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1: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方案策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具体工作程序,一般而言,这一过程可分为策划、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策划是这一过程的灵魂与核心。
一、确定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必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完成,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只有确定准确的目标,才能提出实现目标的教育内容、措施、方法,并根据目标的要求,选择教育的时机、人员。”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一是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备与和谐;二是注重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论性与逻辑性;三是注重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元素。“面对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起着榜样的作用,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行为的楷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始终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标尺。”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在科研工作中,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更加准确,思想更加深邃,而深邃的思想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二、制定方案
目标明确之后,策划者就要根据既定目标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方案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策划的准备阶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策划者必须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开展积极、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过程应分为信息搜集与信息处理两个阶段。
(1)信息搜集。这一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全面。调查应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所有要素,即主体、客体、介体与环境要素。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需求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主体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介体要素调查(包括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境要素调查(包括积极因素调查与消极因素调查)。二是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调查者应建立起信息搜集与监测的日常机制,密切关注调查对象实际状况的各种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2)信息处理。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策划者应依据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对其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调查结论,以此作为方案制定的可靠依据。调查结论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理论研究与实施现状的分析,具体包括关于理论研究现状,培养模式现状,相关各部门、机构、单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现状,培养条件现状等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分析中注意对问题的挖掘;二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需求现状的分析,分析中注意从国家发展、高校发展,大学生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加以总结。
2.方案拟定
方案拟定就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及确认的目标,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形成创意、制定计划的过程。这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目标的再次确认。这是在具体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在头脑中再次确认与理清的一个问题。策划者对已确定的目标深刻研究,充分领会,严格以目标为导向,才能保证方案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在策划阶段出现偏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的最终效果。
(2)构思轮廓。方案策划是一个思维过程,构思轮廓是这一过程的起点。策划者在经过前期调查与目标确认、细化等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要设计出方案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至少应完成两项工作。首先,设计主题。主题是策划的灵魂、核心,是对整个培养活动的高度概括,主题要独特新颖,但必须服务于目标,并准确反映需求。其次,确定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应体现出以下特色:一是情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活动不能是一种冷冰冰的、无视客体需要、甚至会使客体产生消极情感的培养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关注人性、满足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充满情感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各个要素都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关爱,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注重以情感人。二是开放性。一方面,策划者应该思路开放,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工作应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人际互动来展开。素质培养应走出灌输。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其有效性已得到验证,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克服灌输的弊端,素质培养应寻求人际互动。同时,素质培养不能仅仅依托课堂、讲座等教育途径,要放开思路,寻求和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培养格局。
(3)设计细节。当方案的基本框架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方案的所有细节,并估计方案的实施结果。在这一阶段,应将所有细节工作确定并落实,包括培养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基本步骤、经费预算与落实,这些问题在细节设计阶段都需要周全考虑,并认真落实,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3.方案确定
