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0: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木专业导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业道德认知,既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情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认知情况是决定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思想基础.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大四阶段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虽然85%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帮助,但是其对职业道德的了解情况却不容乐观,对职业道德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13%,了解的为26%,一般了解的为40%,不知道的为21%.因此,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与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是形成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然而,在一些客观事实面前,他们既羡慕别人可以建造国家重点工程,但自己又不愿意到工作环境艰苦、远离城市的工作;既羡慕别人取得的巨大成绩,但自己又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既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嗤之以鼻,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待人接物、诚实可靠,不采取欺诈手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于职业道德的正确的情感体验,而将职业道德仅仅挂在嘴边.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面对建筑业可能远离城市、家人和网络的工作条件,心生畏惧;面对建筑业可能出现的消极和腐败现象,缺少必要的抵制能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4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同学有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低.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卓越计划”开展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建筑企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合建筑市场要求的卓越土建工程师.
1加强家校和校企沟通,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家庭、高校和建筑企业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连接家庭和建筑企业的中间环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加强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家庭和实习就业单位的联系.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实习单位的表现,及时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与任课或实习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随着卓越土木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单纯依靠辅导员或是专任老师都很难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为,在专业技能培养、行业动态等方面,专业老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又存在着对大学生缺乏思想教育经验的不足;而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有着很强的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能力,但又缺乏对建筑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了解,造成对学生职业道德指导针对性不足.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只有加强沟通了解、取长补短,才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3通过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意识
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群体模仿和认同的特性,从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来看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大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然后在周围人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措施如下:(1)继续深入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十佳大学生评选”作为展示在校大学生风采的标志性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关注.由于这些榜样就在他们身边,使得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2)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困惑,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才能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土建工程师.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成长之路.(3)邀请优秀校友来院交流.由于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软件硬件建设仍有不足之处.一小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难免有些失落而自暴自弃.此时,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来校交流,通过他们的亲人经历,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的热爱.(4)通过宣传海报、QQ群、微信、微博、校园网等方式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宣传恪守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使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深入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即技能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如测量大赛、CAD制图大赛、手工绘图大赛、力学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纸桥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校立学生科研、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创业创新计划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5大力开展职业道德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热情
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职业道德教育课或是两课课堂的理论灌输,而是要结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实习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陌生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高校要结合新生特点,着重开展始业教育、适应与成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活动.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尽快了解专业培养计划、目标及发展方向等;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一定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使他们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国,切实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应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择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内容的教育活动.
三结束语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分析与启示;公共卫生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里(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简称CEE),是获得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协会认证的专业。多年来,MIT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一直在全美国排名前十名,2014年被USNews排名全美本科环境健康专业第6[1],在全美乃至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无疑是MIT环境工程专业持续保持强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因为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已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对我国高校环境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在环境工程教学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对MIT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分析,从中得到对我国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有益的经验。
一、MIT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概况
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发展能力,以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使学生能将科学的力量融入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中。培养学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界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 富有终身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有能力就职于环境工程设计、教育、法律、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部门或行业,能够从事相关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工作。
学制:4年
学位:学士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总学分:384 units。说明:MIT几乎每门课都是12units,即每周12小时学时。学时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或设计或野外考察+学生课外准备三部分时间,无实验或设计或野外考察的为0。如Engineering Mechanics I(Units: 3-2-7),即工程力学I,周学时是12小时,其中3小时课堂教学、2小时实验和7小时课外自学(后文中只写总学时)。每学期每门课的1unit=14小时。2个6-unit的实验课程算1门课程。可以把MIT的学时等同于国内的学分。
教学日历:秋季(9月-12月);春季(5月-8月)
教学计划实施过程大体如下:
(1)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MIT要求的基础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一般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是每学期上1门。
(2)大学二年级,继续学习MIT要求的基础科学,同时学习专业基础课。
(3)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必修、限制性选修和任选)。第八学期主要学习毕业论文设计。
获取一个本科学士学位共需完成32~34门课程的学习。
毕业要求:修完MIT和CEE要求的课程,且每门课程成绩不低于3(5分制)。
二、MIT环境工程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部分,即MIT的基本要求(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简称GIRs)和CEE的专业要求(Department Program) 。MIT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下[2]:
