。这样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纳米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主要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传递现阶段纳米材料在环境分析化学范围的应用等有关知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案例的展示加上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结合电分析化学仪及电极等实物,力求做到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此外,对一部分许多学生都充满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将全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5~10min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分别叙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事半功倍。现详细介绍使用碳纳米管传感器检测环境水样中的农药百草枯试验。

2.3试验部分

2.3.1仪器与试剂

多壁碳纳米管(<10nm,纯度>95%,长度在0.5~500μm),超声非常均匀地分散于N-二甲基甲酰胺中(5mg/mL),市场上售卖的百草枯,磷酸缓冲溶液(PBS):使用0.1MNa2HPO4和0.1MNaH2PO4配置。全部的化学试剂皆为分析纯,试验用水是二次蒸馏水。方波伏安法及循环伏安法都在CHI660b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并且采用三级系统,分别为铂丝电极为对电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测试底液为磷酸缓冲溶液,每次测试之前都通氮除氧10min,在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氮气氛围,试验操作在温室下进行。

2.3.2纳米传感器的制备

把玻碳点击表面用1.0、0.3、0.05μm的氧化铝粉抛光,然后依次用水及酒精超声清洗之后,在0.1MH2SO4中与-1.0~1.5V电位的范围内反复扫描,直到电流稳定下来为止。使用氮气把电极表面吹干,使用微量注射器吸取2μL多壁碳纳米管DMF溶液,浓度为5mg/mL,均匀地滴落于干净的电极表明,利用室温将其挥发干[6]。

2.3.3方波伏安法检测环境中的百草枯

百草枯可以非常稳定地存在于酸性或者中性环境中,但是在pH值大于12时,便会发生水解,试验检测了在不同的底液中,传感器对相同剂量的百草枯的响应电流,比如磷酸缓冲溶液、硼砂、Na2HPO4柠檬酸及邻苯二甲酸氢钾等。结果表明,在磷酸缓冲溶液当中的响应电流最大,以下试验选用磷酸缓冲溶液为测试底液。pH对百草枯在修饰电极上的方波伏安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当底液pH比较小时,响应电流就会随着pH的增大而增大,在中性底液中变为最大值。在碱性条件下,电流值会下降许多,所以选择pH值为6.8。预富集电位对百草枯方波福安响应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预富集电位在0.1~0.4V时,响应电流会随着电位的负移而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因为百草枯带有正电荷。然而,当预富集电位小于-0.4V时,响应电流开始逐渐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预富集电位非常接近百草枯的氧化还原电位,少许的百草枯被氧化还原了,所以试验选择预富电位为-0.4V[7]。尽管百草枯响应电流会伴随着预富集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但是时间过于漫长的话,会导致百草枯产生光分解,所以响应电流反而会下降,所以实验所选择的预富集时间为2min。维持试液当中的百草枯浓度是5.0×10-6M,将浓度不一致的干扰物质加入其中,考察一些共存的有机化合物,比如莠去津、邻苯二酚对方波伏安检测百草枯的干扰情况。倘若信号变化超过10%,则视为有干扰。结果显示,邻苯二酚的干扰最大,浓度若超过百草枯的100倍,就会引起干扰。如果是其他的重金属离子,比如Zn2+、K+,浓度需在1000倍以上才会引发干扰。所以,MWNTs-GC修饰电极对百草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不容易受到其他物质的干扰。在校园附近取少量湖水,静置2h,然后用稀盐酸或者氢氧化钠将pH值调节至6.8,在磷酸缓冲溶液中用方波伏安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种方法的检测范围之内,校园的湖水样品当中并不含百草枯成分,进而表面湖水并没有被百草枯所污染。维持试液当中的百草枯浓度为8.3×10-6M,使用方波伏安法用MWNTs-GC修饰电极连续测定5次,标准偏差为1.3%左右。将测定之后的修饰电极保存于0.1MpH6.8PBS当中,30d后,使用其测定含有8.3×10-6M的底液,响应电流仍然保持过去的95%,这也进一步表面纳米管在电极上结合得十分牢固,而且性质也十分稳定。

2.4纳米产品的开发及案例教学的课堂实践

因为纳米技术及其材料具备多样性特征,评估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需要采用可适应多种条件的传感器。所以,在将来的3~10a,需要开发出评估纳米材料暴露在空气当中影响的仪器。现阶段频繁接触纳米材料的人,都急需价格低廉且便于携带的样本收集器,从而测量工作环境当中纳米材料的暴露情况,主要包括比表面积及数量等。这种仪器需要在未来3a内商业化。纳米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比如防晒油这种液体消费品当中产生的纳米颗粒,一定会在水中堆积,不对这些废物进行追踪,就无法确定纳米颗粒存在的好坏。所以,必须在未来5a开发追踪纳米颗粒在水中聚集及转化情况的仪器[9]。笔者在高校环境化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把纳米传感器的基础知识、研究心得及实际经验融入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比如,在环境化学课程中,讲述环境污染物质的检测环节时,介绍了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等纳米材料充当以电分析原理为基础的传感器材料的优势。与其他材料相比较可知,碳纳米材料具备非常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便宜的价格,而且易于修饰成各种外形,有助于蛋白质或者酶等生物性物质与碳纳米材料融合,从而构建出高效生物传感器。这些介绍可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到碳纳米材料在传感器中的使用。并且根据现存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思路,对教学内容发挥拓展及延伸的作用[9]。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在简介如何灵活运用纳米传感器检测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时,牵涉到了电子转移理论及电化学反应,并且详解讲述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传感器的种类。这样可以向学生讲述纳米电化学传感器,是基于特异性点分析化学反应基础的知识点,并且详细介绍了膜状电极、芯片传感器及柱状电极等多种不同形式下的具体作用方法,生动具体地展现了纳米传感器检测污染物的整个过程。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形式及内容时,对环境化学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每当在讲述这些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都兴致蓬勃,充满了热情,甚至进一步激发了许多学生的想象力及好奇心,自己也想亲自参与到纳米传感器的开发及应用过程中来。所以,作为一个生动有效的教学载体,纳米传感器推动了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笔者必须进一步丰富教学经验,并且让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完善[10]。

