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教教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6 18:48: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业教教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业教教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第2篇

新课改要求教师们能够放下传统的观念,能够让学生们尽可能的接受教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是说改变就能够改变的。教师们需要一个契机来改变传统的观念,而国培则为教师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国培是教师们接触教育界精英与专家们的良好机会,他们能够获得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例如要懂得尊重学生、要能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各种全新的观念。教师们获得这些观念后,并不代表教师们的观念已经改变,能够运用到教学中,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因此,还需要将这些先进的观念进行内化。在国培的过程会提供各种实践探索和相互研讨的机会。而通过实践探讨与教师们的相互研讨,教师们就能够将这些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自己的、私人的,然后让教师们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自觉的、持续的应用这些新观念。

二、通过国培教育,让教师正确的理解教师职业所应该担任的角色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作”,教师们必须要认清自己所应该担当的角色,认真的执行这项工作。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都是人们学习的典范,因此教师要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学生的尊重,并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认清自己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在国培计划中十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强掉学生的参与度。这就让教师们理解自己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们主动的去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会空间,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各种想法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各种想法的对与错。培训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充分的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能够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肩负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宰,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努力做好“激励者”的角色。

三、通过国培教育,让教师们在在合作中求发展

新课标中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想要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现可改目标,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教师想要自己独立较好的完成。通过国培,让教师们学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让教师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未来社会形势,学生们想要更好的生存、发展,就需要掌握很多知识与学习的方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他们在学校中接受教育时能学到什么。这就要求教师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师自身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国家与学校的努力外,教师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自己必须要学生与他人合作,吸取他人的先进思想与理念,以此来提高自己。通过国培,教师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教育并不是某一个教师自己的事,它需要教师们相互配合、合作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也只有在合作中,教师自己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四、通过国培教育,让教师重视反思教师职业

第3篇

1.1教学的反思能力

教师要有经常反思的习惯,这样就可以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中,多视角和多层次地分析和反思。反思能力可通过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察与分析教学等方式进行培养。

1.2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成功教学,使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效果,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和控制调节,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他的教学能力的调节中枢。培养教学监控能力的实质是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自我评估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教师修正和控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敏感程度。

1.3教学探究能力

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着的问题进行授谭,在理论指导下,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指导教学的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体现教师思想的灵活性和深度,来反映教师独立思维的创造性。

可通过教学实践和课后学生的疑问中进行培养。

1.4良好的科研素养

教师的强烈科研意识可以使其掌握科研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掌握科研的能力和解决问题题的能力。教师之间要有相互合作及时沟通的能力,集体背课,扬长补短,资源共享,一起研究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

2.1提高文化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包括数理化和文史地的知识,还包括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观念。教师除了要掌握所教学科基础的理论,还要掌握文、史、哲等学科的知识。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每个教师义不容辞。只有教师具有文化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地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2.2加深专业理论知识

所谓专业理论知识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本专业工作时,所需相互联系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知识构成。如教师专业知识不精深,会影响到授课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可理解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爱好和信念。学生随着知识的加深,求知欲望也不断地增强。如教师吃老本,是远远跟不上发展的。所以,必须对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和加强,在职进行学习,加深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2.3参加培训

