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0: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思想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可窥一斑。
一、教育即生活。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等等。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思想
(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说:“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代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1]北京大学教授萧超然说:”如果中国古代最大的教育家是孔子的话,那么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就是,是继古代孔子之后独步于中国近现代文坛的教育巨匠”。[2]
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恢弘浩淼,不啻于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宝库,而内容丰富、深蕴哲理的科学教育思想则是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奇珍,光芒万丈,辉映寰宇,泽被后世;似丰碑,立足近代,秉承古代,昭启现代。
的科学教育思想,基于他本人的经历实践和探索思考,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环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源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非常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的。作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乃至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的科学教育思想有其自身复杂的背景和广泛的来源。拙文就此二端稍作探析,藉以祈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一、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的落后及世界列强的入侵
作为封建社会的垂暮之年,清朝后期,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文化失落,教育废弛,社会动荡,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危机重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加生产、扩大市场、赚取高额利润,从而肆意将殖民侵略的贪婪触角伸向了海外,积极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上物产丰饶、地广物博的东方大国,早令列强垂涎欲滴了。英、法、美、俄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接踵入侵,《》、《》、《》、《》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和领土的完整。1894年,中日爆发,中国再次惨败,《》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掀起了一个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当于1868年诞生之时,正值中国因失败而遭受资本主义列强凌侮的时候,而的失败尤使震惊,面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西方列强,他深切感受到中国明显的衰弱,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开始涉猎“新学”。“自甲午以后,朝士竞言西学,孑民始涉猎译本书。”[3]1899年,读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使他“始知炼心之要,进化之义,乃证之于旧译物理学、心灵学诸书,而反之于春秋、孟子及黄梨洲氏、龚定庵诸家之言,而怡然理顺,涣然冰释,豁然拨云雾而睹青天。”[4]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只关注与治国安邦密切相关的那些圣人礼法和伦理纲常,科学长期遭受冷落。“我国人士,由来尤多好高骛远,专尚空谈,以致有科学落后之今日。若仍因循故知,不图努力精进,则恐唯有受天演之淘汰而已,然此亦因限于科学、智识之幼稚也。国内发明既寥若星辰,著作尤鲜若鸿毛,欲求一可读之书,殊不可得,深进研究,更属梦想。”[5]至于今日中国之学术程度,“则吾人益将无地以自容”。可是,世界列强则为另一番图景:“近来列强提倡学术研究,不遗余力。在国内,固然不惜用最新的设备,集中专门人才,使之致力于宇宙的秘奥,事物的创造,崭然有新的发见或发明,以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名誉,而且高掌远蹠,肆力于国外,尤其眈眈于我国疆土。”[6]为中国缺乏现代科学而万分自愧,他认为,欧洲人所谓的某学某术受中国影响,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学术,而非中国当今的学术,在西洋科学发达而中国科学落后的现实形势下,今人无可引以解嘲。
近代中国的落后,引发了的深切思考,他在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比较中西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进行科学教育,方是振兴祖国,改变落后状况的有效途径。“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7]20世纪初,世界科学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发达,科学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上的强国,无不是工业兴隆,对于声、光、化、电的学问研究得细致入微的,说:“今人竞言科学救国矣。夫科学何以救国?岂不以人类所以进化之秘奥,他学所不能明者,科学能之;国家所赖以生存之要素,他术所不能致者,亦为科学能之。并世各国之富强,正与科学之发达以骈进。”[8]指出了科学的重要作用及科学发达与国家富强之间的正比关系。他数度出国留学,将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探求西方诸国国富民强的奥秘,认为中国在近代以后科技已经落后,要想富强发达,唯有学习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指出现代文明源于欧美,“盖欧化优点即在事事以科学为基础,生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甚而至于艺术的创作,无不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因此,我国要发展,“尤不可不于科学的发展,特别注意呵!”[9]的科学教育思想正是在这种近代中国落后及西方列强凌侮的时代背景下盟生的。