(一)基本要求(GIRs)
MIT的基本要求学17门课,共12×17=204学分
(1)6门自然科学
数学:从单变量微积分、单变量微积分及应用和微积分及理论I等3门中选1门;从多变量微积分I、多变量微积分II、多变量微积分Ⅲ、多变量微积分及应用和微积分及理论II等5门中选1门。
物理:从4门不同要求的经典力学课程中选1门;从2门不同要求的电力与磁力课程中选1门。
化学:从固态化学导论和2门不同要求的化学科学原理的课程中选1门。
生物学:从3门不同要求的生物学导论课程中选1门。
(2)人文、艺术、社科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简称HASS)
基础HASS课程:选3门不同类别的课程。
专业性HASS课程:选3~4门课程。
其他HASS选修课程:选2门或1门。
(3)科技限制性选修课
从生态学I: 地球系统、工程力学I和微分方程3门中选2门。
(4)设计实践课程
土木与环境工程设计概论I和土木与环境工程设计概论II。
(5)表达要求
4门写说表达课程。其中2门包含在人文社科类里,不再计算学分;另2门是与专业有关的课程,主修课中已有,也不再计学分。
(6)体育要求
一般要求第四学期结束前修成。要求通过游泳测试;上完4节体育课。
(二)、专业课程要求
(1)必修课程(Required Subjects)
必修课程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共168学分。其中,与GIRs重复课程的学分为48。
【关键词】策划概要;场地分析;空间组织;技术参考;建筑形态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的定位
设计内容为新建文科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并对周边环境的道路及停车设施进行规划设计。要求新建校文科图书馆能够满足相关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同时,新建筑应当与周边校园建筑群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之一,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在校园内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校园内丰富的自然环境,该建筑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沉稳低调的态度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消隐在校园的大环境之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形态的理解
1、清华校园整体环境肌理
清华校园的整个环境肌理是以“院落”为主。从工字厅到大礼堂,从二校门到主楼,清华校园中的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乃至整个校园形成的是一种围合或是半围合的空间关系。
2、地块分析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项目选址位于清华综合公共功能核心区,西侧邻南北主干道,东边为土木工程学院,北向、南向分别与学生宿舍8号楼、三教隔路相望。
地块与周围道路的平均高差为4米。北面和西面均为绿化护坡。
地块上拥有大量生长完好的植被,主要包括有白杏,杨树,槐树,塔松,白玉兰等一大批生长年限较长,树型已经成熟的木本植物。但主要集中在北侧和西侧的护坡上,缺乏系统的梳理,较为无序和杂乱。且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但到了冬天,无法为地块内的建筑阻挡寒风或者改变风向。
3、形态构成
项目地块内建筑全部拆除;植被保留绝大部分。地块西侧和北侧的护坡加以整理,将护坡根据高差修整成台地。且分为三级,除原有树木之外,在适当添加常绿乔木,最少达到密集种植3行常绿乔木,以缓解冬季寒风对地块内的影响。
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定为本设计的主题。 通过营造淡泊的建筑,宁静的空间来隐喻中国文人的情怀。 利用场地形成多重围合,远离尘嚣,创造庭院深深的场所。建筑本身也采用“庭院围合”形式,以高大的杨树林为“墙”形成一次围合,并通过图书馆及土木实验室及周边建筑形成二次围合的幽静小院落。从而与清华的的其它院落一起“铺陈伸展”。从而“融入”清华大学的校园肌理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主要使用者们行为模式的理解
1、学生们的需求
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阅读行为和空间体验永恒不变的。但仅仅只有阅读空间是不够的。自习,同样是学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图书馆是大学生们自习行为的最好场所之一。
依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及大学生心理需求理论,人以交往和归属作为第一层次的需求,并以学习作为最高一级层次的需求。而在低一级层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时,高一级层次的需求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所以公共自习空间的营造应以满足学生的交往和心理归属为前提。
自习的学生都将安静明亮的教室作为选择教室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学生对公共自习空间相对私密性的需求;但同时学生也都认为交往合作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学习效率上都对学习本身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公共自习空间应该是私密性、公共性兼而有之。正如Altman认为的那样:“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关键是从动态和辩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和行为。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
2、设计理念的形成
将书库与阅览空间相对独立,而又将自习空间从阅览空间相对出来,在满足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方式建有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性的原则;注重学习内容兼有基础性、研究性与趣味性的特点;注重自习空间在使用上兼有独立研究性和公共交往性的特征,明确自习空间的领域感和心理归属感,以确保研究,学习,阅览的高效性。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单体的理解
1、形态的建立
建筑为白色的简洁形体,没有复杂表现,简洁的几何体块,朴素的色彩,与树林相互依衬形成明亮,宁静的氛围。
2、功能的分区
建筑以中心圆形书库为核心,四周环绕大空间作阅览之用。空间形式灵活多变,仿佛可以在书籍的丛林中“闲庭信步”。中心圆形书库作为独立的存在,可以在关闭书库的时候,其他阅览空间仍然开放,满足学生们自习的需求。
3、光之廊
一个独特的研修场所,安静而相对独立,螺旋上升的书库与周围的阅览和自习空间的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系统,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通道和适合自己阅读学习自习的楼层。既可以随着螺旋的上升在连续查看大量书籍的同时到达自己想到的楼层,也可以通过门厅的楼梯,不经过书库,直接进入自习和阅览空间内学习。
4、灵活的空间组合
以标准化模块划分空间,可自由灵活的组合。主要分布在西面和北面,相对独立于南面的阅览室。通过可移动的软隔断,可以随意分隔单间的大小,形成从可供2~4人到8~10人的各种独立讨论空间,使用更便捷,建筑更有生命力。
总结
将书库独立,将阅览空间重新分割组合,虽然这种空间模式和现在图书馆流行的超市型空间模式有所不同,甚至和传统的以书库为中心的图书馆空间模式较为接近,但是,作为一个综合大学的专业图书馆,更需要的满足学生们实际的学习需要,而并非盲目追求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模式,创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行为特征的公共自习空间,并且和图书馆空间相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核心书库和周围阅览室的连廊由于设计不到位,由于高差形成了很多坡道及台阶,不利于图书的管理和运输。因为课程设计时间有限,没有很好去解决这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希望下次有机会再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2]庄维敏 《建筑策划导论》
[3]戴利华主编, 《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集》
[4]王(日韦)《研究型高校自习行为模式及空间的属性研究》研究生论文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过程控制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省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B211034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过程的一个实践性的总结,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最重要的环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反映高校的办学质量[1],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问题一直以来就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之一,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基层单位,学院有包含航空航天、土木和力学类等三个学科门类的7个本科专业,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笔者对保证和提高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进行了一些尝试。
加强宣贯力度,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进行毕业设计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或者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这也直接影响到其他同学进行本科毕业设计的热情。而高校教师又有很多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之外的工作要完成,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往往被认为是易于完成的工作而投入的精力有限。因此,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对此,学院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是思想上疏导和制度上进行规范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此工作的认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导论课程、学院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促进会和全体教职工大会等机会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讲,同时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学生如果本科毕业设计成绩不合格,将不能正常毕业,更谈不上考研和参加工作了,所以,毕业设计环节是毕业生顺利毕业离校的关键所在,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成绩将直接影响到其职称晋升、年终业绩津贴的发放以及年终的评优评奖等直接关系到指导教师切身利益。
注重过程控制,把好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关
1.注意毕业设计环节立题选题的科学性
为保证指导教师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必须由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每名指导教师单独指导学生数不得超过8人。助教可与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联合指导,但两名教师联合指导的总学生数不宜超过12人。
为做到因材施教,要求每个专业的立体数量应为应届学生数的1.5倍以上,并且隐去立题教师姓名予以公布,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没有学生选择的指导教师将取消其当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资格。
毕业设计立题要难度适宜,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际任务,题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2]。
2.注意毕业设计环节开题的严肃性
学生需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后第2周末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必须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撰写,体现个性和特色。指导教师必须亲自把关,在开题前对每名学生的报告进行批阅。开题工作由各系组织,并报学院教务办备案。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展示自己的开题报告及相关材料,一般由学生本人进行5分钟的公开讲述,并进行至少5分钟的答辩,接受专家组和在场同学的提问。
3.注意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设计手册填写的规范性
