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30: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空间设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

第1篇

一、空间艺术与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早在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努力试图摆脱蒙昧,走向文明。起初他们尝试着去建造自己的居所,以躲避寒暑和野兽的攻击,这都是出于本能的创造行为。当居住形式慢慢的固定下来之后,物质需求不再成为人类所担心的问题,于是他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精神的需求,也就是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摩根认为“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它是人类审美能力和创造提升的表现,为人类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这就跟中国古代陶器一样,虽然这些器具都是基本的生活用具,在创造的历程中算不上辉煌,但是它却开启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大门。中国的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样和岩画,原始的绘画技巧虽然很幼稚,但是却已基本掌握了各种造型能力,也展现出原始居民对精神层次和文化的渴求。在先秦时期,青铜器、漆器、帛画等的绘画技法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随着出现的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形成了文化装饰的初步原型。到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顾恺之等为代表的画家引领了整个时期的绘画潮流,花鸟画、山水画等开始萌芽,人们开始尝试将名人画作悬挂于室内作为装饰,对文化环境的渴求度进一步加深。待到隋唐大一统时,社会稳定,物质繁荣,随着市井审美层次的提高,更多的艺术形式涌现出来,人们也越来越欣赏这种室内装饰和陈设的摆件所共同营造出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历经时代变迁,即使是现代社会的空间环境装饰也都把后期的文化配饰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空间设计中的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根基,从远古简易的茅草房到封建鼎盛时期繁复华丽的宫廷,再到当代奢华的星级酒店装饰,无不证实人类对于带有文化意境美的追求从未间断过。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空间设计艺术与文化结合是人类精神需求的必然产物。文化总是在不断的融入空间设计之中,它由古展而来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即是与时代文化的融合。翻开美术史的卷宗,对比后不难发现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有着共性也有着各时期装饰风格上不同的个性。由于思想文化与审美标准的差异,建筑装饰艺术也流露出时代的印记。有人把建筑称作“凝固的历史”,那么装饰艺术则应该是凝固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所以空间设计艺术与文化必然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裂的联系,没有文化内涵的赋予就没有空间设计的底蕴支撑和发展进步。同时,设计艺术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而空间设计艺术就是实现这种传承的艺术手段之一。空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异域文化,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才能够提升空间的氛围和品位;只有在空间设计艺术中注入文化要素,才能创作出充满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空间。而在当今,装饰设计艺术又必须与经济文化相结合,这也是人类为了满足精神需求的必然选择。设计创造经济价值,经济社会推动设计艺术的发展,设计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双重推动下,艺术设计行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新技术和新手段为设计思维的实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和手法,也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空间设计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也极大的丰富了空间艺术形式。结合各种主题文化,空间艺术中衍生出各种不同风格,如音乐主题酒吧,汽车主题酒店等等,结合流行文化又衍生出各式各样的餐饮空间设计形式。如,小城故事餐饮就是以流行歌手邓丽君为文化基础,开发设计出的餐饮经营模式,店面空间的设计模仿台湾小镇,播放邓丽君的怀旧名曲,还有以邓丽君为元素的环境细节设计等等。以迎合上个世纪末的一代人怀旧的心理,而这一批人正是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主力消费群体,以文化为主导的设计定位十分明确。

二、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文化要素对于在空间艺术中营造高雅意境,提升空间的品位至关重要。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他们迫切的期望自己身处的环境能够充满文化氛围,正所谓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孟母三迁”的典故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提升审美品位的和愉悦视觉感官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取决于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延续性。那么这种延续最终还是要落在负责营造空间的设计师队伍上,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会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艺术作品中。空间设计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一个符合人们精神需要的环境。那么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和技能以及实践经验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有广泛的艺术爱好和文学修养,并且要善于从历史文化中寻找艺术灵感,从生活和细节中寻求创意点。在设计师自身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还要具备鉴别优秀文化的能力。也就是说,不管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需要对其有选择的延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立足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敢于创新和跨界。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在空间设计中延续。总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不在满足单纯功能需求,而更多的是情感层面需求。人们在使用空间的同时还需要与空间进行着交流,空间因为有了文化的延续,才使其充满了活力。各种文化精髓就像遗传基因,它们通过设计师的手,以新的形式在空间设计中延续着。而由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冰冷空间,因为文化基因的注入才显得生机盎然,和蔼可亲。这种注重精神文化的设计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的流行趋势。在新形势、新思想的推动下,以文化为支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习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理念,创造出更加经典和优秀的作品。

作者:马利广 戴吉祥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第2篇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与溯源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精神财富。[1]两者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有机联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深入地了解湖湘文化,也要从一个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它。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

湖湘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它经过多年来的丰富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文化特质。从时间跨度上说,湖湘文化是自两宋时起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从空间跨度上说,湖湘文化是指湖南省境内的区域文化。在前人对于文化的定义语境下,湖湘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自两宋到近现代的湖湘人民在本地区创造的风俗、道德、艺术、知识、实物、信仰和其他在社会上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复合体。湖湘文化自成一派,有着丰富复杂的文化系统。具体来说,其内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湖湘文化中的生活民俗和日常习惯,即湖湘人民对于家庭生活、考学升官、生老病死、节假庆祝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然后是湖湘文化中的物质财富,即反应湖湘人民的观念变迁的历代物质载体。如各种湖南的古代文物、流传下来的湘式建筑风格、生活中的劳作工具等等,都在向人们传达着湖湘文化的广博与绚烂;最后是湖湘文化中的精神特质。湖南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表现湖湘人民精神世界的内容,也是展现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湖湘文化的源头

