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6: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就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塑造大学生就业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让大学生谋求人生发展的必由之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层面提出塑造“就业力”、提升“就业率”的具体路。作者结合工作经验,措施。
就业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从而胜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毕业生个人而言,就业力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它的基本内容是毕业生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二,适应、胜任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第三,个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许多单位感叹需要人才却难以找到理想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求职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于是出现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鸿沟。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强。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应按照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的标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塑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率。笔者结合工作经验,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层面提出以下措施。
一、利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效开发学生就业潜能
学分制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课程的自由,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将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导致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使得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生活四年:一年级为试探期,应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他人,发展与他人沟通的人际技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亲情、友情及爱情;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测评,帮助每一个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出符合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努力目标;三年级为冲刺期,通过和学生讨论相关的专业出路、行业现状、职业知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职业环境、职业常识和职业前景,通过用人单位调研、岗位体验、网络查询等方式进行职业探索和实践,从而为自己在校期间的成长与毕业时的求职就业意向打下基础;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基本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学会制作简历,并就面试技巧的细节进行实战演习。对学生就业心理、社会角色转换心理进行调适和疏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涯目标。大学四年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地督促挑战自己,明确大学生活的目标,帮助其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模拟面试,锤炼求职智慧
模拟面试活动旨在通过逼真的模拟招聘程序,帮助学生感受职场招聘气氛,提升其求职技能。模拟面试是近年笔者开展就业指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好模拟面试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实际锻炼。对模拟“应聘者”来说,这一次难得的模拟机会,为将来真正的应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从未在公共场合露过脸、上过阵的学生来说,第一次的实际锻炼将可能使他终身难忘。对于观摩的学生,会无意识地进人“应聘角色”,思维跟着模拟面试的全过程而运动,并在每一个环节上设身处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应聘者进行对照,进而加深对“应聘”的认识与理解,达到锤炼自身求职智慧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利用模拟面试对学生的简历材料、着装打扮、言行举止等进行一对一的点评,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业务技能和素质训练,提高他们的就业本领。
三、实施分类培训,增强就业技能
不同的大学生其个性、爱好、特长等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未来自我的职业定位、发展方向的认识也必然不同。了解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实施分类指导的目的。云南师范大学每年学生三年级时都开展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毕业生一对一访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具体有: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动员和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报考研究生,实现人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为他们积极分配考研指导教师,邀请研究生交流考研心得和经验,为考研学生解读当年的考研政策和技巧,解答他们在考研复习中的疑难问题;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成立自主创业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宣传国家和学校有关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同学,联系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以及历届成功校友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引导他们积极复习备考;为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多种师能基础培训和实践机会,积极开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POP、排笔字培训,组织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比赛和课件比赛,聘请专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基地;对于立志投身于企业的同学,利用实验室等条件努力为他们提供模拟实战的平台,提高其就业技能;对于班级后进生,认真帮助他们分析现状,指导他们抓住机遇,及早签约。本校在毕业期间实行“导师双导”制度,毕业论文的导师一方面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就业。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质量,还邀请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公司为学生开展核心职业竞争力培训,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核心职业竞争力。
四、组织就业技能比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就业技能是学生的就业之本,通过就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是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常规活动。组织就业技能大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本领、切磋技艺的平台,已经成为激励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技能比赛包容范围广阔,可以有效地与专业相结合,同时可以将个体参赛与团体参赛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组织说课、板书、英语口语、计算机录人、书法、演讲、模拟经营等技能比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弥补。组织技能比赛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主动与用人单位、人才机构对接,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体系引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以达到培养实用的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五、重视求职礼仪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大学生灵活就业是现实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已经十几年了,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加。由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灵活就业将不可避免。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的一部分,他们进军就业市场,灵活就业是现实的需要。
2.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独立学院从起步到而今的高速发展,独立学院办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管理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独立学院的现实情况决定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这迫使部分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灵活的就业,否则在就业中就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体就业竞争力普遍较低由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能深入,且学习方法不够有效,大学几年下来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和能力整体不高,毕业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自信,就业竞争力普遍较低。
4.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就业期望所致在面对就业时大学毕业生都有就业期望。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对即将要踏入的工作领域,对工作领域中所提供的物质满意度和精神满意度。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独特性,独立学院大学生求学付出了高额的教育成本。许多家长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都有一种“高成本投入,高成本回收”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另外,独立学院学生由于自身家庭背景的关系也导致他们的就业期望较高。在择业时他们对工作岗位及薪酬待遇,都有很高的要求,缺乏一种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观点。但是,当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发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追求较高的职业期望往往不现实,也很难实现,甚至处处受打击,他们不得不在就业方面更加现实和灵活。
二、如何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灵活就业
