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7: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让学生快乐成长,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让事物适应时代和发展规律,就需要教师形成一切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思路。新的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教师、学校,还有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刺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同样,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条件。首先,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开口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初一教材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二元一次方程与我们前面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次,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人们总是在思索中前进,归纳和总结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实施下去。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由此可见,总结、反省是让人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整理便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强烈的自律性,求知欲等都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要抓住时机,给予引导,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训练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提倡“技长者以为师”,说的就是教师要教授别人,首先自己的知识得丰富,可以说明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技能过硬,还体现在能够科学地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会转变成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那一瞬间的想法,他们会怎么办?当面对困难时,首先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各种性能,再把已知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从思维的模式上去探索,去引导。从现象的分析对比中,得出初步结论,并在头脑中升华,做出总结概括,然后判断推理,从而指导行动。比如,在讲授“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一下整数,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对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紧接着列出有理数的概念、范围,再出示无理数,逐步引导学生先分析,对比,再做出概况,然后具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及课后的辅导及复习,学生就会对有理数与无理数部分的知识结构掌握得更加清晰。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1)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然而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与时间,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合作交流可以采用分大组或小组、同桌等方式进行组织。合作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给定多种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选自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在这个题目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设计,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现各个小组的所有构想。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构想出了非常多、非常有趣并且丰富的图形,语言也能够让人感受到耳目一新。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并且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2)教师要更多的采用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的思维和解题方法,而且也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引导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应该立刻带领学生前行,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方向。引导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鼓励,当学生对前面的困难产生畏惧时,教师不应该拉着学生前行,而应该在学生的身旁,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战胜困难。例如在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教学时(选自华师大版初一数学),我没有直接教学生线段的比较,而是从比较学生的身高开始引导。我问学生平时是如何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的,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回答,然后我请学生进行演示。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把学生引导到两条线段上,学生再学线段比较时,就容易了很多。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参与的方式可以采用观察、倾听以及交流。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教师也要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去了解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要包括对知识的交流,更要包括对情感的交流。例如,我在进行立体图形的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正方体的展开图。在整个制作的过程,我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并与他们交流制作的过程与感受。对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有效引导。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也培养了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对我讲出来。
二、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新课程提倡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非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设计出精彩丰富、充满趣味性地教案来。不仅直观地把问题表达明白,更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例如,针对形状和体积的关系问题(选自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让学生去做题、去思考,而是找来了多个圆柱形的水杯和一小桶水进行实验。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主动的观察中,自己便自然地学会了相应的知识。
三、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灌输的知识信息,而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对外部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与处理,进而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应该说是更科学的,更有效率的。学生的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内在的生长过程,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而不是反过来的由外而内的灌输。教师所要做的,是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完成自我建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了解学生想知的与未知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活动也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与认知水平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对知识信息进行选择与吸收,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四、科学的评价新课程评价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模拟情境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在新课改下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模拟情境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带领着每一个学生一起探索,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效学习,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目的.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要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带入课堂,如有些方便折叠的桌椅,其内部都是有呈现三角形的钢体结构,在打开桌椅使用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的晾衣架,之所以挂上沉甸甸的衣服不会变形,也是因为其形状类似三角形,结构十分稳定.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让他们独立思考并加以解决.第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强心理,如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会严重打击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初中学生的年龄只是十几岁,心理需要更多的是鼓励,如果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再对这方面的事物产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鼓励,加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他们的心理还比较稚嫩,对于许多不懂的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好奇心的增强,伴随着兴趣的增强,把握好这一点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提出数学问题,难度最好要适中,问题要有趣味性,增加学生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增强兴趣,他们就会因为兴趣而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可以用打篮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究竟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出手,才能投篮更准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着学生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对篮球的好奇心,能够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关于抛物线的知识.