想要了解湖湘文化的形成原因,就要从它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的源头来追溯。首先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双重作用造就了湖湘文化。中原文化即儒家思想和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渗透和影响,成为湖南地区的正统思想;而以屈原闻名的荆楚文化则代表着本土文化,群苗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虽蛮野刚烈,却血性十足,有着强烈的本体特色。儒雅清俊的中原文化与刚强野性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磨合,便形成了湖湘文化刚毅、倔强的独特风格。其次是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重要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所处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湖南地区一面临湖,三面靠山,其内部也多是群山,交通很不发达,信息比较落后。而且因地理环境关系,其夏季十分炎热,到了冬季则异常寒冷。春秋两季同样时冷时热,骤晴骤雨,十分易变。在古代时期因其气候条件的恶劣,成为历代官员的放逐之地。尽管后来湖南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发展,成为丰足的“鱼米之乡”,但是这种地理和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是将湖南人民锻造出憎恶分明,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二、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与文化展

现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西方概念,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强调的是整体性,是从整个建筑群落的角度下对其进行评断,很少强调建筑室内空间的独立性。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的建筑领域也开始注重起室内空间的设计感和文化内涵。

(一)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

室内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它建立在建筑本体之上,是对建筑的二次完善和再设计。[2]所以室内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十分相似,但又有些许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工艺、材料、造价、功能性等方方面面的可行性,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不同之处在于,建筑本体注重的是整体性和宏观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而室内空间设计则更注重细节,在意的是各个构造之间的连贯与合理,保证满足人在室内的舒适度和情感需求。可以说,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语境下,人本位的思想更为突出。此外,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还应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设计风格。风格是风度与品格的结合。它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造诣,更多的强调其精神性。一个好的设计风格能够触动人心,不仅要有艺术的外在形态,也要有艺术的内在韵味。可以说,风格是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案例的关键所在。

(二)空间室内设计的本土文化展现

虽然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外来概念,但是为了让西方设计思想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首先应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奉行的是宗法制,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家的概念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一直是集体大于个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例如中国最典型的四合院,其空间布局就严格按照辈分资历进行设计,体现出中国的伦理文化。具体来说,空间设计所展现的本土文化构成分为三类。首先是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外形,与西方的空间设计理念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强调的是生活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对于功能性要求不高。其次是室内空间的结构。即构成空间的框架,这就涉及到建造人民的材料选择、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方面。例如,中国人偏爱木材,他们认为,木材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会使居住的人生活更加富足美好。这其中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后是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装饰。恰到好处的美化装饰可以为空间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间的装饰充分体现了民族特点。

三、湖湘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室内空间设计领域中,地域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文化表现的不同。[3]近年来,随着湖湘文化的崛起,学术领域的研究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它。如何将湖湘文化的特色和文化精髓很好地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成为每个设计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试举两例,来展示湖湘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如何应用。

(一)心忧天下思想在空间设计中的展现

湖湘文化的核心思想即是“心忧天下”,无论是古代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是近代的“救中国必从湖南始”,湖南人一直对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抱有着一腔奉献的热血和极高的责任感。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忧天下”的精神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我们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同样应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为他人着想的使用感。如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兴起的“绿色设计”理念,即是强调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放在设计首位,避免材料的浪费,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以减少对居住者的人身损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这与“心忧天下”的核心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二)实事求是精神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在湖南的文化殿堂——岳麓书院中,高悬着一块“实事求是”的牌匾,这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指导。古往今来,在湖南地区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进行了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成功改革。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空间设计中,则可以体现为设计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作为一个考虑全面的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不能一味只追求视觉上的绚烂和不切实际的美感,还应求真务实,考虑到材料的造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居住者在此空间中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才能在符合预算预期和实用性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高水平艺术风格的室内空间作品。

