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舞蹈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7: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舞蹈艺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舞蹈艺术论文

第1篇

当代中国舞蹈的创作秉承了一贯的传统创编精神和具有中国审美情趣的创作构思,而一件优秀舞蹈作品的诞生,不仅要倾注创编者的呕心沥血,更重要的是在于创作者如何将美感注入到舞蹈音乐的律动和舞蹈动作的一板一眼中,又如何将这种审美表达出来,满足所有欣赏者的审美标准。在对于舞蹈的评判中,存在着来自于业内的“专业审美”和来自于社会大众的“公众审美”角度,需要创作者必须尽可能的在二者间寻求到平衡点,以满足各方面的审美需求。所谓“专业审美”标准,自然是来自于舞蹈专业眼光的评判。艺术是人类各种审美活动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对于它的塑造首先要经得起专业的推敲和品评。尽管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使得对每一种艺术美感的把握都不尽相同,但在对于所有艺术的审美判定中,有着统一的认知:这就是“难”。虽然“难”并不能直接与“美”划上等号,但“难”却代表着复杂,代表着舞蹈音乐创编的精妙动听,代表着高技术含量,代表着舞蹈技巧的出类拔萃。舞蹈艺术的完成没有外在的工具,它借助于人体本身作为行为载体来表达各种精神和情感,通过与音乐节奏的融合完成传递美感的目标。

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舞蹈的展现在创作中完全依靠人的身体来完成,所以技术技巧的难度自然成为区分高下的一个硬性标准。人们常说,“艺中有技,技不等艺”,这虽然印证了技与艺的不同,但也着实强调了技术的至关重要。在如今的专业舞蹈比赛中,评审无不将目光着眼于演员的技巧难度,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主要就体现在舞蹈编排中的难度系数和舞者的完成质量。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杨丽萍、黄豆豆、王亚彬等舞蹈家依靠高难度和独特的舞蹈技巧成名,而《雀之灵》、《士兵与枪》、《秦俑颂》等舞蹈剧目也凭借着难度上的技高一筹而成为经典。而“公众审美”所关注的并非是编创能力和技巧的高深,而主要集中在对于舞蹈外在表现力的突出和音乐情感传递的直观深刻。公众的审美眼光是非专业的,但相对于专业评审对于舞蹈情感表达上的淡漠,普通大众更注重舞蹈在与欣赏者情感沟通和传达时的透彻。这种观察的角度恰恰脱离了技术层面的难易,而着眼于文化层面的深浅。在“公众审美”的范畴中,舞蹈音乐创编的重要性和其在艺术表现中的优势地位得到凸显,在很多普通欣赏者的理念中,恰到好处的舞蹈音乐是激发受众欣赏热情和帮助受众理解舞蹈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现实艺术欣赏环境中,普通大众对于舞蹈动作的表现手法和信息传播方式并不能达到充分的理解,因此,舞蹈音乐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通过舞蹈音乐配器、调式、节奏、风格,人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内涵精神,这相比晦涩的肢体语言,舞蹈音乐的直接性和简单易懂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在评判舞蹈作品时“专业审美”和“公众审美”所关注的不同侧面。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必须具备“新”、“难”、“深”的美学素质。“新”指的是创作手法新奇,不能停留在固有的套路和思维中,不能被传统的思想所禁锢,应勇于突破,以新鲜的主题立意、新鲜的舞蹈元素、新鲜的编排构思立足;“难”是指舞蹈音乐编配的别具匠心和技术技巧的精湛,以富含深厚功力的音乐创新能力和肢体语汇呈现出非同寻常的欣赏听觉与视觉“双重效果”,从而满足专业的审美需求;而“深”则指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积淀,在舞蹈音乐和画面中传递出抽象且深邃的意境,使人们在观赏舞蹈的过程中达到感官和精神的“双向”满足感。

二、基于欣赏角度的舞蹈创作审美观——“三层审美需求”的逐步递进

舞蹈隶属于音乐艺术的范畴,它的表达不同于歌唱,可以通过歌词来传递情感;也不同于器乐,可以用不同的音色和调式调性来体现情绪起伏。舞蹈汇集了多种音乐特性,既要通过舞蹈音乐的引导来创造舞台表演的气氛和“语境”,又要依靠抽象的肢体语言来传递内容和表达情感。在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中,欣赏者对于艺术语言的理解和审美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由浅入深的审美境界。在舞蹈音乐和肢体语汇的设计创作中,为使欣赏者能够准确感受到各种音乐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会不遗余力地思考多样化的创编技巧,满足欣赏者各种层次的精神需求。我们根据舞蹈艺术的表演方式和观众的审美角度和类型,将其分为“肢体动作美”、“音乐结构美”“精神内涵”这三个审美层次进行解析。

