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投资回报率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6 18:48: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投资回报率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投资回报率论文

第1篇

[摘要]针对几十年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基于投资回报的绩效评估,首先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概述研究现状,然后从研究方式、内容、成果等角度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思考,包括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实证研究、开展团队合作,以货币形式衡量高校图书馆价值任重道远,投资回报率的评估应与学校整体使命联系起来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价值投资回报绩效评估

[分类号]G251

引言

伴随着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图书馆如何能够利用有限的投入获取巨大的效益,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图书馆绩效评估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图书馆开始将经济学中的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应用于自身的绩效评估中。ROI原指企业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在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ROI测算模型和方法,如美国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消费者剩余法、时间成本法等评估图书馆服务的价值。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其价值不仅具有图书馆的共有属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性。高校图书馆能否将公共图书馆的工具、模型、方法直接进行移植,抑或是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读者群体的特性开发适合的研究方法与工具,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领域孜孜不倦在探索的课题。

2国外高校图书馆研究现状

相对于成果颇丰且日臻成熟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基于投资回报的价值研究起步较晚,且成果较少。

2.1 围绕多主题的定性评估研究

1972年,Mount Ellis等撰写《高校图书馆系统使用价值与成本的测算方法》,是较早将成本效益概念引入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估中的文章。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日趋广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图书馆的价值。M.B.Line在《用户对图书馆的质量和价值的感知》一书中,用成本效益和成本收益理论的概念诠释图书馆价值。Ten Saracevie建立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使用导向价值理论框架,从哲学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价值。

以实际案例分析图书馆某一资源或服务的成本效益。Gary w.White等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电子资源的评估,以来源于ABI/Inform数据库的原文传递量为依据进行了案例分析。Karin de Jager以图书借阅量为依据,从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影响角度论述了图书馆的效益。

依据定性评估体系研究图书馆的效益。Chades Oppenheim等依据英国的定性评估体系,从图书馆投入与机构等级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图书馆的效益。

对未来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John Lehner提出两个发展方向:①可以借鉴公共图书馆已经构建的一系列ROI测算模型、方法;②扩展研究范围,将图书馆支出与学校的相关成果结合起来,如学生成绩、教师对于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教师留职率等。

2.2多角度的定量评估研究

国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图书馆的投资回报开展了定量评估。Mezick从图书馆支出与在校学生率的关系角度测算了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其中,图书馆方面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在校学生率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

Shim Wonsik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从图书流通借阅量的角度对ARL成员中的95所学术研究型图书馆的投入产出率进行了计算。在数据的获取方面,采用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1996、1997两年的年度统计数据。

随着经济学中的ROI测算模型被公共图书馆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探索以货币形式体现自身的价值,其中颇具影响的项目为Lib.Value。该项目从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为期3年,项目全称为“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成就及投资回报”,由联邦博物馆图书馆服务局(IMLS)资助,项目组成员包括3所高校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研究人员及图书馆员。项目的预期成果为适合于评估高校图书馆价值与ROI的测算模型、网络工具及方法以及在3所高校的实证研究结果。该项目的研究建立在早期的两项研究基础之上:

UIUC图书馆R01项目第一阶段。2006年,爱思唯尔公司与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IUC)图书馆组成项目组,该项目的目标是为UIUC图书馆构建可以量化的测量模型。该项目采用的模型源自Outsell公司的Roger Strouse撰写的论文,利用该模型测算得出:2006年,每向UIUC图书馆投入1美元经费,获得4.38美元的收益。

UIUC图书馆ROI项目第二阶段。2009年12月,为了进一步验证UIUC图书馆项目的方法对于高校图书馆是否有广泛的适用性,项目组将这一方法扩展到8个不同国家的8个图书馆。研究发现,体现在资助经费上的投资回报率因机构使命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它还依赖于外部资助情况,其比率从1:1到1:15不等。

与Lib-Value项目同期开展的还有由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资助的“学术阅读与图书馆资源的价值调查”项目。该项目从2011年1月开始,为期一年。该项目由英国的6所高校参加,通过向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该项目分为4个阶段进行,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将对此次调查的结果与Lib―Value项目的部分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国内高校图书馆研究现状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领域。

3.1 围绕多主题的定性评估研究

较早发表的论文为1985年文的“价值工程及其在大学图书馆的应用”,作者在该文中提出了大学图书馆价值工程计算通式。此后的发文量很少,基本都是从理论的角度对投资回报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进行探索性的思考,如李世兰用投入产出比的观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1世纪以来,国内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

电子资源的投资回报评估。有学者从理论的角度对电子资源进行了投资回报分析,如钟丽华讨论了采购全文电子数据库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有关基准、成本的计算方法、收益的组成项目及比重、评分方法、执行分析工作的机制及人员。李正兰等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成本的组成形式,提出可以采用引文分析法、读者调查法等对无形效益进行衡量。

有学者采用了对比分析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如任红娟认为可以采用传统印刷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成本效益定性对比分析和电子资源的利用统计分析共同进行电子资源的经济核算。

有学者从理论上构建了R01模型,如金洁琴等卡勾

建了电子资源ROI测算通式,并对其中的参数值进行了分析。

构建图书馆投入――产出绩效评估体系,向林芳提出根据一定的构建原则,电子资源的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共同构成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探讨联盟采购资源的投入产出。随着地区性与国家性联盟采购的日益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联盟采购的投资回报,如史永强等探讨了TALIS集团采购的电子资源的投入产出。

3.2相对匮乏的定量评估研究

国内的定量评估研究相对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基于DEA模型的图书馆效益评估研究”。作者金婷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收集全国10个理工类高校图书馆在2008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相结合组合赋权法对指标体系赋权,并计算出综合指标数据,再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各图书馆在2008年的效益情况――投入冗余量与产出不足量。

4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

4.1 国内外在研究方式上存在着差距

国外的许多研究是由专业机构发起的,联合了多所高校共同参与,而且还包括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并以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获取充分的第一手数据,从而深入开展实证研究。同时,各项目之间互相比较、彼此借鉴,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针对项目的研究成果还会进一步展开验证。

国内的研究,更多地是出于学者自身的研究行为,团队研究力度明显不足,而且大部分属于理论层次的定性分析。不过,近几年来国内也相继有学者开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

此外,国外的某些用于研究的数据往往可以通过国家的权威统计机构或专业学协会组织获取,而国内则鲜有此方面的标准数据。

4.2 国外对于图书馆回报的界定范围更为宽泛

在对图书馆投入的界定上,国内外都是比较明确的,基本包括:订购成本、硬件投入成本及软件投入成本等。在对回报的界定上,国内图书馆将图书馆的直接经济收入、图书馆利用率、用户规模、用户满意度、学校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项目经费等纳入回报范畴。相对于国内,国外的回报界定则更为宽泛,扩展到与大学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如学生的入学数、在校率、毕业率、学生成就以及学校的声誉和威望等。

4.3 国内外的研究视角高度不同

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站在图书馆的视角进行价值评估的。国外则把图书馆价值评估上升到与学校的使命紧密联系起来,而且用学校使命引领图书馆的评估,通过评估证明图书馆自身对于学校发展的贡献。

4.4 国内外的定量研究都存在局限性

国内外都有学者采用DEA方法测算了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采用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把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转化为效率比率的分子和分母,而不需要转换成相同的单位。但该测算方法并未包含用户满意度这一指标。

此外,国外项目组还从大学对图书馆投入所产生的资助经费回报的角度,构建了ROI测算公式,公式中部分参数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通过计算以货币的形式得出具体的投资回报率。但该测算公式的回报参数仅涉及到获资助项目这一指标,对于评估图书馆的价值显然是不全面的。

4.5 国内外定性评估研究居多,国内起步较晚

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采用了定性评估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国外研究的起步明显早于国内,其开展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其研究内容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国内早期的成果较少,直至21世纪以来才显现出较集中的研究趋势,且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时展,更多地聚焦于电子资源的价值评估。

5针对高校图书馆评估投资回报率的几点思考

5.1加强实证研究,开展团队合作

在实证研究方面,公共图书馆领先于高校图书馆,国外高校图书馆领先于国内高校图书馆。但目前公共图书馆通常采用的ROI评估方法难以直接移植到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测算方法。国内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开展的实证研究方式,联合多所学校、多领域专家形成研究团队,共同协作开展实证调研,使研究成果更具有普适性及可操作性。

5.2 以货币形式衡量高校图书馆价值任重道远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都在积极探索以定量化的方式衡量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特别是国外学者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定量评估。已构建的模型或工具还不足以全方位地揭示图书馆的价值,尤其是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给用户带来的隐性效益,如对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增进、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对所有用户信息素养的提升,这些目前都还无法以财务术语定量评估。将图书馆这一学术服务机构以市场经济中的成本利润加以衡量仍是一个有待攻克的难题,需要图书馆界、经济学界的共同努力。

5.3 投资回报率的评估应与学校整体使命联系起来

高校图书馆的投资回报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其承担着支持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任,不应将评估局限于图书馆的内部要素,应将其置身于与学校整体使命与目标相关联的大背景下,深入调研其对于学校的贡献作用。这样不仅能充分彰显图书馆自身的价值,而且可以在学校使命的引领下不断拓展图书馆的职能与服务,从而达到自身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自然垄断;价格管制;社会福利

