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术活动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7: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美术活动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美术活动论文

第1篇

一、在相互渗透中确保美术活动的主导地位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画画。一直以来,我也都把美术活动作为衔接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的纽带。当孩子们学会一首儿歌、歌曲或故事,总会忘不了再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孩子们看到雷阵雨过后的彩虹时,也会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的热爱;当孩子们看到小河里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玩耍时,他们又会以绘画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画面虽然稚拙,却充满了童趣,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科学的欲望,这就是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效果。然而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难以释怀:阳阳有一天早上,在家哭着赖着不肯进来,他妈妈好说歹说把他送了进来。可以听说今天要画画,他又耍起了小脾气。究其原因,他说:我不会画画,也不想画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在别的方面表现都不错,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可他又为什么对绘画如此反应呢?为了缓和阳阳的波动情绪,我及时与他的家长沟通。我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是绘画教学中的哪个环境出了问题?是平日里我疏忽了对他的关心?还是……可事实上,我不能说我没有一点责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在想,在思考,是不是孩子对绘画本身就没兴趣。为此,我对美术活动的目标稍作变动,要求也放低了。从培养孩子浓厚的兴趣入手,以激发、引导为手段,对阳阳在技能上从不做过多的要求和限制。慢慢地,阳阳也开始拿起笔来学画画了。虽然他的画没有别人的好,但最起码他已经不讨厌画画了。有时候还会自己构思,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看到这一难得的变化、喜人的进步表现,我心里高兴极了,把他的作品张贴在主题墙醒目的位置,让全班的孩子都来欣赏。对于这些作品,孩子们特别喜爱。从此,阳阳喜欢画画,热爱画画了。美术活动中所具有的科学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应确保美术活动的主导地位。

二、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互相渗透,实现共同教育价值

1.在美术活动中善于用隐含的方式感受、表现科学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天天在涂色时很沮丧地来找我说,他画了太阳,可是他黄色的蜡笔不见了,不能给太阳涂上漂亮的颜色了。看着他气鼓鼓地嘟着嘴,我请他先涂红色然后再涂上绿色试一试。果然,他很快就兴奋地跑过来跟我说:“老师老师,我的太阳变成黄色了,好神奇呀。”我微笑着对他说,等你把画画完了之后老师再来告诉你这个小秘密。就这样,我给大家讲解了三原色。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边听还边尝试,很快就掌握了它的规律,让科学和美术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2.用科学活动丰富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说:“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有关客观世界的信息。通过绘画又深化了幼儿的知识,传递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和观察的结果,抒发愉悦和惊奇、探索的情绪。美术活动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能把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成具体、生动、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能将很难理解和说清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美术创作,从而使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得以增强。如在《有趣的叶子》主题活动中,我先组织幼儿到周边环境、马路边、公园里等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并收集许多叶子,有春夏秋冬季节不同的叶子,颜色也不同。然后让幼儿根据叶子形状大小的不同,创造性地、想象性地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人物、景物、自然特征等等。通过这个主题活动,孩子们了解了各种树叶形状的不同和落叶现象,深化了对树叶的认识。总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提高了幼儿视觉艺术的同时,又促进幼儿在绘画活动时的表现、创造、观察、知识、能力等。

作者:吴青 单位:昆山高新区振华实验幼儿园

第2篇

一、萌发幼儿的审美情感。

美术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萌发幼儿审美情感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如蓝天白云、桃红柳绿、青山绿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它们都会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愉悦感,并让幼儿说说这些自然画面为什么会这样美?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知道娇艳的玫瑰和暗绿的叶于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这是色彩美;形态各异的花卉树木排列在一起,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这是形态美;古色古香的凉亭,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给人以秀丽的感觉,这是艺术美。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周围事物中蕴涵的自然美,这样就丰富了幼儿头脑中的“内在图式”,积累了创作的素材。

二、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

如何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游戏,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命题画花布,我是这样安排的:我边抱着布娃娃,边说:“过几天,就是小丽丽的生日了,她很想穿一条漂亮的花裙于,我们送给她好吗?”幼儿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小丽丽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出了格子布、彩条布、点子布、星星花布、小动物花布等……整节课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景中,大胆想象,设计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如郭屹腾小朋友想象力比较丰富,作画大胆,构思新颖,但有急于求成的小缺点,他的作品粗看比较零乱。色彩单调,细品方知其中的新奇之处,对于这样的孩于,我一方面肯定他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用商讨的口吻,鼓励他认真选色、涂色,丰富画面的色彩。纪歆怡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她的作画优点,也许是女孩的天性——爱美的缘故吧!不管什么画面,都喜欢添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诸如“哇,这么漂亮的大轮船开在海洋里,谁来欢迎它呢?”、“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我更是不断地鼓励、赞赏他(她),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四、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