“肢体动作美”是舞蹈所流露出的最为具象和直观的美感,而动作也是舞蹈艺术中最为核心的元素之一,对于舞蹈动作的品味,应从观察舞蹈动作开始。肢体语言在舞蹈中既可以表现某种事物,也可以表达某种情绪,更能够传递文化和人文精神。它通过举手投足间闪转跳跃的艺术化动作,可以模仿出丰富的自然生态,体现出瞬息万变的情绪流转。比如:在《天鹅湖》中,舞者通过动作表现出白天鹅高傲的姿态;在《雀之灵》中,凭借着一双手就可以生动地刻画出孔雀千变万化的面貌;而《蒙古人》中用动作表现出的“骑马”,使欣赏者形象地感受到蒙古草原人民的独特气质。这些动作语汇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不仅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影像,同时也使舞蹈动作更具生命力。

“音乐结构美”是由舞蹈音乐引领下的欣赏层面,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音乐结构所构成的舞蹈欣赏环境。“结构”是时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一首歌曲还是一部交响乐,结构的安排都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组成。舞蹈音乐结构的创作通常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段落结构的设计。不同种类和风格的舞蹈所需要的段落结构不同,一段式的音乐结构是最小的舞蹈音乐单位,一般只会呈现单一的音乐主题内容,但不会因为内容短小而影响乐思的完整表达;二段式和三段式的舞蹈音乐在诠释大多数民族舞蹈时都游刃有余,既富于变化又方便故事的叙述,在众多舞蹈作品中应用和采纳得最为广泛。其二,旋律结构的设计。舞蹈旋律的创作可看作流动的时间形态,曲作者的情感变化和音乐思想汇集在旋律线中,形成起伏连绵的精妙旋律格局。当然,为了体现舞蹈剧情的各种冲突,旋律会产生诸多变化,如:演绎式、对话式、对抗式、变化式等。其三,情感结构设计。舞蹈音乐情感的布局往往会以舞蹈的主题为蓝本进行音乐编排,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音乐旋律变化产生情感效应。有些舞蹈由始至终体现单一的情感,但在音乐表达时需要由弱到强,逐渐递进的表现,情感会有细微的变化;而在大型的舞剧项目中,音乐的创作则会充分融入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韵律,不断变化跳跃,以配合舞蹈画面的栩栩如生。

“精神内涵”是舞蹈审美的第三层,也是最为深入的一层。它是指欣赏者通过对于舞蹈音乐和动作画面的认知和解读形成的主观心理感受,属于意识的范畴,体现着欣赏者对于舞蹈精神实质的吸收和感悟能力。要使观众获得良好的“精神内涵”审美感受,取决于舞蹈创编的精细程度和观众欣赏水平的主客体双方面。在两方面因素都能够达到最优时,可以浮现出三层舞蹈意境:首先,是以舞台实景构成的精神感受。舞蹈动作和舞台布置会在舞蹈开始的第一时间映入观众的眼帘,从而形成对舞蹈内涵最直观和最浅层的精神认识,这种认识是由舞蹈中的动作和舞台画面构成的,这对于欣赏者的审美品评构成了最初的界定;其次,以舞蹈音乐延伸出的虚拟镜像,逐渐构成了欣赏者的第二层精神感受。随着舞蹈音乐的进行和故事的展开,戏剧冲突和舞蹈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不断凸显,欣赏者逐渐从舞台实景中抽离出来,思想中随舞蹈音乐出现虚拟的画面,这些画面与舞蹈内容相似,并将抽象的舞蹈动作变得具象,此时欣赏者内心的审美满足感增强了许多;最后,当视觉影像画面和舞蹈音乐不断深化交织后,形成了对于景象内涵的思考,进入到感悟精神实质和文化品质的境界。当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一定高度时,这种内含的寓意会冲破表象传递给欣赏者,而当欣赏者良好地吸收这些哲理时,自然进入到了欣赏审美的最高境界。舞蹈艺术对于欣赏者来说所具有的“三层审美”感受相互关联、逐层递进,既有微观层面的每一个舞蹈动作,也有完整音乐创编营造出的舞台画面,更有通过舞蹈音乐和肢体语汇所共同展示出的寓意和哲理。当代欣赏者对于舞蹈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动作难度高、音乐旋律优美、场面宏大、舞台绚丽等出奇制胜的噱头,而更注重舞蹈所携带的深刻含义和文化精神。只有以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来约束创作构思,才能够呈现出经得起观众琢磨和推敲的舞蹈艺术精品。

