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历史课堂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6 18:48: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历史课堂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历史课堂论文

第1篇

纵观目前的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有很多制约历史课发展的不理想现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教学观点上,偏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2.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经验的影响,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缺乏跨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思维单一化、定向化,难以从事跨学科综合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职业适应性差。

3.教学方法呆板,“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教学手段陈旧,基本上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的格局,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在考核方法上,侧重考查认知性、记忆性知识,忽视工具性知识(自我获取知识的知识)、创新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以概念性知识的多寡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倾向于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求知和创新。

5.在教学活动中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意实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摈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又没有很好把握的尴尬局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成了一种形式,简单地认为这种方式就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就是小组讨论,至于学生是否运用这种方式解决了问题,学生合作的程度如何,是否每节课都需要这种形式,却关心得较少。

二、如何优化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高校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校历史教师应该针对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优化高校历史课堂教学。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高校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将着力点放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上。作为高校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弄清本课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内容需精讲,哪些可让学生自学,哪些可组织提问,哪些可组织课堂讨论等,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构思和设计,将发散思维的训练巧妙地安排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针对某个历史问题,让学生急骤联想,并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毫不迟疑地抛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不去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结束后教师再进行评价。这种让学生自由联想和快速反应的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有很大作用;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从同一历史问题出发,让学生寻找多种手段和途径去解答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表现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上,而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教师可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史料,引导学生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逐渐形成集中思维能力。

2.改进教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最根本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和学生必须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服务者”的身份有效地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并随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从根本上讲,教师不是“导演”,他不能完全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煞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不是“演员”,而让学生成为被动的观众。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学生具有求知的自信心和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并具有善于获取信息并加工创造的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应积极与教师配合,多开动脑筋想问题,把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加强建设,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高校教师(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备课的内容增加了。除深入钻研历史教材外,还必须认真准备和熟悉有关各种电化教学软件的内容。二是教师的技能要求更多了。除能绘制各种历史图表外,还要学会制作历史幻灯软件、学会操作幻灯机、录音机、电影机、录像机、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另外,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形式也要作相应的改变。为此,学校必须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加强对历史教师的技能培训。如怎样使用幻灯机,如何使用多功能教室和微格教室,如何将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学设备恰当地结合并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些能力训练是历史教师熟练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先决条件。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虽然,许多教师都知道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提高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就不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手段的改革中去。为此,要大力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乐于投身教学手段的改革。

其次,要加强硬件建设,更新教学设备(硬件),实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学校本身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不够,也是制约高校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加大资金投入,除广泛添置一般性的电教设备,还应该建立高规格的电教室、语音室、实验室以及多功能教室、微格教室等,加速教学设备更新,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广大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现代教学手段真正走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我们只有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高校历史课教学,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灵活的采取富有成效的的教法,才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高校历史课教学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富春.《谈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1998,9.

[2]潘慧生.《关于高校历史教学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孙阳华.《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第2篇

一、紧扣课时中心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与老教材的编排不同,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

二、优化三维目标

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三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

我在讲授科举制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隋炀帝大业元年某日凌晨(公元605年),都城长安各地张贴了一张新告示,引来了不少百姓的围观。告示上写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表皇恩浩荡,特开恩科,设明经、进士二目,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三教九流,一律分科取士,择优录取。钦此!”同学分组合作探究:如果你是当时的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平民百姓,你会分别抱以怎样的态度。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三、锁定时空要素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内容时间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学生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定位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而“疲于奔命”,更不用说自身素质的提高了,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必须首先锁定好时空落点了。

时空落点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我们有多遥远,她必然发生于特点的时间特点的地点中,与特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如果能锁定好时空落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

我在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点定在了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了“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四、创设核心问题

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情境创设的关键,好问题一个就够了,一个好的问题既紧扣了课时中心,又优化了三维目标,更重要地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挖掘,从而更加实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我在讲授《美苏争锋》时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突破口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1962年10月16日,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就古巴导弹问题召开了一次最高军事机密会议。肯尼迪总统就如何处理导弹问题咨询了几位将军。最后达成两派观点:一派主张武力解决,另一派主张和平解决。思考:就当时美苏时局来看,如果你是肯尼迪,你会听取哪派观点,为什么?