3结语

将纳米传感器应用于环境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演变,可以把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案例教学的模式导入环境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该项技术的兴趣,还可以使纳米传感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未来的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应深入探索,总结经验,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作者:周林宗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余会成,黄学艺,李浩,等.纳米氧化铜修饰的苯巴比妥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4,10(11):2085-2091.

[2]段静,卓莎,姚付军,等.基于MspA蛋白质纳米孔传感器的主客体化学研究[J].分析化学,2016,44(12):1801-1807.

[3]田力,韩鑫,张纪梅,等.基于能量转移的荧光纳米传感器研究进展[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3,12(6):49-54.

[4]曹培江,彭双娇,韩舜,等.ZnO纳米/微米结构传感器对乙醇气敏性研究[J].发光学报,2014,35(4):460-464.

[5]黄晓玮,邹小波,赵杰文,等.新型室温硫化氢纳米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12(6):1175-1180.

[6]胡杰,王勇,倪永年,等.基于层状二硫化钼纳米片比色检测亚锡离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37(3):448-453.

[7]王君,周洁,许迎科,等.基于纳米RuOx的微型电化学胰岛素传感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12(1):155-160.

[8]胡耀娟,黄梦丹,陈昌云,等.微波辅助法制备氢氧化镍-石墨烯纳米复合结构及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37(3):468-474.

第5篇

涉及资源信息量大。互联网丰富的设计资源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网络平台中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众多优秀的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使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展,通过内心的体验,使学生对工业设计的认识逐步由空乏转向丰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提升。网络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通过论坛、微博、腾讯QQ、飞信等工具,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网络环境的不直接面对面交流的特点能使学生克服畏惧羞涩心理,能够发表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言论,并能与其他学习者随时进行交流,吸纳其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鲜明、具有自主思维意识的人,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工具。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内容。基于网络的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式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在网络文化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而是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历教育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自己主宰学习进度,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从而学习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总而言之,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教育者在学生接受文化知识中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

改革教学观念、手段与方法,使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开设网络课堂,辅助专业课程学习。结合高校现有的选课系统,学生用户可选定课程大类进而选定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查看选定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可查看实验指导书查看实验指导和具体练习题目,可查看每一章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准备,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围绕本章内容,学习后可查看“重点和难点”“、课后思考题”及课后总结等内容,也可查看相关的参考教材书目。

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可以把课后作业的布置、答疑和评判在网络平台进行。如通过“课下作业”模块,学生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要求、提交日期等;通过“提交作业”页面,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给自己的任课教师上传已经完成的作业;通过“作业查询”页面,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各次作业的完成的情况,成绩以及教师给出的评语。

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及时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中心可以进行各门网络课程在线测试,这样不仅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进行了综合考核,同时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水平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6篇

【关键词】前景化;文学翻译;偏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51-02

“前景化”这一概念源于视觉艺术领域。根据二十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鲁宾等的研究,人的视觉倾向于把视野中的景象区分为图像(figure)和界面(ground)。确切地说,当视野中的不同物体具有颜色、亮度方面的明显差异时,人的视觉会自动将它们区分为明亮的前景(foreground)和晦暗的背景(background),并且将前景视为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一、文学语言中的前景化

前景化的原理可以应用于文学语言。在文体分析中,它指一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的前景化,或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上的偏离,而背景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Leech(1970)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有目的的偏离。为了达到在风格上有特色,某一语言特征必须偏离某种比较的常规。Leech(1969)把偏离进一步分成8个类别: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Halliday(1973)把真正的前景化(truegrounding)和纯粹数量众多的语言结构区别开来:一种数量突出(prominence)的语言结构只有在与整个文本意义相关联时,才会成为真正的前景化。Halliday从功能的角度更加明确的定义了前景化的概念,同时也表明前景化表达形式在作品中具有文体功能和价值。

二、文学翻译中的前景化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的艺术质量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语言的选择上。在文学翻译中,应重视对原文前景化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常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译者往往看重对原文内容、信息的传达,而忽略了对文章形式、文体的再现,使文章所要传达的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甚远。

Leech和Short在《小说中的文体》一书中采用了以下模式来描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981):意思[内容、事实]+[表达形式的]文体价值=(总体)意义