在方案拟定阶段,策划者已经设计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方案,但方案可能不只一个。基于开放的视角,策划过程应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让思路相近的策划人员组成一个创意团队。所有策划人员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尽其所能把一切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为最终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考与选择的空间。进入方案确定阶段后,方案的最终策划与决策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根据培养目标拟定出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反复论证,选择出最优方案;如果各种方案均不理想,就应重新拟定,力争制定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管理论文,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论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论文,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根据国家教育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立足实际,先“强本”,再“争硕”。突出“小教本科”和“学前本科”的特点,坚持应用于学术基础一起抓的办学思路,突出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质量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本科生管理工作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研究生管理工作往往受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与本科生的管理体制相一致,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难点。在现阶段,研究生的特点十分明显。首先,生源日趋复杂。纵观本科生的生源,均来自于中学,基本处于同一年龄层,差异不大。但是研究生的生源在年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专业、文化经历方面也各有不同。其次,独立性强。研究生教育需要区分专业研究方向,除了少数公共课之外,研究生学习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特点,研究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选择课程,尤其是在进入研究阶段后,这一特点更为明显,生活节奏和学习节奏更是难以同步。为此,研究生的管理往往具有更多的松散性,自我意识强,但是缺失了集体意识。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会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提升。此外,专业方向多样化也是现阶段的发展新特点。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有经验
1、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教学评估和人才选拔的重要凭证。教学档案的完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为此,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完善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计划、课程开设、教学大纲、科点建设文件、研究生考卷、发表过的论文和成绩单等,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对原文进行存档,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另一方面,需要对研究生档案进行管理,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为此,从研究生报到开始,就对研究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存档,在培养周期中对数据不断更新,直至毕业,从而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
2、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现阶段,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研究生管理的网络化也应该不断完善。以QQ为例,为了更好地推行教育管理工作,建立一个集通知、交流和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至关重要。QQ群就是这样一种便捷的在线沟通工具,符合大学生的习惯。通过年级QQ群的建立,能够实现对通知和文件的下达,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降低教育管理难度。
3、发挥导师的作用
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普遍采取导师制。在读研期间,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必须不断发挥导师的作用,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围绕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院开展工作,具体到课程安排、论文答辩等工作,以导师为依托,对他们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4、大力推行研究生助学制度
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更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多的社会经历,这些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均有十分明显的好处。研究生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学生管理,了解本科生的想法,并协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共同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三、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完善措施的思考
1、完善研究生生源质量保证机制
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问题。研究生入学需要参加入学考试,以分数为选拔标准,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但是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这类实操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单纯以分数来作为人才衡量标准就有了一定的不合理因素。此外,受到就业的影响,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就是为了考研,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应该逐步实施多元化的生源质量机制,改善人才选拔的问题。
2、加强二级管理部门的功能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管理过程实施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招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位课程设置、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和就业指导环环相扣,在二级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与学校一级部门、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研究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搭建多元化就业平台
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就业效果直接与研究生教育成效相挂钩。新时期,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中,管理部门应该为研究生就业搭建就业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走远,促进就业平台的多元化建设,为研究生提供高效的就业信息和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四、结语
“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全国学术研讨会,将聚焦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为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中国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将于2019年7月6日-8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会议欢迎并邀请国内外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对此次会议感兴趣的人士出席。
诚邀您届时莅临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主办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双语教学指导工作小组
【大会主题】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
【大会议题】1.国际教育在中国(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与教材、师资建设、国际学校教学与双语教学比较与关联);2.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政策制度);3.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双语教师教育标准、认证、国内外双语教师教育比较与借鉴、一体化双语教师教育体系构建)
【参会对象】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关注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人士