三、基于音乐美学角度的舞蹈创作审美观——“三要素”构建出的动静虚实

音乐理论界对于音乐美学三要素有着这样的的共识:“音乐存在‘三要素’,包括行为、形态、意识这三方面。这三个要素通过在时空展示的、伴随诸种人类文化行为的音乐审美、立美实践活动,形成一个不断处于运动过程中、不断处于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中的完整音乐存在。”根据这样的美学理论,任何音乐形式都以“三要素”的形态存在着,并以这样的方式传播着音乐之美。舞蹈艺术行为的存在,在于以创编和表演为主的操作行为和以改编和“二度创作”为主的参与行为。一部新舞蹈的诞生,凝聚着创作者复杂的构思过程,这不仅仅是对于舞蹈动作的编排,还包括对舞蹈剧本的研读,对舞蹈立意的构思,对舞蹈音乐选择的斟酌,对舞蹈外饰服装的挑选,对灯光音响的协调。这些操作行为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关系到舞台效果的成败优劣,也正是这样的操作行为,完成了舞蹈艺术美学构建中最为实际和具体的步骤。与此同时,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它的编创和改良不仅受到来源于艺术内部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变迁。当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审美思想发生变化时,创作就会随之出现调整,但这种运动变化游离于舞剧的外部形态,并不能触及到舞剧的核心精神。舞蹈艺术的操作行为和参与行为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在各种幕后行为的推动下,形成了舞台上所呈现出的舞蹈表演形态,它使欣赏者直观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感,表演行为的实施完成了由幕后到台前、由构思到现实的飞跃,也使欣赏者最终得到切实的音乐审美体验。不同舞蹈形态的存在可以使我们从本质上区别不同舞蹈艺术之间的差别。各种舞蹈风格所表现的内容和精神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生活感知中形成并固定的,它们所携带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属性不同,艺术内涵自然也千差万别。了解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形态差异,有助于我们对舞蹈艺术魅力特质进行更为独立的思考和感知。舞蹈艺术意识层面的存在是指舞蹈通过音乐和动作形态表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并且不易被感知的虚拟物质,但同时它也在舞蹈创编者和演员的表演中被不断外化扩展,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舞蹈艺术与其它音乐形式一样,无论音响形态多么丰富,肢体语言的技巧多么高超,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其内部所蕴含的理念和含义被欣赏者感知和吸收。为实现这一最终目的,意识的发起由创编人员进行组织构思,由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执行和发散,由欣赏者接收和反馈,从而形成了一个艺术传播的圆形循环链条。舞蹈艺术中的意识层面处于抽象的内部,但其通过外化的音乐旋律、动作、行为、表情、舞蹈画面等元素体现,并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主导和支配角色。同时,表演者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会对舞蹈音乐进行二次创作和渲染加工,以使舞蹈艺术内涵更加丰富。当舞蹈音乐和表演影像传递给欣赏者时,欣赏者又通过审美意识的共鸣产生对艺术作品水平的评判态度。由此可见,审美心理的作用由始至终都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2篇

1.舞蹈是以动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艺术,它把握了现实的审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过把现实中热烈奔放、舒展有度、线条优美的动作与艺术美相结合,反映生活现实,传达生活情感,达到“长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从而传达和展现情感。这是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在舞蹈艺术中,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从舞蹈艺术中传达出来,并不是用舞蹈来解释情感。舞蹈是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载体,也是人物情感审美展现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审美以虚拟象征为主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会被编制成舞蹈,以一种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处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观记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表演中就会常常采用到虚拟象征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舞蹈的形体和灵魂之间实现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对话,这也是舞蹈深受人们喜爱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审美艺术特征,或者初接触舞蹈的人往往会有“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常是用情感统率动作和舞姿,用简洁明了、屈指可数的直观纪事来辅助舞情的发展过程。

二、舞蹈艺术审美艺术的本质

1.舞蹈艺术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规范下,创作者匠心独运,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性联想以及结合对生活的理解和感触整合、营构出的一种意象整体。它体现着人们生活的情意趋向,充蕴着审美意义,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现在人体姿态上。舞蹈形象往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而是一种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的多层次却相互融合的综合形象。我们知道,视觉形象具有空间性,能最直接地带给观众富有审美情趣和生动活泼的冲击力。相比而言,听觉形象是时间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离不开音乐的伴奏,音乐形象又离不开人们的听觉和情感的直觉体验。音乐的节奏是多变的,旋律多具有义性,情感表达更是具有朦胧性,它与舞蹈的视觉形象结合打开了欣赏者广阔的自由享受空间。最后,想象的审美意象是指欣赏者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诱导下,透过表演的虚拟性、情节演绎的蕴藉性,想象出实境之外的虚境、有限之外的无限。它们与视、听觉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为一个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整体。

2.舞蹈审美艺术的韵律美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也可以是来源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习惯动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学者的亲睐。通过将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以人体的手势、造型、表情来表现的舞姿中,这是艺术的最好表现形式之一。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将身临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洗礼。一方面,舞蹈的韵律美实际是舞蹈的身韵和气息的结合,它是使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得到灵魂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气息则是决定舞姿韵律优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虽然主要是动作的表现,但是决定和引导动作的则是舞蹈想表达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往往离不开舞者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

3.舞蹈艺术的内涵美内涵美是高层次的审美艺术,它是艺术灵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在审美特征。最动人的舞蹈作品必将蕴含了创作者深远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者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独具个性的魅力。诚然,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美也是舞蹈动作的表现力的高层次要求,舞蹈演员要想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达,就应该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揣摩舞蹈作品并体会每一个动作表达的感情和动作之间的韵律,再结合自身的舞蹈技术和对动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绎舞蹈的艺术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脱生活”的艺术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这些都是舞蹈的灵魂,也同时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内涵美。

