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汉语言的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6: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汉语言的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汉语言的论文

第1篇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一个专业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即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素养。经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社会调研以及企业咨询,具备纯文学知识的中文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面向企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譬如文字处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现代办公技能,交际公关技能,对于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新闻广告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企业平台中。我们结合汉语言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夯实汉语言专业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可将“现代办公与管理”、“全媒体采编”以及“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折射在就业“取向”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类工作,如“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中小学教师”;第二,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如报刊、电视、广播;第三,从事“AE”、“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等工作,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上述人才的专业需求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中文的单一化培养目标,而倾向于多元化培养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1.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性差,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也停留在主观课程的延伸中,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在“985”,“211”的学术型高校的毕业生还拥有足够的市场,但是在经济知识的时代语境中,却使得独立院校抑或民办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学历”优势的竞争力。为此,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着学生“宽口型”的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不能变动,否则将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地走向实践教育的视域内,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就要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群与实践课程中调整比重,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因此,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学校毕业生的回访、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的走访调研,我们构建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群,即“6+1”公共选修课群。“6”由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组成;“1”是针对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等升级考试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同步指导“,6+1”模式公共选修课群的建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持小班授课,践行分组式教学。六大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宽口型就业的目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旨在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各个方向实践课程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定向”培养模式中,每个学生需要在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中进行自主选择。此阶段,学校采用师生双向选择方式,每名学生申报两个选修课群,再由各选修课群的主要负责老师进行集体面试和测评,以通过学生的特长、性格、生活环境等全方位衡量学生适合的就业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着选择毕业以后的去向,即“就业”和“考试”。就业倾向参与实践,而考试需要注重对考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复习。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和大学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引,同时实践课程是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而“分层次”的培养又是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实践教育有条不紊并且有效的实施。

2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实践教育的实施

2.1宏观与微观课程体系的有效平衡

2.1.1微观:学院实训课程。微观实训课程构成了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学校逐步树立了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设计体系中,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体采编”方向的实训课程,如“自媒体实训”、“报纸排版与网页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实训”等,这类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对媒体基本技能与实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体理解能力”、“报纸排版网页设计能力”“、新闻摄影能力”等。

2.1.2宏观: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是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实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实训,提高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对接。其主要开设于大学四年级,主要形式是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其实习单位一般为学院所在城市的本土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是由学院、家庭以及其他关系引荐。顶岗实习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工作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育环节。

2.2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

第2篇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在虚拟空间的一种“方言”,它的类型有:数字型,88(拜拜);谐音型,荡=download(下载);字母型,MM=妹妹;符号型,“O.O”表示“惊讶”的表情;同音型,围脖=微博;新造类,如“神马都是浮云”。

二、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学的影响

对于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对于专家来说,也由原来的不认同到逐渐重视。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受到了教育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对网络语言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一门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两者互相影响又互相包容,语言研究其中一个热门话题便是网络语言,虽然它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网络语言是对语言文学的一场革新,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在虚拟网络以及网络外部环境的双重磨合下,现在的网络语言已经与前几年的杂乱无章大不相同了。网络语言在逐渐地形成一种语言系统,其传播媒介是网络,网民是语言社团的主体,在网络语言系统里,没有人是权威专家,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任何人都可以表达创新的想法,任何人都可以创造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而且一旦大家认可了就会很快的在网上传播,当流行起来又会从网络进入到现实生活,这样就丰富了汉语系统,是现代汉语的创新和发展。通过网上搜索,我选出两个最具特点有代表性的两个字来分析,总结一下它们特点以及为什么受到网民的追捧,进而能够深入研究网民的使用心理,也来分析一下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两个字就是“囧”和“槑”。

