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6: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预习指导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
一、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并使之学会体味画面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虽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但仍需熟练掌握,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指导他们进行实际性的训练,提高驾驭能力。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心灵感受,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
对学生进行按顺序观察的训练,应注意三点:①要使学生熟悉几个基本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或相反,由远及近或相反,由上到下或相反,由左到右或相反;②使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画面选择合适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明白: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而不采用另一种顺序);③掌握怎样按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抓特点观察的训练,要注意两点:①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事物的特点;②能观察出具体事物有哪些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对学生进行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训练,主要是学会由睹到思、由表及里,使自己进入画面所描绘的境界,产生思想共鸣,从而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关于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观察能力(含感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分层次进行,更要做到使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譬如教学《燕子》,可以这样引导:①这是一幅春景图,你认为应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②画面有些什么景物?哪些是最主要的?③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④观察了这春天美景,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按“由主体事物到时令背景”、“由动态到静态”、“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画面;在观察中抓装燕子”这一主要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用具体的语言把燕子的特点(包括外形、动态、静态)描述出来;同时懂得眼看心想,由表入里,拨动心弦,进入图画描绘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春景之美、春燕之可爱,引发为此情此景而赞叹、喜爱之情。
教学《小站》,在指导看图时,可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启发:①仔细看图,按方位顺序把小站的景物说出来;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讲出来。③看到这井井有条、美观的月台,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顺序对月台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产生对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崇敬之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理解重点词、句,切实提高理解能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美文佳作,语言精彩,词汇丰富,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词句的训练。
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控制和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规范,二者的逻辑关系应是独立、并列的,但存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常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与差异也缘起于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是调整公民行为的社会规范。而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另一种形式,规制公民的义务,依赖于社会舆论实施,它是公民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和原则的总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认为,法律和道德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受到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并为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二者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其次,法律和道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法律贯穿着道德精神,道德的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道德通过对法律某些规定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律的废、改、立,使其保持法律的伦理方向。法律则通过立法和司法,促使某些道德规范完善和发展,制约不道德行为。法律和道德的社会本质和服务方向是一致的,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赞扬的行为。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石。道德和法律的区别,道德是基于人性至善的观点而立德,法律是以人性之恶而戒行。从法理上讲,二者的区别存在五点。首先,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用成文的规范形式表达出来,按照程序实施的。而道德是以社会意志出现的,它的存在形式有多种,而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其次,违反的后果不同。违反道德通常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这种惩罚是不经过程序,直接实施的。而违法是要按程序处理的。所以道德调节具有灵活性、普适性,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道德制裁没有确定性。其三,二者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法律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调节公民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是通过为公民指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而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道德则是以义务为本位的。其四,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是公民有意识的行为。但法律主要调整的是公民做出的外在行为,道德则是要求公民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其五,二者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法律的体系结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制度系统,而道德体系结构则是个别的道德规范组织在一起,没有制度化。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法治模式下公民法制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是在国家主导模式下对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制意识以及法治信仰的培育,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引导其树立法律信仰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的教育形式。其内涵是对大学生有目的地实施道德影响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当代社会公民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公民,法治公民和道德公民是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也是高校和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但目的相通,并不意味着教育形式的相同,法律与道德本质的区别,注定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互独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目标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相互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坚持一手抓法制,坚持以宪法为指导下的权利本位的法制教育,无论是法理信念、法治信仰,还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部门法都要以有效方式给予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意识;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注重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但问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仅凭人的天性去行善往往是不可靠的,行为还需要借助法律规范来强制,进而进行教化。反之,只有法律的底限要求的不为,也很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道德的高层次为人的修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具有的普遍约束性和道德教育具有的层次性,要并行不悖,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应呈现出互动性与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法治元素,将二者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其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异质性,决定了二者独立发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厘清,法制教育解决的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认清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法律普遍性约束。道德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具有层次性差别。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均衡,形不成教育平衡支点,对于道德教育重视,忽视了法制教育,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的后果是道德教育效果空泛。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必须以法制教育的独立发展为前提,加强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分量。形成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全员重视法制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给予认真研究,以形成独立的教育科目。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轮子走路,羽翼双飞,平均用力,形成合力,既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泛又解决法制教育实效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削弱了法制教育的独特性和固有本质,使得法制教育缺失了超越的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法治哲思,造成法制教育的德育化,这是弱化法制教育的特征。法制教育实质为普法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大学法制教育应是其中最为重要一环,如果法制教育忽略了法治思想的渗透,那么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依然从道德考量,就会遵从于权威、人情和关系,最终会使得自身权利附属于权力。这和国家、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相悖的。弱势的法制教育一旦与强势德育教育结合,其后果很必然是依附于德育教育,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呈现出道德教化的“高大上”,缺少了法制教育所应蕴含的法治精神。要改变这种依附情况,法制教育必须有其独立发展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蕴含着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独立的意境。二者在约束路径上是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是注重他律的教育,法治的本质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对秩序的认同,也就是对法治的认同和内化,强调的是从大学生内心中有一种所敬畏的边界,树立一种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加强大学生对法律在本质上的理解,侧重于对权利的彰显。强调他律,对于个体来讲,其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外在行为合乎法律规定的约束,他律能够充分限制个体的为恶,最大限度地约束人的不良外在行为。法律规范表达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普遍性要求。道德教育注重的是自律,道德教育基于人性之善,道德境界是分层次的,是逐渐向上的,对人的德性要求是分层的。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是需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其追求的道德层次会越来越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其关心的是大学生自律情结,专注于义务的认同,在反思和自责的过程中,强化自新的修养,这是传统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精华,也是古代君子之德所追求的境界。至此,大学生法制教育独立于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合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的的。