推动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毕业生本人等都有所作为,并在管理和思维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灵活就业,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打下基础。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必要的时候进行扶持,不要被传统的就业思维和模式所禁锢,大胆的在就业形式上面进行创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和就业率统计都要进行改进,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2.积极促进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与大学生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灵活就业是指区别于传统的常规就业模式的多种就业形式的总和,其在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劳动场所等方面具有弹性灵活化的特性。大学生的灵活就业需要企业采取灵活的用工制度,不过大学生的灵活就业不能侵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法律和制度需要保障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否则这样的灵活就业是有害的。
3.独立学院对灵活就业的支持独立学院自身对自己的所培养的大学生要深入的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方面,学院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改变传统的就业思维和模式,不要一味按照以往的就业工作模式开展和引导大学毕业就业。
4.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说到底就是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独立学院需要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巩固和开拓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提高所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学习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贯穿于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大学学习中要重视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前要进行求职择业技能训练,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5.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灵活就业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灵活就业过程教育和引导,帮助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认识和了解新的就业模式,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要改变思维模式,独立学院教师和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帮助毕业生灵活就业,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老师和辅导员要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正确引导和推动大学毕业灵活就业。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教育毕业生正确面对社会偏见。
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辅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依托,组织实施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文献资料法广泛浏览国内外有关就业指导的教育理论,通过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了与本课题的相关资料,通过文献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先进理念。调查法采取走访、问卷方式就本区域内生物技术企业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总结,改革不足,完善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大量数据加以实证。
2研究过程
2.1前期研究(2010年6月—2010年12月)的主要工作
2010年上半年,随机调查了多名往届的毕业生,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建议。一是组建了就业工作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是长期从事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他们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朝夕相处,长期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了解,方便开展工作。2010年9月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编并出版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书,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提高专业兴趣和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魅力技巧和社会技能;同时搭建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信息渠道[3]。二是完成了对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及其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相关单位的调研、国内部分学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率及就业前景调研。细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生成问卷调查表。其次,列好访谈提纲,对新余市生物技术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要求,并调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最后,回收问卷,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安徽农业科学》上发表。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8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39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2中期研究(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2011年上半年,我们调查了16家实践基地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所有学生,调查内容有“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等。调查结果显示,16家实践基地的领导对我校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是满意的。通过对毕业生综合表现的跟踪调查,所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都表现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们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4]。二是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确定研究成果的基本结构,制定生物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论文《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12月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农业科学》上。三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2009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3人)到实践基地实习一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的招聘工作。
2.3后期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两个小组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曾佳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培育优质新品草莓”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5月指导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卢云明同学负责的小组开展的“山地立体农场设计”项目,参加新余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立项并结题。二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指导学生筹建大学生创业团队。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2年6月指导卢云明同学负责筹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新余市生态立体农场”,吸收了《动物养殖》公共选修课的学生,获得新余学院第一届创业团队一等奖,医学院因此获得新余学院校级组织奖。三是课题组成员对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培训。课题组成员在2012年9月对新余学院二年级开设公共选修课《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社会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的就业指导,将研究成果在学校进行推广。四是课题组负责安排了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2人)到实践基地实习3个月,并开展了生物类企业招聘工作的安排。
3存在的问题
3.1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
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就业协议的填写不规范,对毕业派遣证和户口迁移的认识不清楚。今后在就业指导中增加就业协议的填写说明,介绍就业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它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列入当年国家就业方案的毕业生才有的有效证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经验,存在上当受骗、传销等安全问题,希望今后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侧重强调安全问题[5]。
3.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针对新余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没有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希望今后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就业指导要重点介绍医疗器械、饲料、药酒等方面的营销技巧。
3.3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习时间太短
根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具体情况的反馈,实习单位普遍反映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无法适应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具体要求,实习单位建议学校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调整为6个月。
3.4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
《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这样定义:就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在高校及其周边长期存在、形成的,能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的一系列观念、制度、评判等的总和。在这一基础上,就业文化既包括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等主观性因素,还包括国家制定的鼓励就业政策、学校实施的就业措施、社会就业工作机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生存环境等一些客观性因素,是一个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关于高校就业文化,笔者认为,更多的界定是指在高校中,高校行政部门、教务部门所创设的就业校园环境、开设的就业课程指导、策划的就业活动等营造出来的促进学生就业价值观、就业心理形成并且有促进就业行为的文化活动。