1.囧读音:jiǒng。其实是由“冏”衍生而来的,在现代字典里根本查不到。两个字是相同的读音。冏的意思是“光明、明亮”,也可以解释为“鸟飞的样子”。“冏”在古代常用,对现代来说是个很生僻的字。网义:悲伤、无奈、悔恨、无力回天,窘迫或者特别尴尬的心情。乍一看到“囧”字,大家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第一感觉是不是像一张方脸,眉毛是“八”字形的,下面是一个张开着的嘴,像是一个人悲伤地表情,让人感觉到了悔恨却又无可奈何。再仔细观察呢,好像还有点搞笑的样子,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网友们单独使用的时候,它就是“无奈、尴尬”等类似的意思,如“期末考试数学得了59分,差一分啊,囧!”这个“囧”字代表了伤心或是无奈的意思,却又比单纯的伤心更加形象,就好像是看到了当事人当时的表情似的。这是“囧”字最开始使用的时候的意思,随着“囧”字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一个方面的意思已经满足不了网友们的需要,于是又有了新的含义“拜服、钦佩”,如“囧!史上最搞笑图片”,这是网友在BBS上发的帖子的标题,根据帖子的内容就能体会到发帖人所要表达的是对图片的拜服。网友们可以根据在不同场景中判断“囧”字的含义,更加体现了网络语言的魅力。

2.槑读音:méi。原义:同“梅”,是梅的异体字,同样是个生僻字。网义:形容一个人很呆,很傻,很天真。其实,“槑”的本义跟“呆”是相差甚远的,因为“囧”的流行启发了很多的网友,使“槑'成为了又一个深受网友喜爱的网络新词语,像是两个“呆”,意思便是比呆还要更呆,网友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一些生僻字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对于像“囧”“槑”这些字在网上的流行,大家也由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对汉字的不尊重,属于恶搞,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害;也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方式提高了人们对于生僻字的关注,是利于汉字文化传播的。其实,文字的意义本来就是用来便于人们交流的,我认为网络语言是对汉字意义的丰富和创新,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网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不断深化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网友们是为了节省时间,因为五笔输入法并没有普及,网上交流的时候为了方便就出现了一些缩略语或者是谐音词。比如,88(拜拜)。这样交流起来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这算是网络语言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网友为了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更加体现自身个性,所以出现了很多的表情符号,如“O.O”表示“惊讶”。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伴随着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应用更加广泛,人们更加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网络语言得到了丰富。比如,前面提到的“囧”“槑”。这些网络词语的流行,从文化高度上来说是这个传统文化的另类创新,是一种新文化的诞生———网络文化。就汉字来说,它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系统,汉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而网络文化则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表达观点的一种文化成果。以“囧”作为例子,它是网民对文字意义的扩展,因为它的频繁使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汉字,人们对古汉字的热情被激发了,挖掘出了更多的生僻字和古汉字。每次出现一个有趣的汉字,网友们都积极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此同时也会感叹先人的伟大,也增加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所以说,网友们根据文字的字形创造出新的含义,不但使文字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满趣味,而且网友之间交流方式也变得独特,满足了现代年轻网民追求个性的心理,使网络语言更加有特色。网络语言的这些特征符合了网民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不对这些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的话,容易造成对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体系有消极的影响,甚至造成文字应用上的混乱。比如,一些广告语乱改成语,“一见钟情”被“箭牌口香糖”改为一箭钟情;某品牌的摩托车打出的广告语骑乐无穷,等等。青少年网民在网络上习惯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些网络新词语的同时,要注意加强规范,否则不可避免的将出现类似问题。人们之所以关注这些网络新词语,一方面,是因为新奇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网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

网络语言的形成是两面性的,下面就以这两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网络语言带来的积极影响。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的更新和发展,都是在使用之中不断进步的。从文字本身来说,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同英语,每年都有很多的合成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诞生。网络语言通过缩略、符号、借用一些外来词或者将传统的汉语赋予新的意义等手法来创造新的词汇,不但形式多种多样,使用起来更是灵活多变。网络语言的语法打破了常规语法的规则,既改造了传统的汉语语法系统,又将英汉语法的规则融入其中,使人们文字语言表达更丰富,不受传统语言的制约,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增加了色彩。文化交流也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达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繁荣。比如,之前提到的“囧”这个字的流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也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就拿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影名字为例“人在囧途”,如果电影名字是“旅途的尴尬”,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另外,很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由于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激发的。从另外的角度看,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大多数是来自于社会的热点人物或者事件,从侧面体现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一部分趋势,因此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可能就是因为某一网络词语的频繁出现。网络语言很多都体现了一个具体事件,如“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很流行,在网络以及现实社会的迅速传播,引起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高度关注,由此看来,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也是因为人们对这些词汇的出处非常关注。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畅所欲言,网络不仅成为大众表达看法,参与社会生活最普遍最便捷的方式,甚至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网络语言才能如此迅速的发展起来。