三、舞蹈艺术的审美功能

1.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运动,除了能带给人视觉、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获得审美需求的同时使肢体得到锻炼。所以这种审美需求是精神和身体的共同体验和享受,还能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体验过程中,人们本能地透过肢体、眼睛和神经中枢等多个方面来感悟舞蹈带给我们的享受,这种审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就有的,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审美经验的环境所赐予我们的。在学习和体验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我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学习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随时捕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心理是一种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两大特征的极难预测的心理活动过程。一方面,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来认识审美活动,通过学习和欣赏等教育活动了解舞蹈的审美过程,这样使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想象力也随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审美教育可以唤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实现平衡。最后,对舞蹈艺术的正确审美,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在道德上产生慎独的自觉意识,进而影响个人的自觉行为。所以说,舞蹈的艺术审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利于人们良好道德的养成。

第3篇

数字舞蹈最早以视频舞蹈艺术的形态出现,视频舞蹈艺术主要是在拍摄、编辑、制作的过程中借助一些设备实现对舞蹈影像的创作和展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数字舞蹈应运而生,它主要借助于数字技术实现了有别于传统舞蹈的信息采集和作品编制,同时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帮助下,数字舞蹈以数字化的形式创作、保存、传送和播放,以数字技术将舞蹈的数据、视频及音频等实现整合。它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及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平台,融入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认识,最终形成供人们欣赏的舞蹈影像。数字舞蹈艺术的展现形式已经脱离了传统的舞蹈传播所必备的资源,如舞台、演员、灯光等。完成数字舞蹈的制作,首先要对舞蹈的音乐进行剪辑,普通的音乐制作只需精确到秒,有专门的软件进行音乐剪辑,而数字舞蹈的音乐剪辑对时间的要求要严格得多,对背景的处理也有特殊的技巧。其次,数字舞蹈的编排依赖于数字虚拟化技术,舞蹈演员脱离舞台实体,释放了艺术思维,更好地将心中对舞蹈舞台效果的设想通过计算机表达展现出来。最后要实现数字舞蹈的舞蹈动作与背景音乐的有机结合,将整套舞蹈分解成每一个舞蹈动作,然后为舞蹈添加背景音乐,把握每一个舞蹈动作的音乐节奏,通过数字技术将大量的数字基础动作编排成一套舞蹈。

二、数字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应用

(一)数字舞蹈艺术的特点。数字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舞蹈的表现和传播方式,传统的舞蹈主要通过剧场舞台的形式展示,观众需要亲临现场才能欣赏到舞蹈的内容;数字舞蹈大大地扩大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光盘等形式获得舞蹈表演的资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数字化舞蹈的大范围广泛传播,网络成为数字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舞蹈的制作者只需将舞蹈资源在网站上,观众就可通过网络点击获取舞蹈资源,较传统舞蹈的传播方式便捷。数字舞蹈最鲜明的特色集中于其制作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

(二)数字舞蹈艺术的应用前景。数字舞蹈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其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数字舞蹈了带来了舞蹈剧场表演的新的繁荣。数字舞蹈连接了现实中的剧场艺术和虚拟化的剧场表演,丰富了剧场演出的表现形式。其次,数字舞蹈给舞蹈教学带来了便利。由数字技术制作出的舞蹈视频或光碟更为便捷地应用于舞蹈的教学中,更方便地使更多的人接触到舞蹈艺术。最后,数字舞蹈艺术推进了舞蹈艺术的传播。计算机网络的传播以及光碟等传播媒介降低了舞蹈艺术传播的成本,随着数字舞蹈制作技术的成熟,更多优质的舞蹈资源将会更好地被复制,将会有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舞蹈艺术,快速便捷地推动了舞蹈艺术的传播。

三、结语

第4篇

舞蹈的艺术形象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社会生活,通过一系列的起乘回转来表达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世间万物都可以融入舞蹈,由舞者不断的琢磨与体味,形成一种绝美的意境把其他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它喜怒哀乐,给它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把它所想、所知、所受都一一展现给观众。所以舞蹈是有生命的舞动,它所传达出的,是一种灵活的灵魂倾诉,是再华丽的辞藻、再绝美的画卷也表达不出来的。观众在舞者的跳动下,能逐渐看到舞者所跳主体的心,能走进那个丰富的世界,说明他已经被感动,被震撼。

二、舞蹈所呈现的感染力和绝佳舞蹈技术

舞蹈意境的美,需要舞者纯熟的舞蹈技术来打造。舞者的技艺,是多年扎实的基本功和刻苦的训练才能达到的。高难度的演绎会使观众叹为观止,并且能更快地吸引人进入舞蹈的意境之中,高难度的演绎,本身就是一种美的释放与表达。其次,好的艺术舞蹈作品应该具备强大的感染力,有一种独特的渲染力去带动人的灵魂,表演扣人心弦,有最别具一格的风格。舞蹈是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优美、狂野的方式,它是人内在情感的迸发点。舞蹈意境的蕴含思想,也是人的某种精神高度所需要的物质。通过这种意境的展现,人们也获得了某种达不到,求不得的,是一种心灵的满足感。这就是舞蹈作品所呈现感染力所给予的。