二、高校就业文化的作用
关于高校就业文化的作用,杨先梅认为:第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第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第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第五,有助于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灵活的思路。这主要是从就业文化对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的,可以看出:就业文化是一种熏陶性的、间接性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价值观念的隐。《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思考》的一文指出:就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内在需求;健康向上的就业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就业措施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学校调整教学培养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全面接轨;就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是从高校建设就业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言的,主要说明高校就业文化的建设氛围,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和高校校风、教学各方面建设的良好发展。经过分析,关于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基本涵盖了以下方面:第一,高校就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第二,高校就业文化能够帮助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三、高校促进就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于高校就业文化建设途径,王强强等人提出“协调”“整合”“调试”的高校校园就业文化建设途径的六字方针。余敢才指出,就业文化必须构建以入口、培养和出口这三关为主线,以为道、为实、为用这三为的就业指导模式。高校就业的核心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促进毕业生能够就业又好又快,达到人才供需平衡。本着这一理念,高校就业文化建设要经过长期的技术路线探索和丰富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高校学校管理层注重就业理念
高校要发挥自己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作用,高校要在政治教育角度,做好大学生就业观的树立与认同,特别是对国家政策、号召的响应。
(二)高校增加就业途径探索
通过多种形式,通过走访、调研、拓展,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合作单位,并进一步发展与巩固老的就业合作单位的合作活动;就业服务增加经济投入和人员投入;增加就业拓展经费的比例;对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培训等。
(三)高校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能力
专业指导教师要熟谙国家政府就业政策、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充分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需求,具备比较完备的、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就业知识方面的专业性,设立特定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这些教师组织校园活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辅导就业困难学生心理,以改善和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四)高校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增设就业指导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实习环节要结合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予以调整,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高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就业活动
一、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2008年3月,笔者所在学院特制定了一份针对学院在校生的就业倾向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新问题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37份,其中有效问卷437份,全部为不记名调查所得。共有197位男生和240位女生提交了调查问卷。其中235人担任了院系或班级的各级学生干部,202人没有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在参加调查的人群中,有184人来自大城市,137人来自小城镇,116人来自农村。其中有245人有各类兼职或暑期工作的经验;但也有162人说很想找兼职工作机会以增加经验,但是找不到;还有30位同学认为自己要以学业为重,没想过要打工或参加假期见习。
二、就业形势和就业心理调查摘要:
在对当今的就业形势的熟悉和估计方面,绝大部分同学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严重的事实有清醒的熟悉。有314位同学认为就业难,就业形势严重;这对学校下一步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讲是有积极功能的;70位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正常;5位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很好,就业轻易,占被调查整体的比例不大。当然也要看到还有35位同学认为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这说明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盲区,需要在下学期加大宣传力度,灌输就业难的意识,督促学生重视就业,让他们面对就业挑战,能提前做好预备。
(一)面对严重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同学有较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但也存在部分偏差。
1.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选择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人数最多,达到178人;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人数有104人;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数,达到86人;期望进入国企的也有44人;排最后的是私营企业,只有24人选择。当今毕业生的一大倾向就是希望进外企的多,考公务员的多,选择私营(民营)企业的反而少。但根据笔者所在学院连续四年的就业统计情况表明,最后能真正进入外企的和考上公务员的人屈指可数,而绝大部分同学最终进入私营企业就业。在我国现阶段,私营(民营)企业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重大力量,在很多地区的经济总量中甚至超过50%的比重,私营(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矛盾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功能。假如同学们仍在这个新问题上不面对现实的话,将会增加自己的就业困难。
2.在回答是否期望今后的职业和专业对口时,大部分同学也保持了比较开放的态度。高达293人认为只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非本专业的工作也无所谓。有120人期望今后的职业和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49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只有1人选择非本专业不干。经过入学以来的就业形势教育,以及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多数学生已经明显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部分同学对今后的职业是否和专业对口已不再强求。只有一位同学选择非本专业不干,在正常范围之内。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了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尽量紧跟市场需求。究竟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更加贴近市场是它能吸引学生报考的优势之一。
3.在回答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时,有311位同学的首次就业薪酬期望是1000元至2000元之间,其中125人选择1500元至2000元,说明大部分同学的薪金期望值也是比较切乎实际的。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讲,目前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都能开到月薪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水平,各地区间因生活水平差异而略有区别。对于部分专业基础比较扎实,专业技能优异的同学来讲,月薪3000元也不在话下,笔者所在学院外语系就有毕业生因英语口语比较好,被单位高薪聘请,甚至还被单位常年派驻海外担任国外某区域的销售总负责人。另外有17人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1000元以下,58人期望是2000至3000元,23人期望是3000元以上。相对而言,选择月薪1000元以下和3000以上的学生人数都不多,这也说明了部分学生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
4.在毕业后发展城市或区域的选择上,有多达279人选择了留广州或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工作,选择去就业竞争更为激烈的北京或上海的人数只有27人,选择一般城市或回家乡发展的都比较少,选择去西部的更少,只有6人。说明多数同学仍然只是看到了大城市的巨大诱惑力和比较多的发展机会,而没有看到生活在大城市的巨大压力和高昂的生活成本,相比来讲,中小城市在这些方面往往更有优势,而很多同学却对此视而不见。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最近四年的就业数据统计表明,对于同等学历的毕业生来说,东莞等地的薪酬水平往往高于广州,略低于深圳,但东莞等地的消费水平却明显低于广州或深圳等发达城市。只有6位同学愿意选择去西部地区,说明学生的艰苦意识和奉献意识还有待加强。“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际上这几年国家和西部地区都加大了对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的支持鼓励力度。因此去西部地区工作,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建议学校在每年春季期间,加大西部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关注西部,投身西部。
(二)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的过程中,在校生也在时刻关注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条件要求,并能够根据外在变化的形势做出适时改变。