(2)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来说,一部分网络语言偏离了汉语规范。网络语言普遍是为了追求新奇和方便,在很多方面都没有遵循汉语规范。有些词语的词义被曲解,还有很多刻意的错别字,这些都会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负面的影响。网民的主要群体之一,就是青少年,他们喜欢新鲜事物,而且乐于并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情感非常丰富,却没有很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青少年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培养的阶段,大量的使用、接触网络语言,接受了其中不规范的特点,容易不规范表达的坏习惯,这对语言学习必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就看到过有的学生在试卷上答死亡的反义词为“挂了”,这很明显是在网络游戏中形成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我们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在慢慢下降。网络是虚拟的,它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界限,营造的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世界。网络语言因为其丰富多样和巨大的张力建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这种直白的文字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迅速渗透到了传统的语言文化中,使得传统语言的功能变得淡化。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到来,国际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愈加频繁,这不单单是说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产业的交流发展也随之而来。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载体,人们也是越来越重视。新的时期,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对汉语也有了更高的关注,汉语言的发展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积极倡导学习汉语,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古老,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是魅力无穷的,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是一个语言文字起源大国,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历史积淀很深厚,做好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的需要,更是搭建国际友好关系的桥梁,汉语言对于国际交流来说意义重大。在新的时期,汉语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所以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要大力度开展,扩大汉语言的影响力,逐步实现汉语言的产业化好国际化发展。当然,想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这一目标还要走很长的路,汉语言文学如何发展,怎样实现更大范围的发展,这需要梳理一个长期发展的目标。要积极有效的探索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汉语言文学要注重树立本身的特点,与此同时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扩大影响范围,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和提升。

关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有以下几点:

(1)树立产业化发展理念,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来说,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向产业化发展对于文化本身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对其长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就这一点来说,大家都知道一种文化要想有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根据这一问题,人们就非常关注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关于如何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国际化,首先要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从而找到一个可行有效的发展策略制定发展规划。所以,就根据目前汉语言文化的现状我们就以汉语言文化本身的特点来进行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是古汉语,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为汉语言文学提供了非常付的素材。

(2)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关于如何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需要一个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规划。对于发展汉语言文学来说,要想实现它的国际化,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汉语被更大范围的接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而且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一个重要代表就是语言。语言其实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沉淀,而汉语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为发展汉语言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很多差异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龙是象征高贵、权威的,有着吉利的含义;而在西方神话中,龙(dragon)却被认为是凶残的。另外,狗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卑微的动物,成语中与狗有关的大多都有贬义。而在英语的用语习惯里,大部分都可以比喻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要想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必须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中国的文化产业包括很多方面,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要把汉语言文学当做中国文化的代表。这就要求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支持。最后,想要把汉语言文学发展到世界各地,不能只看重暂时的成效,要以长远的眼光着眼全球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属于汉语言发展的系统。

(3)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树立汉语言文学的品牌来加强其影响力,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树立品牌也是符合市场化发展的需求。产业化和国际化是互相联系的,两者应该同时进行。发展汉语言文学不是独立的,它与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是一体的。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第4篇

