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依法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6: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依法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依法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是否拥有别人所无法模仿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而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核心。建筑企业间的竞争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作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控制、激励、调整人的能力并将其整合到组织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说人力资源开发包含2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建筑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所有人员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3个部分: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超过劳动年龄没有退休或已经退休但仍在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可以把建筑业人力资源划分为2大类:(1)现实人力资源。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即现在在职的从业人员。(2)潜在人力资源。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正在各级各类建筑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想报考建筑类学校,将来有志并能从事建筑业工作的人员,以及将来想进入建筑业工作的其他人员,主要指从事建筑业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住宅、生产性建筑、公共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大,从1978年的3.8%逐渐增长到2004年的7.0%(见表1)。

表1 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年 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比重/%

3.8

4.3

4.6

4.6

6.5

6.6

6.6

6.7

第2篇

在语文标准化试题中,往往出现一类四个备选项在内容或形式上基本相同,但有细微差别的选择题。解答这类题型,通常用“求异法”。用求异法解答选择题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同中求异”一是“弃同求异”,另外一种是把二者结合运用。现举例说明。

先看“同中求异”的例子:选出与例句结构最相近的一句。

例句:她所表现的耐得任何艰险的精神,显示了她是一个不寻常的女性。

A饱经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深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B,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C社会主义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并不是人人都搞清楚了。

D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例句与四个备选句在语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主谓句,这是“同”。根据这个相同点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在这个相同点的基础上寻找其相异处。通过对例句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主语是名词短语,谓语是动宾短语,谓语中的宾语由主谓短语充当。备选句中,A句的宾语是名词短语,与例句谓语的结构不同;B句由主谓短语作主语,与例句主语的结构不同;D句有句首状语,也与例句不同;A、B、D项均可排除,判定C句正确。

再看“弃同求异”的例子: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正确的一项。

A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时速可达756公里/小时。

B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时速为756公里以上。

C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速度为756公里/小时。

D这种全封闭的“蚕豆”式自行车,最高速度为756公里。

这种题型应该用“弃同求异法”去解,即抛开各选项中的相同部分不管,专门审察那些不同部分。因为相同部分是不可能有差错的,只有不同处才会有错。例题中,各选项的前半句都相同,只有后半句不相同。我们就应集中精力去审察后半句:A的“时速”与“公里/小时”意思重复;B的“最高”与“以上”前后矛盾;D的“速度为756公里”没交代清是时速还是秒速。因而A、B、D均可排除,确定C句是正确的。

最后看两种方法并用的例子:请选出一种正确的说法。

A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

B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那是极端有害的。

C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极端有害的。

第3篇

笔者常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凡是使人兴趣盎然的东西,特别能激活人的思维。教学中,运用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达到导读的目的。

学习《荷蓧丈人》一课,教师借助导引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注释《论语·微子篇》,“微子”是什么人?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封神榜》,商纣王有三位忠臣:微子、箕子、比干。《微子篇》第一章写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引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页。孔子很赞赏这三个人,称他们是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即成仁取义之人。尽管纣王无道,把微子废掉,但他们以死相谏,关心、参与政治的精神孔子十分赞赏。这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而隐士的主张恰恰是逃避政治。因此《微子篇》中写了许多孔子和隐士发生冲突的故事,很有趣。本课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同一位隐士发生冲突的事。

学习本课,请同学们围绕以下问题阅读、讨论:(投影出示)

①“丈人”在文中指什么?

②丈人为什么要批评孔子?

③子路见丈人骂孔子为什么还要“拱而应”呢?

④丈人对子路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明显不同?

⑤孔子为什么命子路“反见之”呢?

导引语紧扣课题有机延伸,点明课文的难点:孔子“入仕”的政治态度,并用质疑发问提挈全文的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直接兴趣,学好课文便有了基础。

2.寻路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叶老说,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凭借质疑引导学生摸清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使之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课文谋篇布局之道,以为读书写作的借鉴。

秦牧的散文《土地》选材广泛,联想丰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思路,体会其“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呢?既然作者的匠心在于围绕中心合理地选材布局,导读寻路的突破口也应从材料入手。先引导学生看书:课文中选用的与土地有关的材料(事)共有多少则?学生找出共有13则,再引导学生给这些材料加上标题,按序号进行排列,最后启发学生依照性质将这些材料分类:1~4则写珍爱土地;5~8则写保卫土地;9~13则写建设土地;最后一小节赞美土地,点旨明题。至此不难看出,文章的思路是以“土地”为线索,按照珍爱土地—保卫土地—建设土地—赞美土地的顺序安排材料的。从选材看,古今中外,事情繁杂,似不连贯,是“散”的,但依据线索,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最后揭示中心,体现了“神聚”的特点。导读中若能利用板书,会使思路显示得更加清晰。

3.对比

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语文教学导读常用的方法。质疑对比,容易迅速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特征,抓住问题的本质。质疑对比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事物前后对比。如阅读《明湖居听书》,为了认识白妞说书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质疑:白妞出场前后,戏园里的气氛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由出场前的“热闹哄哄”到出场后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说明了白妞演唱的巨大吸引力和在观众心目中的影响。另一种是两种事物的对比:描写黑妞和白妞演唱的技巧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很可能回答:用了比喻的方法。可以再引导对比:两者运用比喻描摹表演声音的情况完全相同吗?如细读课文便会发现:写黑妞是以声喻声,“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写白妞则是以形喻声,“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这时,学生就会理解作者把只可意会而难以言状的听觉形象转化为易于体会的视觉形象表达出来,目的在于使读者感受真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鲜明地突出了白妞高超的演技。

4.探微

课文中常有一些类似“闲笔”的地方,对表现中心有直接关系,但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导读,应抓住这些学生不注意的细微之处,借助质疑,激发思维,来一番“咬文嚼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范爱农》一文有两处省略号,用法很微妙,学生一般不注意。一处是鲁迅到报馆去询问王金发送五百元的事──