第3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途径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重要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传统的师生观仍然根深蒂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形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教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作为个体都存在自己的个性。这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是关键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的获得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这个教育理念真正的含义。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教学设计:一部分老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夯实了基础、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表演和作秀。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宗旨;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事实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乐于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的潜能挖掘出来,成为影响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和解读历史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和较好地理解知识信息。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我就剪辑了央视一套播放的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给学生看。有很多学生在下课后和我交流时谈到他们看得很投入,对于我们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

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多媒体的运用会受到制约,这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地图册、练习册等资源,如插图、地图可增强直观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教师可教授学生看图的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去观察分析,通过这些感性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三).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形成正确的认知。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多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多数问题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方法上加以引导。在历史理论方面要教会学生深刻领会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用之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这些历史理论、方法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人和事时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杰出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确定哪些知识要讲、怎么讲。教师讲解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框架线索、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比较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

3.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并带有梯次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作答。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和问题设计时老师自己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要让学生讲一下他的思路,从而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切不可盲目批判。如果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以便及时加以引导。

三、优化反馈信息,重视教学反思是辅助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互动活动。为了更加有效的实施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就必须优化信息的反馈,它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一些看法,使教师能及时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优化信息反馈。教师对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及时、多面的原则。教师必须经常性的通过上课提问、做一定量的作业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哪些地方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大有益处。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阅历等,所以一两个人的反馈信息不能代表整个班级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从多数人的相类似问题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思”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教育界被广泛使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斯甘甚至直接把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生活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要实现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以上几个方面一定要勤下苦功。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中国教育新闻网

第4篇

从现实价值进行分析,3Z教学法实现了对教学流程的准确把握,注重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学习质量的巩固,教学实践创新能够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能力,在办学理念上更加的人性化,提升高校办学的效率。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教学活动指出了具体的方向,办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全面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提升了教学水平,促进了高校办学的发展。

二、3Z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

3Z历史教学方式体现的三个教学环节,即自主建构———主导探究———智能检测,在这三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检测,能够对课堂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历史教学高效实践的有效实现。

(一)创设教学环境,构建基础知识框架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明确的依据的,对于历史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知识构成的把握,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框架构建有很高的要求。3Z教学法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完成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展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提升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实现对学生总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教学反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检测

教学反馈活动是教学质量的和总要考察,历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知识点强化和记忆的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高效的历史学习课堂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表现上还体现在学生课后的检测能力上,教师对学生课下学习成果的考查也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检测,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把握,加深学习的印象,满足学生的多种发展的需求。

三、结论

第5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不同的实际学习情况、心理发展状况、接受知识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讲述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内容和过程,有利于向学生教授新知识,加深巩固知识。其中可以运用叙述生动性的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史实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真实场面。同时,用描述的方法,将历史形象化,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探索的能力,逐步领悟历史的相关结论。例如在讲《》的时,把重点放在描述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壮烈场景,将当时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生动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讲解法中的综合分析、实例论证、释文说明、相对比等方法来讲解史实中的经济发展、经济体系、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内容。同时融入谈话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理解难点、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应用图示法快捷的优点,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的方法调动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活跃起来,颠覆以往历史教学的枯燥现象。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应用具体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证明正确的观点。在一些历史课堂上,例如讲解《百家争鸣》时,我会应用新型的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会先分组,让学生自己学去讨论和归纳各派的学术观点,自己融入史实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请用百家争鸣某派的观点,将现实生活中乱丢垃圾这类素质的问题,谈谈自身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发言,指导学生归纳:法家:“此地禁止乱丢垃圾,违者罚款!”道家:“丢垃圾吧,污染环境,我不住在这里。”儒家:“请不要在这里丢了,为什么还要在这里丢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就是求知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而历史本身也非常具有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更加不会去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教材,贯穿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候,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讲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引用《射雕英雄传》这类家喻户晓的故事,又如在讲述秦灭亡的时候穿插“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又如在讲解汉武帝时,引入“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这样既能给与教材框架与灵魂,又能激发学生学历历史的兴趣,使其学生很有兴趣的在课内课外自主的收集材料、丰富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精心设计的问题,适时设置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杠杆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参与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杠杆。教师做为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灵活的教学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具有的开放性的问题导入,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图书资料,或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的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例如“辩论会”、“讨论会”的多种形式来检验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一些列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锻炼学生的口才能力。