一.自然垄断以及弊端分析

自然垄断指存在着这么一种行业,它的规模经济只能在极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反应在产品成本上就是该行业生产具有成本劣加性。成本劣加性在这里的含义为如果一个企业生产该产业内的所有产品的成本低于由若干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那么该产业的成本就是劣加的。即C(q1)

自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同竞争相比都是没有效率的也势必会为社会带来各种不良影响。首先,垄断时企业为达到其追求超额利润的目的会将价格定于远远高于边际成本的位置,并且此时的垄断产量少于完全竞争时的产量。这时,消费者剩余被掠夺殆尽,虽然被掠夺的这一部分中会有一些成为企业的超额利润但是还会有相当的一部分成为社会福利纯损。这种情况的形成造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其次,由于一个行业内只有一家厂商并没有其他厂商同它进行竞争,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这家厂商会满足于现在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现状而不会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革新。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再次,一家厂商要保持垄断除了依靠自然垄断所特有的成本劣加性和规模经济可能还会需要政府的帮助,因此这就产生了寻租的可能性。只要在寻租的成本低于垄断时获得超额利润的情况下,厂商常常会通过各种手段向政府进行寻租以维持其垄断地位。寻租不仅会使市场上的的无效率状态得到延续还会使本国政府的权威性及公正性受到质疑,甚至影响到本国的政权稳定。最后,现在自然垄断的行业涉及很多必需品的生产例如自来水行业,如果任由垄断厂商定价势必会引起一部分人无力购买此种商品,一方面会使这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会拉低整个国民平均健康状况。长此以往,还是需要政府出资对这一部分人进行医疗补助。另一方面,处于生存的需要,这一部分无力在正轨市场上购买此产品的人就会转而到地下交易以满足其基本需求。这样一来,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受到冲击,十分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垄断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积极作用,如果任由自然垄断发展,社会和国家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英美两国作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时间已久,因此早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抑制自然垄断的各种弊端,他们分别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二.英美政府价格管制的主要形式

(一)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法

美国是公认的资本主义超级强国,因此其自然垄断产业问题相较于其他国家可能明显,美国政府为了抑制其国内某些行业内日益严重的自然垄断问题而不断对其进行价格管制。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法。

资本回报率价格管制模型为:R(p・q)=C+S(RB)。其中,R为企业收入函数,它决定于产品价格(p)和数量(q);C为成本费用(如工资、税收和折旧等);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RB为投资回报率基数(Rate Base),即企业的资本投资总额。管制价格P等于企业总收入(R)除以总产量(Q),即:P=R/Q。由此模型可发现,在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法下,S的确定无疑是这一方法能否有效遏制自然垄断的关键。S定的过高相应的会使价格过高。此时,此方法不再有效。但是如果S太低则会使投入资本的企业无法获得其应得的利润,厂商会减少投资甚至完全从这个行业离开,造成供给的缺乏。在此方法的具体操作中,S的确定通常是一方面被管制企业向管制者提供详细的财务资料,另一方面,政府也会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收集资料。在这两种资料的共同作用下,政府试图为厂商规定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等量的资本在相似技术和相似的风险条件下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

在一般条件下,资本回报率价格管制法确实可以通过限制利润来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管制,使社会的效率得到提高。但是这种管制方法将管制重点仅仅放在企业的企业利润上,也可能产生资本回报率价格管制的AJ效应。阿弗契和约翰逊在其著名论文《在管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中指出,由于在资本回报率管制模型中管制价格P和投资回报基数RB成正比,即随着RB的不断增加P也不会随其增加。因此,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资本基数的刺激,以在规定的投资回报率下,能获得较多的绝对利润。假设企业生产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在AJ效应的作用下,企业会在生产中用大量的资本来交换劳动从而使其价格尽量提高。但是根据成本论,企业生产最有效率的点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因此,AJ效应的后果就是使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成本论中最有效率点偏离从而造成了生产的严重无效率。

(二)最高限价价格管制方法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其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寻求着一个最有效率的自然垄断价格管制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批英国学者认为:竞争是反对垄断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好手段,而控制价格本身不是一种理想的办法,因为不断降低价格会抑制竞争者进入市场,因而,价格管制的目标应该是把价格和利润保持在一个既不失公平,又对企业有提高效率刺激的水平上。这种思路催生了一个新的价格管制方法,即:最高限价价格管制方法。

最高限价价格管制方法的模型为:Pt+1=Pt(1+RPI-X)。其中,Pt+1为下期管制价格,Pt为本期价格,RPI表示零售价格指数也就是通货膨胀率,X为由管制者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RPI-X可能是一个正数,也可能是一个负数,且它的值是一个比例。当它大于0时,下期价格大于本期价格。反之,当它小于0是,下期价格就小于本期价格。

第3篇

本文将引入讨价还价模型讨论PPP融资模式谈判中的收益分配问题。在研究中,对于PPP这种模式建立了讨价还价的谈判模型。重点对于相关的贴现因子和双方策略做出了分析。对我国PPP模式的研究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与加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亦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PPP 收益分配 讨价还价模型 贴现因子

一、问题的识别

参与PPP项目的私营资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政府的动机则目前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政府在PPP项目的运行目的是为了获利、保障财政收入,一种则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为实现社会福利最优,即消费剩余最大化。不论何种观点,缓解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加速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政府不变的动机。PPP项目的收益来源政府通过定价对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收费,是政府和私营资本双方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政府和私营资本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会受哪些客观因素的制约。

二、模型的建立

根据博弈原理,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博弈双方的收益分配过程实质上可以看成为政府和私营资本双方的讨价还价过程。此处可以利用讨价还价问题的纳什解法,求得双方对收益分配的最优状态。

1. 前提假设

对于PPP项目的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在建立模型之前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只考虑通过出售项目产生的产品或者服务给政府和私营资本的直接收益;

假设二:以私营资本的投资额为基础,政府承诺私营资本一个固定的投资回报,此处设其大小为,即双方针对讨价还价;

假设三:不论谈判结果如何,双方合作比不合作获得收益更大。

博弈过程:政府和私营资本双方在投资额度确定的情况下,就投资回报 进行讨价还价,直到最后达成协定。

2.博弈过程推导

假设项目在其整个寿命期可获得总的收益为。向量表示一个可能的分配方案,为政府的策略,即在谈判过程中政府提出的分配方案,为私营部门的策略,即在谈判过程中私营部门提出的分配方案。向量表示双方从分配方案中获得的收益。

需要指出的是,在讨价还价过程中,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故双方的博弈的贴现因子是不同的,这里设政府和私人部门双方的谈判贴现因子为,政府在与私营部门谈判过程中有着绝对高于私营部门的地位,其谈判的机会成本、费用等明显比私营部门要低。所以其谈判的贴现因子也一定比私营部门大。

博弈过程推导:

首先由政府提出方案一,即,给予私营部门的投资回报为,如果私营部门接受方案,则分配谈判结束,双方收益为:

政府收益: 式1

私营部门收益: 式2

如果私营部门拒绝政府的分配方案,则私营部门提出分配方案二,政府此时需就私营部门的提议做出反应,如果接受则分配谈判结束,双方收益为:

政府收益:式3

私营部门收益:式4

如果政府不接受,则双方进入第三回合,政府再次提出分配方案,如果私营部门同意,则双方收益为:

政府收益:式5

私营部门收益: 式6

博弈以此进行下去,知道双方达成利益分配协议为止。

3. 模型的求解

这里用逆推归纳法来求解这个模型。为了简洁,这里从第二回合往回推导。可以得知,政府在做出第一回合方案的时候,已经知道私营部门是不可能答应的,且可以预知私营部门在下一步拒绝后的策略。所以直接考虑私营部门的策略,设此时政府策略为,即令:

有:式7

而在此时,政府的收益亦发生了变化,可设为。

则:式8

比较与:

式9

因为,可知。双方将会在第一回合就达成协议。这里求解出其均衡状态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为:

政府收益分配额为:式10

私营部门收益分配额为: 式11

三、贴现因子的讨论

贴现因子可以看做是双方为谈判的付出的代价。这里从四个方面来界定贴现因子。

式12

在式12中,各个因素如下界定:

,表示谈判费用,甲乙双方需要就谈判各自提出自己的方案,谈判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对市场的调研,文档的编辑等。当费用最低时,双方的对谈判工作的准备效率最优;

,谈判的机会成本,前面提到,博弈一方如果在某个回合中没有达成协议,则双方都失去了达成协议所可以获得的收益,即机会成本;

,项目的风险分担,一般来说,风险分担大的一方在谈判中会占据比较大的优势;

,谈判的双方的项目争夺程度。谈判双方对项目收益的争夺越激烈,则贴现因子越小。

四、双方策略分析

从模型可看出,双方的从谈判中可以获得收益分配主要取决于双方各自的谈判贴现因子。这里作出策略分析。

由式10中分别对和求偏导可得:

式13

式14

由式13,,随着增加而增加,即政府谈判贴现因子越高,则在收益分配中所占得的比例会更大;对比式14,, 随着的增加而减少,即随着私营部门的谈判贴现因子的提高。这说明谈判地位的上升,将在收益分配中获益。

由式11中分别对和求偏导可得:

式15

式16

同样的,可以得出,私营部门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降低谈判成本,以及提高自己对风险的控制和处理能力,尽量多的为政府分担一些风险。则其在谈判过程中的地位会与政府更加拉近,有利于在谈判中获得更大收益。