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改变,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主题思想,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再适合新教材和现代学生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任务,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互动教学是目前为止在新课背景下比较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育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握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努力研究问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1.满堂问的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青睐于选择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但是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教学方法的度,整节课都采用问题教学,那么整个课堂会出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满堂问现象。有的教师整节课都在提问,整节课都在围绕问题进行,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得很细,几乎每一步都给学生设置了问题,但是问题都是提前设置好的,提问时机不恰当,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节奏走,这种看似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热闹课堂,实际上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2.失控的小组合作教学。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小组合作学习开始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不注重合作教学的度的把握,没有认真设计小组合作的目标,把控好合作时机,使小组合作有形无物,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统计表》时,这个内容实际上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但有的数学教师为了追求合作而合作,让学生以5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统计小组中学生的铅笔和尺子等的数量。在合作开始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有的学生在动手统计,有的学生在趁机玩起了文具,并交头接耳说闲话。看似热闹的课堂上实际出现了各种不学习的行为。
3.盲目的探究性教学。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积极探究发现规律的课程,探究活动是非常适合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的。但是有的数学教师不注重探究教学的度的把握,使课堂出现盲目探究和过度探究的现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则对探究过程不闻不问,只是做总结性的发言,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成为一个影子,没有发挥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作用。
4.滥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能够将复杂内容简单化,能够有效地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几乎不再板书,不论是新课还是练习题的讲解都采用多媒体,一节课下来讲授的内容增加了不少,但实际上学生掌握得却有限。这种过度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其只是用机灌代替了人灌。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度的把握策略
(一)新课改理念的把握要有度上文提到对于新课改理念,有些教师存在曲解,他们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追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了追求学生的生活体验而没有掌握好教和学的关系,没有调控好课堂,使课堂出现低效,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新课改理念。要坚持师生共鸣,让教学相长。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监督者和指导者的工作,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让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取舍要有度新课改是一次破陈出新的改革,但是新课改并不是要摒弃所有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反,有些传统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凝聚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为了求新而弃旧,不能为了与时俱进而盲目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明白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其缺点,但是也有优点,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根据教材内容,对比新旧教学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最终选择最有利于教学效果实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盲目求新或盲目守旧。
(三)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度新课改提出的很多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不能合理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也会让
1.问题教学要有度。教师在利用问题式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要考虑到问题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兼顾性,考虑到问题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渗透。然后通过合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获得问题答案。在设计问题时,要坚持以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为原则、坚持问题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具有探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问题教学的度,才能让问题教学发挥其作用。例如,在教学图形旋转问题时,教师没必要设置一大堆问题来表明物体旋转的特征,只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播放一些常见的物体旋转的图片,包括摩天轮的旋转、风扇叶片的旋转等,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图形旋转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教学要有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形式合作,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掌控好合作教学的节奏。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避免所有内容都进行合作学习,要选择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内容,要合理地进行合作小组的分组,确保各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合理分工,确保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要监督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此外,还要做好合作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要点评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合作结果的优劣。通过这种全过程的调控和把握,确保合作学习效果的实现。
3.探究教学要有度。教师在利用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不能对所有内容都探究。要明确初中数学中的知识主要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种,对于概念等类的陈述性知识,教师通过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就没必要采用探究教学;而对一些规则和原理等类的程序性知识,则可以选择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究,获得对知识的建构,这种有目的的探究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采用探究教学时,可以根据探究内容恰当地选择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
1.新课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在新课教学时,教师需把握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密切联系,抓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新课练习时,教师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课堂练习侧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教学目标中的不同要求(知识理解、知识与技能把握、知识应用)加以精心设计.另外,设计联系时,还需与课堂例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让他们在练习时把握相关类型数学题目的正确书写格式与书写要求,把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同时利用与当堂检测类似的练习来检测教学效果,检查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以便调整教学计划.例如:教学《整式的加减》,教师可以设计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习题1已知某个多项式与多项式x2+9x的和为3x2+4x-1,那么此多项式为.解该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多项式的加减运算、去括号法则,括号里各项需变号,括号前添负号.习题2已知:A-2B=7a2-7ab,B=-4a2+6ab+7.请求:①A等于多少?②若(b-2)2+|a+1|=0,求A值.该题主要考查的是非负数性质与整式化简.