毕业设计手册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日记”,此毕业设计手册填写的真实性直接反映出学生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视程度,因此毕业设计手册必须按学校有关要求填写,相关要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由专业负责人统一进行讲解指导。手册中的设计说明内容以2周为单位进行填写,其填写的内容一定与进度相符,写清楚2周内完成的工作内容、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必须填写充分。指导教师必须逐个过目学生的设计手册的填写过程和结果,并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进行签字。
4.注意指导和过程跟踪的灵活性
这一环节也是学院控制教师和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环节精力的主要手段[3],学院制订如下要求框架,要求各系和各专业参考本框架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分别落实,并保留所有书面痕迹(教师签字手稿等)以备检查核实。
(1)指导教师每周必须与学生至少见面一次,进行辅导答疑,并对学生考勤和进度检查(必须有记录),其结果作为学生参与态度评价的依据。不准事后补填造假。
(2)各系根据进度安排每四周一次集中讲座、指导或答疑,并对学生进行考勤。具体安排由各系负责,并报学院教务办备案。
(3)各系根据具体情况安排2~3次指导教师汇报交流会,汇报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具体安排由各系负责,并报学院教务办备案。
(4)每周进行集中考勤至少一次,由专人负责。
(5)配合学校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的设计的检查工作,进行进度质量检查,具体时间为:前期第3周末,中期第9周末、后期第13周末(土木工程专业第15周末)。检查内容是:设计手册的填写、编程演示、实验准备、计算说明书形成过程的草稿、施工图形成过程的相关草图、指导教师的修改痕迹和签字等相关内容。
(6)配合后期检查在第13周末(土木工程专业第15周末)进行学生答辩申请工作。学生应完成设计成果包括: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设计手册;施工图纸;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图纸、应用程序的电子版。以上成果必须是经过指导教师审核签字的成果,经检查合格后,学生亲自签写申请答辩登记表,取得答辩资格。
5.注意毕业设计环节成绩考核的公正和公平
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给出公平、合理的考核成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4],因此,学院要求各专业根据4.1-4.6各项进行记分积累,采取黄牌警告,红牌罚下,分级答辩的机制,即中期检查后积分低于40分者,对该学生进行黄牌警告,并于后期工作进行重点监控,对后期检查后积分低于60分者,将终止其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不允许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分级答辩即累计积分大于等于86分者,答辩成绩最高为优秀;75~85分者,答辩成绩最高为良好;小于75分者,答辩成绩最高为中等。
总之,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是直接反应高效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应用程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将始终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求新的重要课题,本文的实践成果可为各个兄弟院校和同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元凤.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43-144.
[2]洪月华,庞超波. 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2011,32(2),35-37.
[3]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4]郑佐桓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定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48-250.
作者单位:吴国辉 陈树华 曾繁丽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78-02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已建立起了学科较为齐全、结构基本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1]。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学术型人才上,从而保证高校及科研单位人才的连续性。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在数量上不断增多,导致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放弃科研单位和高校,逐步转向社会生产的其他部门[2]。今后,更多的硕士毕业生将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一线岗位,应用型高级人才需求加大,因此必须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确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预计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的50%以上[3]。然而,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
1.生源的特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大多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有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而是由于考研成绩不理想调剂到专业学位。这类生源不同于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
2.培养目标的特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其中必须要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训经历,主要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
二、存在的问题
1.认可度不高。认可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认可度不高。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学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宣传不够,学生对其了解不足,报考人数寥寥无几,最后的招生主要靠调剂,无形中造成学生自我贬低的心理;二是社会认可度不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还不了解,加之目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后在应用、实践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从而使得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2.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教育部早在2009年教研1号文件中就提出了课程体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5]。而实际上,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目前大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以及指导老师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还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并没有突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
3.教学方式单一、内容过时。当前,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太过注重理论学习的缺点,课堂上仍然是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互动较少[5]。而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应用更少,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在教学内容方面,一些高校仍沿用长期以来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不仅过于侧重理论研究,而且有些内容严重过时,不能及时体现由于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与实际脱节。
4.专业实践环节缺失。目前,各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尚不到位,学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建设的力度不足,有些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甚至无处可去。实践基地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践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完善。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层次、应用型的特定培养目标,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即校内和相关企业各一位导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培养情况来看,“双导师”制度在高校落实的并不理想。一方面,校内指导老师实践经验相对不足。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很多教师不具备特定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企业导师长期处于行业一线,忙于自身岗位的工作,闲暇时间较少,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不足。
6.学位论文应用性不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根据其培养目标和要求,选题应具有明显的应用性,针对具体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但就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质量的情况来看,不少学位论文缺少实践基础,理论性太强,没有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偏离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三、改进的方法
1.宣传力度。学校应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宣传。让考生在报考前充分了解什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学什么、怎么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增强社会的认可度。
2.课程设置。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科学开设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以及为取得行业执业资格开设的专业培训课程。
3.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的特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充分结合。将校企联合授课与校内单独授课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学习习惯与创新思维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
4.专业实践环节。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的环节,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实践要注意与课程学习的衔接,根据课程特点,分阶段进行校企联合学习。学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专业实践条件,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5.“双导师”制。推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同等重要。校内导师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较强责任心、高级技术职称。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选好研究课题,落实研究内容和技术实施方案,指导论文撰写及学位申请等,严把论文质量关;企业导师提供企业技术与管理改革中可供选择的论文课题,落实研究经费,确保论文工作顺利进行。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承担联合培养工作。
6.学位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比如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要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6]。
四、结论
当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在培养方法上加以改进,推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仲晓天,王世伟.基于社会需求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5):88-92.