四、结语

第3篇

随着工业革命技术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变逐渐成为一种居于强势地位的文化,逐渐改变世界大部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行动方向和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并形成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全球文化体系,造成了一种全球文化的趋同现象。随着大量的西方设计理论、思想以及风格流派的不断涌入,纷繁复杂的文化形式使得人们失去了冷静思辨的能力,为了迎合市场追求视觉上的,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对于各种理论、思想以及流派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拿来主义”的现象,设计师们盲目地将其直接套入本土的环境空间塑造中,将各种西方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贴,在设计中完全忽视场地空间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设计语言与场地空间的和谐,于是生产出了大量与地域人文情感脱节的设计作品。由此可以得知,文化的趋同化发展有一个巨大的副作用,即令民族与地区性文化在发展上面临着丧失其主体意识的境况,导致在文化创造的各个方面丧失其“话语权”作用,进而消弭民族与地区性的文化特征。在湖南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空间的塑造中普遍忽视场地环境湖湘地域的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没有将深层次的湖湘文化内涵作为设计支撑。最终呈现的场地空间表现出了单一的面貌,不但缺少了空间的独特性与可识别性,造成了整体空间氛围与传统湖湘文化的脱节,甚至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魅力。显而易见,这样的空间从情感上根本无法与本土民众产生互动和共鸣,他们对场地空间的心理期待层次自然也会降低,不能与民众产生情感交流的空间自然是失落的空间。在长沙湘江西岸沿江景观地段,千年学府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与其毗邻,背靠岳麓山景区,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底蕴本应该使场地区域成为极佳的湖湘文化展示区,使其成为一个多层次、市民化的湘湖文化博物馆,但是现状设计中只是将片段性的视觉文化元素与符号进行了简单的陈列。这种对湖湘视觉艺术形式中的人文精神缺乏深刻理解的设计,不但没能准确传达出本土文化的寓意与内涵,也使其丧失了场地自身独特的个性魅力。当然在设计中,对传统视觉元素只是肤浅认识,流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和形式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简单地再造和拷贝文化元素同样也会形成空间语言的单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不断追求多元化以及文化寻根性需求的不断加强,同质化的设计现象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如何在文化的渗透性下拥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语言,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创建出的空间形态使其尊重湖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性,满足湖湘人士的精神寄托亦成为湖南环境艺术设计当前亟须思考并践行的课题。每一种设计语言都必然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湖湘文化亦然。其地域特征、视觉元素、意境情感等方面自然都会促进与制约着本土环境空间的设计,影响着环境空间的构建。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人文内涵,并借助视觉文化元素为本土环境空间的情感需求寻找更加准确的定位。

2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空间设计中的重生

环境空间的设计必须是有文化目的的视觉创造。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曾说“:把传统加以破坏,加以革新,这才是正确继承传统的根本。”意指传统可以通过对自身缺点的挑战得以发展,通过发展与前进才能将传统创造性地继承。因此,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融入现代环境空间的塑造中也必须积极地传承和锐意地发展才可产生出新的语义。湖湘大地上名胜古迹繁多、山川秀丽壮美,具有多样的自然风情与地貌特征。岳麓书院、橘子洲、岳阳楼、南岳衡山、洞庭湖、湘西凤凰、张家界等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各具魅力。这些资源都为湖南本土的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将各种典型的自然景观元素进行相应的提炼、分类和重组,有机地融入环境景观的场地空间塑造中,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视觉效果。例如,在长沙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环境空间塑造中,设计者创造出一种湖湘传统山水园林的连续空间,通过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将长沙“山、水、洲、城”的自然景观特征进行了再现与重塑。传统是社会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是人们对民族精神和生活习俗的认同。虽然以现在的审美意识和基准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形制在整体上确实已经滞后,但是其间途径千年而创造与承袭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元素、符号、语汇、思想理念和哲学精神一经被创造性地演绎和运用,都会成为相当珍贵的文化要素。因此,作为湖湘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文化层面——建筑文化也必然会被现代景观空间设计所重视。湖湘建筑的平面布局强调均衡,青瓦粉墙,大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一般以内天井作为空间组织的中枢,墙内有风火墙,内部空间组织的形式流畅而富有韵律变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不能仅仅是借鉴一些具体的建筑文化符号,而是需要在满足环境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传统视觉元素交叉融合,从而派生出既生动又厚重的空间形式。例如,在由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组成的长沙滨江文化园的“两馆一厅”设计案例中,在对建筑立面的处理上,设计者将被称为“世纪发现”的三国吴简进行了意象重构,将功能性的百叶塑造成竹简造型作为表层肌理符号运用到建筑的立面空间上,不但为建筑本身带来惊喜而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为建筑带来了更好的节能效益。“竹简”“、竹墙”“、竹形”铺地图案地糅合,使整体环境空间的形象更为灵动且意味深远;开放与内敛并存的规划空间、沉稳大气的建筑造型,使湖南人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湖湘精神通过空间艺术的塑造凸显出来。由此可以推断,通过领悟湖湘建筑的空间情感并将其与现代环境空间相互融合,才可传递出本土艺术形式中被感知和意会的美。湖湘大地上共有五十多个民族,汉、土家、苗、侗、瑶、白、回等民族在此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由于地域习俗、文化差异等原因,各民族形成了在湖湘地域基础上但又各自特色的风格。例如,湘西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偏好蓝、黑、本白等纯色,色彩淳朴典雅,立意简略清晰,注重银器头饰和首饰的精致做工。将这些具有鲜明地域色彩、语义丰富的民族视觉元素作为环境场地空间设计的构成符号,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意蕴和唯美气质,不但可以使景观空间具有显性的视觉艺术价值,还能很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认知与旅游产品地开发。湖南的民间艺术更是变幻多姿,滩头年画、竹木雕刻、戏曲皮影、铜官窑等杰出代表中均都为现代环境空间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视觉文化元素,尽管形式各异,但湖湘民间艺术均具有造型奔放夸张、色彩浓烈厚重的特征,多采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整体呈现出豪迈、浪漫、自然、率直的湖湘艺术神韵。设计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把握其中的精髓,将造型多样、内蕴丰富的民间视觉元素进行抽取、整合使其演变为新的艺术设计要素,并使其在现代环境设计领域中获得新的传播和生命。任何一个地域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发展的,体现其地域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亦随之变化,这种现象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变迁。因此,将视觉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空间中,不应该是对传统地域性的完全妥协,也不是对屋顶样式、门窗形式与纹样、空间形态等的简单模仿与复现,而应该是设计中的再诠释与再创造。在保留地域文化原艺术形式精华的同时仍需吸收与借鉴外民族的文化精粹,使本土文化的艺术内容更具时代感与丰富性,这才是有效地维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脉的正确文化态度。环境空间设计与湖湘视觉元素的相互借鉴、掺杂和交构,不仅对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创新,对湖湘文化焕发新容同样不无裨益。

