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8: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博士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它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核评价等[1]。因历史或体制等原因,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毕业后第一学位(或证书)授予情况角度对国外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可资借鉴之处,并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1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分类与借鉴
高等医学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大学专业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教育层次和形式有所变化,或强调学历,或注重资格,或突出学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况看,按毕业后的第一学位或证书的授予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1博士学位授予型
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补充资料)为依据统计,全球有近半数(49.36%)的国家和地区为医学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有的国家授予内科学博士或外科学博士学位)[2]。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是此类型的代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医学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进行的。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为已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再攻读4年医学课程,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它们的医学教育制度中有三个可值借鉴之处:设置入学考试。世界各国高校的入学制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考试制度”,一种是“证书制度”。考试作为一种标准,被用于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证书制度是学生凭中学毕业证书或其他证书就有进入大学的资格[3]。美国的本科毕业生在申请进入医学院前必须通过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学生入医学院前也要通过文、理和面试三方面的考试[4]。医学院特设的入学考试,保证了医学生的水平和质量,也保证了医学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学期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一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Ⅰ),在第四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二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Ⅱ),否则他们将不能进入临床实习(Clerkship),不能毕业,也不能成为住院医师。实际上,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使学生获得实习期间和日后行医所必须具备的合法资格,也是避免引发医疗争议和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医学生在毕业时也要通过一次标准化考试,以标志其知识和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否则不能从事医疗工作。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生毕业后,需申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培训后,其身份还只是全科医师,若想成为专科医师则需再经过几年时间的专科培训以获得资格。这样一来,由全科医师负责社区居民的普通疾病诊治和专科疾病转诊,不仅提高了医疗保健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1.2学士学位授予型
据统计,授予医学学士类学位的国家占总数的21.79%,其中以授予内科学学士学位或外科学学士学位的占绝大多数[2]。此类国家主要以英国、瑞典、新加坡等为代表。高中或大学预科毕业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5-6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后,即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作为5或6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大体上与我国现行5年制的医学本科教育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尽管医学也属于普通本科教育形式,但由于有一整套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以及对医学院校每年的招生严格控制,因此在其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医学教育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精英教育水准;医学生毕业后,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严格限制招生名额与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比如,英国高校的招生对象为获得高中会考毕业证书的人,但其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等专业由于名额有限,一般都采取筛选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3]。瑞典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只为自然科学班级毕业且成绩达到4.8分以上的高中毕业生[5]。新加坡医学院每年招生不足300人,本科教育采取“严进严出”的方式,入学后还要通过每年的年考,由于最后一年的学位考试要求很高,评分极为严格,因此通过率较低,而未通过全数考试就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6]。从另一项措施来说,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都已建立起一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强调标准的严格性、统一性,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扩展到大众化高等教育中[7]。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据调查统计,英国的医学毕业生中,除10%改行或不能毕业外,大约有30%的人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成为专科医师,30%选择成为全科医师(Gen-eralPractitioner,GP),其余30%不详[8]。全科医师的培训是从注册前住院医师(JHO)训练开始,由皇家全科医学学院来管理,为期3年。而专科医师的培养是由诸如皇家内科学院、皇家外科学院等各专科性皇家学院承担,从高中毕业进入医学院学习直到完成专科医师训练期共计需要12-14年时间,周期非常长[8]。瑞典医学院5年半的学习只是成为注册医师之前的训练过程,要想成为注册医师,要通过考试获得医师执照,还要做18个月的助理医师。之后,如果要选择从事专科工作,要继续接受4-6年的专科训练,方能成为专科医师[5]。在新加坡,其第一医学学位为内科学或外科学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是行医的必需资格。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硕士学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之一。也就是说它将学位培养与专科医师培养适当地衔接,区分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培养途径[6]。实际上,上述几个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国家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如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HealthServicesystem)、瑞典的全民医疗保险政策和新加坡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成效并有效降低国家财政在卫生保健领域的浪费,通过设置全科医师作为初级保健服务系统的“守门员”,使绝大多数居民对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入性大大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明智之举[9]。
1.3医师证书授予型