[2]牛换霞.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6):64-66.
[3]俞继仙,苏玉亮,肖立山.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石油教育,2011,(6):62-64.
[4]胡娟,金红,方玉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2):165-166.
[5]夏守信,詹一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改进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6):146-148.
[6]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关键词:读书报告活动;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45-02
一、“读书报告”活动的缘起
1.低年级专业教育的弊端。城乡规划专业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但创立城乡规划学科及专业教育,迄今不过百年。我国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猛增到2013年的近200所。其中,脱胎于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较多,约占65%。而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恰恰就是在建筑学专业创办10年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由于我校依托于建筑学而创办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低年级(大学三年级之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几乎等同于建筑学专业,如《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及其设计》等,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基本一致,即过于注重建筑设计功底与形体塑造能力。而面向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训练缺失,规划专业中强调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洞察力以及规划专业知识较为欠缺。从而,造成学生重专业设计、轻背景知识,对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迷茫和迷失,并有盲目和动力不足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同学总想放弃城乡规划专业而转向建筑学。
2.“读书报告”模式的提出。面对城乡规划专业越来越宽泛的研究领域,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具备系统观与辩证观,能够立足于整体、系统全面把握所面对的规划问题,这与建筑学专业强调形象思维与个体创造大为不同。虽然城乡规划是从建筑学衍生而来,但它并不是建筑学专业的附属品,因而不应只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体现出专业的侧重与不同。诚然,两个专业在1~2年级期间可进行相同的专业基本素质教育,但决不应等同视之。且1~2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学习中较为重要的时间段,除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之外,还需开始接触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由于在低年级教学体系中,城乡规划专业并没有像建筑初步课程中包含“建筑导论”,而设置城市导论之类的专业理论初步认知内容。基于目前低年级专业课程较为单一的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采用“读书报告”这一启发、开放、互动的模式,将其纳入城乡规划专业传统的培养体系中,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弥补专业、人文、社会知识的不足,消减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上述一系列问题。
二、“读书报告”活动的实施
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为使读书报告能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落到实处,规定学生必须作读书报告,并列入教学计划。做读书报告的时间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即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概论知识后进行,并要求每月至少举行一次,每学期至少完成3次。
读书报告模式并非一般书面意义上的读书报告,而是以一种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读书报告活动要求班级内所有学生共同参加,可划分成由4~5个学生组成的小组,由专业任课教师主持。该活动的实施共分4个阶段,即选题、撰写与制作、汇报与讨论、总结。
1.选题。学期之初,专业任课教师给出学生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及形式,拟定读书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的兴趣、知识构成及知识点的缺漏等,确定本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其中,所读书面的内容即为读书报告的内容,即为学生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变化、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可请图书馆老师讲述文献的检索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加充分地使用校园数据库及网络资源。
2.撰写与制作。在确定主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上述所读书目为基础,同时通过大量文献的查找和阅读,可将其中感兴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架构读书报告的框架,为读书报告做准备,并进行分工书写、制作及汇报。书写格式不做过于机械的要求,不拘泥于论文的形式,但必须明确报告的主题、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即阅读书目)。注重所选择的某一专题或某一内容在所读书目和查阅一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小组所有成员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并明确小组的观点和分歧。
3.汇报与讨论。根据计划要求,读书报告必须进行汇报与讨论,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每次由小组中的一名同学介绍其报告主题的基本内容,并着重阐述小组观点,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解。其他同学则可对其提出个人见解,对其中有异议的部分展开讨论。同时,由2~3位专业任课教师组成评议小组,在听取并查阅该组报告后,评定成绩;每组报告时间为15~20分钟,教师和学生提问和讨论约5分钟。提出的问题,由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回答,根据学习态度,报告内容;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对文献资料综合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条理是否清楚,主题是否明确,回答问题时对问题的理解力及回答的正确性,思维是否敏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4.总结。在汇报与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进一步撰写、整理并上交读书报告,这是该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收获读书成果的阶段。其内容必须包括所选主题或内容的全部资料,展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特别要对在汇报与讨论过程中同学及教师所提出的异议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从而收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最后由多名(2名以上)教师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定,并列入期末考核。
三、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意义
1.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新平台”。城乡规划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环境建设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专业知识的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使学生获得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强化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平衡,是全面提升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读书报告这一新颖、开放的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通过对思维方式、知识积淀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的融合和碰撞,拓展其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从而为专业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以及专业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方法”。创新思维作为衡量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读书报告使学生能够在把握所读书目的脉络和核心之余,提出对该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因此,学生在该活动中,需时刻保持专业的敏锐性,积极展现其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而形成个人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
3.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新形式”。城乡规划已从物质形体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从孤立的城乡规划走向城市与区域融合的协调规划;从规划蓝图的制定走向图纸与规划政策、法规结合等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健康的心理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读书报告既可拓展和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同时,该活动的定期举行,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将读书纳为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挖掘学生智慧和潜力的“新途径”。读书报告活动要求学生从报告内容的确定、汇报的方式、多媒体的采用等方面,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中,报告活动内容的自行选定,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对所读内容和多种汇报方式的选择,以及对于某一问题的探讨,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充分展现学生的智慧和潜力。
5.完善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新契机”。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展,在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科的建设。读书报告这一启发性的活动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扩展和积累,并颠覆了以往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学生知识与技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读书报告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建立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型培养模式,有助于学习型学科组织的建立,有助于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情况来看,这一启发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全面交流的机会,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同时也开拓了视野,拓宽了阅读面,并从中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思考。该活动对于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传统培养体系的补充,可随时在专业培养中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英伟.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体系创新构想[J].规划师,2004,(04):12-15.