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另一处是许寿裳写信催鲁迅往南京──

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教师质疑:这两处省略号都表示语有不尽吗?学生会回答:都表示语有不尽。再引导:那么产生语有不尽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处省略号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细读课文可以看出,两处省略号确然表示语有不尽,但第一处的“语有不尽”是因被对方截断而未说完,第二处是因说话人(指范爱农)不愿说下去,根源在于下文所说的“无声的话”,形象地表现了范爱农当时凄凉的心境,反映了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的悲惨局势,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这种导读,往往令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可以发挥以小见大、探微而显旨的作用。

5.求变

将已有的知识结构借助质疑变换一个角度认识,可以引起新的思考,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

学习《〈指南录〉后序》,为了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天祥出使北营的紧迫形势及“纾祸”、“救国”的动机,抓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质疑:战、守、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三者是什么关系?部分学生会脱口而出:并列关系。再引导研读本小节内容,学生就理解了三者是选择关系,即或迎战、或防守、或转移都来不及了,从而突出了当时形势的紧迫性和文天祥以国事为重的出使动机,确定了导读全文的认识基础。

学习小说《药》同样采用此种方法,引导认识作品主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绝大部分学生确认是夏瑜。再深入质疑:“既然夏瑜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放在暗线的位置?”这一导,经过思考学生便会认识到作者构思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把夏瑜放在暗线的位置,便于突出老栓及其他群众(包括夏母)的麻木、愚昧和对革命的不理解,更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小说主题。

第4篇

我校“异步推进教学法”的研究于1999年9月向县教研室中报的课题,属“中学语文异步推教学法的子课题.经过实验组教师两年时间的研究与实验.形成了“异步推进作文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效.一改过去陈腐的作文教学模式:即指导、写作、批改、讲评的“一刀切”.表现为题目教师出.提纲教师拟,文章教师批,优劣教师评。教师“扶着走”、“一言堂”,根本不看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性和动态性.学生对作文视为苦差事.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作文能力结构及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规律为依据,以“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四阶”、“六步”模式为指导,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异步拟题”、“异步指导”、“异步训练”,“异步批改”、“异步评价”的“五异”作文教学法,并在全校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可行性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

l、运用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法旨在让每个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探索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3.验证“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一“四阶”、“六步”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四阶”即“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读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即:指导预习一同步教学一分组太论一异步训练一课堂小结一课外练习)

三、实验概况:

1.实验时间:1999年9月~200l年4月。

2,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其中(一)班为实验班(人数52人).(二)班为对照班(人数50人,跟踪测验对比。

3、实验方法与结果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两班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情况。见表1、表2。

表l实验前两班学生对作文课学习的兴趣调查表

组别类别人数感兴趣兴趣一般不感兴趣讨厌不表态

百分比

实验班人数8人25人12人5人2人

百分比15.4%48%23%9.6%3.8%

对照班人数7人26人10人4人3人

百分比14%52%20%8%6%

表2:旭光初中初三实验后两班学生对作文课学习的兴趣调查表

组别类别人数感兴趣兴趣一般不感兴趣讨厌不表态

百分比

实验班人数24人20人6人2人0

百分比46.2%38.5%11.5%3.8%0

对照班人数9人23人15人2人1

百分比18%46%30%4%2

从表中可看出实验前两班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情况基本一致,但实验后情况就大不一

样了。这说明实验“异步推进作文教学法”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

潜能。

(2)实验对比法:

将实验班按异步推进作文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班按传统的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在同一老师,相同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组织考核,根据“安徽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为标准评分,并对两班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见表3,表4。

表3实验前两班作文考核检验表

实验班对照班均差t值p值

X1S1

68.8513.8X2S2

6812.7X1-X2

-0.1t

-0.025p

p>0.05

表4:旭光初中初三实验前两班作文考核检验表

实验班对照班均差t值p值

X1S1

82.855.71X2S2

67.68.69X1-X2

15.25t

6.56p

p<0.01

从表3、表4中可看出两班作文成绩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而实验后作文水平有了显著性差异,P<O.Ol,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

四、原因分析

实验班学生两年后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是我们在实施异步推进作文教学法时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把握四个层次,即①摸清学生底细,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划线分层教师对学生胸中始终有一本活档案。②训练体系分层,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制定训练目标序列,(如:初一年级着重进行记叙文训练,包括叙事、写景、写人等训练;初二年级继续写记叙文.着重进行说明文训练,包括实物说明、事物功能说明、程序说明、事理说明等;初三年级继续写记叙文,着重进行议论文训练,包括一事一议、论证方法、想象作文等),使写作文过程有序化。同时还将训练内容分成若干有序的单元或专题,一次训练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从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到个别辅导都围绕训练专题进行突破。绝不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如记叙文可分为记人类、记事类、描写类三大块,每一块再划分,如记人类又可分为“记一个人”和“记一群人”两大类。说明文可分为说物式、说理式、说事式三种类别。议论文可分为阐释式(以正面立论为主)、批驳式、关系式(以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为主)、引申式(从寓言、故事入手引出哲理)、评述式(读后感、评论等)。这样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形成稳定的训练序列.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③目标分层:对异步学生实行异步定标,让他们在每一次的训练中都能在自己所属的领域内达标或超标。④评价分层:以异步学生个体的纵向对比作评价标准,教师始终有一本学生写作水平不断推进的动态发展档案(二)讲究三个“注重”。即:①注重文前的异步指导和文后的异步评价。如:学习《卖炭翁》一文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提出了不同的写作要求,A层(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将此文改写成白话文即可,A层中若再有困难,就降低要求,只要把文中情节叙述全、叙述通就算达标,若能重新构思情节讲述就算超标。B层学生中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补充情节,丰富内容改写就算超标。c层学生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情节,文句流畅地表述还要求他们充分调协自己的感觉器官。力争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渲染那天气是如何的冷,老人是如何的苦,富吏又是如何的酷!这样的异步指导,避免因目标单一过高,使差生产生畏难情绪。另外每次作文后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千方百计、不拒形式地给予肯定与表扬。尤其是差生,哪怕是有点滴进步,都要适时指出来表扬一下,让他们谈谈写作的收获与体会,对写作产生好的情绪,使之喜爱作文.愿望作文,从而感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评分时也是异步给分,只要是进步的习作都舍得给分,用分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班内成立TA.个学习小组,组员优、中、差搭配好)比学赶超,相互竞优。有的学生一改再改,作了再作,老师讲评后,主动重写,让我再给他评分。如班上的“数学王子”高