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资格、资历或实际能力的训练,而不将学位问题放在第一位,医学生毕业后,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或毕业后通过国家医学考试成为注册医师。这种类型的高等医学教育形式在全球约占18.59%[2],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德国大学的医学专业实行定额报名,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医学生入学考试(TMS)。医学院学制为6年,期间分为4个教学阶段,并参加4次全国统考。毕业后能否成为临床医师,不在乎是否获得学位,而必须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拿到结业证书;之后必须进行2年临床培训,获实习证明书者可申请开业许可证,成为正式合格医生[10]。对部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答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1]。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分学校理论学习6年和临床住院医生实践2-5年,没有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之分。6年理论学习结束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按比例分流为两个培养方向,未通过者转入2年的全科住院医生临床训练,通过者(1995年通过率为50%)继续攻读专科医学文凭,需要4-5年。“专科医学文凭”为法国临床医学的最高学历[10,12]。可见,德国、法国的医学生主要以获得证书或文凭的形式毕业,虽然也设医学博士学位,但这并非是从事医师职业所必需的。德国、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设置的入学考试。德国的医学生入学考试,采用定额形式,其竞争十分激烈,这样能保证生源的质量,也确立了高等医学教育继续保持精英性的品质地位。多次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德国,医学生在校6年的理论学习期间,每个学习阶段都要通过国家统考,毕业后还要通过国家医师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进入临床训练[10]。法国医学院的学生在6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也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13]。在校期间参加国家设立的医学考试,从而获得一定的行医资格,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必需过程,这可以让实习医师合法地接触病人而不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性质。法国医学生毕业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按比例分流成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两个渠道[13],有趣的是,博士学位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恰恰相反,特别注重技能训练的专科医学文凭,才是医学教育的最高身份证明。另外,其按比例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分流方式,是国家确保有足够卫生人力资源在基层服务的重要手段。#p#分页标题#e#
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分析
2.1基本情况
相对而言,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其过程比较复杂,但结果十分简单。学位类型。目前我国的医学学位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分为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科研学术型和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的专业技能型两种。学习年限。主要有3年制医学专科教育(毕业时不授予学位)、5年制(部分学校是6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7年制本硕连读医学教育(前5年为医学本科教育,完成者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两年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和8年制本博连读医学教育(毕业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纯粹的研究生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习年限为2-4年。获得学位的途径。在我国,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的志愿可能就读三年制高职专科,也可能就读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2-3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获得者和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继续深造,通过考取上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实际上,学位的攻读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专科毕业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生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在我国,并不严格限制非医学专业人员报考医学研究生,有些在职人员也可通过申请在职学习获得相应的医学学位。临床实习资格问题。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中,临床医学的专科生和本科生最后一学年进入临床实习,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的学生最后三个学年均在临床实习,此外,大部分临床专业的研究生也至少有1年时间在临床工作。这些学生在进入医院之前均缺乏必要的合法身份,因为他们一般在毕业第一年后方有资格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在读期间没有设立国家统一考试,使临床实习生从事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毕业后的身份。在我国,不论医学学位的有无,无论学习年限长短,也无论学习方式如何,任何一个医学毕业生,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这就是我国医学教育制度唯一最简单的地方。
2.2存在的问题
入学门槛太低造成医师培养质量的鱼龙混杂。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等精英性质的专业,也进行无限制的规模扩大。如此一来,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只要参加高考,达到相应层次的录取分数线,都有可能成为医学生。此外,入学门槛低还体现在专升本考试中,专业戒的跳转并无限制;医学研究生的报考也不受其原先专业的限制,甚至也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的方式跨越学位。培养层次过杂形成医学教育的唯学位错误倾向。我国目前医学专业的学习年限长短差异过大。毫无疑问,短学制由于时间有限,理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等素质类课程偏少,即使是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短平快”,因此其发展后劲有限,即使通过专升本或考研,也无法根本性地改变起点学历的水平。另一方面,从专科到专升本再到本科、研究生,为了追求学历和学位,许多医学生不断地应付入学考试、不停地重复学习相同的医学课程,也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学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临床实习合法性缺乏引发医疗纠纷事件增加。我国医学生在校期间,未安排任何涉及医疗合法性的国家统一考试,亦即在临床实习前并未获得作为实习医师的基本资格。实习生因为缺乏合法身份,连了解患者的病情都属于侵犯患者隐私权,更不用提实际的医疗操作了。毕业后从业岗位相同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加剧。应该说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别,掌握知识的偏重不同,而我国医师培养的出口单一,没有明确的岗位分流。这将带来多个方面的不公平性问题:①无论学习年限、受教育层次的差别,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②所有专科医师都只愿意留在高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也留不住专科医师,实际上也不需要专科医师,导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③决策者主观上希望大专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去缓解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但卫生保健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农村居民没有理由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服务。
