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计算机反病毒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6: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反病毒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计算机反病毒论文

第1篇

计算机病毒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一般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依附在其他程序里面,很少会被发现,可是一旦随其他程序被启动,就会肆意破坏系统后台;第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有些病毒可以进行自我复制,更有甚者还能产生变种;第三,具有潜伏性,有些病毒平时对计算机系统不会产生影响和破坏,但是一旦到了病毒发作的日期,就会对计算机带来毁灭性的伤害;第四,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有些病毒会将自己伪装成正常的程序,虽然有些杀毒软件可以卸下它的伪装并将它查杀,但如果杀毒软件不及时更新,也往往起不到作用。

二、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类型

计算机的基本病毒包括:

1.蠕虫病毒,该种病毒不仅会占据大量的系统内存还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用户一旦被此病毒侵入就会莫名其妙地进入死机状态。

2.木马程序,“木马”这一词汇源自古希腊,本意是藏于木马身体内部的士兵。而在网络上的木马是指伪装成恶意代码的图片、可执行文件以及网页等,该种病毒是通过电子邮件对用户进行传染,用户只要稍微大意一些就会感染该种病毒,感染了该种病毒若不及时清除就会导致程序无法正常进行,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瘫痪。

3.CIH病毒,该病毒的渗透力极强,中招的用户不但会陷入瘫痪状态还有可能硬件已经被损坏了一大半,其破坏力相当惊人。

4.宏病毒,这一类的病毒通常会借助office进行迅速的复制并传播,这种病毒一般会比较隐秘地隐藏在对话框中,一旦被用户点击确认,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地进行扩散。

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一)提高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首先不要随意打开一些不明来历的邮件以及它的附件,也不要随意浏览一些非法的网页和网站;从互联网下载程序的时候,要先采取杀毒方式进行查杀,确定安全之后才可下载;无论是使用U盘或者是其他存储工具,都要在使用之前进行杀毒。

(二)计算机的各种接口做好防范工作

在很多公共场所的计算机很容易被病毒侵入,比如实施教学的公共机房中,计算机就很容易被带入病毒,因为学生会经常使用U盘拷贝资料,如果有些U盘本身已经携带了病毒而很多学生因为觉得麻烦而忽略病毒扫描工作,就会使计算机很容易感染到病毒。所以,在使用U盘的时候最好先进行病毒扫描,确定无病毒再进行使用才比较安全。

(三)经常升级安全补丁

曾有大量的数据显示证明网络病毒大部分是通过安全漏洞进行传播的,所以用户需要注意安全补丁的升级工作,养成及时更新和升级杀毒软件的良好习惯,定期进行病毒的扫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四)对中病毒的计算机要及时维修

在计算机中病毒之后,第一反应就是立刻掐断网络,以防被其他病毒侵入形成交叉感染,及时找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如果用户自己没有把握能将其修好最好不要随便动手,以避免对计算机的二次伤害并造成相关数据的丢失。

(五)安装专业的杀毒软件

目前计算机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层出不穷。所以,比较理想的防杀方式是使用杀毒软件。但是杀毒软件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杀毒功能,因此要真正保证计算机的安全就必须经常更新和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打开实时监控等。

(六)设置复杂的计算机密码

计算机密码最好选择数字、字母以及各种符号交叉使用,越复杂的密码安全性越高,比如可以交叉使用大小写字母加数字。切忌使用个人的电话号码或者生日等常用的数字做密码,用此类的数字做密码安全性极低。

四、结语

第2篇

1硬件传播:一般的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传播的特征,所以,凡是能进行数据交换的的设备都可以为计算机病毒提供传播途径如光盘、软盘、硬盘、U盘等,目前来看,U盘的使用最广。

2、通过网络传播:互联网的发展使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广,导致其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于是,当用户使用电子邮件、网页和通讯软件时,常常会使计算机受到病毒的感染。

3、利用系统漏洞传播:近几年来,利用系统漏洞来传播病毒已经成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往往会寻找系统中存在的漏洞来进行传播。

4、利用系统配置缺陷传播:很多计算机用户安装了计算机系统之后,没有设置密码或设置的密码过于简单,有可能导致计算机受到病毒的感染。

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就像人体重的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也可以预防,而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最好方法就是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因此为了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安装使用光放的杀毒软件,如瑞星,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

2、及时对病毒库进行更新;病毒常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新的变种和代码程序,因此应该及时下载防毒不定,更新病毒库。

3加强对病毒的防范意识,注意病毒的传播途径,不轻易拷贝非法软件,时常对U盘等传播介质进行杀毒作业,杜绝病毒传播。

4、加强硬盘磁盘管理,对硬盘磁盘上的重要数据,系统信息要进行拷贝。

5、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及时修补病毒可能利用的漏洞,防止安全隐患。

6、加强法制观念,如果发现新的病毒,要及时向计算机安全监察部门报告。

三、计算机病毒的清除与检测

计算机病毒在感染计算机时往往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一下现象可作为计算机中毒的参考:

1、磁盘访问时间增长,如果计算机在进行一件很简单的工作时,磁盘花了比平常更长的时间才完成。比如:正常情况下,计算机储存一页的文字只需要一秒,但病毒会用更长的时间去感染其他文件。

2、程序安装时间变长,应用程序运行速度迟缓,有些病毒能够操控某些启动程序,当这些程序启动或载入时,这些病毒就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发起破坏作用,因此程序的载入时间会变长。

3、屏幕显示数据异常,屏幕显示出平常不会出现的画面或符号,导致屏幕显示混乱。

4、运行迟钝,反应缓慢,出现死机。

5、内存、磁盘空间减小.例如:系统内存的容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小,因为有些病毒会消耗一些内存容量,再次执行以前执行过的程序时,计算机通知你没有足够的内存可以使用,或者硬盘空间减少。

第3篇

1.1传播途径多,扩散速度快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是以网络为媒介,以系统漏洞、网页、邮件等形式进行,伴随着网络的播散而播散,以极快的速度播散到全世界,譬如最早的由BBN技术公司程序员罗伯特•托马斯编写的计算机病毒Creeper出现在1971年,但当时Creeper还尚未被称为病毒。Creeper在网络中移动,很快就传播到了很多计算机。2007年的“熊猫烧香”病毒仅仅在几天之内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很多大到公司小到普通网民产生了巨大影响。

1.2传染性强、潜伏性好传染原本是病毒的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一个生物扩散到另外一个生物,这个现象叫做传染,并在一定环境下,得以大量繁殖,导致被传染生物的死亡。同样,人们形象的把通过网络播散的一些能导致其他计算机瘫痪的程序称之为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这些病毒是人为编制或插入的程序,这些程序一旦被启动,便会自动搜索传染目标并插入自身代码,如果不能及时被清除,便会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扩散。计算机病毒传染的渠道主要有:软盘、计算机网络,而现今状况下,以网络最为便捷、迅速。而这些病毒在进入到一台宿主时,并不会立即发作,它可以隐藏在文件中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得以爆发,隐藏性越好的病毒,传播范围越广。

1.3目的性和针对性强最早期计算机病毒设计者在设计这些程序时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而当今这些设计者不仅仅是为了显示水平,更多的是通过编撰病毒来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譬如“盗号木马”的出现,这些木马潜伏在用户的计算机中不被察觉,并通过这些病毒程序来盗取用户信息,如:QQ号,银行账号等,并将其发送到黑客手中,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而给黑客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

2.网络环境之下的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措施

2.1完善计算机安全防护体系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这不仅包括网关、防火墙、防病毒及杀毒软件等产品。尽管病毒与黑客程序种类越来越繁多,感染形式多样,发展和传播逐渐迅速,日益之下对于计算机危害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确保计算机的安全防御与控制,我们必须随时更新各类杀毒软件并安装较新版本的个人防火墙,并随系统启动一起加载,进而防止黑客进入计算机偷取、盗密或放置病毒程序。

2.2应从软件系统的使用以及硬件的配置、管理、维护、服务等相关环节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对系统管理工作者及用户加法制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严惩从事非法活动的个人与集体,采用更为有效的新技术,规范工作程序与造作规章,建立“以防为主。防杀结合、软硬互补、以杀为辅、标本兼治”的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

3.结语

第4篇

网络安全威胁是指通过利用潜在的网络安全漏洞,该安全威胁可能导致的结果有:资源耗尽、信息泄露、非授权访问以及资源被破坏或者被盗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网络安全威胁的种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阶段的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有五种,分别是:

1.1有害程序的威胁有害程序包括更新、下载、木马以及病毒等。随着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计算机病毒等有害程序已经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由于网络中的各种设备都是互相连接的,因此一旦其中一个设备受到攻击,很有可能对整个网络造成影响。病毒等有害程序具有不可预见性、潜伏性、传播性、传染性、隐藏性以及破坏性等特点。

1.2线缆连接的威胁线缆连接威胁包括:窃听、拨号进入以及冒名顶替等。其中,窃听是线缆威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广播室网络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可能被利用,常见的有安装监视器、搭线窃听。

1.3身份鉴别的威胁身份鉴别威胁包括口令圈套、口令破解、随意口令以及考虑不周等几种。因此,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尤为需要注意设置密码的重要性,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密码来保证安全。

1.4系统漏洞的威胁系统漏洞包括初始化、配置以及不安全服务。系统漏洞是最容易被利用来攻击计算机网络的,因此我们需要使用杀毒软件定期检查系统,及时更新安装系统补丁,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网络攻击。

1.5物理威胁物理威胁包括:身份识别错误、间谍行为以及偷窃。现阶段偷窃计算机数据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核心机密文件,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偷窃,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2.1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通过制定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实现对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此外还要对重要数据及时做好备份以及加密,防备数据的泄露,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定期维护,保护其安全运行。总之,能够具有更高的安全上网意识,就能够大幅度降低被攻击的概率。

2.2病毒和木马的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木马很难预防,因此现阶段绝大多数的预防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方法都以预防病毒和木马的入侵为主,这就需要在计算机中安装防火墙软件以及杀毒软件,并且通过及时的更新病毒库和木马库,保证软件的有效性。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杀毒软件有:金山毒霸、360杀毒、卡巴斯基等。