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激发思维能力多提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学生在探讨、探究中学习历史知识,提升能力。在教《唐朝前期的繁盛》时,我会巧妙的设计问题,吸引学生善于思考。我会提问:“如何看待作者对隋亡的认识,你觉得是否正确,有什么看法?”然后追问:“你如何看待武则天这位女皇帝,她是否是位凶狠残暴的皇帝?”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将历史背景的重要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上应该属于比较高层次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将历史背景或观点放在广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去激发思维能力。

(二)精炼准确的讲解学习内容

历史教师应该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难点问题,然后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把课文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的结构。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课时,课文中介绍了战国使其的著名战役,例如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在对学生讲解这两场战役的时候,部分学生会认为庞涓能力不行。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两场战争的真实情况,我将学生带入历史图册,通过观察示意图,找出两场战争的不同之处,抓住双方的行军的路线,看出重点。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明白不是庞涓能力不行,二是孙膑太强。在加上庞涓率军侵略而发起的战争,所以在历史意义上也是失败的必然因素。对历史内容的深层次分析,让学生对春秋战国的史实更加感兴趣,加深了影响,即使在课后也会自觉的学习和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培养自学意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使其学生明白:学习是自身的事。应该如何听课、完成作业、课后复习,如何发言、讨论、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性、自学性,保障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部动力,以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加以引导和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理清课堂疑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资料,给与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也能寻求答案。在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会通过目录是独立战争前的“美国”,让学生发现这个标题的特殊意义。学生迅速的发现“美国”上面加了引号,抓住这个资源,让学生寻找原因美国是一个国家,在这里为什么会加上引号?因此学生在认识上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掌握学生心理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心理方面给学生有创新意义的刺激,使其学生在感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从教学方面讲,这种具有新鲜意识的激发能将学生的记忆力高度集中,促进他们积极向上,自觉性的调动全部的力量来进行学习。

(四)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第6篇

一、实施幽默教学的几种方式

1、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幽默。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预先进行幽默处理。

①、谐音幽默。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对教材中的人名、国名等进行幽默处理,增强了教学效果。如讲述中国古代史“明朝对外关系”一章,提到戚继光抗倭,教师先点明倭寇之患的形成,再说明明朝中后期最严重的倭寇之患在嘉靖年间,对这位在位时间长达45年的无能皇帝,人民对他的评价只有一句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每一个家庭都被剥削得一干二净!这种谐音幽默法使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此处的历史知识。讲述中国近代史“运动”一章时,提到洪秀全永安封王,为使学生加强对各王的名号和人名的记忆,教师可预先设置幽默:“东羊(杨)西销(萧),南逢(冯)北违(韦)。”意为东边的羊拉到西边市场上销售,向南逢迎,对北违抗。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这八个国家名不好记,教师可将其顺序打乱变为:“英法奥美日德意俄”,谐意为“英法奥每日得一鹅”,如此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八国的名称,而且不容易忘掉。就在不久之后的一次单元小测中,我有意在填空题中考查了这一知识点,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按这个顺序写得完完整整。

②比喻幽默。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可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第24章“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节时,提到朱元璋设立特务机构来加强统治,我先向学生讲道:“明朝统治者不仅直接指挥侍卫亲军锦衣卫对文武百官和人民群众进行侦察、逮捕和审讯,而且还到处办厂,设有东厂和西厂,只是这两个厂并不是为了经营商业,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镇压。”这样比喻,不仅使学生感到有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又如讲述世界现代史“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一处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说明:“日本在战后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纵容和扶植,因此‘二战’后日本的内外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唯美国马首是瞻。具体地说,就是美国打个哈欠,日本就要感冒了。”如此比喻,既形象生动,又贴切恰当,使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2、利用课堂情境创设幽默。

