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孙权劝学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6 10:46: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孙权劝学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孙权劝学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学生分析:实习所在班级为初一3班。由于是村镇中学。所以无论视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很简单狭窄。与小学相比,语文这个科目上,整体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大大增多。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对此仍然不适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性较低,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生语文基础素养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仍然存在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不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但令人欣慰的一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学生不怯堂、不抵触,积极质疑、踊跃发言。课后背书情况良好,老师的建议下积极主动的背诵所有文言文篇目,不懂就问,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针对以上的情况,原语文老师黄华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按照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学三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争取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劲头更足、热情更高、成绩更好。

二、主要任务

1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

2深入班级了解学生。

3结合自身。

三、日常教学

1听课、备课、写详案。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

1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

第二周

1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

2请学校领导听课。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

第三、四周

1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

3结合班主任工作。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

第五周

1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

第3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揭示了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产生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如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先用投影展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二成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播放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演播的长篇评书片段《三国演义――孙权劝学》,让学生在精彩的评书欣赏中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此时,教师点拨:吕蒙由最初的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经过欣赏评书片段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内容,这一问题又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有的学生认识到吕蒙由昔日的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关键在于学习,不学习就不会提高自己。有的学生谈到自己不学习,也就是吴下阿蒙,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得像吕蒙那样虚心学习。也有的学生谈得更深一层: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要好好学习,并要做到终身学习。

又如:教学科技性说明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事物的特点,从结构到功能、用途等,更直观、更逼真,使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传统的方法往往是停留在教师对字词和内容的讲解赏析上,比较抽象乏味。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展现“隐逸高洁”的,“典雅富贵”的牡丹,“亭亭净植”的莲花,这一幅幅形象逼真、特点鲜明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所设置的情境中,引起学生诸多想象和审美情趣,领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感。

又如:在《望天门山》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依照课文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设计情景图:在图中,巧妙地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这样运用物象直观形象,由文到图,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山青水碧,红日白帆的意境中,让学生理解了“门”、“开”、“回”的意义,从而准确恰当地理解了课文。这样既能解疑窦,又启蒙昧,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项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多媒体应用;情景;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古代诗文阅读第四学段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关于“古诗文教学”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宝库。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考改革不断变化,古诗文内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中考复习的重头戏。然而,由于古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在表达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涵义上,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大段大段的背诵,也俨然成为学生的重大负担,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文言文就厌烦,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古诗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创设适宜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了创造这种情景,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一)采用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学习了“记”这种文体知识,学习本文的生字读音后,进行了朗读,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学习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这五个问题。(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怎样的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无论在整体认识上,还是在作者的感情处理上,学生们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在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二)采用画面冲击法,创设艺术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又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播放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画面: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再让学生随伴着音乐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声”的力量,拉近师生的距离,产生心灵的共鸣

笔者认为,无“声”不成课。没有了声音,整个课堂就会失去活力,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声的利用,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指导朗读,充分体现语言的规范性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旋律优美的音乐配上名家的朗读,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地聆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配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音乐与古诗的美感

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到这首民歌的大意,领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风光,我一边播放《草原牧歌》改编的轻音乐,在银幕上播放绿草如茵、牛羊满地的草原风光幻灯片,一边让学生和着音乐充满感情地朗读。如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时,我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并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也可用此方法,这首词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歌声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围之中,进入对词的学习,不必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词,并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三)音乐搭桥,体会意境,训练审美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多媒体技术成了实现语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我就从网上下载沙漠冬季风光图片来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图扫描进课件来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景观,再配上豪放、粗旷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马上能体会到作者那豪迈粗犷的胸怀和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其中的意境美。《饮酒》一诗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然而却充满生机的田园采菊图,学生对采菊一事容易理解,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对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闲适的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活泼、抒情的音乐,将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再加以适当点拨,学生自然就会披文入境,很受到诗人的那种闲适之情。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防止走马观花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可以大幅度增加课堂的容量。在每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教师都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课件。虽然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既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所学文言文的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语言的精美,促进词汇的积累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材料,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利用大屏幕,教师将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等用法,以图表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释文言文的句意,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教师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方法,都没有多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这部分知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知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可以一段一段地学习意思,一行写文言文的原文,对应着在下一行写翻译,并对重点词语进行注释、标注,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一节课不要求内容太多,学生也愿意学,愿意记忆。利用大屏幕,可以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写出来,一字一句地去解释,让学生反复理解,反复背诵。如讲陶渊明的《饮酒》时,我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打出,写上名句赏析,又将这句话的意思写出来,并且出示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进行解释,重点体会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