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8: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化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应用微课,会大大提高残疾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让残疾学生更多地认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下面,我们就来对特殊教育中微课的应用对策进行研究。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信息库的建设,是促进微课落实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活动能够走向信息化的关键。资源库的建立需要从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科方面等现实条件做起,利用学校已经具备的资源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特殊教育与普通的教育不同,为残疾学生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会让残疾学生的世界丰富起来,也能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意义。其次,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微课活动。有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利用沟通功能良好的特殊教育服务平台,让资源成为师生共用的资源。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残疾类别进行不同服务平台的打造。对于盲生,教师要将教学平台打造成声控体系;对于聋生,教师要将教学平台打造成视化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网络学习服务平台上享受微课,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微课进行学习。
2.加强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在加强微课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关注教师素质的提高。其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水平,促进传统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变,让特殊教育工作者认可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其二,要提高教师信息化处理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他们的业绩联系起来,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对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进行研究,加强教师对微课的重视。
3.加强微课主题的丰富性
在特殊教育中,教师面临着许多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残疾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性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残疾学生也渴望进步,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了解这个精彩的社会。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主题教学的形式,通过信息教学资源的传递,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二、总结
(1)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引进,改变了高职英语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由于受信息载体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师多以课本为基础,借助黑板和粉笔,通过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而学生的学是仅仅围绕这一中心的顺利开展而进行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等是高职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其无法有效调动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程度限制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大多数高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英语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职英语人才难以满足和达到社会市场的需要和标准;高职英语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在职场中利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应用能力,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和贯彻落实“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媒介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信息载体落后的问题,而且还能通过观摩英语实际情景对话,英语影像等方式,为高职学生创造更多英语实践、模拟和操练的机会,让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扮演主体角色,使其由单纯而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转变,而高职英语教师则由家长式知识灌输者朝高职学生英语知识的引导者转变;这是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高职英语教育中给英语教学模式带来的深刻转变。
(2)增加了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受知识来源途径的限制,高职英语教师成为高职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唯一途径,而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手段的进步,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传统模式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冲击,大大拓宽了高职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如以高职学生在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为例,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化,高职学生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水平的途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它们除了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教师传授的基本写作方法以外,还可通过网络或其它现代化媒介技术获得更为系统的英语写作技能。
(3)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提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水平。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主要场所和平台,在该模式中,高职英语教师只能做到与少数高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而要真正了解不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英语知识需求程度如何则难以实现,因而,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较低,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将如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则能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平台能实现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和在线的反馈,这能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水平,让高职英语教师了解不同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实际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等,有助于针对性较强的英语教学方案的制定;此外,信息化技术引入至高职英语教育中还能有效增强高职学生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水平等等。
