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政治学原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6: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政治学原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政治学原理论文

第1篇

1.学科建设基础薄弱

缺乏顶层设计和问题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论为指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将意识形态“泛化”和“标签化”,教学过程教条化,教学内容干瘪化,教学实践脱离社会现实。由于忽视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日益偏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和问题意识,是探索先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现实基础。

2.课程建设力度不够

缺乏制度保障。课程建设力度最突出表现在评价体系上,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仍占主流,课程教学过于强调对理论的死记硬背,教学内容恪守教材,脱离于社会现实,校本教材编撰没有地方性和特色性。同时,一些学校在进行制度设计时,缺乏针对性,制度的存在只是应付检查或评估,没有将这些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理念的变革又是这项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通过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法把教材内容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具有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刻板教条中解放出来,从泛化的意识形态中释放出来。教学理念的生成和创新,关键在于两点:“第一,要把握教材教学要点的精神实质;第二,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当代大学生在想什么?他们希望我们教师讲什么,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加以深入理解和实践的。

二、医学院校应树立四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1.意识形态理念

意识形态理论奠基人为法国哲学家拖拉西,后经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继承发展和批判创新。而意识形态理论的集大成者为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产物,以语言为载体,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在意识形态批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意识形态并不是社会的奢侈品,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经济基础的需要。所以,意识形态的根本宗旨乃是服务于经济基础。”[3]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意识形态理念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从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角度着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拓展教学视野。第二,以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深刻复杂性为主线,结合最新形势与政策,充实教学内容,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利益格局、分配结构的调整这个高度进行深入探索,引导学生认清在复杂发展情境下,如何看待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如何正确辨析发展进程中的主流与支流,大方向与大趋势。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深刻领会“四个讲清楚”,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新特点。“四个讲清楚”第一次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意愿、要求和诉求,因此,要引导学生明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团体、个人的本质表现,具有价值导向、动力激发和民族凝聚的重要功能。

2.敬畏生命理念

医乃仁术,医学更强调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义务,把挽救生命作为第一要务。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生十分重视技术与医德统一性,如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郭玉的“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中国传统医学崇尚生命价值的伦理理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生的医疗实践目的与医学目的日益背道而驰,不道德医生为某些利益而做出有损患者生命的医疗行为,面对矛盾重重的医患关系、红包问题等,如何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认同医学职业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贯穿敬畏生命理念应是当务之急。敬畏生命,促进生命成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立德树人,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者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情感,尤其是医学院校,更应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直面生命、体会生命的温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追求和生命自我理解、自我超越的过程,把关爱生命的这种意识和理念转化为生命文化的自觉,并作为一种生命力而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就在于“对人之生命意义引导,人之尊严引导,人之生活引导,人之德性引导,人之求知引导,人之智慧引导。”医学人文精神是“伴随医学产生以来同时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一种职业规定性。它充分体现医学科学的本质特征和医疗职业的理性自觉,是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的价值目标的理性提升,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医学人文精神通过对现代医疗技术本质的把握和医学科学成果的吸纳,大大丰富和发展传统的死亡观和生命观,在尊重、维护生命和对待医学死亡的问题上积累新的经验做法,所以,医学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修养,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寻找新的支撑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推动医学人文逐步走向体制化,从而促使医学人文发展为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

3.团队合作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了解大学生面对现实的困惑,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团队合作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表现之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团队合作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不可能完全是个人化的,它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需要教师之间共同分享经验,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彼此支持。”团队合作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团队合作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的凝练;有助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问题意识和包容对话的追求。

4.终身学习理念

第2篇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独立学院认为自己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因此要不走寻常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显得相对散漫,不够重视,所以落实起来效果并不显著。

2.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无法保证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对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大硬伤。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然而现实中,某些利益相关部门把这一“有利条件”视为直接获利的途径。所以,独立学院更多的倾向于关注数字,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就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不浓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浓厚的校园环境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优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并且起到相互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这对独立学院来说就是一个软环境的建设,但很多忽视了这一点,显然这也是一个不足之处。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改善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建议对策如下:

(一)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独立学院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平台,对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工具,在校园贴吧、BBS以及博客等载体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工队伍一个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当包括独立学院的相关党政负责人、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两课”教师(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班主任等,他们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加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工队伍,这样才能胜任这一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辅导员队伍着手,首先做好班级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然后逐渐建设起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从而不断夯实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所以,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当加强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症结所在并找出解决办法,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继续开展。其次,要切实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切忌纸上谈兵。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保障。在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后,就要不断地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这对独立学院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意义重大。

