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9 16:05: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复分解反应的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第1篇

关键词: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书写技能

一、明确目标,打牢基础

依据《2010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学生应掌握具体知识有:

1.部分阳离子和部分阴离子书写与读法

阳离子的范围为:H+、Mg2+、Fe2+、Fe3+、Na+、K+、Ca2+、Ba2+、Al3+、Zn2+、Cu2+、Ag+、NH4+。阴离子的范围为:SO42-、CO32-、NO3-、OH-、Cl-等。

2.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因为由原子形成的离子或原子团的电性和电荷数与它的化合价往往有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帮助学生较好的判断离子的电荷数和电性。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明确复分解反应的要点;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4.掌握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规律

①盐+酸新盐+新酸②盐+碱新盐+新碱

③盐+盐新盐+新盐④酸+碱盐+水(又叫中和反应)⑤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5.充分挖掘《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的用途

具体做法:⑴利用表中元素或原子团及其化合价,写出相应的离子符号;⑵读离子的名称;⑶写出表中阴阳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⑷对写出化学式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指出所属的酸碱盐类别。

二、掌握复分解反应的书写技能,认真纠错

复分解反应的书写一般步骤:

①拆分成离子②交叉组合,写出化学式③判断溶解性④写出规范的化学方程式。

用三个例子可掌握住初中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例一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写出规范的化学方程式:NaCl+AgNO3=AgCl+NaNO3

例二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这个反应有气体生成书写时可稍加变形。)

HCl+Na2CO3――

写出规范的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H2O+CO2

例三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这个反应有气体生成书写时可稍加变形。)

写出规范的化学方程式:NH4Cl+NaOH=NaCl+H2O+NH3

学生在书写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时免不了犯的错误。总结这些错误,并指明错误的原因所在,则能够减少出现错误的机率,扭转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有:

H2SO4+2KNO3=K2SO4+2HNO3NaOH+KCl=NaCl+KOH

Na2CO3+K2SO4=Na2SO4+K2CO3

以上错误原因:满足了对反应物状态的要求,忽视了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的条件。

Cu(OH)2+Na2CO3=CuCO3+2NaOH

CaCO3+2NaOH=Na2CO3+Ca(OH)2

CaCO3+BaSO4=CaSO4+BaCO3

以上错误原因:忽视复分解反应对反应物状态的要求,碱与盐、盐与盐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都必须是可溶的反应。

BaSO4+2HCl=BaCl2+H2SO4错在Ba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另外,像CO2,SO2,SO3等酸性氧化物与可溶性碱的反应,一些学生常视其为复分解反应,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满足不了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即两种化合物之间并没有互相交换成分。

三、强化训练,学以致用

精挑细选各种类型的习题,组成难度不同的题组进行训练,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逐步过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些题型归纳七种,分别表述如下:(1、2题型考察基础知识,其余综合性强)

1.直接考察复分解定义、反应发生条件和化学方程式书写

如:(1)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写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①KOH+HCl②CaCO3+Ba(OH)2③NaOH+FeCl3

④KCl+Cu(OH)2⑤AgNO3+BaCl2

⑥K2CO3+H2SO4⑦KOH+NH4NO3

(2)选择适当的化学式填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Na2CO3=2NaOH+__________

②BaCl2+__________=BaSO4+__________

③__________+2HCl=__________+__________+CO2

2.与其它概念相互联系的题型

如:(3)用好化学用语和溶解性表,对日后化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请按要求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所选的反应物在表1的范围内,并且不能重复选用)。

表1

①一种碱和一种盐_______② 一种酸和一种盐________

③一种碱和一种盐_______④ 一种盐和另一种盐______

1)鉴别题

如:(4)用一种试剂鉴别NaCl,HCl,BaCl2三种无色溶液。写出有关方程式。

(5)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捷的方法鉴别①NaOH②MgSO4 ③Ba(NO3)2④FeCl3

⑤KCl五种溶液,则被鉴别出来的物质的正确顺序是_____。

2)除杂题:

如:(6)用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里的物质是杂质)。

①KNO3(KCl)②NaOH(Na2CO3)③NaCl(NH4Cl)④HNO3(H2SO4)

3)共存题:如:(7)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Fe3+、Na+、OH- B.K+、SO42-、Cu2+、NO3-

C.Cl-、K+、SO42-、Na+ D.Ca2+、Cl-、CO32-、Na+

4)推断题:如:(8)某盐溶于水形成的无色溶液A有如图1所示的变化关系(假设各步反应恰好完全)

图1

(1)无色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是:①________或②________或③________。

(2)上述①所对应的滤液D与E溶液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考察复分解反应实质的题型:

如:(9)复分解反应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I.请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①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___________;②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硝酸混合 ______________;

