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1: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石油化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中图分类号:TQ056;TE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05-01
1 石油化工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是由化学工业发展而来,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和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2 石油化工自动化
石油化工自动化也分炼化自动化、油气田自动化、海上平台自动化及输油、气管线自动化等分支。从20 世纪60 年代起,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已经形成了石化工业和创新体系。2006年9 月投产的茂名年产100 万吨乙烯工程,新建裂解装置国产化率达到了 87.8%。目前我国在裂解技术、有机原料生产技术和聚合技术三大领域均有了一批自己的专利技术。炼油厂的燃料产品中,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等气体燃料将成为21 世纪汽车的主导能源,加上天然气原料增加因素,对于炼化工业的工艺会有一定影响。由于节能、环保、有效利用资源的要求,石化技术正出现新的突破,即出现第二代石化技术。
3 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3.1 自动化仪表
自动化仪表主要有压力仪表、温度仪表、物位仪表和流量仪表四种。
①压力仪表压力范围为负压到 300MPa(高压聚乙烯反应器)压力传感器、变送器和特种压力仪表采用多种原理,而且可用于脉动介质、高温介质、腐蚀介质、粘稠状、粉状、易结晶介质的压力测量,精度可达 0.1 级。
②温度仪表石化现场设备介质温度一般都需要指示控制,温度范围为-200℃到 +1800℃.大多数采用接触式测量.在现场指示的水银玻璃温度计多被双金属温度计取代,最常用的是热电阻、热电偶。
③物位仪表在石化行业一般以液位测量为主,由于测量过程与被测物料特性关系密切,物料仪表没有通用产品,按测量方式分为直读式、浮力式、辐射式、电接触式、电容式、静压式、超声波式、重垂式、激光式、音叉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
④流量仪表如今所说的流量,不是一般的流速,是单位时间内流经有效截面的流体的体积和质量,另外还需要求知管道中一段时间内流过的累积流体的体积和质量(流量积算仪)。
3.2 其他仪表
3.2.1 分析仪和在线过程分析仪
从工艺上看,生产过程中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工艺参数的保证,只是间接保证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质量合格,所以对过程中物料成分的直接分析和对最终产品的成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排放的物质也是要分析和在线监测的。多变量控制已在炼油,石化行业开始进入生产阶段,它以DCS为基础,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一个软件包,它与多变量动态过程模型辨识技术,软测量技术有关,多采用测控与PID串级控制相结合方式等。
目前在炼油厂中,对于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的需求很旺盛,分析仪器的高科技含量,特别是对多学科配合要求高等,使得近年来分析仪器的科研和应用投入力量大,主要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及红外光谱、核磁、电镜、原子吸收及等离子发射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
3.2.2 执行器
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联动构成。石化行业经常使用的是气动执行器,少数液动执行器,其中气动薄膜调节阀又是最常用的,另有少数气动活塞、气动长行程执行机构。调节机构(阀)由阀体、阀芯、阀座、上阀盖等构成,其中阀芯有平板、柱塞、开口3种类型。按阀体结构分调节阀的产品有直通单座、直通双座、三通型、隔膜型、软管阀、阀体分离阀、凸轮挠曲阀、超高压阀、球阀、笼形阀等。
3.3 控制和安全系统
①常规控制石化工业自动化的连续控制、批量控制、顺序控制的基本控制策略没变。其中主要为连续控制,或称反馈控制、回路控制,仍然以 PID 调节为基础,功能块之间连接可以是多重串接、选择性连接、并联连接,自动补偿、自动跟踪、无扰切换,多配方自动改变参数或功能块连接方式。它能在保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满足复杂参数的计算、综合指标的显示和监控,从而帮助操作人员实现回路操作、单元操作应付多种燃料变化、原料变化,实现生产指标、节能指标,保证环保运行,完成大型装置的开、停车、一般故障处理及一般连锁保护。但石化行业目前的主流控制策略仍是适应多回路控制站的功能块复杂组态能力的控制策略。
②智能控制和优化在现代控制论的推动下,各种智能化算法应运而生,其中除智能 PID 控制器外,多变量预测控制已在炼油、石化行业开始进入生产实践阶段。
③人机界面目前石化企业正在由一个装置一个控制室逐步过渡成数个装置一个控制室,而且最终是以 CRT 或 LCD 屏幕显示为主,辅以少数显示仪表和指示灯,以鼠标、键盘操作为主,辅以触摸屏及少数旋钮和按钮,工业电视摄像头摄取的画面也由专用屏幕逐步纳入 DCS 操作站的屏幕。
④安全仪表系统石化装置由于大型化、连续化及工艺过程复杂、易燃、易爆、对环境保护要求高等原因,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由 DCS 等设备完成安全连锁保护的方法,在某些企业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紧急停车系统(ESD)等为 DCS 之外的单独设备。此外还有火灾和可燃气体监测系统(FGS)、转动设备管理系统(MMS);特别是压缩机组综合控制系统(ITCC,因其防喘振而特殊)等。现在自动化仪表行业兴起的基于 IEC61508 和 IEC61511 的安全仪表系统(SIS),正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石化企业的需求而开发的。它是在安全总概念下,不同于3C强制安全认证、Security保安等的Function Safety 功能安全。SIS 是专门的工程解决方案,它连续在线运行,当侦测任何不安全过程事件时,能够立即采取行动,以减轻可能造成的损失。功能安全还应结合风险度、安全指标、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等,正确选用 SIS(或直接称 ESD)系统。
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在自动化仪表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现代自动化仪表的智能化技术及系统改善了仪表本身的性能,影响了控制网络的体系结构,其适应性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李桢.Li Zhen 自动化仪表系统供电方案的改进-石油化工自动化2008,44(6).