三、结语

第3篇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

第4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 教学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医学教育主要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培育合格从医人员的主要方法,是教育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主要渠道[1]。医学院校长期局限于思维模式以及专业特点等因素,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等。为了符合医学教育的进展,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落实,从而改善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高其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就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问题分析

1.1教师方面 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课程教师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启发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医学院校若想很好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从而推动该课程的发展[2]。由于该课程的教育环境和对象每年都在变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教学方法须不断创新。近年来,受多种原因影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骨干教师资源不断流失,现有教师的职称、专业结构不合常理,还需提高在专业知识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素质[3]。

1.2学生方面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学实施的对象,学生在学习上较为被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道德观念,如是否有自我求学及认真学习的意识、有无正义感等。而事实上,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只注重升学率,忽略学生的道德教育。部分中学老师没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滥用政治化教育和高压式教育方法,给中小学生留下不良印象甚至引发其产生逆反心理[4]。此外,家庭教育也存在类似问题,从而增加了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难度。

1.3教育内容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体系经过多次改革,虽有所改善,但仍未完成计划任务。以教育方式角度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已不符合教育的发展需求,许多新式教育方式的应用研究都是较为新颖的课题,例如网络教育、隐性教育与实践教育等[5]。此外,由于未对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受到课时、教学设备、教室与评价体系的制约,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发挥。

1.4环境影响方面 学生长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短短几个课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相比,外部环境海量信息与有限的思想政治信息相比,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难度[6]。

2、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

2.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影响能力 ①教师结合自身情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保持得体的言行与良好的精神风貌,给学生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对自己的教育事业积极热爱,合理使用情感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其在了解思想政治基础理论的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启发,并提高自身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感召力、吸引力。教师还应扩大自身知识面,提高学识素养,强化业务素质,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②医学院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进行改善,提供经费及机会给教师外出参观交流与学习培训,肯定优秀教师并给予表扬,对医学院校中被学生边缘化的思想政治授课教师给予更多的成就感,为之后的课程带来动力。另一方面,聘请校外知名思想政治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邀请党政领导兼职学校思政教学工作,为医学院学生讲解当今的政治形势。增加思政课的思想深度、人格感召力与吸引力,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轻视心理、厌倦心理得以转变[7]。

2.2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 以开放形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以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工作,实行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被教材所限制,通过大量古今中外的生动案例教育学生。保证以核心理论为基础,实现教学体系的转变,淘汰教材体系,以贴近生活、社会与现实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加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例如讨论、理论教学、辩论、演讲、情景剧等教学方法[8],给学生提供不同形式且丰富精彩的课堂,使其在课堂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最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在考核范围中加入学生学过程的评价,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期末思想政治考试的考核,还要重视平时与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核,使平时一点一滴的付出在期末收获中得以体现,并在思政课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2.3培养人文关怀理念,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视 因为受到功利等多种思想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义,认为该课程与财富的创造无关,因此更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思政课的学习。但大学生要成长与成才,应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尤其是医学院的学生。多数医学院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医疗事业,这是与人类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医疗行业以人为本,相对其他行业,需要更多同情心与爱心,需具备悲天悯人等情怀及较好的内在修养。所以医学院要重视人文精神价值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培养。首先,医学院校管理层要看重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物质,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宣传,形成由学校管理层至全体教师均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良好氛围,给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9]。其次,学校要提高人文精神的培育方式,创办人文讲坛,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及比赛,将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积极培育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的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以及宣传标语传递人文精神,为校园营造人文精神浓厚的氛围,从而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金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27(03):160-161.

[2]赵万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需要"论的几点思考――兼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4(01):74-76.

[3]罗春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索――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7(09):191-193.

[4]杜长林,张艳清,孟凡艳,李琪,张伟.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及应对[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04):50-53.

[5]谢时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04):3.

[6]宋强玲,零东智.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调查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02):275-276.

[7]要立新,牟兰荣,赵兵,马景瑜.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改革调查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6(03):342-344.