2.3定期备份数据通过定期的数据备份,可以在计算机出现异常状况时,通过备份的数据来进行恢复。例如:出现洪水、地震导致计算机网络硬件损坏,或者计算机由于突然断电、死机等情况后,可以通过数据备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继而达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的。

2.4强化访问控制网络安全防范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加强访问控制,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的保证网络资源的安全性,避免其被非法使用或访问。通过加强访问控制的方式可以避免访问者越级访问,还能够控制访问者的机器以及时间。系统管理员会发放访问账号和密码,访问者仅有修改密码的权限,并通过对访问者身份的审核,保证网络安全。

3结论

第5篇

【论文摘要】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应该从基于工作站的防治技术和基于服务器的防治技术两个部分实施,一是软件防治;二是插防病毒卡;三是在网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毒芯片。但是,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类社会生活,给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最近几年,出现了许多危害极大的邮件型病毒,如“LOVEYOU”病毒、“库尔尼科娃”病毒、“Homepage”病毒以及“求职信”病毒等,这些病毒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作为传播途径,而且一般都是选择MicrosoftOutlook侵入,利用Outlook的可编程特性完成发作和破坏。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它能自我复制并破坏其它软件的指令,从而扰乱、改变或销毁用户存贮在计算机中的信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采取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措施,计算机病毒是完全可以防范的。只要在思想上有反病毒的警惕性,依靠使用反病毒技术和管理措施,新病毒就无法逾越计算机安全保护屏障,从而不能广泛传播。

计算机网络中最主要的软硬件实体就是服务器和工作站,所以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应该首先考虑这两个部分,另外加强综合治理也很重要。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一、基于工作站的防治技术

工作站就像是计算机网络的大门。只有把好这道大门,才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工作站防治病毒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软件防治,即定期不定期地用反病毒软件检测工作站的病毒感染情况。软件防治可以不断提高防治能力,但需人为地经常去启动软盘防病毒软件,因而不仅给工作人员增加了负担,而且很有可能在病毒发作后才能检测到。二是在工作站上插防病毒卡。防病毒卡可以达到实时检测的目的,但防病毒卡的升级不方便,从实际应用的效果看,对工作站的运行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在网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毒芯片。它将工作站存取控制与病毒防护合二为一,可以更加实时有效地保护工作站及通向服务器的桥梁。但这种方法同样也存在芯片上的软件版本升级不便的问题,而且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载防病毒软件要到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站点,通常这些站点软件比较安全。不要过于相信和随便运行别人给的软件。要经常检查自己的系统文件,注册表、端口等,多注意安全方面的信息,再者就是改掉Windows关于隐藏文件扩展名的默认设置,这样可以让我们看清楚文件真正的扩展名。当前许多反病毒软件都具有查杀“木马”或“后门”程序的功能,但仍需更新和采用先进的防病毒软件。如果突然发现自己的计算机硬盘莫名其妙的工作,或者在没有打开任何连接的情况下Modem还在“眨眼睛”就立刻断开网络连接,进行木马的搜索。

二、基于服务器的防治技术

网络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的中心,是网络的支柱。网络瘫痪的—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服务器瘫痪。网络服务器—旦被击垮,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难以挽回和无法估量。目前基于服务器的防治病毒的方法大都采用防病毒可装载模块(NLM),以提供实时扫描病毒的能力。有时也结合利用在服务器上的插防毒卡等技术,目的在于保护服务器不受病毒的攻击,从而切断病毒进一步传播的途径。

邮件病毒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染的,而且大多通过附件夹带,了解了这一点,对于该类病毒的防范就比较明确和容易:

第一,不要轻易打开陌生人来信中的附件,尤其是一些EXE类的可执行文件。

第二,对于比较熟悉的朋友发来的邮件,如果其信中带有附件却未在正文中说明,也不要轻易打开附件,因为它的系统也许已经染毒。

第三,不要盲目转发邮件。给别人发送程序文件甚至电子贺卡时,可先在自己的电脑中试一试,确认没有问题后再发,以免无意中成为病毒的传播者。

第四,如果收到主题为“ILOVEYOU”的邮件后立即删除,更不要打开附件。

第五,随时注意反病毒警报,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代码库。从技术手段上,可安装具有监测邮件系统的反病毒实时监控程序,随时监测系统行为,如使用最新版本的杀毒实时软件来查杀该附件中的文件。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目前在网络病毒防治技术方面,基本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但管理上应该积极主动。应从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网络系统的管理员及用户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严惩从事非法活动的集体和个人。尽可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手段,建立”防杀结合、以防为主、以杀为辅、软硬互补、标本兼治”的最佳网络病毒安全模式。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防止病毒的感染和破坏,力争将损失降到最小。

计算机病毒在形式上越来越难以辨别,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这就要求网络防毒产品在技术上更先进,功能上更全面。从目前病毒的演化趋势来看,网络防病毒产品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黑与杀毒相结合;二是从入口拦截病毒;三是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四是客户化定制模式;五是防病毒产品技术由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