三、意境的创造来源

(一)来源与自然的生活。舞蹈的所有动作,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种种,千般变化,万般无常,皆是以生活为基本,以生活中的动作来修改、加工,形成全新的舞蹈动作。当然,舞者也必须以全情的姿态投入舞蹈中,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对于舞蹈动作的琢磨,也一定占据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生活中的情感丰富,古往今来,只要化身为人,都具有七情六欲,有满胸的喜怒哀乐。倘若把其他事物做拟人看待,它也被赋予人所有的一切特征,有情有意,生活中的,无不是都是舞蹈创作的来源。

(二)艺术需要大气的心境。舞蹈是一种艺术,在舞台上,艺术需要大气的心灵姿态。首先应该选择自己合适的舞种, 当你能够谙熟作品中主角的思想情感,你就已经和他密不可分,你知道他的一切,是他的知己、恋人,这样的舞蹈作品,则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复原故事主角的生命。再当然,舞者台上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倘若在台上的那几分钟太过紧张,动作就会显得拘泥,无法融入进作品主角的情感,所以舞者必须有很强大的内心,能够有很好的素养修为,在人生中为自己树立很好的价值观,那么在舞台上就会比较轻车熟路,自然大方。

第5篇

1.审美特征

舞蹈本身会带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作为藏族舞蹈来说,又有着自己的审美特征。外开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协调美:举例来说,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这本身即是一种平衡和协调,因此,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经常会做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很可笑,甚至很荒谬,实际上,顺边的运动却刚好是他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这也是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所在。另外,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温度、服装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藏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略有不同。但其精髓是不变的,如基本动作所特有的神韵、姿态等;还有配乐的节奏、动感、风格也非常类似;舞蹈也以圆圈舞为主;表演者的穿着也配合舞蹈,大多是宽松、肥大、色彩鲜艳的服饰。

2.民族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样地,作为能够反映民族特色的舞蹈来说,也是别具魅力的。藏族舞蹈也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点。高原上特有的气候特征,饮食的差别,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再加上时间的推移,藏族舞蹈在发展变化,但是自身的特色并不会消失,只是稍作改变,更加完善。比如,他们特别注重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因此,人的身体的部位如手、脚、膝、胸、腰、肩、头等都要发挥作用,才能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力度美。其中,腰部的作用尤其重要,无论男女,腰部的动作都相对讲究,也丰富很多。另外,细分的话,可以这么说,有的舞蹈活泼、动感十足,体现出高原人特有的热情与豪迈;而相反,也有的舞蹈相对舒缓、稳健,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当然从中也透露出些许古典韵律之美。

3.动作美

其实,舞蹈是由不同的动作组成的,藏族舞蹈就特别强调各部位各动作的配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双手和腰部的动作,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舞蹈的质量和效果。双手要非常灵活,要能够配合身体进行多角度的旋转。腰部的活动要更加灵动,在似动非动中给人视觉上一种玄幻的美的享受。另外,就男女来讲,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无论怎样,都是想要给观者视觉以及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以展现藏族舞蹈特有的魅力。

二、关于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思考

1.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舞蹈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因此一定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这不仅仅是藏族人民的骄傲和财富,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此。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在传承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变,如果只是传承,怕是会影响藏族舞蹈的魅力的持续。所以,应该结合经济形势,加以创新。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得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要想吸引大众的眼球,使藏族舞蹈更加地发扬光大,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想法,并切实地采取措施加以改善。比如舞蹈的某些动作,某些细节,以及配乐的挑选,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来具体地做些改变。

2.民族舞蹈与时代的结合

在时代的浪潮中,停滞不前只会被淘汰。作为舞蹈来讲,虽不会这么严重,但也要有所警戒。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舞蹈形式。因此,与时俱进,具体到藏族舞蹈,就是要吸收现代元素,合理利用,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相结合,给民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加强宣传的力度,如视频、整理图片集锦等,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藏族舞蹈。有关人员还可借助网络自行学习、请教他人,多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灵感来编出更多更好的舞蹈。

三、总结

第6篇

情感表现主要是指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引发的内心反应,例如喜欢、憎恨、高兴、伤心等情绪的表现。简单而言,是用身体表现出来的内心反应。

(一)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灵魂舞蹈艺术就是用身体来表现心理反应的创造性活动,心理反应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情感表现,舞蹈艺术也是情感表现的高度集中,是由肢体动作来表达表演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肢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而情感表现则是舞蹈艺术的灵魂。缺少灵魂的舞蹈,在完美的技巧也无法感动观众的心。

(二)情感表现要贯穿与舞蹈的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之中在舞蹈艺术中,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是骨架,情感表现是血肉。没有血肉的舞蹈,是没有办法引起观众的共鸣,打动不了观众的心。但是,没有骨架的舞蹈,就不足以称之为舞蹈。所以在一支好的舞蹈中,既要有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的烘托,也要有情感表现充斥其中,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一流的舞者,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共鸣。

二、概述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强,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应该是由粗到细、由内到外地引发真实的表演,而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只有将称之为舞蹈艺术灵魂的情感表现融入到舞蹈中,才能使舞蹈更加的生动,更加的精妙绝伦。