3结语

第4篇

(一)导向作用

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对疾控体系形成了新的需求与期待,而文化建设是很好的切入点。文化建设可以对疾控的工作管理方式和疾控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及工作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引导疾控工作者更好地协调个人与各方面关系,确保疾控机构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凝聚作用

通过疾控文化的宣传、渗透、培育,可以将疾控内部的各种力量统归于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自觉提升理想信念,规范服务行为。通过文化这一黏合力,以统一的价值观为标杆,就可提高个人的思想信念、情感追求及责任使命感,并将个人的利益与疾控事业的大目标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三)激励作用

疾控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职工各项利益,科学化的人文化的管理,以此激发疾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自觉地将自身利益融入疾控中心的整体利益中,从而达到与疾控事业共荣辱的思想境界。

(四)监督作用

基于民主与集中成形的科学合理的疾控文化,一旦到疾控全体人员的认可,就可在群体中产生共鸣,促成工作团队内部形成尊重、坦诚、进取的环境,继而达到自我规范、相互约束、彼此监督的和谐境界。

二、疾控机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今文化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疾控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疾控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使得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出现了偏差,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精神提炼较为宽泛

文化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或合成体,其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作为先导。目前,各级疾控机构正努力推进文化建设,但其精神目的和物质目标的确定需要一个长期的提炼过程。在文化建设之初,大多是结合实际,笼统宽泛地提出一个疾控精神方面的大方向,但如何将其进行分解细化、落到实处、实践更新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否则文化建设只流于几个名词、一句空话。

(二)个性特色不够明显

疾控机构不同于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也不同于其他医疗机构,要使本机构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就需培育和形成一种独特的疾控机构文化。目前,各级疾控机构还缺乏主动性,往往是被动于具体服务项目或服务内容的更迭或增加,把增加服务项目作为文化特色的建设抓手,这是对文化建设的误解。

(三)职工参与面较窄

文化建设讲究全员参与,而不仅是管理层或设计者的单方想当然行为。机构文化建设过程中,设计层提出的建设方案必须由职工自觉去参与执行。而目前往往是设计者过分刻意讲究文化的语言性、标语化、广告化,使得文化建设中目标确立大而空,高而远,脱离工作实践,目标执行多落于纸上,处于静态中,不能得到基层职工的广泛响应。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宅;伦理文化;传承

1传统民宅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成为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功能认识和处理上能够具有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强烈的伦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权力、礼仪、道德的体现。

1.1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无论在晋中,还是在皖南,传统村落大多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这些讲究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未必会起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1.2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以华北地区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北京四合院为例,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轴线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为原则,其方位设置并不是出于考虑朝向与通风,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顾及动静、洁污、主辅分离的功能结构,甚至其名称也与实际的使用无关。一切秩序只恪守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严格的伦理分区,其特点就是明确体现尊卑、长幼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人文伦理秩序。

1.3美轮美奂的伦理意境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神动”,以“意境”作为各种艺术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将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怀。我国传统民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独特印象。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2缺失的又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国际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国以户为单元的普通住宅楼已无本质上的差异,仅是建造标准因经济状况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设项目给出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有些设计者不作深入的项目研究,不去挖掘项目的特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导致住宅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失去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淡化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这其中西风盛行,尤其是中高层和高层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连名称都洋了起来,这在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璀璨的历史名城却难以让人接受。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项目的盲目抄袭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更无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课题。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家将中国建筑史引向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这个课题还不曾解决。经历了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旧不明朗。而近来,住宅楼市强劲的欧陆风更是虎虎吹来,一时间,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这使得复兴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建筑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大众的。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梁思成先生曾对建筑系毕业生说过:“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如社会破除(对建筑的)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然后才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

3传统伦理文化在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前规模化生产的住宅相结合的理论还不充裕,但通过透析蕴含在传统民宅中的伦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创作实践,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供参考。

3.1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伦理观

像古村落这种山水田园般的人聚空间和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住宅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就必须推行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主题,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绿色思想等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的新课题。住宅不仅是生活中的购物大件,更是人类文化主题中极其重要的创造地及承载区,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宝的同时,融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及未来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比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尽量靠近生态公园、山坡,充分利用项目的地理优势及景观资源。为居住者打造一个自然、绿色、环保、生态的居住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将绿色引入庭院、引人住宅,比如将多层住宅的门厅扩大而布置成空中花园,把传统的庭院由室外地面移至室内和空中。不但可以很好地实现庭园绿化从室外到室内的延伸,还有利于客厅和餐厅通风换气、采光和降温等室内微气候的调节,改善了居室的居住环境;或者将花草丛中带有微型水景的小品引入厅堂,既方便实用,给居住者带来了绿色,又经济实惠,避免了因制造庭园绿化而带来的建筑面积。