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间沉淀下的守旧因素较多,所以其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技术脱节严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丰富教学内容,加之以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从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汉语言文学教育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等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希望通过此方法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当前社会强烈号召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其次,要将过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语言、新用法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2.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场所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而应该是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范围才会更广,思维才会得到释放,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首先,与汉语言文学有关联的课程都可以成为学生构思的素材、学生写作意识的载体,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写作融入到课后作业或者课堂当中,从教学的方方面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当中找到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自身锻炼创造机会,比如开一些文学沙龙、开展征文活动、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活动将学校里的文学才子才女们吸引并集中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增加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与成长特点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美学教育,也就是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以文学理论、文学史、美学等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鉴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种或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比如文学理论教程和美学,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不自觉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理解文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美学的相关部分内容观点比较细碎,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横向与纵向的视角联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美的本质,归纳成美与主观的关系、美的理念,美是生活、是关系等。在借助马克思经典理论解释美本质后,要组织学生对自然美的特点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中原本安排“夕阳”为自然美的特征,但不想一夜春雨为天空布上阴霾,这时教师可以从“夜雨”多面的自然美出发,让学生感悟熟悉的夜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丰富审美收获。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注重精选教学所用的一些文学作品,巧妙设置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品质。

2.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为基准点,当然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普遍提升,我们就必须创建开放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不同以往,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生本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远程教育系统、手机、QQ、微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另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以优化,向多元化考核方法过渡,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张试卷说明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通过更加丰富的考核方式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同步提升,为他们日后毕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第5篇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涵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涵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涵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涵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涵养的追求。 

1、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涵养。涵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涵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涵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涵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涵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涵养,美化自己的涵养,使文学和涵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2、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涵养。人的涵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涵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涵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涵养。涵养,首先就是“涵”,有什么样的“涵”,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涵养的好坏,与其涵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 

第6篇

论文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应用性不是很强,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残酷,学生要想适应就业的大趋势,就要加强本专业的实用性。本文所提出的方式就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突破专业的局限性,在教学上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像工程建筑和医学一样,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是应用型的专业。它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传承并且发扬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承担者某种社会的责任。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和人相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观念的适应,不是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而是创造社会效益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专业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 修订教学计划 

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3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现实的意义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晓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3] 许海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 

[4]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第7篇

关键词:动物词汇;词汇意义;文化内涵;对比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反映着语言,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彼此不可分割[1](P5-6)。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承载着文化的信息[2](P21-22)。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曾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3]。因此,对于词汇学习与使用者来说,不但要掌握它的字面意义,更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意义。母语相同的人,由于民族文化行为与模式一样,对于某个词的文化意义不需要别人言明也能理解。但是他们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词汇时,即使一个很普通的词,因为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也很难认识它的联想意义[4]。由此可见,研究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对于语言的教学、学习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与动物的接触中经过长期的驯化、使用与观察,创造了丰富的、形象的、直观的及独具文化特征的动物语汇,因此,探讨动物语汇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对其他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论文。

一、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产生

词汇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意义常常有三个层次[4-5]:指称意义(referential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denotation),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on),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内涵意义含有感彩;文化意义(culturalmeaning),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动物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朋友,从猎物、家畜、观赏动物到宠物,动物词汇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对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在许多的神话故事里,动物还被拟人化了,人们把他们的感觉和情感,甚至一些事件及自然现象都与各种动物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动物被认为是像人一样代表不同性格。在人们看来,动物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也反映在了语言里,在这一过程中,动物词汇逐渐在语言中也有了自己的涵义[3]。对同一民族来说,往往对于某种动物产生相类似的认识,会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类似的联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一代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就形成了独具本族社会文化特征的丰富动物词汇和相对应的语义体系。但是各民族由于地域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所以,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6]。

二、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动物词汇,如龙、虎、狮、鹰、狗、马、牛等为代表,来探讨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原因[4,6-8]。

1.龙

龙在我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能上天、入地,在陆上走、水里游、空中飞的本领。对中国人来说,龙是神圣的象征,它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叫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封建君主被称为“真龙天子”,穿着“龙袍”,住在以龙为装饰物的宫殿里。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大多都是褒扬之词,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英语里的dragon和汉语里的龙一样都是人们假想的动物,但却有着不同的涵义。在Webster’sEncyclopedic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韦伯斯特大百科全书辞典》)中,龙(dragon)被解释为“afulgurousmonstervariouslyrepresented,generallyasahuge,wingedreptilewithcrestedheadandterribleclawsandteethandspoutingfire”。许多中国人都会“望子成龙”,但它的字面翻译“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讲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dragon是一种嘴里喷火、有三至九个头的邪恶的妖怪。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Bible(《圣经》)中,上帝把Satan(撒旦)称为“thegreatdragon”,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的联想与东方截然相反,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2.虎和狮

