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晋级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30: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晋级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晋级论文

第1篇

1.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原因简析

从整体上看,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呈“橄榄型”特征分布.绝大部分高职生处于“中庸”状态———思想随大流、学习不主动、工作缺创新.优秀的高职学生处于“萌动”状态———渴望新思想,积极学习,主动接触社会,部分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而少部分高职学生则处于“虚无”状态———思想空虚,无学习与生活动力,无道德底线.造成以上素质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封闭式的学习,形成了学生的畸形素质结构,学生存在严重的精神性“营养不良”.小学、中学阶段,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只提供应试所需要的“技能营养”———考试技能,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心智与素质方面的“素质营养”.大学阶段,宽松的管理使得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放松了学习要求,自控力差的学生甚至突破道德底线.另外,不可忽略的外部环境给高职生带来的价值观影响.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普及,网络信息随时随地可以获得,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影响.

1.2高职院校重“技能中心”课程,轻“综合素质”课程

“技能中心”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过分偏重智育———技能性.技能性的强调源于就业岗位对操作的需求.但是技能是很容易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过时,比如金融行业的点钞、辨钞技能随着点钞机的应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当高职院校强调技能训练时,则自然占用了原本应用于加强素质提升的资源.第二,“技能中心”课程的有效实施,受限于教师紧密跟踪专业领域前沿的深度与广度.显然,这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包括跟踪的主动性、及时性与有效性.如火如荼的高职校企合作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但实施过程却困难重重.第三,“技能中心”课程容易忽略学生的整体发展.典型的是,在技能课程的教材中,学生的发展过程(如兴趣、爱好、个体差异)常常被忽视.

1.3高职师资同样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情况

“技能中心”导向的课程需求技能师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从企业引进师资,通常称为“双师型”人才或“能工巧匠”.从企业引进的师资,无疑都带上各个企业文化的烙印,当高职院校没有足够强大的校园文化影响力来融合这种多样化的人才,势必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教师素质.就教师自身而言,“技能中心”导向,使得教师把时间、精力集中于技能领域的学习与提升,减少素质提升方面的投入.

1.4综合素质教育相关设施有待改善

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动手能力锻炼,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认识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许多学生积极主动地要求参加学术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直接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以来,高职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经费不足,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的人数、服务的内容、活动开展的时间、活动开展的宣传等方面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1.5实习单位的缺乏也使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许多在计划经济时代担负着高校毕业实习任务的国企和科研单位纷纷转型,加入了市场竞争的洪流,接收毕业生实习不再是企业的计划任务.因此,高职毕业生实习面临着实习基地缺乏的尴尬境地,尽管不少学校作出了很多努力,下大力气创建实习基地,但还是不能满足实习的需要,这必将影响到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

二、优化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

2.1重建课程观,实现技能课程与素质课程的融合

高职院校强调技能课程,适应学生的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但是,如果技能课程仅仅是静态的、物化的把技能传递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开放的、动态的生活体验,缺少团队合作、沟通交流.那么这种课程就把技能与素质割裂开来,与学生的工作实践背道而驰.因此,在课程设置、内容设计、课程组织等方面,要在技能学习中融合素质教育,在素质课程中包含着技能项目.如在学习谈判技能时,组成团队,模拟对手谈判.这种安排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如在金融职业礼仪训练中,学习扎领带、熨服装的技能.

2.2重建教学观,从单向传递变成双向对话的过程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假设为“知识权威”,而学生通常被假设为“无知者”.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单向传递知识、信息与技能的过程.教师充当课程的控制者,信息的给予者,成绩评定者的角色.这一过程缺少双向对话.学生的独立人格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因此,通过教学范式的转型,真正承认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活动,教学过程成为了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一种过程.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优化。3.3重建学习观,使学生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得到充分融合学生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质疑、探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参与其中,使得学习不只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变为手———脑———心的感知过程,变为实践———感知———思考———再实践的过程.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从身体到心理,甚至到灵魂都参与了学习.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创造性、合作性解决问题.

