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青年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30: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青年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青年论文

第1篇

泾源县农村信用联社对信用良好的农村青年推出“接力贷”“富农卡”等信贷产品,满足了农村创业青年长期性、灵活性的信贷需求。为了帮助农村青年成功创业,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专门建立了定期问卷调查和回访的长效工作机制,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提升工作质量。自2014年以来,共回访信用示范户100多户,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多个。为了有效满足农村青年创业者多样化的支付需求,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手机支付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等自助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力度,充分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ATM机等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了搭建起农村青年与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交流创业经验,促进银农合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举办了全市首届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对涉及农村青年创业的金融优惠政策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各金融机构对各自的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流程做了全面细致的推介,农村创业青年代表结合各自的创业经历作了经验交流。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将围绕不同主题,每年举办一次。

二、争取政策扶持,构建考核体系

为推动实现农村青年创业信贷需求的“满足率”,增加农村青年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努力,向当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户争取到了财政贴息、减免税收、利率优惠等15项扶持政策,推动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实行“优先调查、优先评级、优先授信、优先发放”,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农村青年拿到所需创业资金。为强力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部门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纳入地方金融生态示范县、乡考核范围,推动共青团固原市委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纳入到共青团工作考核范围,进行季度考核、半年通报和年终排名;当地人民银行按照金融机构在农村青年创业工作中支持度和贡献率,对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表彰和奖励。同时,综合考核各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中的贷款额度、利率、贷款条件等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动态调整支农再贷款额度,向重点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的信用社倾斜。

固原市辖区内金融机构依托评选出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农村经济信用示范合作组织,加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力度,真正实现了金融机构与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互惠共赢的双赢格局。截至2014年11月,固原市四县一区已全面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县域覆盖面达100%,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200户,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合作组织10家,共发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和农村组织信用示范合作组织贷款5000多万元,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减免利息支出250多万元,累计发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贷款1.8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4600多户。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探索,全力推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较好地实现了“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政策助农”的工作目标,使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固原市广大农村青年已把参与信用示范户创建作为走向创业致富的桥梁“,青年要致富、信用来铺路”的理念已成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成才的重要法宝。固原市农村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的开展,还大大调动了农村青年创业热情,有效扭转了农村青年一无项目、二无技术、三无资金,只得选择外出打工的局面。“农村青年+征信+项目+信贷”的这一融资扶贫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拉近了基层央行、金融机构和农村青年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基层央行服务青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2篇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第4篇

一、师德方面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6.教科研活动2005年7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针对小学生的个性,有效进行数学学习》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2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8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期个人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2009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期个人课题《数学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即将结题

第5篇

我的奇迹般的教研员工作从此展开了它的壮美画卷。我在这里一直工作到2007年。

此间一共23年,弹指一挥间。无数生动的工作细节,难以言尽。

日积月累,我的教研工作表现出如下特色:

立意高远,重点突出对大面积上的特别是农村中学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

视点集中,将大众化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覆盖全面,建立了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研究、论文写作研究、文学社团工作研究、试题研究五支教学研究队伍。

长期坚持,有规律地开展活动,如每年4月份的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是荆州市初中语文教师的节日。

主题鲜明,只要是聚会,不管是哪一支队伍的,都必须事先策划,规定明确的研究主题。

要求严格,如,对课堂教学艺术小组成员,每年都要求写3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不提交论文的,不能参加我主持的学术会议。

讲求品位,逢大型学术会议,一定有高品位的学术报告;在我主持的几十次大型会议上,所有的大会总结都是紧扣大会主题的长篇学术 报告。

密度超常,两天或者一天半的专题研究活动,少则六节现场课,多则八节现场课,另加评课、评论文、专题讲座。

注重实践,特别强调教师的文写作,荆州市初中语文教师中有大量个体素质比较高的 。

以身示范,凡荆州市各县市区和市直初高中,都留有我下县、下乡、下校讲课和讲座的足迹。

我所自豪的是,我是和青年语文教师们一起成长的。

我用非常特别的艺术手法――“主题推进”的方式培养着青年教师,每年突出一个训练主题,20余年坚持不懈。所以,仅荆州市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小组”一个方面的活动,在近20年的时间内,我手把手带出来的弟子就有500多人。