对于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身上长着漂亮的条纹的虎,中国人是非常熟悉的。人们认为老虎体格健壮、性格勇敢,因此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一个男孩身体健康结实。老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王者、威猛力量的象征,同时中国人也认为它代表着尊严、高贵,因为老虎被称作是“兽中之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就是说明老虎王者地位的,汉语中常用虎来形容威猛用武和雄心胆量等,诸如“虎将”、“虎威”、“卧虎藏龙”、“如虎添翼”、“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行虎步”、“猛虎添翼”、“虎背熊腰”、“虎啸风生”、“将门虎子”、“麟角虎翅”等。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都认为老虎代表着凶猛,但是,狮子也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在许多西方神话故事里,狮子是百兽之王,在英语中百兽之王不是老虎而是狮子,CollinsCobuildEnglishDictionary将“lion”一词解说为“apersonoracountrythatisconsideredtobestrongandpowerful,andwhichotherpeoplerespectorfear”,如thelion’sshare(狮子的一份最大的一份),regalasalion(狮子般庄严),beardthelioninhisden(太岁头上动土)等,绝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狮子代表着高贵和权利。因此,人们用狮来形容一个人或国家强大有力,让人感到尊敬或恐惧。例如“theBritishLion”就是英国的别称,“Lion”用来指国王查理一世。

3.鹰

鹰是一种掠食鸟类。由于它凶残的本性,中国人经常把它和邪恶、凶残的人联系在一起。比如“鹰犬”就是指被雇佣来的像猎鹰和猎犬一样的暴徒,“鹰鼻鹞眼”用来描述一个人长着鹰勾鼻、秃鹫眼,一副阴险残暴的样子。在西方文化中鹰代表无畏和力量,它是美国的国鸟,秃头鹰则是美国民族的象征,美国人称勇敢的战斗机飞行员为鹰。

4.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是一种另人讨厌的动物。由于汉民族对“狗”这一动物的思维定势和联想习惯,汉语的“狗”在直指意义的基础上粘附上了明显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色彩,蕴含着国俗语义:“狗”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凡与“狗”组成的词语也往往给人“卑贱恶劣”等的联想,在大多数汉语词语里狗都有贬损之义,比如“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丧家之犬”、“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然而,狗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作“忠诚的人类朋友”的同义语。在英美等国,许多人爱狗如命,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如为狗立户口,买食品、玩具,甚至还有人买墓地,社会上有专门为狗服务的机构,如宠物商店、餐馆、诊所、美容院、旅社等,爱狗已成为他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短语,如:luckdog(幸运儿),doglike(忠实于主人的),topdog(最重要的人物),bigdog(大亨、要人),cleverdog(聪明的孩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olddog(行家),Everydoghasitsown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5.马和牛

马是中西方国家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汉语中关于马的词汇不少,而且多用来表达美好的意思,比如古人常用“千里马”来称呼杰出的人才。千里马在古代又被称为“骥”,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人老却壮心不已的杰出之士;“驹”指幼马,汉语中的“千里驹”指年轻少壮的杰出人才;“黑马”指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还有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汗马功劳”、“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许多英语国家都起源于游牧民族,马在其历史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英国人嗜好马,马的使用频率很高,当然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说法。如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getstraightfromthehorsemouth(据可靠信息)。horse也可用来喻指身体强壮的人,如asstrongasahorse。中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牛是农民的主要耕作工具之一,所以牛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在汉语中,关于牛的词语也不少,如“牛力气”、“牛脾气”、“执牛耳”、“初生牛犊”、“牛刀小试”、“牛高马大”、“牛角书生”、“老牛舐犊”。然而,由于牛毕竟是人驯化劳作的动物,所以又有“老黄牛”,用以指代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而如今“牛”字又可表示神气、有派头、棒极了等意义,活跃在现代口语中。英语中的bull常用以喻指“健壮的汉子”、“彪形大汉”,英美人常用abullinthechinashop来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招惹麻烦的粗人。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可看出要很好地学习与使用某些词汇,必须要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作全面的了解。对词汇深层的文化内涵不解或误解,极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4]。因此,只有将词汇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王丽.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对等及翻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8,(35):224-225.

