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本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一般指年龄在6~12岁之间处于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不成熟,处于心理与生理的发育阶段,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需要成年人的监管与教育。但是很多家长却把“监管”片面地理解为“监禁”,认为孩子是我的,我要他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事实上,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都无权剥夺小学生的天性与自。家长和教师都要改变传统而落后的教育观念,要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主导者、监护者而不是操控者。尊重孩子并不等于放纵孩子,小学生处于成长的阶段,需要成年人为其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成长铺路搭桥。但是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孩子需要的?这就要求家长与孩子更多的沟通与了解,而不能简单地用家长自己的意志来为孩子做选择。在我的教师工作中,家长们常常向我抱怨给孩子买了很多阅读、写作之类的书,可是孩子就是不爱看,钱浪费了,却没有一点成效。我告诉家长,我们要尝试“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带上孩子去选购书目,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而不是我们来代替他选择。书本只要是内容健康的,孩子都可以读,都对孩子有益。这样不但防止了不健康的阅读内容,也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说到底,尊重孩子更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多一点“蹲”下来,多一点民主与平等,在道德伦理允许的范围内,让孩子多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也培养了孩子的选择与判断能力。这也正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二、关注生活,开阔视野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6~12岁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生本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仅着眼于条条框框的文字和句子学习,更在乎学生知识的灵活贯通与自我建构,发展感悟才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并不是作文难写,而是孩子们不知道素材从何而来,更不知道素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语、名人名言或者古诗固然是孩子要积累的内容,可是在我看来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观察与见解。作文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对美的欣赏,胸中没有素材,就算有再优美的词语句子,也写不出真情实感。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观察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从小积累素材,让孩子写作的时候有事可叙,有话好说,有感而发!生本教育鼓励学生用生动活泼、主动自然的本性进行积累和感悟,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考试成绩。但是这种积累与感悟并非单单停留在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相互整合所得。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投诉,说我布置的书面作业太少了,学生晚上没事做。我反复思量,还是认为不应该让抄抄写写的作业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书面作业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家长通过家庭旅行、观看影片、亲子游戏等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开阔孩子视野。游山玩水固然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感悟,但是吃完饭逛逛超市、散散步也是一种生活的积累与感悟。没有尝试就没有感悟,这样的生活视野比待在家里对着书本把《桂林山水》课文读数次,把《生活中的小趣事——逛超市》的优秀范文抄数遍来得真情实意,有利于孩子从多方面的视角产生问题与联想,更有利于孩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情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构建平台,合作成长
生本教育倡导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前搜索课外资料和关联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正因如此,生本教育为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打造了一个现成的平台。孩子要做到先学,就必须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候无形中给了家长一个亲近孩子,树立威望的好机会。与其端着架子让孩子反复地诵读课文和签名,倒不如和孩子一起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让孩子通过课文这个载体,与家长一起发掘课文背后的各方面知识,这样孩子既对课文产生了新的认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在教授四年级语文的《秦兵马俑》一课时,孩子只是关注到课文中兵马俑的种类和特点,很快他们就会把课文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如果孩子课前自学的时候,家长能引导孩子搜索兵马俑的历史,给学生讲讲秦始皇的故事,陪伴孩子自学,和孩子一起增长见识,那么家长就能更加亲近孩子,树立起威望,也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依靠学校教育建立亲子平台,我们还需要把握时机与火候,事前给予学生鼓励和动力,事后及时让学生感悟人生的道理,这样的家校教育相结合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推到极致。仅仅靠学校教育建立的平台远远不能满足生本教育的知识需求。家长应该多抽空余时间,自己构建家庭平台,与亲友一起组织家庭辩论赛、百科知识比赛、才艺小晚会等活动,寄学习于娱乐,手把手地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平台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收获知识,这样的“财富”能让孩子终身受用。
四、结语
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自身讲授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英语作为语言教学,学生自身的实践锻炼至关重要,不应让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让教师的听、说、读、写剥夺学生语言训练的机会。因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轻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课堂推进者。教师需要改变古板的以师为尊的教学观,即认为教师权威不容学生的挑战,表现在课堂中就是学生不能自由地提问而干扰了教师的教学进度。殊不知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生本教育,正是要教师避免预设课堂的弊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推进者,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进度的调整。此外,教师应积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环境、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敢于开口、乐于开口。比如教师在应用专题中,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该专题相关的英语新闻、趣味故事等,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由此可见,中学英语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不仅有利于使教学的关注点从教师、书本转向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中内化所学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参与的兴趣与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即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性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传授,也有利于学生人格修养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体现在方方面面中。比如课堂中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开朗,热衷表现自己,教师要通过提问等方式多给予这类学生表现的机会,为他们的英语学习积累成功的经验;有的学生内心比较敏感、害羞,自尊心强,教师要注重对该类学生言辞尽量委婉,不在或少在人前批评他们,有话尽量单独叫到办公室里谈。总之,因材施教是教师以学生文的具体体现,教师只有对学生具备足够的爱心与耐心,才会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还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及情绪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在这一时期对他们的态度对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奉献出无私的爱心,及时关注学生敏感的情绪变化,做好学生的心里辅导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变互动关系。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使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点,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可见,中学英语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的课堂探究活动中实现生本教育。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我国伟大思想家朱熹先生提出的读书法,要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眼、手、心、口并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能大胆提出自己疑问与见解,敢于质疑书本和教师。在学生质疑发问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思维能力也会获得相应提高,此谓教学相长也。可以说,在一个学生精神振奋、敏于思考、气氛活泼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往往会感觉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以更大的热情与更饱满的精力投入教学中。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英语学生方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也比较薄弱,更需要教师加强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巩固方法的运用,加强技能的锻炼,使学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走向英语知识,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四、结语
