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7: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迷信心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大学生痴迷网络的不良影响
(一)痴迷网络对大学生生理的影响
痴迷网络的学生作息时间处于无序状态,早上从下午两点开始,白天睡觉,晚上“上网”。由于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缺乏运动,会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情绪焦虑、忧郁、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这些问题均可严重妨碍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
(二)痴迷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痴迷网络使大学生孤独感增加,人格异化,情绪抑郁,人际交往缺失。现实生活中,痴迷网络的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发怒,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症状,对社会和他人缺少爱心。对社会和学校中的不良行为,漠然视之,道德标准下降。网络迷恋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
(三)痴迷网络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痴迷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退,影响人际关系。由于实际锻炼的机会减少,一些大学生不善于宏观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综合应变能力欠缺。大学生通过网络与匿名的陌生人交流时,他们会变得孤立,与真实的人际关系切断开来。沉溺网络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下降。受网络交往和网络游戏的平等、无序、自由等特点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容易发生动摇和改变。长期痴迷网络,使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减弱,法律意识和角色丧失。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生活,逃避现实的竞争和压力,丧失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悲观厌世。
二、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分析
1.网络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头脑敏锐,接受新事物快,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情感日益丰富,自我独立意识强。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群体喜欢挑战,敢于冒险,渴望友谊与爱情,希望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获得成功,受到尊重。网络满足了想象与现实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颓废的心理作用。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信息的安全性、沟通的平等性、方式的自由性、个性化的特点,适合了大学生寻求心理安慰和认同,缓解现实竞争和压力,扩大交际范围和层次等要求。大学生能放心的在网上与他人互动,不会有现实世界与他人交际时的陌生焦虑,也不会有面对接触的危险与压力,同时可以呈现自我,使得个人的自扩大。网络的便利性与互动性使大学生能轻易地建立起新的社群关系,并置身其中,不能自拔。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内心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接受和尊重,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这种渴望成为内在驱动力,又面对生活、学习的压力时,痴迷网络的现象极有可能发生。大学生可以从网络中缓解现实竞争的压力。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了解他人和社会,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得到认可和解脱。因此,通过网络交友,在网上聊天,成了许多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2.缺少家庭的沟通与监督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且绝大部分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或者因沟通困难而不去与自己的子女进行交流;有的学生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管教比较严格,当他们远离父母后,觉得少了父母的约束,可以独自处理自己的时间,追求一种没有家庭监督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也有一部分学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会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而网络正好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虚拟环境,他们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高校教育管理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
大学生由于压力和竞争的加大,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学生个性的差别与大学心理辅导体系效能发挥不好,促使大学生情感和注意力的转移。痴迷网络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注意到网络过度使用,可能会对自己及社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但大学生很难在迷恋初期就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同时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人文精神的培养。网络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等特征并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没有因为校园网的建立而充分发挥和体现,在“抢占思想教育网络阵地”的战斗中,却更加突出了校园文化的主流,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少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失去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价值观容易发身转变,没有上网目标,缺乏网络文明意识,在千变万化的网络交往和游戏中迷失自我。
4.社会对网络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国家多次对网络网吧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上很多网站都是营业性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点击,势必会“投其所好”,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出现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和不良言论,使信息的科学性、严肃性受到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应对措施
1.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化自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大学生要培养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现实生活中来,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来冲淡网络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网上生活习惯。
2.高校要加强对痴迷网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成才环境
痴迷网络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成绩不好,受过挫折和打击、不受重视、自信心不足、无成功感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为痴迷网络的学生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引导他们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调节等方式进行一般性网络性心理障碍治疗,对于网络成瘾重症的学生要主动及时干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极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家庭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处事等等。另外家长也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使自己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能适应子女成长的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子女生活在充满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还要注意培养子女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应加强对子女的监护,及时发现子女的心理问题。发现有因上网而产生的异常行为时,应及时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超级秘书网
4.加强网络的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市场,创造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
要加强对电子游艺厅、网吧等场所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网吧的惩处力度;严格限制大学生的上网活动,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与限制;加强信息的检查与监控,保障网络信息内容的健康,使信息交流健康、有序。政府、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规范网络经营活动,加大执法力度,使“网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游戏室规范化,彻底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地上网。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双传学.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扬州大学学报,2002,(2)37-42.