[2]岳邦瑞,段德罡.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09):71-73.
1留学目的地:伊利诺伊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是“莫里尔法案”(由林肯总统在1862年签署)生效最初十年期间通过公用土地赠与方式创立的全美37所高校之一,于1868年正式开学。其座落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南部安静幽雅的姊妹城镇-厄巴纳和香槟,占地1458英亩,拥有272座主要建筑。此外,学校还拥有一个机场、433英亩森林保留地以及占地1765英亩的阿勒顿公园。
经过近140年的发展,伊利诺依大学已经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位居全美公立大学的前五位。该校拥有仅次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美国第三大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达一千七百多万册。此外,学校还有自然史博物馆、世界传统文化博物馆以及一个美术馆和一个表演艺术中心。该校能提供一百五十多个专业方向领域的四千多门课程,每年授予一万五千多个学位,其中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稳居全美前五名。目前,该校拥有近两千名教授和四万余名学生。其中,学生由近三万名大学生和一万一千余名研究生组成,含外国留学生近五千名。
伊利诺伊大学以理工科尤称翘楚,稳居全美大学排名前六位。进一步讲,有十余个本科专业位列全美前二十五名,其中会计学、材料学、农业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核工程、机械工程等并位居前五位;有超过六十多个研究生专业位列全美前三十名,其中图书馆学、土木工程、材料学、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冷凝物质、逻辑学、数论等并高居前五位。该校共有11位教师及校友荣获过诺贝尔奖,18位教师及校友荣获过普利策奖。其中,该校教授巴丁因发明晶体管和提出低温超导理论而成为历史上在同一领域(固体物理学)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人。另外,尼龙的发明者卡罗瑟斯、集成电路的发明者杰克科勒比、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获得者李安等均为该校毕业生,我国前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早年也曾在该校攻读农学。
非常幸运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番留学团队组成成员的研究兴趣或主攻方向均属伊利诺伊大学的优势学科方向,这为各位老师的学习和提高创造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工作非常到位和值得肯定。
2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主要讲授本科“操作系统”和研究生“安全操作系统”,有幸被分派到久负盛名的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进行访问学习。网络神童马克・安德森曾在那里设计了互联网浏览器软件Mosaic及Netscape,著名的微软IE浏览器至今还是构建在Mosaic的基础上。留学期间和回国后,我曾对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较为粗浅的分析和对比性研究。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可提供三种不同的大学学位教育(即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学士以及文理学院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五年制本硕连读学位教育、辅修计算机科学专业学位教育及软件工程学历证书。本科学位教育主要由校院教学要求和专业教学要求两部分构成。前述计算机科学专业理学学士、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学院要求和专业要求的不同。例如,工学院要求物理与化学,而文理学院则不要求,同时两个学院的一般教学要求也略微有所不同。不同专业间的教学要求区别在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要求多上三门不同的数学类课程,同时又比计算机科学专业少上五门计算机科学类课程。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要求大致相同,只是用统计学类课程替代了某些数学类课程。对于三个专业来讲,有15门数学类或计算机科学类课程是相同的,所以共性大于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科学类课程由计算机科学系负责开设和讲授,课号、名称及要求完全一致。这和国内的大学是不一样的,至少北京交通大学是如此:和计算机专业较为相似的理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某些计算机类核心课程(如“操作系统”)的要求和讲授就与计算机学院无关。此外,国内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则由通识教育、学科门类教育、自主教育三部分教学要求构成,它们与伊利诺伊大学的学院级或专业级教学要求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晰。其中,通识教育由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组成,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要求(伊利诺伊大学在这点上似乎不太明确或较弱);学科门类教育由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自主教育包括全校通识教育与各学科门类教育课程与实践、系列讲座、竞赛、证书、科研论文、自主和开放实验、就业实践、科研实践等,是我国高校为加强实践环节和推动就业竞争力而引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学分组成,国外自然无等同物。
具体以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对比来讲,伊利诺伊大学总共要求128学分,含学院级要求39-51学分、专业要求76-85学分(参表1所示);北京交通大学总学分要求为190学分,含通识教育必修40学分和选修20学分、学科门类教育必修97.5学分和选修22.5学分以及自主教育选修10学分(参表2所示)。后者比前者高出62学分,主要包括必修类的英语16学分(国外对外语的要求为0-12学分,注意其并未指定特定语种)、选修类的自主教育10学分。国内通识教育综合基础部分(必修22学分、选修14学分)近似等同于国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18学分),但多出18学分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外大学专门设立写作课程(含4学分写作I、3学分高级写作)来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能力,国内大学则主要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写作(毕业设计共16学分)来达到相同的目标。国外大学把普通化学I和普通化学实验I(共计4小学分)作为工科专业的公共基本要求,而国内大学如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内的工科专业则可以不选修化学类课程;同时,国内大学设定数学、物理类课程同为学科门类基础课程,而国外大学则把其中的微积分、概率论或统计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专业要求。
表1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注:表中大类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必修)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电子技术类课程(电路分析基础3学分、模拟电子技术3学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数字电子技术3学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计算机数学类课程(离散数学8学分)、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数据结构4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操作系统4学分,编译原理3学分)、计算机硬件类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2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学分)等;专业主修(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毕业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选修)则划分为四个方向给出可选课程:1、计算机软件类(软件测试、统一建模语言、高性能计算导论、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Unix/Linux环境下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类综合实践);2、计算机硬件类(计算机控制技术、硬件类综合实践);3、计算机网络类(计算机安全保密、网络安全与管理);4、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辅助造型与动画设计、数字图像处理)。
伊利诺伊大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字计算机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广博深厚的知识。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与物理以及入门性计算机科学基本原理。第三年完成基本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并要求选修和拓展学生的理论基础。第四年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课题进行学习和深入的理解(均为选修课)。进一步说,国外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关于计算机专业特色课程的公共要求简单明晰,仅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与软件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I/II、系统编程、大程序设计项目、计算理论入门,等,而多达24-27学分允许学生可按计算机科学、科学计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数学三大方向分轨选课(参表3所示);而其中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并给出系统、数据库、图形学、人机交互、编程语言、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网络等八个子方向,在科学计算方向上并给出航空宇宙工程、应用数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分子工程、化学工程、化学、控制、电子工程、工程机械学、环境工程学、遗传学、地质学、制造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建模与仿真、神经系统科学、原子工程、运筹学、优化、物理学、等离子工程、心理学、放射学工程、机器人学、信号与图像处理、统计学、结构工程等三十多个子方向上给出细化且较为明确的各6-分的选课指导和教学要求。
表3 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按方向分轨选课
