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园音乐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30: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园音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园音乐论文

第1篇

以“形”塑乐,让欣赏鲜活灵动。好的音乐作品,必定塑造了一个鲜活的音乐形象。民族音乐表达的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的人文特点、情感。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幼儿天生好动,抓住这个特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民间音乐的感受,表现音乐所塑造的形象。例如:民乐《鸭子拌嘴》它以对鲜明的生活和自然节奏的模拟,奏出了旋律,敲出了情节,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一群蹒跚而来的鸭子———时而引颈高歌,高声喧哗,时而窃窃私语,最后摇摆而去的生动场景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音乐塑造了一群活泼、憨态可掬的鸭子形象,符合小朋友活泼好动、爱模仿的特点。通过模仿鸭子摇摆走路、游水嬉戏孩子们俨然就是一只只可爱的小鸭子在大自然中欢快的畅游,用肢体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对这首民乐美的感受、理解。再如在欣赏民间音乐《划龙舟》时,幼儿用不同速度的划浆动作来表现乐曲中所表达的划龙舟的快慢,同时通过增减划浆动作的人数来表现乐曲中单人与多人划龙舟的不同,从而感悟音乐的节奏美与乐段结构的特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对音乐创造能力。

二、解放幼儿的头脑,激发幼儿音乐审美情感

以“情”表乐,让欣赏真实自然。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必然是真情的流露。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陶行知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民族音乐旋律动听、节奏鲜明、感彩丰富易于激发幼儿的情感,激励幼儿用生动的表情,饱含情感语言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在欣赏江南丝竹乐《春绿江南》中,通过模仿春雨中婀娜多姿的柳树,阳光下千姿百态的花朵、春风中翩然起舞的蝴蝶、春光中划过天空的飞鸟将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幼儿对春天来临的期盼、欣喜之情跃然脸上,对春光无限好的赞美之意尽在无声的动作表演中。蒙古小调《森吉德玛》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憨厚的的性格。全曲分为两段,第一段用慢板表现了蒙古草原宁静,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景;第二段再现了放牧归来,万马奔腾、载歌载舞的景象。结合图片仔细聆听,孩子们用舒缓、伸展的动作展现蓝天、白云、绿草、小花;用热烈、奔放的动作表现马儿的快跑、牧民放马归来是的喜悦。孩子在民乐活动中的脸部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都是对音乐的感悟,真实情感的流露。

三、解放幼儿的嘴巴,提高幼儿自我表达的能力

以“声”绘乐,让欣赏丰富多彩。一个受人喜爱的音乐作品必然动听悦耳。我国的民族音乐是由民族乐器演奏的,幼儿使用的演奏乐器中有部分属于民间打击乐器,如鼓、锣、钹、木鱼、板鼓、铃鼓等,使用这些适合幼儿的民族乐器来配合民族音乐演奏,不但符合乐曲的性质,也易于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美感。如在欣赏民间音乐《喜洋洋》时,我先让幼儿采用了打击乐常用的声势练习,让幼儿用嘴巴发出的响声模仿不同的民间打击乐器,然后再选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打击乐器鼓、锣、钹、木鱼、板鼓、铃鼓等乐器跟着音乐一起演奏,从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操作打击乐也可以表达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指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音乐,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有效地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如在欣赏广东民歌《采茶扑蝶》音乐活动中,幼儿想象一边采茶一边扑蝶的情境,幼儿自由的选择适合的乐器轻声演奏扑蝶的情景,再选择另一种乐器表现采茶时欢乐的情景。

四、解放幼儿的欣赏空间,让民乐欣赏丰富多彩

第2篇

在设计这次打击乐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幼儿发现和想象的能力。如:给幼儿展现的乐谱是空白的,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寻找自己感知比较深的声音,让这种声音汇集成自己喜欢的音乐旋律。活动中提问“你喜欢什么声音?”鼓励幼儿自己寻找声音的来源,并找出跟声音相似的乐器,教师帮助将整理好的旋律与使用的乐器写入乐谱中。然后,根据这样的记录演奏出幼儿自己创作的音乐。我们依据这种思路进行探索,在音乐活动中给幼儿创造了无数的惊喜,幼儿通过这些不断出现的惊喜开心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音乐,逐渐与音乐拉近距离。