下面将通过对的赋值来进行算例分析。这里,假定R为一定,分别对与赋值分析R的变化情况:

由上图的算例可见:

为了符合实际,对于的情况全部忽略不计。

讨论私营部门的谈判贴现因子取到极值的情况,即或者。当,私营部门的谈判贴现因子为无穷大,不论政府是何种谈判能力,都可以在谈判中取得收益中的全部,而在这种情况下,私营部门清楚自己的谈判地位,从而不会与政府谈判。当 ,私营部门贴现因子达到最大,即谈判损耗为无穷小,基本没有损耗,此时政府会做出考虑,如果政府的谈判贴现因子达不到1,即政府的谈判能力达不到私营部门水平,政府不会和私营部门谈判的。只有当政府的谈判贴现因子亦达到1,双方才可能谈判,但因为双方谈判无损耗,双方会一点一点让步,一回合一回合地博弈下去,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的极限是均分收益,但谈判不会有终点。当,即政府的谈判贴现因子达到临界最大,均衡状态下,其获得收益期望最大。其收益具体可以分配多少则取决于对手即私营机构的谈判贴现因子,如果私营机构自身很强大,有很强的谈判能力,即贴现因子亦很大,则可以与政府争取到较多的收益分配。,政府没有任何谈判能力,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

当,政府的收益期望逐步减小,而在私营部门获得更大的收益的期望则增大。

五、结语

一般来说,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工程复杂,且需要长时间经营才能收回成本。在整个项目周期中充满了各种风险。政府对私营资本承诺了投资回报就意味着,不论项目经营如何,自己都需要承担高的风险并且给私营资本承诺的投资回报。因此,政府对私营部门的投资回报的承诺会非常谨慎。不会随意承诺高的投资回报率,不会高于行业中的平均回报。在一些投资回报率较低的行业,政府为了加强招商引资,吸引私营资本,常常会采取浮动的投资回报率的方式来与私营资本合作。浮动投资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固定投资回报的缺陷,有利于调动政府和私营部门双方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Darrin Grimsey, Mervyn K.Lewis. Evaluating the risks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2(20):107-118

[2]Li Bing, A.Akintoye, P.J.Edwards, C.Hardcastle. The allocation of risk in PPP/PFI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U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5:25-35

[3]李永强 苏振民: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博弈分析[J].基建优化.2005(5)

[4]张小卫.企业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和冲突与专用性资产的关系初讨[J].云南科技管理2003(1)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延锋 刘益 李垣:战略联盟价值创造与分配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3.17(2)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超级年金改革 未来基金 澳大利亚养老保障

论文摘要:澳大利亚三大支柱养老保障模式拥有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基金保证其制度的顺利运行。但是,人口老龄化和全球金融危机为其将来的顺利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澳大利亚政府一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对超级年金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建立未来基金,专门应对预期可能出现的养老保障资金不足的风险。这些措施值得各国借鉴和学习。

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基本养老金、超级年金、个人自愿储蓄养老金三大支柱上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体系。它一直是世界银行推崇的一种养老保障模式。这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征缴和投资路径多样化的大规模的养老保障基金,这些基金从根本上保证了这种多层次模式的完善性和高抗风险能力。然而,在人口老龄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障基金也面临着预期资金不足的巨大挑战。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澳大利亚政府从超级年金改革和未来基金的建立两个方面着手,进一步丰富养老保障体系,巩固养老保障基金的运行和长远发展。

一、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澳大利亚政府近期颁布的代际报告中指出,由于持续降低的死亡率和较低人口出生率,未来人口将会继续老龄化。到2047年,0一14岁居民人口数量将会有少量增长,传统工作年龄居民即15-64岁的人口将增长1/5 , 65—84岁的老年人口将为现在的2倍多,85岁以上人口将为现在的4倍多(见表1)。人口的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挑战是未来养老保障支付金的巨大压力、预期劳动参与率的下降以及老年人口的特殊服务项目缺乏等等。

在这些问题中,未来养老金的支付缺口压力是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澳政府从其首个代际

报告中就开始特别强调,如果政府一直持续执行当前的养老保障和税收政策,而不对其作出任何有意义的调整或补充的话,为了维持相当水平的生活质量,目前这一代的纳税人将要迫使下一代纳税人承担更高的税务责任来保证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向人民提供重要的国民服务,如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除了这些之外,如果现在政府不作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革新或创建,在不久的将来,政府预算也将面临来自超级年金偌大的资金缺口的压力,它也是目前政府资产负债表上最大的一项可计量的预期负债,2020年超级年金资金缺口将增长到1 480亿美元。

二、超级年金制度的改革

在澳大利亚引以为豪的养老保障三大支柱中的第二支柱—超级年金制度中,政府扮演了两种角色,一种是以雇主的身份为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雇员缴纳税率为工资总额的9%的超级年金税;另一种是以鼓励人们参与超级年金制度的身份为自愿缴费者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两项中,第一项的数额非常大,使得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超级年金支付压力。当前澳政府超级年金受益金支付的缺口部分是由政府预算支付的,每年需支付约45亿美元,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预算将会完全面临支付养老金的压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陆续颁布了超级年金制度的改革方案,开始逐步实施一系列新的举措来提高超级年金的吸引力,使其变得更加时尚,更加安全,更加方便。2002年推出的新举措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新制度提供更多激励,扩大劳动者对超级年金自愿缴费的积极性。政府为低收人者的政府超级年金合作缴费;降低超级年金附加税,2010年降为10.5%;参与超级年金的自雇者可以申请一定额度的抵税;降低合法终止支付的税率。

2.增强超级年金的可用性、可获得性。延长个人缴费年龄,使得老年人缴费的年限能够更长,70—75岁之间的老人若每周至少工作10小时,可以继续向其超级年金账户缴费;儿童也可以有超级年金账户,由其父母、祖父母向账户缴费,而其他亲戚或朋友可以每3年向儿童超级年金账户缴纳3 000澳元以下的费用;婴儿红利将能够允许转人超级年金账户。

3.新的超级年金更灵活,更多选择。一方面,增强基金和基金受益可转移性的选择。2004年7月1日开始,政府给雇员机会来选择他们的基金,并允许雇员将积累基金中的现存收益转移到另一个基金中去,这可以消除退休储蓄不必要的花费。另一方面,新的方案规定可以分享超级年金。

4.增强超级年金的保障性。政府出台一系列提高谨慎管理的细则和条例,而且规定要求雇主每季度代表雇员进行缴费。

继2002年改革之后,2006年5月澳政府又通过一项简化、流线化超级年金的计划,它包括一系列的目的:消除退休者面对的复杂的现行税务规则;增加退休收人;增加对就业和储蓄的激励;提高超级年金储蓄取出的灵活性。这些目的体现了这十几年来澳大利亚超级年金系统最重要最显著的改革,而且政府将提供超过60亿澳元预算在未来4年内完成这些目标。

在新的计划下,从2007年7月1日开始,60岁及以上的已经缴纳超级年金税和收人税者,无需再缴纳超级年金受益税。由于超级年金受益不再被计人总收人,将激励已经领取了超级年金的劳动者继续工作,因为他们缴纳的收人税已经减少了。计划同样消除“最高支付受益限制”,此前的合理收益限制制度对按年给付和一次性给付养老金的额度设置了上限,新规定确保了60岁以上人群能够从年金账户中免税取款。此举旨在通过放宽条款的限定来增加年金计划的灵活度,从而吸引更为广泛的人群参与。引进新的流线型缴费规则,在何时何地领取超级年金方面给与参与者更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在此计划下,退休收人将提高,1000万以上的有超级年金账户加上未来账户的澳居民和家人将会更加容易地得到更好的受益。超过10万的60岁以上的人将于2009年退休,而且这个数字将会逐渐增加。

三、未来基金的建立

除了对已有的超级年金制度进行灵活化的改革之外,政府还提供资金建立了一个公共养老储蓄基金—未来基金(The Future Fund ) 。2009年3月底,未来基金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了580.9亿美元的规模,迅速跻身世界主权财富基金十强。这项基金是通过转移政府预算盈余和转让国有股份积累足够的种子基金,建立专业的独立的基金监管和管理机构把基金放入金融市场进行积累性投资,产生相当数量的投资回报以保证有足够的财富来填补2020年面临的巨大的超级年金支付缺口。 未来基金所属于的主权养老储蓄基金由政府所有,与本国的社会保障系统相独立。根据澳大利亚的未来基金的资金来源,它又属于储蓄型主权养老储蓄基金。储蓄型主权养老储蓄基金是指一种政府直接建立的,基金的种子资产完全由政府提供且融资渠道主要来自转移支付,而不是来自于纳税人的缴税,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分离,只在独立部门的操作下进行积累性投资的公共养老基金。这种主权养老储蓄基金是为了应付养老保障未来的支付压力而建立,所以一般来说短时间内并不支付,只进行长期的积累性投资,以达到填补预期未来某一年度的养老金支付缺口的目标。

未来基金法案中规定建立未来基金监管委员会,由这个独立团体负责投资决策的制定并向政府承担未来基金保值增值目标的重大责任。除此之外,政府还组建了未来基金管理局,它主要负责未来基金的行政工作和具体运作,特别是执行监管委员会的投资决定。这两个管理机构分别作为未来基金的投资决策者和执行者,在未来基金法案及与澳大利亚政府签署的投资委托书的指导下开展基金的投资运营工作。