3.2以“礼”还“理”的伦理秩序

如果说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置的宗法体现,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礼”应顺应时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伦理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变“礼”为“理”。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中,这个“理”字主要体现为——尺度要适当合理,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线要便捷合理。

3.2.1尺度适当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尺度过大形成的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普通标准的家庭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如设计合理就已很舒适了。住宅的进深与开间应根据住房面积的大小测算出最佳合理值: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进深太小出房率低,结构浪费,不宜保温隔热,室内空间也不好划分:开间以大为好,可灵活布置各功能空间,大的程度要符合结构上经济性的要求,开间过小室内空间窄长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间的面积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间除确保最低使用面积之外,还应使房间平面的长宽比例合理、房间形状方正,以方便使用。层高则应根据户均住宅面积和套内最大功能空间面积来确定。

3.2.2功能分区清晰合理

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位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功能空间将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如此等等。

3.2.3交通路线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

3.3富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从民居建筑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营造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工艺、满足人民群众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风格建筑。

第6篇

1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总体构建框架

1.1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组成与结构框图(图1)

1.2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组成与结构

简要介绍上图为智能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组成与结构框图,在智能建筑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主要实现对六个子系统(照明、供配电、冷热源、空调、给排水、电梯)的监控,并可控制其运行。由中央控制器统一全分布式控制运行,但由于每个子系统都由路由器分开,所以也可独立运行,控制系统涉及智能建筑各个系统设备自动化控制,可实现高检测功能。

1.3各设备监控子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

1.3.1供配电系统

主要功能为智能建筑提供电力。楼层配电设备分布在各楼层,电设备一般放置在建筑底层。监控系统主要实现对配电设备运行参数、配电电源、每个电源蓄电池的工作状态和数据变化进行监控,同时对各楼层电设备电源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若发生故障会产生警报并记录故障数据。

1.3.2照明系统

主要功能是为智能建筑照明。其设备建设于建筑物的各个平面上,方便实现各角度全方位照明。照明监控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照明分为公共照明部分,通过监控可根据室外照度值设定开关时间,也可通过更改程序实现不同照明灯具的启动时间。室内照明监控可通过监控数据,采用总线控制方式,设定程序对不同场景开启不同的照度。

1.3.3冷热源系统

为智能建筑供给冷源和热源,其噪音较大,设备一般置于建筑底层地下室内。通过对冷热源系统运行数据和冷热源供给量的监控和分析,可通过程序控制实现不同季节冷热源供给量和供给时间。

1.3.4空调系统

保障智能建筑的环境温度处于适宜状态,空调设备一般置于各楼层高处位置,地下室也可以配置。控制子系统主要对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的工作参数和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控制和设定主机房的温度、湿度和运行时间。同时监测子系统还具备空调漏水监视功能,可有效实现对空调系统的漏水监测和控制。

1.3.5给排水系统

既能为智能建筑提供水源,又能排除建筑产生的污水,排水设备一般置于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建筑顶层,也可设置在楼宇夹层位置。监控系统可监控水泵的工作状态,并对水池的液位随时检测,当设备出现故障或者水池液位异常时,子监控系统就会向中央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并将故障数据记录反馈,自动显示故障发生区域和故障详细情况。1.3.6电梯系统是为高层建筑提供上下交通的便利系统,设备一般置于建筑的垂直竖井内。电梯监控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电梯设备运行状态,监视电梯启动、停止、方向等,动态显示出电梯实时状况,一旦发生故障,监控系统会对电梯设备电动机、电磁制动器等进行检测,自动报警并显示故障地点、状态、时间等信息,并将故障记录记忆并反馈给中央控制器。

2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要素

2.1各监控子系统控制功能参数明细

将上文中所述设备监控子系统功能要求进行统计和汇总,确认各子系统监控点的分布位置和分布数量,将子系统的监控点设置类型、数量、相关设备、安装需求、使用地点等详细列出,并备份保留。依据各子监控系统技术和系统设备实际特点,以系统高效性、可靠性、实用性为前提,以满足子系统功能需求为标准,以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节能环保为核心,以建筑设备维护保养便捷性和低成本性为主要指标,详细将设备子系统的各种功能参数、控制参数、技术参数列出并进行归档,为日后整体系统搭建安装提供依据。

2.2监控系统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确定

按照监控系统被控设备的控制标准和监控点数量,结合安装现场实际情况,对现场控制点进行设置和筛选,设计出被控设备安装现场控制器控制区域内部的监控点分布图,并根据实际要求确定选择现场控制器。除了现场控制器,还要确定现场传感器和执行器使用标准,传感器和执行器是对被监控设备现场数据进行现场数据采集的基本组成部分,传感器可监测设备状态和数据变化,执行器对此进行分析和反馈,可以说两者在自动监控系统中属于核心构件。根据系统设备特性,对关键设备要采用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智能型传感器和执行器,以提高整个自动化系统的控制质量。非关键设备上可以采用传统传感器和执行器,如此可减少成本,降低整个系统造价。