2.4注重道德素养教育,以“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高职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诚信观念还比较淡薄,有的还出现了偏差,诸如考试作弊、虚造求职简历、不按期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等.针对这种情况,提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如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强化诚信意识,组织开展“说实话,做实事”的活动,积极营造一种“讲信誉光荣,背离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

2.5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力度

不少高职院校开始试行导师制,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专题知识讲座.通过学生社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还有许多高职院校发挥专业优势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打造科技创新品牌,使学生学以致用,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此举寓第二课堂于综合素质教育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6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第2篇

[摘要]陕西省商南县在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认识上的不到位,发展的不平衡,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等。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培训、校本教研、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反思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

陕西省商南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观念难更新。个别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少数教师学习培训不够,或者浅尝辄止,或者断章取义,他们在心理上与课程改革相背离,在行动上总以客观条件的不足来掩盖主观上的消极。

2课堂教学形式主义的现象较普遍,对交流、合作及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例如表扬过多,无效的小组学习,画蛇添足式的滥用多媒体等。

3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把握在认识和行动上还存在不到位现象。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及“双基”的差异,教学中如何体现、如何突破是目前我们的困难和问题。

4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有的甚至差距较大,从而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5校本教研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多,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6有疑虑,放不开。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新课程评价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总是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践中缩手缩脚,行动上等、靠、拖。

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出现困惑和问题是难免的,而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前,我们要注意思考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教育清晰地勾勒出具体目标和要求,可以说,这是一幅理想的蓝图,但它和现实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现这一理想蓝图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对我们贫困山区而言还远不具备,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目前是力所难及的。在这种情况下,立足现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顺应改革大势的必然选择。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吃透了课改精神,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求大求全,只求不断进步,只要持之以恒,肯定能达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因为条件是逐步改善的,条件的改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条件的改善也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坐等万事俱备,就会丧失改革的时机和发展的机遇。

2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改革不是否定一切,它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提倡新理念,实践新思想,但绝不矫枉过正,轻易丢弃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抹杀基础教育中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今天依然行之有效。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绝不是放松或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强调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绝不因此否定传承、接受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合作,但绝不因此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差异,但绝不放松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共同要求;强调赞赏、鼓励,但同时也不否认批评规劝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总之,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理念去代替另一种理念,用一种教学方法去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新旧教学理念的相互碰撞,新旧教学内容的相互更迭,新旧教学方法的彼此消长,关键在于把握好二者的“度”,扬长避短,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

3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很多教师最大的疑虑就是改革会不会影响质量。质量是改革的生命力,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质量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最终目标。不过这里所说的质量和我们教师所关注的质量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试想,整个质量提高了,教学质量能上不去吗?单纯就教学而言,传统的中考、高考、质量检测中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即使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也不是孤立地分割开来的,而是融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目标之中,并通过它们来共同实现的。通过三维目标的教学不仅能实现传统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获取新信息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中考、高考、质量检测的逐步改革,只有用新的理念去实施教学的教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如果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我们抱着“任务观念”、“运动观念”,缺乏长远安排和整体意识,临时应对,等待观望,那么只会使改革走上歧路,那么质量下降也是必然的。

三、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本着“立足实际,稳步推进”的原则,为使课程改革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学习培训。虽然各乡镇、学校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课程改革工作有了机制上的保障。但这些机构,职责是否落实,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效能,形成了促进课程改革的合力,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反思,该调整的调整,该健全的健全,以不断完善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在学习培训方面,不能认为通过几次学习培训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培训时必须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强化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陸,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全体中小学教师要把新课程学习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要灵活多样,如通过教育网站观看优秀光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等。总之,在这方面,学校要有学习培训计划,并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能力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2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其关键是如何把新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或“形式丰富多彩,思想陈旧落后”。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我探究、求异创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同时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间可相互交流观摩、评课议课,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课例从中受到启发。县教研室要努力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指引方向、发现典型、面上推广的作用。

3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研究者,教学研究重在行动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学校是最好的教研场所,科任教师条件得天独厚。而如何把教师由过去的纯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实现“三个转移”,找准新的定位。“三个坚持”即:坚持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教研氛围;坚持以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衡量教研成果的根本标准。“三个转移”即:重心下移,教研人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中心转移,学校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培训上来;目标前移,教研要瞄准改革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传播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找准定位,就是要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上。

要搞好校本教研,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既要“脑勤”,也要“手勤”,平时要善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

4总结经验,汇聚成果,校际互动,信息共享。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要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第3篇