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现在都飞向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如深圳。

现在荆州市各县区的语文教研员,基本上都“出身”于我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小组”。

我更加自豪的是,很少人能够像我这样,很努力地培养青年语文教师并成果丰硕。2003年湖北省评选特级教师,我的弟子中有五人同时评上特级教师。2006年,又有一位弟子被评为特级教师。我有两位弟子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教改新星”,成为《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

一直到2016年,我的优秀弟子尹庆华居然在调到深圳市后评上了特级教师,还是深圳市第一个自己“本土”上评出的特级教师。她是我的弟子中第10位特级教师。

优秀弟子众多,而我工作的地方只是一个中等不发达城市,我所面对的,基本上是农村 学校。

……

2007年在荆州市为我举办的退休庆祝活动中,我做了深情的演讲,其中有这样的话语:

最有特色的是我坚持多年的抓好五支队伍的教研工作模式。

最欣慰的是我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最自豪的是我几十年独力支持,将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

2006年,王君老师说道:

知道余映潮老师,是从他的一个个杰出弟子开始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默默无闻的荆州突然成了产生青年新秀的基地。诧异之后,慢慢知道,荆州语文的这条船上,有一个高人在掌舵……

2010年,海南省语文教研员王琴玉老师 写道:

第6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常与显性辍学的致因耦合, 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源.社会外部因素“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流行。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生就业的普遍难题, 基础教育投资收益落差显著, 知识与学问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财富, 类似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热情, 使家长们开始更多地考虑为子女谋求及早就业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 形成原因常与显性辍学的致因耦合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源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二、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原因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常与显性辍学的致因耦合, 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源。(一) 社会外部因素1、“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流行。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生就业的普遍难题, 基础教育投资收益落差显著, 知识与学问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财富, 类似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热情, 使家长们开始更多地考虑为子女谋求及早就业的途径。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也严重地侵蚀着青少年一代, 在一些农村地区和学校中流传着诸如“有人不识字, 照样干大事”、“多读几年书, 不如早日去打工;多学几个字, 不如多学一门艺”等许多错误的观念和思想, 给农村“普九”巩固工作造成极大冲击。2、打工浪潮冲击校园。伴随着“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涌动, 农村初中学生的一个现实选择就是像其父辈一样外出务工, 近年个别地区出现的低龄务工现象就是一个例证。外面世界的精彩繁华与单调乏味的学校学习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特别是, 本地打工青年返乡时的“荣华富贵”与“衣锦还乡”更使一些懵懂少年跃跃欲试, 于是天真地幻想通过打工改变贫穷落后的现实境遇。(二) 家庭环境因素1、家长法律意识淡薄、观点落后。许多家长对义务教育缺乏底线的认识, 认为子女接受不接受教育是家庭的内部事情。还有一些家长头脑至今仍停留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下“读书, 上大学, 国家包分配”的观念之中, 而对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能力素养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对教育投资更缺乏长远眼光,对子女的学习常常只是简简单单地持着一种顺其自然, 听之任之的态度。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过早接触社会, 沾染不良社会习气, 于是将学校视为托管机构, 等待他们长大后再寻求出路。2、留守家庭监管不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 在广大农村催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家庭中由于亲子教育缺失和家庭监护堪忧, 处于留守状态的初中学生往往置于学校教育和家庭监护的“真空”之中, 在学业辅助和思想引导方面存在双重缺失, 学业的失败极易造成厌学恐学, 最终演绎成辍学。(三) 学校教育因素隐性辍学学生的存在, 从更深层次来看, 隐性辍学儿童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学校和教师往往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儿童越发对学校课程丧失兴趣、自暴自弃但又不愿离开学校环境, 于是大部分时间沉溺于网吧等娱乐场所, 为了等待毕业证书而“漂”在学校之中。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许多地区把中考升学率放在首位, 甚至下达一定的指标, 许多农村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和达标率, 隐性地编排重点与非重点班, 把成绩优秀能够考上高中的学生集中到一起, 至于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则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2、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和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不争的事实, 尽管近年来农村中学教师学历教育有所改善, 但大多停留于一种学历补偿型教育与培训, 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其学历并不完全匹配, 相当比例的农村中学教师连起码的教学课件都难以独立完成。肩负家庭、工作与生活重担的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已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 对隐性辍学的学生基本无暇顾及。