二、广泛来源: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
就“百家争鸣”而言,赞誉如是:“我国先秦时代,诸家风流,颇具科学途径,治哲学者有道学,治道德政治之学者有儒学,治论理学者有名学,治法学者有法家,治词学者有纵横家及小说家,治农学者有农家,治理工之学者有墨家,其学说皆有独到之处,足与希腊学者抗衡。”[10]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其科学途径深深地激发了的民族自豪感。正如他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所说:“种种学说并兴,皆以其有为不可加,而思以易天下,相竞相攻,而思想界遂演为空前绝后之伟观。”[11]事实上,确如所言,奇伟壮观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百家争鸣”中所反映的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精神深深融入了的精神世界,成为他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百家争鸣”中各派学说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成为“兼容并包”思想的源头;“百家争鸣”中寻求变革、促进发展的学术理论,成为冲破传统、积极变革的原动力;“百家争鸣”中崇真尚实、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成为科学精神的主要来源。综上所述,“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成为科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正向来源,从正方向上丰富了科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2、对儒学独尊的深切反思
认为,在我国学术史上,法家偏重群性,道家偏重个性,二者均不适合我国民族的习惯,只有儒家能兼顾个性与群性,在中国流行了二千年而不被更替。但是他随后又对儒学展开了深切的反思:“中国墨学中绝,故以后科学不发展,而宗仰孔子之儒家,自汉以来,不能出烦琐哲学之范围。”[12]虽然墨家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在我国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在“儒学独尊”强势冲击下,同为显学的墨家,不得不急流勇退,归于沉寂。认为,在我国最近的一千年内,国人的思想为烦琐的哲学所束缚,因而科学极不发达,科学上的进步也特别缓慢,根本就不能与科学发达的世界各国作同一速度的演进。对我国汉以后儒家学者的治学方法也做了一番深思:“自汉以后,学者偏重读书,如董仲舒治《春秋》,三年不窥园;阳城读书集贤院,昼夜不出户,凡六年,皆为人所艳称。使人以此为学,真古人所谓专己守残者耳。”13]在古代中国,科举取士成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途径,激起了众多学者的学习热情,但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央集权专制下,儒家经典是考生重点研习的内容,儒学理论是考官判别优劣的标准。“学而优则仕”,全国大多数知识分子被吸引到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来,科举制度成为向知识分子灌输儒学教义、向全国普及儒学理论的强有力手段,这比行政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命令更有效地“罢黜”了“百家”,使诸子成为被禁之列,结束了新学术、新思想的百家争鸣。
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崩溃,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步发生了动摇,这引发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是标准的儒家学者,但他却能对儒学思想进行深切反思,这一点尤为可贵。对“儒学独尊”的深切反思,成为科学教育思想的逆向来源,儒学重伦理教育、轻自然科学教育,儒学尚继承、轻创新等弊端,从反方向上给科学教育思想以重要的启示。
(二)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数度留学西洋,对国外文化也颇有研究,而这些又成为其科学教育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
1、康德哲学思想的指导
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古典主义哲学家,在世界范围内,他第一次提出有科学价值的天体起源学说。他用自然自身具有力量的观点将太阳系描绘成一个有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该过程无需神力的“第一推动”,从而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最初的缺口。
1907年以后,五次走出国门,其中三次留学于德国大学,留德期间,他几乎每个学期都在大学开设的康德哲学讲座上听课,其中有冯特所讲的《新哲学史-从康德至当代》和福尔特所讲的《康德哲学》等。听课、读书之余,他翻译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鲍尔生根据康德哲学思想撰写的《伦理学原理》一书,留学法国期间,还草拟了《康德美学述》一文。