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因此,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是当前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迫切的研究课题。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对现在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切实抓好病毒防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未来病毒发展趋势的研究,探讨新时期科学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新策略,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字:计算机病毒   反病毒   网络病毒

一、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影响是灾难性的。从80年的“蠕虫”“小球”病毒起至今,计算机使用者都在和计算机病毒斗争,创造了形形的病毒产品和方案。但是随着近年internet的发展,e-mail和一批网络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生活,同时也使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迅速增加,扩散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一批新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力的病毒,对企业及个人用户的破坏性和传染力是以往的病毒类型所不可比拟的。病毒的主发地点和传播方式己经由以往的单机之间的介质传染完成了向网络系统的转化,类似于“cih,melisa,exploer”网络传染性质的病毒大量出现,一旦企业或单位被病毒侵入并发作,造成的损失和责任是难以承受的。病毒和防病毒之间的斗争已经进入了由“杀”病毒到“防”病毒的时代。企业或单位只有拒病毒于网络之外,才能保证数据的真正安全。

二、几种反病毒技术研究

1.cpu反病毒

之所以病毒和黑客能非常容易地攻击计算机,原因在于网络都是互通的,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中会建立许多通道,但是设计者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只要是信息在通道中通过,都可能被认为是安全信息给予“放行”,

所以这就给计算机带来了极大风险。经过多年努力,俄罗斯科学院计算系统微处理研究所的鲍利斯·巴巴扬通讯院士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微处理器(cpu),被反病毒界认为成功实现了cpu反病毒,这种cpu可以识别病毒程序,对含有病毒程序的信息给予“抵抗”,同时将这些含有病毒的程序“监禁”起来,同时还可以给这些病毒程序一些数据让它去执行,以免因为空闲而危害计算机,所以这种方法基本上隔离了病毒,让病毒失去了传播的机会。

2.实时反病毒

实时反病毒技术一向为反病毒界所看好,被认为是比较彻底的反病毒解决方案。多年来其发展之所以受到制约,一方面是因为它需要占用一部分系统资源而降低系统性能,使用户不堪忍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其他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实时反病毒概念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用户对病毒的“未知性”,或者说是“不确定性”问题。不借助病毒检测工具,普通用户只能靠感觉来判断系统中有无病毒存在。而实际上等到用户感觉系统中确实有病毒在做怪的时候,系统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实时反病毒技术能及时地向用户报警,督促用户在病毒疫情大规模爆发以前采取有效措施。

实时监测是先前性的,而不是滞后性的。任何程序在调用之前都先被过滤一遍。一有病毒侵入,它就报警,并自动杀毒,将病毒拒之门外,做到防患于未然。相对病毒入侵甚至破坏以后再去采取措施来挽救的做法,实时监测的安全性更高。

3.虚拟机技术

    事实上,更为智能的做法是:用程序代码虚拟一个系统运行环境,包括虚拟内存空间、cpu的各个寄存器,甚至将硬件端口也虚拟出来。用调试程序调入需调试的程序“样本”,将每一条语句放到虚拟环境中执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内存、寄存器以及端口的变化来了解程序的执行。这样的一个虚拟环境就是一个虚拟机。虚拟现实技术在系统底层也借鉴了虚拟机技术。

    既然虚拟机中可以反映程序的任何动态,那么,将病毒放到虚拟机中执行,病毒的传染动作一定可以反映出来。如果能做到这样,未知病毒的查出概率将有可能大大提高。

    但是因为虚拟机太慢,大约会比正常的程序执行的速度慢几十倍甚至更多,所以事实上我们无法虚拟执行程序的全部代码。目前个别反病毒软件选择了虚拟执行样本代码段的前几k个字节,其查出概率已高达95%左右。

4.主动内核技术

    主动内核技术,用通俗的说法:是从操作系统内核这一深度,给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本身打了一个补丁,而且是一个“主动”的补丁,这个补丁将从安全的角度对系统或网络进行管理和检查,对系统的漏洞进行修补;任何文件在进入系统之前,作为主动内核的反毒模块都将首先使用各种手段对文件进行检测处理。

三、网络防病毒方案分析

1.病毒的预防

网络病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除非必要,尽可能地拆除工作站上的软盘驱动器,采用无盘工作站代替有盘工作站,这样能减少网络感染病毒的机会。

(2)如果软件运行环境许可,还可以进一步把工作站的硬盘拆除,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无盘工作站。只要在工作站的网卡上安装一块远程复位eprom芯片即可。开机后,工作站通过网卡上的这个芯片完成系统引导工作,并直接运行入网程序。这样,工作站既不能从服务器上拷贝文件,也不能向服务器拷贝文件,而只能运行服务器上的文件,杜绝了病毒通过工作站感染服务器的可能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3)被当做网络服务器使用的机器只专门用来当作服务器,而不再作为工作站使用,也不作为单机使用。

(4)规定只有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使用超级用户用户名登录。因为超级用户对于整个网络系统拥有全部权力(包括读、写、建立、删除等),如果工作站上已经感染了病毒,再用超级用户登录,就会感染整个网络服务器。