1.在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做前景猜测中,有将近338人认为自己的所学专业的前景是有前途的,绝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前途布满信心。同时这个数据也说明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跟随了社会对新兴热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当然也有42位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前途缺乏信心,虽然人数不多,但也说明我们的新生专业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强。各任课老师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鼓劲,培养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信心,最终做到学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2.面对就业难,个人态度方面,有230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说明这些同学在面对就业形势严重的新问题时,能争取主动。当然也有31位同学仍然希望自己的首次工作就能一次定终身。有66位同学选择了升学深造,其中42人选择参加专升本考试;24人选择参加专插本考试,很显然有部分同学对专升本和专插本的区别还不甚了解,在选择上可能也出现了偏差。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连续4年的就业情况统计表明,毕业生参加专插本考试的人数每年都高达300人左右,每年最终被录取人数在20至30人之间。参加专插本考试,也成为就业分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有51人选择灵活就业;38人选择自主创业。随着政府部门各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出台,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向,但是我们耳闻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例子也不少,主要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自主创业初期的风险比较大,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3.对于选择先工作的原因,有222人选择了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经济自立;有75人是因为家庭经济需要。大部分同学在就业愿望上,是非常迫切的,剩下的新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但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学生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也可想而知。此时各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及时跟进也显得尤为重要。4.在求职过程中选择的求职途径方面,有高达236人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的方式来求职,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现场招聘会还存在迷信心理。通过这几年的就业统计表明,绝大部分同学的工作单位,都不是在现场招聘会上找到的。现场招聘会经常有虚设摊位的现象,而毕业生又盲目追捧,蜂拥而至,一个招聘会下来,能投出六、七份简历已经算是奇迹了,其他时间都被耗费在了寻找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排队上。
4.尽管如此,参加招聘会也可以让毕业生提前感受一下严重的就业形势,这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期望值是有帮助的。选择依靠就业指导中心的有166人,看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149人选择上网来求职,说明网络低廉的成本和快捷便利的特征也日益得到学生的喜欢,但因为我国现阶段网络上鱼龙混珠,在利用网络求职时要加强分辨,防止上当受骗。有151人选择亲友介绍,说明这一传统的求职方式也还是很受大家的喜爱。亲友拥有广泛的社会脉络,还有独到的求职信息的求职经验,利用亲友介绍来求职,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求职方式。只有20位同学选择报刊,人数很少,实际上,象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都形成了固定的招聘版面出版规律,上面也登载有大量非常吸引人的工作岗位信息,同学们只要稍微留意,往往也有意外收获。
5.在回答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时,252人认为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198人认为是社会经验,183人认为是实际操作技能,114人认为是毕业生的发展潜力,102人认为是毕业生的诚信和修养,86人认为是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72人认为是学校的名气,40人认为是毕业生的专业成绩。绝大部分同学把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增加自我的社会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当作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这是对的,但是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和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选项比例偏低,说明还是有很多同学在低年级的打基础阶段,就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专业学习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不够重视。对于毕业生的诚信和修养选项的选择人数也不多,说明大学生对个人诚信新问题也不够重视。
三、高职院校改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了学生对学院目前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症下药,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
1.学校所开的专业课程应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
虽然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同度较高,但对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却认同度较低,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课程不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他们呼吁学校更多地给予他们实习实践的机会。这说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合理的,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但是具体到专业课程的设置等细节新问题上时,则又往往呈现出滞后性的特征。技能练习缺乏,所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一个普遍存在的新问题。让学校老师走出去,进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的目前状况,找准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以此来指导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同时应通过校企合作组建实习基地、校办企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为在校学生拓宽实习实训渠道,练得一手过硬的动手能力。
2.学校应该改变就业指导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除了开设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校园模拟招聘,模拟办公室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就业体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具有双向交流特征的就业指导方式,诸如新老生求职经验分享、求职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角色扮演、面对面咨询等新型就业指导方式就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各学校应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广东经验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择业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和引导。
3.占领就业指导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的就业指导。
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成为了最多人增加就业技能、观点和知识的方式,学校应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网页的宣传力度,吸引学生在网上和就业指导中心多加交流,指导学生多关注网站上公布的各类就业信息,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就业指导网站,非凡是要求学生多上网查询了解一些必要的就业常识。配合就业指导网站的建设,可以将普及就业知识和传播招聘信息相结合,通过校级就业指导平台和学生的手机互联,实现网上报名排队、手机短信通知等一体化。其次,学校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结合日常专业课、就业指导课、企业实践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平时应多由任课老师或辅导员推荐学生多看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多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暑期工作或平时兼职,以积累个人工作经验。大量事实说明,从事过一次以上兼职或暑期工作的毕业生,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录用机会。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改变就业信息方式,多渠道满足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需求。平时关注和比较少关注学院就业指导信息的学生人数基本持平,这是因为被调查对象是在校生所致。虽然大部分同学已经感觉到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重的情况,但还是觉得就业离自己比较远,所以对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信息,非凡是招聘信息不感喜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熟悉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布渠道缺乏多样性,更新也不及时,内容不新奇直观,这也正是部分同学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能在每个统计阶段公布各系就业率、各专业就业率,相信既可以鞭策各系的就业指导工作,又可以吸引人眼球,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4.学校应对重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介入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估算,2008年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50万人。在如此严重的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干预也显得非常迫切。首先各学校要按比例配齐政治辅导员和心理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和之配套的学校-院系-班级的心理指导体系,选配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师担任各级就业心理指导员,确保在学生出现就业心理偏差时能有专人及时跟进处理。非凡是针对困难生群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因为他们的就业愿望比较迫切,很轻易放松警惕而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相对来讲比较缺乏,所以更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在广东省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陈绍奇,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指导》,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梁标,《新时期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索》,《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关键词:再就业创业营销学思考
再就业工作是目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社会课题,各级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离彻底解决问题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而言,大家都在考虑能为下岗职工们做点什么、帮助下岗职工尽快再就业,但从下岗职工者的角度而言,我们也应该考虑;我们自己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具体而言,也就是说下岗职工如何迈出艰难的一步?如何创业?路在何方?