幼儿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童心”的,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大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比如说“你怎么回事,别的都画得好好的,偏偏就画上个黑太阳。”、“哎呀,怎么把鱼画到树上去了。”这样你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而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一次美术课中,陈源画了几只可爱的小猫眯和小鱼,我看了暗自一喜:嗯,陈源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好好的一张画己面目全非,只见画面上刷刷刷地画上了几条黑曲线和一团火红的东西,我真想批评他,他却仰起小脸,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其中的故事:“一天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忽然树林里冒起了黑烟,起火了,你看猫妈妈要去打电话报警呢……”你瞧,孩于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差点错怪了他,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五、正面评价幼儿的作品。

古尔维奇说:“幼儿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好听与不好听,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为了呵护这棵幼芽,我让幼儿主动参与评价同伴的作品,允许先画好的幼儿,自由参观别组同伴的作品,看看谁的画最美?谁的画最有趣?谁的画最有创意?然后尽可能多地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既乐于欣赏技能强、创意新的作品,又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

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建筑

(一) 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是群众活动中比较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在群众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舞台美术活动搞得好,就可以达到了宣传文化的效果,起到了丰富群众娱乐生活的作用。舞台美术的范围很广,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我们平时所说得舞台美术,一般包括传统戏曲、大型文艺晚会、话剧等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

1.1传统戏曲作为现在的群众,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对传统的戏曲有着情有独钟的情怀,在群众活动中,针对老年人而言,我们经常举办的就是关于传统戏曲方面的活动。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的美术特征,即它的“虚拟性”。经营好虚实关系,是舞台美术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戏剧舞台的设计就是布景,运用实的布景为虚拟的戏剧服务,舞台上所有的布景和空间都具有假定性,一个景片或景块就可以是墙、门、山等等,舞台上空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百宝囊,是观众无限遐想的发源地。可以说舞台设计就是通过实在布景的规划来经营舞台上空的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布“空”而非布“实”。

1.2大型文艺晚会大型文艺晚会是群众活动中比较大型的美术活动之一,比如每一年的五一、十一、中秋、国庆等都是需要我们组织大型晚会的重要节日,那么如何筹备一场我们满意也另老百姓满意的大型文艺晚会,就是我们的责任。舞美设计逐渐由舞台更多地进入演播厅、广场、体育馆等大型舞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组织者在追求艺术包装,注重灯具和控制技术提高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我们所选用的题材,这些节目题材是不是来自群众接近群众。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这里涉及到的美术活动中,我们要讲究节目来源,只有那些喜闻乐见的节目才是大家需要的真正的节目。

(二)绘画

绘画,简单地讲,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美术艺术,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绘画是中国美术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表现了绘画的魅力。我们在这里讲到的绘画,主要是指宣传画,因为在群众的生活中,宣传画随处可见。

如图所示,它是一副简单的宣传册,两幅不同的风景诠释了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的主题,看到这幅画我们就想到了孩子稚嫩的笔迹,四个“无毒之路”强烈而又真实地表达了在太阳下对生命的珍重与热爱,对的憎恶。可以说宣传画所要表现的主题与宣传画的内容仅仅相连。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分类,什么形式的表现,作为一种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里表现得极为丰富,比如,群众社区的宣传栏里,很多绘画,都是达到宣传与欣赏的一种目的。我们平时逛街时看到的宣传画片,都是,绘画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三)摄影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我们这里提到的摄影主要是指能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起到宣传作用的摄影作品。

如右图是一副在百姓社区里的一份宣传摄影作品,它的题目是――生命之水,没有大制作的舞台设计,这幅作品以简单而深刻的内涵打动着群众的心,珍爱生命珍爱水。摄影作品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它能靠一张简单的相片,让群众去思考。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灯具和控制技术的提高,灯光已成为重要的舞台语汇,新材料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普通百姓都相信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而群众活动中,很多都需要摄影来记录,可以说它是存在群众活动中比较活跃的美术活动。

(四)其他

在群众生活中,美术活动的表现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工艺美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被褥、玻璃器皿等都是,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建筑也是群众文化比较重要的美术活动之一,在这里体现一个比较明显的是群众对建筑的一种心理,对建筑风格的认同。

(五)总结

作为群众活动中的美术活动,表现形式多样化,参与群众也是很多的,在群众参与这个过程的同时,除了鼓舞他们参加,我们也要注意提倡真善美的创作,宣传积极作品,摒弃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保证美术活动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桂木主编 2008