1.1TCG可信存储的密钥管理模式机制
在密钥的存储结构上,TCG存储规范中使用表(Table)的结构来保存密钥。表的每一行存储一个密钥,称为一个密钥对象,整个表结构称为对象表(ObjectTable)。规范中存在多种密钥对象表,每种表都表示一种特定的密钥存储类型和使用机制,不同的密钥将会按照限定条件分类存储到相应的表中。在规范中,密钥对象表是作为模板(Template)的一种数据结构而存在的,有两种模板中包含密钥对象表,分别是基模板(BaseTemplate)和锁定模板(LockingTemplate),基模板的密钥对象表中的密钥用于认证,锁定模板的密钥对象表中的密钥用于数据加密。模板对其数据结构中的表按类型分组,在基模板中,密钥对象表组成凭证表组(CredenialTableGroup),这说明组中的表是凭证表,表中的密钥对象用作身份认证中的凭证。在凭证表的命名上,表名全部以“C"开头,后接密码算法类型和密钥长度,例如,由表名“CRSA1024”可知凭证表中保存的是1024位长的RSA密钥。除RSA密钥外,各类凭证表中还分别保存了AES算法、EC算法和HMAC算法所使用的密钥,且支持多种密钥长度。此外,凭证表组中还包含名为“CPIN"的凭证表,其中保存了认证所需的PIN码,即采用口令方式进行身份认证。而对于数据加密密钥,则是保存在锁定模板的密钥对象表中。锁定模板同样对数据结构分组,并将密钥对象表归入介质加密密钥表组中。组中包括2个加密密钥表,表名分别为“KAES128"和“KAES256”,由此可见,规范中采用AES算法对存储数据进行加密,密钥长度可以为128位或256位。
密钥相关方法组包括3个方法,分别是GenKey、GetPackage和SetPackage。SetPackage方法用于外部实体设置密钥,它相当于GetPackage方法的逆操作。该方法对外部实体传送来的包进行解封,取出所要设置的密钥,并将其存储到指定的密钥对象中。可见,TCG存储规范在模板的数据结构和方法中分别定义了密钥的存储结构和密钥管理模式的相关方法,并通过过程将模板实例化,从而将上述密钥管理模式机制加载到实例化后的对象中。
1.2TCG存储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TCG存储规范,个人认为,其中存在两点问题:其一是规范的存储体系结构不能确保信任的双向传递;其二是规范的密钥存储保护机制不明确。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1)信任双向传递问题。可信存储的“可信"在设备功能上主要体现为存储设备具有双向认证的能力。双向认证的目的是使主机和存储设备能够相互认证对方身份,并以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为基础,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实现主机和存储设备之间的信任双向传递和绑定。
(2)密钥存储保护问题。对数据的密码保护机制已经将数据安全问题转化密钥的安全问题。而密钥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保证密钥的存储安全。如前文所述,在TCG存储规范中,密钥是以对象的形式通过表的结构来进行存储的。密钥对象表中保存了密钥的秘密数据,包括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密钥的私钥部分。TCG存储规范中只规定了需要对密钥的秘密信息加以保护,但没有具体指明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保护,也就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密钥存储保护机制。
2基于TPCM的可信存储的密钥管理模式
对管理的对象,即可信存储中的密钥,进行说明。主要探讨各种密钥不同的功能特性和安全需求,以便针对密钥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密钥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可信存储中的密钥分为以下几类:设备身份密钥、设备加密密钥、数据加密密钥、认证密钥、会话密钥。
(1)设备身份密钥设备。身份密钥为非对称密钥,它的私钥一直在存储设备内部被保护,且永远不会暴露在存储设备外部。设备身份密钥是存储设备的初始密钥,对一个存储设备而言,设备身份密钥是唯一的,用来向主机提供设备的身份证明。设备身份密钥只提供对数据的签名,而不用于加密。
(2)设备加密密钥设备加密密钥为非对称密钥,并且与设备身份密钥相关联。设备加密密钥和设备身份密钥配对构成双密钥(及双证书)。设备加密密钥可用于存储设备与主机间的数据交换以及设备间的密钥迁移。
(3)数据加密密钥。数据加密密钥为对称密钥,用于加密/解密用户数据,保护静态数据的机密性。数据加密密钥在存储设备内部产生,并存储于设备的安全存储区域中,且在其生命周期内不会脱离存储设备的保护。数据加密密钥用例中,存储设备使用数据加密密钥对主机传输的用户明文数据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数据以密文形式保存在设备的存储介质中。
(4)认证密钥认证密钥用于主机获取存储服务的授权。认证密钥可以是对称密钥,也可以是非对称密钥,具体的密钥类型由授权认证方式决定。认证密钥可保存在存储设备的安全存储区域中。存储设备通过授权认证来确认服务请求者的身份和权限,进而对存储服务进行访问控制。
(5)会话密钥。会话密钥对主机端应用程序和可信存储设备之间的会话进行加密保护和完整性校验,保护动态数据的安全。会话密钥在会话建立时产生,在会话结束后自动失效。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是连接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上令下达,下情上报,维持日常教学、行政工作,管理档案材料等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人数剧增,教学秘书工作量较大,责任也更重,而由于得不到足够重视及各种历史原因,教学秘书队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对教学秘书工作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队伍稳定性差,结构不合理、经验缺乏、业务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缺乏奉献精神,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知识结构单一。虽然也有高校引进高学历人才,却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外部原因,学校管理层和人事部门在引进人员时是否做到人职匹配,其次是内部原因,教学秘书对自身的认识和要求是否与学校达成一致。
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即个体力求了解某种职业或进行某项职业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有人喜欢研究理论,有人热衷事务工作。美国着名的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职业兴趣六边形模型(RIASEC),把职业兴趣分为六种,即现实型(Realistic type,简称R)、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简称I)、艺术型(Art type,简称A)、社会型(Social type,简称S)、经营型(Enterprising type,简称E)、事务型(Conventional type,简称C)。
现实型(又译技能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往往身体技能及机械协调能力较强,沉浸于工具与技术的世界。稳健、务实的他们喜欢从事规则明确的活动及技术性工作,甚至热衷于亲自动手进行创造,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不善言谈,对人际交往及人员管理、监督等活动不太感兴趣。
研究型(又译调查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喜欢理论思维或偏爱数理统计工作,能对解决抽象问题投入极大的热情。他们通常倾向于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难题,而不一定落实到具体操作。
艺术型,具有此类倾向的个体,对具有创造、想象及自我表现空间的工作显示出明显偏好。他们和具有研究型倾向的个体相同之处在于创造倾向明显,对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任务及环境都不太喜欢,对机械性及程式化的工作了无兴趣。
一、传承人简介
依不拉音·牙合甫(1969- ),男,维吾尔族,先天性失明。是自治区级达斯坦传承人,出生于哈密市花园乡。他从小就非常热爱木卡姆音乐,并向当地如乌买尔卡热等民间艺人请教学习,在经过自身的不断摸索哦、练习,年仅17岁时,便能娴熟地演奏哈密热瓦普、哈密艾捷克、达普等多种民间乐器。同时他还精通10多个民间达斯坦。
依不拉音·牙合甫对我院木卡姆传习班的学生教唱的是哈密木卡姆(通常指宫廷版木)中的第十套一萨哈尔里克木卡姆。在这一教唱过程中,由于教唱的内容是哈密木卡姆,而我院木卡姆传习班的学生平时在校园内学习的是十二木卡姆;以及民间艺人的教唱方式为口传心授,而我院木卡姆传习班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则是结合谱面文木进行学唱的方式;这两者存在的差异使得在整个教唱当中发生了有趣的碰撞。
二、哈密木卡姆简介
哈密木卡姆是在古代伊州乐的基础上萌芽、生根,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成分而更加丰富和完善。哈密木卡姆不论在音乐结构上、唱腔上,还是在唱词等方面与其它维吾尔木卡姆,均有较大区别。哈密木卡姆98%的唱词均来自民间歌谣,这也是哈密木卡姆区别于其他木卡姆的主要特色。