(5)为用户规定不同的权限,实行专有目录专人使用,防止越权行为,这样即使服务器下的某个用户的子目录感染了病毒,其他的用户如果不执行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就不会被病毒感染。

2.病毒防火墙

病毒防火墙,实际上是“广义”防火墙中一个方面的具体实现。它是安装在用户计算机系统之中的反病毒监控软件,它在用户计算机本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完成实时过滤有害病毒的工作,能够有效地阻止来自本地资源和外部网络资源的病毒侵害.病毒防火墙对病毒的“过滤”应当具有相当好的实时性,这种实时性表现在一旦病毒入侵系统或者从系统向其它资源感染,病毒防火墙会立刻检测到并加以清除。而传统的单机版反病毒软件则更注重于“静态”反病毒,即对本地和远程资源以静态分析扫描的方式检测、清除病毒。病毒防火墙的“双向过滤”保证了本地系统不会向远程网络资源传播病毒,这一特点是传统单机版反病毒产品根本无法实现的。

3.网络反病毒软件

反病毒解决方案要求包括一套统一全面的实施软件,能够进行中央控制,能对病毒特征码进行自动更新,并且要能支持多平台、多协议和多种文件类型。nai(美国网络联盟公司)反病毒软件产品占有国际市场超过60%的份额,它提供了适合各类企业网络及个人台式机全面的反病毒解决方案tvd(toltal virus defense) 。tvd包含3个套装软件:vss(virusscansecuritysuite),桌面反病毒解决方案;nss (netshieldsecuritysuite),服务器级反病毒方案;iss(internetsecuritysuite),internet网关反病毒解决方案。tvd中所具有的分发控制台(distributionconsole),可以自动接收来自nai的最新病毒特征文件和升级软件。利用这些套装软件,可以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病毒防御系统。

参考文献:

[1]陈荻玲,web服务安全通信机制的研究和实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硕士论文,2003 

[2]mark o’ neil等著,冉晓呈,郭文伟译,web服务安全技术与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1研究背景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然而,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给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1月25日,突如其来的“蠕虫王”病毒,在互联网世界制造了类似于“9.11”的恐怖袭击事件,很多国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家的互联网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样,前两年的“熊猫烧香”病毒再次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敲起了警钟。那么,面对网络世界的威胁,人类总在试图寻找各种方面来进行克服和攻关。入侵检测技术作为解决计算机病毒危害的方法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就成为可能。

2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病毒的花样不断翻新,编程手段越来越高,防不胜防。特别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病毒的空前活跃,网络蠕虫病毒传播更快更广,Windows病毒更加复杂,带有黑客性质的病毒和特洛依木马等有害代码大量涌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计算机病毒检测周报(2009.3.29—2009.4.4)公布的消息称:“木马”及变种、“木马下载者”及变种、“灰鸽子”及变种、“U盘杀手”及变种、网游大盗“及变种等病毒及变种对计算机安全网络的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对计算机病毒及变种的了解可以使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变种病毒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以便今后针对其采取强而有效的措施进行诊治。变种病毒可以说是病毒发展的趋向,也就是说:病毒主要朝着能对抗反病毒手段和有目的的方向发展。

3计算机病毒检测的基本技术

3.1计算机病毒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作为计算机病毒检测的方法技术之一,它是一种利用入侵者留下的痕迹等信息来有效地发现来自外部或者内部的非法入侵技术。它以探测与控制为技术本质,起着主动防御的作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较重要的内容。

3.2智能引擎技术。智能引擎技术发展了特征代码扫描法的优点,同时也对其弊端进行了改进,对病毒的变形变种有着非常准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智能识别功能,而且病毒扫描速度并不会随着病毒库的增大而减慢。

3.3嵌入式杀毒技术。嵌入式杀毒技术是对病毒经常攻击的应用程序或者对象提供重点保护的技术,它利用操作系统或者应用程序提供的内部接口来实现。它能对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的主要的应用软件提供被动式的保护。

3.4未知病毒查杀技术。未知病毒查杀技术是继虚拟执行技术后的又一大技术突破,它结合了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未知病毒的准确查杀。

4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已经研发出了应用于不同操作系统的几种典型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这些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基本上是基于服务器、网络以及变种病毒的。基于服务器的入侵检测技术采用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检测序列作为主要输入源来检测侵入行为,而大多数基于计算机变种病毒的检测技术则以预防和消除计算机病毒作为终结目标的。早期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主要用来预防和消除传统的计算机病毒;然而,为了更好地应对计算机病毒的花样不断翻新,编程手段越来越高的形势,最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技术更多地集中用于预防和消除计算机变种病毒,打好计算机病毒对抗与反对抗的攻坚战。

总之,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变种更新速度加快,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那么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防护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相信随着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将会有更加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问世,更好维护网络安全,造福于全世界。

5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技术的作用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有:①堵塞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严防计算机病毒的侵害;②计算机病毒的可以对计算机数据和文件安全构成威胁,那么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可以保护计算机数据和文件安全;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病毒制造者的猖獗违法行为;④最新病毒检测方法技术的问世为以后更好应对多变的计算机病毒奠定了方法技术基础。