转变观念营销自我
无论什么原因,下岗或失业对一个人而言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任何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会心情不好或是怨天尤人的。但下岗者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转变观念、营销自我。
克服精神紧张和“要面子”的窘境,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下岗后就业或择业第一关就是心理关。需要战胜自我,克服精神紧张和“要面子”的窘境。从做小买卖的第一声吆喝到去一家陌生的企业或单位应聘,都需要鼓起勇气,都需要迈过心理关这道坎。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克服心理紧张和“要面子”的窘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正确认识下岗问题。下岗问题是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即减员增效或企业破产倒闭的结果,并不主要是个人原因和问题。既没有什么不光彩的更没有什么可耻的。下岗职工多着呢并非我一个。
采取自救措施、自找门路是为国家社会分忧,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如果成功是值得自豪的。
自食其力、靠自己劳动挣钱吃饭没有什么丢人的。
认清自我,树立信心
全面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如自身长期以来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树立信心。
彻底转变观念,克服等待思想
国家和政府对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非常关注,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安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都是外力,要使每一个下岗职工都能很好地再就业还必须依靠下岗职工自身的内力,两者共同起作用才能彻底解决好这一问题。尤其是下岗职工自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克服等待、观望思想,积极行动起来寻找自身发展及创业之路,避免由于等待和观望而贻误战机。
善于营销自我,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下岗职工的创业,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为,社会的非议、亲友的不信任、自身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极度有限、外部市场领域的激烈竞争所导致的可做之事和可创之业越来越少等,都无疑给下岗职工的创业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作为下岗职工必须善于营销自我,排除以上干扰,才能为自身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其中,置外部非议于不顾、争得亲友的同情、信任、理解和支持尤其重要。因为多数情况下,创业需要动用多年的家中积蓄、需要向朋友借款、需要了解信息等。当然,更不要忘了国家、政府或组织给予的政策优惠、低息或免息贷款等诸多支持或扶持。
寻找机会走创业之路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之路是多方面的,其中寻找机会、走创业之路是值得推广的重要方面。因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许多毕业大学生临时性打工等,使易做的岗位越来越少,就职择业的空间越来越小,竞争更加激烈。下岗职工多数情况不仅是年纪偏大,而且长期以来只做一项工作,原工作性质单一,除原工作之外多数没有一技之长等。面对这种状况,多数人犹豫彷徨,不知该如何是好。但仔细考虑,还是大有可为的,许多机会在等待着我们,需要去发现、把握和运用它。
什么是创业机会
创业机会是针对创业者而言的市场营销机会,即可以被创业者利用的市场营销机会。市场营销机会就是指市场上客观存在未被满足或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由于需求总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客观上总是存在着市场机会,即总是存在着未被满足或未被很好满足的需求。营销机会是一种客观存在,对所有的人而言都是均等的。一定情况下,只有当市场机会中存在着有利于发挥创业者优势的时候,才能成为创业机会。由此可见,创业机会就是指市场环境中各种需求要素在动态变更中与创业者经营条件和经营行为最佳结合的那一部分。所以,对创业者来说,重要的并不是是否能够找到多少市场机会,而是是否能够对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从中寻找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创业机会。
在自己熟悉的行当中找机会
下岗职工长期以来从事单一的工作,既是自己不利的因素,同时又是自己的优势。长期从事某项工作,自然对该项工作所涉及的领域或行业非常熟悉,更容易寻找到适合自己并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创业机会。
在社会发展的动向中找机会
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从社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中寻找创业机会。目前,这些趋势主要有:
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
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使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强化环保立法和执法。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会。苛刻的产品环保标准(如:对汽车尾汽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等)对经营者或创业者而言,是一个挑战;但另一方面又是机遇,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环保产业。由环保热而带来的绿色消费观念为创业者们带来了机会。绿色养殖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装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等都方兴未艾;回归自然,使消费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青山秀水。对创业者而言,寻着这样的思路一定可以找到极有发展前途的创业机会。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事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活动
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活动正在受到人们的欢迎。经常听到“花钱买罪受”的说法,譬如攀岩、蹦磯和野外生存训练等,现在都成了很受人们欢迎的时尚娱乐项目,这为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创业者们创业、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
休闲性娱乐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如这些年到郊外钓鱼的人越来越多,尽管钓出的鱼与市场上卖价相比,价格不菲,但仍然趋之若鹜。承包鱼塘、买鱼放鱼供人垂钓、提供休闲服务成为许多人创业的好机遇。
旅游活动的新动向
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庞大的产业,各地、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旅游业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许多人开始由到大城市旅游开始转到农村去、到自然界去,形成了古朴各异的农村田园生活型旅游和青山秀水的山川型旅游。开发这些旅游项目并提供相应服务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家务劳动社会化或产业化趋势明显
妇女就业、双职工家庭的增加、收入的提高,使家务劳动越来越成为家庭中无法兼顾的但又不得不做的负担,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愈加明显。伴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进程,一个个庞大的产业将不断出现并发展壮大。衣着制作退出家务劳动的历史舞台、餐饮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都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未来洗衣业及有关托幼、托老、料理家务、搬家、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家政服务业将会成为一项庞大的事业。并且这些工作更符合下岗职工自身的特点,适合他们去工作和创业。
人口老龄化及单子女状况所带来的机会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中国目前的生育政策所带来单子女家庭的增加,使中国未来有关老年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市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食品、衣着及养老服务等产业,将成为更多人乐意从事的事业。
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
许多市场机会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是创业者们寻找市场机会的重要源泉。太阳牌锅巴的诞生是由民间小吃中开发而出的;婴幼儿洗发剂,中国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没有的,凡是当时有小孩的父母,只要注意体会,都会感觉到孩子洗头的不便和苦恼;对抽烟而又注重环保的人来讲,买一个随身便携式烟灰缸,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我国市场上还没有这种产品;从包装上做文章,更便于携带和健康的饮品将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如各类不同含量的水果饮品、蔬菜饮品等;超浓缩的蔬菜片、食品片也将成为人们外出消费的时尚,如菠菜片、胡萝卜片、更高更平衡营养的食品片等,这些东西有些有,有些市场上还没有。如何使人类得到更多、更健康、营养更全面、吸收更充分(少有“废料”排除,让工厂与大自然循环,减少做饭、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将成为世界食品工业革命的方向。当然也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庞大的开发、创业机遇。
当然,对下岗者而言,创业机会是多方面,如从来自国外的朋友的信息中找机会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机遇总比困难多,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机会。
营销忠告
毋庸置疑,创业是艰难的,但也不是不能成功的。要想成功,必须注意许多问题,在这里给创业者们提几条营销忠告。
对创业或营销的思考
什么是营销?营销是做什么的?说简单点,营销是帮人解决问题的,为别人解决问题、为别人着想,是营销的思想灵魂。我总给人讲这样一个小时候给人推车的故事:一位老农,拉一车苹果上坡,怎么也上不去,我帮他推上了坡,他对我的答谢是用手掐了尽可能多苹果给我。事情过去后,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事前我没有对我的帮助行为标价、更没有与老农讨价还价问推车给几个苹果,但他却在事后能给我尽可能多的苹果,这是为什么?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信誉和法律