2信息化技术应用与高职英语教育历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协调或处理好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技术进步的产物,因其所能产生的功效而深受广大教师工作者的追捧和青睐,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形式,目前,传统与现代很难相互取代,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能长期生存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特点,因此,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历程中应正确协调或处理好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首先,英语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功能,激励高职学生积极地进行实践和思考,同时,也要注重高职英语教师在学习引导和知识讲解方面的作用,力争做到相辅相成;其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媒介中心的作用,根据高职英语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2)高职英语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应掌握一个“度”,遵守适当的原则。尽管将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能有效地促进高职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但是,其也不是万能,如过度的“迷信”于这种教学形式则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适当的原则,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具体应做到的以下几点:①准确地寻找高职英语知识点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点;②应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③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英语教学知识时,应与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相一致;④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应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为前提,切忌重形式而轻实质等等。
(一)账号系统
作为考试系统的移动端延伸,真实性与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通过系统接口,将参考人员的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登录凭证,利用绑定手机下发登录码以保证应用使用者为参考人员本人。
(二)报名审核进度查询
登录系统后,参考人员可以查看到自己的报名、审核进度,如有不通过则给出详细的不通过理由,同时参考人员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补充相关报名材料,免去不必要的重复登陆。
(三)模拟考试功能
非注册登录用户可以通过应用查看部分模拟题,完整查看以及答题则需要注册登录。模拟试题系统可以选择在线答题或者下载离线题库,每答完一套题目,点击提交按钮进行批改,并给出错题详解。如果是联网提交,后台系统亦记录错题分布,通过数据分析对参考人员进行易错知识点提醒。
(四)成绩查询
参考人员可以通过应用软件查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如有不通过的可以通过应用进行在线补考报名。提供上一次考试的错题以及详解,帮助参考人员进行查缺补漏,提高补考通过率。移动应用也可以加入事件提醒功能,比如报名审核进度、考试成绩等重要事项的提醒。
二、安全培训网上教育平台
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平台是根据《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和《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要求搭建的安全生产在线培训平台,旨在为广大培训人员提供最新、操作最便捷的安全教育培训服务。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平台构建基于安全培训在线教学的大趋势:一是使安全培训教育不再受场地、环境、时间的限制,给予学员充分自由的空间,在保证课时的情况下,更加人性化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二是通过在线视频教育,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填补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安全培训教学的质量。三是通过统一更新教学课件、新一代课件制作工具、视频点播直播系统、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构建教师研修平台,可以及时更新学习行业内的新知识、新技能。四是在线教育培训费用低廉,由于利用了网络这个便捷的平台。省去了面授教室场地、招生宣传等费用。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平台应分设机构端和客户端。机构端分报名管理、课程管理、考试管理。信息统计子系统。客户端分我的课程、我的试卷、我的记录子系统。培训机构通过信息平台集中申报学习,一次性录入学员信息,选择编制适合该次内容的教学课件。学员凭身份证号、密码登陆信息平台,以远程访问的方式学习课件。
三、信息平台未来发展方向
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远程教育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这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在现有的网络信息化平台上,教学课件内容覆盖面比较局限,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这都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待完善。为了打造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培训教学信息化平台,需要在以下方向进行探索:
(一)简化培训流程
摆脱原有培训先申报,再培训,后整理资料的模式。需要培训的学员,通过登陆信息平台,提交培训申请,填报相关数据,选择培训项目,自动生成课程安排表,培训学费自动结算,即时开展培训。培训机构可根据时间段内远程培训情况,灵活选择面授及考试时间,做到资源利用最优化。
(二)高度集成各项培训
1.教学缺乏有效性在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新引入的信息技术,没有将它们与课程实现有效进行整合,甚至出现了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偏离教学目标等现象;也有一部分教师不应用新引入的信息技术,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交流得知:他们不理解新技术与原有信息技术的区别(例如新引进的平板电脑与原有的电子白板),甚至认为新技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2.学生课内外学习割裂学生在课内是数字化学习,课外却又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内外学习不衔接,降低了学习效果。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些学校会出于设备安全性的考虑,禁止学生校外使用;一些学生自主性差,校外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监管,容易做些与学习内容不相干的事情,如玩游戏、看小说等,因此家长会反对学生在校外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本身就不接受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在校外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学习方式。
3.缺少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和统一标准的教学平台缺少教学资源和统一的教学平台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过去一段时间里,学校已经自主开发了一些教学资源,一些企业也参与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但是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另外,还有一些资源来自网络的共享平台,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践中还发现,教学平台的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相互之间不能联通共享,阻碍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师生交流,也造成了资源孤立和重复建设。
4.缺乏质性的学生评价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用学生某阶段的学习成绩来作为其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也违背了学习规律。当新的技术或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会呈现U字型变化,前阶段的下降是师生为了适应新环境,在心里进行概念理解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后阶段学习上升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会随之变化,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长期学习成绩的量性变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质性变化。5.学科教学缺乏平衡在调查中发现,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绝大部分将新信息技术仅应用于科学、地理等小学科的教学,很少用于语数外等主学科。而在主学科的教学应用中,非重点学校占了大多数,重点学校大都会选择在小学科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这源于家长的压力和对教学质量的考虑。学科应用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实践结果的偏差,影响信息化教学成果的推广。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存在于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多个层面中,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三个层面合力解决。