虽然,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作用很大,但并不能完全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止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样显得刻不容缓。也许只有这样计算机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我们才能更好防止日益变化和复杂的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超级秘书网

6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安全挑战。现代信息网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有来自网络外面的攻击,比如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及变种等。因此合理有效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是防治计算机病毒最有效,最经济省力,也是最应该值得重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问题。研究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计算机网络世界的安全,使得计算机网络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卓新建,郑康锋,辛阳.《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

[2]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3]程胜利,谈冉,熊文龙等.《计算机病毒与其防治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4]张仁斌,李钢,侯.《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5]傅建明,彭国军,张焕国.《计算机病毒与对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吴万钊,吴万铎.《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治大全》.学苑出版社.1993年10月.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系统安全及网络安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注重研究的几个问题。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黑客攻击的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类社会生活。因此,加强网络的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就是指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的特性表现为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人工方法、自动检测(用反病毒软件)和防病毒卡。

二、计算机系统安全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包括计算机的物理组成部分、信息和功能的安全保护。

1、实体安全

计算机主机及外设的电磁干扰辐射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军队标准的要求。系统软件应具备以下安全措施:操作系统应有较完善的存取控制功能,以防止用户越权存取信息;应有良好的存贮保护功能,以防止用户作业在指定范围以外的存贮区域进行读写;还应有较完善的管理能力,以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监测对数据文件的存取。

2、输入输出控制

数据处理部门的输出控制应有专人负责,数据输出文件在发到用户之前,应由数据处理部门进行审核,输出文件的发放应有完备手续,计算机识别用户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口令,所以须对口令的产生、登记、更换期限实行严格管理。系统应能跟踪各种非法请求并记录某些文件的使用情况,识别非法用户的终端。计算机系统必须有完整的日志记录,每次成功地使用,都要记录节点名、用户名、口令、终端名、上下机时间、操作的数据或程序名、操作的类型、修改前后的数据值。

三、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是在安全性和通信方便性之间建立平衡。计算机的安全程度应当有一个从低、中到高的多层次的安全系统,分别对不同重要性的信息资料给与不同级别的保护。

1、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三个特性:

⑴保密性:网络资源只能由授权实体存取。⑵完整性:信息在存储或传输时不被修改、信息包完整;不能被未授权的第二方修改。⑶可用性:包括对静态信息的可操作性及对动态信息内容的可见性。

2、计算机网络安全缺陷

⑴操作系统的漏洞:操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软件包,操作系统最大的漏洞是I/O处理——I/O命令通常驻留在用户内存空间,任何用户在I/O操作开始之后都可以改变命令的源地址或目的地址。⑵TCP/IP 协议的漏洞:TCP/IP协议由于采用明文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攻击者可以截取电子邮件进行攻击,通过在网页中输入口令或填写个人资料也很容易攻击。⑶应用系统安全漏洞:WEB服务器和浏览器难以保障安全,很多人在编CGI 程序时不是新编程序,而是对程序加以适当的修改。这样一来,很多CGI 程序就难免具有相同安全漏洞。⑷安全管理的漏洞:缺少网络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不规范,不能定期进行安全测试、检查,缺少网络安全监控等,对网络安全都会产生威胁。

3、计算机网络安全机制应具有的功能

网络安全机制应具有身份识别、存取权限控制、数字签名、审计追踪、密钥管理等功能。

4、计算机网络安全常用的防治技术

⑴加密技术:加密在网络上的作用就是防止重要信息在网络上被拦截和窃取。加密技术是实现保密性的主要手段,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把重要信息或数据从一种可理解的明文形式变换成一种杂乱的、不可理解的密文形式,并以密文形式将信息在线路上传输,到达目的端口后将密文还原成明文。常见的加密技术分单密钥密码技术和公开密钥技术两种。这两种加密技术在不同方面各具优势,通常将这两种加密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⑵防火墙技术:所谓“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公众访问网(如Internet)分开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允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网络,防止他们更改、拷贝、毁坏你的重要信息。实现防火墙的技术包括四大类——网络级防火墙(也叫包过滤型防火墙)、应用级网关、电路级网关和规则检查防火墙。防火墙的作用是防止外部用户非法使用内部网络资源,并且保护内部网络的设备不受破坏,防止内部网络的主要数据被窃取。一个防火墙系统通常由屏蔽路由器和服务器组成。屏蔽路由器是一个多端口的IP路由器,它通过对每一个到来的IP包依据一组规则进行检查,来判断是否对之进行转发。屏蔽路由器从包头取得信息,例如协议号、收发报文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连接标志以至另外一些IP选项,对IP包进行过滤。

四、结论

计算机病毒在形式上越来越难以辨别,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这就要求网络防毒产品在技术上更先进、功能上更全面。而计算机网络安全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科研机构正广泛开展这一方面研究,主要是反病毒研究、反黑客问题研究、计算机网络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安全机制。到时,计算网络就会得到更安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一只可爱的熊猫,举着三炷香。2006年底,曾经憨态可掬的“国宝”一夜之间成了广大电脑用户谈之色变的主角――因为这一形象已经有了新的含义:“熊猫烧香”病毒(Worm.WhBoy.cw)。