【文章来源】/article/66/3202.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7篇

譬如,在2008年、2009年夏天,她选择回到老家河南,而非留在北京写可以用来评职称的论文。作为一个学者,那段时间她感受到学术的无用,她试图用回家这个最传统的方式,找到一个人可堪凭借的精神内核。她拿着一支只能录三个小时的录音笔,跟村里的老人们聊这些年村庄的变化。这里很多老房子都接近倒塌,她家老屋的前面起码已经倒塌了十五所,有的只剩灶台;同时村子里新起了很多房子,但几乎每把锁上都生着锈。打工潮改变了这个村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丢弃了老屋,用挣来的钱建起新居,努力装修得富丽堂皇,但一年中他们在这里还住不到一个月,大部分时间他们住在打工城市的城中村里,连最爱洁净的青年也不愿意收拾出租屋,那只是个睡觉的地方,不是家。

她把在家乡的见闻、感触写成了《中国在梁庄》,书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之后她决定花更多的时间、走访更多城市,见见那些离开梁庄、在不同城市打工的乡亲。在西安,她的老乡们以骑三轮车为生,他们必须小心提防“黑狗子”抢车,而当厄运降临,他们也只能花价值车辆四分之一的价钱请“托儿”来赎出车;为了尊严他们常打群架,冷漠地说着伤势,在村庄,他们本是善良、内向的人。在南阳,她看到一位历经波折、成为一名算命先生的老乡,他的“学说”混杂了易经、风水、常识、道德甚至思想,生活清贫,但他脸上有一种淡然、超脱的光芒;在青岛,她混进了电镀厂,感受到空气里浓郁的金属气息,她从小的朋友小柱,因为在此打工而咳血身亡。她还去了厦门、呼和浩特等地,找到了51个梁庄打工者的故事,它们最终成为她的第二本书,《出梁庄记》。

当许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想要去除掉自己的乡村背景时,在北京已经买房、结婚生子的梁鸿,却在试图重新与乡村建立连接。她说自己的性格似乎还停留在20岁出头那几年,尤其是那段在乡下小学教书的日子,那段时光在后来成为她精神的源泉。她这样描述铭刻脑中的一个场景:雨后,她打着赤脚站在田地里,天空那壮丽、迅疾的色彩就在眼前,灰色的大地,清晰、辽阔、寂寞、安静,她和天空长时间相互对望,灵魂相连。

为什么要写“梁庄”

让自己得到自由

为什么写“梁庄”,它也不是学术论文,不能为评职称带来什么,但是我觉得要回去,就走了。但因为随心而做,最终也得到了回报。说到底,我的根依然还是在农村,那里能够给我给养。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愿意想特别现实的东西,不太愿意被束缚起来,尽可能保持一种自由状态。我的经验是,即使不被实际的东西束缚,最终你也不会失去什么。

塑造真实的乡村

在中国语境,乡村是落后的象征,它不是一个客观的词语,而是一个落后的带有扭曲的形象。一个农村男孩可能找不到老婆,因为城市姑娘一听说他来自乡村想到的就是影视剧里表现的,婆婆要来住、各种亲戚要钱。大众传播使身在乡村的年轻人只想把它与自身隔离开来,努力显得现代、时尚,这是很拧巴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教科研文化建设;学校教育;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05-2

谷里中心小学是一所街镇中心小学,近两年,随着我校创建“南京市现代化小学”、“南京市绿色学校”的成功,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深刻认识到一所学校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教育科研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学校抓了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教育科研管理机制。

完善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保障,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科研管理制度,以保证教育科研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譬如实行“早读”制度、“军令状”制度、“科研卡片摘录”制度、“相约周三研修”制度和“外出培训”制度等,将制度的产生根深植于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实际、深植于师生的发展实际中。这样所产生的制度才会真正承担起监督、制约、激励的功能,其所蕴藏的文化内质会成为农村小学教科研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特色,甚至于一种品牌。