相比较之下,国内大学计算机专业设立的公共特色专业课程则较多,有时即便划分出一些方向,要么方向太大,要么选课思路和教学要求不太明确。
3教学科研、学生素质培养及其他
在伊利诺伊大学,我主要选择了三门与我在国内所授课程及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包括CS 423 Operating System Design“操作系统设计”,CS 523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高级操作系统”和CS498DM Software Testing“软件测试”)进行旁听学习。
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及教学环节课堂组织可以看出,国外大学始终贯彻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和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后完成复习思考或上机作业,否则课堂根本就是听天书,学不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且归因于其自身的问题);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在操作系统设计概念原理或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或快速前行或停下来慢慢品尝,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自己给出答案,或启发式般把教学话题引向研究前沿进而开阔学生的课程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相比较之下,国内课程教学则把更多的责任赋予教师,要求教师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并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彻底,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非常强调。
同时,国外大学授课教师关于课堂组织的自主性更为灵活多样。其间,软件测试授课教师并邀请了知名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资深测试师就软件测试的公司组织运作方式和软件测试技术及实用技巧,使学生实现了与社会公司及实用技术的零距离接触;操作系统设计授课教师并委托她的两个研究生分别就他们当前所作科研课题项目阶段成果的主题报告,使学生对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前沿及自己将来可以利用本门课程所学知识在实业界有所作为的方向有了感性和更为明确的认识;高级操作系统授课教师更是针对研究生授课对象、采取自己在课程前后把关、指定不同主题和分发文献资料由所有学生依次轮流课堂汇报的形式,既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拓展及学生关于课程内容全面掌握的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文献阅读水平、科研调研能力和演讲报告能力。另外,我还在伊利诺伊大学强化英语学院参加了教学术语与教育学(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Pedagogy, 简称PLP)和美国文化与交流( America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简称ACC)等两门课程的学习,其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则更为多样化,或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实践和体验课堂讲授和组织技巧,或实地参观访问当地图书馆、校园问路、到餐馆点菜用餐、到咖啡屋品尝咖啡,甚至安排了与当地居民配对、每周定时交流谈话一次的环节,这对于日益国际化的国内大学的语言教学的开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从课程评分环节而言,国外课程强调实践环节并以较高权重计入课程最终成绩,鼓励分组协作但应通过团队演讲或逐个交流等来细化组员得分等级,课程最终成绩由期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与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综合构成从而避免单纯依靠期终考试成绩计分机制可能造成的期末突击风与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等弊端,其中平时成绩、实践环节得分和期中成绩的计算充分利用和信任研究生助教,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也起到了培养研究生工作态度和能力的效应。国内大学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关于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也在逐步增强,但课程成绩更多地取决于期末成绩,大多数课程不在设立期中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近年来一直不断扩招的客观现实及由此引发的庞大工作量、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当中抱有凭借期末突击过关心态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外大学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相反,国外大学对课堂教学和成绩考评的重视程度较之国内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其更遵循“学生”作为主体的客观教学规律并据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已),这从其在各门课程最后一节课给学生分发和要求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学年末由学生自主推选产生“我最敬爱的老师”以及学校专门常设有考卷测评研究机构等可见一斑。国内也有类似的课堂教学评测手段,只不过基于校园网在网上展开而已,同课堂分发为听课者有份的评价机制相比,网上硬行要求每一位同学参与测评的方法存在部分不听课同学随意评价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伊利诺伊大学同一专业课程(主要指本科高年级专业课程,如CS 423和CS498DM)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打通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一方面,研究生本来就存在跨专业报考和录取的现实,自然而然地某些专业课程需要补修;另一方面,即便是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同一专业,也可能由于兴趣或研究方向的改变而使得需要选修某些本科阶段就曾开过但不曾选修的专业课程。况且,国内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同一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也是大同小异,只是掌握深度和难度有所区别而已;而从实际技能与水平而言,本科高年级学生与课程学习阶段的研究生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如果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打通,则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并便于统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至于相关专业课程的本科与研究生要求的区别对待,则可采取补充针对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增强研究生实践动手环节或论文演讲环节等措施。同样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如CS523)同样可以打通。
如前所述,伊利诺伊大学的科研实力是非常强的,科研氛围自然也非常浓厚。另外,从整个校园、工学院乃至计算机科学系层出不穷、从不间断的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研讨会或研讨班,大厅或楼道里相关单位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科研项目或相关人员的获奖快报以及包括微软研究院、谷歌、摩根斯坦利等参与的主题活动日与信息技术讲座中也验证和说明了这一点。
现今美国社会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其好的地方,但同时必须坚持自己好的方面。换句话说,应该在坚持自己的好的方面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而非完全抛弃自我和全盘吸收他国的无论精华还是糟粕。我国从古至今一直赋予教育机构道德教育的责任,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应予坚持、加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付出再大也不为过。
另外,我们还利用春假参观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给我的深刻影响是哈佛校园(建设)非常一般,草坪光秃秃的居多,难道真的是老牌名校不在乎这些?不过,其诺贝尔获奖者人数又是非常之多。果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吧!国内高校是否应该由此得到启发,把本不富足的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引进和真正的科研资助上,而非老是富丽堂皇的表象第一。
三月份的一个周末,伊利诺伊大学曾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全校各单位甚至外联单位一并参与、面向全社会(老少与年轻人皆有“节目”可看)的学术活动节,展示了该校相关的科研学术成果、学生科技成果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普演示实验等,活动节全体总动员和面向社会开放的举措值得国内高校借鉴,这其实是拉近市民与高校距离,并向社会宣传学校的一次大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编制.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一览.2006.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 环境科学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国内的各大高校陆续设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等本科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环境类的人才。我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工科特色和较强学科优势的学院,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3年开始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于2008年增设了环境科学专业,主要为环境保护单位和相关机构培养专门人才。