好奇心是中学生年龄发展的典型特征。在英国为了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育者们想尽了办法。具体保障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给每一个入职前的师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一定包括学生好奇心的激发的技巧、策略及方法。二是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也会进一步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因此中学课堂上教师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激励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做法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课堂中大量应用各种小活动。如:在讲低体温症的特征时,准备三个水缸一个常温、一个冰水、一个热水,让学生一只手放入冰水,一只手放入热水中,保持5分钟后再将两只手放入温水中,通过这样简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理解低体温症时的状态。在讲述人体的组织结构前,先让一位学生躺在一张足够大的纸张上,让其他同伴把他的轮廓画下来。在通过小组互助,在这个轮廓内完成一个人体组织结构图。通过这个活动,老师可以知道每个小组的学生所掌握的已有知识的水平,帮助他更好的实施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课堂,在讲解标志重捕法时,利用大米和一块手帕完成模拟实验。可以看出英国的教师们以生为本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以生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继承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已有知识,并通过一定形式世世代代传承延续下去。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不能只一味的要求一个人要承担社会责任,而忽视了个体发展的个性需求。只有当一个个体自身的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才能更好的发挥他的能动性,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承担起社会责任。个体的发展包括生存技能的培养、个性特征的养成、自我认可、自我反思能力的养成。在英国的课程教育体现了尊重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突出的表现在课程的编制上。在英国一般学生只是进行到Ks4的学习。即高中毕业后绝大多数人进入准工作状态,很少部分学生进行Ks5阶段的学习,即为了考大学而进行为期2年的高强度的高中学习。(一般这类学生站的比例为一个班级里的5/25的人数。换句话理解就是中学阶段的Ks3、Ks4阶段的学习及课程安排,不是为了这5个人而开设的。这有别于国内,为了班级中的前5位同学考上清华,其他同学陪读。跟着开设同样的课程,听同样难度的课,做同一份作业,考同一份试卷。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本该可以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才能的。
由于基础差、缺乏自信,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流于形式,很多学生在学校比较懒散,课堂的英语学习较随意,课后自学能力也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使在高考时因为英语成绩不错而考上本科院校,但大多是采用“填鸭式”“贝多芬式”学习方法,把时间都花费在提高词汇量上,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不科学、不系统的学习必然导致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匮乏。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反思当前各大高校中职升本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都是按照统一要求进行安排,没有考虑接受者的实际水平,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由高频词汇、基本语法和句型、阅读课文为主,教师讲解也是以综合课程为重点,翻译讲解为主,系统地讲解英语基础知识,而职业化趋势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统一的教育,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趋势下中职升本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提高。在传统的中职升本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教师对于教材比较依赖,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丝毫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是盲目地做笔记,并没有学到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英语知识。虽然老师投入很多,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模式古板,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往往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2中职升本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课程内容改革
针对中职升本学生英语基础差、知识掌握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可以把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划分为三个班级,根据不同班级制定不同教学计划,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英语基础知识较好的A班:根据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通过公开演讲、role-play、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对英语课外知识的补充,完善学生英语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李宁,2013)英语基础知识一般的B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英语基础知识较差的C班: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中职升本英语教学模式还是以讲解单词和语法为主,这样只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而这种教学方法在目前职业化趋势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一改过去“哑巴英语”的状况,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任务型教学可以将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方式,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为一个甚至多个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KelvinLam,2008)针对中职升本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缺乏自信心、学习动机不强等特点,任务型教学方法就比较适合。为提高中职升本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时,需要将情境对话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情景对话,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情境时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引入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共同融入活动,在互动中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语音、语言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内主动进行英语交流,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完成课堂基本知识的传授,也能够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
(3)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网络时代,对于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来,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对于中职升本学生来说,英语语法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如果教师采用各种现代技术将英语知识呈献给学生,将大大提升英语课堂的吸引力。图文并茂的英语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一个清新、动感、丰富多彩的语法世界。同时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平淡无味的语法知识和变幻莫测的计算机语言结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学来提高英语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知识进行搜索,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件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中职升本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复习和补充知识的平台,学生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等联系方式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总结