教育科研还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着力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着力于制度的完善与革故鼎新,以制度产生和完善的过程来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个体成长。譬如学校特地针对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制定了《科研型中青年教师职责履行办法》,让这一部分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来,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让大家都意识到:一切教育研究均来源于教育问题,问题即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课题研究可以促进学校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课堂教学,建设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可以带动教师发展,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开拓学术视野,形成专业共同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平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能逐渐地渗透这样的教育思想。

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教育科研文化生活。

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必然有其内涵独特、影响深远的教育科研精神,必然有其以学校精神为框架的教育科研精神文化。教师精神是教育科研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理想的集中体现。我校教师不仅有工作计划,而且有学习计划。每个教师在自我分析教育教学现状,特别是研究自我需要提高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读书计划,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丰富的图书资源及网络资源,加强读书学习。我校除了图书室统一订阅100多种报刊杂志外,还特别拨出万元资金用于购置图书,另外还提倡教师自己订阅。开展师生读书节活动,让师生在读书中感知学习的快乐,不断提升阅读品味。从而创建了学习型组织,促进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加强了教科研文化建设。另外,我校还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科研沙龙、教学专题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求在耳闻目染,不断浸润中,形成高尚的精神文化。经过深入思考、反复论证,我们努力形成“严谨求是、团结合作、尊崇人文、追求卓越”的教师精神文化,生成“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自尊自强、和谐发展”的学生精神文化,培育“民主开放、明德崇理、务实求新”的教育科研精神文化。

我们还一直坚持以“校”为载体,以“研”为手段,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把学习、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在加强学习方面,结合教师读书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读名著谈体会”经验交流会、“我与名著有约”反思研讨会、“名著伴我成长”案例剖析会等活动,促使广大教师读名著、学名师,丰富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

3.注重学校组织文化,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者树立了最为关键的组织理念就是“率先垂范”,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校领导是课程改革理念先行的示范者、学习宣传的示范者、研究实践的示范者、探索创新的示范者。校长及学校行政“一班人”亲临教学一线教课、听课、说课、评课,引领学校的课改之路。我们坚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高效率来面对教职工,用校长的人格力量来驱动学校工作,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长在管理中还坚持人性化的组织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充分体现学校教科研文化的先进性,反映教科研文化立校的组织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对教师施以人文关怀,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了优秀的教师文化影响下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组织管理中不满足于经验的滚动,实践层面的滞留和固有理念的继承。学校领导对教师施以真诚的关怀和不断对教师施以更深度的人文关怀,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取得学校组织管理文化的实效。教育科研工作被提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教师课间更多谈论的是课题和反思,群众性教育科研蔚然成风。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通过实施课题带动战略,通过“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切实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使广大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有近十位教师在区级优质课评选中脱颖而出,有数百位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评选中获奖。全校100%的教师参加了课题研究,有近50名教师主持区级及区以上个人课题。《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科研整体工作,各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导致了全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4.加强活动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科研育人环境。

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改实验,与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是分不开的。在课题的指导下,教师能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通过做课题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以研促教,解决了一些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实验研究、学习、思考,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1)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群体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载体,也是形成科研文化,有效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平台。我校一直重视课题研究,要求教师遵循“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路确立课题,做到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自己的课题,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提倡教师在个人课题研究中,写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或教学随笔,鼓励教师向报刊杂志投稿;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不断充实课题研究资料,指导课题组研究工作。

(2)丰富多彩的青研组活动。

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继续建设我校教育科研文化氛围、形成科研文化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特别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专门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

(3)不断深化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

我校教育科研始终坚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坚持“教学即研究”的指导原则。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我校开展了“四课”活动:一是课改研讨课,着重探讨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师生合作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二是教艺切磋课,以探究教学艺术为目的,着重研究如何教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随堂听课,学校确定随堂听课日,上课前通知教师,听课后进行点评,目的在于促使教师平时上好每一堂课,研究每一堂课;四是课改示范课,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主,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以观摩示范、借鉴研究为目的。借助“四课”活动这个平台,把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5.坚持文化性激励教师,推动教育科研文化良性发展。

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学校从精神、物质和信息三个层面激励教师,满足不同教师的心理渴求。

(1)精神奖励。

为了发扬优良传统,发展农村教育科研文化,我校建立了荣誉室和教育科研成果展览室,将学校集体和个人获得的各级荣誉及取得的科研成果陈列出来,通过成长档案袋进行展示,供来宾参观,以此激励在职教师不断进取,巩固和发展教科研的成果,立志做新世纪的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每年底,学校根据图书室的统计情况评选“读书积极分子”,根据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另外,学校把教师科研成果作为选拔青年干部、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之一。