二、加强法制教育独立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发展,是由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社会所倡导的,摆脱隶属于道德教育的地位是由法制教育的特异性决定的。只有更好地独立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作用。各高校应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强化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加强法制教育的内容规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法制教育。
第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体系建设。从教师的法律素养到学生法制教育目标以及法制教育目标考核给与明确化,大学要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开展工作。
第二,强化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增加法制教育教学课时。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材和教法,增加上课时数,仅凭十几个课时很难谈及大学生法制素养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建议单独开设法制理念课程。要积极拓展教学时空,利用媒体、网络、社团普及法律知识和理念。
第三,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建构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环境,优秀的学校法制教育环境,积极的社会法制教育环境,健康的网络法制教育环境,促进国家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显性的教育,而且要从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媒体法制宣传,突出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全员参与,学校、社区家庭形成氛围,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
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它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策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相对于“被动式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在自主性学习中,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趣、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专业发展方向、学习伙伴的情况等因素,制定适合自我特征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调整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同时,学习者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反馈,也会和老师及同伴的评价反馈相对比,对自己做出一个综合科学的评价和反馈,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做出适当的微调和改革。学习者的自主性也表现在其学习的过程当中,他会根据自身的学习特征,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来推动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如学习者主动和同学、老师的互动,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实训岗位等条件来促进自己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升等。但是,学习者自主性学习不是完全的自主,他是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在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学习风格和策略进行自主性学习,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学校专业发展方向的引导,更要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才可以顺利实施。没有科学的引导和监督,自主性学习就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活动,其结果是无序的、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二、高职生英语学科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于本科高校和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自主性学习习惯明显偏低,其中有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的问题,也有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当然也和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引导、老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有关。通过对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得出的数据资料可以看出,目前高职英语学生自主性学习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历史基础性原因
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间,其中近70%的学生在中学、中职阶段,没有养成基本的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基本上就是根据老师的安排和要求,被动机械地执行老师的要求,对学校作业也是草草带过,在课堂之外,他们几乎没有安排时间去加深巩固英语学科的学习。在课堂上,极少有学生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课堂小组谈论任务也是很被动的参与,其中有效参与的成分很低。在课堂教学之外,近92%的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听力、口语的练习,对该记忆的单词和课文也是置若罔闻,没有动力和兴趣去做。这样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英语成绩很不理想,此时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负担,让他们只能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被动的盲从。
2.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知识缺乏和元认知控制水平较低
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以及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在我们调查的高职生中,他们对自己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其中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是在对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知识方面,他们对自己作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思维过程和特征认知甚少,比如对于个体内差异的认知不高,就是对自己情趣、爱好、潜力、克服困难等认知方面的不清晰;对个体间差异的认知不高,即对同学学习认知间的差异性认知不高;对于自我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水平的各种因素如记忆、意志等认知不足。二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任务认知方面的存在不足。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方向下,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作用等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当英语学习变成了填鸭式的任务学习,为了高考或等级考试的目的时,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已经完全失去科学和理性。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能够体现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没有尊重语言学习科学规律,当然是事倍功半,甚至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必要性。三是学习者对学习策略认知不足,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养成了一些阻碍学习效果的学习策略,老师没有及时制止和提醒,结果就造成了学习者如同吸鸦片一样,对一些阻碍学习效果的学习策略产生了严重的依赖症,不愿意尝试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者对英语学习元认知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学习者在元认知控制方面的不足也随之而来。元认知控制是学习者将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调控和调整,整个过程都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操作。通过调查,在英语学习认知活动的计划方面,近85%的受访者在学习活动之前,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对英语学习的各项活动、学习的结果、学习选择的策略、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都没有充分的考虑和计划,学习就是一个“他主性学习”的过程,完全是被动地适应任课老师的上课节拍。当然,一个没有科学计划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也是没有效率的,学习者不会根据英语学习的目标做出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学习活动的结果和不足,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认知水平,根据自我评价和同学老师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策略。相应地,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自我调节能力也存在着被动和不足,没有体现出时效性。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困难和问题时,68%的学习者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也没有及时修正、调节自己的认知策略。在这68%的学习者当中,在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和提出意见时,也只有大约1/3的学生主动做出调整和修正,近2/3的学生还是无动于衷,继续自己的低效率的或近无效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3.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强调的不是很突出。比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培养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校训口号体现培养道德高尚、专心致志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等三个方面,多数倾向于人文学科的高职院校也从道德、能力、文厚等方面进行人才的培养。但反观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的安排,由于学制和学习时间的原因,学校都专心于专业能力的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学校投入的精力较少,比如一般高职院校都开设《大学语文》学科,其实高职生汉语水平偏低,基本的书写和写作水平都不高,这样也严重影响了英语学科的学习和提高。同时,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步,英语课时也在逐渐的压缩,让位于专业课和实践课,老师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评价体系上,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和专业培养目标相融合,一般还是受到了考试指挥棒的引导,大多以是否通过等级考试如大学英语A/B级考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的教学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偏离了语言学科的教学规律,让学生重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起点,使教育目标的严重偏离。学生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很难去培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他们都是灌输教育、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沟通和交流,学校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就无从谈起了。
4.目前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我们对多个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观摩和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还是延续高中阶段教学的老路在走,教学形式还是倾向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还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为主,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出话语交际环境的创造、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互动、任务法教学、情景教学等理念,即便教学中使用了高科技的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也只是为了更快、更便捷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便利。目前的课堂中,老师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没有体现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的地位,教师的角色偏离了方向,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裁判员,又是课堂教学的远动员,学生变成了课堂教学的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没有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而且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元动力和积极性。