环境科学的一大特点是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广泛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而注重学生对于实际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立时间不长,发展却非常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教学条件限制,目前的理论教学比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与环境问题的实际结合及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仍未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实验教学未能与理论教学内容完全相适应。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阻碍创造能力的消极作用。相关专业其他高校的经验表明开放性实验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和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由“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我们提出改革目前较为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开放模式,对本科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
一、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实验室及实践手段向学生开放,突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构想、设计和调试,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来进行实验,并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做实验”真正成为有兴趣的活动。实验形式有教师选题或学生自选实验项目,国内一些高校已在多门学科进行了该项改革尝试,普遍认为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方式、实验的意义及对提高能力的帮助程度方面都要优于传统验证性实验。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开放性综合实验在锻炼学生统筹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方面的优点更具意义。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实验课程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要直观体会感受手段,是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普通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实验员将所有的实验材料准备好,进行实验时教师一般都是详细讲解,多次示范操作,属于“保姆式”教学方式。导致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这种教学最大的缺点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只能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中被动地完成实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为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实现某些设计思想希望进行实验却找不到实验场所;与此同时实验室中的一些仪器设备只有在实验时使用,其余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场地和设备利用率很低。针对上述问题,开放式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独立去设计实验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在共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
遵从“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外育习惯、内化素质。新教学模式可以按照以下几点进行教学改革:
1.实验室的使用在以前是比较封闭的。学生一般在实验课时才有机会在实验室操作仪器设备,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随着学生的课外研究增多,如校“创新杯”等需要经常使用实验室,需要对原有的实验管理进行修改。将本科生使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及相关预备室甚至研究生实验室作为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实验课程外,学生可以提出申请后自行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使用实验室的全部设备。
2.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教学及管理平台。包括学生实验网络预约、网络化教学管理、多媒体课程资源、仿真实验、教与学网上论坛等板块,实现信息公开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验室设备资源运营状况,合理安排实验申请时间。
3.开放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实验;一般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科研特色设计几个题目或学生自己选题,主要还是提倡学生自拟实验课题,鼓励学生参与解决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来最终确定开放实验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科研特长,以科研促教学,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
4.贯彻“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要求,确定开放内容。例如,针对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主要展开科普性、重复性、趣味性、效果性试验教学,而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大型仪器操作经验的高年级本科生突出创新实验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原创性、前瞻性、机理类研究。
5.学生根据所选取的题目在科技导师的指导下,按文献检索和阅读、实验设计、开题、预实验、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和答辩的程序展开实验,让学生真实的经历一次科学研究过程。以科学、规范和高标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科学研究习惯和工作作风。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虚拟仪器、实验教学CAI课件等辅助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有机结合和降低实验教学的消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6.改革传统以实验报告为标准的考核制度,重视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以及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按学术论文格式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通过PPT形式进行答辩、讨论,以促进学生实验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报告能力。同时做好成果收集和论文推荐发表工作。
四、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近来,本学院在实验教学中,大胆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基础性实验内容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实验教学方式主要设计为开放式、自主式。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在实验课开启之前,教师和实验员及部分同学一起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如采集实验用污水、配制实验用水等,学生在实验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教师对每一个实验只进行一次详细说明,学生小组自行进行操作,实验对结果并不非常重视,要求学生更注重过程。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各小组自行请教实验具体操作和细节,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寻找合理的实验途径。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了学习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将研究生用的大型仪器室及相关预备室作为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并积极申报校级科研立项。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进行课题选择;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给学生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课题。例如,在我院冯华军、宋志军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本科生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一等奖;此外,多个本科生团队或学校2000~5000元不等的创新课题立项资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寒暑假,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完成项目研究。这种开放式的实验管理运行了一年多,效果明显,不仅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幅提高,不少学生已经可以独立操作原子吸收、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子荧光等大中型仪器,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基本学会如何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数据。
五、结束语
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尝试,使我们深切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新的环境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它将改变长期以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将实验室开放从时间、内容、空间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现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承咏.环境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周俊宜,骆晓枫,颜少平,等.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3-4.
[3]杨明波,赵玮霖,陈健,杨惠.高校开放实验教学改革浅谈[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100-105.