(2)物质奖励。

学校颁布了教育科研奖励条例,对发表文章、论文获奖、教学竞赛获奖、辅导学生获奖等老师按一定的标准发放奖金。对学校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我们还奖励盖有学校公章的图书和一年相关期刊等实物,这种奖励花钱不多,但非常有意义,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3)信息奖励。

第9篇

【摘 要 题】聚焦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

【关 键 词】青年就业/大学生就业/就业障碍/就业制度/就业指导

【正 文】

青年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和教育事业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突出地表现为青年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但是,笼统地讨论青年就业问题,所提供的对策往往不仅难以让人信服,也无法解决实际存在的所有问题;如果过多地强调大学生就业,则会显得偏颇和有失公允。本文拟从大学生与一般青年在就业时的主客观条件、就业障碍等方面的比较入手,有分别地寻求制度性对策和措施,以期更为有效地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促进青年的全面就业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一、青年就业障碍的性质及成因:从比较出发的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一方面为青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为就业进行素质准备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经济、政治体制变革带来的工作效率加快、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跃迁,在一定程度上又减少了从业人员的需要量,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就业问题由此而生。

就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相互联系着的几个重要的问题点:就业机会的总量与结构问题,就业率或失业率问题,就业质量问题(即所从事职业能否保证其素质、潜能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从业人员的职业稳定性与流动性问题,就业心理成熟度问题(如就业焦虑问题、职业心理适应问题等),等等。在当前,它突出地表现为青年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从我国目前社会就业形势的现实看,就业问题在两类人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一类是现龄45岁以上,因体制变动、经济结构调整、职业素质缺陷等原因而失去工作岗位者;另一类则是尚未正式开始职业生活或尚无稳定从业领域、正在寻求适当从业岗位的青年。由于成长环境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青年就业问题在不同的青年群体那里有着不同的问题源、问题焦点,其解决途径也不尽相同,为简便起见,本文将青年划分为两大群体,即大学生和一般青年。本文所称的“大学生”,主要指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日制学生,兼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该类学生的特征与前两类基本相同,故归入此类)。其主要特征是: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职业教育或准职业教育经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对较高,成长于学校环境之中,社会经验较少,基本上未踏入职业领域,就业观念上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一般青年”则包括除前述“大学生”范畴之外的所有青年。其基本构成是:(1)农村中因农业生产力发展、农田减少等原因而流出农业领域的青年劳动力;(2)城镇中未接受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无业青年;(3)城乡范围内已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如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等)但尚未开始初次就业的成人高校毕业生(其学历文凭在社会上认同度较低,就业时较全日制学生有明显弱势)。不过,青年就业问题并不简单地指称所有的青年未从业现象。有不少青年虽在统计意义上尚未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但他们往往在做必要的职业素质或职业发展准备(如准备研究生招生考试等),本文未将此纳入考察范围。

青年就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青年经过主观努力难以获得其所期望的从业岗位。在此,笔者名之为“就业障碍”。虽然就业障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就业机会的有限性,但需要指出,在不同的求职者那里,未获得其所期望的从业岗位,其原因并不相同,就业障碍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依成因及性质的差异,目前所见的障碍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素质型就业障碍,指求职者的个人素质存在尚未克服的缺陷,不具备从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2)心理一观念型就业障碍,指求职者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从业观,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和求职策略;(3)机会型就业障碍,指由于经济结构转型、行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某些行业逐步萎缩,客观上使这些专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无法接纳新的求职者;(4)信息型就业障碍,指由于人才需求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劳动力需求方无法找到劳动力来源,而符合其要求的求职者又无法与劳动力需求方建立联系以获得从业岗位;(5)制度型就业障碍,指由于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原因,使希望在特定地域、行业内就业者无法享有与他人同等的社会待遇,产生较多的后顾之忧,不得不放弃在该地域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