二、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困惑

音乐欣赏教学不同于一般娱乐性的“听音、听乐”,要想真正做到理性的认识音乐,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性知识做基础,即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的统一。大师的作品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问题是怎样让幼儿了解并接受,从哪个问题中找出切入点,引领幼儿认知、感受音乐。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欣赏这首芭蕾舞曲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乐曲涉及的面非常之广:它是一个芭蕾舞曲,它是作者起初为了整个舞剧的需要而设计过场的一个舞段。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因为有深入人心的旋律,有设计巧妙的舞蹈,能够让观者陶醉,让听者振奋。这些亮点在欣赏中都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让幼儿欣赏这样好的作品,首先应该为幼儿创设与音乐相关的环境,因为幼儿的教学是直观的,与其让幼儿听音乐,不如让幼儿直接能够看到、触摸到音乐。其次,再设计些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如猜谜:使用模糊的课件展示,让幼儿猜是什么乐器,使幼儿了解乐曲中使用的乐器。这样幼儿既加深了对乐器的了解,又细致地欣赏了其中的乐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引导幼儿了解舞曲所要向我们表达的是什么,包括音乐创造的背景等。这些问题渗透在环境赋予的意境中,幼儿可以很快了解。最后是体验,通过肢体语言直接感受乐曲轻松的旋律。幼儿在一步一步的引导感染下,始终快乐地欣赏着乐曲,不会感觉到枯燥。环境的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很自然地融入到音乐中。

三、尝试将音乐剧融入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

音乐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是区别于歌剧、舞剧、话剧这三大舞台剧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说唱、音乐、舞蹈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目前国内儿童音乐剧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尝试从幼儿园开始,加强音乐剧的启蒙教育,将音乐剧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通过欢乐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接受,从而完善音乐剧的教育教学。那么如何让幼儿很自然地接受音乐剧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并且能够主动地表现呢?

1.引导幼儿认识并喜欢音乐剧

让幼儿通过看、听、实践了解剧情、表现剧情、创造剧情,理解音乐剧内容;让幼儿成为音乐剧活动的主体,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剧情、角色,学会大胆、自然地表现自己,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欣赏和模仿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幼儿园的幼儿也是一样。因此,在音乐剧教学的初期,主要的就是让幼儿欣赏音乐剧,引导幼儿了解剧情、学唱片段等。

2.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体验尝试的机会

了解了音乐剧的特性,我们就要有效地给幼儿提供不同的体验机会,使幼儿更深入地了解音乐剧。如:可不可以用音乐剧的方式跟同伴交流呢?有一次,一个幼儿不知为什么在哭,我就带领几个幼儿一起在他的面前表演《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生动有趣的表演、轻松欢乐的说唱感染了他,不一会儿他就破涕为笑了,并很快地加入到了我们的表演中。这就更能显示音乐剧的魅力,它带给人们的快乐是其他艺术无可替代的。幼儿初次尝到了这种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觉得很新鲜,这对于音乐剧的渗透有很好的帮助。

3.音乐剧表演带给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3篇

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二、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证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三、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

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四、总结

第4篇

关键词: 幼儿歌唱教学 钢琴伴奏 儿童歌曲谱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其教学效果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想要的任何教学资料,从而在上课时更加轻松自如,内容更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重性,在音乐教学方面如果过多地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或者说过多地利用视觉效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削弱听觉艺术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幼儿来说,听觉的记忆有时候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益处,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最近笔者走访了几所幼儿园,发现并了解到幼儿的歌唱教学活动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虽然每个教室都配有钢琴,但是有了多媒体后,钢琴几乎成为一种摆设,在幼儿园里已经很少有老师静下心来钻研儿童歌曲的伴奏,从而有效开展歌唱教学活动了。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让幼儿在听觉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歌唱教学以“听”为主