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仅仅传达作品的内容信息而忽略形式的再现就易造成“假象等值”(申丹,2002)。其通常表现形式为:译者认为原文中的某些虚构事实有违常情,因此有意进行“情理之中”的改动。译者以为这样一来,自己的译文形成了与原文更为合理的对应,实际上却损害了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修辞前景化

修辞前景化是由于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比较特别,超出读者的预料而形成。

例如: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A head shaped like a bomb,and just as suggestively explosive,gaunt,……rugged,with very prominent cheek-bones and sunken cheeks,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and a thin body,as strong and as little elastic as a rod of steel!(excerpted from Mr. 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

译文1.吴先生的相貌却价值连城,怪异得就像一幅漫画。脑袋的外形像颗炸弹,也像炸弹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爆炸。……脸上多皱,颧骨高耸,两颊下陷,盯着人看的一双眼睛像是烧红了的两粒煤球―这一切全都支撑在比常人长一半的脖颈上,瘦削的躯体活像一根结实、梆硬的钢条。(江枫译)

译文2.但是雨生的脸倒是一种天生禀赋,恢奇的像一幅讽刺画。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炸性,……面容险峻,颧骨高起,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副像枝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林语堂译)

人脸与一大笔财产、脑袋和炸弹、眼睛和灼灼的碳球,吴先生异于常人的长相和形态跃然纸上,这几处精心雕琢,那几处简笔勾勒,嫣然一幅详略得当的肖像画,令人印象深刻。译文1较译文2用词谨慎,修辞上受英语行文习惯约束,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吴先生长相之奇特。相比之下,林语堂先生用词大胆而灵活,“天生禀赋”、“讽刺画”、“爆炸性”等等,产生的修辞效果更为突出,更加“前景化”。

(二)词汇前景化

词汇前景化表现为临时创造新词或赋予普通词汇新的意义。

例如: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荔枝蜜》,杨朔)

译文1. But since then,whenever I see a bee,I feel all knotted inside and very uncomfortable.

译文2. Nevertheless,the very sight of it always gave me an awkward feeling since then.

译文3. Still,after that,the sight of a bee always filled me with misgivings.

“疙疙瘩瘩”一词《新华字典》给出的基础解释为:不平滑很粗糙,比喻办事遇到一些麻烦。这里办什么事、遇到了什么麻烦呢?从上文可知,即“遇见蜜蜂”然后“被蜇”这件事,那这感情上的疙疙瘩瘩,可想而知就是对“蜂蜇”的一种担心和恐惧了。三个版本的译文明确表现出这层意义的是译文3,misgivings尤作复数,指a feeling of doubt, distrust, or apprehension,但始终体现不出原文中“疙瘩”和“蜂蜇”之间形象的因果联系。笔者试译为:Nevertheless, the very sight of it always stung me, leaving me uncomfortable.

(三)数量前景化

数量前景化指某些语言因为出现频率过高或过低而超出读者的预期。

例如:

Through the fence, between the curling flower spaces, I couldsee them hitting...They took the flag out, and theywere hitting...and he hit and the other hit..."Here, caddie." He hit...They were hitting little, across the pasture.(The Sound and the Fury)

透过栅栏,穿过缠绕的花枝的空隙,我看见他们在打……他们把小旗,打了一下……这人打了一下,另外一人也打了一下……“在这儿,开弟。”那人打了一下……他们过老半天才打一下,穿过草场。(陈文俊译)

文中不长的两小段内就出现了六次hit,对于较忌讳重复用词的英文来说,显然偏离了常规。作者这么使用当然是有用意的,小说选段的视角是一个智力障碍的成年人,看到眼前有人在打球但他并不理解这一行为时,他的词语库里大概也只有最简单的hit一词是可用词汇。在翻译时应译作同一个字即“打”,以突显这一词在数量上的特殊,使其跳出别的词,成为“前景”。

三、结语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通过前景化突出文章中心,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与效果,以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将原文的意义准确表达,更要把原文前景化语言特点在译文中再现,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相似的感受,理解与心理认识。

参考文献:

[1]McIntyre,D.2003,Using Foregrounding Theory as a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a Stylistic Course[J].Style(37).

[2]Leech, G.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 [M]. New York: Holt, Rindhart and Winston, 1970.

[3]Leech,G.and M.Short.Style in Fiction [M].London:Longman, 1981.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自觉;高校政治辅导员;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39-03

一、文化自觉与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

大学精神文化自觉,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呈现,大学精神文化有其内在的自觉与自信,知识的合法性和文明灵魂的连续性是其自觉与自信的生存基石和安全性存在方式。人类思想知识与文明灵魂的持续性筑就了大学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意义,人只有在思想与文明的文化自觉传递中,才能说一种精神的在世存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模式承载着的政治定向,这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文化的特有景观。当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教育家把西方的大学制度、大学精神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培育成为现代大学之际,此时中国的大学精神文化就表现为一个具有政治向标浓厚的人文精神家园。

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设立与实践正是其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时代澄明。这正好毫无表白地说明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关键在于改变世界”[1]的深刻文化自觉内涵。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与觉悟取决于对所处时代实践状况的深刻认识与改造,文化自觉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对文明方式的不懈的实践追求。文化自觉的本质在于改变世界,只有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呈现一个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