[4]张继红.从词汇的内涵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102-103.

[5]郑帅.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理解与处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7):105-106.

[6]尚秀叶.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8,29(2):134-135.

第8篇

论文摘要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依据有关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情况。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灌溉用水占国内水资源用量的80%左右,农业实际利用自然降水的比率不到10%,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400万公顷,50%以上种植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靠自然降水、缺水的旱地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200~600mm不等,有些地方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且降水变率很大,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满足率低,年际间不稳定。对玉米带地区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方面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现据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介绍。

1玉米水分亏缺研究

这一研究是玉米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的结合,从而计算出玉米生长的水分差额。活细胞的原生质水分含量在80%以上时才能顺利进行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玉米一生多处于高温季节,消耗水较多,春玉米一生耗水量约为2985~3660m3/hm2;适宜玉米生长的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mm,生长期间最少也要有250mm的降水量,且分布均匀,才能满足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要求;有些学者指出玉米全生育期耗水3000~4500m3/hm2,而我国大部分玉米主要生产区要么降水量不够,要么分布不均匀,在多数地区,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是经常存在的,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冷石林、韩世峰认为,北方旱地春玉米全生育期农田水分亏缺量为36.1~136.3mm,农田水分满足率为69.1%~92.2%,但全生育期不同时期水分亏缺表现不同,有的还相当严重。

2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干旱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是由于对植株的生理生化过程和新陈代谢的明显作用,学者们对在水分胁迫下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过程研究较多,以期找出抗旱鉴定指标,指导品种选育工作。

(1)形态结构。主要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如株高、茎粗、生育进度、叶面积、叶片形态、蜡质层厚度、气孔密度、表皮细胞形状、输导组织、雌雄穗形态、开花受精以及籽粒发育、干物质积累动态等。Sullivan、Westgate、Shussler、鲍巨松等分别研究分析了干旱对玉米籽粒发育、生长及同化物利用的影响;地下部分的根系是直接感受水分信号并吸收土壤水分,一些人研究了根冠比、根系发育、根层分布、根长、根粗和根导管等;戴俊英认为中度水分胁迫对玉米不同品种各生育时期均有抑制作用,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生长,这一研究在小麦、高粱、水稻等作物上都有报道。

(2)生理生化过程。研究指出,水分不足严重阻碍了作物生化过程中的吸收过程,并在根系活力、气孔行为、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膜伤害、脯氨酸含量、ABA的积累、光合作用、渗透调节、酶活性等特性上进行了研究。

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影响着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运输等各种生理过程,玉米品种间在抗旱性方面所表现的差异,都有相应的生理生化基础。目前,许多学者对于玉米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做了大量研究,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叶片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扩散阻力、蒸腾速率、离体叶片抗脱水能力、外渗电导率、ABA(脱落酸)含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MDA(丙二醛)含量、还原性酶活性、渗透调节能力等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

造成玉米干旱的外界因素很多,玉米的抗旱性又是多种生理生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有人认为在进行玉米抗旱性鉴定时,不能使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而应该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鉴定,依综合值对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较为科学。侯建华提出用5级评分法对各项指标的测定值进行定量表示,经过权衡分配计算综合评价值,依综合评价值评价品种的抗旱性,其综合评定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赵可夫曾尝试用9项单一指标,按分组分级半定量的方法,推算综合指标—抗旱系数。用抗旱系数对4种作物营养生长期抗旱性的高低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与农民的经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张宝石的研究表明,依据某一指标对不同玉米基因型进行鉴定的结果可靠性较低,依据多个指标(保水能力、游离脯氨酸累积量、相对电导率、