守信和合法经营是创业者进行创业经营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市场环境下更是如此。不守信事件的增多,可能正带来了人们对不守信的深恶痛绝和对守信的渴望,这也恰好是守信者成功良好机遇。至于合法经营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非法经营是不能长久的。
自我提高
创业者尤其是下岗职工创业者,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随着生意的发展壮大,所需知识和技能就越多,要求会更高,处理的事务将更多、更复杂,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经营管理、营销知识及有关创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的要求,也才能不断的更新老观念、摒弃老模式,使事业不断兴旺发达。
学会“吃亏”
学会“吃亏”是给创业者们的另一点忠告。有人说“吃亏”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初次创业的人,往往既无现成的客源又无经验可谈,当遇到客户时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如做更多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同等质量条件下在价格上做更多的让步等才能抓到客户、做成买卖;没有“吃亏”的精神或老是关注于自己利润率的创业者是很难成功的。事实上,第一笔买卖的成交甚至是在“吃亏”的、有时是在亏本的条件下成交,往往是更大买卖、更多利润买卖的开始。这也是稳定客户队伍的强有力手段。
关键词:就业指导就业咨询
自1999年始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每年以几十万的规模快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一个空前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今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分配制度,因此就业指导长期被思想教育所取代。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责任已由管理向指导和服务转变。因而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普遍重视,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领导,加大投人,强化就业指导服务。
(一)开展就业咨询
向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传授一般择业技巧、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就业问题;介绍职业知识,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定位分析,寻找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的职业,使学生在学业、职业和自身三方面得以合理匹配,以获得最佳人生定位。
(二)提供就业信息
学校通过与社会用人单位保持合作关系或利用校(系)友会组织等,建立就业信息网络,或主动出击,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三)举办招聘会或供需见面会
学校通过举办供需洽谈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作用、一级市场作用。多数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招聘会。
(四)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很多人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择业观念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多数高校都开展就业指导教育,通过舆论引导、思想教育使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但是,仅就以上几点而言,各高校之间做的也不尽相同,有好有坏,甚至还有一些高校不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或是不知从何处入手,对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二、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结果来看,当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用人单位已经拥有了很大的用人自,并且招聘行为也越来越理智,政府对原有阻碍毕业生就业的制度也做了巨大改进,但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的短期性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在毕业前进行,只对毕业年级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在多数人的概念中就业指导就是针对毕业生而言的,仅仅是为了将毕业生推出校门而开展的一种应急性工作。比如在诸多论述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当中多数都是将其界定在毕业生的范围内,少数涉及到高校学生培养过程的也没能明确提出就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而言的。在就业指导机构的设定上,很多高校甚至教育部都将就业机构命名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有力地说明了这种观点的普遍性。
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从学生一人学就开始的,第一年起就要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要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则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等的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参加就业市场。法国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在这方面做的更早,他们不只对大学阶段,而且从高中阶段就开始为青年进入职业市场服务。
(二)就业指导与学生培养相脱节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建设人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在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关系到学校声誉、发展和稳定的压力下,很多高校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教育创新步伐,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以求提高教育质量。但是从深层次上,它仍然忽视了教育过程的互动性的特性,单方面从学校下工夫,忽视了对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主动性的培养。
提高学习质量针对就业而言就是加强学习的方向性,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先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然后学什么,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好什么,然后学什么。要了解社会和了解自己,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就需要就业指导服务的介入了。而且因为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生理、心理、智力的重要变化时期,他们往往对社会存在一种抵触心理,所以要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社会和自己,就业指导的提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早在两三年前就曾有人提出,如何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就业指导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真正重视。也有的学校为此提出了诸如CO-0P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开展第二专业的培训等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模式”并没有将就业指导作为重要内容放进其中。近年来,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高校也逐步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在开设的内容、教学时数、选修与必修等问题上,还缺乏共识,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三、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总的来说,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内在规律的表现,是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综合矛盾的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是现存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总体上既要靠经济自身的发展,又要靠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但从主观努力因素来看,就业指导将是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在做好原有工作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将职业指导工作前移,在学生注册入学之前进行咨询服务
由专业人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咨询。
(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计划及目标
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确定今后的职业计划和目标,可设立专业指导教师,从学生人学的第一年起就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时刻了解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倾向,并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目标、更有针对性,使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更有现实性、目的性。同时还可成立校友联谊会,请事业有成的校友回校介绍其创业史,为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这对毕业生今后自主创业将起重要作用。