政治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中国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可以体认到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而艰巨,具有政治的定向性。《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多重规定与多重角色的存在,构成了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的主要因子,但是从哲学的价值思考基点来看,多重规定与多重角色并不是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本身,而是一个前提性的因素设定。多重规定、多重角色是一个辅导员乃至一个人的基本存在形态。

角色是常用来指称演员在戏剧中的任务,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米德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2]。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色是指辅导员在高校里拥有的身份和地位,承担的任务和责任,高等教育体制与文化精神的发展与转变,使得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学校对政治辅导员角色无形地赋予了更多的期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进而政治辅导员面临着职业角色冲突的多重实践路径的压力。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主要指:辅导员“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3]。之所以会出现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本身在于大学的文化精神自觉不高,没有形成现代大学制度应有的文化自觉。世界的全球化、价值的多元化所布展与呈现的世界是一个多种差异共存、多元的文化观念整体,在文化观念上角色本身是多元的,职业角色的冲突根源在于差异文化共生中找寻共同视点的困难和阻滞力的不断强化,迫使文化的自觉正态扩散与公共转换受到阻隔,所以高校政治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定位就存在文化自觉方面的缺位现象,这是现代大学文化制度建设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政治辅导员的角色是比较多元的,他们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处于第一线,在日常教育、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中具有重大作用……但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定位却存在缺少现象[4]。主要表现为:(1)专业性不强,辅导员的来源较多,专业背景复杂,缺少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虽有短期的培训,但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素养,导致高校政治辅导员群体整体的政治教育素质偏低。(2)科学化、职业化、事业化不高,“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4],其本质在于政治辅导员工作要具有科学研究的特质和精神风貌。“辅导员工作是一种事业”[4],事业的真谛在于奉献,这就要求辅导员把自己的事业追求和辅导员工作本身的事业诉求统一起来。(3)成就感、安全感缺失,成就感和安全感是一个人存在的直接价值,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性和日常化的张力促使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待遇、晋升力度缺位,政治辅导员职业没有一个自我实现价值的安全感、归属然。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在文化价值上的表现及困境

高校辅导员职业任务其实是属于现代大学的人文思想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主要是致力于传递或根植一种独立、自由、批判的观念,进而使人塑造完善的德性人格。高校辅导员肩负的价值是其如何存在的意义,其职业冲突在文化价值上主要表现为角色合作性价值的缺失导致的辅导员职业存在的意义空场与关系失衡。“人的思想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正确地认知事实,高远地阐释意义,主动地领略气韵,使心灵达到真、善、美的境界”[5]。这种境界的养成就是要深切地关注当下人存在的真实状况,高校辅导员被属于存在的多重价值与意义,但是真实的状况是众多价值排序与生成。也就是说政治辅导员职业的价值与意义和辅导员作为一个人本身的生存价值之间存在差异和不均衡,不均衡和差异的状况的生成逻辑遵循的是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多重存在映现了一个多样的职业价值世界,真实现实社会境遇的不断出场一次次打破这个职业价值世界。因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真实存在逻辑生成的自己的文化价值和职业价值相差太远,以至于辅导员本身存在就有一个价值镜像与自我价值的冲突。

“人对存在状况的看法也会间接影响对存在境遇的认识”[5],对经验世界的批判是人获得独立与自由的根本。高校政治辅导员真切存在的地位的低微导致了价值实现生成的受阻。价值实现的阻隔使得高校辅导员的人生价值排序和职业角色合作成为一个混乱状态。合作的进化始终不能达成。“利益”和“追求”在意义上存在的不同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合作与职业价值追求的差异在社会生活的存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职业冲突。因为职业价值的回报和市场经济的张力牢牢地困扰着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之间的合作价值实现。“一个采用基于回报的策略的社会确实能够自我控制。由于确保了对试图不合作的惩罚,这些不合作的策略就得不到好处。因而这些策略就发展不起来。也就是提供不了一个供他人模仿的有吸引力的模式”[6],公益性合作价值在职业价值中的回报是其价值实现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就是在于公益性合作价值在职业价值中的回报。得不到职业回报的价值将处于一个疯癫与文明交织的意义世界场域中,“这个意义世界的一个基本变化是,一个多重意义所具有的张力使这个世界从形式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在意象表面背后确立了如此繁杂的意义,以至于意象完全表现为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面孔”[7]。“诱惑”多彩的职业角色面临对镜求索的艰难,一旦辅导员的职业面对着一面镜将会出现映像的失真。因为现实人的生活世界是以资本逻辑深刻演绎的人文价值场景,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物性观念模塑的文化,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已经深植于整个大学的文化精神内涵之中,要想真正地解决这种职业角色的冲突,关键在于大学文化精神价值的再造和革新。就是伦理性的调适大学文化,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主体,担负起时代履予的神圣使命。