2.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网络构建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监控系统整体网络构建如上图2所示,建筑设备LON现场总线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现实意义上实现了分布式监控。此系统不同类型的控制器节点都具备高智能化特性和网络通讯能力。由于控制器各节点具备通讯能力,能够使节点与节点之间实现相互通讯功能,构成完整的通讯网络。系统中的控制机构和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总线现场连接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自动化监控任务,两者可实现控制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2.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硬件支持

智能建筑自动化监控系统构建必须有硬件支持,在硬件方面,主要选用以下器件:中央监控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处理子系统反馈的综合数据下达控制指令);监控显示屏(将监控图像实时显示,便于观察和分析故障状况);键盘(更改程序或设定程序,典型的输入设备);鼠标(输入设备);不间断电源(为监控中央系统和子系统供电,保障监控系统不间断运行,保证整体系统的可靠性);网络路由器(中继器、桥接器、配置型路由器等联合使用,实现网络分布);控制总线(无屏蔽双绞线、控制总线LON);控制节点(视具体情况而定)。

2.5建筑设备自动化监控系统软件支持

建筑设备自动化中央监控器软件功能具备操作级别和身份识别管理功能。软件系统采用8位通行字进行鉴别和管理,对操作人员实现权限设置,只允许有权限操作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数据浏览,并对访问者身份信息、访问时间、访问内容进行识别和记录,且具备交互式菜单,为操作人员提供清晰的数据目录,节省操作时间,便于高效作业;中央控制系统设计还具备逻辑格式数据显示功能,可描述短语、数值、单位等数据,对不正常数据报警显示;具有高效数据分离终端,控制特定数据在特定端口运行,只允许一个操作人员或打印机进行处理;具备特殊指令操作功能,响应命令,逻辑显示并进行标识。

3结束语

第7篇

大众行为是个体用户、团体、组织与现有环境进行交涉和妥协的战略行为。街道空间中的大众行为反映了大众对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和能动性。不同需求的产生主要源于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使用者利益诉求的差异,由此出发对现有街道空间展开分析。

(一)对大众需求的忽视

过于理性的街道空间设计与变化着的需求相矛盾。在美化街道空间的同时不应忽视使用者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利益诉求的差异,现有街道空间过于平均化、模式化、固定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街道中的大众行为会发生改变,模式化的街道空间较难适应变化着的需求,街道功能单一与使用者差异性、特殊性相矛盾。

(二)对大众能动性的忽视

在面对街道问题时,我们的焦点更多放在设计、管理和政策之中,轻视或摈弃了普通使用者在生活中的弹性设计。街道中不乏出现大众对原有设计的创意使用,人们往往把其与错误、不明确、破坏、误用等负面词语联系,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的破坏、误用就是大众根据自身需求通过观察、实践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严格的管理和空间划分,限制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街道管理者对街道中看似无序的大众自发行为更多的是禁止,而没有对其进行分析,这阻碍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

二、街道空间中的大众创意

大众行为依赖于街道中的其他要素,同时也为环境的多样性增砖添瓦,塑造活力空间。如何在政府规划与使用者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平衡点,对于营造健康街道是极具意义的。以下是大众对街道空间弹性运用的几点归类。

(一)功能转换

首先,从不同时段使用者的不同行为中考虑空间的功能转换。商铺们白天将部分商品有计划地摆在门口,使街道变为商品展示的舞台,为行人能够快速选择提供方便;移动摊贩根据不同时段人流的变化辗转于城市街道之中,为售卖创造机会,满足了市民的需要,虽然对通行有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引发市民的不满情绪。在使用中,人们重新定义街道原有空间功能,并且在不同时段中动态转换,在城市管理与个体经营中找寻平衡,形成了良好的来往关系。其次,根据个体需求差异转换空间功能。李道增认为:“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显然要考虑物质环境适合不适合于他的行为,如果不适合,他不是改造这个环境,就是转换到他认为适合的环境中去。”[3]虽然距离较近的街段活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使用者个体还是存在具体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弹性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活动内容,这是真正吸引人们注意的地方,而不只是追求表象。再者,扩展街道的社会功能。这些商贩重现街市景象的同时,也为原本的道路增添了邻里色彩,充当街道生活中的公共人物。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的其他公共人物都依赖于他们———哪怕只是间接地,因为人行道的存在是通过这些小企业和商业及其他的主人来体现的。”[4]商贩们在闲暇时候与街道中的其他人员相互交流,为邻里之间的简单互动提供机会,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要,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是大型商场所不能替代的。

(二)重划界限

首先,商贩对街道公共空间界限重新划分。沿街商铺通过加盖雨棚、抬高地面,使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微妙层次,柔性过渡,既满足街道环境的连续性,又成功地将内部空间向户外延伸。各家各户尽可能体现特色的招牌,打破了原有机械化的空间划分,避免街道空间单调乏味。大众行为总是以一种自发的方式暗示现有街道空间的不足,它与官方的规划条文有所冲突,更具变化,在环境的改造过程中也更显友善。一些商贩还通过门前的扩音设备以及那弥漫整条街道的香气,将人们的听觉、嗅觉也利用起来,扩大商铺的影响范围。其次,居民对街道空间界限重新划分。宅前屋后,我们常常看到城市中乡村生活的回归,耕地以斑块的形式出现在城市景观之中,居民把原有的住宅绿化建成了自家的菜园子;上海街巷里居民楼上伸出长长的晾衣杆,院落里与街道边无处不是晾衣场所;街道中不乏被冠上违法、破坏市容之名的违章搭建。它们虽不被政府认可,但解决了人们对空间的自主需求,被城市大众所接受。