基金接受供款后开始向金融市场各个领域展开投资,未来基金法案中明确规定,未来基金投资所得的收益将直接作为资本进人资本市场,在2020年之前,未来基金中的任何资金除了支付监管委员会和基金管理局的日常工作开支之外都不允许被提取出来挪为它用;但是,若在2020年之前基金的总财富已经满足现在的超级年金缺口,则仅可以提前提取基金用于超级年金受益金的支付。这样的规定和承诺无疑是从另一个层次上对未来基金的确切性质的肯定,也是未来基金能否真正完成支付2020年超级年金缺口任务的保障。

除了未来基金法案之外,澳政府与未来基金监管委员会签署了由财政部长和负责财政、行政管理的内阁大臣制定的一份投资委托书,委托书中陈述了基金投资的宗旨:保证基金投资的长期回报率最大化,当前的目标是基金投资回报率达到超过CPI指数以上4.5%--5.5%的标准。基金监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自己制定的投资目标为在未来的10年中实现基金投资回报率超过CPI指数以上5%。针对如此的监管和投资指导,有学者就明确地提出是市场而不是政府能更好地决定怎样的国民储蓄和投资水平才是合适的,所以由政府决定如何进行投资是不可能达到让市场来选择投资的高效率和高收益的;另外,澳大利亚超级年金协会的政策与研究主任也指出,政府对于投资战略和预期目标的制定过于细化,这样的过度限定会使未来基金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主权型养老基金天生所具有的灵活性。

不过,也有一些国家的公共养老储蓄基金也制定了比较明确的投资回报率目标。如加拿大为了实现到2025年使总的投资率从8%提高到25%,制定的实际投资回报率为4.2%;日本制定的实际投资回报率为2.2%;新西兰制定实际投资回报率为利率加上2.5%。

四、评价与借鉴

席卷全球的老龄化危机和金融风暴,对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澳大利亚养老保障制度拥有三支柱型的综合保障体系,但其仍然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养老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政府对于超级年金的改革无疑提高了基金对民众和企业的吸引力,从而增加了基金在老龄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巩固澳大利亚养老保障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未来基金这个新兴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建立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建立未来基金的最显著的好处就是解决了政府面临的未来巨大的超级年金缺口的压力。虽然未来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完全独立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是从它的养老保障作用角度来看,未来基金无疑是给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三层支柱型养老保障体系加上了一道牢牢的保险。其次,未来基金进行有效的市场投资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再次,未来基金解决了政府如何处理预算盈余的重要问题。对于政府来说,这为其转移预算盈余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同样也可以作为对庞大的外汇储备进行再次分流的新方式。这样还可以避免因预算盈余和外汇储备过多而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另外,未来基金区别于缴费型主权养老储蓄基金的是,它纯粹只是一个投资基金,既没有由于提高当前缴费而形成的积累余额的显性债务,也没有现收现付制下尚未需偿还的养老金的价值与缴费余额累计储备之后的隐性债务。所以它会更大程度地减小政府面临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但这也要求政府对基金有着强大的财政支持。

第5篇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质性编码;创业机会识别;阳朔西街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8—0018—09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志。旅游小企业的创业动机多样化,既存在营利和扩张动机,又存在生活方式动机,后者被视为旅游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重要特征。

从现有研究看,关于旅游小企业的理论研究不足,创业研究集中于旅游小企业的企业主、经营特征及对目的地的影响等,对于创业过程的研究非常缺乏。在创业研究领域,创业机会作为创业过程的切入点逐渐受到了关注。谢恩和文卡塔拉曼(Shane&Venkataraman)提出,创业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具有某种个体特征的创业者如何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发现、评价和开发机会。但由于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及理论应用研究比较薄弱,且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旅游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和生活方式动机等特征区别于其他行业企业,本文尝试对现有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度进行进一步研究验证。

1 研究进展

1.1旅游小企业

根据欧盟的定义,旅游小企业是指雇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旅游企业。国外旅游小企业的研究范围较为全面,包括概念、经营特征、企业主、影响等。国内研究起步晚、数量少,邱继勤的博士论文第一次明确提出旅游小企业的概念,并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西街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然而,由于数据来源单一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旅游小企业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研究不足。

旅游小企业的诞生、发展等受企业主的影响较大。根据创业动机,学者划分了两类创业者:一类是追求利润和规模增长者,他们关注的是经营实体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另一类是生活方式型创业者。威廉姆斯和肖(Williams&Shaw)的研究中第一次发现旅游小企业存在非经济目标,如喜欢目的地、半退休等,即生活方式目标。莫里森等认为,英国的大部分旅游小企业的创业动机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满足个人或家庭对某种自在生活的向往。他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倾向于扩张。生活方式动机广泛存在于国内外旅游小企业中,成为旅游小企业区别于其他行业企业的重要特征。

旅游创业行为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对机会识别的敏锐力。蒙芳指出,创业机会是稀缺的,尽管人们的创业意愿都很强烈,但是由于受到内在和外在条件的影响,人们获得的创业机会是不平等的。生活方式型的旅游小企业更善于捕捉市场机会,更容易给目的地带来创新产品,促进目的地持续发展。但是,关于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研究。

1.2创业机会识别研究

创业研究的核心逐步从创业者个人转向创业过程,从单一对象转到关注各对象、视角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谢恩和文卡塔拉曼(Shane&Venkataraman)以创业机会为线索,将创业过程划分为机会识别、机会评价和机会开发三个过程,并将创业机会定义为创业研究的核心。创业机会研究由此兴起。

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定义尚存在争议,争议在于机会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创造的。本文支持新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前提是主观价值、不完全知识、不对称判断和不同的创业警觉性,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创业机会,只有那些具有创业警觉性的人才知道要干什么。

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过程的起点,是机会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是机会的潜在预期价值及创业者的自身能力得以反复权衡的过程。林嵩等将创业机会识别划分成机会搜寻、识别和评价三个阶段。毕海福(Bhave)根据创业决策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先后顺序,建立了外部刺激型机会识别和内部刺激型机会识别两种创业机会识别模型。亚奇维利(Ardichvili)提出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包括感知、识别和创造三个阶段,而创业机会评价贯穿机会识别始终。然而,这些模型的基础大多是传统企业,对旅游小企业的适用性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1.3综合评述

国内外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定义、机会来源、影响因素、过程划分等方面。创业机会识别理论并不完善,实证研究缺乏。部分学者基于传统行业企业提出了相关的创业机会识别模型,但旅游小企业因其小规模及生活方式动机等区别于其他行业企业,现有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度需要进一步的实证验证。从研究方法上看,以往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实证研究往往采取问卷或者访谈的方式获取资料,通过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提取创业过程发生的事件或活动发生的频率、时间,将这些事件划分到创业过程的各个阶段,构建理论模型。本文将以阳朔西街为案例地,采用深度访谈和质性编码的方法,试图还原旅游小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及特征。

2 案例地和研究方法

2.1案例地选择

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桂林市管辖。西街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呈弯曲的S形。近年来,随着游客不断增加,西街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本文探讨的西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街,实际上包括了西街、县前街、桂花路、滨江路等相邻街区的一部分。

西街是我国较早的旅游目的地,现已逐渐进入发展成熟期,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西街的旅游小企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有30年历史,目前已形成旅游小企业密集的状态,企业类型众多,包括住宿、餐饮、旅行社和旅游服务部、旅游纪念品店、攀岩、旅游交通租赁等,是国内旅游小企业聚集区的典范。

2.2资料收集

虽然有学者指出回顾式调查容易产生记忆退化和后视偏差,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无法采用跟踪调查,只能通过事后对企业主进行访谈来获取质性数据。

研究者于2011年3月29日到4月4日,在阳朔西街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进行调查,对36家旅游小企业主进行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时间为15分钟到1个半小时不等,半结构式访谈内容包括:企业主个人概况(年龄、来源地、个人经历等)、企业概况(创业时间、投资主体、投资情况、服务及经营概况)、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具体描述创业过程)等。访谈对象经营范围涉及家庭旅馆、餐馆、酒吧、旅游纪念品店、英语培训机构、自行车租赁、攀岩机构、画像、土特产店等,样本被编号为01~36。陈向明指出,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客观性决定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为了保证资料的可靠,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对目前已经建立的结论进行检验,形成三角互证。因此,在访谈期间,笔者与企业主建立了较为良好的关系,晚上经常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闲暇时主动到其店里聊天,观察他们与顾客、其他企业主的交流,试图融入他们的社交圈子,为访谈资料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并使得补充调研更为便利。西街及附近的店铺更替速度非常快,受访旅游小企业中有2/3的小企业的创业时间为1~3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回顾式访谈所引起的记忆退化和后视偏差缺陷。

2.3资料整理与分析——质性编码

为了理解旅游小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及特征,本文采用质性编码的方法,把文本资料“打散”成不同的意义单位,并将其转换成一个个标签或符码,然后对它们进行重新分类,提取总结旅游小企业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的行为或者事件,剔除与研究无关的内容。编码的技术路线如下:

(1)将录音资料转化成文字资料;

(2)开放性编码:仔细反复阅读资料,标志出有一定意义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提取反复出现的概念,并将相同或相近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提炼出初步范畴;