歌唱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学生身心愉悦。素质教育就是开发幼儿的智力,其中想象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人要有想象力,有了想象力社会才会发展和进步,科学家就是因为有丰富的想象力,才有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及动力。教师应该站得高看得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那么,目前歌唱教学在幼儿园里的实施情况如何呢?笔者有幸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研究》调研课题中发现:许多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处于一种功利的状态,即追求热闹,吸引眼球,一堂课下来看似教学内容很丰富,实际上歌唱对于幼儿来说像是走过场。音乐本身要素中的节奏,音高音准,以及钢琴伴奏中的美妙音色带给孩子们愉悦的太少太少。笔者认为,在歌唱教学中应该以模仿和听觉为主,营造良好的听觉的环境,而不是只有这样或那样的多媒体画面。幼儿歌曲无需非常热闹的伴奏,钢琴就是非常好的教学工具,能对孩子的听觉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对幼儿歌曲的进一步研究再创造是必需的。与此同时,教师的音乐基本功和对音乐的理解就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要重视孩子们的听觉发展,要带给他们听觉上的记忆和想象力。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幼儿的音乐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听觉上的,就是要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听音乐正是一种非视觉的能让人产生想象的极佳方法。在一些西方国家孩子们的音乐环境和氛围多半是以听觉为主的。我们在资料上看到意大利的一些乡村家庭橱柜里放着许多音乐CD 片,是给孩子们听的。在一次国际幼儿音乐论文答辩中有专家说:“CD片就是给孩子们听的,是在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播放给他们听的,可以是专项的也可以是随意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的听觉得到健康的发展。由此看来,音乐的环境是幼儿成长的一个部分。为此笔者呼吁幼儿园的老师多为孩子们的健康发展着想,让孩子们多聆听音乐,使他们享受到听的乐趣,用一首首简单而优美的幼儿歌曲,找出音乐中的亮点,使其终身受益。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幼儿兴趣,与幼儿共同成长

据调查,上歌唱教学课时,许多幼儿园老师不愿意用钢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本身的技能不够扎实,其次是觉得一首几小节的儿童歌曲弹奏起来太简单太枯燥,吸引不了小朋友,达不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觉得用多媒体上课效果会更好一些,备课更方便一些。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们对音乐的听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而自己也丢失了许多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影响了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仅供关心儿童身心发展的老师作参考。

在将近一个学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笔者走访了几个幼儿园,并就幼儿园歌唱教学的活动协同老师备了课,主要就是如何教孩子们学会一首歌,如何利用钢琴这个教学工具上好一节令人愉悦的歌唱课。首先老师要细心备课,研究要点,研究音乐本身的一些要素,包括节奏、音高及强弱。在研究伴奏部分时,老师需要研究音型及和弦,在备课时比较不同的和弦效果,并找出亮点,以自己的风格进行一次再创造。这里笔者就钢琴伴奏这部分谈谈经验和体会。比如,除了旋律之外,还要特别研究伴奏,如何配置和弦,这些工作是很重要的,直接影响幼儿的听觉发展。一段旋律用不同的和弦伴奏会有不同的效果,那就要在多次的备课练习中去比较、去体会、去聆听。在王京其编著的《小朋友歌曲666首》中,我们选用了《我的小宝宝》这首歌曲作为歌唱教学活动的内容,歌曲中除了引用摇摆的音型伴奏外,在和弦的运用上也做了大胆尝试。该曲是一首适合中班小朋友的歌曲, D大调,4/4拍,全曲除了前奏一共就八小节,其旋律流畅优美,表现了一个母亲在轻轻拍打小宝宝睡觉的场景。在第五及第六小节上作曲者用了两小节同样的旋律,歌词也是相同的,反复强调了母亲哄孩子睡觉的心情和意境。因为是重复,在伴奏上会感到单调,所以就在相同的两个小节中做尝试,在第六小节上配置了D调的降3级降7级和弦,即谱例中的F和弦,对D大调来说就是降3级和降7级(如下图所示),让它在音色上有所不同,既能丰富伴奏,又能在听觉上产生新意的感受。