教师培训的形式,具有多样化和层次化,选择有效地培训方式,才能真正地实现培训的目的。例如:在某次教师的培训课上,主讲是一位资深的中学语文教师,他首先给大家提出了一个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然后结合案例提出问题,请大家和他一起讨论。随着窃窃私语到互相交流,现场气氛渐渐活跃起来,不时有人站起来发言。他的准备很丰富,有影视节选,还有动画设计,所用的图片也很漂亮,而解释则点到为止,没有滔滔不绝地讲解。讨论完案例后他只问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谁来评价一下,你喜欢我在这里长篇大论而你们昏昏欲睡呢,还是喜欢刚才大家一起参与讨论?”他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笑声。接着,他总结了一句话:“我们刚才共同经历的就是新课程。”其实,培训模式之所以效果好,就在于它是走向教师教学实践的培训模式,充分尊重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不把教师当作局外人,以平等、民主和对话的原则,引起教师的学习兴趣,吸引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教师从案例里发现自己的存在。总之,案例培训模式是事与理有机结合的模式,适合教师的职业的特点——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进行反思,因此,自然也就受到受训教师的普遍欢迎。当然,教师培训的方式和途径还有很多,例如校本培训方式、教师通过读书自我培训方式,此外,还有网络培训、外出学习培训、课题培训等等,这里,参与培训的教师只要结合自己的受训感受,强调案例模式的好处即有效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培训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第4篇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它能够很好的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和上级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其实是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着教师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所谓的职业技能主要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详细一点的讲,包括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等等。作为青年教师来讲,首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等等,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以下的一系列的职业素质。

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念,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以此为方向,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能一直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之中,教师还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前瞻性、有目的性的向学生来传达和讲解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来讲,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由衷的热爱钻研科学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能够认真的备课和讲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良好的组织,对教学的结果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检查,要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的发达,在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依靠语言来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与他们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间接地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风尚也有着影响作用。教师的这种依靠口授来进行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扎扎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语言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听众的兴趣,使对方在自己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学习。[1]

积极有效的交流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单单面对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还必须要面对学校的领导、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学生的家长等等。如何积极有效的处理这些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教学的成效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家长,可以团结同事,善于与他们进行合作等等。

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者也是青年教师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率先垂范的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发展,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往往给正常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青年教师来讲,更是如此,由于入行不久,薪资水平并不理想,面临着极其大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必须要注意到这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另一方面来讲,青年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往往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在实际教学经验上却非常缺乏,所以他们也往往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和关心。总体来讲,管理者要真切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对本职工作、对学校能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然后以百倍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

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改善教学的大环境,以此来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教学大环境主要包括全校范围的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人文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一个有着良好的校风和和谐自然的人际环境的校园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

加强自主能动性,充实和完善自我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由于从事教学工作不久,教学经验没有老教师那么丰富,所以,必须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还应该关注教学的观念和能力的改变。学校还应该关注及时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情况来开展工作,注重于扩展教师的学科结构,使他们能够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3]

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变化,机械制造行业的进步必然会促使对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要求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影响专业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的能力培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坚持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为培养高层次的机械专业人才奠定宝贵的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愿望,其培养方式与中等职业教学、本科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却不意味着是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但却不意味着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般。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具备着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具备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核心是强化实践教学,强化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并通过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为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于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主要依托,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的技能培养为其根本目标,并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主导方向,以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其引导内容,最终以多证制教学为手段。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以一切实践性教学活动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机械行业为其背景条件,并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术能力培养来对课程的内容和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另外,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能的培养要坚持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并合理制定课程内容、实验、实习以及实训等各个方面的项目活动。在单相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应当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技能的培养为其发展目标,促进综合技能的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塑造。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尤为注意的是教学的前瞻性和延续性,确保机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化发展,进而增强技能培养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

课程体系集中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和教学水平,促进技能培养对实现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岗位职责的能力培养为根本性目标,同时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其培养主线,坚持能力知识的分解和完善。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应当坚持机械制造行业的背景条件,要保持着宽口径的发展要求。另外,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技术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扎实巩固学生的基本功。设置灵活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始终重视技能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深化改革

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体现在机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促进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降低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使用频率,从而构建一个完善、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应当改变实践教学课程中过分重视课程理论学习的现象,同时与模块各个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为学生开展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的技能培养所构建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学生既可以通过单独的实验训练得到能力的加强,同时也有助于在综合实际训练中产生对设计和制造的灵感,进而得到全面的锻炼机会。另外,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实行了多证制教育,选择最能突出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多元化的资格证书内容,并为学生增设考证的内容性训练,促进学生同时具备多项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满足现今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更为优秀的机械人才,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投入力度,以便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技能性人才创造条件。

作者:赵跃松 单位:大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甘勇.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2,(01):35-37.