(一)缺乏情感表现的虚假表演成功的舞蹈表演,必定是表演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是领悟了舞蹈的角色和感受生活后的表演,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怎么去表演、炫技以及吸引观众。舞蹈只有有了情感表现才不会成为一个空壳,才能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真实共鸣。所以,真正的舞蹈表演应该是情感在内,表演在外,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的舞蹈表演者,只是注重自己表情与眼神,甚至是每一块肌肉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忽略了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重要作用。其实,一支优秀的舞蹈,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二者应该是均衡的,如果一个舞者过分注重肢体动作和技能技巧,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面部表情僵硬、麻木,会给观众一种虚假的感觉,那么这样的舞蹈就是缺乏灵魂的空壳,观众也会一看就忘,无法深刻的打动观众的心,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

(二)真实感情表现的表演舞蹈艺术是人们真实感情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能够强烈的激发人们的情绪。一个表演者编制舞蹈首先应该是感受内心,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编制出一支深入观众内心的舞蹈。例如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感动了全国观众,它体现了艺术美和人性美,更体现了作为残疾人艺术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1位聋哑舞蹈表演者将内心的真善美用肢体动作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表演者的坚强,真实情感的流露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引发了观众与表演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三)情感表现和夸张手法的结合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是将人们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是舞蹈中的动作是利用了一些手法将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加工和美化后,并结合了舞蹈中情感表现的需求。舞蹈中的动作服务于舞蹈情感的表现。例如在《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表演者的一系列动作,在表演中结合夸张的手法,将梁红玉受伤的感受真实的表达了出来,随着表演者的表演,观众如身同感受,心情随着舞蹈表演起伏不定。在舞蹈的创作中,要讲求似像非像,表演者的情感表现是来自于生活,同时又要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概括和加工,使之更加的深刻、典型、普遍。完美的舞蹈艺术,就是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并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一定的修饰。

三、阐述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故事性、抒情性,还是人物形象性的舞蹈表演都必须要有浓厚的情感表现。一支能够感动观众的舞蹈,就要求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给观众带去美的感受,并且是美的有内涵的感受。所以,舞蹈表演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如果一支舞只有娴熟的舞蹈技术技巧,不带任何的情感表现,那就不能表现舞蹈是一门艺术;如果一个表演者的表演夸张不实,只会给观众带去虚假的感受,更遑论打动观众的心。所以,只有有了真实情感表现的舞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艺术,才能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源泉和灵魂,舞蹈中有了情感表现才能成为可看可观的经典之作。

四、结语

第7篇

安徽花鼓灯,在淮河流域的秧田间飘来的“系鼓互歌”,兼容南北文化之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展出的舞蹈风格和风韵,表达的是安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生命情调。他们有些是为了祭祖,为了疾病,为了生死,用花鼓灯他们最为熟悉、质朴的表达方式迎生、送死。莲花村的赵氏花鼓灯艺人离开世界时,全村的人轮流跳了7天7夜的花鼓灯,来表达他们最高的礼节。在村民的眼中,他们早把花鼓灯视为生命的象征,一个生命的逝去留下来的是花鼓灯起舞的身姿。又如海洋秧歌的齐眉扇,起初海洋秧歌的中心为祖先像,在围绕时突显的离心和向心的关系,是山东人民对祖先尊敬最质朴的表现。

二、情感的交流情感

在民间舞中,就是“心声”通过肢体和表情的流露。“情之所至,舞之蹈之”,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之间,民间舞中情感自然流荡。这种情感的交流,交流于村与村、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这也是舞蹈最广泛的目的。花鼓灯中丑婆“丑”蕴含着善良、坚强,她与傻小子之间的动作交流是一个喜中带哭的情感传达。东北秧歌鬼扯腿男女面对面,男女间的动作,女生的羞涩神态是异于言语表达的直接,但全然将情愫娓娓道尽。

三、心中之竹的自我认识

每个人的心中之竹都不同,比如高美兰心中的傣族女人是柔美恬静的,充满这水性感;杨丽萍表现出的傣族是婀娜多姿的。“心中之竹”自我认识的差异往往是出于对情感的把握。六、文化传承我们对于“心中之竹”的情感把握首先来自于对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人文情感是形成民间舞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它好比植物的“根”,如果失去了人文的养料就无法真正地吸收民间舞的精华。比如纳西族是简单、大气的;而汉族在文化、社会的影响下形成了复杂、全面、丰富的特点。采风是把握民间舞“根”很好的方式,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最有感的是环境,环境带给我们力度和空间纵深感的强烈感受。例如舞蹈在蒙古的大草原上,辽阔带来的空旷、大气的感觉是完全不同于在教室中的学习的。同样也深入地了解蒙古族人舞蹈的体态为什么会表现的那么大气与圆润,引导我们向蒙古族人的形象气质和风格上靠近。由此可见,把握住文化根的来源对于一个舞种的诠释是非常重要的。