[2] 陆德民.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手册(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
[3] 期刊论文陈缃雯.邱宣振. Tube与自动化仪表系统工程-石油化工自动化2009,45(4).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化工建设项目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基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自身特点,在实际的化学工业建设项目中会存在诸多潜在环境危害及环境风险。因此,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做好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将对我国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所谓环境影响评估(英文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EIA)是指在一些规划项目进行建设施工后,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预防、减轻环境危害的有效对策与措施,同时还包括跟踪监测的具体制度和方法。简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估就是分析建设项目施工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之后提出预防和治理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是分析和预测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我国是最早实施该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并于2003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此给予了法律保障。
1.化工建设项目的特点
化工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但化工建设项目本身存在着许多客观的不安全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危害和环境风险较大。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有超过六百万种的化学物品,其中70%以上有剧毒和腐蚀性。例如硫化氢、甲醛、苯以及氨苯化合物等,具有致癌、致畸或者致基因突变的危险。据医学证明,在目前所知的致癌因素中,环境因素约占百分之八十,其中有毒的化学物质占八成以上。尽管化工建设项目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此也带了严重的环境危害和环境风险。
1.2产品及原辅材料品种复杂,“三废”多且处理难度较大。现代化工建设项目所需要的产品及原辅材料品种比较复杂,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毒害性,较之于其他行业而言,化工建设存在着较大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此外,化工建设项目所排放的“三废”物质成分比较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难降解的有机废水以及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成为产生环境危害和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
1.3生产工艺连续性强,技术不稳定。与其他行业不同,化工行业属于生产连续型行业,具有流程性特点,生产工艺一般较为复杂,这就决定了其生产工艺的连续性。一旦进入到生产状态,就只能进行周期性停止,否则就会产生安全事故或者环境污染;就目前我国化工建设技术水平来说,许多企业仍处于起跑阶段,客观条件制约着工艺设计水平和设备质量。在这种生产状况下,使得工艺与设备事故频发,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环境危害。
2.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要点
基于化工生产行业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2.1对化工建设项目进行定性。这一评估要点只要把握住两个方面即可:首先要看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是全面分析环境影响程度的基础;其次要做“物料平衡”分析,整合各个环节的物料输入与输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污染的防御与治理措施。化工生产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三废”物质,但关键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御和治理。因此,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也成为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要点之一。
2.3环境风险评价机制。对于化工建设项目而言,环境风险评价机制主要包括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分析、环境风险预测、环境风险管理以及环境防范措施与应急计划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环境风险评价机制是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要点中的重点。
2.4化工建设项目的规划与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化工建设项目必须满足施工地区的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的总体要求,否则就会造成很大的安全和环境隐患;化工企业的建设选址也很关键,必须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否则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危害。
2.5国家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对化工建设项目的实施具有引导作用,它包括鼓励发展性政策和限制淘汰性政策。前者主要是针对一些高新技术化工产业而言的,它鼓励那些节能降耗、污染少的新兴企业的发展;后者则对那些投资多、见效少、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进行禁止和加速淘汰。因此,化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是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要点之一。
结语:总而言之,化工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当前我国化工产业特点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化工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钰.提高环境评价质量 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解读[J].环境保护,2011(14).
[2]宋世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探讨[J].当代化工,2006(02).