第6篇

教育部制定、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的基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两者其中的“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实践取向、终身学习”都体现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特别需求。一直以来,在教师教育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专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因应教育实践的新进展而被动式修整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并以系统的学科知识释出对应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教师教育作为能力(实践)体系的“职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基于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选择序化”,并以序化的学习领域实训工作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为教学的主要目标。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第35次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建议》,强调必须重视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统一性及终身化。而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技术也正为自主性与终身化学习不断提供无限的、便利化的时空条件。所以,应当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构建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中,课程目标领域是:①教育的信念与责任;②教育的知识与能力;③教育实践与体验。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基本内容为:①专业理念与师德;②专业知识;③专业能力。这两个标准,构成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一是理念(信念)与师德(责任)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与能力部分;三是实践与体验部分。在此重点论述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构建:如前所述,教师职业“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那么什么是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就小学教师而言,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有关小学教师的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组成内容的确定,只能是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育的真实工作过程———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研活动及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工作(成长)过程(行动领域),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知识篇”和“小学教师技能篇”的两大组合(知识与技能)模块(学习领域),正是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与配套教材建设的创新尝试。

1“.小学教育知识篇”(专业知识)包括:教育与教育学,小学教育,小学生、小学教师的相关专门知识(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主题案例及知识话题引导知识学习)。

2“.小学教师技能篇”(专门技能)包括:教师成长、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育研究的相关职业技能(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真实工作案例及行动体验引导技能实操)。作为配套教材建设,首先应当革新“教材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不再“为教而编”,而是“为学而编”,变教材为学材,即有助于变教而学,为学而行。因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在总体上既要体现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特色,在具体部分又要体现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与教学过程的“学习领域”对应关系。最重要的是,更期望通过执教者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知识灌输”为“行动体验”,创建职业化的“自主、行动、合作”的教学文化。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技能实训

小学教育永远是实践第一的活动。在职业教育理念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能力一般都比知识量更为重要。因此,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有关小学教师工作的系列技能部分就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与小学教育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自主性或探究性学习理解和掌握。我们既不能单方面谈论课程的内容构建,也不能离开课程的内容构建单方面谈论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必然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必须同时考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但同样也是适用小学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因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就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与交流”完全就是小学教师实际工作要求的预演。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更是任何职业教育所必需的。

2.微格教学法原作为教师教学技能专用的教学法,实际就是与具体组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角色扮演法”或“模拟教学法”在内涵上一致的教学法。现可更大范围用于教师系列职业技能的实训。

3.多元智能(MI)教学法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法,要求以一种或多种智能探究单个或综合性学习主题,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法,如果把MI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结合,完全可以生成新的MI—行动导向教学法,可更全面有效地培养作为小学教师不同于和高出其他职业的综合能力。

第7篇

在古典德性社会里.对“美好生活”的探讨成为古典作品的主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以戏剧的形式探讨了人的德性生活得以最高展现的可能性的社会.尽管柏拉图深深知道这样一个最高可能性的社会的实现要靠运气亚里士多德没有看到他的老师建立起来的美好城邦只是一个样板城邦.在他看来.这样的城邦无法实现.于是他把柏拉图的哲人工城邦转变为一个贤人城邦.这大概相当于中国儒家追求的君子社会然而.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美德社会自马基雅维利以来.现代性的思想家不再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性.他们把人性降至最低.人性恶成为现代人一切制度设计和道德设计的逻辑起点。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根本的道德事实变成了一种自我保全的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囝霍布斯等作家继承了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的精神霍布斯把道德奠定在人的激情之上.将道德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用人的权利取代了自然正当.把应当拉回到世俗的存在由于在现代性思想家那里已经没有了好坏与善恶之分.人性的根本在于自我保全.因此.他们不愿意相信柏拉图式的美好城邦.更愿意相信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于是.他们为了使自己相信成功.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他们必须降低人的目标.这样就致力于“以普遍的承认来替代道德德性,或者.以从普遍的承认获得的满足来替代幸福”于是,卢梭提出了普遍意志之说.康德用形式上的合理性、也即是普遍立法之原则来检验行为准则之善性.而不必要诉诸任何实质内容的考虑普遍承认的就是正义.就是善性。