【会议形式】主题发言;专题发言;交流与讨论;双语教学现场观摩;双语教学示范课;双语人才交流;双语教材和成果展
【会议时间】2019年7月6日-8日(7月6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长春师范学院
【论文提交】论文一律以电子稿(word文档格式)的形式提交。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9年4月20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费】会务费人民币600元(含会议期间餐饮、资料、交通等),请参会人员报道当天现场交纳
【住宿安排】1.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费自理。2.为了安排住宿,回执单务必于2019年3月31日前寄回大会筹备组,以邮戳为准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
回执单(可以复印使用)
姓名
职务、职称
性别
住宿要求
单位全称
(地址、邮编)
关键词: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教师教育 误区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专门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系统中管理人员设立的专业学位。10年来,我国先后有六万三千多名中小学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攻读该专业学位,其中已有3万余人获得学位,成为教学及基础教育科研领域中的中流砥柱。然而,在教育硕士招生和培养的过程当中,笔者也发现,尽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教育硕士考生和学员当中依然存在不少误区,综合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盲目性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对培养教师队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老师加入到报考教育硕士的队伍当中来,各省市教育管理机构、中小学为了提升教师学位水平,使学校层次更上一个台阶,也纷纷给出优惠条件来鼓励教师报考,使得目前学校对于报考教育硕士学员的资格审查不严,只要教师有报考的意愿,一般来说学校都给予推荐盖章,而并不考虑学员报考的专业领域和报考的院校等问题。这就造成了考生报考的盲目性,包括填报专业的盲目性和选择学校的盲目性。
1. 盲目填报专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育硕士学员盲目填报专业领域,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报考自己上线把握更大的专业。有的学员对教育硕士的专业领域并不了解,只是道听途说某方向比较好考,就盲目填报了。笔者就碰到过这样的例子,某个学员原本来自美术学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教育技术学方向,上了几堂专业课之后发现自己的技术功底实在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授课内容,考虑再三最后只能退学。二是争相报考教育管理专业。我们知道,教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专家型的教育管理者,填报此专业领域的学员应当是中小学或教育机构当中的管理人员,或拟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可是在实际的报考当中却有非常多学科教师都放弃自身所任教学科方向,转而报考教育管理专业领域,使得每年报考该专业方向的人数过多,有时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学科领域报考人数的总和。报考人数之多首先因为该专业不受考生原专业的限制,更因为很多考生都希望通过该专业的学位证书的取得来更换工作性质,从一线学科教师转变为学校管理者。追求职务的提升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此多的学科教师都转向管理岗位,使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和忧虑,学科教学方向的工作岗位究竟还有多少教师愿意认真坚持呢。
2. 盲目填报院校。考生报考的另外一个误区在于填报院校的盲目性。有不少考生冲着学校,甚至城市来填报院校专业,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限制,为自己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虽然不少考生有着心目中向往的学校和教授,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国情、考生所在单位以及培养院校的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还是使个人理想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教育硕士培养院校采取的是以寒暑假集中脱产学习为主,平时非脱产学习为辅的培养方式,加之中小学教师一般工作负担比较重,往往假期还要组织课外教学和辅导等,如果考生报考外地的高校,即使利用寒暑假集中授课,也难免与考生本职的教学时间安排产生矛盾;而对于教育硕士的培养院校来说,只招收本地生源不仅利于学校管理、课程安排、授课内容的组织,而且利于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
二、 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内涵的不理解
教育硕士学员当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另一种误区,就是对自己所就读的专业学位不甚理解,把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两个概念搞混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职业性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在职中小学老师,一般利用业余时间半脱产兼读,完成论文后可申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而后者是一种学术性学位,招生对象为拟从事教育研究相关职业的人员,一般全日制脱产攻读,完成论文后可申请教育学硕士学位及学历证书。两种学位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前者注重培养教学能力,而后者更加注重培养研究性人才。目前不少中小学老师仅仅把考上教育硕士当作自己学位提升的手段,而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把握不清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也必然受到影响。
另外,也存在不少培养院校和教师,为了省时省力,把教育硕士同教育学硕士,尤其是课程论方向的教育学硕士一起培养,没有专门针对教育硕士制定的课程和方法,使得课程目标不明确。在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教学中,应当制定专门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和大纲,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用案例教学,才能更好地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构筑桥梁。
三、 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后目标期待的偏差
笔者在对一些教育硕士学员进行交流中发现,虽然大部分的学员报考教育硕士是为了自身学位和水平的提高,仍然有不少学员寄希望于通过这一纸学位证书来更换更好的工作,更理想的学校,更想去的城市,甚至有的学员希望通过学位的取得跳槽到高校当教师。追求个人事业发展应当鼓励,可是事实上,随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越来越普及,目前重要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学位普遍提升不说,职位也趋于饱和,使得教育硕士学员想要靠教育硕士学位证书来跳槽变得不现实。实际上,高校和中小学培养教育硕士是为了更好地为本校、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服务,教育硕士学员取得学位后应当在本职工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更好地用于课堂教学,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如果单纯为了个人的利益来报考,把换取学位证书当作学习的唯一目的,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一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针对教育硕士学员经常存在的几个误区,笔者认为,应当从教育管理部门,培养院校等几个方面加强对教育硕士考生及学员的引导,使教育硕士更好的发挥其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1,注重设计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钟启泉.理科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57-61.[2]蒯世定.高中开设化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化学教育.2002.(7-8):68-70.[3]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江苏人民教育出社.1998.114-127.