[2]《解放――美术学期评价初探》 .施卫红《当代小书画家》2004年第二期

第4篇

加强初中美术教学方式的优化,促进初中美术教学创新,是解决美术教学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加强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加强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提高,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提升来讲十分重要。当初中学生本身对初中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们就愿意静下心来听教师讲解美术基础知识,跟教师一起欣赏美术作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自己要关注美术学科的重要性,发自内心地热爱美术学科,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调动自己的情感。当初中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之后,初中美术课堂会更加活跃。比如在学习《我为校园添色彩》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学生喜欢的色彩对学生进行分类,喜欢冷色调的为一组,喜欢暖色调的为一组,都喜欢的为一组。让还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作品的创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理念得以表达与分享,在同样的时间中,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掌握更多的美术技能,也能领略到美术文化的魅力。

(二)加强多方交流沟通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许多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都没有认识到美术学科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孩子考取大学的道路上,美术学科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针对这样的现状,学校的管理者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更新自己的教学管理思想,在自己具有时代性的美术教学理念之后,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初中学校可以利用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学生、学生家长进行谈话,耐心地为其讲解美术学科教学的审美作用。学校要引导家长发现孩子审美能力提高的好处,经常与学生家长打电话,发邮件,密切联系家长。与家长交流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获得人格与性格上的优化时,家长会认识到美术学科的作用,更加支持美术教育事业。

(三)合理利用现代技术现代教学技术

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加强现代技术的合理利用,让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是促进初中美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现代化改革。比如在学习《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一下二十年前的生活场景,与当前的生活相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绘制二十年后的生活场景,发明更多更美好的事物。

二、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字体设计;时代需求;科技影响;回归原点

从艺术设计的发展来看,新的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是与整个社会和时展分不开的消费者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制约艺术设计流行趋势的几个主要因素,现代艺术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满足人们精神和生活的需求,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随之将迅速感到不满足,而又产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会剌激新的欲望,从而导致新的设计诞生---即新的创意。那么,作为设计之三元素之一(文字、图形、色彩)的文字,以商业活动为载体传递信息的装饰字,它由于具有超过其它形态的视觉信息传达功能,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无限的魅力。

一、字体设计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文字形态的变化不影响传达的信息本身,但影响信息传达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运用视觉美学规律,配合文字本身的含义和所要传达的目的,对文字大小、笔划结构、排列乃至赋色等方面加以设计,使其有适合传达内容的感性或理性表现和优美造型,能有效地传达文字深层次的意味和内涵,发挥更佳的信息传达效果。这就是艺术设计中的字体设计。然而,在艺术设计中创意是追“新”的目的。所以,对字体的新的追求与对字体的新的应用观念,无疑在当今的设计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WWW.133229.CoM并在众多媒体领域中显现出这一新的时代特点即“字体效应” 。

二、时代需求

对于字体在审美方面的追求也是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每种文化、文明的进步都有一种对新的书写风格的追求,都会伴随着一种新的字体表现形式,通过艺术设计的字体,给我们的生活以特殊的形式与活力。字体是伦理与美学的混合物,字体如同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新世纪的风格和审美的观念。

新时代,人性得到了空前的舒展和张扬,艺术设计上的趣味性、时代性和风格个性化,重新被消费者所重视。人们要求在商品活动整个过程,需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人性化,在人文环境中能产生审美的情感效应。特别是现代年青消费群不仅从数量上改变了消费结构,在需求口味上也改变了消费方向,他们追求新奇与变化,讲究享用,注重自我,从而导致了一改 “经济耐用”的设计原则,转走“易损型”和“时尚型”的设计道路,以适应年青一代为追求“时髦” ,而不断购置新型产品的欲望,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情趣,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个性化,畸形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这也促使了这一时期设计风格朝个性化、人性化和多元化方向演变。艺术设计要能反映这一时代社会商业活动的需求,就要求每个艺术设计者的创意与风格,应该是其个性与时代气息的结合。艺术设计作品的风格与创意是设计家在艺术追求过程形成的,是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设计者个人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字体设计的风格并非所有的设计者都能形成和具备的,只有在艺术上不懈探索锐意创新,并有着敏锐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以及对现代的生活热情,才有可能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逐步形成。

然而,字体设计是一项艰苦与缓慢的艺术创作过程,而往往不为人所理解。有人会问你在那儿干什么,然后说:“电脑字库字体不是很多了吗?”,这也包括了部分设计者,他们那知字库的字体极其有限。它的缺陷与苍白充分显现于商品流通领域,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业活动极其活跃,超市商品琳琅满目,而在这商品的海洋里却很难找出具有个性化的字体设计,大都是从电脑字库中调用的字体,商品包装、商品宣传品“孪生化”成为现实。近年来可能有的设计者也意识到字库字体的单调、乏味,就无目的地加上外文字母,日文(平假名、片假名、)字母,漏洞百出,这是对设计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造成现在的设计不值钱。印刷费包含了设计费,又不是商场搞促销——买一送一。设计大不如从前受重视,为什么?设计没有贬值,是设计师已贬值。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设计人员在滥竽充数。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这简直是天大笑话。一幅图片加几行文字是拼贴,不是排版。不讲版式,不讲对比,不讲视觉流程……只顾快枪快炮,赚钱重要。有没有创意并不重要,只要把作品搞得天花乱坠,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稍加留意我们拿到的传单、dm、宣传手册……相当数量是此“杰作”。设计自然也就不名一钱。有这种设计人员存在,对于设计是一种亵渎,对设计元素是一种浪费。当设计者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私欲扩张时,设计本身已不纯粹,已经走样。成功负责的设计者,就应该利用“形象思维”来思索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设计项目,设计推演出有效的唤起美感经验的作品。字体设计尤为如此。字体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者如何把那些富有内涵和观点的创意传达给观者,以便使具有艺术魅力的字体从思想上进入观者的心灵,进而唤起消费者占有商品的欲望。