[4]何利.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84-85.
[5]赵伟明,刘贺荣,李国莉,等.开放性实验在营养与食品卫生教学中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2-43.
[6]刘家秀.高职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开放性综合实验的设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6):736-737.
关键词:城市化背景,房地产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3.33-4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大学教研立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李素红(1978-),女,汉族,河南汤阴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杜娟(1992-),女,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李天航(1994-),男,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1引言
房地产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行业。城市化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对房地产的庞大需求。与当前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不适应的一个集中性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整个产业的人才现状难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希望得到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包括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极强的责任心等。人才因素成为了制约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1]。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房地产类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培养人的理念、方法和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本论文旨在在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下,通过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改善房地产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强大需求的房地产行业复合型人才。
2国内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的高等教育产生较早,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房地产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政府、高校等极大的重视。对比工程管理与房地产专业,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工程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而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有时独立设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总体分析,国外的房地产类专业设置特点[2]体现在:(1)加强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2)结合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在教学上采用的是案例式、沙龙式课程、工作坊、角色扮演、实地考察、讲座和开展项目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课外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课程作业,并提供充分的讨论和演讲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培育团队精神。(4)专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密切。比如请房地产管理人员、房地产公司的决策者以及城市规划师等行业人士授课,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
2.2 国内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对国内大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步调研之后,我们重点分析了几所知名度较高的大学。调研结果显示,各个学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中都会包含房地产类课程。如房地产开发类,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开发概论等课程;房地产经济学类以及物业管理类的培养学时相对较多;房地产市场营销类、城市规划类和房地产相关法规、政策类的课程大多属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较少。上述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房地产集中实践类课程也十分重要,一般是与其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等。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很少,专业核心课程仅有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房地产经营与开发,且课时较少,因此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类课程,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来满足房地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国内大部分高校房地产类相关课程欠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方向课程设置更不明确[3]。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现状以及调研数据资料,对房地产类课程及其内容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房地产类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
在城市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房地产类人才的需求,我们分别针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发现房地产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设计房地产类教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3.1 房地产企业调研
为了有效地开展调研工作,我们先对房地产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了访谈,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研问卷,主要围绕房地产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情况,以了解房地产企业对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需求。问卷共调研了20位资深的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调研结果发现,房地产企业认为大学生在从事房地产工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欠缺,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显示,企业管理人员鼓励学生参加房地产类前言讲座,了解房地产业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建议学生多参加房地产类竞赛,如房地产策划大赛、算量大赛、房地产专业知识竞赛等,还建议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如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大部分建议开设建设与房地产法规、房地产策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课程。
3.2 在校学生调研
学生问卷部分主要调研了学生对房地产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需求等,在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完善房地产类课程设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工作很有兴趣,但是比较缺乏信心。学生不太关注房地产的最新发展动态,大部分人只是主要通过网络途径偶尔关注,因此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房地产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目前高校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满足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增加房地产类核心课程,如房地产营销、房地产策划等。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房地产类课程实践活动,例如房地产类竞赛、调研活动,尤其是实习,希望增加此类课程的开设比例。学生主要参加了房地产策划大赛和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希望通过比赛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总之,在学生看来,将来从事房地产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专业知识不足,因此学校应当设计系统的房地产类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
4.1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设置
结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调研,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环节设计丰富多样的房地产类课程,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前沿课程(或讲座)、集中实践课、专业竞赛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设置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4.2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专业基础课
《城市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原则和要求,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的理论,城市规划的法规制定、城市规划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等。
《房地产制度与法规》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法律规范概述、房地产开发用地法律与制度、城乡规划法律与制度、城市房屋拆迁法律与制度、工程建设法律与制度、房地产开发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交易法律与制度、房地产登记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中介服务法律与制度、物业服务法律与制度等。
2.专业必修课
《房地产项目策划》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全程策划的能力。教学主要内容有:项目的前期定位策划(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定位,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等)、项目的推广整合策划(包括项目的VI设计,项目推广期、促销期、强销期、收盘期投放多种媒体的广告方案设计和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方案等)、项目的销售招商策划(分阶段销售价格的确定,项目的商业部分还要进行业态定位策划和招商策划)等。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统地介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房地产企业融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房地产建设过程的管理(包括勘察设计、招标、建设等)、房地产项目的营销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后评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案例等。
《房地产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介绍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市场相关法规、房地产项目招标投标概论(招投标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等);合同管理包括监理合同、房地产项目勘察设计合同、房地产项目施工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保险合同、担保合同、合同管理、合同争议、总分包合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以营销过程为主线,系统介绍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操作思路、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及实务操作内容,并包含案例分析和对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新经验、新成果、新理念进行解读。主要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市场营销导论,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房地产市场交易形式、房地产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房地产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产品策略,房地产价格策略,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房地产促销策略,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房地产销售与管理。
《物业管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物业管理性质与基本理论,业主自治管理,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综合管理服务,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的招投标,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物业管理资金等。
3.专业选修课
《房地产经济学》通过对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透视,阐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介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供求管理、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周期、房地产产权与住房制度、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是集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知识于一体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的基本概念以及房地产价格的特征、房地产与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估价原则与估价程序、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房地产估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房地产估价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房地产估价报告等。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系统、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房地产项目风险估计、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价决策、房地产项目风险回避、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房地产项目风险转移、房地产项目风险自留。
4.前言课程(或讲座)
《房地产政策及最新发展动态讲座》内容可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析、金融形势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房地产投资战略、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等。通过多内容、多层次的讲座使学生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初步的把握和认识,并且逐步渗透给学生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独立认识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及时把握住机遇。
《国内房地产企业的人才战略讲座》主要通过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介绍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从房地产企业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角度进行人才战略分析。学生通过了解房地产企业的人才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结构,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可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