(三)将就业指导精神贯穿于各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高等教育虽然不应以学生就业为主要目的,但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素质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学习的综合结果,但以往那种认为只要把理论和知识传递给了学生,学生自然就掌握了世界的真理和规则,自然就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的。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将来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的形式(如果把考研继续深造也看作是一种就业形式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学生才能真正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职业指导现状内容对策及建议
随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召开,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非常不容易,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由此,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就变得十分必要,而且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兴衰存亡。因此,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完善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尽管多数高职院校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尚未到位,一是对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招生、学校长远规划等工作之间的关系缺乏深人的认识;二是对就业指导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上述两个重大关系的认识缺失,制约着就业指导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
2.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较为单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有待专业化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4、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巫待提高根据网络调查,高职院校目前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但因为网站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部分就业信息网的功能过于简单或有些功能根本无法使用,且内容更新不及时,显得陈旧、脱节,有应付之嫌;部分就业信息网没有建立相关链接或链接无效,联通性较差;部分就业信息网的“在线答疑”栏目只有提问不见回答,形同虚设,这些都使,得就业信息网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信息网的作用,没有重视就业信息网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中宣传、推广工作,导致网站的点击率不,也影响了就业信息网的使用效率。
5、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未能及时跟上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实践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干实践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也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整个高职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理论探索还远远跟不上工作实践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缺乏深度的调查研究,使就业指导政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强;二是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缺乏理论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得不到系统的理论指导。总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着眼于高职实际的理论研究大多初级而零散,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有自身特色的高职生就业指导理论框架。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作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依据个人志趣选择职业,是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具体说,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三大方面: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诊断与职业选择、职业安排。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作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2、准确定位,建立协调、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下手,处理好就业指导与招生、培养、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之间的关系,着力提高就业指导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联通性;处理好就业指导内部三项工作职能之间的关系,将指导职能置于首要地位来加以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从机构和人员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应完善校、系级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使系级领导小组发挥更大作用;应兼顾专职、专兼职、兼职三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应深人推进就业指导“全员化”工程,提升全体教职员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解,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
3、统筹规划,提高就业指导体系的系统性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不开。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实际,根据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个别与团体咨询、专项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在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相应地对各种形式开设时间的早晚、长短和内容的侧重点作出科学的安排。应使就业指导从关注“出口”转向专注“过程”,使学生及早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准备。
此外,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人生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加强择业观、职业道德和成才道路等方面的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应从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几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加强校内专职教师引进和培训力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聘请经验丰富、专业精深的校外专家来校兼课;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出在内容和体例上都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林学校有关部门要规范操作管理,把好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和计划制订、课程考核和教学督导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并由教研室牵头开展集体备课等相关教学研究活动。
5.改革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业指导模式改革要坚持“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立足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及自我职业发展的能力。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素质和特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指导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实现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增强互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三要加大实践类指导的比例,使学生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四要重视就业心理辅导环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6、充分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等现代技术,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应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优化网络就业指导的硬件建设,配备高素质的网络就业指导人才。同时,应加强教育、引导力度,促进网络就业指导的普及,培养学生参与网络就业指导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利用网络应聘的习惯并实现有效就业。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短信台的应用,与学生尤其是在校外预就业的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并随时将有关信、传送给学生。
7、搞好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对于我们正在起步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8、立足地方,加强联系