三、高职生英语自主性学习指导的培养
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各个专业不同的教学特点,在不同的专业中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创新,从根本上?对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进行学习指导。
1.强化第一课堂的学习,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打好基础
基于高职教学的实际,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低,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相对也较低,这就要求老师课堂上加强学生元认知策略水平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情调控能力和认知策略能力。这样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班级特点,进行了大班化和小班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多媒体大班教学时,我们进行英语阅读和写作翻译的教学内容;而采用多媒体小班化教学时,我们进行英语视听说的教学内容,这样在打好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小班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和认知策略能力。
2.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
在语言的学得和习得互动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和语言输出是基础,但是语言内容是不断更新的,语言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大学生的语言习得主要内容都是来自课堂之外的。在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的年代,要求教师要引导好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在第二课堂构建方面,我们创建了网络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该中心有各个版本的高职英语和职场英语的教学学习软件,高职英语三、四、六级考级学习交流中心,中心网站有各大英语学习网站的链接和介绍。我校图书馆单独设置了英语自主学习的图书杂志阅览室,供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提供支撑,我们在自主学习中心上传了相关老师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MOOC、微课、网上题库等材料,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和教学,在学习认知策略水平、情感调控能力、认知策略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达到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
3.丰富第三课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主要体现在语言交流应用上,为了摆脱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方面,主要是在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利用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方面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一是积极安排和丰富英语角的活动和内容,让学校英语角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乐土,让外教定期开展不同话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愿意去参与,融入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二是让学生积极创办英语报刊,让学生在出版报刊、阅读报刊、讨论报刊内容的活动中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三是学校定期开展英美文化讲座,让学生加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学生在对外交流中的语言文化冲突。四是学校定期开展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戏剧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快乐,欣赏到自己语言表演的成就感,促进他们语言实践的情趣和动力。五是学习设立英语广播电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每天都能欣赏到广播电台的内容,并能利用网络和电台主持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可以在近似真实的环境中,促进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结语
1.1研究对象
以吉林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白城师范学院等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省内10所高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情况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
(1)实习学校.
实习学校对实习的有效管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在实习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布置与安排,并在实习开展的过程中对上述过程做必要的监督与调整,以保证实习顺利进行的活动.因此,做好学生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多数教师认为,实习前的动员和实习计划的完善是影响实习质量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有近25%的学校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计划中实习时间和次数安排不合理;二是对学生实习前宣传动员力度不够;三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应急预案不当;四是安排教师指导和督促、检查不得力;五是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
(2)指导教师.
由于实习学校的不重视,也导致部分实习指导的教师不重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的带队指导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影响专业实习的质量.调查中发现有36.4%的教师对学生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不能及时下到实习点,即使是到实习点也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指导根本不到位;二是没有针对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疏于监督;四是实习过程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力度不够,没有达到最佳的实习效果.
(3)实习学生.
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直接导致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调查发现,有近40%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是可有可无的,对他们的就业没有什么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敢于吃苦、敢于拼搏、敢于争先、勤奋好学的精神,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敬业精神;二是实习的思想意识淡漠,认为无所谓,只是在实习之初到实习单位报道后就毫无踪影,无所事事;三是在学校期间准备不足,对工作岗位上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不得力,面对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对的措施不多,甚至是没有办法;四是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不善于观察与学结等,工作业绩不突出,这样实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用人单位.通过调查发现有40%的单位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到该单位实习的学生往往是本单位职工的子女,或者有其他的社会关系,碍于情面,不得不接收,接收后也不安排具体的工作,只是在实习结束后给盖个章、写个鉴定了事;二是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用而不导”;三是安排与专业无关的人进行指导,往往有失偏颇.即使是安排专人来指导,指导人员或是无指导经验、或是指导不认真,敷衍应付,失去了实习的本来意义.
2.2实习安排的时间和次数
资料显示,英国的一些师范学院的实习分几个阶段,普遍采用的形式是第一年安排四周,第二年安排五周,第三年安排六周,教育实习32周以上;日本等国也有类似的作法,法国初高教师培养(2年)教育实习500课时,中等教师培养(2年)教育实习300课时以上.调查中发现多数的学校采用一次性实习,而且是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时间为12周,除去校内预备实习和实习结束的总结与成绩评定,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只有十周左右.在十周的时间里学生既要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又要参加各种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选择用人单位,同时他们还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查阅资料、论文的写作、答辩等一系列的活动,时间非常紧.此时,毕业论文、实习与择业往往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者相衡取其重,就业放在了主要地位,实习就被放在了次要地位.加上各个方面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一部分学校将实习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但也是一次性实习.只有2~3所院校安排了两次或多次实习,收到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2.3实习的管理模式
目前全国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模式大多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模式.调查中发现有部分院校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也有部分学校采用混合编组和顶岗实习的模式,这些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了保证学生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许多学校普遍采取了“自主分散”的实习形式,从效果看这种形式是灵活有余,监管和指导不足,往往是“放羊式”的实习形式,并没有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并没有实质性地发挥实习的作用.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环节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加强毕业实习过程控制
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是保证毕业实习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第一,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实习的操作和流程,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第二,要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召开全体学生的实习动员大会,详细讲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的主要内容、实习要求和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要求学生充分认识毕业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其次,做好预备实习工作.此时要多假设一些情境,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方案,指导学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第三,规范实习过程管理,加强教育实习的质量监控.由于实习的整体周期较长,实习点分散,带队教师不可能长期驻点管理,整个实习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管,实习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要做到严格管理,加强实习的质量监控.除安排1~2名学生干部作为负责人与学校和指导教师沟通外,学校还要派出检查组,采取不定期走访抽查、咨询实习单位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整体表现.既要检查学生的实习状况,也要检查指导教师深入实习点的指导情况,使整个实习环节达到“监管一体化、信息畅通化”的良好状态,从而确保专业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指导队伍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能指导专业实习的教师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指导教师对实习工作同样不重视,走过场、应付了事,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很好地指导,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我们要挑选一些具有丰富社会体育实践经验、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水平的教师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其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采用选派2~3名教师到实习单位挂职锻炼的方式,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指导水平.