伟,原来作文水平较差,有一次交来作文(《我们的教室》)不到半天,竟跑到我办公桌前要求再拿回去重写。一年下来,他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目前语文成绩也是同年级中的学科尖子。②注重每次习作的评注:先要求学生在作文过后立即给自己加个评注(一般要求指明写作思路、写作缘由、心得感受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其次是小组内质疑评议:让学生间互评互改,并将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老师帮助,最后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点,反馈指导,让学生每写一得,掌握技巧,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写作兴趣,而且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评价作文能力。③注重平时的广泛阅读和创设最佳的写作环境: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崇尚开放型的大语文教学,走向社会,认识、熟悉周边生活,再来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定期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演会、故事会、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广学博览,常记常忆,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定期出黑板报,刊登历次作文中优秀之作,创设最佳的写作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焕发才华,激感。增强表达的欲望。

而对照班采用的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法。(一)教师拟题“一刀切”;(二)教师指导“一锅煮”,眼中只见教材,不见学生,学生在教师眼中也都是“千人一面”,没有差异;(三)布置训练时目标是一致,差生望目标而怯步,无从写起,结果抑制了他们仅有的写作兴趣,最后有的差生索性就不写了。这样恶性循环,越不写越差;(四)评讲教师是一人包到底,批几条眉批与总批,学生连看也不看。实践证明,实施“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法”,不仅教者能从繁重的批改中解放出来,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所提高,改革传统的教学法已势在必行。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形式的作文教学更贴近了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都能带来自我写作的欲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2、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使学生习作的文风发生了变化。以前同一标准下的作文,学生总是无病、假话连篇、机械模仿、东拼西凑,实验异步推进教学法。异步学生异步设标,而且坚持写作向生活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写,解决了“源”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写真写实了,从而文风发生很大的改变。

3、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习惯从文到文地指导,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习惯包办代替,忽视对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随意性作文.忽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有序性、实用性等。实施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后,这些观点都得以改变。

4、异步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原理。每个学生在每次训练时都能目的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从而拾级而上,对学生有提优补差的效果。

5、异步推进的作文教学法,既承传教学上传统的经验,又广纳新思想、新方法,可行性强。

当然,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非一日之功,还须一番努力,我们只是通过实践初见成效而已,不妨让同行们试试。

(二)建议:

l、从小学开始就应重视作文教学,教师不可将它视为阅读教学中的附庸。

2、教帅在作文教学中,除对学生进行智力因索开发以外,更多的应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态度、习惯等心理品质),因为差生很少是先天就差,而是我们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忽视了。

第5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各项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涉及法律的事务越来越多,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也日显重要。因此,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和企业家对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也格外重视。他们不仅聘请专业律师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甚至还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聘用专业法律人员处理企业的法律事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法律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企业经营、管理等活动与国家法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一、依法治国已经作为国家的基本方针写进了《宪法》。在现代法制社会,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来实现。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基本主体,必然也在国家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之列,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各经济主体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各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所以说所谓市场经济也即法制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企业,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在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往往会由于不懂法而错失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机会。而知法守法的企业,则完全可以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之免受任何不法侵害。

三、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从宏观上看,也可以理解为即各种经济合同的谈判、签订、履行、解决纠纷的过程。企业的经营目标,主要依赖各个经济合同的正常、实际履行来实现。而各个经济合同的谈判、签订、履行、和纠纷的处理,均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四、企业依法签订的经济合同,是确立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也是企业实现其经济目的、解决经济纠纷的重要依据,所以,经济合同也可以理解为是国家法律法规在该企业的具体延伸。签订经济合同,对企业来说如同立法一样重要。所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如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或专业的法律工作者的参与,经济合同签订不好,企业的经济目的也往往难以顺利实现。

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特点

企业作为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必然有着不同于国家司法机关的自身的特点:

一、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领导重大决策过程中的法律事务。包括企业的设立,投资项目的选择、谈判,重大经济合同的签订,企业的改制、上市,企业重大问题、突发问题的处理等。主要涉及企业法、投资法、公司法、合同法、金融法等内容。

2、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事务。如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劳动人事的管理,经济合同的管理,金融税收的处理等等,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相关的法律问题。

3、解决各种经济、民事纠纷过程中的法律事务。除经济、民事纠纷涉及的有关经济、民事法律问题外,还有关于仲裁、诉讼、执行等程序性法律问题。

二、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不享有任何的执法的权力,而是着重与知法守法,防止发生法律冲突,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主要以预防为主,以避免发生法律纠纷为目标,其次才是依法解决、处理已发生的法律纠纷。

四、企业法律事务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多,涉及的工作内容复杂,企业法律事务往往处于配角地位,带有服务性质,所以要求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除必须掌握全面的法律知识外,还必须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奉献精神。

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功能

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功能主要三项:

一、预防功能

通过为企业领导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就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意见,参与、协助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有关工作,起草、审查企业的经济合同和有关法律事务文书,解答企业职工的法律咨询等,使企业依法进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防止出现违法行为和各种法律漏洞,预防企业发生法律纠纷,避免企业经济损失。