(3)主轴编码:对初步范畴进行进一步归并。

通过仔细整理阅读受访者描述其创业过程的文字性资料,剔除与创业机会识别无关的内容之后,得到59个频繁出现的概念,并通过范畴化(部分概念经过两次范畴化)和最后的范畴归并,归纳出6个范畴归类。

3 旅游小企业的分类

创业动机作为机会识别的触动因素,对创业机会识别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参考梁微等的分类方法,根据创业动机和目标两个维度,将访谈的旅游小企业分成三类:生活方式型、维持生计型和商业型(如图1)。图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为9个象限,第二、第三象限属于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第五、第六象限属于维持生计型旅游小企业,第七、第八象限属于商业型旅游小企业。

生活方式型创业者一般是外地人,过来阳朔旅游或学习,喜欢上阳朔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留下来,顺便做点小生意,维持日常花销。这一类型创业者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希望通过企业经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经验特长,来实现自我价值与梦想,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经营企业只是为了追求一种生活态度。

维持生计型企业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以中老年妇女及退休人士居多,他们店面通常比较小或者直接以小摊位出现。另一类以年轻夫妇居多,他们不想到外地打工,一方面不想跟亲人分隔两地,另一方面觉得打工需要看老板脸色,自己当老板比较轻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一类型的旅游小企业规模一般不大,只要能维持生活即可,他们认为维持目前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商业型旅游小企业创业者的创业目的就是赚钱,他们关注最多的是经营实体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根据投资主体可进一步细分成家族商业型和私人商业型。前者产品由家族提供,有明确的计划、方向,有些甚至会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近期经营状况及顾客需求变化,并适时调整营销策略,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后者的创业主体是个体或者合伙,创业就是为了盈利,希望能越做越大。

4 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及特征

旅游小企业创业者由于事件的刺激诱发出创业动机,经过机会感知、识别、创造以及机会评价,最终决定是否创业。机会感知源于对整体环境和行业特陛与环境的把握,感知市场需求或未充分使用的资源;并基于市场结构和个人创业能力的匹配进行机会识别;通过创造竞争优势及团队分工将需求与资源匹配形成商业概念;机会评价贯穿始终,关注重点是投资回报率。图2是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模型,这与一般的企业家创业过程基本相同,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4.1创业机会识别

4.1.1机会感知

旅游小企业的机会感知始于创业者对整体环境的把握,包括自然、人文、生活及市场环境等。对于维持生计型及商业型旅游小企业而言,阳朔的旅游市场环境是最重要的。创业者看中的就是阳朔的人流量、知名度,看中阳朔持续稳定增长的游客数量及市场前景。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考虑更多的则是阳朔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环境,创业者喜欢阳朔的生活,觉得这里“山水很美(编号26)”、“生活比较休闲(编号08)”、“人很朴实、不排外(编号02)”。其次,私人创业者需要结合各行业特性和环境,对比投资成本和自身资金情况,结合创业动机、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社会网络等以确定创业项目和产品。

生活方式型创业者一般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追求一种较高的生活质量,经营小企业只是为了维持日常生活。他们追求个性化与自由,因此一般会选择家庭旅馆、餐饮、攀岩、画像等个性化行业。家庭旅馆虽然投资成本相对高,但是允许创业者将自己的经验、特长及个性作为附加,而且时间比较充裕,他们可以把家庭旅馆交给亲戚朋友或者员工打理,自己做想做的事,因而吸引了众多生活方式型创业者。对于攀岩、画像等个性化行业而言,创业者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希望认识更多这方面的爱好者,共同交流学习。这类创业者一般是个性张扬的年轻人或者艺术创作者,创业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只要能维持生活即可。

我之前是搞设计的嘛,做家庭旅馆又比较轻松,自己又可以搞一下设计,平时这里都交给我父母打理,我都到处跑的

——编号17,酒窝

维持生计型旅游小企业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成本相对低,以旅游纪念品商店为主。由于投资回报率比较高,资金相对不充足的创业者最青睐这种创业方式。西街上很多旅游小企业都是从摆摊卖纪念品起家,逐渐转行或者扩张、或者专门化。一些有专门手工艺的创业者也会选择这种创业方式,因为手工制作成本低,降低了风险。随着旅游的发展,部分这种类型的旅游小企业会逐渐向商业型旅游小企业转化。

商业型创业者存在于各种类型的行业中,家庭旅馆、餐饮、旅游纪念品商店、旅游交通租赁等均有所涉及,以后三种为主。他们最主要考虑的是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从事家庭旅馆的商业型创业者以当地人为主,主要是考虑到有亲戚朋友从事相关行业,可以照搬或者借鉴他们的经验。餐饮业和旅游纪念品的投资成本低、收益高。基本上所有饭馆的受访者都提到,餐饮业永远不会饱和,因为游客的需求各不相同。旅游交通租赁类在阳朔主要是自行车租赁。创业初期投入并不大,但是需要依赖一定的社会网络,他们一般都有固定的客源,与固定的旅行社联系。

我姐在这边做旅行社,她平时会给我们介绍一些固定的老外团队,还能给游客介绍线路,拿景点优惠价,打包服务。而且我们还有很多老乡在这边做旅馆、餐馆等,他们有顾客也会介绍给我。当时就是看阳朔旅游发展前景不错,再加上有关系才过来的。

——编号15,自行车租赁

最后,43%受访的私人创业者表示还会简单分析当前的市场结构,对比市场供需情况,以寻找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挖掘新的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产品。这一阶段的市场分析只是创业者的感知。生活方式型创业者及希望以此为起点的商业型企业主尤其重视这一点。前者个性突出,不愿意跟别人提供一样的产品,希望在产品中加入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后者创业是为了积累资金,因此这次机会非常重要。他们一般会从定位、目标客户群、产品等方面寻找差异化突破点。对于其他类型的创业者,他们只是市场的跟随者。75%的维持生计型受访者创业之初提供多样化的产品,这种不好卖就卖那种,没有固定的产品。也有部分创业者已有亲戚朋友在这边开店,已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和经营经验,只需要照搬过来即可。

Every place,all restaurant is not enough,peoplelike to eat different food.Like Muslin people.theydon’t eat fork,n0 restaurant here can allow it.

——编号31,印度素菜馆

我是阳朔本地人,对这里情况非常了解,这里的餐厅都是针对游客的,到了淡季根本维持不下去。我不一样,我针对的是阳朔本地人,就是酒吧的DJ,他们下了班就到我这边来喝酒、吃宵夜,我淡季70%的收入是靠本地市场支撑起来的。

——编号05,大吃懒

4.1.2机会识别

相对于广义的创业机会识别,这里是狭义的机会识别,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市场环境和具体的行业分析来判断该机会是否属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二是考察对于特定的创业者而言,这一机会是否有价值。

首先,创业者需要进一步考察当前的市场结构。一般会先到阳朔逛逛,时间为半个月至3个月,考察内容包括创业者要进入的行业市场的经营者状况、产品、进入和退出环境、顾客数量、需求、购物行为特征等,对比供给市场的饱和度和需求结构特征,来判断创业的可行性。

我当时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在西街上逛,除了考察这里的游客数量、购买力、找店面外,还考察了城管的管理力度、街道的干净程度和游客管理水平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游客的购买行为。

——编号09,俄罗斯商品城

其次,旅游小企业创业者会进行个性化识别,主要考虑创业者及其团队的能力及拥有的资源,包括特长或经验、经营能力、交际能力等。

对于生活方式型创业者,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特长或者能力的应用,比如设计、攀岩技术等,他们创业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例如西唐攀岩的老板提到他创业“纯粹是因为自己有这个技术,想给爱好攀岩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所以主要是组织比赛的(编号30)”。维持生计型创业者觉得旅游业的进入门槛低,不需要特殊能力,“别人能做我也可以,别人不会亏我也不会(编号01)”。家族商业型旅游小企业由于有一定的经验及经营能力,认为只需结合阳朔的市场结构特征进行一定的调整即可。对于私人商业型创业者,为了赚钱,他们会综合考虑自己的特长、经营能力和交际能力,其中交际能力是最重要的。这与旅游业的服务性和关联性有关,旅游业需要跟游客、旅行社、酒店、景点、当地居民等打交道,因此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4.1.3机会创造

经过机会识别,创业者认为机会是有价值的,他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怎么把机会转换成商业概念。首先需要重点考虑怎样创造竞争优势,比如产品特色、装修风格、产品/服务质量、销售手段、地理位置等。生活方式型创业者主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先前知识经验,主人从产品特色和装修风格方面人手。例如酒窝老板提到,“因为我喜欢喝葡萄酒,所以就想开一间以葡萄酒为主题的旅馆,我设计了一个酒窖,大堂和房间都摆满了各种酒杯、茶壶,这些其实都是我平时要用的(编号17)”。维持生计型创业者主要从销售手段人手;私人商业型旅游小企业各方面都有所考虑,对产品/服务质量和地理位置尤其重视,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

然后我们就开始分析怎么创造自己的优势,我们重点考虑了地理位置,选择这里是因为这是双门面嘛,经过的人比较多。

——编号14,胡记餐馆

此外,旅游小企业还需要考虑团队因素,考虑是否需要合伙人,需要哪些合伙人,团队如何进行分工等。由于初始资金的限制,或者为了规避风险,部分旅游小企业选择合伙创业。创业者需要分析企业日常经营需要的人员,分析团队成员各自的能力,并进行合理分工。例如西街英语培训的三个合伙人最初就是“一个做推广,一个负责教书、找市场、找老外,一个做后勤(编号29)”。