三、电脑对字体设计的影响

跨入21世纪,电脑技术己贴近我们的生活,深入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艺术设计领域来说,电脑介入亦如那“洪水猛兽” ,它摧枯拉朽般地冲跨了设计界原来传统的设计制作手段,电脑俨然成了设计师最忠实的作战伙伴。看着设计师的双手在键盘上飞快的跳跃,电脑显示器上的设计瞬间变化,色彩纷陈,情景煞是好看。无疑电脑使设计工作变得更方便,设计师可以很快就把脑海中设想的东西具体化,轻易做出很多效果,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也相应增加。不过,在电脑应用普及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设计中的人性部份越

来越少,电脑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作品看起来好像缺少了点感情,欠缺人情味。

四、端正对字体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在电脑普及的同时,复印机、电脑照排机的现代科技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把字体放大、缩小、拉长、压扁、变斜、扶正、有粗有细、立体字、投影字、金属字、木纹字、水晶字、背景图片浮雕字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在这特殊的现代技术的影响下,不少同行对徒手字体设计产生了动摇,在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不足,认为在设计中字库的字体够用,对字体设计产生厌烦,一切寄希望于现代科技,以为电脑能完全取代手工制作,这是一个误区。我认为在这“非常”阶段,作为设计教育者和未来的设计者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设计责任感。因艺术设计活动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灵表达过程,设计的买点是——灵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种奇珍异宝,也是设计与设计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设计,用英文来讲,就是“开放的”(open ended),所以它才给你丰富多彩想象,幻想,空间是那么的广阔,从那儿可以创作很多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设计艺术。所以,复印机、电脑等是不完全能取代徒手设计的,它们只能在人操作下进行重复的劳动,谈不上艺术创造性,字体设计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更新着,即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就只有依靠设计者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否则字体设计只能在历史上定格。在平面设计领域里,从企业ci策划到书籍装帧等亦是如此。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的文字常常要夸张变形,有时需要把汉字指事、象形、会意等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要做到这一点电脑会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电脑字储存了多种字体,也可以把字体加以变化,但这种变化非常机械缺乏人情味且局限性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徒手设计字体还是必不可少。

字体发展到今天,尽管展示在人们面前的种类、风格已千变万化,但真正的设计对新字体的需求仍是无止境的,应该说这是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发展。变革决定了对字体变革的需求。在当今的设计世界中,字体的出现、翻新、淘汰都十分迅速,部分新字体往往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等流行一过,它们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这点有点像流行色一样,附和着一个阶段的具体需求,形成一种潮流,随着新一代的色彩推出,旧一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要想真正让一种字体具有较长的生命力,那就必须找到一个需要上的空白。而这种需求又必须是实用,适应于时代,但又不过于进入潮流的漩涡之中,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经过一定正规的学习与训练,设计修养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校学生。字体设计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激情的工作,它也是一项很需要耐心的工作,当然学习字体设计,更重要的是能使用字体。要在字体设计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使用什么字体,形式必须与内容吻合。一个好的设计应是在视觉效果、个性与空间安排等方面的完美结合。诚然,作为平面设计者,我们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但这个信息可以通过一种完美的形式来表达,这是训练学生字体设计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小企业与设计经过多年的磨合,都争相导入ci策划,以强化信息传递的频率和强度,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从事这项工作大多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作为一个ci策划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应具有标志设计与字体设计能力,相当多的知名企业,它的标志就是以汉字或英文字母为基础而设计出来的,企业标准字体是企业识别系统中基本要素之一,它与标志同时使用,而运用非常广泛,要想设计出较好的作品,从电脑里调出来的任何一种标准字体都是不适合的,因为那会造成千遍一律,设计“撞车”的事故,识别性不强的弊端。它要求设计者根据不同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去捕捉具有准确性、关联性、独特性、可开发性的不同个性的字体,以传递企业性质和商品特征,这也是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的关键所在。本人认为进行字体设计的训练其本身就是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适应新时代商业活动中艺术设计领域的前提,同时激发学生端正字体设计学习热情。