这种病毒及其变种把感染的程序文件图标统统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还可以盗取用户账号、密码,并且破坏文件系统等。到2007年2月,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

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宣布,已经成功侦破“熊猫烧香”病毒案,并抓获六名犯罪嫌疑人。但截至《财经》发稿,新的变种仍在出现,“熊猫烧香”仍然余烟缭绕。

其实何止“熊猫烧香”,如今电脑病毒已是一个进化得无比复杂和庞大的家族。它们是一个个程序,但可以自我复制,并且在电脑主人不注意或者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感染其他程序,进而自动寻找下一个宿主。因其病理学特征与在人体上肆虐的生物病毒一样,故而名之为“电脑病毒”。

大约20年前,当时更多地作为技术炫耀而产生的电脑病毒,如今却在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世界,并俨然已经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黑色产业”。

“幽灵”兴起

早在1972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大卫杰洛德(David Gerrold),就在一本小说中虚构了一种像真正的病毒一样运行的电脑程序“病毒”(Virus),并且引入了另外一种叫做“疫苗”(Vaccine)的程序与之相抗衡。

1982年,风靡一时的漫画书《X战警》(X-MEN)中,更是首次出现了“电脑病毒”(computer virus)这个名词。

但直到1983年,当时还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的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其博士论文里,才给出了电脑病毒的第一个学术定义,这也是今天公认的标准。

不过,这一论文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似乎只有他和很少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可以自我复制的程序,日后会成为电脑世界的大患。

一般认为,早在1981年,在苹果电脑上就诞生了首个电脑病毒。这个病毒完全是一个美国高中生的恶作剧:病毒被附着在游戏上,游戏一旦启动50次后,就会出现黑屏,并且显示一首作者自创的诗歌。和早期其他病毒一样,这看上去更像技术爱好者的“行为主义”艺术,并不会对被感染的电脑造成实质性损害。

第一个针对个人电脑(PC)的病毒,是1986年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贾德(Amjad)出于防止盗版的目的所写的C-BRAIN病毒。这段写在软盘启动扇区中的病毒,被称为“巴基斯坦”病毒。

一开始,电脑病毒被很多人看成仅仅是一种“创造性的娱乐”,并没有太多的恶意成分。但很快就显示出了其另一面――巨大的破坏性。

1988年,让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的“黑色星期五”病毒(实际上叫耶路撒冷病毒)爆发。它可以感染所有后缀为.省略的可执行文件,并在每个是星期五的13号删除所有运行中的程序。

在这一年,中国也出现了“小球”病毒。

弗雷德科恩目前是美国纽黑文大学教授,还担任其创立的专业信息安全机构Fred Cohen & Associates的CEO。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脑病毒具有如此巨大的潜在破坏性,其实并不奇怪。由于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加之用户缺乏对系统文件有效的控制,病毒可以改写系统文件甚至操作系统本身。即便是安全系数较高的UNIX系统,在他看来,一个软件高手八个小时内就可以编制一个可以攻破它的病毒。

在上世纪80年代,电脑主要为DOS操作系统时期,病毒主要依存于.EXE、COM等可执行文件。进入90年代,微软公司的视窗(WINDOWS)逐渐成为个人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之后,通过文档文件传播的宏病毒和专门针对32位文件的32位病毒也随之出现。

其中,最著名的32位病毒是台湾青年陈盈豪于1998年编写的CIH病毒。它在每个月26日发作,将用户的硬盘格式化,甚至还可能破坏主板BIOS内的资料,导致电脑无法开启。

互联网的兴起以及逐渐普及,则成为下一个转折点,通过网络传播的第二代病毒开始出现。其本质与基于文件的第一代病毒有很大差异,它的传播基于网络、邮件和浏览器,蠕虫(worm)和木马(Trojan horse)无疑更是网络病毒中的代表。

与通常需要依附在某个程序上不同,蠕虫是一段独立的代码,它像寄生虫一样生存在宿主计算机内部。它的“头部”是一段用以取得系统许可的密码或ID,可以利用宿主计算机的资源对自身进行改写,把其数据加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大,并控制计算机上可以传输文件或信息的功能,而后继续沿着网络传播。蠕虫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网络中,就可能造成系统瘫痪、网络中断。

“木马病毒”是一些表面上看似有用的电脑软件,实际上却是危害计算机安全并导致严重破坏的程序。它可以成为别人控制这台计算机的“后门”,从而窃取用户的信息。

进化之路

目前已成长为电脑大国的中国,也成为电脑病毒的“主战场”之一。

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统计,截至2006年5月,感染病毒的电脑比例约为74%,比高峰时下降了14个百分点。但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电脑总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及,电脑病毒尤其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新型病毒的危害却更加严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接近1.4亿,上网电脑总量也接近了6000万台。与上一年同期相比,这两个数字都保持了两成以上的增速。这无疑为网络传播病毒的滋生和迅速蔓延提供了难得的温床。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抽样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中国大陆地区约4.5万个IP 地址的主机被植入“木马”,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一倍。