3.3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是完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工作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成立较晚,许多高校在对待专业实习方面还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桎梏,缺乏创新性和开拓精神.同时,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检查、督促和指导不到位,经费紧缺等原因,造成了当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足够实习基地.只好采取分散的实习方式,这种实习方式是在实习前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地点,实习的地点和人员都较为分散,实习学校无法派出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从而导致实习效果较差.其解决办法是:由高校牵头与体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健身俱乐部等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社会体育实习基地.学校选派教师与实习基地的专业人员联合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共同制订实习的指导计划和实施步骤,协作指导实习生的专业实习.
3.4丰富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延长实习时间
在国家大力提倡体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重点强调专业实习不仅仅为学生就业作准备,也不仅仅为了演练和检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实际职业技能水平,应该向提升国家国民经济转移而设计,将着眼点放在自己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奠定一个稳固的良好的基础.因此,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多数高校在实习形式上仍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方式,或者是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上述情况,一些高校规范了管理模式,对教育实习的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实行开放式实习或顶岗实习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丰富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分阶段实习或者延长实习时间,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和教师指导工作的检查等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5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一、教师应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当好谋划者和组织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自主学习”正是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强烈欲望,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但这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动参与,相反,它对教师导学的要求更高了,比如怎样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结构合理、起伏和谐,让学生如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怎样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理想境界?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导”出一节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休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课文中,学会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优质课?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善思,寻求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来?如何营造民主氛围,使所有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有层次、有深度的“动”起来?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体验、发现、探究、自读、自悟,获得富有成就感的快慰?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目标等等,都切实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谋划,课内精心组织方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当好指导者
“自主学习”是新时期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是对教育思想、方法的扬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作用。教师应在启发诱导上多下功夫,变“教”为“导”,使“教”为“学”而存在,使教学之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由“学”体现出来。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归宿。教师的“导”重点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巧妙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要优化学法,促成“会学”。古人日:“授人一鱼,只供一时之需,授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精讲点拨,学法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课文,学习新知识的一般程序、基木方法、技能技巧灵活运用读书学习的常识渗透介绍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浯言文字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并掌握,再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会”。
三、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当好参与者
“自主学习”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的角色随之而由“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以自己的感召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交流融合,共同活动,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教师有效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亦能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使“教”为“学”服务,顺利地实现“教学相长”。
四、教师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迪者和促进者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应体现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独立见解能力和自我鉴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契机,相机诱导,适时启迪,善于开掘拓展,以便成功地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促进学生形成真知灼见,让思维闪烁出创新的火花,并放射出光芒,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大作家雨果说:“想象即创新”,联想和想象可谓是相得益彰。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为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应抓住相似点。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知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需要进行虚构。二者共同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例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课,全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来构成诗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主探究,明确诗人的想象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严密逻辑的。诗人把星空中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通过由人间到天际连续并且递进的联想和想象:“街灯、明星一街市、物品、珍奇一天河、牛郎、织女一流星、灯笼。”从而建立起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整体。其想象新颖奇特而不荒诞,合理有序而不违背逻辑,构成了完美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学生感悟诗境,领会联想、想象的方法特点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生活的变化,想象牛郎织女儿孙的生活,想象诗中街市今天的繁华景象,想象天河景区的优美,尝试在原诗的基础上,再续写一节诗《天上的街市》。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延续,又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拓展和自我才华的展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帮助。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恰到好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再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比如:学完《狼》之后,教师可设置疑问,除课文中屠户的方法外,在何种情况下,你还有什么方法不至于被狼吃掉?供学生自主思考,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踊跃寻思,有的学生可能说:“文中表明的是‘一屠夫晚归’呀!禽兽是怕火的,狼再凶狠,也有它的弱点,可以打着火把前行,不就安全了吗?”或许有的学生会认为,狼的贪婪是步步加深的,吃到骨头后才想着要吃屠夫,不如来个缓兵之计,屠夫可把装着骨头的担子一低一高的挂在树上,让狼费力气,拖延时间,借狼贪吃骨头的机会,屠夫可抄刀快跑,也许就能脱离危险吧,这样的思维开发无疑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从而收到创新学生思维的效果。