五、结束语

今天,字体的应用效应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是对字体的选择或是对字体的使用都构成了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好的设计师既能很好地针对需要选择字体,又能对字体进行很好地设计安排与控制。字体设计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世界上无所谓好看的文字或不好看的文字只在乎设计师如何对文字进行创意产生富有魅力的字体。新世纪设计师要运用崭新的观念去表现字体的时代性,设计和组合上都要带给其他人清新的感觉。设计大多是为商品宣传服务,所以设计师要为客户打算,考虑有什么可运用的资源,客户预备在这个设计上投资多少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字体的设计可否增加商品的吸引力。大自然无形之手给我们展示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千变万化的色彩、形态配搭令人着迷;同样,一个成功的字体设计,它拥有生命力,可以感染观众情绪。设计师对字体运用多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设计出更精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装饰》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1997.6.

[2]《装饰》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2000.6.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月 美术类院校 硕士研究生 学习方式

学术月活动对促进在校研究生,尤其是新生进行自我独立学习意识的觉醒具有十分广泛的作用,就艺术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而言,具有综合类院校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以下从硕士研究生的类型、学术月活动和研究生学习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学术月活动和研究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习的独特性

硕士研究生以论文作为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即初步在某一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进入研究生教育的最初阶段就要明确目标和方向,而不是仅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炼。导师作为引路人具有指导作用,且硕士生的学习在于创新,其领悟能力并不在课程内,而在课程以外。艺术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 :一是脱离教科书的局限,在各类书籍中寻找和发现线索;二是要在学习中养成怀疑和批评的习惯;三是加强对实践类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强化。

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的特点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多角度创新拔尖人才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艺术类院校在教育方式中进行了多种探索。诸如举办研究生学习交流、论文成果展示,以及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等众多有利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促进。艺术类院校举办研究生学术月活动,通过交流可以给研究生学习指明方向。学术月活动的交流并非一定要长篇大论,参与者只要对一定阶段的学习感受进行总结交流,让所有研究生从中受益,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习特点举办学术月活动是一项极具针对性的活动。以西安美术学院学术活动月的开展为例,学术月活动结合建校以来秉承“宏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作为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活动计划的举措,目的在于为研究生教学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搭建平台。美术院校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强于文化课的基础学习的情况,从历年来美术学院硕士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果来看,在专业性较强的学生中尤其明显。从研究生的论文报告来看,既体现出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探索,又显示出学生对专业的创新精神。这才是硕士教育追求的教学效果。

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的具体开展,一是通过征集论文,编辑学术月活动论文集为手段,以获取硕士研究生在就读期间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为目的,对研究生学习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二是邀请在不同学术领域具有贡献的学术专家作学术报告,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启迪。

学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在学术月活动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更加重要,从美术学院中就论文的发表和文章的结构主旨来分析,学术类硕士研究生尤其是艺术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方面具有优势,就论文的发展和创新点来看,其目的就在于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专业和理论知识兼备。符合新时期艺术类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制定的规范。

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如何举办学术月活动

就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特点而言,应对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料、展览情况具备更多了解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以2013年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为例,在这场学术月活动中,共有来自多个院校的综合类硕士研究生参与,围绕着不同领域内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点进行阐述,这些探索不只是对自己所学领域内知识点的突破与延伸,同时也凝聚了学生们在以前本科生阶段所打下的学习基础和广泛涉猎,是一个从广泛到精尖的过程。如《孟瑶:论中国传统绘画笔墨与线条中的文化哲学观》一文,在对本专业的发掘性探索中,很注重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如哲学、文学、政治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知识的广泛猎取。如果只局限于就传统绘画笔墨来进行探讨,很多方面都容易被忽略。再如“艺术考古研究”课题组的同学们有几位是从大处着眼的方式来探索的,如《张启彬:别样的美术――先秦美术研究略论》这个课题的涵盖面很大,也是系统的对先秦时代美术的一个解构,更多地加入了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美术的个人理解与剖析,谈的是自己的认识。这样的研究范围至少能写上十余万字的论文,但是作者从“别样”来入手谈到先秦美术的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特征并进行了概述,篇幅不长,却涵盖面广、深入浅出、脉络清晰、主旨鲜明,是难得的论文佳作。还有安晓东的《秦汉瓦当纹饰形式美的构成》一文,从秦砖汉瓦的文化意蕴出发,来阐述自己对秦汉文化的理解,从内涵和外延上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准,也就是美术史和文化历史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些范例可以看作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新特色,即在学习中梳理脉络,从细节处着眼。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在学术月活动中展露无疑,从每位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状况来看,没有一位学生是长篇大论式的汇报,都是从一个个案分析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系,只有个案研究才能体现出研究生学术活动的价值所在,从个案入手研究性才能充分发挥。