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构想,可以利用3周的实践室课程实现。实践课程有10小时的听讲时间,70小时的实验室时间,学生们被分到各个实验室。在实验室的学习目标如下:一是学会使用车、钳、铣、刨、磨设备和工具。二是学会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制作零件、采购标准件。三是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评估所加工零件的数据。四是使用多种分析技术来分析数据,以确定是否符合零件图的要求。五是学会装配技术进行组装调试与验收。六是交流实习理论、过程和结果,包括验证报告、标准操作程序。在许多课程中,学生在项目开始前就已了解所有的背景知识,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为此,可以在学期开始安排一个简单的项目,另一个项目安排在学期末。按照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参与到整个分析过程中。在实习的开始阶段,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车、钳、铣、刨、磨设备,并且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简单、基本的操作练习,加工出零件经测量得到的数据必须具有高准确度和精密度。这些技能不仅对整个学期是必要的,并且对于小台虎钳的制造方案至关重要。工业中常常用到书面文件,因此书面验证和标准操作程序报告需要编制以备用。在实习的中期,传统的实习安排可以让学生学会装配技术以进行组装调试,这将提高最后的项目所需要的技能。因此,需重点学习量具使用和装配工艺。学生在后期的项目中,要加工制造小台虎钳,并设计一个科学海报以展示他们的实习成果。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关键特点

设计和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法可以很容易地适应高等教育,使之从传统的讲授形式轻松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引导问题

设置一个真实的引导问题。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工作在现实世界中是有用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的角色从讲课人和打分者变成了一个推动者或项目顾问。

2.确定必要的技能

要概述出每个项目中用到的技能。目标是教授基础课程的内容,以及在工作场所所需要的技能,如专业演示、协作和专业设备操作的能力。在小台虎钳制造方案项目中,课程内容包括:正确使用设备、手工操作技能,数据评估中使用的测量方法;产品装配与调试;图形分析、验证报告的技术写作和标准作业程序。在小台虎钳制造项目中,创建预算,耗材订购,团队合作决策,与非科研人员交流成果,展示海报,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

3.进入事件

进入事件是一个项目的介绍,并为学生提供工作动力以及最终的产品要求。该事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信件或视频会议。最终市场需要什么样产品?通常情况下,可以由市场合作伙伴的一封简短的信明确描述该问题。由指导者写这封信,信件内容包含目标和课堂上的重要术语。市场合作伙伴批准并签署,安排一到两个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4.知道和需要知道的清单

创造学生学习的环境是关键。以特定内容的需求信作为基础,学生将创建一个知道和需要知道的清单,这将为今后的课程研究提供方向。并计划如何在以后的课程中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开展小组工作,并在课堂讨论中得出一张综合清单。该过程中指导教师只作为一名抄写员,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贡献是有效和重要的。一旦清单产生,可以立即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以在今后通过多种方法详细解释,包括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和阅读教材。清单是动态变化的,可以删除已经解决的项目,添加待解决的项目。这与传统教导方式不同。传统教导中,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提前给出,让学生用来完成项目。而在新模式中,它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终动力。

5.意见和选择

在小虎钳制造项目中,学生团队自主决定加工和分析方法。一旦决定了最好的技术选择,学生们就会努力工作以取得成功。此外,在小虎钳制造方案项目中,由于没有实际装配操作经验,学生们遇到了难题。“如何将零件装配成合格的产品?”是后期加入需要知道清单的。学生会想方设法应对这一挑战。包括熟悉各零件的作用、相互关系、联接方法,确定装配方法、划分装配单元和顺序,使用夹具、量具和辅具提高准确度。任何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应该被尝试,学生们会很喜欢自由地制造。

三、面对大批学生的实验室项目的执行策略

1.教师选定的项目

小规模的实践课程经常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选择一个项目。然而,在大班由指导教师选择问题是必要的,因为许多项目的制造成本会比较高昂。例如,对几个不同的制造项目进行分析,每个实习小组执行这些相同的制造项目。此外,不同的团队选择了同一个制造项目,这样就把制造成本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给每个组安排家庭作业、查找文献,编写加工工艺并在上课时间选出做得最好的一队。讨论不同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合作使得学生们找到一个合适的工艺。该方法需要在项目开始前约一个星期被指导教师批准,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生成自己的清单,其中包括成本。

2.学生团队之间的交流

许多小规模学校的实验室对学生完全开放。团体之间的合作对于及时完成项目制造必不可少,其可以缩短故障排除时间。例如,在一个项目中,整个一周,加工工艺共享,大大减少了开发所需的时间,所有团体都为制造和解决问题努力。记录每一个过程,在每天进行总结。在第二天开始工作前,团队应该参考笔记,并根据需要调整工作安排。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完备记录的好处。持续合作,直到问题解决,然后各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分析。此外,上课时间被用于共享解决问题方法和编制加工进度报告。一个典型的进度报告,要求各组提供数据以及一个简短的问题分析,然后描述制造的困难点、如何解决、哪些问题仍然存在、未来的实验计划。依据个人所作贡献,学生获得两个评分:一是对自己团队内的,二是对大团队的。