上述各种就业障碍的形成,往往基于不同社会主体的主观需求和其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在素质型就业障碍方面,尽管素质缺乏多表现为理论水平偏低、操作技能较差,但大学毕业生可能主要是由学习努力程度不够、敬业精神不足所致,而一般青年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受教育机会;在机会型就业障碍方面,突出地表现为青年的下岗再就业问题,大学所设专业一般已经过毕业生需求论证,应当是适应社会需要或市场需要的,而且大学生均为初次就业,即使存在机会型障碍,按照大学生培养目标,也应当有能力迅速实现专业转型;在制度型就业障碍方面,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对户口、正式编制、公费医疗、工作环境等有明确的要求,而一般青年则更多关注薪酬、子女异地受教育的机会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所遇的障碍,较多地是出于其主观感受或主观追求,属于主观型障碍;而一般青年所遇的就业障碍,则更多的是由于客观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属于客观型障碍。

二、谁更应得到关注和关怀:社会大视野中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选择

在一般意义上说,青年就业问题当然是指青年未充分就业的现实状况,但笼统而不加分别地谈青年的就业问题,不仅不得要领,还会导致新的不公平和社会就业失衡。在这个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青年群体中谁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关怀,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将采取怎样的青年政策以及具体的青年就业支持措施。

从现象上看,大学生就业无疑是当前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焦点。无论是政府的就业促进措施,配套的管理政策,还是理论的研究、媒体的关注,都集中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笔者曾就中国期刊网所收载的相关论文数量作简单的统计和比较分析:

表1 中国期刊网收载篇目中含“就业”、“职业”论文数比较

1994~2005年 2000-2005年

篇名中含“就业” 18174

11488

大学生

1449

1301

青年

90

52

篇名中含“职业” 45543

30494

大学生

1589

1233

青年

209

104

说明:1.本表“大学生”栏包括篇名中含“高校”、“高等学校”、“职业院校”、“高职院校”的论文;“青年”栏中则包括篇名中含“青年学生”、“青年农民”、“城市青年”等的论文;2.以上数据未排除论文题中含“职业道德”、“职业病”、“职业犯罪”及国外就业情况等项的论文;3、本表数据截止时间为2005年10月20日。

尽管上表所列内容有多种因素未予排除,并不是对媒体、理论界关注青年就业问题的程度的准确反映,但由此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自上世纪末开始,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等已经对青年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青年就业开始作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进入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社会公众的视野;第二,无论媒体、还是政府,对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高;第三,2000年后,全国高校扩招带来了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得到较多关注的现象更趋加剧,使社会对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严重偏移。

在2004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中,同样可以看出政府在青年就业问题上关注的视点偏移:在《妇女、青年和残疾人就业》一节中,对青年就业的基本状况缺乏宏观的把握,仅就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做了“35岁以下的占70%左右”的简单描述,而其后的大段内容谈论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虽然与就业统计技术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农村青年失业或潜失业问题的统计难度有关,但是,缺乏应有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成为青年就业问题的焦点,这与实际的问题点并不相符。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并轨,出现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新局面,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意识逐步增强,在这种毕业生就业模式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的有限性,会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态势。但这本身并不必然地对大学生就业构成障碍。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是处于全社会之中的,他们要与包括一般青年在内的所有求职者一起争夺从业岗位,而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应当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为他们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应当掌握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已获得必要的职业技术、技巧;通过在校学习,已具备较强的运用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有较宽的信息渠道,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会为之带来较广泛的信息来源。此外,高校对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有些学校(尤其是职业技术院校)已较完备。所以说,大学生总体上较一般青年的从业素质更高些,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用人要求,更具职业适应性,也更易获得与其素质相适应的职业岗位。

从已就业的大学生的职业流动情况,更能看出这一点。由于知识储量、技能熟练程度与信息手段的差异,大学生比一般青年更具职业流动能力,其职业流动速度较快,流动的地域限制较少,流动的行业领域较宽,流向的规律性强(大多具有更好的去向)。因此,有不少大学生在毕业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主动变动职业或岗位的频度较高,有不少大学生在试用期未满时就开始考虑职业流动,在经济领域内,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甚至有些大学生在一年之内都会变换3次以上工作岗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在再就业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其职业流动或再流动往往是青年主动寻求发展机会或改善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原因所致,并不成其为压力。