就现代性思想家的设计而言.不是不道德而不是更道德应该是现代性道德的命运如此.不是不道德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的标准或所谓的底线.就象有人讲的.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崇高但不能允许诚如霍布斯所说的.自我保全是人的本能和基本权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人放弃自我保全之权利做出道德崇高之事呢?要求他人崇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特别是.道德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

在现代性条件下.现代道德已经放弃了何为对错与好坏的追问.普遍承认的就是合乎道德的:或者说,道德不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而是实际上如何生活的问题这是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性方案的基本精神古典德性充分展示了人性得以最高实现的可能性.始终探讨何为美好生活的问题:而现代道德完全背离了这些:现代道德用权利置换了古典美德.不再相信人性美好可以建立起来的社会.不愿相信人性的卓越与光辉。其实,柏拉图当然知道一个美好城邦的建立需要靠运气.正因为如此他才展示了一个样板而不是一个理想我们现代人误把他的样板当成理想或乌托邦.所以我们连运气也不相信。现代人相信的是普遍的民主平等.以及降低道德目标下的集体平庸如果现代道德还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重新拾起古典美德.道德虚无似乎可以避免,“更道德”似乎也能找到合理的依据。

道德的现代性境遇或者说现代性道德对古典德性的背离并不完全在于现代道德完全放弃了对好坏与对错的追问.用形式上的普遍承认代替实质内容的考虑.还在于现代性道德把古典德性泛化古典德性是指哲人美德而不是现代社会美德用社会美德取代哲人美德是现代性与古代性之间最为重大的决裂之一在此需要注意柏拉图意义上的哲人美德的内涵。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哲学戏剧.其形式也是其实质的最大特点在于文本展示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哲人的.一种是政治家的或大众的柏拉图的探索也就在于哲人如何在大众面前获得自身的生存方式.即对“美好生活”的追问柏拉图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样板城邦.即哲人美德统治的城邦.由此柏拉图展示了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城邦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在不同的篇章里表达不同的说辞.真的是因为在理论上无法探讨清楚吗?恐怕不能这样说。我们需要注意柏拉图的写作安排.尤其要注意区别两种声音或公开的教诲和隐微的教诲.即搞清楚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理”闸从柏拉图确立的样板城邦来看.对于大众而言.美德难教:但对于哲人而言,美德有可教的可能性.哲人美德有望接近在施特劳斯看来,古代经典确立了一个人性在其中有最高可能的社会样板.但他们知道由于人性的软弱或有限性.这个样板的实现要靠运气:而现代人则试图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为此它必须降低人的目标于是.现代人把原属于少数人的道德卓越推及到全体民众.把原属于哲人的自由教育或德性教育推及到全体公民现代人不再相信人的自然不平等,不再相信少数人的德性卓越与多数人的平庸之间的区隔,而宁可相信人人平等的大众性社会。所以,现代人在道德领域只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分类并依此提出人的道德要求。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条件下实在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重返古典.它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命题。

二、两个错误的前提性假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所以注入了德性上的要求,是与附加在教师身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样一种认识有关。而这种认识存在两个前提性的假定:一个是道德可以分层次.大致可分为道德水准高和低两类.或者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准高.还有一部分人道德水准低;一个是道德水准高的人有利于养成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因而更适合担任道德教育者身份这两个前提在现代性方案中是颇成问题的。