根据哈密木卡姆老艺人回忆,完整的哈密木卡姆由12套、24章、360支歌曲组成。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序曲和歌曲两部分组成。开始是一首较长的散板序曲,由哈密艾捷克伴奏,一人领唱,接着由若干首歌曲组成,中间没有间奏曲。这种民歌套曲与一般联唱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面多一首散板序唱,演唱形式自由,乐曲可多可少,表演人数也不固定,演唱者可随意填词、作词、曲目可自由选定。
三、哈密木卡姆的教唱过程
依不拉音·牙合甫对我院木卡姆传习班学生教唱的是哈密木卡姆中的第十套一萨哈尔里克木卡姆;萨哈尔里克木卡姆一般在天亮或者黎明时演唱,因此也被意为“黎明之歌”。萨哈儿里克木卡姆由11首歌曲组成,其中3首为历史歌曲,3首为爱情歌曲,3首为生活歌曲,2首为赞扬歌曲。依不拉音·牙合甫对我院木卡姆传习班的学生教唱《撒哈尔里克木卡姆》这一过程从9月21日一直持续到26日的演出结束,一共历时6天。在这一教唱过程中,采用的是民间艺人一贯的口传心授方式;依不拉音·热合甫以一把哈密艾捷克作为伴奏,自拉自唱的形式从散序开始对学生进行逐句地教唱;他的哈密艾捷克定弦为a-d的四度定弦,有时仅以一把哈密艾捷克伴奏进行逐句教唱,也有时他自己拉哈密艾捷克与哈密传承中心的主任一帕米尔演奏达普一起进行教唱,在教学达普的节奏也是一段一段非常认真耐心地教学。在整个教唱过程中,虽然最后木卡姆传习班的学生能够完整地演唱整套的《撒哈尔里克木卡姆》,但是依不拉音·热合曼木人也一直强调,由于木卡姆传唱班的同学在学院长期学习的主要是《十二木卡姆》,与哈密木卡姆的演唱风格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他们在演唱哈密木卡姆的时候总会让人感到味道不正,从而不能完全达到依不拉音·热合曼木人的演唱要求,除非他们能在哈密待上较长的一段时间与他们的生活融人进去。
四、两种版本达普节奏对比分析
最后26日下午,木卡姆传唱班的学生在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的演出厅,表演了整套的《撒哈尔里克木卡姆》;其班社为1把哈密艾捷克、2把萨它尔、1把热瓦普、1把都它尔、1面达普共33人演唱。随后,笔者通过录制依不拉音教唱木卡姆传习班学生演唱的《撒哈尔里克木卡姆》的视屏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与现搜集的文木资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第一版次出版的《哈密木卡姆》和人民音乐出版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文化处编、1994年出版的《哈密木卡姆》在唱词上和达甫节奏上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新疆人民出版社的《哈密木卡姆》中的第十套《撒哈尔里克木卡姆》的结构由散序和10首民歌两部分组成,而依不拉音教唱的《撒哈尔里克木卡姆》则是把前者的第4首民歌分为了两个部分,所以他的结构就变成散序和11首民歌两部分组成,并且在唱词上有很大的变化,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总长度是一致相吻合的。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哈密木卡姆》中的第十套木卡姆是有马成翔先生记谱的,其记谱与依不拉音·牙合甫教唱的《撒哈尔里克木卡姆》的旋律基木一致;但是其名称却不叫《撒哈尔里克木卡姆》而是叫作《多浪穆夏威莱克木卡姆》。笔者通过依不拉音·牙合甫教唱的《撒哈尔里克木卡姆》(由木卡姆传唱班学生演绎)的记谱整理与马成翔先生记谱的《多浪穆夏威莱克木卡姆》,就其两者10首民歌(由于散序没有达普)的达普的节奏对比分析如下:
《多浪穆夏威莱克木卡姆》(马成翔记谱)《撒哈尔里克木卡姆》(依不拉音)通过以上两个版木木卡姆的分析发现在唱词和达普节奏上面存在的差异,笔者认为:首先,唱词方面的改变是很正常的,上面笔者也说明了哈密木卡姆的“可变动性”特征,即哈密木卡姆演唱形式自由,乐曲可多可少,表演人数也不固定,演唱者可随意填词、作词、曲目可自由选定。其次,在达普节奏上的变化笔者仔细分析发现,马成翔记谱版木的第1, 2首歌曲的达普节奏拍号都为5/8拍,而依不拉音版木的第1, 2首歌曲的达普节奏拍号也都为7/8拍;这一节奏较为复杂,有其他研究者认为其为6/8拍,但是此节奏却又有增盈节拍61/2/8拍的感觉,笔者认为7/s拍较为吻合,所以新记为7/s拍,最终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前者版木的第5, 6, 7首歌曲都使用的是同一达普节奏,后者版木第5, 6, 7首歌曲也是使用的同一达普节奏,并且后者的节奏只是前者节奏的加花变体,其节奏骨干并米改变;前者版木的第8, 9, 10首歌曲使用的是同一达普节奏,后者版木第8, 9, 10首歌曲使用的亦为同一达普节奏,并且后者节奏也是前者节奏的变体。通过上述对其两个版木的节奏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的使用的节奏存在变化的同时又保持了其自身的统一性。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哈密木卡姆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而没有使用一个定量的记谱法来进行传承,正所谓哈密木卡姆的艺人的传承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一个过程,艺人唱的每一次木卡姆都是一种创作,即,同一木卡姆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以及由不同的艺人演唱都不尽相同,这也与木卡姆演唱木身就带有即兴性的特征相吻合。笔者收集的由马成翔记谱的《萨哈尔里克木卡姆》是根据阿洪拜克(1904-1988)和阿克帕夏(1915-1989)两位已故的著名木卡姆艺人的演唱进行记谱整理的并于1994年出版;(为了证明此版木记谱的客观性,笔者找到了相关音源,亲自听记了其达普节奏,并与马成翔所记谱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记谱与音响相吻合。)从时间年限可知,这与依不拉音·热合曼现在(2017)呈现的《萨哈尔里克木卡姆》相隔将近40年;在这4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好几代艺人的传承,正是这种历史的变迁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了差异但又保留了其大部分的可能性。
五、田野小节
关键词:迷信心理;归因方式;大学生
1.引言
1.1迷信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对于迷信这一概念中西方的学者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界定。早期的研究者将迷信定义为:将可以自然解释的现象归因于神秘或超自然的原因,或者是公认的讲错误科学化的信仰[1]。我国学者雒焕国将迷信看做个人态度的一部分,而态度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所以迷信也由迷信观念、迷信情感和迷信行为组成,他将迷信定义为从迷信者的迷信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对涉及自身厉害关系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其在所谓的吉凶问题上的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体[2]。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迷信信念主要有五类[3]:一是相信传统世俗迷信,如良道吉日;二是相信“鬼魂、神仙”迷信;三是相信星相学预测,即星座性格说;四是相信“特异人体功能”现象,如天外来客等;五是个人崇拜迷信,盲目崇拜帝王将相或“大师”、“伟人”等。
多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表明,影响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从人口学变量上来说,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迷信的影响,但也有研究指出男生在传统世俗迷信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女生。而从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不同的人格控制点、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受暗示性高都会影响个体的迷信心理,其中外控型人格特点与迷信心理、超自然信念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自我效能感则与迷信心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较于高自尊个体,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跟容易受到迷信信念的影响;同样外受暗示性高的个体也更容易受到迷信心理的影响。此外,外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迷信心理,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不确定性情境和压力情境下时,会倾向于认同迷信信念,采取迷信方法。
1.2归因方式概述及其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4]。一般来说,归因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其中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认为事件是由于个体的内在条件的影响而导致的,如努力,能力等,是受到个体掌控的;而外在归因则倾向于认为是环境因素造成了该事件,个人对其缺乏掌控力。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主要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其中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因素;运气是外部的、偶然的因素。当一个人过去屡屡失败现在成功了,或者过去总成功现在失败了,那么人们大多会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而当过去的行为结果和现在的结果一致,则倾向于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5]。