(三)重塑街道生活,重建共处规则

首先,重建街道贸易规则。传统集市在城市中以新的秩序出现,城市中的早市、夜市,以及总是能赶上上下班时间的商贩们,在回避执法人员的同时尽可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摊贩们既相互依赖又保持一定距离,商品的种类兼具相似性和差异性,为街道空间增添有节奏的变化。同时摊贩与商铺也存在着某种位置关系,摊贩依托街道中原有街道环境而存在,避免阻碍商铺营业,为商铺预留门前空间,或是出现在商铺与商铺之间的灰色领域。其次,重塑街道社区生活。群众自发性表演走向街头,晚饭后街边巷口出现了许多集体派对。在时间与地点的选择上“表演者”与居民形成共鸣,他们多选择离居住楼房有一定距离的街头空地,既不影响建筑中的居民,又方便邻里之间结伴狂欢,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预先规划的活动场地所限制,大众运用各种策略重塑生活环境,主动创造新的活动模式。

三、街道空间的弹性设计理念

(一)构建多位支持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与大众接触最为直接,摆放、设计也更具灵活性。让我们把街道试想成刚建好的清水房,我们摆入了第一件家具———景观座椅,这时的景观座椅是否能发挥供人休息、观望的作用呢?我想它更多的是充当边界,产生一定的围合感、导向性;然后我们栽上植物,这时行走其中的部分使用者开始在座椅上休息;接着,我们拿来了不同色彩的“地毯”,划分出停留与移动的空间,我们还放置了一些街道工艺品,吸引更多市民,他们在此穿梭、逗留,商贩也逐渐加入进来,座椅在划分空间、提供休息的同时还充当起了展台。也许我们还可以提供照明,用电设施……每个单体公共设施的存在都有其特定作用,通过植物、照明、铺装、座椅等这些独立公共设施的融合,使街道空间成为可选择、可调整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设计街道公共设施时,不仅要考虑设施本身,也要考虑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维支持的公共设施给空间提供了更多转化的可能性,满足街道中不同行为的需求。

(二)预留开放性空间

在街道规划中预留开放性空间,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变灰色空间为彩色空间。使用者对街道空间的利用具有时段性,而现有街道设计更倾向于“固定化”。所谓的开放性空间是指在街道设计中仅提供空间,不限制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空间进行实时填充,随到随走,构建多样化、低成本的小尺度街道空间。大众创意活动多发生在道路的转角处、交叉口以及可依靠或边缘位置,依照这一特点,在相关位置设计“标准化”“大众化”空间设施,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转化、填充空间,从而激发大众积极性。同时,可采取限时街道的方式,合理安排时间与空间,避免重叠与浪费,提供临时活动、选择性活动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街道不同作用。

(三)采用通透的空间设计

第8篇

摘要: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探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熟悉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经常成为四周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摘要:(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探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布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和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和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熟悉,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探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熟悉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探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美丽、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和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摘要:

(1)可持续发展观念摘要:“绿色”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摘要: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探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外形、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摘要: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探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探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摘要: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探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探究和猜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向猜测摘要: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和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探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第9篇

关键词:酒店空间 文化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hotel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Our country in the study of the hotel design also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But, as to join the WTO, our hotel design research has cannot follo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hotel industry of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the hotel culture make analyses, in order to the design of the hotel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words: hotel cultural design spa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当代酒店设计受信息网络及传媒影响,设计文化成为共享的世界文化,它所表达的形式受日益复杂的顾客群体需求的不断变化,加入文化主题风格化、个性化的酒店将成为主流,设计师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和个人全面素养的提高,是推动酒店设计的必要历程。将中国文化糅合于酒店空间,掀起酒店设计的新东方潮流,使之成为国际酒店空间设计的主导,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当今中国设计师的共同情结。

1 酒店的文化定位

酒店设计是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的高度统一,它的第一个切入点就是为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服务。这是个充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重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1市场定位

通过与业主深入交流,了解投资方的意向,对酒店所在城市、地区以及相邻建筑、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与分析,给酒店一个准确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档次、不同市场定位的酒店,在设计上是不同的。如度假酒店、商务酒店、会议酒店、旅游酒店等,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化设计。

1.2功能划分

酒店的功能划分也需要较理性的思考。在设计之先,最好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各种空间在整个酒店所占位置及面积、比例的不同,绘出一份流程示意图。功能划分既要满足客人食宿娱购行的各种行为,还要保证酒店管理方(包括各个工种作业)的各种行为的顺利进行(避免交叉作业)。这需要设计师对酒店设备与各个空间功能及所占比例了如指掌。而后,设计师需要与业主(包括酒店管理方)进行研究与探讨,才能确定″酒店功能流程图″。之后就需要设计师对每个空间进行具体划分。国内的酒店设计(从建筑构造上开始)惯用一套固定模式,尤其是标准客房,设计含量极低。因此,在这个阶段,怎样在满足功能需求之外,进行创新设计,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1.3空间感