医学八年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本硕博连读教育,其他专业的本硕博连读都是以培养PH.D为主。目前我国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定的是“MD”,但是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后三年一般安排一年的轮科实习(有的学校实际落实往往不足一年,因为学生要做科研课题),两年的毕业论文和答辩,特别是毕业论文一般按照科研论文要求,发表SCI论文才能毕业。这样实际上偏离了MD职业精英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PH.D区分不清。因此必须就院校教育阶段的实质培养目标进行选择,既然我国已经明确定位与美国医学精英教育目标一致,即职业MD学位,在校期间完成在独立行医之前所需学习课程的要求和能够接受住院医师培训的资格,使学生获得成为医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医生职业的价值观,培养医生都需承担的负责治疗患者的能力。作者认为八年制MD的培养计划中的后3年以临床实践教学为主,以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主,最后提交的MD论文,不要追求SCI及影响因子。这样就能在后三年集中进行临床实践教学与医学整体变革趋势的教育,改变后三年将临床教学与科研训练压缩导致变形的问题。
2八年制招生可尝试大胆改革
美国的医学生大多经过医学前的预科教育,即一般要完成4年的理工科大学本科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理学、工学(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工程)学士学位,且经历过严格筛选淘汰,学医的信念和目的更为坚定,心智更为成熟,一般在入学前就充分了解了医学职业的特点,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学习准备。目前我国八年制的招生主要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应届高中生中的成绩佼佼者,具有较高的学习素质的学生,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及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对各种专业都不够了解,对自我的人生和前途缺乏设计,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都是听从长辈的意见,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缺乏充分了解,对于医生的工作性质和应该具备的素养知之甚少,很难保证其对临床医学专业有足够的兴趣,且学校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征进行全面评价。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可以尝试适合我国情况的医学八年制招生选拔方法多样化。第一,试行在八年制学校中与相关专业联合招生、二次选拔的招生方法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非常热门的专业。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该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于具有报考医学院学习MD的优势。我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在医学八年制招生时,医学八年制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同招生。开始前四年都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到第四年时可以再一次双向选择。学生可以选择是继续深造学习医学MD,也可以选择完成生物医学工程八年制硕博连读,还可以选择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校方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择优选拔一定名额的学生进一步完成医学MD,部分八年制生物医学工程硕博连读。这样的好处是学生经过了四年的本科阶段的生物医学工程学习,心智已经逐步成熟。生物医学工程属于理工专业,不仅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经过四年的学习就会对医学的特殊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会理智地思与考选择。目前我国招收医学八年制的学校主要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几所水平高的医学院校,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样可以在校内实现招生改革。第二,进一步在校内试行4+4医学八年制招生,不受专业限制。我国设有医学八年制的综合重点大学,理工医和社科人文专业齐全,已经具备美国医学院招收学生的小的社会环境。在校内试行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同招生、二次选拔的基础上,可以向校内其他专业开放二次报考医学院的试行美国医学院招生的方式。试点中,可以试行校内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照:①本科生平均学分绩;②本科教师的推荐信;③对承担医生神圣职责的责任与义务的个人看法及自我陈述等。造成一种进入医学院的竞争事态,提高对医生这一社会角色的敬畏。第三,现有的直接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以上三种招生方式可分别试点,总结后,选择较优方式推广。
3毕业应优先到高水平的医院进一步落实精英医生的职业教育
论文致谢一:
值此课题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三年间曾给予我指导、帮助、关心和支持的所有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陈楠教授,是陈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在瑞金医院肾脏科继续我的博士生涯。
三年来,陈老师正直的为人,高尚的医德,务实的作风,宽广的胸怀都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她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她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和对肾脏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将是我一生的学习榜样。在本课题中,从选题、课题设计、到病例家系收集、试验操作直到最后的论文完成,多次得到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点拨。陈老师给我很多临床、科研、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工作的机会,使我从中得到锻炼,是我这三年来最宝贵的收获!
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我将时时刻刻牢记陈老师对我的教诲,踏踏实实做一名当之无愧的好医生。感谢瑞金医院肾脏王伟铭老师一直以来在实验及课题进行中的悉心指导和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在六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给予我莫大的支持。
感谢王老师在我课题进行中对我的帮助,让我可以少走弯路顺利完成实验。感谢瑞金医院肾脏科谢静远老师三年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谢老师在从我课题的选题、课题设计及课题进行过程中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关怀,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谢老师都会给予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可以顺利完成三年的博士课题。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科研思路及平易近人的品格将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谢任红主任、张文主任、陈晓农主任在我课题进行中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沈平雁老师、李晓老师、王朝晖老师、潘晓霞老师、马骏老师、冯晓蓓老师、徐耀文老师、史浩老师、陈伟红护士长、杨俪及肾内科病房全体护士。感谢肾脏实验室董晓蓓老师、倪莉燕、盛征、俞建民、俞夏莲等老师。衷心感谢瑞金医院科教处徐勤毅老师在学习上的关心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衷心感谢与我同甘共苦的肾脏科的师兄弟姐妹:张倩颖老师、严富洪老师、戴芹、章晓炎、林力、刘剑、徐丽梨、杜云蕾、邹彦芳、杜琇、仝君、高琛妮等。我们在一起学习工作的日子值得永远珍惜和回忆。感谢与我同窗三年的好友赵雪松、石娟、刘威,与你们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三年中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我们是一起苦中作乐的好伙伴,相信这份珍贵的友谊将是我今生宝贵的财富。
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默默的支持可以让我毫无顾虑的顺利完成三年的博士生涯,感谢你们三年来对我的理解,你们的理解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学生生涯即将结束,我将会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报达你们三十年来对我的恩情,很荣幸能成为你们的女儿,相信在你们的支持下,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最后还要感谢为本课题默默付出的患者,特别是连锁分析大家系的先证者和全体成员,他们所承受的病痛、他们超乎寻常的勇气以及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促使我也能够面对所有的困难不断前进,祝他们平安幸福!