二、挽救功能

在企业发生法律纠纷或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企业进行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或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宣传教育功能

第6篇

一、中医药立法称谓产生争议的缘由

就当前情况看,相关专家对中医药的立法称谓选择存在很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学者对我国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医药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从部分专家的角度,把中医药的立法名称确定为《传统医药法》是恰当的。但这种立法称谓的确定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讲却是不合适的,这些“民族派”学者认为,把中医药的立法名称定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与民间医药法》较为恰当。就目前情况看,持有这种看法的学者占据多数。虽然中医药和以往相比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业内人士所认可,但被人们所熟知的还局限于狭义上的中医药。人们熟知的中医药指的就是汉族中医药。对于其他民族的中医药,还处于懵懂状态,对其了解也知之甚少。根据上述观点,这些“民族派”的学者赞成将中医药立法名称拟定为《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法》是较为合适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民族之间医药的发展。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将中医药立法名称确定为《中医药法》比较贴切。“中医药”三个字言简意赅,既可以是中国医药,也可以是中华医药,同时,这种立法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包括了中国其他民族的医药文化。根据上述理由,相关专家将中医药立法名称确定为《中医药法》。笔者经过权衡利弊,赞同这一种说法。

二、中医药的立法名确定为《中医药法》的必然性

(一)“传统医药”的称谓不能充分展现中医药发展历程

现如今“传统医药”的称谓在全世界的药学代名词中广泛流行。但“传统医药”这个称谓并不能将整个中医药发展历程进行充分展现。“传统医药”这个名称本身并无歧义,但由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如果将“传统医药”这个称谓体现在当今我国中医药名称立法当中,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的。因为这个名称从根本上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了否定态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关于中医药研究的相关守则中,将“传统医学”进行了如下定义:传统医学利用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以及用现代医学理论不能解释的方式对人类的健康进行治疗诊断。基于世贸组织对其相关定义,我国有专家认为,将传统医学作为我国中医药立法名称是不全面、不恰当的。传统医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指的是一种技术和实际操作的统一名称。从上述观点可以发现,将“传统医药”作为我国中医药的立法称谓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时展的相关要求。

(二)“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名称并列的弊端

“中医药”这三个字虽然非常简单,却蕴含了非常广泛的含义,将中华民族各族医药的智慧结晶加以全面性的概括。用“中医药法”作为中医药立法的名称显然比其他冗长复杂的称谓要恰当得多。另外,我国各民族的医药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汉族医学推崇“五行”之说即金、木、水、火、土;苗族医学讲究的是按照致病“六因”展开具体治疗;蒙医学中的“三邪”学说中都是相互联系的。将中国中医学看成整个有机体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就能够让中国中医药发展的更加繁荣。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医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果在这种条件下把中医药进行细分处理,必然会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道路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是包含关系,两者层次不同。如果将两者进行并列处理,从民族团结上来讲是起到反作用的。

三、中医药立法名称和管理

(一)中医药立法名称和管理之间的联系

1.相对于国家政策而言,法律的本质更加具有稳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律应当是国家政策的一种稳定性表现。所以,中医药立法称谓的确定就是对我国中医药管理相关法规进行巩固。

2.将中医药称谓进行立法处理,也就是说该名称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对中医药的立法名称进行准确的定义是为了确保中医药管理的发展。将我国各民族医药的名称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为我国中医药在管理上提供极大地方便。

(二)中医药立法名称的确定对其管理方面的影响

香港在1997年制定的中医药条例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施行。”为了民族团结,经过综合考虑我国将中医药立法名称最终确定为《中医药法》。这样制定的并不是相关管理者工作疏忽,而是中医药立法名称与中医药管理结合了我国国情进行综合考虑所制定的。从目前情况看,中医药的地位远远不及西药的地位。中国各个民族的医药文化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对于中医药的相关管理应该将各民族医药文化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力量加以集中。

(三)我国中医药管理的前景

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传统医药和对医药事业的创新改革都是属于当今我国中医药管理范围之中。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分析,各民族医药和民间传统医药都是在中医药管辖内。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出台《中医药法》之后我国在相关古代文献研究、中医药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都有着崭新的前景。出台《中医药法》也充分地将我国中医药的前沿向世界范围内进行展现。中医药管理要向西医管理看齐,也要制定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规范,以便于相互借鉴经验。到了各民族医药都拥有完善体系一天,我国的中医药管理也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梯。

结束语

第7篇

论文摘要:进城务工人员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进城务工人员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日益凸现。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落后的各种制度和观念还没有被彻底清除,新的体制还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认同、制度供应和城市主流经济文化的接纳,以及存在社会歧视性政策,必然会形成与城市主流生活格格不入的“另类”,成为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期的社会弱势群体。因此研究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进城务工人员权益遭受侵害的突出问题

1.1就业和岗位选择受到限制,不能享受平等择业,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许多单位在招聘职工时特别注明“限本地户口”。所以进城务工人员只能选择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职业和岗位,那就是苦、脏、累、险的职业和岗位。

1.2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人身自由时遭威胁。孙志刚事件终结了我国强制性收容遣送制度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人性化的自愿救助制度。这个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再也不会为“暂住证”之类的规定而东躲了,但还要交各种不合理的规费。进城务工人员要找工作,由于处于劣势地位,其身份证件常常作为个条件被扣押,没有证件或者不交证件,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你奈何不了。更有甚者,你的人身自由也在用人单位的掌控之中。