时代的变迁逐步表明,未来的文明已经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变化,找准自己恰当的位置,不断探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才能取得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育人成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理论篇)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12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社会、高校都在努力改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方面还缺乏创新。本文分析了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并对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目前各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培训就业指导师等专业人才,组成以学校就业专门机构人员、学院(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专职队伍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的发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相应地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往简单的政策性、观念性的就业指导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他们渴望在职业素质培养、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得到更深层次的指导。虽然现有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已初具规模,熟悉学生情况,并拥有一定的用人单位资源,能较顺利完成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工作单位的落实,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来源于党务、政工领域,整体学历层次不高,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开展全新工作的需要;同时,他们长期习惯于作为管理者的身份,短期内难以转变角色,难于用新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等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发挥专业课教师熟悉专业、了解学生的优势,建立全员参与的有效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i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也结合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存在以下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背景,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学校领导一学院主管领导一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系统,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的职业咨询师,没有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一般来说,只能在普遍问题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针对性不强,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的指导,而占学校教职员工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注不多,以致出现了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处于各自为战的“现象”。
就业指导内容上缺乏职业成才教育和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管许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有的也已经真正纳人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开设此门课程时间不长,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仅是为学生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和支招性的指导,缺乏职业成才以及职业生涯教育,总的来说,理论知识相对较多,实际性和应用型的知识较少,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心理、如何制作简历、面试的技巧、面试的礼仪等等。
就业指导课程形式上单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和讲座的方法。这种“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明显凸显其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授课形式上,可采用团体咨询、拓展训练、职场演习、参观企业等多种方式,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就业指导时间上的误区。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开设。其实包含择业观的树立、就业知识的讲授、就业意识培养等内容的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主线之一,但是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教授不同的内容,而不是在大四或临近毕业临时抱佛脚。
2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课的讲授,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机会,开展全程性、连续性、个体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地设计、实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课教师是学生学业的引领者,他们在大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学识受学生崇敬,他们的话语容易让学生接受,做就业指导思想工作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专业课教师相对熟悉所教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优势、长处与不足,在日常教学和课余交流中,通过沟通和了解,能较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促进其在校期间有的放矢自觉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课教师能够利用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可以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对行业的了解,把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职业能力(或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其专业技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对本行业了解的优势,引导学生沿着行业要求合理发展。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竞争力的情况比较普遍。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丁力教授曾指出: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完全一样,有三个错位。一是企业的岗位和学校的专业本身存在着错位,专业设置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个过程,而用人单位所需岗位必须紧跟市场变化,大学所设专业和社会用人需求岗位存在“时滞”;二是高校人才观和企业用人观存在差异,学校的人才观更多看重学生的学业、在校的表现,而对于企业,为企业作出贡献、创造利润的就是人才;三是,高校培养人才价值观和用人单位人才价值观又有不同点。专业教师在本行业中已有一定的建树,并对行业内的信息变化十分熟悉、快捷,因此,专业教师比起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在避免出现以上“差异”更有优势,并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教育,利于矫正“毕业生”这种教育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3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发挥专业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优势,寻求有效的途径,能弥补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
专业教师纳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形成专家、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及专业课教师四位一体的体制。专家针对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评和正确引导,提供给学生及时准确的信息,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学生有意识的灌输与就业相关的知识,专业课教师负责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及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的知识,从而营造一个“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氛围。