关键词:低碳;生活方式;传播途径
1 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
1.1 实现低碳生活,要深刻理解能源浪费带来的严重影响。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经研究发现,由于温室效应影响,已经显现的影响主要有,两极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持续上升;高山冰川融化,引起局部干旱,逐渐导致江水减少、断流;全球沙漠化加剧,沙尘暴现象增加;生态平衡遭到毁灭性打击,成千上万物种将面临灭绝,后果不堪设想。在我国,高碳危害也十分严重,由于人口众多、工业负荷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频繁雾霾。特别是在当前,由于新能源相关技术不够成熟,且受全球经济影响,油价将持续低位徘徊,中国工业生产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势必增加环境代价。
1.2 实现低碳生活,要准确把握低碳生活方式的深刻内涵。
低碳生活主要是指通过节能降耗和回收利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大气污染,最大限度阻止生态环境恶化。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它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大排量汽车、高耗能冰柜和空调等,造成了能源的极度浪费,无形中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些都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重要因素。在工作中,无论各行各业,只要使用能源,就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火力发电厂、化工厂等高耗能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说低碳生活方式,没有旁观者,只有责任者。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厉行节约、减少能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祖国的碧水蓝天做一份贡献。
2 国外低碳生活方式发展现状
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过度使用能源问题关注较早,并领先一步提低碳生活方式,并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阶。英国实施“气候变化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手段,为合理利用能源创造了政策保障。瑞典从宏观到微观,都力争尽善尽美,关注生活细节,鼓励小排量环保型汽车和清洁燃料,树立了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样。日本努力开发研制新能源,积极致力于应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同时,日本鼓励推动广大市民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法国在各行业都力求节能减排,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轻能源过度使用,逐步实现低碳生活。2003年10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碳交易指令,2005 年1月EU-ETS 启动。EU-ETS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2005~2007年实验阶段;2008~2012 年执行阶段;2013~2020年为第三阶段。2008年欧委会新碳交易指令,对EU-ETS作重大修改,并作为欧盟气候与能源一揽子政策的重要组成,以实现2020年减排、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3个20%的目标。与欧盟不同,美国没有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强制减排义务,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下而上地探索区域层面的碳交易体系建设,比较知名的有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自愿交易、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西部气候倡议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等。
3 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途径
3.1 实现低碳生活,要清醒看到我国低碳生活方式存在的阻碍。
目前,市民对于低碳意识还没有形成,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生活中,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往往喜欢大排量汽车,认为这样才够有面子,才够档次。生活普通的家庭,虽然不选择大排量汽车,但通常考虑的都是维护保养、油耗等直接经济负担,很少考虑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仍然需要石油化工行业的有力支撑,虽然石油化工行业造成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但它是生产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提供了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一系列重要产品,也是促进中国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例如吉林市几乎各个化工厂都位于江北化工区,那里低碳基础建设还不完备,对于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控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相对缺乏对于环保企业奖励措施,没有真正形成双向积极机制。同时,我们也缺乏对生活基础设施的统一化管理,比如电器市场中,高耗能产品仍然随处可见,低碳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还没有筑牢。
3.2 实现低碳生活,要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前提。经济发展需要利用环境、利用资源,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发展控制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然后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来整治遭到破坏的环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例如松花江贯穿整个吉林市,但是依旧有多个化工企业向松花江里排放污水,甚至还有居民向松花江里乱扔生活垃圾,有些游览观光的游客乘船游览时,也顺手扔些果皮纸屑,虽然看起来都微不足道,但是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4 结论