1.3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经常被无故拖欠和恶意克扣。进城务工人员在辛勤工作之后,往往不能保证按时、足额地拿到自己应得的工资报酬,并且工资水平普遍很低,增长缓慢,而且被强迫加班加点,且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很多情况下,处于弱势地位的进城务工人员无奈被迫超负荷工作,用人单位却不按国家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因为超时超负荷加班造成进城务工人员工伤,甚至死亡的事件已经不是个案,某些行业屡屡发生此类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1.4社会保险没有着落,用人单位不为进城务工人员参保缴费。用人单位很少能按国家规定,为进城务工人员交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类保险。

1.5进城务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工作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却享受不了工伤保险待遇。进城务工人员到城市工作,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往往是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岗位上工作,加上不少单位安全意识薄弱,缺少安全保护设施,工伤事故时常发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人透露,我国每年因工致残人员有70万,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

1.6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不少进城务工人员是举家进城打工的,作为进城务工人员,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然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就近上学,本来应该人人享有的平等受教育权,无形中就被各种部门的各种规定剥夺了。

2.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2.1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得不到保护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传统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城乡及乡村各村落之间的相互隔离;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现代法制观念淡薄。在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进城务工人员既不能以传统的熟人关系保护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2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1958年,为了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确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种户籍制度本身强化了城市和农村的隔离。

2.3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滞后,执法力度不足

2.3.1劳动保障法制不健全,立法边界模糊。虽然现行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了许多规定,却未能有针对性地对进城务工人员这样的弱势群体给予特殊保护,为他们提供便捷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这就使权益受到侵害的进城务工人员无所适从,发生争议后不知应当先找劳动部门还是先找法院,等到了解清楚之后往往又因为超过仲裁申请时效而被驳回。

2.3.2现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在劳动关系的建立上,对用人单位不与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处罚只是责令改正,对仍未改正行为没有进一步的处罚措施。在工资支付方面,对拖欠、克扣工资等行为,只是设定了50%到一倍的赔偿金;对企业主拖欠、克扣工资后逃匿等行为没有强制手段。在劳动保护方面,对恣意延长劳动时间、不依法提供劳动保护措施的行为缺乏强硬的处罚措施,等等。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导致行使处罚乏力,难以震慑和遏止违法行为。

2.3.3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效果不理想。目前全国各地劳动保障监察专职人员合计为1.7万人,而全国用人单位约2700万户,涉及劳动者近3亿人,平均到每名监察人员身上,是1600户用人单位和17000名劳动者,责任之大、力量之少,就是监督难以到位的重要原因。另外,劳动争议仲裁缺乏独立的办案机构,办案人员的编制、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也严重影响了劳动争议处理和仲裁的办案效率和质量。

2.4法律救济的不经济

从劳动争议的解决到拖欠工资的追讨,如果通过正当途径解决正常程序一般要经历几个月。而进城务工人员涉案标的额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因此除涉案金额较大的工伤案件外,很少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等途径加以解决。农村条件相对艰苦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人规模转移,城镇劳动力需求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就业竞争激烈,即使是信誉度不高、工作辛苦甚至高危险的就业岗位仍可招到进城务工人员。同时,法律救济的高成本使进城务工人员理性地回避事后法律救济,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状况每况愈下。

3.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路在何方

3.1从立法角度来看,应当逐步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倾斜保护政策

3.1.1修改劳动法。由于劳动法涉及广大劳动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修订过程中,不但要补充具体的实施规范,以便于实际操作,更应注重提高劳动法的立法层次,提升劳动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劳动法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用人单位、劳动者、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同工同酬等需要加以科学严谨的界定;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上,更应适应时代的需求继续扩大,顺应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的改革,在内容上不断更新与完善,丰富和充实集体合同制度,建立职工与企业平等协商机制;要明确对侵犯职工权益的惩罚措施,对于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情节恶劣的企业可采取吊销营业执照,直至永远取消责任人再次从事生产经营的资格。

3.1.2加快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城市社会中的“纳税大户”,但是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国家对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它有利于形成进城务工人员职业风险的有效分散机制。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在现阶段应以社会保险为主,其他保障措施为辅。而社会保险则可以分类分层分阶段逐步实施,首要选择是推行工伤保险制度,问题在于全面实施,特别是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问题,不论是哪一类型的进城务工人员都应成为当务之急。其他保险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推行。

3.1.3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进一步贯彻《集体合同规定》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通过广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参与其中,使进城务工人员获得平等的对话权利,从制度上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增长,进而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1.4完善教育法规,促进教育平等的实现。在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已经在城市中把家庭安顿下来的情况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教育,而且影响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当和城里的孩子一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因此,从根本上讲,应打破现行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的入学政策,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使公立学校成为吸收城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主渠道。

3.2从执法角度来看,应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入手,狠抓各项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

3.2.1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在监察内容上,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应作为当前及今后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对工资拖欠问题定期进行严格监察,防止新的拖欠。在监察手段上,要以使用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建筑、餐饮等行业为重点,对用人单位与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和支付工资、提供劳动保护等情况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和专项检查;在监察队伍建设上,除大规模增加监察机构和人员编制,还要抓好专项培训。

3.2.2及时处理涉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争议案件。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本着依法、公正的原则,及时立案、快速处理。要推进仲裁机构的实体化和仲裁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程序和各项制度。

3.2.3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印制适用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指导推动用人单位制订本单位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账,并将其与劳动报酬支付、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社保缴费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的管理机制。在劳动保护制度方面,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劳动保护制度,建立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台账和劳动保护设备管理台账,形成外部检查、内部自查劳动保护情况并及时整改的机制;明确劳保资金来源,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劳动保护和预防事故的投入,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安全。

3.2.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观念和进城务工人员依法维权的意识。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关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3.3司法角度来看,应当建立和健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体制

为切实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应有的权益,尽快建立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制度。各部门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积极开辟进城务工人员“绿色通道”,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解决拖欠工资的法律援助,帮助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解决拖欠工资维权纠纷。