三、在大学精神文化自觉的场域中塑造政治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化解机制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通过创制的大学文化式样和观念形态来呈现自身存在价值的。“文化世界是由人的思想活动的成果经过世代积累形成的世界”,“文化世界是有多种以符号形式固定下来的知识、观念和意象”[5]。大学的文化世界是大学精神的直接和真实的载体,合理、优良、自觉的大学文化的生成、培育、化解是政治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的现实途径。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在文化与价值视域其实是大学文化与价值的冲突,其特征主要有:一是这种冲突本身具有隐性特质,不是人们常理解的表面的多个角色的叠加或多个责任主体的担当,而是有效地转换角色的通道受阻,坦率地讲,在现实工作实践中政治辅导员的存在价值与价值实现始终走的是两条平行的路。政治辅导员的人生之途总是被眼界之内的东西所困扰,眼界之外的崇高的政治价值定向与理想信念似乎离政治辅导员千里之外。二是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夹杂着人的价值困境,尤为显得人的教育的支离破碎,“教育要有助于促进个人及其人格的充分发展[8]。但是当下的教育状况却使政治辅导员经受着内在生命力价值体验的冲击与困境。对于学生人生基点上的导引和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真正地结合起来。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科学化总是游离于实质之外。

大学文化自觉对于现代大学具有导向作用。政治辅导员必然是处于一定的大学文化氛围之中,文化自觉可以推进政治辅导员创造性、主动性地开展工作,文化自觉包含着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独立、自由、批判、奉献是大学文化自觉的精神实质,政治辅导员只有在这样的现代大学文化公共性价值诉求中才能实现一个生存价值与职业价值的意义统一。

政治辅导员的理论能力决定着自我化解职业角色冲突的方式,掌握理论是充分认识问题本质的思想方式的必经途径。“每一种教育都不能在单一措施中充分实现”[9]。政治辅导员更加要重视理论学习和合作人格的养成,合作精神、合作人格、合作文化可以从根本上化解人本身的心灵困境。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社会,更是一个再现人类合作性生存的社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人脉借助电子传播媒介,从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多方面开始广泛合作;以应对世界和人类的危机问题,合作精神与合作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是通过公益、共给性价值理想实现的,政治辅导员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性寻求是化解自身、自卑冲突的现有途径,“进步的敌人是独立存在着的、群众的自卑自贱的产物,但这种产物不是观念的,而是物质的、外在的”[10]。当今社会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角色已经深植在工作实践之中。站在理论的价值高度,寻求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人类生存发展为原点的合作教育是“生命――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与突破,合作精神是把人类教育现象在生命实践维度独立展现的新视界,为中国教育人的培养架构一个生命实践的精神家园和平台,进而彰显了教育的本质,合作性方式对政治辅导员职业冲突实践性的化解,是一个以生命实践基础上的人文思想教育的突破性构境与人性回归。《礼记・学记》中早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寻求内在性真切的合作是互为发展的必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四大支柱之一为“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强调将其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冲突在人的哲学的深层构境中表现为人面对世界的有限性限度的体认,只有体认到生存有限性的限度,进而才能追寻一种持续性生存的可能性的连续性。所以合作性生存的冲突化解机制和治理的配置成为人之连续性存在的本质特征。对此在生存场景中怎样生存的最初追问是马克思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出发点。有限性的生存对于人而言就是一个历史情境。站在生命个体的历史性有限生存场景,发展合作是基于文化自觉基础上的一种共同生存有限性的面对,而实现的人的私性追求的超越,就是对自然性、求生性的私性和历史性的私性的合理界分,进而生成的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言的一种教育性指向和澄明。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群体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运用个人理性而达致某种形式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合作的生发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冲突的化解机制。合作性精神是文化呈现世界和人性本真的通途。《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本质在于成己与成物价值实践性的化育。合作性生存样态的生成是在内基上改变人的风险生存而言的,离开人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将使人走向漂动的价值存在。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目标则是人获得社会公共性的文化品格。“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只有单一的文化,则意味着没有文化,它的内涵是要被强调的”[11]。大学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公共文化认同是大学文化散布的价值基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关键问题在于人在价值与文化的自觉上认可一种公共教育价值的实践逻辑。政治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直接地表现为没有从大学文化自觉体验中的改变其自身的状况。

大学文化的自觉的化育必然要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有精神性的价值信念,人的精神性的信念从内在心性结构的深处化解着我们的内心冲突。健全社会中职业的倦怠与职业角色的冲突本质上是人的内在心性结构秩序的混乱,人生存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与追求,一种动力和导向,这乃是人的生存能力的核心与灵魂,政治辅导员从生命存在的现行方式中真正认可一种人文教育的公共精神,只有在这样的教育实践叙事中不断地创制合宜性的大学文化,才能真实地到达文化自性的高度。政治辅导员生命沉沦的真正元凶是自己本身教育性精神诉求的丧失,每一代人都会遭遇上一代人留下的生产力的物质条件并在观念上被这种物质条件先行把握着,人只是在这一经验现象改变着自己本身。

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的政治定向是政治辅导员获得职业价值的根本,生命价值的实践就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与文化自觉认同中实现的合作性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2]梁忠义.实用教育词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0.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660.

[4]杜汇良,等.高校辅导员九项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和什格图.存在与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6.

[7][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兆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79:209.

[9]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253-255.