空间感是建筑体面的虚实围合给人的心理感受。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把酒店设计的建筑规划与室内空间融合为一体。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而目前我们所做的大部分设计都是在已有建筑构架之上进行的,因此我们提倡的所谓空间的互融性(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融合、室内空间的融合),也只能是在有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

2 酒店设计的理念与理念把握

酒店设计是思维的过程,是理性设计与感性设计的高度统一,当然它的第一个切入点就是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过程重点要考虑以下方面。首先是市场定位。通过与业主深入交流,了解投资方的意向,对酒店所在城市、地区以及相邻建筑、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与分析,给酒店一个准确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档次、不同市场定位的酒店,在设计上是不同的。如度假酒店、商务酒店、会议酒店、旅游酒店等,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化设计。酒店的定位更应该鲜明,主题要更明确,设计要更专业化。其次是功能划分。这也需要较理性的思考。酒店更需要这样。在酒店的设计之先,最好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各种空间在整个酒店所占位置及面积、比例的不同,绘出一份流程示意图。设计师需要与业主(包括酒店管理方)进行研究与探讨,才能确定“酒店功能流程图”。之后就需要设计师对每个空间进行具体划分。

在酒店的设计中,进行创新设计,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在酒店的设计中更强调空间感。空间感是建筑体面的虚实围合给人的心理感受。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把酒店设计的建筑规划与室内空间融合为一体。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而目前我们所做的大部分设计都是在已有建筑构架之上进行的,因此我们提倡的所谓空间的互融性(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融合、室内空间的融合),也只能是在有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

对于酒店,一般都会出现大的共享空间。如何将室外的光、水、绿化引入室内,如何使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融合达到完美,如何打破原有的陈旧的空间利用模式,需要吸收以往的经验,但更需要创新。

3 酒店空间的文化营造

3.1 以酒店名字延伸的文化意念空间

以酒店名字延伸的文化意念空间是设计师喜好的表现手法。海南恒涛锦江花园酒店以“花园酒店”命名,并且位于万兴市兴隆旅游区,从建设环境和建筑风格来看,她属于格调高尚的度假酒店。很少有更多类型的工程比度假酒店更具魅力了,她们形式众多,有娱乐场度假村,高尔夫及温泉疗养度假村、都市度假村,季节度假旅馆、住宅式度假村等等,归根到底,共同的特点就是:主题文化鲜明,风格独特,家具、灯具及陈设个性强烈。不受世俗的形式和流派、模式的限制。度假酒店能带来城市酒店无法比拟的愉悦和畅怀!文化定位、环境塑造、空间营造是设计的关键。

3.2 以地域文化为底蕴的酒店空间充满生命

酒店空间营造往往也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使装饰充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榕江大酒店,濒临榕江,背依黄岐山,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在酒店内加入庭园景点,动植物的入主,创造了一个生态空间,注入新酒店文化元素。以揭阳市及相邻潮州市、汕头市为主的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自古以来潮汕地区就以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风情,独立的语言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奇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京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更是描述潮汕民居具有华丽的古典的京派风格,也揭示潮汕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息息相通、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那么,造就榕江大酒店的文化必然是以采撷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潮汕文化特色的铺展的文化篇章。

3.3 名胜古迹与文化历史结合使酒店空间文化气息浓郁

奉化银凤度假酒店的设计即充满历史文化气息。酒店占地近276亩,内有小桥流水,果园竹林,生态环境极为良好,坐拥国家风景名胜区溪口风景区,风景秀丽,历代名人学士留下大量诗词题赋,为周边环境增添文化的芬芳,溪口镇系蒋氏故里,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众多名胜吸引古今中外无数游客,银凤度假村就在此诞生。宁波银凤度假酒店属于改扩建工程,原有银凤山庄已完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客源市场的需求,鉴于以上形势,加上政府接待佳宾首长的要求,把度假村建成按国际五星级酒店,营造设施一流、景观精致、充满生态概念的高级综合度假村,势在必行。回归自然,亲近泥土是新一代都市人的生活时尚。以适合居住、休闲的度假酒店,注重风格创新、材质的运用、灯光的营造。给度假者带来全新的身心感受,成为新的视觉焦点。

3.4 民族化的酒店空间更具国际化

西南民族宾馆位于四川成都,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民族走廊”之称。自有史记载以来,有数十个民族先后在这里活动、生息、繁衍和相互融合。目前除汉族外,境内仍分布有彝、藏、苗、羌、回、蒙古、土家、僳僳、满、纳西、布依、白、傣、壮等少数民族,多种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与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的糅合、交融,使巴蜀文化更为博大深远。 无限的风光、奇绝的文化风情,数千年的时光传承,凝聚四川境内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内涵。完好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造就她的无限魅力。全新的设计理念,使得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宽。

4 结语

总的说各种类型的酒店会有不同的设计文化。设计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活动,它会对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引导作用,酒店设计亦是如此。作为专业化的酒店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它们渗透到酒店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对一些细节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把这些感受都融于酒店各个空间的细节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