与大学毕业生相比,一般青年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能力较弱、机会较少,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支持,在就业问题上居于显著的弱势。青年就业问题的压力在一般青年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初次就业还是再就业上都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就业问题之于大学生、之于一般青年有着不同的人生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就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与未来事业发展相联系的,作为事业发展场所的就业;其二则是与人的日常生计相联系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固然其初次就业与谋生有关,会有较大的压力,但就业问题可能只意味着暂时的就业困难;而对于一般青年来说,却意味着谋生困难。因此,他们比大学生承受着更沉重的竞争压力,在对青年就业问题的关注上,舆论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符。

此外,还需强调指出,按《〈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中的统计,我国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6%;目前高等教育规模为1900万人(毛入学率17%),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1254万人,可计入本文所称“大学生”总数的毛入学率也仅30%强。换言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青年人口仍然是青年总人口中的小部分。由此可见,一般青年应当比大学生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媒体关注、政策支持,不能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就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学生身上。青年就业问题上视点向大学生的偏移,会导致总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尤其是一般青年的就业心理不平衡,加剧大学生的盲目的优越感和就业问题上的心理——观念障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青年顺利就业。只有切实关注、关心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努力为之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在整体上促进青年的利益实现和人生发展,也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三、以服务青年就业为核心的全方位制度安排

青年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主观或客观性障碍,制度本身的变革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工作的制度化会有助于克服这些障碍。在这方面,政府尤其应当更多地关注、关心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从而使青年就业问题全方位地得到解决。为此,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一)加强青年组织(各级共青团组织、青年联合会)、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城乡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合作,建立起制度化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和对失业率的政策调控机制,通过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减少机会型、信息型就业障碍。

制度化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和对失业率的政策调控机制的形成和有效运作,依赖于高质量就业信息的生产和运用。换言之,对青年就业的宏观调控,其核心是高质量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目标则是就业的全面信息化。目前,政府各部门的就业信息主要侧重于就业的现实状况,微观的指导性信息在数量上并不充分;就业服务市场的主要职能是供求信息,提供当前就业机会,其信息带有一定的暂时性、区域性和服务机构的功利成分,在统计上存在较多失真,不能依赖它进行需求预测、指导就业。因此,需要由政府牵头,在加快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改变就业信息的条块分割的现状,将多个信息网络(如劳动与社会保障、人事、教育部门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等)整合为一个统一体,使之通过互联网实现横向沟通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信息品质的监管力度,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从而保证真正发挥信息网络的正效益,为求职者提供高效、快捷、权威的信息服务。

(二)彻底打破人力资源使用、流动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单位所有制现状,以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就业管理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就业的制度型障碍的发生。

政府必须加快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大城市的准入制度,简化与居住、生活、受教育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手续,以使就业人员在居住、婚姻登记、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便利条件。与此同时,政府也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就业的干预。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在户口、人事管理等方面对较低学历人员进入其地域内工作存在严格的限制,这虽然有利于本区域的人口控制和社会管理,但既对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和利益构成损害,更严重阻碍了青年的就业利益。实际上,政府完全可以用就业促进措施引导就业,如重点引进符合特定素质要求的人才,鼓励国有企业及非公单位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在高校设立定向奖学金,向在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或短期合作项目,等等。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劳动人事管理,完善人事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通过薪酬指导价格、劳动监察、劳动合同管理以及规范人力资源中介组织运作等途径,为从业者提供经济、社会利益上的制度保障。

(三)以入职教育、职业观念教育为中心,拓宽职业教育制度的影响域,为青年全面提供发展性制度支持,并以此减少素质型、心理——观念型就业障碍。

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以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提高青年的专业素质、职业适应性和人才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面和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对这一制度的受惠者们来说,求职所必需的素质、观念不应当再成为就业的障碍,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重点应由“求职教育”转变为“入职教育”,促进他们实现两个转变:(1)由学生向工作者角色的转变;(2)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变。入职教育要以增强其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指导青年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确立良好的职业态度,维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勇敢地面对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通过自我评价和严格的自我管理,最终走向职业成功。