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一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指导工作与社会职雌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存在就业矛盾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未知青返城,到农村经济改革带来劳动力剩余,再到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导致的职工下岗,就业问题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正当连续5年的高增长即将冲淡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担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再一次笼罩了就业市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昔日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与农民工一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2009:就业形势严峻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和各级媒体对就业市场的频繁关注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这组庞大的数字显示出了2009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个群体就是大学生和农民工。
二、大学生:毕业失业
据统计,今年全国新增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10万,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使在经济发展正常年份,消化这样一支高学历的劳动力大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何况在就业市场遭遇寒冬的2009年呢?“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这样一句以往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调侃,在2009年变成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写照。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到2009年2月底,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这与社会保障部期望的70%的就业率还有很大差距。而往年就业率较高的几个大省市,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加不容乐观。据悉,截至今年1月底,天津市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到10%,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而截止1月中旬,广东全省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则只有2.2%。
三、农民工:回家≠过年
2008年春节,数十万农民工因为雨雪灾害被阻隔在广州火车站无法回家;2009年春节,风和日丽,却仍然有数十万农民工在广州火车站徘徊,今年,他们则是因为遭遇了就业市场的寒流而不得不回家过年。同样是回家,心情却迥然不同,新年的快乐与期望被失业的无奈和迷茫冲刷得无无踪。
据统计,2009年春节前,约60%左右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而根据人保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其中的5.4%是因为失业。以我国务输出大省四川为例,至2009年1底,四川省共有212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占外输劳务总量的17.8%。200年春节后,全国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需求却一降再降。作为解决了全国1/6就业岗位的广东省自2008年以来,全省用工需求一直呈下降趋势,由第一季度的228.7万人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11万人。另据预测,今年第一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约为190万人次,比上季度下降约4.99%。短短十几个月时间,“工荒”戏剧性地转化为“民工过剩”2009年就业形势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四、谁该为“就业寒冬”买单
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但百分之百的就业即使在理论上也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规模的失业率是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发达国家平均年登记失业率也在5%以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2007年已降至4%。而2008年下半年来,就业矛盾却突显日益尖锐之势。究竟原因何在,可谓众说纷纭。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尽管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多,但从影响力上来看,金融危机以绝对多数票被指认为罪魁祸首。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一方面,大量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需求减少的双重打击而接连倒闭;另一方面,国内上游企业因遭受牵连而举步维艰。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迹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企业倒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外,剩余企业招聘计划也纷纷被冻结或缩水。
往年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吸纳就业人数众多的地产、汽车、广告、石油石化、能源、物流行业,也因前景不明而无法给就业市场缓解压力。
五、高等教育的反思
从零工资就业、名校生养猪,到考研热、公务员热,知识型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势”使人们反思高等教育的呼声日益升高。各方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1999年以来的大学疯狂扩招难辞其咎。1999年,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9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政府数据显示,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而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今年更猛增至611万人。国内人力资源市场“青黄不接”的状况早已完全改善,并且日益饱和,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
另外,有关专家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国内教育的倾向使得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这种片面的理解往往使他们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机会。
六、经济转型的必然之痛
经济转型是引起失业率短期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在金融危机的放大作用下,人们已经忽略了它本身的影响。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到了转型期,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是时势所趋。事实上,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始于金融危机来袭之前。也就是说,即使不存在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带来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阵痛。但是,它最终会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而自行解决。
七、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充分就业被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这不仅是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尽管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短短两个月内,相关政策就已接连出台,但在目前复杂的情况下,要缓解就业压力却并非政府一家之责,企业和就业者本人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八、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就业增加使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得到就业机会,使全社会的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生产出更多最终消费品,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导致居民收入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增加,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关系。反之,失业的增加则会导致经济增长向相反方向运动。按照奥肯定律,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反向的替代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失业率每上升1%,总产出就会减少3%。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就业是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不景气导致就业形势恶化,失业又造成居民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因此减少,企业产品滞销,生产和投资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令经济增长乏力。如果不集中力量解决就业问题,“保增长”的目标很难顺利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复苏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九、就业与社会稳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其经济收益和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50%以上为劳务所得,这就意味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受阻,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会给失业农民带来很大生活压力,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十、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随着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单位,以及机械制造、桥梁设计等行业,也发展迅速。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尽量提供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今后的蓄势待发储备充足的人才。
十一、就业者应该摆正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