2.复习课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在复习课教学中,练习设计需优选习题与例题,以让学生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并学会整合各知识点,在练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其次,应选择具有加强综合性的例题,促使学生运用章节知识来求解复杂综合题,使其获得成功感.例如:学习完《勾股定理》单元知识后,教师可设计或选择各类复习习题.(1)达纲练习:判断题:①底边长是6,面积是12的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②两直角边的比为槡1∶3直角三角形三内角比是1∶2∶3.选择题:①在ABC中,∠A=30°,∠C=90°,M是AB的中点,ABMD与AC相交于D,如果MD=7,那么BC长为槡槡A.143B.73C.14D.7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分斜边是1∶2,那么三条高之比是槡槡槡槡A.2∶3∶2B.1∶2∶3槡槡槡槡C.2∶3∶6D.1∶2∶2(2)素质优化训练: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其中c是斜边,且斜边上的高是h,请证明a+b<c+h.(3)生活实际运用:某校A和直线公路B相距3000m,同时和此公路上的某车站D相距5000m,若要在公路边修建一家商店C,使其与A校及车站D的距离相同,则该店和车站相距多少米?这样,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由简单至复杂,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学会迁移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据学生特点和差异,有效设计练习
1.关注学生差异,分层练习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性,因而为更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则需注意分层原则.同时,所设练习需有梯度性,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易至难,从简至繁,让学生层层递进,逐步提升,让全班学生通过练习均能有所进步.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虑学生思维、知识与能力差异,而选择各种层次习题,根据不同能力要求,将习题分为“附加题”、“选做题”与“必做题”,从而让各层次的同学都能够进行练习,得到不同并且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有不同发展.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衔接
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小学的延续与拓展。因此,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统一连续的发展,顺利过渡,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呢?
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初一(上)新老教材的目录。老教材包括“代数初步知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新教材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种变化体现新课标的第一大理念,即“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新教材把“有理数”作为第一章,目的也是为了与小学衔接。
其次,由于新课标把初中数学课程定位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第三学段,教科书在编写上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这也说明今天我们做中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比如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内容,《课程标准》在3个学段都有要求,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根据课标的这个特点,初一教材整理前面两个学段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同时注意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等。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但是我感觉老师们没有很好的体会编者的意图,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主要原因是中学老师不了解小学教材。尽管在教材分析时提了一些要求,但这远远不够。因此,我建议每所初中校应该至少配备一套小学教材,让老师们系统地了解小学数学教学。
第三,新教材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从数学学科的内部来看,整式及其加减运算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预备知识,而新教材不象老教材那样先安排整式,再讲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通过例子解释了一些运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重点。事实上,在新教材中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的始终。
第四,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教材中,穿插安排了大量“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学生对任课教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很容易对教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
因此,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授课时,要采用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走近教师,和教师一起求知,一起创新。
其次,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此外,还可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二十四点游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拓展其心理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的衔接
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从预习开始,由于中学数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我们不妨从这五个方面指导学生预习:(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不管是哪种预习方法,有了预习我们必须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这样才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勤于思考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中学后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3)、强化训练及时复习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题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2.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
3.有序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4.新颖性原则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5.科学性原则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师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6.准确性原则
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1.设计题目时要注意衔接课本知识
教师通常在讲解完课本知识和例题之后,就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要求学生借鉴例题的解答方法去解决题目。教师要为有效提问设置更多的限制条件和新的应用环境,而学生要学会适应新题目设置的条件和所规定的情境,对课本的知识能有一个所深层次的理解,能透过题目看到原理的本质,了解到它和例题之间区别,从而在应用相关的知识原理时,能够做到坚守本质,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从最本质的解题要素入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
2.1优选问题点,循循善诱。问题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
2.2把握分寸,难易适中。课堂提问应注重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易启动学生的思维。要尽量避免运用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单纯的判断性提问,注意多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放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2.3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等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些层次不同的课堂提问,使各类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各得其所。
3.课堂提问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我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上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