作为教育思想与方式的一种,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生命和学生为本。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就是语文,该科目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就是作文教学。因为我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通常以考试中的给题作文为主,经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与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要求并不适应。生本教育并不提倡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与考试负担,反而要求尽量不干扰学生的成长,使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应将生本教育理念贯彻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学者都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说明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必须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体会写作过程中的乐趣,能够乐于写作、享受写作。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爱好、喜欢的事物,而培养兴趣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即教师需秉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布置手抄报任务、将学生优秀作文选登在黑板报中、让学生对比自己修改前后的作文、在课堂中评点课文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写、愿意写。
2.2联系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大部分只是平淡的流水话,没有融入创新因素,而且组织语言时还经常十分混乱。另外,一些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过于片面,只让学生以范文为样本“生搬硬套”,希望其写作水平在模仿中提高,没有做到将学生作为主体。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领略自然的美感,体会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作文。比如在写《美丽的春天》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去公园、家中的庭院、街道旁等观察春天的美景,蒙蒙的细雨、发芽的柳枝、绿油油的小草等等,并将这些景色生动、形象的描绘在作文之中。这种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细心观察社会和生活,写出生动丰富的作文。
2.3在作文教学中结合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多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在文化熏陶下提高其审美情趣,从而储备大量知识,提高其作文写作能力,它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将生本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个性为依据,选择与其年龄阶段和兴趣相符合的范文,并鼓励其阅读。阅读不仅启发学生的智慧,还可以启迪其心灵,引导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意味着没有完全发育的心理知识,对作文也很难产生兴趣。缺乏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就很难顺利完成写作,只有具备了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才能逐渐培养表现能力。小学生通常没有条件和能力来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不过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能够使学生获得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的机会,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写作欲望也会更加强烈,鉴赏能力提高,积累大量美词佳句,写作时也会更加规律。例如为学生挑选《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等书籍,首先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语言或格式、结构等,但只是为了拓宽其写作思路,而不是单纯的抄袭,掌握相关方法后应鼓励学生创新,采用多个角度去描写自己的故事。例如,本来是“顺序”的文章,可经过修改采用“倒叙”来叙述,又或者进行“插叙”,通过不断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2.4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著名作家虽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很高的写作能力,但是仍然会反复修改、推敲自己的文章,从而保证文章质量。例如《棠棣之花》的完成花费了郭沫若二十五年的时间,而《安娜•卡列尼娜》也用了托尔斯泰五年的时间,一些章节的稿本甚至多达十几种。如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实行生本教育时需要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养成良好习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教师应使学生形成习惯,自行修改作文,并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告知学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多夸奖学生,避免学生感觉受到强迫,出现逆反心理。学生修改作文后,教师需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自信心增强,逐渐形成自我修改的习惯,作文能力提高。
3.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作者简介:周芬芬(1982-),女,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谢磊(1975-),男,湖南湘潭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环保专业大学生开放性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22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6-02
高等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拓展和充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四大方面。
一、生态文明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理论是被实践反复证实了的科学真理。它是由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等构成的理论体系。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1.生态世界观教育
生态世界观是生态意识的基础。所谓生态世界观是指人们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根本观点。生态世界观的理论化被称为生态哲学。[1]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生态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批判资产阶级生态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生态世界观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应然”层面,即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理想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二是“实然”层面,即资本主义是如何现实地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的。在“实然”层面上,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资本的本性是造成现实世界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在“应然”层面上,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世界观是最科学的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加强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所谓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态伦理关系的根本观点,包括生态价值取向、生态价值标准、生态价值意义等。在生态伦理价值观上,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在生态具有伦理价值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同认识。E·温克勤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对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各持不同的观点,对人和各种生物的道德地位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却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生态学是一种伦理学”。[2]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在马克思看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学科。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3]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以生态和谐为根本价值取向,既反对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不赞成片面的自然中心主义。我们必须用生态伦理学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3.生态审美观教育
生态美学是现代兴起的一门美学学科。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的主旨是揭示生态美的本质及规律。所谓“美”,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产生的审美感受。根据审美对象不同来分类,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其中,自然美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人们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界的生产过程中创造了“美”。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古今中外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标准,那就是“和谐即美”。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对自然美的模仿。“自然界喜欢矛盾,并且从矛盾中而不是从相似中逐步形成了和谐……显然,艺术在这一点上模仿了自然。”[6]人同自然的和谐协调,构成了“生态美”。所谓生态美,是指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有机统一,它是形成现代艺术美的前提。在高校开展生态审美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审美情操。
二、现代生态科学教育