1.政府层面
(1)协调信息化建设中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硬件建设往往走在资源和平台建设的前面,政府应采用相应措施提高资源和平台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建立标准的、开放的教育资源管理机制,推广信息技术标准的应用;加大对教育资源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优秀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在平台建设方面,政府要建立平台开发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学校平台开发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协调学校工作,以实现各平台之间的流通共享。
(2)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目标明确、通力合作的学科核心团队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高效推进的关键在于逐步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核心团队。学科是教育改革活动的承担者,是中小学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组建学科核心团队能够形成合力,对教育改革和实现教师跨越式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牵头组建包括电教工作者、学科专家、一线教师、信息技术专家等人员在内的学科核心团队,打造创造性的研究共同体,起到控制实施风险。帮助试点学校教师开展研究、指导教育资源建设等作用。
(3)实行基于绩效技术的培训在开展培训之前,政府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开展培训,例如根据调研结果开展关于提高教师意识观念的、信息技术水平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水平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建立透明、公正、严格的考核制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考试考核;在培训结束后,要追踪教师的培训效果,确保教师能够将培训中的内容真正融入教学。此外,政府还要充分调动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电教部门、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的作用,展开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活动,使培训方式多样化。
2.学校层面
(1)组建合适的课程实施队伍在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的初步阶段,应该组建合适的课程实施队伍,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应该由有热情和有管理能力的教学工作者组成,主要负责课题计划的前期制定、组织实施、过程监控和协调沟通;在组建教师队伍时,大部分学校考虑的是信息技术能力,而忽略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挑选相对独立、自主的学生组建实验班级,当然,在此之前要与其家长沟通协调。
(2)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课题交流研讨活动学校应为教师创设有利于知识共享、信息交流的课题研讨环境和条件,以便于他们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开展各学科之间的课题交流会,开展不同学校和年级的课题交流会,及时总结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交流会;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的精品课程和示范性课程;开展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定期提供专家指导,实现学科教师和专家学者的互动;组建关于课题的网络学习型社区,方便教师之间的实时交流等。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相应的课题交流研讨活动,以最大化地实现经验共享和思想碰撞,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前面提到,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维持师生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保证信息化教学长久高效的开展。激励机制包括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直接激励主要包括对课题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视情况进行物质奖励,给予先进荣誉称号,计入业务工作量,作为教师年度考评、晋升、评优的条件等。间接激励主要包括提供校外参观培训机会,给予教师特许时间进行课程开发的学习和钻研等。学校应该实现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的有效结合。
3.教师层面
(1)提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能力教师要通过培训学习和教学实践,根据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学情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媒体交流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情境,来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首先,教师要能够区别课程的“传统型内容”和“学习型内容”。前者是课程中预先计划的、显性的和确定的内容;而后者是课程中具有情境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其次,教师要能够根据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传统型内容”在传统课堂上可以被很好地掌握,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让学习者自主学习,反而会打破固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不仅难以发挥新型教学方式的作用,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中恰好相反,通过教师或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情境中,围绕问题进行探索、反思和协商,形成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媒体交流方式设计方面。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媒体不仅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还可以为学生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提供很好的支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要能够根据学情设计合适的媒体交流方式。教学方法设计方面。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师在做此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的和任务。例如,如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就可以选用练习法和实习法;如果是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选用讨论法和谈话法。其次,要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教师在使用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搜索工具进行资源的获取,使用知识建模等工具进行任务建构和作品创造;在讲授法中,教师可以用视音频等资源来形象地表征知识点以减轻学生认知活动的难度,用评价工具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实时做出教学调整。学习情境设计方面。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多。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具备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的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首先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其次,要有基础性,即要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知识结构一致,能够使他们的观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联系,从而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再次,要有诱导性,即能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最后,要有生动性,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适应角色的转换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随时转换角色。在研究前沿性知识技能时,要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充当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学开始前,要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设计教学环境,充当服务者的角色;在和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究时,要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在进行面授教学时,要有条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充当学习导师的角色。