4.2创业机会评价

创业机会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可行性,指的是创业者开发机会的资源和能力;二是盈利性,即投资回报率;三是风险性,即创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及退路。

西街旅游小企业创业者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机会评价。首先,资金是所有创业者都必须考虑的,初期投资需要多少,包括哪些方面,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能否筹集到资金,资金能维持多久等;其次是投资回报率的问题。这也是所有创业者都必须考虑的。一般创业者会根据个人及亲戚朋友的经验大概估算一下投资回报率,例如子馨客栈的老板娘提到,“最初是根据我姐的经验,只要客源达到多少,每个房间收多少钱,投入成本多少,就大概估算了一下,觉得肯定不会亏就开始弄了(编号34)”。家族企业则比较正式而详细。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生活方式型企业主追求的是一种生活质量。他们的投资回报并不仅仅是金钱或者物质,更多的是分析以这样的投资来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否值得。最后是风险评价。资金、管理、人员、市场反应、外界环境等的突然变化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期的风险,所以创业者需要明确怎么规避风险,想好退路。然而,由于旅游小企业规模小,投资少,75%的受访者表示并没有考虑过风险问题,他们认为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剩下的25%的受访者也只是通过小规模经营、合伙经营的方式规避风险,有些认为做不好就回去干老本行,反正损失也不大。

事实上,创业机会评价贯穿于整个广义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机会识别和机会评价是共同存在的。在机会识别的初始阶段,创业者可以非正式地调查市场需求,判断这些需求是否得以满足,满足这种需求需要哪些资源;在机会识别的后期,这种评价主要集中于考察这些资源的特定组合是否能够创造出足够的商业价值,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性如何。

4.3旅游小企业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过程的特征

(1)环境因素是旅游小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动力源泉。旅游小企业机会识别始于环境感知,生活方式型创业者看中的是区域的自然、人文、生活环境,商业导向企业主更关注旅游市场环境。其次,行业特性及环境也是机会感知过程的重点考虑因素。不同创业动机的创业者会根据创业行业特性及环境,结合自身资源和社会网络选择创业项目。

(2)先前知识经验及社会网络影响突出。69.4%的受访者有过相关创业经验、旅游行业工作或者创业行业工作经验,先前的知识及经验使其更加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市场情况,更容易挖掘未被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网络为旅游创业者提供了经验借鉴、顾客或者成为潜在顾客等,是其捕捉市场需求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重要桥梁。

(3)创业动机不同,旅游小企业的机会识别过程存在差异。生活方式型创业者看中的是阳朔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环境,一般会选择住宿、攀岩等允许他们把个人经验、特长、个性等作为附加的行业。他们会对行业内的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而不仅仅是物质回报。维持生计型旅游小企业主看中的是阳朔的旅游市场潜力。由于资金的限制,一般选择成本较低的旅游纪念品行业,属于“市场追随者”,并不会进行机会识别和创造,只会简单估算一下投资回报率,通过小规模经营规避风险。商业型创业者看中的也是阳朔的旅游市场潜力,一般会花一段时间到阳朔进行市场考察,细致分析行业市场结构,注重投资回报率评价。

(4)旅游小企业的机会识别过程更多是一种非正式的思想分析。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一般是非正式的,更多是基于自己或亲戚朋友先前的知识经验展开的一种思想分析。因此,创业准备时间相对短,83.3%受访的创业者从萌生创业想法到真正创业的准备时间不超过3个月。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并不是一个线性统一的过程,并不是所有旅游小企业都必须经历完整的机会感知、识别、创造的过程。部分创业者,尤其是作为市场追随者的维持生计型创业者,创业时考虑的仅仅是旅游市场环境及投资回报的问题,只存在简单的机会感知和评价过程,机会识别和机会创造相对缺乏。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对阳朔西街36家旅游小企业创业者的访谈,通过质性编码还原其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结果发现,旅游创业者在外部事件的刺激下,诱发创业动机,经过机会感知、识别、创造以及机会评价的过程,最终决定是否创业。环境因素是创业机会识别的动力源泉,先前知识经验及社会网络的影响突出,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是一种非正式的思想分析,且机会识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

第6篇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会导致巨大的现金流出,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所以往往要向外界筹资。本文从股权筹资和债券筹资两个角度进行并购筹资方式的税收筹划分析,并结合案例加以论证,旨在帮助企业更新纳税观念,促使企业并购行为的科学合理化。

1引言

并购是历史的大趋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仅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自19世纪末开始出现公司兼并行为以来,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经历了五次兼并浪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公司并购活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活跃和频繁。作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节约经营成本、优化资本构成的一个有效手段,并购日益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应当注意的是,并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且由于并购会导致企业巨大的现金流出,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所以往往要向外界筹资。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很多,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筹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内部留存、增资扩股、金融机构信贷、企业发行债券、卖方融资和杠杆收购等方式。但归纳起来,无非是股权筹资和债券筹资两种形式,且企业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筹集并购所需资金,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称为资金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不仅要求筹集到足够数额的资金,而且也要求以较低的代价取得。因此,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进行筹资方式的税收筹划,从税收的角度尽量降低并购成本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相关概念界定

2.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行为,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兼并。兼并(Merger)含有吞并、吸收、合并之意。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兼并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这些企业丧失法人资格,并获得对它们控制权的行为。广义的兼并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企图获得其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2)收购。收购(Acquisition)是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股份的购买行为。收购涵盖的内容较广,其结果可能是拥有目标企业几乎全部的股份或资产,从而将其吞并;也可以是获得企业较大一部分股份或资产,从而控制该企业;还有可能是仅拥有一部分股份或资产,而成为该企业股东中的一个。

收购和广义兼并的内涵非常接近,因此学术界和实业界都经常把兼并和收购合称为并购(MergerandAcquisition)。并购实际上包括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所有产权交易活动。

(3)并购的主体和客体。在企业并购中,并购主体被称为收购企业、兼并企业、出价企业;而并购客体被称为目标企业、被兼并企业、被收购企业。

2.2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资金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借助股票这一载体直接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资金供给者作为所有者(股东)享有对企业控制权的筹资方式。这种控制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利息,分享红利等。股权融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长期性。股权融资筹措的资金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

(2)不可逆性。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勿须还本,投资人欲收回本金,需借助于流通市场。

(3)无负担性。股权融资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股利的支付与否和支付的多少视公司的经营需要而定。

2.3负债融资

负债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举债筹措资金,资金供给者作为债权人享有到期收回本息的筹资方式。相对于股权融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短期性。负债融资筹集的资金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到期偿还。

(2)可逆性。企业采用负债融资方式获取资金,负有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

(3)负担性。企业采用负债融资方式获取资金,需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的固定负担。

(4)流通性。债券可以在流通市场上自由转让。

2.4税收筹划

在西方发达国家,税收筹划对纳税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而在我国,则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界对税收筹划的描述也不尽一致。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约税收成本的税收收益。税收筹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收筹划应作更宽泛的理解,如通过具体的税收筹划活动节税、节省税收罚款、节省税收滞纳金等;而狭义的税收筹划仅指通过具体的税收筹划活动节税。

3企业并购的税收动因

随着并购活动的纵深发展,出于单一动机的并购活动已不多见。在诸多动因的并购活动中,节税问题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在现有的税法条件下,税收对并购的刺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的改变是促使并购发生的强有力的纳税动因。根据会计惯例,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其资产的历史成本。尽管可能也会提供有关重置成本的信息,但折旧的计提仍然是以资产的历史成本为依据的。如果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大大超过其历史成本(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尤其在通货膨胀时期),那么通过卖出交易将资产重新估价就可以产生更大的折旧避税额。在企业并购的购买法下,为了反映购买价格,收购企业的资产价值将增加,结果收购企业所享受的折旧避税额超过目标企业在同样的资产上所享受到的。从而并购后企业新的所有者可以享受到增加的折旧避税额,而原来目标企业的所有者也可以通过并购方支付的并购价格获得一部分相关收益。

第二,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来达到合理减轻税负的目的。当某企业在一年中出现了亏损,该企业就不仅可以免付当年的所得税,而且它的亏损还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的递延年限均为5年。这样,如果企业在一年中严重亏损,或连续几年不盈利,拥有相当数量的累计亏损,就往往会被考虑作为兼并对象,或者该企业考虑兼并盈利企业,以利用其在纳税方面的优势。

第三,当收购企业以可转换债券方式收购目标企业时,即收购企业将目标企业的股票转换为可转换债券发行一段时间后再将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这在税法上可以在收入中预先减去可转换债券利息,具有抵税效应,同时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在债券转换为股票后再支付,使企业享受延期支付资本利得税的收益。

第四,当并购活动发生时,如果参与并购的双方不是以现金支付,而是以股权交换的方式进行,将目标企业的股票按一定比率转换为收购企业的股票。这样,由于在整个过程中,交易双方的股东既未收到现金,也未实现资本利得,所以这一过程是免税的。通过这种并购方式,在不纳税的情况下,企业实现了资产的流动和转移。

第五,税收的其他刺激。企业在并购中,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对并购企业组织形式、并购行业、目标企业所在地以及对并购的筹资方式、交易方式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取做出事先的筹划和安排,可以尽可能的节约纳税成本,使税后收益长期稳定增长,从而进一步促使了企业并购行为的发生。总而言之,税收在并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企业在并购的决策和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策划对象。如何依法纳税并主动利用税收杠杆将企业并购的各个环节同减轻税负结合起来以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已成为企业经营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