MDA含量等)进行综合性鉴定的结果可靠性高,用综合指标对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比较准确,但同时需测定多项指标,试验工作量大,试验消耗增加。3玉米抗旱与生育时期研究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耐旱性研究,探讨了玉米在不同地区生育时期的水分敏感程度,认为玉米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生长,且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营养生长期轻度干旱不会造成最终叶面积的减少,只是延长生长;在性器官形成期(拔节期至吐丝期)受干旱影响最重,也是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此期干旱严重阻碍了雌雄穗的分化、花丝花粉的发育,造成植株矮、果穗小、授粉不良、籽粒败育率高、有效穗粒少、穗粒重低及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下降;灌溉期干旱造成植株早率、叶片功能期缩短且光合作用效率低,不能很好地进行灌溉,影响籽粒的品质,百粒重降低。

综上所述,玉米抗旱性是在水分胁迫下,体内细胞在结构上及生理生化过程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后的结果。由于高等植物的抗性是受基因控制的复杂过程,植物的基因多样性决定了植物对干旱的适应也是多样的。故对玉米抗旱性,宜采用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结合形态学指标及产量指标,才能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针对水资源短缺,玉米的抗旱性围绕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指标、产量及基因型差异,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玉米适应干旱的反应和机理及抗旱性差异和遗传有了基本认识,但现在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对玉米耐干旱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某个过程的机理,而对玉米在保证一定限度产量的情况下,各个时期最低需水量,即最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少。因此,要重视干旱水分胁迫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中,要注重指标的普遍适应、经济方便、特征明显、易操作,可直接应用于指导大田生产,要鉴定抗旱资源并研究其抗旱基因的遗传作用机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重组培育抗旱性强的基础材料,为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和理论。

参考文献

[1]SULLIVANCY,MNROSS.Selectingfordroughtandheatresistanceingrainsorghum[J].StreePhysiologyinCropPlants,1979(25):264-281.

[2]WESTAGATEME,BOYERJS.Carbohydratereservesandreproductivedevelopmentatlowleafwaterpotentialsinmaize[J].CorpSci,1985(925):762-768.

[3]SHUSSLERME,WEATAGEME.Increasingassimilatereservesdosenotpreventkernelatlowleafwaterpotentialsinmaize[J].CropSci,1994(34):1569-1576.

[4]侯建华,吕凤山.玉米苗期抗旱性鉴定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5,10(3):89-93.

[5]王黄英,郭还威,罗坤,等.几个玉米品种抗旱性的直接鉴定[J].玉米科学,2000,8(1):40-41.

[6]张宪正.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周文麟,王亚馥.外源C4作物DNA导入小麦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2,18(6):418-424.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实践性课程;实践性知识

高师毕业生不仅要通过理论性课程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通过实践性课程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这是由于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教什么”的知识,更需要“如何教”的知识,很显然后者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基础。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获得,但实践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才能奏效。但现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由于对教师知识特别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解的偏差以及实践性课程的不足与形式化,导致了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普遍匮乏。

针对新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标准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安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在原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和重构。这是由于实践性课程“有利于把学习内容置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把学习的理论和技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把积累的体验和教学机智具体应用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拟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构建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树立正确理念是成功先导

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是高师生毕业从事工作所需的重要素养,因此我们一直坚持在教学和管理中狠抓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从而培养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中学语文教师,也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1.职业定位教育形成职业认同感。新生入学后,我们通过“职业定位教育”帮助学生坚定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决心。这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养成基本的职业认同感和形成初步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养成必将产生极大的动力并进发出极大的热情。诚如洪宗礼所言:“命中注定我必须当语文教育的‘包身工’,订下了‘卖身契’,一‘包’就是五十年。”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作为其自觉追求,始终把从事语文教育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作为自觉的追求。学生不仅自觉练习“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还非常重视语文教育学等教育类专业课的学习。

2.“三字一话”训练培养职业荣誉感。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对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基于此,我们不仅注重在舆论导向上引导学生,如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普通话比赛”、“钢笔字比赛”等引导这种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注重向这方面倾斜,给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