3.团队的选择和评分

制造项目中,学生们被要求和他们没有合作过的个人组成团队。虽然没有正式的角色分配,团队的管理和职责分配的责任在于学生。使用百分比分数来评估整个项目组的每个成员,以此指明每位成员在整个项目中的贡献。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一致认为工作是平分给每一个人的,那么每个人都应得到相同的分数。也有存在同组得分有较大差异的情况,某些小组成员会获得比同组人更高的分数,但这是他们讨论后的结果。如果同组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存在分歧时,笔者会召集起这个小组学生开会了解情况,给出一份合理的成绩。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四、结语

第4篇

1.发展成效一是构建科技金融工作体系。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求的新型科技金融体系。江苏省科技厅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已与20多家省内金融机构、10多家境内外金融投资机构建立工作联系。二是推动科技信贷持续增长。江苏发挥省科技信贷增长风险补偿奖励专项资金、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带动作用,引导市、县建立相应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资金。2011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科技企业发放贷款近7亿元,比2011年增长35%。全省科技企业贷款超过450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江苏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全部建有创业投资机构。全省创投机构超过300家,管理资金规模达650亿元。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2011年全省新上市43家企业,60%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创业板新增上市的18家企业全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是积极探索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建设。2011年江苏新批准筹建26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全省累计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达32家,注册资金近100亿元,累计为820多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超过70亿元,实现省辖市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两个“全覆盖”。五是推进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江苏省60%以上高新园区发行了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额度显著增加,苏南5个省辖市全部开展了相关业务。科技保险稳步推进,无锡市、苏州高新区科技保险试点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超1.6亿元,为科技企业提供700多亿元风险保障。六是广泛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江苏省鼓励支持各地开展科技金融专题对接活动,全省13个省辖市及苏南80%县(市)每年都举办各类创业投资、银企对接活动。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已开通试运行,已入库科技型企业1.7万余家、金融及创投机构400多家。

2.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不够明显。许多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很难获取相应的支持。大部分投资项目和资金被投入处于扩张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以获取高额利润,无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领域,从而弱化了政府科技引导资金在推动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杠杆效应。二是科技金融专业人才缺乏。科技金融的特殊性使得从业人员必须既要懂创新又要深谙金融之道,而江苏具有创新敏锐嗅觉的专业化资本运作人才非常缺乏,当前各地开展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科技投融资等业务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拥有金融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科技金融渠道单一。江苏金融机构、投融资机构当前在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完备、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下,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热情不够,政府在科技金融活动中大多扮演“拉郎配”的角色,科技金融市场化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导致科技对金融的需求与供给难以形成无缝对接。

二、江苏省科技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第5篇

第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各种专业技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都在不断的更新,变化迅速,以至于我们的教育发展都跟不上各科技术的变化,导致教学专业的技术教学已经落后于现代技术的实际运用,内容更新慢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重大弊端,亟待解决。第二,“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在书本内容上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而且专业内容广泛,概念性很强,有很多知识与模型只有通过抽象的想象才能完成,是一门专业难度较大的学科。所以,非此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又没有具体的现场模型和实验给予学生现实的指导,对于这样一门系统性很强,学习内容又抽象的学科来说,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应该对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出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战性人才。

2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地方,主要对象就是学生与老师,学生学习科学技术成就的高低,老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老师的授课方法进行改进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现代通信技术”的成就。由于“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理念性强的特殊性,老师在教学时,没能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深入分析与理解,也没能为学生建立起实际系统的直观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对所学知识与技术进行实战分析与理解运用,致使他们在走出学校踏入社会实践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现实工作中难度加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多加入实验教学与现实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应参与进去,对于所得到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由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在现实环境中理解记忆所学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对于实验与理解过程中所得知识理论与书本概念和老师讲解不一样的地方提出疑问与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多思多想的自主学习方式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习,使得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深刻理所学知识内容,以便在实际运用时能从容解决现实问题。

3教学思路的改革

“现代通信技术”作为非通信专业的选修课,应从学生的理解接收能力与现有的学习基础入手,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路明确、容易入手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应以基础通信传输过程为主线,将固定数字电话网络和移运通信网络等实践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具体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基础知识入手,使学生对所学理论能活学活用,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另外,学生学习此专业主要在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的是能在实践中作出贡献,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在于知识点有多深奥,因此在编辑教材时,我们要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对于具体问题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现实社会通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指导,在实战中教授专业技术知识。改变以前内容繁多、复杂和深奥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现实操作的能力,使得学生学习时能够步步为营,掌握牢固可靠的专业技术知识。所以综合起来看,整个教学思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验验证、现实案例的实际模拟和专业技术的实习。