将就业指导内容分阶段地渗透到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将就业指导课纳人学校的教学系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成才教育和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挑选优秀的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变单纯在高年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使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并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指导,确保高校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新生教育阶段,主要是学生自我探索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信息传达,使学生更好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所学的内容、研究前沿、就业前景以及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尽早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二年级是学生拓展职业生涯视野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课讲授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的职业和工作;三年级是学生缩小范围选择职业的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与学生探讨自己的职业观点,并给学生一定的意见;四年级是学生作出决定的阶段。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需求,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结合专业课开展形式各样的职业指导。专业课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方式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①素质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在体验中接受培训的特殊教育方式,是一种适用于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的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专业课教师可以合理使用拓展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②职业技能训练。在校内结合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医学院校的临床技能大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成立本科生科研站或者小组进行科研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将来毕业的竞争力。③校友经验分享。为学生设定专业杰出人才访谈,专业教师结合自己在一线工作的实况进行现身说法引导学生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具实效,避免凭空设计。④竞赛性活动。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的专业指导作用,共同为学生搭建自我规划的平台,并在竞赛中让学生更为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汲取他人所长。
夏尊先生认为,语感的心理构成应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心理学认为,感知的对象是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感知的这种整体性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既可以同时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继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于同一种感觉器官,也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这样就为科学的语感训练提供了心理学依据。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诗的形式的凭借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两种作用:一是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二是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象与彩色。”“纸上的字迹”,可以“表现空间、时间中极复杂繁富的‘美’”。宗白华先生这话正道出了语感训练的另一依据——语言的内在规律性。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语感的训练途径和方法试作以下的探讨:
一、诵读涵泳。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而其关键则是过好诵读关。任何口语交际都得借助语音负荷着语文去充当思想表达和信息传输的工具。书面交际虽然没有声音,但无论写或读,人的发音器官都在参加活动,更不要说是念出声来了。因此,作家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然而同理,我们阅读作品时也要进行音韵美的赏析。在朗读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的培养。如儿化韵在韵尾附加一点儿卷舌音,以增加表示轻微、蔑视、喜爱、温婉的语感,迭音形容词,借音节的重迭以表示加强以及喜爱、宁静、深沉、悠长、绵延等语感。
“强调多读多写,重视语言感受,固然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语感教学法’,从教学研究科学化的角度来看,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朱作仁语)因此,在语感训练中,既要能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又要能遵循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来加以指导。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就是一种科学方法。所谓“综合感受”,就是诵读时,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综合功能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的优势。
在诵读涵泳中,教师的成功范读也很重要。如特级教师于漪讲她的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摇摆着,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深深感动了。他教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
二、形象再现。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矗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词是有概括力的,只有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也就是说,想象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应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泳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一边让学生吟诵诗句,一边观看彩图或录像,想象出:一片油菜花金灿灿的,阳光下更耀眼,满目金黄,令人眼花;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花枝上,花瓣儿微微扌扇动,香味扑鼻,令人心醉。通过形象再现,把自己带入诗句所描绘的审美境界。
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形象再现作用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字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电视、幻灯、朗读等教学手段,创造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三、生活补充。宗白华先生说:“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来。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如教《颐和园》一课,学生没有游览园景的生活体验,可以通过放《颐和园》的录像,让学生观赏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得到间接的生活体验。
也可用比照法。即拿学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类事物来与课文中描写的未曾见过的事物作比照,以引发学生的形象和情感体验。如教《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的情景,学生一般难以见到。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拿在生活中常能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老母鸡保护小鸡的情形来作比照。这样,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就会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四、情感共鸣。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杜勃洛留波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同时,是一个不断开发与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正像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振一样,要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就必须找出二者之间相通之处来。因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费尔巴哈语)
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诗文,课后都安排有表情地朗读的练习,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来作语感训练的材料。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学生的表情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为,表情朗读,须能深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双向移情活动,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人物,与其同爱恨,再把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我的思想感情
五、理法分析。语感是学生语言基储生活经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是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语)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他讲的虽然是乐感,其道理同样适合于语感。可见,语感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而理解主要是通过分析思维把握语文,获取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这是因为,根据信息论,图像可以通过编码而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储藏起来,语言、符号再通过译码恢复为图像。这种互译的能力,均是以人类大脑的复杂理性为基础的。