以康德的“二元论”哲学为指导,建构了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现象世界,即物质世界,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均属之,它是相对的,有形的,有限的,受因果律的制约,与时间、空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是可以经验的,属于政治范围;一为实体世界,即本体世界,一切精神现象均属之,它是绝对的,无形的,无限的,不受因果律的制约,无时间、空间的限制,是超越经验之外的,是超政治的。依据上述划分,认为属于物质世界(现象世界)的自然和社会永远不可能进入本体世界(实体世界),只有人的精神才能进入这个世界,物质世界只有通过人的精神才能与本体世界相通;而与本体世界愈接近,人的精神就愈趋于自由高尚,人也就愈变得纯真完美。本着这样一种对宇宙人生、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指出:“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故以实体世界之观念为其究竟之大目的,而以现象世界之幸福为其达于实体观念之作用。”[14]认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世界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联合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津梁就是教育。教育虽然立于现象世界,不排除对现象世界幸福的追求,但其最终目的却在于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所以,他认为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其能力,养成“完全人格”,为人类文化的进步恪尽一份责任。
在以康德哲学思想为指针而制定的民国教育宗旨中,将科学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康德的哲学思想毫无疑问是科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2、德法科学文明的激励
就科学而言,在西方文明世界中,尤为推崇德法两国,“近世言科学者,率推德法两派。法人多创见,德人好深思,两者并要,而创见尤为进化之关键也。”[15]以为德法两国的科学程度各有千秋,德国注重精细分析的研究,法国注重发明新法的研究,我国学者应充分吸收两国特别是法国科学家的发明锐气。这种发明的锐气在看来,它的实际表现则是:在近代社会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世界各国竞相发明新的器具,德国的飞艇、法国的飞机,为人们的交通旅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两国能够持久作战,究其原因,认为是两国科学的发达。他如此推崇德法的科学文明,这与他在这两国的留学经历是密切相关的。1907年夏,赴德留学,学习德文;1908年进莱比锡大学学习,历时三年六个月;1912年9月,再度赴德留学,继续在莱比锡大学学习,至1913年6月止。他在德国留学所修的课程主要有《心理学原理》、《儿童心理学与实验教育学》、《心理学实验方法》、《德国现代文明史:其过去与现在》、《德国古代与中世纪的文明》、《德国现代文明史:世界观与科学观》、《古典时期的德国文明》、《欧洲从中世纪过渡到近代的历史》、《作为一个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歌德》、《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成就》等,就这个粗略的课程目录,可以看出几点:(1)在选课方面特别重视文化史、文明史方面的课程学习,他并没有从狭义上来理解教育,而是将教育的内容即文化道德和教育方法理论即心理学联合起来学习;(2)在研究西方文化方面,他尤其注重对科学基础的探讨,此后又将之与中国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中国开创了文化史比较研究的传统;(3)善于学习那些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他特别感兴趣的是欧洲文明怎样过渡到近代文明的这个根本问题。可以说近代化、现代化是他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特别注重学习一些自然科学。1913年,赴法国留学,学习法文,从事著译、考察和研究,积极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至1916年10月受命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止。此间,除了翻译康德的著作外,于1915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尔生与冯特所著《哲学原理》为基础写成《哲学大纲》。1920年10月至1921年9月,赴欧美各国考察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去了德法等十个国家,访问了这十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拜会了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1923年7月至1926年2月,又一次赴欧洲,在德法等国从事讲学、考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十分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在面对技术先进的西方各国时,他毅然离开发展停滞的祖国而抵达近代化的国度,学习并且精通西方新出现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的理念是:一个民族,不能不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犹如一人之身,不能不吸收外界的空气及饮食,否则就不能有所长进。
德法两国的科学文明对的影响极大,他在欧洲各国留学和考察期间,耳濡目染,深受其熏陶,德法两国的科学文明是科学教育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时值民族危机,抛弃了封建士大夫的头衔,踏上了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吸收西洋文明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思想,它是在立足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A].见中国研究会编:纪念集[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8.
[2]萧超然.与近现代中国教育改革[A].见丁石孙、萧超然、梁柱等著:研究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3]转引自研究会编:论[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203-204.
[4]高平叔.全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4:96.
[9]高平叔.年谱长编: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35-536.
[11]、[14]高平叔.全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4:9;133.
[10]、[13]、高平叔.全集: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62.