4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通信技术课程采用实验箱来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但是这种实验条件下学生在实验时实际动手的操作范围小,而且进行一次实验学校所投入的资金数目也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实验效果是达不到预想的实验效果的,尤其是那些典型的通信系统实验更是难以很好地完成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与计算机软件与实验内容结合起来,用计算机软件Matlab,LabVIEW等仿真模拟软件来弥补实验室硬件的不足之处。如通信系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Matlab软件,让学生自主搭建系统仿真模型,借助软件从而完成CDMA典型通信系统的实验,再结合老师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论讲解,深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基于“现代通信技术”这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基础性强,而且很多概念都是抽象存在的,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产生枯燥的学习情绪,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对于很多抽象概念,老师可以制作多媒体素材、PPT的电子白板等方式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如“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硬切换和软切换”等概念讲解中,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以形象生动的虚拟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

5结语

第6篇

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本文先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然后说明了跨文化交际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意义。文中最后重点提出关于跨文化交际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利用这一特点,是所有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使外汉语教学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集中地。各种不同语言和文化在这里直接面对、相互撞击。深入地进行跨文化研究,承担起跨文化传播的任务,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回避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的现实世界使得人们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使得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胡文仲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无论是汉语教师到国外去任教,还是留学生到我国来学汉语,教师和学生总有一方处于异文化环境中,汉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跨文化交际。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吴为善、严慧仙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因此,师生的课堂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第二语言学习是学习一种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是深层因素,沃尔夫森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

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下,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存在两个基本结合点: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汉语教师自身的重要素质;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和创建富有的课堂交际文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双方理性对待文化差异,缩短文化震荡

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与享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十分自然,不可能因为文化问题产生交际障碍。但是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会有差异、有冲突,在差异严重的文化之间形成的偏误,甚至会引起矛盾和冲突。对新文化了解的缺乏和对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会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进而产生文化休克。新来者受到文化休克的严重困扰,易于感情用事,对新文化和新环境容易产生对抗或逃避的态度。跨文化研究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差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的态度,减轻挫折感,缩短文化震荡期。

2、有利于教学双方突破对异文化的成见,减轻文化不适。

人们自出生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往往形成对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由于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自觉不自觉地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其他文化。在实际接触到异文化之前,人们对异文化会有一些间接的了解,容易对异文化形成偏见、成见。一旦身临其境,发觉异文化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样子,便会引起文化不适。跨文化研究能够帮助学习者对比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了解异文化与母语文化在语言结构、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异同,能够逐步理解并接受不同于母语的使用规则。随着跨文化知识的增长、对新文化的熟悉和与新文化的人交往的增多,开始适应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产生主动了解并积极适应的愿望和要求对第二文化能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减轻不适感。

3、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讲解语言知识和语用和规则的时候适当引入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学习的不止是机械的句型和干瘪的语法。讲解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愿望,培养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的积极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运用所学,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在学习环境中,师生实现文化趋同,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跨文化交际教育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几点建议

第7篇

“语境”由此成为一个关键词。可以看出,语言学家对“语言能力”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从“关于语言本身的知识”到“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从乔姆斯基“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语句”的语言能力,到海姆斯“能否合适恰当地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再到“能否在不同的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的演化过程。“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涵盖了人内在的语言能力与外显的语言知识,而且涵盖了实际的、动态的语言运用和人际交流的能力部分。