如果说,当一个人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语感能力时,它可以充分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即不需要逐步推理验证,迅速地“猜度”语言文字的意蕴。不管语感的发生如何迅速,一听到、一眼看到就能获得语言文字的深刻感受,尽管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被浓缩于一瞬间,然而,在语感的训练过程中,则表现为一种由浅层直觉不断向深层直觉发展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离不开运用心智对语言文字作理法分析。
理法分析首先应与吟诵结合起来,“对于讨究所觉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
语感不仅指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包括把握文章的形式。如句式、结构、风格、气势、音韵、节奏等。如歌德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传授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和运用规律,使学生有了理法基础,能对语言技巧和文章理法作出分析,以准确地把握分寸感。
理法分析一般可以采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即阅读时,首先应当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继而“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以把握全篇文章的语脉文思,并进而对局部的标点、词语、句子,乃至段落产生正确的感知。这种方法,正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它既符合语言规律,又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因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诗文,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教学这些作品,可采用“欣赏法”。即以审美为主干的阅读方法。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像傅雷先生谈到欣赏《长恨歌》那样:“看的时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字韵的变化。”理法分析还可以采用“动态分析法”。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究为什么要这样写?除了这一种写法外,是否还有别的写法?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高效能的阅读过程。由于能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原文进行比较,学生能更好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匠心,甚至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如作者由于种种原因表达时采用隐晦、幽默、含蓄、影射等“障眼”手法。
人一接触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得到语感的训练。语感能力,只是部分地而非全部地来自于阅读实践,还可来自于写作实践。因此,把“吸收——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听说结合,或读写结合,或多项交叉结合,是语感训练的最佳模式。如特级教师丁有宽提出的“读写结合”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地训练语感的教学方法(丁氏总结为7条读写对应规律和50个基本功)。
1.就业焦虑日益回归理性
对待公司的招聘信息和录用信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不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了。多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学生家长、毕业生和就业指导老师对于企业招聘趋之若鹜,“先就业再择业”“到基层去从基层干起”,于是大学毕业生回家卖猪肉的、蹬三轮车的都有了,甚至“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几年下来,虽然世界经济危机并未散尽硝烟,但“技工荒”“用工荒”“抢工忙”在各地陆续上演。家长和毕业生原有的就业焦虑逐渐回归理性,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对就业企业的深入了解、对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远期分析等等逐渐成为人们的就业行为指向。
2.人才市场正在向卖方市场转变
最近几年来,人才市场的风向标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广西为例,“2011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供求比继续维持低位,仅为0.87,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比较宽松”。“2012年第三季度通过广西人才网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共计3483家,毕业生求职人数为25097人,毕业生需求人数为9712人,供求比达到2.58”。2013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广西毕业生职位总体竞争压力较为平衡,供求比仅为0.98”。这个数据明显小于2012年,也小于2011年,人才市场有向卖方市场转变的趋势。作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省份广西尚且如此,全国形势也可见一斑。
3.职业期望日益提高
“毕业生期望平均薪酬比用人单位提供平均薪酬高出288元/月”,但“2012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中应届毕业生职位提供的平均薪酬为2129元/月,比上季度上涨7.15%,其中通信类取代证券/投资/其他金融类,成为毕业生职位薪酬水平最高的职位类型,其平均薪酬达到3761元/月,较上季度增长47.13%”。而2013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显示,“热门职位竞争激烈,冷门职位则乏人问津,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毕业生的平均薪酬达到2368元/月”。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薪酬要求存在明显的妥协倾向,并且逐年递增。
二、就业观念变化的社会原因分析
1.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一些领域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即使到近年,也保持在8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导致我国持续出现“民工荒”和“技工荒”,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多达1300万人左右。”这与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面临繁重的“再就业”任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价值规律自然要发挥作用,不能阻挡。
2.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导致薪资要求提高
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由于“用工荒”引发的众多企业不断加薪使得一线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待遇有了较大提高。“据猎头公司Hays的调研,三分之二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去年加薪幅度达到或超过6%,这比调研中任何其他亚洲国家都高;超半数(54%)中国企业称加薪幅度在6-10%之间,12%的公司加薪幅度超过10%。只有5%的中国公司表示没有加薪。”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自然而然成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合理要求,也是家长送子女读书的目的之一。
3.物价上涨影响就业区域和就业岗位选择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物价持续上涨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房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引发了比较广泛的社会焦虑。“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6%,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控制在3.5%左右”。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需要对工资待遇和生活支出有具体的考量,在选择就业区域和就业行业、岗位等方面就会反复权衡。
4.经济转型导致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提高
2008年10月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强调和实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这就意味着科技将逐渐取代资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主导我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导致企业用人要求越来越高,员工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相应的付出也越来越多。不论是接受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还是接受学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型或者技术应用型人才,当他们努力过之后,对就业就自然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期待。
三、高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当前高校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顶岗实习只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它只是为未来就业培养能力,积累经验。这种顶岗实习一般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学校与企业直接安排,企业没有明确的用人计划。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就像参加校内学习一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本上是原来校内学习的延续,并随着环境的好与坏而增强或者减弱。这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到第五个学期进行,包括初步体验性顶岗实习和基本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