人民法院在受理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案件受理时,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应作出减、缓、免的决定;受理案件后尽量缩短审理时间,多适用简易程序,依法快立案、快审判、快执行;对符合条件可以采取先予执行等措施;在判决时,应当将进城务工人员诉讼的误工费,请律师费,旅差费,证人出庭费用等直接损失列入赔偿范围。判决生效后对一些故意拖欠不履行判决给付义务的,执行中应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二倍标准支付迟延履行金。

公证机关应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服务,可以会同建设行政部门推行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合同公证制度。对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单位,由欠款单位和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在欠款到期后,可由进城务工人员直接申请法院强制从工程款中划拨。

总而言之,要切实解决侵犯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把进城务工人员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积极探索适用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各项制度,为进城务工人员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全社会都来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善待进城务工人员,着力改善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之路才会变为通途。

参考文献:

[1]黑龙江铁兵律师事务所·周建军《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法律问题初探》.

[2]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农民工情况的研究报告之四——《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

[3]崔丽.《综述:农民工欠薪难讨的制度症结》.中国青年报.

[4]林云颜宏辉.《从民工荒看民工权益之维》.工会工作,2006年1月.

[5]经洪斌.《怎么办——现阶段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10月.

[6]王亚琴,韩丽萍.《对“农民工”权益的思考》.台声-新视角,2005年9月.

[7]陈禄青.《城市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根源及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11月.

第8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导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是强调以人为本;第二是强调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条主线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1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2005年,我国大学入学率达到21%,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招收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这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1.1.1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大多以长学制、小班教学模式为主,生师比例为5∶1;美国1996~2001年医学院校生师比为1.43~1.56∶1。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生师比例有的已经超过14∶1[1]。按照教育部新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医学类本科院校生师比应达到9∶1以下方能达到A级标准。教师数量的不足给医学院校的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很多教学改革难以实施。

1.1.2师资整体水平下降有些医学院校为尽快降低生师比,采取了降低高校教师入门条件的办法,使得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下降。另外,由于师资不足,教师们忙于应付日常教学而超负荷授课,有的教师平均周学时数达35学时以上,难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科学研究,教学水平无法提高。

1.1.3教学设施及后勤保障超负荷运转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大量增加,使得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运动场地、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状态。为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一些医学院校采用缩短单位课时时间、削减实验课和实行循环教学等方法,最终导致教学内容的“缩水”。学生因紧张的实验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标本等,得不到应有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解剖课的尸体标本,有些院校在上《局部解剖》课时,用于学生实际操作用的尸体标本数从扩招前每8位学生共一具削减为25~50人共一具尸体标本。

1.1.4与医学院校扩招相伴随的是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大量的扩招,使得很多医学院校降低了学生入学要求,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属精英教育,必须经过4年的普通理工科大学毕业后才能报考医学院校,医学院校招生除了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外,还要通过面试以保证招收到的生源具备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我国现行的招生体系下,尚未能给医学院校优先选择生源,也没有实行面试制度,医学院校招生时只能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对考生的诸多条件和素质无法了解。

1.1.5学生数量增加以后,实践教学基地也显得相当匮乏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病床数与在校的临床医学类的学生数比例达不到1.0,有些甚至达不到0.5;实习医院床位数也严重不足,迫使医学院校降低实习医院的标准,以容纳扩招的学生。附属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床位数不足,导致医学生缺乏应有的临床实践场所和对象,而且随着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医学道德伦理的内在要求的变化,在学生人数增多后,传统的以病人为主要学习操练对象的临床技能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如果实践教学的质和量得不到保证,势必导致医学教学质量的下降。

1.2教育国际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跨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现代科技的长足进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卫生服务模式和体制的改革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医学诊断、治疗、预防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发展都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国内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对医药人才的结构和需求的重大变革更使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日益凸显,如何能使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培养出能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医学人才,这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1.3网络化、信息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学生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途径明显增多、速度加快。如何应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在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培训师资、网络建设、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1.4医学模式的转变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提出的课题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医务人员从关心疾病到关注人的整体,医生不仅要对某种疾病负责,而且也要对生命健康负责。这对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者对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作出改革,使之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

1.5并校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医学院校的合并中也存在着非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实践中,亦存在医学院校被合并后发展受到阻碍,发生“休克”的现象[3]。合并到综合大学的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思考,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科类的教学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服务。

1.6教育终身化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如果不学习新的知识,就可能不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需要。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1]。要求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给教师灌输终身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使教学管理工作走出困境,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服务,实现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这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牢固树立高标准的教学质量观。

2.1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育问题,人是核心,人是教育的主体与实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1.1教学管理必须“以生为本”学生是我们的教育主体,现代医学生具备的素质应符合社会对医生素质的全面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师资培训、教学场所的配置时,首先要想到的是是否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利。要积极推行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1.2要树立“以师为重”的观念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师为重。要处处为教师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住房、福利待遇上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在事业和个人发展上予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要树立专家治校的理念,注意收集和采纳教师们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2.1.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医生不仅要对某种疾病负责,而且也要对生命健康负责。使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医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

2.2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管理理念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要素必须全面发展。

2.2.1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着力考虑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贪大求全,而是结合本校实际,开全医学专业、发展专业方向、开拓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以满足扩招以后不同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如教学仪器设备、教室、实验室基本条件建设,师资建设,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学科专业的校级评估制度,及时提供本校所有学科专业的现状,并提出整改意见,为校级领导班子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谋。