《温公家范》认为为人父母必须要懂得教育之道,才能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为人父者要教子有方,父慈子孝,不可过分溺爱子女,防止儿女走上骄奢逸的道路,这是教育的根本,即“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但是自古爱子而不知教,养不教、父之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孝不慈,其罪均也”。所以如果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当教之使成人”,如果“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忘”,那就不是爱自己的子女。书中用一些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子经典来阐述古代家长制教育的传统思想,如用孔子教育儿子的“过庭礼训”事例,说明儒家教育的根本之道。一日,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说:“子亦有异闻乎?”孔鲤回答说:“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曾子的解释是:君子疼爱自己的孩子不能表现出来,也不能随随便便使唤孩子或者强迫命令他们,要教育他们懂得“遵之以道”,即“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不遵之以道,是弃之也。然强之,或伤恩,故以日月渐摩之也。”书中又列举了曾子教子的典故,一日,曾子的妻子要外出,她的儿子哭闹起来,妻子就哄儿子说“勿啼,吾归,为尔杀豚”,曾子回家听说后,立刻给他儿子杀了猪,曾子这么做的原因是要从小教育儿子诚信,遵之以道,讲求礼仪,不可撒谎欺骗他人。为人母者教育子女必须做到严格、教子有方。古人有言:“慈母多败子。”《温公家范》中认为做母亲的“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母亲过于慈爱、过分溺爱孩子会导致“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这些并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身为一个母亲要“训导有母仪法度、秉性仁爱”,所以母仪和法度是为人母者必须具备的品行。书中列举了历史上经典的母亲教育孩子的事例,如孟母三迁、汉丞相瞿方之母织履资方游学、李景让之母鞭挞其子等等。笔者认为书中提到的隋朝大理寺卿陈善果的母亲,在教育儿子方面是最有母仪法度和仁爱之心的。例如每次陈善果处理政事,善果之母都会在屏风后面德胡床上观察善果处理事务的能力,如果善果处理事务不公平,随意发怒,他的母亲就会回到堂中“蒙袂而泣,终日不食”,直到善果伏于床前不敢起身,善果的母亲才起身教训他说:“我不是对你发脾气,而是感到惭愧,你的父亲是忠勤之士,为官清廉,没有私心,以身殉国,我希望你能够继承你父亲的遗愿。但是你从小丧父,我又守寡,有慈无威,让你不懂得礼训教诲,怎么能继承你父亲的忠臣之业呢,你现在世袭了土地和官位,是你自己得来的吗?你不好好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对内损坏家风,或失去官爵,对外愧对天子的法律,以取辜戾,我即使死了,又有何面目到地下见家里的祖先。”这个事例说明了陈善果之母以母性的威严、礼训的教导以及要遵守社会法度和道德的教诲让作为儿子的陈善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体现了“训导有母仪法度”,教育子女“遵之以道”。而且这位母亲秉性纯良,勤俭持家,虽然儿子已经封侯开国,位居三品,仍然每日都纺纱织布到很晚,表现了传统中国妇女的美德。当善果劝说母亲不必如此辛苦时,母亲的回答是:“丝枲纺绩,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及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她认为纺纱织布是作为女人应守的本分,不可因为富贵先达而丢弃。这是中国古代妇女对传统道德最基本的理解,说明这位母亲“秉性仁爱”。此外,在母性教育中,还强调为人母者应对儿女进行“孝义”教育。书中写道:“然则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当养其德使不入于邪恶,乃可谓之慈矣。”也就是说所谓慈母的真正意义是当面对生死大义关头,要教育子女孝义当先,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书中举例,唐相李义府专横,侍御史王义方欲奏弹之,先白其母曰:“义方为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司马光做出的解释是:“此非不爱其子,惟恐其子为善之不终也。忠孝不能两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又如王经追随魏高贵乡公将讨司马文王,失败被捕,王经辞母,母颜色不变,笑而应曰:“人谁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这些母亲用行为告诉她们的儿子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为了正义、为了公道,只有舍生取义才是真正的敬孝父母。
二、为人子女的孝敬之道
为人子女者应遵守“孝道”,以“孝”作为子女道德评判的标准,这是《温公家范》的又一主要家庭教育思想。书中引用《孝经》中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温公家范》对孝的理解和解释是深刻的,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父母供养,它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书中用曾子养父亲曾皙的故事,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孝道。曾子是著名的儒学思想家,也是《孝经》一书的作者。儒学经典《孟子》一书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表所与,问有余,曰亡也。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这说明事亲者当学曾子,因为曾子才是真正的敬孝父母,履行孝道,而曾子的儿子只是单单地供养父母。书中还列举了《二十四孝》中的许多故事来说明遵守孝道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说明孝的意义时,用了《孝经》的作者曾子的对孝的解释,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君子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又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备,灾及其亲,敢不敬乎。”从居处、事君、为官、朋友、战斗这五方面将孝的含义扩展和深化。作为子女要对父母尽孝,平时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伤害父母赐予我们的身体。“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其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但是到了舍身为仁、杀身取义的时候,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当父母有危难之时,更要挺身而出,以死来报效父母。“孝子奉父母之遗体,平居一毫不敢伤也;及其徇仁蹈义,虽赴汤火无所辞,况救亲于危难乎!古以死徇其亲者多矣”。另外,《温公家范》还要求做女儿的要守礼。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身为女子要遵守的礼仪德行。书中引用曹大家《女戒》中的解释:“今之君子徒知训其男,检其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教乎?”“凡人,不学则不知礼义。不知礼义,则善恶是非之所在皆莫之识也。于是乎有身为暴乱而不自知其非也,祸辱将及而不知其危也。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是故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其女功,则不过桑麻织绩、制衣裳、为酒食而已。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古之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即做女儿的必须要守妇道,做女工,讲求礼仪,熟读经书,才符合中国对女子传统道德的要求。而所谓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是《女戒》中说的:“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
三、结语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和谐工作理念,构建和谐的教育目标,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完善领导、服务、保障体系,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和谐工作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依靠他们、相信他们,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大学生的阳光心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一是要把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是受教育者,也应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他们观念新颖、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落实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尽力消除因我们自身传统的标准尺度衡量而产生的“想不通”、“看不惯”的思维定势,进而横加指责和排斥,要在平等互动、真诚交流中激发和引导,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是要把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强调“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而是要构建学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和谐发展。我们的思想教育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每一位大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树立“诚信”的理念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大学生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树立以诚实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树立“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