论文致谢二:
行文至此,文章已经圆满画上句号。同时,也意味着长达八年的大学马拉松终于跑到了尽头。当恍然从临床实习、执业医师考试、工作面试以及毕业论文撰写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时,心中既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同时又隐约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喜悦的是即将顺利完成学业,踏入社会,以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忧伤的是马上就要离开这停放了八年青春的校园,离别那些曾经给过我喜怒哀乐的兄弟。八年时间,说长不长,可说短也不短,仔细数数这匆匆的一生又会有多少个这样的八年。
恰是这八年,应该是人生舞台上最充实、最美好的场景。此时,情不自禁的回想起八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从一个少不更事的愣头小子逐渐成长成一名能担当、有作为的有志青年。我深知,在这八年的成长历程中,有太多太多的人默默的支持和帮助着我:在我迷茫时,有人给我光明;在我颓废时,有人给我警醒;在我失望时,有人给我鼓励;在我犯错时,有人给我宽心;在我犹豫不决时,有人给我出谋划策;在我失望无助时,有人给我鼓舞关心…...平时,大家有机会在一起时,全然没觉得可贵;可如今,马上就要离别时,才懂得好好去珍惜。心中有好多话,既然不能当面道来,只好借此最后机会一一倾尽。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生身父亲。我很庆幸,感谢我的家庭,这么多年来,不管多苦多累,始终没放弃给我不断学习的机会。父亲常说,只要你有能力,就算砸锅卖铁我也会供你继续上学。如果没有父亲的这种坚持,就不会有今天我所有的这些成绩。好在艰苦的日子终将过去,我会用自己的双手好好报答您。我还要感谢我的母亲是您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教育我,支持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鼓励我,但正是因为如此,造就了我坚韧、成熟、不屈不挠的精神,一路坚持着我走到今天。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婧雯,以及婧雯的家人,在我大学最后最累的日子里,你如夭使般的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给予了我爱情的滋润,是我在前进的路上更有动力。感谢你们,我的家人,感谢你们的牺牲,感谢你们的付出,感谢你们的默默无闻,感谢你们的勇气和坚持!
论文致谢三: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一转眼,八年的医学生生涯在这个夏天即将结束。毕业在即,不久就将开启人生的另一个全新阶段,此时此刻,我感慨良多。回首过去八年的求学生活,深感自己收获颇丰。能够顺利完成这八年的学习、实习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努力的生活、交友,与我的导师、家人及同学的帮助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郭小梅教授。我进入专科学习后,就深深的感受到了郭教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研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他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我的毕业论文从设计到最终完成的过程中,郭教授一直非常关心、耐心指导,让我受益颇多。
同时,感谢师母郝巧玲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怀备至及正确引导,感谢他们八年来对我的无私奉献和支持。也要感谢我所有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帮助。没有他们做我坚实的后盾,我无法如此顺利且偷快的完成这八年的学业。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给我提供的求学机会,感谢同济医学院给我提供的学习平台,在这里,我不断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感谢同济医院所有科室医生、护士老师在我实习期间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心内科全体教授及肖志超老师、秦瑾老师等在专科学习中对我的谆谆教导,他们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为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感谢一起走过八年的所有同学,是他们这群一起奋斗的小伙伴,让我原本艰辛、枯燥的医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感谢和我一起做实验、上门诊的课题组同学贺超、李丹、夏南、白静、周颜慧、刘纯、彭稳中、钱翠平、郑立胜、喻敬文、张弃、葛北海、刘聪、温玉祥、鲁泽浩,是你们无私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在专科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收获颇多。
衷心感谢所有曾经关心和鼓励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论文致谢四:
光阴荏苒,八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毕业季,回首八年异乡求学生涯,真诚感谢所有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人!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廖玉华教授。廖教授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对待患者耐心温和,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在廖教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临床知识,更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作为学者,廖玉华教授科研功底深厚,博学多才,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
在我心中,廖教授永远是风度翩翩、气质高洁的长者,祝愿廖教授身体健康,平安快乐!感谢袁璟教授为我细心规划安排实验课题和临床实习工作,手把手将我从对实验.一窍不通培养到现在可以熟练掌握常用实验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严师出高徒",衷心感谢袁教授对我的严格要求,指导我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博士课题研宄并积累的一定的临床经验,谢谢您!我还要感谢余淼师兄。余淼师兄的严谨、细致、热心、真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做实验中最难熬的日子里,余淼师兄的鼓励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余淼师兄身上,我学习到了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学术素养与工作态度,谢谢!