专家(导师)在学术月活动中的指导意义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正确的指引,只有通过好的引领作用才能为研究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其中直接的引导人是导师,而间接的引导人是具有深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和学者。专家讲座是学术月活动的一针强心剂,研究生学习注重的是什么,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就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作为直接引路人的导师的研究领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在第一年的学习中,多聆听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讲座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不同领域中的专家正好起到 “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术月作为研究性很强的学术活动,邀请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丰硕研究成果的学者和专家作报告,一是能够调动硕士研究生尤其是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专家学者们是如何进行研究和学习的;二是通过聆听专家的报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三是自身在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当明白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四是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而言多积极听取专家和学者的言传身教。专家和学者都是在不同领域有资历的带头人,他们的讲授并不针对某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同于对本科生那样进行灌输和普及型的教育,而是将自身对某些研究领域的观点亮出,全靠学生自己理解和领会,因此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也是硕士生尤其是在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高校中学生通过有限时间来进行自我梳理和领悟。

总 结

硕士研究生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举办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不仅检验了硕士研究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而且能够有效反映研究生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学习成果,并且能为其学习方式日趋多元化开拓新思路。

研究生的学习具有自身优势,这种优势需要通过学术月活动这样的形式来完成,学术活动月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意识、拓展和开阔学生研究视野,提高培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研究生学习阶段个人学习的规划和思考》,知行斋。

[2]《研究生学习的关键不在课程上》,教育新闻、人民网。

[3]师鹏、张宇:《论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路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11月。

第7篇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sence i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damental research basic proposi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sence under the Marxism person study model, propose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essence is promotes the perso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value existe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s person's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takes the value existence basis and the value to, and in promotes in the perso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has the specific value orientation.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范式 价值化存在 本质

key wor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on study model value existence essence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根本命题, 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在理论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在实践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方向。因此,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述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广为学界关注,取得诸多成果。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著作共4本,其中专著仅1本,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缘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名精确搜索,从1980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共有261条记录,其中硕博论文4篇,核心文章48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上,学界争议颇多,提出的观点有11种之多。代表性观点有实践活动论、灌输论、意识形态性说、政治性说等等不一而足。现有研究推进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与把握,有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但仍存一些问题有待反思。

首先,把“实践活动”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区别。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义成“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1]根据马克思实践论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改造人的思想意识,促进人全面发展为目标,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属于实践活动当然成立。但实践活动能否称得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笔者以为这有待商榷。“目的性、超越性”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进行定语修饰,无法界定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之别,难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因为,社会中的其它教育活动也同样可以具备目的性、超越性,都可以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实践活动目标。

其次,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混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本质之嫌。持灌输论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社会的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使它转化为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并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之中”[2]。灌输理论由列宁在《怎么办》(人民出版,1995年)中系统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但并不能说明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灌输也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有方式。

最后,强调意识形态性或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加以了论述。有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加以论述,但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还是政治性,抑或目的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上没有达成一致。然而本质反映性质,而本质属性体现状态。对本质属性的界定不能代替对本质的界定。另外,本质属性是此物区别于彼物的核心属性,它们称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更不能称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时,如果将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会过分强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辩护保障政治功能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文化育人功能,显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完整解读。

以上研究忽略了以人学视野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有鉴于此,笔者在人学范式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了学理探析,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定义为一种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是当前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的趋势所向。中国哲学界将之借用过来,用于对思维方式及其转换的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包括“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两者有根本性区别。张澍军在《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指出“以社会哲学的视野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以人学视野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自觉推进人学范式转换”[3],而马克思人学的建立与发展为这种提供了条件与可能。“现实的人”是的出发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视野拓展的前提是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价值化”概念是在事物研究中楔入价值哲学思考范畴下使用的。陈蕾等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11月)一文中直接将“价值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使用。这里谈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存在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把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存在依据和价值向度。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体现的关系范畴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关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需要马克思曾说“价值本质上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意义”[5],所以这个需要就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依据和价值向度。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正如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要重视“以人为本”,新近又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强调“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紧密结合”[7]。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价值的本质在于成为观点”[6],价值应该被设定为标尺,这就是价值观或者说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价值取向的。从哲学上讲,工具理性科学是价值中立的,不探讨价值取向,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学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超阶级存在的,阶级性是其贯彻始终的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会把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主导性价值取向转化为个人价值认同的价值观。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和阶级本质共同决定的,在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目前,党和国家之所以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求将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定价值取向之中。

在人学范式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突出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应该把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当作价值旨趣,实现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03).

[2]刘书林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4] [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30-40,第1卷[M]50-106.人民出版社,1995.