由于个体归因倾向的差异性,我们可以推测迷信者在归因时可能会跟容易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好,将失败归结为时运不济,而容易忽视了个人的努力。而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有超自然信念的人更倾向于把普通经历错误地归结为超自然原因[4]。
1.3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
从上述研究综述来看,当代大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具有迷信心理倾向,而迷信思想无疑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已有的关于迷信的研究却大都是理论研究,缺实证研究,而且存在研究结果相悖的情况。如有的研究发现性别对迷信心理存在影响,但是有的研究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实证研究也并不多,而且研究的结论也略有出入。因此本研究就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进行一个实证研究,其中归因方式将分为能力归因、努力归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四个方面,以了解现今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状况,人口学变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以及探讨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
通过以往的研究,本研究的假设为:
(1)大学生迷信心理在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上存在差异。
(2)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不同,而其中运气归因将可以对迷信心理进行预测。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被试总数为400人,回收有效问卷为353份。被试主要为武汉大学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也包含了少数的大四学生及研究生。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91人。
2.2研究工具
2.2.1迷信心理量表
本研究采用Tobacyk的超自然借仰量表(ParanomaIBeHefsScale,PBS)的中文版,该量表包含了七个维度:传统宗教偿仰、特异功能、魔力魔法、传统世俗迷信、灵魂论、其他生命形式、预知来来。采用五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其中3=“不确定或不知道”。量表的信效度检验显示,修正后量表表各因子a系数在0.710―0.914之间,量表的总体a系数为0.928,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2.2归因方式问卷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the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CausalityScale,MMCS)是由Lefcourt等人于1979年编制,量表包括两部分,分别涉及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因果信念。量表共有48个题项,24个涉及学业成就,24个涉及人际关系,每个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各12个条目。MMCS提出了四类可能的归因,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与背景。本量表为5点评分量表,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通过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计算出总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外控性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4,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96、0.729、0.623和0.735。
2.3数据处理
本次试验共分发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353份。将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后,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将迷信总分与人口学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对迷信总分的描述统计显示,其中迷信得分的最高分为122,最低分为31,平均分为72.892,标准差为20.999。大学生迷信总分与各人口学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迷信得分在性别、所学专业、年级、成长环境,以及有无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担当过学生干部,以及是否是党员(包括预备党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来说,男生的迷信得分(m=68.2829,SD=20.6120)显著低于女生的迷信得分(m=76.7624,SD=20.5900)
(p
3.2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
为考察归因方式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分别将四种不同的归因方式与迷信得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迷信心理得分与能力归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均呈显著正相关,迷信心理得分与努力归因相关不显著。
迷信总分.245\+**.023.277\+**.340\+**
**p
为进一步分析归因方式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以四种归因方式为自变量,迷信总分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法,回归结果表明,只有运气归因进入了回归方程。最终标准化回归方程为:迷信心理=24.509+1.304×运气归因,结果如表2。
表2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预测变量R\+2调整后的R\+2BetaT值
归因方式迷信心理.115.112.3406.305\+***
***p
总的来说,迷信心理在性别、所学专业、年级、成长环境,以及有无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运气归因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作用最大。即倾向于运气归因的大学生迷信心理得分更高。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分析
此次调查的总体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迷信水平位于中等水平以下,但是仍然有大约15%的同学的迷信总分是大于或等于中等水平的。这个数字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迷信倾向的同学并不是少数。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探索阶段,而在大学阶段很多的同学正处于“角色混乱”阶段,有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之后,仍然处于认同危机状态。自我认同完成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价值观和信仰,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价值标准,理性地看待迷信现象。相反,自我认同尚未完成的大学生还处于危机探索阶段,仍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们更希望外界能够给他们提供确定性的东西,而很多迷信形式,比如“命运预测”则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6]。
跟以往的研究结果一样,本研究发现女生的迷信心理等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很多事情的控制感比男生更低,但又大都比男生更感性,体验能力强于男生,而迷信、宗教中又包含了很多感性的内容,因而女生比较容易受到迷信的吸引。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理科的大学生迷信程度最低,这大概和理工科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文科强,而文科学生更倾向于直觉思维相关。由于所学知识的不一样,文科的学生会更多的接触和思考一些感性的问题,在遇到难以想通的问题时,可能更容易将其归因与超自然力量或命运等迷信思想。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的大学生的迷信得分是递增的,其中大一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也要开始慢慢决定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方向,但往往由于阅历不够,所以很容易对未来感到迷茫,因而在遇到问题时,会希望得到权威的指导,而求助于鬼神亦是方法之一。