生态科学也叫环境科学,是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所谓“生态科学”,可以定义为:探索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海克尔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海克尔于1866年撰写出版的《普通有机体形式学》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7]20世纪50年代,随着系统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而推动生态科学趋向成熟。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斯坦勒强调指出:所谓生态系统,应当包括地球上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处的环境化学物理因素(土壤、河流、空气、气候等因素)。“它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因为它是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为基础的。”[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态环境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生态科学的专门学科。生态科学教育就是要把各种生态学科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使广大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科学的内容和方法,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奠定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现代生态科学是一门内含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环境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经济学以及数学等许多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生态科学又得到了新发展,形成了环境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以及文化生态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教育时,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将生态科学知识融入其所学专业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学习现代生态科学。
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必须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来教育大学生,丰富他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历史文化底蕴。
1.儒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儒家思想包含丰富的生态和谐理念。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关于“仁爱”、“中庸”等思想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周易》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确表明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观念。孔子在《中庸》一书中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儒家关于生态和谐的思想,从本质上看,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和谐。孔子强调,“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主张“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荀子则强调“不夭其生,不绝其长”,[10]等等,他们都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阐述了人类在物质生产中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达到人同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化渊源。因此,我们应当以儒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教育大学生。
2.道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道德经》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作,集中阐述了道家生态和谐理念。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是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基础。道家强调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道家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和谐共生的。在老子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庄子进一步强调,自然是世界万物的本质。自然既是万物的起源,又是万物的归宿。因此,人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如果把人与自然界分离开来只能是自取灭亡。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和支配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推崇生态和谐,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道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道家的生态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和谐文化的精华,为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因此,必须把道家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3.佛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佛家的生态文明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观。佛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主张“万物一体”。在佛家看来,生命作为世界的主体和生存环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产物,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自然界,那么生命就不可能生存。二是众生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在佛家看来,生命是人类和一切动物及植物所共有的,一切生命都是同样宝贵的,众生是完全平等的。人类因其具有意识和文化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人类不能因此而伤害其他生命。佛家认为,一切生命皆有佛性,世界上的生命在本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一切生命都应当值得人们尊重。三是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佛家不仅强调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且强调要关怀其他生命体。佛家甚至主张,在必要时应当放弃自己的利益,保护众生的利益。儒家认为,世界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应当善待众生,关爱生命,反对杀生。为此,佛家要求佛教徒素食、放生。佛家的上述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世界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因此,应当把佛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有选择性地纳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之中。
四、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而且需要严格的行为规范来约束,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来引导。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
1.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教育
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只有用这些生态文明道德规范教育广大公民特别是大学生,才能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伦理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使之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的社会公德,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人”。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提升生态道德素质,并外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教育
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包括两大类:一是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规范,二是生态文明法律行为规范。这两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各有其特点,前者具有自发性、软约束等特点,而后者具有强制性、硬约束性等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律行为规范教育,使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制度化,才能保障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因此,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法制教育主要涉及到国际、国内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自律精神,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包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美丽中国”的建设战略目标,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必须将党和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纳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之中,通过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使广大大学生深刻理会并自觉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和具体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现代生态科学教育、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其中,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是基础和核心。必须以生态文明理论为主线,全面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普遍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为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5.