感谢心研所的王敏、刘奇志、郭和平等诸位老师,感谢你们几年来给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你们营造的优秀的学习与科研环境。在心研所科研的时光,格外的开心和快乐。感谢梁薇师姐、李欢欢、朱明鑫、龙琦师妹、文爽师妹、张雨濛师妹、丁培武师弟给予我的支持帮助,一起做实验的日子总是那么快乐,祝福大家实验顺利,多发文章!特别感谢梁薇师姐和文爽师妹对我实验的无私帮助,你们的辛勤付出,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确保了我的论文工作按时顺利的完成。
感谢朱明鑫,八年同学情谊相知相伴,一切尽在不言中。一见欢欢,心情永远是晴天,感谢李欢欢带给我的轻松和欢乐。感谢实验室的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无论是借用试剂仪器还是请教实验方法,大家总是那么热心和无私,谢谢你们给我的帮助!我还要感谢亲爱的室友蒋顺、蒋蔚蔚和许琼元,八年来一起学习、生活的时光,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是我美好的回忆,马上就要各奔前程了,祝你们一路顺风!
最后,感谢26年来一直陪伴我的父母,女儿一直是你们最大的牵挂,在千里之外求学,每年陪伴你们的时间都很短暂,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理解,你们永远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希望爸爸妈妈永远开心、健康!就要开始工作了,我会继续努力,向下一个人生目标奋斗!谢谢你们!
论文致谢五: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的博士生涯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感恩之情如泉水般喷涌而出。首先感谢我的恩师郑家伟教授,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学习中谆谆善诱的指导让我在求学之路上不断前进。先生宅心仁厚、虚怀若谷,他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帮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此生莫大的荣幸!临床工作中,从最初的叩开口腔医学之门到现在对常见病的熟练诊治,都离不开恩师的悉心培养。科研工作中,恩师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及不懈探索的科研精神将永驻吾心,正是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本课题研究得以圆满完成。此刻,学生只想由衷地对恩师说声:谢谢您!
在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学习期间,得到叶为民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致以衷心感谢!同时还要感谢竺涵光、季彤、王延安等老师的帮助。
万分感谢口腔肿瘤生物实验室陈万涛教授、韩泽广教授,张萍、徐骎、严明、王旭、张建军等老师在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无私帮助和指导。
1952年,张运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医生家庭。1970年中学毕业后,他被招进一家工厂当钳工,对机械制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学好机械制图这个难题,张运白天干活,晚上苦读,一年多后就能独自完成从设计、制图、描图、校对到审核好几道工序。
从初级钳工到高级学者
1973年,渴望到工科院校深造的张运参加了大学考试,然而却被来自山东医学院的招生老师一厢情愿地领进了医学院的大门。虽然步入医学殿堂,但张运始终割舍不下他的“工科情结”:上人体解剖课,他会想起组装的机器零件;看到四肢骨骼,他会想起机床的曲轴……他那藏在近视镜片后的明澈的眸子,总是在不停地搜索,寻找“工学”与“医学”的结合点。
张运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大学二年级的那堂生理学课。就在那堂课上,他第一次听到人体中有“电”,生物电。“这不就是我要找的东西吗?”生物电激发了张运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他又认识了人体与电的的结合物――心电图,并把能够找到的各种有关心电图的书籍全都买了下来。他像一只在沙漠中突然看到绿洲的羔羊,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他立志要在当时被称为“为医治资产阶级老爷病服务”的心电图学领域,拓出一块属于自己的绿洲。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要想掌握本专业最新、最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要阅读大量的外文尤其是英语医学杂志、专著。当时大学里也有英语课,但教材只有薄薄的两册,而且都是最初级的内容。为了能系统地学习英语,张运悄悄找到了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的英语教授胡玫。二人达成君子协议,胡教授偷偷地教,张运偷偷地学。当时学校校址在泰安,周围是一片茂密的玉米地,是个“偷艺”的好地方。于是,每天早晨、中午,张运就钻进玉米地悄悄学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张运的英语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毕业不久就翻译了10多万字的英文资料。事实证明,良好的英语水平为张运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他如虎添翼。
神秘心脏的“追新人”
1976年大学毕业后,张运来到聊城新医医院。在这所专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医院里,张运有了用武之地,他急切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一天,医院收住了一位病情特殊的心脏病患者,心跳每分钟300多次,按常规治疗,病情反而加重,生命垂危。医院和聊城地区的著名心脏病专家来了,可面对这一罕见病例都束手无策。初出茅庐的张运根据自己学到的丰富的心电图学知识,断定这是一例罕见的心律失常,并提出了对症治疗的方案,结果很快见效,3天后病人就转危为安。
短短2年的临床工作让张运进一步认识到,医学界对心脏这个神秘的“机器”还知之甚少,破译心脏“密码”,道阻且长,但他要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1978年,张运以优异的成绩考回山东医学院,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高德恩教授攻读心内科学。在老师的指点下,张运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涌现出一个个新的构想。他的毕业论文《联合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在国内首次证明了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室壁运动异常早于心电图异常。从此,在张运研究神秘心脏的道路上,不断上演着新的追求、新的设想、新的论断、新的成果。
震动国际心脏病学界的“娃娃医生”
1983年,正当国际医学界对多普勒超声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张运被国家教育部选送到多普勒超声新技术的发源地――挪威去进修深造。那里的心脏病权威们根本瞧不起这个来自中国的只有31岁的医生,戏称他为“娃娃医生”,指派一个护士带他。张运被激怒了,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中国人的能力。当时,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二尖瓣口血流量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尚未解决的难题,张运盯上了它。当他提出要进行这个课题研究时,导师大为震惊,因为这不仅需要丰富的心脏病学知识,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学功底。望着老师怀疑的目光,那股爱国情、自尊心、不服输的性格汇聚成的力量在全身涌动,张运暗下决心:我必须完成!