4并购融资中税收筹划的实务操作

筹资方式下税收筹划的主要切入点是税法规定企业的债务利息可以在税前利润中扣除,这对参与并购的企业同样适用。因为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利息支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税前列支,而企业支付的股息则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不能作为费用在税前扣除。这样一来,企业在进行筹资税收筹划时,就必须在筹集债务资本还是筹集股权资本之间做出选择。当然,企业对筹资方式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各种情况,不能仅仅考虑最大程度的减税。减税意味着要增加企业债务融资的比例,但是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一方面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即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也未必会随着债务比例的上升而上升,而自有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才是企业股东追求的目标。因为自有资本利润率越高,意味着股东的投资回报率也越高。通常情况下,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时,提高负债比重可以增加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这时,选择较高比例债务融资的融资方案就是可取的。反之,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成本率时,债务融资比例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反而下降,这时高债务比例的融资方案就未必可取。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A公司为实行并购须融资400万元,现有三种融资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完全以权益资本融资;方案二,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为10:90;方案三,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为50:50。利率为10%,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选择融资方案呢?(假设融资后息税前利润有80万元和32万元两种可能。)

可以看出,当企业息税前利润额为80万元时,税前股东投资回报率>利率10%(即债务成本率)。股东税后投资回报率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比例上升而相应上升(从14%上升到21%),这时应当选择方案三,即50%的债务资本融资和50%的权益资本融资,此时应纳税额也最小(为18万元);当企业息税前利润额为32万元时,税前股东投资回报率<利率10%(即债务成本率)。这时,债务比例越大,股东税后投资回报率反而越小(从5.6%下降到4.2%)。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方案三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企业的税收成本(此时纳税额最少,为8.4万元),但却未必是最佳筹资方案。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入手,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再对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进行考虑,从而解决企业机构庞大臃肿,减少人员编制数量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从而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发展而来,准确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情况,根据成本效益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配置、培养和激励,使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能满足业务需要。

二、零库存人才管理的优点

1.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还有与自己价值观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企业为了将吸纳的人才最大限度的为我所用,应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世界五百强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放在了第一位。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能组合最合理的团队做最有效的工作,实现企业组织的最大效益。

2.有利于优秀员工的保留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空前白热化,使我国企业尤其是销售类企业优秀员工的流失率不断增加。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效仿JIT中的看板法,不再坐等人力资源部门分配人员,而是主动根据企业内部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向市场寻求优秀的人才。而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来说,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工作任务,而是主动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表现,使得合同续签。

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员工工资总额,员工福利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员工培训费用,员工住房费用等;而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使用、保障和退出成本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关键不单纯是为了减少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工费用的预算控制,实施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来降低隐性成本,减少选、育、用、留各环节中的浪费,使得投入产出最大化。

三、实施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1.没有建立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把人力资源部门放在企业的战略位置上,类似于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做些事务性的工作,老板是不会放权给人力资源部门的,以至于人力资源部门的权力处于完全被架空的状态,也就不会有人有激情去精心研究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

2.量化的方法得不到有效应用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不足,而且当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中,虽然介绍了一些量化研究方法,却并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而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中的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招聘成本、岗位分析的技术应用等等都需要应用量化研究方法。

3.人才的供需平衡很难准确预测

零库存人才管理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必须准确预测,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视不够,没有树立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的意识,而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再加上企业内外部环境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准确预测的难度。而零库存人才管理是在供需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难度。

四、实施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考虑

1.加强预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准确度和平衡度

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才补给及时到位,忌讳短缺。这就要求将其提升到战略人力资源的高度,准确的预测企业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降低预测人才需求的风险,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法,优化招聘途径,减少供给的不确定。寻找收益最高的人才开发方法,降低开发环节的费用支出。

2.加强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

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信度和效度。最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在准确开发企业优秀员工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训,确保他们不断获得知识与经验,不断取得进步,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岗位轮换等培训方式,为企业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基础上,也注重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在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不至于出现人才供应不足的现象。

3.提高人才开发的投资回报率

员工忠诚度的下降引发较高的人才流动率,为了提高人才开发的投资回报率,零库存人才管理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来解决问题。首先,和员工签订合同,避免培养好的员工跳槽到别的企业,为他人做嫁衣。其次,企业对于表现积极和良好的员工,实行奖金和福利激励,对于胜任力极强的员工,企业指导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看到在公司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4.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库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组织可以建立并拥有一个完整的优势库存,并且分析所有关键职位所有员工的有点和弱点。不少国外企业通过六西格玛方法测量数据和系统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有许多的人在错误的职位,而不是缺乏能力。这就说明企业始终未充分利用其组织内部的人才,留下了尚未开发的人才储备,而并不是缺乏人才,从而盲目的人才市场上招聘,不仅浪费了财力,更浪费了公司的人力。因此,在企业零库存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公司应该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工作职位上去。

参考文献:

[1]王转,张庆华,鲍新中.储存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70.

第8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40-02

1 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历程

理论界普遍认可的最早的具有私募股权基金性质的公司是1946年成立的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C)。该公司创立的目的在于向本身缺乏商业信用、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帮助被投资企业成长,获取资产增值收益。从1946年至今,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6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以ARDC公司的创立为标志,在美国逐渐出现了一批以投资于中小科技型企业为主营业务的投资管理机构。这一时期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一些小型的私人资产投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社会影响力较低。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私募股权基金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受益于资本收益税的减免、对养老基金限制的放松以及稳定的股票市场,这一时期的私募股权基金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规范化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运作的资金从47亿美元上升到1750亿美元。1983―1994年,美国共有1106家接受过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上市。机构投资者代替小型私人投资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投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中小科技型企业,而是几乎渗透到了所有产业;在投资形式上,杠杆收购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并在第一次全球性并购浪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单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1989年KKR集团以311亿美元收购RJR烟草公司,创下了私募股权基金单项投资纪录,直到2007年才被黑石集团以390亿美元收购EOP公司所打破。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这一时期,私募股权基金在制度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管理模式越加规范化。经过市场竞争,诸如黑石等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超强募资、投资能力的大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这一时期在投资方向上的重要特点是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20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

第四阶段,从21世纪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由于全球化资本市场逐渐形成、新兴经济体持续保持高增长,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大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经几乎可以参与全球各个地区、各类产业、各种形式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成为与银行、股票市场并立的投融资方式。并购基金、夹层基金、不良资产基金等各种新兴投资方式得到广泛应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造成了重大冲击,一批竞争力不强的基金管理公司被市场淘汰,而生存下来的基金管理公司则在风险管控、运作模式、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现状

1985年9月,中国第一家具有私募股权基金性质的公司――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开启了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探索之路。1998―2000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以互联网的兴起为契机,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到2000年年末,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各类投资机构所管理的资产已达405亿元[ZW(]王燕辉.私人股权基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ZW)]。2005―2008年,深交所中小板成立,股票市场进入牛市通道,《合伙企业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出台,为私募股权基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2008年年末,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资本市场,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危机过后,随着国内经济逐渐企稳回升,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重新步入增长的轨道(见图1)。

如图2所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年度募资金额与股票市场走势基本吻合,时间上略有滞后。其原因在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渠道主要是IPO。以2012年为例,全年共有177笔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案例,其中以IPO方式退出的案例共有124笔,占全部退出案例的70.06%。①因此,股票市场的走势直接影响投资人对于投资回报的预期,进而影响到整个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募集资金能力。

3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呈现的最新特点

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国家针对证券市场进一步从严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使得私募股权基金在募集资金来源、投资方向和退出渠道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从募集资金来源看,早期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外资,比如软银集团投资阿里巴巴、红杉资本投资如家快捷酒店、凯雷集团投资分众传媒等。近年来,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迅速,涌现出诸如中信资本、弘毅投资、九鼎投资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基金管理公司,政府引导基金、国有控股基金、国内民间投资者已成为主要的募集资金来源。2012年,披露金额的344只人民币基金共募集资金181.35亿美元,占全部募集金额的71.64%;而同期外币基金的募集金额为71.78亿美元,占全部募集金额28.36%。2013年上半年,披露金额的59只人民币基金募集资金44.72亿美元,占全部金额的72.11%,而同期外币基金的募集金额为17.3亿美元,占全部金额的27.89%。[ZW(]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ZW)]

从投资方向看,早期的私募基金主要投放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项目。近年来的投资方向已经几乎覆盖了全部产业。2012年,投资金额排在前5位的行业是:互联网、房地产、能源矿产、金融和生物医疗。2013年上半年,投资金额排在前5位的行业则是能源矿产、房地产、互联网、食品饮料和生物医疗。

从退出渠道看,早期的私募基金行业由于市场竞争相对较小,有较多的项目以IPO的方式实现了退出,并可以取得高额的收益回报。近两年来,由于私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大,且IPO限制增多,退出方式也更加多样。2012年,在全部177笔退出案例中IPO仍占124笔,同时出现了股权并购重组、管理层收购、股东回购等多种退出方式。而到2013年上半年,在全部35笔退出案例中,IPO仅占6笔且均为境外上市,而并购退出占有14笔,成为主要退出方式。不仅IPO所占的比重减少,投资回报率也出现下滑。2011年,在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IPO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5.7倍和5.8倍;而到2012年,两项数据分别降为3.53倍和4.31倍。2013年上半年,6笔IPO退出案例均为境外上市,投资回报率仅为1.64倍。[ZW(]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ZW)]