第8篇

(二)经济法课程的衔接存在断层性

由于中高职之间缺乏沟通,中职院校以自我的就业目标制定其培养计划,高职制定培养计划的出发点仍以高中生为基础。这使得高职教学的结果是杂乱无章。中职晋升的学生不仅缺乏文化基础知识,对于某些内容难以掌握,另外对于经济法的了解又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高职存在一个真空期,无法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技能培养存在不足

如今高职院校的生源逐渐延伸到中职毕业生,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前身就是中职,由中职升级成高职,因此在高职中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培养计划的制定都是缺乏一个新字,有的甚至依旧延续中职的老一套,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实力都跟不上高职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师资力量、技能培训方面以及基础建设方面等都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有的甚至还远远没有中职的技能实力,教学经验也没有中职丰富,使得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出现技能学习的倒退,造成不良后果。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中职院校的经验、案例以及相关经济法的师资力量远比刚升级后的高职院校更具有实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双师型教师,在经济法的教学中脱离实际,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与实际严重脱节。总之,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必学、必会、必懂的课程,学生以及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改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效率和实践性。

二、经济法课程要适应中高职衔接

(一)以职业为导向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目标

在中职院校中确立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后,教学内容适应当前中职院校的发展,待晋升入高职院校以后,都是以职业为主的教学目标,从而在相同的教学目标下,院校实现中职与高职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课程的衔接性。在职业导向教学目标中,首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增强了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在中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入高职以后,在原来技能的基础上,更容易掌握高深的技能和知识。同时经过中职的培训,对于资格的考试更是一种递进,在中职,参加初级的考试,高职以后直接中级或者高级考试,将中职和高职的技能和考试形成有效的衔接。在经济法课程学习中,更是如此,同一个目标,不同的要求,使得经济法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对接和递进,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内容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面临一个资格考试问题,因此对于中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内容上,都要符合当前的要求,首先根据考试内容制定教学内容,其次是基于岗位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再次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此基本要求下,中职中经济法的学习主要面向的是初级资格考试,以及中职生毕业以后的岗位要求,然而中职生和高职生对于职业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高职的教学内容是中职内容的递进和深入。在中职经济法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到更高,更切合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中高职要形成良好的衔接。在实际情况下,结合社会的发展以及中高职自身现状,发展适应当前的会计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同向发展,最终实现对接。

(三)以技能为重点优化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手段

中职和高职都是注重技能的培养,中职注重的是初级技能,高职注重中级技能的培养。在各自的技能培养重点下,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模式改革下,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场景教学以及角色的扮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方法上,经济法课程的教学需要专门的会计专业教师,避免非专业教师带来衔接上的问题。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职学生很快适应到高职教学,经济法的课程教学也适应了中高职的衔接,对于会计专业系统性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以能力为评价设置中高职衔接的考核方法

经济法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试卷的方式,而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方式,考核的重点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考核中,应注重经济法的实际作用,同时还要重视考核方式方法和的同步性,中职和高职不能出现太大的偏差,以免影响两者的衔接问题。经济法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能力,中职考核和高职考核需要一定的衔接性和共同性。避免中职步入到高职以后存在评价考核的盲目性,减少适应的时间和空间。让经济法课程体系适应到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系统性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三、结语

第9篇

1.1滑雪场能耗成本控制现状

能源是滑雪场得以运转的核心,可以说滑雪场所有经营活动和能源的消耗息息相关,因此在滑雪场的成本控制中,控制了能源的消耗就控制了大半的成本。目前,我国滑雪场使用的能源还比较单一,主要以电、煤、油、水为主,单位能源消耗比较大,滑雪场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供能系统上。2.1.1供热系统供热系统是滑雪场能源的消耗大户,以供暖系统、热水系统和烹饪系统为核心。在大部分的雪场中,供暖系统都采用煤供暖的形式,在少部分小型的雪场采用电供暖的形式,在大型的滑雪场,供暖系统占据整个供能系统的15%。由于我国的滑雪场主要集中在高寒地区,供暖系统成为滑雪场必不可少的系统之一。

1.1.2供电系统造雪系统和照明系统以及电动力设备系统和索道运输系统是滑雪场的四大供电系统,其中造雪系统是整个雪场能源消耗系统中最大的部分,由于我国滑雪场基本上都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造雪系统的设备运转需要电能的运转,这部分的电能占了整个雪场电能消耗的70%以上;电动力设备系统指的需要电带动运转的设备,如电脑系统、消防系统、通讯系统等;索道运输系统是指滑雪场用于运送游客的运输设备,索道运输系统是雪场重要的系统之一,它从滑雪场开始营业到营业结束,有的大型雪场索道运输系统的耗电量占滑雪场日均耗电量的1/2,同时供电系统的特点是能耗大,价格高,是滑雪场能耗成本控制的重点,同时加强供电系统的能源控制,对提高滑雪场的营业利润有着重要意义。

1.1.3供水系统在滑雪场中,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滑雪场水的消费较高,在很多地方,由于滑雪场都建于山区,基本上用的都是水库水和深挖井水,每年向水资源管理部门缴纳水资源费,不单独缴纳水费,同时由于水费的价格较低,因此未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但是滑雪场是高耗水的企业,由于滑雪场一般都建有大型的客房系统,一般的滑雪场的餐饮和客房在规模上都相当于一个三星级的酒店。据统计,一般小型滑雪场平均每间房每天耗水1000L,而大型滑雪度假中心每房每天的耗水量则可高达2000~2200L。滑雪场的水耗主要来自于:客用水、厨房用水、职工生活用水、洗衣房洗涤用水、卫生间及公共区域的清洁用水、造雪系统用水等。