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确定社会生活的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行公平原则下的目标激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线,抓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根本,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式的素质教育工程三种途径,在落实德育与智育、教育与管理、教育与服务、教育与活动四项结合的过程中,统筹规划教育内容、积极拓展教育载体、精心培育教育品牌、着力增强教育效果。
1、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三心”(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三自”(自尊、自强、自律)、“三创”(创优、创新、创业)、“三成”(成人、成才、成功)等系列教育内容为主导、为主线,精心规划从新生进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以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教育为重点,始终把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并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培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和品牌。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一是要大力弘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旋律,解决学生新形势下在“信仰”、“信念”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教育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精神。四是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
1、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工作联建、教育联抓、活动联办、管理联动、服务联创”的要求,形成教(用思想教育武装塑造)、管(用制度管理规范行为)、导(用政策舆论引导激励)、育(用环境氛围熏陶培育)四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服务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和谐的服务机制。一是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学习的各个环节。
3、完善保障机制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工作体系必须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一是规章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各责任单元都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一致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二是经费及物质保障。要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辐射力和影响力深远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遵循社会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育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为培养全面发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失范现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归属显得无所适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如以“启发式”、“渗透式”、“隐蔽式”取代“填鸭式”教育;以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讲真话、实话,取代“空谈”、讲“官话”、“套话”;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红色网站,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我们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内容也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创新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关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目标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决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在教育内容中的中心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体现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但是这种理想,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实际,才具有科学性。再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过高”、“过空”,跟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精神需求反差太大,就会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真正挖掘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创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体现现实性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应该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注,注意研究个体现在到底需要什么;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等,这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容,就应该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个层次。我们应该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地确定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从文化知识层次上看,教育对象有知识比较渊博、知识水平较高、知识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从思想道德状况上看,教育对象有思想先进、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质差之分。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刀切”,势必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地域上看,教育对象有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这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体现层次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具有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及时解决人们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人们的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主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社会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比如,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法制观念等;针对目前网络化引起的负面效应,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的性罪错行为,我们应该注意加强性道德教育;针对现在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针对现在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实际,我们应该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国家意识等等。
任何教育措施和教育活动都是为某种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的创新同样受教育目标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具有导向、协调、支配、控制、激励、选择和标准的作用。感恩教育的目标制约感恩教育的教育内容,影响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受总的德育目标的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存在“远、大、虚、旧、偏”的弊端,出现了与学生实际脱节,缺乏科学具体的描述、出发点不够明确和目标不科学的问题,导致一些学校感恩教育内容匮乏,感恩教育课程缺位。受课程设置和课时限制,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感恩教育的专门课程,并且相关感恩教育的专门教材几乎没有。另外,高校图书馆有关感恩故事、感恩情感的书籍比较少见。感恩故事、感恩情感的著作,内容多是介绍感恩心态与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关系。虽然高校图书馆常见的出版物《青年文摘》、《读者文摘》,几乎每期都刊出以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父母为主的感恩文章,但是,鲜有大学生阅读此类内容。
二、感恩教育视角下促进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之情
感恩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应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发现美好事物,同时,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首先,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自尊意识、自立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之情。感恩教育也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校感恩教育不仅要传授感恩知识,而且要传授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让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为人生价值观。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如果没有感恩情感,就很难抵御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干扰。感恩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祖国、社会、父母怀有感恩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调整感恩教育目标,制定易于操作的具体目标