本文深刻剖析国外低碳生活研究现状,结合实际,提出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和实现途径。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提出具有吉林
市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我国作为世界大国,肩负着
改善世界生态环境重任,我们现有成果还远远达不到形势要求
和人民期望,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快低碳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燃油税改革的分析
自1994年起,人们期待已久的燃油税改革历经十四年“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当前我国税制改革中继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出台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对社会许多行业及人们的生活将产生重大影响,但对委属企业经济指标的影响不明显。
一、 燃油税改革基本内容
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通知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将价内征收的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8元,即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7元,即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
燃油税改革就是将现有的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实行“捆绑”收费。这种燃油税制实质上是通过将养路费“捆绑”到油价上,将每辆汽车要交的养路费转换成税费,在道路等公共设施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更多地体现了“多用多缴,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它利用税收杠杆引导燃油消费者节能减排,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于国于民是利大于弊的好事情。
二、关于燃油税的税负及征收问题
1、燃油税占汽油零售价34.6%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施燃油税。美国对汽油征收30%的燃油税,英国税率是73%项目管理论文,日本税率是120%,德国税率是260%,法国税率是300%。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燃油税税负大体为40%左右,韩国、印度、新加坡、俄罗斯、中国香港和澳门的汽油零售价格中燃油税所占比重分别为31.5%、52.1%、26.1%、44.2%和39.3%。
我国成品油消费税改革后,税在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中所占比重将分别达到34.6%和30.7%,仍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燃油税税负的平均水平。
2、燃油税通过生产环节征收
目前我国90%以上的成品油是由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生产的,燃油税通过生产环节征收,纳税人和税源相对集中,可以降低征纳成本。如果在批发和零售环节征收,核算比较复杂,同时容易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此外,在生产环节征收成品油消费税,还可以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理顺分配机制。成品油消费税是从原属于地方收入的养路费等转化而来的,改革后先作为中央税,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收入分配给地方,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加强监管,保证成品油消费税收入专款专用。
3、燃油税从量征收多用多缴
从国际来看,燃油税的征收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从量征收,二是从价征收。从量征收,由所使用燃油的量多少来决定,使用量大的,自然需要多缴,如美国、加拿大等国;而从价征收,即以现有成品油价格为基准按一定的比例征收,并根据油价变动而浮动,如德国。
这次税费改革采取从量征收主要是为了形成税收与油品价格变动没有直接关系,只与用油量多少直接关联的机制,而且成品油消费税从量征收比较简便站。
三、燃油税改革对四大行业的影响
2009年1月1日,《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将开始实施,对与此相关的汽车运输、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运等四大行业影响各不相同。
1、汽车运输业:费用明显降低
燃油税改革对汽车运输业而言,将减少公路养路费、公路运
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三项费用支出,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以河北省一辆25吨的货车为例,每月每吨养路费190元,养路费月支出4750元;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每月1500元左右,三项费用合计6千余元,全年可降低费用7-8万元。
2、石油化工: 炼油毛利由亏转盈
由于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含税油的总量数据,石油商通常会减少含税油量而增加非含税油量。这样项目管理论文,本来随着国际油价的下降而相应下调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保住了原来高价位,燃油税改后,两大石油集团业绩会比大家预期的要好。同时,推进成品油价改,有利于长期理顺价格机制。2009年国内炼油毛利将从-752元/吨上升至68.7元/吨以上,实现扭亏为盈。银河证券认为,因为燃油税改革的推出将上调中国石油2009年业绩至1.05元,上调中国石化2009年业绩预测至0.65元,。
3、汽车业: 小排量受益大
2008年前5个月,国产越野车销量同比增长39.72%,进口越野车更是增势迅猛。缺乏税收等经济调控手段正是高油价背景下“耗油大车”仍大行其道的原因。而燃油税的推出,行业对于中小排量车型、柴油车型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将有所倾斜,也将给一些具有先进动力技术的生产企业带来空前的机遇。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拥有家庭轿车的私家车主而言,在考虑税费支出时可以计算税费平衡点的行驶里程。改革后按河北省标准,每月可减少养路费支出105元,年节约1260元。由于每升汽油增税0.8元,按百公里耗油量10升测算,税费平衡点为每月行驶1312.5公里,即月行驶超过1312.5公里,燃油税大于养路费;月行驶不超过1312.5公里,燃油税小于养路费,与改革前相比费用减少。