第5篇

关键词: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81-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创造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深远影响整个民族共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是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之举。

一、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2008年,我们在艺术院校、普通院校中,进行了以文、史、哲、经、法、语言、审美等内容为主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回答问卷的正确率为63.27%,而在美术院校,正确率只为54.5%,两者相差8.77%。可见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有些偏低。

与此同时,在对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和教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现状调查显示:美术院校的学生很希望老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占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无所谓的占33%。而美术院校教师能够经常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则只占29.1%,近三成;有时这样做的占43.8%,很少这样做的占27.1%。可见,在美术院校,学生对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教学的学习期望与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教,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事实上,在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既有学生的内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时机。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美术生虽具有文化基础相对偏低、个性较强、不愿接受僵化的理论说教的特点,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民族土壤,源渊流长,美术史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奇葩之一,这也是美术生乐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美术创新的起点和背景,是美术设计的灵感和源泉,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感。另外,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恤民、爱人孝亲、重德修身、励志图强、崇节重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修身养性、为人之理方面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兴趣。这些都是美术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高校中也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也就为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好“五个结合”

学校主导与组织学生结合。美术院校普遍不太重视以中华传统文化来丰富思政课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必须要重视。学校重视,不仅是说说,更要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个具体环节,要有共识和具体措施。第一,要把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体现到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思路、课程设计、效果评价之中去。第二,领导要亲力亲为,如亲自在教学中带头实践和实现这一要求、亲自主持课题研究等。第三,培训师资。培训一支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的师资队伍,抓好骨干,搞好普及。给教师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经费支持。第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还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等。另一方面,单靠学校主导显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第一,要正面引导学生,讲清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重要意义。第二,鼓励学生组织成立“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协会”或“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学习小组”等学生社团,委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或竞赛活动。第三,给学生从事活动以经费支持。

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课内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可在选修课甚至必修课中进行。如开展课前十分钟读经活动,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同时,还可穿插视频教学,如“于丹《论语》心得”等。课外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比较侧重第一课堂教育,而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1]“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依托网络平台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2]要把教学的课件挂到网上,还可在网上开设读书栏目,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国学经典,同时师生也可在网上互动交流,释疑解难。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采风写生机会较多、跟社会实践联系较多的有利条件,实地考察,充分利用社会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存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分离的情况,专业教师只管专业教学,似乎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无关,个别老师甚至排斥、挤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其实,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事与做人息息相关,没有艺德是难以成为艺术大师的,不会做人,又怎能做好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也是美术专业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应互相结合、相互配合,教书和育人是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同天职和使命。

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首先,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必修课的教学,如运用中国哲学丰富《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运用儒家伦理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如此可以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还须借助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以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如开设《中国管理哲学》、《国学精选》等。

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美术院校首先应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同时要借助校外资源,可聘请校外名师来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讲座;也可与综合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还可组织学生到综合型高校听名师国学讲座等。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当前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这些观点在现代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可取。但是,重德、修身、孝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在现代依然有相当的价值。既要反对食古不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其道德教育要面向今天的思政教育,这样才能“古为今用”。与此同时,当前的思政教育也必须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也存在一个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育人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为此,无论是美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专业教师,都必须注重和探索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结合,指导学生的生活与艺术实践,实现艺术、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三结合。

艺与德的关系。在有的美术生中,往往重艺轻德,认为艺最高、艺最重,有艺即行。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对从政的人有用;而自己又不想从政,学起来没有什么用。事实上,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有利于自身成就事业。美术生如果不重视艺德的学习,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要使学生明白:德和才一样重要,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不单单取决于专业素质如何,有时更取决于道德素质如何;要抛弃对思政教学的偏见和反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知与行的关系。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做到知行统一,能否把所学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历来主张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统一,尤其强调道德践行,反对说一套,做一套。美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知和书本上的阶段,必须落实到行、落实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部分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高职院校虽属于高校系列,但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其他的高校是有实质的差别。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却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考核标准等。而我们教师的实际教学处理能力有限,及部分教师对高校教学的盲目崇拜与模仿。使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部分课程内容较为深奥、难懂,学生不易理解,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下,难以内化。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但在一些方面缺乏生活性和时代性,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难以有效的解答;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矛盾。相当一些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一年级至三年级呈递减状态。譬如:在教授《毛》课时,沿用了高校侧重理论教学讲授的模式,注重理论的深度、难度的讲解,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脱节,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再就是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讲授,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要进行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厌学的情况,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一个方面。