我们一般认为农村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思想残余较多,从农村来的大学生由于耳濡目染的原因,会比城市大学生迷信程度更高。但本研究却显示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的,这可能是由于出生农村的大学生常年在外求学,接受的是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因而迷信程度并不高于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相反,城市大学生可能从小就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由于压力大,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减弱,因而其迷信程度反而更高。同样,对于有的大学生比没有的大学生更容易有迷信倾向。这可能与宗教或主张对神的信仰、或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或追求超越自我超越现实世界有关。
4.2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归因总分、能力归因、情境归因、运气归因都于迷信总分呈正相关,且关系显著。只有努力归因与迷信总分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个体越是倾向于把学业和人际关系的成败归因于外控因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就越容易受到迷信内容的影响。这与一般观念相符。而在本研究中能力归因同样与迷信总分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水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5]。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力归因与迷信总分相关是因为个人能力的高低比起个人努力更容易受到先天因素(如基因、天赋等)的影响,个人对其某些能力高低水平的控制感较弱(如音乐天赋、绘画天赋等),因而当大学生希望自己在某方面能有较高的天赋能力时,却又自我提升失败后,则会选择迷信的方式,寄希望于鬼神来帮助自己完成某件事情或是提高自我能力。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运气归因能够预测大学生的迷信心理。也就是说在整个归因方式中对大学生迷信心理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气归因。这也说明本研究的假设得到了证实。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也面临了巨大的择业就业压力,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处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恋爱等事情,当事情出了差错时,他们可能会怨天尤人,将原因归为自己的倒霉,或是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而为了能够让自己有个好运气,则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迷信活动,比如考前“拜春哥”,出门看黄历等。相对于情境、能力、努力来说,运气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因素,个体对其控制感最弱,因而运气归因成为了影响迷信心理的最大因素。
5.研究的不足
(1)本研究所使用的迷信心理测量工具是由国外《超自然信念量表》翻译并本土化修订的版本,由于初始量表不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在全面且准确地测量中国大学生的迷信心理上具有一定的缺陷。对于该量表的修改应该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2)迷信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是不被社会所提倡的,大学生潜意识里对迷信可能是抵触的,故在完成自陈量表时会否认自己拥有不被赞许的态度或行为,而具有肯定自己拥有正向特质的倾向。测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永艳,张进辅,李建.迷信心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218.
[2]雒焕国.迷信的学习机制探析.甘肃高师学报,2001,6(4):85-89.
[3]崔景贵.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代教育科学,2002,(3):51-53.
[4]WattC.WatsonS.WilsonL.Cognitiveandpsychologicalmediatorsofanxiety:evidencefromastudyofparanormalbeliefandperceivedchildhoodcontrol.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7,42:335-343.
[5]王庆峰.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一、袁珂的神话影响及其神话观
神话研究前辈专家中,最有影响的是袁珂先生。他从有志于“神话学”开始,毕其一生精研神话,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山海经校注》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其中1996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袁珂神话论集》,是一部“与前不同,面目一新”的论集。它与1982年出版的袁珂《神话论文集》相衔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50年来袁珂对神话的理论研究成果。
《袁珂神话论集》共收有论文48篇,分为4个单元。袁珂的诸多成果中最核心的是广义神话理论。他认为狭义的神话,专指上古神话,兴起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就逐渐衰竭了,但广义的神话却是生生未已,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天南地北,都有新的神话产生,所以广义神话是扩展后的神话。广义神话的概念使中国神话研究领域呈现出开放的局面,能够荟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神话,融会具有神话因素的仙话、传说、故事等于一炉。这就扩大了神话研究的视野,使神话从先前狭小的圈子里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袁先生又在《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上发表《再论广义神话》,其中将仙话、传说纳入了神话的范围,“因为它们的精神和神话的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同属幻想的虚构”。 “广义神话,其实就是神话,它不过是扩大了神话的范围,延长了神话的时间,它只是包括了狭义神话,却没有否定狭义神话。狭义神话,仍然可以作为学者们研究的核心。”袁先生认为:
1.神话和迷信的本质区别是:神话往往对于世界的态度,富于人民性;而迷信则是消极的,往往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区别突出地表现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面。神话往往表现人们不肯屈服于命运。相反地,迷信则恰恰是宣传宿命论,宣传因果报应,让人们在命运面前低头。神话往往是敢于反抗神的权威的;迷信则是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必须做神的奴隶和牺牲品。
2.神话和传说的区别是:神话渐渐演进,作为神话里主人公的神渐近于人性,叙述这渐近于人性的主人公神的事迹的,就是所谓传说。总而言之,传说和神话的不同,是传说已随着文明的进步,渐排斥去神话中过于朴野的成份,而代以较合理的人情味的构想与安排。从神话演进为传说,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民是怎样把自己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愿望渗入神话中去的这一事实,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人类是怎样从文化的较低阶段进入到文化的较高阶段的。
袁先生的神话观表明神话是始终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勇气的文学创造。它是朴野的,但是也是开放的;是属于过去万物有灵时代的,但是也是属于世世代代人民的。它是融会古今、生动活泼,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杰作。