1.1.4供油系统滑雪场在供油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由于滑雪场是向游客提供优质滑雪服务的场所,为了保持雪的滑行感觉,滑雪场每周都需要用压雪机对雪进行压制和整理,一台压雪机工作3个小时的油耗成本都达上千元,一般规模较大的滑雪场压雪油耗成本上都达40万元左右。目前,很多滑雪场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对于能源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滑雪场整体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使用管理和节约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通常一个中型的滑雪场能耗高达数百万元,能源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20%~25%,如果采用较好的节能措施,滑雪场能耗至少可降低20%~30%。

1.2滑雪场物耗成本控制现状

滑雪场除了能源的消耗,在滑雪场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餐饮、客房和日常办公方面都需消耗大量的餐饮原料、客房用品、日常办公用品、后勤耗材等,在滑雪场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对于餐饮成本、客房成本以及日常维修成本的控制都极其重要,对于滑雪场日常物耗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是滑雪场日常成本控制的关键。一般的滑雪场都有餐饮部,餐饮成本是滑雪场成本支出较大的部分,客房物耗、后勤物耗、管理办公物耗,构成滑雪场物耗成本的四大部分,是滑雪场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和经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滑雪场餐饮规模的大小决定餐饮成本的控制模式,但很多滑雪场的餐饮部门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采购、验收、库存、发货、保管、领用、成本核算等各方面存在问题,成本差异分析环节薄弱,滑雪场餐饮收入一般占滑雪场总收入的30%,利润占滑雪场总利润的20%,创利水平仅次于滑雪。因此,加强餐饮成本控制是提高滑雪场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客房物耗方面,固定成本较高,变动成本较低,但是在客房物耗方面,一次性客房用品的使用加大了客房物耗成本,客房的服务方式使客人耗材使用浪费,比如布草的一日一洗等。在后勤物耗方面,维修材料随意领用和库房的管理松懈都是滑雪场物耗成本高的原因,管理办公物耗方面,打、复印机、电话的任意使用,纸张的随意丢弃都造成管理费用的提高。

1.3滑雪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现状

滑雪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员的数量上需求较多,在滑雪场的人力资源成本构成中,特别是大型滑雪度假中心,人力资源成本是一项重要的支出,大约要占到全部支出的20%。人力资源成本一般由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离职成本五部分构成,取得成本是为了招聘员工所发生的手续费、广告费等,是为得到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开发成本是为使员工达到岗位需求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如培训费;使用成本是在使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补偿员工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工资、奖金等支出;保障成本是为保障员工丧失价值后所必须支付的费用,通常为各类保险;离职成本为员工离职时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同时,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由于专业的雪场管理人才不足,加上滑雪场一般建在较偏僻的地区,在专业人才的招聘方面成本较高,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

2循环经济观下的滑雪场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能源危机意识

由于滑雪场管理者缺乏能源危机意识,在很多滑雪场,还实行粗放式管理,电表、水表、燃油统计等计量设备缺失,无法找到能源消耗点,没有进行分区能源控制,不能形成能源成本控制责任制,同时在员工的日常操作中缺乏能耗节约意识,厨房、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等环节没有能源节约意识,导致用电用水等能耗成本的增加;同时对不用的设备没有及时的停止运转,有资料反映,电脑显示器、打印机的待机功耗都为5W左右,下班后不关闭电源开关,一晚将至少待机10h,全年将因此耗电36.5度,按照国内办公设备保有量电脑1600万台、打印机1894万台测算,每年将浪费12.775亿度电。同时不重视设备的维修保养,这些都导致滑雪场的能耗成本增加。

2.2滑雪场建筑设计忽视节能要求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32%,高于发达国家2~3倍,建筑本身采暖、通风、空调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2/3,而且还在不断提高。我国在滑雪场的建筑设计方面,往往注重以后建筑的使用功能,而忽视建筑的节能要求,由于滑雪场都处于较寒冷地区,对于节能的要求较高,但是很多滑雪场都追求独特性,加之不考虑房屋朝向和色彩对于能耗的影响,例如建筑的外墙可以因地制宜采用浅色涂料,白色墙面的反射系数可达70%,提高阳光反射率可减少能耗,室内采用浅色调可以节约1/2的照明电。同时,由于滑雪场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物的房屋顶层、墙窗比例等各方面考虑不全,导致能耗增加,同时由于滑雪场造雪供水供电系统较多,对于能源中心选址不当,管线设计不合理,导致大量的供水、供电浪费。

2.3设施耗能与滑雪场实际经营能力不匹配

现有的中国滑雪场都不愿意因为节能而减少供给,降低滑雪场的服务水平,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不满足的情况,而较少的关注过度满足情况下资源的浪费情况,从而导致很多滑雪场由于高耗能存在无法维持的情况。因此滑雪场耗能设备存在设计容量过大,设备设施本身的设置缺少节能保障,灯具不节能,设备的能耗方式没有根据客流量、季节、气候等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比如对于压雪次数的固定,不会根据游客数量和气候及时对雪质进行检测,从而安排合理的压雪次数。