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张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去。经过反复的标本剖析、超声技术观察以及数学公式推算,他终于发现用“椭圆形模式”代替以往的“圆形模式”去计算二尖瓣口的血流量,得出的数据与临床的金标准――心导管法测试的数据结构极为近似。不久,研究结果在欧洲最权威的《英国心脏杂志》全文发表。
这一惊人的发现立刻震动了挪威甚至国际心脏病学界,专家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主动提出让他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凭着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到1985年8月,他已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十几篇论文,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多种瓣膜性心脏病进行定量诊断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新公式,受到国际心脏病学界的高度评价。1985年12月,张运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挪威历史上用2年时间完成5年博士研究工作的第一人。
造福中国心脏病患者的“带头人”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诊断心脏病需要把一根导管插到患者心脏里,那时候“插管子”的技术不好,时常会出现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死亡,随着多普勒技术的应用,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给患者作出多方面诊断,很简单,而且完全没有损伤,再也不用插管子了”, 张运说,“我的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要争取社会效益,最大幅度地减少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了造福中国的心脏病患者,张运1985年底回国后先后举办了多期“全国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经过培训的医生,很快把这一新技术带向全国,使我国心脏病诊断技术迎来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为使更多医生掌握这一技术,他还编写了65万字的专著《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此书后来成为医生涉足这一领域的必读教材。
[关键词] 实验设计;教学;研究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63-02
在研究生3年的学习期间,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过程中,思路设计显得尤其重要,设计得好,可以按时地完成研究生期间的课题和毕业论文;但如果设计得不科学,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容易走弯路,最后有可能不能按时毕业。为了帮助研究生提高实验设计的水平,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对中药研究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知识,写出综述,找出实验出发点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由导师指定一个研究方向或课题,以此研究方向或课题为中心,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和进展进行了解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首先应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课题综述。根据研究的方向,收集准确完整的含有丰富信息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必须进行质量控制,包括统一性、确切性、可重复性等。例如,研究当归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可以先查与当归相关的综述,了解当归提取物的成分, 研究进展和研究现状: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是中医临床重要的补血活血药,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水肿及慢性炎性损伤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炎症后期肉芽组织增生等等。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需要全面涉及,从中选出有价值的文章仔细阅读,在优秀的硕博论文中,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都写得非常详细,对于有价值的可以进行借鉴。在药理分子机理的研究中,一般国外的文献比较有借鉴价值,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研究得比较透彻,很值得研究生学习。
接下来可以查慢性盆腔炎的有关文献,包括病型和研究现状。盆腔炎(pid)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以及盆腔脓肿。其病变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分布于几个部位,甚至延及整个盆腔脏器,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临床上尤以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最为常见。慢性盆腔炎由于长期炎性刺激,渗出增生等炎症反应,使盆底组织增厚,器官与周围组织多有粘连,严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抗生素治疗效果差,且不能长期应用,一般抗菌效果不是很理想,中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等等。这样可以将慢性盆腔炎和盆腔炎的概念区分开,将范围缩小,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最后,需要查阅当归和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将两者结合起来。关键要了解目前研究的状况,避免重复别人的工作。把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有目的地进行科学加工,使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找到出发点,也就是自己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创新点。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将自己的工作和心得用文字表述出来,就是写综述[1]。
科研工作是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开发自我潜能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一过程可以帮助研究生提高检索文献的能力,增加学习热情;可以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增长才干,加速成长;同时,也可以促使研究生从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中,筛选有利资源,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提高科学的鉴识力。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技术上和心理上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更好地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2]。
2 写好开题报告,科学地设计好实验过程
综述写好后,接下来就是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实验目的,根据研究的目的,制定总的研究方案,具体包括研究对象,样本含量和样本获取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原则,确定观察指标及精度,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拟使用的统计方法等等[3]。
实验步骤的设计,可以参考“当归中的藁苯内酯对raw267.4巨噬细胞中inos的阻止