关键词: 研究生 教育管理工作 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所占比例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已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研究生管理体制正在受到冲击。由此,如何树立新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建构新的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工作的关注焦点。
一、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研究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有着与本科生管理完全不同的工作特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是校、院(系)两级管理制,基本上沿用了本科生的管理体制,所以存在着不少难以协调的难点。
我在计算机科学系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多年,认为新时期的研究生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生源复杂化。本科生不论是往届生还是应届生大都来自于中学,基本上处于同一年龄平面;但研究生的来源则具有年龄差异、专业差异、文化经历差异的特点。以某学院某专业09年研究生为例:09年招收研究生48名,年龄最大为27岁,最小为22岁;录取分数最高为350分,最低分为270分;男生25名,女生23名;应届生36名,往届生12名;本专业对口考生41人,跨专业考生7人;其间社会生存经历最多的达4年。二是独立性强。研究生因各自的研究方向不一,除了公共课以外,他们的学习都呈分散型。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研究方向,独立选课。尤其是进入研究阶段后,即使同一年级的同学也难有相同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因此,研究生往往管理较松散,自我意识较强,而集体意识较淡薄。这种客观的原因会造成主观人格上的不足,团队意识缺乏,增加了教育管理难度。三是专业方向多样化。本系专业方向已发展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体系结构三个专业方向,已拥有了三个年级222名研究生。
针对这些研究生教育的新特点,学者们也综合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特点的共性,即分层性和分散性。前者是因为研究生教育二级体制的各层次管理人员职责权限不同,使得研究生教育首先表现出分层性的特点;后者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出的分散性。具体涉及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就业分配、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各显其自单个的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发展着。各个环节之间需要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所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是全面协调全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忽视其中之一将使研究生教育残缺,由此,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有弄清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工作特点,才能进入管理程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探讨
我长期在学校研究生管理的二级管理部门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对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调研。针对新时期研究生的特点,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而从最近几年的实践结果看来,这种管理方法有效地支撑了研究生教育,也顾全了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受到了历届学生的好评。
(一)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教学档案的健全是衡量教学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教学评估、人才选用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而且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教学档案的建立、档案内容的整理和档案的保管工作都具有了法律意义。因此,作为一个研究生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完善各种教学档案,这是一个非常繁杂而单调的工作,但却支撑着一个研究生培养的全部历史。我们在教学档案管理中,设计有培养计划、课程开设、教学大纲、科点建设文件、研究生考卷、成绩单、,等等,并采用电子文档记录,同时保存原文。学科建设的档案为学科发展、科研项目的申报、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例证与数据。
研究生档案是记录研究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教学档案管理中建立研究生信息档案系统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的一级管理都已经拥有全部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从研究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开始,所有的个人信息都进入这个信息系统数据库。在整个培养周期里学生的个人资料处于不断地更新之中,直至最后毕业时形成一份完整的个人电子档案。研究生填报个人培养计划、网上选课、查阅成绩和打印成绩单、论文答辩申请等环节都可以在信息系统中完成。
(二)建立网络化的管理平台
计算机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独到的先进管理手段,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建立研究生管理的网络化工作平台可以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我们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的一个集通知平台、交流平台、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各种网络技术平台的综合体。
以QQ群为例。在信息网络盛行的今天,QQ群是一种很好的在线交流工具。在校大学生基本都会用QQ,也喜欢用QQ,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习惯和时尚。每届研究生新生进校,我们就会建立起年级QQ群。各种相关通知或者文件,可在QQ群里,这种形式会比口头通知和书面通知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研究生往往自我意识较强,独立意识强,而集体意识较淡薄。在QQ群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即时沟通,增进团队意识,降低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导师制。因此,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合格的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所具有的学术指导的职能,这也是施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必要之处。我们在开展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主要从事了三个方面的信息沟通工作: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我们在安排课程、论文答辩、科研实习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尽量发挥导师这条主线,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主要作用,以他们为主要依托进行管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同时对每个导师提出的任何意见应该认真听取、传达给学生;研究生导师有什么困难应尽力帮忙,对每个学生的合理要求尽力传达、满足,保持师生间沟通顺畅。因此我们实际更多的是将服务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为导师和研究生架起了教学沟通的桥梁,保证了与研究生教学有关的所有环节顺利进行,便利了各专业方向的导师交流,拓宽学术面。
(四)大力推行研究生助学制
研究生是高校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群体,已经具有了较本科生而言更加全面和丰富的知识,有着较为成熟的人生观,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所以吸收他们进入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大有好处。他们在能协助老师完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意见等,从而协助老师改进工作,在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师生环境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本系08级的一名研究生,从研一入学起就担任教学助理至今,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请教工作经验,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有缺点就改,有不足就纠正,争取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她的学生助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院系、对同学乃至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更重要的是,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让自己以后在面对新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同时,吸纳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也是我们实现人本管理一个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研究生中经济困难生所占比例小于本科生,但他们较之本科生更为渴望在经济上自立。经济负担过重的学生,心理普遍感到压抑,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吸收这样的学生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一份微薄的报酬,贵在树立他们的人生自信心。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学,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新形势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这个发展趋势,例如,长期以来的“强管理意识,弱服务意识”仍主导着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权力过多地集中在第一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而院系及导师的管理自较小,等等。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对此有如下思考:
(一)完善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
生源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关键。研究生录取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分数是选拔标准,相对来说是公平的,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副作用。以某院校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在追求高就业率的驱使下(考上研究生等于就业),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为考研而设置,每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卷面分高,进来以后发现其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比较弱,科研入门慢,导师怨言颇多。我认为,将生源质量机制实行多元化,是改善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进一步加强二级管理部门的功能
研究生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过程实施如何。招生、制定培养方案、学位课程、科研能力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和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构成了一个研究生培养的全部过程。二级管理部门就是具体的实施部门,它承担着与学校一级研究生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承担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所以,二级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型,建立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
实事求是地讲,研究生的就业走向、就业率、就业层次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成效。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部门应该为研究生的就业搭建一个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应成为新时代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新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探求新的管理理念,摸索新的管理模式,以研究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为目标,才能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春晓.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4.