2.4能源缺少循环利用处理

滑雪场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存在锅炉在没有利用的情况下直接外排、管道散热严重的现象,有的时候一个小的方面,累计起来就是能源的巨大浪费。欧盟的专家在对我国一家饭店进行CP(清洁生产)审计,发现了厨房有7m多长的蒸汽管道没有保温,经过专家测算,这部分管道每年的耗能费用约1200美元,如果算上管道散发的热能再用空调降温的费用,还不止这个数。同时在小型滑雪场管理中,缺少中水处理系统,污水直接排放,导致供水的浪费。

2.5采购中的个体行为和短期行为

滑雪场由于自身经营特点决定其采购对象的复杂性,由于滑雪场对于设备的特殊性,大型造雪设备和压雪设备,国外价格都较昂贵,国内在质量上得不到保障。因此滑雪场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采购过程中,要求采购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同时由于滑雪场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在餐饮和客房方面需要采购种类繁多的原材料,如肉、菜等食品原料以及客房用品,这些原材料都没有统一的采购标准,给采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往往存在采购的材料因不满足游客的要求而造成浪费。

2.6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监控手段

滑雪场由于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少,导致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在成本的核算过程中,目前的滑雪场都只关注总成本的核算,它反映的是从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一个总的成本率,而没有成本差异分析,对于实际成本率和标准成本率之间的差距,原因分析不明,同时在物耗成本方面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成本管理方法简单等原因,导致成本的增加。

2.7专业人才短缺,人员配置不经济

滑雪场作为新的企业形态,我国在专业雪场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滞后的局面,由于滑雪场不同于一般的酒店,它兼具运动和旅游的特征,因此要求滑雪场管理人员具备滑雪的基本知识和酒店管理知识,对于人员有着特殊要求。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短期用工和长期用工规划不明,缺少计划性。同时由于滑雪场存在季节营运的特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使用成本上,缺少对员工的保障、激励,同时也缺少对于员工长期保障的考虑,导致滑雪场人员配置不经济,员工素质整体偏低。

3循环经济观下的滑雪场成本控制对策

3.1强化能源危机、成本规划和控制意识

滑雪场从业人员应有能源危机意识,在滑雪场的设计过程中,做到提前规划,对建筑设计选择、建筑材料选择、功能局域的布局和节能设计方面。建设好滑雪场的中水处理系统和滑雪场的雨水收集系统,建立大型蓄水池,加大对雪融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力度,加大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强对于员工成本规划、成本控制意识,避免无节制的浪费,通过奖励等方式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理念。

3.2提高滑雪场设施的能源利用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滑雪场管理者,应学习国外的能源,使用先进经验,大力提倡绿色生态滑雪场建设,结合自身情况,为滑雪场购置更能控制能源成本的有效设施,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资源的浪费。加大节能灯改造,使用各种节水设置,使用经济且污染环境小的供热方式,对现有的设备要加大节能改造力度。重视设备的维修保养,培养科学的设备操作方法,减少失误操作对于设备的损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3加强能源的信息化管理

滑雪场管理人员总是关注日常能源管理,但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全局性和精细化的管理,因此应该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能源使用的日常管理体系,在管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机构设置及管理网络的建立方面下功夫,使各种有关能源利用状况的信息流程规范化,获得最能够反映系统本质特征的数据,为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合理保障。

3.4量体裁衣,注重服务的实效性

滑雪场应根据自身特点,定位目标市场,根据游客的要求和消费特征,制定合理的服务项目和价格,关注服务的实效性,滑雪场在服务项目的设置方面要有自身特点,应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消费特点、档次,滑雪场的最大资源是在于滑雪场地的提供,要最大限度的提供滑雪场地的增值效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消费项目,利用建设刺激的单板公园、雪地摩托场地、雪地球类场地、儿童雪场等方式来增加滑雪场的效益,保障服务得到最佳的效益。

3.5对滑雪场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再造

滑雪场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在成本的消耗方面是多方面的,给成本的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再造能够有效提高滑雪场的经济效益,提高利润,可以通过各部门工作的科学化和条理化,提高各部门的运转效率,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可以为滑雪场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提高更优质的服务,从整体上降低滑雪场的成本。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再造,将有利于保持成本控制的一致性、可控性、效率性、科学性、安全性。

3.6实行环境友好型采购,控制物资采购成本

所谓环境友好型采购是指提前做好采购加护,采购一些企业急需的,同时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或无影响的产品。环境友好型采购能降低成本,提高资金效率并减少废弃物。在采购过程应坚持识别采购需要、保证采购质量、就地采购、批量平均、简单化采购、采购节能产品、租用、减少一次性产品、减少包装等原则。建立物资采购计划和审批制度,建立物资采购的询报价制度、采购物资的验货制度、严格控制采购物资的库存量。在采购过程中,直接将上述原则和制度应用于采购中,从源头上减少物资采购成本。

3.7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合理化配置雪场人员

加强对于滑雪场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配置滑雪场人员,做好人员的“淡旺季”计划,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通过培训将滑雪场当地的工人和农民转化成雪场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优惠政策,稳住人才,留住人才,防止人才过分流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4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