[2]E·温克勤.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M].国外社会科学,199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5]杨伯俊.论语注释(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
[6]吉尔伯特.美学史[M].上海:上海释文出版社,1989:88.
[7]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
[8]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
[9]黄磊.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
2007,(8).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生源素质差,课程设置不合理。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较差,就我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招收的学生来看,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敏感度,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这给声乐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学校对音乐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显不够,只是把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声乐课作为专业选修课,所安排的课时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致使学生在儿歌表演唱,幼儿歌曲创编及儿歌储备上都有所欠缺。学前专业的音乐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脱节,学生很难具备从事幼儿园教学所必须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自然无法推动幼儿园艺术教育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学前教育本科学生毕业后都是直接下幼儿园当一线教师,现有课程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这就对学前专业本科的声乐教学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美声、民族两种歌唱方法的教学,而忽略了幼儿歌曲歌唱技巧的传授;教学过程重视技能技巧,只在培养学生演唱能力,而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学生在演唱儿歌的时候发声、表情、眼神等缺乏艺术表现力,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目前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学生能力还达不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对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形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模式要与普通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相区别。普通高师声乐学生大多数在进校前就进行了长期的专业音乐学习,进校后是一对一的声乐教学。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几乎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音乐知识,音乐基础差,声音条件参差不齐。教师可以利用声乐集体课,在学生刚进校学习声乐基础的时候,比如讲授发声方法、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吐字、咬字等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歌唱。集体课的优势在于声乐教师避免了重复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本。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尽量选用适宜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程度的声乐基础知识教材;同时要准备丰富的教具和音响资料;结合最新的学科信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利用集体课的优势,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声乐小组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学生在声乐的学习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将声乐基础、演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在进行小组课教学的时候,既要面向小组同学进行讲授,又要针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由于点和面比较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打开声乐学习的思路。学生通过声乐小组课的互相学习,可以感受到相同难度的声乐曲在不同人身上产生的效果与作用,比如:在进行顿音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时要利用腹肌连续、有弹性的收缩,把声音送入头腔共鸣区,防止腹肌僵硬,并注意避免下颌僵紧,舌根不要用力。声音要轻巧、圆润、丰满而有弹性,有气息的支持。在一对一的声乐课中,教师通常会模仿错的顿音发声,来与正确的顿音发声来进行对比示范,学生有时候听不出来。而小组课教学,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一个同学唱,其他同学听辨,老师在进行讲解说明,学生可以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听辨能力,还可以学习教师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来进行实际指导,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在上小组课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水平和声乐演唱判断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声乐学习习惯。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形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一个共同讨论声乐演唱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所思考,要打开思路并把握好教学尺度,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4在传统声乐教学基础上,转变教师教学思想,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儿歌教学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幼儿院的一线教师,不是专门的声乐专业人才。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毕业工作后具有实用性的内容上,在声乐曲的选择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的儿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幼儿教师要做出正确的、美的示范,才能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美的感受,幼儿也才能更快更好的学会一首新歌。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教学 理念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开始注重以学生为本,使传统理念下的“师本教育”向着“生本教育”的方向转变,把为教师教好转向为学生学好,让学生有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的机会。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成长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下,依靠学生自身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应注重以学生为教育的本体,让学生尽快自己思考和行动起来,并不断地去吸纳知识、解开问题的谜团,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从而获取提升学习质量的崭新教学模式。
一、“生本教学”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是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将学生都变成书呆子,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心智成长、道德价值正确、人文素养深厚的生命个体。这样,语文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避免学生机械听课情况的出现。学生跳出了只听不悟的怪圈,教师也就不会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影响或左右学生,不会陷入教与学分离的泥潭,而是能够感受到教育的真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在思考中建构知识体系。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文本中有所感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收获知识、培养情感、增强语文素养。在“生本”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蹲下来平视学生的知己朋友,教师不再依靠话语霸权与学生存在距离感,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二)充分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也就是说,在被认同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心会更加愉悦,也更加能够激发出学习知识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自由情感生发空间,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学生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以严密逻辑思维为手段的科目,语文依靠的是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形象思维去感受和体验文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自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往往更独到,也更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观点。