先看看第一个前提道德可不可以在水准上分层次或者有无水准之说?以往都把大公无私或先人后己看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不错,大公无私的行为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因此把它升为最为道德的品性。因为这样一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因而不能把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当作一种普遍的理性要求休谟就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情感之上.但我们知道情感具有任意性和偶然性.由情感激发出来的道德显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也不承认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因为在康德看来.任何经验或情感的东西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只有合乎纯粹的实践理性的要求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从道德的特性来看.道德是一种非理性下的行为按照康德的观点.真正的道德价值在于.道德是超脱于任何功利和经验的,或者说,道德既不是理性的产物,也不是非理性的产物因为道德行为有了理性的考虑必然就有了经过计算的功利因素.而任何情感或经验下的道德行为必然是因具有了偶然性而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于是.康德把真正的道德价值看作是纯粹的实践理性的产物但人何以具有纯粹实践理性呢?或者说.人何以预先知道某一规范必然会成为众人共同遵守的规范呢?康德给出了一个绝对命令.但他没有回答人何以具有这种能力的问题所以.康德要为道德奠定~个基础的努力实际上是失败了——他既不相信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也不相信非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最终,纯粹的实践理性因为无法谋求“他人的行动规范同时成为你的行动规范”这样的命令而转向为一种非理性.真正的道德也就成为了一种偶然性的行动结果。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道德可以区分为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和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两种所谓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并不是不道德.它也是一种道德。由此我们可以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区别某种道德上的行为.而不宜用道德与更道德或对道德做出水准上的分层。从实践上看,我们也无法准确地区分出有德之人与更道德之人.事实上.我们在选拔教师之时并没有把最有德之人作为首选。因为在理论上很难做出道德水准上的分层.因而也无法找到具体的考量标准。所以,第一个假定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个假定也相应地存在问题如果真正的道德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我们道德教育上的理性规划必然与这种偶然性相冲突:换言之。道德无法通过知识的传授直接获得,它只可能是在教育中的偶然性的获得。如此的话.我们学校道德教育恐怕“就得培养这种笼罩学生周遭的自学的神秘氛围.而贬低教师的任何公认的贡献。”网至少.是否可以培养道德崇高之人无法在理论上找到确凿的根据从经验上看.任何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以分为有道德之人与不道德之人两种,这充分表明: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都不是学校教育的必然性结果.换言之.我们不能把有德之人归结为学校教育之结果.把无德之人归结为其他因素影响之结果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正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道德水准高的教师必然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学生所以.第二个假定也存在问题。但是,反过来说,不道德之师肯定不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所以,教师职业需要有一个道德要求,但并非是更道德的要求进一步考察.所谓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能成为某种品性的判别.而只能成为具体行为的判断物这意味着一个人很难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的或都会做出道德的行为我们}j常对一个人进行道德上的考察时.通常只是依据他人有限的既往过去做出一种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大体上的判断。因此.某人是否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并没有科学的考量标准.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应该是针对教师的专业行为而不是针对教师的个人品性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都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看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在理论上是没有说服力的.或者说还有待于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所谓的“底线伦理”、“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道德与不道德两分法都是现代性道德的真实定位与理论辩护换句话说,在现代性方案中,只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界,降低了的道德目标实质上就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方案中是缺席的因此.现代性道德理论无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惟有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标准

三、回到现代性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教育学上看.人们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尽管有德教师不一定培养出有德的学生但在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教师专业的更高的道德要求面临着理论困境其出路在于.或者着眼于现代性,用道德与不道德两分对教师专业提出道德要求:或者回到古典德性的视野.相信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社会.惟此才可能对教师专业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但由于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无法承担起人性最高可能的表现者.在重返古典之时.“教师”也同时回到了古典自由教育下的哲人教师古典哲人教师显然与现代的大众教育不相称所以.回归古典德性视野恐怕很难行得通惟一的出路就在于遵循现代性的设计方案.以道德与不道德(非道德领域除外)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分界标准.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为此.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守规范所具有的边界如果以合乎道德审察现有的教师专业道德要求.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合适的、甚至是虚空的加在教师身上的道德信条。不错,教师专业是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因为教师必定是道德教育者但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专业的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存在困境特殊的道德要求并不等于更道德的要求对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来说.也必须是合乎人性的人性固然是有卓越之处.但并非可以因此做出普遍的理性规定教师专业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在于.在其他人或专业看来是非道德的东西.但对教师或教师专业而言则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比如.在危机关头,一般人自顾逃生并非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对教师而言则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问题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而不是“更道德”的问题因为“更道德”是在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上面的例子并没有一个比较的坐标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既避免教师专业道德要求可能走向虚空或脱离人性.同时也可以依此对不合乎道德的教师行为进行令人信服的批评。