二、社会不良行为风气的影响――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在教学中,我们致力于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其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迅猛推动,多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情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扭曲,形成老师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三、网络信息的不准确性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然成为网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等汇集,使一些虚假信息隐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中的一个敏感和脆弱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统驭能力还不强,主观控制能力较为薄落,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很大,一旦他们不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从而造成道德人格上的缺失。

所以,网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感。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对外来思想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

四、个别教师缺乏人格魅力、职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教师的榜样作用源自于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调查得知,现有的教师不能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部分教师教学热情低下,心态冷漠,对社会现实不满,甚至有些人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这些现象,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教师尽管有自己的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不求上进,缺乏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弱项,因此对于思想活跃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代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太“OUT”了,对于社会中的一些情况不了解,闭门造车,对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和剖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方式老化,实践课落不到实处

虽然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其中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得到了初步的运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老师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及缺乏创新的问题。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多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深化和提高,否则这些知识难以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当然,客观条件也不许。

六、考核方式单一、机械化

高职院校的很多模式,就是一个中学的升级版。在绝大部分学校还一直沿用中学一样的考核方式。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相背离。于是就出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怪现象: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窃窃私语,甚至呼呼大睡。考试之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把书本上的知识强背一番,就能及格,也就算是完成了学习这门课程的任务。这样的考试表面上看学生取得了好的分数成绩,但是实际上其教学效果甚微。学生既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知识也不能掌握理论,更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因此,高分的学生,有可能并不信仰,也有可能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而真正信仰的、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却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分。有的同学几次补考,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思想品德不好。这样的考核导向,一定会抑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七、课程设置边缘化及某些内容本身的不足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为目标,个别的领导及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在课程设置上,能挤就挤,逐渐使其边缘化。加之,思想政治课程中内容有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学内容和当前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但是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存在滞后性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践的发展予以补充和完善。然而在当前的部分教师中,对教学内容仍只是一味灌输,不能把教材内容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喜爱的、真心接受的、为学生所真切需要的生动知识,这就加剧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认同。

八、学生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能动性差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经历了小学、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认知能力。正确的观念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反之,不利于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同学对这门课没有新奇感,导致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体能动性的消失,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愿望变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缺乏甚至无效。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功利性很强,往往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只要过关就行,即便追求高分的同学也是为了奖学金而学,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了抵触、漠视、逆反的心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现更加艰难。

[参考文献]

刘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

第7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

[作者简介]张友强(1956-),男,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庆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95-02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介绍及其实际应用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离出来,长期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而存在,一直没有找到自身发展的支撑点,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组织如同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但以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的起点,也是重新进行自我定位的必然。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动手能力。

(一)问题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运用现状

作为一种广义的方法,问题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育,1965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了问题教学模式,开始尝试通过训练和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改善教育现状。

问题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层次理解知识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问题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问题教学模式在北美获得了快速发展,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问题教学模式。90年代,欧洲的部分医学院校也开始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程的试验。1994年英国曼切斯特医学院在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在亚洲,曾经三次召开有关问题教学模式的会议,标志着其在亚洲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目前,国外对于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关于学生业绩的研究、关于学生态度的研究、关于元认知技能的获取和运用的研究、关于影响PBL(问题教学模式)效果因素的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应用的深入,在线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如今在国外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包括商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建筑、法律、工程、社会工作学院和一些高级中学等。

国内对于问题教学模式开展的研究大部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并逐步尝试和探索将其引人国内的教学实践中,如《国外PBL课程模式介绍》《PBL教学模式在肾内科教学中的实践》。随之,国内对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进行理性思考和大范围应用。如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对问题教学模式引入后的应用前景和是否符合目前的教育现实进行思考;借助网络技术,把问题教学模式应用于网络教学实践中,与网络教学情境相得益彰,探索网络环境下问题教学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流程的方法;将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领域从高校教学、大学培养模式扩展到更细化的单一学科教学、具体专题教学设计、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等领域,如《对问题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探讨》《PBL学习模式之探讨》等。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问题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主要特征有:一是问题教学模式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在问题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是基于各种问题的,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将自身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作品,使学生在开发过程中能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问题教学模式应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和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念,培养和提高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即由教师主导全部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教学进度,将其认为重要的知识与观念用系统化与结构化的方式,有效率地传达给学生,而学生则是完全被动地接收教师的教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被动的,加之理论与现实具有的差异性,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另外,高职学生理论素质和学习热情普遍偏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取问题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在问题的分析、讨论、解决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思维能力,在小组的协作中学习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资料共享和分工协同的团队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说明,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导入问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完全符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思路