所以,在生本教学中,教师是以尊重学生为教育原则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那就是“生本”课堂。其实不然,初中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但心理不够成熟、思维的深广度有限,认知能力也不够强,所以他们还不能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课堂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完全交给学生去呈现知识的脉络体系,势必会浪费时间,使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态。“生本”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掌控和把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他们连贯、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正是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将学生的认知与审美能力激发出来,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自然、井然有序,也让学生能够展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中语文“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积极建构自主学习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生本”教学的实施需要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应该以启发与引导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析思考,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体现多维性和扩展化,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使学生在愉悦中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生本”课堂建构的目标。
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朱自清对自己家庭背景的表述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因为这部分内容好像与课文标题没有必要的联系,不知你们怎么认为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初中生的思维热情,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展现在班级同学面前,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形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便会加深,也能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行多元解读,一些学生会赞同老师的观点,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相反的见解。
经过班级学生激烈、充分的探讨之后,不但教学任务得到了高效的解决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上的整体氛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语文知识,这种不盲从于教师的见解的思维习惯,可以保障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生本”课堂在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下便更能够发挥其教学作用。
(二)打造互动交流教学平台
初中语文课堂需要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语文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审美能力为宗旨归,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生本课堂。学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此,语文教师应该打造新颖的教学模式。
针对初中生好动活泼、喜爱展示自己的特点,可利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型课堂模式建构,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与课文殊的语境、人物和故事开展交流与沟通,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更容易体会课文。例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孔乙己”“我”“酒馆掌柜”等角色,引导他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发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采取学生自愿、轮流的方式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学生便会在彩排、演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时代环境。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当演员,与学生一起表演。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三)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倡导合作成员之间互教、互启、互学,注重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实现信息互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合作学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同座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两个人都是“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比如同座讨论交流、互读课文、合作表演、互相检测等等。2.小组合作学习(一般4-6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重负,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小组竞赛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松鼠、金龟子、大熊猫、蝉等活动小组,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动物知识、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方面进行辩论赛,这样,每个小组会根据本组选定的课文内容、动物种类特点进行阐述和论辩。也可以扩展合作内容,成绩优秀的小组可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疲乏感,使学习成为一种来自学生内在的“娱乐”,使学生在合作中吸取集体的力量,并且轻松、愉快地展开学习沟通,有效形成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本”模式。
(四)建立赏识教学评价体系
在“生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异常重要。也就是说,学生从自身学习情况、教师态度反馈等方面接受到的信息对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学生衡量自身学习效能的重要尺度,也会左右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由于初中生自尊心较强,更渴望教师对自己赞赏的评价,有了教师的认同与赞赏,学生便会带着内心的喜悦,积极的投身到语文学习之中。成功是一种体验,而赏识正是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这种正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找到良好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促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对那些有着良好表现、取得哪怕有点滴进步的学生以肯定、赏识的态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胆怯、性格内向、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沁园春?雪》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现这个学生有想要表现的神情,但是却又不好意思展示,这时我用“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你能行的”等鼓励性的言语加以引导,最后他站起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朗读,而且很有进步。
对此,我用“做得好”、“你表现得很棒”等言语,并且用和蔼的目光、点头示意和拍拍肩膀等方式进行赏识评价,他在获得认同和赞赏之后,明显表现得很兴奋,脸上充满了自信的表情,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并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力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和智慧点,认识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这些潜能得以释放和发挥,这样生本课堂也就顺理成章的生成。
总之,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实现对“生本”课堂的构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效、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真知,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地打破常规,倡导“生本”化的课堂教学观念,积极地开拓创新,改进“生本”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