在现代性条件下.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要求并不反对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德性上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把教师的道德追求界定为道德崇高,但这仅仅是一种口号或者说是人们的期望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特别要注意口号与规范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泰西托雷.亚里士多德对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释[A].刘小枫陈少明.政治生活的限度与满足[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60.

[2]施特劳斯.马基雅维里[A].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327

[3]施特劳斯.重述色诺芬《希耶罗》,旌特劳斯.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1;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86—97.

[4]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8.

[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72E—D.

[6]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的技艺(节译)[A].林国荣译,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7]特雷安塔费勒斯.美德可教吗:政治哲学的悖论[A].刘小枫陈少明.美德可教吗[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3.

第8篇

近年来,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湖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2011年在全国首创并推行的技能高考,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提供了一种新途径;2011年建立“楚天技能名师”制度,吸引了一批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参与中高职教育;2013年组织开发了6个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并从2014年秋季开始在全省职业院校一年级新生执行;2014年起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并扩大“五年一贯制”专业试点范围。现有11所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技术型普遍高校转型发展。34所本科高校226个学位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举措为推进湖北新时期职教体系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制度政策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湖北省职业教育现状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性还不够强

一是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高职教育为例,湖北省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基本涵盖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一线岗位群,已基本形成以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土建五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与湖北省“十二五”时期的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9%、3.1%、1.7%)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3%),导致就业市场上第一产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面向湖北省“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石化、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不平衡,其中财经、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布点数、在校生数过多,而面向文化创意、动漫、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专业则显不足;从湖北省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面向节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还较少,这方面的重点专业还是空白。二是在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方面,近年来,虽然政府有倡导,学校有行动,但湖北省职业教育的主体还是全日制学历教育,每年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人数远低于在校生人数,未充分展现对劳动者技能提高的功能。

(二)开放性不够,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较少。以人才需求预测为例,省内基本没有相关的权威数据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很少牵头组织调研、分析预测和本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设置专业之前,一般都是各职业院校自行开展调研,这既造成不同学校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也因人力物力及社会资源的限制,调研很不充分。二是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仍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实际上是为了追求用人的低成本,愿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还较少;湖北省虽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但知名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很少。这既有政府政策法规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原因,还有职业院校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三)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系统性还有缺陷

一是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只限于专科层次,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虽已启动———2014年4月省教育厅正式组织在省属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但其人才培养还未进入实质性探索;一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还未在高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是职业教育的阶段不完整。按照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划分,省内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流于形式。在小学、初中、高中,虽然开设了劳技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但是这些课程由于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得不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课程被随意挤占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师。

三是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衔接不畅。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一些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所办的相同专业竟然学习的内容也一样,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只是中级工,与中职学校相同,高职的“高等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专业设置上,中职和高职的专业目录是分开制定的,缺乏统筹,中职的专业与高职的专业对应性不强。湖北省2011年实行技能高考以来,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毕业生逐年增多,但对于这些学生来讲,还面临着中职、高职课程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由于中职生源的学生较少,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对其单独组班教学,而是与来自普高的学生共用一份人才培养方案,中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课教学时要重复学习中职已经学过的内容,在基础课学习时又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