“广义神话论”的提出,曾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就对此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今天这场讨论仍在继续,然而从这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已有许多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运用这一理论发掘和研究原始社会以后的神话论著逐年增多。可见袁珂“广义神话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神话还应具有三个规律性的特点,即迷雾思维、隐性力量、神话不“神”。
二、关于“迷雾思维”
袁珂先生指出神话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
原始社会随着人类的发展,“原始人开始在自己的想象中使周围世界布满了超自然的存在物,神力和魔力。他们对于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风雨雷电的击搏,森林中大火的燃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虹霓云霞的幻变……产生了惊奇的感觉。惊奇而得不到解释,于是以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叫它们做神。……这就是所谓的万物有灵论。从这些蒙昧的观念中,产生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1]
袁珂先生的这个认识恰恰说明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对神话特点之一的总结——互渗律。在原始思维中,人与外在事物、主体与客体尚未区分开来,也不知道事物的因果关系,处于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布留尔把这一特征称为“互渗律”。在原始人眼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永远处于一种感性的神秘的互渗关系之中。例如,万物的肖像和它的原型对原始部落居民来说是不分的,肖像就是原型。于是,他们在岩壁上画一个人或一只动物,然后用长矛等武器猛刺这一肖像。因为在他们看来对肖像的攻击和直接攻击那个人或动物效果是同样的。他们还认为,吃一种食物就意味着同它互渗。吃老虎、野猪的肉,就会增强胆量和勇气;而吃了鸡、绵羊、乌龟,则会变得懒惰、虚弱和怯懦。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处于一团迷雾之中,混沌朦胧,学者遂命名为迷雾思维。这种叫法和布留尔的认识相近,但是更加接近中国的东方思维。如《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注家西晋司马彪云:“徐徐,安稳貌。于于,无所知貌。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清朝宣颖注释道:“浑同自然,毫无物累,未始陷入于物之中。”这是原始先民物我混同思维方式的最好写照。唐代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记载 “开天辟地”神话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地混沌如鸡子”。按照唯物主义思路,外在的混沌决定了人们思维的混沌,人类懵懵懂懂地来到世界,似乎置身于一团迷雾之中,不知方向,不分彼此。万物皆我,我即万物,物我不分。这表现在口头文学中,便是创造了神话。神话是由原始社会人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心理等今人划分出的各类学科汇总,是后来各大文明在原始社会的混沌表现。
神话既是混沌时代的产物,也是迷雾世界的“心灵鸡汤”。袁珂先生对神话的看法确有卓见,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神话始终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勇气。如果没有神话,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平抚充满疑惑、担忧、惊恐的心,不知道如何面对比他们强大得多的自然,不知道该如何坚持生命的延续。神话出现后,人们可以在对人以外的有灵万物中寻求力量、精神依托和支持,于是用想象和幻想创造了一个神的世界。那里有他们认为的永恒世界的存在,以使他们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丰富现世活着的意义;那里有从祖先、英雄神话中获得的不竭力量,以使人类拥有更加坚定的精神和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 、关于“隐性力量”
英国神话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在其《神话简史》中问到:人作为精神动物,始终追索的意义何在?例如,狗并不因为它们身为犬类而烦恼,不会为生活在别处的犬族的生存状况而焦虑,更不会换一个角度来体察生命;但人类却很容易陷入绝望之中。因而从一开始我们就创造出各种故事,把自身放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上,从而揭示出一种潜在的模式,让我们恍然觉得,在所有的绝望和无序背后,生命还有着另一重意义和价值。
神话能给人类提供这样的意义。因为人类需要在神话世界中直面现实,超越现实,寻求生的能量。神话赋予现实世界的直观性,使人们能够直接洞察一切。它们的重点既非描述神祇的言行举止,亦非出于无聊的好奇心或者娱乐之用,而是为了让人们得以模仿强大的祖先或者英雄,以及一切有能量的事物,实现精神的让渡体验,从而获得神话中的“神”性。于是有了战胜洪水的大禹、敢于射日的后羿、创造文字的仓颉等。他们的精神赋予现实人类“生”的力量。
阿姆斯特朗告诉我们,雷鸣、日食、月食、风暴、落日、彩虹、流星——它们在另一个无穷无尽的时空里上演着无休无止的剧情,恣意炫示着自己的生命力。人类感喟于这些力量的时候,正是他们认识到自然力、万事万物巨大力量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这些“隐形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出畏惧。当早期人类注视一块石头时,他们看到的并非是一块了无生气、千年不移的石块。它有力、永恒、坚固,是另一种象征着绝对的生命式样,完全不同于当时显得风雨飘摇的人类生活。石头迥异于人类的“他性”,为它带来了神圣感。在远古时代,石头成为最常见的“显圣物”——神圣之物的自我显现。再例如,一棵树的死而复生,来年还春,原始人认为这棵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行自我复生,将凡人无法拥有的奇妙生命力具象化,变为可见之物。同样,当我们目睹月亮的盈亏,又再度发现了一种“复活”的神圣力量:它既严酷又仁慈,既令人恐惧又给人安慰。
这样看来,树木、石头和天体本身并不值得敬拜,但却因为它们所显现出来的某种隐形力量而受到敬拜。神话事实上也成了“人”话,是人要借助这股隐形的力量。于是神话就在人们既恐惧和欢欣,又敬畏和害怕的心理背景下产生了。
四、关于“神话不‘神’”
关于“神话不‘神’”的特点,主要显现在史前史后的神话比较中。
1.史前神话:人神不分,神话即人话,乃因为物我人神合一。这是混沌世界造成的迷雾思维的必然结果。
2.史后神话:神话走向世俗,从混沌走向理性的分明,人开始从“众生平等”的角度走向万物之中心,不再以更广的万物之眼光,更深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1)今天现代人所知的宗教、历史、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生物、化工等学科在史前根本不曾分化,史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达到像今天这样更加细致地划分。在以“人类”为中心的视域内,我们将自己认为的世界进行了划分,而且是越来越细致、系统的理性划分。
(2)史前神话更多关注神圣世界。这个世界使人深刻敬畏、尊重、体会除了人以外的其他事物的隐形力量,更谨慎地持守人在万物之中的定位,从而谋求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存。然而史后神话,即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愈来愈在战胜自然和社会中获得更多胜利,于是愈发增强了自信,相信自我的力量,甚至于越来越忽视外在于人的隐性力量,外在于人的事物和世界;过多地将注意力投射在自我、现世。但忽视并不等于对方的不存在;恰恰相反,越忽视越将自我置身于危险之境。
(3)史前神话是人们对现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些“话”是“幼稚”的,但是这些“幼稚”也恰恰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实在”。其表现手法“幼稚”,但所述内容真实。
(4)史前神话以及史后神话或者叫传说的,虽然几经洗心革面,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讲,都真实地反映了历代人们的思想、心理和客观实在。通过研究神话传说的发展变化,可以探寻人们思想、心理发展的真实历程。
五、神话出现的意义和价值
史前神话中的英雄众多,如大禹、后羿、神农……神话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如袁珂先生言——首先是给人以信心。英雄神话传说的存在揭开了人类心智运作的神秘一角,揭示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调节他们内心冲突,获得战胜困难信心的,并且鼓舞人类勇敢地战胜自然,让人们从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充满希望地生存下去。
其次,神话有益治疗,可以用以美化破碎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可能,于危险和苦难时给人们以方法的启迪, “如果……那么会发生什么?”“如果遇到危险,应该像英雄那样……”正如英国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中所说的“当人们口口相传地讲述部落的英雄故事时,他们并不只是想娱乐听众。神话的主旨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体,我们该如何行事。”[2]