(3)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反思时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可能会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时间,可以让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经历,总结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修正学习策略中的不足,形成反思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思维精确化、概念化;帮助学生寻找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和诊断,调节并完善教学过程。
专业教师根据从业人员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服装多门课程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课堂演示、师生交互、模拟仿真、远程教学等目的。教师制作适合服装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建设多媒体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学习过程。建设以图文、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为主的信息资源库,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知识讲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构建一个形象的学习情境,专业教师根据服装行业特点开发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增加学生对实操环境的了解。比如:在《服装陈列》课程上,学生在机房先进行卖场模拟仿真软件操作,对卖场空间、通路设计、货架摆放等有了直观的认知之后,再设计卖场的陈列布局,最后带着设计方案进入商场实操,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通过实训后的学生,再到店铺实际操作,工作技能娴熟,操作手法准确,普遍得到店铺工作人员的好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逐步使学员在网上完成“专业知识的预习与复习、提前了解实训品牌的文化和产品结构、实训后上传实操录像做到资源共享、掌握国内外最新流行动态等”。针对服装品牌营销,建设ERP服装电子商务管理系统,使学生可以直接模拟服装企业管理流程,将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模拟企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形成信息化实战环境,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真正提高服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服装行业未来的主力军,从基础抓起,逐步更新企业人员
2.1全面构建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重时尚、厚技能”的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使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国内外流行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最新的服装市场行情,有效整合课程各个环节,提高高职技能课程“理论知识信息化;企业项目入课堂;实训操作模拟化;岗位实战进职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率。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达到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提升学生形象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继续开发服装类模拟仿真软件,使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有机融合,缩短学生实操差距。
2.2合作开发ERP管理软件模拟服装品牌管理流程,创新服装营销类课程实训技能培养模式。对于服装制作、服装裁剪等课程来说,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授课方式比较适合,但服装品牌企划、服装店铺管理等服装管理类课程,一直是授课难点,高职学生对理论多的课程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强,项目组拟通过ERP软件系统对真实企业产品模拟进行服装商品进销存、流程管理操作等,使学生直接掌握管理的要素和知识点,并能够直接用于企业的操作。学生通过模拟课程之后,直接到服装店铺工作,能够对进销存等数据分析、商品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3探索一条课程服务行业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服装业从业人员知识老化,信息不畅通的问题,高职教育要在应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企业员工内训等企业项目同时,推广先进的多媒体授课形式及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加速服装加工型企业转型服装品牌公司,满足服装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和职业素质提升的需要,以课程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高职学院的行业竞争力。
3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在职员工以及高职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通过远程教学的手段有机融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使没有时间集中上课的员工也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信息化教学平台着重应用电子课件、多媒体、动画教学、微课程等主要载体,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提升了在职员工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完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也完成了企业对员工提高技能水平的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网络技术可以帮助学校延伸职业教育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上对学习环境的束缚,学生无论在校内、校外,无论毕业前、毕业后,都可以享有持续学习的机会。
4服装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
通过课堂演示、师生交互、模拟仿真、远程教学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服装专业课程现代化、数字化程度。项目组将采用模拟法、探索性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等进行课题的研究。分析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模式改革。首先,制定服装专业信息化课程建设计划,将服装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与计算机技术专业公司进行合作,专业基础模块课程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专业技能模块拟结合课程特点开发1-2个模拟仿真软件,随着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深入再逐步增加其他科目的开发建设。职业方向模块以建设网络课程、微课程为主,如服装品牌设计、服装网店营销等,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终身学习,提高职业竞争力。其次,根据课件、模拟仿真软件、网络课程、微课程的建设情况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别的教学软件大赛,提升服装专业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水平。使用并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成功的教学案例,形成综合课企两方面使用效果的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企业培训员工。