II.上述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是因为这些反应物中含有一些"特殊"的阴阳离子,它们能够相互结合。如反应①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Ba2+和SO42-,而Na+和Cl-则是"旁观者"。请分析上述反应②中实际参加反应的___________。

第2篇

复分解和置换反应的区别:定义不同。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最常见的为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反应。

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它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第4篇

关键词:化学复习课堂;激发兴趣;发挥能动性;维持动态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30

化学复习是对已学过知识的再学习,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基本方法。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就阐述了学习记忆的规律和复习的重要意义。

然而多数老师进入复习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感觉学生学的知识全忘了,什么都要重讲,但学生又认为这些知识都学过了,复习时没有积极性。结果复习的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不理想。如何让复习的课堂鲜活起来,提高复习效率,本人就《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简单应用》复习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多媒体,应用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阶段化学课可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复习阶段不可能重新做实验,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没有新意。笔者在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简单应用》时,开始设计了一个flas,“探险员盐酸”走迷宫(如图),盐酸必须绕过迷宫中能与它反应的物质才能安全走出迷宫。

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远比书本高,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帮盐酸走出迷宫,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必须考虑哪些物质能与盐酸反应。利用游戏复习酸的化学性质比直接说“我们一起回忆酸的性质有哪些”效果要好得多。

利用多媒体复习时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利用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无法用演示实验直接体现的抽象问题展现出来,如分子的运动等。但学生往往会沉浸在多媒体课件中而忽略了课堂学习。教师应能恰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本节课中笔者让学生走完迷宫后,立即请学生写出迷宫中物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这部分学得不太好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地向同组中的其他同学请教了。

二、了解学生情况,设计复习过程,维持教学动态平衡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只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来进行认识活动的。在复习课堂上一味地采用注入式教学或进行题海战术,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教师事先应拟定好复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来进行复习。

例如,笔者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简单应用》一课是这样设计的:

本节课最后是“魔术揭秘”,课前笔者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酸碱盐的知识设计魔术,最终采纳了“白酒变红酒,红酒继续变汽水,最后汽水变牛奶”这一魔术并让设计者进行了魔术表演。请其他同学对该魔术进行揭秘,探讨最初的“白酒”是什么,完成每一步变化加入的试剂是什么?学生在佩服该同学能设计出如此精彩的魔术的同时积极参与讨论,进一步巩固了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知识。最后小结时笔者鼓励其他同学也可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出更精彩的魔术并到实验室付诸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课堂上游戏、练习、魔术相结合,再加上学生自己做老师,吸引学生对教师传输的信息保持最佳的接受状态,保持良好的教学动态平衡。当然这需要老师课前对学生充分了解,精选习题,练习题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概括性,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教师必须考虑课堂上不失趣味性的同时保质保量完成复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快乐 。学会学习不仅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学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老师要放心让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让教师逐步“懒”起来,学生逐步“勤”起来。

要使复习课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研究分析,找出形成知识缺陷的原因。在平时,教师应把学生知识中的错误或缺陷记载在教学情况记录本上,随时加以分析归纳,这对上好复习课,使学生有所得并提高一步都是很有必要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简单应用》是第七章的复之一,其中判断酸碱盐间反应能否发生以及方程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学生最不愿面对的问题,因为这部分涉及的物质类别以及反应方程式较多,学生学起来较吃力。

本节课中在学生完成走迷宫的游戏并写好化学方程式后,有了进行游戏的感性认识,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复习了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以及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的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 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

2. 硝酸钾与碳酸钠溶液

3. 硫酸钾与氯化钡溶液

4.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

5. 氯化镁与氢氧化钡溶液

6. 碳酸钠与硝酸银溶液

此题既强化了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又巩固了方程式的书写。

此环节检测学生完成情况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均有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较好和不太好的学生),相互检查本组完成情况,组长将本组出现的问题如方程式书写中出现的错误、反应能否发生判断错误等进行汇总,交流讨论时,各组组长将问题一一投影呈现,并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组共同讨论解决方法。同时老师可以在学案中所给问题的基础上预设一些深层次问题,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适当穿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问老师。学生分组“兵带兵”,让学得较好的学生帮忙,既带动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促进了学得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做铺垫,后面应用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如除杂、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等问题,笔者就全部放手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最后交流讨论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比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好多了。

具有生命力的化学课堂源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努力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内要启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设计知识结构,向学生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网络);分析典型事例,使设计的复习内容恰恰是大多数学生想要解决、也是应当解决的重点问题,起到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的作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复习时教师的一切努力都要落实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最大限度地参与复习,方可能达到要求。

第5篇

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就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1、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于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

3、利于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4、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任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5、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7、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第6篇

概念;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80-02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3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4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5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7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8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概念教学 强化方法