复次,神话帮助人们领悟生活的真谛,让人类的生命贯穿过去未来,增加生命时间的人文长度和高度。承载过去的故事就是继承往古文明,开创未来的基点,而这样的承载也使得人类文明的高度得到了提升。伏羲、女娲、黄帝、轩辕……是神话的主角;创世、灾难、诞生、消亡也是神话主要传达的文明的价值。
再次,神话给人们以想象力的激发和鼓励。人类在早期充满着天生的想象潜能;而神话常常能满足人的童年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想象力的驱使下,能将这种内心的动力、对生活和世界好奇的趣味性变成解决现实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大禹出生是母亲吃了薏苡,还是神珠,还是石头而有孕的呢?这个出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对人们有很深的刺激,促成自我力量的反省。
最后,神话有利于人类精神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保持和发展。人类出生必须要明白为什么母亲可以生育子女,母亲的生育具有伟大功劳。这一点认知要从女娲而来。人呱呱坠地要吃东西,这食物是怎么来的——是神农教化人们过上了农耕定居的生活。夜晚的到来让黑暗吞噬了光明,人类的恐惧随着火焰的升起一起消失——光明的火种是燧人氏的杰作;洪灾的到来让人们长期陷于危险和绝望——是大禹给人们带来了地平天成的安居生活。历史在生活中绵亘。神话提供了人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来龙去脉及其规律以统一认知的视野与坐标。
注释:
[1]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论文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作为尿毒症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血液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给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血液透析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及患者的康复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护理,通过建立医患共同参与模式,使护患双方相互信任,协调配合,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笔者对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透析7028人次,年龄26~78岁,其中女性患者2803人次,男性患者4225人次。
二、常见心理问题
抑郁、焦虑和恐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少数患者有敌对、不合作行为、悲观、疑虑、孤独、寂寞等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3.1患者的角色改变
由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而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性格差异、社会上医疗知识的宣传、疾病知识的缺乏、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和预后而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终日郁郁寡欢。
3.2不良的心理情绪
因为生病而懊恼,同时为日后的经济开支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等问题而担忧,产生不良心理情绪。患病后家庭、工作发生的巨大的改变,给患者自己和家庭会带来重大的损失。血液透析的不间断性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些压力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焦虑,甚至萌生厌世的自杀倾向。
3.3尿毒症原因
尿毒症本身引起的胃肠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肤及神经系统的不适,导致患者紧张、焦虑和恐惧。
另外,尿毒症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中分子毒素的蓄积,这些都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记忆力减退、抑郁。
3.4患者对血液透析不适应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如必须控制饮食和进水量,对血液透析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透析失衡综合征等不耐受,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引起的穿刺处的血肿和渗血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
3.5对透析治疗的疑虑
生活拮据、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对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维持生命将信将疑,常常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正确劝告和治疗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药、偏方、“名医”等。
3.6环境的影响
由于患者脱离了原有的工作,不能正常参加社交活动,害怕受到冷落、鄙视,容易产生孤独感。医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及患者家属的支持情况对患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护理措施
4.1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对尿毒症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缺乏,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于初次透析的患者,要使其明白,血液透析是全部或部分代替肾脏功能的必要途径,不必对血液透析产生抗拒感,要告知血液透析的过程、方法和作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使其从焦虑、恐惧中解脱出来。对于长期透析患者,要告知其生活起居、饮食、服药方面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内瘘的保护,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失衡综合症、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使患者对血液透析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至于惊慌失措。对长期血液透析后出现的自身形象改变,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不要沮丧、自卑。
4.2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病人易产生自卑感和强大的经济压力,认为自己只会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使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鼓励患者回归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4.3提供人性化护理
要努力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透析环境,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的氛围,理解、重视患者的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给患者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要以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赖,减轻病人的痛苦。
4.4心理治疗
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应鼓励患者到心理门诊治疗。
五、小结
尿毒症病人对治疗的态度是影响其生存质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本组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克服消极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延长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0-41.
[2]王健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311-312.
[3]董丽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B):2279.
[4]茹海凤,黄荣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4):79-80.