课堂45分钟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空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善于发现教室内的各种表象,善于捕捉各种契机,然后及时地进行幽默处理,以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有一次,我叫班上一个叫吕顺利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支支吾吾,答不出来。我并不急于让他坐下,而是一本正经地说:“吕顺利同学名字顺利,但问题却回答得并不顺利,希望以后再加把劲,使回答问题能跟名字一样顺利。”同学们听我这顺利来顺利去的,都忍不住笑了。这听似责备实为呵护的话语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后来这位同学的历史成绩始终保持在年段前列。

利用课堂情境创设幽默的做法还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的阶段性变化特点,适时地发挥恰当的幽默。如上早晨一二节的课,学生兴致高昂,教师就不必过多地讲求幽默,上午第四节和下午的课,学生比较疲倦易睡,教师就要注意调动学生注意力。前半节课气氛往往比后半节课要容易调动。笔者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第8章“张骞、班超通西域”一节时,讲到丝绸之路的开通:起点——长安,中转站——安息,终点——大秦。此时正好是上午第四节,天气异常炎热,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有少数几个同学甚至打起了瞌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讲下去,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稍作停顿,接下去讲:“请大家注意,丝绸之路是古代史上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我们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尤其是中转站安息。如果你们再不认真听课,继续瞌睡下去,恐怕就真的要安息了。”大家一听这话,都忍不住乐了。于是,课堂气氛又重新活跃起来。

3、抓住突发事件巧设幽默。

历史课堂往往比其他课堂要生动活跃,历史课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如: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将难念的字念错而引起笑声;大风吹来将教学挂图吹落在地;对于课堂上的历史人物评价有的同学提出反对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突然发生的事,教师如果视而不见,继续讲课,会让学生感到失望。相反,如果能够抓住这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即兴发挥,加以一两句简短的幽默评语,则可带给学生一些意料不到的惊喜,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增进教学效果。笔者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的过程中,讲到日本侵略者发动“”,开始全面侵华时,同学们被我激昂愤慨的声调所感染,课堂静寂无声。这时,窗外突然吹进一阵大风,将教学挂图吹落在地,课堂气氛被打断了。此时此刻,我一边不慌不忙地走过去将教学挂图拾起,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来大风也在反抗日本的侵略!”大家哄堂大笑起来,我也会心地笑了。如此一句话,师生同乐,接下去的课就好上了。(当然,这堂课的主导气氛应体现出反抗日本侵略的慷慨悲愤。)

二、实施幽默教学的几点要求

1、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幽默素养。

这是实施幽默教学的前提。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首先,针对历史教育的范畴,教师应对大纲、教参、教科书等一些相应的教辅材料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完整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只有这样,当我们站到讲台上面对学生之时,才有那份自信去给学生“一杯水”;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幽默素养,平时多看一些有关幽默的报刊、杂志,如《演讲与口才》、《幽默大师》等。以培养自己的幽默素质,养成幽默达观的开朗气质。这样,不仅对教学有帮助,而且对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相反,一个平时木讷机械、沉默寡言的人不仅不能上出一堂生动活泼的课,而且其人生道路也会显得黯然无光。

2、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调整好心态,以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

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主要阵地是神圣的三尺讲台,当我们站到讲台前面,必须以最好的教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即使课前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绪如何变化,也要尽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不断闪现出幽默的灵感和小火花。反之,如果将低落的情绪和心态带进课堂,不仅教师本身幽默不起来,而且还可能将这种低落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影响其学习情绪和效率。有的教师,上课进教室时气咻咻,讲课过程中对着全班学生大发脾气,或批评学校,或抨击时弊。结果,一堂课下来,不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心情也大受影响,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主张以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3、要求教师把幽默当作“佐料”,而不是“主菜”。

第7篇

二、要使教学用语言简意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教材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否则,口语表达必然会重复、罗嗦,让学生接受多余的信息,无疑加重学生的听课负担,增加教学的无效性。因此,言简意赅的教学用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深度。

一般说来,教师抓教材内容的实质要经历两个阶段:①对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体会较为零乱,还没有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将各个方面的体会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明确教材内容的主次,去粗取精,把精要之处贯穿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应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简明扼要地交待清楚,并把自己经过反复思考才理解透彻的地方作为难点,着重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便是“少而精”。