4、航空航运业:直接影响有限
对航运业而言,船舶使用的成品油主要是船用燃料油和柴油。船用燃料油为动力油,而柴油主要用于船舶发电,两者的比例约为9:1。根据目前情况,船用燃料油征收燃油税的可能性不大,而柴油由于占比较低,其价格上涨对上公司业绩影响不大。
对航空业而言,由于航油不属于燃油税征收范围,故开征燃油税对航空业没有影响。考虑到航油占航空公司总成本的比例已高达40%,随着国内航油价格的下调,将有利于缓解航空公司经营压力,对航空公司形成利好。
关键词:石油机械制造;热处理技术;现状;技术改造
石油机械制造产业,主要是向地质资源开发、陆地、海洋,进行提取、输送有关设备的行业。石油机械产业具有种类多样、技术性高、涉及面广的特点。石油机械的作业环境、条件、要求都十分特殊,石油机械设备都应具备耐高温、防腐化的特质,而热处理技术是机械制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工序之一,其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1]。因此本文就对石油机械制造中的热处理技术,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期望可以为石油机械设备长期、安全、高效的作业提供理论借鉴。
1 石油机械制造中,热处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1.1 热处理加热设备较为落后
石油机械热处理设备的优劣,直接的影响着石油机械热处理的效率与质量。现今,我国热处理的设备,其采用的能源主要是电,多数的产品都是在氧化氢中进行,加热设备较为落后。经由氧化氢环境的处理操作,可能会导致部分产品出现表面脱碳、氧化,以及在淬火表面发生裂痕,进而影响热处理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加,造成更多热处理工序的出现[2]。
1.2 冷却环节的重视度不足
现今,多数的热处理厂注重热处理的开发与性能,追求设备的热处理能力,但是对于热处理的冷却循环系统的重视度不足。在热处理中,淬火的冷却形式主要是采取静置的方式,不能满足现今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的冷却需求。因重视程度的差异性、资金投入的不同,常导致热处理中的冷却环节,成为石油机械热处理中的薄弱点[3]。
1.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现今多数的热处理厂家,仅仅注重生产效率,追求利益的获取,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较弱。多数的热处理厂,仍然在进行超标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热处理排放的污染物,具体如表1所示。有害物质以及具体的产生过程,具体如表2所示[4]。
1.4 热处理产品质量的检测、控制不能满足要求
热处理的产品,都应经过专业的步骤进行检测,看其生产性能是否满足标准。现今热处理的产品性能、质量的控制,主要是经由试棒检验表面的硬度。热处理的工艺参数的设计,主要是经由常规的钢材牌号进行筛选。在进行试生产之后,进行工艺参数的修正,这就导致了在材料成分差异大、产品种类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热处理成本变大、工作量增加、生产周期延长的问题,不能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5]。
2 石油机械热处理的技术改造措施
2.1 加大少无氧化热处理技术的应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热处理技术,因受到热处理环境问题的影响,其技术水平不高[6]。尤其是盐浴炉、空气加热电阻炉的处理,更是制约技术提高的主要原因。现今,伴随着少无氧化热处理技术的推出,增大其推广力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石油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可以改变电阻炉的加热形式,用电阻带替换电阻丝,提高电阻炉的加热效果。同时可以升级改造电阻炉,可以选用轻质高强度硅酸铝纤维,进行耐火材料的更换,提高热处理的效果。
2.2 提升冷却技术水平
冷却工艺,是热处理工艺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机械零件的性能,与冷却质量的优劣直接相关,因此在热处理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冷却技术的水平,进而提高产品的性能[7]。现今,我国有专门从事淬火冷却设备的研发企业,可以满足产品的冷却需求。
2.3 大力推行节能环保技术
我国工业的生产状态,一直处在一种高耗能、低产出的模式,传统的石油机械制造热处理技术,付出、收益存在严重失衡问题,因此大力推行节能环保的技术,是未来石油机械制造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较为先进的石油机械制造热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激光热处理技术;少无氧化热处理技术;低压渗碳热处理技术[8]。
2.4 不断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
现今,对于石油机械设备的生产,应不断的提高专业化生产的水平,应不断的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化机械设备生产的资源配置,不断的实现石油机械设计、生产的专业化、大型化与综合化。
3 结语
热处理技术,是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工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9]。相信在未来,伴随着石油机械设备的作业承载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不断的提高石油机械的热处理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丽月.关于我国石油机械处理技术现状与未来探讨[J]. 中国石油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05).
[2]卜斌.关于提高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的几点思考[J].化工管理,2016,2:178-179.
[3]赵影.石油机械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7).
[4]赵曦.热处理工艺绿色性评价与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博士学位论文,2014.
[4]王建友.石油机械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4, (03).
[5]戴拥军. 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7:196.
[6]赵影.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7).
[7]曲景权.石油机械制造中热处理技术的现状与技术改造[J] .技术研究,2014(06).