四、身体继承其次,“心中之竹”的情感

在身体的继承中体现。民间舞从起舞于田间地头发展到走进了专业的教室,学院派与原生态相比,在身体的继承上或多或少作出了调整。从田野气息浓厚、不讲究修饰的动作转变为表演性较强的舞台化民间舞,动作变得复杂、美观,组合不断追求花样翻新,同时增加了体力与技巧的训练。例如,海洋秧歌中齐眉扇这个舞姿,在民间的表演中舞姿几乎都是流动的,很少有停顿的时间。而在如今教学中,这个舞姿被灌注了情感,它可以出现在课堂提沉的组合中,在静止的舞姿上训练呼吸。在教师的教学中,老师的“心中之竹”也不相同,他们把各自心中感受到的东西审美化、形象化,所以在动作选择、要求和解释上都不同,律动自然有轻重缓急。

五、手中之竹的艺术个性

1.艺术再创造手中之竹来源

对生活的感悟,并体现在艺术的再创造上。经过亲眼所见、心中所理解,到了“手中之竹”,对艺术的整体把握更具个性。民间集体舞与个体的民间艺人带来的感受不径相同。在海洋秧歌的集体舞蹈中可以感受集体舞的气势和激情,民间舞把个人凝聚成共呼吸、同肢体的集体,联同他们像是串在一条线上的心劲儿。我想,正是民间艺人们拥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共同的艺术信仰,他们舞蹈透露出的气势才能那么打动人。而每个民间艺人的个性风格又十分鲜明,花鼓灯的老艺人陈敬芝“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态度、艺人冯国佩的言行中可以思考人的艺术心态。田露老师从村落采风回来后,民族的不同特性让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育的圆润性,包括怎样更好地处理集体动作与独舞动作,在给学生动作讲解上更考究、更生动。

2.素材运用“手中之竹”体现

在作品语言的素材运用中,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要在所见“眼中之竹”的基础上,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实质和风格,从中提炼出素材,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服务。田露老师编创的海洋作品《翠狐》的民间原型是王大娘,而作品取材于蒲松龄著作中的狐狸精——小翠。小翠善良与人物的虚实结合与王大娘一惊一乍的特点相符合,田露老师将两个人物巧妙结合,作品的人物风格一下子丰满起来。运用海洋不正常的节奏特点,经过艺术化的处理,以节奏的强弱、顿错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情感意愿,突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3.创作手段最后,“手中之竹”表现

在创作手段的艺术个性上。如创作由塔尼克民族舞蹈为元素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创作过程,“化形留意”“化形造意”“留律存质”都是创作舞蹈作品的手段。编导在继承和把握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同时给舞蹈作品注入了表演性、感染力的元素。红色大摆裙子的运用使整个舞蹈作品更加绚丽、夺目,也让舞者扩宽了动作的表达空间,舞台气场变得更加强大。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可以借鉴到艺术家创作手段需要创新,灯光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都可以成为应用的手段,并从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出发,用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段赋予作品更多的感染力。

六、总结

第8篇

身体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手舞足蹈。《毛诗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种类,在古代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可以说,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舞蹈的足迹。人们通过身体有节奏的扭动,(有时伴有音乐)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基于此,舞蹈艺术的种类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舞蹈艺术一直需要依赖身体性和现场性。舞蹈艺术在这个时期具有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然而随着科技的渗透,舞蹈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具有精神化、娱乐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更是随着影像舞蹈的产生而愈发显著。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产生且日益成熟,我们不再需要只有在现场的时候才能观看和欣赏到舞蹈艺术,现场性的舞蹈艺术演变为影像舞蹈。影像舞蹈通常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摄影摄像设备在一定的背景下将舞蹈作品完整的录制下来,不对舞蹈行为作任何的改动,保证录制的真实性、完整性。当然有的时候为了一定的效果在后期的剪辑上会对舞蹈作品进行一定的镜头改编。影像舞蹈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与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电视中舞蹈比赛、舞蹈表演等,再比如美国电影歌舞青春系列等。

二、数字电影以及数字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数字舞蹈的产生,究其原因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它是建立在影像舞蹈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利用数字化的技术进行舞蹈影像记录和创作。数字舞蹈的内涵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字舞蹈指的是单纯的数字化舞蹈创作,并不掺杂其他诸如演员、舞台、音响、灯光等因素,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舞蹈影视作品;数字舞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仅包括数字化的舞蹈,还包括数字化的传播。其实质就是使舞蹈表演者、创作者离开传统的舞台,把预先设计好的舞蹈表演通过计算机技术得以虚拟的演示。广义的数字舞蹈重在数字化的传播,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舞蹈观念、舞蹈创作以及舞蹈体验。数字化对舞蹈艺术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为舞蹈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舞蹈编排进行了优化。舞蹈编排是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必不可缺的环节。传统的舞蹈编排主要利用舞蹈人员和舞台进行调度,而且很多时候由于无法产生完美的舞台效果,只能对舞蹈编排进行多次的修改,这对人力、物力、财力是很大的消耗和浪费。此外,舞蹈编排还无法将最终的效果完整、直观的展示出来。但是通过现代的数字技术特别是三维技术和动画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这些局限性。第二,为舞蹈增添了视觉上的冲击。通过LED屏幕以及3D技术,舞蹈艺术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美的体验。第三,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这是传统舞蹈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三、游戏舞蹈