作用”一文[4],作者对药物研究的实验思路设计得非常科学和合理,用western blot检测到ikk的浓度上升时,选用相应的阻断剂后,检测到ikk的水平也相应地降低。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当归提取物中的藁苯内酯对细胞中ikk的影响,显得更加客观。要注意的是,检测一个指标水平的升降,一般采用两种技术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验证,即一个指标直接检测到上升了,再采用相应的阻断剂能否也能检测到这个指标的下降。
实验中,样品分组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样品中一定要设对照组,每组的样品数也要达到统计学的结果。若用单因素分析取代多因素分析时,要能正确揭示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要遵循均衡的原则,使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还需遵循重复的原则,样本量达到统计要求,这样结论才可信,正确理解并认真实施设计中的随机、对照、重复和均衡四个原则,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实验方法,为整个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下一步工作中得出科学的结论[5]。
例如,一位研究生的实验目的是检测一种中药对肝癌细胞的影响。首先是进行药物浓度的初步筛选。细胞种板24 h后加药,24 h后,mtt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超过了80%。接下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和调亡的情况,但最后没有任何结果,一切得重新开始。这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技术上的问题,但到后面为什么要重新做呢?实验设计在药剂学研究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6]:首先,在筛选实验阶段应该多设几个相应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浓度不能单一;在时间上,也可多设几个时间点,这样全面考虑,才能去除无效因素,真正确定重要的因素。这位学生的药物浓度是单一的,时间也是单一的,没有对比,无法说明问题;第二阶段是效应设计的阶段,从第一阶段的数据发现因素-响应间的效应和数学关系,可以看出细胞对药物时间和剂量两方面的依赖性;第三阶段,优化阶段,通过全面思考和优化处理,达到设计目标。mtt检测出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达到了80%,说明大部分细胞已经死了,进行流式细胞仪的检测很不合适。因为细胞经过处理后,细胞数量远远不够,所以得不出结果。当重新设计实验的时候,已经临近毕业,时间非常仓促。
实验设计既要求实验有可操作性,又要求有明显的结果可见性。研究生实验研究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思维,提高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极大地影响实验结果的好坏。
综上所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缺乏科学严谨的设计,其后的一切研究工作就可能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 赵胜堂. 医学科研立题与科研设计(之二)[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1,10(3):53-57.
[2] 施洪. 如何开展科研工作[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7):109-122.
[3] 王元国,林开勤,万恒贤. 综合性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74-76.
[4] su yw,chiou wf,chao sh,et al. ligustilide prevents lps-induced inos expression in raw 264.7 macrophages by preventing ros production and down-regulating the mapk,nf-κb and ap-1 signaling pathways[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11,11(9):1166-1172.
在5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记者在采访孙丰源教授时,印象中他曾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提出了“大医院从医学院校招收毕业生不要只看重学历”的建议。连续参加了5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孙丰源教授,至今依然关注着新医改背景下的医疗人才培养问题。这次,身为医院副院长的孙丰源教授,再次从住院医师培养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
拥有高超的医术,
是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采访一开始,孙丰源教授即直奔主题说:“医改已经进行3年了,但在这一轮医疗改革中,医生依然面临尴尬的境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随后,在记者提及5年前的那份提案时,孙丰源教授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我曾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大医院从医学院校招收毕业生不要只看重学历,更应注重动手能力,切忌学历无限拔高,以至于有硕士生不招本科生,有博士生不要硕士生。”
孙丰源教授接着说:“在当今,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找工作,这是现实问题。别的不说,我自己带出来的硕士生,毕业后求职也很艰难。很多硕博连读的博士毕业生已近不惑之年,却缺乏临床实习经验。从熟悉掌握手术操作的角度讲,不论是年龄、精力还是动作反应等,年近40岁的博士生都不如20岁出头的本科生。”
孙丰源教授感慨地说,医学教育面临很大的问题,教育体制和方式方法与基层单位用人标准不协调。医学院校一味追求学历上的教育,但不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技能的学习,这样就会影响实际工作中医疗水平的发挥。因此,他认为,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有鉴于此,孙丰源教授认为,医学博士生更适合在科研岗位发挥作用,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涌向临床。
随后,孙丰源教授说:“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医生的作用?如何做好医师的事业?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而且,这几天我们政协医卫组讨论的内容,有很多也是围绕这个话题去发表意见的。我们暂时先把我们医生的委屈、把我们医生的牢骚放一边,反过来看医生的主体职责是什么?我本人认为,医师培养,应该围绕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这个宗旨,可以说这是永恒的主题。”
住院医师培养的两个“一刀切”现象
谈到我国医师目前的培养路径,孙丰源教授说:“一名医学生经过医学院校数年的专业理论学习,虽然他们已初步掌握了基本医学理论,具备了将来成为一名医生的基本条件。但实践证明,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往往还不能胜任医疗服务,还要经历毕业后系统性的专业培训,特别是毕业后的最初数年,对于一名医学毕业生来讲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住院医师培养的特点,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在某些地区试行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应该说这项制度有利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有利于高素质医生的培养和产生,将对我国的医学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孙丰源教授继续说:“我想着重说的是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问题。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状况是,在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方面,最近几年我们推行了一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下一步可能会在全国逐步推广。但就全国试点的这几年来看,目前的试点工作,我了解到的情况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根据我的调研,我认为,目前我们的住院化医师培训方面,存在两个‘一刀切’的问题。”