四是非学历职业培训与学历型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畅。非学历职业培训与学历型职业教育处于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之中,管理机构不同,运作方式也不同。虽然前些年,湖北省曾开展了双证沟通的试点,但是并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通过非学历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无法凭借证书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五是横向融通困难。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流动困难。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而且可供选择的学校数量很少。

综上,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已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起步,但与国家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整体设计。

二、湖北省现阶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建议

(一)基本思路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湖北区域发展情况,在湖北省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中应以适应本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在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具体思路包括:树立“服务需求”的理念,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选择湖北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建设试点;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按照“系统培养”的理念,科学设计衔接方案,将应用本科转型与国家示范性高职校优秀专业试点相结合,进行中高职协调发展及高职本科实践,探索高职教育的学位制度;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系统构建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社会职前、职后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构建路径策略

根据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可从三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宏观层面,包括编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各行业主管等多部门合作的职业(终身)教育管理体制;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调整改革招生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验区等。二是中观层面,开展专项试点工作,包括中、高职(专科、本科)衔接试点、本科高职试点及高职学位制度试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试点、集团化办学试点等。三是微观层面,各职业院校、各专业领域的改革,包括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及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体系;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灵活升学、选修、培训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对接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等。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展非学历教育、以职业继续教育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短期职业培训等。上述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蓝色区域为宏观层面、红色区域为中观层面、黄色区域为微观层面)。

(三)重点任务策略

1.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是国家层面重要战略,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各地区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各自具体情况推进。通过各地区的积极实践,探索其规律,从而推动整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2010年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已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多样化的新时期职教体系的探索。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育状况不同,因而进行职教体系探索的切入点也不同。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尤其是职业教育大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基础,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与教育的互动(相互支持)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统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系统布局,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职业教育整体布局,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对接,架设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桥梁的制度环境保障。目前,职业教育的“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找到切实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实现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及其他资源的投入,畅通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渠道,等等,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因此,要积极建设制度创新平台,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健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机构制度,确保联席机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二是架设教育部门、人力资源、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的“立交桥”,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力合作的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2.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北省有非常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应用性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有较长时间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经验,也有合作培养职业教育学硕士的办学经验,2014年起又有一批省属院校启动应用本科转型试点,这都为提升高职教育层次、探索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湖北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中,一是要调动现有高职院校(专科)的积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经验提供及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选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品牌(重点)专业试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二是利用湖北省现有的一大批承担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的优势,积极探索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种“转型”可以是院校层面的,也可以是专业层面的,转型的关键在于包括培养目标与模式在内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

3.促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衔接,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现阶段建设新时期职教体系的核心任务。我们应以中高职(专科)教育衔接为切入点,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间的直通车。要在湖北省已经完成的应用电子技术等六大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其主要任务包括: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的定位即准确定位中、高职培养目标;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完善并全面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体系;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中高职贯通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等。

4.完善职业院校功能。职业院校应突破单一学历教育、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认为重点,促进职业学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加强社会服务,完善学校的功能。因此,可以招收有工作经验的职教毕业生接受较高层次职教学历的为试点,逐步推进职业院校功能的完善。

5.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综合实验区。新时期职教体系建设是一项区域性、综合性的工程,可以在省级专项建设项目推进的基础上,发挥各地区的作用,组织区域性的试验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如以区域为基础探索各级教育的科学定位、科学分工、科学布局,加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对接;实现集团化办学,优先安排职教集团中高职衔接试点;区域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区域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索,争取在某个区域取得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的经验。

第9篇

1.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中职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办好职业教育。

顶岗实习的实施,促使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较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学校强化师资力量,建立健全实习指导教师库。

通过实习的实践锻炼,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较稳固的劳动者

补充了技术力量,解决了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同时丰富了企业文化,提高了经济效益。

4.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能力。

学生提前到岗位上去“像工人一样”地工作,有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既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得以增强。

5.顶岗实习有利于促使学生边学技术,边获工资,还能实现提前就业。

特别是部分贫困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顶岗实习也有利于促使学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得以提高,社会声誉得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得以扩大。因此,顶岗实习可促使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顶岗实习实施的现状