3.教育类课程实施的人性化。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实施注重实效,力求学生真有所得、确有所获。我们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理论性品格、实践性品格和艺术性品格,不仅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教育类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实施的能力。为了保证这些教育类课程的理论性品格,我们力求做到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努力把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前沿性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这些必须了解的理论知识,就能使学生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极大地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教育现象的水平。为了落实这些课程的实践性品格,我们大胆打破传统过于封闭的课程体系,力求使课程内容做到现代性,明确提出行为规范和建议,并且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为了落实这些课程的艺术性品格,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特色,我们不仅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而且注重探讨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力求通过优美的语言,以及适当的激励措施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程设置是基本保障

语文教育实施所需的实践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性课程才能养成。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分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1.必修课程实施的优化。作为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语文教育学课程,其基本定位就是提供怎样教学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并使高师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为了达成此目标,我们不仅应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多向度的探索,还应致力于突出此类课程的实践特质。以语文教育学课程为例,从内容上讲就构建了以完成语文课程目标为中心的体系,内容设计上以语文课程目标开头、接着是语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处理和使用、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最终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作结,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教学创新方面,我们应在注重学科理论品格的前提下,挤出时间留给学生说课和试讲,并以此为媒介,引导和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

2.选修课程构建的系列化。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具有非常复杂的内涵和结构,因此这种能力的达成需要系列课程的实施才能成为可能。这样构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相得益彰,讲座、座谈相互连接的立体课程结构就成为必需。我们精心准备,构建了比较完善和实用的选修课程系列:一是侧重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加深学生对语文教育规律认识的课程,如《中国大陆与英美母语教学比较研究》等。本课程通过对英美母语教育教学现象和规律的简要介绍,并与国内语文教育现状相比照,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育现象的认识和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二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文本解释学》等课程。比如《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课程就是通过探讨当代语文特级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追寻其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形成的轨迹。通过案例教学提高高师生语文教学能力和语文教学艺术修养。三是为了提高学生教学基本功的《微格教学》、《说课与试讲》等课程。如《微格教学》课程就瞄准如何迅速提高高师生的教学技能,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视听技术和教学媒体手段对学生教学所需的各种能力进行系统训练。

三、开发实践性课程是重要支撑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养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反复操练。因此我们狠抓说课、试讲、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达到提高能力之目的。

1.扎实组织的说课训练。说课是介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指的是教师把自己教学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内容及设计的板书等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向同行表述,是培养和提高高师生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编写说课稿,并组织学生在小组比赛的基础上,选出优胜者参加全班组织的说课比赛。并把这些选手经过进一步指导和训练后,参加学院、学校、乃至全省的教学技能大赛。

2.日常化的试讲操练。试讲是高师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试讲不仅可以了解高师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考查高师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理念、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等,并可在此过程中知晓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教学中采取补救措施。因此我们力求给每个学生都创造走上讲台机会,不再只是让试讲成为能力强的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是让学生特别是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欠缺的学生走向成熟的练兵场。学生通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基本上都具有了很强的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几年来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们的选手基本上都是一等奖就很能说明问题。我院毕业生也非常优秀,涌现出了像安阳曙光中学常作印、安阳市新世纪中学鲍志慧等这样的全国优秀青年教师。

3.针对性强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教学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细化了操作程序,使我们的实习计划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比如我们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就以评选优秀实习生为契机抓紧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反思,使学生能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选择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和参与学生的“回讲”和座谈。通过这种民主、自由的交流,学生谈经验、讲教训,比不足、找差距,中间还不时穿插老师精当的点评。因为我们深知“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寻求有意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其意义在于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良好氛围是有力促进

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于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和组织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觉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教育能力训练。

1.文学院应在加大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营造学院、系部、辅导员和教师等各个层次的立体结构。从而为语文教育实施能力训练提供舆论上、制度上的保证。通过舆论引导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高师生应从入学起就树立这样的信念: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之本,是发展之本。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强化和训练成为每个学生在这四年求学历程中的自觉追求,并落实到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每一门功课的学习中。

2.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度的自觉性,通过言传身教自觉主动强化训练。教师不仅应在教学中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精选教学内容并大胆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争鸣式等方法,还应用其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奉献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不仅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教师职业情操的养成发挥巨大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