第二语言(外语)语言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界

从1970年代起开始对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即中介语系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早期中介语理论研究者(如Selinker,Corder等人)提出的语言能力与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基本上都属于那种“同质的”语言能力。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针对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后天的、不完整的语言能力,后者所关注的则是母语使用者先天的、完整的语言能力。只是在“交际能力”的概念提出之后,人们对于语言能力的理解才开始丰富和深刻起来。1980年,卡奈尔(MichaelCanale)和斯维恩(MerrillSwain)对“交际能力”做出了系统的界定和分析。他们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四种不同的成分构成:语法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语法能力”包含“对于词汇项目和词法、句法、句法语义与音系规则的知识”,与掌握该语言的语符相联系。“话语能力”指的是将句子连接在话语序列中并从中形成意义整体的能力,其实就是对语法能力的补充。语法能力强调句子层面的规则,话语能力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结合反映出来对语言系统本身的使用情况。“社会语言能力”是对语言与话语的社会文化规则的知识,这种能力“要求对语言使用于其间的社会语境(参与者角色、共享信息和互动功能等)有所理解,因为只有在这种充分的语境之中我们才能对某个话语的得体性做出判断”。“策略能力”是“用来弥补这种(由于语言运用变数或者语言能力不足而造成的)交际失败而使用的言语、非言语交际策略”,亦即隐藏在我们通过“释义、迂回、重复、犹豫、回避、猜测以及语域语体转换”来做出修补,对付知识欠缺,维系交际进行那种能力之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与策略能力更多地与交际的功能方面相联系,是构成人语言交际能力的要素成分,它们的存在甚至先于语法能力的习得[5]。语法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之间综合互动,共同构建起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所有的研究之中,巴赫曼(LyleBachman)的观点最为典型。在他看来,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除了单一的“语言能力”而外,还应当包括语用能力和组织能力。1990年,他用下面的图表来说明这一能力的组织结构[6]: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一同构成“组织能力”,即约束我们使用语言形式(句子和语篇)的所有规则和系统。社会语言能力被分解成两个方面的“语用能力”:语言的功能方面(“言外能力”,即发送与接收意图意义的能力)与社会语言学方面(处理诸如礼貌、正式程度、隐喻、语域和语言与文化结合面的能力)。策略能力单独列出,作为交际语言能力中的一个独立协作因素。“第二语言(外语)语言能力”于是就应当包括三个大块(组织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和五个方面(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言外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的成分要素,其中的策略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与语言能力共同发挥作用但又特立独行的能力要素。

对外汉语语言能力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有了六十年的历史。前三十年里,我们基本上是把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言语技能的训练作为培养目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宏观与微观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交际性原则”的认识日益深刻,对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与一致性也有了相当的体认。结构、情境及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与理念应运而生,出现了刘珣编著的《实用汉语课本》和邱质朴编著的《说什么和怎么说?》这样一些吸收了国外功能法特色并产生了明显教学效果和影响的对外汉语教材。“结构+功能+文化”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中。新的世纪带来新的认识。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中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7]。2004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8]。欧洲理事会在欧盟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EFR),在其中明确地提出“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语言使用,包括语言学习是作为个体的人,或者作为社会人完成的行动。在此过程中,他们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而“语言交际能力可包含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等几个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有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构成要素”[9]。该“框架”与加拿大所编制的《加拿大语言标准》(CLB)和美国颁布的《外语学习的目标:为21世纪做准备》与《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一道,对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对外汉语语言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发。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始把目光投向全球范围的汉语国际推广,从而步入国际汉语教育的全新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加上国内外的两大推动力,直接促成了国际汉语教学的三大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面向的是“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对其运用汉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不同侧面提供了五个级别的描述,是衡量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10]。“国际汉语能力”的内涵在此基本上是汉语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综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课程目标结构关系图”的形式对(国际汉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界定,即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策略”四个要素构成[11]。策略能力和文化意识得到了凸显,并分别被细化为情感、学习、交际、资源、跨学科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等。《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则“是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描述”。五大模块的标准之中包含了“文化与交际”,该标准要求“教师应了解语用学知识,并将有关知识应用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而且“能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12]。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渐习得汉语语用方面的能力,倒不失为一个现实的思路。

第8篇

分析方法与设计构思

山、水、田园是莱山办事处片区的主要自然与文化特质,规划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将规划区现有的自然资源环境与传统农耕文化相融合,试图营造出山水田园现代化新城的意境,是本次规划设计的灵魂。

思路一:山水格局、田园生态要素整合从前面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片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基础资源,通过对相关资源作用与影响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提取出山、水、田这三类核心资源要素,作为构成片区生态基础设施骨架的主要内容。通过GIS技术手段对片区地形地貌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并结合坡度、坡向、用地分析等初步构筑了对片区山水田园生态格局的直观印象。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片区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地形关系,梯度变化明显。东部为自然山体,西部为大沽夹河的干流。东部山脉与西部夹河共同构成了整个片区的自然山水空间背景,并呈现出一山一河多水库的山水格局。通过土地利用分析得出,片区现状主要农业用地分为水浇地与旱地果园两类,水浇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夹河东侧,旱地果园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围绕光山形成集中的果园种植片,从图上可以看出,整个片区两类型农业分布区域泾渭分明,农业耕作肌理非常清晰。综合片区内外山水、田园要素分析,我们认为整个片区自然生态格局可以概括为“H”型的空间生态骨架,田园则作为主要的生态基质,覆盖绝大部分区域。