摘要:能源安全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部门如何把金融业务运作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金融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为此,文章通过对中国能源安全与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实行绿色金融、强化节能减排、缓解能源供求压力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能源安全;绿色金融;产业结构
一、引言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先决条件,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爆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同时也宣告了西方世界“黄金时代”的结束。此后,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倍受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世界许多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学者们都对能源安全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经济学领域而言,能源经济学已成为一门专门以研究石油问题为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和探讨石油价格波动对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和各国经济的影响。国际上研究能源经济学的学者们其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分析国际油价的变动对世界石油供求和各国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例如,NoureddineKrichene(2002)通过考察1918~1999年间的世界原油与天然气市场,并对1918~1973年和1973~1999年这两个时期的原油与天然气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进行了估算,发现1918~1973年这一时期的原油与天然气价格稳定,而1973年之后石油与天然气价格变得极不稳定,反映了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与天然气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JamesD.Hamilton(2003)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证明了石油价格的变动与GDP增长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的特征;J.Bielecki(2002)从能源安全概念、石油市场演进、制度安全框架、目前石油安全状况、未来石油安全需要、增加能源安全战略措施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认为尽管未来不会出现像1970年代那么大的全球能源危机,但某些能源安全的严重程度将继续值得关注,未来并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因而对于能源安全没有任何自满的余地,目前的石油紧急措施有必要扩大到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其他能源来源;DavidK.Backus和MarioJ.Crucini(2000)通过考察石油价格与贸易条件后发现在最近25年中石油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贸易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并且量的作用也是极不相同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致了能源需求的稳步上升。特别是20世纪90年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刺激了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需求急增。近年来,国内能源产供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如舒先林、阎高程(2004)、王树林(2001)、曹志峰(2004)等,他们都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开展了相应研究。然而,与国际上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探讨才刚刚起步,还有待于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诚然,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研究参考基础。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石油能源以及能源安全供给问题上,而有关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得较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更为深入地分析和探讨金融部门如何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把金融业务运作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二、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分析
所谓能源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即能源的供给安全;二是减少和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安全。就中国能源安全现状而言,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持续扩大的能源需求所形成的供给压力不断加大,能源供给安全受到极大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能源消费高强度时期。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考察,中国城镇人口已由1978年占总人口的17.92%上升到2005年占总人口的42.9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就业人口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25.68%上升到2005年36.04%(引自2005BP世界能源统计)。从城市人口和城市就业人口两个方面的数据来看,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率在30%—70%为高速发展时期,因而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就工业化发展水平来考察,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再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判断,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急剧地扩大了能源消费需求,而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部门。199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03388.7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8.82%,2005年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78139.5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9.77%(见表1)。尽管1995—200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没有多大变化,2005年的比重只比1995年高出不到1%,但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费需求量却增加了72.30%。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石油和电力能源消费需求呈急剧上升态势。就石油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石油产供能力短时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为满足国内石油需求只有通过扩大石油进口来实现。1993年之前,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而1993年之后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为1218.7万吨,而到2005年石油净进口达14275.1万吨[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国际能源机构(IEA)及美国能源署(EIA)网站数据整理而得]。另据国家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18万吨、成品油3638万吨,原油进口金额664.11亿美元,成品油进口金额155.52亿美元。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也随之提高,199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还只有1.9%,但到2003年却高达48.6%,并且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在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消费与进口大国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将持续较快地增加,能源供给压力加大,供求矛盾仍会长期存在,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对外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紧张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大了对环境影响的压力
从能源资源禀赋状况来看,中国是煤多、气少、油贫。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资源储量相当丰富,且煤质较好。中国煤炭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的12.6%,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2004年中国煤炭资源采储比只有59年,而世界煤炭资源的平均储采比为164年。就石油资源而言,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248.44亿吨,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而累计采出量已达4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4.91亿吨。相比世界富油地区来说,中国石油资源是比较匮乏的,而且人均石油资源储量就更低了。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7年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7427亿桶,约占世界的61.5%;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444亿桶,占世界的12%;非洲约为1172亿桶,占世界的9.7%;北美地区约为599亿桶,占世界的5.0%;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最少,约为405亿桶,占世界的3.5%,其中中国约为163亿桶,占世界的1.3%。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短期内较难改变。由于中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性气体大分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状况受我国能源结构制约还将持续下去,对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产业比重过大,单位GDP能耗高,能源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给紧张局面