4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前文对中国及国外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的回顾,可以总结出一些对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约束条件。一是国家政策。比如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在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养老基金等社会资金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政策限制放松。中国在近些年以来,随着《合伙企业法》等政策法规出台,为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资本市场。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收益最终要体现在资产增值上,因此一个稳定的、走势良好的资本市场对于该行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如前文所述,中国近些年的私募股权基金募资金额同国内A股市场走势基本吻合。三是宏观经济状况。同大多数行业一样,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同样受到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市场资金充裕,被投资企业的发展环境好,私募股权基金更加容易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整个行业自然能实现快速发展。而在经济下行周期,市场资金紧缺,被投资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下滑,私募股权基金要取得良好回报的难度和投资风险大大增加。四是新兴产业或新兴市场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曾分别为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创造过两次发展高峰期。今后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依然需要寻找到新的系统性投资机会。五是行业自身的创新能力。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结构、技术方法的调整,私募股权基金需要不断创新运作模式,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基于对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可以预期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在未来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随着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在整体上会保持持续发展态势。

(2)由于国家对股票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特别是通过实施持股锁定期附条件延长、减持价格限制、股价稳定机制等措施,对一级、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差加强管理,对于通过IPO实现项目高回报大大增加了难度,更多的项目回报率会趋于理性,行业整体的平均利润率趋向下滑。

(3)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新三板扩容步伐越来越快。未来以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券商柜台交易、PE二级市场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反过来也会推动衍生出更加多样化的投资方式。

(4)基金管理公司将出现分层趋势。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和发展,会形成一批具有强大募资、投资能力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另一方面,也会涌现出更多的在投资区域、投资方向或运作模式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型基金管理公司。而既没有规模优势,又缺乏专业特点的基金管理公司,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1]欧阳瑞.中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治理结构探讨[J].科技广场,2007(2).

[2]王燕辉.私人股权基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蒋悦炜.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12.

[4]金中夏,张宣传.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2(13).

[5]2011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研究报告[R].清科研究中心,2011.

第9篇

一、管理控制方法发展回顾

回顾企业管理控制方法的发展不难看出,其发展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大致经过了从单一成本控制,到财务评价体系,再到融入了很多非财务因素的价值评价体系三个阶段。

企业最早的管理控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早期的一些企业用单位成本来进行最简单的管理控制。

进入20世纪,随着标准成本理论的产生,以及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控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企业逐渐摆脱了单一的依靠成本进行控制的方法,采用包括销售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指标在内的一系列指标体系进行控制,并最终形成了杜邦分析法,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据此对企业予以控制。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影响企业运营的因素也日趋复杂,单一的从财务角度对企业进行控制的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控制企业。因此,一些融入了许多非财务指标或是采用更为科学目标的管理控制方法应运而生,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对企业进行控制,弥补传统企业管理控制方法的不足,以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影响最为广泛。

EVA理论源于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论文。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经济增加值就是公司业绩度量指标。它是针对作为单期间业绩评价指标存在的局限性开发出来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促使公司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它是指从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本和债务的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利润余额,可用公式表示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投资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

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EVA的基本理念是:投资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通过EVA对企业进行控制,摆脱了传统控制方法以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局限,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为管理控制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控制目标。

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专家卡普兰和复兴方案企业总裁诺顿提出的,是以信息为基础,系统考虑企业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控制方法。旨在通过建立一整套综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体系,从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运营方面及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竞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克服传统单一的财务考核体系只能提供有限财务信息及忽略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弊端,便于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控制。

二、RAVE:一种新的管理控制方法

RAVE:真实资产价值提高器是由波士顿咨询公司于近年新研究出的一种管理控制方法,这种方法运用了EVA的主要原理,吸收了BSC的框架,从而将这两种方法有了较好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控制方法。

(一)原理。RAVE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企业的主要资产。为此,重新设计了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它们是:财务、人力资源、客户和供应商。这是基于根据统计显示,即使在传统的工业企业,与资本相关的成本(如:折旧、资本成本)已经不再是企业成本的重头;相反,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却日益构成企业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在贸易企业中,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是其成本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因此,作为贸易企业,对材料的选择,对供应商的管理,控制材料成本最为关键。而在服务型企业中,人力成本则是最为重要的,故人力成本是这类企业最应该重视的,也自然应成为企业控制的重点。鉴于以上原因,RAVE选取了财务、人力资源、客户和供应商这四个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主要资产作为控制的四个重点。

(二)内容。下面,分别从财务、人力资源、供应商和客户角度来说明RAVE的具体内容。

1、财务维度。财务维度沿用了EVA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根据EVA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综合考虑了静态的传统回报率的指标和现代的EVA。如:投资回报率(ROI)衡量了公司业务单元的效率,EVA指标将利润的增长作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由前面介绍的公式可以知道,EVA=(ROI-WACC)×IC。因而,为了使公司产生正的EVA有如下方法:提高资本回报率(如:提高收益、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等);提高投资资本(如: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范围等);尽可能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如:尽可能降低借款时的利率、降低股票筹资时的费用等)。

财务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其用EVA度量的方法将在下面的三个维度中,得到类似的应用。

2、人力资源维度。人力资源维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透明的结构化的指标来衡量与人力资源价值产生的相关因素。其主要指标有:人均价值增加指标,指平均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增加值。在这里价值增加的概念更为广泛,可以理解为员工的生产率;人均成本,指平均在每个员工身上所耗用的成本。该指标类似于财务维度的WACC;员工人数,指企业中员工的总人数。(如图1)

从图1中比照EVA的原理,不难发现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提高人力资源角度的增加值:(1)提高人均价值增加(VAP),可采取的活动有提高价格、降低材料的成本、流程改进等。VAP也是培训、招聘的主要参考指标,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评价体系。(2)增加员工人数(P)。当VAP大于ACP时,可以通过增加员工的人数来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由此可见,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企业人员的扩充都是有利的,关键在于人均员工的价值增加是否能够大于人均成本;相反,也不是任何情况下的裁员都能够改变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无效率的员工会吞噬企业的价值。(3)减少人均成本同样可以增加价值。如:将生产搬至工资水平较低的地方,降低非正式员工的成本等。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日益重要,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往往是与资本相关成本的三至四倍。因而,在RAVE中,被共同整合到价值管理中。同时,这种对人力资源的计量,还可以用于公司部门,甚至作为标杆管理,为管理控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它使我们认识到,即便企业的利润、资产回报率增长,但如果人工效率不能得到提高,那么企业的价值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说就没有增加,甚至有可能因为员工的无效而减少。

3、客户维度。在客户维度中,有如下三个指标:平均客户价值增加、为赢得客户的平均客户成本、以及客户的数量。三个指标的关系与人力资源维度和财务维度类似。(如图2)

价值增加=(VAC-ACC)×C

在这个维度,价值的增加可以通过每一个客户价值增加(如:混合销售),或是降低平均客户成本(如:选择更有效的媒体),或是客户的增加(如:特殊客户的保持或收购)等实现。

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企业,特别是对客户依赖性较大的企业(如:网络公司、零售商、银行等)的管理控制工具,用来管理企业部门,也可以用于指导相关人员的决策。

4、供应商维度。与前面类似,在这个维度中有三个指标,分别是:平均供应商价值增加、供应商平均成本和供应商数量。(如图3)

在这个维度中,价值的增加可以通过提高VAP(如:供应商的扩张、内部效率的增加),或降低ACP(如: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存储成本),或增加供应商的数量等方法来实现。

RAVE中的四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如图4),四个维度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增加值。因而,对于企业来说,各个维度都很重要。但是,在具体管理控制时,应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三)实施。以客户维度为例,说明RAVE的应用。企业的价值可以看作是未来各个维度EVA的折现值,而客户维度未来目标的EVA值,可以分解成目标VAC、ACC和C。

1、评估与客户维度相关的指标。找出已知的与客户维度有关的指标,目的是未来确定与VAC、ACC和C最为相关的指标。这样,就可以在平时的管理控制中注意对这些指标的管理和控制。这种相关性指标的寻找,是根据这些指标对VAC、ACC和C敏感性程度,以及它们对驱动企业价值的影响。

2、计算相关指标。这一步前已述及,故不再赘述。

3、将相关指标分解成价值驱动树。以客户维度为例,客户的数量是由现有客户和新客户组成的,而现有的客户又可分为重新获得的客户和并购获得的客户。通过价值驱动树,可以发掘出影响相关指标的因素。由于价值驱动树是由多个枝干组成,因而需要通过敏感性分析来确定它们的优先顺序。

4、将价值驱动树上的相关指标同时变化相同的比例,以确定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一个指标的变动可能会引起其他指标的同向或反向变动。此外,还要进行最佳情况和最差情况的估计。最佳情况估计是假设所有的指标都处于最佳状态,它反映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潜力;相反,最差情况估计则反映了企业业绩下滑,甚至破产的风险。

5、将目标明确地公布,并予以实行,这可以通过相关的计分卡来完成。以客户维度为例,在这个计分卡中,清楚地说明了与客户维度相关的最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也就是企业需要重点控制和管理,并且也是标杆管理中应予以关注的指标。(如图5)

三、评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