2.顶岗实习是毕业前的就业过渡
其目的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这种顶岗实习方式也是在较好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直接安排的,而且企业有明确的用人计划。但往往计划数和实习岗位数是不对等的,基本上是前者小于后者,存在淘汰率。企业参与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日程、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等制定的积极性较高,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与指导也更到位,因此学生实习的实战性也更强。这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到第六个学期进行,即“2+1”学制的第三年。
3.顶岗实习就是就业
有人称之为准就业或预就业,顶岗实习岗位就是就业工作岗位。这种顶岗实习方式有的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岗位比较集中,由校企双方组织招聘;也有的是学生直接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获得的岗位,实习岗位比较分散。这时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目的是用工,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目的是就业。学生的岗位是百分百的工作岗位,无论待遇和工作要求都处于试用性质。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第六个学期。
四、高校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的顶岗实习,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均有各自的理解和不同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保姆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顶岗实习基本上是专业对口的,有本专业带队老师负责指导,从生活、安全、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工作方法、作息时间、工作协调等,全方位负责。学生依旧是在老师呵护下的学生,只是增加了企业指导老师,学习的场所和方式有所改变,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有明显的学院色彩。这可以看作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院校学生专业实习管理模式的延续。
2.开放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实习岗位也基本上是对口的,至少是相关联的,并且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习企业、实习岗位。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指导倾向于宏观层面,辅之以个别指导。财经类学校的商科专业关联性岗位比较多,也比较集中,但专业对口性不是很强,为保障实习的积极性,需要满足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因此倾向于开放式管理。
3.放羊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口关系全在于学生的个人选择,有的可能对口,有的可能是关联的,也有的可能是无关的,学生的活动具有高度的工作性质。学校的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基本上只能了解其单位变更或者岗位变化的动向,对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工作指导。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学校指导老师无法发挥作用。至于企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则基本上跟学校不相关,大多是老带新的模式,一些新办企业可能直接用人,不安排人员负责指导。
五、完善高校顶岗实习管理的几点思考
1.顶岗实习岗位和专业的对口性问题
在“2+1”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由于时间长,离毕业时间还早,与就业的关联度不高,因此应该要求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或者高度相关。而在“2.5+0.5”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时间在毕业季的寒假前后是用人单位的招聘高峰时期,顶岗实习和就业应聘事实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其他考虑,不能强求专业与岗位的对口。
2.顶岗实习待遇和学历能力的对称性问题
我们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使得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者总是强调“不谈钱”,不谈待遇,只谈工作和学习的机会。殊不知一个不会维护自己权益的毕业生也是很多企业看不上眼的。另外,高职很多学生来自农村,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因此工资待遇问题,包括实习工资、试用期工资和转正后工资,都是他们非常关心的。毕竟现在物价上涨、农民工工资也在上涨,企业面临的用工荒不能转嫁到顶岗实习的学生身上,学生和家长有权期望合理的工资待遇。我们要教育和帮助学生去争取与自己的能力、学历、经验和年龄等对等的待遇,尤其是要告诉他们如何去把握时机和场合,如何注意提要求的技巧。
3.吃苦耐劳和工作环境的选择问题
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用人单位的一贯要求,但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养成吃苦耐劳品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顶岗实习的工作环境。《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规定,职业学校选择的顶岗实习单位原则上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经营、管理规范,安全防护条件完备”。“学校应当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岗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应包括:学生实习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也充分意识到了当前企业经营状况和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作为学校和教师也就不能一味地迁就企业,还应该对企业加以甄别,对学生不能接受的工作环境要区别对待。
4.顶岗实习率和就业签约率的兼顾问题
1.1种子处理
水分之后,胚才能正常萌动。种子的吸水速度主要取决于温度,水温高的情况下吸水较快,反之则慢。通常稻种要充足吸水,必须积温100℃左右;第四是催芽,种子催芽质量标准为:一快二短三齐,即是在不超过2天的时间内,在28℃-31℃的条件下快速出芽,出芽长度1mm且露白,保持总体上的整齐一致。
1.2播种
正式播种之前要对苗床进行反复浇水,确保15cm厚的表土能够充分吸收水份且达到饱和状态。播种前再浇水一次并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每平方米播撒露白种子200g-250g左右,播种的时间要结合栽插时间确定,一般秧龄40d左右…[1]。
1.3覆土、化除
播种工作完成后应在土壤表面加盖2cm的盖种土,盖种土选择30%腐熟细粪和70%的细土均匀混合。盖种土应保持相对潮湿,均匀严实的覆盖,禁止选择火灰或者草木灰等碱性土。种子覆盖后应使用旱秧除草剂喷洒化除。
1.4盖膜
覆土完成后应该对其进行盖膜,盖膜通常都是选择拱形构架,尽可能的避免膜重复使用,每次盖膜要选择新膜,膜四边使用土石压实,避免大风天气时被吹起。另外应在田地附近撒一些毒饵避免鼠害。
2、秧床期管理
2.1温度控制
出苗前覆膜内温度应控制在40℃之内,出苗后控制在35℃之内。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勤检查降温、早炼苗、早揭膜,1叶1心期炼苗2d左右后揭膜,最迟不能超过2叶,揭膜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下午或者阴天上午,雨天不进行揭膜作业。
2.2水分和施肥
旱育秧整个阶段以旱为主,从而才能够保证移栽之后的遇水暴发。揭膜之后浇水一次,保证浇透,让秧苗适应环境。结合秧苗长势情况适当的追加壮苗剂,不仅能补肥还可以避免水稻立枯病。如果存在秧苗叶片早晚时间无水珠或者午间叶片打卷的情况,可选择下午或者早晨进行浇水。
2.3秧苗期病虫害防治
秧苗阶段一般是青立枯病与二化螟的防治。2叶1心期选择敌克松800倍稀释液预防青立枯病,栽插之前5d左右选择20%三环唑加吡虫啉混合喷雾。即通常我们所称的“送嫁药”[2]。
3、大田栽插与管理
3.1栽插
起秧之前要保证苗床浇透水,确保秧苗多带泥土,少断根。坚持随起随运随插秧的原则,尽可能的减少起秧到插秧的间隔时间,做到不插隔夜秧。旱育稀植技术插秧的标准主要有浅插、宽行、株少、稀植。秧苗情况良好或者插秧时间早的应尽量稀植,秧苗生长素质较差或者插秧时间晚的可稍微密集。插秧时应做到浅、齐、直、匀四种标准。所谓插浅即是将秧苗插入泥面1cm左右;插齐指的是将田面弄平,确保插秧之后苗高低整齐一致;插直即是整地之后泥的软硬程度适中,确保秧苗直立不倒,不存在漂秧的现象;插匀即是行距与穴距必须均匀,一定要拉绳插秧。插秧作业完成后应该在本田寄存少量秧苗,插秧之后3d左右应做好补插工作。
3.2水肥管理
一是施肥管理,水稻大田的施肥作业必须要坚持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保证底肥足量。在打耕大田时,可以每亩施用农家肥1500kg左右、尿毒肥每亩15kg、过磷酸钙每亩30kg当作底肥;另外还必须第一时间追加分蘖肥,如在栽后半个月之内根据苗情施分蘖肥每亩6kg左右,在孕穗阶段结合长势施用尿素肥每亩3kg、硫酸钾每亩15kg左右,有助于壮籽。二是做好水分管理。可以通过修筑排水沟的方式来处理,结合水稻的生长期对水分需求量进行排涝。一般的做法为下面几点:①浅水促返青,活棵前做到“田不见泥,水不满苗心叶”;②薄水促分蘖;③露田促发根;④晒田促转换;⑤浅水促孕穗;⑥寸水促抽穗;⑦湿润促灌浆;⑧断水促成熟[3]。
4、病虫草害防治
4.1稻飞虱
稻飞虱一般栖息于稻丛基部,依靠吸取水稻植株汁液为生,可导致稻株变黄,降低水稻产量。稻飞虱一般选择20%优乐得可湿性粉剂,剂量为每亩30g;20%速灭威可湿性粉剂每亩100g,兑水40kg后进行喷雾喷洒;20%蚜螨灵乳油每亩100ml兑水40kg喷洒。
4.2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的有效防治时间是孕穗期。可以选择井岗霉素每亩2包兑水40kg进行喷洒防治,或者使用70%稻田纹枯灵可湿性粉剂每亩35g兑水40kg喷洒。
4.3穗稻瘟
稻瘟病的有效预防时间应该是破口期,可以选择的防治药剂有7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剂量为每亩30g;40%富士一号乳油每亩130ml;20%加收热必每亩100g。上述三类药剂任选一种,每亩兑水40kg进行喷雾喷洒,每隔一周连续喷洒三次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4草害
返青之后每亩使用6096丁草胺127g配成毒土,在4cm左右水层条件下,和化肥共同施入,保持水层4d左右时间。到三菱草开花之前选择45%苯达松乳油150ml稀释为50倍液,排水之后喷雾,次日正常灌水3-5cm,保水5d左右;高龄稗草的防治办法为,当稗草超过4叶期之后,每公顷选择5096快杀稗500g或者20%二氯喹啉酸900g,兑水200kg进行喷雾喷洒。
5、适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