4.课堂提问要难度合适,难易适度,问题少而精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 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5.提问要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知识传授情况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教师忽视了教学反馈,未及时对学生某些没有学会的知识进行补救,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反馈教学,而获得反馈信息,课堂提问是一条重要途径。每节课的教学工作完成后,针对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及时进行小结提问,它既能检测学生掌握教学目标的情况,又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从中汲取经验,及时进行效果回授,从而达到反馈调节的目的。
6.提问要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出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全面实行,初中与高中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差异逐渐明显,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而高中学生则要面临高考,两个学龄的教育特点出现差异。在初中阶段,数学相对简单,更加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常量研究,对学生数学思维没有较高要求,而在高中阶段,数学学科内容多、难度高,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同时,新课程指出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针对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初高中衔接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1教材原因
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方面具有较大差异,高中教材在广度、深度以及难度方面都有所提高,而初中教材趣味性更强、内容也更加简单直观,对学生的条理性、基本技能以及解题方法也要求更低。而高中教材概念更加抽象、逻辑性更强、内容更加深奥,对学生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更加注重教学评价、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目标。
1.2学生原因
当学生升入高中后,数学课时以及教材都出现明显的变化,在紧张的气氛下、陌生的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同时,一些寄宿生离开父母还要面临生活的困难,心理出现反差,自卑感和失落感随之而来,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种种因素导致学生没有做好数学衔接的心理准备,对于一些知识结构不完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会严重影响其高中数学学习成绩。同时,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缺乏钻研精神、总结能力以及反思能力,让学习变得复杂繁重。
1.3教师原因
新课改实行后,初中数学知识更加简单,教学进度也更加缓慢,教师对学生各项能力没有进行全面培养,教师只是简单根据大纲开展教学,对于一些中考没有涉及的知识就删除掉,而这些知识恰好是初高中衔接内容。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轻能力而重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上课无法紧跟教师思路,自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2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相关对策
2.1转变心态、认识差异
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初中数学课改,以学生的角度正确认识初高中数学的差异和连贯性,明确初中数学知识的范围和体系,掌握初中与高中阶段数学缺乏的知识,在复习课中进行深入讲解,进而弥补缺失的内容。例如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删除的立方差公式,教师要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开展高中数学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初中教材对三角函数、函数等相关概念定义不严格的情况,开展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开展有意识的训练和补充;其次,学生也要及时调整心态,掌握提炼观点以及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当学生遇见难点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通过学长经验传授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学生转变态度,克服对数学的畏难心理。
2.2合理使用教材
与通俗而生动的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其难度却较高,学生突然面对这种教材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简化,并且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充分联系,让课堂更加生动和充实。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任务繁重,课时也比较紧张,教师要针对教材体系,对关键知识进行重点把控,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一些学生由于刚升入高中,会盲目的选择一些辅助教材,但是由于辅助教材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甚至还出现抄袭和照搬的情况,不仅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知识联系混乱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挑选辅助教材,发挥辅助教材的促进作用。
2.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知识更加基础,而高中数学知识相对较难,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在高一阶段,学生处于思维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进行教学拓展,在拓展过程中,引入数形结合、转化以及归纳等学习方法,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锻炼。
2.4引导学生开展反思
反思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动力和核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意识。与初中时期相比,高中数学知识内容更加深入,知识范围也不断扩大,教师要加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引导学生掌握温故知新的方法,通过反思促进学习。同时,在解题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反思空间和时间,总结知识规律和联系,查缺补漏、纠正错误,进而促使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提高。
2.5开展多样化教学
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加强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第一,通过让探究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而活跃的教学气氛,进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且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探讨,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分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进而解决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分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际,针对衔接问题少、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而针对衔接问题多、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开展基础知识联系,通过分层教学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
3结语
总而言之,初高中数学衔接是一个重要问题,并不是依靠几次补习或者衔接教程就能够完成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的知识差异,并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课程优化,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和思维意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能力,进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薛锋林.论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140+142.
[2]李兴贵,幸世强,张平福.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1,06:17-18.
[3]张嘉月.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2:296.
[4]郭和跃.对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认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117.
[5]梅正锋,黄致新.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0-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