实践告诉我们,伴奏做得好,就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带给人们遐想,同时也会在练习中给老师们带来乐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是在和弦配置上的练习和尝试。另外,还可以在节奏上进行再创造。正所谓老歌新唱。比如《小朋友歌曲666首》中的《小小蜘蛛》,原曲是一首6/8拍的曲目,为了加强歌曲的节奏感及更加现代的爵士摇摆节奏,使其更诙谐生动,我们把它改成了八分附点的2/4拍节奏,同时旋律上也做了微小的调整,即用了爵士音乐中的“多利亚”音阶,降3级和降7 级,在演唱和弹奏上也变得更容易一些。在这里列举原谱例片段:

改编后加前奏谱例片段:

从改变后的效果来看,歌曲的节奏感更强,而同时笔者在左手伴奏的和弦上用了许多七和弦,在音型上仅用了直体式,旋律的节奏上用了切分音,使两手在弹奏的过程中更加爵士摇摆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随着钢琴的弹奏显得更贴切、更自然。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回归自然的效果,儿童在歌唱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乐趣丰富了想象力。以上是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所作的思考。我们要共同关心幼儿的发展,培养有想象力的孩子,真正为他们干点实事,让他们受益终生,快乐成长,使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京其编著.小朋友歌曲666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7月.

[2]王庆主编.五年制幼儿师范大专系列教材《钢琴即兴伴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3]冯德钢编著.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歌曲钢琴即兴伴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第5篇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去感受美、发现美。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见识少,因为幼儿园学习了一些唱游歌曲,对音乐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于是,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继续以歌曲的唱游为内容,按照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去听、看、唱,继而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能在一定基础上去创造音乐。

二、注重对歌曲歌词、节奏、情绪的挖掘,让学生初步掌握歌唱。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有限,特别是一年级的前一、两个月的教学中更为突出。当时,我没有音乐教材(一二年级的音乐教材在11月底才下来),我要在黑板上抄写每首歌词,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生认字,然后,再按歌曲节奏一句一句地教读,然后是教唱歌曲。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歌曲情绪,我再让学生从歌词去领悟歌曲情绪,让他们知道唱歌要带着感情去唱。这样,通过师生的努力,一二年级的学生也能用他们甜美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旋律、有感情地演唱每一首歌曲了!

三、加大对红歌的教学,为“大家唱”的指挥和合唱培养人才。从年秋季开始,我校就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的通知》(鄂教体艺〔2009〕16号)精神,在一二年级8个教学班中教唱合唱歌曲(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百首爱国歌曲),每个班选1-2首红歌,培养1-2名乐感好的学生来指挥,100%的学生参加学校每年庆国庆红歌大家唱比赛,真正达到了让我校学生人人会唱歌,人人会唱红歌,课前有整齐划一的歌声了!

第6篇

[关键词]点面结合、立体分层教学,开放武教学,“新媒体”课后反馈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对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必须找准方向,深刻领会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积极推进、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当前艺术类高职声乐专业在发展上面临的困难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速度较缓慢,不适应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艺术学院是由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后,虽体制上转型,但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依然沿用中专“一对一”授课模式,教学内容也与本科如音乐学院,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高度重叠。培养出的毕业生存在着知识结构错位、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由于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相对短缺,课时安排上只能被动缩减学生课时量。由每周一节减至半节课。第三、生源质量(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普遍不高,有的新生入校时专业基本零基础。

“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实用性”、“高技能型”的特点,为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声乐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继续沿用艺校类中专,也不能照搬高等音乐学院及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必须结合所在学校具体学情,建立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一专多能,能在就业岗位上充当多面手。

二、个别课授课组织形式改革具体改革方法

课内由传统“一对一”授课组织形式调整为:个别课与小组课相融合的一体化、开放式、分层教学授课组织形式;课外运用新媒体互动平台,实现日常跟踪教学。具体改革方法如下:

1、“一对四”为基础,不改变教师总授课量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每周半节课对教学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三年的大专学习,去掉毕业实习及军训和各类节假日,实际授课时间还不到两年。众所周知,艺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熏陶和积累。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学生培养出有一定专业演唱水准,仅靠一周半节课是很难实现的。

把每人每次半节课,调整成四个人一起上、轮流唱,每人每次上二节课。在没有增加教师总课时量的同时,延长每位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一名老师同时授课四名学生。教师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组合搭配。例如,将唱得相对好的,接受能力强,能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的学生两人,与程度不高、歌唱状态要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才能进入的学生两人,搭配在一起。先给唱得好的学生授课,把课堂气氛带动活跃起来,对唱得相对差的同学进行感染,节约了单个上课的个别“预热”时间,提高课内教学效能。

2、“点面结合”,个别问题个别讲解,共通问题小组集体授课

声乐教学包括演唱,表演,语言的教授。对于基础性训练,比如歌唱的站立姿态,舞台形体姿态、手势、眼神;个别声乐技术、技巧知识点比如如何吸气、换气,如何打开喉咙,抬起软腭等;语言教授,比如怎么念意大利文,德文歌词(学生除了学习中文歌曲还要学一定量的外文歌曲)等共通的知识点进行授。这样既避免重复性教学,节省大量时间和老师精力,也方便开展课内讨论。

教师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心从怎么“教”转移到怎么“学”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讨论,思考、共同解决问题。比如老师问“歌唱时怎样的站姿是最科学省力的?”老师发问后,学生共同思考、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综合性归纳后再发问。在几轮的发问、讨论、归纳后,引导学生自主找到答案。通过讨论,学生统一了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再个别进行演唱尝试,教师再针对每个人的问题依次予以纠正。这种讨论班形式的小组课,确保人人有机会发言,演唱,避免上集体课有可能引起的肤浅、片面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学习的机会。

3、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

笔者对我校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现况进行分析,就业方向以艺术培训班,家教、少年宫、文化宫、群众文化馆、演艺公司及企事业单位艺术团为主,专业演出团体为辅。这些工作虽对专业性的要求不像音乐专业团体那么高,但都需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经验和舞台组织,调度经验。比如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很重视企业文化发展,需要招收能在单位文娱活动中独挡一面的人。既能独唱或领唱,又能充当音乐指导,o单位职工排练和指挥合唱,小组唱;还能组织编排文艺节目,主持晚会。因此,除了在琴房里教学外,还要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植舞台,按每周一次、每月四次授课课时计算,授课地点两周安排在教师独立小琴房,两周安排在配有正式舞台的学校音乐厅或有舞台的大教室。让学生更熟悉舞台,使教学实施更贴近今后的工作需要,将教学与艺术实践合二为一。

4、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音乐厅或大教室上课时,采取开放式教学,加入旁听生。老师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旁听,(也欢迎对歌唱有兴趣的在校生旁听)。对旁听生而言,长期的观摩交流会使学生得到“灵感式”的启发。从长远的就业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给不同学生授课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的解决方法,长期耳濡目染,学生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对于将来从事声乐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大有裨益。对舞台上表演的学生而言,旁听生充当真实的观众,舞台的特殊空间和台下观摩学生,会给台上表演的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刺激。增加台上上课同学的演出现场感,促使他们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字一腔都从舞台实际效果出发,而不是单纯的发声训练。观摩人数越多,越能锻炼学生的舞台感,激发表演欲。一曲唱罢,在老师的安排下,旁听生从观众的角度给舞台上上课表演的学生提意见或建议。听听观众(旁听生)的意见而非老师一家之言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唱得好,老师的表扬加上观众(旁听生)从不同角度给予的赞赏,会让舞台上表演的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加深了对自身优点的认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唱得不好,老师的教导和观众(旁听生)提出的意见也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此教学方式既锻炼台上的上课学生,又给旁听生提供了观察、学习、熏陶的机会。台上台下“一箭双雕”。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传递的知识量,远大于小空间,短时间的单个教学。