思路二: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相融合区位上,该片区毗邻莱山经济开发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主打生态休闲与温泉疗养的院格庄片区。区位和资源上的优势为发展城郊型产业提供了前提。因此,依附莱山区主城区形成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的功能组团将成为片区定位的主要原则。

思路三:人的行为活动的引入人的行为活动对于一个片区功能定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导人群的定位主导人群定位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片区的主体人群,即片区常驻人口核心构成部分来分析。片区未来将融入到莱山区内部,作为烟台主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将成为该片区的主体人群之一。另外,考虑到片区内现有大量农业人口、较好的农业资源与农业产业基础,农业人口在未来仍然会占据片区人口的一定比例,因此从事城郊型农业生产的这部分农业人口也将是片区主体人群的一个重要部分。然后从片区服务人群分析。前面提到片区具备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优势,这为片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前提。因此片区服务人群应该定位在烟台主城区人口。(2)行为活动类型定位从前面主导人群定位分析,影响片区功能行为活动的主要包括三类:城镇人群日常生活、出行、消费等活动;农业人群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来自于主城区与周边地区的流动人群度假、消费等活动。第三类行为活动由于受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影响,多集中在周末与节假日,时间安排多在一、两天以内,活动类型倾向于休闲、健身、体验文化与自然这类参与性的活动。

思路四:绿道网络体系的构建综合前面的分析,此次规划对片区的功能定位应该是能融合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农业生产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因此寻求一种能实现这种融合关系的空间载体将对片区功能定位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体系。绿道网络体系就是一种能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城镇建设融为一体的规划手法,它的存在不受城市建设用地的干扰,可以很好地实现人、城市与自然三者的融合。就莱山办事处片区而言,构建区域绿道网络体系,对于加强水源保护、城镇空间建设品质、挖掘文化打造特色形象、发展城郊型休闲度假产业等都有非常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目标展望与功能定位

新城建设总体目标:山水田园休闲之城通过对上位规划的解读与周边发展格局的剖析,再结合片区现状资源与产业结构特点,我们梳理出了新城建设需要整体把握几个关键词,作为确定总体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构成。关键词构成———“山水、田园、休闲”。其中“山水”为新城的城市印记,“田园”为新城的文脉特质,“休闲”为新城的都市气质。三要素融为一体,打造一个印象深刻、特质鲜明,气质优雅的生态新城。

“山水”———城市烙印从区域原有生态山水肌理入手,提取山水要素骨架,以确保片区原有的山水格局与生态肌理的特质保持不变,通过生态恢复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人工干预手段,打造新城独特的形象印记———“山水印”。“田园”———文脉特质文脉是一种文化与记忆的延续,是一种历史的挖掘与表达。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否认、不可丢失的东西,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本质血脉所在。胶东半岛位于黄河下游,是我国两大农业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的核心组成部分,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农耕文化渊远流长,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享誉海内外。根据对片区农业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深度挖掘农耕文化要素,并通过对一些主要片区与重点地段的景观、风貌的控制,构建一个农耕文化网络体系,打造新城独有的农耕文化特质。“休闲”———都市气质以区域绿道体系为支撑,结合片区步道、自行车道、城市公园、文化广场、湿地公园、滨水生态景观带、各类主题农庄、俱乐部等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公共空间网络,让休闲气息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通过对片区内、外部经济发展格局的分析,以及片区自有资源的梳理与研究,从烟台市与莱山区两个层面提出了片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1)新城在莱山区中的功能定位莱山区南部商物流服务中心与生态产业园区、以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为主导,体验式休闲为特色的田园文化旅游度假基地。(2)新城在烟台市中的功能定位烟台市域南部空间拓展轴上的核心节点、以水源保护与生态维育为重心,以山水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山水田园新城。(3)新城功能定位烟台城市南进的桥头堡,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联动发展生态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的现代山水田园新城。

规划理念

规划以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纯朴的胶东民俗风情及农耕文化为基础,以生态保护、旅游休闲为特色,同时融经济发展为一体,提出如下理念:

山水—田园—城市”复合建城理念。通过对片区内生态要素的认知,山水、田园是片区生态格局的主要构成,因此,首先对山水田园要素进行梳理,构筑整个片区开发建设的“H”型生态主骨架,并辅以农田为主要生态基底,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与景观保障,打造独具特色的片区空间形象。