[2]陈玉芬.高校扩招后研究生管理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5.7.
[3]刘邦卫.研究生管理应建立网络化工作平台[J].当代教育论坛,2009.6.
[4]赖琼璇.高校研究生稳定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10.
[5]陈晓燕.地方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8.10.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属、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新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涵义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属、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的自身管理体制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它既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也包括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权限、投资体制、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是国家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机构设置、相互关系和责权划分的制度,主要是明确由哪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进行统筹和决策、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责权利如何划分以及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对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等。其最主要的作用及意义在于:明确的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在实施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能。相较各个高校这些子系统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大系统,它决定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直接支配着高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政府或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的内容相应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中央)与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权限方面的分配与安排,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如何实现合理的安排:二是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关系,即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社会怎样积极参与、高校如何自主办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协调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关系,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建立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教管理体制。
从微观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有关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改革前,高等学校及其机构的管理机制基本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对口(一般由对口的职能部门,如各级教育部门统管),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封闭性特点,导致高校缺乏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开始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既能适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对口管理需要,又具有一定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能力的内部管理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结果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加入WTO后,如何继续深化高等学校及其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政府、社会及各高校之间的关系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时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环境要求的,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有利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离不开两个背景: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其二,权力比较集中的政治体制。这两个背景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集权。不可否认,这种受集权影响巨大的高等教育体制曾经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新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高校的行政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过多的问题,许多高校不是因岗设人,而是因人设岗,各院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此外,高校的主要中层管理岗位,通常都是职教相兼,对科研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两肩挑,大部分人员由于分身乏术而有所偏重,这样既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保证,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工作的高效与有序。
第二,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部分中层管理干部“职与教”相兼,一方面,作为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要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接受监督和检查,使得制订者本身也是执行者,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监督无法保证,工作难以展开
第三,竞争机制不科学。
无论是高校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由于缺乏科学的竞争机制,奖惩不及时,报酬不合理,激励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得过且过,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首先,必须加强院校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
自20世纪90年代始。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在我国蓬勃兴起。大量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通过协议就教学、科研等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在合作中力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最终双赢的目标。这种办学模式由于能实现校际间的资源互补,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追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合并,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长远来看,高等学校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办学模式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仍应大力推行。
其次,有必要继续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把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实施。高校的办学自二十年来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大学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但是,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的状况仍不理想,比如高校招生、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教职员工科研项目的评定等方面仍无自。因此,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建立学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继续坚持和壮大的重要内容。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我国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将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计划性、指令l生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一直信奉“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现在,这些落后的、旧的观念必须加以扬弃,取而代之的应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从而使高等学校办学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的教育管理模式等满足全球化、国际化的要求,达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之目的。来源于/
其次,转变政府部门的职能。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一直以政府行政机构设置模式为榜样,政府对教育管理干预过度,学校自过小。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尽快转变相关职能,“下放”相关权力。政府如不能做到政校分离,从繁琐的事务性管理中退出,高校的自主办学也就无从谈起。政府也就没有教育国际化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脱离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仍是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保障与基础,政府主要履行宏观的、全局性的、指导性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在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程序更为公开、更为透明: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事务性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自等。
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