有效性资源库的建设非常重要。学校要大力倡导电子备课,把教师从很多繁杂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个别辅导、作业批改、思想工作、进修提高上。笔者认为有效性资源库建设学校应高度重视,特别是领导要彻底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学校有效性资源建设长效机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周密部署,检查、考核、奖励要落到实处。各年级各学科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力争通过三至六年的建设使本校有效性资源库初具规模并逐步更新完善。欲使学校有效性资源库建设落实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般来说:
(1)各学科必须通过教学研讨确定本学科内容中确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内容。
(2)通过分工协作进行电子备课,老教师撰写教学设计,青年教师技术过硬主要查找资源及整合制作课件。
(3)学校要结合教材版本有针对性地购买一定量的优秀资源,方便教师查找筛选有效资源。
(4)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海量教学资源的优势,全方位整合有效信息资源。
(5)充分发挥专网教育资源。
(6)责成专人做好平时各学科有效性资源的收集建库工作。总之,学校要发挥群体智慧和力量,收集和研发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有效性资源,服务于广大师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减轻教师负担,真正发挥优质资源的教育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应用必须深思的几个问题
1.定位问题
多媒体对教育教学只起一个辅助作用,要认真讨论教材内容,对非用不可的必须想方设法用,没必要用的坚决不用。切忌完全依赖媒体,满堂信息化;该让学生书写的重、难点一定要让学生书写;该说的一定要让学生说;该练习的一定要让学生练习,不能用屏幕完全替代,该用传统方法的还要用传统方法。
2.整合问题
资源整合不是媒体堆砌,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做指导,达到有机融合才是最高境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提倡“拿来主义”,但切忌不做取舍,硬性照搬盲目使用。
3.应用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和发展,它对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サ鼻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 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是难以预料的,覆盖范围、替换速度、处理能力都无法掌握,但其始终都是在追求更卓越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紧跟网络发展进程,在明确教育建设目标的同时,也为其提高管理效率保驾护航。高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主体部门较为复杂,工作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更是硬性要求。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覆盖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及校外工作的对接,都对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本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收支情况也决定了管理效率和效能的上升空间。高校信息化建设在重新整合高校各部门工作业务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校园运行效率。例如高校新生入学,以往新生办理入学手续烦琐,涉及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后勤处、财务处等极为分散,给新生入学造成了一定困扰,但如今信息化建设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期间都处于信息化管理的便捷方式中。2013年新生入学季,北京科技大学2013级3000多名新生能够在“迎新网”上完成“电子”报到,新生登录“迎新网”后,填写一张个人基本信息的电子表格,之后入校后的住宿条件、宿舍楼房间号、床铺位置、图书证号等就会准确地显现出来。新生入校后,学校迎新人员只需扫描通知书上的条码或刷学生的二代身份证即可瞬间完成身份的核验。南开大学2013级4000多名研究生也可使用该校开发的“研究生新生服务网”完成报到手续。以往新生烈日下排队办手续的情况有所缓解,使新生及高校工作人员的压力也大为减轻。但这只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在管理工作方面的革新,教育方面也同样在制造着惊喜。随着实验教学的大量投入使用,传统实验室已经日益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验需求及提高实验创新能力,各大高校现已陆续研发、使用网络虚拟实验室,以满足各层次的实验需求和目的。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虚拟实验室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可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近年高校扩招,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实验设备的耗损率都大幅提高,实验室的供不应求也使学生的理论储备与实践操作产生了分化。高校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时拓宽了实验操作渠道,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主动性都产生了积极效果。学生只要在网络上即可操作虚拟实验仿真系统和教学系统,使实验操作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虚拟实验平台达到高校实验教学始终追求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技术革新,不断提高着管理效率、工作效率、教学效率及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切实给高校建设带来裨益的同时,日积月累、急速递增的数据量也给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据积累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什么
信息时代,数据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信息环境中,给我们提供精准的指导性意见。但随着高校非结构化数据的飞速更新,迫切需要数据积累,却又难于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库面临解析难题,背后却指示着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的答案。上海大学的新生在大一阶段没有具体专业划分,只是根据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科大类接受通识教育,大一结束后,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高考成绩以及大一成绩排位等填报具体的专业志愿,学校最后根据新生填报的志愿分流。2013年9月,上海大学2012级的4400多名学生完成了专业分流。在这次专业分流前,上海大学提供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来自用人市场各行业人才需求等信息,学生可根据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签约单位以及不同行业的用人需求等数据信息,选择其大学期间所读专业。据专业分流后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志愿满足率达到59.3%,前三志愿满足率达到85.7%,这两个数字都大大高于传统高校先填专业后录取的志愿满足率。新生中,前六志愿都未满足继续被调剂专业的学生比例低于5.5%,而在普通高校,调剂专业平均率为12%。同样,经过2000年-2011年上海大学招收的春考生、秋考生及插班生的平均成绩分析,2012年上海大学决定退出上海春季高考。无论是分门别类的数据组还是10年累计叠加的参考值,都显示着这些数字背后庞大的数据量及繁杂的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就要有海量数据库做支撑,而随着时间流逝,这将是无法估计的数据量。数据积累、分析,对于高校招生、教育、管理、就业,甚至解决已经出现却未显现的问题,都是影响改革方向的决策之一。面对海量增长的非结构化数据,其数据格式多样、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数据分析难,却是高校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引导教育管理改革的参考指标。但数据信息更新迅速,收集不及时、整理不完善、分类不明晰、归纳不科学、分析不专业的情形,又给高校数据整合提出无法一蹴而就的现实考验。数据积累给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指引着方向,却也设置着障碍。随着数据量的倍速积累,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为这一难题寻找着解决方案。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行走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