2.2.2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课程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应长抓不懈,要注意所开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要多开选修课。综合大学的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综合大学中学科与课程齐全的优势;独立建制的高等医学院校,要想办法多开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注重所开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设立课程准入制,未达到基本条件的不准予开课。所有课程均要以立项的方式进行建设,设立课程建设验收制度和奖惩办法,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2.2.3师资素质与数量的全面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出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各方面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学管理部门在师资培训计划时,除了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要求以外,还要对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和人文素质提出要求。人事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师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考核应把这几方面放在同等主要的位置,而不应该只注重业务水平,其他两方面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教师晋升、晋职和续聘的重要指标,这是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力措施,值得推广与借鉴。教师数量是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足够的教师数量,师资队伍的质量就无从谈起,高等医学院校应按高标准做好师资规划,在积极引进教师的同时,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保证教师数量在全校员工中的比例和提高教师待遇。同时,还要采取“软引进”和外聘教师的方法来保证教师的足够数量。

2.3协调发展观的指导

2.3.1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他依赖社会而存在,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任何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大学是不存在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规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规模等,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3.2重点与一般的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一般均在重点建设或试点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就犹如大雁南飞需要领头雁一样。在进行学科建设或课程建设时,必先确认重点学科专业和重点课程,予以重点建设,并以点带面,带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样,专业学科和课程必须确定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作为该门学科专业或课程的领军人物,还要在全校范围内确立名师,对他们的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予以优先资助,使他们真正能起到带头作用。要促进重点学科专业与一般学科专业、重点课程与一般课程、学科专业带头人或课程负责人与一般教师的协调发展,明确最终目的是全面发展。

2.3.3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教与学是教学中的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扩招”的背景下,教与学的协调发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应用网络、电教、模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以弥补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使之与日益发展的学生需求、社会需求相适应。对于学生,在传授知识给他们的同时应注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不要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4可持续发展观的启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需要,不断扩大规模;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医学人才素质,满足社会要求,形成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的态势,健康、稳定地发展[5]。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2.4.1创特色大学最具有生命力的莫过于特色,特色是任何大学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一所医学院校如果没有特色,就会有很强的可替代性,随时可能被淘汰。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并使之发扬光大。在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本校的特色,在课外活动时亦应突出本校的特色,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学校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

2.4.2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战略高等院校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要与时代相适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这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应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标准问题,人才培养规格要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标准衡量和评价医学院校和他们的毕业生,是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必然面临的挑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要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引进、消化国际标准的同时,逐步实现本土化,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标准,为全球医学教育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6]。其次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办学、互认学分、互认学历、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实现医学教育无国界。

2.4.3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要实现高等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资金保障是关键,离开足够的资金去谈可持续性发展,是无本之源。资金紧缺是上述因“扩招”给高等医学院校带来的诸多困难的重要原因。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勤俭节约,更要考虑促进本校稳定的、多渠道的办学经费来源。在充分利用政府拨款的同时,应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多种经营、校友募捐等方面下功夫,以保证足够的办学经费,以确保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场地的扩增、教师待遇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这是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物质保证。

2.4.4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医学本科生实习期为1年,实践教学基地对保证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应积极对社会医疗卫生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在医学院校与社会化医院合作中,医学院校可以在学术资料和科研合作方面给予医院以更多的方便和支持,对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使他们在进行教学和医疗工作的同时,自身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教学和医院的工作。这样,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求得共同发展[3]。

2.4.5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支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激励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教师的发展同样起到鼓励的作用。一段优秀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将激励几代人发奋图强、奋发向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没有不懈奋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3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全面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本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谷晓红,党淑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6,25(3):8-12.

[2]易露茜,程伯基,赵士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1-643.

[3]程纯,杨定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6:16-18.

第9篇

论文:项目管理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软件开发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经济革命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信息化正在日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推动信息化过程中,计算机及其软件产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对于软件项目的管理成为项目管理领域一个令人兴奋的课题。本文将结合项目管理中的控制方法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控制的相关新问题.以期提高软件项目的开发效率。

1、有关软件项目管理

1.1项目和项目管理

项目是一个旨在完成一个或一些独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它有着一系列被具体描述的属性。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特征,引伸出它的其他特征.如目标的确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发性等。基于项flI的这些特征.项目运作更加注重项目决策前的计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控制,以减少项目运作的风险。项目管理是2O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它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大型组织的效率低下和小型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加新问题以组织的机动灵活.面向客户和资源利用率高而被广泛应用。在工程设计.施工软件项目的开发、实麓中经常会碰到进度拖延.费用超支、质量不达要求等新问题除去极少数是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绝大部分是源于僵化的管理和不当的管理方式。

1.2软件项目管理

各软件企业都在积极将软件项目管理引入开发活动中.对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从概念上讲.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同时,随着软件开发规模及开发队伍的逐渐增大,软件开发不再是向过去那样一二个开发人员即可解决的事情。迫切需要一种开发规范来规范每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支持人员的工作每个项目组成员按约定的规则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采用规范化管理.专业分工也可以降低对开发人员的要求,从而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2、软件项目控制

2.1软件项目控制

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包括对照已文档化的估计、约定和计划评审和跟踪软件完成情况和结果。基于实际的完成情况和结果调整这些计划。软件项目的已文档化的计划(即软件开发计划,正如在软件项目计划关键过程区域中所描述的)用作跟踪软件活动传送状态和修订计划的基础管理者监控软件活动.主要通过在所选出的软件工作产品完成时和在所选择的里程碑处,将实际的软件规模工作量成本和时间表和计划相比较,来确定进展情况。当确定未实现软件项目计划时,采取纠正办法。这些办法可以包括修订软件开发计划以反映实际的完成情况和重新计划遗留的工作或者采取改进性能的办法。

2.2软件项目控制的内容

软件项目控制的目的是为软件项目的过程提供足够的能见度,从而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对计划的严重偏离时能够采取适当的更正行为。软件项目控制包括:a。追踪软件项目的进展于表现从而和所作的估计、承诺和计划做出对比:b。追踪软件项目的风险;C。在发生对计划的严重偏离时采取适当的更正行为。