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学历崇拜”偏向,逐步与学历教育分立,确立起学历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肩负着两项责任:(1)为学历教育准备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深造意愿的合格生源。作为一种导向,在职业教育中还可确立另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首先进行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对一部分经过一年工作实践后希望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谋求专业发展的学生,通过二次选拔,再给予接受学历教育机会的“技术学习—实践锻炼—理论学习”培养模式。(2)作为学历教育的后续阶段,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必需的“入职教育”,使之在操作能力上尽快适应工作实践的需要。

另外,还应当依托学校、社区实现就业观念教育的制度化。在当前的就业教育中,不少教育者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定势: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就业机会的多少成正比。但从青年的求职和从业的情况看,不适宜的择业、求职心理和观念确已成为青年就业时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无论在大学生还是一般青年那里表现得都十分突出,这也正是其就业的心理—观念型障碍的体现。因此,必须以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式,通过学校、社区教育等渠道,校正青年择业心态,引导其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

(四)对于大学生就业,政府的特殊制度安排应当以提高就业质量(岗位的适宜性、发展性和事业性)为核心,强调制度设计服务于大学生就业,以更合理、更便利的管理制度支持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和职业流动。

在这方面,可采取的制度调整主要包括:(1)改革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以科学的就业率指标引导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国家要求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在该项制度的实施中不仅出现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错误倾向,其“宽口径”统计标准还会导致诸如片面强调社会兼职以锻炼能力、中高年级学生以找工作为由大面积逃课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为此,国家应当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制定新的更科学的就业率统计标准,引导高校强调毕业生就业的适宜性、发展性和事业性。(2)简化程序,减少制度约束,保证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服务于毕业生就业。目前通行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学校合签)以及毕业生报到证(派遣证)已在实践中对毕业生就业构成了多重限制:就业协议书会让用人单位产生顾虑,担心由毕业学校签章会让其承担额外的责任;报到证甚至还会成为质押手段,毕业生如与单位发生纠纷,因报到证被扣在单位,会失去二次分配的机会。因此,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由服务性措施异化成了限制性措施。教育行政部门要想真正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必须简化程序而不是增加不必要的程序,必须摒弃就业管理上的繁文缛节。(3)尽量多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鼓励和机制保障。政府应当给予确定的优惠条件,对到边远、艰苦地区的毕业生给予鼓励、奖励;应当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纠纷的协调机制,帮助解决毕业生就业协议纠纷(如考研学生在录取研究生后与签约单位的纠纷等);应当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尤其是农源的贫困生)在派遣费的发放、保留城市户口、个人创业特别贷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关怀。

(五)制定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准入制度,从而建立起真正开放性的就业体系。

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尤其应当将接受义务教育后未能获得继续求学机会的青年纳入对象范围。这类非学历教育应着重结合特定的行业进行,以获得职业资格或岗位证书作为其学习合格的重要标准。从长远看,政府还应加大对这部分青年的职业教育力度,并逐步过渡到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将高中教育与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并行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在职业准入制度方面,对于操作过程中知识需求量较小的行业,可以适当放低学历限制,使更多的青年能在较低的起点上能有努力的方向、目标和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既要进一步拓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证书制度的所涉领域,使之真正地面向全社会,又要严把质量关,以严格要求作为激励青年职业进取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青年的素质,实现青年的全面就业。

(六)加强引导、教育和服务,努力保障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工业化转化和合理流动。

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建设、发展中一些重劳动消耗行业的劳务需求的增加,在本地发展乡镇企业已不再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的主要形式,异地求职成为农村青年的就业主潮。加强对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已刻不容缓,这主要应当由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进行。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不同的是,对农村青年的教育重点不再是基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教育,而应当采取“三条腿走路”的办法,在提高其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一方面继续进行农业实用科技的传授,另一方面,则要大幅度加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育,使这能够适应城市职业生活的需要。

在农村青年就业问题上,还需要由政府和青年组织通力合作,加强宣传引导,为青年劳动力转移扫除思想障碍,打消青年的顾虑,增强青年的信心,引导青年“走出去就业、回家乡创业”;努力调动青年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学习本领、提高技能、有序外出、理性择业;建立青年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发挥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优势,广开就业门路,为农村青年寻找就业岗位,开展岗前培训;同时,还要做好跟踪服务,以有效的组织形式凝聚外出务工青年,努力维护劳动力转移青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状态:当代城市青年报告》.郗杰英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跨越:当代农村青年报告》.郗杰英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