我们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反映了一个最基本却又是最核心的理论:思想决定我们的一切。教育也一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说白了,学校的发展、管理,其实都是教育思想的最直观反映。这绝非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由学校教育实际及管理规律所决定的。
二、教育思想对教育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学校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其偏差,不断克服自身缺陷而追求完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问题。例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等,这些都属于不端正的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反映。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管理等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我们坚持“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办学宗旨,把这一元素介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也促使学校办学行为更加规范、科学。基于对人才规格的认识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以“薄膜覆盖理论”为指导,尊重小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有计划地开展“民乐”艺术教育,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也解决了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实施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了教育特色的形成。
三、教育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学校管理对于教育推进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有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就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保障。学校管理其实就是教育思想的直接表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一直都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学校都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坚持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又要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实现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教育思想的管理,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满足于学习、了解和记忆,而要与学校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使正确的教育思想制度化,确保其落实。要持之以恒,深入指导。事实证明,学校教育思想的管理只有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落实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克服教育的弊端,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通过抓教育思想管理这个“纲”,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教育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一,孔子提出了“成人观”,也注重德、智、勇、力等方面的教育。而所谓成人,就是崇尚礼数,有道德,有智慧与勇气,还会精通六艺的人,几乎趋向完美。孔子的成人观在其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孔子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将“成人”标准落实到每一处,从而培养更多趋向完美的人才。由此可见,孔子在其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培养了很多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目前,市场经济发展很快,学生们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无法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从而增进学生的健康。而学校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孔子思想应用于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体现。
第二,就是孔子思想中的“武备”思想与“尚礼”观念。孔子认为,在战乱不断、兼并剧烈与弱肉强食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想积极参与到政事中去,还要保国为政,则应该对武备和军事武艺等训练进行强化。在孔子看来,战乱不断的时代会尚武强兵,但是应该和仁政与德治相互促进,才能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丰衣足食与安居乐业的生活,并且有利于子民听从政令,安心发展生产等。孔子的武备和尚礼等思想观应用于射与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孔子非常注重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对射箭和驭车等课业的传授给予很高的重视,意在提高学生的军事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以及技能。因此,在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中,武备观念非常明确,不赞同人们还没有对军事技术进行掌握就参与到战争中去,否则不但自身性命难保,国家也面临着灭亡的风险。因此,孔子将武备思想贯彻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
第三,就是孔子的养生保健观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孔子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养生保健知识以及保健方法,在古代体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孔子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都会传授给学生关于养生保健知识与保健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不但如此,孔子还会身体力行。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按时休息、劳逸结合和对饮食进行节制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不够重视,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这个方面知识的传授。而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与现代养生保健原则完全相符,而且具有一定科学性。因此,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孔子提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认为学习永无止境,不会被年龄限制,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都应该贯彻在人们整个人生之中。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而终身教育内涵在不断扩展与延伸中形成了终身体育理念,这是终身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终身体育即人们终身都会接受体育教育,也会进行不断的体育锻炼。如今学校的体育教学都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贯彻终身体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非常重要,也是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该满足学生们的身体发展需要,还要对学生们以后的需要进行考虑。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且培养其相关能力。孔子的终身教育观已经与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相融合,并且应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获得较佳效果。
第五,就是孔子的学以致用思想。孔子一直在贯彻学以致用和以身作则的思想,而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脱离,主要是为教学而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们厌倦体育课。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且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自己有用,而且还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有利于学生们对运动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们还可以主动将掌握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融入到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形成了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终身受益,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
2.结束语
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