[7],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注释:

第8篇

二、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童先生的各种文论教材和相关论文,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其一,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0页。)。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书》,武汉大学出版,1995年版11页。)。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注: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页。)。

其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其三,“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

由上述可知,童先生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个层面中:一是不同版本的论著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不同版本的解释,各种解说之间不仅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二是不同解说自身也有诸多不尽合理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先说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上面三种解释都把文学的属概念规定为一种“意识形态”,但对意识形态的界定却并不一致。解说一、三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在外延上包括全部社会意识内容。解说二认为它是一种“话语活动”,这一说法实际上已经把社会意识中的某些因素排斥在外了。一般认为,所谓“话语活动”不过是说话主体与接受者之间在一定话语情境中通过文本进行的一种信息沟通过程。而话语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话语双主体(说话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沟通的媒介——“文本”的存在。文本大体有两个存在形式,即所说的话与所写的文字。我们知道,如社会习俗、幻想、集体无意识等社会心理因素并不常常构成“文本”和“话语系统”。因此,从意识活动的角度说,社会心理因素不能构成话语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样,一边认为意识形态包括全部社会意识内容,一边又认为它排除了社会意识的某些内容,两个意识形态概念在外延上发生了矛盾。在内涵上两者也相互抵牾。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把它视为静态的、凝固化的事物;后者又认为它是“话语活动”,即是包括说话主体、接受者、文本、沟通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动态过程。其实话语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识活动,如果意识形态是话语活动,在更大范围上等于说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活动,那么,一面说,意识形态是“意识活动的产物”,一面又认为它是“意识活动”本身,孰对孰错?令人匪夷所思。

由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充满矛盾,已经提前决定了对“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不可能再有科学合理的说明了。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对“审美”的解释之中。解说二,把审美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解说三又把它变成了人类对“美物”的“观照、感悟、判断”的精神活动。应该说,单就“审美”一词而言,它确实拥有包括上面两种含义的多重内涵。然而,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判断中,“审美”充当的是被判断事物“文学”的“种差”,即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严格说来,这个种差——“审美”必须是确定而统一的,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认识上的歧义和模糊。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每种解说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解说一把文学规定为“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在方法论上混淆了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分属领域。一般而言,事物的形态是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把握的事物外貌状态。例如,人们能够直接把握H[,2]O的“形态”只能是气态的、液态的、固态的水,亦即我们说H[,2]O只能形态化为汽、水、冰三种形态,而不能说它“形态化”为了黄河、太平洋和喜玛拉雅雪峰。同样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也只能是为人所直接感知和把握的语言、文字、文本、话语及人的自觉不自觉的动作行为等,而不能形态化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就像河流、雪山不过是H[,2]O的形态——水、冰的存在领域一样,哲学、文学也只是人类社会意识的某种外化形态——哲学性文本和话语、文学性文本和话语的存在领域。

以撷取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特质”,理由并不充分。童先生的说法是:“当我们说文学艺术的独特对象是客观现实的审美价值的时候,不要把现实的审美价值当成是独立的存在。现实的审美价值具有一种溶解和综合的特性,它就像有熔解力的水一样,可以把认识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等溶解于其中。”(注: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页。)然而世界上任何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一般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不仅事物的审美价值不是独立的,其实用价值、认识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等也是如此;不仅实用价值、政治价值等可以渗透溶解于审美价值之中,反过来审美价值也完全可以渗透溶解于实用价值和其它价值之中,那么既然文学可以撷取溶解其他价值因素的审美价值,也完全可以撷取融合审美价值的实用价值或其它价值。为什么“必须而且只能”撷取审美价值呢?为什么“必须而且只能”要用审美价值去溶解其它价值呢?童先生并没有准确把握到文学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关键之点。

解说二在属概念上把文学视为一种话语活动,把“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种差——“审美”解释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和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紧接着又说:“它(审美)可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然而,我们知道“方式”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与“目的”、“态度”等一起构成实践活动的下位概念,我们只能说人类在掌握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抱有何种目的,采取何种方式,表现何种态度,而不能说“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解说二中审美内涵之一)的目的如何,方式如何,态度如何。“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它至少在双方之间方可发生,审美关系必然发生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审美关系(解说二中审美内涵之二)的特征也必然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互相作用所形成的特殊状态的特征。如所周知,在审美发生过程中,就主体的心理状况而言,最终并不报有任何目的,主要采取形象方式,并表现出某种情感态度。这只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特点,而并不是主体与对象间形成的审美关系的特点。