总结近些年来中职教育顶岗实习实施的实际,主要呈现以下基本特点。

1.普遍性特点。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实施了顶岗实习工作,几乎所有的学生也都参与到顶岗实习环节中。

2.差异性特点。

因所学专业、所处地区、学校、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学生顶岗实习在时间、地点、岗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多元化特点。

这一特点主要是指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管理的多元性。一般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管理主要呈现“学生自主管理”、“企业(厂方)管理”“、学校(指导教师)管理”等形式,尽管各自管理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又密切相连。

4.随机性特点。

主要表现在专业对口和实习地点、岗位上。由于种种原因,事先确定的实习企业、专业岗位等,在学生即将到岗时都还有些许变动,甚至实习中途也要不断地变动,更保证不了每生都能专业对口。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近些年来,尽管中央把职业教育提到很重要的位置,在社会、政府、学生、家长、职业学校中的被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顶岗实习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①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不积极主动,由于不同程度地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他们对顶岗实习的接收、安排不乐意,学校每年的顶岗实习工作都困难重重,并且已确定的合作关系很难长久维持。②顶岗实习合作协议中权责关系不平等。接受实习的企业往往利用就业市场中的有利地位在与职业学校或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中,享有较多的权利,承担较少的责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直接侵害实习生权益的条款。③组织管理方面虽呈现“学生自主管理”、“企业(厂方)管理”、“学校(指导老师)管理”“三结合”管理形式,但实际中不规范,落实不到位。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顶岗劳动”,只要求实习单位环境比较好、劳动强度不太大并有相对满意的报酬就行,对于进入企业后实习环节的安排是否规范并不十分重视;学校认为顶岗实习就是“企业顶岗”,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主要职责应由企业来承担,而不是学校;企业则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顶岗生产”,学生必须遵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要求从事劳动,其他并不重要,学校则应配合企业做好相关工作。用人不育人,实习管理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的随机性很强的状态。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学生专业不对口,顶岗实习学生不能胜任顶岗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校内实训设备条件跟不上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差距较大,在校的训练和已形成的技能,无法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工作要求。部分中职学校实训设备条件差、落后并且数量严重不足,已不能适应基本的技能训练要求,或多或少地制约了顶岗实习的实施。②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力量薄弱,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近些年来,各中职学校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手段,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教学水平、技能训练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与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仍有差距。“理论水平较高、动手能力不强、整体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奇缺”是目前各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师资问题。③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力度不够,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④接受实习的单位由于企业发展的限制,提供实习的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实习生的专业要求。

四、中等职业教育中顶岗实习中问题对策初探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和管理方式的随机性、实习地点分散化和实施过程的不稳定性、实习内容多样化和具体实习时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为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富有成效,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必须通过政策保障、健全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拓展和稳固实习基地,加强队伍建设等办法做好实习工作。

1.借用理论和政策为依据,加大宣传和对学生教育的力度,提高对顶岗实习的全面认识。

①现行政策为顶岗实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也先后以《通知》、《意见》、《办法》等形式下发文件,进一步对顶岗实习的管理要求、税收减免等进行了政策规定。②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工作,让用人单位、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环节,让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应当怎么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顶岗实习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应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有关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确保实习的高效益。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在征求实习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工作细则、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外教学实习工作流程、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并落实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和优秀实习教师评选办法。另外,作为学校应重视签订实习协议工作。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和权益,学校与实习单位要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为了促使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安全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离校前与学校也要签订实习管理协议书。学校必须与企业、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4.加强调查研究,拓展顶岗实习岗位,强化技能训练,为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要结合教学的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的联系,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了解其技术及培训需求,通过有计划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技术开发研究“送教上门”或“请教入校”,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指导训练学生的某些特殊技能,增加企业与学校的相互了解,拓宽实习岗位渠道。

五、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