化学概念学习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初中阶段的每一个化学概念都字字珠玑,句句精粹,蕴含了丰富的化学内蕴,昭示着广阔的概念外延。在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并不十分强大,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有效、高效阅读化学概念,将会对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损失与阻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强化概念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望各位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一、引导学生运用定义分析不同的实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往往是首先讲解概念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活动,然后举出实例进行练习。笔者以为,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大弊端,我们更应该通过种种实例的归纳总结,最后得出具体概念。因为概念教学非常强调第一印象,这是相关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调查得出的结论,但在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例印证,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可能有所偏颇,抑或视野不够开阔、全面。这样,它们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可能就不会准确,如果这时候将第一印象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将会给教学活动带来很大麻烦,影响教学质量与课堂效果。譬如在讲授“置换反应”这一概念时,教师如果不首先加以拓展,那么,可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样的印象:只有锌、镁、铁等金属单质和硫酸、盐酸发生反应才是置换反应。

二、注意发展性、逐步渗透原则

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如果教师直接把抽象化的概念给学生分析,给学生定义的话,则往往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通过概念教学启迪学生进一步思考,拓宽知识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概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帮学生梳理上下位概念的关系,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概念本身的层次性决定了老师教学也要有层次性。比如,在开始接触氧化反应这一概念时,就给学生解释成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说明是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不困难,易接受。在高中,学生会学到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发展性,就是要求教师注意概念的广度和深度。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如果那样的话,学生就会感觉应接不暇,难以理解,造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得不偿失。例如,在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等物质分类的概念后,教师要边教边让学生梳理上下位概念的关系,逐步形成知识间的关系网络,并渗透分类思想。

三、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同样在化学概念教学中适用。我们在讲解化学学科的不同概念时,应当极力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化学概念作出不同阐释,这样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内涵就会理解得更加全面,更加透彻。譬如,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这个概念,浅显地说,就是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区别;深入说,就是分子本身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区别开来,不但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的概念记忆深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什么叫做“新的物质生成”,有助于他们在选择判断的时候构思依据。类似的例子还有“质量守恒”,教材中的记述是关于反应前和反应后的质量总和不变,如果从事物构成的基本单位,原子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是原子的种类、书目,还有质量都没有变化,这样解释,学生的理解更加微观、透彻,对于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就更加有效。

四、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采用对比教学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被笔者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当中以后,发现在某些容易混淆,区别比较隐形的概念中应用往往会比较有效。譬如笔者在讲授“氧化物”这个化学概念的时候,就列举了类似的“含氧化合物”概念,经过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了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一种化合物,都含有氧;但区别在于氧化物在元素构成中要求是只有两种,而含氧化合物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在对于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对比中,学生不但深刻地记住、理解了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到了化学知识,尤其是概念当中的无穷趣味。

五、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第8篇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在实验教学中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正确辨析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七、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第9篇

一、厘清概念,准确表述

【例1】下列化学符号、图示、用语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一致的是( )

A.Co――1个一氧化碳分子

B.4N2――4个氮原子

C.5个钠离子――5Na+1

D.――O2-

【解析】Co是钴元素的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宏观概念Co元素或物质钴,又可以表示微观意义1个Co原子或Co原子,A项将Co错看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式CO,错误。B项表示的是4个氮分子,错误。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时,表示的是元素的离子符号,数字在左,“+”“-”号在右,数字“1”可省略;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写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时,表示的是元素化合价符号,数字在右,“+”“-”号在左,数字“1”不可省略。5个钠离子的正确书写方式应为5Na+,故C项错误。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核外电子总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时为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大于核内质子数时为阴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小于核内质子数时为阳离子,D项中核内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为2+8=10,大于核内质子数8,是O2-,正确。

【答案】D

二、领悟内涵,理顺关系

【例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粒子

C.原子中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得出元素的种类由电子数决定

D.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解析】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通过定义可知,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是正确的,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A项正确。微观概念用构成,宏观概念用组成,因而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B项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元素是指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外电子得失形成离子,核外电子数目发生改变,但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故C项错误。宏观概念单质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是由O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故D项错误。

【答案】A

三、借助模型,搭建桥梁

【例3】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图示中没有单质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丁中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解析】通过所给微观模型知,甲是CO2,乙是H2,丙是CH3OH,丁是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由模型可以看出,甲、丁分子由2种原子构成,丙分子由3种原子构成,均属于化合物;乙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A项错误。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此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定义,故B项错误。质量守恒定律在宏观上理解为参加化学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在微观上理解为“微观世界三不变”,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但分子的数目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变,通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从微观上理解为参加反应的分子数目为4个,生成物分子的数目为2个,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微观粒子原子的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可知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故D项正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