孙丰源教授进一步阐述说:“我所说的两个‘一刀切’问题,第一,是时间上的‘一刀切’。医学本科生在学校通过三年规范化的继续培养后,应该可以获得研究生学历。目前来看,有很多地区不管你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要通过两到三年――个别的是两年、大部分是三年的培训,我认为,这个时间对于本科和硕士就不公平。因为大多数省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科学性,表现为不分专业、不分学历,所有住院医师均要例行两到三年的培训,这种制度对于今后从事专业性极强的某些医生来说,显然教育周期偏长,所投入的时间与所获得的收获不成正比。”
“第二个‘一刀切’,就是培训内容方面的‘一刀切’了。教育机构没有考虑医学生今后要从事的专业和你要培训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是不是有必要进行培训的问题。比如说,一名外科医生要不要培训检验科?他轮转了一些必要的科室必然要花费时间,这对他有没有意义,医学生对这样的安排有没有积极性?另外,我们现在所设立的学科当中,亚专业非常多,比如说内科系统可能要有十几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都要医学生进入基地去培训,这样的结果是,光一个内科系统,医学生就可能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每一个亚专科又要轮转消化内科,这可能跟研究生的专业关系不大。这样的动机应该是好的,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他轮转时间只有两周,还没有熟悉呢就又转走了,这无疑等于荒废了两周的时间。我在调研时了解到了安徽、湖南、湖北,以及山东青岛等地的情况,我们通过医疗会诊等活动接触到的医师,往往对此都有意见,而且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在我们现有的医疗体制下,培训的单位一般是不会给予重视的。这些医学生,他们今后肯定也要带学生、也要培养年轻学生的,轮转者不是这个单位的人,他也不分配他工资,也不负责他什么,就是在这儿轮转。轮转的进化、考核机制也都没有到位,只是在走形式。那么,这些医生转了一圈儿回来,我问他们你在干什么,有人就说,我也就是帮着老师推推病人,跟着老师一块儿去转转病房、门诊。有点儿思路的学生可能还会看看这个科室有什么特点等等,但真正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却几乎没有。所以说,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总体趋势还是有很大问题的。我认为,其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培训、轮转的专业科室过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各个学科划分较细,特别是在大医院,一个学科可能细化为十几个亚专业,如果每个住院医师都要轮转这些亚专业学科,每个亚学科轮转的时间很短,有的只有一到两周,这只能是走走形式,达不到真正的培训效果。”
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规范化培训目的
除上述问题外,孙丰源教授还认为:“培训医师的收入普遍偏低,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目前医生的收入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依靠绩效,绝大部分的轮转生没有纳入轮转单位的绩效考核范畴,不支付这部分人员的报酬,这些轮转生只在原单位领取基本工资,尽管有的省市由行政主管部门给一些补贴,但是对于一名刚刚毕业的医学生,本身已经历了较长的学习周期,毕业后又面临数年的较低收入,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收入形成较鲜明的对比,又恰逢恋爱、成家之年龄,显然会影响他们的实际生活,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有碍这些人员在培训单位积极性的发挥。同时,我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由于培训单位对培训人员重视不够,还会导致培养计划很难实施。因为每个住院医师轮转的时间长短、人员水平方面的差异,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市场,轮转单位较难做出实用的培养计划,甚至有的单位认为这些人员不是‘本单位人’,存在重视不够,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培养规划和具体指导教师,造成培养计划不具体、落实不到位,其结果,仍无疑是‘走走过场’。”
针对自己所归纳出的住院化医师培养的两个“一刀切”现象,孙丰源教授认为:“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事,也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高水平医疗服务的关键是医生的素质和水平。那么,我们如何把一种非常好的机制措施,比如说住院医师专业化培训,去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问题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培养路径呢?首先我认为,我们针对住院化医师培养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怎么样落实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特别是如何能够让医学生切实可行地到轮转基地能够学到东西、有收获,能够起到三年培训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了。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我们住院化医师培训制度的整体实施,更有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的实现。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打个比喻,比如说作为一个住院医师,毕业以后,前几年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家庭的问题,有的还谈恋爱。他可能在原单位得到基本工资,在轮转单位什么都没有,甚至有的夜班费都不给,那么他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往往医学教育本身的学制比较长,教育周期长。如果这三年没有收获,我觉得是这种浪费。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如何真正落实,这是一个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孙丰源教授说:“为了能够更好地把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不让这些人员无谓地浪费时间,真正实现培训目的,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根据住院医师的学历和今后所从事的专业特点,制定培训周期和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不再搞‘一刀切’,而真正做到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浪费时间,不走过场。其次,我们要探索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的收入的补偿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如可以采取行政主管部门的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相结合的形式,形成用人单位‘为我所用’、‘由我所支’,住院医师‘劳有所得’应努力工作的良性机制。最后,培训单位还要重视‘培训’工作,确定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将住院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表现纳入今后晋升、培养的考核体系,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
采访到最后,孙丰源教授感慨地说:“我们设立一项制度,不能让一代人受了损失以后才明白过来,然后再费很大的力气去改正,我们不应该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制订一个制度时,订立之初,就应该是非常切实可行的。要想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就应该切实做到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最初设计这些制度的目的……”
专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