2.3软件项目控制步骤

由于软件开发是处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开发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不断修改项目计划,以适应新的变化。此外项目经理及其组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和新问题均属项目控制的范畴项目的预算和进度计划只能为项目经理提供决策的依据.假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控制不住.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和预算要求下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因此软件项目控制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a、猜测什么会发生——要做出开发计划并建立工作标准b、查明什么正在发生——用建立的工作标准检查当前的工作;c、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实事同猜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d及时采取补救办法.以满足项目目标,预算和进度的要求。

3、软件项目控制具体操作

3.1软件项目进度控制

为了确保软件开发中的各项工作能按照计划预定的日程顺利完成.对项目的进度要进行控制。进度控制的过程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际进度值和计划值的比较、发现偏差、检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

3.1.1进度控制流程

(1)进度控制的输入

进度计划。项目进度基准是项目测量和报告的基础和标准。

实施报告。实施报告提供了有关项目进度发展实情。报告未来可能发生的进度新问题。

变更要求。项目变更要有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

进度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2)进度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进度控制变更系统。为有效实现进度管理和控制.进度控制系统应设立实现重新计划的全部功能。包括:文件设立.跟踪即实施报告.变更评估等。

实施情况测量。项目进度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对迟发生的进度偏差是否采取纠偏办法。而实施情况报告提供了决策的主要信息。如变更分析.趋向分析.已实现价值分析等。

纠偏计划。很少有项目能完全按计划进度进行为实现项目进度或总进度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或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为此.需要不断对实施的项目进行活动时间猜测。修改活动过程.替代进度方案分析。

项目管理软件。它的功能是跟踪项目按计划日期展开实际工作的情况.对照进度计划分析进度目前状况,找出进度的偏差.分析进度偏差对项目的影响.猜测未来走势

(3)项目进度控制的输出

进度更新。包括对项目管理中任何进度信息的修改。进度调整是其中的一种.师队员进度计划中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的改变。纠偏行动。通过改变资源投入将实际进度拉回到计划的行动过程。

从中获得的教训。有关进度偏差产生的原因。纠偏方案的评估和选择以及其他方面的感受和教训都应纪录在案成为日后有用的历史资料。

3.1.2进度控制方法

一般项目进度控制采用因果分析.分析用四步完成:

(1)明确新问题。实际完成情况和项目里程碑相对照.确定是否超期.超期的部分是在哪里。

(2)查找产生该新问题的原因。位从系统角度充分熟悉各方原因.应组织具有代表性任务人员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项目主管要通过他领导的办公室或小组,以及在各职能部门的人共同分析新问题产生原因。

(3)确定个原因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程度。对影响程度的评估可以采用专家小组打分的方法,事先确定权数.而后打分得出分析结果。

(4)画出带箭头的鱼刺图。分析出原因后各部门各就其职针对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

3.1.3软件项目进度控制具体办法

在实施进度计划过程中,会有种种故障: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补充或修改;工作量估算不准,造成进度不平衡或是有人不遵从开发规范.导致产品出现缺陷;或是技术环节出现故障,这些新问题往往是在进度计划外出现的.一旦出现这些新问题,项目进度不得不进行调整。开发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类似新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辅助办法,控制进度按计划执行:

(1)政策性办法。对于不遵从开发规范,人员不按时履行职责的.给予经济或是职务上的处罚.这种办法应是建立在分配任务之前;

(2)人员布置。在各子项目接口处适当布置机动人员和机动时间。这一办法有赖于项目组织的机构设置能动性好。此处比较难解决的是人员业绩评估.奖励新问题。

(3)技术办法,要想很好地执行进度计划,需要事先有统一的规范例如开发语言的统一,文档的归类。这样便于下一阶段人员理解上一阶段人员意图,交流更加轻易。

(4)信息流办法。该办法要求建立一个信息流系统.准时汇报项目进度.便于主控人员调整进度,并且保证信息流通顺畅。避免开发期压到最后造成严重拖工。

(5)资金办法。财务部门可以定期检查各部门财务情况.控制资金流出时间.进而控制项目进度。这和后面要讲到的三者权衡有密切关系。

3.2软件项目费用控制

费用控制就是要保证各项工作要在他们各自的预算范围内进行。其基础是实现就对项目进行费用预算。整个项目费用应包括项目范围规划阶段。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原型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和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使用阶段所消耗费用的总和。软件开发项目承担公司为了完成项目目标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就要控制成本.在控制过程中,首先要拟定一个标准.即计划值.然后进行实际至于计划值的比较,确定实际值和计划标准的偏差大小.以便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办法纠正偏差.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偏差分析。

偏差是指实际成本对相应计划的偏离,成本偏差的数学公式为:

CV=BCWP-ACWP(负数CV表明出现超支;反之,则节资)(3—1)

其中:CV为成本偏差,BCWP为计划工作预算,ACWP为完成工作实际成本。

在进行成本偏离计划程度分析时,常用计划偏差率反应时给予计划的偏离程度。

CVP=CV/BCWP(3-2)

其中CVP为成本偏差率。

偏差值是控制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因而应向各级组织汇报。对于不同的项目或同一项目不同阶段或不同管理层次,对偏差的控制程度不一样,制定偏差答应值的方法也不同。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减少了,因而偏差答应也可降低。超级秘书网

3.3软件项目质量控制

对于软件产品的项目质量控制应是事前有预控,过程有监控的主动控制闭环系统。(1)事前预控:根据影响质量因素多等特征.软件项目质量必须事前预控,及根据软件的类型和特征,以及以往类似项目的常发病和预防办法,对软件项目质量提出事前预控办法,包括制定控制的计划和程序,这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前提。(2)过程监控:根据易产生质量波动和易产生系统因素变异等特征,软件项目质量必须过程监控.即按照预控的计划和程序,对工序、分项、单元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监控.包括监测、检查、控制和评定.这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