(一)确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与普通本科院校和专业课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模式相区别,就必须确立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的新理念、新思路,避免本科压缩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整合目前的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内容要基于问题的设计、讨论和解决来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实训实践的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已有的“双步导师制”“大学生知识竞赛”“理论学习小组”的运作,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创新特色、虚实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的系统平台。

(二)在模拟社会问题的认识、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导,提高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奉献社会的能力。问题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结合教学计划,把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模拟情景的问题设计中。学生在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能够训练思维能力,主动寻求相关知识,在团队问题解决小组协同动作中,达到既提高实践能力,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目的。

由于问题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将自身的能力有效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实施问题主导型教学。从社会实际出发,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发掘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践一理论――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问题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问题的设计和解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模拟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项最核心的技能,学生一入学就应介入这项活动,并重点在高职教学计划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进行训练,使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锻炼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

(二)师生全员参与

这种师生全员参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授课教师的全员参与,每个问题实训项目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授课及组织实践。这样对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实践、锻炼、提高的过程,尤其对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二是学生的共同参与,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各个问题解决小组中,这对于学生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核心技能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非常有利。三是师生间的互动,不仅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更多的是实践中的互动。结合导师制的实施,师生之间可以共同组建若干项目组,完成各类问题项目。

(三)问题环境的仿真化

通过一定的方式,尽可能地营造仿真化程度高的问题环境,如让学生把上课当成上班,注重自己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淡化考试,以业绩定优劣等,让学生提前介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地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目标。

(四)发挥“双步导师制”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专科院校;思政课

一、专科院校采取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公共必修课必须要和一些专业性的学科有所区分。但是,一直以来,有些专科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思政课的教学按照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进行,使得当今的大学生,对照本宣科的传授更加“畏葸不前”,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严重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加强,同时也导致思政课教学逐渐的被淡化,因此,专科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可行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应对这方面的不足。

二、专科院校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挑战

1.对专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的挑战。

专科院校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依照教材的编排进行备课,单向度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模式。授课教师需要进行大量资料的汇总,以及要求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去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设置,方可完成对专题更加精确的提炼。同时关于课堂的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相关问题是由学生主要参与互动去完成的,整个课堂的氛围会更加的活跃,需要老师去更好的把握课堂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组织过程的顺畅。

2.对专科院校学生的挑战。

专科院校的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为问题的设置需要认真分析,方可真正意义上锻炼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被动接受教师宣讲的“依赖症”,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因此专科院校的学生必须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对专科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进行问题式教学需要改变过去大合班上课的模式,教学组织上应该是以小班上课为最佳方式,这就要求专科院校的授课教室有充分的保障。同时对于专科院校一些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源的需求也会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科院校思政课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解决专科院校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挑战的对策

1.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探讨和研究。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尤其是要充分结合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文化素质,不断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出发,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问题式教学的组织者,思政部教师首先要具备“通观全局”的组织意识;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史哲相关的内容以及不断进行问题式教学的研究,以此来充盈自身的知识储,从而可以更加从容进行问题式课堂教学”。①思政课还应该更加重视和本学院以及兄弟院校的思政部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相关运用方法的交流,从而促进自身能够更好的把握“问题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2.立足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专科院校的学生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由于不同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所站的角度不同时,其分析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有很大的偏差;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同,其对问题的把握会存在不足或者缺陷。因此,在整个授课环节,需要思政课教师循循渐进的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

3.不断去优化专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为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问题式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问题”。②采用问题式教学需要采用小班教学,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合班,这就要求专科院校必须提供足够多的授课教室。同时对思政课教师的人员需求会进一步提升,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引进工作需要加大一定的力度,同时对专科院校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源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4.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考核机制上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建议采用操行考核和水平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操行评定包括学生的出勤率、玩手机、看小说。乱说话等相关情况的考核。水平考核包括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实践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平时的阶段性测评构成。通过操行评定可以有效开展课堂的纪律组织,通过水平考核促进学生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一般而言,课程考核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题式教学过程的成败以及教学效果。两种考核方法的共同推进,可以有效的推动问题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伟超.基于问题式学习初探[J].职教论坛,2010,(7):45-47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注释:

第9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并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有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一、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是维系民族认同和社群存在的生命线,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地方性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版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这个民族的身份标志。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在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关于天地起源、生命起源及其本民族历史变迁等方面独特的知识体系,并对之进行了包含自身价值观的文化解读,进而演化出宗教、道德、禁忌、村规民约等等的规约体系,有效地塑造着每个成员的观念与行为,保障了族群内部的秩序。尽管由于历史变迁导致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但是,被当地民族视为行之有效的一些传统价值观通过强烈的认同感与风俗习惯积淀并传承了下来,通过代际传承,持续地塑造着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最终凝聚成反映民族性格的民族精神。少数民族社会以部落为基础,部落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形成了血缘、族缘和地缘交织重叠的村落结构,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这种文化传承一方面强调以孝为先,尊老爱幼,同时又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强调个体服从族群。《玛木待依》(意为《教育训世经》)是彝族文学名著,它对彝人的家庭、家支的尊卑秩序以及各种道德伦理要求做了详细的记载。它提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主张勤俭节约、舍己为人;坚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称颂诚实忠厚,反对虚伪轻浮等等。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重诚信和重农牧的传统,重视善良、互助、谦虚、勤俭、坚韧等价值观,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价值观。

二是审美观的育人功能。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这样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体现本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审美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如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等。每一种艺术的发展都源于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中,民族的心理和情感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个艺术家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艺术家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必然要通过艺术实践表现出来,表现为艺术的民族情感。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大学生通过领略和鉴赏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感悟到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艺术,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更能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蒙古族歌舞的审美教育功能。古老的蒙古族宴歌《六十个美》,唱出了六十个美好的事物。“歌中列举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嘹亮的歌声、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义、长者的训导、老师的教诲、谦虚的美德、英雄的荣誉、崇高的事业、万民的安乐、天下的太平。”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通过纯美的音乐去感悟美,体会蒙古民族崇尚美、追求美的审美境界,进而在不经意间领悟到少数民族朴素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这种美育功效源自少数民族艺术内在的感染力、体现了人的本性,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替代的。

地区性民族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摄取民族文化的长处,让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教育以鲜明的个性融入到国家乃至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为例,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孕育了当地原始、纯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说这里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在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与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的,隐含着深刻的内在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产物,是他们自身生命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中的瑰宝。

二、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的原则

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应坚持的原则,除了一般性原则之外,根据教学的经验应突出以下几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需要选择乡土课程资源,不能随便滥用。

2.经济有效原则。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比选择运用其他课程资源更简便易行,省时高效。地方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的配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适宜性原则。由于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力量、学校经费、学生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4.和谐性原则。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课本知识和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意进行整合,使之和谐统一。

5.综合性原则。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地方文化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容,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一专题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态度、人格等综合素质的教育。

6.时代性原则。即地方文化资源要努力反映各地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新面貌,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及时补充反映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同时,课程应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实践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学习方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加强思维、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一)“统一理论教材”与“鲜活地方文本”相结合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主要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全国统一规范的教材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性,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这些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对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形成较为系统的马克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笔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经验来看,这些教材偏重于抽象的理论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即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偏重于全国的一般性的理论总结,对于地方性的经验摄入不多,缺乏适应地方院校的“鲜活文本”。

(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田野考察

组织高校大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古代盐运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海龙屯遗址、“沙滩文化”世家文化遗迹、浙大西迁旧址、汉三贤、清三儒、诗乡、茶文化等文化实景中进行现场考察,实地感受这些不同文化形态的人文精神内涵。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相关地方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结合学术前沿,根据学生的志趣和自身条件,开展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世家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把调查法、访谈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方法系统,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贵州由于地质构造原因,本地不产盐,需要从周边特别是四川运盐,加上当地山多路少,食盐运输特别困难,千年以来,穿梭于川黔古道的盐巴客,挑战大自然,用他们的血汗,历尽艰辛,运盐入黔。其中蕴含的坚毅、忍耐、顽强,是当代人追逐梦想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既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地方的典型性。诸如文化、抗战文化、土司文化、沙滩文化、盐运文化等丰富的地方文化形式,及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为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陈高昂.基于社会制度课程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42-143.

[2]苏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63-65.

[3]李向东.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误区[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32-133.

[4]罗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以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为例[J].学理论,2015,11:109-1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