数字舞蹈的发展还处于起步上升阶段,最重要的形态就是舞蹈游戏。在网络技术发达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不断追求的今天,电子游戏的产生可以说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由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性和娱乐性,制作以舞蹈为主题和内容的电子游戏也是最正常不过的。网络游戏《劲舞》就是当前国内正在流行的一款舞蹈游戏。

四、数字时代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

数字时代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游戏性与娱乐性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之下,舞蹈艺术越来越多的从个体成为公众的产物,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舞蹈的种类相比以往也更加多样化,比如爵士舞、现代舞、街舞等等。此外,舞蹈表演者、舞蹈爱好者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舞蹈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舞蹈者既可以出于保持身材和身体健康的目的,也可以是出于对舞蹈的喜爱,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在舞蹈表演和舞蹈游戏中获得娱乐和身心的享受。

第9篇

一、教师应具有的口头语言艺术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具有专业的口语表达。口语表达表现在说话的内容、态度、语气以及语调等多个方面。舞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运用特定的专用名词和术语以及概念。舞蹈教师通过口语表达让学生明白舞蹈教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明白应该掌握的动作是什么,舞蹈的感情基调如何,并且通过教师的阐述使学生清楚舞蹈动作应该达到的效果。

由于口头语言贯穿于每节课的始终,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准确。在讲授舞蹈动作时,教师的语言必须严谨、准确,比如动作如何做、动作要领及舞蹈的风格特点,必须清楚地讲授给学生。在教授一个新的舞蹈动作时,应该清楚地讲解这一动作的做法及其表现的特定内容以及感情基调。口头语言还要生动形象,语言的生动性在舞蹈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舞蹈教师应尽可能用形象的语言,将动作描绘得尽可能生动些,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感染学生。当然,教师在授课前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做好进行口头语言阐述的准备。在教授舞蹈动作和技巧的时候,教师要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授课,力求做到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更加合理。

二、教师应具有的肢体语言艺术

肢体语言也可以叫做身体语言,是指由身体完成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口头语言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沟通目的。在这里肢体语言只包括运用身体和四肢所表达的意义,不包括面部感情方面。学习舞蹈和学习文化课知识有比较大区别,必须亲自实践也就是需要亲自做动作。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用口头语言来表达意思,要求学生做怎样的动作以及动作达到的某种程度,却没有任何示范,学生常常不能比较好地领悟动作要领。舞蹈教学必须通过教师的肢体示范,让学生亲眼观察并感受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如何衔接。肢体语言能够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舞蹈的感觉,只有找到了舞蹈的感觉,一支舞才会可能演绎的精彩。舞蹈是肢体语言,它能直接地、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肢体示范,不仅仅要求学生动作如何做到位,还要求学生把舞蹈的情感通过动作的衔接进而流畅的展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要教授新的动作,还是要复习老的动作,舞蹈教师都必须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协调运作,将规范的、科学的动作用肢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这样就完成部分授课环节。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肢体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载体,任何教学内容和环节都必须通过教师的肢体动作实施完成。”[2]舞蹈教学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传输知识和技能等信息的过程,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肢体语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很好的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舞蹈教学水平有非常大地帮助。准确的肢体语言是舞蹈教师首要必备的条件,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审美性。只有准确的肢体语言学生才能理解到正确的动作,才能进行正确的舞蹈,可以说准确的肢体语言是舞蹈教学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其次,舞蹈教师优美的肢体语言还应该达到启发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顿悟的目的。当然,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其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是对现实生活中美的集中体现,向人们传递各种美的信息,还能够使人们的认识提升,提升理解和感悟美的品位。因此,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应具有审美性。

三、教师应具有的表情语言艺术

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表情语言的运用。舞蹈演员的形体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物质载体,舞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身体的动作,因此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技巧和身体动作来展现出的。但只有身体方面的舞蹈动作远远不是舞蹈艺术,还必须要和富于感情流露的表情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舞蹈的动作、肢体表达再到位,舞蹈技巧再高超,可如果表情呆板,那观众将会感觉非常乏味,观众也更是无法理解和领会舞蹈的感情。然而在舞蹈教学中,表情语言容易被学生忽视,但是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却更容易让观众领会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可见充分运用面部表情,才能够提高舞蹈的舞台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表情语言的重要性,动作示范之前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表情,并且在动作示范过程中注意表情语言的运用,从内心而发使其面部表情也在变化。

“教师在舞蹈示范时还要注意到舞蹈表演中的眼神等表情要比生活中更夸张、更具戏剧性,表演者与观众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这些都决定着作品的美及观众的审美。”[3]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表情对于舞蹈表演效果的好坏非常重要,但也一定要注意不能太过夸张,也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整体欣赏。相比于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外,表情语言的感彩更加丰富。教师除了在示范动作时要表情丰富,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应该具有较丰富的表情。因为面部表情往往能表达一个人的情绪,教师的面部表情能够向学生传递非常多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也可以完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使老师的面部成为学生的视觉最容易集中的目标,教师要善于用表情语言给学生一些提示、暗示或是赞许、鼓励,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时合理使用表情语言并注意适时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