“整体保护与簇群开发并存”的可持续理念。通过GIS技术手段对片区用地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整个基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得出片区用地建设适宜度分区,作为此次规划建设用地选择的核心依据。结合生态主骨架确定了对片区东部以光山为中心、具备较好的生态基础的区域进行整体保护,以确保片区生态主骨架完好;另针对为主骨架控制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现有村庄进行簇群状开发,就地安置居民,并通过休闲农业、度假服务等产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之外———休闲健身”理念。城之外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久居都市繁华,内心对自然、田园的渴望与向往。规划以田园文化为特色,重点打造,深度挖掘。通过绿道网络将文化与田园风貌景观结合,形成打造区域性的休闲健身网络,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载体。

“快慢融合的都市风情”理念。快与慢的结合是生活最美妙的旋律,城市作为都市生活的载体,理所应当为这种旋律提供舞台。规划通过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营造快、慢结合的一体化交通系统,为保证城市都市生活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基础。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在空间结构上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山、河、湖的环境资源特点,以东部山体、西部夹河及夹河支流改造形成绿化网络,以城市干道形成城市发展主轴,形成功能区与绿化网络、城市发展主轴相互交错穿插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规划按照“一廊、两带、三轴、四片”的功能主结构进行展开。“一廊”指依托夹河支流改造,光山湿地公园建设,形成的生态景观功能主轴;“两带”指依托西部夹河与东部山体形成的两条自然生态功能保育带;“三轴”指依托林门高速路、莱院路、烟乳线形成的城市发展主轴;“四片”包括“南部生态产业片区、中部综合居住功能片区、北部行政商贸综合片区、西部物流产业片区”。

第9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教学问题 改进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鉴于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中职会计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一)中职学生习惯懒散,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不好,懒散、厌学、混文凭等不良习气和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对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能够考取会计电算化的合格证就可以过关了。这种错误思想认识导致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热情不高涨,行动不够积极主动,大大削弱了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

(二)中职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善于处理业务。

中职学生在初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理论知识后,进入到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动手操作,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模拟会计工作场景训练。由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相关知识还没有吃透,应用水平受到极大局限,只是按照老师的教程进行照搬照套的机械性操作,为什么这样做却不知道,遇到问题不知道错在哪个环节,应该怎样解决,无法做到学习思考和掌握运用。

(三)中职教学实训教材不尽合理,教学手段亟待改进。

目前现成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用书偏重于理论,实践教学仅仅提供了一些教学内容的说明书。加上由于受教学时间和实训设施等因素的限制,以往授课与上机结合、课堂讲授与演示教学结合等常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财经电算化专业瞬息万变、日益扩大的需求。因此,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教材,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方式,是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工作。

(四)中职师资队伍缺少会计和电脑等复合型专业人才。

财务会计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地更新和提高,对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既有会计理论知识,又有电算化系统操作技能。目前,一些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师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财会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二者兼备的复合型专业师资比较缺少。更新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会计教学水平是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二、改进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学习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对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求他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独立操作,成为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员工,而不是消耗企业物资的实习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清楚能否尽快、尽早、尽好地就业,过硬的专业技术是关键,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学习与思考,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安排。

基于统筹兼顾的学习工作理念,一方面,应注重结合学校学生优劣情况和社会最新需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模式、课程内容和形式,理清教学工作思路,选取实训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学习评价方法,改善硬件、软件条件,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训练为主线”的思路,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场大型的案例分析现场,师生共同的分析、推理与操作验证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融“教、学、做”于一体的目的。努力改变教师全程讲授,一手包办,学生全盘接受的被动式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并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目前市场上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较少,适用于中职学生使用的高质量实训教材更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以自编为主,购买为辅,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教材,特别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本校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财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模拟某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利用某种商品化财务软件进行处理,以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编写适合中职学生使用的实训教材。同时,突出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合理设置实训课程安排,先安排计算机基础和手工会计知识课程再学习电算化。重视案例教学和动手操作,按一定比例安排理论和实验课时进行实训教学,确保足够的上机实验、实训课时。

(四)加强专业培训和业务考核,提升会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一方面,加强专业培训,邀请一些企事业单位资深人员和财务会计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前来举办电算化知识讲座,同时分批选派年轻老师到财务软件公司和大型厂企参与会计实务操作锻炼,有计划地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强化教学管理,建立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将会计电算化知识作为考核专业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采取理论考试、实验考核和教学综合评定成绩等办法,定岗定员定期检查考核,促使其不断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专业技能,全面扎实地掌握会计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提高会计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适应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辛爱云.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