单纯从技术而言,自电脑病毒上世纪80年代被创造出来后,其本身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步。科恩对《财经》记者指出,“在最近这15年里,病毒制造者从他们的知识上和技术上都没有明显的进步。”

但他也承认,从传播方式和手段上说,电脑病毒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以“熊猫烧香”病毒为例,北京盼达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楷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熊猫烧香”确实没有太多技术创意,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感染了多个访问量高的大型门户网站和论坛,并通过这些网站大面积传播,造成了此次大规模的爆发。

“它主要是利用了这个特殊的位置,而没有革命性的技术。”金楷强调。

显然,虽然技术上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但电脑病毒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途径,以及生存环境。

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反病毒实验室主管戴光剑告诉《财经》记者,“熊猫烧香”病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120多个变种。这种“自我更新机制”使得不少反病毒软件都难以一一应对。

除了自我更新,病毒还通过欺骗、伪装等手段来增加其生存能力。一些论坛上的帖子,会要求打算浏览特定图片的用户点击下载一个压缩包;但这些貌似图片的东西,其实是“灰鸽子病毒”,用户一旦中毒,释放“灰鸽子”的人就可以远程控制这台计算机。这种社会工程学类型的攻击方式,也会出现在游戏外挂、QQ等即时通信工具上。

在戴光剑看来,目前很多病毒都已经发展到了“混合型”的阶段,无论是在传播渠道还是制作水平上。

“熊猫烧香”就集合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包括U盘传染、文件感染、局域网感染等。它不仅可以实现多重目的,而且可以不断自我更新,这让反病毒软件难以锁定它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病毒制造和传播现在越来越容易,它已经不再是只有技术高手才能涉足的“禁地”了。

目前在黑客中间颇为流行的Rootkit,为网络攻击者提供了从获得网络上传输的用户名和密码,到安装“木马”程序、为攻击者提供后门,以至隐藏攻击者目录和进程的程序,甚至日志清理程序等一整套技术。

这些未知的病毒,很难通过以病毒特征为主要手段的常规方式加以预防。虽然众多厂商已经推出了实时扫描用户电脑等服务,但由于会对电脑本身的运行速度造成影响,所以,还无法取代传统的杀毒手段。

黑色产业

在科恩看来,对于电脑病毒,也许最严峻的挑战还不是因传播方式变化而带来的质变,而是传播目的所发生的变化。

他对《财经》记者指出,当病毒从破坏文件系统演化到窃取商业信息以后,实质上“就已经从一个技术游戏变成了一个犯罪工具”。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病毒被设计用来传播间谍软件、制造垃圾邮件、实施“钓鱼”欺诈等。现在病毒制造者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不是技术探索目的,来编写病毒。

“现在病毒爆发同以往最大的变化,是病毒制造者从单纯的炫耀技术,转变成以获利为目的;前者希望病毒尽量被更多的人知道,但后者希望最大程度地隐蔽病毒,以更多地获利。”金楷说。

金山反病毒实验室主管戴光剑则对《财经》记者透露,在业界,一个可以被控制的电脑被叫做“肉鸡”。在国内可以卖到0.5元到1元人民币一只,这样的“肉鸡”可以使用几天;如果可以使用半个月以上,则可以卖到几十元一只。对于病毒制造者和“经纪人”而言,如果控制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这样的“肉鸡”,盈利空间是可以想象的。

这样的“肉鸡”构成的“僵尸网络”(BotNet)既可以用来对企业网络实施集中攻击,还可以发送垃圾邮件,以及点击广告等。

CNCERT/CC抽样监测发现,中国大陆地区约有1000多万个IP地址的主机被植入僵尸程序;境外约1.6万个IP对中国境内的僵尸主机实施控制,这些IP主要位于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

“熊猫烧香”病毒可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盗取用户账号和密码,从而窃取用户的虚拟财产;而一旦盗取了诸如装备、点卡等虚拟财产,就可以通过很多网上交易平成“销赃”,并从中获利。

据悉,2006年金山截获的各类病毒中,专门盗取网银/网游等网络财产和QQ号的“木马”占了51%。病毒的绝大多数变化都围绕此中心展开,已成为众多网民面临的第一大威胁。

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严绍文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金钱诱惑往往比个人爱好更持久、更有吸引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在病毒遍地开花的严峻局面。

与此同时,部分杀毒软件厂商,到底在这个“黑色产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电脑病毒市场上是否也在真实演绎着另类“无间道”,这或许仍然是个谜团。

长期以来,不少网络用户一直在指责某些杀毒软件厂商实际上在暗地参与制造以及传播新的电脑病毒,从而维持公众对于病毒的“恐慌心态”,以便从中获利。

毕竟,根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iResearch)的研究,与电脑病毒的斗争也意味着一个同样庞大的市场。据其预测,到2007年,网络版和单机版杀毒软件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亿元人民币。

但无论如何,电脑病毒的威胁都将长期存在。

一种悲观的理论是,电脑病毒将与电脑同在,就像人类永远无法彻底消除生物病毒这个幽灵一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