5、立体化分层教学

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基础好,条件好的学生,声乐教学向纵深方向延伸,以培养专业演员为目标。曲目量,高难技术、技巧掌握程度,舞台表现力要求较高。基础差,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教学过程以声乐基础培养为主。曲目够用为度,突出经典曲目与常用曲目教学。以培养培训中心音乐辅导、音乐陪练、群众文化馆、群文工作者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横向综合能力,如基础音乐辅导能力,组织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即兴伴奏等。

6、增加课后反馈,运用新媒体“微信”、“QQ”实现课外跟踪教学

建立学生微信群或QQ群,为师生间搭建课外互动交流平台。

首先,实现学生课后反馈,老师跟踪教学:学生在课后练声,练歌中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与老师进行视频对话,教师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避免学生课后练习“走错路”。

其次,老师定期推送国际、国内优秀歌唱家音乐视屏及声乐论文、音乐评论文。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最后,搭建学生间互动平台,将课上的“小组讨论课”形式延伸到课后。用于学生间课后交流,探讨歌唱艺术,组织学生课后互学互练。

二、改革的授课组织形式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以唱歌时眼神的运用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眼神的落点要稳定,眼珠子不能乱转,要根据歌曲的需要运用眼神。但是在个别课中,学生经常过度重视发声而忽略了眼神,下意识地到处乱看。在新授课方式中,上课要求学生当着众人演唱,在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教学环境中,刺激学生跳出单纯发声训练的禁锢,注重舞台整体表现。主动管理自己的眼睛。台下的旁听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眼珠子乱动的危害,也会警醒自己。在学生演唱完后,可以让观摩的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合理地运用眼神”的问题。而后老师进行引导,总结,提炼。此教学法有利于在同一空间、时间内,同时调动诸多人的学习主动性和观察、模仿力,提高教学效能。

2、培养协同合作,创新力

歌唱有时就是靠情绪的带动。比如说唱高音,技术有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心理上的恐高情绪。坚定勇敢地大胆去试。有的同学的恐高情绪根深蒂固,还没唱就有一堆的所谓理论支持自己放弃,比如“气不够”、“快到我的换声点了”、“我是中音不能唱高音”、“今天感冒了”,其实都是内心恐惧的托词。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既慢又费劲,如果结合敢唱会唱的同学一起,形成强大的情绪气场,四个人一起鼓励,一起带动,轮番上阵,各显其能,软硬兼施,把情绪焦点由“种种恐惧”引导到“大家都能唱我也能唱,大家都敢唱我也敢唱”上来。加上老师准确的技术讲解和示范,高音会容易解决得多!老师也可以发挥多人上课优势,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歌剧重唱或由歌曲发展而来的小组唱,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类似舞台剧的合作表演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据笔者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了解,近一半的学生毕业后自考了教师资格证,当了老师。有的在艺术培训班,有的在私立幼儿园、早教、小学、中学,有的在艺术团、群众艺术馆、少年m。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教”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教”的能力必不可少。笔者在“一对一”授课中选择时机,让学生改变完全“受教”角色。在对待相同发声技术,技巧点的教学上,如果甲同学已完全掌握该技巧,老师可以试着让他去教不会的乙或丙,给他们做范唱和讲解。老师在一旁监督,发现甲生教授出现方向性错误时,老师及时纠正,并讲解原因。教学相长,甲生首先要用心观察“错在哪”,然后找出错误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迅速组织语言解说,并配以范唱。为了让“学生”理解。甲生需要更主动更富于表现力地去范唱,不仅强化和坚定学生对此技术技巧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建立学生连贯、整体、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观察力。通过成功把别的同学教会,也初步建立学生“能教”的信心。在学生“教”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与学生分享教学经验。并介绍和引导学生阅读与教育和演唱相关的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书籍,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教学自学能力。

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