从能源消耗强度来看,2004年,全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产出能源消耗量)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而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美国的4倍多,日英德法等国的近8倍。根据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的数据,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铁、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导致中国能效低下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等,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耗能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例如,2004年采掘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几大高耗能行业的产值就占当年GDP的57.68%。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能耗,节约能源资源,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首要任务之一。
三、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对策
(一)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动作同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能源安全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增强趋势下,金融部门实行绿色金融战略意义极其重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金融部门正确认识金融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辩证关系,提高对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增强绿色金融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贯彻到具体的金融业务之中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克服过去那种只顾经济效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资源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提高金融部门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与化解金融环境风险的能力;有利于金融部门通过金融业务运作把好信贷、证券融资关口,促使企业实行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金融部门通过运用信贷杠杆、证券融资等多种金融手段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导向作用;有利于金融部门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通过金融业务运作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金融部门应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绿色金融意识与能源安全意识以及在金融业务中贯彻落实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
2、金融部门通过业务运作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凡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一律给予金融上的优先支持;而对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高能耗产业,金融部门一律不予支持,也不为其开办其他金融业务。
3、金融部门应加大对洁净煤技术开发与应用、节能技术改造、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及替代能源开发技术与应用推广、能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资源能耗,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日趋严峻,酸雨的危害有目共睹,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所以各大火力发电厂特别是使用高硫燃料的石油化工配套电厂纷纷上马脱硫剂制粉项目,使用炉内脱硫技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本文中,我根据自己在脱硫剂制粉生产中总结的经验,阐述PLC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自动化联锁保护系统优化操作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论文主体:
脱硫剂制粉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即将原料高钙石灰石矿石进行破碎制粉达到电厂炉内脱硫所要求的粒度即可,由于整套生产设备控制方式主要是逻辑开关量控制,所以采用PLC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我所在的项目PLC硬件采用西门子S7 300系列CPU及IO模块,通讯网络采用ProfiBus DP总线配置;上位HMI软件采用SIMATIC WinCC6.2,通过以太网和PLC通讯。硬件网络配置如下图:
硬件配置中的AI模块主要采集现场设备的电流数据,DI模块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DO模块负责向设备发送启停命令,RTD模块负责采集现场大型电动机的绕组温度数据;所有I/O模块通过IM153通讯模块与CPU联接集中控制;若在硬件方面有多个独立的PLC子系统,可通过以太网联接整合成一个总的控制系统便于集中管理。
该控制系统从逻辑控制上又可细分为上料系统、制粉系统和输送系统。
一、上料系统
上料系统是将原料从原料堆积场输送到一定高度的原料缓冲仓中以供制粉设备使用,虽然此流程不是生产的核心环节,但它逻辑控制最为复杂,是PLC控制系统最为主要的部分,它的基本设备流程见下图:
系统中的每个设备的控制组成都由两个DO输出控制点(启动、关闭)和两个DI输入显示点(运行、停止)组成,系统设备的启停逻辑顺序为倒启正停,系统的运行方式可设为以下三种:
三种运行控制方式中“自动方式”为平时的正常运行方式,系统会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AI模块)从原料缓冲仓安装的雷达料位计采集料位数据,按照设定值自动启停上料设备,不需人为干预,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启停都设有缓冲时间,一旦有中间设备发生故障,系统会根据DI模块监控到的现场设备运行状态自动关闭相应设备以避免事故扩大化;“联锁手动”和“解锁手动”是在系统非正常情况或排除故障以后采用的试验运行方式。
二、制粉系统
制粉系统是脱硫剂生产中的核心部分,设备包括给料设备、研磨设备、回料设备、风选设备和除尘设备组成。由于在此系统的启停阶段各设备之间没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所以可以不设置自动启停,由控制室内的主操人员通过计算机监控到的设备现场工艺数据远程手动完成设备启停工作,只设置生产系统正常运行后的设备联锁保护。若研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电流不稳定,所采用的给料设备送料均匀的情况下可使用PLC中的PID控制器命令,自动调整给料量,提高设备的稳定运行性。在风选设备工艺调整方面,可选用现在应用已十分成熟的变频器改变鼓风机转速替代原始的风门调节方法,这样即可以通过PLC远程进行精确的工艺调整,又可以大大降低风机的能耗。
三、成品输送系统
生产出的成品粉料可由粉罐车运输到电厂的炉前仓;若使用量较大,制粉厂与电厂的距离适中的情况下可采用由PLC全程自动化控制的气力输送方式进行,这套系统的逻辑控制比较复杂,一般会由设备制造厂家根据现场实际运行条件编制,在这里就不进行详细叙述了。
四、人机界面组态
人机界面组态工作即对控制室操作计算机画面的编辑,基本由设备运行监控界面、报警界面、模拟量趋势界面、数据统计界面等组成,由于大部分用户对于windows系统较为熟悉,在界面设计中应尽量兼容标准的windows界面的特征,界面的布局设计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应实现简洁、平衡和风格一致,为了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又能保证界面的清晰明了,在设计上采用控件的分级和分层布置方式;在图形和图标选择上应尽量简洁并贴合实际,优先选择普遍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化图形和图标。一个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可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疲劳度,减少误操作的可能性,在工作使用中也应积极听取操作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优化和改进自控界面的操作性。
【关键词】有机波谱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有机波谱分析是我校应用化学、精细化学和分析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波谱仪器的普及使,有机波谱分析方法已经成为鉴定有机物和测定其结构的重要方法,因其具有快速、微量、准确、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化、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是化学工作者最常用的分析工具。为培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有机波谱分析课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实践效果良好。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有机波谱分析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NMR、13C-NMR)和质谱(MS)。近3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各种物理技术的发展,有机波谱分析方法以其快速、简便、准确、微量化等特点已成为有机分析方法的主流。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UV、IR、NMR、MS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四谱特征,掌握应用四谱知识进行结构解析的基本程序和解析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考研深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有机波谱分析》课程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内容理论性强、繁杂、抽象、难懂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把波谱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在教学内容里面,力求与时俱进。
二、采用“引导发散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采用“引导发散式”的方式。首先对有机波谱整体内容作一个介绍,使学生大致了解有机波谱所要讲解的内容。接下来对每一章节进行具体的阐述,而具体讲解的过程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每一节进行具体讲解,而是以一个中心为起点,然后向各个小节的内容进行扩散,体现“引导发散式”的教学模式,由简单到复杂。通过采用这种“引导发散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有机波谱分析课程的整体知识和每一章节知识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掌握,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面向问题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