论文摘要:加强对高中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课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和实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荣辱观是指人们作为个体或者集体成员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观念,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是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上狠下功夫,引领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
(一)坚持教育原则
1.坚持主体性原则,积极开掘教育材料。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应当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副。正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人格发展的主体。利用教材中许多个性化的荣辱观教育材料,既不挤占教学时间,又体现了教材使用中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这样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发展具有较高人格修养的人才、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做荣辱观教育的“有心人”,把教材中包含的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内容挖掘出来,摸索出渗透的规律,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对学生的不良习气和错误认知给一千疏导和纠正,将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渗”、“润”到学生的灵魂中去
2.坚持指向性原则,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不能作系统的荣辱观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存在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3.坚持随机性原则,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本色。成功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进行荣辱观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专业的荣辱观教育课,从而失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心、
4.坚持活动性原则,提供情绪释放染道学生错误的认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因此,荣辱观教育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真切的心理体验,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矫治和提高思想认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思想政治课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是荣辱观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5.坚持理喻性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特点。思想政治学习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利用正面形象来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比教师直接说教的效果更好。
6.坚持发展性原则,及时进行动态教育、学生的错误认知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动态性,因而教师应该学会善于察颜观色,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还可以从学生的文字资料上,如日记、周记、名言摘抄上可以看出学生的荣辱观状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人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二)科学设计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它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知识框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状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使荣辱观教育与教材、课标相衔接相照应,而不是将它们人为地强行捆绑在一起,牵强附会地进行荣辱观教育,那样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日的的
1.充分挖掘教材,找准荣辱观教育的切人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突显“八荣八耻”荣辱观,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市场交易原则”、“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找准了这些切人点,我们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比如热爱祖国的教育,内容太多,教师应该抓住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落实到爱国主义的实践行动中去这一关键点。为此,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在自主创新中实现国家富强;在与世界合作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一对性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设计应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针一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教学刺激,它可以诱发理想的学习行为。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通过创设何荣何耻的情境,引领学生体验,从而自觉行荣拒耻。例如在讲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时,教师可以这样导人新课: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两组画面,一组是穆斯林在清真寺举行礼拜活动,一组是算命先生用电脑给人算命、结合两组画面,提出以下问题vE:学生思考: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什么是封建迷信活动?两者有何特征?国家对待他们的政策相同吗?为什么?学''''1=..通过自学教材,教师适当点拨,就能弄清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在讲封建迷信的危害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讲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明封建迷信活动对人们的危害,然后设计了一个《油锅洗手》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辩论:油锅洗手和电脑算命是不是科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正而教育学生坚持科学精神,对违背基本科学事实和规律,借“科学”之名招摇过市的欺骗行为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当前高中生中十分流行网络算命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揭示网络算命不过是高科技外衣掩护下的原先“巫婆”、“神汉”式算命的“与时俱进”而已,只不过是一只披着高科技合法外衣的“狼”,它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四)优化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荣观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春风化雨式的细致人微的养成教育,不仅应知,而且应会,诉诸行动更重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和误区,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学习、讨论、对比、辩论、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1.组织辩论比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谁荣谁辱,主动提出“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使学生经历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自主判断的思维活动,明辨道德是非,增强荣辱意识,提高行为的自控性,构建行为控制的防火墙。例如在学习市场交易的原则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赚不赚钱”这一命题,分为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基本事实出发,弄清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的原因,明确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追求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不能忘记基本的道义。教育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诚信约束自己,如考试不作弊,承诺必须兑现,做一个守信、有正义感的人等。
2.安排专题讨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荣辱观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针对少数学生看不起劳动人民,轻视“农民工”的体力劳动的问题,可以通过“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一内容的教学,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要服务人民”“怎样服务人民”这两个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对人民群众的事业有热爱感,对人民群众有亲近感,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有同情感。想问题,办事情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目标,切实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且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化学创新素质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性成果(例如发明、发现新的化学事物和新的化学知识经验,发明新的化学方法或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化学问题等)的素质,是一般性创新素质在化学领域的特殊表现。除了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思维能力、认识策略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价值观、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1.培养和强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2.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创造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在缺乏创新意识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容易把探索者的失败与道德上的堕落等量齐观,把探索视为畏途”,这说明创新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注意:⑴创造力源于好奇心,故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尽量满足“这东西真有趣,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式的提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⑵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或教师自己没想到或未采用的方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个性。⑶允许学生探索活动的失败,承认失败的价值,甚至分担风险。⑷纠正“唯分数至上”的评价观念,对学生实行多元化、发展性的积极评价,给予不同发展机会,以减轻他们成长的压力。⑸鼓励和培养学生冒险精神,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要强化进取精神以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3.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
知识不仅给创新活动提供“原料”,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认为“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直觉。”迷信知识,迷信权威,将知识看作一成不变,以及知识杂乱无章等都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所以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不要将知识绝对化和讲得过死,给学生留有发展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和填补。教学时,不能只讲知识的结论,只强调知识的正确性、权威性,不讲人们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也很少讲知识该怎么用以及其不完之处,否则学生对知识产生神秘感、神圣感,觉得自己与知识的发展创造无缘,只需服从权威,缺乏创造动力与能力。
4.培育创新性心理素质
创造性心理因素是个人特点,它对创造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定向作用。在具有高创造性人的身上发现主要有以下特征:不受利己主义干挠;不畏压力,不怕犯错,果断敢为的精神;个人独立自主而不乏观念的灵活性;不受严格的性别角色限制;强烈的好奇心和事业心;高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等。法国化学家巴拉尔严肃认真地实验态度使他首先发现溴元素,让粗心的大化学家李比希懊恼不已;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畏劳苦发现元素镭;莫瓦桑勇于献身收集到氟气等事实说明创造过程既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但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杰出的创造才能需要伟大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来孕育,所以要培养学生利他、求美、奉献等高尚情操。
5.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它包括灵感的闪现,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支持。门捷列夫运用演绎外推预言铅、镓、锗等新元素,说明要重视训练以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等。凯库勒由梦境得灵感提出苯分子结构式,门捷列夫从玩牌中得灵感排出元素周期表,说明也要重视训练为非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大脑暴风骤雨方案”,通过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让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可能性解答和变化。在知识教学中,注意讲清理论创立、发现、完善的过程及方法可让学生模仿。在实验教学中加强设计性实验训练,不要忽略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在习题训练中强化数据、材料、图象分析题以及信息题教学和练习。
6.大力开展化学科技课外活动,推进化学创新实践。
化学科研课外活动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并且使爱好者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化学创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