如此的“意识形态”与如此的“审美”,两者“复杂组合”而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应是什么呢?我们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解说三与前两种解释最大的不同是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的观点,而问题也恰在于此。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审美活动包括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两种含义,狭义的审美活动单指审美欣赏。显然,上述对审美(活动)的理解指的就是狭义上的。让人不解的是,童庆炳先生一向坚持文学活动论,即认为文学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而审美欣赏不过存在于读者——作品的环节之中,说文学是一种狭义的审美活动,实质上等于说文学仅是一种读者对作品的鉴赏活动了。我们宁愿认为这是童先生的疏忽。问题是我们把这种疏忽的因素考虑进来,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审美活动,即把“审美创造”也看做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可否认为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呢?我认为,广义的审美活动仍涵盖不了文学活动。首先。“审美创造”不等于“艺术创作”。为了表达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杜桑为微笑的蒙娜丽莎画上两撇胡子,又把夜壶摆上大雅之堂供人观赏,名之曰《泉》,我们说不清是在创造美还是在破坏美。但由于这些作品确实蕴含着某种艺术意义,我们还把这些艺术家的行为称为艺术创作。其次,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欣赏也不等于文学活动中的读者接受。我们认为,审美欣赏是审美主体在非功利状态下对事物形式进行的非功利情感的知觉过程。但在文学艺术的接受活动中,往往要经历阅读——鉴赏——评价(不只是审美评价)的过程。其中,只有在鉴赏的某个瞬间读者是完全排除功利性考虑的。另外,文学活动中“世界——作家”的加工过程,“读者——作家”的反馈过程,“读者——世界”的体认过程等环节也很少与审美结缘。由此可见,文学活动不等于审美活动。

三、我的几点看法

如所周知,文学现象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为阐释文学提供了巨大的理论空间。在多元化的阐释背景下,从人类社会意识的角度解说文学,不过是多音合唱中的一种声音。至于是否可以担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要从人类社会意识的视角审视文学,就应挖掘出它本来已拥有的深厚的理论内涵,进而明晰地、系统地、合乎逻辑地将其阐发出来。由于篇幅所限,现将几点看法粗列如下,详细论述笔者另有专文。

现代人类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说来,文明意识可以分为实用意识、审美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大类。实用意识遵循的是现实实用性原则。它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性和功利性,即满足人类的物质性存在的需要。实用意识又可分成两小类,用来专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相关技术发明以及指导思维活动和语言交际的意识类型,可称之为工具意识;专门对组织、团体、国家、社会及其活动进行规范、制约和管理的意识类型,可称之为规范意识。审美意识是在实用意识中分化产生的一种超功利性意识类型。首先,只有当人类形成了完全的抽象能力,具有了把事物的形成与属性相区分的能力,人才有条件和可能以非功利的态度和非功利的情感专注于欣赏事物的形式,于是审美欣赏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其次,如黑格尔所言:“人有一种冲动,要在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自己。”(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页。)而当实践水平发展到人们的精力可以不必全部投放于事物内容和属性,而有能力集中于对承载事物内容和属性的形式的创造上时,我们说审美创造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的共同推动下,人类的审美感觉、欲望、兴趣、情感以及审美观念、理想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形成了由这些因素统一而成的完整的人类审美意识。与实用意识相比,审美意识的特征表现在三大方面:非功利性、超越性、自由性。

文学可以成为各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由于各类意识内部结构不同,承担职能不一样,它们分属领域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实用意识内部,观念、认识等理性化因素与欲望、情感等感性化因素相比处于主导地位。按其特点与职能,工具意识分属于了自然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等领域;规范意识分属于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领域。欲望、情感等感性因素在意识内部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主要分属于了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某一意识归属于某一领域,以某一形式表现,并不具有天然合法性。在人类所有意识类型中,情感、想象、理想等作为不稳定的因素,在特定情况下都可能突现成为主导因素。此时,该种意识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文学艺术。换言之,文学艺术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它主要是审美意识的存在领域和表现形式,也可以成为实用意识诸种类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成为实用意识之下的个人潜意识和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泄导渠道和形式。

意识形态指的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由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因素构成的、表现在各种意识领域中的社会意识的整体面貌和样态。按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一定社会形态中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必然决定着该社会形态中存在于各种具体社会意识形式中社会意识的性质。因此,具体的社会意识无论归属于什么领域和分工形式,其社会性质都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支配,从而产生社会意识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和划分,各自形成特定的样态、面貌。另一方面,不管何种意识形式、何种意识因素只要产生并存在于某种社会形态之中,就有可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显露或隐曲地体现出该种社会形态的社会性质。同时,它们会以体现社会同一性质为磁石,聚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意识样态。我们把这个体现一定社会形态性质的统一的、意识样态叫做“意识形态”。

文学不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表示的不是意识的实体自身,而是意识的性质、样态,它不是由各种具体意识自身组成的,而是由各种具体意识的社会性质组成的。它要以具体的意识、观念为存在载体,却不以具体的意识、观念为自身实体的构成要素。具体说来,从社会结构划分看,每一具体的意识即可以从水平层次上归属于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形式;也可以从分工形式上归属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从社会性质上划分,每一意识都只能现实地、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社会中,该社会的特定经济形态决定着该意识同该社会全部其它意识因素一起,构成了具有特定性质的意识形态(注:参见李志宏《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讨论综述》,见吴光正《文学基本理论问题论稿》,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第31页。)。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