在学习有机波谱分析这门课程之前,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化学,也能够写出许多化学反应,并且能够利用一些结构理论赖解释许多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但是当遇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时却不知所措,也不知道从何下手,特别是那些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新的化合物。因此,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解决有机合成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从合成开始,经过对样品进行纯化处理,选择分析方法,直至最后的谱图解析。通过“面向问题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有机波谱分析课程的知识,而且在对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通过这样的手段,加强学生对四大谱图数据重要性的理解,并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质都有一定的提高。
四、采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有机波谱分析课程内容理论性强,非常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相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门难学的课程。所以,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这个平台,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譬如:IR中基团的不同振动形式,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将基团振动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示出来,这样学生非常容易接受也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强化了教学效果,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是从事化学、化工、生化、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鉴定化合物结构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对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令芝,龚淑玲,何永炳.有机波谱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2]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嘉谟,丁一刚,陈金芳.论毕业设计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J].化工高等教育.2002(4).
关键词: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现状;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063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作。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企业,石油企业决定着能源生产和消耗,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所以,了解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提高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质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
1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1.1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比较落后
与国外的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逐渐形成了炼化污水回用、生态环境保护、稠油污水回用锅炉等减排技术、油气管道能源消耗数据采集与应用调控中心以及井下作业及钻井作业清洁生产等的能耗水平分析和解释技术逐渐完善,并且我国石化也研发了和使用了一些提高能源利用率、处理污染排放物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我国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节能减排技术在我国石油企业中的研究时间较短,在早期只重视产量,忽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从而使得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人口众多、能源消耗量大,增加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1]。
1.2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近年来,根据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和要求,国内的石油企业加大了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已经大量降低,但是,从客观上来说,石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仍然在不断增加。
1.3油田开发条件改变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与过去相比,虽然石油企业的一些项目的消耗指标出现下降,但是,大体而言其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随着高新技术应用于实践中,油田开采能耗的增长指标逐渐放缓,但是,总体上的开采耗能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一些老油田的地下油田的含水量逐渐增加,使得生产用水增多,增加了开发成本,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一些老油田在中新技术的应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能源消耗增加,而新油田中通常会产生丰度低、品味低、含有密度低等缺点,造成油田开发难度增加,开发成本增加的问题。
1.4石油企业缺少节能减排的管理水平较低
许多石油企业内部没有制定完善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管理者缺乏石油开发技术的掌握和管理经验,没有引进和培养节能减排管理人员,缺少强大的节能减排管理队伍,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再加上少数石油企业不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工作当作浪费资金,没有效益的工作,只是敷衍和应付国家的检查工作,致使节能减排工作疏于管理,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2]。
2解决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现状的对策
2.1规划生产规模和总体产量
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石油企业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规划生产规模和产量,以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该制定统一的节能减排标准,控制石油企业的规模和数目。同时,石油企业需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深化节能减排方面的改革,贯彻和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
2.2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为了满足新时期的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取得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石油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和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石油的生产水平,优化石油企业的资源配置,处理好污染工作,以增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质量。石油企业应该加大对石油生产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设置专门的部门,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石油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石油生产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另外,在石油生产过程中,石油企业要大力开发新的石油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充分利用温室气体捕捉技术或者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提升石油生产的水平,以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大对石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存在着监管力度不够、违法操作、弄虚作假的现象,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石油企业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审核机制,严格处理不符合规定的现象,以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该认真执行各项管理条例,杜绝徇私枉法、等问题,充分发挥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监管作用,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
2.4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方案
节能减排工作是石油企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石油企业应该节能减排工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方案,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油企业应该综合考虑经济、行政、科技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保证措施,协调有关方面,以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3]。
3总结
总而言之,石油企业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监督和管理,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改变油田开发条件,提高节能减排的管理水平,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英存,张敏霞.中国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3(08):61-62+119.
[2]付玉.中国石油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改革与发展之机遇——第十二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