言简意赅要求说话简单明了,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说得少,而在于说得精,这就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才能抓住教材的实质。

教学中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总之,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讲得集中,讲得紧凑,引起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启发学生围绕教材的实质去听讲,即使说得稍长些,也不是违反言简意赅的原则的。恰恰相反,如果离开教材内容的中心,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即使话语不多,那也是一种多余的信息。

⑵力求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或者对知识重点、难点重复讲解说明,或者对关键句加以重复,这种重复起到强调重点或加深记忆的作用,这是必要的重复。

另一种重复是毫无必要的重复,这往往造成教学用语的堆砌、繁冗和臃肿,成为用语的累赘。毫无意义的重复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一是相同词句的重复;二是使用不同的语句重复表现一个相同的意思。

⑶剔除口语杂质。

教师用语中的口语杂质主要是指滥用语气词以及使用口头禅。

第8篇

(一)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积极性比较低。

高中生一般还都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比较薄弱,而高中历史比较抽象,并且老师们一般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理解难度很大,听不懂就导致不愿意听,不愿意听就更听不懂,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随便听”的现状,期间老师与学生们的互动很少,导致历史课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不活跃,老师的授课效率与学生的听课效率都很低,学生的历史成绩固然提不上去。

(二)学生们对高中历史不重视。

在高中经常听到一些老师们强调数理化与英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副科”,并且都是记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难度,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这种言论在无形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心底里就觉得历史学不学都无所谓,考试前突击两天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行,对历史的不重视也使得学生们对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大大减少。

二、提高课堂质量的几点建议

高中历史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提高课堂质量也是迫在眉睫的,那么老师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另辟途径,使用创新型教学手段,创设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历史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达到新课改的标准。关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备课,突出教学重点。

老师们只有在课前充分进行备课,才能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老师在课下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积极预习,让课代表把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统计一下,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够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明确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答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以降低学生们的理解难度。

上文提到,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描写,学生们不感兴趣,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熟悉的小案例,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尽量做到情景再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强度,以牢固掌握所学的新知识点。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革,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在课堂中的充分利用,可以在历史课堂上添加一些音乐元素与视频动画等,通过以前课本知识平面静态的展现到现在直观生动动态的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历史课堂上全神贯注,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四)建立一种奖励机制。

学生们的进步与优秀表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而老师对其进行积极向上的言语鼓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立学生们的信心,当然还可以对大幅度进步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发一些小奖品,以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除了以上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质量,比如与学生经常在课下进行交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依据学生的历史成绩,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还可以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更多地关注历史基础差的学生,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感觉历史课堂是温暖的。

三、结语

第9篇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

参考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激励和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学习条件,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历史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历史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即为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

根据人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人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问题和历史史实所产生的问题的探究心理,使其对学习内容的产生浓厚兴趣,而这正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内部直接动机。在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试做概括,自己得出结论。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就是知识信息的输入过程,大脑只有在高度兴奋下才能接纳信息,进行交换、储存、组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激发动机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得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意向心理处于活跃状态。

二、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锻炼,从各个角度和途径学习到知识。

其次,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中应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允许有不同的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评论,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看法,立体地看待历史史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最后,师生要交流互动,互相探讨,互相倾听,互相交流对历史上某一件事的看法,协同合作解决问题。

三、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目标

探究式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历史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力争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坚强的品格。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认真、扎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品格。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起点的。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探索和研究。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需要围绕研究的问题主动地收集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通过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渠道,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与合作。这也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历史教学有其特殊性,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教师应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想象,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应通过问题的提出,设立情景,激发学生探讨的乐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特征,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让学生通过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主的学习方法。

其次,营造一种和谐、合作的气氛。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自由、和谐的气氛,使课堂产生一种融洽的,自由言论的氛围,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敢于发表意见,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用于创造的信心。

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利用看史实电影电视,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让学生通过亲自从网上查找资料,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

总之,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达到全方面锻炼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1(10).

[2]郑渊方等.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学科教育,2001(5).

[3]席晓娟.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物理,2003(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